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部真菌引起的皮肤病医院如何医治?症状有骚痒.褪白色的小皮.指甲爪烂后有刺痛.

浅部真菌病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真菌病根据感染层面分为:浅表、皮下和全身,浅表真菌感染在临床皮肤病中最常见。浅表真菌病涉及表皮、毛发和甲的感染,由小孢子菌、发癣菌、念珠菌和马拉色菌感染引起。
浅部真菌病简称为癣。由此可知,现代医学中关于&癣&一词,通常系指浅部真菌病而言。但在祖国医学中&癣&这一字是泛指多种,并非浅部真菌病。因此,我们务必深刻理解&癣&的真实含义,切莫混淆。
浅部真菌病是由寄生于角蛋白组织的致病真菌所引起的,其病原菌可分为:一、皮肤癣菌:寄生在皮肤角蛋白组织致病真菌统称为皮肤癣菌。该菌凭其侵犯组织不同和培养特点差异把它再划分以下三属:(一)毛癣菌属:侵犯、毛发和甲。本菌属已查明有13种可使人类致病。常见有黄癣菌、红色毛癣菌、断发毛癣菌、紫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等;彼等培养特点呈棒形大分子孢子,壁光滑。(二)孢子菌属:侵犯毛发及皮肤,在我国以铁锈色小孢子菌、羊毛样小孢子菌等为多见;这些培养特征是梭形大分子孢子,壁有刺。已报道有8种能引起人类发病。(三)表皮癣菌属:侵犯皮肤和甲。本菌属仅絮状表皮癣菌一种可使人类致病,其培养所见呈杵状或梨形大分子孢子。上述三属的皮肤癣菌,感染人体后可引起组织反应而发生红斑丘疹、、、断发、和甲板改变等。按其侵犯部位差别,临床可分为、、、手足癣和。二、角层癣菌:寄生于皮肤角层或毛干表面的致病真菌可谓之角层癣菌。此类癣菌又分两型,即角层型和毛发型。前者有花斑癣菌、红癣微细棒状杆菌,曼逊氏癣菌及威尼克氏癣菌;后一型有腋毛癣菌。由于角层癣菌是寄生于人体组织的表面,故一般不引起组织的炎症反应,即使有也极轻微。
浅部真菌病流行颇广,遍布在世界各地区,在我国也是常见多发病。发病率,据几家医院报告,该类占皮肤科门诊患者总数的第二或第三位,有的甚至居首位;某部队依据1985年空军医院调查滇桂前线官兵发病情况的:该院对某集团军2370名官兵进行查体,结果发现罹患浅部真菌病的人有1414名,占被检人数的59.66%;在我校附属一、二院对年门诊初诊费40731病例统计,本类疾病6108例占15.98%。浅部真菌病发生与菌种类别、个体抵抗菌力及环境有关,但这一类皮肤病之所以流行这般广泛,发病率如此之高,究其原因可能与下面因素有关:一、真菌生活力极强:该菌不含叶绿素、无光合作用能力,只凭寄生或腐生来生存。真菌喜好潮湿温暖的环境、最适宜生长为25-26℃,在pH值此3.0~10.0条件下皆可生长。虽然对高温(45℃以上)抵抗力弱,但温度在4℃以下却有很强适应力.对紫外线、放射线等也有相当的抵抗力。由此可见,真菌对生活条件要求不苛刻。故此,人们可从大气中、动植物的体上、人类粪便、地板上和土壤里等可培养检出致病真菌,总之,真菌生活能力极强,在自然界中几乎无处不存在,所以真菌感染人类的机会自然也随之增加。二、带菌者是造成浅部真菌病菌流行传播的主要原因:由于人们对癣的危害性认识还不够,因而不重视它,有病往往任其发展。以足癣而论,多数患者,病情不很严重,仅微痒而已,故从不主动去求医;某些病人即使有较明显症状,亦仍不积极医治,缘于患病日久,习以为常了;还有部分患者,虽经治疗而获痊愈,但因感染源没有控制,又无预防措施,所以往往再次复发。以上例举的三种人都是带菌者,其最终造成后果:对已则可能引起自身传染而招引他处发生癣;对社会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向周围人群传播。三、致病真菌传播场所广泛以致预防颇困难:引起本病传播场所相当广泛,可以通过公共物品,象拖鞋、浴盆、脚盆、、理发工具等而使病原菌广为传播。由此可见,上述公共场所必须有严格管理制度和消毒措施,否则欲控制其发病率则不容易实现。四、机体自身抵抗力强弱对本病流行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虽然有人认为真菌传染力低,即便在趾间,如果局部不破伤,还是不易发病。但众所周知,不讲究个人卫生的人;患有全身性疾病患者,如、恶性肿瘤等;长期因病而使用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生素等。以上情况,无疑将对癣病的发生起促进作用。五、外界环境与癣的流行也有重要关系:真菌喜在潮湿环境中生长繁殖,故本病好发于趾间,并多见在湿热地区和炎热夏季发病或加重。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浅部真菌病是具有一定传染性,既可自身传染,也可传染他人。本病传染方式:一则直接接触传染,如头癣的发病往往是直接接触罹患头癣的儿童或患有癣病的动物后引起;二则间接接角传染,如经常使用癣病患者用过的东西,象拖鞋、枕巾、擦脚布等就可能发生癣。
