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你好。我父親今年56歲,體質怕熱,經

114网址导航全記住了,你就是醫生!
全記住了,你就是醫生!&
關於身體感受
& 一、麻:表明氣能過來,而血過不來。
& 二、木:麻得厲害了,就是木,是血和氣都過不來了。
& 三、酸:表明經絡是通的,但是氣血不足。
& 四、脹:表明氣很足,此類人是愛生氣的體質,若體內的氣出不去就估脹。
& 五、痛:單純性的痛則是因為有血淤。
& 六、癢:表明氣和血正在過來,傷口癒合的時候都會發癢。但這與全身發癢不同。
& 關於疾病診斷
& 1、背區診斷
& (1)背部膚色不均屬肝膽排毒功能下降。
& (2)背部毛孔粗大為體質虛寒,溼氣重,水分滯留體內,引起手腳冰涼怕冷,下身腫脹等症狀。
& 2、肺區診斷
& (1)拇指推肺區膀胱經,出現微血管擴張的現象。
& (2)背部長痘為肺風粉刺,體質燥熱,多為肺陰虛。
& (3)便祕宿便,鼻咽喉不適,面部毛孔粗大。
& 備註:胖人多痰,瘦人多火。
& 3、心區診斷
& (1)拇指推心區內膀胱經,出現發紅現象,心火旺。
& (2)眉心長痘,面部潮紅多為虛火上炎。
& 備註:體胖者胸悶氣短,體瘦者失眠多夢。
& 4、肝區診斷
& (1)肝區膚色不均發青為肝膽排毒功能下降。
& (2)肝區突出為肝功能下降。
& (3)眼乾澀充血,眼袋大,視力下降為肝火旺盛。
& 5、脾區診斷
& (1)脾區膚色發黃為脾胃不和。
& (2)口腔潰瘍,口臭、額頭易生紅色痤瘡為脾胃實熱。
& (3)面板鬆弛,虛胖者多為脾氣不足,舌苔黃膩,便祕實胖者多胃火旺盛。
& 6、腎區診斷
& (1)腎區凹陷,腰部顏色發黑,多為腎水不足。
& (2)面部易生烏雲狀片黑斑,手腳冰涼怕冷為腎陽虛。
& (3)聽力下降耳鳴,腰痠,手腳燥熱怕熱為腎陰虛。
& 7、生殖區診斷
& (1)生殖區凸起:月經量少,經血色暗血塊,痛經。
& (2)生殖區凹陷:面部易生黑斑,月經量多提前或退後,多為宮寒宮冷症狀。
& 以下這個太有用了
& 手心出汗肺脾虛,指肚泛紅血脂高;
& 五指關節青筋暴,末梢迴圈定不好。
& 消化吸收看五指,指間有縫腸胃虛;
& 指甲豎稜肝病變,指根凸起大便差。
& 大魚際,有深紋,心律不齊易心慌;
& 手腕延伸小魚際,青筋明顯會腰痛。
& 指甲顏色常泛白,記得補血補腎臟,
& 右手虎口手掌面,定位肝臟快又準。
& 視力不好有粗紋,有了細紋筋腱差,
& 手心顏色紅青灰,胃部定是有疾患。
& 拇指指根紋理亂,胃部疾病早防範,
& 左手虎口手掌面,脾臟就是好判斷。
& 早晚按揉健身體,口氣清新免疫強,
& 女性乳腺看右手,手腕橫紋摸兩旁。
& 不平滑,有疙瘩,乳腺增生早預防,
& 食指指甲腦血管,凸稜明顯是硬化。
& 女性痛經和血塊,中指指根青筋暴,
& 生殖疾病最難查,男左女右記心上。
& 五臟之毒怎麼排
& 一、五臟之毒是什麼?
& 在中醫看來,我們體內有很多毒素,凡是不能及時排出體外、對我們的身體和精神會產生不良作用的物質都可以稱為“毒”,例如瘀血、痰溼、寒氣、食積、氣鬱、上火。這些毒素堆積在五臟之內,就會加速五髒的衰老,然後由五臟供養的面板、筋骨、肌肉、神經也就跟著一起衰老了。雖然毒素深藏,但它們在身體表面還是留下了蛛絲馬跡,不同的樣貌代表毒素藏在哪裡,現在,我們要找出毒素的藏身處,儘快把它趕出身體。
& 二、如果肝臟有了毒素表現在:
& 1.指甲表面有凸起的稜線,或是向下凹陷。中醫認為“肝主筋”,指甲是“筋”的一部分,所以毒素在肝臟蓄積時,指甲上會有明顯的訊號。
& 2.乳腺出現增生,經前乳腺的脹痛明顯增加。乳腺屬於肝經循行路線上的要塞,一旦肝經中有“毒”存在,乳腺增生隨即產生,尤其在經血即將排出時,會因氣血的充盛而變得脹痛明顯。
& 3.情緒容易抑鬱。肝臟是體內調控情緒的臟器,一旦肝內的毒不能及時排出,阻塞氣的運行,就會產生明顯的不良情緒。
& 4.偏頭痛,臉部的兩側長痘痘,還會出現痛經。臉部兩側以及小腹,是肝經和它的搭檔膽經的“一畝三分地”,一旦肝的排毒不暢快,自己的後院就會先著火。
& 怎麼排毒更順暢
& 1.吃青色的食物。按中醫五行理論,青色的食物可以通達肝氣,起到很好的疏肝、解鬱、緩解情緒作用,屬於幫助肝臟排毒的食物。專家推薦青色的橘子或檸檬,連皮做成青橘果汁或是青檸檬水,直接飲用就好。
& 2.枸杞提升肝髒的耐受性。除了排毒之外,還應該提升肝臟抵抗毒素的能力。這種食物首推枸杞,它具有很好的保護肝髒的作用,可以提升肝臟對毒素的耐受性。食用時以咀嚼著吃最好,每天吃一小把。
& 3.按壓肝臟排毒要穴。這是指太衝穴,位置在足背第一、二跖骨結合部之前的凹陷中。用拇指按揉3~5分鐘,感覺輕微酸脹即可。不要用太大的力氣,兩隻腳交替按壓。
& 4.眼淚排毒法。相較於從不哭泣的男人,女人壽命更長,這不能不說和眼淚有關係。
& 已有了這個認識,而且也被西方醫學所證實。作為排洩液的淚液,同汗液和尿液一樣,裡面確實有一些對身體有害的生化毒素。所以,難受時、委屈時、壓抑時就乾脆哭出來吧。對於那些“樂天派”,週末的午後看一部悲情的電影,讓淚水隨著情節流淌也是一種主動排毒方式。
& 三、如果心臟有了毒素表現在
& 1.舌頭潰瘍。中醫認為舌和心髒的關係最為密切,所以潰瘍長在舌頭上,通常認為是心臟有內火,或是火毒。
& 2.額頭長痘。額頭是心臟管轄的一個屬地,心火旺盛成為火毒時,這個屬地也會沸騰,於是此起彼伏地出現很多痘痘。
& 3.失眠,心悸。心臟處於不停的工作中,當火毒停留於心而無法排除時,睡眠不會安穩。
& 4.胸悶或刺痛。心臟內出現瘀血也是一種毒素,就像是在公路上堵車,輕一些的是胸悶,重一些的則會出現刺痛。
& 怎麼排毒更順暢
& 1.吃苦排毒。首推蓮子芯,它味苦,可以發散心火,雖然有寒性,但不會損傷人體的陽氣,所以一向被認為是最好的化解心臟熱毒的食物。可以用蓮子芯泡茶,不妨再加些竹葉或生甘草,能增強蓮子芯的排毒作用。
& 2.按壓心臟排毒要穴。這是指少府穴,位置在手掌心,第4、指指端之間。按壓這個穴位不妨用些力,左右手交替。
& 3.綠豆利尿排毒。綠豆可以通過利尿、清熱的辦法,來化解並排出心髒的毒素,但吃綠豆時要用液體的形式,例如綠豆漿或綠豆湯,綠豆糕的效果會差一些。
& 心臟最佳排毒時間
& 中午11~13點是心臟最強的時間,可以吃些保心、助排毒的食物,例如茯苓、堅果、黃豆、黑芝麻、小棗、蓮子等。
& 四、如果脾臟有了毒素表現在
& 1.面部長色斑。長斑的女性通常消化系統能力弱一些。
& 2.白帶過多。脾主管體內排溼,如果溼氣過多,超出了脾的能力,就會出現體內溼氣過盛,白帶增多是其中的一個體現。
