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轻微的抑郁症伴随了我六年 ,在天天模糊的状态下我以为歌词脑子里长东西 ,为什么这么不清醒 ,也没有...

抑郁症只是一种病
我的图书馆
抑郁症只是一种病
抑郁症只是一种病
一个心理咨询师写给抑郁友人的信
&&亲爱的音音:
&&现在正是清晨,拉开窗帘,天色清亮,有鸟儿扑棱翅膀的声音。我记得你最爱晨光,那微淡粉的云纱,簇拥着太阳姗姗而出,明灿的日影下,城市的声音相继响起,而你系着小熊图案的围裙,哼着歌端上精心调配的早餐,开始一天的生活。
&&现在,还是这样吗?
&&昨晚你给我打电话,说你春节后新晋了职位,猛增了薪水,上司对你寄予厚望,你也斗志昂扬,为业绩的增长奔忙,目前形势一切大好,前景光明,我听着也为你高兴。然而说到最后,你低沉了声音,突然问我:睡不着,怎么办呐?
&&我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
&&失眠、肩背部胀痛、胃部难受、时常莫名其妙地发呆,常有抛下一切转身离开的念头;有时面对满桌佳肴,却失去胃口;听着最爱的音乐,却泪流满面,音音,在你精彩忙碌的工作状态之下,掩藏着怎样的无奈和痛苦呢?
&&所以我为你写这封信,期待你拆开信封上的红色蝴蝶结,拿出信纸,细细阅读,我希望你明白,家人和朋友,永远是你的陪伴与支持,但更多时候,你是和自己在一起,内心的感受、迸发的情绪,只有你懂。而我要告诉你的三件事,是让你更懂自己。
&&作者简介: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接到约稿电话时,她说她正准备给朋友写这样一封信。
&&5月10日,她在上海参加“第21届世界心理治疗大会暨第2届中国心理治疗大会”之余,连夜撰稿,供本报首发。
&&第 件 你了解焦虑是怎么回事吗?
&&第 件 你了解抑郁是怎么回事吗?
&&远古时代,当我们遇到危险时,大脑会立即分泌相关激素,比如去甲肾上腺素,这时脑中有一个部位,叫做杏仁核,会被瞬间激活,使我们头脑清醒,心跳加快,血液涌向四肢,帮助我们对现场作出更快的反应,逃命也能逃得快些。
&&但这种应激状态会消耗大量的身体能量,所以通常只能持续较短的时间。
&&那么,如果我们能够长时间保持这种状态,是不是身体会变得很棒呢?
&&当然不是。人体如同一架构造精密的机器,需要时刻保持各脏器间的平衡,你让身体始终保持警觉状态,那么与应付危险相关的脏器,比如心脏,会逐渐难以负荷;而那些与应付危险无关的脏器,比如胃肠,就只能获得极少的血液供应,影响它们的正常蠕动。
&&长此以往,你体内负责身体机能运转的植物神经会出现功能紊乱,引发一系列稀奇古怪的症状。
&&现代社会已不再是丛林,不会突然蹿出一只老虎或狮子来追你,直接的生命威胁,出现的概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有时也会使我们不堪重负。
&&当脑中的杏仁核一直保持高觉醒,问题就会出现,比如失眠,整夜整夜睡不着,或者入睡困难,或者睡着了又很容易惊醒,或者多梦,早晨醒来觉得不解乏。脾气变得急躁,易怒,一点点小事就会影响心情。身体上也会出现许多不适,多汗,皮肤瘙痒或发烫,面部潮红,呼吸急促,胸闷,背颈部抽筋样疼痛,胃部烧灼感,腹泻,便秘等等。
&&所以,慢性焦虑远比急性焦虑折磨人。
&&我记得你说失眠了,就吃点安眠药,并且剂量越吃越大。音音,你要明白,如果失眠只是你焦虑引发的症状,不缓解焦虑,仅靠安眠药,根本不会产生有效的作用。
&&就如同你的胃痛,你吃过多次胃药了,你觉得有用吗?
&&现代医学已经有多种手段和方法来排查器质性疾病,当医生告诉你,你身体没有问题,那么,也许你就该考虑,是不是心理原因引发的心身疾病。
&&音音,身体表现出的各种痛苦,都是一种警告,它会提醒你去保护自己。如果你忽视这些痛苦,逐渐的,你会越来越难受。
&&比如失眠,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常人见了不会有什么感觉,只有夜不能寐的人,才能体会那种睁着眼熬到天亮、看到床就恐惧的感受。通常焦虑先引发失眠,一段时间后,失眠就会引发抑郁。
&&我们脑中,激素种类繁多,有种叫作“五羟色胺”的激素,如果浓度下降,人就会变得乏力,做事没有兴趣,思维迟钝缓慢,没有食欲,体重下降,对未来悲观失望,甚至出现厌世的想法。
&&因此,当我们出现这些症状,经过医生确诊之后,服用一些抗抑郁药,提高五羟色胺的浓度,抑郁症状是能够得到缓解的。
&&大多时候,也许我们只是遇到了一些不开心的事情,心情短暂不佳,处于一种抑郁状态,这其实关系不大,吃吃东西,散散心,和朋友聊聊天,也许就过去了。但如果这些症状一直持续两周以上,并且早上不想起床,晚上觉得稍好一些,那就要引起相当的重视了。
&&第 件 什么时候应该去寻求帮助?
&&音音,如果你生病了,并且病得比较严重,你会去看医生的,对吗?
&&但如果你不是身体上的疾病,而是心理上需要调整,你愿意去找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吗?
