儿童心理问题有点问题,找现实的还是网上的呢?

为什么有的时候做一件事总感觉这件事在没做之前就已经发生过了,事实是没有,很凌乱,是不是心理的问题,_百度知道
为什么有的时候做一件事总感觉这件事在没做之前就已经发生过了,事实是没有,很凌乱,是不是心理的问题,
很凌乱为什么有的时候做一件事总感觉这件事在没做之前就已经发生过了,是不是心理的问题,事实是没有
提问者采纳
比如我们突然冒出个怪想法,当你看见一见东西或者遇见一件事情的时候是先把记忆存储再缓存区。年轻人的正常的意识形态还再形成中,但满屋子都找遍了就是找不到,分析家就把“似曾相识”解释成潜意识矛盾冲突的体现,例如一把钳子没了,还要进行同样的动作(修自行车),以前也读过类似的文章 主要是心理学层面的东西 后面讲的什么时空 太悬了 。所谓遗忘就是一部分带有信息的粒子游离开我们脑部的意识空间、时空错乱。此外。其实是勾起了你自己的记忆,就会与你记忆中以前大脑虚构的情景相呼应,包括很多种高能粒子等)。之所以会发生眼前的事情好像已经经历过这种感觉,加上心理强化的作用,“似曾相识”不一定发生在深层次潜意识矛盾冲突基础之上。举个例子,或者叫做错视现象。而中年人由于生活压力过大。因为人在睡眠中。当发生某个场景的时候,对梦的记忆,因为虽然人类可以依赖物理法则和规律预言它的存在。人出生有了意识,比如在结合后保持着潜伏状态到一定时间才突然觉醒,换言之也就是保持着这个人(已经死亡)的基本人格和记忆。到死了之后,钳子暂时到其他的时空转了一圈。我们的大脑有一个记忆缓存区,出现时空交叉,当我们的脑死亡后就会有大量的粒子游离开我们脑中的记忆区。一般健康的大脑都会产生这种感觉,大脑仍在对现实中的一些参数运算,人的意识会按照曲折的路线回到出生时,但你的记忆里已经存储了这件事情,主要是潜意识活动。这是对相对论的一个巨大挑战,你就觉得好像以前已经发生过了。而且、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某个印象早已潜藏在做梦者的潜意识里,经常会发生在你身处于非常熟悉的环境时,即时空错乱,就会让人感到以前发生过一样,一般不会有交叉,可以突破时间及空间的障碍,而老年人的大脑的记忆回述功能较强,人们有时根本不需要真实的记忆。我们头脑中所有的记忆所有的思考都可以称之为信息,就是说可以在时间及空间中进行移动,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你有很短暂的时间进入了未来时空。另一方面,它还可能会与“jamaisvu”相伴出现,是探讨灵魂的构成物质,转眼它又在哪儿了。3;另外、虽然正统派的科学者们拒绝谈论灵魂的有无。在梦里已经看到了将要发生的场景。由于尚不清楚这种粒子的相吸和相斥的原理,只有处在接点的记忆才有可能被下一段“生”的意识绞缠。心理学家还指出、物理学上称这样的现象是时光倒流。5。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思考或是脑内意识活动,所以你遇到事情发生的时候会觉得好象那里经历过,就会出现deja-vu现象。1,也就是谁说。用爱因斯坦的观点解释,只是猜想阶段,但是高能物理学及一些其他的边缘物理学对这个问题的牵涉是不可否认的。这种推论完全符合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很好解释,它的发生率反倒降低了,所以当大脑的反应传到记忆神经的时候,你回到现在的时空后,在这个人是新生儿(没有已经形成的记忆的情况下)就会发生人格的转移、这个在医学上还有一种解释是大脑皮层瞬时放电现象,是因为我们在记忆存储的时候发生了错误。7,这个时候正让你碰上,也就是在速度大于光速后时空交错。而这种粒子平时就大量散播在我们周围的空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轮回或夺舍,四维空间偶尔发生混乱的特殊人体感觉,我们是无时无刻都会与这种粒子结合。正因为它的特性,把它存在历史记忆中去了,从而一直往复。遗憾的是至今都没有搞清楚是什么原因诱发这种粒子间的吸力和斥力的。而且越有想象力的人越可能经历奇特的感受。即视感也可以这样解释,而经常忽视这种感觉,假如你在未来时空用钳子修了一辆自行车,然后偶然再在梦里显现出来。不是心理有问题 别太担心了。8,就是这个世界有很多时空,但人类的科技力量不足无法验证,很快又回来了,有些却是虚幻的,如果碰巧你存在的时空和未来的时空交叉;^^^^&#92,虽然表面上已经完全忘记了这部电影;____&#47,还有遗忘。当你遇到已经忘记的小说描写的情形时,但却可以肯定脑电波对它有一定作用。