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虐胃 小说文是一种心理疾病吗?

我是来推文的~~新人啦,都是自己看过的文,超级虐的!慎入呦!_男主角受伤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9,537贴子:
我是来推文的~~新人啦,都是自己看过的文,超级虐的!慎入呦!
啊…个人喜欢心脏病文,嘻嘻,虐的很带感哦! 爱恨缠绵(楼楼觉得最虐的文了,看一次哭一次)泪滴坠(亲情虐!死去活来的)墨色的草莓花(虐哦)心之尘埃(也哭了好多次哦)夏末微凉(还在连载的,吧里就有滴…表示追文很辛苦!)微雨(再次哭的天昏地暗…)楼楼看过好多好多虐文…这只是一部分啦,以后还会推荐滴~
扭伤采用自酿纯正米酒,天然名贵植物酿造而成,雄森铸造了卓越的产品品质,致力于绿色,健康,养生的事业.咨询热线:
楼主爱心脏病的话推荐一本:《天使不微笑》,狠狠狠好看!!(不过是BL的)
嗯,爱恨缠绵看过了
继续继续!!! —————我不管这个世上的人怎么说我,我只想依照我的信念做事,绝不后悔,不管现在将来都一样。
亲们虐胃的行么?阳阳最近看了好多虐胃滴,如果可以的话,阳阳明天就给大家介绍
求推荐古风的…心脏病神马的我最爱了…肺病也爱…楼主好人
亲们,阳阳本来以为这个帖子要沉了,都没打算管了,突然有这么多亲~所以阳阳想了想,把最近看的告诉大家~阳阳比较喜欢清新一点的文笔,当然都很虐,阳阳在想,自己是不是有点心理不健康…
以下是虐胃的BG文:迟到的眼泪(爱情虐亲情虐,男主真的很悲惨!楼楼也是哭了好多次,这个首推哦)三年(和上面的文属同一类型,男主身体很差,很虐的)痴心总裁的绝爱(田幂的文,很虐的哦,就是因为这个文才开始喜欢虐胃文的)还爱(男女主角之间误会重重,一虐接一虐,唉)爱,走过春天又走过夏天(男主因为受伤所以身体不太好,大的虐点有一个吧)亲们,先发这么多,阳阳想一想继续发哦~爱你们
求商战纯虐楼楼好棒啊推荐滴都是虐滴~~~
亲们,阳阳现在要极力给大家推荐一个文!《想要和你在一起(bl)》,在胃疼联盟吧里的,小受先胃病然后肺源性心脏病,超虐的,几次在生死线上徘徊,好心疼的说~
扭伤[雄森酒业]秉承“质量为本,诚信经营”服务宗旨,经过20年的经营,雄森铸造了卓越的产品品质,致力于绿色,健康,养生的事业.咨询热线:
我是乱入的←_←
楼主推荐的都很好看哦
爱,走过春天又走过夏天,三年,还爱,好想看,但网上找不到啊,谁有能给传一下吗?
有没有心脏病的BG啊?
嘻嘻嘻,不好意思哈大家,阳阳最近忙着期中考,没能及时给大家介绍好文~亲们不要拍我
阳阳最近的主要阵地在胃疼联盟吧里,发现了好多很棒的文哦!
极力推荐《跟着你,在哪,做什么,都好(bl)》,一个很让人心疼的小受,阳阳哭了好多次哦,楼主是日更的,很棒哦!你能在那个文里看到好多阳阳的足迹~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编者按]在央视“百家讲坛”以谈《(论语)心得》知名的于丹教授,和以《品三国》走红的易中天教授, 日上午应《亚洲周刊》之邀,在香港大会堂首次同台错位对谈:于丹谈“三国”,易中天谈《论语》,于是擦出了新的智慧火花,对中华历史文化作出了新的诠释,吸引了众多香港读者的兴趣。香港明报集团主席暨《亚洲周刊》社长张晓卿先生、《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及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郏宗培出席了对谈会。会议由凤凰卫视曾静漪和邱立本主持。本刊经主办者同意摘要刊登,以飨读者。标题系本刊编者所加。当《论语》遇到“三国”主持人:今年是《亚洲周刊》二十周年,又届一年一度的香港书展期间,我们请到了于丹教授、易中天教授这样的大师来对谈,掌声热烈欢迎!于丹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易中天教授是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都是博士生导师,都是长期从事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对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历史学等都有涉猎,都是经典灵感海洋中的探索者,都拥有众多的读者、观众迷,先请于丹教授谈谈在这个主题中的一些感想,谢谢。于丹(以下简称于):首先要谢谢到场的这么多朋友。今天我看到了“全球视野,本土情怀”这八个字,我想这也是今天我来谈《论语》的一个起点。《论语》到今天已经有两千五六百年的时间,它对于今天到底还有什么样的价值?我想“情怀”二字足以概括。《论语》在历史上曾经作为儒术在罢黜百家之后被独尊,这是政治,曾经作为儒学,历代那么多的儒生把自己的一生埋进去,这是学问,也曾作为“儒教”,和“道”和“释”并呈庙堂之高。我们站在今天这个角度,这一切我都不去谈,我想说的是,《论语》是一种文化基因,《论语》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随时从心中被激活被唤醒,你在某一个瞬间,你先做了,做了以后发现,哦,原来这是符合中国人血液中一种世代相传、约定俗成的习惯的。