& 3.脂肪堆積。脂肪在中醫裡另有一個名字:痰溼,是由於脾的消化功能不佳,不能及時把垃圾毒素排出體外而產生的。有效的減肥必須圍繞恢復脾胃代謝痰溼的主題來做,否則就會反彈。
& 4.口氣明顯,脣周長痘或潰瘍。
& 於脾,當脾中的毒素無法排出體外,蓄積的毒素就要找機會從這些地方爆發出來。
& 怎麼排毒更順暢
& 1.吃酸助脾臟排毒。例如烏梅、醋,這是用來化解食物中毒素的最佳食品,可以增強腸胃的消化功能,使食物中的毒素在最短的時間內排出體外。已很好地起到“抗毒食品”的功效。
& 2.按壓脾臟排毒要穴。這是指商丘穴,位置在內踝前下方的凹陷中,用手指按揉該穴位,保持酸重感即可,每次3分鐘左右,兩腳交替做。
& 3.飯後走一走。運動可以幫助脾胃消化,加快毒素排出的速度,不過需要長期堅持,效果纔會更好。
& 脾臟最佳排毒時間
& 餐後是最容易產生毒素的時刻,食物如果不能及時的消化或是吸收,毒素就會積累很多。
& 飯後走一走,因為甘味健脾,還可以在吃完飯1小時吃1個水果,幫助健脾、排毒。
& 五、如果肺臟有了毒素表現在
& 1.面板呈鏽色,晦暗。中醫認為肺管理全身的面板,面板是否潤澤、白皙,都要依靠肺的功能良好。當肺中毒素比較多時,毒素會隨著肺的作用沉積到面板上,使膚色看起來沒有光澤。
& 2.便祕。中醫認為,肺臟和大腸是一套系統,當上面肺臟有毒素時,下面腸道內也會有不正常淤積,就出現了便祕。
& 3.多愁善感,容易悲傷。毒素在肺,會干擾肺內的氣血運行,使得肺臟不能正常舒暢胸中的悶氣,被壓抑得多愁善感起來。
& 怎麼排毒更順暢
& 1.蘿蔔是肺髒的排毒食品。在中醫眼中,大腸和肺的關係最密切,肺排出毒素程度取決於大腸是否通暢,蘿蔔能幫助大腸排洩宿便,生吃或拌成涼菜都可以。
& 2.百合提高肺臟抗毒能力。肺臟向來不喜歡燥氣,在燥的情況下,容易導致積累毒素。蘑菇、百合有很好的養肺滋陰的功效,可以幫肺臟抗擊毒素,食用時加工時間不要過長,否則百閤中的汁液會減少,防毒效果要大打折扣。
& 3.按壓肺臟排毒要穴。有利肺髒的穴位是合谷穴,位置在手背上,第1、橈側的中點處,可以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這個部位,用力按壓。
& 4.排汗解毒。肺管理面板,所以痛痛快快地出一身汗,讓汗液帶走體內的毒素,會讓我們的肺清爽起來。熱水浴,浴前水中加一些生薑和薄荷精油,使汗液分泌得更暢快.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民间神奇的秘方验方偏方传奇(转载)
因为我们要使它能发泄开来,所以中医有一句话叫作「肝可泻不可补」,因为肝不能郁住,所以你把它补住了,反而会有什么脂肪肝、肝肿瘤,这是一个大的通则。那「肾」我们会说「可补不可泻」,因为它是五脏藏精的最后宝库,你泻肾的话就不得了了。中国人虽然说「春勿食肝,冬勿食肾」,但在实际上,冬天多吃几碗猪腰汤,蛮好的;但春天多吃肝,就有点儿风险了。这样的差别,比较是关系到每个脏属于五行的脏性。这个「通则」是没有错的,可是,在医学史的流变里面喔,总会产生出变种的医学。比如有人会说:「肝可泻不可补,所以我们每天都要泻肝!」就用一种叫做「龙胆泻肝汤」的药,然后把它贴个标签写「许荣助329保肝丸」。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可怕的观点,因为肝之所以会郁住,常常是因为肝「阳虚」,它没有足够的生命力去通畅它自己,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它有肝阳,才能够舒畅它,对不对?那中医有一句话说「肝阳虚就会克脾」,就是木会乘土,这是五脏的相克,所以肝阳虚之后就会克成脾阳虚,所以当一个人肝不舒畅的时候,他就会变成怎么样啊?胃口不好、容易反胃、一紧张就拉肚子,他会把阳虚的症状完全转嫁到脾胃上面去,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肝阳虚克成脾阳虚,中医就更有一句话说「治肝应当先实脾」,因为你把那个脾阳虚治好了,肝会因为那个治疗的同步同调而变成肝阳虚也好起来,然后肝就会容易舒畅了。所以中国人好的舒肝药,比如说「逍遥散」、比如说「柴胡汤」、比如说「补中益气汤」,都是补脾胃的药坐镇在那边,然后再加一点点舒肝的药,这个才是王道。那,传说中的「龙胆泻肝汤」是什么东西呢?它是一个在元朝时代改造出来的方,它原来是出现在宋朝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里面,它是治疗妇人的一些病,可能是那种发炎性的症状,因为有的时候女人在宋朝郁到极点,她也会郁而生火,虽然是阴实化热,有时也可以泻。那到了元朝时代啊,李东垣看到有一种病例出现,就是有一些男人的胯下臊臭,这个阴部的臊臭是哪里来的呢?因为人的肝经是经过人的性器官的,所以肝经有火泻不掉,一直蔓延到了阴部呢,性器会有臊味,而我们的「五味」里面,心脏是「焦味」、肺脏是「腥味」……「臊味」是属肝,知道是臊味,中医就会觉得说「喔,那是肝出来的」,五味对五脏。
当有这个症状的时候,李东垣是一个用药如绣花的人,他很会用小巧的手法,他可能会想:「如果我用一个方,让这个人从头到脚清火,那,个人不是被我打死了吗?」因为那只是局部性的实热症,要把这个实热去掉,得找一条路,好走像一条密道通到阴部,这样就不会伤到整个人了。而那条密道,就是肝经。所以他就用把药性引入肝经的药,把一味很苦寒的龙胆草拉到肝经,如果肝本身没有什么需要处理的实热,药物的寒性就沿着肝经往下掉,苦寒的药是往下走的,经过阴部的时候就那里的火灭掉了,事情就摆平了。这是为了不伤你的身才发明的药方,是一个很聪明的做法。所以在大陆很有成就而已经过世的刘渡舟先生,他就说「学中医,你不能一定要说六经是虚构的东西」,比如说,他曾经看到有一个人的脚大拇趾「大敦穴」那边发丹毒,知道「丹毒」吗?又红肿又痛得不得了的一种细菌性感染,那他说「欸,在大敦穴这边发」,大敦穴是肝经的最后一个穴,那他就龙胆泻肝汤加减几味药,大家都退不了的那个丹毒,几帖药就把它退掉了。所以就是这条路是可以用的。前面这个例子是实热症,如果是虚寒症呢?比如说,一个人他疝气,他的肠子会掉下来,或是他的睪丸会缩进去,那就,大敦穴灸几个热灸,然后吃一点暖肝经的药,通常都可以调理得不错。那至于说,男人的这个所谓「阳痿」啊,这种性障碍,你说他需要补肾吗?