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判断是精神还是常见心理疾病上的疾病问题???、

神经衰弱如何解决自我冲突
核心提示:一般说来,此种病症的患者多为青壮年,脑力劳动者居多。因此,只要有与疾病作斗争的愿望和决心,从解决认识问题入手,并在行为上进行自我调节,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恢复健康。
  长期以来,如果某人主诉有、多梦、记忆力不好、注意力易分散及焦虑、抑郁等症状,无论内科还是精神科医师都会确诊为“”,并建议患者服用相关的药物进行治疗,结果疗效往往会令医患双方都感到沮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生倾向于从心理病理的角度来探讨“神经衰弱”的病因问题,并且惊奇地发现,这是一条医治此种病症的有效途径。
  原来,此病与患者长期存在的未能解决的内心冲突有关。也就是说有些人表现出来的身体不舒服、神经功能紊乱是内心冲突的结果。长期压抑、心情不愉快是导致躯体症状的直接原因,而在其背后则存在着迄今未知的内心冲突。只要解决了内心冲突,消除了焦虑、抑郁等不愉快的心情,那么躯体症状就可以消失了。因此,它是完全可以治好的,但跟其它疾病的治疗有所不同,并不是靠药物而是靠患者自己的勇气和毅力。值得注意的是越是依赖医生和药物,此病就越是顽固,甚至会产生其它副作用,因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矛盾冲突只有依靠自己才能解决。
  一般说来,此种病症的患者多为青壮年,脑力劳动者居多。因此,只要有与疾病作斗争的愿望和决心,从解决认识问题入手,并在行为上进行自我调节,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恢复健康。
  一、认识自身内部的冲突。
  尽管此种病症患者的内心冲突是处于潜意识状态的,但只要从下述三个方面去对照自己,便不难搜索出自身内部冲突的根源。
  1、自卑 当一个人自认为低人一等,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时,他就已经在与环境交往中把自己摆到了一个容易诱发冲突的不利地位。因为自卑者同样具有正常人的一切正常愿望,但往往临阵退却、坐失良机而陷入深深的自责、责人的冲突之中。一般来说,一个人所持的消极自我评价越多,他所遇到的麻烦就越多,与环境的关系就会变得越紧张,经反馈,就更容易构成恶性循环。
  2、自我设障 患者往往会凭借想象为自己制定许多不必要的心理规则。其思维方式陷入“非此即彼”状态,认为自己必须服从某些条条框框,否则就会产生紧张、焦虑、自责等负性情绪。他们否定了生活的多变性、丰富性以及人们之间的差异性等基本事实,实为作茧自缚。
  3、矛盾性需求 经过自省,患者不难发现自己是“鱼与熊掌兼而得之”的主张者,这也是违反基本的生活法则的。问题的关键在于,相互矛盾性需要的存在并不会带来消极的作用,强行压制一方满足另一方,则会导致心理失去平衡而发生冲突。
  二、增加自己的心理自由度。
  在认识到自己内部冲突的来源之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消解工作。患者会发现,自卑、自我设障的矛盾性需求都是自己造成的。其实。一个人尽管受环境的制约,但他在心理上是完全自由的。“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现实中永远有着机会和挑战”,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意味着患者正是自己剥夺了自己的自由,要想战胜因此而带来的疾病,必须自己给自己增加自由,至少在认识上要做到:
  1、允许自己有缺点。造成自卑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不允许自己有缺点的完美主义观点是根本的一条。事实上世上完人是不存在的。“人生最大的缺陷是人生有缺陷。”只有当一个人学会坦然地说“我错了”、“这一点我不如你”的时候,他才可以放松自我,自由自在地表现自我、享受生活。
  2、不拍使别人失望。害怕让别人失望而压抑自我的做法常常是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事实上,一个人无论如何也满足不了所有人的愿望,更何况许多自认为“必须”、“应该”的事情也往往出自个人主观的判断。只要自己尽了力,所作所为合乎社会规范(法律、道德等),那么就不必介意别人失望与否。
  3、允许矛盾感情同时存在。矛盾性的需求引起矛盾性的感情。正像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人的感情永远具有两极性,永远不会统一。爱与恨、苦与乐、勇敢与懦弱、信任与怀疑总是结伴而行。一个人在心理上同时具有矛盾性的需求并不证明其人格的卑劣,承认这是人之常情就不至于徒增紧张,然后进行理智的抉择,客观的矛盾便会迎刃而解。
  三、放松训练。
  在解决认知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改变身体的活动状况,做一些自我调节机体运行的体操,会达到标本兼治的功效。
  1、深度呼吸练习 患者常感到疲乏、、头晕,实际上是由于紧张而导致的。有意识地进行深度呼吸练习可有效地解除上述症状,令人神清气爽、精神焕发。练习的方法很多,最简单的操作程序是尽可能深吸一口气,气沉腹底,然后屏气,感到有点憋闷时再缓缓呼出,呼气要尽可能彻底些。如此循环20次左右,一般就可起到平缓紧张情绪的作用。
  2、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 情绪状态与肌肉活动之间,通过神经系统的作用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情绪紧张的同时伴随着肌肉的绷紧,而绷紧的肌肉会通过神经作用导致情绪的紧张。如能主动地放松肌肉,便会使紧张情绪得到缓解。此训练要求患者在安静状态下想象一幅记忆清晰的令人松弛和愉快的自然风景,同时自我暗示,依次放松全身每一块肌肉、训练要领是先收紧某一部位的肌肉(如紧握拳头),并体会紧张的感觉。持续10秒钟左右,然后放松,并体会放松时的感觉。如果做了一遍还达不到平静情绪的效果,可再做一遍。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便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进入全身放松状态,达到自我调节的目的。
(实习编辑:古茜文)
常见症状: 并发症状: 相关检查: 推荐用药:
用于神经衰弱、头痛、偏头痛等症...[]
推荐医院:推荐医生:
这些疾病都不是你要找的? 用工具试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扫一扫”分享
在线咨询(向医生免费提问)
请在此提交您的问题,即有万名医生10分钟内为您解答
答你所问,名医在线近距离。
求医就诊小贴士
肿瘤的真相与误区
妇产大解密
糖叔的甜蜜私厨
皮肤大件事
随着现代人们孕育计划的推迟及克制,如何选择安全的避孕方…… []
在我国的中医院校经常能看到一批批外国医生围着中国医生学…… []
近30年我国肺癌发病率上升了465%,已经超越肝癌成为癌症中…… []
这些触目惊心的照片迫使我们面对生命、死亡、性、疾病、人…… []
调查显示,神经衰弱女性患病率为15.78%,男性则为2.3%。为何神经衰弱更“偏爱”女性?其实这和女性的性格特点有一定关系。紧急求助!!!!心理咨询师帮忙支招解决问题。帮忙给出这个案例的诊断结果分析以及A该怎么做的建议方法。_百度知道
紧急求助!!!!心理咨询师帮忙支招解决问题。帮忙给出这个案例的诊断结果分析以及A该怎么做的建议方法。
