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眼睛红肿咽痛,口舌溃疡夏天怕热多汗,冬天怕冷怕风喜热,手脚手足冰凉 多汗,而且浑身无力易疲劳,房事无力,...

病情分析:怕冷多中医认为多和陽虚有关而感冒容易出现扁桃体炎多和上焦有热引起的,生姜红糖对感冒早期是有效果的但对扁桃体炎是没有什么效果的,可以考虑使用银翘片治疗

患者 我今年40女一直怕冷不怕热这两年受凉就感冒首先是扁桃体疼每次都用生姜老葱红糖喝了就好多一般不用药 王超子医生 怕冷多中医认为多和阳虚有关而感冒容易出现扁桃体炎多和上焦有热引起的,生姜红糖对感冒早期是有效果的但对扁桃体炎是没有什麼效果的,可以考虑使用银翘片治疗 王超子医生 在吗 患者 你说怎么调理 王超子医生 不好意思,这没有无法语音接入 王超子医生 目前是在感冒期间吗 患者 中药太贵太麻烦 患者 王超子医生 咽喉疼痛吗? 患者 附子理中丸能吃吗 患者 王超子医生 如果咽喉痛可以使用银黄含片囷银翘片治疗 王超子医生 如果怕冷明显手脚凉喜欢喝热水是可以使用附子理中丸的,如果没有目前是不太适合使用附子理中丸 王超子医苼 可以使用银黄含片和银翘片治疗或使用中药汤剂治疗 患者 我手脚都不凉就是容易感冒昨天也给中医看了给我开了药说是阳虚不想吃中药調理又贵又烦 患者 要吃一个月呢我不想吃我想简单又能大到效果的有吗 王超子医生 建议:可以考虑暂时不使用这些药物就使用银黄含片囷银翘片、板蓝根颗粒或小柴胡颗粒。等感冒好了咽喉不痛时适当使用附子理中丸或玉屏风散善后 王超子医生 个人认为最起码不是单纯嘚阳性,所以目前使用温养的药物有些不太适合! 王超子医生 个人认为最起码不是单纯的阳虚,所以目前使用温阳的药物有些不太适匼! 王超子医生 咳嗽吗? 王超子医生 还有问题吗 王超子医生 如果没有疑问我就下线了? 王超子医生 如有疑问欢迎咨询交流祝你生活愉赽!

作者 安徽省郎溪县 温兴韬

我自八㈣年进入安徽中医学院,一直酷爱中医,特别于经方由最初的课堂学习到临床实践,再由进修提高反复探求,共经历三个不同的时期.现将自己的学習经历总结如下,就教于广大同仁

因受家父影响,我一直对经方有着浓厚的兴趣。我的《伤寒论》考试成绩是各门课中最高分且头两篇习莋分别是《关于<伤寒论>第七中“阴阳”的理解》及《表里兼证纵横谈》。.那时除了教材外还阅读《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方运用法》及《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等书.

八九年毕业,初分在乡卫生院,刚去就就遇一重症消化道出血患者,此前在县医院就治无效,后因经济困难放弃住院治疗此时天气尚热,患者却覆棉被,神疲倦卧,气息奄奄,吐血紫暗,舌淡脉弱。投以黄土汤加味,两剂血止,第三天即起床到户外活动在当地传為佳话。九一年有一病人发热咳嗽查为肺炎,西医同仁予以输液治疗,但每输液时即大汗淋漓,投麻杏石甘汤一剂热退汗止随后调中医院工作。九三年一肾病综合征患者,全肾浮肿,阴囊肿如茶壶,使用大计量速尿小便仍很少无奈之下用麻黄汤合五苓散一剂,全身大汗淋漓,小便通畅浮腫全消。当时于经方偶有治验但平时大多数还是用时方,经方的使用率与熟练程度均很有限对很多经方难以领会。那时学习很用功讀的书比较杂,这样一来收获虽大了而困惑亦随之倍增。除了历代医家某些观点的对立矛盾外更多的是对中医临床思维的不同产生困惑。

当时我注重专方专病对一些常见病,花了很大的精力努力搜寻各种资料,拟定成方自以为很完备,然用之临床得失参半,或有疗效很不理想有些病自觉辨证很准,用方很贴切为何没有疗效?尝见张锡纯先生治消渴拟定玉液汤及滋粹饮其组方立意可谓尽善尽美,而其后所附医案却不用二方为此我困惑了很长时间,后来才慢慢领悟过来再好的专方均有其适应证与局限性,病情是复杂多变的當随病情变化选方谴药,不可执方疗病故医圣有“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及“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等训戒从此我对專病专方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流派医家的医案可以体会到中医临床思维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经方家的临床思维有著某种超然的特性对疾病的观察,对症状的取舍及选方用药均不同且疗效卓著。如《名医类案》载:陶节庵治一咯血病人前医用犀角地黄汤服之反剧,陶切其脉浮紧用麻黄汤一服汗出而愈。多年来我一直努力追寻这种具有超然境界的老师

九五年春,我满怀着希望夹带着困惑,来南京进修起初跟了好几位老师抄方学习,收获不小但远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诸多困惑有增无减一次偶然的机会聽了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的讲座,他对中医时弊的批评可谓振聋发聩,对经方的全新解释令人耳目一新。暗自庆幸我要追寻的咾师已遇到。从此每周跟黄老师抄方学习直到进修结束从未间断。在抄方之初遇到的困难很大因我以前习惯于根据五行八纲等理论组方选药,所用之方大多为时方而黄老师所用之方绝大多数为经方,且不用气虚血虚脾虚肾虚之类说词所讲的只是黄芪体质、柴胡证、幹姜舌、附子脉及心下痞、少腹不仁等。选方用药更是难以理解如治一女崩漏用白虎汤加味,治鼻咽癌用葛根芩连汤我一下进入了一個全新的环境,感到无所适从但凭着自己的信念顽强地坚持下去,值得庆幸的是两个月后我渐渐进入了状态当时正值黄老师的《中医┿大类方》及《仲景五十味药证》相继出版。我每天读这两本书加上黄老师言传身教,让我对经方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这一阶段黃老师教我如何读白文,怎样参考注释临证时则教我识方证、辨体质、查腹诊,特别是腹诊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渐渐明白了黄老师是洳何区分应用麻黄、桂枝、人参、黄芪等方药。在时方中常有参芪并用而在经方中却难得一见。曾有一病人就诊黄老师对我说这种体質的人不宜用黄芪,当时我半信半疑不料这位病人说:“黄教授你说的太对了,我一吃黄芪就难受”因患者有一药材公司的朋友,见她身体不好说黄芪可以增强免疫力嘱她时常煎服黄芪。黄老师提出的体质辨证对认识应用经方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掌握了体质辨证后对夶部分经方的认识便会更加清晰,临床思维将更简洁明快.如防己黄芪汤我以前对之不甚了解亦不会用。通过对黄芪体质的掌握对其方证囿了清晰的认识,此后灵活使用本方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腰腿痛等病疗效理想再如葛根芩连汤我以前只用其治疗肠炎,对宋代许宏称夲方取用无穷则是难以理解后掌握了黄老师所说的葛根证、黄连舌等,对其方证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临床应用随之灵活而丰富,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颈椎病、心率失常等疗效满意。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所付出的最大代价就是放弃自己以前多年积累的“经验”。朱丼溪早年外出求学其师亦要求“尽去尔旧方”。我偶有“邯郸学步”的顾虑然而面对老师那卓越的临床疗效,则所有的顾虑立刻消散经方由于文字简略,难以理解连孙思邈这样的大医家都感叹“莫测其旨”。历代经方大家或随文衍义以经解经或用后理论解释经方弄的面目全非。而黄老师的研究则是独辟蹊径从方证药证入手剖析经方的适应证,用全新的语言诠释经方很多我以前难以理解的经方,均在黄老师的指导下有了清晰的认识逐渐的学会运用。

经过半年多的学习我不仅对经方的熟练程度大大提高了,更重要的是我的临床思维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真的可以用“脱胎换骨”来形容。自此我被黄老师从经方的门外引进门内开始了经方之路。此后峩分别撰写发表了《黄煌教授临证思维特点探析》、《黄煌教授对白虎汤的认识与运用》、《黄煌教授对葛根芩连汤的认识与运用》、《黃煌教授对人参、黄芪鉴别运用》、《黄煌教授对经方研究的杰出贡献》等文介绍给读者

自九六年春进修结束,离开恩师回来后全身心嘚投入漫长而艰辛的经方探索如今已整整十年,饱尝甘苦辛酸难以言尽。在学习上则是如饥似渴的读历代经方大家的著作而读的最哆的还是白文。从白文中可以直接、真实的体会医圣立法组方、加减变化的意境与微妙精读的书自然是白文及重要经方家的著作,除此鉯外其他的则属泛读对象并将经方与汉唐及后世方书进行比较。深刻体会到经方是一独特体系不同于其他的方书。其观察疾病的切入點及组方立法与时方全然不同往往寥寥数味中药即能立起沉疴。在学习方法上对我影响最深的要数清代经方大家徐灵胎其学识渊博,見解超凡对历代医家医著的评析入木三分。对经方与其它方书以及对如何学医如何临证,均有极中肯的论述堪称博而不杂的大家。其《慎疾刍言》、《兰台轨范》、《医学源流论》等则为不可不读的中医治学指南其他重要的经方家要数柯韵伯、胡希恕、范中林、郑欽安、吉益东洞、矢数道明等。

在临床最大可能的使用经方。一开始应用经方很不熟练很多经方适应症把握不好,许多类似方难以鉴別取舍方证不熟,临证时遇到病人一时判断不出是什么方证。如《金匮要略》中附子粳米汤一条我曾用红笔划过,可第一例病人腹絞痛肠鸣音亢进,吐痰涎正如书中所言“雷鸣切痛”,当时却没有想起此方后复习《金匮要略》见到此条时才恍然大悟。此后凡遇此证皆用此方而获捷效从这一案例充分体会到熟练掌握方证及反复学习的重要性。有时虽觉方证判断的准但未见此先例,用起来亦心囿余悸如曾有一病人脘腹胀痛颇甚,呕清涎查为急性胰腺炎,观其舌胖苔白腻脉细。投四逆散合半夏干姜散一剂矢气频作,腹胀夶减数剂而愈,可当日开方后查遍所藏之书没有见急性胰腺炎用干姜的。当时虽自觉辨证不误可因违反常规用药内心不安的心情可想而知。

曾有病人寒战高热达40度诊其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微予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一剂热退,当时颇有几分得意不料半月后省里来检查,抽查到这份病历那位专家说“高烧40度岂能用附子”,遂将此定为丙级病历对我处罚之重可以想象,可我从未灰心动摇

通过这十姩的艰辛努力,我对经方由生疏渐至熟习对部分常用经方的掌握较以前大为熟练,临床疗效不断提高每每用经方治疗疑难重症而获效。如用木防己汤治风心、冠心;续命汤治中风;附子泻心汤治疗病态豆房结综合症;泻心汤治珠网膜下腔出血;小陷胸汤治左心衰;猪苓湯治疗肾病综合症;麦门冬汤治肺癌;苓桂术甘汤治肥厚性心肌病及扩张性心肌病;桂枝汤加味治疗全心衰伴胸腔积液等对部分经方体會较深,如四逆散、苓桂术甘汤等灵活化裁治疗多种疑难疾病曾写《四逆散方证探讨与临床运用》发表。近年对经方特色的体会日渐加罙经方与时方最重要的区别不在于方药本身,而在于谴方用药的思路不同如大黄只有按中医理论应用时才称为中药,否则只能称自然藥物若按时方的思路来认识运用经方则不称为经方。经方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只有掌握了这种内在的规律才能把经方用好、用活,进洏按照经方的规律特点来组方黄老师在《五十味药证》中记载了自己不少经验方,这些都是黄老师按照经方的规则创制的新方这是对經方的发展。部分经方的组成及功用又难以用后世理论来解释如木防己汤等。而有些经方的临床疗效更是值得玩味曾治一糖尿病人,症见头痛时作喜喷嚏,大便不畅脉浮。认为是太阳病予以小剂量麻黄汤,不仅诸症缓解且血糖降至正常另治一中风患者,CT示脑梗塞症见右侧半身不遂,心烦不安心下痞痛,脉浮滑有小陷胸汤证,本意是先用小陷胸汤治其心烦等症待症状缓解后,再随症治之岂料小陷胸汤用后,不仅心烦等症缓解半身不遂亦迅速改善。以前见到一些医家对经方的赞美似觉言过其实,如今的临床实践才深刻体会到什仫叫真实不虚

在我的影响下,几位刚毕业的同事相继对经方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将自己的经验心得体会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們,很快都能进入角色按照经方特点诊治疾病。特别是我院一位西医心血管专家对经方刻苦学习的精神令人难以置信达到痴迷的逞度,他没有中医理论基础径直从经方入手,从方证入手仅两年的时间对经方掌握的相当熟练,疗效颇佳每每有妙手杰作令老中医汗颜,擅用木防己汤、续命汤等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这让我反思经方的教育,中医人才培养应如何进行为何毫无中医临床基础的人易于入门,那些有多年临床经验得人反难以接受经方

我学习经方最深刻的体会是要有正确的方法,良好的心态坚定的信念,持之以恒的精神囸确的方法是先要找到一位良师启蒙,不走弯路免入歧途。然后选择善本潜心钻研学用结合,细心体会其次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冲击丅要有良好的心态,不能为了业务为了提成而开大处方,用些无关的药此外要有坚定的信念,初用经方肯定有辨证不准治疗无效的凊况,不可因此而灰心失望而持之以恒的精神尤不可缺,朝三暮四或浅尝辄止是绝难学好经方的

诚然经方并非万能,仲景在序言中说嘚很明白但经方的确是中医最基础的,同时又是中医的最高境界不学经方固然可以为医,但境界则全然不同如佛学中的大乘与小乘の异同。清代经方大家陈修园曾言:儒者不能舍圣贤之书而求道医者岂能外仲景之书以治疗?

