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读此排卵 中药方子子:

中药处方分析 【范文十篇】
中药处方分析
范文一:【主治】 中暑受热,气津两伤。身热汗多,心烦口渴,小
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者。
【功能】 清暑受热,养阴生津。
【处方】 西洋参5g
【分析】 这张处方是错误的:①黄连为苦寒之品,其用量
过大应减半;②麦冬与知母为滋腻阴柔之品,用
量过大需减量;③炙甘草应写为甘草。根据上述
三点错误,调剂人员可对处方拒绝调配。本方治
证乃暑热耗伤气津所致。治发宜清暑益气,养阴
【主治】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霍乱吐泻,发热恶寒,头
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腻,以及山岚
【功能】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处方】 大腹皮
茯苓去皮(各30g)
厚朴去粗皮
桔梗(各60g)
藿香去土90g
【分析】 这是一张为藿香正气散处方。处方中厚朴没有标
明是姜汁炙,桔梗应写为苦桔梗,甘草没有标明
为炙甘草。调剂人员如能熟悉药物的性能,就会认识到这种相反是作用会给病人带来不良的后果,应及时与医师联系更正。藿香配以苏叶,白芷辛香发散,助藿香外解风寒,兼可芳化湿浊;半夏、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白术、茯苓健脾运湿,和中止泻;厚朴、腹皮行气化湿,畅中除满;桔梗宣肺利膈,既利于解表,又益于化湿;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脾胃,且和药性。诸药相伍,使风寒外散,湿浊内化,清升浊降,气机通畅,诸证自愈。
范文二:【摘要】 目的 对我院4个月两万多张门诊中药处方进行数据分析。方法 分别纵向分析3、6、9、12月份门诊中药处方,得到相关结论,然后再分析这四个月各自用药特点。结果 得出我院四季不同的用药情况。结论 为药师审方和中药采购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中药;中药使用频率;中药功效   doi:10.3969/j.issn.(s). 文章编号:(2013)-09-5355-02   通过调查我院2011年门诊中药处方,笔者从处方用药使用频率方面进行数据记录,列出处方用药中排序前30位的品种信息表。希望通过比较分析,找出中药处方的用药规律[1],能得出我院四季不同的用药情况。   1 临床资料   1.1 处方收集 收集2011年门诊中药处方:3月处方7144张、6月处方6513张、9月处方6538张、12月处方7333张,共27528张。   1.2 资料收集 从处方单味药的使用频率、功效等方面进行数据记录,并与《药典》对照,保证药物功效分类的准确性。利用表格罗列出3、6、9、12月的排序前30位的药物的用药情况,附加柱状图加以比较[2],见表1、图1。   2 结论   3月份的解表药及化痰止咳平喘药与其他月份相比,在前30位所占比例较高。春季多发腹泄、腹满、饮食不佳、善忘甚至癫痫等病证。一般宜采用益气升发、养阴柔肝、疏泄条达的药物。   6月份,清热药在前30位所占的比例较高。夏季多发咳喘、易疲、出血、胸痛、纳差、头痛、乏力,甚至恶心、呕吐等病证。多采用连翘、玄参、生地、丹皮等清热药。   9月份,南方地区天气仍然炎热,夹带着暑湿,会出现肠胃病症,多用利水渗湿药健脾,提高营养的运化能力。同时,多用熟地,生地等润燥清热;用黄芪、党参、炙甘草、白术等滋阴润肺、补中益气。   12月,冬季气候寒冷,寒气凝滞收引,易导致人体气机、血运不畅。医生多使用防风、柴胡、苏叶、荆芥、苍耳子这些解表药。对心脑血管疾病,就采用丹参、鸡血藤、郁金、牛膝这些活血化瘀药。冬季身体内的阴气开始消退,阳气开始生长,故大量使用补益类药物调理身体。   综合分析这四个月,补虚药的运用都是占多数,这说明其在中医治疗中居于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增强及中医在治未病时以调节阴阳平衡,扶正祛邪,增强人体正气为本的特点相符。同时,清热药的使用率也很高。广州地处岭南而岭南多发温热病,可见临床多用清热药不仅有其合理性,同时还反映了岭南地区中医临床的用药特点。   参考文献   [1] 牛凯云.3774张中药处方剂量调查[J].中医药管理杂志,):510-511.   [2] 席萍,唐洪梅,罗骞,熊芬.万张门诊中药处方用药调查[J].近日药学,):61-64.   [3] 高学敏.中药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新世纪第二版,211.
范文三:摘要:目的:对我院4个月两万多张门诊中药处方进行数据分析。方法:分别纵向分析3、6、9、12月份门诊中药处方,得到相关结论,然后再分析这四个月各自用药特点。结果:得出我院四季不同的用药情况。结论:为药师审方和中药采购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中药;中药使用频率;中药功效。   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发展历史,并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完善,逐步创立了独特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为保护人类的健康和疾病的防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1]   近年来医院中医科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门诊患者、中药用药逐年增加。为了解医院中药应用情况,对中药实施计划采购、合理储备、量化管理,大连市儿童医院2009年中药处方进行统计分析,为中药房药斗的合理排列提供依据,也通过分析不同时段的用药情况,为该时段易患流行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徐州市中医院通过对门诊肿瘤科中药处方的用药情况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2]。   为此,通过调查我院2011年门诊中药处方,从处方用药使用频率方面进行数据记录,列出处方用药中排序前50位的品种信息表,利用excel进行统计。希望通过比较分析,找出中药处方的用药规律[3],能得出我院四季不同的用药情况。   处方收集 收集2011年门诊中药处方:3月处方7144张、6月处方6513张、9月处方6538张、12月处方7333张,共27528张。   1.资料收集   通过医院电脑信息系统、门诊药房系统排序和筛选,获取所需数据及相关资料,,从处方单味药的使用频率、功效等方面进行数据记录,并与《药典》对照,保证药物功效分类的准确性。利用表格罗列出3、6、9、12月的排序前50位的药物的用药情况,附加柱状图加以比较[4]。详细数据见以下表格。表1-1 3 6 9 12 月份处方用药中排序前50位的品种信息表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茯苓的使用频率最高,平均达到99.145%。茯苓作为利水渗湿药的其中一种,其功效是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主要应用于水肿,痰饮,心悸及失眠。[5]因为它性味甘、淡、平,归心、脾、肾经,所以它无论是保健药膳、药用配伍都能有所运用,使用的频率就高。   2 讨 论   对照图1和柱状图:   3月份的解表药及化痰止咳平喘药与其他月份相比,在前50位所占比例较高。在春天,肝气旺盛而升发,人的精神焕发。可是如果肝气升发太过或是肝气郁结,都易损伤肝脏。而肝主木主风,而风邪是春季疾病外感因素的主要因素,故春季多发腹泄、腹满、饮食不佳、善忘甚至癫痫等病证。故春季一般宜采用益气升发、养阴柔肝、疏泄条达的药物。所以在表格里能找到,多用苍耳子、防风、柴胡、葛根这些解表药,也多用炙麻黄、北杏、法半夏、桔梗、紫菀、白前、浙贝这些化痰止咳平喘。   6月份,清热药在前50位所占的比例较高。夏季五行火热主时,即火旺。心火旺则克肺金,易侮肾水,同时心火旺,亦易出现心脏疾病。故夏季多发咳喘、易疲、出血、胸痛、纳 差、泄泻、心烦、胁痛、头晕、头痛、乏力,甚至恶心、呕吐等病证。对付火旺,在表格里,连翘、玄参、生地、蒲公英、鱼腥草、黄芩、赤芍、银花、丹皮这些清热药就被多次使用。