&&我知道你会犹豫,所以你打电话给我了,即便打给我了,你也吞吞吐吐,拐着弯问我问题。你一定是发现自己的异常了,你也希望自己恢复健康状态,但我猜,你有两个顾虑。
&&一是觉得去看精神科医生或找心理咨询师会被人瞧不起,好像自己成了精神病人。
&&音音,人吃五谷杂粮,除了神仙,没有不生病的,心理疾病和身体疾病一样,只是使人暂时处于低谷,如果你有兴趣,去看一些心理方面的书籍,会发现经过统计,绝大部分的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理不适,完全不正常的人和完全正常的人,分别只占了两端极少的部分。我们都处在中间那绝大多数里面。现在的精神类专科医院,分科细致,会有专门的焦虑门诊、抑郁门诊、睡眠障碍门诊、心理咨询门诊,这些都和精神科没有关系。
&&一个正常工作、生活的人,定期找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梳理自己,是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态度,每个人都需要倾诉和理解,以及支持。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存着和抱持中立的态度,不介入你的生活,却又给你心理上的支撑。少数的人,需要服用一些药物。
&&二是觉得精神类药物会有极大的副作用,反而把脑子吃坏了。
&&原先的精神类药物种类少,副作用大,那被称为“典型抗精神病药”,但现在常用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相比之下,成瘾可能性小,副作用也可逆,较为安全。而对于焦虑或抑郁患者,还用不上抗精神病药,通常使用抗焦虑与抗抑郁药物,或许会有一些副作用,但远达不到伤害身体的程度。并且在服药期间,通常每三个月,医生会要求验一次血,控制药物使用。
&&所谓的用了药就停不下来,是一种误解。
&&心理科的药物,起效慢,疗程长,也有一定复发率,但病情好转之后,只要在医生指导下,均可慢慢减药,直至停药。只要不是擅自突然停药,身体上的不适不会太过明显。
&&说了这么多,不知能不能给到你帮助,如果你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个简单的心理量表评估,可能对你如何看待自己,有更客观的评价。最后,期待你下一次来电,能够告诉我,你给了自己怎样的调适和休整。
&&你的老友:应飞
抑郁症,这个潜伏心中的魔鬼长什么样
&&大部分抑郁症患者会用“魔鬼”一词来形容抑郁症,“它就像一个藏在心中的魔鬼,高兴的时候它躲在角落,不高兴的时候它就来陪你”。抑郁的起因有千百种,但抑郁的过程就像同一口井,在这个井底,每个人都对任何事不再有兴趣,看这个世界不再有美好。
&&“所以就去死一死”
&&患了抑郁症,自杀的念头涌上来,很难拦住。
&&“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日10点54分,网友“走饭”的一条微博引起轰动,众多网友相继转发,希望救她。次日凌晨1点32分,江宁公安在线发布微博证实,这个女生已经遗憾去世。
&&她才22岁,当时正值毕业论文答辩前夕,她在实习的银行“犯了错误”。不知道是不是这些触动她按下生命停止键的开关。她从小内向不爱说话,高中时被诊断为轻度抑郁,内心孤独,也没有人真正了解她,于是她在微博上写下自己每天内心的独白。
&&起床变成一件无比困难的事
&&“我四肢僵硬地躺在床上哭泣,因为太害怕而无法起来洗澡,但同时,心里又知道洗澡其实没什么可害怕的。我在心里复述着一连串动作:起身,然后把脚放到地上,站起来,走到浴室,打开浴室门,走到浴缸旁边,打开水龙头,站到水下,用肥皂抹身体,冲洗干净,站出来,擦干,走到床边,十二个步骤,对我来说就像耶稣受难记一样漫长。我用全身的力气坐起来,转身,把脚放到地上,但是之后觉得万念俱灰,害怕得又转过身躺回床上,但脚却还在地上。然后我又开始哭泣,不仅因为我没办法完成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而且还因为这样让我觉得自己愚蠢无比。”
&&这是美国作家、“资深抑郁症患者”安德鲁·所罗门在《忧郁》一书中对抑郁症症状的精准描写。这段描写让28岁的浙江姑娘程鹿吓了一跳,“这写的简直就是我自己”。
&&3年前被确诊为抑郁症,其实或许更早,只是那时她没好意思去医院,自我诊断应该是得了这个病。三年间,看过几个医生,药吃得断断续续,副作用一出来她就自动停药,因为抗抑郁药物会让身体变得特别沉,脑子也沉得转不动。
&&突然有一天,她开始起不了床。她不断跟身边的人强调,不是懒,是真的手脚动弹不了,起床这个简单动作,在她发病的日子里,需要非常努力地做相当长时间的心理建设,却经常还是以失败收场。这个时候,她只能给老板发短信请假,然后在微信上跟好友汇报“我又发病了,今天又没去上班”,再然后盯着天花板,躺在床上一整天,不吃不喝。
&&程鹿出生在浙江一个小城镇,父母在她小时候离了婚,这件事的阴影一直跟着她。她好强,一直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上大学从老家来到杭州,落差感明显,毕业留在杭州找工作,但并不顺利,中间又经历过几次曲折的感情,程鹿慢慢觉得每天都被焦虑和烦躁情绪包围,开始整晚整晚睡不着觉。越是失眠,越是觉得害怕,于是不断对自己说:“很晚了,你必须睡了,不然明天上班要起不来了。”但越是强迫自己,越睡不着,如此恶性循环。
&&白天昏昏沉沉,晚上精神亢奋,接连失眠好几天,在感觉自己快要崩溃前,程鹿终于鼓起勇气去看了心理医生,开始每天服用抗抑郁药,晚上靠安眠药入睡。
&&自杀的念头反反复复
&&抑郁症让人绝望的是,它会反复无常。这一点,恐怖小说作家李西闽深有感触。
&&年轻时当过兵,转业后靠写作为生,经历了2008年汶川地震后患上了抑郁症,不停与身体里住着的魔鬼斗争。
&&2008年,李西闽的一个战友在四川彭州找了个度假山庄,尚未开业,邀请他过去写作。李西闽是5月6日去的,6天后就被地震埋在了下面。山庄4层的小楼完全坍塌,李西闽住在4楼,他在废墟里埋了76个小时后获救。
&&2009年,李西闽开始产生了莫名其妙的情绪,他住在35楼,总想跳楼,也经常做噩梦。“有一次我站在阳台上,推开窗想往下跳,正好有人打电话来。”李西闽接了电话,注意力被分散了,这个情绪很快过去了。
&&但它会反复无常。“好像你内心有个魔鬼一样,沉睡的时候你是个正常人,它醒过来,就会控制你。”
&&李西闽也时常会头疼,发作起来,只能用头撞墙,“恨不得拿一把锤子把头敲开。”有时,他又心神不宁地切菜切到手指,竟不会感觉到痛,“精神上的崩溃,比埋在底下还难受。”
&&日,李西闽回到老家福建长汀县,在宾馆房间忽然就想自杀。他把随身带的安眠药、止痛药全吃了。幸亏朋友从他微博上发现了异常,发起求救。他被送进医院洗了胃。
&&很多人不理解他的自杀行为,说他矫情,是想唤起别人的注意,在折腾。李西闽说:“死都死过一回了,所有针对我的恶毒诅咒,我都照单全收,我不怕。我自杀,并不代表我懦弱,我只是绝望。”
&&看过医生,也在吃药,治疗时间拖长了,连亲人也会反感:“治了那么久,怎么还没好呢?你是不是装的?是不是逃避责任?”
&&特别怕别人讽刺
&&“我的价值在哪儿?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王丫米每天陷在家里的沙发里反思自责,把沙发坐出了一个坑。
&&坐在这个坑里,她开始回想自己的经历:做过烟草媒体,做过传统行业商业开发,现在正做着“吹牛”的白领工作,然后她就开始哭。
&&那是2006年,当时她已经没法去上班了。“但我不能不上班啊,我不能坐在这儿,我不能对不起我的家人……都是我不好,我连累了别人……”在各种深深的自责中,她不想吃东西,瘦得只剩80多斤,肋骨一根一根清晰可见。
&&她最怕人家说:“你抑郁啊?你这就是文化病,富贵病。”她不敢跟别人说自己抑郁了,特别怕别人讽刺,尽力不让旁人看出来。有人聊天,她就装模作样地听着,但其实不想听到那些话,也不想影响大家的情绪。
&&她原本耐心理智,抑郁时却特别易怒,和的士司机吵,和同事也吵。她的感觉也变得迟钝,她开过13年汽车,从来没有追过尾,但抑郁的半个月里,追尾了两次。
&&2013年年初,王丫米开始想到死,成天琢磨着怎么去死。
&&有一天,她把家里所有的药——感冒药、抗生素、安眠药、抗抑郁剂,都找齐了。“那个时候,我想通了,觉得死亡是特别美妙的事情……我感到很快乐,很平静,很少能得到这种平静。”
&&她当时是特别开心地想去死了,觉得死是对的,“我自认为做了一个特别正确的选择,要完成一件好事。”这个念头浮出,她给李西闽打电话,李西闽劝阻她:“这是抑郁带来的自杀念头,而不是你自己真的想自杀。”
&&王丫米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后来找到了合适的心理治疗师,走出了抑郁症的阴霾。
&&她说或许还得感谢抑郁症,否则她也许就一辈子稳稳当当工作,不会想到要自我实现,不会在感情出现问题时结束婚姻,而是凑合过下去。和抑郁症为伴的那段日子,正是她人生观推倒重来的时候。
&&生理心理全方位摧毁
&&李橙2007年第一次抑郁症发作时,才23岁。她家境不错,父母是大学教授。她起初死活不肯吃药,“这个病怎么可能需要吃药?明明就是心理问题。”
&&后来实在受不了了,去校医院心理门诊求医——也让她吃药。
&&吃药吃到第10天,忽然起效了。李橙一下子变得思维敏捷,情绪也变好了。心理上康复的感觉比起生理上创伤愈合的感觉,对一般人来说要陌生得多,就像是上帝啪地甩了你灵魂一巴掌一样。
&&李橙吃了两周药,状况不错,就停了。“我当时根本不知道这个病需要长期吃药,谁知道这个是这么变态的会复发的病?”
