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行为心理学书籍e

知识产权 2016-7
前言/序言  本书的目的不是要取代E-Prime的使用手册,而是让需要使用E-Prime的读者能够更容易入门,一旦熟悉了基本的操作,读者不论是参考使用手册或是网络上相关的资源,都能够应用起来事半功倍。为了适应不同程度的使用需求,大多数的章节都会分成基本和进阶(通常放在脚注)两个部分,让读者自行决定要学习到哪个程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在第2章会先介绍E-Prime的使用接口,让读者知道E-Prime中有哪些基本的功能可以使用。当然除了基本的功能外,用户可以自行撰写程序来完成更进阶的功能,这个部分会在第10章开始做介绍。为了建立读者写程序的自信心,在第3章会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说明一个最基本的程序有哪些组成元素,并且介绍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让读者知道用E-Prime写程序一点也不难!  在了解最基本的呈现撰写方式后,第4章至第6章分别针对实验的不同基本元素做进一步的介绍,由简单到复杂,读者可以视自己的需求选择性阅读。  第7章介绍的是Nested功能,这个部分虽然不难,但对于很多没有程序背景的用户却是一个障碍,因为程序不再那么直观。在这个章节,我会利用图解的方式让读者了解Nested功能的运作方式,突破学习的门槛。  前7章的内容就已经足以应付一般大二学生在实验中撰写程序所需要的知识(第11章会介绍一些经典心理学实验程序的写法),在第8章则会介绍如何分析结果,因为这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介绍分析结果的同时也会呼应程序撰写时需要注意的细节,写程序的一个小疏失可能会造成结果没有办法分析,或是要做很多的后续工作才能完成分析,这些时间其实都可以省下来。  第9章开始会介绍Inline的语法,只要掌握基本的规则,即使没有深厚的程序设计基础,也能够轻松地上手。使用者在面对Inline时最大的问题是不清楚要程序为自己做什么事情,一旦想清楚了,其实撰写部分不是最困难的。在第10章,我会用实际实验的例子来协助读者思考Inline有哪些应用的可能性。  第11章会介绍一些经典的心理学实验,也会附上范例的程序,让不想按部就班学写程序但又的确有需求的读者,可以用简单的方式修改并完成自己的实验程序。第12章则会介绍一些E-Prime的有趣应用,谁说心理学实验只能无趣地让实验参与者盯着屏幕打瞌睡,其实也可以是游戏!  附录一介绍相关的网络资源,包含E-Prime程序的写作及制作刺激材料时可以参考的资源。附录二列出使用E-Prime常见的问题与解答。
     
     
     
     » 心灵的疗愈
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生存在什么意义?这些答案源自于本书作者维克托·E. 在二战集中营中的亲身经历。他是的维也纳第三学派的领军人物。同、和一样,他对心理治疗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创立了以“意义治疗”和“”命名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并在这本书中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认为“在过去半个世纪里,维克托·E. 弗兰克尔给思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心灵的疗愈——意义治疗和存在分析的基础&作者:维克托·E.弗兰克尔译者:徐佳出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4-3平装:16开280页ISBN:0丛书名:-定价:45.00目录编者的话 // XI前 言1 // XVⅠ.从心理治疗到意义治疗 // 1和个体心理学 // 1存在性空虚和心灵性神经症 // 8克服心理学至上论 // 11基因还原主义和分析性泛决定论 // 16中的偶像 // 20心理学至上论的心理发生 // 24Ⅱ.从精神分析到存在分析 // 32A.存在分析概论 // 321. 从人生的意义出发 // 32◆ 存在意义的底层支架 // 32◆ 关于意义 // 36◆ 享乐原则和平衡原则 // 41◆ 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 // 47三个价值分类 // 51安乐死 // 54自杀 // 57人生的任务特征 // 59动态平衡原则和存在性动力学 // 64关于死亡的意义 // 72团体和群体 // 76自由和责任 // 80关于精神的抵抗力 // 84生物学方面的命运 // 85心理学方面的命运 // 88方面的命运 // 92关于集中营的心理学 // 942.