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初三开始突然间发现自己己突然听不清别人低音或

记叙文阅读篇(中)&北京市17区县学年度初三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总
阅读记叙文《善良的种子》,回答15——17题(共15分)
善良的种子
①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
②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一空的老人,自己步行40里路回家。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亲又是为了节省路费,“抠王”的名号在村里愈发叫得响亮了。
③父亲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成了小偷光顾的对象。那一次正是春播时节,父亲和几个乡邻去城里买种子。买完种子后,父亲的兜里还剩下100多块钱,他没花,连午饭都没舍得吃,就和几个乡邻急匆匆地坐上了回乡下的客车。大概是买票的时候,被人瞄上了他兜里的那张100元的票子,再翻口袋的时候,那张100元的票子就不翼而飞了。在那个年代,100块钱不是个小数目,可以买很多东西呢。父亲急得满头大汗,在翻遍所有的口袋,确定钱丢了之后,父亲感到眼前一黑,差点晕倒过去。车上人很多,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感觉每一个都像是偷钱的人。
④父亲正在心里痛骂自己粗心大意的时候,听到了车下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尖叫:“我的种子丢了,你们谁看到我的种子了?那可是我家里一年的种子啊……”
⑤那个丢了种子的女人在那里不停地抽泣,她说她把种子放在站点,自己去解了个手,就这一小会儿工夫,种子咋就没影了呢。她说她家死了男人,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支撑着,她命苦啊。她呼天抢地。车里人都纷纷对这个丢了种子的人表示同情,纷纷谴责那个偷种子的缺德的人,他断了穷人家的活路。
⑥“不管咋的,先上车再说吧。”父亲劝她,忘了自己也是个遭遇了盗贼的人。
⑦父亲向同来的乡邻要了个空袋子,放到那个女人手里。他解开自己的袋子,一捧一捧地往那个素昧平生的人的空袋子里装种子,一边捧一边说:“你少种点,我也少种点,日子总能挺过去的。”与父亲同来的乡邻,看到父亲的所作所为,也都纷纷打开袋子,往那个人的空袋子里捧种子。不一会儿,那个空袋子就鼓了起来,仿佛吃饱饭的人,振作了精神。那女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个劲儿地要给父亲和乡邻磕头。父亲说:“谁还没有个难处,都帮一把,就挺过去了。”
⑧满车厢的人都亲眼目睹着父亲的小小善举,他们不知道父亲的心灵刚刚经历的创痛。父亲也自始至终没有向人说出自己的钱被偷了。
⑨下车的时候,人很挤。他感觉被人紧紧地贴了一下身子。父亲再一次翻口袋的时候,发现那张百元票子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就是他自己的那张,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
⑩望着从车上下来的一个个人,父亲看谁都不再像是小偷。
(11)这个世界上,每一颗良心都是一粒善良的种子,或许你没有财富,无法慈善,但你可以去做一粒善良的种子,把爱孕育,让爱开花。这些种子会让世界阳光明媚,花团锦簇。
15.选文第③——⑩段记叙了父亲去城里买种子回家途中的一段经历,请仔细阅读这几段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情节。(4分)
(1)&&&&&&&
(2)&&&&&&&&&
(3)&&&&&&&&&
&&(4)&&&&&&&&&&&&&
16.选文第⑨段写到“父亲再一次翻口袋的时候,发现那张百元票子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结合上文内容,说说那张百元票子又回到父亲口袋里的原因。(4分)
17.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父亲这一形象写得如此感人的?(不超过150个字)(7分)
15.(1)父亲丢失了100元钱。(2)父亲听丢种子女人的哭诉。(父亲得知一个女人种子被偷)(3)父亲把部分种子给丢种子的女人并带动乡邻也出手相助。(4)父亲丢失的钱失而复得。
