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全面的了解走进孩子的心理世界呢?

研究学生心理才能“因材施教”,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转)
研究学生心理才能“因材施教”,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转)
&& 阅读: 次
&&&&&&&&&&&&&&&&&&&&&&&&&
&&& &&&&&&&&&&&&&& &&&&&&&&&&
&&&&&&&&&&&&&&&&&&&&&&&&&&&&
&&&&&&&&&&&&&&&&&&&&&&&&&& [ 1]
&&&&&&&&&&&&&&&&&&&&&&& [2]
YYYYY&&&&&&&&&&&&&&&&&&&&&&&
&&&&&&& [3]
&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3章了解自我意识全面提升自我.ppt7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章 了解自我意识,全面提升自我
最先和最后的胜利是征服自己。只有科学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设计自我,严格地管理自我,才能站在历史的潮头去开创崭新的人生。
――柏拉图 第
章 了解自我意识,全面提升自我 第
认 识 自 我 一、
自我意识概述 一、
自我意识概述 一、
自我意识概述 一、
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概述
自我意识的特性
一、自我意识概述
自我意识的作用 二、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三、
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因素 四、大学生如何清晰地认识自我 训
营 训 练 营 第
悦 纳 自 我 一、
悦纳自我的内涵 一、
悦纳自我的内涵 一、
悦纳自我的内涵 能够悦纳自我的积极影响表现:
①明确优缺点、会扬长避短 、爱自己也爱他人 ②接受现在,也接受自己不如意的过往
③看清并接纳自己的昨日与今日后
④不以己之长,骄人所短;也不妄自菲薄,顾影自惭 不能够悦纳自我的消极影响表现:
①不利于心理健康
②不利于人际关系
③不利于自我成长
悦纳自我的内涵 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发展
影响大学生悦纳自我的认知偏差
控 制 自 我 一、
控制自我概述 一、
控制自我概述 一、
控制自我概述 一、
控制自我概述
大学生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 二、
大学生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 二、
大学生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
大学生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 二、
大学生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 二、
大学生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 三、
大学生如何有效地控制自我 三、
大学生如何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儿童心理百科 全面解答孩子成长中的为什么怎么办
滚动鼠标滚轴,图片即可轻松放大、缩小
儿童心理百科 全面解答孩子成长中的为什么怎么办(图1)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购物车共有0件商品,合计:0.00元| | | | | |
如何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12:09:13 来源:豫青网
如何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问题学生是指那些在同龄人中也叫后进生或双差生,或称为品行障碍少年,问题学生的特点、形成原因及行为矫正。他们的学习和品德上暂时存在一些问题,跟不上班级的整体要求,完不成课程标准规定的起码目标,在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上存在问题和障碍,反复出现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道德准则和纪律,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的行为。问题学生的品行障碍发生的频率高,性质比较严重,矫正和转化的难度较大。问题学生在集体中,经常具有比较严重的不良行为,属于教育困难的学生,他们虽然只是极少数,然而对教学秩序的破坏极大,常被视之为“害群之马”,使教师感到头痛,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难点。矫正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是学校老师的重要职责。要教育好问题学生,了解问题学生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如何及时有效的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使问题学生向良性轨道转化,有益于教学管理和学校的稳定。