临床类型及症状
本病系发生于头部皮肤和毛发的浅部真菌病,在我国头癣基本分为四型,即黄癣.白癣、黑点癣.和脓癣。 (一)黄癣黄癣的病菌是黄癣菌及其蒙古变种。本病中医谓之肥疮,我国俗称&秃疮&,而在南方叫做&瘌痢头&主要流行在农村,多见于7~13岁儿童,男女之比为9:1,但成人和青少年也可发生。本病发生于头皮部,起初皮损为丘疹或脓疱,以后干燥结痂,颜色淡黄。痂可蔓延扩大,大小如黄豆或更大。此时该痂外观与碟形相似,周边稍稍隆起,中央略呈凹陷,其间有毛发贯穿,此则所谓黄癣痂,系由黄癣菌集团、皮脂、鳞屑以及尘埃等组成。乃黄癣之重要特征,对诊断有帮助。同时也提示该病此时具有较强传染性,往往需要隔离治疗。该痂质如豆渣,容易粉碎,嗅之有鼠臭味,这也是本病另一特点。相邻的痂,可互为融合,形成大片灰黄色厚痂,若刮去结痂,其下可呈潮红湿润面或浅在性溃疡,如不医治可破坏毛囊,愈后遗留萎缩性痕疤。病变处受感染头发呈干、枯、弯曲状,并且有散在性脱发,但无断发现象。患者头皮四周不管多么严重的病情,发际处仍然留存约1厘宽左右的正常发带,此处头发可不受累。黄癣自觉症状痒,病程缠绵,若不医治,直至成人也无望自愈。有糜烂化脓者,可伴发颈部淋巴结肿大。除头部以外,面部、颈部、躯干及甲偶尔见被波及。病情较重者,还可引发变态反应,是时,全身出现的皮疹,则称癣菌疹。本病应用滤过紫外线灯照射检查患处可呈暗绿色荧光,拔病发镜检为发内型菌丝,取黄癣痂检查亦可见孢子或鹿角状菌丝。(二)白癣白癣在我国主要是感染铁锈色小孢子菌所致。往往在城镇托儿所或小学校引起流行。几乎均是儿童期发病。头皮损害为鳞屑斑片,小者如蚕豆,大的似钱币,日久蔓延、扩大成片,多呈不规则形状。病变处炎症反应不显著,但境界尚分明。病发干枯,失去光泽,往往以断发为主,这同黄癣秃而不断有所区别。常在距离头皮2~5mm处折断,患处毛发靠近头皮的毛干外面可见白色菌鞘,此物也是真菌所形成,被视为本病特征之一。用滤过紫外线灯照射病变区域可显现亮绿色荧光。取毛发镜检呈发外型孢子,拿皮屑早期进行真菌镜检亦多为阳性。培养97%是铁锈色小孢子菌,其余系别的小孢子菌。患者自觉痒或无明显症状,病程为慢性经过,不经医治,往往到青春期可以自愈。这可能与人皮脂分泌旺盛、局部游离脂肪酸浓度增高以抑制真菌有关。病愈之后,新发可再生,不遗留疤痕。(三)黑点癣该病致病菌为紫色毛癣菌或断发毛癣菌。主要侵犯儿童,其发病率位于白癣和黄癣之后。头部损害与白癣相近似,亦呈鳞屑斑片,但病变面积较小而数目比白癣多。此外,病发表现同白癣略有差异,主要呈低位性断发,往往在距头皮1~2mm部位折断,有些甚至一出头皮便断。这时观察患处头发仅见有黑点状的残留毛根,故名黑点癣。该病对滤过紫外线灯检试无荧光显现。拔取病发镜检为发内型孢子,早期皮屑也可查见菌丝。培养80%为紫色毛癣菌,20%是断发毛癣菌。本病传染性较黄癣和白癣为弱。自觉痒或无不适感。病程缓慢,痊愈后少数留疤,头发部分秃落。(四)脓癣脓癣是由嗜动物真菌,如石膏样小孢子菌或羊毛样小孢子菌感染所引起的。皮损多呈大块状痈样隆起,炎症反应剧烈,患处毛囊化脓,可以从中挤出脓汁。病变部位毛发容易折断秃落,残留的头发极为松动、拔取毫不费力。痊愈后常留疤痕,用病发进行真菌镜检和培养皆为阳性。本病自觉症状常诉说疼痛或轻痒。多伴发颈侧淋巴结肿大。有些患者还出现发热、倦怠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除去头部、掌跖、腹股沟、阴性部和甲以外,人体表面光滑皮肤感染皮肤癣菌所发生的皮肤病统称为体癣。又名圆癣或金钱癣。本病常见病原菌为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紫色毛癣菌以及上述头癣之病原菌。 体癣多见于儿童其次是青少年。本病临床表现与致病真菌种类及个体反应有关。皮疹始为红斑或丘疹、随后损害渐渐呈远心性向四周扩展,病灶中央有自愈倾向,日久成为环形。环的边缘稍为比邻近正常皮肤高起,该处炎症状较明显、其上有小丘疹、水疱或鳞屑附着。有时,环形中央又可出现皮疹,新的皮损也渐渐扩大成环形,如此陆续发生而形成多层同心环,境界格外彰明。本病皮损大小有差别数目也不定,以1~2个或数个居多,全身泛发较少见,且分布也不呈对称。