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伸侧部分dnf腐烂的心脏

梦见自己的左手臂手腕处腐烂被虫子蛀空,又被一女生用针灸的方法救好了,还用刀切开了手臂的肌肉露出崭的_百度知道
梦见自己的左手臂手腕处腐烂被虫子蛀空,又被一女生用针灸的方法救好了,还用刀切开了手臂的肌肉露出崭的
梦见自己的左手臂手腕处腐烂被虫子蛀空,又被一女生用针灸的方法救好了,还用刀切开了手臂的肌肉露出崭的肌肉,然后买了一步崭新的5s给那女生用,用完屏幕碎了,过一会屏幕又崭新的完好无损,不知道什么情况有什么说法吗?有知道的友友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是你内心或者身体的一种伤痛,或许是最近正在经历的,也可能是以前的经历埋藏在你潜意识里了,可以自己想一下,最近有没有什么让你不舒服的事件发生,而你是不是进行了自我解救,并让心灵得到释放,变得轻松。
醉了,这逻辑杠杠的
本没有什么逻辑,只是做梦的过程。。。。
很厉害的梦
没有什么逻辑只是做梦的过程
我的意思是说只是个怪梦,没必要在意
没有逻辑只是做梦的过程
你是电视看多了
好像也没有这样的电视吧。。。
你想多了啦
既然梦见有女孩
肯定想找女友了
科幻片睇多了
想的太多了
准备拍电影的吗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一站通用户名:
中医人旗下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中医人热门频道
[][][][][][][][]
[][][][][][][][]
[][][][][][][][]
[][][][][][][][]
四、外科诊法
&第一节 辨病与辨证
中医外科诊疗疾病的特点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先辨病,后辨证。每一疾病都有各自的病名,如有头疽、红丝疗、蛇串疮等,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其发病原因、病机变化与转归、预后也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因此临床应先辨病,明确诊断。但同一疾病在发病不同阶段,或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其临床症状迥异,治法也不相同,故在辨病基础上尚需辨证。辨病就是辨识具体的疾病,辨病的目的在于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并与相关疾病鉴别诊断。如局部红肿热痛是阳证疮疡的共同特征,而痈是局部光软无头,结块范围多在6―9咖左右,易脓,易溃,易敛,一般不会造成陷证。有头疽初起即在肿块上有粟米状脓头,疮面渐渐腐烂,形似蜂窝,范围常超过gOn,难脓,难溃,常可合并内陷。肉瘿与石瘿均为瘿,但前者是良性肿瘤,后者是恶性肿瘤,其转归预后绝然不同,必须及早分明。所以,在外科领域中,辨病尤为重要。辨证是在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四诊来收集与疾病有关的临床资料,然后依据八纲辨证、脏象学说、病邪学说、经络学说等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进而对其病变的病因病位、病变机理、功能状态及演变趋势等作出综合性的评定,从而得出一个证的概念。外科疾病多有局部症状及体征,因此辨证不仅要辨全身症状,还要辨局部症状。如流痰发病缓慢,局部不红不热,化脓也迟,溃后脓稀薄如痰,不易收口,以阳证阴证来辨属阴证疮疡。但结合全身症状来辨,病的后期,如见日渐消瘦,精神萎顿,面色无华,形体畏寒,心悸,失眠,自汗,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或虚大者,属气血两亏证;如见午后潮热,夜间盗汗,口燥咽干,食欲减退,或,痰中带血,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属阴虚火旺证。又如脱疽,根据疾病发展和临床表现特点,临床上常分为寒湿阻络证、血脉瘀阻证、湿热毒盛证、热毒伤阴证和气血两虚证。
&第二节 四诊应用