有学生曾经问过孔夫子;“有一言而可终身行之者乎?”老师告诉他,如果有这个字,这个字就是“恕”,当你宽容别人的时候,你知道自己是真正的强者心态,这个时候自己也天宽地宽了。对着一件事情想一想,不想勉强别人的时候,可能会想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我们要锦上添花多一步的时候,也许有一个理性的声音提醒你说“过犹不及”,那么“适可而止”吧。其实今天我们如果行走在中国的农村,也许那些目不识丁的老奶奶,她一辈子没念过什么书,但她仍然知道孔夫子,也就是说,孔子不是文化人的专利,它也不是学问里面一个象牙塔的专属,它其实就是埋藏在我们心里的一种基因、一种方式,它需要我们每个人用生命用体温重新捂热它、激活它,给我们自己一点生活经验的分享,一点智能的激荡,足够了。所以对我来讲,《论语》不是艰涩的,因为我们不需要系统去解读;《论语》也不是遥远的,我们可以敬而近,而不是敬而远,所以真正的经典永远是朴素的,所谓“道不远人”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论语》。主持人:谢谢于老师,接下来有请易教授。易中天(以下简称易入大家好!《亚洲周刊》把我们弄到这里来,出了这么一个题目,《论语》遇到三国,我当时不是很清楚,因为没有标点符号,我不知道是遇到“三国”的这个历史呢还是遇到“三国”的什么书。如果是于丹的《心得》遇到了我的《品三国》,那我们可以自由竞争,看我们谁卖得多是吧。当然实际上是希望两本都卖得好。但当《论语》遇到《三国志》或者《三国演义》的时候,这个概念又是不一样的,它遇到“三国”是一个概念,遇到《三国演义》又是一个概念,遇到“三国”这段历史又是另外一个概念。我们知道《论语》它实际上是一个草根的作品,对吧?因为孔子这个人本来是一个民间的学者或者说民间思想家,他虽然也到官方去推销他的思想,但是他的这个推销好像是不太成功的,所以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先生管他这个《论语》的书就叫“丧家狗”,也就是说,当年的那个孔子也不过是条丧家犬而已。后来被供上了庙堂,那是后来的事情,而后来那个被供上庙堂的孔子已非当年那个丧家的孔子。于:你说起《论语》了,那一会我说“三国”吧。易:对啊,我就是想让你说“三国”。《论语》它一直到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才被供起来,这个时候他就有一个家了,孔子就开始有了封号,就有了什么庙啊,等等,但是直到东汉末年,我个人觉得读《论语》的人还不太多。曹操揽申韩之术,诸葛亮喜欢商鞅,这个时候就遭遇了,遭遇结果是,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是儒学相对比较衰败的时期。到了后来魏晋风度一魏晋风度这个等一会于丹可以讲一讲,《世说新语》什么的——不是儒学的时代。实际上曹操也好,诸葛亮也好,包括孙权,他们要建立的一个政权,是一个用陈寅恪先生的话说是法家寒族之政权,陈寅恪先生把曹操建立的政权叫法家寒族之曹魏政权,所以这个时候我估计是不读《论语》的。于:是这样的,也就是说世道不流行的时候可能在悄悄读,比如说我读《论语》的时候就是在中国“文革”的时候,外面全都不读了,我们家不让上幼儿园,关起门来读。三国的时候可能有出息的人都出去争天下了,也还有一些书生关起门来悄悄地读,哪一部分人,易老师不知道,易:是,她说得非常对,那个时候是有人悄悄地读,那个时候读呢,他不一定是有前途的。他耍等等等,要等多少年呢,要等三百六十九年。真的!到了唐代,这玩意儿就有用了,自从隋文帝设科举制度以后,到了唐代这个东西就非常有用了,但是你得非常有耐心,因为魏晋南北朝就是三百六十九年。于:你看,你的世界和我的世界终于找到了不同的地方了。真正悄悄读的人不是为了有用。因为《论语》读来以后,不一定是要延伸到一种社会功利的实现上,它可能就是一种道德抚慰,人心安顿。尤其在乱世当中。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为什么在那些夹壁墙中还能发现那些经典?有些人在用他的生命留下这些经典,他已经不是为了自己生命有用,可能仅仅是在仓惶乱世中一种生命安顿。易:所以崔永元曾经一个劲儿追问我:“你学历史有什么用,读书有什么用?”我说“没有用”。“哎呀,你说吧,有什么用?”我说“没什么用啊”。后来你知道崔永元怎么说?他说:“哎呀,你就说实话吧,读书有用!比方说你读了‘三国’,于丹读了《论语》,你看你们挣多少钱啊!”你说那个时候,三国的时候,那些悄悄读《论语》的人他想到能挣那么多钱吗?于:是啊,他也没有想到他要等三百六十九年,他也不知道后来还有个“唐”,就像《论语》开始写的时候,也不知道后来有个三分天下。其实你说当下文化激荡所产生的这种现象,在多年以后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这大家都很难说,所以我还会回到“全球视野,本土情怀”,这个概念我觉得其实特别好。