这是人的意识流动图,本身携带巨大的能量:你需要一个工具。至于为什么年轻人和老人会有这一现象,脑子里突然出现一些词句……甚至是做梦和预言等现象也都可以用这种理论解释。但也有意外的情况发生,可能会把它当作自己前世的记忆,每个时空都按照一般的规律运行着。死&#47。但是,致使生时的记忆被分段的记录,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格突变现象。在机率很低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大脑内部就有可能自己制造一种熟悉的感觉。但是现在心理学家提出,人的控制神经(中枢神经一部分)就会以极快的速度传送于记忆神经。熟悉感会来源于各种渠道。有科学家猜测,当弗洛伊德理论还是领导心理学研究的主流时。在大脑疲劳的时候会比较容易产生这样的错觉。心理学家还指出,或许与我们的脑电波及其他脑内化学物质有关。首先,在看着眼前的事情的时候你又从历史记忆中把它找出来、回忆。一个世纪以前。人也一样,三分之二的成年人都至少有过一次“似曾相识”的经历,到死之前这个意识一直是平坦的流动,我们才可以接收到外来信息进行思考,但过了一会儿或一段时间、人的大脑时刻在虚构各种情景。根据问卷调查显示。似曾相识的情景是大脑运算的结果之一,这样的巧合还是很少的,“似曾相识”的发生率在青年时期最高网上找的。有一些异端物理学者提出灵魂的本质是一种高能粒子(物理学上有很多推测得来的证据。调查还显示、记忆,也就无法解释和推算它们的游离比率.(也存在于记忆已经形成的人身上结合后觉醒,人们在疲惫和压力状态下时很容易出现这种感觉,当然也存在于我们的脑内,而不是不存在。当它们在遇到新的结合目标(另一个人的脑)并结合之后,只是有时间的先后,有些真实。这和年龄与其他经历没什么关系,即见到熟悉的事物或文字时却一时间什么都回忆不起来的感觉,当身处了曾经看过电影的真实场景时,但脑子里还是会勾起惊心动魄的回忆,“似曾相识”感的出现可能是因为人们接受到了太多的信息而没有注意到信息的来源。它的特异性质在于它可以作为信息的载体进行无序性时空移动,这个景象好像在哪里经历过,这时大脑的反应还没有传达到记忆神经,当然现在这个理论并没有得到证明。或者。因为死后的路线曲折,这个工具明明摆在平时放它的地方、生死意识流动的差异,这种粒子在游离之后仍然保持着它在原来在人脑中的排列性状;死,得到许多种结果、这是时空隧道的碰撞或对梦的记忆;生&#92,只是记不清梦境了,也可称为视觉记忆。2,当你遇到现实中近似的情景时,有些大脑活动研究专家指出这种现象也有可能是我们的大脑某半边处理讯息的速度稍为快过另半边所做成的。4。特别是当人们真正开始重复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时,也有些研究指出这种现象和另一种超越时空的潜意识有关。事实上,或是毫无余地地否定这一观点,虽然现在还无法搞清信息的本质是什么。现代科学里解释这一现象成因的理论却远未让人满意,所以你就感觉这件事,这是就会发生工具消失的情况;经常在外旅行的人比长时间留在家的人更容易经历“似曾相识”,他们是平行的,你就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6,使其丧失原有人格的情况) ,这时控制神经和记忆神经的传输速度会大于光速,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当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比其他人更多经历这种感觉(也许这是因为他们在托尔斯泰或哪位文学巨匠的著作中经历过独特的感受)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解决了我的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4条回答
如果从其他方面来解释就比较好解释了,没必要凌乱,没什么大不了的,就当是生活中的一种趣味吧,一当发生这种情况,这是目前科学未知的一部分不全是心理问题,日子还是要继续
也可能是没自信的表现
是的我也这样!
调整一下心态!
说白了就是心里装不了事,什么事都好往坏处想!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党员干部必须到群众中去、排问题找缺点?真正做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认真有效解决好群众身边问题?千万不能有能过且过的心理?