  一、问题学生的特点
  1.自卑感强,是非观念模糊。
  问题学生由于各方面较差,受到批评较多,他们总感觉低人一等,从而自暴自弃。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特别是和班级中的好学生在一起,就有一种自惭形秽的感觉。但同时又有很强的自尊心,甚至有畸形的表现,对老师当面的批评或指责,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厌烦情绪。因为是非观念模糊,同时深感别人对自己的轻视,问题学生的言行比较反常。例如,他们把违反纪律、打架斗殴当“勇敢”,把“哥们义气”当友谊,把挥霍浪费当“潇洒”,把向老师反映情况当“出卖朋友”等等。他们在处理同学关系时重感情、讲义气,在日常道德行为上言行不能统一。
  2.意志薄弱,自制力差。
  坚强的意志是一个人用正确道德观念克服个人不合理的欲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它能帮助人们克服内部与外部的各种困难,无论在顺境或逆境中,都能坚持自认为是正确的行为方式。而问题学生在意志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特点是意志薄弱,自制力差。他们不能用正确的道德观念约束自己的行为,在一定的诱因下,由于意志薄弱,难以控制自己。如帮别人打架,在别人相邀下盗窃。可以说意志薄弱是制约问题学生前进的重大障碍。
  3.情绪急躁,难以自控。
  问题学生的情绪极不稳定、情感多变,容易激动,高级情感发展较同龄人低。问题学生的情绪变化快,喜怒哀乐溢于言表,自己的理智往往无法驾驭自己的情绪。顺利时春风得意,稍受挫折就心灰意冷。他们的情绪急躁不安,一旦被激怒,容易蛮干,不计后果。
  4.求知欲弱,学习能力低。
  很多问题学生由于其精力不在学习上,怕苦畏难,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成绩差。他们经常得到否定性的评价,受到个别老师的冷落,他们没有成功的喜悦,把学习看作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这表现在他们经常逃学;讨厌老师所讲授的课程;对待学习的态度比较被动;遇到困难与障碍时不能坚持;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等等。
  5.行为习惯不良。问题学生都有各种各样不良的行为习惯。例如懒散、旷课、夜不归宿、恶作剧、乱起哄、吸烟、赌博、撒谎、欺骗、偷摸、寻衅闹事、有意损坏公物、打架骂人等等。 其中攻击性行为最为恶劣,对本人及其他中学生往往影响最大,甚至对周围的社会治安产生威胁,为社会稳定埋下隐患。?
  二、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学生的出现与社会、家庭影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密切相关。通过对问题学生的调查、分析,就不难发现,绝大多数问题学生是由非智力因素所形成的。
  1.不良环境的影响。
  在家庭里,有的父母热衷于赌博、 酗酒;有的父母不和,家庭成员矛盾重重,整天争吵斗气,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以及由于对孩子要求不一,互相抵消等消极影响,致使中学生产生违反校规校纪、社会道德的不良行为。在学校里,如果学校对校园不良行为特别是攻击性行为不能及时严厉处理,学生对校方无信任感,在校园中没有安全感,就会转而屈服于“能打善战”的学生,拉帮结派,形成准“黑社会”,严重影响中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在社会上,金钱至上、享乐主义、读书无用等不良风气的影响,直接毒害青少年;黑网吧、暴力色情影视、变相赌博性质的电子游戏机等不良影响,使学生迷失了方向。中学生正是对外界充满好奇,又缺乏一定的辨别力。大众媒体中报道的违法、犯罪行为,低级庸俗、黄色下流的坏书,给中学生产生不良行为提供了效仿的具体形式,学生对暴力、色情等刺激性场面兴趣到刻意模仿。据报道,南方某中学的几名中学生就是因为在网吧看了已被国家明令禁止的反映校园暴力的电视节目,开始模仿其行为, 我们调查发现:问题学生经常去录像厅的占了25%,经常去游戏厅、网吧的竟然占了将近70%!很多娱乐场所缺乏管制,里面的不良信息对没有抵御能力的青少年影响非常大,据统计: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呈现出暴力化、团伙化的趋势,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犯罪类型集中为抢劫、强奸和盗窃,占在押未成年犯中比例分别为64.4%、11.3%、10.5%,占全部犯罪类型的八成以上,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大部分未成年犯都经历了一个越轨行为从出现萌芽、逐渐形成到恶化‘从受害到施害的过程:他们生活的家庭往往存在各种问题,受其影响,逐渐形成不良个性和习惯;他们进入学校后,因为缺乏竞争力而被逐渐边缘化;他们逐渐游离正常群体,结交社会上的不良朋友;他们逐渐脱离校园,闲散于社会,游荡在不良场所,惹是生非,最终锒铛入狱。