(共4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16.父亲把自己的种子分给丢失种子的素不相识的女人的善举,感染了周围的人,也唤醒了偷钱人的良知。(共4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示例一:作者从正面详细描写了父亲丢钱的焦急心情和主动帮助丢种子女人的语言和动作。与上文父亲是有名的“抠王”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父亲的善良无私、乐于助人。描写乡邻帮助女人及父亲的钱失而复得的情景,写出父亲的善举对周围人的影响,又从侧面衬托了父亲的善良无私。正是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才使父亲这一形象写得如此感人。
答案示例二:作者开头写父亲是一个有名的抠王,与下文写父亲丢钱的焦急心情,和主动帮助丢种子女人的语言和动作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父亲善良、无私的品格;
“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这典型的细节描写,
说明父亲的钱来之不易而格外珍视,更衬托了父亲善举的可贵。通过这些手法将父亲这一形象写得如此感人。
(共7分,写作手法3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写出任意3点即可,能联系文章内容2分,顺畅表达2分。)
阅读《漓江情韵》,完成15-17题。(共15分)
①雨霏霏,雾茫茫。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上。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标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编织成篇。
②我漫步江边,向一个个黑色标点走去。最近的一个标点圆圆的,像是句号。等我走近了,才看见那是一把雨伞,但伞下空无一人。转身刚要离去,伞下忽然有稚嫩的童音向我问候:“你好——你好——”我顿时愣在那儿了。还没等我醒过闷儿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的佳句!我弓下身,寻觅与我开玩笑的伞下顽童。一看吓了一跳,与我逗趣的竟是一只伏在鸟笼里的鹦鹉。鹦鹉见我俯视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舟。”我不禁笑出声来,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
③于是,我耐心地等待他的出现。终于,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我从木桨击水的声音中悟出,那破折号是一只小舟。我猜想这叶木舟上的摇桨人,一定是这只神奇鹦鹉的主人;这只鹦鹉,是他有意安排在这儿吸引游客的。妙!这个超人的奇思妙想,等于给这首朦胧诗又增添了一个惊叹号。
④果然,一叶木舟从雨雾中现身。一个低沉苍劲的男低音传入我的耳鼓:“你是过江,还是想游漓江?上船来吧!”
⑤上了船,我才看清,他的脸清癯瘦削,身条和那张脸一样瘦削,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是个一走一歪的残疾人。我的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他却不知我心态上的变化,依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看你这身行头,不像是本地的过江人。你想去哪儿看景?不要看我的船小,它可以从漓江摇到桃花江。先生如果有远游的野兴,我还可以送你到阳朔,那儿有一条洋人街,是中国的一绝。”
⑥我摇摇头,告诉他昨天我已经乘坐游艇去过那些景区了。
⑦“那么,你登船的意思是……”他不解地望着我。
& &&⑧我只好言明只是想看一看调教鹦鹉读诗的摇船人。仅此而已。
⑨他大声地笑了起来。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像是标点中的一串黑色省略号,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
⑩他告诉我,他先天残疾,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在江边,是一对儿在江上摆船的夫妇把他养大成人的。收养他的两个老人走后,他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便开始了摇船生涯。有一天,他到鸟市去买鱼鹰,看见这只仅有一条腿的鹦鹉,便把它买了下来。从此,这只鸟儿与他朝夕相伴。
⑪“那韩愈赞美漓江的诗,是你教它的?”我问。
⑫“不是。桂林人都会背诵这两句诗,它听多了,就会学舌了。”
⑬“那么请客人登船的两句话呢?”