望、闻、问、切四诊,是外科辨病与辨证的重要手段。四诊的内容虽有不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临床运用时必须相互参合,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对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和辨证。一、望诊望诊是通过医生的视觉,观察患者的局部和全身情况的一种诊察方法,包括望局部病变、望精神、望形态、望舌等内容。(一)望局部病变外科疾病的症状,首先反映在体表,且有局部病变,这是外科疾病的特点。某些疾病有其好发部位,如疗疮多发于颜面手足,冻疮好发于暴露部位或四肢末端,蛇串疮常发于胁肋部,白疤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疮疡之病,以未溃者称肿疡,已溃者称溃疡。岩性溃疡,疮面多呈翻花或如岩穴,有的溃疡底部见珍珠样结节,疮周色泽暗红,内有紫黑腐坏组织,渗流血水。臁疮溃疡边缘有缺口,周围皮肤乌黑。瘰疬的疮口呈现空腔,疮面肉色不鲜,脓水稀薄,挟有败絮状物等。如阳证溃疡未脓而突然疮陷色暗,是走黄、内陷的征象;阴证溃疡疮色紫暗,则为难愈、难敛的征象。(二)望精神望患者的精神状态,有利于判断疾病的预后。《洞天奥旨》说:“疮疡形容憔悴,精神昏短……者死:”又说:“疮疡奇痛奇疼而有神气,此生之机也。”凡患者精神振作,形容自如,目光有神,呼吸均匀,是正气未衰,无论新久疾病,皆属佳兆;若精神萎顿,形容憔悴,目陷睛暗,呼吸急促或不均匀,是正气已衰,不论急慢性疾病,均属凶险。若神识昏糊不清,烦躁不安,为邪入营分,毒传心包的表现,多见于疗疮走黄、有头疽内陷。(三)望形态即观察患者的外形体态。如肥胖者多痰,瘦者多火。患者行路脚跛者,多为下肢筋骨关节有病;驼背者,多为脊椎有病。若颈项强硬不能转侧者,提示颈项部有病变,如有头疽、颈痈。若患者以手托下颌,而呈颈缩俯形之态,多为颈椎流痰。妇女手托乳房缓慢而行者,多为乳痈。其他如脸若狮面,眉毛脱落者,是麻风。总之,形态异常能提示病变的所在,有助于诊断。(四)望舌象包括观察舌质、舌苔和舌的形态三方面的变化。舌为心之苗,苔为胃气的反映,因此脏腑气血的虚实、病邪的深浅、津液的盈亏,均可在舌质和舌苔上表现出来。如舌质红,在外科急性病见之多属热证,慢性疾病见之则多属阴虚。红而起刺者属热极,红而干燥者属热盛而津液不足,舌绛为邪热人于营分,多见于疔疮走黄、有头疽内陷。舌质淡白,一般多为气血两虚;淡白而胖,多属阳虚,常见于疮疡溃后,脓出过多的患者,或为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流痰。舌胖嫩而舌边有齿痕,多属气虚、阳虚,系统性红蝴蝶疮后期或应用大剂量激素之后,常能见到此种舌质形态。舌光如镜,舌质红绛,伴有口糜,为病久阴伤胃虚,或应用大剂量抗生素之后也能见到此种舌质。青紫舌,多属瘀血征象,常见于瘀血流注。白苔,见于外科疾病兼有表证,或属寒证,或属脾胃有湿。黄苔多为邪热蕴结,疮疡在化脓阶段多见此苔。腻苔,多为湿重的征象,白腻为寒湿,黄腻为湿热。若黄腻不化,舌绛起刺,体温升高,疮疡兼见疮陷色暗,则为病情恶化或并发内陷、走黄之象。黑苔有寒热之分,热者是苔黑而燥,为热极化火,火过炭黑所致;寒者是苔黑而薄且润,为阳虚寒极,命门火衰,黑色上泛所致。二、闻诊闻诊包括听与嗅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听觉来辨患者的声音,如语言、呼吸、呕吐、呃逆等;二是以嗅觉辨患者分泌物的气味,如脓液、痰涕等。(一)听声音1.语言患者谵语狂言,多是疮疡热毒走黄或内陷的证候之一。呻吟呼号,为疮疡毒势鸱张或溃烂出现剧烈疼痛的表现,常见于指疗和有头疽酿脓期、岩症晚期、脱疽后期等。2.呼吸患者气粗喘急,是走黄或内陷,毒邪传肺的危重证候之一。气息低促,是正气不足的虚脱现象,多见于久病之人,如岩症晚期等。若急性病患者,由气租喘息转为气息低促,为正气已伤,病情更趋危重。3.呕吐、呃逆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见到呕吐、呃逆,其发生原因也截然不同,肿疡初起见之,多为热毒炽盛;溃疡后期见之,多为阴伤胃虚。若岩症晚期而见呃逆,为胃气已绝,预后不良。(二)嗅气味主要是嗅辨脓液。溃疡脓液无特殊气味者,容易愈合;如脓液腥臭难闻,病在深里,则较难愈合。如肛门直肠周围痈疽溃脓臭秽,则易成瘘管。儿童头部糜烂结有黄痂,伴有鼠尿臭者是头癣。小腿部腐烂坏死,有浅棕色混浊稀薄脓液,并有恶臭气味者,可能是烂疔。其他如已损骨之指疗、脂瘤等,其脓腋及分泌物也多带有臭秽。三、问诊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或患者的家属,以得知疾病的发生经过和症状。