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小孩咬指甲甲会怎样 改变方法

不良行为与儿童健康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不良行为与儿童健康
《不良行为与儿童健康》旨在揭示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如儿童自身的不良行为,如吮手指、咬指甲、不良坐姿、长时间玩电动游戏等;家庭或学校环境中的不良行为,如家庭暴力、过分溺爱、体罚学生等;以及其他一些社会不良因素对儿童行为与健康的影响。书中指出了影响儿童健康常见的不良行为,包括儿童行为、家庭行为、学校行为和社会行为的原因、早期表现、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并附常用儿童行为量表,为家长和教师及时矫正儿童的不良行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提供指导。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页&&&&数271页作&&&&者代旭东 马海燕出版日期日开&&&&本32
《不良行为与儿童健康》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一部分 儿童不良行为与疾病   第一章 多动症   第一节 多动症的病因   第二节 多动症的表现   第三节 多动症的危害   第四节 预防与治疗     第二章 口吃   第一节 表现   第二节 病因   第三节 儿童口吃的危害   第四节 预防与治疗     第三章 遗尿   第一节 表现   第二节 病因   第三节 危害   第四节 预防与治疗   第四章 夹腿综合征   第一节 表现   第二节 病因   第三节 危害   第四节 预防与治疗     第五章 挖耳朵   第一节 危害   第二节 预防与治疗     第六章 不良口腔习惯   第一节 含乳头睡觉   第二节 吮手指   第三节 不良舌习惯   第四节 口呼吸习惯   第五节 咬嘴唇   第六节 下颌前伸   第七节 咬指甲   第八节 咬铅笔   第九节 偏侧咀嚼习惯     第七章 挖鼻孔   第一节 危害   第二节 预防与治疗     第八章 用力擤鼻涕   第一节 病因与危害   第二节 预防与治疗     第九章 拔毛癖   第一节 表现   第二节 病因   第三节 危害   第四节 预防与治疗     第十章 不良饮食行为   第一节 不良饮食结构   第二节 不良饮食行为     第十一章 不良运动行为与疾病   第一节 不良运动行为   第二节 预防与治疗   第十二章 不良睡眠行为     第十三章 超负荷负重   第一节 危害   第二节 预防与治疗     第十四章 不良学习行为与疾病   第一节 不良阅读行为与疾病   第二节 不良学习姿势与疾病   第十五章 儿童吸烟行为与疾病   第十六章 与宠物亲密接触     第十七章 电子产品过度使用与疾病   第一节 过度看电视与疾病   第二节 过度使用电脑与疾病   第三节 电子游戏依赖与疾病   第四节 网络成瘾症     第二部分 家庭(父母)行为与疾病   第—章 家庭(父母)因素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第一节 父母对儿童行为的直接影响   第二节 家庭教养对孩子人格的影响   第三节 家庭结构对儿童行为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家庭类型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第五节 家庭怎样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     第三部分 学校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第一章 学校(老师)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第一节 易产生问题的原因   第二节 教师因素   第三节 学校因素   第四节 学校教育的改善方法     第二章 学生行为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第一节 学生欺侮行为   第二节 预防与治疗     第四部分 社会因素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第一章 社会环境与青少年犯罪   第二章 追星现象   第三章 重大灾害、意外伤害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第四章 留守儿童一、表现   咬指甲癖的主要表现为反复咬指甲,一般是无选择性地咬十个指甲。