  2.问题家庭的受害者
  (1).“残缺家庭”造成“家庭教育的残缺”。而且这个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则变得尤为迫切。它包括由于家庭自然结构的破坏,形成的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孩子成为父母双方的累赘,在经济问题或教育问题上相互推委。家庭收入低。在调查中,自述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困难”和“非常困难”的问题学生占总数的25.1%,农村高达32.3%。②父母素质低。文盲超过10%,小学近40%。
  (2)动荡家庭 调查显示问题学生24.4% 的人与亲生父母均不生活在一起,23.3% 的人与亲生父亲或母亲中的1人生活在一起。在问题学生与普通初中生的比较中我们发现,前者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比例远远高于后者。家长或家庭成员道德品质恶劣,或生活作风问题或参与社会犯罪活动而被判刑的家庭。而这些家庭中由于一方的服刑,也多带来了另一方的离异或离家出走。,或因父母外出务工、经商或学习,而将孩子寄留家乡,由亲戚托管、监护、教育的孩子。孩子被迫交于祖父母或成了“留守孩”“ “留守孩”学生非常思念父母,希望与父母相见。而这些学生与父母相见的次数每年也才1至2次,至使这些学生的性格表现任性、恃强、自我为中心、自私等特点;或有孤独、封闭、畏惧的性格弱点。加之代养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造成了“留守孩”普遍存在学习困难、行为纪律散漫、品德不良等问题。
  6月15日,我校对七、八年级1290人中“留守学生”“单亲学生”情况做了统计:共计166人,占学生总数的12.86%,其中单亲学生116人,占学生总数的8.99%;留守学生67人,占学生总数的5.19%,单亲留守学生21人,占学生总数的1.62%;孤儿2人,占学生总数的0.15%;,其中57人能够认真学习,思想要求进步,占总数的34.3%;其余109人中:厌学46人、;性格偏执、心理有问题19人;早恋8人、;吸烟、喝酒15人、打架滋事27人,旷课、迟到早退24人,占总数的66.7%
  3.健康家庭的不健康的教育。
  一些父母总是按大人的理想去设计孩子,强求孩子,只有灌输,很少交流。有的为了要求孩子出类拔萃,不能宽容一次作业忘了做,不能容忍一场考试不及格。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而引导教育又片面简单;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子女没有耐心,动不动就大打出手;有的父母疏于管理、少关心孩子尤为甚者还造成了少数孩子的心理障碍。父母角色认知偏差。;有的父母过分放纵、溺爱、娇惯子女。由于教育方法和手段违背了孩子天性,“问题”也就难免,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把父母角色定位在以孩子为中心的位置上,忽视了作为教育者的职责;替代孩子做了许多本应孩子自身承担的角色职责,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缺乏独立判断和独立做事的能力;把父母角色过于权威化,反而削弱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有棍棒型、训斥型、管束型、溺爱型、诱惑型等5种类型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造就了当前的“问题学生”
  4.司法管辖门槛高,非司法矫正措施不到位,错过了干预和矫正的时机
  在我们国家,刑法规定犯罪人必须年满16周岁才负刑事责任,而年满14周岁的也只有犯法定的八种犯罪才追究刑事责任。这就有了很大的空缺:不满14岁的或已满14岁不满16岁少年的不良行为不属于司法管辖范围,司法管辖门槛过高。这样做的结果是,大量危害社会的行为被排除在犯罪之外,从而排除在司法管辖领域之外,造成很多青少年违法后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及预防。并且,社区预防刚刚萌芽。存在很多问题,如地域发展不平衡;对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理念认识不清;社区预防工作框架没有合理规划;缺乏人力、财力的资源配置;缺少配套政策和法律的支持等等,目前社区预防基础工作尚未扎实。
  5.学校教育的误区与无奈。
  现代教育的评价制度,使升学教育仍是现在部分中小学的主要教育目标,使学校教育方向单一, 学校管得太多,而学生自我管理、自我个性化发展的机会太少,这不但不符合学生的身心需要,而且也使学生缺少了必要的磨砺和锻炼
  第一,学校采取的有些管理手段严重地伤害了问题学生的自尊,如有的学校为了升学率,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这表面看是分层教学,实际是对在非重点班的同学的无形伤害,使得这些学生更加不想学习,继而无事生非,各个方面全面滑坡,越来越差。