活血化瘀药也因这个季节使用频率有所提升,在表中,特别是鸡血藤,它能行血补血,调经,舒经活络。   9月份,利水渗湿在前50位所占的品种比其他月份多一味。秋气应肺,而秋季干燥的气候极易伤损肺阴,从而产生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重者还会咳中带血,所以秋季养生要防燥。秋季,在燥气中还暗含秋凉。人们经夏季过多的发泄之后,机体各组织系统均处于水分相对贫乏的状态,如果这时再受风着凉,极易引发头痛,鼻塞、胃痛,关节痛等一系列症状,甚至使旧病复发或诱发新病。理论上是这样,但南方地区9月份的天气仍然炎热,还是会夹带着暑湿,这样也会出现肠胃病症,利用利水渗湿药就能健脾,提高营养的运化能力,也通过利水排走暑湿。同时清热、润燥的药物也派上用场,熟地,生地,麦冬,玄参等;如黄芪、党参 、炙甘草、白术、柴胡、陈皮等都是滋阴润肺、补中益气的中药材,从表中能看到这些药物的应用情况。   12月份,冬季气候寒冷,寒气凝滞收引,易导致人体气机、血运不畅,而使许多旧病复发或加重。特别是那些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如中风、脑出血、心肌梗死等,不仅发病率明显增高,而且死亡率亦急剧上升。表格中显示,解除寒气,医生多使用防风、柴胡、苏叶、荆芥、苍耳子这些解表药,同时,对付心脑血管疾病,就采用丹参、鸡血藤、郁金、牛膝这些活血化瘀药。冬季身体内的阴气开始消退,阳气开始生长,此时如果适量进行滋补,可蓄养精、神、气、血,为来年身体健康做好准备,故大量使用补益类药物调理身体。   综合分析这四个月,补虚药的运用都是占多数,这说明其在中医治疗中居于相当重要的地位。补虚药使用频率最大,这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增强及中医在治未病时以调节阴阳平衡,扶正祛邪,增强人体正气为本的特点相符。同时从柱状图中也得知,我院的中医临床上清热药的使用率也很高。中医温病学认为清热药是治疗温热病之本, 广州地处岭南而岭南多发温热病, 可见临床多用清热药不仅有其合理性, 同时还反映了岭南地区中医临床的用药特点。   3 结 论   开展这次的中药处方数据分析,了解我院中药处方用药方面的信息,为药师审方提供一定的帮助,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季节不同药物使用数量多少的差异,为做好药品采购、供应工作提供了依据,保证临床用药需要。   参考文献:   [1] 吴燕子,张淑兰,王茜. 我院1052张中药处方的调查分析[J]. 中国药房, ):   [2] 于军平. 门诊肿瘤科中药处方用药情况分析[J].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3): 5-6.   [3] 牛凯云. 3774张中药处方剂量调查[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8, 16(7): 510-511.   [4] 席萍,唐洪梅,罗骞,熊芬. 万张门诊中药处方用药调查[J]. 近日药学, 2008, 18(3): 61-64.   [5] 高学敏. 中药学[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新世纪第二版, 211.
范文四:中外医疗2008NO.20CHINAFOREIGNMEDICALTREATMENT
管理与教育
4905张中药处方调查分析
陆燕萍苏焕鹏
(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
邱凤邹深圳518172)
【摘要】目的为指导中药房工作和中医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从我院2007年门诊中药处方中抽取4905张,采用列表分析的方
法,找出处方用药的规律及存在的问题。结果我院中药处方用药基本合理,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药处方较多;处方用药味数偏多,剂量偏大,处方中的疾病诊断有西医化倾向,缺乏中医特点。结论中药的用药频率对中药房的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关键词】中药处方调查统计分析【中图分类号】R5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8)07(b)-0102-02本文通过对我院中药处方基本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旨在找出中药处方的用药规律及存在的问题,为中医临床合理用药和中药房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1资料与方法
从我院月门诊中药处方中每个月随机抽取一定量处方,总共4905张,进行调查分析。将每张处方的要素如年龄、性别、疾病诊断、剂数、味数及剂量输入计算机,中药药名从药房管理系统中导出,用MicrosoftOfficeExcel程序进行统计。2
4905张处方中,男性有1936人,占39.47%;女性有2969人,占60.53%。2.2年龄分布
患者的年龄最小为41d,最大为86岁,有2张处方缺年龄。平均年龄为33岁9个月。
4905张处方中患者的年龄分布详见表1。2.3中药味数
4905张处方组成的药味数为1~33味。平均每张处方用药15味,其中,由16味药组成的单张处方最多,共866张,占17.70%。单张处方的药味数比例详见表2。2.4
最常用药物用量调查
在最常用的20种中药用药剂量中,10g为最常用剂量,次之为15g。4905张处方中常用药物用量超量调查详见表3。2.5
处方总剂量
4905张处方的平均总剂量为188.3g。其中,单张处方最大剂量为600g,最小剂量为5g。总剂量在200~249g区间内处方数最多,占28.75%,单张处方的总剂量分布详见表4。
 常用药物用量超量调查
表2单张处方的药
2.1性别分布
2.6处方中的疾病诊断分布
在4905张处方中,6张处方诊断缺项,3张处方诊断字迹模糊不清。在余下的4896张处方中涉及到的疾病,有10种疾病诊断的处方较多。4905张处方中主要疾病诊断分布见表5。2.7用药频数
4905张处方中共出现402种药品,占我院备药的96.6%;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甘草,共有3038张处方,占61.9%。进入《中国药典》的中药有385种,占95.77%。4905张中药处方中最常用药用药频数统计详见表6。2.8中药处方类别
表14905张处方中患者的年龄分
102中外医疗CHINAFOREIGNMEDICALTREATMENT
范文五:我院中药汤剂处方的审核和分析
潘旭,陆燕,张蕊(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市100035)
摘要 目的:保障调剂质量,提高临床合理运用中药水平。方法:对我院中药房年的31910张中药汤剂处方进行审核,发现问题及时与医师沟通、更正,对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讨论。结果:发现问题处方399张,占审方总数的2.9%,成功干预用药427笔,其中用量不当359笔、用药禁忌40笔、用药用法不适宜12笔、无医师有效签字10笔、处方用错3笔、其它问题3笔,分别占干预总数的84.07%、9.37%、2.81%、2.34%、0.07%、0.07%。审方调配时未发现问题,经患者找回3笔。结论: 药师不但要努力提高中医药理论水平和审核处方的能力,还应开展中草药处方点评工作,更好地了解临床用药情况,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为患者安全、经济用药保驾护航。
关键词: 中药汤剂处方; 审核;用药干预
Review and analysis of hospital medicine decoction prescription
Pan Xu, Lu Yan, Zhang Rui(Beijing Jishuitan Hospital, Beijing, 100035)
ABSTRACT Objective: Protection dispensing quality, improve the clinical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evel. Method: Review of the hospital pharmacy