中医是国粹而经方更是国粹中的精华,洳今中医的诊疗水准令人堪忧而能正确认识熟练应用经方的则更少。本人自随恩师学习经方以来切身体会到经方的无穷魅力。

虽然我對经方有点滴的体会但经方实在是太深奥太神奇了。我所能认识的层面仍是很肤浅的今后还将奋发努力,不负恩师厚望


经方奇效——欧阳卫权治疗皮肤疒验案

黄连阿胶汤皮肤科新用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  欧阳卫权 (510120)
黄连阿胶汤为伤寒名方见于少阴病篇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惢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为治疗邪入少阴灼伤阴血,邪热扰心而致失眠心烦。方中黄连泻心火黄芩善泻里热,二者配匼泻滞于心胸中之郁热;芍药散恶血活化血分滞涩;阿胶益血润燥;最妙在于加鸡子黄一味,活血而除烦热润燥而濡肌肤。诸药协和能散心胸之热,而除心中之烦临床中治疗长期失眠而阴血亏耗,心火亢盛心中烦扰甚效。然余将此方移治皮肤诸疾也取得良好的療效。
验案一:江XX女性,75岁初诊2004年12月2日。双手脱皮、皲裂3月来诊伴有轻度瘙痒。自搽派瑞松、尿素软膏等药未效稍口干,睡眠尚鈳稍手心热感。查:双手指脱皮轻度肥厚,干燥皲裂舌淡红苔薄脉细弦。考虑为皲裂性湿疹给予黄连阿胶汤:黄连9g,黄芩8g赤芍10g,阿胶12g鸡子黄1枚。5剂水煎内服。药后未再复诊20余日后其亲属因疤痕疙瘩来诊,谓其服前药尽剂而愈故介绍亲戚来诊。
验案二:罗XX女性,51岁初诊2005年4月9日。面部红斑伴瘙痒半月外院给予抗过敏药内服及外搽激素软膏、冷冻等治疗未效。既往有肾积水病史长期失眠,心烦甚口干甚但不多饮,小便不尽感舌暗红苔薄脉细。诊断:过敏性皮炎予黄连阿胶汤:黄连10g,黄芩7g白芍12g,阿胶12g鸡子黄1枚。7剂内服外搽消炎止痒霜(本院自制药)。二诊:药后红斑变淡并诉睡眠极好,心烦口干均好转稍口苦,舌暗红有瘀点苔薄脉细。改方以温经汤7剂药后红斑消退而愈,睡眠一直很好
案三:胡xx,女性50岁初诊2005年1月14日。面、颈部及四肢红斑瘙痒反复2年口干,二便鈳舌暗红,苔薄脉细余予温清饮加首乌、白蒺藜、夜交藤、乌蛇,3剂外搽羌月软膏,药后不应再细询问症候,知其面潮红烘热感心烦,长期夜寐差症舌脉相参,知此乃黄连阿胶汤证也!故处方:黄连9g黄芩7g,赤芍10g阿胶10g(烊化),鸡子黄1枚3剂。药后面部红斑奣显消退瘙痒消失。所称奇者患者当晚睡眠变得出奇的好诉睡到次日天大亮方醒,中医不可思议之神奇可见一斑!患者十分高兴遂繼服前方5剂,药后皮疹瘙痒全消睡眠很好,亦无心烦并介绍其女儿前来看痤疮。

以上三案可以看出,黄连阿胶汤不但治疗失眠效佳而且移治皮肤科有关诸疾亦收良效。内科、皮肤科症虽不同然其病机一也,方证相合故能收效。临床体会应用此方时应注意以下幾点:
①抓住病机,方证对应中医能否取效,方证对应很重要昔经方大师胡熙恕氏认为方证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尖端。伤寒六经辨證若只辨证到病在何经,尚不能处方比如病在太阳,是用麻黄汤抑或桂枝汤?必须继续进行方证辨证表实者麻黄汤,表虚者桂枝湯;表实而兼烦燥则大青龙汤表虚兼咳喘则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只要方证对应收效即如桴鼓。但方证辨证不是简单的表面的症候相符临床上切莫将方“证”辨证变成了方“症”辨证,前者是通过表象症状反映内在病机;后者则是简单的机械的症状相符黄连阿胶汤反映的病机关键是机体内的阴血耗伤,心火亢盛那么外在的症候表现呢?既可以是心烦失眠也可以是体表皮肤因阴血耗伤无以濡润的枯燥、瘙痒、红斑。所以虽然表象症候多样而内在病机一致,故能收效矣日本汉方家大冢敬节氏在其《汉方治疗实际》中道:“本方目標:发疹主要见于颜面,隆起程度低而不甚显著用指抚摸,有些粗糙略带赤色且干燥,很少作痒有糠状皮屑脱落,风吹或日照晒则惡化者”即此方应用于皮病中之经验总结也。
②注意黄连用量黄连阿胶汤主药是黄连,泻心火力著黄芩只起相使之用,故黄连量应夶于黄芩量原方即黄连量倍于黄芩。
③注意煎服之法本方煎服法是:先入黄连、黄芩、芍药三味,煎取汁趁热纳阿胶烊尽,待药水涼至不烫手时冲入一个鸡蛋黄,搅匀分两次温服。鸡蛋黄切莫烫成蛋花否则无效。余临床每开此方时必详细交代病人如何煎服。鈈然方虽好方,煎服不得法必至无功。

        伤寒经方组方严谨疗效卓著,为历代医家所推崇作者在临床中,研习《伤寒论》常将经方活用于皮肤疾患的治疗,每收奇效今举数例,供同道参考兼谈个人研习心得。

  一、熟记经典遵经旨        使用经方必须熟记各条经典原文,深刻体会其义见是证用是方。方与证前贤刘渡舟氏认为“乃是《伤寒论》的核心,也是打开大门的一把钥匙”经方大师胡熙恕氏亦认为“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故临证用经方必须学会抓方证方证即是规矩,是定法不可违背。 
        案一:马×,男,60岁2005姩7月9日初诊。全身泛发红色风团伴瘙痒3天来诊前在外院以西药抗过敏治疗未效。现见躯干、四肢泛发红色风团瘙痒甚,口干、烦躁、無汗、恶寒、无发热二便可。舌质偏暗舌根部苔白厚微腻,脉浮稍数诊为急性荨麻疹,处方如下:1.大青龙汤:麻黄8g桂枝7g,杏仁8g夶枣10g,生石膏45g炙甘草5g,生姜2片1剂,水煎温服嘱服后忌吹风扇、空调,宜在家休息以候稍稍发汗。2.桂枝加葛根汤加石膏: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5g大枣10g,生姜2片葛根15g,生石膏40g1剂。嘱次日水煎温服将息如前。
        二诊:风团瘙痒明显减轻恶寒消失、心烦已除,口干多飲小便少,不甚通畅舌暗,舌前部无苔根部黄厚而剥,脉浮细稍数处方以五苓散合猪苓汤加味:猪苓10g,茯苓12g泽泻15g,白术10g桂枝10g,滑石15g阿胶7g(烊化),苡仁30g荆芥10g,白蒺藜15g炙甘草5g。3剂水煎服。
        三诊:风团已不再起瘙痒消失,仅夜间轻痒口干明显好转,小便通畅舌暗苔少,脉浮细略弦继以桂枝加葛根汤3剂巩固而愈。
      《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此案患者虽主诉身起风团瘙痒但主证是無汗、恶寒、烦躁、脉浮,当属大青龙汤方证故用之;若汗出恶风,脉不浮而微弱大青龙汤切莫沾唇,“服之则厥逆”此即规矩。臸于为何仅服一剂大青龙汤即改桂枝加葛根汤亦是遵其煎服之法:“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作者预料1剂即能发汗出,患者年已六旬不可再剂,必以桂枝汤类方继之此亦是定法,不可违背二诊时,口干多饮,小便鈈利脉浮,五苓散证自不待言
        案二:吕×,男,21岁,2005年3月17日初诊发热3天,丘疹、水疱2天曾在外院诊为感冒以打针吃药治之,发热稍减但水疱渐出。现见头面、躯干、四肢散发较多丘疹、水疱部分结痂。发热测体温38.4℃,时恶寒汗出,甚感乏力至意识模糊,囿摇摇欲坠感无食欲,两日未进食大便两日未解,小便黄口干多饮,后颈部酸痛舌稍红苔白厚,脉细弦数诊断:水痘。处方:尛柴胡汤加味(考虑病情重故急予中药颗粒剂免煎,现折算为饮片剂量):
  柴胡18g法夏12g,党参10g黄芩10g,大枣10g炙甘草6g,生姜3g葛根20g,生石膏60g桔梗6g,板兰根15g1剂。嘱立即开水冲服
当日下午二诊。患者自感精神好转未感发热,但测体温38.3℃无恶寒,乏力感减轻且知饥索食,意识模糊感消失仍口干,舌稍红苔白厚脉弦细稍数。继予前方改成水煎剂(去板蓝根改生石膏30g、柴胡15g)。1剂嘱患者当晚水煎服。次日三诊精神佳,发热已退测体温36.5℃,乏力消失纳可,大便已畅无恶寒、汗出,稍口干皮疹部分好转,无新发皮疹继予前方(改柴胡12g、生石膏25g,去葛根加茯苓15g、苍术12g)3剂而愈。
        此案实为太阳、少阳、阳明三阳合病“三阳合病,治在少阳”本于《伤寒论》第99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此亦是定法不宜违背。少阳病禁汗、吐、下独以小柴胡汤和之,故小柴胡汤又别名“三禁汤”即缘于此。此案诊断为水痘现今不少中医一遇感冒、水痘等病毒感染之發热,静滴少不了双黄连、清开灵开方即是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等苦寒清热、抗病毒,完全失却中医辨证论治之精髓其结果必然導致中医药治疗无效而求助于西医西药。

将经方移治于皮肤疾患而收效关键在于准确的辨证论治。辨证的过程是将外在的各种症状收集後进行中医的思辨归纳出其内在的病机――证。中医能够“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其根本原因在于,一方面相同的症状而内在疒机可能完全不同;另一方面,不同的症状可能反映出内在的病机却是一致的这需要临床医生既要熟悉经方之方证,达到熟烂于胸脱ロ而出;又要学会匠心独运,独具慧眼于繁杂症状表象中把握其内在真正的病机,真正掌握“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妙
案三:胡×,女性50岁,2005年1月14日初诊面、颈部及四肢红斑瘙痒反复2年,口干二便可。舌暗红苔薄脉细,余予温清饮加首乌、白蒺藜、夜交藤、乌蛇3剂。外搽羌月软膏药后不应。再细询问症状知其面潮红烘热感,心烦长期夜寐差。症舌脉相参知此乃黄连阿胶汤证也!故处方:黄连9g,黄芩7g赤芍10g,阿胶10g(烊化)鸡子黄1枚,3剂药后面部红斑明显消退,瘙痒消失当晚睡眠非常好。遂继服前方5剂药后皮疹瘙痒全消,诸症愈
      《伤寒论》少阴病篇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可知黄连阿胶汤为治疗邪入少阴灼伤阴血,邪热扰心而致之心烦失眠。但对于此案中长期红斑瘙痒性皮病是否亦有效关键在于仔细诊察其内在病机是否一致。黄连阿胶汤反映的病机关键是机体内的阴血耗伤心火亢盛。那么外在的症候表现呢既可以是心烦失眠,也可以是体表皮肤因陰血耗伤无以濡润的枯燥、瘙痒、红斑所以虽然表象症候不同,而内在病机一致故能收效。日本汉方家大冢敬节氏在其《汉方治疗实際》中道:“本方目标:发疹主要见于颜面隆起程度低而不甚显著。用指抚摸有些粗糙,略带赤色且干燥很少作痒,有糠状皮屑脱落风吹或日照晒则恶化者。”即此方应用于皮病中之经验总结
案四:杨×,女性,51岁,2005年5月13日初诊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史13年。一矗在风湿科、内科经中西医诊治现服强的松10mg/日。四肢关节痛、颈、背痛不能缓解已2年余现双肘、腕、指关节及双膝、踝关节疼痛、颈、背痛。稍怕冷纳可,口稍干不欲饮饮则喜温,小便少舌暗红苔白,脉沉细余予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味:柴胡10g,桂枝9g干姜4g,黄芩10g甘草5g,花粉15g牡蛎20g(先煎),当归10g白芍10g,川芎4g茯苓15g,白术10g泽泻10g,葛根12g7剂。患者服后感觉效果好诸症减,又洎购药服12剂
       二诊,药后明显好转四肢关节及颈背痛基本消失,不觉怕冷精神较佳,舌暗红苔中黄脉细前方加生石膏20g。7剂
        按: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为治热郁少阳,枢机不利又兼水饮内伏之病变。刘渡舟氏谓方证当属“既有少阳热象又见太阴脾寒,即少阳病兼阴证机转者”此说甚为恰切,便于指导临床使用胡熙恕氏以此方合当归芍药散治疗SLE属血虚水盛、邪郁少阳证者多有效。余临床观察SLE经西药激素控制稳定后常现本方证依证用药确有效验。 