&&让她无语的是,这个病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一开始是急性的,后来变慢性,越来越复杂。“整个人是往下坠的,你调节的强度远远赶不上它下落的强度。”李橙说,“这个病几乎没有不影响的方面,从生理到心理全方位的毁灭。”
&&有一天,李橙的同学来她家玩三国杀,她完全反应不过来。“这个病没有让我智商下降,但让人无法集中注意力”,就是看到一本书她都会害怕,因为她知道自己是看不懂的。就这样恶性循环,先是恐惧一切,然后再恐惧自己的恐惧。
&&抑郁症治愈后,李橙也觉得其实这是一件好事情。“虽然我们经历过正常人不必经历的痛苦,但我们对幸福的敏感度更高,也比较容易知足。”
&&胸口火烧火燎地难受
&&财新媒体常务副主编张进病愈后,在博客上披露了自己与抑郁症抗争的过程和当时的感觉:
&&从2012年初到3月,我逐渐发病。最初的病象是失眠,每天睡眠越来越少,后来发展到服用安眠药也彻夜不眠的程度。
&&3月中旬,在连续两周彻夜不眠后,身体终于崩溃,不得不离开了工作岗位。
&&病休之初,自以为只要好好休息,恢复睡眠即可。岂知越来越恶化,每天完全睡不着。每次都是在困倦昏沉到即将入睡之际,会突然心悸,然后惊醒。记得当时我给一个朋友发短信描述说:“感觉有一个士兵把守在睡眠的城门口,当睡意来临,就用长矛捅向心脏,把睡意惊走。”
&&在失眠的同时,身体症状开始出现。头痛、头晕、注意力无法集中,没有食欲,思维迟缓,做任何事情都犹豫不决。明显觉得自己变傻了。
&&病休两周后,在朋友的提示下,终于犹犹豫豫地去安定医院看病。医生给出诊断:中度抑郁偏重。开了药,吃下去起先并没有效果。
&&每时每刻,大脑都像灌了铅,或者像被一个无形之手攥住,像生锈一样转不动,昏昏沉沉,思维缓慢,说话磕巴;胸口火烧火燎地难受;不想做任何事情,或者做任何事情都很犹豫畏缩;不想说话,不敢接熟人的电话,不看短信,或看了短信也不回。当然不想见任何人。每天早晨从一睁眼开始,就不知道这一天怎么度过。躺在床上,或呆坐着,或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就这样慢慢地耗着时间
抑郁症是什么?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些情绪,悲伤、郁闷、焦虑、压抑、失落,但往往只在一段短暂的时间里。
&&抑郁症则不一样。
&&有抑郁症的人几乎每天都生活在悲伤、失落、沮丧或狂躁之中,不良情绪会长时间地影响生活。
&&什么是抑郁症?
&&在学术和临床医学界,比较公认的定义是:抑郁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或情感性障碍,是一组以抑郁心境自我体验为中心的临床症状群或状态。
&&这话听起来比较复杂。
&&美国精神病学家杰拉德·克莱曼曾解释说,人生中总会有一段时间生活在抑郁之中。抑郁心境是一种忧伤、悲哀或沮丧的情绪体验。但抑郁心境体验并不等于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组症状群,是与潜在的生物异常有关的症状和体征组成的。只有抑郁心境发展到一定严重程度,具备这组综合征的基本特征,持续存在相当的时间,且严重损害自身的社会职业功能,才能考虑抑郁症的诊断。
&&还有一些学者根据抑郁症的症状,通俗地把抑郁症归纳为“三低”:情绪低,兴趣低和行动力低。“三低”虽然不全面,但便于大众的理解和认知。
&&抑郁症有哪些症状?
&&《纽约时报》健康版的网站上有一个“抑郁症”的专题,列出了抑郁症具体的症状,包括:
&&1.经常情绪低落或易怒;
&&2.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
&&3.睡眠障碍或睡眠过多;
&&4.胃口剧烈变化,体重急剧增加或减少;
&&5.疲劳,乏力;
&&6.无价值感和自我贬低,有罪恶感;
&&7.注意力很难集中;
&&8.行动过急或过慢;
&&9.缺少活力,逃避日常行为(甚至不食、不语、不动);
&&10.感到无助或绝望;
&&11.反复想到死亡或自杀等。
&&《纽约时报》说,对自我价值的贬低,是抑郁症最常见的表现。同样常见的表现还有,会像火山喷发一样突然爆发愤怒,以及很难从自己平时喜欢做的事情上(包括性生活)获得快乐。
&&抑郁症患者也可能有许多躯体症状,如食欲障碍、失眠、乏力、肌肉紧张、胃肠功能紊乱和各种疼痛(包括头痛、胸痛、背痛、关节痛和肌肉痛等)。
&&典型的抑郁症以“三低”症状为主, 但在一些非典型抑郁及早期抑郁症患者当中, 倾向于以躯体症状为主诉(主诉,医学和心理学中用语,是病人自述自己的症状或体征、性质,以及持续时间等内容), 故一些常见的躯体不适可作为抑郁发作的早期指标。
&&科学家在实践中证明,躯体症状预测抑郁症的价值由大到小依次为:睡眠障碍(61%) 、疲劳(60%) 、3种以上不适主诉(56%) 、非特异性骨骼肌主诉(43%) 、背痛(39%) 、预感短期死亡(39%) 、主诉夸张(39%) 和主诉含糊(37%)。
&&到抑郁症后期, 倾向以躯体症状伴心境症状为主诉, 此时, 医生应回过头来寻找既往抑郁发作的依据。据统计,乏力和疼痛障碍是抑郁症最常见的躯体症状。躯体化问题是中国抑郁症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
&&抑郁症的类型
&&一.重性抑郁障碍
&&“抑郁症”这个词在狭义上就是指重性抑郁障碍。但有时也被用来称呼其他抑郁性障碍。在研究和诊治中,常使用“重性抑郁障碍”这个相对较精确的词汇。
&&重性抑郁障碍患者有上述11条症状中的至少5条,且这些症状持续2周以上、程度严重(几乎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会感到沮丧,体重显著变化,几乎每天都睡不着等)。同时,还要全部满足以下4个条件:
&&1.不是因为正常的不幸的事情引起的;
&&2.不是因为药物、酒精或其他物质引起的;
&&3.损害了重要的日常生活(如工作或与他人的关系);
&&4.不是其他类型的抑郁症。
&&如果你满足上述11条症状中的2-4条,并持续至少2周。你可能被诊断为轻性抑郁障碍。轻性抑郁障碍相比重性抑郁障碍,只是程度上较轻。(青少年患抑郁症的症状与成人有所不同,具体可咨询医生。)
&&二.非典型抑郁障碍
&&人数约占抑郁症患者群体的三分之一。表现为特殊情绪反应和积极想法,明显的体重增加或者胃口增加,睡眠过度或不睡觉,感到四肢沉重和因为对人际关系的拒绝特别敏感、造成明显的社交损伤。
&&三.慢性抑郁症
&&慢性抑郁症又称心境恶劣障碍,是一种慢性的、相对较轻的心境紊乱,病人在至少两年的时间段内几乎每天都情绪低落。精力不足、睡眠或食欲的失调,以及低落的自尊,也都是病人的典型临床状况。患者常常要在多年后才能被确诊。他们身边的人往往认为患者不过是一个“忧郁的人”。
&&四.产后抑郁症
&&女性在分娩后体验到的强烈的、持续的、有时有功能损伤的抑郁障碍。产后抑郁症在新妈妈中的发生率为10%-15%,且一般在分娩后三个月内发作,并可以持续三个月。
&&五.季节性情绪失调
&&通常在秋季或冬季发作,在春季缓解。对这种病的诊断要求患者在至少两年的时间里,至少在寒冷季节发作两次,且在其他时节从未发作。
&&忽视与歧视
&&你不会歧视感冒吧?
