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桃仁 红花 川穹 熟地 砂仁 赤白勺 芦根 牛膝 泽兰 益母草 淡竹叶配在一起川穹的功效与作用

微信华图教育微信号:huatuv
欢迎您, |
华图教育网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各省公务员考试网
公安招警考试网
公选遴选考试网
选调生招考网
军转干部培训网
政法干警招考网
事业单位招考网
教师招考网
医疗卫生招考网
金融招聘考试网
大学生村官招考网
三支一扶招考网
社会工作者招考网
当前位置:
> 主管中药师考试大纲——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考试学科 单元 细目 要点 考试科目
中药学 一、药性理论 (一)四气 1.四气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1
2.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
(二)五味 五味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1
(三)升降浮沉 1.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1
2.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 1
3.升浮沉降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
(四)归经 1.归经的理论基础和确定依据 1
2.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
(五)毒性 1.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1
2.引起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 1
3.掌握药物毒性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
二、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 (一)中药的配伍 1.配伍的意义 1
2.配伍的内容 1
(二)中药的用药禁忌 1.配伍禁忌 1
2.妊娠用药禁忌 1
3.证候用药禁忌 1
4.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1
三、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一)剂量 确定剂量的因素 1
(二)用法 1.特殊煎法 1
2.服药法 1
四、解表药 (一)概述 1.解表药的性能特点 1
2.解表药的功效 1
3.解表药的适应范围 1
4.解表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5.各类解表药的性能特点 1
6.各类解表药的功效 1
7.各类解表药的适应范围 1
四、解表药 (二)发散风寒药 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辛夷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三)发散风热药 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莉子、柴
胡、升麻、葛根、淡豆豉的性能、攻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五、清热药 (一)概述 1.清热药的性能特点 1
2.清热药的功效 1
3.清热药的适应范围 1
4.清热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5.各类清热药的性能特点 1
6.各类清热药的功效 1
7.各类清热药的适应范围 1
(二)清热泻火药 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淡竹叶、栀子、夏枯草、决明子、谷精草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三)清热燥湿药 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秦皮、苦参、白鲜皮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四)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连翘、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重楼、拳参、土茯苓、鱼腥草、金荞麦、大血藤、败酱草、射干、山豆根、马勃、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半边莲、
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熊胆、白蔹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五)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六)清虚热药 青蒿、地骨皮、白薇、银柴胡、胡黄连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六、泻下药 (一)概述 1.泻下药的性能特点 1
2.泻下药的功效 1
3.泻下药的适应范围 1
4.泻下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5.各类泻下药的性能特点 1
6.各类泻下药的功效 1
7.各类泻下药的适应范围 1
(二)攻下药 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三)润下药 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四)峻下逐水药 甘遂、京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巴豆、千金子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七、祛风湿药 (一)概述 1.祛风湿药的性能特点 1
2.祛风湿药的功效 1
3.祛风湿药的适应范围 1
4.祛风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5.各类祛风湿药的性能特点 1
6.各类祛风湿药的功效 1
7.各类祛风湿药的适应范围 1
(二)祛风寒湿药 独活、威灵仙、川乌、蕲蛇、乌梢蛇、木瓜、蚕砂、伸筋草、寻骨风、松节、海风藤、路路通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三)祛风湿热药 秦艽、防己、桑枝、稀莶草、臭梧桐、络石藤、雷公藤、丝瓜络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四)祛风湿强筋骨药 五加皮、桑寄生、狗脊、千年健、鹿衔草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八、化湿药 (一)概述 1.化湿药的性能特点 1
2.化湿药的功效 1
3.化湿药的适应范围 1
4.化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二)具体药物 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砂仁、白豆蔻、草豆蔻、草果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九、利水渗湿药 (一)概述 1.利水渗湿药的性能特点 1
2.利水渗湿药的功效 1
3.利水渗湿药的适应范围 1
4.利水渗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5.各类利水渗湿药的性能特点 1
6.各类利水渗湿药的功效 1
7.各类利水渗湿药的适应范围 1
(二)利水消肿药 茯苓、薏苡仁、猪苓、泽泻、冬瓜皮、玉米须、葫芦、香加皮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三)利尿通淋药 车前子、滑石、木通、通草、瞿麦、篇蓄、地肤子、海金沙、石韦、冬葵子、灯心草、草裤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四)利湿退黄药 茵陈、金钱草、虎杖、垂盆草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十、温里药 (一)概述 1温里药的性能特点 1
2.温里药的功效 1
3.温里药的适应范围 1
4.温里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二)具体药物 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丁香、高良姜、胡椒、花椒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十一、理气药 (一)概述 1.理气药的性能特点 1
2.理气药的功效 1
3.理气药的适应范围 1
4.理气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二)具体药物 陈皮、青皮、枳实、木香、沉香、檀香、川楝子、乌药、荔枝核、香附、佛手、薤白、大腹皮、柿蒂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十二、消食药 (一)概述 1.消食药的性能特点 1
2.消食药的功效 1
3.消食药的适应范围 1
4.消食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二)具体药物 山楂、神曲、麦芽、谷芽、稻芽、莱菔子、鸡内金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十三、驱虫药 (一)概述 1.驱虫药的性能特点 1
2.驱虫药的功效 1
3.驱虫药的适应范围 1
4.驱虫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二)具体药物 使君子、苦楝皮、槟榔、南瓜子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十四、止血药 (一)概述 1.止血药的性能特点 1
2.止血药的功效 1
3.止血药的适应范围 1
4.止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5.各类止血药的性能特点 1
6.各类止血药的功效 1
7.各类止血药的适应范围 1
(二)凉血止血药 小蓟、大蓟、地榆、槐花、侧柏叶、白茅根、苎麻根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三)化瘀止血药 三七、茜草、蒲黄、花蕊石、降香的性能、功效、
