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议论文,不容浮躁者涉猎”的出处。

思贵专一,学贵沉潜出自哪里?
  -黄应丽在邓老师的一本书上面看见他的第一页空白的地方写了八个字,就是:“思贵专一,学贵沉潜 ”,这句话是出自那里的呢?黄应丽以前只知道“医贵学更贵专”这个道理。下面的一个故事,可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宋朝叶梦得在其所著《岩下放言》一书中,写了一则记述他在山中载种竹子的故事说:山里原有几十竿竹子,经他数十年栽培,繁殖几千竿,成为一片大竹林,每常在竹间慢步,任情欣赏,无一处不森茂喜,便以为自己种竹自的工夫已经到家了,没有人能比得上他种竹子的本领了。后来他遇到一个秀才王份,王份告诉他说:竹子本来容易栽培,只要土肥,清除瓦砾荆棘,经常浇水雍肥,没有活不了的。但这样的竹子,供赏则可,若就使用价植说,则远不如山中野生竹,在岩硗瘠地方生长的大竹,其质坚实,断之如金石,用作屋橼,可以而十年不坏。寻常栽出来的竹子,十年就腐败不能用了。叶梦得听了这席话,回去实地访问调查了他所居前后用竹子做屋橼得的人家,情形完全和王份所说的相符合。他才知道种了三十年的竹子,实际上还没有懂得真的竹子,因而感叹地说:“要不是王份告诉我这些学问,我对于竹子可以说完全物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认这样一个道理;“学无止境‘。对待知识不能一知半解便自认为满足,偶然有所得,说不上是专门知识。就是十几年的钻研,如果不总结出一些经验,或者没有广博的知识基础,没有全面了解,没有深入调查研究,几十年的工夫也往往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正因为这样,所以古人做学问都主张竭毕生之力以从事,主张在广博的基础上深入一门研究,主张要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结合书本理论知识来提高自己的修养。李时珍穷毕生精力写了一部《本草纲目》。所以能成为伟大的科学著作,就因为他不仅仅是博览群书,而是不畏辛苦,进入深山老林中去采集实物标本,结合实验研究,并广泛从群众中访求验正证,长期地投入各个方面的艰苦劳作,才取得这个科学成果。明人扬慎主张做学问要有多方面的知识,然后再一点一点深入下去,才可能有建树,才可能有专知卓见。他说:“多闻则守之于约,多见则守之于卓;寡闻则物约也,寡见则无卓也。”既然学无止境,那就必需要有治学不苟的精神,要不畏艰难而立下长期坚持钻研的决心。宋代有学者向欧阳修请教如何做学问, 欧阳修回答说:“此物他,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书出,必求过人,如此少有致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见之。”(见宗辉《清波杂志》及苏轼《志林》)。清代彭国程在《医学心悟》中说得更是一目了然:“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做学问以及我们做其它任何工作,最忌的是浮躁,最重要的是踏踏实实。古今中外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速成的学者。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container: s,
id: 'u1442766',
scale: '20.3',
display: 'inlay-fi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天一天日月沉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