关于遭遇的意义 // 1023. 关于工作的意义 // 109失业性神经症 // 112星期日神经症 // 1164.关于爱的意义 // 119性,色情和爱 // 120唯一性和独特性 // 122“拥有”的范围 // 129价值和欲望 // 133性神经症障碍 // 140心理-性成熟 // 143人类存在的超越 // 146B. 特别的存在分析 // 1471.性神经症的心理学 // 1492.强迫性神经症的心理学 // 155强迫性神经症的现象学分析 // 160意义治疗的技术:矛盾性意图 // 1683. 精神症的心理学 // 1844. 精神分裂症的心理学 // 191Ⅲ.从非宗教性的忏悔到心灵的疗愈 // 211心灵的疗愈和牧师的心灵疏导 // 212被操纵的关系和面质性会面 // 215公分母的存在分析技术 // 220最后的帮助 // 223总结 // 232关于人的十个观点 // 244序言&本书作者维克托弗兰克尔是奥地利神经学家、家,犹太人大屠杀幸存者。他出身于中产阶级,研究过、神学及心理治疗方面,并且和弗洛伊德、阿德勒等人都有紧密的关系。在奥地利二战中被德国军队占领之前,他已经在心理治疗方面有所建树,并成为神经科主任。由于二战,他的职业发展及生活中充满了变故,在希特勒入侵奥地利那一刻,他的生活被破坏。然而,他为了自己的患者,不仅放弃了逃亡美国的机会,而且尽管处于自身的生命危险中,还破坏了制作虚假诊断的纳粹程序,阻止了精神病患者的安乐死,让他们免除被屠杀的命运。这些当然给他带来了灾难。他被关进了集中营,受到非人的待遇。这样的变故是一个重大的生活事件和巨大的创伤,面对这样的经历,他不仅没有被这些苦难打败,反而正如他的这本书所写,他坚信意义与价值,靠这样的信念度过了非人类的集中营生活。比如,为了避免在夜晚的致命性崩溃,他通过在从集中营办公室偷来的纸条上重写他的书稿而使自己保持清醒。然而,从集中营出来后,他得知除了自己妹妹以外其他家人都被迫害的消息……面对这样的苦难,他最终成功康复了。以他的个人经历为基础,他逐渐建立了心理治疗的一个新的学派——意义治疗,他的理论成为了心理治疗的主要流派之一。虽然这本书写于半个多世纪以前,其内容依然对我们有很大的作用。目前,很多人仍然会带着对生活没有意义及自己没有价值等抱怨寻求帮助。面对这样的问题,目前的药物治疗帮助很有限或者无能为力。这时候,需要考虑到每个人都有三个维度:身体、心理及精神。精神维度是人的核心维度。即使人在现实异常困难的时候,或者在出现身体、心理障碍的时候,人的精神仍然可以保持自由,仍然可以具有价值和人生的意义。结合个人经历,作者认为最重要的自由是决定精神健康的自由。这部分内容就包含在这本书中。另外,这本书还详细描写了找到人生意义的最重要的需要以及这种需要受挫之后导致的神经症、苦难和绝望。对意义的追求是人最根本的需要。而且这种意义是个性化的,只能由当事人自己找到并独自实现。意义治疗就在于帮助患者实现人生的目标或者活着的意义。意义治疗并非要替代其他流派的心理治疗,而是完善它们。其实,它的主要技术——矛盾性意图可以在许多其他治疗中找到相似的技术,而且被证明非常有效。意义治疗或者存在分析可以处理焦虑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正文的最后部分论述了意义治疗或者存在分析与牧师的心灵疏导的区别,以及关于人的十大主题。结合我国人民的宗教信仰情况(只有少数人信仰一些宗教),意义治疗或者存在分析更符合我国人民的心理。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讨论了人类共同的问题,是哲学高度上的探讨,因此,其内容不会受到时间及空间的限制。不仅对那些对心理治疗感兴趣的人或者心理治疗的专业人士来说,而且对心理上有困惑的人,甚至对那些存在人生疑惑的人来说,它都有启示作用。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这本书一直在多个文化和国度中畅销。维克托弗兰克尔的其他英文版的著作已经有中文译本,而且曾经引起过高度的关注。我希望这一部德文著作经留德博士徐佳医生的翻译,能够更准确地传达它的思想,给我们带来新的精神升华。赵旭东 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理工大学名誉教授
定价 ¥45.00元
     
     
     
                  
维果茨基全集
列·谢·维果茨基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6-6
维果茨基是国际上备受推崇的心理学泰斗,20世纪世界范围内*影响力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我们希望这部译著的出版能帮助国内学者和公众比较全面和准确地了解维果茨基的学术思想,把握维果茨基理论和方法的精髓,激发学界同仁对维果茨基思想的研究热忱,通过分析和比较、实践&
游戏与理智:经验仪式化的各个阶段