我几乎不敢面对同学老师,还有自己的父母亲。对这个大学也产生了一种恐惧。几乎一进学校就感觉心烦意乱。”A神情恍惚,双手及不安的在椅子上滑动。“由于我过去基础很好,我更喜欢看课外书丰富自己,平时轻松的看看课本就能考一个令人满意的分数,所以考大学时轻易的就上了本科线。然而当初填自愿的时候却是被家里逼着填医学校的,我一直想读的是工程,理想被泯灭,一年前来到了这个我不喜欢的学校,当初还安慰自己,无论学什么都是学习吧,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只要自己稍微用一下功,成绩照样可以辉煌,也依然可以成为学校众人瞩目的学习达人,然后多参加学校的兴趣社团、、、、、、但是在我体验后终于明白了“变化比计划快”,又一次理想被现实打败。半年后的期末考试,各科成绩也只是刚好及格,由此我总感到自己大不如从前,不如别人,有时候很怕同学耻笑,甚至有时候不敢去上课,不敢与同学往来。所以我只能泡在网络,在网上厮杀,打怪,挖宝,PK,似乎成了我的一大乐事,因为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释放自己的压抑,然后沉醉在那一个个游戏,那一幅幅令人惊心动魄的画面中。在学校通常情况下是没有老师领导来管我们是否学习,所以大一下学期更是放纵自己,每天过着自由散漫的生活,毫无目标,堕落在宿舍上网游戏之类的,但是有时候上课要点名,被逼了去教室,那个时候就感觉自己疲劳倦怠,精神萎靡,头脑昏沉,以至于上课就睡觉,根本无心听老师讲课。因此现在一想到学习我就有一种紧张焦虑的心情,我想自己已经大二了,应该远离网络这条不归路,应该好好的规划自己人生路,应该为自己的未来奋斗、、、、、、有的时候我会尽量控制自己少打游戏,振作起来钻研医学,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更让我痛苦不堪。所以现在感觉自己就生活在另一个脱离了追求进步的社会,陌生的世界离我好远。哎……
提问者采纳
我建议去找国家级心理医生,这是我的经历:福州第四医院全部心理医生没有实力不是国家级心理咨询师,我去你们医院什么是心理咨询都是以药物来治疗没办法治根不治本我去问医生国家级心理医生都是以沟通为主,用药物只是调节生理问题但是吃药时没有任何用的心理治疗是有很多种比如是催眠治疗团体治疗等等。。。目前很多医院的心理科都是精神科医生兼任或转任,不知不觉之中,总以精神科的观点去看心理障碍,往往动不动就给患者开药吃,每周费用二、三百,而极少进行心理疏导。也难怪,现在医院的心理科病人多,每天少则十几人,多则三四十人,如果每人给予1小时的心理辅导,看也看不完……本人认为,真正的心理障碍是无需用药的,原因有三:1、心理障碍均为心灵暂时无法面对压力引起,属于心灵调节功能障碍,心病还是靠心理辅导来调节;2、吃药可能会让症状很快得到控制,但停药后呢,是不是又得用心灵去调节药物引起的依赖?!3、患者把心理障碍当作一种生理疾病来看,总觉得医生看病不给药不合常理,这也从反面误导了医生,所以,看心理障碍,医生开药患者吃药便顺理成章地成了周瑜打黄盖。心理咨询是正常缓解心理压力与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好办法,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都需要心理咨询,但现实中还有不少网友对心理咨询存有一些认识误区。误区一 心理咨询就是聊天心理咨询不同与一般意义上的聊天,尽管心理咨询的方式主要是谈话,但心理咨询利用心理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有社会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有严格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操作规程,从而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目的,帮人解除心理危机,促进人格的发展。这完全不同于朋友聊天、亲友的劝解安慰、老师的教育、领导的思想政治工作。误区二 谁都能当心理咨询师如同谁都不能随便开汽车一样,心理咨询师应经过严格的训练与考核,取得管理部门的许可证才能上岗。按照发达国家的要求,一名合格的全资心理咨询师应基本具备心理学、医学博士学位,经过严格的实习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通过认证资格考试,在上级督导老师的指导下才能独自开业。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目前尚没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差距非常的大,只能降低标准启用一些热爱心理咨询并基本具备心理咨询素质的人才,逐步培养心理咨询高级专业人才,争取早日与国际标准接轨。误区三 我的心理素质好,不需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不仅仅是解决你的心理危机和一大宗的心理问题。无论你多么的坚强、聪明、正直、热情和博学多识,你都不可能十分的了解自己,你需要从其他人那里了解自己。你不可能每时每刻的反省自己,也不可能始终站在局外人的立场审视自己。从别人那里了解自己可能得到错误的暗示。心理咨询是一面比较标准的镜子,可以不变形的从各个角度正确了解自己。正确的了解自己可以扬长避短,促进人生发展与成功。误区四 心理咨询师能看透我的想法,知道我的过去和未来有人犯把心理咨询简单化的错误,也有的犯把心理咨询过分复杂化和神秘化的错误。个别人把心理学等同于神秘学说,如同算命先生、占卜、特异功能等,现在市场上有利用电子计算机打着心理测验的幌子进行骗人,有的人故意让心理医生去猜测自己的心理活动,并以此来衡量心理医生的水平高低等等。心理医生除了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与一般人不同外,并无其他特别之处。心理医生有经过训练的良好观察力,知道心理活动科学规律并有非常客观的逻辑分析能力,可以判断某些潜意识的心理活动,但这一切都必须来自真实、客观、全面的资料。心理医生自己不能、也不能借助高科技的仪器了解到具体的想法。最先进的测谎仪也无法测出具体的思维细节,人们对大脑的认识远远落后于对最最复杂电子计算机的认识,心理世界的复杂程度不是现代人所想象的。对待心理咨询必须有科学的思想。误区五 去做心理咨询丢人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人们对自己的心理世界还不太了解,许多人还分不清“神经”与“精神”、“精神”与“心理”以及“思想”区别。对心理咨询的惧怕与怀疑可能源于对“精神病”的无知,去心理咨询怕被当成“精神不正常”看待,心理问题当成“心理病态”、“思想问题”。有时可能轻微的心理问题不加以科学解决,造成最后发展成重型精神病。“捂”着、“瞒”着的让心理问题任其发展,实在悲哀。心理咨询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是预防心理障碍有效方法,是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人生成功的必由之路。心理咨询的最基本原则里面包括“绝对保密”,你可以把内心世界坦诚给心理医生,心理医生会给予精心的维护保养。心理咨询将使你远离愚昧及封建迷信,接受现实、挑战自我。认为“看心理医生丢人”的人是软弱的人,是不敢接受自我与现实的人,其心理也不太健康。现代有进步思想的人已经毫无顾虑的走进心理咨询室,充满信心的走向成功的未来。误区六 心理咨询不应该收费或少收费心理咨询是助人的事情,是为了帮助人们解除心灵的痛苦,是做善事,而且没有多大的成本,所以不少人认为应该是不收费的。现代人尽管理论上知道时间和知识是有价值的,但由于这些是无形的东西,加上内心深处传统思想影响,许多人需要心理咨询,但是却不愿付费。国外心理咨询是非常昂贵的消费,我国的收费却很低廉,以至许多心理医生不能以此为生,成为影响我国的心理卫生事业发展的原因之一。