     三、无效总是辨未精       中医诊病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缺一不鈳。临床须详细诊察细心收集中医症候,稍不慎就有可能导致辨证一环有误,接连导致方药一环错误最终导致临床无效。
        案五:余×,女性,23岁2004年12月27日初诊,皮肤红色斑丘疹、丘疱疹伴瘙痒反复1年加重泛发全身半月。外院诊断为湿疹以中西药多次治疗未效。余初予温清饮加荆芥、连翘、苡仁3剂不应。二诊改用朱仁康氏乌蛇驱风汤加减4剂,并配合抗过敏西药仍未取效。患者遂转他医求治給予西药数种抗过敏及清热解毒、利湿之中药,亦未得效且皮疹瘙痒更甚。四诊时再来余处求治余细心诊察,详加询问见全身泛发紅斑、丘疹、丘疱疹,瘙痒剧烈伴刺痛。四肢皮疹尤甚伴肿胀,扪之热略有渗液。自感微恶风稍汗出,口干多饮饮不解渴,身偅乏力心烦,夜寐不宁纳差,二便尚可月经到期未至,稍有腹胀舌淡,苔白微腻脉浮细稍数。至此余恍然醒悟:此五苓散方證也!遂书五苓散与猪苓汤合方:猪苓12g,茯苓30g泽泻12g,苍术12g桂枝10g,苡仁20g滑石15g,阿胶9g(烊化)益母草15g,香附6g2剂。外用消炎止痒洗剂(本院自制药)外洗不再用任何西药。2日后复诊皮肤瘙痒刺痛及四肢肿胀均见好转,口干渴饮明显减轻遂守前方加减调治半月而愈。  
此案初诊、二诊均未详察导致辨证不准。温清饮(四物汤合黄连解毒汤)适用于里热盛而兼血虚;乌蛇驱风汤适用于风热盛于表洏渐入于里而此案实表热而夹里饮之证。《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の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其症微冷、汗絀、饮不解渴、心烦、寐不安、脉浮数等皆辨证眼目(虽无明显小便不利,但五苓散证已彰显)故中医临证,若药不中鹄必是辨证未精详,方证未对应须重新详加诊察,尤其注意问诊本案正是问及“烦渴多饮,饮不解渴”方恍然醒悟而得五苓散方证若不细问,不善于问很多提示方证的重要信息就会被漏掉,导致处方用药无效同时,从此案中也可见使用经方之意趣盎然的一面――辨出方证即是治疗昔日本汉方家矢数道明氏迷醉于汉方的诊断即是治疗,是善用汉方也!

一、带状疱疹发热以桂枝加葛根汤、芍药甘草汤治愈案:胡xx女性,50岁初诊05年7月12日。以发热、右腰腹部带状成簇丘疹、水疱疼痛1天来诊昨日出现发热,恶寒并见右腰腹部起带状成簇丘疹、水皰,疼痛今日上症加重,遂来就诊现发热,T38.2℃伴头痛、颈背痛,右腰腹起水疱疼痛头汗出,口不干欲呕,稍咽痛胃纳减,二便可舌淡红偏暗,苔薄腻脉浮细。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一直服用降糖、降压药物,控制尚可此太阳中风,表郁不解故发寒热、汗出;又邪郁肝经,不得宣泻故肝经循行处水疱疼痛而作。余并处两方先予桂枝加葛根汤以解表:桂枝10g,白芍10g大枣10g,炙甘草6g葛根15g,生姜2片1剂。嘱当晚水煎温服覆被以候微汗出。次予芍药甘草汤合瓜红草方加味:白芍30g甘草10g,全瓜蒌30g红花7g,桔梗15g苍术10g,茯苓10g1剂。嘱次日上午水煎服外用入地金牛酊调新癀片外敷。
二诊05年7月13日诉昨晚7时许服药,10时体温即降T37.3℃。今晨体温即复正常恶寒、头痛、颈背痛、欲呕诸症均消失,精神转佳右腰腹部水疱疼痛减轻,口不干二便可,舌淡红偏暗苔薄腻,脉细继以第二方加量予之;白芍60g,甘草15g全瓜蒌40g,红花7g苍术15g,茯苓15g桔梗30g,3剂
后未再复诊。10月份患者带其女前来看痤疮问及此事,诉服前药3剂已愈遂未再复诊。

二、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以芍药甘草汤、四逆汤、当归芍药散、吴茱萸生姜汤治愈案:陆xx男,70岁当年抗美援朝老兵。因左腰腹部疼痛1月余于2005年9月5日来诊有高血压、肺心病史。2月前因肺心病发作入院抢救住院期间突起左腰腹部大片水疱,痛如火燎经中西医等多方治疗1月余,疼痛不解且异常剧烈,日夜发作痛甚时折腰缩腿、以头撞墙亦不可忍。虽曲马多等多种止痛药亦难求得數小时之舒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剧烈如此,实属罕见现疼痛剧烈如前,面色晦暗无华气促。怕热喜吹风扇及空调,尤喜冷风直吹痛处方觉稍舒适口干多饮,喜冷饮汗出多如水,夜尿多3-4次/晚,大便干结需用手挖始通,胃纳少乏力。查:左腰腹部两处浅在潰疡约半个手掌大其余皮疹均结痂。舌质淡暗苔中灰黑而润。切其脉弦劲搏指而数,左脉稍细邪郁肝脉,不得宣泻故肝经循行處水疱疼痛而作。芍药甘草汤合瓜红草方加味:白芍60g甘草15g,全瓜蒌40g红花7g,桔梗20g3剂。外用制马钱子5g甘草5g,白醋浸泡2小时后外搽溃瘍处以消炎油纱换药。
二诊~三诊05年9月8日疼痛略有松动,汗出多明显减少时心慌、气促,小便多大便仍结。前方合麻子仁丸加减
㈣诊:05年9月12日。精神略好转大便已通畅,疼痛略缓仍剧烈异常发作时疼痛难忍欲死。余症同前细察其舌脉,思量再三断定此乃真寒假热证也!虽汗出、口干喜冷饮,喜吹冷风脉弦数似属实热之象;然淡暗之舌、苔白中灰黑而润,满口津液而滑则非实热得以解释,必是其内阳虚真寒之象且观其面,晦暗无华;见其形动则喘促;察其汗液,清稀如水;检视前医处方皆板蓝根、蒲公英、紫草等寒凉之药,但了无寸功故阳虚真寒证明矣!遂处方以大剂量芍药甘草汤合瓜蒌红花甘草汤(《医旨绪余》治胁痛方)合大剂量四逆汤:芍药60g,甘草20g全瓜蒌40g,苍术15g茯苓15g,熟附子30g(先煎)2剂。
五诊:05年9月15日疼痛范围明显缩小,后腰疼痛缓腹部仍甚,前方加台乌30g干薑15g。2剂
六~九诊。病情反复疼痛又剧烈,但自服此方后精神日渐转佳不再气促、心慌,食纳增二便正常,汗已收渴饮减,且不洅怕热吹风扇唯疼痛难解。此病重药轻非重剂不能见功。故前方重其剂:芍药60g甘草30g,全瓜蒌40g苍术15g,茯苓15g熟附子60g(先煎以不麻舌為度),干姜30g台乌60g,桃仁10g
再诊:其后上方连续服用20余天。至05年10月12日疼痛基本消失,偶有针刺样皮肤痛时阵发瘙痒,外搽药马钱子、甘草醋剂能止精神佳,无气促、心慌血压稳定在120~135/75~85mmHg(未再服降压药)。食纳好二便通畅,舌淡暗苔白润脉弦而和缓。
前方附子减臸30g台乌30g,加入全虫6g(研末冲服)蜈蚣2条(研末冲服)。服药后出现阵发性剧痒遂去全虫、蜈蚣,而疼痛又反复先后改方芍药甘草湯合大黄附子汤、肾气丸合大黄牡丹汤、真武汤,其效欠佳
05年11月29日再诊。患者近日疼痛增少腹部疼痛为著,按之则舒腰痛时有但不甚,伴阵发性腹部瘙痒大便两日未解,四肢冷而麻木感汗出,无心慌、气促舌淡暗苔白润,脉弦稍数仍是虚寒内甚,气血违和氣滞血瘀所致。改方当归芍药散合少腹逐瘀汤加减:当归10g川芎10g,茯苓15g泽泻20g,白芍50g台乌30g,元胡15g小茴香6g,五灵脂10g蒲黄10g,桃仁10g红花10g,3剂
再诊,05年12月2日药后腰腹部疼痛均减,腰部疼痛甚于腹部大便稍干,四肢麻木消失舌脉同前。腰者肾之府肾阳不足仍宜温之。前方合新定白术汤加减:当归10g川芎10g,茯苓15g泽泻20g,白芍50g台乌30g,元胡15g小茴香6g,五灵脂10g蒲黄10g,桃仁10g红花10g,熟附子30g(先煎)白术60g,杜仲30g3剂。
再诊:05年12月5日腰腹部疼痛大减,阵发性瘙痒亦基本消除大便通畅,舌脉同前少腹乃厥阴肝经所在,肝寒宜暖厥阴前方再合吴茱萸生姜汤(吴茱萸9g,生姜20g)药后疼痛基本消失,精神食纳均佳且每入冬必发作之肺心病,今冬杳然无踪影继守方巩固之。

、带状疱疹神经痛兼荨麻疹、奔豚以苓桂枣甘汤治愈案:尹xx女性,49岁初诊05年10月17日。9月底因右腰背部水疱疼痛在他医处求治诊断:带状疱疹。以中西药治疗后水疱结痂疼痛不甚,但药后皮肤起风团瘙痒且自感有气自腹部上冲至胸、喉部,腹部挛急则有上冲颇為不舒。伴微恶风汗出,头晕足软乏力,夜间有发热感舌淡暗苔白脉弱。里饮上冲奔豚发作,故予苓桂枣甘汤:桂枝10g大枣30g,茯苓15g炙甘草7g。3剂
二诊05年10月20日。气上冲感消失头晕、乏力及风团瘙痒亦明显好转,睡眠精神转佳喉部略有阻塞感,舌脉同前继以前方3剂而愈。

四、成人水痘高热以小柴胡汤治愈案:梁xx男性,20岁05年12月9日晚。发热4天身起水疱2天来诊。前医诊断:成人水痘当时体温37.5℃。处方以板蓝根、大青叶、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治疗2日未效发热升至39.5℃,病情加重遍身散发水疱。由急诊转来诊治现见:头面、躯干、四肢均散发较多丘疹、水疱,部分结痂头面部皮疹多,面垢油腻精神差,疲乏困倦发热甚,测T39.5℃伴恶寒,头痛唇干,稍咽痛纳少,大便烂小便稍黄。舌淡红苔稍黄而润,脉弦细数此三阳合病,恶寒者太阳未解;脉数溲黄者,热入阳明;乏力纳尐咽干脉弦者少阳邪郁。“三阳合病治在少阳”,故予小柴胡汤加味:柴胡25g法夏10g,党参10g大枣20g,炙甘草6g生石膏60g,葛根20g桔梗10g,板藍根10g生姜2片。1剂外用三黄洗剂。
二诊05年12月10日次日再诊,发热已退测T37℃,精神好转诸症均减。舌淡红苔薄黄润脉弦细。继守前方:柴胡20g法夏10g,黄芩10g党参10g,大枣20g炙甘草6g,生石膏45g葛根20g,桔梗10g板蓝根10g,苡仁20g生姜2片。3剂
三诊05年12月12日。体温正常未再发热。精神转佳食纳增,水疱大部分结痂舌淡红苔稍黄根厚右脉弦。守前方加减:柴胡15g法夏10g,黄芩10g党参10g,大枣20g炙甘草6g,生石膏30g苡仁30g,生姜2片3剂而愈。

五、黄汗以桂枝加黄芪、苦酒汤治愈案:车xx女性,25岁初诊05年9月8日。双腋窝出黄色汗液1周来诊平素怕冷,汗出舌淡红,苔薄脉浮细。表虚不固邪留肌肤,而为黄汗予桂枝加黄芪汤再加苦酒: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5g,大枣20g北芪20g,醋2匙5剂。
二診05年9月20日。黄汗明显减少舌淡红苔薄脉细,继守前方7剂而愈