&&所以,也请不要歧视抑郁症
&&抑郁症是可治疗的疾病。中国的精神科医生认为,目前中国治疗抑郁症的最大问题是公众对抑郁症的认识不足。
&&因为认识不足,抑郁症很容易被忽视。很多人认为,心情低落、悲伤绝望只是情绪,根本想不到这是“抑郁症”,要去医院治疗。家人朋友可能也认识不足,会“开解”、“劝导”试图要求患者“振作”起来,但往往这样的效果并不好。
&&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主任王刚说:“一般来说,不管任何原因导致的情绪低落,只要连续两个星期,就需要看医生了。”他给出了患者自我检测最简单的标准。
&&更糟糕的是,就算知道自己精神压力大,可能有抑郁症,但往往因为害怕被歧视而耽误就诊。
&&一些患者宁可自己花钱治疗,也不愿走医保;还有人就诊时不用实名,怕被单位知道。2008年,IBM公司辞退患上抑郁症的员工袁毅鹏,后者将其诉诸法律,该案件就是“反抑郁症歧视第一案”。还有一些医务人员自己都存在误区。一位医生被确诊得了“抑郁症”后,竟当场号啕大哭。
&&医生们喜欢把抑郁症称为“心理感冒”。既然没有人会歧视感冒,那也请不要歧视抑郁症
为什么会得抑郁症?
&&目前,导致抑郁症的原因仍未被完全了解。
&&但医学和科学界都普遍认为,抑郁症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它还和大脑的生理变化相关, 和大脑神经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的不平衡有关。
&&《纽约时报》总结了科学研究称,抑郁症很可能由遗传、生化、环境等多重因素共同引起。
&&1.遗传因素:尽管抑郁症不是遗传病,但如果家庭中有抑郁症的患者,那么家庭成员患此病的可能性会相对较高。但并不是有抑郁症家族史的人都会得抑郁症,也并不是得了抑郁症的人都有家族史,遗传因素并不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
&&2.性格因素:遇事悲观,自信心差,对生活事件把握性差,过分担忧。这些性格特点会使心理应激事件的刺激加重,干扰个人对事件的处理,加重不良情绪。
&&3.社会与环境因素:一些不良生活事件,如离婚、失恋、人际关系紧张、经济困难或屡遭不幸等,都可能促发抑郁症。过大的生活或工作压力,酗酒或滥用药物,也可能导致抑郁症。
&&4.躯体疾病:一些躯体疾病和异常状况,如中风、心脏病发作、癌症、艾滋病、慢性疼痛、糖尿病、激素紊乱和晚期疾病等,久病不愈、久病卧床、持续疼痛、身体虚弱等都有可能导致抑郁症。
&&5.生物化学因素:脑内生化物质的紊乱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因素。已知有,抑郁症患者脑内有多种神经递质出现了紊乱;抑郁症患者的睡眠模式与正常人截然不同;特定的药物能导致或加重抑郁症;有些激素具有改变情绪的作用。
&&6.日照:季节性情绪失调(抑郁症的一种)很可能与日照时间过短有关。一些研究者认为,由于冬季阳光照射时间短,调节心情睡眠及性激素的生物钟运转缓慢,导致抑郁情绪。还有理论认为,脑内某些生化物质因为光照不足而分泌不足,导致抑郁。北欧地区因为冬季光照极短,是“冬季抑郁症”的高发区,其中,芬兰人口的患病率甚至高达20%以上。
&&抑郁症成因
&&抑郁症病理
&&1.神经递质学说:
&&这种抑郁症病因为大脑神经递质在神经突触间的浓度相对或绝对不足,导致整体精神活动和心理功能的全面性低下状态。
&&临床观察到抑郁症患者大脑缺少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抗抑郁药就是通过抑制神经系统对这两种神经递质的再摄取,使得突触间隙这两种递质浓度增加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2.神经回路学说:
&&2007年,国际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冯国平的研究成果,首度揭示了强迫、焦虑和压抑的生理机制,指出“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回路”出现信息传导不畅是神经症(神经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包括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恐惧症、躯体形式障碍等)的病理原因。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著作《心灵杀毒2.0——弗洛伊德的拼图》也进一步指出抑郁症是心灵呼吸的哮喘,发明了以此原理开发的缓解焦虑、解除抑郁的辅助心理自助方法,说明神经回路信息传导不畅与抑郁症相关。
&&抑郁症答疑
&&1.抑郁症和精神分裂有何不同?
&&答:抑郁的表现,全都是负面的,是一致的。抑郁症的精神活动,我们称为“知情意”,是协调的一致的。
&&精神分裂症不一样。他在和你说非常糟糕的事情,他好像一点都不痛苦。有些精神分裂症病人,说别人在他饭菜里下毒了、装窃听器了、卫星监控了,好像在说别人的事情一样,并不痛苦,说完也不采取任何的行动。精神分裂症的知情意是不协调的。感受是一种,行为是另一种。所以他们有非常大的不同。
&&2.为什么说抑郁症是器质性病变?
&&答:疾病分为功能性和器质性两大类。器质性疾病,比如脑炎,有一个异物长在那里。肝炎、心脏病,也都是器质性疾病。以前,以为包括抑郁症在内的精神疾病属于功能性疾病,以为患精神疾病的人,大脑还是完整的。
&&但上世纪80年代以后,更多的研究不断表明,从分子生物学上来说,找到了三物质(5-羟色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功能磁共振也可以看到,大脑的海马区域等部分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有细胞的凋亡。所以,现在认为精神疾病都是器质性的,不是功能性的。如果说现在还没有发现器质性的,说明还没有找到改变的东西,不代表不存在。
&&3.杭州地区的抑郁症情况如何?