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四)收敛止血药 白及、仙鹤草、棕榈炭、血余炭、藕节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五)温经止血药 艾叶、炮姜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十五、活血化瘀药 (一)概述 1.活血化瘀药的性能特点 1
2.活血化瘀药的功效 1
3.活血化瘀药的适应范围 1
4.活血化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5.各类活血化瘀药的性能特点 1
6.各类活血化瘀药的功效 1
7.各类活血化瘀药的适应范围 1
(二)活血止痛药 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五灵脂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三)活血调经药 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泽兰、牛膝、鸡血藤、王不留行、凌霄花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四)活血疗伤药 土鳖虫、马钱子、自然铜、苏木、骨碎补、血竭、
刘寄奴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五)破血消癥药 莪术、三棱、水蛭、斑蝥、穿山甲的性能、功效、
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十六、化痰止咳平喘药 (一)概述 1.化痰止咳平喘药的性能特点 1
2.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功效 1
3.化痰止咳平喘药的适应范围 1
4化痰止咳平喘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5.各类化痰止咳平喘药的性能特点 1
6.各类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功效 1
7.各类化痰止咳平喘药的适应范围 1
(二)温化寒痰药 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白芥子、皂荚、旋覆花、
白前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三)清化热痰药 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竹沥、天竺黄、前胡、桔梗、胖大海、海藻、昆布、黄药子、海蛤壳、浮海石、瓦楞子、礞石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四)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紫苏子、百部、紫菀、款冬花、枇杷叶、桑白皮、葶苈子、白果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十七、安神药 (一)概述 1.安神药的性能特点 1
2.安神药的功效 1
3.安神药的适应范围1 1
4.安神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5.各类安神药的性能特点 1
6.各类安神药的功效 1
7.各类安神药的适应范围 1
(二)重镇安神药 朱砂、磁石、龙骨、琥珀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三)养心安神药 酸枣仁、柏子仁、首乌藤、合欢皮、远志的性能、
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十八、平肝息风药 (一)概述 1.平肝息风药的性能特点 1
2.平肝息风药的功效 1
3.平肝息风药的适应范围 1
4.平肝息风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5.各类平肝息风药的性能特点 1
6.各类平肝息风药的功效 1
7.各类平肝息风药的适应范围 1
(二)平抑肝阳药 石决明、珍珠母、牡蛎、代赭石、刺蒺藜、罗布麻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法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三)息风止痉药 羚羊角、牛黄、珍珠、钩藤、天麻、地龙、全蝎、
蜈蚣、僵蚕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十九、开窍药 (一)概述 1.开窍药的性能特点 1
2.开窍药的功效 1
3.开窍药的适应范围 1
4.开窍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二)具体药物 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二十、补虚药 (一)概述 1.补虚药的性能特点 1
2.补虚药的功效 1
3.补虚药的适应范围 1
4.补虚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5.各类补虚药的性能特点 1
6.各类补虚药的功效 1
7.各类补虚药的适应范围 1
(二)补气药 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自扁豆、甘草、大枣、饴糖、蜂蜜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三)补阳药 鹿茸、紫河车、淫羊藿、巴戟天、仙茅、杜仲、续断、肉苁蓉、锁阳、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沙苑子、蛤蚧、冬虫夏草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四)补血药 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何首乌、龙眼肉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五)补阴药 北沙参、南沙参、百合、麦冬、天冬、石斛、玉竹、黄精、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黑芝麻、龟甲、鳖甲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二十一、收涩药 (一)概述 1.收涩药的性能特点 1
2.收涩药的功效 1
3.收涩药的适应范围 1
4.收涩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5.各类收涩药的性能特点 1
6.各类收涩药的功效 1
7.各类收涩药的适应范围 1
(二)固表止汗药 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须的性能、功效、应用、
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三)敛肺涩肠药 五味子、乌梅、五倍子、罂粟壳、诃子、肉豆蔻、赤石脂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四)固精缩尿止带药 山茱萸、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子、海螵蛸、莲子、芡实、椿皮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瞪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二十二、涌吐药 (一)概述 1.涌吐药的功效 1
2.涌吐药的适应范围 1
3.涌吐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二)具体药物 常山、瓜蒂、胆矾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二十三、攻毒杀虫止痒药 (一)概述 1.攻毒杀虫止痒药的性能特点 1
2.攻毒杀虫止痒药的功效 1
3.攻毒杀虫止痒药的适应范围 1
4.攻毒杀虫止痒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二)具体药物 雄黄、硫黄、白矾、蛇床子、蟾酥、大蒜的性能、
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
用异同点 1
二十四、拔毒化腐生肌药 (一)概述 1.拔毒化腐生肌药的性能特点 1
2.拔毒化腐生肌药的功效 1
3.拔毒化腐生肌药的适应范围 1
4.拔毒化腐生肌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二)具体药物 升药、轻粉、砒石、铅丹、炉甘石、硼砂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1
来源:考试大-中药师
(责任编辑:魏世泰)
医疗卫生单位考试
医学类考试
热门分站热门地市热门考试热门信息热门推荐对证君药总结+中药归经总结+常用中药名释义+止血类中草药介绍+药对+
药串,开中药不用愁+名老中医特效经验药对歌
发布时间:&&&来源:&&&80人关注