问诊的顺序是,先问现病史,如主要明显的痛苦感觉、发病日期、发病时的初起症状和病情演变情况、发病的可能原因和诱因、发病后的诊治经过(包括X线摄片、病理切片、其他各项检验、服用药物、是否手术等)。其次追询与现病有关的过去史,家庭中有无遗传性或传染性疾病,以及其他的个人史如月经、胎产、职业等。外科疾病虽然有形可见,但对痛痒等自觉症状必须通过问诊,从患者诉述中得知。具体问诊内容如下:(一)问寒热形寒发热是机体与疾病抗争的反应,外科疾病一有寒热,标志着病邪鸱盛。发热通常可分为三期,即上升期、持续期、下降期,这与疮疡病程演变的初、中、后期相一致。如疮疡阳证,初起体温逐渐上升,常在37.5℃~38℃,多因火毒内发,外感风邪所致。如寒多热少,为风寒表证;热多寒少,为风热表证。中期发热持续不退,常为38℃~39℃,兼之疮疡肿势渐渐增大,这是酿脓的现象。后期,脓毒已泄,热度逐渐下降;若脓泄而发热不退,是为毒邪未去,正不胜邪。若疮疡中、后期,出现寒战高热,多为毒邪走黄或内陷。疮疡阴证,初起一般不发热,中期可有低热,后期则往来潮热。(二)问汗液若痈证而见汗出热退,是邪随汗泄,为消散的征象;如汗出热不退,是邪盛难消,为酿脓的表现。若暑湿流注,;汗出热不退,除有酿脓之变外,还应考虑有续发的可能。如流痰、瘰疬等病出现潮热、盗汗或自汗,多是阴虚火旺或气血不足的表现。(三)问饮食渴喜引饮,多为热重;渴不多饮,多为湿重。纳食有味,为脾胃运化功能正常,病情较轻;纳食不思,为脾胃已衰,病情较重或疮疡病势进展。此外,瘾疹常与食海鱼、虾、蟹等有关。(四)问二便大便秘结,小便短赤黄浊,为火毒湿热内盛的表现;如大便溏薄,小便清长,为寒湿内蕴的表现。大便长期秘结,带血色鲜,便时疼痛,多为内痔、肛裂之症。大便形状变细,次数增多,有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粪便内有血、脓、粘液,并有特殊臭味,为锁肛痔的症状。(五)问病因或诱因如因感受疫畜特殊之毒,每易发生疫疗。因受针尖、竹木或鱼骨刺伤,易发生手足疗疮。如因接触漆器,而禀性不耐者,每易发生漆疮。因服用某些药物,而禀性不耐者,可发生药毒。(六)问旧病如肛漏、瘰疬、流痰患者曾经患过肺痨病,一般治疗比较困难。痈、有头疽、疗疮、疖病等患者以往有过消渴证,一般症情较重,顽固难愈。肝肾宿疾而功能不佳者,对砒制剂的外用内服,以及黄药子的内服均属禁忌。(七)问职业有许多皮肤病,常与职业有关。如渔民、机器制造工人、染匠,常发生皲裂疮。畜牧业或皮毛制革等工作者,易发生疫疗。长期站立工作者,易发生筋瘤。(八)问妇女月经乳癖,常伴月经不调,且在经前出现乳房胀痛、肿块增大,经后胀痛消失或减轻,肿块缩小。有些瘾疹常在月经前数天开始出现风团,并随月经的干净而消失,且常伴有痛经或月经不调。外科内服药物,一般多用破瘀活血、行气通络之晶,有碍胎气和影响经信,若不加询问而草率施用,可能造成堕胎和崩漏之弊。(九)问家族如麻风、疥疮、头癣等,可由家人相互传染而来。患乳癖如有乳腺癌家族史者容易癌变。白疤部分患者有家族遗传史。(十)问不洁性交、、尖锐湿疣多由不洁性交引起。四、切诊切诊包括切脉(脉诊)和触诊两大类。(一)脉诊外科疾病的发生与全身脏腑气血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它虽有局部症状可以进行辨证,但如不切脉,就无法详细辨识病情的变化,正如《疡医选粹》说:“痈疽固有形之病,目可得而识也。其真元之虚实,治法泻补,不脉何以知之?”扼要地说明脉诊对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均有指导意义。在此,仅将与外科有关的常见的脉象归纳分述于下:1.浮脉肿疡脉浮有力,为风寒、风热在表,或为风热邪毒客于上部;脉浮无力,为气血不足。溃疡脉浮,若非外感之邪未净,则有续发的可能;若外感之邪已散,疡无续发,则为气从外泄,是正虚而邪未去。2.沉脉肿疡脉沉,是邪气深闭,病在深部,为寒凝络道、气血壅塞;溃疡脉沉,是遗毒在内,气血凝滞未解。3.迟脉肿疡多为寒邪内蕴,气血衰少;溃疡脉迟,多是脓毒已泄,邪去正衰。4.数永肿疡脉数,为热邪蕴结,其势正盛,或为酿脓;溃疡脉数,为热邪未净,毒邪未化,正气已衰。5.滑脉肿疡脉滑而数,为热盛,为有痰,或为酿脓;溃疡脉滑而大,为热邪未退,或痰多气虚。6.涩脉肿疡脉涩,为实邪壅塞,气血凝滞;溃疡脉涩,为阴血不足。7.大脉肿疡脉大,为邪盛正实;溃疡脉大,为邪盛病进,其毒难化。8.小脉肿疡脉见细小,为正不胜邪;溃疡脉细而小,多属气血两虚。以上所述为临床常见的八种脉象,可以单见,也可兼见。如浮数互见属表热证,沉迟互见属里寒证。