但如果患者有免疫缺陷病或长期使用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时,皮疹有可能出现全身播散状分布。另外,目前在临床时常遇见谓之&不典型体癣&,这是由于原为体癣被误诊成其他皮肤病或体癣患者自作主张,于病变处采用皮质激素霜剂外涂引起的。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原体癣病灶的典型症状被破坏,代之以炎症反应较剧烈,病损范围迅速扩大,形态也欠规则,边界又不清楚,成为不好辩认体癣,故名。此乃皮质激素使用后,局部皮肤免疫力下降而造成致病真菌播散缘故。对此,没有经验的医生,是难于做出正确诊断。体癣病人,自觉痒甚,瘙抓之后,可并发细菌感染。刮取损害周边的鳞屑进行镜检可发见菌丝或孢子。
本病可视为发生于股部上方内侧面的一种特殊型体癣。其病原菌以絮状表皮癣菌为常见,别的皮肤癣菌亦可致病。股癣绝大多数为成人男子,女性甚少见。常为单侧,也可两侧对称分布。病情严重者,皮损可向上蔓延直达下腹部;往后扩展波及到臀部;向下延伸而累及股部他处。该病与体癣相比较有下面几点不同:一则股癣损害形态罕见呈圆形或椭圆形,多为不规则形或弧形;二则股癣皮损往往表现为苔藓样变或急性和亚急性湿疹样变;三则股癣较容易并发细菌感染;四则股癣自觉痒更为剧烈。股癣一般从足癣或手癣自身传染引起的,病情与季节变化有关,通常入夏复发或加重,到冬天可缓解。病程缠绵,必须耐心医治方能痊愈,否则易复发。
足癣系致病真菌感染足部所引起的最常见浅部真菌病菌,我国民间称之脚气或湿气。本病主要病原菌是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毛癣菌和玫瑰色毛癣菌等。此外,由白色念珠菌引起也屡见报告。足癣以中青年发病菌占多数。儿童老年患者较少见,这可能与这些人活动少、趾间较干燥有关。本病菌好发于趾间,尤其是第三四趾缝。这同上述部位皮肤密切接触、潮湿、不通气,汗蒸发较差有关。足癣皮损表现一般分为以下三型:(一)水疱型:在趾间及足底处可见针头至粟粒大的深在性水疱,疱壁较厚,疏散或密集分布,邻近皮疹可融合,形成较大水疱。疱液自然吸收、干燥后转为鳞屑。(二)趾间糜烂型:惯发于趾间,患处潮湿而多汗。皮疹初起为浸渍,因瘙痒或揉擦后招致表皮破损,终于转呈糜烂潮红湿润。可伴渗液常发出难闻恶臭。(三)鳞屑角化型:颇为常见,好侵犯足底,足侧、趾间及足跟部。皮损表现为鳞屑,角质增厚,粗糙变硬,间有皲裂,每至冬季病性尤重。以上三型的皮损往往同时参杂互见,只不过是以其中那种皮损为主,就称该型足癣。例如水疱型是以水疱表现为显著,间也可见糜烂或鳞屑少许。本病自觉剧痒,以水疱型和趾间糜烂型尤甚。足癣发病与季节有关。往往冬轻夏重。在夏天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发生变态反应而引起癣菌疹,此时可伴发热等全身症状。
手癣是发生于掌面的浅部真菌病,与祖国医学&鹅掌风&表现雷同。可以是原发,但是多数是从足癣自身传染而来。病原菌与足癣相同,临床表现也和足癣差不多。由于手是露出部位,通风性比足要好得多,故临床无指间糜烂型呈现,而仅见水疱型和鳞屑角化型。临床偶见糜烂出现,但往往是念珠菌感染所致,而并非皮肤癣菌引起的。
甲癣是甲部感染皮肤癣菌所致的,俗称灰指甲;若由非皮肤癣菌所引起甲的病变则称甲真菌病。既往常把甲癣和甲真菌病混为一谈。甲癣病变始于甲远端、侧缘或甲褶部。表现为甲颜色和形态异常。多呈灰白色,且失去光泽;甲板增厚显著,表面高低不平。其质松碎,甲下常有角蛋白及碎屑沉积。有时,甲板可与甲床分离。此外,临床可见一特殊型,即真菌性白甲。该型表现不增厚,只是甲表面发生点状白色混浊,随后逐渐扩展而波及全甲。甲癣病程缓慢,如不医疗、可罹病终身。甲真菌病临床特征呈甲板增厚、表面可见横沟纹,有时变为褐色。仍有光泽感,却无甲癣常见之甲下角蛋白及碎屑沉积。与此同时,多伴发甲沟炎,表现为甲周红肿,自觉有痛感和压痛。甲沟常有渗液少许,但未见化脓。本病致病菌为念珠菌或曲菌,需要进行真菌培养方能确认。
花斑癣因紫斑、白斑交替存在,故中医命名紫白殿风。鉴于夏季出汗皮疹斐然,又俗称汗斑。本病是由寄生于表皮角层的花斑癣菌所引起的。该菌为嗜脂性,既往培养常常失败,而今国内屡有培养成功的报道。也有人提出,花斑癣菌从真菌分类角度考虑,该菌不应属于真菌范畴。那么,由它引发的皮肤病也不应叫癣,故建议改称花斑糠疹。花斑癣惯发于颈和胸背部位。有时,上肢近端也被波及。基本损害为斑疹,大小如黄豆。新疹是黄褐色或棕褐色,旧的病变呈灰白色。皮损表面附有微量糠状鳞屑,相邻皮诊可互为融合成较大的不规则病灶。一般无自觉症状,偶尔出汗时稍有痒感。