  对证君药总结中风卒倒不语,须用皂角、细辛,开关为主。痰气壅盛,须用南星、木香为主。语言謇涩,须用石菖蒲、竹沥为主。口眼斜,须用防风、羌活、竹沥为主。手足搐搦,须用防风、羌活为主。左瘫属血虚,须用川芎、当归为主。右瘫属气虚,须用参、术为主。诸风,须用防风、羌活为主。伤寒头痛,须用羌活、川芎为主。遍身疼痛,须用苍术、羌活为主。发汗,须用麻黄、桂枝为主。久汗不出,须用紫苏、青皮为主,表热,须用柴胡为主。止汗,须用桂枝、芍药为主。里热,须用黄连、黄芩为主。大热谵语,须用黄芩、黄连、黄柏、栀子为主。发狂大便实,须用大黄、芒硝为主。发渴,须用石膏、知母为主。胸膈膨闷,须用桔梗,枳壳为主。心下痞闷,须用枳实、黄连为主。懊,须用栀子、豆豉为主。虚烦,须用竹叶、石膏为主。不眠,须用枳实、竹茹为主。鼻干不得眠,须用葛根、芍药为主。发斑,须用玄参、升麻为主。发黄,须用茵陈、桅子为主。中寒阴症,须用附子、干姜为主。中暑,须用香薷、扁豆为主。中湿,须用苍术、白术为主。泻心火,须用黄连为主。泻肺火,须用黄芩为主。泻脾火,须用芍药为主。泻胃火,须用石膏为主。泻肝火,须用柴胡为主。泻肾火,须用知母为主。泻膀胱火,须用黄柏为主。泻小肠火,须用木通为主。泻屈曲之火,须用栀子为主。泻无根火,须用玄参为主。内伤元气,须用黄、人参、甘草为主。脾胃虚弱,须用白术、山药为主。消食积,须用麦芽、神曲为主。消肉积,须用山楂、草果为主。消酒积,须用黄连、干葛、乌梅为主。消冷积,须用巴豆为主。消热积,须用大黄为主。六郁,须用苍术、香附为主。结痰,须用栝蒌、贝母、枳实为主。湿痰,须用半夏、茯苓为主。风痰,须用白附子、南星为主。痰在四肢经络,须用竹沥、姜汁为主。痰在两胁,须用白芥子为主。老痰,须用海石为主。肺寒咳嗽,须用麻黄、杏仁为主。肺热咳嗽,须用黄芩、桑白皮为主。咳嗽日久,须用款冬花、五味子为主。气喘,须用苏子、桑白皮为主。疟疾,新者宜截,须用常山为主;疟疾久者宜补,须用白豆蔻为主。痢疾初起者宜下,须用大黄为主;痢属热积气滞,须用黄连、枳壳为主,里急后重者,须用木香、槟榔为主;久痢白者属气虚,须用白术、茯苓为主;久痢赤者属血虚,须用当归、川芎为主。泄泻须用白术、茯苓为主∶水泻须用滑石为主,久泻须用诃子、肉豆蔻为主,(或加柴胡、升麻,升提下陷之气,其泻自止,)霍乱,须用藿香、半夏为主,呕吐,须用姜汁、半夏为主。咳逆,须用柿蒂为主。吞酸,须苍术、神曲为主。嘈杂,须用姜炒黄连、炒桅子为主。顺气须用乌药、香附为主。痞满,须用枳实、黄连为主。胀满,须用大腹皮、浓朴为主。水肿,须用猪芩、泽泻为主。宽中须用砂仁、枳壳为主。积聚,须用三棱、莪术为主。积在左是死血,须用桃仁散结为主;积在右是食积,须用香附、枳实为主;积在中是痰饮,须用半夏为主。黄胆,须用茵陈为主。补阳须用黄、附子为主;补阴须用当归、熟地为主;补气须用黄、人参为主,补血须用当归、生地为主。破瘀血须用归尾、桃仁为主。提气须用升麻、桔梗为主。痨热痰嗽声嘶,须用竹沥、童便为主。暴吐血,须用大黄、桃仁为主。久吐血,须用当归、川芎为主。衄血,须用枯黄芩、芍药为主。止血须用京墨、韭汁为主。溺血,须用栀子、木通为主。虚汗,须用黄、白术为主。眩晕,须用川芎、天麻为主。麻者是气虚,须用黄、人参为主。木者是湿痰死血,须用苍术、半夏、桃仁为主。癫属心,须用当归为主。狂属肝,须用黄连为主。痫症,须用南星、半夏为主。健忘,须用远志、石菖蒲为主。怔忡惊悸,须用茯神、远志为主。虚烦,须用竹茹为主。不寐,须用酸枣仁为主。头左痛,须用芎、归为主;头右痛,须用参、为主;头风痛,须用 本、白芷为主;诸头痛,须用蔓荆子为主。 乌须黑发,须用何首乌为主。耳鸣,须用当归、龙荟为主。鼻中生疮,须用黄芩为主。鼻塞声重,须用防风、荆芥为主。鼻渊,须用辛夷仁为主。口舌生疮,须用黄连为主。牙痛,须用石膏、升麻为主。眼肿,须用大黄、荆芥为主。眼中云翳,须用白豆蔻为主。翳瘴,须用蒺藜、木贼为主。内瘴昏暗,须用熟地黄为主。肺痈肺痿,须用薏苡仁为主。咽喉肿痛,须用桔梗、甘草为主。结核瘰,须用夏枯草为主。心胃痛,须用炒桅子为主。腹痛,须用芍药、甘草为主。腹冷痛,须用吴茱萸、良姜为主。止诸痛,须用乳香、没药为主。腰痛,须用杜仲,故纸为主。胁痛,须用白芥子、青皮为主。手臂痛,须用薄桂、羌活为主。疝气,须用小茴香、川楝子为主。香港脚湿热,须用苍术、黄柏为主。下元虚弱,须用牛膝、木瓜为主。痿,须用参、为主。肢节痛,须用羌活为主。半身不遂,须用何首乌、川、草乌为主。诸痛在上者属风,须用羌活、桔梗、桂枝、威灵仙为主;在下者属湿,须用牛膝、木通、防己、黄柏为主。消渴,须用天花粉为主。生津液须用人参、五味子、麦门冬为主。赤白痢,须用茯苓为主。遗精,须用龙骨、牡蛎为主。小便闭,须用木通、车前子为主。大便闭,须用大黄、芒硝为主。便血,须用槐花、地榆为主。痔疮,须用黄连、槐角为主。脱肛,须用升麻、柴胡为主。诸虫,须用使君子、槟榔为主。妇人诸病,须用香附为主。妇人腹痛,须用吴茱萸、香附为主。妇人经闭,须用桃仁、红花为主。妇人血崩,须用炒蒲黄为主。妇人带下,须用炒干姜为主。妇人安胎,须用条芩、白术为主。妇人产后虚热,须用炒黑干姜为主。妇人产后恶露不行,须用益母草为主。妇人难产,须用芎、归为主。妇人乳汁不通,须用穿山甲为主。妇人吹乳,须用白芷、贝母为主。小儿疳积,须用芦荟、蓬术为主。小儿惊风,须用朱砂为主。诸毒初起,须用艾火灸之为主。发背,须用槐花为主。痈疽,须用金银花为主。败脓不去,须用白芷为主。恶疮,须用贝母为主。疔疮,须用白矾为主。便毒,须用穿山甲、木鳖子为主。鱼口疮,须用牛膝、穿山甲为主。疳疮,须用五倍子为主。杨梅疮,须用土茯苓为主。湿疮,须用轻粉、黄柏为主。杖疮跌伤,须用童便、好酒为主。疥疮,须用白矾、硫磺为主。癜风,须用密陀僧为主。诸疮肿毒,须用连翘、牛蒡子为主。破伤风,须用南星、防风为主。汤烫火烧,须用白矾、大黄为主。犬咬伤,须用杏仁、甘草为主。癫狗咬伤,须用斑蝥为主。蛇咬伤,须用白芷为主。中诸毒,须用香油灌之为主。中砒毒,须用豆豉、蚯蚓为主。诸骨哽喉,须用狗涎频服为主。治病一定有主药,不用主药便是错。 火结必要用大黄,枳壳枳实紧跟着。寒结必要用巴豆,三棱莪术紧跟着。实结必要用山甲,蝎子蜈蚣紧跟着。调气必要用木香,摈榔元胡紧跟着。透坚必要用牙皂,细辛辛夷紧跟着。破血必要用桃仁,红花赤芍紧跟着。脾胀必要用干漆,火麻郁仁紧跟着,暖胃必要用硫黄,丹参玉竹紧跟着。腰疼必要用杜仲,续断艾叶紧跟着。陷下必要用洋参,三生(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狗脊紧跟着。去虫必要用榧子,芜荑使君紧跟着。顺气必要用香附,乌药腹毛紧跟着。通淋必要用斑螫,川漆萆薢紧跟着。清心必要用黄连,连翘栀子紧跟着。老痰必要用砒霜,雄黄绿豆紧跟着。助脾必要用马前,虎骨猴骨紧跟着。定痛必要用良姜,宿砂益智紧跟着。治疥必要用斑(斑螫)麻(麻黄),大枫蓖麻紧跟着,治疮必要用神灯,艾绒乳(乳香)没(没药)紧跟着。治疔必要用蒜灸,乌金(乌金膏,巴豆炒黑研细,用水调涂患处,以膏药贴之。)菊花(内服甘菊汤,方见卷四疔疮门)紧跟着。治邪必要用铜(自然铜)砂(避阳砂),良姜葛根紧跟着。补气必要用党参,炙芪白术紧跟着。补血必要用芎归,生地酒芍紧跟着。补阴必要用熟地,山药萸肉紧跟着。补火必要用肉桂,干姜附子紧跟着。滋阴必要用黄柏,知母丹皮紧跟着。(以上一药为君)麻黄杏仁疗寒嗽,芥子半夏紧跟着。款冬紫菀疗虚嗽,百合五味紧跟着。川乌草乌疗风痹,桂枝灵仙紧跟着。黑姜吴萸疗翻胃,丁香胡椒紧跟着。苍术麻黄疗风寒,羌活独活紧跟着。川贝蒌霜疗火痰,苏子菔子紧跟着。乌梅五倍疗虚脱,龙骨牡蛎紧跟着。乌贼诃子疗带下,阿胶肉果(肉豆寇)紧跟着。条参云苓疗阴虚,骨皮枸杞紧跟着。霍香杷叶疗逆气,赤石滑石紧跟着。芫花大戟疗水肿,牵牛防已紧跟着。瓜萎天冬疗结胸,川贝川朴紧跟着。苦参赤苓疗湿痒,蛇床白芷紧跟着。槐花地榆疗崩漏。荆芥秦艽紧跟着。前胡元参疗头风,薄荷柴胡紧跟着。白附天麻疗风痰,僵蚕郁金紧跟着。桔梗豆根疗喉风,牛子射干紧跟着。三七莲子疗诸血,黄芩童便紧跟着。黄芪(用生)防风疗自汗,枣仁麦皮紧跟着。芦荟胡连疗阴热,泽泻车前紧跟着。小茴川椒疗肾气,宿砂故纸紧跟着。菖蒲柏仁疗心疾,茯神远志紧跟着。葶苈桑皮疗肺喘,礞石朱砂紧跟着。石膏知母疗热渴,香薷糯米紧跟着。川楝茴香疗疝气,芦巴巴戟紧跟着。升麻柴胡疗气陷,干葛潞党紧跟着。扁豆薏苡疗泄泻,猪苓木通紧跟着。土硷红糖疗菸毒(洋烟),大黄芒硝紧跟着。转自:.cn/s/blog_4ccnb.html中药归经总结 A类中药(入肺经,性温或性热):性温类:麻黄(3-9克),桂枝(3-9克),紫苏(6-9克),白芷(6-15克),细辛(有小毒,1-3克),杜衡(有小毒,3-6克),辛夷(6-15克),生姜(6-15克),葱白(2-8枚),香薷(6-15克),西河柳(6-15克),香菜(3-6克),苍耳子(有毒,6-9克),鹅不食草(6-9克),厚朴(3-9克),豆蔻(3-6克),丁香(1-3克),红豆蔻(3-6克),陈皮(3-9克),香橼(3-9克),佛手(3-9克),檀香(1.5-3克),乌药(3-9克),紫苏梗(6-9克),黄芪(9-30克),饴糖(30-60克),紫河车(1.5-3克),钟乳石(3-9克),五味子(1.5-6克),半夏(有毒,3-9克),天南星(有毒,3-9克),旋覆化(3-9克),金沸草(6-9克),芥子(3-9克),猪牙皂(有小毒,1-1.5克),白前(3-9克),猫爪草(15-30克),苦杏仁(有小毒,6-9克),紫苏子(3-9克),紫菀(6-9克),款冬花(6-9克),百部(3-9克),远志(3-9克),紫石英(9-15克)。性热类:干姜(3-9克)。B类中药(入肺经,性凉或性寒):性凉类:薄荷(3-6克),淡豆豉(6-12克),薏苡仁(9-30克),竹茹(6-9克),连翘(6-15克),鱼腥草(15-25克),拳参(6-9克),虎杖(9-15克),土贝母(6-9克),银柴胡(3-9克),天花粉(9-15克),儿茶(1-3克),罗汉果(9-15克),白芨(6-15克),沙参(9-15克),天冬(6-12克),麦冬(6-12克),玉竹(6-12克),玄参(9-15克),木蝴蝶(1.5-3克),明党参(6-12克),胆南星(3-6克),前胡(3-9克),川贝母(3-9克),马兜铃(3-9克),枇杷叶(6-9克),伊贝母(3-9克),冰片(0.15-0.3克)。性寒类:牛蒡子(6-12克),菊花(6-9克),桑叶(6-9克),蝉蜕(3-6克),升麻(3-9克),浮萍(3-9克),藜芦(有大毒,0.3-0.6克),食盐(10-30克),牵牛子(有毒,3-6克),甘遂(有毒,0.5-1.5克),红大戟(有小毒,1.5-3克),芫花(有毒,1.5-3克),商陆(有毒,3-9克),滑石粉(9-24克),车前子(9-15克),川木通(3-6克),通草(3-4.5克),三白草(15-30克),石韦(6-12克),防己(6-9克),灯心草(1-3克),冬瓜子(9-30克),黄芩(3-9克),石膏(15-60克),知母(6-12克),芦根(15-30克),栀子(6-9克),金银花(6-15克),忍冬藤(15-30克),胖大海(2-3克),射干(3-4.5克),半枝莲(15-30克),穿心莲(3-9克),金果榄(3-9克),苦木(有小毒,1-3克),地骨皮(9-15克),郁金(3-9克),白茅根(9-30克),侧柏叶(6-12克),铁苋菜(15-30克),西洋参(3-6克),百合(6-12克),五倍子(3-6克),葶苈子(3-9克),瓜蒌(9-15克),瓜蒌皮(9-15克),瓜蒌子(9-15克),浙贝母(6-9克),蛤壳(3-6克),桑白皮(6-12克),羚羊角(1-1.5克)。C类中药(入心经,性温或性热):性温类:桂枝(3-9克),西河柳(6-15克),香菜(3-6克),檀香(1.5-3克),红花(3-9克),川芎(3-9克),乳香(3-12克),紫河车(1.5-3克),刺五加(9-27克),熟地(9-15克),何首乌(6-12克),当归(6-9克),龙眼肉(9-15克),五味子(1.5-6克),远志(3-9克),紫石英(9-15克),麝香(0.03-0.1克),石菖蒲(3-9克),九节菖蒲(3-6克),苏合香(0.3-1克)。性热类:附子(有毒,3-15克),干姜(3-9克),肉桂(1-4.5克)。D类中药(入心经,性凉或性寒):性凉类:牛黄(0.15-0.35克),野菊花(3-9克),连翘(6-15克),白蔹(6-9克),牡丹皮(6-12克),丹参(9-15克),天冬(6-12克),麦冬(6-12克),龟甲(9-12克),浮小麦(6-12克),川贝母(3-9克),朱砂(有毒,-1.5克),冰片(0.15-0.3克)。性寒类:大黄(3-30克),关木通(3-6克),川木通(3-6克),瞿麦(15-45克),淡竹叶(6-9克),灯心草(1-3克),苦参(6-9克),黄连(1.5-4.5克),寒水石(3-60克),苦竹叶(6-9克),栀子(6-9克),莲子心(1.5-3克),三颗针(9-15克),熊胆(1-3克),金银花(6-15克),紫花地丁(15-30克),板蓝根(9-15克),大青叶(9-15克),绿豆(20-100克),穿心莲(3-9克),犀角(1-2克),水牛角(15-30克),地黄(9-15克),紫草(6-9克),西瓜(2-3斤鲜食),郁金(3-9克),桑椹(9-15克),百合(6-12克),浙贝母(6-9克),天竺黄(3-9克),磁石(9-30克),玳瑁(3-6克),珍珠(0.3-1克),珍珠母(9-24克),石决明(9-30克),赭石(9-30克)。