楼主正文显示宽度
跟帖显示为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图文编辑模式
08:32:53&)
1900字(25614/84)
( 13:57:11)
15字(39/0)
( 11:31:57)
22字(19/0)
( 11:28:35)
36字(106/0)
( 11:29:36)
56字(37/0)
( 09:59:43)
14字(42/0)
( 09:58:30)
98字(37/0)
( 09:25:08)
53字(40/0)
( 09:14:56)
25字(30/0)
( 09:07:41)
13字(24/0)
( 09:05:13)
38字(55/0)
( 09:02:59)
( 09:01:09)
50字(52/0)
( 08:52:07)
( 08:37:32)
83字(33/0)
( 08:25:58)
( 08:06:21)
155字(51/0)
( 07:58:03)
48字(41/0)
( 07:42:48)
( 07:41:13)
88字(161/0)
( 07:11:31)
35字(16/0)
( 06:30:41)
36字(35/0)
( 03:51:55)
18字(26/0)
( 03:44:17)
337字(2/0)
( 01:44:39)
58字(39/0)
( 01:21:11)
58字(256/0)
( 00:55:39)
67字(42/1)
( 08:55:15)
116字(39/0)
( 00:20:02)
41字(24/1)
( 09:33:50)
166字(36/0)
( 22:49:48)
20字(16/0)
( 22:46:47)
19字(25/0)
( 22:13:19)
25字(21/0)
( 21:47:33)
316字(33/0)
( 21:40:32)
16字(19/0)
( 21:39:21)
15字(17/0)
( 21:12:26)
51字(24/0)
( 21:09:27)
98字(50/0)
( 20:58:49)
28字(23/0)
( 20:20:06)
( 20:13:17)
70字(23/0)
( 20:07:46)
33字(20/0)
( 19:22:14)
73字(2328/6)
( 10:58:02)
121字(6/0)
( 00:05:06)
( 22:42:17)
( 22:27:10)
( 13:57:23)
139字(13/0)
( 07:56:53)
37字(35/0)
( 19:04:40)
10字(26/0)
( 18:55:57)
18字(18/0)
( 18:25:44)
( 18:09:16)
41字(25/0)
( 17:37:10)
44字(21/0)
( 17:16:24)
13字(20/0)
( 17:05:35)
45字(31/0)
( 16:38:47)
16字(30/0)
( 16:34:52)
14字(17/0)
( 16:16:51)
32字(22/0)
( 16:06:41)
119字(95/0)
( 15:52:21)
44字(25/0)
( 15:45:26)
53字(34/0)
( 15:44:11)
139字(48/0)
( 15:30:44)
50字(12/0)
( 12:36:20)
42字(26/0)
( 12:35:49)
67字(20/0)
( 12:30:56)
11字(29/0)
( 12:16:48)
419字(32/0)
( 12:16:36)
61字(13/0)
( 11:54:38)
34字(30/0)
( 11:48:15)
55字(33/0)
( 11:41:58)
50字(27/0)
( 11:40:07)
( 11:40:24)
37字(118/0)
( 11:33:09)
33字(14/0)
( 11:16:12)
18字(20/0)
( 11:06:53)
15字(18/0)
( 11:02:18)
26字(12/0)
( 11:04:04)
10字(21/0)
( 10:56:56)
28字(30/0)
( 10:37:49)
21字(25/0)
( 10:26:27)
86字(31/1)
( 20:43:49)
322字(31/0)
( 10:22:09)
67字(59/0)
( 09:35:27)
38字(36/0)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强国社区-人民网做真实的自己才是最好的心理治疗
核心提示:研究证明,人能够寻求社会支持,跟家人、朋友聊一聊,对心理健康是有好处的。这样做是有益而没有风险的。捶枕头就有风险了,说不定产生不良的后果。因为,这说明你还没有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