⑭“两个瘸子之间,心灵相通,我一点拨它也就会了。”说这话时,他似乎十分开心,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⑮我沉默了,一股莫名的力量震颤着我的内心。我不知这个腿部残疾的摇船人和他那少了一条腿的鸟儿,在雨雾漓江上苦心经营一天,能有多少收入。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么也张不开。我不愿再耽误这个摇船人的宝贵时间,从衣兜里掏出一张五十元的钞票,塞到他的手里,匆匆下船。他从船上跳了下来,急切地对我喊道:“不可以——不可以——老先生,我没为你做什么,不能收你的钱……”&&&
⑯回到江边公寓,隔窗而望,那船那伞已不再是朦胧诗中的标点,阴柔情致的漓江和充满阳刚的人,编织成了漓江美丽的人文诗章……
&&&&&&&&&&&&&&&&&&&&&&&&&&&&&&&&&&&&&&&&&&&&&&&&&&&&
15.本文记叙了“我”漫步漓江与摇船人相识的经过,阅读全文,填写表格。(4分)
16.“我”见到摇船人时为什么“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答:①&&&&
&&&&&&&②&&&&&&&&
17.⑯1507
答案:等待摇船人&
②吃惊、失望&
③了解摇船人(与摇船人交谈)&
④感动、敬佩
(共4分。每空1分)
16.答案:
原因:因为摇船人其貌不扬且有残疾,与“我”想象的差别很大,“我”很失望。
目的:与后文“我”的感动、敬佩形成对比,突出“我”从摇船人那乐观开朗、自食其力、身残志坚的精神品质中受到的感染。&
&(共4分。第一问2分,每个要点各1分;第二问2分,每个要点各1分)
答案示例:
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首先描写初见摇船人一走一歪的动作,写出摇船人是个残疾人,这让作者很失望;接着写交谈中摇船人爽朗的笑声,开心的表情,“不甘心拿社会低保打发日子”和急切对“我”喊“不能收你的钱”等语言,写出摇船人的乐观开朗、自食其力、身残志坚,让“我”产生了对摇船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敬佩之情。
(共7分。写作手法1分,结合文章内容2分,人物性格3分,语言表达1分) &
09& &&阅读《带套袖的孙犁先生》,完成下列问题。(15分)
带套袖的孙犁先生
①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会了《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他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
②一九七九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社作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秋天,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箐二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
③一九七九年秋日的一个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败经过。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④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⑤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篇幅却不短,大约一万五千字,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
⑥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⑦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⑧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的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
⑨我相信他对纸张有着和对棉布、对衣服同样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行、人生的质朴和美丽。