E类中药(入脾经,性温或性热):性温类:紫苏(6-9克),防风(6-15克),生姜(6-15克),苍术(3-9克),厚朴(3-9克),豆蔻(3-6克),砂仁(3-6克),草豆蔻(3-6克),草果(3-6克),荜澄茄(1.5-3克),丁香(1-3克),花椒(3-6克),肉豆蔻(3-9克),红豆蔻(3-6克),八角茴香(3-6克),陈皮(3-9克),香橼(3-9克),佛手(3-9克),降香(9-15克),沉香(1.5-4.5克),川木香(3-9克),木香(3-6克),檀香(1.5-3克),乌药(3-9克),紫苏梗(6-9克),甘松(3-6克),玫瑰花(3-6克),山楂(6-12克),神曲(6-15克),阿魏(1-1.5克),延胡索(3-9克),莪术(6-9克),姜黄(3-9克),泽兰(6-12克),伏龙肝(15-30克),木瓜(6-9克),伸筋草(9-12克),白术(6-12克),黄芪(9-30克),白扁豆(9-15克),大枣(6-15克),饴糖(30-60克),刺五加(9-27克),羊肉(30-100克),当归(6-9克),龙眼肉(9-15克),益智仁(3-9克),补骨脂(6-9克),菟丝子(6-12克),锁阳(6-9克),仙茅(有毒,3-9克),海螵蛸(6-9克),松花粉(3-6克),半夏(有毒,3-9克),天南星(有毒,3-9克),旋覆化(3-9克),麝香(0.03-0.1克),苏合香(0.3-1克),芜荑(3-9克)。性热类:附子(有毒,3-15克),干姜(3-9克),肉桂(1-4.5克),吴茱萸(有小毒,1.5-6克),高良姜(3-6克)。F类中药(入脾经,性凉或性寒):性凉类:葛根(9-15克),薏苡仁(9-30克),冬瓜皮(9-30克),西瓜皮(12-21克),茵陈(6-15克),马鞭草(6-9克),土贝母(6-9克),山慈姑(3-9克),天花粉(9-15克),罗汉果(9-15克),黄瓜(300-500克鲜食),枳壳(3-9克),枳实(3-9克),白芍(6-15克),明党参(6-12克),胆南星(3-6克),冰片(0.15-0.3克)。性寒类:升麻(3-9克),红大戟(有小毒,1.5-3克),芫花(有毒,1.5-3克),商陆(有毒,3-9克),杨树花(50-100克),积雪草(15-30克),黄芩(3-9克),黄连(1.5-4.5克),白鲜皮(6-9克),侧柏叶(6-12克),地龙(6-9克)。G类中药(入肝经,性温或性热):性温类:防风(6-15克),苍术(3-9克),小茴香(3-6克),八角茴香(3-6克),青皮(3-9克),香橼(3-9克),佛手(3-9克),降香(9-15克),荔枝核(6-9克),玫瑰花(3-6克),娑罗子(3-9克),山楂(6-12克),青果(6-9克),红花(3-9克),川芎(3-9克),延胡索(3-9克),莪术(6-9克),姜黄(3-9克),皂角刺(3-9克),乳香(3-12克),鸡血藤(9-15克),泽兰(6-12克),月季花(1.5-4.5克),五灵脂(6-9克),夏天无(6-12克),莲房(6-9克),三七(3-9克),伏龙肝(15-30克),五加皮(6-9克),木瓜(6-9克),伸筋草(9-12克),海风藤(6-12克),千年健(6-9克),虎骨(3-6克),徐长卿(3-12克),熟地(9-15克),何首乌(6-12克),当归(6-9克),鹿茸(1-2克),鹿角(6-15克),鹿角胶(3-6克),巴戟天(3-9克),骨碎补(3-9克),狗脊(6-12克),续断(9-15克),杜仲(6-9克),菟丝子(6-12克),淫羊藿(3-9克),韭菜子(3-9克),仙茅(有毒,3-9克),沙苑子(9-15克),覆盆子(6-12克),山茱萸(6-12克),海马(3-9克),松花粉(3-6克),天南星(有毒,3-9克),猫爪草(15-30克),蜈蚣(有毒,2.5-5克),蒺藜(有小毒,6-9克),九节菖蒲(3-6克)。性热类:肉桂(1-4.5克),吴茱萸(有小毒,1.5-6克)。H类中药(入肝经,性凉或性寒):性凉类:薄荷(3-6克),连钱草(9-30克),茵陈(6-15克),鸡骨草(15-30克),菊花(6-9克),车前子(9-15克),决明子(9-15克),青葙子(9-15克),密蒙花(3-9克),牛黄(0.15-0.35克),蛇胆(1-2克),野菊花(3-9克),马鞭草(6-9克),拳参(6-9克),虎杖(9-15克),山慈姑(3-9克),牡丹皮(6-12克),水红花子(15-30克),益母草(50-100克),丹参(9-15克),穿山甲(6-9克),赤芍(6-12克),茺蔚子(6-9克),鸡冠花(6-12克),地榆(9-15克),白芨(6-15克),断血流(3-15克),白芍(6-15克),羊肝(6-50克),鳖甲(9-24克),龟甲(9-12克),女贞子(3-9克),木蝴蝶(1.5-3克),明党参(6-12克),胆南星(3-6克),牡蛎(9-30克),钩藤(3-12克),罗布麻叶(6-12克)。性寒类:桑叶(6-9克),蝉蜕(3-6克),蔓荆子(3-6克),柴胡(3-9克),食盐(10-30克),胆矾(有毒,0.3-0.6克),车前草(9-15克),金钱草(15-60克),龙胆(3-6克),苦参(6-9克),秦皮(6-12克),胡黄连(3-9克),青叶胆(9-15克),积雪草(15-30克),黄连(1.5-4.5克),夏枯草(9-15克),三颗针(9-15克),熊胆(1-3克),功劳木(9-15克),蒲公英(9-15克),紫花地丁(15-30克),青黛(1.5-3克),马齿苋(6-15克),半枝莲(15-30克),爵床(6-30克),天葵子(9-15克),委陵菜(9-15克),犀角(1-2克),水牛角(15-30克),地黄(9-15克),地骨皮(9-15克),紫草(6-9克),白薇(6-9克),青蒿(6-9克),川楝子(有小毒,6-9克),预知子(3-9克),郁金(3-9克),凌霄花(6-9克),侧柏叶(6-12克),墨旱莲(6-12克),茜草(6-9克),桑椹(9-15克),椿皮(6-9克),天竺黄(3-9克),昆布(6-12克),海藻(6-12克),磁石(9-30克),羚羊角(1-1.5克),玳瑁(3-6克),珍珠(0.3-1克),珍珠母(9-24克),石决明(9-30克),地龙(6-9克),赭石(9-30克)。I类中药(入肾经,性温或性热):性温类:细辛(有小毒,1-3克),砂仁(3-6克),小茴香(3-6克),荜澄茄(1.5-3克),丁香(1-3克),花椒(3-6克),八角茴香(3-6克),刀豆(6-9克),沉香(1.5-4.5克),乌药(3-9克),荔枝核(6-9克),鸡血藤(9-15克),独活(3-9克),羌活(3-9克),五加皮(6-9克),伸筋草(9-12克),千年健(6-9克),虎骨(3-6克),紫河车(1.5-3克),刺五加(9-27克),羊肉(30-100克),熟地(9-15克),何首乌(6-12克),鹿茸(1-2克),鹿角(6-15克),鹿角胶(3-6克),驴肾(9-21克),肉苁蓉(6-9克),巴戟天(3-9克),胡芦巴(6-9克),益智仁(3-9克),骨碎补(3-9克),狗脊(6-12克),续断(9-15克),杜仲(6-9克),补骨脂(6-9克),菟丝子(6-12克),淫羊藿(3-9克),韭菜子(3-9克),锁阳(6-9克),仙茅(有毒,3-9克),雪莲花(9-15克),蛇床子(有小毒,3-9克),沙苑子(9-15克),覆盆子(6-12克),山茱萸(6-12克),钟乳石(3-9克),海马(3-9克),五味子(1.5-6克),海螵蛸(6-9克),半夏(有毒,3-9克),远志(3-9克),紫石英(9-15克)。性热类:附子(有毒,3-15克),干姜(3-9克),肉桂(1-4.5克),吴茱萸(有小毒,1.5-6克),海狗肾(6-12克)。J类中药(入肾经,性凉或性寒):性凉类:西瓜皮(12-21克),连钱草(9-30克),牡丹皮(6-12克),黄瓜(300-500克鲜食),石斛(6-12克),玄参(9-15克),鳖甲(9-24克),龟甲(9-12克),女贞子(3-9克),牡蛎(9-30克)。性寒类:食盐(10-30克),牵牛子(有毒,3-6克),甘遂(有毒,0.5-1.5克),红大戟(有小毒,1.5-3克),芫花(有毒,1.5-3克),商陆(有毒,3-9克),泽泻(6-9克),车前子(9-15克),车前草(9-15克),金钱草(15-60克),地肤子(9-15克),阴行草(6-9克),黄柏(3-12克),积雪草(15-30克),寒水石(3-60克),知母(6-12克),莲子心(1.5-3克),半枝莲(15-30克),四季青(15-30克),地黄(9-15克),地骨皮(9-15克),白薇(6-9克),墨旱莲(6-12克),桑椹(9-15克),五倍子(3-6克),昆布(6-12克),海藻(6-12克),蛤壳(3-6克),磁石(9-30克)。性平类中药:入肺经类:荆芥(6-15克),木贼(3-9克),佩兰(3-9克),茯苓(9-15克),半边莲(9-15克),小通草(15-30克),谷精草(6-9克),马勃(3-6克),莱菔子(6-9克),人参(3-9克),党参(9-30克),太子参(9-30克),手参(3-9克),山药(15-30克),甘草(3-9克),黄精(9-15克),阿胶(3-9克),蛤蚧(3-6克),冬虫夏草(3-9克),乌梅(6-12克),白果(有毒,6-9克),僵蚕(6-9克)。入心经类:茯苓(9-15克),赤小豆(15-60克),半边莲(9-15克),地耳草(9-15克),荷叶(6-15克),番红花(3-6克),桃仁(6-9克),人参(3-9克),甘草(3-9克),莲子(6-15克),酸枣仁(9-15克),柏子仁(3-9克),合欢皮(6-12克),首乌藤(6-15克)。入脾经类:大豆黄卷(6-9克),火麻仁(9-15克),佩兰(3-9克),茯苓(9-15克),路边菊(15-30克),荷叶(6-15克),香附(6-9克),麦芽(9-15克),莱菔子(6-9克),鸡内金(3-9克),三棱(6-9克),人参(3-9克),党参(9-30克),太子参(9-30克),手参(3-9克),山药(15-30克),甘草(3-9克),黄精(9-15克),芡实(9-15克),莲子(6-15克),乌梅(6-12克),桔梗(3-9克),紫贝齿(9-15克)。入肝经类:荆芥(6-15克),大豆黄卷(6-9克),葛花(6-9克),木贼(3-9克),一枝黄花(9-15克),地耳草(9-15克),谷精草(6-9克),荷叶(6-15克),香附(6-9克),素馨花(6-9克),番红花(3-6克),桃仁(6-9克),牛膝(6-9克),三棱(6-9克),没药(6-15克),阿胶(3-9克),乌梅(6-12克),酸枣仁(9-15克),合欢皮(6-12克),首乌藤(6-15克),天麻(3-9克),紫贝齿(9-15克),僵蚕(6-9克)。入肾经类:茯苓(9-15克),猪苓(6-12克),路边菊(15-30克),地耳草(9-15克),牛膝(6-9克),山药(15-30克),黄精(9-15克),阿胶(3-9克),蛤蚧(3-6克),冬虫夏草(3-9克),芡实(9-15克),金樱字(6-12克),莲子(6-15克),柏子仁(3-9克)。功用: 互换:透表退热: 柴胡换青蒿。清热解毒: 金银花换金银花藤叶、蒲公英、野菊花、紫花地丁。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连换胡黄连、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换黄芩、苦参。清虚热: 黄柏换知母、地骨皮。清热凉血解毒: 板蓝根换大青叶。清热定惊、凉血解毒: 犀角换水牛角。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丹皮换赤芍。清虚热: 丹皮换地骨皮、白薇、银柴胡。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山慈菇换冰球子。燥湿散满: 厚朴换苍术、大腹皮。