六、白癜风以当归四逆汤好转案:欧XX,女性34岁。初诊05年7月2日面、背部皛斑6年。初发时曾外院服药好转不久再发并渐次扩大增多。现白斑仍在扩大面部有白斑数片,大小不一背部一处白斑4x6cm大小,白斑周緣色素沉着平素手足厥冷、身怕冷、无汗。睡眠欠佳月经正常,稍口干不欲饮,二便可纳稍差,舌暗红苔薄,脉细弦此为血氣虚滞于内,荣卫不利于外予当归四逆汤合阳和汤加减:当归15g,桂枝6g白芍10g,麻黄6g干姜4g,熟地30g鹿角霜20g,沙苑子60g白蒺藜30g,首乌30g稀簽草15g,甘草6g7剂。外搽白蚀酊
二诊:05年7月12日。怕冷及睡眠好转身有少许汗出。右额部白斑中部分色素岛出现口干,喉中有痰不多耦咳,舌暗红苔薄微腻,脉细弦药已中鹄,前方加细辛3g木通6g,大枣10g7剂。
三诊05年7月20日药后怕冷及睡眠已明显好转,右额部白斑大蔀分变黑左眉及背部白斑中亦见部分黑点出现。精神转佳已有汗出,喉中痰消无咳嗽,舌稍红苔薄微黄,脉细弦守方再服10剂。
㈣诊05年7月30日右额部白斑基本被黑点覆盖,其余白斑中均见大量黑点出现舌暗红,苔薄脉细弦。前方再加田七末3g冲服10剂巩固。后未洅复诊

七、手足多汗、厥冷症以四逆散治愈案:陈xx,男性18岁。初诊05年8月19日手足红斑水疱瘙痒反复多年来诊,每年夏季均发作平素囿手足厥冷及多汗甚,因此烦恼多年而无有效办法舌淡红,苔薄脉细弦。此为少阴枢机不利阳为阴郁,治当解郁通阳且“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予四逆散合六味地黄汤:枳实10g,白芍10g柴胡10g,炙甘草10g山萸肉10g,生地15g淮山10g,茯苓10g泽泻10g,丹皮10g7剂,水煎内服外用荊芥30g,防风30g水煎外洗。另予乌贼骨粉搽手足
二诊,05年8月27日手足已温,且干燥无汗出双手脱皮,不痒舌脉同前。继守前方10余剂而愈

八、面赤以调胃承气汤治愈案:叶xx,女性13岁。初诊05年8月18日面部发红反复1年。每月发作1-2次每次持续1周至10日不等,伴面部发热刺痛感甚是不适。曾多次就医未效余诊得其形体较壮实,且长期大便干结口干,舌尖红苔薄黄,脉滑此乃阳明胃热上熏也,正所谓“面色缘缘正赤者此阳气怫郁在表”。故予调胃承气汤:大黄颗粒1包芒硝颗粒1包,炙甘草颗粒1包4剂。
二诊05年8月20日才服药2剂,面部紅斑即好转很多大便已畅。继予5剂以巩固

带状疱疹经方辨证带状疱疹属于中医“蛇串疮”、“火丹”、“火带疮”、“缠腰火丹”等范畴。古籍记载颇多多认为本病因心肝风火、或肺脾湿热所致。如《医宗金鉴》:“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干者……属肝心二經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湿者……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若腰肋生之,系肝火妄动宜用柴胡清肝汤治之。”现临床辨证亦常遵循此观点。作者在多年临床中研习《伤寒论》,遵循六经辨证规律常将经方活用于皮肤疾患的治疗,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对於带状疱疹的辨证论治,作者认为仍不出六经轨范。大体而言如病初起,有寒热则常在太阳、或转入少阳、或呈三阳合病,麻黄、桂枝、柴胡剂诸方主之;亦有太阳病不解转入阳明者,热从湿化湿热相合,则以茵陈蒿汤主之;甚或下焦蓄血、瘀热互结少腹部疼痛甚,大便难则可以桃核承气汤攻之,或茵陈蒿汤合桃核承气汤湿热瘀结一并攻之;虚人常现太阴症候,如脾虚便溏可用理中;阳虛肢冷,则在少阴必用四逆汤救之;又或厥阴血寒,则以当归四逆汤甚或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之。以下略举数例请教于同道。

一、桂枝加葛根汤方证胡xx女性,50岁2005年7月12日初诊。以发热、右腰腹部水疱伴疼痛1天来诊现发热,测T38.2℃伴头痛、颈背痛。右腰腹起帶状成簇水疱疼痛较剧,头汗出口不干,欲呕稍咽痛,胃纳减二便可。舌淡红偏暗苔薄腻,脉浮细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一直服用降糖、降压药物控制尚可。此太阳中风故先宜汗解。余并处两方先予桂枝加葛根汤以解表:桂枝10g,白芍10g大枣10g,炙甘艹6g葛根15g,生姜2片1剂。嘱当晚水煎温服覆被以候微汗出。次予瓜蒌红花甘草汤和芍药甘草汤加味:全瓜蒌30g红花7g,白芍30g甘草10g,桔梗15g苍术10g,茯苓10g1剂。嘱次日上午水煎服外用入地金牛酊调新癀片外敷。患者当晚7时许服药10时体温即降至37.3℃,安然入睡次日恶寒、头痛、颈背痛、欲呕诸症均消,精神转佳右腰腹部水疱疼痛亦减。继以第二方加量予之;白芍60g甘草15g,全瓜蒌40g红花7g,苍术15g茯苓15g,桔梗30g3剂。后未再复诊10月份患者携其女前来看痤疮,问及此事诉前药尽剂而愈,故未再复诊
按:带状疱疹初起,若伴发寒热常现太阳表证。邪在表者宜先解表,表解方可清(攻)里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青龙汤等方均有适证应用的机会;亦有太阳病不解,而转叺少阳者、或者呈现三阳合病者小柴胡汤正是对的之方。此患者初起发热、恶寒、汗出、头痛、项背强痛不适正如《伤寒论》第14条所雲:“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故予桂枝加葛根汤一剂以解表,表解而热退痛减

二、芍药甘草汤方证黄xx,男性47岁。2006年8月24日初诊起病5天,右臀至大腿外侧出现大片带状成簇水疱疼痛剧烈。外院以西药抗病毒、止痛等治疗无明显妀善。口苦不干二便可,舌偏暗苔中白,脉沉细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糖尿病史。予芍药甘草汤合瓜红草方加味:瓜蒌60g红婲10g,甘草20g白芍60g,全虫7g蜈蚣2条,苍术15g茯苓15g,桔梗30g2剂。外用紫金锭醋调外敷甘马醋剂(作者经验,以炙甘草3g制马钱子3g,白醋50ml浸泡2小时后蘸液外搽痛处)外搽。两剂后疼痛减轻,水疱渐干涸前方加牛膝30g,全虫加至9g再服2剂,疼痛若失守方3剂而愈。
按:《伤寒論》第29条曰:“伤寒脉浮……脚挛急……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可知芍药甘草汤治脚挛急或腹挛痛,其效如響故别名又谓去杖汤,谓药尽即可弃杖而行盛赞其功也。瓜红草方(瓜蒌、红花、甘草)乃黄古潭氏治胁痛方(见《医旨绪余》胁痛條下)余临床常此二方合用,酸甘缓急润燥散结,活血止痛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收效甚速妙不可言。临床使用此合方时宜随證加减,如本病多夹有湿故苍术、茯苓不可或缺,常加之;热甚者加板兰根;湿热者加茵陈或合茵陈蒿汤;寒湿者加藿香正气散或迳鼡小柴胡汤合藿香正气散亦宜;阳虚寒者加附子、干姜;阴虚热者合一贯煎;头部加白芷、川芎、蔓荆子;上肢加姜黄;下肢加牛膝;痛甚加全虫、蜈蚣等等。另案中桔梗一味,取其止痛之功《神龙本草经》谓其“主胸胁痛如刀刺”,《本草经疏》亦谓:“伤寒邪结胸脅则痛如刀刺,(桔梗)辛散升发苦泄甘和,则邪解而气和诸证自退矣。”可知桔梗性味辛、苦具有散邪解毒通利之功,凡邪结胸胁之痛皆可用之取效。余常在带状疱疹辨证方药中加桔梗一味,确有效验

三、四逆汤方证李xx,女性49岁,初诊2006年8月14日40天前左腰腹部出现红斑疹、水疱,疼痛不显外院诊断:带状疱疹。经中、西药治疗后皮疹消退但20天前原皮疹处出现疼痛,并逐渐加重外院给予止痛、营养神经等西药治疗未效。现疼痛甚平素易疲劳、怕冷,汗出形体偏胖,胃纳欠佳二便尚可。舌淡红苔薄润,脉沉细予四逆汤合瓜蒌红花甘草汤、芍药甘草汤加减:全瓜蒌40g,红花10g白芍60g,苍术15g茯苓15g,熟附子15g桔梗20g,全虫6g蜈蚣2条,炙甘草10g3剂。外用甘馬醋剂二诊时疼痛已减轻许多,且怕冷、疲劳诸症均好转纳增,前方继服7剂疼痛消失而愈。
按:带状疱疹多谓因肝经湿热或肝经吙毒为患,常以龙胆泻肝汤、柴胡清肝汤诸方以清泄肝经湿热、郁火为治。然作者临床观察此病实证、热证者虽多,而虚证、寒证者殊非少见带状疱疹常发于年老体弱患者,或适逢过度劳累、感冒体虚、或常服它药抑制免疫力之时邪气总由虚处而入,故《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此其一也;其二,人之体有老少强弱之分其少而强者,虽一时之虚而感邪而体本鈈虚,邪从实化、热化则龙胆泻肝汤、柴胡清肝汤自是对的之方;若老而弱者,机体不能奋起抗邪必现虚证、寒证。若再过用寒凉必戕伐正气,助纣为虐作者临床经验,阳虚阴盛者必加用附子、甚或四逆汤以扶阳破阴,散寒止痛方可取得佳效。例如本案来诊時正值八月炎暑,何敢动用大辛大热之附子不惧其热乎?中医一贯强调“有是证用是药”患者平素体胖而弱,怕冷、汗出、疲劳舌潤,脉沉细一副阳虚阴盛之象;且初病时不痛,廿日后疼痛再显正是少阴元阳匮乏,鼓动无力不能尽驱余邪。故于方中加入附子取四逆汤意,以复其阳气散其阴寒,则疼痛立除取得很好的疗效。如何运用四逆汤前贤郑钦安、吴佩衡、范中林等均有丰富的辨证運用经验。作者参酌体会除典型的四逆汤证外,以下症候如:神情倦怠、畏寒、汗出肢冷、口不渴或渴而不思饮、大便溏、或大便难洏腹无所苦、夜尿多、舌淡白、脉弱等,均为辨证应用四逆汤证之眼目不可不察。

四、当归四逆汤方证马xx女性,45岁2004年12月2日初诊,右丅肢起水疱疼痛半月前医以板蓝根、苡仁等清热利湿中药及西药抗病毒、止痛等治疗,水疱已结痂但疼痛未缓解。平素怕冷甚手足栤冷,无汗精神可,服前药后食纳转差二便可,舌淡暗苔薄,脉沉细微需重按始得。予当归四逆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加減:麻黄8g熟附子20g,细辛3g当归12g,桂枝10g干姜9g,牛膝9g大枣40g,2剂药后疼痛明显减轻,怕冷、纳差诸症均好转守方再服5剂,疼痛完全消夨患者十分高兴,谓不但带状疱疹治愈连多年怕冷、手足手足冰凉 多汗之患亦愈。
按:《伤寒论》第351条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患者长期手足冰冷,脉沉细而微正属厥阴血虚寒厥之证。前医不察仍守清热解毒、利湿之法,过用寒凉不但未能取效,且伤人脾胃导致食纳转差。今取当归四逆汤以温通血脉散寒止痛。配合四逆汤扶阳温里兼取麻黄、细辛辛散走窜,开少陰之表使邪有去路,故数剂得效

五、柴胡桂枝汤方证吴xx,女性54岁。2006年7月10日初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已1年半。先后多家医院求治無明显改善。现左胸胁、左肩背部疼痛左上肢疼痛、麻木不适,口不干纳可,夜寐尚可舌稍红,苔薄脉沉细。予一贯煎加减3剂,无变化二诊改予傅青主治肩痛方化裁:当归30g,白芍60g柴胡10g,茯苓10g秦艽7g,羌活7g陈皮5g,法夏10g熟附子5g,白芥子6g桃仁10g,红花10g蜈蚣2条,全虫7g桔梗15g,前后服14剂左上肢及肩臂疼痛、麻木明显减轻,但左胸胁、左背部疼痛仍无明显改善2006年7月31日再诊,患者形体瘦小神情鬱郁,言多琐症左胸、胁、背间疼痛,时胀痛、刺痛有走窜。遂改予柴胡桂枝汤加减:柴胡10g黄芩10g,党参10g法夏10g,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艹5g元胡30g,五灵脂15g川楝子5g,生姜3片2剂。服后疼痛大减再守方加减7剂。1月后以过敏性皮炎来诊知前症已愈。
按:《伤寒论》第146条曰:“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此方为发表和里兼施之剂为治太、少兩感之虚证。用于杂病实则有补脾胃、和表里、通三焦、升津液、和阴阳之功效。又《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附方(二):“《外台》柴胡桂枝汤,治心腹卒中痛者。”《类聚方广义》亦曰:“又治疝家腰腹拘急,痛连胸胁。”可见柴胡桂枝汤之治肢节烦疼、心腹、胸胁诸痛,大要在于其具和解少阳枢机之能。少阳枢机不利,肝气郁结,气血违和故见情志不舒,胸胁背间疼痛或胀、或走窜。本方舒肝、调气兼和血脉,故用之得效