爱利克·埃里克森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2017-4
爱利克·埃里克森对那些曾滋养了某些纪元,而在其他纪元出现缺失的共同愿景的本质和结构进行了探究。从孩子的玩具世界到成人的梦想生活,从艺术家的想象到科学家的推理,他对人类关于游戏和愿景的倾向进行了说明。游戏与理智:经验仪式化的各个阶段& 作者:爱利克·埃&
心理治疗中的智慧与慈悲
苏珊·博格尔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7-3
心理治疗和佛教精神训练有着共同的目标:克服精神痛苦。慈悲和智慧是精神品质,有助于我们忍受、接纳痛苦并得以成长。智慧和慈悲是不可分割的,同时,智慧和慈悲又是我们可以有意识培养的技能。本书介绍了很多培养智慧和慈悲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学习在我们的个&
苏珊·博格尔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7-3
正念教养为高压状态下的父母以及有其他问题的父母提供了另一种教养方式。在正念教养过程中,我们的首要关注点是父母自身的压力、痛苦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问题,而不是孩子的行为问题。教养技术只有在父母很好地和自己的各种情绪和谐共处时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正念教养:给父&
八周正念之旅——摆脱抑郁与情绪压力
John Teasdale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7-3
本书是一本关于正念认知疗法(MBCT)的经典著作。本书用全新的方式,讲正念认知疗法的体验和培养正念引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任何想要参加为期8周的MBCT课程的人都可以阅读本书。八周正念之旅——摆脱抑郁与情绪压力作者:John T Mark WZindel Segal 著 Jon K&
内向性格者爱情指南
香农·科拉柯夫斯基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1
香农·科拉柯夫斯基著的《内向性格者爱情指南》不仅可以帮助你应对自我批评思想,引导你直面约会状况,处理与拒绝,性亲密相关的焦虑情绪,解决各种恋爱问题;它所提供的正念、接受、共情等科学的应用方法和练习也适用于恋爱以外的生活领域,比如家庭和工作。内向性格者爱&
爱情是一个故事:斯滕伯格爱情新论
罗伯特·斯滕伯格世界图书出版北京公司 2017-2
爱情心理学大师斯滕伯格认为,爱情是一个故事,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故事类型,人们基于自己的故事去建构亲密关系。在本书中,斯滕伯格概括了25种爱情故事类型,包括幻想故事、师生故事、康复故事、游戏故事、戏剧故事等。每种故事都有其判别题目,让迷惑的读者分析自己&
进化心理学:从猿到人的心灵演化之路
Robin Dunbar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2
万美婷编译的《进化心理学(从猿到人的心灵演化之路)》涵盖了进化心理学方面的所有关键问题。它从达尔文著作中的起源谈起,囊括了诸如性行为中基因所起到的作用、双亲的决策,及婴儿如何学习并适应世界等问题。借助清楚直接的语言,作者(Robin Dunbar、Louise Barrett、Jo&
沙盘游戏(过去现在和未来)
瑞·罗杰斯·米切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2
沙盘游戏的起源是什么?沙盘游戏领域的开拓者有哪些?他们是如何影响当今的沙盘游戏实践的?沙盘游戏的未来将走向何处?《沙盘游戏:过去、现在和未来》回答了上述所有问题。本书对沙盘游戏的历史渊源进行了总体性的回顾,对沙盘游戏的创立者及革新者的生平背景、实践经历&
神经科学讲什么
苏珊·平克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3
&在理解自我方面,没有比批驳神经科学领域更大的挑战了。罗伯特•伯顿以一个怀疑论者的身份,给过热的神经科学研究与应用泼下一杯冷水,对神经科学提出挑战,并提供了一个新的愿景,带我们去思考心灵可能是什么,它如何工作。神经科学讲什么:&我们究竟该如&
近期关注榜
戴维•迈尔斯人民邮电出版社
  戴维•迈尔斯的《心理学》是美国众多大专院校心理学教学所采用的教材
菲利普·津巴多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12
  《心理学与生活》是一部心理学经典教科书,心理学导论类教材第一品牌书