year's 31910 decoc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s, Communication with the physician in a timely manner when problems are identified,and then corrected them. Result: Found problems prescription 399, accounting for 2.9% of the total. Successful intervention medication for 427 cases, 359 cases of inappropriate medication, medication contraindications 40 cases, usage is not appropriate 12 cases, no effective physician signature 10 cases, the prescription with the wrong three cases, 3 cases of other issues, accounting for 84.07% of the total number of intervention, 9.37%, 2.81%, 2.34%, 0.07%, 0.07%. Trial side deployment timely detection of problems, three cases of patients recover. Conclusion: Pharmacists not only to strive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the level of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and review of prescrip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Chinese herbal prescription comment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linical drug use, take appropriate intervention measures for patient safety, economic agents escort. Keywords: Decoc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Review;Drug intervention
2007年《处方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规定:药师应当对处方用药适宜性进行审核.这同样适用于中药汤剂处方的
审核,它是中药调剂工作的首要环节,是提高配方质量,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的关键1. 药师要在短短几秒内将一张十几、二十几味药的处方包括前记、后记、医师对患者的临床诊断、用药意图、药物之间的配伍、用法用量等诸多方面审核清楚准确,需要具备专业的技术水平、高超的沟通能力和高度的责任心。现就我院两年来对中药汤剂处方的审核工作做一总结,为中药师能进一步参与合理用药奠定基础,以期提高我院临床合理运用中药水平。 1资料与方法
本文资料来源于我院中药房年两年的中药汤剂处方31910张及用药干预记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处方管理办法》、《北京市中药调剂规程》等对处方所用中药的用量、用法、配伍情况、辨证用药等方面进行审核和分析。 2结果
对31910张中药汤剂处方进行审核,发现问题处方399张,占审方总数的2.9%.有一张处方存在两笔以上问题的现象。成功干预用药427笔,其中用量不当359笔,占问题处方的84.07%,包括有毒品种超限量使用医师未签字313笔,其它用量过大或过小46笔;用药禁忌问题40笔,占干预总数的9.37%,用法不适宜12笔,占干预总数的2.81%;医师未签字10笔,占干预总数的2.34%;另外还有用错处方3笔,其它问题3笔。问题情况见表Ι
审方调配时未发现问题,患者找回的有3笔,均系医师抄方误开。1笔原方三七15g,医师简单换算成三七粉15g;1笔原方炙黄芪30g误开成炙麻黄30g;1笔原方乳香、没药各2g医师误开成各20g。
表1 我院汤剂问题处方中用药干预情况
3 问题分析及讨论 3.1用量不当
见表1序号1项,有毒品种超量医师未签字共313笔,操作有误造成的剂量过大或过小46笔,占总干预数的84.07%。
历史上医圣张仲景首开“霸药”之先河,“霸药者”超常用量之谓也,亦称重剂。现代医师使用霸药之剂已屡见不鲜,多与药材野生变家种有关。但《药典》对收载的药品均规定了常用剂量,尤其是“有毒”品种,适量治疗疾病,超量可导致疾病。如吴茱萸《药典》规定2-5g,医师开具15g;炙水蛭《药典》规定1-3g,医师开具10g。另外医师操作有误造成的如葶苈子想开10g开成了10包,藿香梗少输1个“0”开成1g现象也较多,主要是医师开完医嘱忘记签字和审核所致。处方中单味药剂量过大是比较普遍的问题,药师往往只对有毒品种关注度较高,严格控制。但常规品种就不可能一一记住正常用量,只能靠药师经验判断。3笔未审核出的问题都与常规用量不符,撇开医师用药意图和水平不谈,单从剂量上来看三七粉药典规定3-9g,炙麻黄2-9g,乳香、没药3-6g,处方在经过了收方审核、调配、复核整个调配过程问题均未被发现,说明药师审核能力有待提高。 3.2用药禁忌
见表1序号2项,审方共发现40笔,占总干预数的9.37%.中药禁忌,是指药物相互配合后能产生毒性反应或降低药物原有的疗效。主要指违反“十八反”“十九畏”和妊娠禁忌,如一方中同时有瓜蒌和附子或海藻和甘草,虽然对于“十八反、十九畏”作为配伍禁忌,历代医药学家有持不同意见者,如感应丸中就有牵牛和巴豆合用;甘遂半
夏汤以甘草同甘遂并列等,但由于目前对于“十八反、十九畏”的实验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决定其取舍为时过早3。《药典》也收载了部分内容作为法定的配伍禁忌,因此出现此类问题还需和医师沟通,有医师双签字确认方可调配。但随着中医药的发展和中药药理研究的深入,除上述配伍禁忌外,一些新的对机体造成损害的药物也值得我们关注,如肝肾病患者使用川楝子、朱砂、雄黄、马兜铃、广防己等有可能对肝肾功能损害的中药时,也应提醒医生慎用。
3.3用药用法不适宜
见表1序号3,此项共12笔,占总干预数的2.81%。阿胶珠是由阿胶蛤粉烫起,入煎剂无需烊化,联系医师系生阿胶误开成阿胶珠,医师重新开具处方;又如钩藤,所含钩藤碱不宜久煎,应为后下误开成先煎。还有冰片医嘱后下,冰片为龙脑香的树脂和挥发油中取得的结晶,在水中几乎不溶,2010年版《药典》规定入丸散,不入煎剂,联系医师改正。上述未审核出的炙黄芪误开炙麻黄案例,诊断为脾虚泄泻,当用炙黄芪30g为君补中益气,而炙麻黄作用是宣肺平喘与诊断不符,每付30g亦会引起汗出、心慌、血压升高等不适症状。
方剂的组成是以君、臣、佐、使四部分药物配伍为法则,是中医处方用药的原则和依据[4]。药师亦要遵循此原则来揣摩医师的用药意图,审核医师用药的适宜性。因此药师除具备中药药理学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和组方配伍用药知识。 3.4处方正页无医师有效签字
见表1序号4,此项共10笔,占干预总数的2.34%。根据《处方管理办法》规定,处方应当经所在执业地点执业医师签名或加盖专用签章后方有效;处方医师的签名式样和专用签章应当与院内药学部门留样备查的式样相一致,不得任意改动,否则应当重新登记留样备案。这类问题主要是医师漏签或错签在底方上或医师签字与签名留样卡
3.5用错处方
见表1序号5,此项共3笔,占干预总数的0.07%。《处方管理办法》规定,不同处方将采用不同颜色,麻醉药品处方、急诊处方、儿科处方、普通处方的印刷用纸应分别为淡红色、淡黄色、淡绿色和白色。此项均为14岁以下儿童没有用绿色处方。 3.6其它问题
见表1序号6,此项共3笔,占干预总数的0.07%。主要是违反医保相关规定,如生阿胶,首乌,枸杞子单包均应自费,向患者讲清相关政策后改为与群药共同调剂。由此可见药师不但要具备专业知识,还要为医院、医生做好防漏堵漏的守门员角色。 4结论