浮、数、滑、大为阳脉,多属热、属实、属阳;沉、迟、涩、小为阴脉,多属寒、属虚、属阴。一般热、实、阳证易愈,寒、虚、阴证难治。切脉时还须辨明有力与无力,方可得出正确的诊断。一般来说,外科疾病在未溃之时,正是邪盛的时候,应该见有余之脉;已溃之后,邪去正衰,应该见不足之脉,这是正常的现象。若未溃时见不足之脉,如虚、弱、细、缓等脉,则为气血衰弱,毒深邪盛;已溃之后见有余之脉,如实、洪、弦、紧等脉,则为邪盛气滞难化,均为不正常的现象。若外科疾病在肿疡或溃疡之时,见到结、代之脉,属气血衰弱,寒痰瘀血凝滞,为不良现象;若在痛极之时,也可偶而出现结、代之脉,但不一定是坏象。不论肿疡、溃疡,若见散、促之脉,为气血衰竭,脏腑之气将绝,且病邪尚在进展,预后多不良。脉诊中除首先诊察脉象外,近年来对脉率也非常重视,它对判断疮疡的转归(发展或向愈)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如阳证,初期一般脉率稍带数,常在80―84次/件;中期(化脓期)病情进展,则脉率较快,可在84―100次/分;后期(溃后)和中期肿疡渐消之时,病情向愈,则脉率由数转缓,一般在72次份左右。若病情恶化,;并发走黄或内陷,则脉率由数转快,100―120次/件,甚至更快。阴证脉率,初期一般较缓,常在72次/件以下;中期病情发展,脉率由缓转数,可在80―100次份;后期或中期病情向愈,则脉率由数逐渐转缓。若病情进展,脉率由数转为更快,常在100―120次/件。尤其是流痰,若脉率由快转缓,病情趋向好转,红细胞沉降率大多由高转低,骨部X线摄片也见改善;反之,则为病情进展。总之,脉诊是四诊中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但必须与望、闻、问三诊合参,才能全面了解病情,深入地分析疾病的病因,确定病证的性质,从而得出正确的诊断,指导具体的治疗。如遇到脉证不符的情况,有时要舍证从脉,有时要舍脉从证。疮疡后期已见腐脱新生,而脉结代或散促,属正气内竭,预后恐有凶变,不能因局部无凶象而等闲视之,这是舍证从脉;又如痈疽初起,;偶见脉伏,伏脉本凶,但其症状不重,全身情况良好者,则非危象,此伏脉是正被邪遏,一时所见,预后仍佳,这是舍脉从证。(二)触诊触诊是利用手的感觉触摸病变局部进行诊断的一种方法。外科疾病大多在体表有形可见,因此通过触诊检查可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有脓无脓等。如触及明显肿块,界限分明,高肿,灼热,轻按即痛,重按剧痛拒按者,多为阳证、实证;如触之无明显肿块,或肿块界限不清,乎塌漫肿,不热或微热,重按隐痛或不痛,或喜按者,多为阴证、虚证。如触及肿块高低不平,坚硬如石,推之不移,表面与皮肤粘连,多属岩性肿块,常见的有乳岩、失荣、石瘿等病;如肿块表面光滑,硬而不坚,或质软如棉,或按之有囊性感,根脚活动,不与皮肤粘连者,多为良性肿瘤之肿块或为囊肿,常见的有肉瘿、乳核、气瘤、脂瘤等病;如肿块柔软,按之能暂时消失,放手后即回复,或按压肿块处有明显搏动感,为血瘤。疮疡按之坚硬而无应指者为无脓,按之如鼓而应指者为有脓。皮肤麻木不仁而无感觉者可能为麻风。触及指趾冰冷,且趺阳脉搏动微弱或消失者为脱疽。此外,肛指检查对精癃、锁肛痔的诊断,价值很大。
&第三节 辨阴证阳证
阴阳是八纲辨证中的纲领,欲使外科疾病的辨证正确,首先必须辨清其阴阳属性,是阳证,还是阴证,治疗上也就不会发生原则性错误。《疡医大全》说:“凡诊视痈疽,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善。医道虽繁,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兹将辨别阴证、阳证的要点分述于下:1.发病缓急急性发作的病属阳;慢性发作的病属阴。2.病位深浅病发于皮肉的属阳;发于筋骨的属阴。3.皮肤颜色红活掀赤的属阳;紫暗或皮色不变的属阴。4.皮肤温度,灼热的属阳;不热或微热的属阴。5.肿形高度肿胀形势高起的属阳;平坦下陷的属阴。6.肿胀范围肿胀局限,根脚收束的属阳;肿胀范围不局限,根脚散漫的属阴。7.肿块硬度肿块软硬适度,溃后渐消的属阳;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的属阴。8.疼痛感觉疼痛比较剧烈的属阳;不痛、隐痛、酸痛或抽痛的属阴。9.脓液稀稠溃后脓液稠厚的属阳;稀薄或纯血水的属阴。10.病程长短阳证的病程较短;阴证的病程较长。11.全身症状阳证初起常伴有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症状逐渐消失;阴证初起一般无明显症状。