行气降逆: 厚朴换木香槟榔。化湿醒脾行气宽中: 砂仁换陈皮佛手。化湿和胃、行气宽中: 白豆蔻换草豆蔻。利水渗湿、健脾: 薏苡仁换赤小豆、土茯苓。清肺排脓:    薏苡仁换冬瓜子。祛风通络定惊:    薪蛇换乌梢蛇。平肝息风 :     羚羊角换山羊角。平肝潜阳明目:    石决明换珍珠母。镇惊安神:    龙齿换龙骨。破气消积:     枳实换枳克青皮。安神:     酸枣仁换首乌藤、合欢皮花。活血祛瘀:     丹参换红花。养血安神:    丹参换首乌藤。消肿排脓:     穿山甲换皂角刺。通乳:     穿山甲换木通、通草、王不留行。活血止痛:    乳香、没药换延胡索、五灵脂、鸡屎藤。化痰止咳:     半夏、川贝换枇杷叶、佛耳草、焊菜。清肺开音:     胖大海、换玉蝴蝶、蝉衣。补气:     黄芪换党参、棉花根、金雀根。固表:     黄芪换白术。补脾润肺:     制黄精换制玉竹。温补肝肾:    鹿角换鹿角霜、仙灵脾、菟丝子。补肾助阳:   巴戟天换菟丝子、韭菜子、仙灵脾。补肾固精、养肝明目: 潼疾藜换菟丝子。补肾固精:     山萸肉换覆盆子、金樱子。补肝肾、强筋骨: 杜仲换续断、狗脊桑寄生。补血: 熟地制首乌、阿胶换桑椹子、鸡血藤、旱莲草。补血活血调经: 当归换鸡血藤。润肺养阴: 天冬换麦冬、北沙参、南沙参、玉竹、羊乳根。滋养肝肾、明目:   枸杞子换女贞子。养胃生津: 石斛换麦斛、天冬、麦冬、沙参、玉竹、石仙桃。滋阴凉血: 生地换玄参、旱莲草。常用中药名释义以万计的中药名,蕴藏着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和信息。通过对常用中药名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了解古人对中药的认知方法和中药命名的思维方式。为了便于学习和查寻,特按章将常用中药名释义如次,共计中药210味。一、解表药麻黄 本品&其味麻,其色黄&(《本草纲目》),因色黄味麻而得名。桂枝 &桂枝,即桂树之枝&(《本草便读》),&唯以嫩枝破卷成圆者用之&(《本草经集注》),因药用桂树之嫩枝而得名。紫苏 紫,以其叶背色紫而名;&苏性舒畅,行气和血,故谓之苏&(《本草纲目》)。主要根据颜色和功用而得名。根据其药用部位不同,又有&紫苏叶&、&紫苏梗&和&紫苏子&之名。香薷 &薷,本作柔&(《本草纲目》)。因其气香,其叶柔而得名。防风 &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本草纲目》),&能防御外风,故名。&(《本草害利》)。因功用而得名。白芷 芷,初生之根干。本品药用其根,色白气香,故名。细辛 &细辛其根极细,其味极辛,故名&(《本草便读》),因其形、味而得名。羌活 &羌,古地名,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辞海》)。本品&以羌中来者为良,故有羌活&&诸名&(《本草纲目》),因产地而得名。辛夷 &夷者,荑也。其苞初生如荑而味辛也&(《本草纲目》)。本品因形、味而得名。《本草衍义》云:&以其花未开时,其花苞有毛,光长如笔,故取象曰木笔&,又名&木笔花&。又因&其花最早,南人呼为迎春&(《本草拾遗》),又名&迎春花&。葱白 &葱白,即葱之近根处白茎也&(《本草便读》)。因颜色而得名。藁本 藁本&根上苗下似禾藁,故名藁本。本,根也&(《新修本草》)。因形状和药用部位而得名。牛蒡子 本品药用其果实,在古本草中多以&恶实&为正名。《本草纲目》云:&其实状恶而多刺钩,故名&。恶实即牛蒡子也。又因其&外壳如栗球,小而多刺,鼠过之则 缀惹不可脱,故谓之&鼠粘子&&(《图经本草》)。&其根叶皆可食,人呼之牛菜,术人隐之,呼为大力也&(《本草纲目》),故又名&大力子&。桑叶 本品因药用桑树的叶片而得名。因&桑叶以夏秋再生者为上,霜后采之&(《图经本草》),故又名&冬桑叶&、&霜桑叶&。蝉蜕 本品为&蝉所蜕壳也&(《图经本草》)。故又名&蝉壳&、&蝉衣&、&蝉退&、&虫退&等。柴胡 本品药用其根,在古本草中多以&茈胡&为正名。《本草纲目》解释说:&茈字有柴、紫二音。茈姜、茈草音紫,茈胡之茈音柴。柴胡生山中,嫩者可茹,老则采而为柴,&&而根名柴胡也&。升麻 本品&其叶似麻,其性主升,故名&(《本草纲目》)。根据形状及升浮之性而得名。二、清热药石膏 本品为矿石,水飞后细膩光滑如膏脂,故名。芦根 本品因药用芦苇的根茎而得名。天花粉 本品为栝楼之根,又名&栝楼根&。古时常捣烂滤汁作淀粉用,&其根作粉,洁白如雪,故谓之天花粉&(《本草纲目》)。竹叶 本品因药用禾本科淡竹的叶片而得名。又名&淡竹叶&。栀子 本品药用其果实,原名&卮子&。《本草纲目》云:&卮,酒器也,卮子象之,故名,俗作栀&。因其形状而得名。夏枯草 &此草冬至后生叶,至春而花,一到夏至即枯,故名&(《本草便读》)。因生长特性而得名。黄芩 &芩,说文作荃,谓其色黄也。或云芩者黔也,黔乃黄黑之色也&(《本草纲目》)。本品因色黄而得名。黄连 本品药用其根,&其根连珠而色黄,故名&(《本草纲目》)。本品因其根茎多分枝,常3~6支成束,呈稍弯曲状,形如鹰爪、鸡爪,故又有&鹰爪连&、&鸡爪连&之名。龙胆草 本品&叶似龙葵,味苦如胆,因以为名&(《本草纲目》),根据形状、味道而得名。苦参 本品药用其根,陶弘景谓,其&根味至苦恶&。本品因其味极苦,形似参而得名。穿心莲 本品&花形似莲,其花蕊穿心而过,故名&(《中华药海》)。生地黄 本品药用其块根。因生于地下,色黄,故名。简称&生地&。玄参 &玄,黑色也&(《本草纲目》)。陶弘景云:&其茎微似人参,故得参名&。本品因形状、颜色而得名。又称&黑参&、&黑玄参&。后因避清代康熙(玄烨)之讳,改&玄&为&元&,而得&元参&之名。牡丹皮 本品&以色丹者为上。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本草纲目》)。因药用其根皮而得名。紫草 &此草花紫根紫,可以染紫,故名&(《本草纲目》),因颜色而得名。金银花 &花初开者,蕊瓣俱色白,经二三日,则色变黄,新旧相参,黄白相映,故呼金银花&(《本草纲目》)。本品依据花蕾开放时间先后不同而有黄白二色,犹如金银搭配,故又称&二花&、&双花&,简称&银花&。连翘 本品药用其果实,&其实似莲作房,翘出众草,故名&(《图经本草》),因形状而得名。青黛 《本草纲目》记载:&黛,眉色也。&&灭去眉毛,以此代之,故谓之黛&。本品因古作画眉之用而得名。千里光 本品长于清热明目,善疗多种目疾,《滇南本草》&喻其恢复目力可及千里也&,因功用而得名。决明子 药用其种子,有明日之功,故名。因其形似马蹄,故有&马蹄决明&之称。又因其为植物(草类)药物,故称&草决明&。白头翁 本品原植物茎叶密被白色长柔毛,&近根处有白茸,状似白头老翁&(《本草经集注》),因其形状而得名。马齿苋 &其叶比并如马齿,而性滑利似苋,故名&(《本草纲目》)。本品因形状、性质而得名。贯众 &此草叶似凤尾,其根一本而众枝贯之。故草名风尾,根名贯众&(《本草纲目》)。因形状而得名。白鲜皮 本品药用其根皮。《本草纲目》云:&鲜者,羊之气也。此草根白色,作羊膻气&,根据其药用部位、气味及颜色命名。漏芦 《本草纲目》云:&屋之西北黑处谓之漏,凡物黑色谓之卢。此草秋后即黑,异于众草,故有漏卢之称&。土茯苓 本品原名&禹余粮&,&相传昔禹行山中,采本品充饥,而弃其余粮,故名。形似茯苓,后遂谓之土茯苓也&(《中国药学大辞典》),前者根据传说得名,后者根据形状得名。鱼腥草 本品因气味而得名。《本草纲目》云:&其叶腥气,故俗呼为鱼腥草&。本品因有浓烈的鱼腥气味,药用全草而得名。败酱草 陶弘景云:其&根作陈败豆腐气,故以为名&,本品因有腐败的豆酱气,药用带根的全草得名。红藤 本品药用其藤茎,&根外紫红,&&浸酒一宿,红艳如血&(《简易草药》),故名。又名&大血藤&。半边莲 本品&秋开小花,淡红紫色,止有半边,如莲花状,故名&(《本草纲目》),因其形状而得名。山豆根 本品药用其根及根茎,《图经本草》云:&苗蔓如豆,根以此名&。主要根据形状而得名。射干 &射干之形,茎梗疏长,正如射人长竿之状,得名由此尔&(《图经本草》)。本品因形状而得名。蚤休 蚤休,即早日康复之义。《本草纲目》云:&虫蛇之毒,得此治之即休,故有蚤休&&诸名&。本品善疗虫蛇之毒,能使之早日康复。《本草便读》云:&其苗一茎直上,每层七叶,至顶而花&,又名&七叶一枝花&。地骨皮 &本品乃枸杞之根皮,入土极深,皮亦极厚,力能至骨,故名&(《中华药海》)。白薇 &微,细也。其根细而白也&(《本草纲目》),本品因形状、颜色而得名。胡黄连 胡,&泛指外国或外族的&(《新华字典》)。本品为外来药物,故称为&胡&。&其性味功用似黄连,故名&(《本草纲目》)。本晶因产地、性味功用而得名。紫花地丁 因其花色紫,地下根如钉,故名。简称&地丁&。大青叶 本品药用其叶片,因&其茎叶皆深青,故名&(《本草纲目》)。三、泻下药大黄 本品色黄,故名。因其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如戡定祸乱,以致太平,故有&将军&之号,诚如陶弘景所云:&大黄,其色也。将军之号,当取其峻快也&。又因其质佳者切面之纹如锦,故又名&锦纹&。芒硝 《本草纲目》云:&此物见水即消,又能消化诸物,故谓之消。&&煎炼入盆,凝结在下,粗朴者为朴硝,在上有芒者为芒硝&。芒硝为含硫酸钠的天然矿物经精制而成的结晶体。芒是指结于上而细芒如峰者,谓其形;硝,即消,言其功用。本品因形和功用命名。巴豆 &此物出巴蜀,而形如菽豆,故以名之&(《本草纲目》)。本品因产地、形状而得名。牵牛子 陶弘景云:&此药始出田野人牵牛谢药,故以名之&。李时珍云:&近人隐其名为黑丑,白者为白丑。盖以丑属牛也&,今又名&二丑&。大戟 本品&其根辛苦,戟人咽喉,故名&(《本草纲目》)。因味、副作用而得名。芦荟 芦,黑色;荟,聚也。本品采集后从中提取液汁,色黑而凝聚如饴,故名。四、祛风湿药威灵仙 &威,言其性猛也;灵仙,言其功神也&(《本草纲目》)。本品因其性及功神而得名。防己 防己功能利水消肿,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名曰防己者,以脾为己土&&己土受邪之病,而此能防堤之,是为古人命名之真义&(《本草正义》)。本品因功用而得名。海桐皮 本品&生南海山谷中,树似桐皮而皮黄白色,有刺,故以名之&(《海药本草》)。因产地和颜色而得名。徐长卿 &徐长卿,人名也。常以此药治邪病,人遂以名之&(《本草纲目》)。本品因人名而得名。五加皮 &五加皮,其树一枝五叶,有交加之象,故名&(《本草便读》)。因其根皮入药,故名五加皮。白花蛇 &诸蛇鼻向下,独此鼻向上,背有方胜花文,以此得名&(《本草纲目》)。本品以李时珍的故乡湖北蕲州产者为道地药材,又名&蕲蛇&。豨莶草 古书上指猪;莶,指气味辛毒之草。《本草纲目》解释云:&楚人呼猪为豨,呼草之气味辛毒为莶。此草气臭如猪而味莶螫,故谓之豨莶&。本品因气味而得名。桑枝 本品药用桑树之嫩枝而得名。伸筋草 本品能祛风湿、舒筋活络,有利于筋脉的屈伸,药用全草,故名。桑寄生 &此物寄寓他木而生,如鸟立于上,故名寄生&(《本草纲目》)。&诸树多有寄生,&&方家唯须桑上者&,(《蜀本草》),因而得名&桑寄生&。狗脊 本品药用植物的根茎,苏恭云:此药&根长多歧,状如狗之脊骨&,因形状而得名。木瓜 本品药用其果实,&木实如瓜,酢而可食,则木瓜之名取此义也&(《本草纲目》)。五、化湿药藿香 因&豆叶曰藿&(《本草纲目》),本品叶似豆类植物的叶,气味芳香,故名。佩兰 《本草纲目》云:&其叶似菊,女子、小儿喜佩之&。本品夏月佩之,辟秽,气香如兰,故名。据记载,夏月采置发中,令头不埴&。埴,意粘,即头发中积的脂膏又不疏通者(《古医籍词义》)。将本品采置发中,则发不粘膩,故又有&醒头草&、&省头草&之名。