药师必须强化审方意识,改变“依方抓药”的观念,将工作职能向药学监护转变。平时注意自身知识的积累,努力提高中医药理论水平和审核处方的能力。除加强调剂过程中的审核和用药干预,对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定期反馈给临床科室外,还应开展调剂后的中草药处方点评工作,以便更好地了解临床用药情况,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为患者安全、经济用药保驾护航。
[1] 顾学梅.中药审方中的几个主要问题[J].中药材,):641
[2] 靳庆霞 王明喜. 中药调剂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对策[J]. 光明中医,):29
[3] 朱卫星,朱志冰,李晓燕,沈英俊,中药处方的适宜性审核,时珍国医国药,):1270 [4] 苏世奇,段虞珍 中药不良反应文献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731
第一作者: 姓名:潘旭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71年7月
单位及科室:北京积水潭医院中药房 学历:本科
职称:副主任药师
研究方向:医院药学服务,中药临床药学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详细地址:北京西城区新街口东街31号积水潭医院中药房 邮编:100035
临合床用理药2 0
1 年4 3第 7卷月 第3中期
i   n   o Jf
C   l nii c
ta io n
rDu gU
se .Ma r
h  c2 0
14 . Vo 1
.   7 N . 0 3B  
院 中药我 饮片 处方
 的目分 析药中饮片方质量,处 临床合理用药为供参提。考法 方统计2 0
—6月方审录记本
处 方合 率 格为
9 6.3 1 %, 不 合 格方处 主要存在 书写 、
 方 质量 需提高 处,以促进合
,保 障医疗安 全。 
中不格处合方 及数 存问题进行在类整理分分并析 。果 剂结 量、 配及伍用法不理等合 题问。 论
结 【键关词】   中 药饮 片处方 ; 处方管 理法 ;办调 查析 分【 中图分类号 】  
R   6 9 .93  【
文标识献码 】  C 【文 章编 号】 
1 7 46—3 2
B3 0 1一5 2 — 0 2  
中药饮 处方片技在 术、法律
经济、 上具皆有要意义重,
帐页按 时药规典定在药 名旁 加注。 仍 有但部分处 方 未 
接关直到临床系医 疗效果 与患 者用药安
全事及故 的发  生 我 院。自 2 01
年0 月8实始行电子处 ,方但 除中医 外 , 科其 它西
科医 室 仍开手据处工 方 不规,范 例比高。现报道如较 。 下 
1资 料 与 方 法  
1 5.  处 方更
盖、章:主
要表现 为 师医 印完打 处方
后 , 手修改工药 名 、剂 量所致  。
3 .1. 6 药 味 重 复 :一张处方
中出相 同的现药
药,师审方 发
并现 去 除。此 错误若调类 人 剂工员作虎 , 粗 马大意 心 ,照 调配方
造,成该味 药中 量过用大, 甚 至改变方剂的 君佐使关臣而系影响  疗效
统从 2 计 01 年 31~6 我月 院药中饮片
方处 6 6共 44张
照《 处管方理办》法规定 、
典》药等 料资为审依 据 方 ,对 不合 
格的方 处进行统分析 计  
2。 结  
. 用2不药宜处适  方 .3 2 .1
 临诊 断床用药 不与 符:医师 应根据 临床
断诊 给者 患 开
4张中药4片饮处 方,中 不合格 处 2 4 5方张, 占处
方总 数 3 .
具体。 型见类 表1
药 ,方 如合并他疾病 其也 写明应 。主 表要 现 :床 诊断临 性 慢胃  炎
处,用药方芪 、 茯黄苓、 麻 、 天参 、党菊 花; 诊断
气炎 管 处方 ,用 止 咳 平喘药加炒
麦 、 炒稻 芽芽
、砂、 白仁豆 蔻、 苡薏仁
:   1 ( )处方 统系 下菜拉单点错。( 2 ) 开完 西 切换 药药 中界忘 记面
 更 改。 (3)
医西化断诊含不清糊 。
3. 1 不规处方范  3 .1
1 .方前记 、 处后 记缺
: 前 失记括包 般一情况和
师导用药指 重要的南指 。如 无门号诊 、 漏写床临断多诊为 
开手师处方所为工;
医师签漏名 、盖章
错开2药西 方 处 : (1
)中科 医师 医因者患既 开 中药又 开 
西药忘 了 换方处 , 比例 较小 ( 。2
) 医西开 中 ,药用
药西 方 处 几 ,
.2 . 2
配伍合不理
合:理 的药 配伍可中整药物调 的偏
强增 疗效,
反可之使药
效 降 ,低 生产不
反良应, 在 用 药
应尽 时量 避 免 。 要主 半 夏与熟为片附
、母 贝熟 附片同与 。用有 因曾用服  的方 剂 中时含同贝有和母附而致子患者 生发狂的报道” 妄J。  
。 院我综合为 性二级等甲医院
, 床 各科临 医会 师  患因者病疾或检需查要 ,或 开 味 药 ,单如 番泻
百 等 ,部科
分  室广布
大多, 西医医师不知,
不更 有备 药处中方。 师药 现发后 退
医处师换更 , 师 医“ 处在” 前方 上加 饮“片” 两, 因此字 次发 生再 
3. 2 . 3
处方帖 、 药数味 与脑 信电不符 息:如 ,处 开七方帖
电脑  显,示十四 帖
处;无方砂
有 。  中3 .
量: 《 国中药 》典规 定 了每 一 种药
的物 量剂   围范 ,般一用 使时全性 安。但高 年来近临用床剂量 范围药越来越
大  ,别特是一些
可能引起 药用全 隐安患 的 毒 中药 ,有 随意 性很  大, 调令剂人员 进 两退难  。主 要
有 :处方 用熟
子 附3 0g
/帖、   肉
桂 5 l 帖  制天、南 3星
帖原 因。( 1 ) 医师盲
目加大用 量。
  2 )( 院抄方 。外(3 )
点失误 击,如黄芪 小包 1装
 袋,5处
显示 方黄 芪1 5袋 /帖
医师,意原 用1
即1,袋 / 帖 。(4
)有 慢的性
比高 , 是例长存 期的在问 题 。
1 . 3. 方无处煎服法方次及 :数电子 方处中设
置种 用多 ,法  
医师需只某在选前打项个就勾 。一般可中药大 多服内
,某些可 药
,不 若明注具方法 体,如外
、敷灌 肠、 熏 洗, 易 使者将 外 患
用药内 服成错误造, 也不 于药师交利患代者正使用 。 确 3
1 . . 4特殊煎饮法片加未 注 :明 如布包
后下 , 等
俗称脚   。脚 注注是医师对物药处置 用药及 说 的和明代交 , 调剂员人  
求要 医师多 药开, 采用超剂
,每药帖加 大一倍 剂
量 服,2d
3 d 或。 用使剂量
作 用 物度 之强
 关 系 使用剂,量控制在 全安有范 围效之 是合内 理用前提药 。有资
据此者操作和用应,
以确药物保效功的 发挥 。我院刚 开 始 电子
师医重不视 ,
多不大 注。为解明决这问个 题, 库人 
不 格处合方类型
料表明 , 中药 的不 良 应反的病例 >
由超 %剂量引
的  , 起 尤作
单者 位:2
0 上海市嘉0区定中心院药剂医科 
是其 使用 有毒性具的中 药。
药用 2 0 1 4 3月年 7卷第第 3期 中
hi n  
C   l nii
a  l Dr
s U e。 aMr
2   0 1,4V
1o. 7   N
用5法误 : 如错诊为乳断房 块 , 芒硝 肿20
联 系,  师医更 为正外敷。外 药剂量用一般
口比要大服
如,外用将 口药 
很服容 易导致 中毒事故 发生 的   。 3. 2. 6 用 错误 药: ( 1) 开错 药 : 一名处 张 方中 有 白生又 有芍 炒
监测系进行统提示 。 
3 中医药工作 继应 承传并统不 完断 善 本中药院方处床临
诊 全部为断 西化诊断 医, 令 师药审方所适从。无国家历来对 中  
作很重 视,但是 行现的 处《 管理方法办 》 ,中有
关中药处 方条 款过笼统于
,国家该应为 中药处
制方定专 门的管理 规定 ,
药中处方的 临诊断应使床 用医术语 , 具中有诊和脉热虚 寒实的 本基分型。应
组当织 对药中的使 剂 用进行量 全面重 新的
 梳理 , 确 明中药超剂
需鉴名量 则 ,细特 别是 具毒 有 的中性药材 
应该有严更 的格定规。  
芍 。白 (2
)院外方 抄, 医听从师患者 :如诊 断 尿路为感染 ,
方  用中八正散 去大黄 、
通木加 猪 、 苓泻泽
、 炒术 ,白 然显该用生
术  白于燥长
湿 ,利消肿 水。(3
) 断诊痤为 , 疮方 用中清胃 散加石膏
、 玄参 、 怀牛膝
显。该然川用牛 活 血祛膝瘀 ,促进疮
愈面合。这
些情 况与医 联师后系 正更  。
处方 格率合是量一衡 个医院疗医量质的重 要因素 , 合理
的 医师是
处方 开 度 ,制 规范 的作 , 操必定 提能处 方质量 高, 进 促理合 药 ,用保
安全疗。  
考 文献参 1
王若 华 ,张灵梅,
若新王. 贝母附 同用致狂证子1
J ] 中.国学杂 
药志 ,1 9 97 ,
22 (8 )
: 055 .