酿脓期常有骨蒸潮热、颧红,或面色光白、神疲、自汗、盗汗等症状,溃脓后更甚。12.预后顺逆阳证易消,易溃,易敛,预后多顺(良好):阴证难消,难溃,难敛,预后多逆(不良)。辨阴证阳证是以类比的方法将常见的一些症状,概括地分别归纳为阴阳两类,而且大多是以疮疡为代表。在辨证过程中,不要拘泥于一点,要进行全面分析。由于每一个病的症状表现复杂,而且病情又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所以一个病所表现的症状,往往是许多症状综合在一起,因而就不会表现出单纯的阳证或阴证,而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且疾病的属阴属阳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病情的变化而转化,有因误治而阳证转为阴证的,有初起阳证日久正虚而变为阴证的,亦有因治之得法而阴证变为阳证的。如有头疽初起本届阳证,因病处脓血大泄而正虚不复,从而由阳转阴;反之,因治之得法,经使用补托之法,病邪由里向外,使正气渐复,阴证又转为阳证。因此,在辨阴证阳证的过程中,不能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掌握疾病的全部过程,以动态的眼光去辨别病情。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辨证,实施有效的治法。
&第四节 辨肿、痛、痒、脓、麻木
外科疾病中的疮疡与皮肤病,局部必有不同程度的自觉症状与他觉症状,主要包括肿、痛、痒、脓、麻木以及皮肤病的各种损害,而引起这些症状的原因不同,程度有异。因此,根据这些不同情况,可以分辨疾病的性质,有利于诊断和治疗。但这些症状不是孤立的,必须综合分析,才能抓住引起这些证候的主要因素,为治疗提供依据。一、辨肿肿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临床上常根据肿势的缓急、形态、部位、色泽以及伴随症状,判断疾病的性质和轻重。(一)辨肿的外形1.局限性红肿高突,根围收束,不甚平坦,多为实证、阳证。2.弥漫性肿势平坦,散漫不聚,边界不清,阳证见之,为邪甚毒势不聚;阴证见之,为气血不充。3.全身性疮疡溃后而见头面、手足虚浮,为脓出过多,病久气血大耗,脾阳不振所致。肿的外形,一般来说,凡病发在皮肤浅表、肌肉之间的,肿势高突而带掀红,发病较快,并有易脓、易溃、易敛的特点。若病发在筋骨、关节之间,肿势平坦而皮色不变,发病较缓,并有难脓、难溃、难敛的特点。(二)辨肿的成因1.火肿而色红,皮薄光泽,掀热疼痛。2.寒肿而不硬,皮色不泽,不红不热,常伴有酸痛。3.风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轻微疼痛。4.湿肿而皮肉重垂胀急,深则按之如烂棉不起,浅则水亮如水疱,搔破流黄水,浸淫皮肤。5.痰肿势或软如棉、馒,或硬如结核,不红不热。6.气肿势皮宽内软,不红不热,常随喜怒消长。7.郁结肿势坚硬如石,或边缘有棱角,形如岩突,不红不热。8.瘀血肿而胀急,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消退。、(三)辨肿的部位和色泽由于发病部位的局部组织有疏松和致密的不同,肿的情况也有差异,如病发于手掌、足底等处,因病处组织较疏,肿势易于蔓延,其肿处每较他处为大而明显;手指部因组织致密,故局部肿势不甚,但其疼痛剧烈;大腿部由于肌肉丰厚,肿势虽甚,但外观不明显。一般浅表的疮肿以赤色为多;而病患在深部的,则以皮色不变者居多,乃至脓熟亦仅透红一点。如疗疮、有头疽等病,在未溃脓时,由红肿色鲜转向暗红而无光泽,由高肿转为平塌下陷,这是邪毒走黄或内陷之危象。二、辨痛痛由多种因素导致气血凝滞\阻滞不通而成,是疮疡最常见的自觉症状,疼痛增剧与减轻常为病势进展与消退的标志。由于患者邪正盛衰与痛的原因不一,发病部位的深浅不同,疼痛的发作情况也有所不同。临床上需辨别疼痛的成因,并根据疼痛的发作情况、疼痛的性质,与肿势等结合分析病情。(一)辨疼痛的成因1.热皮色掀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2.寒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3.风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4.