其实往往用舒肝药能够很快达到疗效,舒肝药几公克吃下去,当天晚上他就跟你讲他好很多了。这样的事情占到百分之七十以上。真正肾虚的不见得会阳痿,因为肾虚喔,是阳不密,所以会「阳亢」,真正肾虚的人反而是看起来精力旺盛得不得了,每天都想乱搞。和肝郁是不一样的。许多阳痿是肝郁以至于那个地方的气被挡住了,舒肝药一吃,即使肾还不够好,仍然能搞得很。所以男性的这种性功能不够好的问题,用舒肝药可以治疗的,很多比例的患者在临床上是这样子啦,不知道这一点,一直吃补肾药也没什么用啊,因为病的来路不是那样子。那,我们说这故事是在说什么呀?说这故事,是在说「龙胆泻肝汤」是一个入肝,然后走肝经去清这条肝经上所有烧火的地方的药。我们又说,肝虚了,肝不顺畅了,要先「实脾」然后去舒肝对不对?要补阳气去舒肝。那请问,那个什么「许荣助329保肝丸」你那样天天吃,到底是要保什么肝啊?就只是因为有人可以胡里胡涂错解了「肝可泻不可补」这句话,然后就把这种药当作保肝丸?完全都是一派苦寒败脾胃的药,要你天天吃,然后告诉你说「因为人的肝很容易上火,所以要清火」。其实这种火上到后来都已经是完全的虚火、「阴实之火」了。
好比说有一个太太到药局,我在药局玩,刚好听见。那个太太来买「龙胆泻肝汤」回去给女儿吃,她说:「这吃了很强!」她说:「我女儿天天都要吃,长满脸的痘子喔。」然后很得意地跟我们讲:「我跟你讲喔,我的女儿啊,整个喉咙都烂掉了,西医都不能验出来她得什么病,说一点发炎也没有!」吃到她的身体组织已经开始崩溃,然后西医不管怎么验,都觉得好像不是发炎症状。这种药吃多了,肝阳完全毁灭之后,不久之后传到肾,肾就失去功能了。所以这个龙胆泻肝汤吃多了──好像前几年什么闹新闻对不对?什么吃到「肾衰竭」──然后因为这样子就什么含有「马兜铃酸」成分的东西都不准用了,有几味药被禁掉了,我们是觉得马兜铃用不用都无所谓,反正有别的药代替,也不太在乎。但是因为「龙胆泻肝汤」用坏了就去禁「马兜铃酸」,你就知道管中医的那些人,他的中医思考有多差。重点是你用苦寒的药把他的阳气都毁灭了,而不是某一味药可以把你毒成什么样子。马兜铃酸是是毒素没有错,但是在复方里的木通之类的药,不见得会造成肾衰竭。更可笑的是,现在都标榜「不会含有这些有害成分的龙胆泻肝汤」,难道吃了就不会肾衰竭了吗?当然还是会啊。从前龙胆泻肝汤是全台湾最畅销的科学中药,后来闹得那么大,龙胆泻肝汤是听得大家都怕了。可是「许荣助保肝丸」还是卖得很好啊!它名字不叫「泻肝汤」嘛,叫「保肝丸」啊,所以看了招牌就可以上当了嘛。这是在台湾这个场所我觉得非常讨厌的一个问题:大家都想要让自己健康,可是以结局来讲,常常是把自己毁灭了。当然,我会觉得,如果这个人火太旺,如果能用滋阴的药把他这个火收掉的话是最好,只是在技术而言现在好难喔,因为很多人的上火,都要用到很大量补阳的药把他的阳气聚拢了之后,他的那个火才会消失,而这个法是比较少人敢用的。
所以我们这个基础课只能认识到有这么个法,可是实际上在临床的时候不好用。我偶尔用几次,那个药店的人把买药的人轰出来啊,就说不能卖啊,因为你的那种药开太多了。附子、硫磺用重一点,药局不卖。不然的话就是药局看到会说:「喔喔,你们这方是大陆医生开的对不对?」然后他自己会帮你编个故事:「是不是有个医生住在旅馆里面,然后你们到旅馆去看他?对不对?……」,编完故事之后,就合情合理地卖给你。再说阳平阴秘那么,「阳平阴秘」这件事情,究竟要怎么说呢?我觉得最近这几十年来讲,好像是四川那边的第四代的小火神讲得最好。火神派是清朝末年出现的一个派别,他们是张仲景的经方派后来的一个变化,传到现在已经是第四代了,这位第四代的小火神叫做卢崇汉,他在当学生的时候就已经被请去大医院里面看那些大医生摆不平的病了,特别破格开立某种证书,让这个医学院的学生能够代替主治医师开药。他治病用很多很多大热药,干姜、桂枝、附子这类药,用得非常多。像我们都会说不是阴阳要平衡吗?那,人生病,有人是阳不够、有人是阴不够,你至少一半一半才对罢?他不是,他治病用阳药占到百分之九十几,阴药的比例非常非常之低,那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那你说他处理得好不好呢?他在四川那个地方的诊疗,治疗了2745人,两千七百四十五人做统计,接待了两万零十三诊,用了两万零七十六张处方。小火神这种很偏激的用药方法的治疗率,有两个统计的结果,一个是──小火神其实很谦虚──他说如果看一次病不再回来看第二次的,我们就学驼鸟,当他医好了的话,那我的治愈率是百分之九十八。但是他说,我们不要这样算,就算医个感冒伤风也好,你回家以后没有再来告诉我你好了,我们都当他医坏了,而所谓的医好呢,就是你是什么大病医好了,我们要用西医再帮你全身检查确定都没有了,这样叫医好──所有没有复诊和确认的都算没有医好,就当是「弃我而去」,我没有把他医好所以他不要我──就这样算吧,那是:百分之九十二的治愈率。西医没有办法到达这个的一半的治愈率的,火神派居然可以做到这么惊人的地步,你能说他的道理是假吗?有事实上的统计验证你就不能说他是假。小火神他在四川的一场演讲,他虽然没有直接讲到,但是他就是扣合着这个「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这件事情,而讲到类似我们上次说的宇宙有百分之九十六的暗物质这件事情的问题,他就说其实阳的世界是比阴的世界大很多很多的,所以阴阳平补这件事,绝不是一般人以为的用药一比一。即使你说太极图一半画阴一半画阳,形成这个结构的,还是更高一层的支配之力,那得算是阳;你说白天属阳晚上属阴,运作着这个阴阳交替的动力,仍是更高一层的阳。这样的观点,我想我们可以接受,滋阴的药物,比如说大枣、地黄,可能你一大帖的附子、肉桂里面有三颗枣子,就可以算是「阴阳平衡」了。这是一个现在其实对很中医来讲非常具有冲击性的观点,可是再也没有人的治愈率像小火神那么高了,所以你不能说他是错。