癣菌疹系指真菌或其产物从原发病灶经血循环在人体其他部位发生皮疹,是属于一种变态反应。本病必须具备下列条件:有一个活动性原发真菌病灶;在癣菌疹的病变处查找真菌阴性;癣菌疹的病情随原发活动真菌病灶控制而改善直至消退;癣菌素试验必定阳性,如阴性也可排除至癣菌疹的诊断。癣菌疹可分为全身泛发型和局限型两种。前者的皮疹呈苔癣样疹,即全身出现对称性、播散性的丘疹,与毛囊相一致,约针头至粟粒大;后一型多表现为汗疱样发疹,其特点于双侧掌面及指腹部发生散在或群聚深在性水疱,大小不等,疱壁不易破溃,少数可演变成较大水疱,如黄豆大以上。本病自觉奇痒难忍,特别是局限型更为明显。此外还可有其他型发疹,譬如多形红斑样、结节性红斑样等均为罕见。
诊断与鉴别
浅部真菌病可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特点,诊断一般较容易。必要时可进行如下辅助检查:一、真菌显微镜检查:选取皮损边缘的鳞屑或病发几根。置于玻片上,加入氢氧化钾溶液一滴,加盖玻片。然后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片刻,以促进角质溶解。最后进行镜检观察。真菌检查阳性对诊断有确诊作用,如阴性也不能排除癣的诊断。二、真菌培养:常规的培养基是采用沙堡弱(sabourauad)培养基。将从病灶取来的鳞屑、毛发或疱膜接种后,放入25~30℃恒温箱中培养。一般5天左右即可见菌落生长,随后可进行菌种鉴定。如经三星期培养无菌落生长,可报告培养阴性。三、滤过紫外线灯检查:该灯又名伍德(wood)灯,系紫外线通过含有氧化镍的玻璃装置,于暗室里,可见到某些真菌,在滤过紫外线灯照射下产生带色彩的荧光。这样可根据荧光的有无以及色彩不同,在临床上对浅部真菌病,尤其头癣的诊断提供重要参考。此外,本灯对诸如托儿所群体检查也有帮助。
浅部真菌病 须同众多皮肤病鉴别,兹简介如下:一、头癣应该与银屑病、脂溢性皮炎及斑秃进行鉴别: 银屑病以成人多见,始自儿童发病较少。除头部有病变外,往往于躯干、四肢伸侧也常受累及。皮损呈斑块、表面附有厚层银白色鳞屑。病损处头发为毛笔状,但其本身无病理改变,即未见断发、脱发以及发干、枯弯曲等;脂溢性皮炎以成人居多,好发于头部眉部、鼻唇沟、胡须部、腋下,躯干中央及阴阜处。皮疹为红斑、丘疹、表面有油脂状鳞屑。无断发现象、奇痒;斑秃、俗称&鬼剃头&。发病前多有精神障碍,病变处呈类园形脱发,境界分明,脱发区内既无炎症反应,亦无鳞屑。主观无痒感。上述皮肤病毛发真菌检查皆为阴性。二、体癣须与玫瑰糠疹及银屑病进行鉴别:玫瑰糠疹惯发生在躯干和四肢近端,皮疹泛发且对称分布,主要表现为红斑,病损长轴与皮纹或肋骨相平衡,表面附糠状鳞屑。真菌镜检阴性;银屑病多见冬季加重,夏天缓解。余者鉴别内容参照上述。三、股癣主要应同神经性皮炎和慢性湿疹鉴别:神经性皮疹及慢性湿疹真菌检查均为阴性外,该两种病未见损害边缘略高于邻近正常皮肤,而且也无夏重冬轻的现象。四、手足癣要与湿疹及汗疱疹鉴别:湿疹往往累及手足背面和指趾伸侧,常对称分布。急性型皮疹为多形性损害,慢性者往往见有浸润明显,可呈苔藓样变,色泽暗红,界限一般清楚;汗疱疹好发于手指侧及掌之边缘,常伴发多汗症。以上疾病真菌检查均为阴性。
(一)酮康唑(kefoconazole):现今多以本药内服以替代灰黄霉素。酮康唑系一种合成的广谱抗真菌咪唑类药。其抗真菌机理是通过抑制做为真菌细胞膜的重要成份的麦角畄醇合成,导致该菌细胞膜失去正常功能,引起膜的通透性增高,最后使真菌变性乃至死亡。据临床实践本药对浅部真菌病有良好的疗效。适应症:主要用于头癣,其次全身泛发体癣,重症型股癣以及甲癣。禁忌症:肝功异常,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禁用本药品。剂量:成人,200mg,1次/日。儿童体重20公斤 以下,50mg,1 次/日;20~40公斤 ,100mg,1次/日;40公斤 以上可按成人剂量服用。(二)其它咪唑类药:伊康唑(Itraconazole)抗真菌效力为酮康唑的5~10倍,用于治疗皮肤癣菌的最小剂量每日100mg即可。