误区七 心理咨询应该一次解决问题许多初次心理咨询的人都幻想心理医生能够一次把自己长期的压抑与痛苦一扫而光,拨开心灵迷雾,远离烦恼与困惑,重见真我的蓝天,还我轻松心情与振奋的斗志。然而心理医生不是什么神仙,更无什么超出常人的功夫,“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理咨询是帮助人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心理医生不可能包办解决问题,只是提供一些正确的认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必须有求助者本人多次具体实践才能解决。除非是非常简单的心理问题,可以一次心理咨询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许多问题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性格方面的问题。有些现实问题而且还可能涉及方方面面,心理咨询也不可能一次解决。心理咨询是帮助求助者认识自己、接受现实从而超越自我。所以心理咨询需要一个了解的过程,一个讨论、分析、操作、反馈、修正、再实践的程序,一般不可能一次解决问题。并且心理咨询每次有时间的限制。过去心理咨询需要很长时间(几个月至几年)才能解决问题,现在由于理论和技术的改进大大缩短了疗程,但绝不可能都一次解决问题。在我国心理咨询相对来讲还算刚起步,无论是从事这项事业的人,还是广大需要心理咨询的民众都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认识与接受过程。不可否认的是心理咨询有广大的市场与美好的发展前景。毫无疑问,健康的心理对个人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讲都是非常重要。最近一段时间,网上网下进行了不少心理治疗,也帮了不少人,甚是高兴。高兴之余,仍有很多无奈……关于心理治疗,关于中国主流文化,确有许多怪现象,在这里浅说一二:一、看心理医生就是精神病?很多人把看心理医生等同于得了精神病,所以在中国,还有好多人不愿意看心理医生。有这么一个县级干部,全身莫明其妙疼痛将近10年,到各大医院检查均无问题,这位干部天天吃药,还怪罪爱人,认为是爱人的不好引起的……此种障碍在心理学上称:转换性疼痛障碍,来源于他对生活中压力无法排解的转换。朋友劝他看心理医生,这位干部坚决不去,认为自己搞理论有一套,再说看心理医生那是精神病呀,结果搞到最后和爱人离婚,家庭破裂,疼痛也没有好转……我很想帮他,可他拒我于千里之外,只好作罢。可怜他的爱人,20年来辛苦持家,到中年却无端接受离婚的痛苦。二、收费越贵,医生越高明?记得一个做服装生意的朋友跟我说过一件事,他有件商品标价50元,一直卖不出去,眼看马上要换季了,朋友急了,干脆标价500元,结果当天就以400元的好价钱卖出去。晕啊,中国人不买对的,只买贵的啊!在心理治疗中,很多人也有这种观念,收费越贵,医生医术一定高明。三、名头越多,心理医生越高明?年龄越大,心理医生越有经验?在这里,引用中日友好医院心理专家李子勋的文,作为说明。下面的方面是最不可靠的:1、职称:比如教授或主任医师,甚至博士的头衔也不能代表什么,这是说明他们在某些学识上有造就,但不能代表他作心理专业就在行。2、心理学会的领头人:如协会主席、理事、全国委员等,忙于事务工作的人,不可能静得下心来做个案。3、收费昂贵的人:收费贵的人不代表他水平高,自以为是的人总觉得别人该他的,过高地估价自己。4、海外镀金的人:有海外求学的背景固然很好,但要搞清楚求的什么学,镀的什么金。有些人回国来,以为国内的都是乡巴佬,随他们怎么摆布。我就遇到几个自觉很牛的人,真心地希望她来做一次个案督导或讲讲课,才发现是牛头不对马嘴。5、出书的人:千万不要以为能写书的人咨询水平就高,十本中国医生写的东西,九本都没法看,让好人也会看出满身的毛病来。6、年老的人:心理咨询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要求咨询师必须精神饱满,精力充沛,一定是思想开放,灵活,超前,并有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而老年人的思想很难不僵化,自以为自己吃的盐多,也很难克制得住不去教育人。也很难做到共情~~~
提问者评价
谢谢你提供了这么好的资料。人们对心理学的误解还是很大,需要化解。还要时间。
其他类似问题
心理咨询师的相关知识
其他7条回答
这案例和我好像······= =!
你这点小挫折就把自己搞得那么痛苦!有些人很想读书,却没书读,有些人是有书不读,真没错!我哥哥小学到初中都是班级前三名,而且是拿奖学金,可是到了高中成绩一落千丈,有些还不及格,不知道为什么?有可能是心理压力造成的吧,因为家里穷,没有奖学金,全家人都叫他不要读,可是他很喜欢读书,所以他要努力拼命学习,哭着跟爸爸说要读书,然后就自己去借钱,他从小到大的志愿都是要当医生。高三的时候填自愿,他很想填医学系,可是他知道再也没机会了,但是他不会自暴自弃,不会灰心,更也不会放弃学习,后来就选择了计算机软件为主科,这未尝不是件好事,后来他慢慢发现,接触了这个之后,他说并不是当初的想法就是未来的路,可见现在的他很喜欢目前的。计划不如变化快,这句话应该是褒词,当你计划好了一切,对于你的未来,你只有一种可能,但是变化可以让你有千万种可能。我有有个同事,他也是本科,去年刚出来工作,他老跟我说他后悔死了,我说那你当初为什么要选数学系,他说这是他以前的想法,现在却无用武之地!当然不是每个人出来社会了才发现自己当初的决定是错误的!不管你当初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去选择这个专业的,既然选择了,就要去面对它。玩那些虚拟的东西只是在浪费青春,偶尔娱乐一下就可以了,不要到以后才来后悔。
.....好像很多人都是这样,由于很多原因没有选择自己喜欢的大学,喜欢的专业,于是大学刚开始的生活过的很痛苦……但是,没有办法啊,不可能再重新去高考一次了。。。当然你也可以寄希望于研究生转专业。。但是。。医学转到工科好难的样子……所以了,只能学着淡定和接受,把自己应该学的东西努力学起来,就当锻炼自己的意志力了,同时尝试着把自己喜欢的工科思维结合到所学的东西中,让自己不那么郁闷。。这也算是一个安慰此外,兴趣和工作并不十分关联,工作帮工作,但是休息之余还是可以坚持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所以,现在需要的是忍耐和坚持。悔恨除了绝望不会带来任何的东西
你好!主要问题:1,环境改变了自己。2,成就感和自信没有得到慰藉。3,生活无目标,丧失学习兴趣和动力。建议:1,建立家庭学校人际关系网络。2,参加学校活动,锻炼自我能力,重新找到自我,树立自信和成就感。3,自我暗示给足自己自我激励的言语。
我的回答可能有点偏激,你对学医如果很排斥的话,对医学很排斥的话,建议早日放弃,不说他学习任务比其他专业重,不说专业是否你自己选的,如果不喜欢早点放弃。不然你会压抑很久。如果只是感觉离开了自己的梦想,对医学不是那么排斥的话,建议早上起床进行10-15分钟短跑。这样可以有效帮你摆脱消极情绪和给自己动力。游戏可以玩,但不能让自己感觉萎靡不振,浑浑谔谔。让自己生活适当加些早晨的体育锻炼。
楼主好,说起来我们还是有缘人,怎么说呢,因为你学的正好和我相反,我是理想医科,家人要我读工程的啊!不过我爱好和你不一样,我喜欢心理学,所以在学校看的心理书多了,就会分析点啦!首先,你的理想……没有被灭,有信念就有理想!是你想放弃了……才有了理想被泯灭的借口,然后,你沉沦了,是因为你没有自信!学习不是一天两天能说明自己实力的,因为一次两次的失败而放弃,这是懦弱的表现啊!曾经有个人说得好“失败是成功他妈妈!”嗯,我也这么认为的!沉迷网路游戏的摆脱方法很多,我有几种可以治的:1.先学会忍,只看别人玩,自己不玩,和别人讨论可以!2.规定好自己玩电脑的时间,比如什么时候开机,什么时候关机,这是限制自己!3.拼命玩,嗯,这个是让你讨厌那个游戏,因为此时你已经跟不上别人了!