白豆蔻 《本草纲目》云:&凡物盛多曰蔻&。本品药用其果实,形似豆,壳白厚,故名。砂仁 本品药用其果实,脱去果皮后,内有种仁30~60粒,缩聚成团,散之如砂粒,故名。厚朴 本品因&其木质朴而皮厚&(《本草纲目》)得名。六、利水渗湿药茵陈蒿 &此草似青蒿而不香,叶背色白,经冬不死,至春则更因旧苗而生新苗,故有因陈之名&(《本草便读》)。本品因生长特性而得名。泽泻 &去水曰泻,如泽水之泻也&(《本草纲目》),本品因功用而得名。葫芦 &壶,酒器也;卢,饭器也,此物各像其形,又可为酒饭之器,因以名之&(《本草纲目》),本品因形状而得名。椒目 本品药用植物花椒或青椒的种子,&其子光黑,如人之瞳人,故名之椒目&(《本草纲目》),本品因色黑及形状而得名。海金沙 本品药用植物的孢子,&其色黄如细沙也。谓之海者,神异之也&(《本草纲目》)。本品因形、色而得名。萆薢 本品&力能外拓而性复下趋,故驱风寒湿而解之于至卑,此所以谓萆薢也&(《本草思辨录》)。因功用而得名。滑石 本品为矿石类药物,其&性滑利窍,其质又滑膩,故以名之&(《本草纲目》)。石韦 《本草纲目》云:&柔皮曰韦&。本品药用植物的叶片,该植物&蔓延石上,生叶如皮&(《名医别录》)且柔软,故名石韦。虎杖 &杖言其茎,虎言其斑&(《本草纲目》)。本品药用其根茎和根,茎表面散在着红色或紫色的斑点,因药用部位和茎上的斑点而得名。木通 本品药用其藤茎,古称&通草&。因茎中&有细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本草纲目》)。车前 &此草好生道边及牛马迹中&(《本草纲目》),故曰&车前&;药用其种子谓&车前子&,药用其全草谓&车前草&。七、温里药乌头、附子 二者同出一物,&初种为乌头,像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乌头如芋魁,附子如芋子,盖一物也&(《本草纲目》),皆因其形状而得名。高良姜 &此姜始出高良郡,故得此名&(《本草纲目》)。因产地而得名。荜茇 本品原生波斯国,其名为音译而来。荜澄茄 本品&生佛誓国&(《开宝本草》),其名为音译而来。胡椒 因其味辛辣似椒,多产于国外,故名。八、理气药陈皮 原名为&橘皮&。习惯认为,新鲜橘皮味较辛辣,气燥而烈,入药一般以放置陈久,辛辣之味缓和者为宜,故名&陈橘皮&、&陈皮&。青皮 本品乃&橘之未黄而青色者&(《本草纲目》),故名。香附 本品药用植物的根茎,因&其根相附连续而生,可以合香,故谓之香附子&(《本草纲目》)。因形状及香气而得名。木香 &本名蜜香,因其香气如蜜也&(《本草纲目》),故名。原产于印度、缅甸、巴基斯坦等,以前从广州进口,故名&广木香&。枳实 &枳乃木名,从只,谐声也;实乃其子,故曰枳实&,本品因实入药而得名。佛手 本品药用植物的果实,&其实状如人手,有指,俗呼为佛手柑&(《本草纲目》),根据形状而得名。乌药 本品药用植物的块根,其表面黄棕色或棕黑色,古人谓之乌色。因&乌以色名&(《本草纲目》)而得名。川楝子 原名&楝实&,因&楝实以蜀川者为佳&(《图经本草》)而得名。又因&其子如小铃,熟则黄色,名金铃,象形也&(《本草纲目》),故又有&金铃子&之名。沉香 本品药用木的心材,体重,有&置水则沉&(《本草纲目》)的特性,又因其气味芳香而得名。荔枝核 本品药用植物的果实,因&此木结实时,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斧型取其枝,故以为名&(《本草纲目》)。九、消食药神曲 本品为面粉、麦麸、鲜辣蓼、鲜青蒿、杏仁、赤小豆、鲜苍耳等混合发酵而成的曲剂,功专消食和中。&昔人用曲,多是造酒之曲,后医乃造神曲,专以供药,力更胜之。盖取诸神聚会之日造之,故得神名&(《本草纲目》)。因制作方法而得名。麦芽 本品为大麦的成熟果实经发芽而成,故名。稻芽 本品为稻的成熟果实经发芽而成,故名。谷芽 本品为粟的成熟果实经发芽而成,故名。十、驱虫药使君子 俗传潘州郭使君疗小儿诸疾多是独用此物,后医家因号为使君子也。根据人名而得名。槟榔 &槟&同&宾&,&榔&同&郎&,宾、郎均为贵客之称。本品药用植物的果实,在产地槟榔作水果食,贵客临门则先呈此果,以示欢迎,故名。苦楝皮 本品药用楝树和川楝树的根皮或树皮,因其味苦而得名。鹤草芽 本品药用龙牙草(即仙鹤草)的冬芽,因药用部位而得名。雷丸 &此物生土中,无苗叶而杀虫逐邪,犹雷之丸也&(《本草纲目》)。因形态、功用而得名。十一、止血药地榆 陶弘景云:本品&其叶似榆而长,初生布地,故名&。伏龙肝 又名&灶心土&。&此灶中对月下黄土也。以灶有神,故名为伏龙肝,并以迂隐其名&(《本草纲目》)。伏龙者,灶神也。其色如猪肝,故名。三七 据《云南土特概况》记载:&三七原名&山漆&,现名&三七&,则系此种植物之形态,每株有三个枝干七个叶子而命名&。&云本名山漆,谓其能合金疮,如漆粘 物也,此说近之&(《本草纲目》)。因其苗似人参,故又名&人参三七&、&参三七&。据《增订伪药条辨》曹炳章按云:&三七,原产于广西镇安府,在明秀镇 隶田阳,所产三七,均贡田州,故名&田三七&&。广西田阳县田州镇,历史上是三七的集散地,因而得名&田三七&、&田七&。白及 本品药用其根茎,因&其根白色,连及而生,故曰白及&(《本草纲目》)。因&芨&与&及&同音异字,亦有将&白及&写成&白芨&者。侧柏叶 &柏有数种,入药惟取叶扁而侧生者,故曰侧柏&(《本草纲目》)。因药用其枝叶,故名&侧柏叶&。白茅根 本品药用其根茎,色白,因其&叶如矛,故谓之茅&(《本草纲目》)。主要根据药用部位、颜色及形状而得名。紫珠 本品&至秋子熟,正紫,圆如小珠,名紫珠&(《本草拾遗》)。主要根据种子的颜色和形状而得名。血余炭 本品系人发煅制而成。因发乃血之余,故名。蒲黄 本品药用香蒲科植物的花粉,因粉粒细小,颜色鲜黄,故名。血竭 本品药用植物麒麟竭的果实及树干中的树脂,因其树脂干后如血块状,故名。炮姜 本品为干姜的炮制品而得名。十二、活血祛瘀药姜黄 本品药用其根茎,因其&根盘屈黄色,类生姜而圆&(《本草纲目》),故名。根据颜色、形状而得名。乳香 本品药用其树脂,因其&垂滴如乳头&(《本草衍义》)而气芳香,故名。根据形状、气味而得名。土鳖虫 本品药用动物的虫体,生活于土中,其&形扁扁如鳖,故名土鳖虫&(《本草经集注》),根据生活习性、形状而得名。自然铜 本品为矿石类药物,因&其色青黄如铜,不从矿炼,故号自然铜&(《开宝本草》)。骨碎补 陈藏器云:骨碎补&本名猴姜,开元皇帝以其主伤折,补骨碎,故命此名&。根据功用而得名。红花 原名&红蓝花&。《本草图经》云:&其花红色,叶颇似蓝,故有蓝名&。因颜色而得名。番红花 番,&称外国或外族的&(《新华字典》)。因其为外来药物,故曰&番&。《本草纲目》云:&番红花,出西番回回地面及天方国,即彼地红蓝花也&。以前经西藏进口行销内地,故又名&藏红花&、&西红花&。郁金 金,言其色黄;郁,言其善治郁病。诚如朱丹溪所云:&古人用治郁遏不能升者,恐命名因此也&。主要根据颜色、功用而得名。桃仁 本品药用桃或山桃的种仁,故名。鸡血藤 本品药用植物的藤茎,&土人得之,以刀斫断,则汁出如血&(《本草纲目拾遗》),因其砍断后流出赤色汁液如鸡血而得名。益母草 原名&充蔚&。因&此草及子皆充盛密蔚,故名充蔚&(《本草纲目》)。本品&消瘀化水,是其所长。以产母必有瘀浊停留,此物能消之化之,邪去则母受益,故有益母之名&(《本草便读》)。根据其功用命名。川芎 原名芎藭,因功用、产地而得名。&人头穹癃穷高,天之象也。此药上行,专治头脑诸疾,故有芎藭之名&(《本草纲目》)。因主产于四川,故名&川芎藭&,简称&川芎&。延胡索 原名&玄胡索&,简称&玄胡&。本品因避讳而两易其名。宋避真宗讳,改玄为延;清避康熙讳,改玄为元,故有&延胡索&、&元胡索&之名,分别简称为&延胡&、&元胡&。刘寄奴 &按李延寿南史云:宋高祖刘裕,小字寄奴&&每遇金疮傅之即愈,人因称此草为刘寄奴草&(《本草纲目》)。因人名而得名。牛膝 本品药用植物的根。因&其茎有节,似牛膝,故以为名&(《本草经集注》)。根据药材形状似牛的膝关节形而得名。王不留行 &此物性走而不住,虽有王命不能留其行,故名&(《本草纲目》)。主要根据其性善走窜之特点而得名。五灵脂 本品为动物复齿鼯鼠之粪便。&其屎名五灵脂者,谓状如凝脂而受五行之灵气也&(《本草纲目》),因其形状而得名。荆三棱 苏颂云:&三棱,叶有三棱也。生荆楚地,故名荆三棱以著其地&。因产地和形状而得名。月季花 本品药用植物的花蕾或初开放的花,因其&逐月开放不结子&(《本草纲目》),花开四季而得名。马钱子 原名&番木鳖&。所谓&番&,一般&称外国或外族的&(《新华字典》)。本品为外来药物,故谓之番。药用其成熟的种子,&如木鳖,其核小于木鳖而色白&(《本草纲目》),故名番木鳖。又因&状似马之连钱,故名马钱&(《本草纲目》)。因形状而得名。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半夏 《礼记&月令》云:&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提示半夏之块茎在仲夏成熟,此时夏季刚过一半,故名&半夏&。贝母 本品因其&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本草经集注》)。紫菀 本品药用其根及根茎,因&其根色紫而柔宛,故名&(《本草纲目》)。主要根据其颜色和质地得名。旋覆花 本品药用植物的头状花序,因其&花绿繁茂,圆而复下&(《本草衍义》),故名。马兜铃 本品药用其果实,此物&蔓生附木而上,叶脱时,其实尚垂,状如马项之铃&(《本草衍义》),故名。主要根据果实的形状而得名。桔梗 《本草纲目》云:&此草之根结实而梗直,故名&。海蛤壳 &海蛤者,海中诸蛤烂壳之总称,不专指一蛤也&(《本草纲目》)。本品主要源于海中蛤壳而得名。浮海石 本品为动物的骨骼,因生于海中,体轻,入水浮而不沉,故名。款冬花 &款者,至也。至冬而花也&(《本草纲目》),本品根据花开的时间而得名。百部 本品药用其块根,因&其根多者百十连属,如部伍然,故以名之&(《本草纲目》)。主要根据其根的形状而得名。枇杷叶 本品药用其叶片,以&其叶形似琵琶,故名&(《本草衍义》)。主要根据其叶的形状而得名。昆布 &昆,大也;形长如布,故名昆布&(《医学入门》)。十四、开窍药麝香 本品为成熟雄麝脐下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因其气味极浓烈,香气能远射,故名。其中颗粒较大,色紫黑者,常正对囊孔处,似有档门之势,又称&当门子&、&香子&。呈褐色粉末状者又称&元寸香&,简称&元寸&、&寸香&。冰片 本品为龙脑香树脂的加工品,&以白莹如冰,及作梅花片者良&(《本草纲目》),故名,又名&梅花冰片&,简称&梅片&。苏合香 &此香出苏合国,因以名之&(《本草纲目》),因产地而得名。十五、安神药远志 &所谓远志者,以肾藏志,远志能宣泄肾邪,邪着则志不定,邪去而志自远大也&(《本草便读》)。&此草服之能益智强志,故有远志之称&(《本草纲目》)。因功用而得名。磁石 又名&慈石&,俗称&吸铁石&。本品药用矿石,具有吸铁功能。磁石吸铁,如慈母之招子,故名。酸枣仁 本品药用其果实,因果肉味酸而得名。夜交藤 本品药用何首乌的藤茎。相传此藤夜则相交,昼则分离,故名。合欢皮(花) 本品因功用而得名。苏颂云:&欲蠲人之忿,则赠经青裳。青裳,合欢也。植之庭院,使人不忿&。因合欢蠲忿,令人欢乐无忧,故名。其中,药用其树皮者名&合欢皮&,药用其花或花蕾者名&合欢花&。朱砂 本品为矿石类药物,因其颜色朱红而得名。十六、平肝熄风药牡蛎 &蛤蚌之属,皆有胎生、卵生,独此化生,纯雄无雌,故得牡名。曰蛎&&,言其粗大也&(《本草纲目》)。主要根据其粗大、独生而得名。石决明 本品为贝壳类药物,&单片附石生&(《医学衷中参西录》),又善明日,故名。