未累及毛发或甲板的浅部真菌病,采用局部疗法均可收效,但需要耐心,坚持较长时间擦药。常用有二组药物。(一)外用独特药物:可选用特效药物克癣灵药水,外涂患处,(二)特异性广谱抗真菌剂:目前广为应用最大的一族都有共同的咪唑环,即咪唑类药象硫康唑(fioconazole),咪康唑(Miconazole)、肟康唑(oxiconazle)、益康唑(econazole)酮康唑(ketoconazole)白呋唑(Bifonazole)及克霉唑(氯三苯咪唑Iotrimazoie)等往往制成1~2%霜剂,以供临床应用。三、各种浅部真菌病的具体治疗方法(一)头癣我国已总结一套&五字疗法&的好经验,即服(药)、洗(头)、搽(药)、理(发)、消(毒)。对照此经验,我们可选用酮康唑内服,按上述剂量,连服4周;治疗期间须每日洗头;坚持外搽适宜的抗真菌药膏1~2月;每周理发一次,直至治愈为止;病人日常用品,如帽子、毛巾、枕巾、梳子等须定期进行消毒。(二)体癣、股癣、手足癣应坚信这类癣病局部治疗可奏效,但须根据不同病情,不同皮损表现,而采用不同剂型的癣药。1、癣药并发感染,应先控制感染。2、病变处肿胀渗出明显时,可选用3%硼酸水或0.02%呋喃西啉溶液湿敷,俟消肿、渗出减少后再选择有效治疗癣的外用药。3、患处呈糜烂及少量渗出者,须先以黄连氧化锌油外用过渡2~3天,然后再酌情更换适宜癣药膏。4、病损表现为鳞屑角化型时,治癣药膏的剂型以软膏或霜剂为妥。5、如损害处有皲裂现象、忌用酊剂外搽,仍选取软膏或霜剂为好。6、皮疹以红斑、为主者,可选用酊剂或软膏和霜剂。7、面部、股内侧等部位皮损,禁止用高浓度角质剥脱剂,以免刺激而引起皮炎。8、只要剂型选择无误,多主张不宜频繁改换外用药。每种治癣药膏至少要用一周。9、病情顽固或皮损面积广泛、应用局部疗法治愈有困难者,可考虑给予酮康唑内服,200mg,1次/日,连用4周。(三)甲癣本病原则上也应以局部治疗为主,但由于甲板颇厚,一般药物不易渗透进去,故不能采取平常治癣办法来处置本病。局部用药前须尽量除去甲板,而后再外用抗真菌药。常用方法介绍如下:(一)刮甲法:每日用小刀尽量刮除病甲变脆的部分,然后再外搽5%碘酊、30%冰醋酸、或威氏液,每日坚持1~2次,直至痊愈为止。(二)溶甲法:先以胶布保护甲周皮肤,然后把25~40%尿素软膏涂于甲板上,最后再加盖塑料薄膜,并用胶布固定。每2日换药一次,待甲板软化有浮动感时,用镊子将甲板拔掉,随后,每日按常规换药,等创面愈合后再外用癣药膏,直到长出好甲。如果通过以上方法治疗失败或者病甲数目多,亦可考虑投与酮康唑口服,剂量同上,常需半年左右方能治愈。(四)花斑癣本病容易治愈,但也常复发。传统用药,例如20~40%硫代硫酸钠溶液,2.5%硫化硒乳剂外用均可奏效,此外,咪唑类霜剂也能获得满意效果。(五)癣菌疹本病全身治疗可按过敏性皮肤病的治疗原则处理;局部不须用抗真菌药,尤其忌用刺激较强烈的癣药。可选用温和的氧化锌油外用或3%硼酸水湿敷即可。此外,必须积极医治活动性的癣病灶。
一、努力做好卫生宣传教育工作,普及癣病的防治常识和措施。二、积极医治癣病患者,特别是头癣和手足癣,要充分发动群众,开展群防群治。三、讲究个人卫生、不与患者共用日常生活 返回首页 健康视频。浅部真菌病的预防要注意以下几方面:4.1 鞋袜穿着要讲究,干燥透气常消毒;避免穿过紧而不透气的鞋袜,选用棉袜,以消除皮肤癣菌增殖的条件;定期对鞋袜进行消毒4.2 毛巾拖鞋不共用,指趾甲要勤修剪;避免使用公用鞋袜、毛巾及其它浴具,尤其家庭的公用拖鞋,人来各往最是传染源。4.3 沐浴洗足用喷淋,有菌场所勿赤足;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沐浴或洗脚时请用淋水方式; 避免在容易接触到真菌的地方,如游泳池、更衣室、浴室光足走路。4.4 宠物患癣免接触,人若感染早治疗;避免接触皮肤患真菌疾患的宠物;人若感染了真菌,要尽早治疗,坚持治疗,避免传染和扩散。
{{each(i, video) list}}
{{if list.length > 8}}
查看全部 ${list.length} 期节目
{{if _first}}
内容来源于
{{if list && list.length}}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真菌性皮肤病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ゞ傷鈊メ尐瑞分享经验5
lfxstar分享经验0
请叫我旭g分享经验0
时空福道分享经验0
话费大商分享经验0
兴复汉室VIP分享经验0
SYSYSY是我分享经验0
超级深蓝色2014分享经验0
你会笑着活下去分享经验0
大镰诱分享经验0真菌性皮肤病 -
真菌性皮肤病真菌性皮肤病由致病真菌感染所引起,可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两大类。在中国90%以上的真菌病属浅部真菌病,真菌只侵犯表、、毛发和甲板。侵犯皮下组织和内脏的称深部真菌病。真菌性皮肤病指手,足,甲癣指(趾)间及掌、跖皮肤的浅部真菌感染,称为手癣和足癣,侵犯指(趾)甲者称为甲癣。足癣在浅部真菌中发病率最高,而且是产生手癣,体癣,股癣的根源,应积极防治。