先是选择专业上无法如意,发展到有点焦虑状态,然后就是逃避行为。我建议你找过心理老师做心理辅导。推荐一个心理老师给你。你百度一下“心理医生林瑞龙”或者“福州著名心理医生”可以找到林老师的博客。他是福州阳光心理工作室的主任咨询师,对青少年和大学生成长的咨询很有经验。我家孩子就是那里咨询好的。
等待您来回答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陕西师范大学 公共心理学 精品课程
站内搜索:
心理问题解决的理论与方法
阅读次数:171&&
第十二章& 心理问题解决的理论与方法
1.了解心理问题的含义及表现。
2.深刻认识并学会分析青少年心理问题和障碍产生的原因。
3.理解有关心理问题的理论解释与治疗方法,并能初步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促进青少年心理行为健康发展。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在心理及行为方面会或多或少、或重或轻、或缓或急地存在一些非健康“症状”或异常情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全面发展。本章在梳理青少年心理问题和障碍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析其心理问题和障碍的成因,并介绍几种解决心理问题的理论与方法,期望对心理教育工作者有所启示,同时也对青少年的自我心理调适有所帮助。
第一节& 心理问题和障碍概述
心理问题,指个体大脑的结构或机能失调或者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紊乱和歪曲等,是所有心理及行为异常情形的统称。根据心理问题发生的不同领域,可分为学习问题、情绪问题、人际交往问题、适应问题、性心理问题、人格问题等等(见前述第三章第四节内容)。根据心理异常的严重程度,研究者(王极盛,1998)将其分为心理不适、心理失调、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等层次。其中,心理不适和心理失调主要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与境遇相关的适应问题、应激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如自卑、自负、孤独、苦闷、情绪冲动、适应及人际关系不良等,个体经自我调适大多能有所缓解或得以解决;心理障碍主要是指各种神经症、人格异常和性心理障碍等,如焦虑、恐惧、冷漠、妒忌、狂妄、歇斯底里等;心理疾病是指精神功能受损程度严重,自知力缺乏,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或保持对现实恰当接触,如幻觉、社交恐惧、感知缺损、青春期精神分裂症、抑郁性精神病、躁狂性精神病等。本节主要介绍青少年中较为多见的心理失调问题及常见的心理障碍。
一、青少年的心理失调问题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青少年心理失调问题的认识也日益丰富。目前研究者一般倾向于将青少年的心理失调划分为内部失调、外部失调和滥用药物等三个方面。内部失调主要是指青少年所表现出的趋向于内部的问题,如情绪或认知上的烦恼、压力等;外部失调主要是指青少年所表现出的趋向于外部的行为问题,如网络成瘾、攻击行为等;滥用药物主要是指过度地、不当地服用各种药物,如抽烟、酗酒、服用兴奋剂、镇定剂等。其中,滥用药物可同时伴随出现在内部失调和外部失调中,但某些尝试药物的青少年也可能既不出现内部失调也不出现外部失调。因此,一般认为滥用药物应看作是一种独立的问题行为。心理失调可能导致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心理社会问题,即因不能良好适应社会生活或不能遵从社会准则与行为规范,而产生的影响自身发展、甚至危害他人或社会的问题。下面对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常见的心理失调问题逐一进行介绍。
(一)内部失调问题
1、情绪过于冲动。青少年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同时也面临升学、就业等巨大压力,内外因素交互影响,使得青少年情绪问题凸显,常常发生瞬息万变、喜怒无常的情绪变化,情绪反应迅速而猛烈。这就使得青少年在遇到某些意外刺激时,较易产生激烈的情绪反应,即情绪冲动。高兴时忘乎所以,不计行为后果;一旦心中不快就大动肝火,甚至不分时间、地点、场合、对象。这种迅猛的、异常强烈的情绪体验极易导致行为失常,可能使其做出有违道德、法律的事情,给自己或他人、社会造成危害。因此,青少年期的情绪冲动应当引起教育者的重视并及时给予合理引导。
2、不良情绪增多。青少年时期,内心烦恼增多,不良情绪体验也随之增加。“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更多地体验到孤独、抑郁、焦虑、烦闷等负面情绪,这些多样化的情绪体验一方面是成长的必然,酝酿着成熟的蜕变,另一方面也给青少年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3、较易产生认知不当。大部分青少年能够比较妥善地处理、应对身心发展带来的变化或压力,平稳地渡过青春期,但与人生其他阶段相比,这一时期的个体较易产生认知不当,在认识自我、他人、社会的过程中出现认知偏差,如对自己缺乏客观认知,对他人缺乏准确定位,对未来感到悲观失望等,并由此进一步引发内部失调或外部失调问题。
(二)外部失调问题
外部失调问题主要包括网络成瘾、攻击行为及青春期反社会行为(如违法、犯罪等)。
1、网络成瘾。网络成瘾,主要指青少年因无节制地上网而使自己行为、人格、交感神经功能等出现异常和障碍等的网络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对网络有心理依赖甚至精神上痴迷,不断增加上网时间,甚至逃学、熬夜,无节制上网;从上网行为中获得愉快与满足,下网后无所适从,情绪低落、憔悴无力、神情恍惚;痴迷、模仿网络中的虚拟生活状态,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随着网络的普及,青少年网络成瘾成为主要的外部失调行为之一。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网络成瘾比例大概在6%―14%左右,网瘾给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同时也成为学生违纪甚至违法的诱因之一。近几年,青少年中网络游戏风行,网恋现象增多,模仿网络行为违法犯罪的案件也有所上升。网络成瘾的青少年除上网外,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及与他人交往,久而久之可能产生心理和行为的自闭倾向;长时间上网,也会使个体的植物神经系统、激素水平、免疫系统等发生紊乱或失衡,进而诱发一些生理性的疾患,如肠胃病、高血压、颈椎病、紧张性头痛、近视等。因此,众多研究者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极为关注,并开展了大量研究。但目前基本处于初步描述阶段,对青少年使用网络的基本状况、上网动机、态度等问题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系统的实证研究则较为缺乏。
2、攻击行为。攻击行为是指个体对某种对象采取的敌对性和破坏性的冲动行为,常常具有公开性和爆发性。有研究表明,学校是攻击行为发生的一个主要场所,学校背景下同伴欺负或攻击行为具有普遍性。校内攻击行为主要表现为两种,一是直接攻击,如同学间呼叫外号、勒索钱财、恶意冲撞推搡、群体斗殴、伤害他人等;二是转向攻击,指把激怒的情绪发泄在他人或其他事物上,也有学生将攻击对象转向自己,进行自我折磨、自虐和自伤等。作为与亲社会行为相对的消极的社会行为,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也日益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成果。
&&& 3、反社会行为。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可能受到遗传基因及环境因素的交互影响,呈现多样化的表现。有些反社会行为起于青春期,程度不是很严重,成年之后自动消失,这被称为“限定于青春期的反社会行为”;有些反社会行为可能在青春期后继续延伸至成年期,有持续表现,这被称为“持续一生的反社会行为”。教育干预者应区分这两种反社会行为的不同起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矫正。
(三)滥用药物问题
青少年中最普遍和最危险的药物使用就是吸烟和饮酒。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吸烟和饮酒方面呈现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多。尽管人人皆知吸烟饮酒这两大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但受到家庭背景、同伴文化以及自身因素的多种影响,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加入到烟酒大军中,并可能成为滥用其他药物的入口。
在理解青少年的心理社会问题时值得注意的是:(1)心理社会问题具有聚类丛生性和蔓延性的特点,即一种类型的问题行为的出现会增加另一种类型的问题行为出现的可能性;(2)应该区分偶尔发生的尝试性行为与危害性更大的持久性行为;(3)青春期的心理行为问题并非必然是身心变化的直接结果,单一的理解不能很好地解释青春期发生的心理行为问题。
二、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障碍
(一)神经症
神经症是一组神经官能症的统称,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当事人觉察到这种冲突而深感痛苦,并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1、癔症。癔症也称为歇斯底里,是一种较常见的神经症,多发病于16-30岁之间,且女性多于男性。癔症多因精神刺激和暗示作用而发病,患者具有情感强烈、意志不稳、暗示性强、好幻想、易冲动等人格特征。癔症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分离型,表现以精神症状为主,如情感爆发、意识朦胧状态、昏睡状态、交替人格、附体体验等;二是转换型,主要表现为躯体功能障碍,如运动、感觉、反射、植物神经功能等障碍,最常见的是抽筋和昏厥发作。