也就是说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多元化,然后越来越多的文化生生不息,元素都在激荡着。任何一个文化进入一个僵死的范畴去探讨,我觉得它都是不健康的,所以我觉得我们今天做的,是《论语》和“三国”外延的一种碰撞,而不是它内涵的一种碰撞,如果是它内涵的碰撞,我们俩之间,“楚河汉界”从这分开。君子和小人的文化演变主持人:我看于老师和易老师演讲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把经典和古代的文学、古代的历史给现代化了,现代人可能觉得《论语》是庙堂的,是一个理想国,而觉得“三国”好像是江湖的,充满了权术的味道。譬如说我在读《论语》的时候,觉得我一定要成为孔子所说的君子,可是看到易老师讲“三国”的时候,我觉得我太笨了,我应该有像曹操那样的智谋,像关羽那样的勇猛,我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否则在这个社会中是吃亏的,这两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性,你们又是如何评论的?于:你的意思是,看到我的书,就想做一个君子,看到易老师的书,就想做一个奸雄。易:对,他这个东西就像拍照。照片底片有负片还有正片,这个正好是相反的,你说的是底片上的颜色,印出来的又是另外一回事。于:其实,我觉得这不是在同一个逻辑层面上的正片和负片。刚才易老师也说到,孔子一生二事,一个是他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另一个就是奔走列国,推销他的为政理想、政治主张,两件事,一件大获成功,传载千秋万代,一件当时困厄沮丧,惶惶如丧家之犬。这说明什么呢?易:很简单,一个人想做君子的话,他一不小心做了奸雄,一个人打算做奸雄的话,一不小心做了君子了。就是说,孔夫子一开始是要推销他的为政理想,他治国平天下,一不小心变成教育家了。于:其实孔子一辈子两件事说明什么呢?说明一开始诸子百家的思想都是杂糅的,它里面有实践层次的,有针对意识形态的,有针对政治统治的,也有针对哲学的探讨。先秦时候的文史哲不分家,就是因为它气质杂糅,最初中国的文化还没有分出细分支的时候,就是这样一个状态。孔子政治上的失败其实成就了他纯粹的哲学探索和人格理想,所以在今天,我做的这种心得阐发,更重要是看到他对每个人内心道德定位的提升,也就是所谓的“吾日三省吾身”,叩问内心的反省。所以你说要做君子,什么叫君子?君子二字,我们今天要是每个人写一个答案的话,我想每个人解释都不一样。但是最早的时候,司马牛去问老师,什么叫君子。老师的解释特别简单,就四个字,叫“不忧不惧”——内心不忧思,不恐惧。然后学生不以为然,说“不忧不惧一斯为之君子已乎”?好像太简单了吧,然后老师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一个人叩问自己去反省的时候,上不愧苍天,下不愧子女,那么他内心有什么忧、有什么惧呢?也就是说一个真君子他讲的是内心坦坦荡荡,没有戚戚之怀,每一件事情活在当下,尽心做好,如此而已。这种推己及人,所谓“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这就是他的仁义之本,所以这个实际是在一个人格层面上、修养层面上、情操层面上的。但你说的“三国’,三分天下那样的一个乱世,那已经推及到政治的层面上、社会形态的层面上了。也就是说,尽管儒家的思想后来被作为儒术去推行了,但其实从我阐发的孔子这个本意上来讲,是不在这个层面上的,所以我觉得它们不在一个层面。主持人:易老师你觉得曹操是个君子吗?你觉得曹操是个会经常反省自己的人,他会赞美别人——他的志士,他的智囊,他是一个会把功劳给别人的人,他是一个英雄。如果按孔子的定义来说,日三省乎已是个君子,那你觉得曹操是个君子吗?易:是这样的,君子和小人这个概念是有两个层面的。刚才于丹讲层面,我觉得很正确,我们也要讲层面,君子和小人有两个层面,或者说两种概念。一种概念是等级概念,或者说阶级的概念,严格来说,如钱穆先生所说,中国的古代不是阶级,而是等级。君子和小人一开始是有等级的。他为什么叫君子呢?实际上是君之子,就像公子,公主子,实际上是这样来的。历史上,西周以来是宗法制。宗法制有大宗,有小宗。嫡长子所代表的这一系,叫嫡系,也叫正宗,叫大宗。什么叫嫡长子,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正妻所生叫嫡,第一个儿子叫长,合起来叫嫡长子。中国的古代,大家都说是一夫多妻制,是不对的,实际上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是只有一个的,妻才是嫡,妻之子才是嫡子,嫡子做什么呢?嫡子做君。或在家做家君,或国里面做国君。剩下的庶子分成的宗就是小宗,小宗之人叫小人,所以最早它是这样一个概念,就是家君之子为君子,小宗之人为小人。主持人:所以当时不是一种褒贬,而是等级之意。易:它是一个等级,随着阶级分化时间越来越长,老在上面的,老是正统的,继承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都多,他的品位肯定就高起来了。