T.洛夫迪新世界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16-12  本书是一本完整并且详尽介绍心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有哪些科学方法来研究心理学&
汇智书源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7-1  一本实用的心理学教程。它针对刚刚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做出了全面的&
克里斯汀娜·布莱勒北京联合 2017-01  你有照顾好自己的能力吗?——自我关怀是我们对抗人生所有苦难的唯一方式。你还在为&
弗朗西斯·詹森北京联合 2017-2  《青春期的烦“脑”》是一本从脑科学角度解读青春期特点,帮助家长和老师应对青少年&
迈克尔•C.科尔巴里斯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7-3  在《走神的艺术与科学》这本书里,科学家迈克尔•C•科尔巴里斯以幽默的&
乔淼北师大出版社 2017  《我的父亲是Loser》是中国内地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心理传记”,作者以一个心理学&
苏珊·博格尔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7-3  心理治疗和佛教精神训练有着共同的目标:克服精神痛苦。慈悲和智慧是精神品质,有助&
查尔斯·费尼霍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7-1  一本关于记忆的书,也是一面镜子。记忆是“我们是谁”的关键部分,但什么是记忆?我&
标签---------------------
---------------------
---------------------
---------------------
     
     
     
     马丁·塞利格曼_百度百科
马丁·塞利格曼
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1942- ),美国心理学家,曾获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会的荣誉奖章,终身成就奖。199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马丁·塞利格曼简介
马丁·塞利格曼著作
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1942- )美国心理学家,著名的学者和临床咨询与治疗专家,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1]
主要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曾获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会的荣誉奖章,并由于他在精神病理学方面的研究而获得该学会的终身成就奖。199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马丁·塞利格曼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奥尔巴尼,在家乡念书时,喜好篮球运动,后因未能入选篮球队而开始钻研究学问。13岁那年,他开始专心读书,尤其是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64年,塞利格曼毕业于,随后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师从R.所罗门学习实验心理学。塞利格曼先是与B.奥弗米尔,后来又与S.梅尔合作研究了狗在受到预置的不可避免的伤害进所表现出的被动性。
塞利格曼检验和探讨了缺乏常规的学习理论的解释,并最终提出动物的学习与它们的活动无关,简单地说,动物是失助的。1967年,塞利格曼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执教于科内尔大学。1970年他回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在该校的精神病学系接受了为期一年的临床培训后,于1971年重返心理学系。1976年他晋升为教授,在此期间出版了《消沉、发展和死亡过程中的失助现象》一书。1978年,他与L.艾布拉姆森和J.蒂斯代尔一起,重新系统地阐述了失助型式,提出有机体的品质决定了失助的表达方式。其后他发现:当坏事发生进,那些具有将坏事的起因看作是固有的不变的人往往陷入失助的境地。[2]
马丁·塞利格曼概述