习惯以边有九孔者为佳,故又名&九孔石决&、&九孔决明&。代赭石 本品为赭褐色矿石,主产于古代之代郡(今之山西),故名。牛黄 所谓&牛之黄,牛之病也&(《本草纲目》)。牛黄系指牛的胆囊、胆管或肝管中的结石,色金黄或棕黄。因牛属丑,为隐其名,又名&丑宝&。钩藤 本品药用其茎枝,因&其茎间有刺&(《唐本草》),&其刺曲如钓钩,故名&(《本草纲目》)。因其形状而得名。僵蚕 本品为家蚕发病而致死的僵化虫体,故名。天麻 原名&赤箭&。因其茎似箭杆,色赤,故名。&天麻即赤箭之根&(《本草纲目》)。十七、补虚药黄芪 原名&黄耆&。《本草纲目》云:&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因颜色、功用而得名。人参 本品药用其根,因&根如人形,有神&(《本草纲目》),故名。太子参 本品原在南京明孝陵所发现,故名。又因其块茎很小,多用于小孩,又名&孩儿参&。党参 本品&原出山西上党,而根形如参,故名&(《中药材品种论述》)。因产地、形状而得名。西洋参 因产于大西洋沿岸的美国、加拿大,功似人参,故名。山药 原名&薯蓣&,因避讳而得名。&因唐代宗名预,避讳改为薯药;又因宋英宗讳署,改为山药&(《本草衍义》)。甘草 本品因味甘而得名。旧时有&国老&之称誉。甄权云:&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本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陶弘景云:&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而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百合 &百合之根,以众瓣合成也。或云专治百合病故名,亦通&(《本草纲目》)。因形状或功用而得名。淫羊藿 陶弘景云:本品&服之使人好为阴阳,西川北部有淫羊,一日百遍合,盖服此藿所致,故名淫羊藿&。《本草便读》谓:&淫羊藿一名仙灵脾。其叶似藿,羊食之则喜淫&,故名。肉苁蓉 本品&补而不峻,故有从容之号。从容,和缓之貌&(《本草纲目》);其质&似肉&(《本草经集注》),故名。仙茅 《海药本草》谓,因&其叶似茅,久服轻身,故名仙茅&。因形和功用而得名。杜仲 &昔有杜仲服此得道,因以名之&(《本草纲目》)。根据传说和人名而得名。续断 本品长于活血疗伤,续筋接骨,故名。益智仁 &脾主智,此物能益脾胃故也&(《本草纲目》),药用其种仁,故名。蛤蚧 本品&因声而名&(《本草纲目》)。雄者鸣声如蛤,雌者鸣声如蚧,雌雄相随,鸣声相续,故名。阳起石 《本经》谓其主&阳痿不起&,《别录》谓其&疗男子茎头寒&。证诸临床,本品能起阳之不能起,质为矿石,故&以能命名&(《本草纲目》)。当归 李时珍云:&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当归活血补血,能使气血各有所归,因功用而得名。何首乌 &其药本草无名,因何首乌见藤夜交,便即采食有功,因以采人为名尔&(《大明本草》)。根据发现者而得名。阿胶 本品为驴皮经漂洗去毛后熬制而成的胶块,又名&驴皮胶&。《图经本草》云:&出东阿,故名阿胶&。因产于山东省东阿县者为最好而得名&东阿胶&、&阿胶&。玉竹 原名&葳蕤&。因&其色白如玉,根节如竹也&(《医学真传》),故名&玉竹&。枸杞 本品因形而得名。&枸、杞二树名。此物棘如枸之刺,茎如杞之条,故兼名之&(《本草纲目》)。又因其果实色红入药,故又名&红枸杞&。龟甲 本品药用乌龟的腹甲及背甲而得名。鳖甲 本品药用鳖的背甲而得名。墨旱莲 本品药用植物的地上部分,&此草柔茎,断之有墨汁出&,又因其&细实颇如莲房状,故得莲名&(《本草纲目》)。因形状、颜色而得名。女贞子 &此木凌冬青翠,有贞守之操,故以女贞状之&(《本草纲目》),本品药用其果实,故名。十八、收涩药麻黄根 本品因药用麻黄的根及根茎而得名。浮小麦 本品药用小麦未成熟的颖果,因其干瘪轻浮,易浮于水面,故名。五味子 本品药用其成熟的果实,&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具也&(《新修本草》),因其酸、苦、甘、辛、咸五味具备而得名。覆盆子 本品药用其果实,&因此子形似覆盆,故名&(《本草便读》)。肉豆蔻 《本草衍义》云:&肉豆蔻对草豆蔻为名,去壳只用肉&。因其花实似豆蔻无核,故名。山茱萸 简称&山萸&,因药用其果肉,又名&山萸肉&。本品炮制晒干后,形如黑枣皮,故又名&枣皮&。莲子 &莲者连也,花实相连而出也&(《本草纲目》),药用其成熟的种子,故名。诃子 原名&诃黎勒&,从&波斯船上来&(《本草纲目》),故为音译名,后简称&诃子&。白果 原名&银杏&。本品药用其果实,&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今名白果&(《本草纲目》)。赤石脂 本品药用多水高岭石,因其色红,质地如脂,故名。十九、外用药及其他砒石 &砒,性猛如貔,故名,惟出信州(今江西上饶),故人呼为&信石&。而又隐信字为&人言&&(《本草纲目》),以其毒大之故也。因性猛、产地而得名。常山 原名&恒山&。因历史上三个皇帝(汉文帝、唐穆宗、宋真宗)皆名&恒&,因避讳而易名&常山&。藜芦 &黑色曰黎,其芦有黑皮裹之,故名&(《本草纲目》),因色黑而得名。转自:/viewthread.php?tid=17815&extra=page=3止血类中草药介绍止血类中草药介绍1 ; 长于止血的中草药有: 平性的有:血余炭 仙鹤草 棕榈 蒲黄 温性的有:艾叶 三七参 寒性的有:地榆 白茅根 白及 槐花 侧柏叶 大蓟 茜草2 ;棕榈、大蓟、茜草煅炭用长于止血,侧柏叶煅炭用止血作用略差,醋艾炭长于温经止血。3 ;止血特点:凉血止血,性涩者收敛止血,化瘀止血,温经止血。4 ;寒性的药除白及收敛止血外,其他均凉血止血,或兼有收敛之功。艾叶温经止血,三七化瘀止血。仙鹤草、棕榈收敛止血。5 ;可用于治疗痈疮肿毒的有:仙鹤草 地榆 茜草 大蓟 白及。6 ;这些长于止血的中草药各自的特点介绍:白及 味涩质粘腻,善入肺经可敛气平喘渗痰。白茅根 止吐血,长于治疗上焦出血症,大剂量煎剂内服可解酒毒,清热利尿消水肿兼治肺热咳嗽解烦渴。地榆 止痢血,长于治疗下焦出血症;可医烫伤,大面积则不宜外敷,因为容易导致肝炎;槐花 可疗肠风;清肝泻火,能治头晕目赤。侧柏叶 生乌发,可疗血热脱发。茜草 能治疗骨节风热痹痛。大蓟 可治疗一切出血症,药效显著;脾胃虚寒者勿用。仙鹤草 治疗滴虫性阴道炎和滴虫性肠炎效果很好;可用于治疗脱力劳伤;止泻疗疟疾。蒲黄 味清香可入气分,故可导淤结治疗一切气血凝积之痛。此药有收缩子宫之力,所以孕妇勿用,但对于产后子宫收缩不良所导致的出血症有很好的疗效。 三七 止血之神药,上中下焦凡血有外越者均可奏效,一味独用亦可,与补血补气之药同用效果更好。艾叶 温经散寒,可治疗风湿痹证;具有温里之功,可疗腹冷痛并壮子宫;可散一切沉疴痼疾郁结之症,如咳嗽气喘,瘰疬结核,瘫痪痹证等。用法有:内服,外洗和灸法。血余炭 就是头发灰,鼻出血者吹之立止,也可治疗其他的出血症;除可止血外还有利尿之功。 药对
  1、防风得羌活则治诸风,苍术得羌活则止诸痛。 2、柴胡得黄芩则寒,附子得干姜则热。 3、羌活得川芎则止头痛,川芎得天麻则止头眩。
  4、干姜得天花粉则治消渴。 5、香薷得白扁豆则消暑。 6、黄芩得连翘则解毒。 7、桑白皮得苏子则止喘,杏仁得五味子则止嗽。 8、丁香得柿蒂、干姜则止呃,干姜得半夏则止呕。 9、半夏得姜汁则回痰,贝母得瓜蒌则开结痰。 10、桔梗得升麻则开提血气。 11、枳实得黄连则能消心下痞,枳壳得桔梗则能使胸中宽。 12、知母、黄柏得山栀子则降火,豆鼓得山栀则懊浓。 13、白术得黄芩则安胎。 14、陈皮得白术则补脾。
  15、人参得五味、麦冬则生肾水。 16、附得苍术则开郁结。 17、草果得山楂则消肉食,神曲得麦芽则能消食。 18、乌梅得干葛则消酒。 19、砂仁得枳壳则宽中。 20、木香得姜汁则散气,乌梅得香附则顺气。 21、芍药得甘草则治腹痛,吴茱萸得良姜则亦止腹痛。 22、乳香得没药则止诸痛,芥子得青皮则治胁痛。 23、黄芪得附子则补阳,知母、黄柏得当归则补阴。 24、当归得生地则生血,姜汁得京墨则止血,红花得当归则治血,归尾得桃仁则破血。 25、大黄得芒硝则润下。
  26、泽泻得猪苓则能利水渗泻,得白术则能收湿。
  27、紫苏配黄连得竹茹则能止呕吐。
  28、木香得槟榔则治后重。
  治病有主药,口决要记牢
  治病一定有主药,不用主药便是错。
  火结必要用大黄,枳壳枳实紧跟着。
  寒结必要用巴豆,三棱莪术紧跟着。
  实结必要用山甲,蝎子蜈蚣紧跟着。
  调气必要用木香,摈榔元胡紧跟着。
  透坚必要用牙皂,细辛辛夷紧跟着。
  破血必要用桃仁,红花赤芍紧跟着。
  脾胀必要用干漆,火麻郁仁紧跟着,
  暖胃必要用硫黄,丹参玉竹紧跟着。
  腰疼必要用杜仲,续断艾叶紧跟着。
  陷下必要用洋参,三生(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狗脊紧跟着。
  去虫必要用榧子,芜荑使君紧跟着。
  顺气必要用香附,乌药腹毛紧跟着。
  通淋必要用斑螫,川漆萆薢紧跟着。
  清心必要用黄连,连翘栀子紧跟着。
  老痰必要用砒霜,雄黄绿豆紧跟着。
  助脾必要用马前,虎骨猴骨紧跟着。
  定痛必要用良姜,宿砂益智紧跟着。
  治疥必要用斑(斑螫)麻(麻黄),大枫蓖麻紧跟着,
  治疮必要用神灯,艾绒乳(乳香)没(没药)紧跟着。
  治疔必要用蒜灸,乌金(乌金膏,巴豆炒黑研细,用水调涂患处,以膏药贴之。)
  菊花(内服甘菊汤,方见卷四疔疮门)紧跟着。
  治邪必要用铜(自然铜)砂(避阳砂),良姜葛根紧跟着。
  补气必要用党参,炙芪白术紧跟着。
  补血必要用芎归,生地酒芍紧跟着。
  补阴必要用熟地,山药萸肉紧跟着。
  补火必要用肉桂,干姜附子紧跟着。
  滋阴必要用黄柏,知母丹皮紧跟着。
  (以上一药为君)麻黄杏仁疗寒嗽,芥子半夏紧跟着。
  款冬紫菀疗虚嗽,百合五味紧跟着。
  川乌草乌疗风痹,桂枝灵仙紧跟着。
  黑姜吴萸疗翻胃,丁香胡椒紧跟着。
  苍术麻黄疗风寒,羌活独活紧跟着。
  川贝蒌霜疗火痰,苏子菔子紧跟着。
  乌梅五倍疗虚脱,龙骨牡蛎紧跟着。
  乌贼诃子疗带下,阿胶肉果(肉豆寇)紧跟着。
  条参云苓疗阴虚,骨皮枸杞紧跟着。
  霍香杷叶疗逆气,赤石滑石紧跟着。
  芫花大戟疗水肿,牵牛防已紧跟着。
  瓜萎天冬疗结胸,川贝川朴紧跟着。
  苦参赤苓疗湿痒,蛇床白芷紧跟着。
  槐花地榆疗崩漏。荆芥秦艽紧跟着。
  前胡元参疗头风,薄荷柴胡紧跟着。
  白附天麻疗风痰,僵蚕郁金紧跟着。
  桔梗豆根疗喉风,牛子射干紧跟着。
  三七莲子疗诸血,黄芩童便紧跟着。
  黄芪(用生)防风疗自汗,枣仁麦皮紧跟着。
  芦荟胡连疗阴热,泽泻车前紧跟着。
  小茴川椒疗肾气,宿砂故纸紧跟着。
  菖蒲柏仁疗心疾,茯神远志紧跟着。
  葶苈桑皮疗肺喘,礞石朱砂紧跟着。
  石膏知母疗热渴,香薷糯米紧跟着。
  川楝茴香疗疝气,芦巴巴戟紧跟着。
  升麻柴胡疗气陷,干葛潞党紧跟着。
  扁豆薏苡疗泄泻,猪苓木通紧跟着。
  土硷红糖疗菸毒(洋烟),大黄芒硝紧跟着。
  (以上两药为君)此皆治病之大略,小小蒙医有捉摸。