&&答:杭州已经二三十年没启动调研。现在科学发展迅猛,与以前对疾病的认识不同,以前的数据可能与现状有很大出入。世界卫生组织2012年称,全球有超过3.5亿人患有抑郁症,约为人口总数的5%。在每年近100万的自杀者中,半数以上患有抑郁症。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只有不足一半的患者(在一些国家中仅有不到10%的患者)接受有效治疗。尽管近年来,中国的医疗水平大幅提升,但预计到2020年,就疾病负担而言,抑郁症在中国将成为继心脏血管病后的第二大疾病
忧郁三兄弟 打败抑郁症
  迈克·华莱士
&&文/钟松君
&&地球上最搞笑的人,以前许是卓别林,现在大概是憨豆先生。
&&他俩是抑郁症患者。
&&早年有个段子也这么说——理发师对一个愁眉苦脸的顾客说,你别这么愁苦,有个著名的喜剧演员来演出,去看看吧。顾客说,我就是那个喜剧演员。
&&喜剧演员患抑郁症的并不少见,比如金·凯瑞。像凌峰在《小丑》中唱的:“启幕时欢乐送到你面前,落幕时孤独留给自己。”
&&幽默作家也有不少患抑郁症的。
&&阿尔特·布赫瓦尔德,美国幽默大师,《地球上还有生命吗》的作者,人称报界卓别林。
&&他一开口,一写文章,总能将人逗乐。但有粉丝跟踪过他几天,发现他独处时,就很不开心。他中年时两度患上抑郁症,差点自杀。
&&威廉·斯泰伦是《索菲的选择》的作者,写过《看得见的黑暗:抑郁症述忆》。
&&他患抑郁症后,酗酒到酒精中毒,后来戒了酒,调整中也差点自杀。他认为他的病因,是他13岁丧母之后的长期苦闷。但在著名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眼里,他是个强壮、风趣的人物。
&&这两个人都那么幽默,文字那么搞笑,怎么会抑郁?
&&他们可能算不上“例外”。当年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笑倒了千万人,可作者也患有抑郁症。还有马克·吐温,幽默小说大师,晚年也饱受抑郁症折磨。
&&日,大卫·华莱士自缢身亡。他是美国实力派作家,终年46岁,患重度抑郁症。
&&还有一个更出名的华莱士,迈克·华莱士,也患了抑郁症。
&&迈克是世界闻名的记者,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主持人。
&&1982年,他的节目播出纪录片《数不尽的敌人——越南骗局》,其中暗示陆军四星上将威廉·威斯特摩兰吹牛、欺骗总统和公众,上将一怒起诉,这是美国最大的诽谤案之一。华莱士饱受压力和公众质疑,名声大坏,遂抑郁成病,曾想过自杀。
&&“一开始我没法睡觉,然后没法吃东西。我绝望,又没法压制这种情绪,对所有事没了期望,疯了似的。”华莱士后来回忆,“最后我崩溃了,只能卧床休息。”
&&妻子带华莱士去看医生,医生说,如果你公开病情,你的形象就会受损。
&&他也不愿让人知道,将病情藏着掖着,只有家人、医生和两个好朋友知道。
&&“我是个公众人物,是公认的强硬和难以对付的记者,如果给人发现是个受抑郁症困扰的‘可怜蛋’,我会羞耻。”他说,“因为我知道,这是多数人对这种病的看法。”
&&即使在美国,也有这么多人如此看待抑郁症。
&&所以著名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患了抑郁症,但严厉反对别人说他,觉得“自己正被一件不存在的东西烦着是一种耻辱”。
&&华莱士并非对抑郁症一无所知,他在节目中曾做过这种病。他还采访过肯尼迪总统的保镖克林特·希尔,希尔因总统被刺杀而患上抑郁症。
&&就算这样,华莱士也忌讳自己的病。
&&他是患病十年后公开病情的。
&&“随着时间流逝,我慢慢认识到,如果我能公开谈论我的病,也许能帮助别人更好、更正确地认识抑郁症。”他在回忆录《你我之间》里写道。
&&但他说,一些人想让他当抑郁症代言人,他还是很抵触的,只是同意偶尔在一些筹款会上发个言。在这些筹款会上,他遇到了罗莎琳·卡特,前总统卡特的妻子,她还是第一夫人之时,就投身于各种项目,以消除对抑郁症等疾病的偏见。
&&两人越来越熟,罗莎琳给了他很大鼓舞。
&&“几乎是一种怪诞而恐怖的巧合。”华莱士说。
&&那两个幽默的、患抑郁症的名人,阿尔特·布赫瓦尔德、威廉·斯泰伦,是华莱士两个最要好的朋友。
&&这三人常常一起受邀,出席那些为研究治疗抑郁症的筹款会,似乎形成了“抑郁症三人组”。
&&2004年在亚特兰大的筹款会上,他们开始自称“忧郁兄弟组合”。有800多个捐助者听了这三个大名人与抑郁症作斗争的故事。
&&名人患抑郁症的故事非常多,可以列出长长长长一串名字:
&&牛顿、达尔文、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安徒生、莫泊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海明威、梵高、毕加索、伍尔夫、萨松、J.K·罗琳、腓力五世、林肯、丘吉尔、里根、拉宾、戴安娜、奥尔德林、伍迪·艾伦、波姬·小丝、三毛、翁美玲、张国荣……
&&超级阳光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还有他的妻子希拉里,也都患过抑郁症。
&&希拉里的家族也许有这种病的遗传基因,她叔叔曾因重度抑郁自杀未遂,后来抽烟失火而死。
&&克林顿与抑郁症作战的时间非常长。1980年争取连任阿肯色州州长失败,严重抑郁;1987年考虑竞选总统,后来宣布不参选,那段时间也严重抑郁;当总统时出了“拉链门”,严重抑郁;2005年心脏支架手术后,据说又抑郁了。
&&有人曾经问华莱士:你最骄傲的事是什么?