2、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以情绪持续性显著低落,伴以思维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表现的常见心理障碍。抑郁症的患者也有其人格特征,主要是缺乏自信和自尊、过分依赖、多愁善感、敏感多思等。抑郁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甚至悲观绝望;思维反映迟钝;动机与认知方面存在消极反应,生活缺少活力,不愿意尝试新生活,不愿意与人交往,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甚至产生妄想、自杀意念。生理上常有乏力、食欲不振、睡眠紊乱、健忘、体重减轻、便秘、全身痛等症状。
3、焦虑症。焦虑症也是一种神经性障碍,以发作性、持续性情绪焦虑和紧张为特征,常伴有运动性不安和躯体不适感。焦虑症患者的个性特征大多为自卑多疑,胆小怕事,优柔寡断,适应困难。临床表现主要是焦虑、恐慌和紧张情绪,整天提心吊胆,缺乏安全感,对外界刺激易出现惊恐反应。同时常伴有睡眠障碍和植物神经不稳定现象,肌肉紧张,容易疲劳,难以自控。
4、恐惧症。恐惧症是以对某类物体、某种境遇或某些活动产生强烈的紧张、恐惧和回避反应为基本特征的一组神经性障碍。恐惧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恐惧症患者本人也知道自己的害怕是过分的,不合理或不必要的,却不能自控,极力回避。恐惧症有很多种类,如动物恐惧症、境遇恐惧症、疾病恐惧症、社交恐惧症等,青少年中多见的是考试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及动物恐惧症等。
5、强迫症。强迫症主要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种。强迫观念神经症患者常有一种或几种不能自主的、不合常情的观念缠绕脑际,驱之不去,无法克制;强迫行为神经症患者经常机械刻板地不断重复某些言语或动作,个人虽觉没有必要,却难以控制。强迫症以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为特征,患者既想坚决抵制强迫性观念或行为,却又无可避免,无法逃避,本人因这种斗争而深感痛苦。
6、神经衰弱。神经衰弱是指由于某些长期存在的精神因素而引起的脑功能活动过度紧张,精神活动能力减弱的现象。神经衰弱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精神不足,容易疲倦;神经过敏,易激惹;常感头部不适,并伴有睡眠障碍;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受到影响,学习、工作效率低下等。
(二)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指从童年或少年期开始,并持续终生的显著偏离常态的人格。从心理学和病理学的角度看,实际上是介于精神病和正常人格之间的一种心理行为特征。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将其分为偏执型、情感型、分裂样型、爆发型、强迫型、癔症型、无力型、反社会型或不合群型等。下面简介几种青少年常见的人格障碍:
1、依赖型人格障碍。其特点是缺乏信心和依从他人,优柔寡断,一切听从别人决断,遇事便想求助别人帮忙,常感觉自己孤立无助、不知所措,进而产生不安感等。
2、偏执型人格障碍。其特点是自我评价过高,好胜心、嫉妒心强,固执己见;多疑敏感,过份警惕,很难与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等。
3、分裂样人格障碍。其特点是孤僻,不好与人交往,缺乏知心朋友;遇事退缩,缺乏主动性和进取心;好独自沉思,经常沉溺在幻想之中;情感冷淡,情绪反应比较迟钝等。
4、强迫型人格障碍。其特点是过份追求完美、精确,甚至达到纠缠细节、吹毛求疵的程度;行为上过份循规蹈矩,墨守成规,拘泥于形式;过份自我约束,总怕出错,常有不安全感;处事优柔寡断,思前顾后,缺乏随机应变能力;不苟言笑,缺乏幽默感,心情紧张等。
5、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其特点是内心体验与外在行为都与社会常情及道德规范背道而驰;为人冷酷无情,自私自利;不关心家庭、他人、集体;不诚实,不守信用;行为放纵不羁,缺乏羞耻心和罪恶感,对批评和教育带有逆反心理;易激惹,并有暴力行为;随意损坏公物,寻衅闹事;危害别人时毫无内疚感等。
除以上几类外,青少年还或多或少地存在虚荣型人格障碍、好斗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等。
第二节& 心理问题和障碍的成因
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非常复杂,往往是一个问题可能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产生,一种原因也可能导致出现多方面的问题,教育者应根据实际问题、个体状况和客观情况具体分析确定。但从理论分析而言,一般主要着眼于遗传生物因素、各种环境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
一、遗传生物因素的影响
(一)基因影响
主要指受父母遗传基因的影响而导致的身心发展异常。研究发现,多动症、癔症、精神分裂等精神障碍,都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北京医科大学的有关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同卵双生子的发病率高达77.6%(分养)到91.5%(合养)。
(二)脑损伤
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和重要生理基础,任何原因导致的脑损伤都有可能引起脑器质性心理障碍或精神障碍。例如,额叶受损伤的病人,可出现人格改变、智力下降、抽象思维障碍、甚至行为退化到原始简单的状态;较严重的脑损伤患者,对自己行为的判断能力、掌控能力等都会有所下降,从而表现出异常行为。
(三)生化物质
研究表明,神经介质和激素含量的改变,会引起个体情绪和行为的改变,进而影响人格。例如,神经介质多巴胺分泌过量是精神分裂症发病的一个病因,男性体内血浆睾酮的含量与攻击和暴力行为密切相关。甲状腺分泌甲状素亢进会导致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表现为易紧张、失眠、烦躁、话多、情绪不稳定,而甲状素缺乏则导致智力减退、记忆力下降、联想和言语活动减少、嗜睡等。如果胰腺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受到干扰,则会导致精神状态混乱等。
二、环境因素的影响
遗传生物因素为个人心理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环境因素使心理发展成为可能。青少年不但受先天遗传生物因素影响,后天的成长环境也造成了他们之间的差异。经济条件、文化氛围、教育情况、人际关系及思想观念等,都深刻地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正如晏子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水土异也。”
(一)胎内环境
如果母亲自身身心健康状况较差,或受到外界环境的严重干扰,会导致胎儿先天性身心问题,此与遗传问题不同。例如,母亲孕期情绪过激、喝酒、抽烟、吸毒、感染疾病、受X射线照射等都会给胎儿带来影响,表现为出生后异常。曾有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怀孕4个月后遭受强烈空袭压力的准妈妈所生下的孩子中,男孩出现同性恋倾向的特别多,在日本也出现了相同的情况;另有数据表明,德国二战前儿童神经系统畸形率为0.07%,战时为2.6%,战后为6.5%。另外,如果母亲孕期抽烟,儿童的语言发展和基本心理能力都会受到影响,表现较差;孕妇临近产期如果服用可卡因,婴儿出生后可能或表现兴奋、躁动不安,或倦怠忧郁,上学后往往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多动、语言发展缓慢和思维混乱等。
(二)家庭环境
家庭因素对生活于其中的个体的人格表现及心理健康都有较大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家庭经济和社会地位、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家庭成员关系、父母价值观念与教养方式等。
1.家庭经济与社会地位。此类因素一般影响学生的教育资源和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研究表明,家庭经济困难、社会地位低下的学生,由于学习、生活、就业压力等较大,易产生焦虑、紧张、抑郁、孤僻和自卑等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受到一定影响。
2.父母文化程度。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与其文化程度有一定关系,文化程度较低的父母往往在教育观念、方式方法方面易出现偏差及“补偿效应”,进而影响子女心理健康发展。有研究发现,大学生抑郁、疏离感程度与父母文化程度有关。也有调查发现,高学历母亲往往对子女期望值过高,易使其因压力过大而导致心理健康水平偏低;低学历母亲教育子女时常有“补偿”自己受教育缺撼的心态,教育方式方法存在偏差,也使子女面临较大压力等;母亲受教育水平中等者,其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
3.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是否完整对青少年成长有重要影响。在单亲家庭中,父或母缺位事件本身就给子女心理带来一定影响。如果单亲监护者把不良情绪、压力等自觉不自觉地转嫁到子女身上,更易使其出现情绪障碍、学习障碍、社会适应不良和品行问题等。