  为什么有很多患者不认同自己有心理问题?   是焦虑一族的障碍。它是焦虑情绪没办法疏解,积累后变成一次强烈的发作。整个人越来越紧张,呼吸越来越短,心跳越来越快,由此担心害怕,于是更紧张,心跳更快。还有一类是——总怀疑自己身体有病的一种心理疾病。疑病症的核心是比较压抑和否认自己的情绪,所以这类患者更多拒绝去 心理门诊。  正常人也需要定期去做心理咨询吗?  陈祉妍:我不觉得有这个必要。但正常的人应该每年跟着体检做一些非常简单的检测,比如睡眠和抑郁,几分钟就做完。检测有问题,可以再去做20题的专项问卷,进行准确判断。  心理诊断多用问卷而不是仪器,受试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猜想出题意图,甚至有隐瞒或不真实的成分。那么,医生的判断还能准确吗?  陈祉妍:测试的准确性和真实度,一方面在于测验的编制,另一方面与受测环境有关。心理学特别经典的MMPI有4个量表是用来测你装假的,包括装好、装坏、装奇怪等等。心理测验有时很长,东问西问,同一个问题换了几种方式,前前后后问过几次,就是为了减少误差。有不止一个这种经典测验,能够检测出你装假的干扰。第二个方面是测试的目的和环境。如果是在网络上,没人知道你在答这个问卷,你只是想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抑郁了,作答时就会比较真实。  在心理健康的检测中,我们很多工具分简版和长版,大部分是经过科学性验证的。比如抑郁的简版7题就够了,长版20题,研究证明这两者的相关度超过0.9,也就是说简版的准确度损失也不大。  心理治疗中用到的手段,包括一些分析和判断,会让刚接触的人感到有点儿像游戏,不太像科学,甚至跟网上的算命、星座、塔罗牌有点儿像。  陈祉妍:很多心理学研究是科学的,但我个人认为心理治疗不是科学。它一直处在发展的过程中,直到今天,我们并不确知人是如何改变的。对此有很多伟大的思想家都有过探讨,其中心理大家埃德加·列文森(EdgaLevenson)的观点是,我们的理论可能是错的,但在经验中我们可以找到有效的办法帮人化解心理问题。这种情况在医学史上同样存在。不一定需要正确的原理才能带来正确的治疗。但疗效是可以评估有没有效的。  列文森的书中有一章就在探讨心理治疗到底是治疗还是劝服。有些情况下,劝说同样带来疗效。比如,我解释的原因你认同了,踏实了,坦然了,然后症状就好转了。这是说服,不是治疗。但矛盾的是,当你要进行治疗时,你确实需要对方接受你的治疗原理。不认同,是无法配合治疗的。  有些来访者会追问“我是怎么变成现在这样的?”“是遗传,还是哪里出了问题?”“我是谁?”心理疏导应该帮人认识自己吗?  陈祉妍:心理治疗的一个核心是让人成为真正的自己。其实很多治疗师重视的是,人能够真诚的生活,不是指对别人,而是指对自己。因此,一个病人希望了解我是谁,我是怎么成为这样的,我会非常珍惜和尊重他的这种愿望,也会共同探讨,把我的理解和他分享。但这里涉及很多问题,不能走偏。因为有些人当发现自己的问题有父母的遗传,或者与童年时父母的养育方式有关,会有一种怪罪父母、不满命运的情绪,这是要提防的。其实,心理治疗是让人自己承担起生活的责任。  至于遗传,确实是对人有影响的。这样说,是为了使病人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愿望——如果你天生就是一个神经敏感的人,你能够建立的目标其实就是紧张的时候,你能调节自己,不让它破坏了你正做的事,而不是根本就不紧张。那是不合理的目标。  心理咨询师的水平怎样分高下?  陈祉妍:评估心理咨询师的高下,很大一部分是来访者个人的感受。只有实际检验才能了解一个治疗师的水平。比如你觉得这个治疗师理解到你问题 的核心了吗?你从他那里得到了新的东西吗?因为治疗之所以有效,其实是让人对过去有一个新的整合,新的认识;行为上的改变,来自看法上的改变。  心理治疗确实非常难以评估,不能单纯从表面症状改善快慢来判断治疗效果。一个人的改变如果是在治疗师的压迫下发生的,未见得是好。好的改变会让人感到自己更有能力调节情绪、角度思考,更强大,是自己要的改变。  心理疏导需要持续很长时间吗?  陈祉妍:确实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不同流派对短程治疗的界定不一样。精神分析界定的短程治疗是50次以内,认知疗法治疗一个问题一般在10-30次左右。两三次通常不够解决一个确切的主题。  与家人或朋友说说心中不快或自己捶捶枕头,能起到心理疏导的作用吗?  陈祉妍:研究证明,人能够寻求社会支持,跟家人、朋友聊一聊,对心理健康是有好处的。这样做是有益而没有风险的。捶枕头就有风险了,说不定产生不良的后果。因为,这说明你还没有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
  现在国际上已开始通过专门网站提供心理自助式训练。比如有一个固定的程序:介绍原理,告诉你问题核心在哪里,你可以跟着一步一步做练习,然后间隔一段时间评估一下自己的情绪状态。有研究显示,这种治疗与找咨询师的效果是等同的。  我国现在有这样的网站了吗?要付费吗?  陈祉妍:我们心理所也有老师正在研发和推进。去年我们给国家写了一个政策建议,希望能建一个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训练网站。有了心理自助网站,起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心理治疗师参差不齐的问题。这种自助的训练网站有收费的,有免费的。不过,有人认为,收费有更好的督促作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扫一扫”分享
女性在孕期情绪上的“癫狂”多少和体内荷尔蒙的变化有关,因为那个小家伙也要算是个“外来异物”,心理上的接受与排斥会同时存在。为了让宝贝成长顺利,丈夫帮助妻子通过发泄来达成情绪的舒缓是非常重要的。
约会是谈情说爱的一种浪漫方式,爱情也常因约会而不断升温。但在约会恋爱中的男女总会不断地猜测对方的心思,其实,对方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和表情,都能反映出对方的内心世界,与其盲目猜测,何不留意对方的表情及其肢体语言?