&&“幸存。”他说。
&&“没有什么比找到自己的方式去对抗疾病更令人骄傲的了。”他解释道,“而我的方式就是坦诚面对自己、坦诚面对别人。同时我还学会了友善。”
&&“忧郁兄弟组合”三人,都得享遐龄。
&&斯泰伦2006年死于肺病时,已过了81岁生日。
&&布赫瓦尔德也超级坚强,因为肾衰竭,医生说他活不过三周,他硬活了一年多,才在2007年去世,当时还没到82岁生日。
&&华莱士日以93岁的高龄平静去世。
&&这忧郁三兄弟,是对抗抑郁症的典型事迹。
抑郁症患者求医经历
中国:排个长队,聊三五分钟美国:预约一次,聊一个小时
&&在中国,治疗抑郁症还是起步阶段,即便患者愿意主动向医生求助,看病还是很不便捷,医生看病过程也相当粗犷。美国的心理治疗体系相对完善成熟,寻求治疗的难度要小得多。
&&在中国看心理医生
&&三分钟下结论
&&王丫米治疗抑郁症过程中,有一次看医生,让她倍感失望。
&&她想象的心理诊所是一个暖色系的精致的地方,但事实上,它跟一般的医院没什么两样。医生是一个40岁左右的男性,长得像“政工干部”,与他对话就像“跟自己的父母谈话,两个人不在一个思维体系里”。
&&“我做了巨大的心理建设,去看精神科医生,我在外面战战兢兢地排了三小时队,想了半天怎么跟医生说,要不要追溯童年,我以为会和医生聊很多,医生会问我很多。”王丫米说,“但他就问你睡眠怎么样,情绪怎么样,谈了三分钟,给我一张100多个问题的表格,测试完,告诉我是中度抑郁,给开了药,就和我看感冒是一样的。”
&&从一进门开始,医生就没能获得王丫米的信任感。这种感觉很微妙,也让王丫米特别不愉快,因为医生草草就帮她下判断了,“真想把他拖出去打一顿”。
&&病人太多他不会记得你是谁
&&在重度抑郁症患者李橙(化名)看来,中国医生不论医术好坏,病人都太多了,也只能给你三分钟。“你说多了他听不进去,他基本听两句就给你开药,因为后面的病人太多了,他也不会记得你是谁。”
&&“300块的特需门诊,也是等上3个小时,然后与医生聊5分钟。就是听病人主诉,没有任何检查的办法。”而且一般医生是听不下去的,“你想跟他说很多,他就急着打断你,说,我大概知道了,你要不然再试一试某某药?”
&&就诊的过程中,有的医生还会不停看表,看后面还有几个人。这种小动作对一般病人可能没什么,但对于原本就脆弱不堪的抑郁症患者来说,就成了非常沉重的心理压力。
&&专业心理医生严重匮乏
&&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研究中心主任王刚说,人的社会功能的恢复需要精神科医生、心理医生、护理人员、社会工作者,甚至包括患者和家属组成治疗联盟。
&&现实的情况是,抑郁症的治疗基本上就是医生、患者的事,跟别人没关系。大量的心理从业人员,没有医学背景,和医疗机构是脱离的,没能构建一个治疗的联盟。
&&治疗的第一步,找到一位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就相当不容易。中国有执业资格的精神科医生是2万人,与之对应的是庞大的病人群体,各类精神障碍的患者有1亿多,其中重性精神类疾病病人1600万。仅有的这些资源,还集中在有限的城市的有限的医院里。
&&“现代的医学理念要求医生治疗的是人,而不仅仅病。”王刚说,“但现状正好相反,医生更关注的是你的症状有没有消失。而不是作为一个人的社会功能的恢复。”
&&再先进的医疗技术,再完美的药物,只能提供一个重塑自我的可能性,药物或是技术,并不能帮你重塑自我。
&&在美国看心理医生
&&好看好玩有知有见。“鳗鱼君”是都市快报《漫阅读》周刊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扫描二维码,关注鳗鱼君,收看更多精彩内容。
&&心理医生划分细门槛高
&&在美国,抑郁症好像感冒一样常见。美国的医院、大学、社区、企业、军队都设有心理诊所或配备专业心理医生,白宫还特别设立“总统心理健康委员会”,专门为总统提供心理咨询。心理诊所和牙医诊所是美国人最常出入的诊所,80%的美国人看过心理医生,其中30%把定期看心理医生当作生活的一部分。
&&美国有相对完善的心理治疗体系,在美国看心理医生也有一个规范化流程。一种方法是直接打电话给你中意的心理医生,然后预约时间见面;另一种是找自己的家庭医生,然后由家庭医生推荐心理医生。两种方法都能顺利找到心理医生,因为全美的心理治疗工作者有28万人,1000人中就有一个心理咨询师。
&&美国的心理医生分为三种:一种是心理医生,通常是心理学(psychology)研究生毕业,方向有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但并不是所有学心理学的都可以当心理医生;第二种是精神科医生;第三种是心理咨询师,是没有心理学文凭但拿到临床心理咨询执照的社会工作者。
&&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没有开药的处方权。如果必须药物来控制和住院医疗的话,那就得找精神科医生。
&&心理医生在美国是个热门职业,收入仅次于律师和牙医,社会地位也很高。不过,成为心理医生的“门槛”同样很高。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医生,首先要有系统培训和教育经历,须具备哲学博士或者教育学博士学位;其次要经过长达6—8年的心理学专业学习和培训;最后要通过能力评估考试并获得学位和证书。从业前,心理医生还必须通过从业资格考试,获得相应的资格证明。
&&一次一小时,第一个医生没成功
&&W女士是华人,生活在美国,为治疗抑郁症,进行了长达五年的寻医问药之路。
&&她起初十分抗拒医生开出的抗抑郁药物,因为担心一旦服药,以后就会对药物产生依赖,而且副作用会没完没了地循环。W的丈夫对抑郁症的看法很开明,鼓励她按医嘱服药。
&&心理医生是她的家庭医生推荐的,第一次去看病,她的心理压力非常大,因为最初几次,完全要W讲述自己的故事,这个犯了她的大忌。她觉得心理医生的眼神不对,分明想探听自己的隐私,隐私是能说的吗?讲出来,医生说不定会告诉他的太太和他身边的朋友,说不定他的朋友里就有自己的熟人,脸往哪里放?
&&W跟医生一直僵持着,她不说话,医生似乎也不着急,一直用非常温暖的目光看着她,好像要给她催眠。
&&如坐针毡了一个小时,她一无所获。这次看病不了了之。出了医院门,她快速跑进停车场,生怕被熟人遇到,生怕被人问到自己看什么病。
&&回到家里,她得知,美国的医生有一种法律责任,不能随便透露病人的任何信息,否则病人可以起诉医生,医生会因此吊销执照,失去行医资格。而且在美国做医生要经历十年之久的读书和医院见习医生的磨练,能做正式医生看病,会非常珍惜的。
&&即便如此,W依然没有松口,这样反复了3次,她终于忍无可忍,换了医生。
&&第二个是华人女医生,先聊她替妈妈治抑郁症
&&第二次,W换了一个华人女医生,她按预约好的时间,提前了半个小时到。
&&应该说,她的转机是从这次开始的。因为在医院的心理专科处——
&&“我看到一大群等候的人,他们年龄不一,有男有女,一个个看起来很快乐,我很想知道他们为什么那么开心,为什么我这样心事沉沉,好像世界末日到了。我目送他们离开登记处,走进另一间大房子里。这时,护士出来喊我,我顺便问了一句,这些人干吗的?护士解释说,他们是来集体接受心理治疗的。多么不可思议!看心理医生不应该关起门来一对一吗?护士看出了我的疑问,解释说,是有心理医生给他们上集体课。”
&&这次看医生,W感觉非常好,因为女医生长得慈眉善目,像家人一样温暖,她们用中文交流,少去了过滤语言的时间。医生伸出手跟W握手,然后介绍自己。
&&让W最舒服的是,女医生告诉W,她是从香港移民来美国的,到美国后再读书,因为她妈妈患了抑郁症,所以她选择了读心理学。读书期间,妈妈已经来到美国和她一起生活,她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帮助妈妈,现在妈妈已经痊愈了。
&&W一下放松了,像遇见老朋友一样聊天。
&&看一次医生,花100美元
&&W看的心理医生,收费跟普通医生一样,看一次,100美元,如果有医疗保险,就只要10到20美元钱的挂号费,当然,医疗保险也有各种各样的,基本上好一点的,都是20美元挂号,其他都是保险报销。
&&医生的治疗手段也都差不多。
&&最初都是让病人述说,医生不会给出太多的结论和意见,但W已经没有心理负担了,她选择了配合医生,几次下来,她感觉轻松了不少。
&&她也接受医生的建议,只要有太阳,每天早上和傍晚的时间,她会选择温暖而不强烈的日光浴,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有时会跟几岁的儿子女儿一起看卡通片。
&&W还总结了一个秘诀:“当你看到不愉快的事情,当你觉得心上过不去那个坎的时候,你对着镜子咧嘴微笑,很有效果的。”
&&“现在我没有自杀的念头了,我很开心每天上班下班,看到先生和一双可爱的儿女。我不像过去那样,非要自己烧饭,非要烧出多么美味的食物让家人吃得开心,我宁愿把时间留出来,跟家人共度。”W说。
&&W还总结说,如果有抑郁症,千万不要以为看几次心理医生就好了,关键是,要学会自我调整,还有,需要亲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发现自己不愉快的时候,不要压抑,要善于跟亲人朋友倾诉,需要吃药就一定要吃,多管齐下才能有效对抗抑郁症。
抑郁症治疗有哪些误区?如果患者是你的家人、朋友你可以做些什么?