4.父母教育观念。父母教育观念一般影响其教育态度与行为。有些父母过分看重子女在校的学习成绩,或让子女非重点学校不上,只要子女学习好,所有要求几乎照单全收,能代劳的全部代劳,忽视子女的全面发展与身心健康。如果子女在校成绩不理想,就冷言冷语,甚至拳打脚踢等,很容易造成子女胆小、怯懦、说谎、自卑或发怒等不良情绪及性格特征。
5.家庭成员关系。主要包括父母关系和亲子关系。父母关系是家庭成员中的主要人际关系之一,父母关系不和谐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较大影响,不仅为子女树立了不良榜样,且势必导致家庭中缺少温暖与关爱,特别是父母长期发生言语或肢体冲突,会给子女带来恐慌、憎恨等负性情绪,诱发青少年出现逃学、厌学、暴力等不良行为,形成孤僻、冷漠心理和反社会人格等。临床心理学家隆哈罗夫通过对祖父母、父母、孩子这三代人的研究证实,童年期和少年期的神经疾患是家庭问题的临床心理学表征。亲子关系是以抚育、教养、赡养等为基本内容的一种家庭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如相互了解、理解、尊重、关爱、体贴等,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发展,否则,相互猜忌、回避等,对子女身心发展极为不利。
6.家庭教养方式。美国的鲍姆瑞德(Diana Baumrind)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专制型、放任型和权威型。研究表明,专制型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子女较安静、服从,但内心不快乐;放任型家庭对子女不良行为放任不管,子女自制力差,内心也不快乐;民主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子女,智力水平较高,对人大方,生活快乐,较易成功。虽然较多研究认为,民主型教养方式较好,但也不能简单否认其他教养方式,关键在于适当的爱、关心与要求。有研究表明,神经症患者的父母明显缺乏对子女的关心、理解、信任和鼓励,更多地表现出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子女有明显惩罚,包括体罚、责骂、过分严厉、缺少宽容,或以令人难堪的方式对待子女;表现出过多的否认、拒绝、贬低和嘲笑行为,否认子女的能力等。
(三)学校环境
学校主要通过教师、学生同伴及校园文化等方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1.教师的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以及倡导的班风、学风等都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潜移默化、榜样示范的作用。教师若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学生讽刺挖苦、严厉指责,就会造成学生逆反心理,即使有错,也不愿纠正,甚至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如果忽视班风、学风建设,也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如果教师自身存在心理问题特别是心理疾病,更有可能给学生带来摧残和威胁。
2.其他同学的影响。青少年跟同学交往的时间相对较多,一般都会在同学中寻找归属感和思想共鸣等,同学、朋友的言行会对其心理产生较大影响。如有些学生在学校被同学孤立、欺负、怜悯等,容易使其内向沉默,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仇视报复心理等。再如,学校中常有学生自愿组合的非正式团体,如“英语学习兴趣小组”、“足球队”“吉他队”、“网络游戏队”等,这些学生团体中的价值追求、活动内容和行为方式等,会影响到其中的团体成员。
3.校园文化的影响。校园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学校缺乏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管理混乱、纪律松弛、追逐名利、攀比吃穿、打架斗殴多发、集体活动单调、进取竞争意识淡漠等,都会给学生心理带来不健康影响。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学校领导是否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有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人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状况等,都会对学生整体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四)社会因素
经济社会发展使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也出现了一系列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如贫富差距的扩大,失业率、离婚率和犯罪率等的上升,使青少年的情感压力和安全威胁等有所增加;科技特别是网络等新传媒的飞速发展,各种信息尤其是一些消极、负面信息的传播,对青少年身心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全球化带来的思想文化冲突,对传统价值观念带来冲击,人们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出现矛盾困惑,价值追求迷茫甚至出现错误,这些也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
三、个体因素的影响
上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最终都要通过学生自身心理因素而起作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学生自身因素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
(一)人格因素
人格反映的是一个人综合的活动风格和行为模式。研究表明,某些人格特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如神经质、精神质和过于内向的人格特质,与心理障碍症状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A型人格具有急于求成、情绪稳定性差、偏执、敌意等人格特征,不利于心理健康;性格较内向、敏感多疑、易烦恼的人格特征更易患偏头痛;外向冒险、行为冲动、情绪易变是各种少年犯的共同人格特征。总体而言,敏感多疑、紧张忧虑、偏执敌意、情绪稳定性差、自律性差、过于内向等人格特点,不利于学生心理行为的健康发展。
(二)归因方式
归因方式是指个体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做出的习惯性解释,体现个体对外界环境和自身关系的认识。归因包括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整体―局部、可控制―不可控制四个维度。错误的归因方式,一般把失败归因为内在的、稳定的、整体的、可控的因素,把成功归因为外在的、不稳定的、局部的和不可控的因素,此种归因方式会使学生削弱行为动机、产生负性情感,进而导致异常行为的发生。例如,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的成功是因为运气好、有人帮助、环境好等外在的、不可控因素,而把失败归于自己能力不够、人际关系不好等稳定的、内在的因素,从而缺乏自信、行为动力不足、并产生较多负面情绪体验。
(三)情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情绪是否稳定、乐观是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经常体验苦恼、焦虑、愤怒、忧郁等不良情绪,会使学生精力分散、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和理解力下降,学习效率低下,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而且不良情绪体验的不断加深,会使学生的神经系统机能失调,严重时导致各种神经症甚至精神疾病。巴甫洛夫指出,一切顽固沉重的忧郁和焦虑足以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现代医学科学也证明了这一点。
(四)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自我运用一定的心理策略,以保护自己避开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种种冲突。防御机制可以分为:成熟防御机制(如升华、压抑、幽默等),中间型防御机制(如反作用、解除、制止、回避、理想化、假性利他、隔离、否认、期望等),不成熟防御机制(如投射、被动攻击、潜意显现、抱怨、幻想、分裂、退缩、躯体化等)。研究表明,不同防御方式的运用会导致不同的心理健康水平。倾向于选择不成熟防御方式缓解焦虑、冲突和痛苦的人,心理成熟程度相对较低,心理健康水平也低;倾向于选择成熟防御方式的人,心理成熟程度相对较高,心理健康水平也较高。例如,强迫症、焦虑症等神经症患者,更多使用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研究也表明,精神质、敏感性高的学生多采用不成熟防御机制,而敢为性、实践性强的学生多采用成熟型及中间型防御机制。