你有没有发现,在公交或地铁里似乎每个人的火气都很大,即便平时脾气很好的人,也容易因芝麻大的小事而大动肝火。西装革履的帅小伙在地铁里因为被挤了一下与人大打出手,白衣飘飘的淑女在公交车上因抢座而与人恶语相向。
冬天喝牛奶容易凉,宝宝喝得慢,有什么办法能让牛奶…… []
推动土豆主粮化更多的是处于农业发展和市场经济上的…… []
配眼镜这回事吧,还真不能贪方便,一次性给配个特别…… []
还记得“百度”公司年会,让人惊艳不已的“度娘”刘…… []
孩子近视不但会影响学习、生活,还会引起一些眼睛的…… []
豆腐素来被称为“豆腐肉”,不但含有优质的蛋白质,…… []
跨年感恩,39育儿联合Dr.Kong江博士儿童健康鞋面向…… []
跟领导汇报工作时,突然觉得气短、胸口紧;坐地铁时,忽然喘不上气,希望马上逃离;睡着觉猛地坐起来,感到心慌,甚至感觉要死了……这些反复出现的、突然发作的症状都可能是焦虑症的一种,被称为惊恐障碍。我得了抑郁症,开始在吃药。很难受,之前是因为感情的问题让自己很困扰,去看了几次心理医生结果没什么效果。我的情绪经常很不稳定,以前很开朗很爱笑的我都不在了,我觉得好难过。怎么办?
我得了抑郁症,开始在吃药。很难受,之前是因为感情的问题让自己很困扰,去看了几次心理医生结果没什么效果。我的情绪经常很不稳定,以前很开朗很爱笑的我都不在了,我觉得好难过。怎么办? 15
我得了抑郁症,开始在吃药。很难受,之前是因为感情的问题让自己很困扰,去看了几次心理医生结果没什么效果。我的情绪经常很不稳定,以前很开朗很爱笑的我都不在了,我觉得好难过。我曾经自杀过三次未遂,我觉得我真的是病了,很多时候自己是控制不到自己的。上班也不是很顺利,我们同事都知道我吃过安定,觉得我就是得了抑郁症。好像我是个怪物一样,本来在一个新的环境才半年,我总觉得领导对我有成见,我的上级老是喜欢不直接说我就直接去找上上级说我怎么怎么样,结果最后却是误会我了。真的很难受,我不知道这种情绪要持续多久。我在吃百忧解,一种抗抑郁的药。哎~也许是感情让我太看不开了。一直很难过,我现在已经不愿意出去多接触人了,就想每天下班然后一个人在家,也没有多的话,不开心了就哭。最近总是哭,我不知道我下一次会不会又要被这些打击地自杀。我一点都不想!我控制不到自己。
补充:我周围都是有色眼镜在看我,好像得了抑郁症,就像是什么一样的。我也没有以前那种阳光了,难过难过还是难过
你可以先去看一下医生, 
因为抑郁症是有药物可以治疗的~~这个你要去问了医生~医生会给你详细的解答的~~~我给你列出的是心理疗法~你自己就可以做的~祝你早日恢复 

根据国外近20年来的临床研究发现, 心理治疗适合于轻性抑郁或经过药物治疗后抑郁程度减轻的患者, 相当一部分的抑郁症病人经过心理治疗或多种治疗方法的处理或帮助可以得到治愈或缓解。如美国曾作过一项大样本的随访研究, 发现人际心理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门诊病人的有效率为60% - 80%。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起因是有一定的心理应激引起的,俗话说,“心病还得心药医”。心理治疗具体说来, 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一) 疏导与渲泄 
积“压”成疾是抑郁症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 抑郁症患者多数都有一定的生活事件为诱因, 如工作、学习、生活或人际关系严重受挫, 患者在寻求心理治疗前的处境是无人理解,无处诉说, 他们来到心理医生面前首要的需求是表达痛苦,吐露心声, 但又顾虑重重, 医生应该做的是除了为患者提供宽松、保密的环境外, 重要的是平等、热情地接纳患者, 给予患者一定指导, 劝解, 帮助解决现实的困难, 同时应倾听他们的痛苦, 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和安慰, 树立战胜挫折的信心, 明确生活的动机, 增强自我防卫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 改变不良的认知 
从心理的角度看, 抑郁症的深层问题是患者的病理性认知模式, 这种认知模式就像戴着一副“有色眼镜”, 它导致了患者的感知错误, 促使其情感及行为异常, 当然也影响到其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的生理功能, 形成心身恶性循环。由此可见, 改变这种认知模式是心理治疗的核心。这种病理性认知模式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负性思维和逻辑错误, 如患者对自身、对以往经历以及对自己的前途总是负性评价, 认为自己无能为力, 过去一无是处, 前途一片灰暗。在对具体的人际交往或学习工作及生活上, 患者常任意推断, 过分概括, 放大或缩小, 选择性注意, 二分法思维(非此即彼) , 个人化(“揽错”于己) 等。人们对某一事件的看法或评价(即认知) 是决定其情绪和行为的内在因素。认知治疗是通过医生帮助患者辨认这些负性思维和逻辑错误, 让患者亲自用事实检验自己的认知假设, 用改变行为来改变认知等方法, 去掉患者的“有色眼镜”,引导患者走出“云雾山中”, 重建健康的认知结构, 使患者能客观地对待自己, 看待世界, 预测未来, 该病也就从根本上得以治愈。 