  制图 沈浩
&&杭州第七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副院长陈致宇,把抑郁症比作一条汹涌奔流的河。过去30年,他一直担任着“拦截者”——与抑郁症患者心里的洪水猛兽做抗争。“把堤坝加高一点,再加高一点,这样就一天天地更稳固。”
&&今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正式实施一周年。5月8日,都市快报记者对话陈致宇,详解抑郁症的治疗误区,给抑郁症患者的家人、朋友送上贴心可行的建议——可以拦住抑郁症这头洪水猛兽的,除了医务工作者,还有抑郁症患者的家人、朋友。
&&抑郁症治疗有哪些误区?
&&都市快报:我听过一种说法,说目前抑郁症是无法治愈的,药物、治疗只能抑制抑郁症患者的一些疾病表现,还没有完全找到症结所在。
&&陈致宇:对,实际上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精神疾病都没有找到真正原因。我们对抑郁症的认识,还没能站在源头上。就像筑了一道河坝,可以抵挡河水,但上游的河水永远在那里,坝一撤掉,河水就过来了。所以我们现在不断地加高“堤坝”,让河坝始终固守,保护河道外面的“良田”、“村庄”。
&&都市快报:从你的临床经验看,人们对抑郁症治疗有哪些误区?
&&陈致宇:有的患者,他感觉到胃不舒服,到消化科看;感到身上不舒服,到神经内科看;感觉心脏难受,到心血管科去看,他们不知道这实际上是抑郁症的表现。大量调查表明,因抑郁症自杀的人群中,30%—40%有过求医经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医生没有意识,没有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而仅仅是从躯体上去诊疗,那么可能就会漏诊。
&&还有很多患者不愿意来专科医院看。因为绝大多数人患精神疾病都有一种“病耻感”,不愿意承认、接受自己有精神疾病这个事实。一个人说自己得了肺炎、高血压、糖尿病,大家很容易理解,但如果说自己得了“精神病”,别人就会戴有色眼镜看你了。最近几年随着媒体大量宣传,大多数老百姓已经对精神疾病有更多的认识、接纳和宽容,但并不代表所有人都能客观面对。
&&都市快报:你平时接触的患者家人,他们对抑郁症是什么态度?
&&陈致宇:首先,他们不太愿意接受家里人有精神疾病,真的确诊了,患者和家人可能都会抗拒住院。
&&两三年前,我诊治过一个50来岁的患者。当时她从乡下来杭州的女儿家居住,感觉心情不好。我根据经验,建议她住院治疗,因为当时她已经产生了非常严重的消极念头。但她拒绝住院,她女儿很孝顺,开了药也就走了。
&&过了一个星期,我出门诊,这个女孩拿着一张寻人启事来到医院,说她母亲走失了。看完病的第二天早上,母亲不见了,此后就再也没回来过。又过了一段时间,她陪她父亲来看病。一问,她母亲已经去世了——走失后一个多星期,她接到一个县派出所的电话,让她去辨认尸体,警方结论倾向于她母亲是自杀。
&&我们尊重当事人及其家属的意愿,但当专业人员劝阻后,该住院时还是得住院。
&&服药治疗需要多久?
&&都市快报: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该采取什么样的治疗?
&&陈致宇:如果劝解等已经没有用了,我们建议家人带他到正规医院寻找专科医生,不是说找大医院、名牌医生就行了。隔行如隔山,对医生这个职业来说,隔专业如隔山。
&&目前,综合性医院都有心理卫生科或者精神卫生科,在杭州、富阳、临安、建德、宁波、绍兴、嘉兴、丽水、台州等地,大大小小的精神专科医院就有40多家,可以到这些医院就诊,由医生做比较规范的专业检查。
&&如果确实严重,就需要用药。毕竟药物已经被证明是能够改善抑郁问题和情绪的。现在新型的抗抑郁药物,副作用已经很小了,不会影响正常生活,所以不要拒绝用药。
&&都市快报:服用药物治疗的过程需要多久?
&&陈致宇:我们建议第一次选择药物治疗,时间在半年以上。同时,有过一次抑郁,以后还可能复发。甚至有人提到,有过3次发作,一定会有第四次。如果有反复,需要继续吃药,这个过程需要一两年的时间。如果出现三次以上的反复,可能就需要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终身吃药,通过药物控制症状。
&&都市快报:我看网上有一些食疗方法,这有用吗?
&&陈致宇:我看到有人说吃香蕉、巧克力等有帮助。只能说,要想改善病理性抑郁,可能是做不到的。适当地吃一点,可以形成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但绝对不能以此替代药物。
&&家人朋友可以做些什么?
&&都市快报:从源头上来说,抑郁症可以预防吗?
&&陈致宇:绝大多数的精神疾病,包括抑郁症,它有生物学的基础(基因、遗传方面),也有外界社会心理的刺激。遗传没办法改变,但社会心理方面,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合适的方法预防,包括在工作中,对他人采用什么样的批评方式。
&&有人做过调查,在抑郁症发的之前半年中,肯定有比较重大的生活事件,比如婚姻失败等。那么,一旦有重大的生活事件发生了,我们不要让当事人一个人承担,要给予他理解支持。
&&都市快报:对抑郁症患者的家人来说,在治疗以外,可以为患者做些什么?
&&陈致宇:如果患者的病情还比较轻微,家人在日常活动之外,可以带他出门散散步,利用休息天在附近公园走走,爬爬山。也可以全家人一起运动运动,打打球,慢跑一下。这些体育运动,可以使我们体内释放一些快乐性的物质。
&&有的当事人说,我没有精神,最多只能支撑走个十分钟,没关系,十分钟就十分钟,关键是一定要出去,不要让他待在家里。我们建议家人,你拉也得把他拉出去,搀也要把他搀出去。
&&如果发现患者的工作压力太大,可以建议他休息一段时间,毕竟健康是第一位的。
&&同时,家人可以买一些专业书看看,了解以后,就能和医生进行比较充分的沟通。网上也有一些社交圈和贴吧,可以多上网问问不同的医生,积极寻求外界帮助。
&&都市快报:如果患者已经出现了自杀倾向呢?