中国人的修行是求着当个「达人」,达人就是「成艺达道」之人,也就是「以艺进道」,当一个人的医术──医术只是一门技术,是一个「艺」的层面的东西──当医术摸索到这样子趋近于完美的时候,其实,他说出来的话就会接近宇宙的真理,也就是他会接触到所谓「道」这个领域。这是一个很惊人的成就。至于说其它的中医的史和另外的观点呢,我们下堂课再来讲,我们休息一下哦。继续,补一章《生脉散》生脉散(补尾)讲到这里呢,我们来看一个方子,叫做「生脉散」。◆生脉散(唐.孙思邈/金.张元素)生脉散(生药):麦冬15,人参10,五味子6(※台湾地区要改用粉光参,也就是西洋参、花旗参)生脉散(科学中药):依上比例,但人参不用科中,直接用粉光参粉即可。每服2克。中国人认为「百脉朝肺」,所有的脉都要朝肺脏去的,这就是「生脉」这个方名的由来。凡是夏天,我们都容易出汗对不对?容易劳动,然后又刚好天气特别热,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就会很容易损耗到你的元气,于是,有些人会中暑,有些人会很不舒服,有些人会很疲倦。有没有一种药,能让你夏天过得很舒服呢?答案是有的。中国唐代药王孙思邈,首先提出这个方,后来金朝的张元素也再次提出这个方子:这个方子,麦冬比较多,人参少一点,五味子再少一点,以这三味药当作一个主轴。人参这种药,在台湾一般日常开药几乎用不到,尤其是红参,太热,而且那个热是闷在里面的热,所以在台湾用生脉散,我们就把它改成用粉光参,也就是西洋参、花旗参。麦门冬去买那种浓缩的科学中药,然后五味子也用科学中药,而粉光参就用粉光参磨的粉,就不要用科学中药,依这个15:10:6的比例来配。我们都知道麦门冬是一种润肺又清凉的药对不对?人参或是粉光参呢,都是一种补肺然后又不会让肺太热的药,现在人参会太热所以我们把它换掉,粉光参就很补气又不会让肺太热。然后五味子是一种什么药呢?五味子是一种很酸的药,而这个酸的药会在人体里有什么功用?它会把你的气收住,它会从肾跟肺这二个作用点把你的气抓住。所以吃了生脉散,麦冬会作用在你的肺,让你的肺又凉又润,然后里面的气再用参给你补一点,然后,用五味子把这个气抓住,让这个气不要耗散。所以你听我讲这个三味药,会觉得:这动作,好像不是什么化学成分?它好像是看你在夏天没有这个能耐活好,所以替你练一套气功来守住肺气。那吃了生脉散之后呢,夏天就变得比较不会累,因为它把你的肺中之气守住了。那为什么肺的气守住了就不会累?因为在中医的五脏表里关念里面,肺主皮毛,其实肺跟皮毛根本就是一体的──人用肺呼吸,人更用皮肤呼吸对不对?你把皮肤全部涂油漆你人就死掉了,就闷死了──那所以在皮肤损耗的气都等于是肺的系统损耗的气,你补在肺里的药也同样会补在皮肤。那当你用凉润的麦冬,好像在肺上面洒一层凉凉的水,让它凉快一点,然后洋参补气,再用五味子结成一张网子把你的元气巩固住的时后啊……夏天,真的蛮好过的。什么叫蛮好过的?生脉散,就是「可以吃的冷气机」,你吃生脉散,你一个人是不会知道自已有多好过的──直到你看到别人。我有好几次经验都是这个样子:有一次太阳很大,我跟我表妹走在街上,我们两个都有吃生脉散,然后就回头看说:「嗯?奇怪,怎么那些人都拼命往骑楼底下钻哪?」或者是有一次我去办什么事,有吃生脉散,我就看说:「嗯?怎么那边站一排人都在拿东西抹汗,有那么热吗?」有吃生脉散的人,你感觉到的温度会比别人低五度,果然是可以吃的冷气机。一次吃二克,可以维持二个小时左右的药效,吃生脉散的期间就很不容易因为暑热让你的气散掉,真是不爱练功的懒人很好用的药。这种抗暑的药效,要自己用粉光参配才能显出力道,一般科学中药成方的生脉散用的参太热了,吃了没什么用。至于说生脉散补气的功能,也不是年年都一样好。像今年是两个水运过旺的太乙天符年,人的命门火会被克得很厉害,今年夏天的累,反而是吃附子剂或是灸关元比较有效,但仅以「抗暑」、「抗消耗」而言,还是很可以用的。那这种用处,在什么地方特别会觉得好呢?就是教师需要教课的时后,你教书前吃了生脉散,你这堂课就比较不累。我们学中医的朋友之间,凡是要去唱KTV,一定吃生脉散,可以一直抢麦克风。另外还有什么地方好用?就是如果你去健身房上一堂什么有氧课,那一定要记得先服生脉散,你可以清楚地感觉到:「之前哪,上半堂课就喘吁吁,现在一整堂课结束了,还不错,撑得住。」它可以取代你那一个小时的心肺功能。
真正锻炼心肺的运动—散步这里要讲到一点运动的道理:人的心肺是不可以锻练的,这一件事情,不知道同学晓不晓得?可以锻练的东西叫做「肌肉」,这个知道嘛,对不对?那为什么心肺不能锻练呢?一,肺没有肌肉;二,可以锻练的肌肉都是你要把那个肌肉操练到它的细胞有所破坏,使它长出更强的细胞,这样子它的肌肉才会更强。而肌肉可以被破坏而长得更强的条件是:「那肌肉是可以休息的」──心脏,可以停下来休息吗?那这种肌肉怎么可以锻练?练了就会害它寿命缩短!锻练出肌肉的心脏叫做心肌肥大,那是病,会早死。所以我们人类在作运动,凡是一般说在「增强心肺功能」的运动,都是在作什么?那是在锻练全身「心肺以外」的肌肉,让那些心肺以外的肌肉细胞能更有效率地处理三磷酸腺苷的键结变化,以及氧气的氧化代谢等等,让我们全身上下都有一副好肌肉,一旦我们运动,我们可以动用那些肌肉里面的能量,而不需要动到太多心肺的补给──让肺脏不需要疯狂地从空气里面抓氧气、然后再用心脏打出去给全身──懂吗?就是说,全身你的「心肺以外」的肌肉练得越好,你的心肺功能就越能够「节省」,这叫做「增强心肺功能」,绝不是去狂操猛练你的心跟肺,千万不要以为你弄到心跳加快喘大气那样叫做增强心肺功能!虽然我们练习走步机也说最好要练到心跳到什么频律以上,但是那个目的是为了要让心在那边告诉你的身体说「我不够用、我很累」,这样身体才会多长一点肌肉来帮它,所有心肺功能都练在别的地方。这样听得懂吗?那真正心肺的锻练,我们中国人要什么?要「龟息大法」──到死不能休息的东西啊,让它跳得越慢越好──打坐练气之类的,使它越慢越好。所以这同样也是运动的基本原理:任何运动,你能不要操到心肺就不要操到心肺。因为心脏很可怜,它到死不能休息,不能再给它加负担;而肺脏很柔脆,一操就伤。那有一种运动呢,它非常可笑,就是慢跑。慢跑的特征就是,全身的肌肉都不会因为它而质量变好,却只有心脏在狂跳、肺在喘。所以慢跑是一种非常伤心脏的运动,美国慢跑会长就是跑到一半心脏病发作死掉了嘛,已经遭天谴了。慢跑,你这样子全身的肉在那边垮垮地晃晃晃,你说什么肌肉会练得到?都不太会练得到,顶多是燃烧脂肪让你看起来瘦一点,你要练好全身肌肉,需要一种更完整操练的运动,慢跑这样子晃晃晃,没什么用,对提升肌肉质量用处有限,所以它不能帮到心肺。与它造成的损伤相比,正分远不及负分。不要看马市长跑步卖肉就跟风啊,那只是一种宣传用的健康形象,谁也晓得我们市长大人自己平常都在游泳的。要帮到心肺,其实什么上楼梯啊,走路啊,可能还有用一点。不要小看走路喔,多走路的人身材会很好喔,因为走路散步这种功夫,是很可以调匀全身的肌肉的。而且,如果人连续慢慢走三个小时,很多湿气寒气都会散掉,当天睡觉时脚一定都暖暖的。现代人比古时候的人吃得好穿得好,却长肿瘤的人那么多,走路的机会太少,也是一个可以列入考虑的因素。你如果天天走得多,阴气是不容易堆积到生阴实证的。
留名!以后多来学习!
楼主,女人月经连续3个月提前十天左右,有什么偏方?非常感谢!