(三) 接受现实, 积级行动 
森田疗法将“顺其自然, 为所当为”视为一种生活的态度, 应积极面对生活的困难和痛苦, 自己按本身应有的“生的欲望”积极的行动。行动是去做你感兴趣的、力所能及的、具有建设性的活动。通过积极的行动, 去获得成功和喜悦, 经反复实践再行动再成功再喜悦, 以这种良性循环替代失败与痛 
苦的恶性循环。 
(四) 健全人格与完善自我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抑郁症的产生是缺乏基本的安全感,把挫折转化为针对自己的愤怒, 因而颓丧、抑郁。精神分析治疗通过挖掘潜意识的欲望, 隐蔽的动机, 尚未明了和解除的情结, 让病人对自己心理动态与病情有所了解与领悟, 洞察自己对困难的反应模式、促进人格的成长。 
(五)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改进抑郁的重要措施。研究发现, 社会支持可缓冲心理压力, 从而起到预防或减轻抑郁。家人、朋友、同事的精神支持, 经常与其谈心, 密切朋友关系, 特别是夫妻之间的关心、尊重, 将有助于病情康复。通过社会支持, 可以改变患者不良认知和提高其适应能力, 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可以说, 社会支持是比物质帮助有效得多的“灵丹妙药”! 
(六) 自我及时强化法 
自我及时强化法是在吸取东西方的心理咨询的理论和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理论基础是: 有些人之所以患了抑郁症, 主要是他们本人对自己的消极情绪和行为不断强化的结果, 如果反其道而行之, 不断地及时地强化自己的积极情绪和行为, 忧郁的成分就会越来越少, 最后消失。“自我及时强化法”的具体实施如下: 
第一、坚持正常活动。 
有的患者本来可以正常上班、可以正常做家务, 却不去上班、甚至连家务都不做, 这是很有害的, 越这样越感到自己没用。实际上患者有能力完成工作任务, 有能力搞好家务, 只要该干的坚持干, 自己的情绪就不会日益低落。 
第二、定计划要适当。 
每天晚上睡觉以前, 考虑明天干什么。千万不要给自己制订一些很难达到的目标, 正确认识自己的现状, 充分留有余地, 这样每天都可以顺利完成计划。 
第三、及时肯定自己。 
每天晚上睡觉以前, 要充分肯定自己这即将过去的一天的成绩和进步, 不妨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然后分析、认识它, 把好的体验、进步、成绩记到日记上。天天都这样记日记,会觉得生活越来越有意思。 
第四、不向亲友谈消极的东西, 亲友也不听患者的消极的言谈。这并不是不同情患者, 主要的是亲友听患者谈消极的东西, 会强化他们的消极思想。 
第五、尽量多参加一些活动, 尝试着做一些轻微的体育锻炼, 看看电影、电视或听听音乐, 参加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社会活动, 如讲演、参观、访问等, 尝试着多与人们接触和交往,不要自己独来独往。 
另外, 根据不同的抑郁患者表现, 可以选用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如果病人一直是郁郁寡欢、悲悲切切的抑郁性性格, 可以采用支持、安慰或心理动力学的治疗, 着重消除自卑心理, 提高自信。如果病人表现为不善交际, 与领导和同事关系相处不好, 孤僻、退缩和与社会隔离, 可以采用社交技巧训练、人际关系指导, 帮助其学会如何与人交谈和交往, 从而提高病人的社会适应性和交往能力。如果病人因为婚姻矛盾、家庭破裂等出现的抑郁、悲观和绝望, 可以考虑采取夫妻指导、家庭关系咨询协调, 从而缓解抑郁症状。可见, 心理治疗与心理防护不仅可以教会病人如何去面对和适应挫折, 调节自己的心理平衡, 提高病人的心理和社会适应技能, 而且可以教会患者如何减少自己的抑郁症状, 如何面对那些生活中经常引发抑郁症状的问题。 
总之, 抑郁症的心理治疗与心理防护在临床上举足轻重, 从临床实践看, 患者需要的不是单纯的说教和一成不变的心理治疗, 而是需要医生的人格、素养、经验与理论有机结合, 需要创造性的心理治疗。关注世界, 更要关注自己的心理世界, 当你明白抑郁症是怎么回事的时候, 但愿你能挣脱抑郁症的罗网, 做一个健康快乐的人。

提问者 的感言:谢谢但我周围都是有色眼镜,像我是神经病。其实我是医院上班的,他们更该了解。
其他回答 (1)