(五)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自我及其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和评价。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形象、自我悦纳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低自我概念的青少年,往往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总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不断否定自己,不能善待和接纳自己,进而导致自卑、自闭等不健康心理。而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积极改善自我的青少年则往往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研究表明,高自我概念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低自我概念的青少年,低自我概念的青少年是产生心理问题的高危群体。
第三节& 心理问题解决的理论与方法
个体为何会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异常?如何帮助其解决或消除心理问题,提高行为适应力?心理学家们从各自的理论视角,对心理问题和障碍形成的心理机制、自我防御及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精神分析理论与方法、行为主义理论与方法、人本主义理论与方法和社会认知理论与方法等,值得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学习和借鉴。教育者应在了解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实际中的具体问题,选择相应的教育辅导、咨询和治疗方法,并恰当运用治疗技术,帮助、推动青少年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心理素质及行为适应力。
一、精神分析关于心理问题的理论解释与治疗方法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心理学创始人弗洛伊德系统阐述了有关人格及心理防御机制等理论,其中有些观点深刻分析了心理问题、精神疾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治疗方法。
(一)有关心理问题的理论解释
1.潜意识压抑观点。弗洛伊德将人的精神活动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层次。潜意识处于精神活动的最深层,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人类早期经验、童年时期的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等;意识处于最表层,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所组成;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由那些暂时忘却但经过努力可以回想起的主观经验所组成。前意识发挥着稽查者的作用,使潜意识轻易不能进入到意识领域。被压抑的潜意识积聚着很大的能量,总是寻找机会以某种形式加以释放,因而,极易引起内心矛盾、困惑与冲突,导致以各种心理问题和障碍显现出来。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理解神经症的关键。焦虑是一种弥漫性的恐惧的体验,而恐惧的对象则处于无意识领域,个体很难意识到,必须经过心理分析。
2.人格结构不协调观点。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部分构成。本我储藏着原始的潜意识本能(性本能和自我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遵循快乐原则;自我由本我派生,负责与现实打交道,为本我服务。在超我形成之后,它负责协调本我、现实、超我三者间的关系,压抑不符合现实与超我要求的本我内容,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包括自我理想与良心,代表“完美、道德”的我,遵循道德原则。当自我能够协调本我、现实、超我三者的关系时,心理表现是健康的,否则,当三者不协调时将出现心理异常。
3.人格发展不平衡观点。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欲望的满足,特别是性本能欲望的满足促动人格的发展。根据满足性本能欲望部位或区域的不同,将人格发展分为口唇期(婴儿主要通过吃奶和吸吮等口唇动作来获得满足快感)、肛门期(幼儿以肛门排便行为为快感来源)、生殖器期(以生殖器为快感的主要来源)、潜伏期(儿童注意发展各种为应付环境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和生殖期(建立持久的性爱、感情关系,达到奉献社会的完美境界)。上述任一阶段的快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过度满足,成年后都会出现人格障碍。
(二)精神分析疗法
由于引起心理问题的根源在于被压抑的潜意识,因而一旦通过一定方法使被压抑的潜意识内容浮现到患者的意识层面,则有利于心理问题的解决。在这一理论观点指导下,可将精神分析的主要疗法概括为以下几种:
1.梦的解析。做梦是由于本能欲望的冲动、内外感觉刺激、清醒时的所思所想等引发的,特别是本能欲望是梦的根源所在,分析梦既可以了解本能欲望,又可起到治疗作用。精神分析师透过患者的显梦内容(讲给他人的梦内容),分析其隐梦内容(真实所做的梦内容,即潜意识本能欲望),并使患者领悟到潜意识的作用,其心理问题便可得以缓解。解析梦的方法对情绪问题、性心理问题等有较好疗效。
2.自由联想法。让患者在安静的房间放松地躺在床上或躺椅上,背对精神分析师,在精神分析师的引导下自由联想和回忆,并把回忆或联想的内容毫无顾忌地说出来,精神分析师对其所讲的话不加评论,也不轻易打断其说话,进而使患者意识到其被压抑的潜意识内容,然后教给处理方法,使心理问题得以解决。此法对性心理问题有较好的疗效。
3.疏导宣泄法。创设条件,让患者尽情倾诉、宣泄其内心郁闷、矛盾与隐私,进而使其意识到被压抑的本我内容,恢复其心理平衡,解决心理问题。此法对情绪情感方面的问题有较好治疗效果。
4.暗示疗法。针对患者具体情况,通过语言或动作,以含蓄方式影响患者,使其不自觉地接受暗示,进而改变其态度与行为。
二、行为主义关于心理问题的理论解释与治疗方法
行为主义理论主要包括巴甫洛夫等人提出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等人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理论等。行为主义理论致力于研究刺激与行为习得之间的关系。
(一)有关心理问题的理论解释
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即认为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无论是正常行为还是异常行为,在行为习得过程中强化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所谓强化即利用强化物使某一行为反应概率增加的过程,强化对行为学习具有激发、巩固、维持作用。惩罚则对行为反应概率具有抑制、减弱和消退作用。行为治疗的目的在于通过强化使患者建立新的正常行为模式,消除异常行为反应。在治疗的过程中应遵循循序渐进、自我练习的原则,直至靶症状或靶行为消失。即问题的解决由简单到复杂,经过一系列的强化,并给予一系列的练习,让患者在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中获得信心后,再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二)行为主义疗法
行为主义从其理论观点出发,在进一步实验及临床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治疗方法:
1.系统脱敏法。又称交互抑制法,主要是诱导患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习惯性焦虑的目的。即在引发焦虑刺激物出现的同时,让病人作出抑制焦虑的反应,进而使焦虑减弱,最终切断刺激物与焦虑反应间的联系。系统脱敏疗法主要用于恐惧症、焦虑症等的治疗。此法可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建立恐惧或焦虑的层级(一般为5―10级);二是放松训练;三是从最低层级的恐惧或焦虑逐级进行脱敏。还有一种脱敏疗法为冲击疗法,即让患者直接接触敏感事物,坚持到对其不再敏感。
2.厌恶疗法。此法是把要戒除的某种问题行为与其厌恶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最终戒除或至少减少患者的问题行为。厌恶刺激可采用疼痛刺激(如电击)、催吐剂、怪味、刺耳的声音等。这种疗法一般用来治疗烟瘾、酒瘾、药物成瘾、强迫症和性行为变态等。在应用时,需要注意厌恶刺激要达到一定强度并持续一定时间或次数,确实使患者感到厌恶,直至问题行为消失。
3.代币法。即当患者出现预期的良好行为时,立刻奖励其代币予以正强化,以使此行为得以再次出现和巩固;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扣回代币,使不良行为消退。代币可以用筹码、积分卡等,并有实际价值,行为者可以用其换取自己喜欢的物品或喜欢的活动。临床实践表明,代币法可用来矫治多动症、药物成瘾、酒瘾等,既可用于个人的矫治,也可用于集体行为矫治。
4.生物反馈疗法。这是一种借助于电子仪器,让患者能够知道自己身体内部正在发生变化的行为矫治技术。患者通过电子仪器显示的指标,及时了解生理指标随心理变化而变化的情况。生理指标主要包括心率、血压、胃肠蠕动、肌紧张程度、汗腺活动和脑电波等身体机能的活动情况。患者在了解生理指标的同时学习调节和控制自己对应激的不适宜反应,达到矫治目的。生物反馈仪疗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科心身疾病、神经症和某些精神病。
5.模仿法。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认为,观察学习影响着个体社会行为的塑造。因此,以现场示范或影像播放的形式让患者观察良好的榜样行为及其行为结果,能够促使其学习、效仿榜样行为,消弱其不良行为。此法可用来矫治恐惧症、孤独症、精神发育迟滞等,特别适合于集体心理问题的矫治。