4 .   提1高师医、 药 师素质
确, 患者最佳保 用药
必,须加专强知业识
法、律规法 的 习, 学化强处方书意写
 ,识 熟 练脑操电作, 确
处 保诊方断 明确 , 用
药 确准 , 量剂
 方处审 是核师神药的圣职责 ,发现问题 定一积要极临与医师床 沟  , 并及时通正 。加强学纠习
断提高处不方合 理性 判的 能断  , 严格把好力医疗流程中的 后一关 最。  4 .
2院应医加对 大药 中方处管力监 度, 采取
之有行效施措
2雷.张浅论
药中方处调配 的问中 题[J ] . 光
中明医 ,2
0 11 ,2 6 (
o 5 . 
中 药方是处最能体 中现辩医论证治 的精 髓,医院应明 本院有 确中
处药方权 医的 师 减少,中西 医开混。同方医务时 定期 抽科 
3 张.丽中
药的 不反应琐良 谈[ J]
中.热国医学带,
0 0 5 ,2
( 65 ) :
31 03—  
处5 ,方实 行惩制度 。发挥奖 脑电势 , 在各工 作站优 安合装 理 用
—1 5 )1  
药 院品量质管 理 与
,尤传萍 ,
【  摘 】要
药 品量质理管医院管理是的要重内容 ,
而临用床药全是安 医药学工作院中药 品质量
管理 重的点。医  院 药 质品量管
是 多理 个环节 系统管的 理, 在面全质量管理过程 中,
把要 好每一个环 的质节关量。
药库 、从 药房
临到 床科 室 用药都 要坚持法规化
、 业专化和规范管化 理,进行 多 部门协作并持续 进改
,以全方提位高医 院药 质 量品理水 管平
 和证 临床用药安保全。  
【 关 键词】
 医药院 品 质量 管; 理 用药安全  【; 图分类号】 中    9 R 5 【文献标 码识】 
c 【文章号】编 1 6 7 4
— 3 29 6 ( 2
)03 B一 0
药 品 量质 理是管 院医理 的管重 内要容, 而临 用床药全安 
是院药医学作 工中 药品量管理质 重点 。药 的是品于用预 、 防 断  和诊疗人治的 疾病和 缓症解状的 质物 ,是
院医医 疗服务的 重内要 
存 件和要求 ; 条( 3)
品的药 计与采划 购方 : 对购进 面法合 、 合 格、 质量检 过关和手验续全 齐的 药注重 品 “需按 进货 和” “择 
选优” ; 购 4 ()
品的质药量 理与检管验方面: 由质 量 管理专 门

药 品。质量 优的劣 ,不仅直 接攸关患
的者生命全安 医疗和效  果,也
接直影响医 医疗质院量 提的 升患和 临床者药用的 全安。  
因此 ,开展
全面的院医药 品质量
理管 , 对保确药品安
、 有效全  提高 医及质量和保 疗医障安全疗, 具
有十分要重的现 意义。 实
医 药院品
质量管 理
管理责, 定 期收 集 、分药品质量析信 , 负息药责 品质的 查量和询 技术 查询
,并建立 档
案,研 究 存在 的问 题提并 出持续进改 案方 等  ( 5 ) ; 品药的
养 方护面 :
全储安 存 、降
耗低 损、 科 养学护
保、 证质 量 收发迅速 、和免避 事故 , 其中最
要 的重 是保 质 量证避免与 故事 ;
药的品使 用 面 方 : 准擅不自
使用 无正式 产 的生验性试药 品; 确保患 者用使 药 的必品 是 在须效  有期限内 的,超
出效期 的有按要应求毁 销。
院医药品量规质化范理 管 品质量管药是 理医医院疗 质 量
理 的管重要组成部分
,其仅不 响影床临疗 的治 有效性 和安全
医药 院质品量管理是一 系个 工程 ,统涵盖 药 品 计的划
购 、验收入 库 、
储养护存、
配调 使和用 及发放后 服务等环  
节 ,确保以患者 药用安 、 有效全。   1
1. 品质量药理管规及其标程 准药 质品管量规程规定 理 了
员人、 设 施与 设 备、 划与采 购计、
量管理质 检验与
储存、与养护  及药 品的用等使标准 :
)1 员方人 面 :着重人 员 的 技 术职任务 
性, 而且也
系到 关院医 、 会 社和 济效 经的协益增同 长因此。 , 对  药质品进行 规范化量管是十分必理要的 。 1 . 2
员 人的资 格、培 和训继教续育: 医院的 整运行体 药品及  质量管理必 须 依人 靠操的 作,即 使 药品管 理的 标准、 流程 如何   规 和严范 密,一 旦 开专业离员人 是法 实无施的
,更无法谈 及实  现“
以患者中为 心 为患,服者务” 的 目 标。为此 ,
医院着 应于眼 长远 利益   切实加, 和规强范 剂人药 的资员认格及定准 入条 、件 
职格 、资 专业训 、培 通沟实与践经及验解 问决 的能题 ;力 ( 2) 药  品 资物管理 施设、 设备方面
,关注 与药质量相品关的设施、 设 备  都须必符合制医院控染感的关标准相 ,且能 满足够 品药质量的
作 者单位 :2
2 36 0 0
苏江省沭 阳人民医县药院剂科 
范文七:对我院中药汤剂处方的调查与分析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药剂科
摘要:目的
对我院中药汤剂处方进行书写质量、用药味数、连续使用剂数、处方总剂量、各类中药饮片使用频率等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 我院中药汤剂处方中存在处方书写不规范、汤剂处方中用药味偏多、剂量偏大、连续使用剂数偏长等方面。发现儿科使用清热类及安神平肝熄风类中药频率较高。结论 中医中药人员应加强相关专业学习,了解儿科中药用药特点,正确使用中药,提高处方书写质量,保障患儿用药更加安全、经济、有效。 关键词:中药汤剂
中药汤剂是我国传统药学中最为常用的剂型,它体现了中医辩证施治、随症加减的原则,是中医临床常用治疗手段。我院是北京市三级甲等医院,是全国闻名的、大型的儿科专科医院,日门诊量数千人。为提高中药汤剂处方质量、保证患儿用药安全,我们随机抽查了中药门诊汤剂处方144张,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来源
自日至日,从我院中药房收集中药汤剂处方144张,对处方的书写、单味中药剂量、用药味数、连续使用剂数、总剂量、及使用中药频率情况进行调查,并进行归类分析。
(1)汤剂处方书写不规范情况统计:
144张中药汤剂处方书写不规范情况统计
处方前记不全
辩证情况、临床诊断未书写
煎服方法未注明
(2)单味中药剂量超出中国药典(2005版)一部[1]用量范围:青礞石20g(应为3~6g),珍珠母30g(应为10~25g),石决明20g(应为3~15g),百部15g(应为3~9g),小蓟20g(应为4.5~9g),首乌藤30g(应为9~15g),生龙骨20g(应为9~15g)等。
(3)汤剂处方中用药味数统计情况:10味以下13张(9.03%);11~20味62张(43.05%);
21~30味56张(38.89%);31味以上13张(9.03%)。
(4)汤剂处方总剂量统计情况:100g以下15张(10.42%);101g~200g54张(37.50%);201g~300g68张(47.22%);301g以上7张(4.86%)。