  第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失误与偏差:首先是教师不重视学科教学活动中的德育功能。有些教师只管自己这堂课的教学,认为学生的德育工作只是班主任或学校政教处的事。其次是学生学习遭受挫折后,有些教师缺乏应有的耐心和爱心,不但不去辅导,而且还经常挖苦、讥讽、责骂他们,使其丧失了学习信心。
  笔者在从事学校政教管理工作中发现,如今的青少年,普遍存在狭隘、自私、惟我独尊、好占上风的心理。而不良社会环境的熏染和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又助长了青少年的心理缺陷,甚至促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前不久,在52名同学中调查:"如果有同学欺负你,你将怎么办?"半数以上的学生回答说:"打他"或"跟他拼了"。有的学生甚至振振有辞地转述父母的意思:人在社会上要厉害些,决不能受一点窝囊气。这种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的家庭教育,大概就是时下不少中小学生在被同学"欺负"以后,以牙还牙,甚至酿出恶性事件的一个注脚。" 有个学生老是抽烟,班主任好言相劝,他一切照旧。有一天,公然在班里抽烟,班主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了他。他认为这事伤了他的"面子",两度在班级与班主任对峙,对班主任破口大骂,甚至以武力相威胁。闻讯赶到学校的家长,一听让把孩子带回家教育,立刻不干:"孩子有错误,学校可以教育,但你们无权不让孩子上课。孩子不听话,我们才送到学校来,让我领回家,哪有时间来管他!"家长这样的态度,让学校更加为难。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教育孤掌难鸣。当前学校教育最大的被动,在于缺乏对学生的约束力,尤其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的"问题学生 ",很难有奏效的管教。 有的学生肆无忌惮地表示:"不管我怎样,学校都无法处理我,更不能开除我。最多批评几句,不听就是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相互配合,采取措施严加管教,也可以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明白事理的父母还可以配合,但对于同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父母,他们会选择这一步吗?对这样的孩子,家长一般有三种态度。一是放任自流,完全放弃家庭教育,全部甩给学校,结果是学校失望,学生冷漠;二是打骂不止,用不理性的方式与方法教育孩子,但结果往往是将孩子带入更加极端的境地;三是到处求援,找老师,找一切可能帮助孩子的人。前两种当然不足取,这第三种看似积极,却并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像这样的孩子,大多是在成长中受到伤害,而这种伤害又总是来自孩子童年的经历,工作中,一个少管所的干事说:"少年犯追根溯源,促使或是致使其犯错犯罪的90%与家庭教育有关。不是太爱,就是太不爱,或者不会爱,反正没找到方向,把握不了分寸。"解决问题学生的困境应是家长、社会、学校共同努力的目标,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是与问题学生交流的主要对象。因此,教育者具备正确的交流策略是解决此类学生问题的关键。
  对问题学生的家庭背景资料分析: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政教处于6月15日对七、八年级1290人进行了调查统计,其中问题学生共78人,其中:厌学46人、;性格偏执、心理有问题19人;早恋8人、;吸烟、喝酒15人、打架滋事27人,旷课、迟到早退24人。
  (1)父母疏于管教和少关心孩子 是一个令人头痛却又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我对27名有过较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作了一些调查。这27名学生在中学都参与过打架事件,其中有16名(占59%)学生在家中受到家长不同程度的溺爱,甚至在学生发生严重违纪时,家长不是从自身找原因,也不对孩子严加教育,而是找客观原因,为孩子开脱责任,逃避责任。例如:某同学(住校生)连续几天旷课,也不归宿。教师与家长联系时,家长谎称孩子因病在家休息。学生归校后,在教师的教育下,承认自己是无故逃学。另一些家长对孩子缺乏耐心,经常粗暴地加以打骂,孩子挨了打又出去打别人,形成恶性循环。这些孩子也扎一定比例(2名,占8%)。这27名学生中有17名(占63%) ,周围环境中经常有打架斗殴现象,他们认为与其被别人打,不如先动手打别人。这些学生主要是受环境影响,本身对打架这一不良行为没有深刻认识…
  (2)学习成绩差。在问题学生中,回答自己在班里学习成绩属于上等和中上等的仅占7.4%,属于中等的占34.3%,而属于中下等或跟不上的高达58.3%。
  (3)漠视孩子权益。如:虐待孩子,忽视孩子 ,有33.4%的孩子很少受到老师的赞扬,而14.6%的孩子从来没有受过老师的赞扬,两者占了总数的一半。处于14到18岁之间的孩子,大部分都对自己没有清楚的认识,很多孩子都有自卑感,如果学校再变本加厉地体罚学生,批评打骂学生,就会使他们偏离原先的正式群体,走向亚文化圈。