真菌性皮肤病 -
浅部真菌病是由寄生于角蛋白组织的致病真菌所引起的皮肤病,其病原菌可分为:
真菌性皮肤病 皮肤癣菌寄生在皮肤角蛋白组织致病真菌统称为皮肤癣菌。该菌凭其侵犯组织不同和培养特点差异把它再划分以下三属:(一)毛癣菌属:侵犯皮肤、毛发和甲。本菌属已查明有13种可使人类致病。常见有黄癣菌、、断发毛癣菌、紫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等;彼等培养特点呈棒形大分子孢子,壁光滑。(二)孢子菌属:侵犯毛发及皮肤,在中国以铁锈色小孢子菌、羊毛样小孢子菌等为多见;这些培养特征是梭形大分子孢子,壁有刺。已报道有8种能引起人类发病。(三)表皮癣菌属:侵犯皮肤和甲。本菌属仅絮状表皮癣菌一种可使人类致病,其培养所见呈杵状或梨形大分子孢子。上述三属的皮肤癣菌,感染人体后可引起组织反应而发生红斑丘疹、、鳞屑、断发、脱发和甲板改变等。按其侵犯部位差别,临床可分为头癣、体癣、股癣、手足癣和甲癣。角层癣菌寄生于皮肤角层或毛干表面的致病真菌可谓之角层癣菌。此类癣菌又分两型,即角层型和毛发型。前者有花斑癣菌、红癣微细棒状杆菌,曼逊氏癣菌及威尼克氏癣菌;后一型有菌。由于角层癣菌是寄生于人体组织的表面,故一般不引起组织的炎症反应,即使有也极轻微。
真菌性皮肤病 -
真菌性皮肤病病流行颇广,遍布在世界各地区,在我国也是常见多发病。发病率,据几家医院报告,该类皮肤病占皮肤科门诊患者总数的第二或第三位,有的甚至居首位;某部队依据1985年空军医院调查滇桂前线官兵发病情况的资料:该院对某集团军2370名官兵进行查体,结果发现罹患浅部真菌病的人有1414名,占被检人数的59.66%;在附属一、二院对年门诊初诊费40731病例统计,本类疾病6108例占15.98%。浅部真菌病发生与菌种类别、个体抵抗菌力及环境有关,但这一类皮肤病之所以流行这般广泛,发病率如此之高,究其原因可能与下面因素有关:
一.真菌生活力极强:该菌不含、无能力,只凭寄生或腐生来生存。真菌喜好潮湿温暖的环境、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5-26℃,在pH值此3.0-10.0条件下皆可生长。虽然对高温(45℃以上)抵抗力弱,但温度在4℃以下却有很强适应力.对、等也有相当的抵抗力。由此可见,真菌对生活条件要求不苛刻。故此,人们可从大气中、动植物的体上、人类粪便、地板上和土壤里等可培养检出致病真菌,总之,真菌生活能力极强,在自然界中几乎无处不存在,所以真菌感染人类的机会自然也随之增加。二.带菌者是造成浅部真菌病菌流行传播的主要原因:由于人们对癣的危害性认识还不够,因而不重视它,有病往往任其发展。以足癣而论,多数患者,病情不很严重,仅微痒而已,故从不主动去求医;某些病人即使有较明显症状,亦仍不积极医治,缘于患病日久,习以为常了;还有部分患者,虽经治疗而获痊愈,但因感染源没有控制,又无预防措施,所以往往再次复发。以上例举的三种人都是带菌者,其最终造成后果:对已则可能引起自身传染而招引他处发生癣;对社会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向周围人群传播。真菌性皮肤病三.致病真菌传播场所广泛以致预防颇困难:引起本病传播场所相当广泛,可以通过,象拖鞋、浴盆、脚盆、毛巾、理发工具等而使病原菌广为传播。由此可见,上述公共场所必须有严格管理制度和消毒措施,否则欲控制其发病率则不容易实现。
四.机体自身抵抗力强弱对本病流行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虽然有人认为真菌传染力低,即便在趾间,如果局部不破伤,还是不易发病。但众所周知,不讲究个人卫生的人;患有全身性疾病患者,如、等;长期因病而使用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生素等。以上情况,无疑将对癣病的发生起促进作用。五.外界环境与癣的流行也有重要关系:真菌喜在潮湿环境中生长繁殖,故本病好发于趾间,并多见在湿热地区和炎热夏季发病或加重。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浅部真菌病是具有一定传染性,既可自身传染,也可传染他人。本病传染方式:一则直接接触传染,如头癣的发病往往是直接接触罹患头癣的儿童或患有癣病的动物后引起;二则间接接角传染,如经常使用患者用过的东西,象拖鞋、枕巾、擦脚布等就可能发生癣。
真菌性皮肤病 -