  药串,开中药不用愁自汗黄芪五味子,盗汗枣肉浮小麦与乌梅。浮肿阳水麻黄紫苏叶。阴水浮肿附子肉桂与干姜。腰上肿荆芥桂枝,腰下肿获苓泽泻防已。头痛偏寒吴茱川芎,偏热菊花桑叶,偏后脑羌活麻黄,偏前额白芷葛根,偏两侧荆只白芍泽利 ,偏巅顶藁苯牛膝,顽固性头痛白附子白羌蚕全蝎,头晕天麻钩藤,目眩枸杞子菊花。视力减退女贞覆盆子遂仁肉,耳鸣核桃枣肉金英子;鼻塞苍耳子辛夷露蜂房。口苦龙胆草茵陈。口甘佩兰获苓,口渴风热芦根葛根、胃热石膏知母。肠热大黄芒硝,热毒玄参生地。伤阴石斛玉竹天花粉,牙痛肾虚骨粹补细辛露蜂房,凤热牙痛竹叶石膏生地黄莲。咽喉肿痛实火牛蒡子山豆根,虚火盐知母盐黄柏熟地。咽干熟地枣肉鳖甲。嗄声风寒麻黄杏仁甘草,凤热蝉衣千张纸胖大海。肺阴虚梨汁蜂蜜。项强风寒桂枝葛根。风湿羌活防风川芎。破伤风南星吴茱萸羌蚕。肩痛羌活羌黄独活.四肢疼痛上肢桂枝羌活桑枝、下肢独活牛膝,四肢抽搐蜈蚣羌蚕地龙。膝部肿痛牛膝独法 ,手指麻胀稀莶草瓜络桑寄生、咳嗽风寒麻黄苏叶与杏仁。风热桑叶菊花桔梗。湿痰法夏陈皮川朴、阴虚百合麦冬川贝 ,痰饮干羌细辛五味子、肺痈苇茎鱼腥草桔梗,久咳嗽百部诃子。喘促实喘风寒麻黄杏仁苏子、风热桑白皮黄芩白果,虚喘肺虚党参麦冬五味子,肾虚蛤蚧附子补骨脂。咯血外感邪在肺上沙参玉竹、邪在营血生地玄参,火灼山栀子黄岑知母,风热桑叶芦根牛蒡子。燥咳嗽麦冬天冬百合。内伤肝郁肝火郁金白芍丹皮。内伤血络覆花降香当归,烟酒伤肺葛花茜草根,骨脊痛肾阳虚狗脊杜仲牛膝鹿角胶。寒湿独活防风苍术;尾骶骨痛牛膝杜仲补骨脂,胸痛虚寒栝蒌薤白、瘀滞赤芍红花郁金。胸闷枳壳藿香川朴。心下硬块三棱莪术青皮。肋痛寒热柴胡郁金,久刺痛丹参红花元胡木香、胀痛柴胡枳壳香附白芍、留饮葶苈大枣。肝痛川栋子合欢皮白芍、胁下硬痛鳖甲山甲龟板。腰痛肾虚杜仲牛膝川断,外伤牛膝乳没,胃脘痛寒痛高良姜吴茱萸与乌药,热痛黄连川栋子。虚痛黄芪党参白术白芍、气痛沉香砂仁枳壳香附,痛元胡五灵脂、食痛麦芽谷芽神曲虫痛使君摈榔乌梅;少腹痛气滞青皮玄胡素乌梅,肠痛大黄丹皮桃仁。脐腹痛(参照胃脘痛)。小腹痛蓄血丹参桃仁赤芍、热结膀胱猪苓获苓泽泻,呃逆虚症丁香柿蒂党参。实症竹茹枇杷叶。暖气厚朴砂仁藿香,吞酸黄连配吴茱萸或淡鱼古石配川贝母,或煅瓦楞子煅牡蛎。恶心半夏获苓生姜、呕吐胃寒半夏干姜吴茱萸、胃热竹茹半夏山栀黄连;伤食麦芽陈皮神曲,痰浊半夏生姜获苓陈皮,反胃丁香沉香半夏,饮食差湿浊半夏获苓白术陈皮 .中气虚人参茯苓陈皮白术 ,大便溏薄中气下陷白术黄芪桔梗,湿热下注香薷黄连黄芩白头翁 ,肝火偏盛白术白芍防风陈皮、大便水泻白术获苓。寒症煨姜吴茱萸补骨脂&#;热症旱莲草百部;湿症白头翁秦皮;气虚黄芪党参升麻,清脱肉豆蔻乌梅。大便秘结腑实大黄川朴枳实。津枯肉苁容琐阳,气秘沉香槟榔枳实,热秘麻仁郁李仁、虚秘柏子仁蜂蜜,冷秘肉苁容沉香麻仁。排气木香川朴莱菔子,便血槐花地榆旱莲草。小便秘黄滑石赤茯苓通草、小便清长金英子覆盆子桑螵蛸、小便频数肾虚益智仁覆盆子桑螵蛸山枣肉、湿热车前子柴胡茯苓。消渴上消花粉麦冬五味子;中消石斛葛根花粉。下消熟地山枣肉五味子。小便余沥肉桂配知母或杜仲配黄柏,小便刺痛热淋车前扁蓄通草山栀子、血淋大小蓟蒲黄生地。石淋金钱草海金砂琥珀湿热茵陈车前通草,阴虚生地知母黄柏;高热滑石淡竹叶通草。小便不利肺热黄芩芦根杏仁,脾虚黄芪获苓猪苓,阳虚麝香附子桑螵蛸。阴虚知母肉桂黄柏。小便失禁益智仁桑螵蛸覆盆子。夜间多溺桑螵蛸覆盆子金英子。小便带血茅根地榆石苇.怀孕浮肿白术茯苓泻;怀孕胀闷砂仁橙皮霍梗。虚热有汗秦艽地骨皮知母,虚热无汗丹皮山栀子。掌心灼热多汗鳖甲地骨皮乌梅.潮热骨蒸银柴胡白薇胡黄连。名老中医特效经验药对歌 一) 肺病门桑叶杭菊甘苦味,疏散肺卫风热宜。前胡杏仁入太阴,咳嗽初起肺气宣。桑皮配伍淡黄芩,泻肺泄热功独奇。野荞麦根连翘合,肺系热甚咽咳清。麻黄宣肺杏仁配,降气化痰喘息平。苡仁杏仁共入方,化湿除痰止咳灵。痰热贝母瓜蒌皮,寒痰半夏陈皮连。款冬紫菀亦治咳,理肺温润痰嗽痊。热伤肺阴津液耗,芦根石斛用须鲜。沙参麦冬甘苦寒,清金润肺服之良。胖大海合净蝉衣,化痰开音疗效强。旋复花加海浮石,痰鸣气逆哮喘尝。补骨脂兼紫石英,补肾敛肺上气宁。人参蛤蚧治虚喘,纳气归肾研末珍。仙鹤草伍白芨片,功专止血安肺金。(二) 心脑病门黄芪宜共人参配,心气虚弱首当宗。孩儿参合丹参投,益气行血心痹崇。胸膺痞闷或隐痛,香附郁金两相从。当归身兼酸枣仁,营血不足心怔忡。温补心阳桂与草,止汗除烦药力宏。蜜炙远志淮小麦,安神宁心总堪供。夜交藤偕合欢皮,通治失眠建奇功。痰火内发心官病,菖蒲郁金宣窍好。类中胆星天竺黄,豁痰清热不应少。半身不遂亦可治,地龙牛膝用需早。心下支饮金匮方,白术泽泻疗昏冒。天麻更同白蒺藜,头晕目眩常取效。景天三七徐长卿,研吞能愈癫痫扰。(三) 脾胃病门柴胡黄芩升降调,肝胃不和法宜晓。芍药甘草缓急求,苏梗香附疏理好。八月札共九香虫,通则不痛气滞解。丹参若同血竭配,痛则不通血瘀化。旋复代赭治嗳气,降逆宣中仲师旨。呃忒频仍尚有方,柿蒂应偕刀豆子。知母相与净连翘,胃脘灼热服之愈。扁豆山药补中虚,嘈杂思食毋庸虑。白螺丝壳能制酸,更增瓦楞效益显。纳谷式微劝加餐,木瓜乌梅添酸味。腹痛泄泻木乘土,白术还需连白芍。全瓜蒌合望江南,便秘何愁取入药。(四) 肝胆病门柴胡配合制香附,疏肝理气病乃康。厥阴热郁黄芩入,伍以连翘力更强。川楝玄胡治胁痛,气血并调古有方。田基黄偕鸡骨草,清肝泄热效亦彰。阴亏生地白芍药,血虚归身首乌当。女贞子与墨旱莲,乙癸同源双补良。鳖甲再加生牡蛎,软坚消症用勿忘。葫芦麦柴疗膨胀,煎汤代水法尤臧。茵陈若获栀子襄,功擅利湿兼退黄。金钱草共海金沙,肝胆结石自能攘。(五) 肾病门肾虚汗出逢于风,风水黄芪防己使。白术宜将山药添,健脾益肾法可恃。巴戟仙茅温肾阳,滋肾生地山茱萸。知母更兼川黄柏,下焦湿热自相需。南芡实加白莲须,固肾涩精功殊显。萆薢分清石韦配,小溲混浊称灵验。菟丝子合覆盆子,溺有余沥用能瘳。贯仲炭与荠菜花,血尿投之效亦优。诸病主药中风卒倒不语,须用皂角、细辛,开关为主。痰气壅盛,须用南星、木香为主。语言謇涩,须用石菖蒲、竹沥为主。口眼斜,须用防风、羌活、竹沥为主。手足搐搦,须用防风、羌活为主。左瘫属血虚,须用川芎、当归为主。右瘫属气虚,须用参、术为主。诸风,须用防风、羌活为主。伤寒头痛,须用羌活、川芎为主。遍身疼痛,须用苍术、羌活为主。发汗,须用麻黄、桂枝为主。久汗不出,须用紫苏、青皮为主,表热,须用柴胡为主。止汗,须用桂枝、芍药为主。里热,须用黄连、黄芩为主。大热谵语,须用黄芩、黄连、黄柏、栀子为主。发狂大便实,须用大黄、芒硝为主。发渴,须用石膏、知母为主。胸膈膨闷,须用桔梗,枳壳为主。心下痞闷,须用枳实、黄连为主。懊,须用栀子、豆豉为主。虚烦,须用竹叶、石膏为主。不眠,须用枳实、竹茹为主。鼻干不得眠,须用葛根、芍药为主。发斑,须用玄参、升麻为主。发黄,须用茵陈、桅子为主。中寒阴症,须用附子、干姜为主。中暑,须用香薷、扁豆为主。中湿,须用苍术、白术为主。泻心火,须用黄连为主。泻肺火,须用黄芩为主。泻脾火,须用芍药为主。泻胃火,须用石膏为主。泻肝火,须用柴胡为主。泻肾火,须用知母为主。泻膀胱火,须用黄柏为主。泻小肠火,须用木通为主。泻屈曲之火,须用栀子为主。泻无根火,须用玄参为主。内伤元气,须用黄、人参、甘草为主。脾胃虚弱,须用白术、山药为主。消食积,须用麦芽、神曲为主。消肉积,须用山楂、草果为主。消酒积,须用黄连、干葛、乌梅为主。消冷积,须用巴豆为主。消热积,须用大黄为主。六郁,须用苍术、香附为主。结痰,须用栝蒌、贝母、枳实为主。湿痰,须用半夏、茯苓为主。风痰,须用白附子、南星为主。痰在四肢经络,须用竹沥、姜汁为主。痰在两胁,须用白芥子为主。老痰,须用海石为主。肺寒咳嗽,须用麻黄、杏仁为主。肺热咳嗽,须用黄芩、桑白皮为主。咳嗽日久,须用款冬花、五味子为主。气喘,须用苏子、桑白皮为主。疟疾,新者宜截,须用常山为主;疟疾久者宜补,须用白豆蔻为主。痢疾初起者宜下,须用大黄为主;痢属热积气滞,须用黄连、枳壳为主,里急后重者,须用木香、槟榔为主;久痢白者属气虚,须用白术、茯苓为主;久痢赤者属血虚,须用当归、川芎为主。泄泻须用白术、茯苓为主∶水泻须用滑石为主,久泻须用诃子、肉豆蔻为主,(或加柴胡、升麻,升提下陷之气,其泻自止,)霍乱,须用藿香、半夏为主,呕吐,须用姜汁、半夏为主。咳逆,须用柿蒂为主。吞酸,须苍术、神曲为主。嘈杂,须用姜炒黄连、炒桅子为主。顺气须用乌药、香附为主。痞满,须用枳实、黄连为主。胀满,须用大腹皮、浓朴为主。水肿,须用猪芩、泽泻为主。宽中须用砂仁、枳壳为主。积聚,须用三棱、莪术为主。积在左是死血,须用桃仁散结为主;积在右是食积,须用香附、枳实为主;积在中是痰饮,须用半夏为主。黄胆,须用茵陈为主。补阳须用黄、附子为主;补阴须用当归、熟地为主;补气须用黄、人参为主,补血须用当归、生地为主。破瘀血须用归尾、桃仁为主。提气须用升麻、桔梗为主。痨热痰嗽声嘶,须用竹沥、童便为主。暴吐血,须用大黄、桃仁为主。久吐血,须用当归、川芎为主。衄血,须用枯黄芩、芍药为主。止血须用京墨、韭汁为主。溺血,须用栀子、木通为主。虚汗,须用黄、白术为主。眩晕,须用川芎、天麻为主。麻者是气虚,须用黄、人参为主。木者是湿痰死血,须用苍术、半夏、桃仁为主。癫属心,须用当归为主。狂属肝,须用黄连为主。痫症,须用南星、半夏为主。健忘,须用远志、石菖蒲为主。怔忡惊悸,须用茯神、远志为主。虚烦,须用竹茹为主。不寐,须用酸枣仁为主。头左痛,须用芎、归为主;头右痛,须用参、为主;头风痛,须用 本、白芷为主;诸头痛,须用蔓荆子为主。乌须黑发,须用何首乌为主。耳鸣,须用当归、龙荟为主。鼻中生疮,须用黄芩为主。鼻塞声重,须用防风、荆芥为主。鼻渊,须用辛夷仁为主。口舌生疮,须用黄连为主。牙痛,须用石膏、升麻为主。眼肿,须用大黄、荆芥为主。眼中云翳,须用白豆蔻为主。翳瘴,须用蒺藜、木贼为主。内瘴昏暗,须用熟地黄为主。肺痈肺痿,须用薏苡仁为主。咽喉肿痛,须用桔梗、甘草为主。结核瘰,须用夏枯草为主。心胃痛,须用炒桅子为主。腹痛,须用芍药、甘草为主。腹冷痛,须用吴茱萸、良姜为主。止诸痛,须用乳香、没药为主。腰痛,须用杜仲,故纸为主。胁痛,须用白芥子、青皮为主。手臂痛,须用薄桂、羌活为主。疝气,须用小茴香、川楝子为主。香港脚湿热,须用苍术、黄柏为主。下元虚弱,须用牛膝、木瓜为主。痿,须用参、为主。肢节痛,须用羌活为主。半身不遂,须用何首乌、川、草乌为主。诸痛在上者属风,须用羌活、桔梗、桂枝、威灵仙为主;在下者属湿,须用牛膝、木通、防己、黄柏为主。消渴,须用天花粉为主。生津液须用人参、五味子、麦门冬为主。赤白痢,须用茯苓为主。遗精,须用龙骨、牡蛎为主。小便闭,须用木通、车前子为主。大便闭,须用大黄、芒硝为主。便血,须用槐花、地榆为主。痔疮,须用黄连、槐角为主。脱肛,须用升麻、柴胡为主。诸虫,须用使君子、槟榔为主。妇人诸病,须用香附为主。妇人腹痛,须用吴茱萸、香附为主。妇人经闭,须用桃仁、红花为主。妇人血崩,须用炒蒲黄为主。妇人带下,须用炒干姜为主。妇人安胎,须用条芩、白术为主。妇人产后虚热,须用炒黑干姜为主。妇人产后恶露不行,须用益母草为主。妇人难产,须用芎、归为主。妇人乳汁不通,须用穿山甲为主。妇人吹乳,须用白芷、贝母为主。小儿疳积,须用芦荟、蓬术为主。小儿惊风,须用朱砂为主。诸毒初起,须用艾火灸之为主。发背,须用槐花为主。痈疽,须用金银花为主。败脓不去,须用白芷为主。恶疮,须用贝母为主。疔疮,须用白矾为主。便毒,须用穿山甲、木鳖子为主。鱼口疮,须用牛膝、穿山甲为主。疳疮,须用五倍子为主。杨梅疮,须用土茯苓为主。湿疮,须用轻粉、黄柏为主。杖疮跌伤,须用童便、好酒为主。疥疮,须用白矾、硫磺为主。癜风,须用密陀僧为主。诸疮肿毒,须用连翘、牛蒡子为主。破伤风,须用南星、防风为主。汤烫火烧,须用白矾、大黄为主。犬咬伤,须用杏仁、甘草为主。癫狗咬伤,须用斑蝥为主。蛇咬伤,须用白芷为主。中诸毒,须用香油灌之为主。中砒毒,须用豆豉、蚯蚓为主。诸骨哽喉,须用狗涎频服为主。
了解该症状的其他治疗方法:
有哪些症状
、、、、、、
风湿免疫科
、、、、、
今日坐诊大夫
史成和主任医师
擅长:消化系统,心脑血管,慢性萎缩性胃炎、返流性食管病、冠心病、脑...
寒嗽&是怎么引起的?
寒嗽&如何治疗?
寒嗽&吃什么好?
寒嗽&病人的经验分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淡竹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