  (4)师生关系出现危机。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城市闲散少年犯中,有23.7%的少年犯没有喜欢的老师,而一般不违法犯罪的同龄人中只有8.6%的学生没有喜欢的老师,其他91.4%的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老师。可以发现,师生关系的好与坏,虽然不能直接得出导致青少年犯罪的结论,但至少可以看到,它直接影响着孩子对学习的好恶程度。
  (5)被同龄群体排斥。对于那些仅仅是学习跟不上的同学,13%的同学希望他们离开班级;对于那些由于不良行为受到学校处分的同学,将近一半的同学认为他们应该离开班集体;而对于有严重不良行为,受到公安机关处理的同学,来自同龄群体的排斥更加强烈,只有25%的同学愿意他们留在原来的班级。从这组数据中,我们可以想象那些后进生在班级和学校受到的排斥和疏远。。
  (6)结交违法犯罪分子。调查结果显示,有64.1%的未成年犯结识过违法犯罪分子,其中闲散未成年犯结交此类朋友的比例更高,达到68%。
  三、问题学生的行为矫正
  1. 热爱学生,消除问题学生的戒备心理。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只有热爱问题学生,才能走进他们尘封的心灵天地,做好他们的行为矫正工作。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2.培植问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问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挖掘问题学生的闪光点。
  心理学告诉我们:问题学生有比优秀生更强的自尊心,他们更渴望平等和成功。哪怕是表面看来满不在乎、玩世不恭的学生,都有一棵十分敏感脆弱的心。另一方面,他们确实缺乏自信心,他们经历了太多的失败。因此,教师应当尊重、信任问题学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唤起自尊心,培植自信心。让他们懂得:人只有志气,敢奋斗,能坚持,就有所作为;成功者的桂冠是由多次失败的纪录编织而成的。教师应该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教师鼓励的“我觉得你行”到真切地感悟到“我能够”,从而扬起不断奋进的风帆。有些学生之所以有问题行为,是因为认识片面,思想觉悟较低,辨别是非能力不强。教师应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帮助他们逐步提高思想认识。坚持正面诱导,以理服人,切忌简单粗暴,以势压人。俗话说:“善用物者无弃物, 善用人者无弃人。”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人无圣人,任何人身上总是有优点和缺点的存在。只不过问题学生的缺点明显,而优点较难表现。这就要求教师要细心发现,及时捕捉,要善于观察问题学生的“闪光点”,尤其是那些被大量消极因素所掩盖的长处。要拔开层层云雾,立足于争,着眼于救,积极创造条件,使他们的长处有用武之地。。
  3分析原因结合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教师要善于运用归因理论,摸清情况,分析原因,了解症结,选择灵活有效的教育措施,尤其是选好教育切入点,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好问题学生的教育行为矫正工作。如对态度冷漠,离群索居,与教师、集体对立的学生,要特别关心和亲近他们,从动之以情入手;对由于无知犯错误的,应重在说道理、摆事实,提高其认识能力;对意志薄弱经不起诱惑而反复犯错的,应给机会让其锻炼;对调皮捣蛋而有能力的,要委以具体的工作,一方面发挥他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严格要求,让他在实际中得以提高。做问题学生的教育工作,没有一定的规律,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教育,一定要强化行为习惯的养成,经常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当问题学生第一次违纪、第一次迟到一定要充分重视,处理问题要既严肃认真,又留有余地,避免过于粗暴和武断。绝不能只抓教育,而忽视对问题学生学习的帮助,学生各种问题的出现,厌学情绪的产生,逃学行为的发生,很大程度在于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为问题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补差目标,帮助他们接近课程最低标准,5.培养兴趣,提高问题学生的成绩,教育学论文《问题学生的特点、形成原因及行为矫正》。问题学生往往是双差生,他们普遍基础不牢固,求知欲低,缺乏学习兴趣,成绩差,这也是他们思想品德后进的重要原因之一。要采取措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要热心帮助他们,多利用课外时间给他们补课,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要根据他们的爱好和特长,组织他们参加课外学习小组。只要他们求知欲望高涨,学习积极性才会进一步提高,信心才会增强。学习有了进步,就会达到促进思想上提高的效果。