(摘自《从梦想出发》,原文略有改动)
15.作者写了三次见到孙犁先生,孙犁先生都是带着套袖,孙犁先生是在什么情况下带套袖?分别带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觉?阅读完文章以后,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
16.文章第⑧段作者叙述与孙犁先生书信往来的内容,似乎与孙犁先生的套袖无关,这一段内容可否删去?为什么?(4分)
17.作者是怎样把孙犁先生刻画得生动感人的?请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你的看法。字数在150字以内。(7分)&&
15.①亲切& &②准备糊窗缝时带着套袖
&&③干练、有活力、时刻准备工作&&
④写作时带着套袖
评分:共4分,每小题1分
16.不能删去,作者与孙犁先生书信往来中,孙犁先生谈了对纸张的珍惜,这是通过另一个生活细节来体现孙犁先生对劳动的珍惜,生活质朴勤俭。表现了孙犁先生珍重劳动的尊严与德行、人生的质朴和美丽。
评分:本题4分,两个要点,每点2分。
截取孙犁先生生活中带套袖的典型细节,作者借助“套袖”带套袖这一细节,刻画孙犁先生亲切热情、质朴勤俭、激情活力、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等人格魅力的优秀品质。
动作描写“看见”“站起”“亮”“微笑”等动词的运用,生动逼真地让孙犁的质朴热情跃然纸上;人物的语言描写体现了口语化的风格,自然真切地让孙犁的亲切朴实呼之欲出。另外,写带套袖的大作家孙犁,捡豆粒、糊窗缝等行为,都是他尊重劳动的体现,也是他质朴美丽人生的写照。劳动是让人尊重的行为,一个人对待劳动的态度,反映了一个人的德行。
评分:本题7分,方法2分,分析3分,语言2分。
10& &阅读《》,完成第15—17题。(共11分)
有一年,老爹老妈被我从老家接来。我问他们:“听过二人转吗?”老爹说:“听过,咱们那边有卖碟片的,都是杂耍什么的,没多大意思。”我说:“我给你们放一张碟吧,纯唱的。”
我给他们放了《冯奎卖妻》。开饭时间到了,喊两位老人吃饭,一看,他们正坐在沙发上抹眼泪。
《冯奎卖妻》是典型的苦戏。这样的戏还有很多。有个传统相声叫《哭四出》,讲的是一位老太太高高兴兴去看戏,第一出看的是《白毛女》。白毛女苦啊,老爹被地主逼债,大年初一喝了卤水自杀。老太太进入情境,跟主人公一起哭个昏天黑地。有人劝她,老太太,别哭了,演完了,看下一出吧。下一出是《秦香莲》。秦香莲带着两个孩子,被韩琦追杀到庙里,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好向韩琦哭诉详情。台上秦香莲哭,台下老太太哭。刚哭完,《孟姜女》又开戏了。这部戏更惨,孟姜女把长城都哭倒了,老太太能不跟着哭吗?接下来是《祥林嫂》,祥林嫂的命运太悲惨了,老太太哭着说:“我这不是看戏,我是吊孝来了。”
所谓戏剧化,不是复杂化,而是简单化,把纷繁的生活简化为对与错、善与恶、真与假、悲与喜,其中尤以悲喜为最,丑角的插科打诨可以让人笑得肚子疼,而旦角的哭天抢地则把苦情做到了极致。苦戏经过几百年的打磨增删,字斟句酌,抓主轴情绪的能力炉火纯青。《窦娥冤》中有一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无论用哪种戏剧形式去唱,都感天动地,令人潸然泪下。
中老年人爱看戏,大概就是喜欢这种直逼情绪底线的感觉吧?
还有一种戏,就是卖弄唱腔,跳过来跳过去地逗嘴皮子。京剧以玩唱腔、玩流派、玩源流著称,一字一板都要讲究出处。这,却也是很多人喜欢它的原因之一。人到中老年,情感和精神越来越麻木,一方面需要大爱大恨的刺激,一方面也需要没有任何意义的哼哼哈哈,仿佛儿童下意识地随口唱出的小调。两种方式,都属精神按摩。是按摩的两极。
公园里,老人们拉着胡琴,“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面无表情,不带一点感情色彩。
还有什么需要表达的呢,玩呗!
戏剧有着很强的教化功能。仁义礼智信,一个一个细数端详。小时候看过一出戏,叫《墙头记》,木匠张老汉有两个儿子大乖和二乖,老汉年纪大了,轮流在儿子家中养老。因为每个月有长有短,两个儿子都不想多轮上一天,大儿子就把老父亲撂在二儿子家的墙头上。表演很滑稽,观众都哈哈大笑。我不经意间一回身,看到一个中年人也在哈哈笑,笑得前仰后合,鼻涕泡都出来了。
他可是村里有名的不孝之子啊!谁家孩子对父母不好,人们就愤愤地说,畜生!你别像某某某一样,打爹骂娘!这出戏简直就是专门给他演的,他应该惭愧才对,怎么倒像个没事人一样看热闹呢?