Martin E.P.Seligman:塞利格曼(1942- ),美国心理学家,主要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曾获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会的荣誉奖章,并由于他在精神病理学方面的研究而获得该学会的终身成就奖。199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马丁·塞利格曼研究内容
马丁·塞利格曼“内容来源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随后的很多实验也证明了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会发生。
马丁·塞利格曼定义以及表现
1、定义:习得性无助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2、表现:习得性无助学生形成了自我无能的策略,最终导致他们努力避免失败。他们力求无法实现的目标,他们拖延作业,或只完成不费力气的任务。他们沮丧,并以愤怒的形式表现出来。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的报告描述这类学生是“懒散、怠慢、有时是破坏性的。他们不完成作业。他们面临困难的作业很快就放弃。他们在要求大声阅读、测验时变得焦虑。”
马丁·塞利格曼实验经过
1953年,哈佛大学的所罗门,坎明和维恩把40 只狗置于名为“穿梭箱“的东西里;隔体将箱子分开两部分,一开始,隔体只有狗背高。从格栅箱底上对狗脚发出千百次电击。狗如果学习到跳过阻隔体到另一边,就可以逃脱电击。然后,进行“挫折”狗的跳脱实验,实验人员在狗跳入另一边时,也在格栅通电,并且狗须跳100次才终止电击。他们说:“当狗从一边跳入另一边之际,发出预料可免电击的松释声,但当它到另一边的格栅而重遭电击时,则发出惨叫。”接下来,用透明塑胶玻璃阻隔在两边之间。狗触电后向另一边跳跃,头撞玻璃。狗开始“大便、小便、惨叫、发抖、畏缩、咬撞器材”等等;但10天至12天之后这些无法逃避电击的狗,不再反抗。实验人员说他们为此“感动”。结论道,两边之间加以透明玻璃并加电击,“非常有效”的消除了狗的跳脱意图。
这一项研究显示,反复对动物施以无可逃避的强烈电击会造成无助和绝望情绪。
60年代对这种“习得的无助感”之研究又做了加强。宾州大学的马丁·赛利曼他把笼中的狗从钢制格栅地板通以强烈而持久的电,以致狗不再企图逃避,“学会了”处于无助状态。赛利曼和史蒂芬·麦尔与詹姆士·吉尔在一篇论文中写道:“当一个正常、未曾受过任何训练的狗在箱中接受逃避训练时,以下的行为是常态:初遭电击,狗就狂奔,屎滚尿流,惊恐哀叫,直到爬过障碍时间较快,如此反复,直至可以有效地避免电击。再一步,赛利曼把狗绑住,使它们在遭到电击时无法逃脱。当这些狗重又放回电击时可以逃脱的穿梭箱时,赛利曼发现:这样的狗在穿梭箱最初被电击时的反应,和未曾受过任何训练的狗一样。但它却不久就停止奔跑,默然不动地一直等到电击结束,狗没有越过障碍逃避电击。
80年代,心理学家仍在继续做这种“习得的无助感”的实验。费城[3]
,菲立普·柏希和另三位实验人员训练老鼠去认识警示灯,让它们知道5秒钟之内将有电击。老鼠一旦懂得了警示灯的含意,就可以走入安全区避免电击。在老鼠学会了这一步以后,实验人员又把安全区挡住,使老鼠遭受比原先更久的电击而无法逃避。可以想见,后来即使可以逃避了,老鼠们还是无法重新很快习得逃避。
柏希又让372只老鼠遭受难以忍受的雷击,以测验巴夫洛制约和习得的无助感之间的关系。他们报告说,“实验结果并不很能确定习得无助”而“一些基本的问题仍然存在。”
田纳西大学的布朗、史斯和彼得斯花了很多功夫为金鱼制造了一种特殊的穿梭箱,或许是为了看看赛利曼的理论在水中的合用性。实验者将45条鱼做了65次电击试验。结论道,“所得资料不能对赛利曼习得性无助感学说提供支持。”
这些实验人让许多动物遭受强烈的痛苦,先是为了证明某理论,再反证之,最后则支持修订过的。跟赛利曼与吉尔合写犬类习得无助感之报告的史蒂芬·麦尔,曾因使习得性无助感模式流行甚久而名利双收,但在后来对这一类型的动物沮丧模式之有效性他却有如下的说法:
关于沮丧,其特点、其神经生物学、其发生、其阻止与治疗,竟见都不够相同,因之不能使其比较具有意义……因此,不能在通论的意义上说习得性无助感是一种沮丧模式。
这种结论不免令人失望;麦尔力图挽救,又说,习得性无助感虽然不足以成为一种沮丧模式,却可以成为一种“压力与竞争”模式;虽然如此,他却已有效地承认30年来的动物实验是浪费时间与纳税人的钱,这还不提对动物所造成的大量尖锐痛苦。
马丁·塞利格曼矫正策略
1、充分理解习得性无助的成分。
2、帮助学生发现根本的信仰,以及引起他们自我挫折不足的歪曲知觉。
3、教给学生改变、驳斥歪曲信仰的方法,减少认知、情感、动机的亏空。
总之,习得性无助的重要的矫治策略是元认知、问题解决、示范、自我谈话、自我控制、自我评价。
正向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新兴的一门心理学,于1998年由宾州大学心理学教授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所创,目的在研究如何生活的快乐、成功与有意义。因此正向心理学或许可以简称为“快乐的科学”。