花斑菌真菌性皮肤病,亦称皮肤真菌病,是指由病原真菌所引起的人类皮肤以及黏膜、毛发和甲等皮肤附属器的一大类感染性疾病。常见的真菌性皮肤病有:
一、花斑癣和马拉色菌毛囊炎:两者为同一种嗜脂酵母—正圆形糠秕孢子菌引起的不同皮肤病变。亦称,表现为细碎脱屑的斑片,伴沉着和或色素脱失。又称,表现为痤疮样丘疹。在正常人皮肤可寄生此菌,但在多汗、多脂、不勤洗澡、不勤换内衣、患有慢性病、营养不良时,或接受皮质类固醇治疗的病人或慢性感染时容易发病,及地区较为多见,以青少年发病为主,16-40岁为高发年龄。人体上半部毛囊皮脂腺丰富,为本病的好发部位。二、皮肤癣菌病1、头癣:头癣是一种头皮毛囊的皮肤癣菌病,通常可导致炎症性或非炎症性脱发,主要发生在前儿童。头癣在显微镜下有三种类型:发外型、发内型和。临床表现为脱发和鳞屑并常伴炎症反应。2、体股癣:和是指光滑皮肤表皮的皮肤癣菌感染,股癣系专指发生于、、肛周和的体癣。患病初期时皮肤发红,出现针头大或米粒大小红色斑、小水疮、但边缘清楚,随着病情进展,皮损逐渐向外扩大,而中心部分愈合,扩张的边缘可见明显的水疮、、多同心圆形,面积可大可小,自觉瘙痒。发病率的高低受气候条件、患者职业或生活习惯、卫生状况、机体抵抗力等诸多因素影响。3、手足癣:和是指发生在手足皮肤且除其背面以外部位的皮肤癣菌感染。尤以足癣常见,人群患病率高达30%-70%。易感因素为气候湿热、足部多汗少脂以及局部欠透气、患等。手足癣分为三种类型:鳞屑角化型、水疱型、擦烂型。鳞屑角化型主要表现为皮肤角化过度、粗糙无汗、干燥、有、角化和破裂,可引起疼痛。水疱型表现为散在或群集的深在性小水疱,发生在掌跖或指(趾)间,自觉症状为剧烈瘙痒。水疱可继发感染,引起淋巴结炎等。擦烂型往往与水疱型混合存在,趾面皮肤浸渍发白,常因搔抓除掉浸渍的表皮,露出红润的湿烂面,易继发细菌感染引起淋巴管炎、丹毒、蜂窝组织炎等。甲癣4、甲癣和甲真菌病:是由是由致病性真菌引起的甲板和甲下组织的真菌感染。真菌往往来源于手足癣,侵犯的真菌主要是红色癣菌,侵犯趾甲的多半是表皮癣菌,少数是白色念珠菌及红色癣菌等。为一常见病,多发病。年龄愈大,愈易感染。和糖尿病、HIV感染、滥用及的患者易发生此病。
三、着色芽生菌病或称着色真菌病:是由多种棕色(暗色)真菌引起的一组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慢性局灶性感染,最常累及部位是四肢,特征表现为逐渐增多的疣状增生和性损害。常见于户外活动人群及赤足者。四、孢子丝菌病:孢子丝菌病是由双相型真菌申克孢子丝菌所致的亚急性或慢性感染。通常表现为性传播,偶可引起肺、、骨或其他部位的感染。温带及热带地区常见,成人比儿童常见,尤其在经常接触土壤、植物或植物性物质的职业个体中更为普遍。五、暗色丝孢霉病:是指由多种条件致病性棕色(暗色)真菌引起的皮下和深部组织感染。这种真菌不同于皮肤着色真菌病的病原菌,这些真菌的特征性表现为在组织中形成有隔菌丝相培养物中或多数病例组织中生长的真菌细胞壁中有色素形成。六、皮肤粘膜念珠菌病:念珠菌病是指念珠菌属所引起的感染。30-50%的正常人的口腔和消化道中可以分离出念珠菌。正常妇女生殖道念珠菌带菌率也高达20%。念珠菌是人体正常菌群之一,为条件致病菌,易引起粘膜、皮肤和甲的感染,常见的有、念珠菌性龟头包皮炎、、甲念珠菌感染、5种。治疗主要以外用药为主,甲癣和、、深部真菌病、皮肤粘膜念珠菌病、比较重的皮肤癣病等可内服抗真菌药治疗。
真菌性皮肤病 -
手足癣:局部治疗为主,根据不同类型而选不同的抗真菌药。水疱型:可用酊剂,复方苯甲酸酒精,复方士槿皮酊。浸渍糜烂型:渗出液不多时用足粉,粉;渗出液多用1:5000pp粉。角化型:复方苯甲酸软膏。甲癣:必须清除病甲,方法有外科手术拨甲;病甲清除后用碘酒清除真菌,直至新甲长出。
真菌性皮肤病 -
一、头癣1、病因头癣致病菌为毛癣菌属及小孢子菌属。白癣主要为铁锈色小孢子菌及羊毛样小孢子菌所致。黄癣由许兰黄癣菌感染所致。黑点癣的病原菌为紫色毛癣菌和断发毛癣菌。本病由直接接触与间接接触感染所致。儿童多发。
2、临床表现(1)、:初起损害为片状毛囊性丘疹,很快变为覆有灰白鳞屑的斑片,逐渐扩展融合。头发易断、稀疏无光泽,发根周围有灰白色菌鞘包绕,自觉痒,发病于幼儿和儿童,至青春期趋向自愈愈后不留瘢痕,毛发可完全生长。拔取病发直接镜检可见发外有菌丝及孢子。(2)、黄癣:初于发根部出现丘疹或,继而变为点状黄色或灰色结痂,并逐渐扩大增厚,中心凹陷,边缘翘起呈碟状,从中有毛发穿出,有鼠尿臭味。去痂后可出现糜烂面或浅溃疡面,愈后留有萎缩性瘢痕。病发无光泽,易脱落,永不再生,自觉瘙痒。常于幼年发病至成人期不愈。拔取病发直接镜检,可见发内有菌丝或排列成行的关节孢子。(3)、:初起损害为小片丘疹、鳞屑,继而形成鳞屑性小斑片,亦可融合呈大片,患处头发出头皮即折断,在毛囊口留下黑点状残发。自觉痒愈后留有斑痕时可发生永久性脱发。儿童和成年人均可发病。拔取病发直接镜检,可见发内呈链状排列的较大孢子。灰黄霉素3、诊断根据皮损典型表现,结合真菌镜检或培养,容易诊断。