戏剧把问题简单化了,无奈人生是复杂的,各种可能性都有。或许他已经在内心深处论证了一千次,证明自己是孝顺的,如果说有摩擦,也是父母不懂事,是别人不理解自己而已。戏里演的是别人,跟自己没任何关系——他轻而易举地把自己开脱了出来。
苦戏或许可以让他陪着主人公掉泪,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他绝对入不了戏。戏啊,毕竟是戏。生活呢,还是生活。
15.作者围绕听戏,写出了听戏人的行为感受。阅读作品,填写下面的表格。(4分)
戏的功能种类
①“”的对象:&&&&&&&&&&&&&&&&&&&&&&&&&&&&&&&&&&
②“”的原因:&&&&&&&&&&&&&&&&&&&&&&&&&&&&&&
17.结合文章内容,理解“(5分)
答:&&&&&&&&&&&&&&
15.①喜欢情绪直逼底线的感觉(1分)&
②卖弄唱腔的戏(1分)&
③不带感情色彩、玩(1分)&&
④有很强的教化功能的戏。(1分)
①笑的对象是:《墙头记》里的大儿子把老父亲撂在二儿子家的墙头上这出戏中,演员的滑稽表演。(1分)②他认为,戏里演的是别人,跟自己没任何关系。(1分)
戏剧把问题简单化了,把纷繁的生活简化为对与错、善与恶、真与假、悲与喜。(2分)无奈人生是复杂的,各种可能性都有。(2分)苦戏或许可以让听戏人陪着主人公掉泪,但在大是大非面前,有的人绝对入不了戏。(1分)
&&阅读《本土“留学”》,完成第15~17题。(15分)
本土“留学”
①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和中国人眼中的外国人,同是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因为从异族的角度,往往容易发现本民族习焉不察的东西。大学4年中,我有3年半的时间与留学生住在一起,颇为有趣地体味到这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认真的日本人
②日本人的做事认真与刻板,在世界上是有名的。与我同居一室的W君有件小事便颇能说明问题。一天半夜,我被一阵“咔嚓、咔嚓”的按快门声吵醒,发现W君正举着相机对着纱窗上的一只蝉照个不停。
③“三更半夜你干吗呢?”我不无愠恼地问。他用食指挡住撅起的嘴唇,示意我别吵,然后小声说:“快起来看吧,蝉正脱壳呢!”我很不以为然:“这有什么好看的!”听了这话,他倒是放下了相机,一本正经地问:“你看过蝉脱壳?”“没有。”
④他便不再理我,转身又盯着那只蝉,每隔上三五分钟,就“咔嚓”一张。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左右,蝉脱完了壳,W君兴奋得像个孩子似的对我说:“本人记录下了蝉脱壳的全过程,我很可能是记录这一过程的第一个日本人!”我被他的情绪感染,也有几分兴奋。我忽然觉得,这午夜的“儿戏”,虽然与我们学的哲学专业关系不大,倒可能与战后日本的迅速崛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呢。
什么时候去?
⑤在我以往的印象中,许多外国人讲究客套,惯于寒暄,而实际接触起来也不尽然。一次,有位中国学生对法国同窗说:“有空到我家来玩!”这或许只是咱们中国人告别时随口说的一句话,不想那位已经准备走开的法国同学马上转回身来,热情地回应道:“我很高兴到你家里去,什么时候去?”中国学生显然缺乏准备,虚应了一句:“哪天再说吧。”“哪天?明天行吗?”法国同学又问。“明天恐怕不行。”中国同学答。“明天到底行还是不行?”法国同学穷追不舍,脸上始终挂着诚恳的微笑。“明天不行。”中国同学已面有难色。“那么后天吧?”“那就后天吧。”无奈的回答。
⑥这是一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小事。我们毕竟在“模模糊糊”、“模棱两可”中生活惯了,突如其来的“较真”不免让我们措手不及。我发现多数国外留学生是避免使用诸如“也许”、“大概”、“差不多”之类模糊词语的,这是否反映了一种直率、认真、诚实的处世态度呢?