气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5.化脓肿势急胀,痛无止时,如有鸡啄,按之中软应指。6.瘀血初起隐痛,微胀,微热,皮色暗褐,继则皮色青紫而胀痛。(二)辨疼痛的发作情况1.卒痛突然发作,疼痛急剧,多见于急性疾患。2.持续痛痛无休止,持续不减,多见于阳证未溃时。痛势缓和,持续较久,多见于阴证初起。 (三)辨疼痛的性质1.刺痛痛如针刺,病变多在皮肤,如蛇串疮。2.灼痛痛而有灼热感,病变多在肌肤,如疖、有头疽、颜面疗疮、丹毒等。3.裂痛痛如撕裂,病变多在皮肉,如肛裂、手足皲裂较深者。4.钝痛疼痛滞钝,病变多在骨与关节间,如流痰、附骨疽转人慢性阶段者。5.酸痛又酸又痛,病变多在关节,如流痰。6.抽掣痛除痛时有抽掣外,并伴有放射痛,传导于邻近部位,如乳岩、石瘿、失荣的晚期。7.啄痛痛如鸡啄,并伴有节律性疼痛,病变在肌肉,多在阳证疮疡化脓阶段,如手部疔疮、乳痈等。(四)辨疼痛与肿1.先肿后痛者,其病浅在肌肤,如颈痈。2.先痛后肿者,其病深在筋骨,如附骨疽。3.痛发数处,同时肿胀并起,或先后相继者,为流注。4.肿势蔓延而痛在一处的,是毒已渐聚;肿势散漫而无处不痛的,是毒邪四散,其势方张。5.肿块坚硬如石不移,不痛或微痛,日久逐渐肿胀时觉掣痛者,常为岩。三、辨痒痒是因风、湿、热、虫之邪客于皮肤肌表,引起皮肉间气血不和;或由于血虚风燥,肤失濡养而成。痒是皮肤病的一个主要自觉症状,疮疡的肿疡、溃疡过程中亦有发生。由于发生痒的原因不一,病变的过程不同,痒的情况也各有差异。(一)辨痒的成因1.风胜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如牛皮癣、白疙、瘾疹等。2.湿胜浸淫四窜,黄水淋漓,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性,或有传染性。如急性湿疮、脓疱疮等。3.热胜皮肤隐疹,掀红灼热作痒,或只发于暴露部位,或遍布全身,甚则糜烂、滋水淋漓,结痂成片,常不传染。如接触性皮炎。4.虫淫浸淫蔓延,黄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其痒尤甚,最易传染。如手足癣、疥疮等。5.血虚皮肤变厚、干燥、脱屑、作痒,很少糜烂滋水。如慢性湿疮、白疤、牛皮癣等慢性皮肤病。(二)辨痒的病变过程1.肿疡作痒一般较为少见,如有头疽、疗疮初起,局部肿势平坦,根脚散漫,脓犹未化之时,可有作痒的感觉,这是毒势炽盛,病变有发展的趋势。特别是疫疔,只痒不痛,而病情更为严重。又如乳痈等,经治疗后局部根脚收束,肿痛已减,余块未消之时,也有痒的感觉,这是毒势已衰,气血通畅,病变有消散之趋势。2.溃疡作痒如痈疽溃后,肿痛渐消,忽然患部感觉灼热奇痒,常由于脓区不洁,脓液浸渍皮肤,护理不善所致;或因应用汞剂、砒剂、敷贴膏药等引起皮肤过敏所致。如溃疡经治疗后,引流已畅,四周余肿未消之时,或腐肉已脱、新肌新生之际,而皮肉间感觉微微作痒,这是毒邪渐化,气血渐充,助养新肉,将要收口的佳象。四、辨脓脓因皮肉之间热胜肉腐蒸酿而成,由气血所化生,是肿疡在不能消散的阶段所出现的主要症状。疮疡的出脓是正气载毒外出,所以疮疡在局部诊断时辨脓的有无至关重要。如疮疡已成脓,还应该辨脓的部位深浅,以便进行适当的处理。在脓成溃后,必须用望诊来观察脓的形质、色泽,用闻诊来嗅辨脓水的气味变化,以判断体质的盛衰、病情的顺逆。(一)辨脓的有无1.有脓按之灼热痛甚,指端重按一处其痛更甚,肿块已软,指起即复(即应指),脉数者,为脓已成。2.无脓按之微热,痛势不甚,肿块仍硬,指起不复(不应指),脉不数者,为脓未成。(二)辨脓的操作方法1.按触法把两手食指的指端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的距离,然后以一手指端稍用力反复按压,另一手指端即有一种波动的感觉,这种波动感称为应指;经多次及左右相互交替试验,若应指明显者为有脓。在检查时注意两手指端应放于相对的位置,并且在上下左右四处互相垂直的方向检查。若脓肿范围较小,则用左手拇、食两指固定于脓肿的两侧,以右手的食指按压脓肿中央,如有应指的为有脓。2.透光法医生用左手遮着患指(趾),同时用右手把手电筒放在患指(趾)下面,对准患指(趾)照射,然后注意观察指(趾)部上面,如见深黑色的阴影为有脓。不同部位的脓液积聚,则其阴影可在不同的部位显现,如蛇眼疗、甲根后的脓液积聚,可在指甲根部见到轻度的遮暗;蛇头疗脓液在骨膜部,则沿指骨的行程有增强的阴影,而周围则清晰;在骨部的沿着骨有黑色遮暗,并在感染区有明显的轮廓;在关节部的,则关节处有很少的遮暗;在腱鞘部的,有轻度遮暗,其行程沿整个手指的掌面;全手指尖部、整个手指的脓肿则呈一片显著遮暗。