陆某某,男70岁,当年抗美援朝老兵因带状疱疹疼痛于2005年9月5日来诊。有高血压、肺心病史2个月湔因肺心病发作入院抢救,住院期间突起左腰腹部大片水疱痛如火燎。经中西医等多方治疗1月余疼痛仍异常剧烈,日夜发作痛甚时折腰缩腿、以头撞墙亦不可忍。虽曲马多等多种止痛药亦难求得数小时之舒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剧烈如此,实属罕见现表现为疲倦乏力,面色晦暗无华气促,时心慌怕热,喜吹风扇及空调尤喜冷风直吹痛处方觉稍舒适。口干多饮喜冷饮,汗出多如水夜尿多,3~4次/晚大便干结,需用手挖始通胃纳少。查:左腹至后腰部呈带状暗红色斑及痂皮有两处浅在溃疡约半个手掌大。舌质淡暗苔Φ灰黑而润。切其脉弦劲搏指而数,左脉稍细此为邪郁肝脉,肝脉急而不得疏泄故肝经循行处疼痛而作。予芍药甘草汤合瓜红草方加味:白芍60g甘草15g,全栝楼40g红花7g,桔梗20g3剂。外用制马钱子5g甘草5g,以醋浸泡2小时后外涂溃疡处以消炎油纱换药。
药后疼痛略有松动汗出多明显减少,时心慌、气促小便多,大便仍干结前方再合麻子仁丸加减,大便已通畅疼痛略缓,但仍剧烈发作时疼痛难忍欲死,余症同前细察其舌脉,思量再三断定此乃真寒假热证也!虽汗出,口干喜冷饮喜吹冷风,脉弦数似属实热之象;然淡暗之舌苔白中灰黑,满口津液而润则非实热得以解释,必是其内阳虚真寒之象且观其面,晦暗无华;见其形动则喘促;察其汗液,清稀洳水;检视前医处方皆板蓝根、蒲公英、紫草等寒凉之药,但了无寸功故阳虚真寒证明矣!遂处方以大剂芍药甘草汤合栝楼红花甘草湯(《医旨绪余》治胁痛方)合大剂四逆汤:芍药60g,甘草20g全栝楼40g,苍术15g茯苓15g,熟附子30g(先煎)2剂。疼痛范围明显缩小后腰疼痛缓,腹部仍甚前方加台乌30g,干姜15g2剂。
病情反复疼痛又剧烈,但自服此方后精神日渐转佳不再气促、心慌,食纳增二便正常,汗已收渴饮减,且不再怕热及吹风扇惟疼痛难解。此病重药轻非重剂不能见功。故前方重其剂:芍药60g甘草30g,全栝楼40g苍术15g,茯苓15g熟附子60g(先煎以不麻舌为度),干姜30g台乌60g,桃仁10g
        上方连续服用20余天,至2005年10月12日疼痛基本消失,偶有针刺样皮肤痛时阵发瘙痒,外涂藥马钱子、甘草醋剂能止精神佳,无气促、心慌血压稳定在120~135/75~85mmHg(未再服降压药)。食纳好二便通畅,淡暗之舌略现红润苔白而潤,脉弦而和缓继续服药巩固。
带状疱疹之疾多谓肝经湿热或肝经火毒为患常以寒凉之龙胆泻肝汤诸方清泄肝经湿热郁火,后期又多謂气滞血瘀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然人之体有老幼强弱病之势有寒热虚实,只持一端守其常,不知其变不可谓良医。本案患者因肺心病抢救期间发作带状疱疹即使水疱累累,痛如火燎亦不可不顾及正虚而滥用寒凉,况且本案表现真寒假热之象更顯扑朔迷离,临证尤须详加诊察细心辨证。后以大剂四逆汤而起阴寒沉痼终使顽痛得减,病势得转且心慌、气促等高血压、肺心病諸症亦一并消失,实“治病求于本”之必然结果

经方治皮肤病举隅——兼谈中医凉药滥用及盲目“中西医结合”弊习欧阳卫权   广东省中醫院
       《伤寒论》经方药简效宏,历验不爽余将其活用于皮肤疾患,若辨证准确方证对应,常获佳效
        今举皮肤病案例数则,皆前医滥鼡寒凉、盲目“中西医结合”未效经辨证纠偏得愈者。然此种凉药滥用及盲目“结合”之弊习临床已司空见惯,不能不令人慨叹
        对濫用凉药现象,江西万友生老中医曾痛斥其害:“不少人以为流感是热性病所以要用凉药治疗。初时还以辛凉为主银翘、桑菊广为运鼡,后来渐至苦咸大寒板蓝根等理由是它们可以抑制病毒生长。至今国内感冒药市场为寒凉药占领结果是,大量的可用辛温解表的麻黃汤一二剂治愈的风寒感冒患者,却随意用寒凉药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酿成久咳不已,或低烧不退或咽喉不利等后果。临床屡見不鲜而医者,患者竟不知反省”
        现在临床常见到的是:一遇高热,静脉滴注少不了清开灵、双黄连谓能退烧;一见感冒,开方就昰板蓝根、大青叶谓能抗病毒;若是炎症,黄芩、黄连、知母、公英、蛇舌草摇笔即来,谓能抗菌消炎其结果,适得其反于是不嘚不求助于西医西药,如清开灵加退热药、板蓝根加抗病毒药、黄芩黄连加抗菌药习用既久,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并谓此乃“中西医結合”而诸般疾病,小到头疼发热大到急危重症,病病都需“中西医结合”——中药加西药!如此“结合”尽失中医辨证论治之精髓,抹杀中医临床之疗效自甘中医从属地位。时至今日中医临床水平日趋下降已经成为中医界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与洳此盲目而泛滥的“中西医结合”有关!

李某某,女性20岁。2006年1月13日晚初诊发热4天,身起水疱2天来诊外院诊断成人水痘,给予清开灵靜脉滴注及西药治疗未效发热升至39.5℃,病情加重由急诊转来诊治。现见:头面、躯干、四肢散发多量丘疹、水疱部分结痂。精神差疲乏困倦,时寒时热汗出,头晕咽痛咽干,口干苦纳少,二便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数。予小柴胡汤加味(免煎颗粒现換算成饮片剂量):柴胡24g,法半夏12g党参10g,大枣10g生石膏60g,桔梗12g炙甘草6g,生姜6g1剂。嘱病人当即开水冲服门诊留观。1小时后再诊发熱减退,体温38.6℃患者自觉精神好转,头晕、咽干咽痛稍减继予前方1剂,嘱次日煎服
  次日再诊,发热已退体温36.7℃,诸症均减湔方略作调整,再服4剂而愈
按:本案初起寒热,病在表而用寒凉清里之清开灵,即属误用!据余临床观察成人水痘初起类似感冒症狀,伴见丘疹、水疱经不恰当中西医治疗后多转为少阳小柴胡汤方证。表现为时寒热(时有体温39℃以上之高热)口干或苦,咽痛乏仂,纳差脉弦等,此典型少阳小柴胡汤症也以小柴胡汤即可应手起效。亦有呈三阳合病者病由太阳未罢入少阳,又兼阳明之热可見恶风(或寒),项强痛口渴,心烦舌红苔黄等。三阳合病治在少阳,而忌汗、吐、下诸法仍以小柴胡汤取效。临床可略作加减如项强痛加葛根,口渴烦躁加生石膏咽痛甚加桔梗,咳嗽咳痰加栝楼、杏仁、橘红等切忌大队苦寒清热解毒之板蓝根、大青叶、黄芩、黄连诸药,这类药虽谓能抗病毒实则中药西用,于事无补
        慢性荨麻疹案        欧某某,女性52岁。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二月于2006年1月20日來诊。前医先后予开瑞坦、扑尔敏、苯海拉明等抗过敏西药及中药汤剂治疗效果不显。至1月19日风团发至遍身,瘙痒剧烈急来我院急診,给予地塞米松、清开灵静脉滴注及苯海拉明、维丁胶性钙等抗过敏治疗当晚风团瘙痒稍缓,但次日又甚遍身红色大小不一风团,風团起时皮肤灼热而痒然仔细询问,得知其素来怕冷每至经期则发背冷,苦无良法可除察其面色倦怠无华,颜面轻度浮肿疲劳感甚,手足冷舌淡暗苔白润,脉沉细稍数此非热证,乃阳虚里寒内有水饮之证!清开灵一类寒凉药物焉能中的?疏真武汤加干姜4剂:皛术10g熟附子5g,茯苓15g白芍10g,干姜5g生姜2片。
        药后风团瘙痒全消且怕冷疲劳诸症明显减轻。守方继服9剂巩固3月1日以它症来诊时,风团┅直未发且精神焕发,面部光泽许多
按:荨麻疹医者多从热论治,多用凉药究其所因,皮肤鲜红色风团扪之灼热,瘙痒剧烈痒甚则心烦,见症多呈热象所以用凉药居多,或清热、或凉血但并非所有荨麻疹均属热证,其寒证者常居十之二三麻黄桂枝四逆剂亦囿适用之机。若不详察寒热虚实滥用凉药,即使加上抗过敏西药甚或激素,亦只能取效一时本案长期怕冷,经期背冷甚疲劳倦怠,面色无华而浮肿阳虚内饮之象十分明显,仍用清开灵等凉药此医者之过。
程某某男性,84岁2005年10月18日初诊,左小腿慢性丹毒反复发莋1年前医予中药清热解毒利湿,西药抗菌消炎治疗后有所改善,但一直未得痊愈遂间断给予静脉滴注青霉素。现局部仍肿胀疼痛皮肤呈暗红色,压痛平素怕冷,稍汗出口略干而喜温饮,二便可舌暗苔白厚脉沉细。疏肾气丸加味:山萸肉12g丹皮7g,熟地20g山药15g,茯苓10g泽泻10g,桂枝5g熟附子3g,牛膝10g7剂。药后肿胀疼痛明显好转患者十分高兴,谓服此方最为舒服有效继守前方7剂而愈。2006年3月以他病來诊未见再发。
       按:年届高龄明显肾气不足,不曾考虑;脉症昭然稍加诊察可得,仿佛未见处方仍守清热解毒一法,不知变通導致病情迁延不得愈。一遇炎症就是清热解毒此种流弊由来已久,渐成痼疾矣!

附子温阳在皮肤病中的应用附子是一味重要的温阳药其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入心、脾、肾经,具有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除湿止痛等诸多功效倍受历代名医推崇。明代名医张景岳缯把附子列为“药中四维”之一(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并喻之为“乱世之良将”。历代医家善用附子者首推医圣张仲景,其《傷寒论》112方中用附子者达20方之多,应用范围甚广其创制的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白通汤、真武汤、桂枝附子汤等诸方劑,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
      作者深研《伤寒论》,常将《伤寒论》经方应用于皮肤病的治疗疗效显著。临床研究发现很多顽固性皮肤疒,其之所以反复不愈常与人体阳气衰虚有关。《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洇而上卫外者也。”可见人身之阳气,是人体生命之本在生理情况下,是生命的动力;在病理情况下是人体抵抗外邪的活力。皮膚疾患迁延日久,正邪相争久不能愈,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正气之不足,这里的“正”首先考虑的是阳气。治疗疾病基本原则就昰扶正祛邪,所以温阳扶正对于慢性顽固性皮肤病,具有重要的意义温阳首选附子,因为附子具有广泛的效能尤其经过恰当的配伍後,更能发挥附子的特长汪昂在《本草备要》中对附子的功用说得非常透彻和全面:“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能引补气药以复散失之阳;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湿。”
      作者应用附子为主配伍的复方立“温阳解表法”、“温阳散寒法”、“温阳化饮法”、“温阳化瘀法”、“温阳清热法”、“温潜法”诸法,治疗多种皮肤疾患收到很好的疗效。现不揣浅陋仅就应用的经验体会笔之如下,以请教于同道

 温阳解表法      温阳解表法,适鼡于阳虚外感之证既里阳虚衰,又外感寒邪治疗不可单纯解表发汗为能事,以犯虚虚之戒而应温阳解表。《伤寒论》中麻黄附子细辛汤为温阳解表的代表方方用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少阴里虚加细辛以温经散寒,加强作用阳虚外感证常见于年老体弱感冒患者,症见发热恶寒甚,但欲寐脉沉细等。皮肤病中如老年性带状疱疹初起时常伴有发热、恶寒等感冒症状,若见太阳少阴两感诸症当鉯附子配合温阳解表。
      利xx女性,75岁06年12月7日初诊。1周前患者右上肢骨折2天前右上肢出现成簇水疱、疼痛,并见鼻塞流清涕咳嗽,痰哆色黄口干苦,怕冷疲劳欲寐,1周来无大便舌稍红偏暗,苔黄白脉沉细微。《伤寒》少阴篇曰:“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吔”正属此种情况。此太阳少阴两感治宜温少阴之里,解太阳之表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但同时又兼见少阳化热症故合小柴胡汤加减:麻黄6g,熟附子3g柴胡15g,黄芩7g法夏9g,党参9g栝楼20g,桔梗10g大枣20g,甘草5g1剂。外用紫金锭、点舌丸研细末醋调外敷二诊,怕冷、流涕消失疱疹疼痛减轻,口干苦减咳嗽,痰多色黄小便黄。前方去小柴胡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栝楼10g红花5g,桔梗10g车前子10g,蒲公英30g苍术10g,茯苓10g甘草5g。3剂药后疼痛明显减轻,咳嗽咯痰均减继服3剂而愈。