高山症生脉散,我们说它可以取代心肺功能对不对?那我们再往这个方向想一想,就可以知道另外它还有什么神效了──就是高山症。真的,你到藏边高原发高山症,生脉散一吃就好了,你就会知道什么叫作「取代心肺功能」,它真的取代了。上次跟我母亲去九寨沟的时候,有一位体弱多病的太太跟我们坐同一车,高山症发作,我就给了她一克半生脉散,五分钟不到,没事了。她说「好神哦」,然后同车那些阿姨们都跟我们要……我只好说:「只带够我们家二人吃的份」。我这个人都把自已假设成最烂的身体,出门旅行什么都带足:抗暑的、抗空气稀薄的、抗风抗寒、晕车的、泻肚的……什么都带。所以你不要说这个药很小,才二小瓢,那粉光参你们都应该买的到吧?那五味子、麦门冬的科学中药,随便都批得到,你真的可以说它不值钱,可是,你不觉得这东西很有「商品化」的潜力吗?其实很有商品化的潜力。只是大家不会用,那我刚刚说的这些用途,难道没有人知道吗?你随便买一本方剂学的书都有讲哦。只是,中医好像跟我们的生活实在是脱节到有一点陌生,所以这么好用的东西却人人忘记它的存在。我们这种家庭常用良方,你们就不妨把握一下,下课你们可以讨论一下怎么买药怎么批药,那也是一种很快乐的人生体验,享受家庭主妇该有的乐趣,不要每天都在发扬国萃,那太累了。我觉得我都在享受家庭主妇的乐趣,杀价啊、这个药材好不好啊、新不新鲜啊……上次买了什么药材有发霉啊,退货给你啊,再赔我一点什么东西啊……就像买白菜要再讨两根葱,享受那种卑微又平凡的乐趣。至于说粉光参,外面的质量其实有差别的,即使都是真品,药性从微凉到颇寒的都有。我记得有一个朋友一直以来体质很寒,一吃生脉散会冒冷汗头昏。像这样的事情,还是要防一防。最好粉光参你能先试吃一两克,确定没这种反应,再拿去配药。其实「生脉散」这个方子,它所作用的范围,到底是中医说的「心」还是中医说的「肺」?其实很难说。前面讲到心肺功能呢,比较讲到它关于人的呼吸的功能啦、抗暑的功能啦、什么含氧量的功能,这些都是有形的层面的说法。如果再讲到形而上的心肺,其实生脉散在临床上,还蛮能够用来抵抗所谓「老年痴呆」的,如果体质不是很寒,天天吃当保养药其实都可以的。当然,这种老年痴呆,我会想把它设一个条件限制,就是:如果以后你们会把脉的话,可能你会有机会把到那样的心脉──那种心脉把起来……我们把脉时一根手指头贴到的这个地方,其实接触面很小对不对?可是呢,即使只在你一个手指头贴到的那一点点皮肤接触的范围里面,你也会清楚地感觉到:「这个人心脉的跳动,不是一直打在一个定点上的。」就好像在这里跳一下、在那里跳一下……他的心脉是东一点、西一点的,浮上来的地方,每次落点都不一样。这个是不必用什么伟大的技巧都把得出来的。这样的心脉,用「生脉散」,它能够使人胸腔这个地方的气比较凝聚,所以那个人的心脉就会比较不散。而中国人说的「心」不全是外国人说的「Heart」,中国人说的「心」往往是英文的「Mind」,就是我们的「意识」。所以,当呈现这样的心脉的时候,用生脉散可以把这个散乱的心脉再束回来,这个人就比较不会那么痴呆。一个人好像反应钝钝的,你叫他做什么事都好像有一下没一下的,那种恍惚状开始出来的时候,生脉散是有用的。那将来,你们还有跟我学《伤寒论》的话,有一些发汗药发得太过会损伤心阳(心脏里面的能量)的,如果你吃了麻黄剂之后,感觉心悸了──什么是心悸呢?就是你坐在那边觉得心脏跳动好明显喔──有那种感觉,那你吃点生脉散,可以把心气再凝聚一点,就比较能够守住。当然在《伤寒论》,张仲景的方子里面治疗这种心悸的感觉有别的方子,但是一般我们知道他的心阳在散以致于造成这种心悸的时候,生脉散是可以用的。另外,在感冒已经好了十几天了,人却仍在微咳的时候,生脉散搭补肾的药是很好的收功药。一般来说生脉散搭八味丸两三克就可以,如果有人咳了会漏尿,搭真武汤几克也很有效。基本上这种组合,对于一般所说「肺部纤维化」之类的问题都有很强的预防效果的。因为它很凉,它又很凝聚,又清凉又凝聚,对于一般所谓的「过动儿」,也是有一定的帮助的。有些小孩子就是很躁动,不能够安宁,我们大人如果躁动不安宁的话,或许我们可以用一些清心火的药。可是我们都知道,凡是清火的药长期服都会伤害人的元气,那你对于孩子是不可以这样子做的。所以当你觉得这孩子他好像根本就静不下的时候,你每天喂他吃一点生脉散,那他就会比较容易安静。可是,我对于这件事情一直有一个疑惑:就是现代的人到底对于过动儿是如何判定的?老师叫他安静、而他不安静,那就叫过动儿吗?我有时候看到那个老师在叫小孩子做一些很无聊的事情,唯一不听话的小孩,反倒是我眼中唯一正常的人。因为那老师的教法有一点愚蠢哪,小孩子根本不会吃你这一套,他吃你这一套是因为给你点面子吧?所以,我不知道怎么判定过动儿,请你们各自以专业的领域去解读这件事哦,因为我不太了解。我就认得一个小孩子,他已经长大了。他小时候就上课不专心,被当成过动儿,然后就被抓去吃了很多很多乱七八糟的西药,到后来其实精神、心智方面都受伤了,变成半废人。我就觉得说:如果你当年那老师讲得很无聊,你上课一直不专心,听起来,天经地义嘛!我很难想象我小时候有哪一个老师的课我很专心的,我一直到后来遇到比较教得好的老师才开始专心,否则的话,就是会想东想西吧,从幼儿园开始就这样啦。
中暑(被晒到头昏想吐):明通(别家没做)六一散:每次1.5克→若无效,用白虎加人参汤三克,日三次,好就停。如果你被太阳晒到,会蛮容易头昏想吐的,中暑的话,要买一种科学中药叫作「六一散」,六一散是滑石加甘草,有些卖青草茶的地方也会煮这个东西,但是这个东西,没有中暑的人不要喝。各位同学可以买一罐,八个人分。因为一年之中,中暑的机会微乎其微啊对不对?说不定一辈子都不会用到。平常也不能吃保养,会把人寒到,不要吃。那六一散,是什么汤的缩小版呢?就是「白虎加人参汤」的缩小版。白虎汤会把人的身体里面淤积的热气,赶快排除掉,然后再用人参去补元气、补津液,免得你被晒干晒伤。可是白虎加人参汤是比较严重的中暑用的药。大病用大药,小病用小药,平常就是晒得头微微一昏、开始有一点点恶心的感觉,就不用吃到白虎加人参汤,就吃六一散就好了。因为白虎汤里面是加大量的石膏来清你的热,而六一散里面是用少量的滑石,滑石跟石膏是很同类的东西,吃的时后一样会把你身体里面的热带出来。而人参补气生津的功用,甘草也可以做到一些些,这样就解决了。那平常吃吃生脉散呢,就很能够保护你不中暑……其实我也会中暑啊,吃了生脉散,没有带出门,太阳底下走了两三个小时,药性耗尽了,就中暑了。唉,应该什么都带着嘛!生脉散还可以加炙甘草和黄芪,凑成所谓的生脉保元汤。