如尚未化脓时,则见清晰潮红。此法仅适用于指、趾部甲下的辨脓。3.点压法手指部的脓肿在脓液很少的情况下,可用点压法检查,简单易行。用大头针尾或火柴头等小的圆钝物,在感染区域轻轻点压,如测得有局限性的剧痛点,显示已有脓肿形成,而剧痛的压痛点即为脓肿部位。4.穿刺法深部疮疡,当脓已成而脓液不多,用按触法辨脓有困难时,可采用注射器穿刺抽脓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用来辨别脓的有无,而且可以用来采集脓液标本。在操作时必须注意严格消毒,以及穿刺部位进针的深度等。(三)辨脓的部位深浅.辨脓的部位深浅,为切开引流进刀深浅的重要依据。若深浅不辨,浅者深开,则损伤正常组织,增加患者痛苦;深者浅开,则达不到引流目的。1.浅部肿块高突坚硬,中有软陷,皮薄灼热锨红,轻按便痛而应指。2.深部肿块散漫坚硬,按之隐隐软陷,皮厚,不热或微热,不红或微红,重按方痛而应指。(四)辨脓的形质、色泽和气昧1.脓的形质如脓稠厚者,为元气较充;淡薄者,为元气虚弱。如先出黄的稠厚脓液,次出黄稠滋水,为将敛佳象。如脓由稠厚转为稀薄,为体质渐衰,一时难敛。如脓成日久不溃,一旦溃破,脓质虽如水直流,但其色不晦,其气不臭,未为败象。如脓稀似粉浆污水,或夹有败絮状物质,而色晦腥臭者,为气血衰竭,是属败象。2.脓的色泽如黄白质稠,色泽鲜明,为气血充足,属于佳象。如黄浊质稠,色泽不洁,为气火有余,尚属顺证;如黄白质稀,色泽洁净,气血虽虚,未为败象。如脓色绿黑稀薄,为蓄毒日久,有损筋伤骨的可能。如脓中夹有瘀血色紫成块者,为血络损伤。如脓色如姜汁,则每多兼患黄疽,病势较重。3.脓的气味一般略带腥味,脓液稠厚,大多是顺证;脓液腥秽恶臭的,其质必薄,大多是逆证,而且常是穿膜损骨之征。(五)辨脓的注意事项对手部和面部疮疡辨有脓无脓时,应注意患部是否用碘酒涂搽,因用后皮肤起空壳,不能误认为内有脓液,应仔细按之看有无波动感。辨脓的有无,;可结合各病的发病日期,如痈一般化脓为7天,暑湿流注重4天,手足疗疮约10天左右,乳痈约为10天,流痰需6个月至1年以上。但应注意,如用抗生素治疗后不能消散者,化脓的时间则均可延迟。股四头肌处的肿疡,按之似有波动感,但此处的验脓必须在上下左右四处互相垂直的方向,或取脓肿患部侧倒,或患者暂时直立位检查,待确诊有波动感时,方可手术切开。一般肿疡波动冲击感有力者多为厚脓,患者气血尚充实,溃后愈合较快;波动冲击感无力者多为薄脓,患者气血不足,溃后愈合较慢。五、辨麻木麻木是由于气血不运或毒邪炽盛,以致经脉阻塞而成。由于麻木的致病原因不同,所致麻木的情况也有差别。如疗疮、有头疽坚肿色褐,麻木不知痛痒,伴有较重的全身症状,为毒邪炽盛,常易导致走黄和内陷。麻风患部麻木不仁,不知痛痒。脱疽早期患肢麻木且冷,为气血不运,脉络阻塞,常易致筋骨腐烂,顽固难愈。
&第五节 辨溃疡形色
肿疡在不能消散吸收的情况下,破溃而形成溃疡。由于人体的正气强弱有异、疾病的性质不同,局部溃疡所表现的形态与色泽也有所不同。医生可以通过辨溃疡局部的形色分析病情,判断转归和预后。一、辨溃疡的形态如岩性溃疡,疮面多呈翻花如岩穴,有的在溃疡底部见有珍珠样结节,内有紫黑坏死组织,渗流血水。瘰疬之溃疡,疮口有空腔或伴漏管,疮面肉色不鲜,脓水清稀,并夹有败絮状物。附骨疽、流痰之溃疡,疮口呈凹陷形,常伴漏管形成。麻风溃疡呈穿凿形,常可深及骨部。性溃疡,其边缘削直而如凿成或略微内凹,基底高低不平。二、辨溃疡的色泽一般阳证疮疡的溃疡,色泽红活鲜润,疮面脓液稠厚黄白,腐肉易脱,新肉易生,疮口易收,知觉正常;阴证溃疡,疮面色泽灰暗,脓液清稀,或时流血水,腐肉不易脱落,或虽脱而新肉不生,疮口经久难敛,疮面不知痛痒。如疮顶突然陷黑无脓,四周皮肤暗红,肿势扩散,多为疗疮走黄之象。如疮面腐肉已尽,而脓水灰薄,新肉不生,状如镜面,光白板亮,为虚陷之证。
&第六节 辨经络部位
依据疾病所患部位和按经络在人体的循行分布,可以推求疾病所属何经,从而根据各种情况,结合循经用药,可以提高疗效。一、人体各部所属经络头顶正中属经;两旁属足太阳。面部、乳部属足阳明胃经(乳房属,乳外属足少阳,乳头属足厥阴)。耳部前后属足少阳和手少阳。手、足心部手心属手厥阴;足心属足少阴。背部总属阳经(因背为阳,中行为之所主,两旁为足太阳)。臀部外侧属足三阳经;内侧属足三阴经。腿部外侧属足三阳经;内侧属足三阴经。腹部总属阴经(因腹为阴,中行为之所主)。其他如生于目部的为所主;生于耳内的为所主;生于鼻内的为所主;生于舌部的为所主;生于口唇的为所主。