有些孩子当注意力被某种东西所吸引或在他们精神紧张时,还会咬随身的其他东西,如铅笔和手帕等,另有部分小儿还咬脚趾甲。轻者仅啃咬指甲,严重者会损伤手指的指甲和皮肤,使指甲游离缘变得粗糙,指甲缘的四周出血和指甲畸形,甚至发生甲沟炎、甲周疣、门牙缘的小裂痕、齿龈炎等。部分儿童还伴有其他行为问题,如睡眠障碍、多动、焦虑、紧张不安、抽动障碍、吸吮手指、挖鼻孔等。症状顽固者夜间也出现咬指甲行为。   二、原因   儿童咬指甲是一种神经性习惯,主要与紧张和忧虑有关,如繁重的作业复习迎接考试、看惊险的影视片以及受到父母的责骂或惩罚等。还有些儿童咬指甲行为常常发生在他们聚精会神地听故事、找东西、想问题的时候,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生理因素的影响 吸吮是一种原始反射,凡接触到婴儿口唇的任何物体,都会引起吸吮咀嚼反射。如果偶然出现咬指甲或持续时间不长,不应视为病态。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及与外界接触的增多,一般这一不良嗜好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消除。但是,若饥饿、疾病、孤独无伴、缺乏玩具等不良情境经常存在,咬指甲的行为就可能形成一种癖好,以致难以革除,往往伴有睡眠障碍、磨牙等症状。   2.家庭因素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过于严格、粗暴,或家庭关系淡漠、亲情关系疏远、父母离异等,都会让孩子产生孤独感、无助和焦虑情绪,从而潜意识里通过咬指甲的行为来排泄掩饰在内心的焦虑、孤独等不良情绪。   3.学校教育的影响 班主任过于严厉,对学生过多的采用惩罚的教学方法,缺乏鼓励,在班级形成一种压迫的紧张气氛,使学生一刻都得不到缓解放松的机会。而且课间的娱乐休闲方式单一枯燥,学生兴趣爱好缺乏,总感觉无事可干,自然而然的选择咬指甲、剥指甲。   三、危害   1.细菌感染 孩子的手接触外界很多,整天东摸西摸的,甚至在地上爬,在指甲缝中和指尖上会沾有大量的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指甲缝是利于细菌滋生的场所,虫卵在指缝中可存活多天。孩子在咬指甲时,不知不觉中把大量病菌带入口腔和体内,导致口腔或牙齿感染,严重的还会引发消化道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或者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病、蛲虫病等。   2.口腔畸形经常咬指甲还会对儿童的牙齿造成伤害,造成牙齿排列不整齐,如牙齿外暴、门齿缺角,影响孩子的容貌。   3.破坏甲床 咬指甲还可能造成指甲畸形,破坏甲床,引发出血或感染,损伤甲板,使甲板缩短,周边不整齐,甲板板面粗糙,失去原来光泽,如侵及甲沟,可造成甲沟炎。   4.指甲变形 指甲上皮非常重要,因为指甲在白色半月板(通常仅在拇指能看到)下形成,然后从指甲上皮下长出。虽然咬指甲本身不会使之变形,因为并没有伤及“指甲根”,但是指甲上皮有重要的功能,它可以作为一层保护膜,抑制细菌、酵母菌及各种有害液体的入侵。当孩子咬指甲的两侧和指甲上皮,或剥脱、撕裂指甲上皮时,会造成其手指和指甲根部的轻度感染,这将导致永久性的指甲变形。   5.铅中毒 目前中国很多儿童体内含铅量过高,除了大气铅污染外,儿童玩具、食品包装和学习用品等带颜色的塑料产品铅含量较高。孩子在玩这些玩具时,手上就会沾染铅,咬指甲时就会把铅吃进体内。因而,纠正爱咬指甲的不良习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少儿童铅的摄入。   四、预防与治疗   预防和矫治吮手指和咬指甲的关键在于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避免错误的哺乳方法,以杜绝养成不良习惯。对于已养成此类不良习惯的儿童,在矫治时应注意:   1.弄清原因,对症下药 属于喂养方式不正确的,应培养孩子有规律的进食习惯,做到定时定量、饥饱有节;属于孤独、寂寞等原因的,则要给孩子一些有趣味的玩具,让他们有机会与成人或其他孩子一起玩乐,培养其对环境、游戏的兴趣,以转移其注意力;如属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的,父母应注意自己的言行,过分严格、望子成龙,反而会适得其反,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属于学校教育不当所引起的,家长应与老师沟通交流,改变咬指甲这一行为所产生的条件,逐渐纠正此类不良嗜好。   