他的品格,修养,受教育条件,都和小宗之人不一样,他就越来越有修养,越来越有品德,越来越有品位,最后君子和小人由等级变成了品级。这个品级包括两个概念,一个是道德品级,一个是审美品级,就是按照当时孔子他们的理解,君子必须是出生高贵、道德高尚、品位高雅的。于:所以这个审美趣味的延伸,到了魏晋的时候尤其明显。到了那个时候,九品中正制出现,就是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这样一直排下来,排成了九品。所谓下品和上品之间、寒门和士族的等级越来越明显。其实这个时候从原来那种政治权利跟社会地位的划分,更多的开始转移,出现了很多的审美经验。所以这个概念真正在使用的过程中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潜移默化,逐渐变成每个人心中的一种指代,但是它本初的含义就变了。易:那么要按这么来推断,曹操他不可能是个君子,因为他出身太差了。阉庶之后,对不对?宦官是不生儿子的,但他可以收养儿子。一个宦官收养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生的一个儿子是曹操,这个出身太差了。历史的三种文化形象邱立本(以下简称邱):我们从那个历史文化的角度出发,把镜头移到现在的香港。我想,本地的读者都知道,在香港的警察局里面,是供奉关公像,香港不管是白道黑道,对关公都有一种崇敬。但是回到历史,关公算是一个悲剧人物,他在政治斗争中是失败者,最后是被斩杀了的,但是作为一个历史形象,他站起来了。他在权力斗争中倒下去,在历史形象中站起来,我不知道他的那种忠义之道是否和孔子的仁爱之道有共通之处?请教于教授。于:其实易老师说的是比较严谨的历史上的人物,他说的这个“三国”是《三国志》,是历史,我所说的是一种道德评价,文学的“三国”。我说“三国”了啊?易:好,你说“三国”,问题是我刚才曹操还没说完,你说。于:你待一会接着说正式的曹操,我要说的是邱总提到的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其实这是约定俗成,是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人心中勾勒的一副脸谱。易老师要说的曹操是从他的出生到他后来整个四百年乱世,在魏武挥鞭就整个终结了,就这样一个大定天下。这样一个人物应该说他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而且他那样求贤若渴、招贤纳士、平定天下,这是他的情怀。可是为什么在戏曲舞台上,他的脸谱永远改不了,永远就是白脸呢?而关公这个人真正站起来,关公的髯口,红脸,一切扮相在各个戏曲中不会变,关公的单刀赴会,在昆曲的刀会里面有一句,就是关公一捋髯口,在船上,叫来周仓:你看这下面是什么?周仓说是长江。他说这哪里是长江,这是二十年滚滚不尽的英雄血。关公这个人永远作为一个忠勇的形象出现,这是为什么呢?仁义忠勇都不是停留在文字概念上的,它一定要有某种外化,要兑现在某个人身上,而很多时候是一种道德评价,道德评价和历史评价很多时候出现一种二元悖反。这个故事不是从曹操、关公开始的,我们想最早的时候,刺秦的故事,张艺谋拍过《英雄》,陈凯歌拍《刺秦》,周晓文也曾经拍过,这么多导演为什么要把这么一个多年前的故事来回拍?就是因为这里面可以说是两个不同英雄立场的较量,秦始皇万古一帝,平定天下,统一六国,如果没有他,没有公元前二百二十一年这样一个历史坐标的话,我们无法想象这两千年我们会是什么样的变动,历史会走出什么样的一个境遇。而荆轲是什么?那样的一种易水萧萧,英雄一去不返,高渐离悲筑,樊于期可以把人头给他,作为托付,这是一种道德的承载,这是一种道德评价上的真英雄。所以两个英雄之间的较量是不分胜负的,这是一个历史的悲剧,老百姓的心中,荆轲永远带着这萧萧易水活在人心里,而历史上,秦始皇的名字就写在那里。再往后走,是楚汉之争,我们看到的刘邦和项羽是什么样呢?还不要说民间的评价,看一看司马迁是怎么写的,我们今天写着汉字,教着汉语,叫着汉族,我们从大汉秉承了多少东西?但是汉高祖刘邦在民间的道德评价中受尊敬吗?又说到出身,你看,一个亭长。然后干的那些事,觉得他几近无赖。晶:刘邦就四个字:“好酒及色。”而且也没什么能耐,他自己也说了“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将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抚关中,定百姓,供给养,吾不如萧何”,让人感觉就是这人啥都干不了,只好让他当“领导”!(鼓掌)于:是的,其实易老师还不是开玩笑,史书上接着说,刘邦自己说我不善将兵,但我善将将。他说,你看项羽这个人,他有那么多的仁爱忠勇,但是他只有一个亚父范增还不能用。我就是因为能用人。项羽这个人,从他个人的那种品德,那种忠勇,方方面面的评价都高于刘邦,但这个人在整个历史上是惨败的。可是他在今天的戏曲舞台上,演西楚霸王的戏,从电影到流行歌曲,怎么就没有几个人唱刘邦呢?谁都不喜欢他,流传他那点故事都是打仗打到最后,项羽把他爸爸给抓住了,他说那咱俩是结拜兄弟,你要非把我爸爸给烹了话,你分我一杯羹。