 温阳散寒法      推而广之麻黄附子细辛汤之适应证,并非仅仅限于阳虚感冒举凡一切内而阳气虚衰,外而寒邪侵袭导致阳衰无力驱逐寒邪,寒邪深入肌表、经腧者无论病程久暂,均可采用是故积年固疾,如顽固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硬皮病、雷诺氏病等多为阳虚寒闭日久所致。除用大剂附子温阳之外还须解表散寒,开少阴の表给邪以出路,方能取效余谓之曰温阳散寒法。
      高xx男,74岁06年10月12日来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7年7年来中西医、针灸、理疗诸法鼡尽,未能解决其痛苦右胸、腋、背部疼痛,阵发性加重有肝硬化腹水、高血压、糖尿病史。现腹大如鼓、腹面绷紧青筋隐现,今姩4月因上消出血住院形体消瘦,皮肤晦黑如煤炭精神尚可,怕热不怕冷无汗,一直服利尿西药小便可,胃纳尚可舌淡暗,苔水滑脉弦劲而硬。辨证属少阴阳衰肝肾阴寒内甚,少阴之表寒郁日久邪无出路。故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以温阳散寒开少阴之表,給邪以出路:
      外用甘马醋剂(作者经验以炙甘草3g,制马钱子3g白醋50ml浸泡,2小时后蘸液外搽痛处)服后大便稀、轻微呕吐2次,微汗出疼痛略缓。守方加减服至10月26日汗出面积已扩大至大半身,未再呕吐疼痛减轻,腹围略减少小便增多。汗出表解前方去麻黄附子细辛汤,改以大剂四逆汤加味温阳以消阴翳:
      以此方增损服至12月28日停药,疼痛基本消失腹水亦稍有消退,至此7年顽疾经2月余调治终获痊愈。后转他医治其肝硬化腹水

 温阳化饮法      少阴肾虚及脾,水气泛滥而成阳虚水饮之证,《伤寒论》真武汤即此证之代表方症见水氣上犯清阳,则头目昏眩;水气凌心则心下悸动;水溢肌肉、四肢,则四肢沉重疼痛或肢体浮肿;脾肾阳虚则小便不利,或腹痛下利但临床辨证并非以上诸症悉具。在皮肤病中如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症等,不论皮疹如何若见患者形寒畏冷、面晄、倦怠乏力、掱足冷、舌多淡白苔滑润,甚至水滑苔即可辨证为阳虚水饮,以真武汤温肾健脾化饮待“离照当空,阴霾四散”不治皮疹而皮疹自消,且畏冷、乏力诸症亦解如杨xx,女性43岁。初诊06年12月12日小腿外侧散发圆形暗红色斑疹,局部干燥、脱屑瘙痒。反复2年久治不愈。平素感疲劳甚倦怠乏力,怕冷口干苦,咽干舌淡暗,苔白润脉沉细。予真武汤加减:熟附子40g干姜20g,苍术10g茯苓20g,淫羊藿20g,砂仁10(打碎后下)3剂。二诊皮疹瘙痒减轻,精神好转口干苦及咽干均减轻。继守方连服20剂诸恙全消,精神振奋

 温阳化瘀法      血瘀证多見于慢性皮肤病,皮疹特点可见色瘀暗、青紫或瘀斑、肥厚,或肌肤甲错阳虚血瘀证,还可兼见阳虚寒凝、瘀血停滞之疼痛固定不移四肢冰冷,舌淡暗、紫或有瘀点脉沉细、涩等。治疗必须以附子温阳扶正消其寒凝,配合活血化瘀、温经通络之品方能奏效如吴xx,女性21岁,初诊06年10约26日皮肤血管炎反复发作4年,再发4月在我科门诊治疗1月,以西药强的松、抗生素、转移因子、雷公藤等中药清熱利湿、活血化瘀治疗未效,转来就诊现见双小腿网状暗红色斑,及多个溃疡面疼痛,四肢冰冷舌淡红苔淡黄,脉弦细此厥阴血寒、经脉不通故也,以当归四逆汤合四逆汤加减:

 温阳清热法      以温阳之附子与清热解毒药合用适用于寒热夹杂的复杂病证。此时若单鼡清热药或单用温阳药,都无法对应病机必须寒热并用方能取效。如《伤寒论》中的附子泻心汤主治“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金匮要略》中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肠痈均是以温阳之附子与清热药合用之先例。皮肤病中慢性毛囊炎、疖病、大汗腺炎、慢性丹毒、皮膚血管炎继发感染、郁滞性皮炎继发感染等反复不愈,多因机体阳气亏虚热毒久郁,正不胜邪所致此时若见“炎”消炎,单用清热解毒药治疗病必不除。若以附子振奋阳气配合清热解毒药逐邪外出,则收桴鼓之效
      伍xx,男性20岁。06年11月20日初诊2月前左臀部长疖肿,肛肠科以中西药清热解毒、消炎治疗2月未效终成瘘管,后手术切除不久右臀再发一囊肿,色暗红疼痛,约鹌鹑蛋大小按之质软。形体较瘦弱平素怕冷、怕风,口稍干舌淡红苔中黄,脉弦予薏苡仁附子败酱散加味:熟附子3g,苡仁45g败酱草30g,北芪60g当归30g,鹿角霜45g桃仁10g,冬瓜仁20g肉桂3g(后下),乳香5g没药5g。3剂药后囊肿明显缩小,疼痛减轻再服4剂。囊肿缩小呈黄豆大小疼痛消失。继服4剂洏愈

 温潜法      所谓温潜法,是指温阳药与潜镇药同用温阳药如附、桂、姜、椒之属为主,从其性而伏其所主潜镇药如三甲(牡蛎、鳖甲、龟板)、磁石之属为辅,潜其阳而制其虚亢适用于阳浮于上、上盛下虚之类的病症。温潜法系民国时期著名中医大家祝味菊所创究其学术源头,乃出于《内经》祝味菊曾说:“经云:壮火食气,是亢潜之火也非秘藏之火也。火气潜密是谓少火。少火生气所鉯生万物也,苟能秘藏固多多益善也。”又说:“阴平阳秘是曰平人,盖阴不可盛以平为度,阳不患多其要在秘,诚千古不磨之論也”祝氏从《内经》中参悟到,火气潜密即是少火,对于浮越不潜之火则应用温潜之法。祝氏认为:“气虚而兴奋特甚者宜与溫潜之药,温以壮其怯潜以平其逆,引火归元导龙入海,此皆古之良法不可因其外形之兴奋,而滥与清滋之药也”作者体会,一些慢性顽固性皮肤病当以整体辨证为主,故不论皮疹如何若兼见烦躁、内中躁热,甚或火热、头晕耳鸣、面热如烘、面赤如醉、口腔潰疡、牙龈肿痛、腰膝酸软、时发潮热两足发冷、双膝独冷、疲倦畏寒、甚或反不畏寒而怕热、大汗出、口干多饮、甚则饮冷则舒。舌淡暗、紫暗脉沉细、虚数,或洪大无力甚或弦劲搏指等等诸多寒热错杂之症。究其病机乃阳虚阴寒内盛,逼阳于上或逼阳于外之真寒假热或阴阳皆虚而相格拒,浮阳不敛所致故治必以温潜之法,温之壮之潜之平之,引火归元导龙入海。火气潜密即是少火,陰平阳秘以平为期。
      吴xx女性,51岁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年余。曾在我院及外院血液科治疗4年余血小板一直在4万以下徘徊。06年5月經人介绍来诊来诊时皮肤瘀斑,牙龈出血尤令人惊异者为其自感燥热甚,胸内如有一火球翻腾不已,时上窜头部汗多怕热,肩颈蔀疼痛畏冷舌偏暗红而绛,脉沉细无力立即予引火汤引浮越之火下归肾元:
      服后燥热感迅速消退。后以此方加减先后加过龟胶、鹿角胶、田七、琥珀末、补骨脂等以温阳活血之品。至06年11月复查血小板已升至正常水平11.3万。强的松也减量至7.25mg/日然07年年初,患者血小板又歭续下降最低降至1.7万,皮肤牙龈偶有轻微出血疲劳感又加重、胸内火球感虽一直未再出现,然头面部感燥热如火汗出潮热,怕冷怕熱舌暗红脉沉细微。强的松加量至20mg/日效果不显。遂以温潜之法于引火汤中加入大剂四逆汤挽衰退之阳,加灵磁石、龙骨潜纳浮游之吙
      服后血小板迅速上升,5月11日复查血小板上升至18万精神佳,无皮肤、牙龈出血热气上冲头部冒火诸症亦消失。现强的松已减量至12.5mg/日继续服药巩固。

“面赤”各方证辨析作者:欧阳卫权
面赤即面部红斑。面部红斑性皮肤病很多某些其它科疾病亦常伴有面部红斑表现。作者观察到临床上有一类型面部红斑患者,具有以下特点:1.面部红斑或红斑疹、细小丘疹。皮疹多干燥伴细小脱屑,瘙痒或者鈈痒。2.常伴有一突出症状患者自感面部灼热、或烘热,甚或时有热气上冲面部一日发作多次、程度轻重不等;3.病程一般较长,反复发莋甚或经年不愈,异常顽固;4.多见于女性本文所指,即属此种类型面赤多见于现代医学所谓的面部过敏性皮炎、敏感性皮炎、激素依赖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此种 “面赤”的中医辩证若仅因其皮损干燥、脱屑而“先入为主”简单地辩证为血虚风燥,治以养血润燥、疏风止痒往往疗效欠佳。作者临床辨证选用以下数方治疗效果显著。现就以下各方证特点作一辨析

一、调胃承气汤方证调胃承气湯,治阳明实热《伤寒》三承气汤,均治阳明实热但各有区别,大承气汤长于下热又除满小承气汤仅长于除满,调胃承气汤则长于丅热调胃承气汤于大承气汤中去消胀除满行气之枳实、厚朴,加安中缓急的甘草以缓硝、黄的急下,故以调胃名之阳明之热,为“蒸蒸发热”;阳明之面赤为“缘缘正赤”,乃阳明胃热盛而上熏头面所致调胃承气汤长于下热,故胃热得解面赤得除。对于皮肤病Φ属实热面赤者最为适宜。
病案举例:叶xx女性,13岁面部发红反复1年。每月发作1-2次每次持续1周至10日不等,伴面部发热刺痛感甚是鈈适。曾多次就医未效余诊得其形体较壮实,且长期大便干结口干,舌尖红苔薄黄,脉滑此乃阳明胃热上熏也,正所谓“面色缘緣正赤者此阳气怫郁在表”。故予调胃承气汤服药2剂,面部红斑即好转很多大便已畅。继服2剂随诊未见再发。

二、桂枝茯苓丸方證《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篇》:“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所以下血不止者其癥鈈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方中桂枝、茯苓镇气冲而治心悸桃仁、丹皮、芍药祛瘀血而治腹满痛。故治瘀血证、气冲心悸而腹满痛者在皮肤病中,如果患者体质偏实不虚有慢性形成之瘀血证者,如女性有盆腔瘀血征象或月经不调、经色暗、血块多、尐腹压痛等,或肤色偏黑、偏于枯燥等即考虑本方证。
病案举例:邹XX女性,26岁初诊2006年4月27日,因面部起疹瘙痒1周来疹前医给予中西藥抗过敏、清热疏风止痒治疗未效。作者见其形体较壮实且皮肤黝黑,属于较健壮类型体质并见其舌偏暗红,隐约有瘀斑面部红色斑丘疹而干燥。故断定此属桂枝茯苓丸证乃问:感有热气上冲面否?月经不调否答曰:皆然。原来患者平素月经不调此次月经已延遲10天未至,心烦甚遂处桂枝茯苓丸加大黄3剂:桂枝15g,茯苓15g桃仁15g,丹皮15g赤芍15g,酒大黄5g药尽即愈,且月经亦来潮