2.正确教育,切忌粗暴 吮手指和咬指甲,在幼儿时期是很自然的,因此不应简单地禁止,否则反而会强化这一行为,使他们感到更紧张。假如你能教给孩子放松的方法,他就能坦然面对那些可能会引起他咬指甲的压力与紧张的情况。告诉孩子,当他想咬指甲时就想一想那些让他快乐的事情:如在海边玩耍,或者和小朋友在一起逗闹。要主动提供多种有趣的事如做手工、做游戏等,而不应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自然会解除其困惑,就不会产生这些不良嗜好。因此,对此类儿童的不良嗜好施予强行制止的行为是有害无益的,嘲笑、讥讽、恐吓、打骂更是不妥,这样做只能使孩子的情绪更加紧张不安,甚至产生自卑感、孤独感等不健康心理。   3.厌恶疗法 一旦咬指甲这一行为已根深蒂固地形成,即便造成咬指甲的各种客观条件都不存在,这种行为仍会延续。在童年时期,如果儿童养成咬指甲的怪癖,可以采用厌恶疗法进行治疗和矫正,如在儿童手指上涂上黄连水或辣椒水,使其感受到咬指甲的苦痛,从而中断该行为。儿童行为问题是其生理、心理、社会、家庭、经济、文化、教育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任何环节发生问题都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导致行为问题的发生。随着现代生活的进步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儿童的行为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研究表明,过去的30年中,英国出现行为问题的年轻人增加了一倍,而有情绪障碍的增加了70%。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2020年,全球儿童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比率将增加到50%。因此,儿童的行为健康应当是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关注的焦点。   儿童行为发育与体格发育一样,都是生长发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时期的行为发育对其成年后的行为模式必将打下不可磨灭的烙印。例如,某些成年期的行为障碍早在儿童期就有所表现,如能尽早发现、及时干预和治疗,绝大多数预后良好。因此,儿童时期行为发育的质量与其终生的健康和幸福密切相关。本书旨在揭示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如儿童自身的不良行为,如吮手指、咬指甲、不良坐姿、长时间玩电动游戏等;家庭或学校环境中的不良行为,如家庭暴力、过分溺爱、体罚学生等;以及其他一些社会不良因素对儿童行为与健康的影响。书中指出了影响儿童健康常见的不良行为,包括儿童行为、家庭行为、学校行为和社会行为的原因、早期表现、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并附常用儿童行为量表,为家长和教师及时矫正儿童的不良行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提供指导。   由于本书篇幅有限,书中未能涉及的儿童行为与健康问题,希望今后能有机会予以补充,敬请广大读者谅解。不当之处也欢迎同行批评指正。   作者   2008年3月于青岛市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病情分析: 这样的情况主要与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微量元素缺乏有关,建议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意见建议:这种情况另外去医院做个微量元素检测以便对症治疗。
回复于: 11:49:17为什么孩子会控制不住的咬指甲_健康_新浪育儿_新浪网
&&&&&&&&&&&&正文
为什么孩子会控制不住的咬指甲
  咬指甲是很常见的行为,不少成年人也有这一习惯。
  “我的孩子上小学三年级了,非常有个性的,性格好像有点两极分化,想把事情做好,但实践时却非常马虎,作业经常草草了事,后果是经常出错。他兴趣特多,注意力太容易分散,老师反映上课不专心,写作业时还经常干些别的事,还好忘事,经常丢三落四,为这事我没少凶他。更严重的是,他咬指甲抠手指头,到现在还是,已经两三年了,该怎么纠正啊?”