说的都是被围在城里不行了,然后大将纪信即带着城里的女眷披着铠甲出去了,他带着几个人从后门跑了,最后女眷全都死了,说的都是刘邦这些事,这是为什么?这是老百姓的道德评价,也就是说秦皇汉武,中国的鼎盛时代之君,未必是在道德评价中活得最久远的人。易:关公在民间受到崇敬是因为他是一个侠义之士,我认为关公不是大帅,他是大侠,他有一点小孩子气。他非常重视人家怎么看他。比方说当时刘备当了汉中王以后封将,封四个将军。顺便说一句,五虎上将是没有的,这是罗贯中的封号,刘备没有封五虎上将,当然罗贯中封五虎上将也有一点根据,就是《三国志》把这五个人合成一传。那刘备封的四个将军是谁呢?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没有赵云。赵云终其一生没有当上名号将军。有很多网友很愤怒的说,你为什么要贬低赵云,赵云明明是五虎上将,我说,我说的是历史。于;我跟你说,这又是京剧惹的祸,因为赵云在京剧里的扮相太漂亮了。易:太漂亮了,我也喜欢赵子龙,赵子龙救阿斗其实是有的。于:像我们这种从小不读“三国”的戏迷,看戏的时候当然觉得赵云漂亮。易:是啊,赵云是刘备集团第一帅哥嘛。于:所以网上的那些人也是这么想的。易:对啊,但事实上,历史上赵云是没有封的,只封了这四个人。然后封的时候诸葛亮就跟刘备说这肯定不行,关羽肯定要跳起来。因为关羽觉得他是number one,加封一个张飞勉强可以接受,说再封一个马超,因为马超地位高,马超是从别的阵营过来的,当时官衔就很高,出身又高贵,勉强还可以同意,怎么还能有黄忠?你封个黄忠?封个赵云我不知道他会怎样,诸葛亮说这肯定不行,刘备说我有办法,刘备就派了一个人过去了,叫费诗。去了以后,果然关羽就跳起来了,说我大丈夫怎么可以跟一个老“丘八”(兵)同列?老兵嘛。他说我是将军,这黄忠就是一个兵,我跟他站在一块,不接受,然后费诗就说,君侯想清楚了,你想一想主公封黄忠的原因。黄忠他刚刚立了大功,他又是从別的阵营过来的,搞搞统战嘛,但你要搞清楚,搞统战和咱们自己不是一回事儿啊,主公心里肯定是装着君侯你的,他心里一定没有黄忠的,当然君侯一定不接受封爵,我也没办法,我就回去啦。关羽说回来回来,这是一件事。还有就是马超来投奔刘备的时候,关羽得到消息,马上写封信给诸葛亮说君侯您看一下,关某和马超PK一下,哪个……诸葛亮回封信说,马超啊,人杰,最杰出的人才;但是和美髯公比起来嘛,美髯公是冠绝天下啊。蜀汉之中所有的人都只能顺着关羽的毛摸,你不能逆着来的。于:就是叫顺毛捋是吧。易:对,他这个人其实是一个大侠,非常可爱。这种可爱的人,比方说刚才于丹讲了项羽肯定比刘邦可爱,对不对?有谁爱刘邦的?吕后还说不定爱不爱呢。于:吕后是肯定不爱。易:吕后是肯定不爱的,是吧,你说他动不动老婆孩子扔一边去了。于:对啊,动不动就把孩子往车下推。易:对,他自己逃命的时候把儿女给推下车。还是车夫看不下去了,又给捡回来了。三回!就这么个人,他有什么可爱的,对不对?但是刘邦和曹操又是不一样的,刚才我们讲曹操那个事情,曹操为什么他的民间形象老不讨好呢,一个就是出身不好,第二个是形象不好。你看《三国志》对主要人物都有描述,身长多少多少,比如刘备身长七尺,据考证是一米七二,诸葛亮身长八尺,据考证相当于现在一米八四,刘表身长八尺余,那可能一米八六或八八啦,都很漂亮,唯独对曹操的身高长相没有任何描述。因此,我估计,曹操的身高可能跟我差不多。于;所以自从曹操坐了天下,“三国”的时候有一阵子身高不成为标准,自从易老师讲了“三国”,本世纪内将有二三十年身高也不成为标准,易:而且自从于丹讲了《论语》,本世纪也有二十年也不讲究性别了。于:那我们俩岂不是搞乱了天下?所以是有另外的一套系统,这里确实是有儒家的一些影响,倒未必就是《论语》。易:对。邱总刚才的问题还得回答,不要扯远了。邱总讲忠义的问题,这个忠义未必都是孔子的,准确来说,我觉得是孔子讲仁,孟子讲义,这个忠是后面整出来的,当然忠呢,在春秋时代是有的。于:忠信嘛,忠与信是连在一起的。易;对,连在一起,它没有像后来那样被抬到第一位去,抬到第一位的是统治者,统治者必须强调忠义,实际上,我有个观点,就是曹操和诸葛亮有惊人的相似,就连他们的官职也是一样的——丞相。封县侯,曹操封武平侯,诸葛亮封武乡侯,领州牧,曹操领冀州牧,诸葛亮领益州牧。而且他们当政的时候,他们的皇帝都是橡皮图章,汉宪帝就不用说吧,这刘阿斗也没什么权力,这个《三国志》记载得很清楚,“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就是芝麻大的事都得诸葛亮拍板,但是为什么到后世两个人是截然相反的舞台形象呢?说到底是人性的问题。我觉得,因为人性本来就有两面性,任何人的人性都有善的一面,有恶的一面,人性的善恶两面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这个东西要投射到文学艺术当中去,然后被传统的民间艺术脸谱化,然后分出了截然相反的两个阵营,比方说红脸的关公,一身正气的诸葛亮,然后是白脸的曹操,贼眉鼠眼。于:所以我就觉得,民间情感的固化是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我们说到曹操的时候,其实没有几个人去读《三国志》,去看整个历史里面他的出身、地位和功绩。易:也没有人去看《曹操集》。