耐人寻味的致谢
⑦记忆中有两次接受致谢使我铭心刻骨。
⑧一次是我在足球比赛中受伤,撕裂了大腿肌肉,疼痛难忍,夜不能寐。大约后半夜两点左右,我的房门被轻轻叩响,一位瘦削斯文的英国同学出现在门口,手中拿着一个精致的小木盒。他用还不熟练的汉语对我说:“很对不起,这么晚来打搅你。我刚从外面回来,听说你受了伤,我想你现在一定很难受。这里有一盒我从英国带来的专治肌肉撕裂的药,效果不错,请你试试吧。”
⑨尽管他的发音不准,讲的也并不流利,可在我听来,却是世界上最美妙最动人的表达。我不知如何表达内心的感受,只是机械地重复着“谢谢!谢谢!”不想这位英国“绅士”在感动之上又给了我新的感动,他说:“其实,我应该谢谢你。”“为什么?”我万分不解。他似乎有些激动地说:“因为,你是第一个不问价钱接受我帮助的中国人。”说完,便带着十足英国式的自豪与满足转身走了,留给我一个全新的“致谢观”和对人生、金钱、社会的深深思考。
⑩另一次接受致谢则是使人尴尬和惭愧的。在宿舍楼门口,一位法国女同学紧随我之后进入大楼,我马上拉住门,待她进来后才放手。没想到这样一个极平常的举动却引来那位女同学十分夸张的致谢。
⑪“这还用谢吗?”我笑着问。“当然!当然!”她强调着。“就为拉了一下门?”我觉得她未免太大惊小怪了。“也是也不是。”她模糊了一下。我说:“谁都会这么做。”
⑫“你说得不对!在商店,在食堂,在许多公共场合,我看到许多人不这样做,他们一脚把门踢开,或使劲把门推开,然后像小偷一样闪身进去,不管后面跟上的是老人,还是孩子。可你不是这样,所以我当然应该谢谢。”
⑬我受到了真诚的感谢,却丝毫也高兴不起来。
(有删改)
15.文章写了作者与留学生间发生的四次事件,表达了自己的感受。阅读文章,填写表格。(4分)
16.阅读画线句子,结合文章内容,揣摩“缺乏准备”的原因和内容。(4分)
(1)“缺乏准备”的原因:_&&&&&&&&&&
(2)“缺乏准备”的内容:_&&&&&&&&&&
17.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土‘留学’”含义。(不超过150字)(7分)
答:_&&&&&&&&&&
15.示例:(1)被兴奋情绪感染(或领悟到认真精神)& (2)感受到直率认真诚实的处世态度&
(3)英国学生感谢我不问价钱接受帮助&&
(4)尴尬和惭愧&&&
(共4分。每空1分)
(1)中国人告别时随口邀请人一般只是客套话,并非都是真的邀请。
(2)没想到法国学生把客套话当真,使中国学生难以应对。&&
(共4分。每要点2分)
17.示例:“本土‘留学’”指在国内向外国留学生学习。文章写了作者与日本、法国、英国等外国学生交往的几件事,发现了本民族习焉不察的东西及外国留学生认真、执着、直率与真诚等优秀品质,并意识到了这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同时认识到不同文化间的差距,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深入思考,揭示了应学习外国人长处的道理。
(共7分。内容5分,解释1分,结合内容2分,分析含义2分;语言表达2分)
她八十多岁了,却还在坐堂问诊,她替人看病不是为了钱,因为病人需要她。在她那儿看病,就像和外婆谈心,所以病患都亲切地称她“外婆中医”。
最近她突然感到身体不适,院方劝她退下来算了,但她说,她要把已预约了的患者全部看完,她职业生涯的句号不能在最后时刻画歪了。
最后一名预约患者是个农村高中生,他得了一种“怪病”,看一会儿书,眼前就出现许多游弋的幻影,学习效率急剧下降。陪他来的母亲说,花了不少钱换了几家医院治,也不见好转。离年三十还有几天,过了年,就是高三下学期,眼看高考在即,家里人心急如焚。
这个病她有把握治,她对高中生说,我要给你开的药方很便宜,乡里到处都能抓,只是药特别苦,开始吃时会呕吐不止,坚持几次就好了;药材煎熬的方法也有点特别;药方隔一段时间要微调一次,服几个月可彻底治愈。母子俩说,只要能缓解症状考上大学,再难的事都能做到。