4、治疗口服,儿童每天20mg/kg,成人每天0.6-0.8g,1次或分两次服用,共服20-25天。每日擦药1次,可用5-10%硫磺软膏、2.5%碘酊,连续用2个月。5、护理(1)一般护理:本病多为间接传染,可因共同理发用具、枕头、帽子而传染,的如猫、狗也可为传染源。要教育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如发现可疑患者应及时诊断,早日隔离治疗,以防造成流行。(2)隔离:严格床边隔离,按时用药,一个疗程结束后,要全面消毒杀菌,更衣换帽。外用药治疗3个月时,查菌阴性者可解除隔离。(3)注意药物副作用:用服灰黄霉素期间,应注意药物不良反应。二、手足癣及甲癣是皮肤癣菌侵犯掌、跖、指(趾)间皮肤及甲板引起的浅部真菌感染。1、病因手足癣的病原菌为表皮癣菌属,以间接传染为主;甲癣与手足癣多为同一致病菌,常继发于手足癣。手癣2、临床表现(1):根据皮损形态分为水疱型、擦烂型与鳞屑角化型。自觉痒,发生皲裂时可引起疼痛。足癣可反复发生,不易治愈,也可因搔抓继发细菌感染而形成淋巴管炎、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或。搔抓及用药不当可引起湿疹样改变。(2):皮肤损害主要为水疱型和鳞屑型,常单侧发病于手指端屈侧,表现为小水疱、干燥脱屑、粗糙增厚,并逐渐扩展至掌心及邻近手指及甲板。自觉痒,由于及刺激可继发湿疹样改变。(3):真菌自甲缘或甲侧侵入,向内蔓延,使甲变型,增厚及凹凸不平,呈灰白色或污黄色,无光泽,本病多由手癣传染而来。
3、诊断根据临床皮损表现及镜检。4、治疗及护理(1)治疗:以外用药为主,根据临床分型对症处理①、水疱型。0.1%醋酸铅溶液泡洗30分钟后,涂10%的冰醋酸溶液或足癣粉。②、擦烂型。使用足粉,待干燥脱屑后改用2-3%克霉唑③、鳞屑角化型。10%或2-3%克霉唑软膏及其霜剂。④、并发症处理。感染时局部及全身使用抗生素。并发湿疹时应先按湿疹处理。⑤、甲癣治疗。每日用小刀刮除病甲变脆部分后,外涂30%冰醋酸或10%碘酊,亦可用醋浸泡。(2)护理:①、防止自身感染,避免搔抓。脸盆脚盆分开使用。拖鞋浴巾用后消毒。②、外用足粉时应先将皮肤擦干;涂糊剂时应先将糊剂涂于纱布上,再贴于糜烂面。外用药期间,如局部出现红斑、水疱及瘙痒时,常为接触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进行抗过敏处理。③、甲癣用药前,先用凡士林软膏涂于甲周,保护正常皮肤,再用药水涂于甲表面。三、体癣和股癣体癣除头皮、手足及指(趾)甲以外的浅部真菌病为体癣。发生在腹股沟及股内侧称股癣。(,北京海文医院,专家门诊:)
1、病因病原菌为、石膏样毛癣菌及絮状表皮癣菌。2、临床表现初为红色丘疹或丘疱疹,逐渐向外扩大,中心消退,故皮损呈环状,损害相互融合呈多环形,边缘有干燥性鳞屑,自觉痒,夏季多发,青壮年多见,直接镜检可见菌丝。3、诊断根据典型皮损表现及镜检查菌阳性可诊断。4、治疗及护理(1)治疗:可选用各种抗真菌制成。成人皮肤较薄处及婴幼儿皮肤或有严重炎症时,不宜用高浓度及刺激性药物,可用3%克霉唑霜。(2)护理:①、注意个人卫生,防止继发传染。②、早治疗、彻底治疗,防止继发传染。③、外用溶液时,应从外向内涂于皮损处,以控制皮损扩展。同时注意药物刺激与过敏反应。④、外用药治疗期间,勤换内衣,将沾污内衣用开水烫洗或煮沸灭菌,床单、被褥要勤晒及烫洗 。
真菌性皮肤病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现代医药卫生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中国真菌学杂志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动物医学进展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1次
参与编辑人数:15位
最近更新时间: 14:32:47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皮肤病医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