(5)连续使用剂数统计情况:7剂以下47张(32.64%);8剂~14剂97张(67.36%)。
(6)汤剂处方中使用中药频率情况统计:
安神、平肝熄风药
止咳平喘化痰药
分析与讨论
处方书写不规范
处方前记不全主要是患儿年龄漏写,辩证情况、临床诊断未书写是指患儿病史、体征、辨证、治则未书写,煎服方法未注明指未写煎煮几次,服用多少毫升,脚注未注明包括先煎、后下、包煎未注明。
汤剂处方中用药味偏多、剂量偏大
汤剂处方中用药21味以上者占到47.92%,药味偏多。汤剂处方总剂量201g以上者达到52.08%,剂量偏大。中医治病讲究理、法、方、药,法从理来,方从法出。药味太多处方针对性就差,君臣佐使不明,主次不分;剂量偏大则煎煮服用不便,有效成分不宜煎出,浪费药材,影响疗效。而且药味多、剂量大极易引起中药不良反应。
连续使用剂数偏多
144张处方中连续使用剂数8剂~14剂的97张,占到67.36%,连续使用剂数偏多。中医的基本原则是辨证论治原则,儿童疾病特点之一是变化较快,如处方剂数太多,病情变化而处方不变,轻者无效,严重者贻误病情。
汤剂处方中使用中药频率情况
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其生理、病理上的特点,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用药上也具有其独特之处。中医认为小儿属“纯阳之体”,临床表现多实证,实证又多以热证常见,因此清热药比重较大,占到29.69%。
一般情况下儿科疾病的病因单纯,病情不十分复杂,因此用药应遵循精而简的原则,药味要少、剂量要小,效率要高。避免大处方,长期服用,以免毒副作用的产生。一般常见病以十五味以下、连服剂数7剂以下为宜。有实验显示[2],大部分中药材中都含有一定量的铅、镉、砷等有害元素,少部分中药材中的含量还较高。铅、镉、砷等有害元素可在人体内蓄积,因其半衰期长,不易分解,达到一定数量,即可呈现毒性作用。因此对一些慢性疾病也不宜药味太多、用量太重、连服剂数太久,以免造成某些有害元素在体内的蓄积,危害患儿健康。
中医临床医师应严格按照《处方管理办法》规范汤剂处方书写,避免中药不合理用药的发生,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中药饮片。中药药师是处方的审核者、调剂者,应不断提高中药药学水平,严把审方关,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配合中医医师的工作,合理使用中药。
中医药是我院临床特色之一,儿科汤剂用药尚无一定标准,作为中药药学人员应努力钻研中医儿科用药特点,在临证处方用药时根据《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处方管理办法》的具体要求,认真审核处方,保证患儿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国药典2005版一部.国家药典委员会.化学工业出版社
[2]100种中药材中有害元素铅镉砷的测定和意义.冯江,黄鹏,周建民.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1,18,(20):43
范文八:?457?
?方药研究?
中药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
李亚玲李俊勾宗慧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中药处方书写质量和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办法,以提高医院整体合理用药水平。方法随机提取我院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的中药处方3000张。选出不合理用药处方、接方审方中不合理用药记录进行统计分类分析。结果抽查的3000张处方中不合理处方258张(8.6%),不合理用药633处,主要表现为剂量过大或过小、配伍失当、重复用药等。结论我院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应加强处方管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关键词】中药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AnalysistoUnreasonablePrescHptionOf11radifionalChineseMedicine工,Ya-ling,LIJan,GOU
Zong-hui.AffiliatedHospitalofPanzhihuaCollege,PanzhihUa6170D.China
[Abstract]ObjectiveByinvestigatingthequalityandunreasonableprescrip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
hospital.Methods
hospital,toanalyzethereasonandthusputforwardthesolutionandelevatethewholerationaladministrationlevelinour
3000prescriptionsprescribedinOurhospitalfromApril2008toApril2009wererandomlyinvestigated.
Selecttheunreasonableprescriptionsandunreasonableuseofmedicinesinaprescriptionforstatisticalanalysis.ResultsTherewere258unreasonableprescriptionsamongspot.check3000sheetsofprescriptions.reaching8.6%.Therewere633unreasonablemedications,includingoversizedorexcessivelysmalldosage,impropercompatibility,repeatedmedications,etc.Conclusion
Thereisthephenomenaofunreasonableprescriptioninourhospital.Therefore,weshouldreinforcethe
managementofprescribingmedicinesandenhancethelevelofreasonablemedication.