&&陈致宇:首先,家人一定要保持敏感。有一个病人来住院时,我们做体格检查,发现他颈部有一个很浅的红印子,这是自杀的痕迹,但家里人还没有意识到。
&&如果患者已经有明显自杀倾向,我们建议他还是待在家里,由家人24小时陪伴。抑郁症有个特点,叫“晨重夜轻”,因此抑郁症患者可能会选择在病情最严重的早晨自杀。所以在早晨,一定要把他们看牢了。
&&都市快报:我们作为抑郁症患者的朋友,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陈致宇: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他的世界是灰蒙蒙的,前途是黯淡的,当他主动去寻求帮助,而外界不能给他时,他就会感到绝望无助,甚至自杀。所以我们应该主动参与,主动关
&&心,和他聊聊天,多邀请他参加小聚会,热情地接待他,鼓励他。即使他在这时候,对我们帮助的反馈反应并不是很积极主动。
&&哪些抑郁症常识你应该知道?
&&都市快报:在你看来,是否应该多向社会普及一些抑郁症的常识?
&&陈致宇:事实上前几年媒体也普及了不少,但你身边没有这样的例子时,你可能就不关注了。这很正常,就像我们关注政治、经济,不太关心种田。医学是社会生活的很小一部分,精神疾病又是更小的一部分,一般人又更多地会关注自己的情绪问题。
&&光靠媒体肯定是不够的,还需要依靠学校教育。在小学、初中阶段,除了普及基本疾病常识以外,也要普及一些心理疾病的常识。现在学校里都有卫生课,但有些任课老师甚至都不是科班出身。
&&都市快报:有哪些抑郁症常识,是你最想向公众普及的?
&&陈致宇:首先,抑郁症是一种需要积极治疗的疾病。它不是人稍微忍受一下、承受一下就能过去的。
&&其次,抑郁症是一种需要周围人同情、理解、支持的疾病,不能排斥抑郁症病人,责怪他连这点抗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都没有。
&&再次,希望大家知道,抑郁症还有一些非典型表现和“假象”。比如胃肠道不舒服、疲劳、疼痛等。当在其他科室检查没有问题,而症状依然存在,那么,就建议你到精神卫生科去看看
想知道自己是否抑郁?
试试这两张权威的抑郁自评量表
&&最近,社交工具上很流行各种自评抑郁症的量表,身边不少朋友都测出不同程度的“抑郁”。
&&杭州第七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副院长陈致宇提醒说,绝大多数人都有过抑郁情绪,如果持续时间超过两个星期,就应该警惕了。临床诊断标准,还包括言语减少、自我评价下降、精力不充沛、容易感到疲劳、胃口不好、睡眠质量差、体重下降、性欲减退,甚至有一些消极行为等。
&&以前,有人拿着测评量表,忧心忡忡地来找陈致宇:“陈医生,你看我这抑郁很严重了,怎么办?”他安慰说,肯定没有这么严重——因为对方还有求助的欲望,真正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可能是没有欲望求助的。
&&陈致宇说,有一点需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人们在做量表评估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有所夸大,测出来的程度可能偏重。如果结果确实比较严重,可以找医生咨询。
&&提供给大家两张权威的抑郁自评量表。请注意,这些量表仅仅用于抑郁症的自评提示,并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特别提醒
&&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
&&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由美国杜克大学华裔精神病学家张威廉(W.K.Zung)于1965年编制,几乎是抑郁症自测表的代名词。它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是目前精神医学界最常用的抑郁自测量表之一,也是最具权威性的抑郁症自测表之一。
&&读者应根据过去一周内自身的情况作答,并按照表中分值计算出总分。
&&最近一周以来,你是否感到: 没有 有时 经常 总是
&&1.我觉得闷闷不乐,情绪低沉 1 2 3 4
&&2.我觉得一天中早晨最好 4 3 2 1
&&3.我一阵阵哭出来或觉得想哭 1 2 3 4
&&4.我晚上睡眠不好 1 2 3 4
&&5.我吃得跟平常一样多 4 3 2 1
&&6.我与异性密切接触时和以往一样感到愉快 4 3 2 1
&&7.我发觉我的体重在下降 1 2 3 4
&&8.我有便秘的苦恼 1 2 3 4
&&9.我心跳比平常快 1 2 3 4
&&10.我无缘无故地感到疲乏 1 2 3 4
&&11.我的头脑跟平常一样清楚 4 3 2 1
&&12.我觉得经常做的事情并没有困难 4 3 2 1
&&13.我觉得不安而平静不下来 1 2 3 4
&&14.我对将来抱有希望 4 3 2 1
&&15.我比平常容易生气激动 1 2 3 4
&&16.我觉得做出决定是容易的 4 3 2 1
&&17.我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有人需要我 4 3 2 1
&&18.我的生活过得很有意思 4 3 2 1
&&19.我认为如果我死了,别人会生活得好些 1 2 3 4
&&20.平常感兴趣的事我仍然照样感兴趣 4 3 2 1
&&将总分乘以1.25后为最后得分。最后得分在50分以下为正常,50—59分提示轻度抑郁,60—69分提示中度抑郁,70分以上提示重度抑郁。
&&伯恩斯抑郁症清单(BDC)
&&伯恩斯抑郁症清单(BDC)是美国新一代心理治疗专家、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大卫·D·伯恩斯设计的一套抑郁症的自我诊断表(1984年版本),这个自我诊断表可帮助你快速诊断出你是否存在着抑郁症。
&&请在符合你过去一周内(包括今天)情绪的项上打分:没有0,轻度1,中度2,严重3。
&&1.悲伤:你是否一直感到伤心或悲哀?
&&2.泄气:你是否感到前景渺茫?
&&3.缺乏自尊:你是否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或自以为是一个失败者?
&&4.自卑:你是否觉得力不从心或自叹比不上别人?
&&5.内疚:你是否对任何事都自责?
&&6.犹豫:你是否在做决定时犹豫不决?
&&7.焦躁不安:这段时间你是否一直处于愤怒和不满状态?
&&8.对生活丧失兴趣:你对事业、家庭、爱好或朋友是否丧失了兴趣?
&&9.丧失动机:你是否感到一蹶不振做事情毫无动力?
&&10.自我印象可怜:你是否以为自己已衰老或失去魅力?
&&11.食欲变化:你是否感到食欲不振或情不自禁地暴饮暴食?
&&12.睡眠变化:你是否患有失眠症或整天感到体力不支、昏昏欲睡?
&&13.丧失性欲:你是否丧失了对性的兴趣?
&&14.臆想症:你是否经常担心自己的健康?
&&15.自杀冲动:你是否认为生存没有价值,或生不如死?
&&测试后,请算出你的总分并评出你的抑郁程度。
&&0~4分,没有抑郁症;
&&5~10分,偶尔有抑郁情绪;
&&11~20分,有轻度抑郁;
&&21~30分,有中度抑郁;
&&31~45分,有严重抑郁。
馆藏&20170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以为歌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