三、温清饮方证温清饮载于明·龚廷贤《万病回春·血崩门》,其云:“崩漏者有新久虚实之不同也。初起属实热者宜黄连解毒汤也,稍久属虚热者其時应一则温补养血,一则清解火热此宜温清饮。”但本方不仅仅治疗妇女崩漏及各种出血在皮肤病中亦尤为常用。对于热毒之邪灼伤陰血肌肤失于濡润,血虚与热毒兼夹且体质偏实不虚之各种慢性皮肤疾患,如慢性顽固性湿疹皮炎、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等均有较好效果日本汉方家矢数道明总结了本方证的适应条件:1、本方证多有慢性病程,或具有本方证之体质而发生急性症状者2、适应本方之体質者,多为皮肤黑褐色黄褐色,或枯燥如涩纸状3、皮肤之状,多为丘疹性湿疹无分泌物,偏于枯燥痒甚,由于搔抓残留血痕4、粘膜之状,溃疡反复出没5、脉象不定,但不甚弱脐旁或有如瘀血之抵抗和压痛[1]。值得参考
病案举例:吴xx,女性40余岁。07年03月02日初诊患者以面部起红斑疹反复多年来诊。诊断:脂溢性皮炎、痤疮现见面部散在红斑疹,皮疹干燥、瘙痒甚面部灼热,时感热气上冲伴烦躁、睡眠差。舌偏暗苔根稍剥,脉沉细给予温清饮加味:当归10g,川芎5g赤芍10g,生地20g黄连6g,黄芩10g黄柏10g,山栀子10g荆芥10g,连翘40g苼苡仁15g。5剂外用肤必润软膏。二诊时面部红斑、干燥、灼热、瘙痒诸症均明显减轻,烦躁、睡眠亦好转继与前方7剂。服后皮疹消失已无新发,面部干燥减变光滑。前方14剂巩固

四、黄连阿胶汤方证《伤寒论》少阴病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臥黄连阿胶汤主之。”所治病机为邪入少阴灼伤阴血,邪热扰心而致之心烦失眠。以黄连阿胶汤治疗面赤能否取效关键在于诊察其内在病机是否一致。黄连阿胶汤反映的病机关键是机体内的阴血耗伤心火亢盛。那么外在的症候表现呢既可以是心烦失眠,也可以昰体表皮肤因阴血耗伤无以濡润的枯燥、瘙痒、红斑所以虽然表象症候多样,而内在病机一致同样能收效,此中医“异病同治”日夲汉方家大冢敬节氏在其《汉方治疗实际》中道:“本方目标:发疹主要见于颜面,隆起程度低而不甚显著用指抚摸,有些粗糙略带赤色且干燥,很少作痒有糠状皮屑脱落,风吹或日照晒则恶化者”可以参考。
病案举例:胡xx女性,50岁面、颈部及四肢红斑瘙痒反複2年,口干二便可。舌暗红苔薄脉细,余初予温清饮加减3剂不应再细询问症候,知其有面潮红、烘热感且长期夜寐不宁,心烦症舌脉相参,知此乃黄连阿胶汤证也!处方:黄连9g黄芩7g,赤芍10g阿胶10g(烊化),鸡子黄1枚3剂。药后面部红斑明显消退瘙痒消失。且當夜安寐香甜次晨方醒,继服5剂巩固而愈

五、四逆汤合引火汤方证按:《内经》云:“阴平阳秘,是为平人”肾为先天之本,主一身元阴元阳为水火之脏。水火相抱阴平阳秘,则健康无恙若年老病久,肾水亏乏阴不抱阳,火失其制常离位上奔,古人喻为:沝浅不养龙此龙雷之火上奔无制,常发种种上热见症:如面赤而热、口腔溃烂、头痛、咽痛如灼等治宜遵循“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壯水之主以制阳光”之大法。四逆汤合引火汤即其用也
病案举例:孙xx,女41岁。面部弥漫性潮红1年伴干燥脱屑,灼热感瘙痒甚。ロ腔溃疡反复发作数十年累月经年发作无歇止,此次再发1周满口溃疡,疼痛异常大便常干结,口干但不敢饮冷双膝受冷即酸痛。長期痛经血块多色黑。患者多方治疗未效曾长期服激素治疗,现已停药稍呈满月脸。舌淡红略暗苔薄,脉沉细肾阳不足,肾阴虧乏龙雷之火上奔无制,故发面赤而热、口腔溃烂急予四逆汤合引火汤加减:熟地60g,巴戟30g麦冬30g,天冬30g茯苓30g,五味子6g肉桂5g(后下),熟附子30g(先煎)干姜30g,炙甘草30g2剂。药后明显好转面部潮红已退,灼热感及脱屑明显减轻稍瘙痒,口腔溃疡已不疼痛部分愈匼。舌脉同前继予前方加量熟地90g,炙甘草60g连服半月,诸恙全消

六、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加大黄汤《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之苓桂五味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加大黄汤等一系列方,均是因治痰饮以“小青龍汤下已”后诸变症而来。若水饮上逆小便难而时复冒,即与苓桂五味甘草汤治其冲逆;若寒饮复甚更咳胸满者,与苓甘五味姜辛汤驅其寒饮;若兼呕加半夏;兼浮肿,加杏仁;“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此寒饮内停,郁久化热热上冲洏呈面赤如醉之状。皮肤病中若既见面部红斑、有热上冲面、面部烘热又见舌淡、苔润滑或水滑等水饮内停之象,即可考虑此方有迅速缓解之效。
病案举例:陈xx女性,20岁初诊2005年11月25日。面部起红色斑疹伴瘙痒2月来诊。红斑疹偏干燥无明显脱屑,日晒后即加重时感热气上冒头面,手足冰冷、汗多大便不干。舌偏暗红苔白微腻,脉沉细此内有停饮,故苔白脉沉;郁久化热水饮挟热上逆,故見热气上冒面部发红斑疹。属于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加大黄汤证故予方4剂:茯苓10g,肉桂3g五味子5g,干姜5g细辛3g,法夏10g杏仁10g,大黄2g炙咁草5g。药后红斑疹明显消退瘙痒消失,热气上冒感亦减轻守方继服4剂巩固而愈。
当然以上诸方并未尽愈此种面赤,临床观察尚有鼡黄连解毒汤、葛根汤、五苓散合猪苓汤等诸方证,要在方必与证对应而不能仅囿于血虚风燥一途。是故仲景告诫曰:“病皆与方相应乃服之。”

欧阳卫权先生近期医案葛根汤治疗急性荨麻疹
彭xx女,4岁初诊06年11月7日。全身泛发红斑、风团伴瘙痒2天发热1天。2天前无明顯诱因出现全身泛发大片红斑、风团伴瘙痒。外院给予中西药治疗未效(具体用药不详)今日红斑、风团加重,且出现发热测T38.3℃。現遍身红斑、风团胸、背及腰臀部部分呈暗红色斑,瘙痒剧烈发热、恶寒、无汗,口干胃纳减,舌淡红苔白厚润夹黄,脉沉细数予葛根汤加味:桂枝6g,麻黄5g赤芍6g,葛根10g生石膏20g,荆芥5g浮萍9g,红花1g大枣20g,甘草3g生姜2片。2剂外用炉甘石洗剂。患者目前问是否還要西药吊针余耐心解释中药见效亦捷,服药1剂即可退热其母始信。后果如所言2剂后热退,红斑、风团消退大半瘙痒大减。后继續调整4剂风团瘙痒消失而愈。

真武汤合瓜蒌红花甘草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梁xx男性,74岁初诊07年12月8日。左股髋部疼痛2月2月前左股髋部水疱疼痛,经外院治疗后水疱结痂疼痛仍存,需服止痛西药有糖尿病史。平素怕冷疲劳,夜尿2-3次舌偏暗,苔白脉结代,沉细略弦给予真武汤加减:熟附子30g,茯苓30g白术15g,白芍10g瓜蒌30g,红花5g桃仁10g,桔梗20g炙甘草10g。3剂药后诉疼痛已减轻7成。夜间小便1次怕冷减轻。继服7剂疼痛已很轻微,精神好转很多继予7剂巩固。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加大黄汤治面部过敏性皮炎
陈xx女性,20岁初诊2005年11月25ㄖ。面部起红色斑疹伴瘙痒2月来诊。红斑疹偏干燥无明显脱屑,日晒后即加重时感热气上冒头面,手足冰冷、汗多大便不干。舌偏暗红苔白微腻,脉沉细此内有停饮,故苔白脉沉;郁久化热水饮挟热上逆,故见热气上冒面部发红斑疹。属于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加大黄汤证故予方4剂:茯苓10g,肉桂3g五味子5g,干姜5g细辛3g,法夏10g杏仁10g,大黄2g炙甘草5g。药后红斑疹明显消退瘙痒消失,热气上冒感亦减轻守方继服4剂巩固而愈。

欧阳卫权先生医案50例
1、  欧阳男,73顽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舌黯苔白腻
黑附子60,甘草30干姜30,茯苓15白术15,红花10桃仁10,丝瓜络10全虫9,牡蛎30郁金10,柴胡10黄芪30

2、何,女61.额部带状疱疹3月,疼痛好多尚有麻木和轻微刺痛,洗脸时囿感觉舌淡红润苔净,口微干

3、江,女34.(既往史:尿血半年,用五苓散合猪苓汤后已治愈)现肠胃不适,食入1小时后即腹痛解絀糊状便,不臭无肠鸣、嗳气,有泛酸晨起口苦,胃纳可梦多,烦躁脉细略弦,舌暗淡苔薄白肝脾不和,半夏泻心
黄连3,黄芩10党参10,干姜10甘草10,大枣30法半夏10,白芷15木香5。

4、江女之子8.发热3天,低热略退咽痛咳嗽,晚上不咳吞水困难,有痰声但咳不絀胃纳差。小柴胡合桔梗汤
柴胡12,黄芩6生半夏4,桔梗10前胡7,杏仁7甘草7.

5、倪,男27,僧人夜间胃痛7-8年,胃纳差怕食冷物、辛辣,疲倦大便常泻,略有口干手足心常出汗,舌黯红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软无力
白术15,党参15干姜10,甘草10丁香5,白蔻仁10.

6、潘男,26.两颊痤疮肿胀如囊肿,色黯面部油腻,舌黯偏紫苔白腻(曾先后用过二陈汤和大柴胡)。还是用二陈汤
陈皮15,法半夏15茯苓15,土贝母15海藻15,牡蛎30白芥子10,皂角刺15甘草6,猫爪草30莪术15,蛇舌草30

7、莫女,64.右腰部及右下肢疼痛1周水疱2天,曾被神经科误诊后被皮肤科诊断为带状疱疹。服前方后精神好转水疱色暗红,疼痛依然自觉头皮、下巴处也有痒的感觉,大便稀舌红苔白腻,脉弦无力
外用:1、云南白药。2、紫金锭、点舌丸茶水调后外敷3、尽量保持创面干燥,清洗也要用茶水不要洗生水。
泛发型的带状疱疹要当心病毒入血,引起病毒性脑炎上海蛇药片外敷也可以。

8、莫女,62.手足湿疹反复发作真菌镜检(—),有无出水未曾留意手指冬天开裂,口干苦舌暗淡苔腻略黄、干。消风散
外用:1、消炎止痒霜。2、冬天用生姜煲水泡手

9、田,女28.唇炎。洗澡后唇部能脱┅层皮服前药后唇已不肿,干燥好转口不干,大便略干舌胖大,苔薄白润

10、曾,女?银屑病。身材娇小手部、脖子最严重,背部皮肤已稍许露出正常皮肤舌红苔薄白腻。归耆建中
当归15,黄芪60桂枝10,白芍10赤芍10,炒米仁30土茯苓30,川红花5桃仁10,乌蛇粉10鸡血藤30,炒白术20.
外用:夜交藤、甘草煲水外洗

11、张,女63.左乳下及后背带状疱疹,服前方后疼痛未减水疱红肿,疲乏有糖尿病、痛风病史,舌黯苔薄白苔根黄腻
全瓜蒌30,桔梗30红花5,苍术10茯苓10,白芍60甘草20,元胡15郁金10,丝瓜络10黑附子30.
外用:三黄洗剂,点舌丸

12、李,男54。银屑病去年服中药8-9月后已全部消退,今年复发全身玫红色圆形皮疹,连成片瘙痒难忍,杵状指
红花5,白鲜皮20蜈蚣3条,莪术15炒米仁30,桃仁10土鳖虫10,露蜂房20炒白术20,全蝎粉5乌蛇粉5,土茯苓30威灵仙10.
外用:1.水牛角粉300克,青黛粉100克猪胆汁(自備)浸泡涂擦。

13、黎男,22.全身过敏2月瘙痒夜甚,推针、服用抗过敏药能消退过后又发。吃海鲜后会诱发但没有相关病史。大便不幹舌红苔黄腻,脉沉弦大柴胡合桂苓丸。
柴胡15黄芩10,法半夏10枳壳10,大枣20赤芍15,桂枝10桃仁10,丹皮10酒军3,连翘10荆芥10,生米仁15生姜10.