  4、转化问题学生,一定要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要诚恳的和家长交换意见,不能因遇到困难而灰心,甚至放弃。吸引问题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改变他们的参照群体。
个性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参照群体的影响下形成的。问题学生的参照群体都不是班的优秀生、共青团,而是一些小说、影视中的人物和明星。曾有人对问题学生做过问卷调查,问他们最佩服的人物和组织,结果50张答卷中有说最佩服佐罗、有说武松,还有说“加里敢死队”,只有一个学生写了最佩服周恩来;当问到他们最喜欢的活动时,写的都是上网吧、打球等。问题学生大都是一些精力旺盛而且颇为聪明的学生,只是走歪了路。要发现问题学生的特长,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活动,使学校生活变得对他们富有吸引力,从而改变他们的参照群体,使他们爱学校、爱班集体,跟其他学生融合在一起,从多种渠道及时了解学生校内外交友情况,想办法断绝和不良人员的交往,坚决制止不良习气的蔓延。
  5.根据不同学生和班级的特点, 工作还应有自己的特色。(1)、要狠抓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到校、上课、穿着、言行上严格要求,允许学生犯错误,但犯了错误绝不回避、包庇学生。 (2 )、根据不同阶段、不同情况进行不同形式的、有针对性的教育。班会这一德育阵地不能放松,班会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学生严重课堂违纪可以随时停课,立即开《我看课堂违纪》的特别班会,必要时可请校领导参加;主题班会要准备充分,除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外,要结合不同阶段和班级特点开特色班会。比如初一年级作为起始阶段可开《我的优缺点》、《我心目中的“坏”学生》、《初一这一年》的主题班队会,做好小学和初中的衔接;初二是学生问题最多,最容易分化的年级,可开展《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辅警体能测试与知识口袋》、《擦边球、亚健康与小毛病》《我离犯罪有多远》、《惊闻XX违犯校规》的主题班队会;初三学生面临毕业和新学校的选择,可适时进行《我身边的不良习气》、《当命运的敲门声响起》、《我凭什么打赢中考之战》、《十年聚会我参加》的团会教育。每周感悟结合主题班会内容布置相关题目,做到班级问题人人知晓、人人参与。3、问题学生在犯错误后大都有改正的要求,用正确的舆论约束和感化问题学生,用具有良好行为规范的好学生的言行示范和带动问题学生,适时进行纪律教育,尤其是加大法制教育力度,晓以利害,让他们树立起码的法制观念。5不能轻视和歧视学生。花大力气和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建立问题学生谈话制度,谈心要在平等、友好、和谐的氛围中进行,了解他们产生问题的原因。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有何要求,出事后不妨听听他们的意见,多从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共同寻找解决和克服的办法。
  问题学生的转化不是很容易的事,往往采取了措施,不能立即见效果, 一定要有耐心,要预见到学生的反复,处理问题不能冲动,认识到困难的程度,永不放弃努力,学习有关心理学知识,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注重对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加大不良行为的转化的力度,使学生管理行之有效。
  路漫漫其修远兮”,及时有效的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遇到的新问题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一位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并着力解决。几年来,我校在想尽办法为市民提供优秀的教育资源的同时,非常注重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和转化,不让一个问题学生掉队,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摆在我面前的问题还很多,我将不遗余力的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为教育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摒弃对问题学生的偏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极大的爱心,去消除问题
主办:共青团河南省委
版权所有: 豫ICP备号-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走进孩子的心理世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