经方退化复兴简史相傳,上古時代神農氏用本草,到了漢朝時代,一些口耳相傳的理論,形成了《黃帝內經》。在《黃帝內經》形成的時候,其實已經有幾部書失傳了,比如說《湯液經法》……相傳伊尹做湯液,然後當了商朝第一個皇帝的宰相。這種事情,你們會覺得很怪嗎?我覺得一點都不怪:我從前在一個出版社工作,因為會一點中醫嘛,幫老闆看病,而那出版社的老闆後面還有後台,就是更大的老闆,幫那個大老闆把病看好了,結果全出版社的人都對我唯唯諾諾,當那個組織最大頭目「命懸我手」的時候,誰都怕你,所以會湯液的人可以當宰相哦,聽起來是很有道理的嘛。今天《湯液經法》已經不復存在了,可是在它還沒有消逝之前,可能有一個人,他在宮廷藏書或是什麼地方看到過一類的文件。那個人就是今天被中國人稱作醫聖的,漢朝的張仲景。因為《湯液經法》有一些毀滅後的殘骸留下來,那些殘骸,梁朝的陶弘景,把它編成《輔行訣》,就是輔助修道人修行的一些方劑。它裡面的那些方子,其實就是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裡面那些方子的雛形。陶弘景蒐集到這些東西,讓人可以看到:哦,可能古代真的是有《湯液經法》這個東西的結構的!就是:陰旦,陽旦,朱鳥,玄武,青龍,白虎,騰蛇,勾陳,這些各方位的神,每一個神有大小不同的方。其中的小陽旦湯,就是我們現在知道的張仲景的「桂枝湯」。《湯液經法》失傳以後,就算張仲景這個繼承人最偉大了。張仲景的偉大在於:古時候那些偉大的醫學,上古留下來的種種情報,那些非常重要的方子,「該怎麼用」這件事情,張仲景把它擺平了。他用《黃帝內經》的理論去對照臨床,寫出一本《傷寒雜病論》,這部書的方子都是用起來很神很神的。所以《傷寒論》的方子你用得對,幾乎就是所謂的「一劑知,二劑已」。有沒有聽過這句話?就是一帖下去,病人就感覺到不一樣了,然後第二帖就把人醫好了。我常常遇到這種一劑知二劑已的狀況,一帖藥下去,病一下子就好了。有過愛滋病的朋友,淋巴節開始腫,按得出來一坨一坨的,我想:「這東西應該是《傷寒論》裡面的少陽病吧?」,然後就開張藥單,死馬當活馬醫,叫他煎小柴胡湯。一帖,全退;第二帖,就算保養一下。如果是西藥,照理說藥一停他就要復發對不對?那個人吃兩帖小柴胡湯到今天已經三個月還四個月了,還沒有再發過。所謂「經方」就是有這麼大的力道。張仲景的醫療水平是有到這樣子的。而張仲景寫出來的《傷寒雜病論》,我一直都覺得是值得背下來的書。為什麼我這樣說?因為那些古時候流傳下來的情報,它的結構很像一個我們現代人都知道的東西,就是電腦程式。《黃帝內經》也好,《傷寒論》、《湯液經法》也好,它那些片片段段的方劑跟診療的症候,會讓人覺得「它背後應該是有一個程式在跑的」,好像有一臺機器,會問你說你感覺哪裡怎麼樣,然後你回答,它就會跑:「怕熱還是怕冷?」選A,然後「喉嚨是痛還是不痛?」,再選B……像是有一個程式在跑似的,如今那一整套程式,太古時代的中醫那個最偉大的思路已經不存在了,只剩下情報的破片。仲景就在《傷寒雜病論》序裡面寫說:雖然我們不能拿這本書包醫所有的病,可是如果你們能夠「尋余所集」──如果你們能夠去細細推尋我找到的殘破片斷──「思過半矣」──其它的病,你們也會想通的。果然,凡是把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整本書背到滾瓜爛熟的人,心中都會莫名奇妙的產生一種引力,它哪裡有空缺的地方,漸漸自己會把它填起來,慢慢開始在那個人的內心世界形成一套完整的醫術。
所以「背經典」在這種事情上面是蠻重要的,所以我常常說:我教《傷寒論》,講一大堆本草的藥理啦,某個病的病機啦……其實都不過是調味料,要誘使你願意看《傷寒論》的條文而已。真正進步最多的人,恐怕還是背書的人。如果《傷寒雜病論》你整本背下來的話,那醫術是醒著睡著隨時在進步的。我說,學《傷寒》像玩數獨遊戲,數獨遊戲就是一個九宮格,有些格子有數字,有些格子空的,雖然空了那麼多的數字,可是你知道它的理法跟邏輯,漸漸可以推算出它缺的是什麼數字,你這樣玩個幾個鐘頭後,終究可以填滿。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就是一部數獨遊戲,你可以不用去理解它,就把它整本背下來,然後你就會發現它的很多方劑有些微妙的差異啊:這個方和那個方,剛好就只差一兩白芍藥啊,那這個方跟那個方治的病症又有一些差別啊,那麼,一兩白芍藥在幹嘛,你就知道啦。那等到你看另外一個方,剛好只有芍藥跟甘草兩味藥,那你已經知道芍藥在幹嘛了,你把那個藥方減去芍藥,那麼甘草在幹嘛,你不就知道了嗎?……就這樣它條文與條文間會彼此呼應、彼此對話,這樣,上古的本草學的功夫就會在這個理路裡面練成,一味藥要幹什麼,如果你真的背到滾瓜爛熟的話,你睡著醒著都會在推敲這些問題,這種自然形成的拉力,會迫使一個人的醫術日以千里的進步。我常常在說,學醫最開始的教科書,當然要用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像你們的學長姊,他們雖然學醫才很短的時間,可是他們在家裡幫家人治什麼感冒那種病,出手比外面開業的中醫還醫得好啊。才短短學這麼幾個月的時間,出手治這種西醫口中的絕症「病毒性疾病」,怎麼比外面的中西醫都還看得好呢?就是一年功力抵十年二十年苦修啊,《傷寒論》就是這種神奇的經典,放到今天已經一千七百年了,它的東西完全沒有褪色,它為什麼沒有褪色?因為它是一個程式,它不是一個僵死的東西,或許有一天,當人類進化成有二十條正經脈的時候,它就變成過時的東西,但是人類現在仍是正經十二條,一千七百年前的人是這樣,一千七百年後的人還是這樣,只要你這個硬體沒有換,你的軟體就不用換,所以當病毒進來了,癌症進來了,它在你的身體裡面下一些亂七八糟的指令,它指令整個的排列組合,你有一套解毒程式在那邊,所以堅持要用《傷寒雜病論》的方子的老醫生都認為說:《傷寒雜病論》裡面的的方,決不只是拿來醫感冒,而是醫萬病。因為當他們整本書熟透之後,會覺得可以醫萬病。那這個數獨遊戲有多難呢?一般數獨遊戲九格乘九格,我們就已經覺得很傷腦筋了對不對?那《傷寒雜病論》的數獨遊戲大概是二百五十格乘二百八十格之類的吧?所以有一位日本醫生說:「如果你要我到荒島去當魯賓遜,只給我一樣東西打發時間的話,拜託你讓我帶一本《傷寒論》去,這樣我到死都覺得很有樂趣。」我們的人生不夠長,要去修行《傷寒論》中的學問,即使能夠日進千里的進步,可能都沒有辦法在死前把它玩透、拼湊回當初那個最精髓的完整程式。但是,多活一天,多究一天,就會感到有賺到。
然而,學這個科目,最討厭的是什麼?就是學一大堆有的沒的,把那個程式搞壞掉。因為《傷寒論》和《黃帝內經》還算是同一個系統裡面掉出來的情報,那還可以一起拿來拼裝;最怕的就是一推拼圖裡面還摻了幾片別的拼圖,結果就不管你怎麼拼都是錯的,然後花無窮心力在那邊除錯,不斷地做這種事情,醫術就毀掉了。所以往往那種基本教義派的經方派,非常討厭其它派別的醫術和理論,因為如果它們混進去的話,醫術會產生一個很糟糕的程式上面的糾纏跟崩潰,會有這種醫術的解體現象。除了漢朝張仲景的醫術,古時候還有一個神醫叫做扁鵲,太古時候的扁鵲是一種異形生物,說有什麼鳥翅膀啊,可以看到人的臟腑,那種怪異的生物。後來有一個叫秦越人的人,因為他醫術很好,有洞視臟腑的超能力,所以大家把扁鵲這個封號加在他頭上。那張仲景之後呢,緊接的他的時代就有華佗,華佗的醫術,就產生一個和張仲景不太一樣的地方:張仲景的醫術以六經為綱領來跑那個程式,而華佗的程式是只跑在五臟上面,是另外一個思維的向度。