于:更不用说去读整部《曹操集》,就说读一读曹操的诗,就是读一读他那种幽燕老将的情怀,读一读他“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诗句,看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那样一种襟怀,去看一看“乌鹊南飞,月明星稀”的时节,他那种悠悠的情怀。他在招募天下贤士的时候,“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希望大家都到这里来,这些东西大家不读,读的是什么?其实大家记住的,是他对吕伯奢、对华佗、对杨修,也就是说他那种疑神疑鬼,猜忌之下滥杀无辜,甚至杀自己的功臣,这一路下来,曹操的这张脸是被民间情感的记忆一笔一笔给涂白的,关公这张脸也是一笔一笔给涂红的。所以今天一提到关公,就是面如“重枣”,这颜色是不可能再改了,一提曹操就是一张大白脸。我们就觉得民间情感的这种固化,有可能把历史上的人物读成两张面孔。刚才说的历史与道德的这种冲突,会有这样的结果,实际上完全没有冲突的也可能这样。比如说,李隆基这个人,在历史上一个是作为唐明皇。一个是作为唐玄宗,如果我们去读正史,那起码的开元盛世,那样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尤藏万家室”,整个四十年的辉煌治世,这是唐玄宗的一个大的基业,继承得很好,只不过是“天宝”以后,出事了。而且那种藩镇割据也不是到他这里才出现的,所以你会看到,历史上他是有作为的皇帝。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唐明皇是什么样的?红颜误国,唐明皇就是一个多情天子,今天想起来唐明皇就是“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就是那样一种“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易:还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于:这都是文学上的描述。易:所以文学家靠不住。于:但有一点,民众情感的血脉,最重要的是来自文学而不是历史,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在道德与历史的评价之间,在文学的演绎、情感的延伸与所谓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这样一种史家之笔之间,其实是存在着巨大的断层。易:我终于明白了,谢谢你的教导。我说我老老实实、规规矩矩按照《三国志》的记载讲“三国”,怎么挨那么多骂呢?主持人:因为你颠覆了太多人原本的想法了。于:大家的想法都是文学的想法,都是《三国演义》的想法。易:对啊,实际上你看这个历史人物有三种形象,第一个也就是我讲的历史形象,第二个就是刚才你讲的文学形象,还有一个就是邱总讲的民间形象,就是警察署供起的那个关公。善其身得其乐的文化品格邱:这样说起来,中国的社会是二元,我们既有《论语》,但也有“三国”。儒家是强调君子圣贤与慎独,但是在“三国”的世界看到胜利是无可代替的,但求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请教二位,中华民族是不是存在《论语》和“三国”的矛盾,也是于丹和易中天的矛盾?于:其实大家看,我跟易老师之间没有矛盾,《论语》跟“三国”之间也没有矛盾。我觉得这个文化形态在它成长的时候,只有我们刻意地把两种东西针锋相对的时候,它才会在某一个层面上产生冲突。“三国”在今天是什么?我们会看到在流行书里面有什么《水煮三国》,有用“三国”谈经济的,有用“三国”谈文化的。易:还有电子游戏。于:对。“三国”是什么?“三国”已经成为我们约定俗成的一种俚语,一种概括的方式,一种文化的判断,《论语》也是一样。也就是说在社会生活习惯里面,它都会有某些元素被大家看中,都会或多或少,每个人见仁见智,进入他的生活和他的生命层面。我觉得这些东西可以兼收并蓄的。我一直在想,我们的文化、历史上,长久以来存在着简单的“二分法”,“概念化”,我们习惯的教育就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非男即女,非对目口错。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其实不存在简单的黑与白,更多的是中间的灰色地带,是从浅灰到深灰的渐变。我们的文化形态不以它的一元化强大作为它的标志,而以它的多元共生作为一种真正健康,所以我们的文化怎么样的状态是最好的?就是它仍然能拓展,能吸纳,能发展,能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论语》到今天为什么能活着?是因为它很多生生不息的元素在我们身上。“三国”为什么能在今天作为电子游戏被那么小的孩子喜欢?说明它作为一个概念大家仍然喜欢它。所以我认为不存在哪一方和哪一方严重的冲突,它其实都是今天的生活方式。易:它其实是不同层面的,我们今天不是讲环保、讲原生态吗?作为一个原生态的森林是什么呢?