正向心理学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最能让我们感到快乐?研究结果可能会令人感到惊讶:财富、学历与青春对快乐的帮助都相当有限;婚姻的影响好坏参半;倒是宗教信仰与亲情友谊,才更能让我们快乐。
心理学教授爱德华·迪纳(Edward Diener)的研究发现,只要基本生活无虞,额外的收入并不能带来多大快乐。良好的教育与高智商对快乐的提升也没多大帮助。年轻也不保证快乐,美国疾病管制局的一项调查显示,廿到廿四岁的年轻人情绪低落的时间,还比六十五到七十四岁的老先生老太太长。
另一方面,宗教信仰确实能鼓舞心情,但是却很难判定究竟是神佛的效应还是宗教团体。亲情与友谊也能带来快乐;迪纳与塞利格曼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参与研究的大学生中,最快乐与最不忧郁的10%学生,他们明显的共同特征就是都有亲密的朋友与家人,并花时间与他们共处。迪纳结论说:“想要追求快乐,就应该培养社交技巧、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与人际支援 (social support)。”
塞利格曼在《真实的快乐》(AuthenticHappiness)一书中指出,快乐是由三项要素构成:享乐(兴高采烈的笑脸)、参与(对家庭、工作、爱情与嗜好的投入程度)、意义(发挥个人长处,达到比我们个人更大的目标)。三项要素之中,享乐带来的快乐最为短暂。塞利格曼说:“这一点值得大家注意,因为有太多人以追求享乐为生活的目的,但是参与和意义却远比享乐重要。”
正向心理学也认为人的快乐基点可以调整:人们可以借由后天的努力,改变先天人格特质的快乐水平。那么究竟如何才能使我们更快乐呢?[4]
马丁·塞利格曼快乐招数
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家桑雅· 吕波密斯基(Sonja Lyubomirsky)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八项具体可行的做法:
马丁·塞利格曼心存感激
每周记下三五件令你感恩的事件。这些可以是俗事(你的牡丹花盛开了),也可以是更具意义的事(小孩开始学走路了)。保持鲜活,内容愈常更换愈好。
马丁·塞利格曼时时行善
可以是随机的(排队时,让赶时间的人排你前面),或有系统的(每周日固定送晚餐给老年邻居)。对朋友或陌生人行善,会让自己感觉很慷慨、很有能力,也会赢得别人的笑脸、赞许及仁慈回馈。这些都会让人感觉快乐。
马丁·塞利格曼品尝乐趣
多注意美好的事物,例如草莓的甜美、阳光的和煦。心理学家建议,不妨将快乐时光如照相一般“印存脑海中”,在痛苦时回味。
马丁·塞利格曼感戴良师
如果有人在你的人生十字路口予以指引,要赶快致谢。越详尽越好,最好是亲自答谢。
马丁·塞利格曼学习宽恕
对伤害与误解你的人,就放下怒气与怨恨写封信给对方表示宽恕。无法宽恕他人会让自己停在积怨与心怀报复上,宽恕则能让你继续前行。
马丁·塞利格曼爱家爱友
对生活满意与否,其实与钱财、头衔、甚至健康关系不大。最重要的因素是坚固的人际关系。多花点时间与精力在朋友与亲人身上。
马丁·塞利格曼照顾身体
睡眠充足、运动、伸展四肢、笑口常开都可暂时改善心情。经常如此会让你对生活感到满意。
马丁·塞利格曼逆境自持
人生不免有难。宗教信仰可助你度过。不过一些非宗教的日常信条也行。例如“事情总会过去。”、“任何击不倒我的事,会让我变得更强壮。”关键在于,你必须相信它们。
马丁·塞利格曼出版物
(1975).Helplessness: On Depression, Development, and Death. 习得性无助
(1991).Learned Optimism: How to Change Your Mind and Your Life. 学习乐观/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1993).What You Can Change and What You Can't: The Complete Guide to Successful Self-Improvement.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1996).The Optimistic Child: Proven Program to Safeguard Children from Depression & Build Lifelong Resilience. 教出乐观的孩子
(2002).Authentic Happiness: Using the New Positive Psychology to Realize Your Potential for Lasting Fulfillment.真实的幸福
(2004). '&Can Happiness be Taught?&.