華陀之後,又有一些醫者,像唐朝有孫思邈,他收集、試用很多民間的有效方,《黃帝內經》分成《素問》跟《靈樞》,裡面都有講很多針法,因為我教的是方劑學,所以針法我不太在意,但是孫思邈的醫術就比張仲景多了很多針法,張仲景的醫書裡面針法是很少的哦,主要是方劑,張仲景等於是傳說之書《湯液經法》的傳人。當然,孫思邈的時代,也算是中醫的黃金時期。到了宋朝的時候呢,因為社會的規定,制度的改變……宋朝是一種很有意思的社會制度,採取國家統一規範,一個村子要蓋房子,就要求家家戶戶的那個樑柱哦,都要一樣的尺寸,他們在村口那邊有一個部門,專門幫你儲存同一個尺寸的樑柱之類的建材,某某型的國民住宅如果樑壞掉,就可以馬上在那邊換一條,不需要重新打造,非常方便。宋朝很喜歡把什麼全部都統一格式,於是宋朝的藥劑,就開始做那個時代的「科學中藥」,什麼方劑都是幾斤幾斤配好,把它打成細末,然後到藥局就說「我要什麼什麼方」,他就給你一包成藥粉,你回來水煮一煮就可以喝了,非常方便,全部統一規格化的沖劑。也因為這樣子,宋朝發展的方劑,都是小包小包的,像逍遙散就是出自宋朝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和劑局方》就像是國家藥典。宋朝如果要提經方派的話,像我自己很喜歡許叔微大學士,他的《傷寒九十論》等等的書。張仲景的學問雖然一直寫在那邊,可是之前沒有人做實踐跟檢證的記錄,許叔微就把他這一輩子的醫案挑來寫:這個病就像張仲景說的一樣,我就照張仲景這樣子開藥,結果就是對!把張仲景的東西重新實驗過一遍,告訴你「他果然是對的」!這是很好的實驗記錄。那另外還有像是宋朝的嚴用和,他的《濟生方》,他把張仲景的八味腎氣丸加一些藥味,然後做成不同版本的腎氣丸來適應不同的證型,幫張仲景的方子微微修個眉毛,就像已經有一個美女了,你再幫她打扮打扮。
宋朝結束的時候,中醫開始進入一道可怕的分水嶺。就是在金朝的時候出現一個醫術非常好的人,叫做張潔古,也就是張元素。這位潔古老人呢,他非常曉得五臟之間的流轉,他開始為每一味藥物編一種分類法,叫做「歸經」,就是「這一味藥吃了會走心,這味藥吃了會入脾,哪味藥吃了會入肝……」,幫藥物做這樣子的分類之後,用藥,從五臟派的角度來講,是不是很方便?我心陽虛應該吃那幾味藥,心肝陰實應該吃那幾味藥,都幫你歸類好了,就很方便。可是呢,我個人以為,五臟派的開藥法,最妙的地方是在於它的「隔臟治法」,你某一臟有病,他會曉得是從哪一臟傳來的、會往哪一臟傳過去,所以用藥或用前一臟的藥、或用下一臟的藥,來把這個臟搞好。所謂「歸經」,或許比較像是服務於這一套系統的零件。而,失去了更高指導原理的「歸經理論」,卻變成了張元素之後的中醫世界的「主流」,以歸經理論來研發的方劑,也就是在日本被稱為「後世方」的「時方」。決不是說時方都無用。好用的方子還是很多的。但是,顯不出力道的方子,卻也很多。也可以說,現在市面上的中醫,大多數都是「時方派」。時方派中醫怎麼看病?我想各位都經驗過:醫生手搭在你的脈上,心裡想著:「唔嗯……心脈有點兒火,加兩錢黃連;肝有點陰虛,加三錢白芍、五分牡丹皮;腎脈蠻弱的,加一錢熟地黃;血分有些熱,加三錢生地黃;氣分虛而有濕痰,加兩錢參鬚、五分半夏、兩錢蒼朮……」把脈術都堪稱穩健,一帖藥二三十味運筆如飛就這樣子開出來。以理論來講,都對,合情合理!但你若問我,這帖藥有沒有效?對不起,我不知道!以「歸經理論」件為指導原則,大約就是形成這樣的醫術,不能說不好,毛病不大,但,就常常是一種溫溫的,讓人覺得「好像吃了有好一點」程度的有效。因為我自己是學經方的,經方的「藥物組」和「抓主證」的整個框架都和時方的系統不一樣,用藥時所看待的每一味藥的作用,也和歸經理論搞的東西對不太上,比如說醫頭痛,我會問:「你這個頭痛,會不會痛時煩躁得想去撞牆、或者一面痛一面想吐?」如果會,那開吳茱萸湯;「會不會同時口渴、多汗、尿特別少?」如果會,那用五苓散的機會就多些……一個湯一個湯的可能性用問的比較多,脈象有時只拿來作個參考,和時方醫者的作法不太相同。所以,我並不能很清楚地認識到時方派的這種開藥法可以好到什麼程度。大概只能說,我自己多半不是這樣子在開藥的。隔行如隔山,你叫我一個用經方比較多的人去評論時方,我也不知道怎麼講。從前有一個朋友,拿了別的醫生開給他的藥單給我看,我看那一串藥,就說:「你失眠、口臭、從前受過內傷……」他說:「你怎麼看藥單就都知道?」我說:「寧心安神藥用這幾味,通常是失眠嘛;清胃熱養胃陰的藥用這幾味,大多是口臭嘛;沒事不會用傷科化瘀的這幾味藥,多半是有舊傷吧?……」他一聽,樂了,還以為遇到高人:「那,我這醫生,開得好不好?」我只好苦笑:「這嘛……不好意思哩,你先吃了,再告訴我有沒有效,好不好?」我既不能斷言它必定有效,也不能斷言它必定無效。
這種在張元素之後被變成單純化、平板化的中醫醫術,照規矩開藥,我也沒有意見;但,以一個歷史的觀察而言,卻可以看到:它,造成了中醫的退化。照著五臟歸經分配藥物的醫者,醫病的力道,不夠有效的機率還蠻高的。日本的吉益東洞罵這些醫者是所謂的「陰陽醫」。什麼叫做「陰陽醫」?就是現在網路上很多討論版可以看到的:有一個病人他說「我口渴啊、小便黃啊」什麼的,然後就有一個學中醫的人跳出來跟他講:「你這可能是肝陰虛有熱,可能是心火下小腸,也可能是腎水不足以制火,還可能是脾津不足,又濕蓄中焦!且肺為水之上源,肺虛則……」講五臟講了兩圈,完全陷入那種可憐的天秤座模式──我常說兩個天秤座會讓地球停止轉動,我自己是一個,再加一個就可以了;要商量午飯吃什麼,隨便聊聊,就到下午三點還餓著──講起來每一句話聽起來都好玄妙哦,都是那種「專業黑話」!可是……到底要怎麼醫,你講清楚好不好?「或許是這樣,或許是那樣……」「這帖藥你拿回去吃吃看,不行的話,我們再來換。」一換可以換二十五種方,醫術就毀滅在這種事情上面。張仲景的方,你一看準了,開下去就有效。那你還「或許有效或許沒效」二十五種方在那邊轉,一圈要轉半年呢!一旦五臟相傳的那個核心主程式被拔掉以後,那些片段的情報,很難再組合出像樣的東西了,它本身的不完整,讓它具備了一種「很容易劣化」的體質。所以現在學醫的人很會講這種黑話,黑話聽起來都是講偉大的道理,但怎麼聽都聽不懂,開藥像賭骰子。醫術在這種地方會產生急遽的毀滅。緊接著張元素之後的時代的金元四大家,像李東垣的龍膽瀉肝湯,就看準肝經開下藥來,你會覺得這個人用藥很漂亮對不對?這樣值得誇讚。他是緊接著張元素出現的人,醫術還沒有開始墮落。但到後來,理論兜來兜去,就愈來愈不行了。中醫的退化,直接或間接造成這件事的醫家們,你說他們會很苦惱於自己的醫術不如古人嗎?其實,不一定。你讀歷代醫書,就會發現,這些人是……滿懷「快感」地在做這件事的。比如說,現在大家治感冒常用的「九味羌活湯」,它就說:張仲景醫感冒分六經用方,那你看,我多聰明!每一經的驅風藥都有!一帖包醫啦!講得他自己都爽死了!他本人會覺得:我是開拓了中醫前人未到的新紀元呀!但,張仲景治六經感冒的方子,燒到三十九度還要裹棉被的麻黃湯證、高燒煩熱的白虎湯證、吃飯拉飯、手腳冰冷的四逆湯證、煩躁欲死的吳茱萸湯證……你九味羌活湯,能醫嗎?都不能啊。何只是病醫不好,要讓病人舒服一滴滴都很難!