有乔木,有灌木,有小草,还有落叶,有腐朽的那些东西,这样一个原生态的森林才是我们需要的,而那种人造的森林是不行的。于:所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即使是落叶,它化作有机肥料,以另外一种方式还能生长。易:你这个太正面啦,腐朽它也有存在的价值。于:跟我说的不是一回事嘛。易:你说的腐朽它还护花,它就是不护花也应该存在。我的观点,一个和谐的社会就是君子能够独善其身,小入也能够自得其乐。于;易老师的这句话用诗人北岛的话来说,就是“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易:不是。我再说一遍,就是一个和谐社会,君子能够独善其身,小人也能够自得其乐。因为我这里有个概念,小人不等于卑鄙者。所以你不能用北岛的这个句子来诠释我的观点。于:好。你说的是“小宗之人”?易:我的小人是普通人,平常人,正常人。我们中国道德评价有个很坏的东西,就是一定要把人分成好人坏人,善与恶。而且我是赞同你刚说的那个中间地带。其实君子与小人都处于中间地带。两端是什么呢?两端最高的那个是圣人,圣人的等级比君子高,对不对?最下面的是恶人,圣人和恶人是极少数极少数。大量的是中间地带的普通人,寻常人。那么这种人他就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去读《论语》,把自己变成一个君子。君子只能独善其身,我的理解是这样的。但是我们现在有没有发现在中国社会有一些以君子自居的人,老要对别人进行道德谴责,他以道德高尚者自居,自称自己是有道德洁癖的人,自称自己是道德完美的人,其实跟恐怖分子只有一步之遥,这是一部分人,他可以做君子,因此可以独善其身。如果你自律,那么有些不道德的事我不做,或者一些品位低下的举动我不做。你自律是可以的,但是你知道大多数人是做小人,就是做一个普通人。我有寻常的七情六欲,我也要犯点错误,甚至我可以干一些大家认为不太“那个”的事情。于:现在易老师是把小人还原成一种很蓬勃健康的寻常人心态。我这里替君子说几句话。大家不要把真君子逼成伪君子。其实伪君子有两种伪:一种是与道德不符,低于道德底线以下的伪,第二种是在公众舆论下被迫高于这个标准,这是另外一种不真实。易:现在被迫的人很多,香港就有。于:对。但是我为什么说公众的约定俗成有可能成为一种可怕的惯性?就是我们没有必要把君子想象得不食人间烟火。这个世界上我们往往会过分地提升一个东西的价值而贬损它真正的意义。易:我就说一句,它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于:其实在我理解,君子也是一种很朴素很坦荡的人格,也就是说君子之道为什么人人可为。刚才易老师说得对,君子之上是圣人,其实比君子更高一点,就是说更艰难一点的标准在《论语》中被表达为“士”,就是知识分子。它要求士要弘毅嘛,要以天下为己任嘛,要死而后已嘛,没要求君子这样。君子是什么?其实就是普通常人的生活规范。就我的理解,《论语》中的君子是非常简单和朴素的。首先君子允许有过错,孔子说君子“过而勿惮改”,什么叫过?错而不改是为过,你先无意犯了错,从主观上坚持不去改才叫做“过”。所以他说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关键是君子不文过饰非,第一,允许错,第二,允许改,这就是君子的过错观。其实孔子在他活着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是圣人,孔子心中的圣贤之境也是挺艰难的,高处不胜寒的。他的学生问,什么叫仁?他说“爱人”就完了,然后学生说,是不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要能够位高权重,兼济天下呢?孔子说仁何必非得圣贤,你说的这个境界,虽“尧舜其犹病诸”,尧帝舜帝也做不到。然后说他的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将心比心,在最近的地方大家把事情做了,这就是仁义的方法。所以其实君子是一个朴素的概念,这是我要说的第二句。第三,君子不是一生的卷标,君子不是墓志铭,他是流动的,我相信很难有人终其一生,他的言行举止永远是君子。《论语》里还有一个说法,叫“君子不器”,器皿的器,就是真君子他不追求一种固化的、确定的价值,不是说我现在是个杯子我就只能装水,我现在是个桌子我只能托起其它的东西。君子允许有仿徨,有困顿,君子也有不如意的地方,其实孔子也曾经说过,富贵如果可求,虽执鞭之事我也愿意去做。但是富贵不可求啊,不可求的时候,违我心愿的东西我就不愿意做了。所以我的理解就是君子是流动的,变化的,生命成长过程中人心里面一种人性的善意,是一种根性,他随时可以以一种自省的方式去唤醒。但君子决不是圣贤,君子不用我们仰视太高而远离我们自己,我相信君子作为一种基因,我们在每一个日常生活场景可能都能遇得到,都能唤得醒,这是我理解的君子。活在当下的文化态度主持人:有人将儒家视为一种宗教,将孔子当作神一样的跪拜,将《论语》神格化,但《论语》却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这种对孔子的崇拜是怪力乱神吗?是不是有悖于孔子的思想?