  前不久,一位网名叫“陋室清铭”的妈妈在我发表在天涯论坛的帖子《谎言中的No.1: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上发了一个求助的消息。
  这个消息激起了多名网友的回忆,他们纷纷回帖说,自己小时候也有咬指甲的习惯,甚至一直持续到了“一辈子”,以下分别是三个网友的回复。
  1.“我也咬了一辈子指甲。虽然我觉得整齐光洁的指甲很漂亮,但我的指甲总在尚未长长时就被我不知不觉地咬短了。”
  2.“我发现自己有这个毛病应该是在幼儿园时(实际应该是更小),因为我虽然外表聪明听话,但总是克制不住胆怯焦虑的情绪,除了指甲,小学时还爱咬铅笔,总是把铅笔啃得坑坑洼洼的(上中学后因为换了金属质的活动铅笔才不能咬)。”
  3.“我很猛烈地咬指甲,或者撕指甲。现在拇指的指甲已经彻底撕坏了,比一般人的短很多,大概把下面的神经都弄坏了,长不出来了。而且,在我记事开始,拇指就是这样子了,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弄的。”
  在网上输入关键词“咬指甲”,可以找到521000个相关网页,显然这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
  那么,为什么会控制不住地咬指甲?
  核心原因:焦虑
  对此,美国心理学家弗兰克?卡德勒说,这是因为焦虑。
  卡德勒自己也有咬指甲的历史,一直持续到16岁,他两年前在接受我的采访时说,每当他忍不住咬指甲时,他都能感觉到自己内心中强烈的焦虑。
  为什么焦虑?
  他给出了两个核心的原因:第一,继父太过于暴力,经常没有征兆就开始揍卡德勒,这让他一直很紧张;第二,妈妈情绪变幻莫测,他没法预料她下一步会说什么会做什么,这也让他焦虑。
  我搜索了大量资料,也问过几名心理医生朋友,发现对于孩子为什么会咬指甲,精神分析学派有两个解释:
  1.口欲期没有得到满足。
  所谓口欲期,即孩子1.5岁前的这一段时期,这时孩子的心理能量集中在口部,吮吸和撕咬既能给他们带来快乐,也是他们探索世界的方式。可以说,他们一旦对某一物品产生兴趣,很容易会用嘴或牙齿去“探索”、去感受它们。
  只是,很多大人都认为这太脏了,所以会限制孩子这么做,如果限制得太过于厉害,那么孩子反而会执著在这种方式上。
  此外,这一时期,孩子最重要的活动是吮吸妈妈的乳房,这既满足了他们的饮食需要,也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需要,因这是这一阶段他们与妈妈建立情感联系的最重要方式。如果因为种种原因,一个婴儿亲近妈妈乳房的机会太少,他也容易执著吮吸和撕咬。
  2.攻击欲望被压抑。
  牙齿和指甲是人类体表最坚硬的部分,而对一个孩子来讲,它们则是他最有力的攻击武器。
  那么,一个孩子热衷于牙齿和指甲相互撕咬的活动,这是不是有强烈的象征含义呢?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专家倾向于认为,咬指甲这样的行为,既意味着一个人将攻击转向自身,也可以说,是一个人主动毁掉自己最具攻击力的武器。
  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
  因为他不允许表达攻击。
  解决办法:独立 弗兰克?卡德勒的例子可以很经典地说明这一点。他的继父经常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他,他自然会有强烈的愤怒,但他不敢表达愤怒,更不敢反抗,因为他担心会遭到继父更暴烈的折磨,但他内心中积攒的愤怒越来越多,他潜意识深处想反抗的欲望越来越强。这时,他主动毁掉自己的武器――指甲,既是在对继父表达“我没有反抗能力”的信号,也是在告诫自己。
  卡德勒的妈妈也让他愤怒,因为妈妈很少保护他免受继父的伤害,而且妈妈情绪变幻莫测,这也会令他愤怒。但是,他一样也不敢对妈妈表达攻击性,因为即便妈妈不打他,但妈妈可以减少甚至彻底收回对他的爱。没有哪个孩子内心深处不渴望得到妈妈的爱与认可的,只要还有机会,他们就会争取这一点,卡德勒也不会例外。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16岁时,卡德勒突然来了勇气,和“体积是自己四倍”的继父打了一架,最后将醉酒的继父打翻在地。从此以后,他的咬指甲的行为减轻了许多。