[KeyWOrds】TraditionalChinesemedicalprescription:Unreasonableprescription;Analysis
我院是地市级中西医结合医院(三甲),接诊患者较多。笔者为了解我院中药的使用情况,于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对我院的中药处方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现报道如下。l资料与方法
随机提取我院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的病房、门诊用药的中药处方3000张(均为电子处方,中草药1000张、中药配方颗粒1000张、中成药1000张)。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药物联用须知》、药品说明书、《四川省炮制规范》以及我院的处方管理制度对其逐张审核,对其中的问题处方进行统计归类和分析。2结果
2.1不合理用药的分类
随机提取的处方中不合理用药处方258张(8.6%),其中不合理用药633处,有时一张处方多处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
2.1.3脚注不合理:脚注是医生对配制该药的要求,对提高药效有重要作用。如人参不注明另煎;阿胶不注明烊化;薄荷、藿香、砂仁等不注明后下;煅龙骨、牡蛎在药典中没有要求先煎,而脚注却注明先煎。脚注不合理直接影响疗效,轻者降低疗效至无效,重者产生不良反应。
2.1.4重复用药:①患者轮流找几个医生诊病,造成重复用药;②医生对药品组方不了解,重复使用某药成分。如汤剂是六味地黄汤加减,而中成药也开六味地黄丸;③医生粗心大意,一味药重复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如“参苓白术散”为基本方加减,后又加白术;有的处方同时出现生甘草、炙甘草;④联合用药引起重复用药。同类药或同种药物(复方制剂中的同种成分)的重复使用,毒副作用会随剂量的增大而加大。
2.1.5配伍不合理:表现为违反十八反、十九畏,如同时使用海藻与甘草、丁香与郁金、附子与半夏,人参与五灵脂等,虽然十八反在临床应用中有不同见解,但如果不能掌握其适应症和配伍比例,则应尽量避免使用,以防意外。有的处方根据药物性能堆砌或根据症状随便加减,不讲君臣佐使,不注意药物配伍是否合理。如同一处方中同时用石膏、生地、知母凉性药和肉桂、干姜等热性药,冷热药性相抵,怎能起到治疗作用。
2.1.6汤药剂数过多:有的门诊处方一次取药达30剂。这种情况如果不是电脑操作失误;就是患者自己要求多取。但笔者认为,中药应辨证论治,病情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2.1.7用药方案不合理:指未在适当的时间、间隔、经适当的给药途径和方法给与适当的剂型。有些外用处方,在用法处写着水煎服。用法用量常冈医生习惯、患者要求进行更改。中成药和西药联用时,不宜同时服用,最好间隔2(或)3h。2.1.8开错药名:某些处方本应用荆芥穗却错开为荆芥炭,熟地黄开成熟大黄,这种情况多半是医生选择药品时的失误。或转抄外来处方,看不清处方中的字迹,因猜测而出错。
2.1.9选用药品不当:对药物适应症、禁忌症、不良反应掌握不准确或合并用药配伍失当;对专科用药不熟悉,或顺从患者点名开药,忽视用药适应症。如不注意婴幼儿、儿童的禁用药品;将成人剂型用于儿童等。
2.1.10使用贵重药品:为迎合患者心里,医生不予辨证,滥用滋补药;或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用贵重药品或开大处方,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2.1.1处方书写不合格:表现为未明确诊断或诊断模糊,无审方药师签名。根据现行处方条例的规定,每张处方都应注明诊断结果,未注明的处方,将给药师审方带来一定难度。2.1.2剂最过大或过小:“剂量是中医的不传之谜”,说明药物剂量的选择具有难度和灵活性。剂量过大会引起毒副作用,过d,ltJ达不到治疗效果。剂最过大指剂量超标、疗程过长、无病用药、轻症用重药或患者为了早日康复,擅自根据药品的广告宣传用药等。表现为某砦有毒或有小毒的中药比常规用量超出l或l倍以上:普通中药超过常用量的3~5倍。有的医生急于求成,组方谴药盲目加大剂量;有的医生处方时不够仔细或电脑操作不熟练,致某些药品剂量达100g、200g、
g;有的为了不超过7d药量,采用超剂量方法开药。中药用量过大,有诸多弊端,首先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升高;其次,中草药用量过多,导致无法盛装,煎煮不便,浪费药材、资源、金钱,不仅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加重药材资源浪费。剂量过小指剂量偏低,达不到治疗量,还包括疗程过短,不足以治愈疾病。究其原因,或是医生处方时少按一键,如10g写成lg;或过于小心谨慎,惧怕药物不良反应等。
DOI:10.3760/cma.i.issn.1673-4246.2009.05.047
作者单位;61700攀枝花,四川攀枝花大学附属医院药剂科
给药剂量过大或过小脚注不合理重复用药配伍不合理贴数过多
给药方案不合理
选用药品不当
322722
792757
12.5%4.3%9%9.8%4.9%6.9%5.5%6.3%7.9%7.3%0.5%11.2%6.8%
443540504637l43
1916l3915
72llO
208032ll
使用贵重药品诊断和用药不符中两药联用不当药味在22味以上辩证不足
2.1.1l诊断与用药不符:古人云:药证相符,大黄也补;药证不符,参茸也毒。如诊断为肺热咳嗽,却用当归补血口服液等。2.1.12中西药联用不当:中成药成分复杂,与其他药物(尤其西药)配伍时应注意。由于中、西处方分别取药,药剂师不易发现。联用不当,极易产生不良反应,需格外重视。
2.1.13药味多于22味:中草药和免煎配方颗粒处方中多于22味的占总处方量的2.4%。用药昧数越多,不合理配伍的几率越高,隐患也越多。
2.1.14辨证不足:如果对名目繁多中成药的组成、功效、适用范围、用法用量、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不了解,不问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仅凭药名使用中成药,则实难奏效。2.2原因分析2-2.1医生因素:医生是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主要责任者,决定是否用药和如何用药。用药不合理是由于:①对所用药物的药理知识缺乏深入的了解,忽视药物的配伍禁忌,或诊断不明确,无法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②工作忙,不重视处方管理法的学习,自我保护意识不强;③医生按用药习惯给药…,知识更新慢,对药物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知之较少,缺少定期的教育和培训;④经济利益驱使:大处方直接与收入挂钩,导致医德医风不正;⑤责任心不强,对患者的关怀与服务意识不够:⑥患者太多,人手不足导致出错。
2.2.2药师因素:药师是药品的提供者和合理用药的监督者。不合理用药是由于:①药学综合水平不高,对不合格处方判断能力有限;②责任心不强,缺乏关怀和服务意识,对患者的正确用药指导不力;③医疗服务越来越分散,分工越精、用药越多,给合理用药带来困难:④调配处方时审方不严,不能严格执行四查十对制度,对处方的监督、把关不力;⑤受业务水平限制,没有主动指导医生合理用药,缺乏与医护人员的密切协作与信息交流。
2.2-3护理因素:住院部的药品经护士之手发给患者,如给药环节出现问题也会造成小合理用药。如未正确执行医嘱、药品失效,或临床观察、监测、报告不力,给药过程操作不规范等。2.2.4其他因素:①药物因素:即中草药质量下降;②患者及家属因素:即缺乏合理用药知识,或对药物疗效期望过高。文化程度、心理状况、家庭环境等的影响,理解、记忆偏差,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等;③社会因素:即药品的促销活动、虚假广告宣传、药厂或医药代表向各类医务人员、管理人员进行商业贿赂等。
3解决不合理用药的对策3.1不合理用药的后果
①不合理用药直接影响治疗的有效性,轻者降低疗效、延误治病时机,重者治疗失败:②造成药品乃至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医疗费用的增长;③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甚至药源性疾病发生率的上升,如:盐附子剂量过大致死心】,细辛过量致头痛、呕吐、烦躁不安等;④酿成医疗事故或药疗事故;⑤产生不良反应的心里影响和社会影响。
3.2解决对策
从以上处方分析发现的不合理用药现象看,人为因素最重要。即书写处方时的疏忽;医术和治疗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等;药师整体素质不高:医院管理不到位等。3.2.1医生方面:①提高对处方书写重要性的认识,确保处方质量和医疗安全;②以高度的责任感,深入分析和诊断病情,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合理的药物与给药途径、剂量和疗程等;③不能无限扩大中药使用范围,切勿长期盲目服用,注意中药的不良反应和安全性;④加强医德医风教育。3.2.2药师方面:①加强工作责任心,坚持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②把好发药关,认真查对,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③注意检查复方制剂的有效成分,避免重复用药;④注意药品的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确保合理用药;⑤注意药物的性能特点,当好用药参谋;⑥向患者介绍用药的时间、方法、禁忌、可能发生的反应。⑦开设咨询窗口,定期发放介绍有关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等资料:主动深入l临床定期通报新药、特药、复方制剂的药性、使用方法;⑧做好中药学情报的搜集整理发布;⑨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开展处方审查和评议,做好处方和病历用药调查统计。3.2.3医院方面:①加强医生业务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加强医师资质类别的管理,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争取更多的医生同时具备中西药处方权;②实行执业药师从业制度b1,让执业药师从繁琐的事务性劳动中解脱出来,配合医生合理用药,共I—J对患者的用药治病结果负责;③充分发挥药师职责,参与查房,开展血药监测,对本院用药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强化药师的药学服务意识;④在工作站安装合理用药监测系统,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⑤制定严格的处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合理的督导和奖惩制度:制定合理的医院用药手册;⑥制定科学、统一的合理用药标准,防止人为偏见,使医生处方的合理用药评判有据可依;⑦建立医药患三者的交流平台。
医院应加强对药品剂量、使用权限的过程、结果的监管,力求应用得当,趋利避害;医生处方时应重视处方质量,考虑用药目的,药物性质、患者身体状况以及安全、经济、适当的给药途径,处方开好后应仔细核对;药师应严把审方关,与医生密切配合,指导合理用药。只有医师、药师及医院管理有机结合,建立合理用药的监督机制,努力开展药学监护,才是解决中药处方不合理用药的关键。
[1][21[3]
张新平,王贤吉.不合理用药的原因研究.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12(19):23.