我建议去找国家级心理医生,这是我的经历:福州第四医院全部心理医生没有实力不是国家级心理咨询师,我去你们医院什么是心理咨询都是以药物来治疗没办法治根不治本我去问医生国家级心理医生都是以沟通为主,用药物只是调节生理问题但是吃药时没有任何用的心理治疗是有很多种比如是催眠治疗团体治疗等等。。。目前很多医院的心理科都是精神科医生兼任或转任,不知不觉之中,总以精神科的观点去看心理障碍,往往动不动就给患者开药吃,每周费用二、三百,而极少进行心理疏导。也难怪,现在医院的心理科病人多,每天少则十几人,多则三四十人,如果每人给予1小时的心理辅导,看也看不完……本人认为,真正的心理障碍是无需用药的,原因有三:1、心理障碍均为心灵暂时无法面对压力引起,属于心灵调节功能障碍,心病还是靠心理辅导来调节;2、吃药可能会让症状很快得到控制,但停药后呢,是不是又得用心灵去调节药物引起的依赖?!3、患者把心理障碍当作一种生理疾病来看,总觉得医生看病不给药不合常理,这也从反面误导了医生,所以,看心理障碍,医生开药患者吃药便顺理成章地成了周瑜打黄盖。心理咨询是正常缓解心理压力与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好办法,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都需要心理咨询,但现实中还有不少网友对心理咨询存有一些认识误区。误区一 心理咨询就是聊天心理咨询不同与一般意义上的聊天,尽管心理咨询的方式主要是谈话,但心理咨询利用心理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有社会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有严格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操作规程,从而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目的,帮人解除心理危机,促进人格的发展。这完全不同于朋友聊天、亲友的劝解安慰、老师的教育、领导的思想政治工作。误区二 谁都能当心理咨询师如同谁都不能随便开汽车一样,心理咨询师应经过严格的训练与考核,取得管理部门的许可证才能上岗。按照发达国家的要求,一名合格的全资心理咨询师应基本具备心理学、医学博士学位,经过严格的实习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通过认证资格考试,在上级督导老师的指导下才能独自开业。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目前尚没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差距非常的大,只能降低标准启用一些热爱心理咨询并基本具备心理咨询素质的人才,逐步培养心理咨询高级专业人才,争取早日与国际标准接轨。误区三 我的心理素质好,不需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不仅仅是解决你的心理危机和一大宗的心理问题。无论你多么的坚强、聪明、正直、热情和博学多识,你都不可能十分的了解自己,你需要从其他人那里了解自己。你不可能每时每刻的反省自己,也不可能始终站在局外人的立场审视自己。从别人那里了解自己可能得到错误的暗示。心理咨询是一面比较标准的镜子,可以不变形的从各个角度正确了解自己。正确的了解自己可以扬长避短,促进人生发展与成功。误区四 心理咨询师能看透我的想法,知道我的过去和未来有人犯把心理咨询简单化的错误,也有的犯把心理咨询过分复杂化和神秘化的错误。个别人把心理学等同于神秘学说,如同算命先生、占卜、特异功能等,现在市场上有利用电子计算机打着心理测验的幌子进行骗人,有的人故意让心理医生去猜测自己的心理活动,并以此来衡量心理医生的水平高低等等。心理医生除了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与一般人不同外,并无其他特别之处。心理医生有经过训练的良好观察力,知道心理活动科学规律并有非常客观的逻辑分析能力,可以判断某些潜意识的心理活动,但这一切都必须来自真实、客观、全面的资料。心理医生自己不能、也不能借助高科技的仪器了解到具体的想法。最先进的测谎仪也无法测出具体的思维细节,人们对大脑的认识远远落后于对最最复杂电子计算机的认识,心理世界的复杂程度不是现代人所想象的。对待心理咨询必须有科学的思想。误区五 去做心理咨询丢人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人们对自己的心理世界还不太了解,许多人还分不清“神经”与“精神”、“精神”与“心理”以及“思想”区别。对心理咨询的惧怕与怀疑可能源于对“精神病”的无知,去心理咨询怕被当成“精神不正常”看待,心理问题当成“心理病态”、“思想问题”。有时可能轻微的心理问题不加以科学解决,造成最后发展成重型精神病。“捂”着、“瞒”着的让心理问题任其发展,实在悲哀。心理咨询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是预防心理障碍有效方法,是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人生成功的必由之路。心理咨询的最基本原则里面包括“绝对保密”,你可以把内心世界坦诚给心理医生,心理医生会给予精心的维护保养。心理咨询将使你远离愚昧及封建迷信,接受现实、挑战自我。认为“看心理医生丢人”的人是软弱的人,是不敢接受自我与现实的人,其心理也不太健康。现代有进步思想的人已经毫无顾虑的走进心理咨询室,充满信心的走向成功的未来。