其實,九味羌活湯的存在理由,也很奇怪!說「怕人分不清楚張仲景的桂枝、麻黃湯證要怎麼分」所以教你用這個代替,臨床視情況作加減就可以了。這種「好心」也是很詭異!桂枝、麻黃湯證蠻容易分的耶!相反地,臨床加減九味羌活湯很難搞!如果一個醫者連桂枝證和麻黃證都分不出來,找塊豆腐一頭撞死算了,根本沒有資格、智能走進這個領域嘛!為什麼要去「呵護」這種事?這等同「包庇罪犯」耶!古代日本的「小醫聖」永富鳳就說:強盜劫財殺人,一輩子造下的殺孽,一個生意尚可的庸醫,只要十天就贏過了。但,就是這一類的「創新」、「突破」,從元朝到清朝,一點一點地把經方從這個市場擠兌出去。金元四大家,有滋陰派、有補土派,像每一個人都提出一些獨特的論點,但它再也不像張仲景那樣全面化的整個包著的那麼「穩」。比如說李東垣是補土派,我也很推薦補土派啊,他說,脾胃不好你哪裡能好?你要吃補腎藥,脾胃那邊給你擋住,你補得進去嗎?這很對哦,基本上很好的一個論點,像氣虛血虛什麼的,我先開什麼健脾丸、一些保脾胃的藥幫助消化,讓他的消化機能先好起來,調補兩個月以後,我們再吃別的補藥。這是基本中的基本,所以補土派的論點還是值得珍惜的。但是滋陰派,滋陰派就是跟近代火神派相反的派,他說,人哪,「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他說陽比較大,陰比較小,所以陽一定是太多,所以要下火,要滋陰……那這就不一定能夠為萬世法。滋陰派也有正確的時候哦,有的,就是在國運昌隆的時候它會正確,每個人氣都很暢很旺的時候,滋陰派會正確,但是不是永遠的正確,那中國人,你也知道哦,國運昌隆的時候有幾年嘛?
那到了明朝,醫家比較沒有太多的創見,比較是整理前人的資料的年代。因為從金元四大家之後、從張元素發明了五臟歸經理論之後,醫術就在墮落之中了。那你說師父到徒弟一代代墮落,也不嚴重嘛,一般徒弟也會說:「唉呀,幸好我還有老師的九成半功力嘛。」對不對?那三十年算一代哦,金朝到民國很多代哦,我曾經把它用計算機算過哦,每一代都算有他老師的九成五功力,幾代就乘以幾次方,到了民國初年,中醫的水平,大約會是當年的百分之零點零幾。那,的的確確,在民國初年的時候,中國大陸普徧的中醫水平,果然差不多就是零。一般醫者就是拿一個方子在亂用,搞專病專方,中醫都慘到變成「吃好藥到相報」的境界了。比如說某某中醫曉得一帖方叫白虎湯,有人發高燒醫好了,然後就以為說白虎湯能治大病,之後每一個人都開白虎湯,不是白虎湯證的人就吃死了,這中醫就給人抓去揍一頓……民國初年的中醫,當然還是有幾位很好的中醫能夠坐鎮在幾個點,讓人能覺得「世上還是有名醫的」,但是在那幾位名醫之外,幾乎都是這種亂七八糟的郎中。剛剛我們上課有講到「火神派」對不對?用陽藥的思考,元朝王好古的《陰證略例》就有單獨拿出來作為一個議題探討過。而火神派的理論,在明朝快要結束的那段時間,其實有過一次萌芽的機會,那時候有一個趙獻可,他寫了一本書《醫貫》──就是醫道我用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把它貫串起來──那《醫貫》就講:人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就是命門火跟元氣嘛,講來講去,什麼病歸納來歸納去,都是元氣不足、都是命門火不足,所以我們應該養命門火,這樣子人全身的元氣才會夠。通達全身的氣,用補中益氣湯;補命門火,是八味地黃丸。看《醫貫》,好像會得到一個結論:補中益氣湯,八味地黃丸,百病都可醫?這樣子是不是正確?其實我常常說,醫生要講「開業術」的話,不管三七二十一,遇到誰都叫他吃補中益氣湯、八味地黃丸,什麼病也好一半;一般的人只要吃補中益氣湯、八味地黃丸,多半都會覺得「我有好我有好」,然後積年累月吃,就越來越好。這其實是很弔詭的事情,你不需要什麼醫術,病人居然蠻滿意。
而趙養葵(獻可)也有提到過一些其他論點,會使我覺得他的陰陽的觀念有非常好的地方,比如說一般我們說「口瘡」我們都會說發炎那是「熱」嘛,要清火,吃什麼清胃火、心火的藥。可是趙養葵說:口瘡很有可能是因為脾胃太寒,裡面陽氣被逼得外脫,變成嘴巴燒起來,所以要吃理中湯。用理中湯這帖大暖脾胃的藥來治口瘡,這個論點是不是百分之百通用先姑且不論,但是能夠提出這個論點是很有意思的;並且,驗諸臨床,今日所見的長口瘡的人,能用理中湯醫的,的確也不在少數。他不被稱作火神派,後來後世醫家稱趙養葵稱這個《醫貫》的論點叫做「養火派」,就是養那一點點火,還沒有燒大火;因為八味地黃丸裡面附子、肉桂只佔它所有的藥的二十幾分之一。我們現在的火神派,是其它藥只佔附子的二十幾分之一。那趙養葵的這套理論呢,從明朝結束到清朝,我認為最直接繼續使用他這套理論的是傅青主那一派;而同一個時代平行支持他的理論的,是愛用左歸丸、右歸丸的張景岳。傅青主的用藥大部分都是溫補溫補的,不過,倒也不能說傅青主派的醫術是《醫貫》中發展出來的。因為傅派用藥的「技巧」蠻誇張的,醫貫之中並沒有那麼充分的開藥手法可以啟迪後世。張景岳用地黃,那叫「濫用」,後世在臨床上也被人批得很慘;而傅青主、陳士鐸的書裡面的用地黃,那叫「特技」!好像海豚跳火圈,往往令學習者嘆道:「原來這樣搞,也行哦?」傅青主派常常會說:「你這個臟有病,那我們就幫你把其他幾個臟都補好嘛,這樣自然會把那個有病的臟也養起來。」這臟有病就補其它四個臟,隔臟治法。傅青主這一派的醫學呢,是清朝初年的時候存在的,或許醫學流派用藥的調子,會跟「該時代的人的體質」有一點關係。像是傅青主的方,如果是今天的台灣,我在用的時候,我常常要作一點點微調,把它附子的量再加多一點點,吃的人才會比較有精神,否則吃了之後有時人會很痿靡。也就是說在清朝初年好用的方,「滋陰的藥會偏多一滴滴」那種感覺,再加一點補陽的藥,在現代用起來就很舒服了。
大家还在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怕看医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