(2004).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2011).Flourish: A Visionary New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 and Well-being.
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
作者: 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
《真实的幸福》封面
译者: 洪兰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10.08
定价: 45.00元
过去心理学多半是关心心理与精神疾病,忽略了生命的快乐和意义,塞利格曼博士希望校正这种不平衡,帮助我们追求真实的幸福与美好的人生。 本书告诉我们,为何我们会有幸福觉?谁会有很多的幸福感?如何能在生活中建立持久的幸福感?本书包含众多的测试,帮助你深入了解自己的幸福感以及自己突出的优势,最终实现幸福、有意义的人生。[5]
马丁·塞利格曼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作者: 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封面
译者: 任俊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10.09
定价: 39.80元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将颠覆你以往深以为是的观点。节食能达到减肥的效果吗?戒烟、戒酒能成功吗?你从这本书中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哪些方面是可以改变的,而哪些方面却无法改变,是自己必须接受的。塞利格曼博士从改变的可能性和生物局限性出发,帮助你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那些能够改变的特性上,并在此基础上找到一条自我提升的最有效途径。[6]
马丁·塞利格曼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作者: 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封面
译者: 洪兰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10.08
定价: 45.00元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内容简介:如果你是商人,你需要乐观,渡过金融危机的猛烈冲击。如果你是职场人士,你需要乐观,扛过每一个难关和挑战。如果你是家长,你需要乐观。给孩子一个积极的榜样。如果你是学生,你需要乐观,以应对学业的压力。如果你是运动员,你需要乐观,抓住最后1秒的胜利机会。
马丁·塞利格曼教出乐观的孩子
作者: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
《教出乐观的孩子》封面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10.09
定价: 39.80元
我们希望孩子对未来怀抱信心、对远景勇于探险、有足够的勇气来实行社会正义;我们要孩子在面对成长所带来的挫折与失败时,不屈不挠。如要教养出一个乐观的孩子,你得改变自己的悲观,你也可以改变批评孩子的方式,在适当的时候提供孩子征服的经验,你更可以直接教导孩子学习乐观的技巧。[7]
马丁·塞利格曼持续的幸福
《持续的幸福》封面
作者: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2.11
定价: 49.90元
《持续的幸福》作者马丁·塞利格曼是“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不再关注传统心理学注重的“如何减轻人们的痛苦”,专注于如何建立人们的幸福感,并让幸福感持续下去。
《持续的幸福》这本书中的幸福理念是在《真实的幸福》一书的基础上扩充而来的,在书中,塞利格曼具体阐释了构建幸福的具体方法。他提出,实现幸福人生应具有5个元素(PERMA), 即,要有积极的情绪(positive emotion)、要投入(engagement)、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做的事要有意义和目的(meaning and purpose)、要有成就感(accomplishment)。
PERMA不仅能帮助人们笑得更多,感到更满意、满足,还能带来更好的生产力、更多的健康,以及一个和平的世界。[8]
马丁·塞利格曼其他信息
马丁·塞利格曼在中国
日 在北京参加“第二届国际心理积极学大会”。做《积极心理学与人类幸福》的主题演讲
日 在北京参加新书《》首发仪式
日 在北京参加由主办的“阳光保险幸福力论坛”
日 在北京参加录制《》
日 在上海参加大师行访华上海论坛
马丁·塞利格曼CCTV节目
2012年5月,央视《》栏目一连四期播出了解读马丁·塞利格曼所著的“幸福系列”书籍节目
节目嘉宾:心理学系主任
新华社高级编辑
幸福系列节目《》
幸福系列节目《》
幸福系列节目《》
幸福系列节目《》
姚本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第3次印刷:17
.Wikipedia[引用日期]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豆瓣[引用日期]
.豆瓣[引用日期]
.豆瓣[引用日期]
.豆瓣[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行为心理学书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