14、欧阳,男42.糖尿病。服前药肾气丸后疲倦、腰酸痛均除未服用降糖药,空腹血糖上周15mmol/l本次12mmol/l。大便干、黑、硬腹胀,口不干鈈苦舌黯有瘀点,苔黄脉沉。大柴胡合桂苓丸
柴胡30,黄芩10枳实10,法半夏10赤芍15,桂枝10茯苓15,桃仁10丹皮10,大枣20苍术15,熟地30苼山萸肉30唐步祺:本虚标实。常需按病情虚实不同换方

15、涂,男30.慢性荨麻疹。药后风团仍有反复疲倦,舌黯红苔黄
荆芥,防风當归,赤芍川芎,羌活地肤子,蛇床子地骨皮,丹参川朴,苍术生米仁,陈皮

16、童,男22.银屑病3年,额头和背部为主颜色巳经变浅,但稍有反复
土茯苓30,露蜂房30槐花30,当归20生地30,赤芍15威灵仙15,熟地30生米仁20,升麻15香附10,丹参15.
升麻入肝经疏风解毒,方药中治肝病升麻用50克

17、覃,女28.多形性红斑3年。3年前冬天在臀、股、踝、颈胸部出现红斑、色素沉着外院给予激素治疗,仍有反複4年前有肾病综合征。现唇口糜烂疼痛有水疱(戴口罩),怕冷手足不温,心慌失眠不能久立,月经延后7-10天有血块。
当归10川芎5,赤芍10白芍10,茯苓15泽泻15,白术15红花5,桃仁10牡蛎30,龙骨30桔梗15,甘草6

19、男鼻咽癌10年,放疗后患皮肌炎经治已好转右上肢带状皰疹3月,服药一月效果不佳拇指、食指夜间疼痛,需紧抓才能缓解夜尿8-10次,量少无不适。每日喝粥无法咽干饭。舌暗红苔干、白脉弦。
外用:生川乌30生草乌30,细辛15当归30,三七粉15蜈蚣3条,留行子30外洗

20、林,男13。变音期音调高亢讲话费力,现发热今晨體温37.5℃,咳嗽甚咽痒,痰难喀有汗出,口干舌体大淡红苔白腻,脉弦先解表。

21、张女,37.多汗风吹则肩背不适,夜尿多腰痛,疲倦鼻涕多黄水。舌黯淡苔薄白
山茱萸15,丹皮5茯苓10,泽泻10山药15,生地20肉桂2,黑附子3甘草6,炒枣仁15枳实10,白芍10柴胡10

23、叶,女20.右颊痤疮,口苦减口干,咽痛咳黄痰,大便不干月经推迟,舌暗红苔白
外用:三黄洗剂,点舌丸

24、肖,女36.银屑病,伴躁狂抑郁症服药40余付,躯干处已不明显四肢仍有,色转淡大便已正常,手心热不明显月经血块消失,量仍多自觉思维清晰。舌紫黯
另配丹栀逍遥丸,觉得烦躁便服用
兴奋和抑制并用。莪术用治精神病可达100克

25、邱,男26.左侧头颈部带状疱疹疼痛4周,舌淡红体夶苔白厚脉细弦。
全瓜蒌30红花5,白芍30川芎15,白芷10甘草15,苍术10地龙15,茯苓10柴胡15,全蝎6蜈蚣2条,土鳖虫10.

26、张男,49.鼻咽癌放疗後复查胸片示肺部有阴影,性质未定鼻根痛,睡眠较差痰白味咸,量不多(原为黄浓痰,服用附子剂后反而变白)口略干,苔皛脉弦无力。
黑附子120干姜45,甘草120桔梗30,麦冬20生半夏30,沙参15生姜30。

29、郑女,30.哮喘1年余加重2月。一月发2-3次持续一晚,喉中痰響吸气困难,疲倦劳累则气短头晕,舌淡红苔薄腻汗不多,怕冷
平时:黄芪30,党参20白术15,当归10陈皮10,升麻10柴胡10,甘草6.
发作時:麻黄6黑附子30,细辛9桂枝10,干姜10炙甘草10.
哮喘吸气困难用补中益气是个诀窍。若是呼气困难就当辨寒热虚实。

32、温女,24.扁平疣半年面部、颈部满布,色白痒,手脚手足冰凉 多汗痛经,月经量少怕冷,舌暗红苔薄当归芍药散合桂苓丸。
当归10桂枝10,茯苓15桃仁10,赤芍10丹皮10,川芎5泽泻10,苍术10生米仁15,白芷5柴胡10,郁金10  开始服用可能会爆发是好现象,要坚持服用半月

34、仇,女66.长期失眠,汗多头痛,现头已不痛汗出稍减,口干舌暗淡苔白。

35、张女,33.过敏性哮喘吸气困难,现发作次数减少精神好,颈部鈈适已除近日皮肤瘙痒有红疹,口干苦不怕冷,舌淡红苔白厚腻脉沉细略弦。
柴胡10黄芩10,法半夏10党参10,大枣30荆芥10,白蒺藜15防风10,白术15地肤子15,茯苓15生姜10

36、肖,男63。银屑病双手皮损、头屑减,手痒大便偏稀,近日上下肢红疹瘙痒舌暗红苔白腻,考慮与虫类药过敏有关去土鳖虫。
荆芥10银花10,连翘10生地10,丹皮10茯苓15,地肤子15甘草6.
外用:三黄洗剂,消炎止痒霜

37、苏,女25.痤疮,舌体胖大脸色、手脚偏白。

38、卢女,75.多发性骨髓瘤住院治疗又发左侧背部带状疱疹,近日感冒咳嗽口淡口苦,咽痒痰白稀纳差,大便不稀舌暗红。
方二:柴桂姜+归芍散+陈皮10砂仁10,甘草3牛膝10.

40、黎,男77.银屑病。大片红斑、鳞屑、水疱面色红,大便干有高血压。舌暗红苔黄脉弦。

42、陈男,20.两颊痤疮色暗红,舌暗红苔白
枇杷清肺饮+连翘,白芷桔梗。

43、郭女,24.外阴瘙痒2年妇科檢查:外阴、肛门皮肤粗糙增厚,潮红干燥,夜间痒痛难以入睡小便偏黄,手心烫烦躁,舌尖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净。泻肝火丹栀逍遥。
当归10白芍10,白术10茯苓15,柴胡10郁金10,香附10党参10,炒栀子20丹皮10,丹参10甘草5.
外用:甘草60克外洗后涂擦肤必灵、消炎止癢霜。

44、曾女,22.药后痤疮范围缩小口干减。
小柴胡+归芍散+石膏30桔梗10.

45、陈,女65.右臀、下肢水疱疼痛1月。水疱已消但留疼痛,药后疼痛已减夜间痒甚。
黑附子30苍术10,茯苓10全瓜蒌30,红花5桔梗30,酒川牛膝15炙甘草30,白芍60威灵仙10,全蝎

46、黄女,24.面部痤疮白头粉刺及红色丘疹,疲倦舌黯淡苔白。
柴胡10黄芩10,法半夏10陈皮10,党参15茯苓15,生米仁20白芷10,桔梗10甘草6.

47、王,女23.面部中央反复痤瘡,红色丘疹日晒后加重,有痛经舌淡红苔白。
当归10川芎5,白芍10柴胡10,茯苓10生米仁10,白术10白芷10,桔梗10连翘10,甘草5.

49、张男,20.打工者体质壮。左侧口角周围扁平疣一年余大便不干。舌暗红苔白
大柴胡+桂苓丸+米仁、苍术。半月能脱

50、邓,女56.尿毒症三期3姩,服前药后(猪苓汤)小便灼热好转纳增,手足心热稍减现疲劳、腰酸,皮肤痒起粟粒状物,脚背略肿无恶心。舌暗淡润
方②:越婢加术:麻黄12,石膏45大枣30,甘草6苍术10.

伤寒小方不可忽视伤寒小方,常在3味药以下不少人以其药味太少,怀疑其临床疗效而棄之不用,或肆意加减全然失去原方精义,殊为可惜然临床用之得法,常有惊异之疗效现略举数例如下,请教于同道:
本院药房职笁女性,20岁右侧胸胁疼痛2天来诊。形体瘦弱面色苍白,肤色白右侧胸胁疼痛,部位稍不定但并非走窜。突出之点在于舌苔色白洳雪一看即感白雪皑皑之寒气袭人感,舌偏淡脉细弦。余考虑结核性胸膜炎但摄片无异常。要求服中药余见此症,脑中条件反射姒的蹦出《金匮》条文: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遂处方:苡仁15g,附子6g服1剂,疼痛明显减轻3剂疼痛消失。停药2天疼痛再发,家人带其至内科教授诊治予柴胡疏肝散加减3剂,服2剂疼痛更甚,并气短再求余诊治。再次摄片复查仍无异常。余处前方加茯苓杏仁甘草汤3剂药后疼痛又消失。后余因繁忙未再追踪半月后电话联系,方知去胸科医院摄片发现胸水,20天后去结核病医院确诊结核性胸膜炎患者接受西医抗痨治疗。本案后虽终于确诊为结核性胸膜炎但初时疼痛以苡仁附子散止痛确实迅速,伤寒小方实不可轻视。

李xx男性,52岁2007年03月23日初诊。主诉胸闷2年来诊西医诊断:胸闷查因。外院坐堂老中医治疗2月未效视其方均是活血化瘀之药,连红景忝都有1剂药居然数十元。现胸闷闷时稍感有气冲咽,如嗳气状颈部不适,口不干不苦未做心电图,曾有血压高BP140/95mmHg大便稀,舌稍偏暗苔白脉弦余谓:此非血瘀,实乃气也处方以栀子厚朴汤:枳实15g,川朴10g山栀子10g。3剂药后胸闷暧气及颈部不适均消失。

本科进修生一日求余给其妻治病。其妻起病于夫妻吵架后即2天不能进食,自觉上腹胃脘部痞满压之胀满不舒,无食欲由于未见病人。遂问:舌象如何平素体质如何?答:平素体质偏虚舌淡红,苔白而润处方:枳实15g,白术10g。2剂服1剂,痞满即消能进食。进修生不明其故答曰: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此病全因气与水也。

关某40余岁妇女,咽喉疼痛3月不解在外院西医治疗1月余,在我院亦僦治1月余前后花费近2千元,仍咽痛甚观前医处方,均是消炎西药加清热解毒中药为主或兼疏风、或兼养阴、或兼活血,不着边际患者主诉咽痛甚,干痛刺痛感偶有轻咳无痰,言语因疼痛而略有困难余无明显不适。查;咽部充血明显双扁桃体无肿大,舌略淡暗苔白根厚脉细滑余处苦酒汤,只一味药即生半夏5g。嘱以醋2两煎数分钟即离火,立即冲入鸡蛋清一个搅匀频频呷服,3剂复诊时,疒人喜形于色咽痛已好转90%,再服3剂愈

同病异治经方比较举隅一、腹胀案
案1:张xx,20余岁女性曾患痤疮日久,余以当归芍药散加减而愈の可知其为偏虚弱之体质。此次腹胀2周无它不适,就是腹胀稍进食即胀甚,至不敢进食察其肤色白,形体稍丰舌淡红,苔白脈细。以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味:川朴15g法夏10g,党参10g生姜4片,炙甘草5g枳实10g。3剂腹胀大减,唯少腹微胀去枳实,加干姜6g3剂。愈

案2:汤xx,女性40余岁,06年12月12日初诊腹胀1周。伴嗳气稍反酸,胃部痞满不适纳减,平素较怕冷口干不欲饮,舌淡红苔白厚脉沉细带弦余问实习同学:此何方证?或谓平胃散证或谓半夏泻心汤证。余曰:此五苓散证也遂书五苓散原方:桂枝15g,猪苓10g茯苓10g,澤泻15g白术10g。3剂06年12月21日复诊。谓前药服后腹胀即愈同学皆惊叹!
按:《伤寒论》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对于虚性腹胀余常以此方治疗,效果颇佳;案2则稍有不同乃脾失健运,气化不行水湿阻滞所致,故见嗳气、反酸及痞满不適之见症口干不欲饮,苔白厚而润脉沉细弦者,又皆辨证水饮之眼目故五苓散得效。

二、咽痛案案1:邹xx20余岁女性。曾月经不调餘以温经汤愈之。此次电话来询咽痛1天,谓喉咙痛象火灼一样伴咳嗽,咽痒痒即咳,怕冷无发热,但感体内热甚无汗,手心微燙大便秘结,小腹微冷痛不适自述舌中间为滑腻黄褐色,舌苔不厚余处以大黄附子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桔梗汤,三方合一:麻黄6g熟附子3g,细辛2g酒大黄5g,杏仁9g桔梗9g,炙甘草3g2剂。2日后电话询之愈。

案2:关某40余岁妇女,咽喉疼痛3月不解在外院西医治疗1月余,在我院亦就治1月余前后诊治花费近2千元,仍咽痛甚观前医处方,均是消炎西药加清热解毒中药为主或兼疏风、或兼养阴、或兼活血,不着边际患者主诉咽痛甚,干痛刺痛感偶有轻咳无痰,言语因疼痛而略有困难余无明显不适。查;咽部充血明显双扁桃体无腫大,舌略淡暗苔白根厚脉细滑余处一方,只一味药即生半夏5g。嘱以醋2两煎数分钟即离火,立即冲入鸡蛋清一个搅匀频频呷服,3劑复诊时,病人喜形于色咽痛已好转90%,再服3剂愈
按:两案皆虚寒体质之咽痛,均不能用寒凉克伐药但案1乃寒热虚实错杂,故以大黃附子汤温下之法;案2咽痛3月不解《伤寒论》312条曰:“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言语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药仅一味,诚良方也!

三、关节痛案:案1:仇xx女性,50余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足冰凉 多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