行为主义疗法发展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具体方法比较多,除上述方法外,还有放松训练、暴露疗法、行为塑造法等。行为疗法具有可操作性强、疗程短、见效快等特点,临床应用较为广泛。
三、认知学派关于心理问题的理论解释与治疗方法
认知学派强调个体认知在学习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认知决定了个体对事物的理解方式与意义评价,对同样的事件不同的人可能做出不同的描述及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与行为反应。因此,当个体产生不良情绪反应或不适应行为时,改变已有的惯常的认知模式,就可以相应地改变其态度和行为。
(一)有关心理问题的理论解释
人们在生活中总是以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来感受、理解、评价和预测周围事物和自身情况,同时作出相对固定的行为反应方式。如果个人的认知评价中存在不合理因素,就可能产生不适应行为和不良情绪,进而造成或加重心身症状。因此,认知治疗就是帮助患者改变认知歪曲成分,调整其不合理的思维、想象、信念,摆脱消极观念,接受新的、正确的思想,消除不适应情绪反应。
(二)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是基于认知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主要包括:理性情绪疗法、认识转变疗法、自我指导调整训练等,可以有效地治疗焦虑症、社交恐怖、抑郁症、厌食症、性功能障碍和酗酒等心理问题。
1.理性情绪疗法。理性情绪疗法是埃利斯(Albert Ellis)基于认知理论而创立的一种认知疗法。其理论依据是:第一,引起人们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想法和信念);第二,认知与情感、行为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不合理信念是情感、行为障碍的重要原因,因此打破三者间的恶性循环是治疗的关键;第三,情绪、行为障碍患者往往存在不合理信念,一旦这些不合理信念得到识别和矫正,患者的情绪、行为障碍必将获得迅速改善或消失。埃利斯把不合理信念分为三类,分别是绝对化、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的思维方式。绝对化是不合理信念中最常见的,通常与“必须如何”、“应该如何”等字眼联系在一起,如“我必须成功”;过分概括化表现为对自己、他人的不合理评价,如因做一件事情失败就认为自己或他人一无是处;糟糕至极的思维方式常与绝对化的不合理信念相联系,认为如果不如意的事情发生,就意味着一场灾难,将会是百分之百的糟糕和可怕。这些不合理信念导致个体陷入不良情绪困扰,甚至出现异常行为。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循其完整的ABCDEF治疗模式,其中A指发生的事件;B指人们对事件所持的观念或信念;C指观念或信念所引起的情绪及行为后果;D指劝导干预,对不合理信念进行驳斥和质辩;E指治疗或咨询效果;F指治疗或咨询后的新感觉。治疗过程可概括为:寻找不良认知;改变不良认知;建立新的认知模式。
2.认知转变疗法。认知转变疗法以贝克(A.T. Beck)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为基础。贝克认为,心理障碍不―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产生,相反,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件,如错误的学习,依据片面的或不正确的信息作出的错误推论等等歪曲的认知也会引起心理障碍。贝克认为常见的认知歪曲形式有:任意推断、以偏盖全、过度引申、夸大或缩小(歪曲的评价)、极端的思维(非好即坏)、个人化(与己无关之事联系到自己身上)等。歪曲的认知常以“自动思维”的形式出现,因而不易被认识到,不同的心理障碍有不同内容的认知歪曲。治疗目标在于改变患者歪曲的认知,从而改善失调的情绪与行为。其基本过程是:第一,指导患者识别自动式思维;第二,帮助患者识别认知错误;第三,建立新的、正确的认知结构,并进行真实性实践检验。这是治疗的中心环节;第四,布置作业,巩固新的认知结构。
3.自我指导训练。该疗法是由迈肯鲍姆(D.Meichenbaum)提出。他将认知看成是在行为技能发展中所运用的自我指导,这些指导在行为的初学阶段处于意识水平,当行为习得之后,这些指导从意识中消失,行为可以自动完成。如果学习的指导是错误的或不完善的。行为就可能发生障碍。为此,应让患者想象用一组新的自我指导来指导―组新的行为。
四、人本主义关于心理问题的理论解释与治疗方法
人本主义认为,人有超越生物特征和环境特征以扩展自我、丰富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潜能,这些潜能如果得以实现,人就拥有健康人格。主要代表人物为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与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
(一)有关心理问题的理论解释
罗杰斯认为,自我有两种类型,即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当现实自我低于理想自我时,可为心理发展提供动力,两种自我的一致性程度标志着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当两者协调一致时则心理健康,而当两者发生严重冲突时,自我概念(个体对自己的知觉和认识)受到威胁就会产生恐惧,个体通过防御机制来否认和歪曲这种不一致。一旦防御失控,个体就会产生心理失调甚至导致心理疾病。但罗杰斯还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调控自己、发现自己问题、解决或消除自己问题的能力。因此,可通过引导使来访者自己解决心理问题。
&&& 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心理的安全感是指“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有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并积极挖掘自身潜能;而不安全感是许多心因性精神障碍最根本的人格基础,对于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来说,外界任何一个刺激都更易于以一种不安全的方式进行解释。因此,安全感强的人具备较高的接纳和自我认同,心理更健康;而不安全感强烈的人往往感到被拒绝、被遗弃,感到威胁,隐藏着强烈的自卑和敌对情绪,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二)人本主义疗法
主要有来访者中心疗法、交朋友小组疗法等,强调在咨询与治疗过程中,咨询者或治疗者与来访者的感情交流、分享、关系融洽和角色统一。
1.来访者中心疗法。此法突出治疗目标是促进来访者人格的积极成长,使其整个人格发生改变,而不是着眼于减少来访者症状痛苦的具体问题。因而,治疗条件要特别重视来访者与治疗者之间“心理气氛”的建立,治疗成功与否并非依赖治疗者技巧的高低,而依赖于治疗者具有某种态度,尊重并相信来访者具有成长潜力及自我导向潜力。在咨询治疗过程中,咨询员要以来访者为中心,真诚相待,并创造良好气氛,使来访者不加防御地将心中隐秘畅快地吐露出来。咨询员认真倾听并设身处地理解对方,在真诚和谐的关系中启发来访者运用自我指导能力,通过自我领悟达到对问题的新认识,从而产生积极的、尝试性行为,逐渐消除内心的矛盾冲突,实现人格的积极变化与调整。
2.交朋友小组疗法。这是进行团体心理治疗的一种形式。由10人左右心理问题相似的患者组成一组,他们虽有心理问题但没有妄想或其它奇异行为,可以进行集体活动。咨询员主持一定的活动,以促进组内成员之间的建设性关系,创造融洽无拘束的气氛,使小组成员没有防范地吐露心声,建立较深的感情关系。通过这样的小组活动,消除心理障碍,增进心理健康。此法适用于消除人际交往障碍及其它的社会适应不良行为。
除了上述四大理论体系外,学校在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过程中,还可以运用一些其他的理论与方法,如森田疗法、音乐疗法、家庭疗法、空椅子技术等。而且,根据学生心理问题的轻重程度,对于有些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是心理疾病,则必须通过专业机构进行药物治疗,再辅以心理治疗。总之,每种理论和方法的适用对象和范围有所不同,实际操作中需根据不同问题、不同对象、不同阶段等选择合适的理论与方法,以取得良好效果。
反思与探究
1.概念解释:心理问题、人格障碍、防御机制、自我概念、认知疗法
2.举例说明青少年心理失调问题的表现。
3.联系实际分析影响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环境和个体因素。
4.阐述有关心理问题的理论解释与治疗方法。
5. 讨论: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类型及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
1.[美]David R Shaffer著,邹泓等译.发展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美]Dennis Coon著,郑钢等译.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知之路.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美]Jerry M Burge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版权所有:陕西师范大学公共心理学课程组 Copyright ggxlx.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治疗心理疾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