二、十二经络气血的多少手足十二经脉有气血多少之分,手阳明、足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手太阳、足太阳、手厥阴、足厥阴为多血少气之经;手少阳、足少阳、手少阴、足少阴、手太阴、足太阴为多气少血之经。临床根据疮疡所发部位和经络的不同,可有针对性地选用一些治法或一些引经药物。凡外疡发于多血少气之经,血多则凝滞必甚,气少则外发较缓,故治疗时注重破血,注重补托;发于多气少血之经,气多则结必甚,血少则收敛较难,故治疗时注重行气,注重滋养;发于多气多血之经,病多易溃易敛,实证居多,故治疗时注重行气活血。如乳痈所患部位属足阳明,治宜行气通乳;瘰疬属足少阳,治宜行滞、滋养。结合经络辨证选用一些引经药物,使药力直达患处,以提高疗效。如手太阳经用、藁本,足太阳经用羌活,手阳明经用升麻、、,足阳明经用、升麻、,手少阳经用柴胡、、地骨皮(上)、青皮(中)、(下),足少阳经用柴胡、青皮,手太阴经用、升麻、、葱白,足太阴经用升麻、、,手厥阴经用、,足厥阴经用、青皮、、,手少阴经用、细辛,足少阴经用独活、、。
&第七节 辨善恶顺逆
辨善恶顺逆,即指判断外科疾病的预后好坏。所谓“善”就是好的现象,“恶”就是坏的现象;“顺”就是正常的现象,“逆”就是反常的现象。善、恶、顺、逆,系指病理过程的相对而盲,其中的“善”和“顺”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称为顺证;反之,凡不以顺序而出现不良的症状者,称为逆证。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者,表示预后较好;出现恶的症状者,表示预后较差。善恶大多指全身症状的表现,顺逆多指局部情况。历代医家总结出的“五善七恶”、“顺逆吉凶”辨证方法,给外科疾病判断预后提供了可遵循的指标。判断预后的好坏,既要观察局部症状的顺逆,又要结合全身症状的善恶,两者必须综合参看,加以分析,才能进行全面的判断。一、辨善证、顺证(一)五善1.心善精神爽快,言语清亮,舌润不渴,寝寐安宁。2.肝善身体轻便,不怒不惊,指甲红润,二便通利。 3.脾善唇色滋润,饮食知味,脓黄而稠,大便和调。4.肺善声音响亮,不喘不咳,呼吸均匀,皮肤润泽。5.肾善并无潮热,口和齿润,小便清长,夜卧安静。(二)顾证1.初起由小渐大,疮顶高突,掀红疼痛,根脚不散。2.已咸顶高根收,皮薄光亮,易脓易腐。3.溃后脓液稠厚黄白,色鲜不臭,腐肉易脱,肿消痛减。4.收口疮面红活鲜润,新肉易生,疮口易敛,感觉正常。善证与硕证,是人体在感受病邪后而发生的一系列局部和全身症状,但由于正气未衰,气血尚充,能与病邪相争,而且人体的正气占优势地位,故发生疮疡后,其在初起时根脚不散;已成时顶高根收,易脓易腐;溃后脓稠腐肉易脱,肿痛很快消失;收口时新肉易长,疮口易敛。而且正能胜邪,毒邪不易扩散,不致侵及人体内脏,也无明显的全身症状,因此预后良好。二、辨恶证、逆证(一)七恶1.心恶神志昏糊,心烦舌燥,疮色紫黑,言语呢喃。2.肝恶身体强直,目难正视,疮流血水,惊悸时作。3.脾恶形容消瘦,疮陷脓臭,不思饮食,纳药呕吐。4.肺恶皮肤枯槁,痰多音暗,呼吸喘急,鼻翼煽动。·5.肾恶时渴引饮,面容惨黑,咽喉干燥,阴囊内缩,6.脏腑败坏身体浮肿,呕吐呃逆,肠鸣泄泻,口糜满布。7.气血衰竭(阳脱)疮陷色暗,时流污水,汗出肢冷,嗜卧语低。(二)逆证1.初起形如黍米,疮顶乎塌,根脚散漫,不痛不热。2.巳成疮顶软陷,肿硬紫暗,不脓不腐。3.溃后皮烂肉坚无脓,时流血水,肿痛不减。4.收口脓水清稀,腐肉虽脱,新肉不生,色败臭秽,疮口经久难敛,疮面不知痛痒。恶证与逆证,是人体感受病邪后,由于正气虚衰,气血不充,在邪正相争过程中,正不胜邪,而以病邪占优势地位,故发生疮疡后,其在初起时,由于正气不足,不能令毒外出,故顶塌根散;已成之时,由于气虚不能成其形,血虚不能华其色,正虚不能载毒外出,故疮顶软陷,肿硬紫暗,不脓不腐;溃后,因气血不足,无以酝酿成脓,托毒外出,故肉坚无脓,肿痛不减;收口之际,因气血大衰,脾土败坏,无以助长新肉,故见种种逆证。如毒邪扩散,内侵脏腑,则恶证频现,预后不佳。临床上应注意,即使见到预后良好的善证、顾证,也不能疏忽,应时刻预防转成预后不良的恶证、逆证;若见到恶证、逆证,也不可惊惶,应及时进行救治,如治疗得当,也能转为善证、顾证。
上一篇教程:
下一篇教程:
】【】【】【】【】【】【】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
[][][][][][]
读过这的朋友还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肢伸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