她又叫他俩明天来拿药方。母子俩有点纳闷,医生都是当场开药的,这位老中医却卖关子,她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外婆中医回到家中,翻箱倒柜,找出一只牛皮纸陈旧信封,抽出一叠更加陈旧的纸,上面全是用毛笔书写的繁体字药方。她开了个晚班车,将药方译成简体字,把计量单位“两”、“钱”化成“克”,誊写在医院的处方笺上。誊完后,她突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衰竭感,她知道,该好好静休了。
第二天,她将首服药的药方交给母子俩,叮嘱道,服药二十天后给她写信,介绍服药的反应和病情变化,但一定要讲真话,尽可能写详细一点。她会及时回信,寄第二服药方。以后每次都这么办。她问高中生,你给我写信,就当作高考作文热身如何?高中生说,您的主意好,一举两得。
高中生在毕业前彻底治愈,他前后给外婆中医写了六封信,外婆中医也按时回了六封信,开了六服微调药方。她首封回信的内容是这样的:“来信已阅,苦药你已适应,病情也有所好转,我颇感欣慰!兹寄上这一轮微调药方和煎熬方法。祝早日康复!”字体飘逸潇洒,落款的签名更是龙飞凤舞,令人拍案叫绝。高中生说,看她的书信,像看大师的书法作品,赏心悦目,美不胜收,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她最后一封回信的结尾有所变动:“祝高考金榜题名,学成后报效社会!”
高中生决心报考外婆中医所在的中医大学。他如愿以偿,到大学报到后,他要去面谢外婆中医。按照信封上的地址,找到了她的家。他按下门铃,但无人开门,他反复按了几次,结果一样。她到哪里去了?他想物业保安也许知道。
“老太太到天堂里去了,走了有几个月了。”保安说。
“啊——?!这不可能!”他大吃一惊。他手头上有真凭实据,证明她没死。
“死人的事哪个敢造谣?那是要遭天打雷劈的,不信你去问她女儿。”
按照保安提供的地址,他在小区的另一栋楼里找到了她的女儿,一个头发已花白的女人。他自报家门后,对方将事情的原委和盘托出。
原来外婆中医知道自己患上了绝症,已来日不多注。誊写完药方后,一次性地将七封回信、六服微调药方及信封提前写好,连落款处的“月”和“日”二字都已写在信里,并交代她女儿,收到来信后,只要将回信的日子,在“月”和“日”前,填相应的阿拉伯数字就可以。每次都这么办。只有一封信至今未发,上面是这样写的:“实在抱歉,我已无能为力,请另请高明!”万一来信说,服药后病情没有好转,就把那封信发出去,以免贻误病情。
男儿有泪不轻弹,大学生哭了,他说,我要到你母亲墓地去祭拜。
我母亲没有墓地,你上《人体解剖学》时,在人体解剖实验室里,会看到她捐献的遗体。
大学生再一次失声痛哭。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 2011年12期,有删节)
[注]来日不多:指病情严重,无法医治,活在世上的时间不多了。
15.本文记叙了“外婆中医”生命最后阶段的身体状况及相关事件。阅读作品,填写下面表格。(4分)
答:①           ②          
③           ④          
16.“外婆中医”为什么要求高中生吃药后用写信的方式来告知病情?(4分)
17.文章最后两次写大学生因为感动而哭,请结合全文内容具体说说大学生被感动的原因。(不超过150字)(7分)
15.①要看完所有预约患者
②开晚班车誊写药方(加夜班誊写药方) ③知是绝症(来日不多)
④死后捐献遗体& (4分。每句1分,意思对即可)
16.①高中生是外婆中医的最后一个预约患者,外婆中医以后不再坐堂问诊,也就无法再为他看病;
②外婆中医知道自己患上了绝症,已来日不多,使用写信的方式不必见面就能进行治疗;
③药方需隔一段时间微调一次,服几个月才可彻底治愈;
④外婆中医用这个方式帮助高中生做高考作文热身,给高中生以鼓励。
(4分。每点1分,其要点分别是:不必见面(1分),节约(1分),练写作(1分),艺术享受(1分)。意思对即可)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突然间发现自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