  在我发在天涯论坛的帖子上,一个女孩的故事也验证了这一点。她写道:
  “咬指甲真正有所收敛是考上大学后,那时我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也开始自己那迟到的叛逆期,对父母的种种要求才开始有了反抗的力量。”  显然,她和卡德勒的故事是类似的,当他们开始对父母表达反抗时,咬指甲的行为就得以缓解甚至结束了。
  亲子关系当民主
  网友“陋室清铭”的求助信息中,也可以找到她的儿子为什么咬指甲的原因――“我没少凶他”。
  很多父母也喜欢“凶”自己的孩子,但他们的孩子未必会有咬指甲行为,那是因为,他们有意无意中允许自己的孩子表达不满的情绪。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也是讲究孝道的东方文化下的家庭所欠缺的一点。
  我们要求孩子“听话”,将孩子遵从父母的意志视为极大的优点。但是,当父母对孩子有不公正的攻击行为时,孩子作为一个人,自然会有愤怒产生,这时无论是霸道地不允许孩子表达不同意见,还是巧妙地教育孩子要“乖”,都会导致孩子的愤怒情绪郁积下来,从而导致种种问题产生。
  读“陋室清铭”的帖子,明眼人可以看到,她的眼中,似乎儿子没有一点优点,全是需要改正的缺点。她倒不会强势地打压孩子,但她会用说教的方式不断否定孩子,要求孩子达到她所希望的结果,这时孩子一样也会有愤怒产生,但他不愿或不敢表达愤怒,于是也去毁掉了自己的攻击武器――指甲。
  如果孩子有咬指甲的习惯,该怎样改变这个习惯呢?
  最好的办法自然是“釜底抽薪”,父母先改变自己的行为,不再总是引起孩子的愤怒,如果没有了愤怒的不断郁积,自然就没有必要表达对父母的攻击性了。
  其次,父母应该给孩子机会,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意志,表达与父母不同的意见,表达对父母不当行为的愤怒,让孩子知道,他的小小的攻击行为不会导致父母不再爱他,更不用说严重惩罚他了。
  自然,孩子有时候也会攻击过头,这时做父母的也无妨适当还击。
  在这个问题上,重要的不是愤怒的多与少,而是民主,父母与孩子都知道一个前提――谁都可能有错,谁都可以指出对方的错误。
  此外,既然咬指甲的部分原因是口欲期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初为父母的人应当学会允许孩子的恰当吮吸行为。
  在欧美,你会看到,几乎每个婴儿的嘴里都叼着一个奶嘴,其目的就在这里。
  在我的帖子上,一个网名叫“粉妆”的妈妈也用她自己的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她写道:我知道吃手或咬指甲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所以,我从不管我儿子吃手,也对邻居中那些当众呵斥孩子“怎么又吃手!”的父母很反感。
  不过好笑的是,现在我孩子16个月,早已不吃手了。这是否证明我给了他足够的爱,让他有安全感了呢?容我小小满足一下。
  我儿子现在还吃母乳,我不打算强行断奶。我要等到他不想吃母乳时自然断奶,大概会是在3岁左右。那时,他一辈子的吮吸感应该都能得到满足了。
电话:010-&&|&&&&|&&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经常咬指甲会怎样 改变方法_百度拇指医生
&&&网友互助
?经常咬指甲会怎样 改变方法
咬指甲要看是为什么要咬(这很重要),有些是缺钙\有些是因为习惯\有些是因为压力大\有些是因为对塑料过敏。像我亲戚他是因为塑料过敏才会去咬,他爸妈带他去看拿了些药和不给他穿带有塑料的东西他就不会了。
不咬就行啊!指甲不干净的话,可能吃进去细菌,不卫生
你可以在手指甲上涂点风油精,这样子就不想咬了,一个月坚持下来就没问题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咬指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