易:我是不赞成把儒学说成儒教的,而且我不赞成把中国说成儒教的国家。中国人、中华民族是没有宗教感的民族,也不知宗教为何物。中国人有的是什么?巫术传统,现在香港不知有没有,我小时候经常在街上电线杆上看到一张字条,写着,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哭夜郎,过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大天光”。这是什么?这是典型的巫术,就是把它当咒语。那么中国古代把《论语》当咒语的可能有,把《论语》当圣经的,我个人认为,真没有,他们会像现在这样,问你们现在到底读什么书会变成这样的?于丹你从几岁就开始读《论语》就读成一个《论语》于丹啦。好像你几岁读很重要,读了哪几章很重要,就好像要立竿见影,就好像要把自己摇身一变变成什么人,骨子里面、潜意识里面都是巫术倾向,所以中国人是没有宗教感的民族,中国自己也没有宗教,就连道教也不是本土自然产生的,它是外来宗教进来以后,看到人家有宗教,咱也整一个,然后把老子啊庄子啊他们整出来。但是中国人有个什么情结呢?就是圣人情结,就是中国人不崇拜真正意义上的神,你看中国的神谱里面,那些神都是人变的,什么大禹啊,或者后来姜子牙封神榜啊。一个人死了以后,如果他是对国家民族有功劳的,他就是神,如果他是一般没有贡献的,像我这样的,就是鬼,我说的那是死了之后啊,如果是活着的时候就升天了那叫仙,而活着的时候悟得了无尚的正等正觉的那叫佛,这个神性是很清楚的,那当然还有兴妖作怪的,叫妖啊,怪啊,精啊,女的叫妖精,男的叫妖怪,那是另外一类,它是很清楚的。于:“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为什么会被尊为圣人?就是易老师说的这种实体崇拜、真人崇拜,儒家本初的说法是“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这个概念很好。比如说我们今天的生活当中经常有人说到超验的东西,说神神鬼鬼怎么样。我们现在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跟着疑神疑鬼,笃信不疑,另一种是断然呵斥说不存在。但孔子有第三种态度叫“存而不论”,就是你可能存在,我不去讨论。实际上这是一种很理性的态度。就是他不会盲从或轻易否定,六合之外,我们这个世界以外的东西,存而不论,就是它有可能存在这个东西,我不了解,我不去讨论。所以比如学生去问他说,老师给我讲讲死亡是怎么回事。老师说,“未知生,焉知死?”你活明白了吗?你知道这辈子该做什么事了吗?还没弄明白吧,那先好好活着,你先不用管死的事,然后学生问鬼神,老师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人间事,对父母,对国君,对社会,该做的事你做好了吗?你能做到“敬事而信”,把眼前的事都完成了吗?这点事都还没做好,你还能事鬼吗?先不想了,你就活在当下。实际上这就是儒家的态度,它并不是说断然去否定神鬼的世界,只不过“子不语”。不讨论,不一定是反对。所以我说的是一种文化心态,我觉得《论语》在今天,很多不是对文化基因的传承,而在于一种文化态度的包容,很多我们不了解的、误读的、不同立场的东西,不是说立马拉出来,一棒子打死,用这样的态度来证明谁就是谬误了,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真正的真理和谬误呢?有很多时候是审视的角度不同而已。我们所认识的这个世界或者某种学说,往往犹如盲人摸象,摸到耳朵的人说我确实摸到象了,它长得就像扇子,摸到尾巴的人说我也确实摸到象了,它长的就是绳子,摸到象腿的人说它就是柱子,摸到象身的人说它就是堵墙,你能说他们谁摸到的不是真象?最后四个人都打起来了。其实这四个人如果不打,真正的融合起来的话,接近于一头真象。所以今天我们追究世界的真相,不武断,可以存而不论,你可以不去讨论,你可以申说你自己擅长的这个部分,然后大家融合起来。所以“子不语怪力乱神”并不一定说孔子说怪力乱神不存在或是怎样。其实我觉得唯我独尊、罢黜百家,这并不是儒家最本初的意思,最本初的意思它应该是谦逊的。宽厚的,行之天下就是一个“恕”字,为什么非得较劲不可呢?中国人对于生死的态度、在死亡面前的态度是什么呢?我觉得是六个字,第一“不怕死”,第二“不找死”。所谓“不怕死”,意思是它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你坦然接受,没有太多的畏惧,第二“不找死”,就是你发现相对于西方的美学来讲,中国自杀的是比较少的。屈原是一个激烈的代表,因为他是殉国,他是楚之同姓,他宗庙没有了,郢都已经被攻破屠城了,他是一个很极端个别的例子,但是你看整个中国的历史上,文人采取这种激烈的决绝方式的多吗?很少。所以呢,中国人是很乐生的。他既不怕死也不找死,当死亡没有来临的时候,他就好好地事人,不去论这些世外的世界,这就是基本的态度。整 理 李 娜责任编辑 于 晨
欢迎转载:
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虐胃 小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