误区六 心理咨询不应该收费或少收费心理咨询是助人的事情,是为了帮助人们解除心灵的痛苦,是做善事,而且没有多大的成本,所以不少人认为应该是不收费的。现代人尽管理论上知道时间和知识是有价值的,但由于这些是无形的东西,加上内心深处传统思想影响,许多人需要心理咨询,但是却不愿付费。国外心理咨询是非常昂贵的消费,我国的收费却很低廉,以至许多心理医生不能以此为生,成为影响我国的心理卫生事业发展的原因之一。误区七 心理咨询应该一次解决问题许多初次心理咨询的人都幻想心理医生能够一次把自己长期的压抑与痛苦一扫而光,拨开心灵迷雾,远离烦恼与困惑,重见真我的蓝天,还我轻松心情与振奋的斗志。然而心理医生不是什么神仙,更无什么超出常人的功夫,“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理咨询是帮助人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心理医生不可能包办解决问题,只是提供一些正确的认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必须有求助者本人多次具体实践才能解决。除非是非常简单的心理问题,可以一次心理咨询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许多问题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性格方面的问题。有些现实问题而且还可能涉及方方面面,心理咨询也不可能一次解决。心理咨询是帮助求助者认识自己、接受现实从而超越自我。所以心理咨询需要一个了解的过程,一个讨论、分析、操作、反馈、修正、再实践的程序,一般不可能一次解决问题。并且心理咨询每次有时间的限制。过去心理咨询需要很长时间(几个月至几年)才能解决问题,现在由于理论和技术的改进大大缩短了疗程,但绝不可能都一次解决问题。在我国心理咨询相对来讲还算刚起步,无论是从事这项事业的人,还是广大需要心理咨询的民众都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认识与接受过程。不可否认的是心理咨询有广大的市场与美好的发展前景。毫无疑问,健康的心理对个人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讲都是非常重要。最近一段时间,网上网下进行了不少心理治疗,也帮了不少人,甚是高兴。高兴之余,仍有很多无奈……关于心理治疗,关于中国主流文化,确有许多怪现象,在这里浅说一二:一、看心理医生就是精神病?很多人把看心理医生等同于得了精神病,所以在中国,还有好多人不愿意看心理医生。有这么一个县级干部,全身莫明其妙疼痛将近10年,到各大医院检查均无问题,这位干部天天吃药,还怪罪爱人,认为是爱人的不好引起的……此种障碍在心理学上称:转换性疼痛障碍,来源于他对生活中压力无法排解的转换。朋友劝他看心理医生,这位干部坚决不去,认为自己搞理论有一套,再说看心理医生那是精神病呀,结果搞到最后和爱人离婚,家庭破裂,疼痛也没有好转……我很想帮他,可他拒我于千里之外,只好作罢。可怜他的爱人,20年来辛苦持家,到中年却无端接受离婚的痛苦。二、收费越贵,医生越高明?记得一个做服装生意的朋友跟我说过一件事,他有件商品标价50元,一直卖不出去,眼看马上要换季了,朋友急了,干脆标价500元,结果当天就以400元的好价钱卖出去。晕啊,中国人不买对的,只买贵的啊!在心理治疗中,很多人也有这种观念,收费越贵,医生医术一定高明。三、名头越多,心理医生越高明?年龄越大,心理医生越有经验?在这里,引用中日友好医院心理专家李子勋的文,作为说明。下面的方面是最不可靠的:1、职称:比如教授或主任医师,甚至博士的头衔也不能代表什么,这是说明他们在某些学识上有造就,但不能代表他作心理专业就在行。2、心理学会的领头人:如协会主席、理事、全国委员等,忙于事务工作的人,不可能静得下心来做个案。3、收费昂贵的人:收费贵的人不代表他水平高,自以为是的人总觉得别人该他的,过高地估价自己。4、海外镀金的人:有海外求学的背景固然很好,但要搞清楚求的什么学,镀的什么金。有些人回国来,以为国内的都是乡巴佬,随他们怎么摆布。我就遇到几个自觉很牛的人,真心地希望她来做一次个案督导或讲讲课,才发现是牛头不对马嘴。5、出书的人:千万不要以为能写书的人咨询水平就高,十本中国医生写的东西,九本都没法看,让好人也会看出满身的毛病来。6、年老的人:心理咨询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要求咨询师必须精神饱满,精力充沛,一定是思想开放,灵活,超前,并有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而老年人的思想很难不僵化,自以为自己吃的盐多,也很难克制得住不去教育人。也很难做到共情~~~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心理咨询领域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儿童心理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