福井己芳.盐附子中毒死亡l例.日本法医学杂志,1969,23
(4):349.
徐波,彭庆军,赵雪梅.中成药不合理应用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办法.齐鲁药事,2007,26(7):436.
(收稿日期:2009-06-08)
(本文编辑:高荣慧)
范文九:摘要:小儿感冒是最常见的外感性疾病之一。多为外感时邪引起(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传染性极强,易于流行。属于中医学“温热病”、“时行感冒”的范畴,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冬春季节为多见。在小儿易引起肺部感染,合并肺炎。本文主要探讨治疗儿童感冒的中药处方。  关键词:儿童感冒;中药处方;感染  【中图分类号】R2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01?  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气血津液未成,经脉未定,腠理不密,卫气不固,易受外邪侵袭,古人概括为“稚阴稚阳”之体。因此,外易被六淫所侵,内则抵御能力弱而感冒。临床表现为“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等,应用中药治疗前,应运用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仔细检查并作出辨证诊断。其中望诊应包括形体、面色、九窍、指纹、舌质、舌苔、大小便等;闻诊应注意声音、啼哭和气味等;问诊,须详细了解病情经过及临床表现;切诊包括切脉、按胸腹,还要注意与成人的差别。?  1儿童感冒应用中药  儿童感冒的中医药治疗,应注意以下各点:(1)抓住主要矛盾:儿童感冒时,常有夹痰、夹滞、夹惊等兼证。一般而言,感冒以风寒表证(入侵皮毛)为主,但容易入里化热,表证可同时伴里热证,形成错综复杂的症候。治疗用药时,应抓住主要矛盾,抓住病机的本质,针对其本质治之。同时,也应分清疾病过程中的标本缓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如属表证,治以解表为主;如传变入里,兼见里证,则佐以清里。解表时,风寒治以辛温,风热则治以辛凉,暑湿则治以芳香,风燥则治以辛润,化热则治以清热,痰湿则治以宣化(或祛痰利湿),食滞则治以消导,惊风则治以镇惊,如寒热错杂则辛温辛凉同用等。(2)用药应及时准确:儿童感冒往往传变迅速,必须争取时间,及时治疗。既要审慎,又要果断,切忌拖延,以免发生其他变证。用中药要准确,应根据辨证类型,掌好适应证后再用药;剂量也要适宜,儿童用中药剂量常随年龄大小、个体差异、病情轻重及医生的经验而不同。(3)用药应适时合理:小儿机体柔弱,且对药物反应灵敏,如治疗已见转机时,有些药物就应停用,不可过久服用。尤其对那些大苦、大寒、大辛、大热及有毒和攻伐之品,更不可过量,以免发生毒性反应。(4)应注意病后调理:小儿属“稚阴稚阳”之体,感冒时,其脏腑、气血、阴阳均受到伤害,故在感冒后期应进行适当调理。一般来说,热病易伤阴,故要滋补阴液;久病则虚损,宜以扶正为主。(5)合适的中药剂型及用法:小儿常用的中药剂型,有汤剂、散、剂、冲剂等。①汤剂。在体内易吸收,作用较快,且能针对患儿的具体病情而组方,故在儿科中医临床上应用最多。②丸剂。作用较慢,但持久,服用方便。可根据丸药说明书上所规定的剂量,或遵医嘱服用。③散剂、冲剂。具有服用方便、作用快捷等优点,儿科中医临床上应用也较广泛。散剂可用开水调成糊状服用,冲剂则用白开水冲服。?  2治疗儿童感冒的中药处方  2.1治疗儿童风热感冒的中药制剂:治疗儿童风热感冒的中药制剂介绍如下,可酌情选用。(1)小儿清热灵: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止咳等功效,适用于儿童风热感冒,咳嗽咽痛者。1~3岁每次2片,4~6岁每次3片,7~9岁每次4片,10~12岁每次5片,每日2次,掰碎后温开水送服。(2)小儿清咽冲剂:具有清热解毒、利咽等功效,适用于小儿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等。1岁以内每次1/2袋,1~3岁每次2/3袋,4~6岁每次1袋,7~9岁每次1.5袋,10~12岁每次2袋,每日3次,白开水冲服。(3)双贯冲剂:具有清热解表等功效,适用于小儿风热感冒。1~3岁每次1/2袋,4~6岁每次1袋,7~9岁每次1.5袋,每日3次,白开水送服。(4)双黄连口服液: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等功效,适用于小儿风热感冒。1~3岁每次1/2支,4~6岁每次1支,7~9岁每次1.5支,lo~12岁每次2支,每日2,次,口服。(5)桑菊感冒片:具有发汗、解表、止咳等功效,适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咳嗽等。3岁以内每次1~2片,3~7岁每次2~3片,8~14岁每次3~4片,每日2次,掰碎后用温开水送服。(6)银翘解毒片:具有清热解毒、散风止咳等功效,适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咳嗽等。3岁以内每次1~2片,3~7岁每次2~3片,8~14岁每次3~4片,每日2次,掰碎后用温开水送服。  2.2治疗儿童暑热(湿)感冒的中药制剂:治疗儿童暑热(湿)感冒的中药制剂介绍如下,可酌情选用。(1)藿香正气片(水或软胶囊):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等功效,适用于外感暑邪,发热呕吐或内伤湿热者。片剂,3岁以内每次1~2片,3~7岁每次2~3片,8~14岁每次3~4片,每日2次,掰碎后用温开水送服;水剂,3岁以内每次2~4毫升,3~7岁每次4~6毫升,8~14岁每次6~10毫升,每日2次,口服;软胶囊,3~7岁每次1~2粒,8~9岁每次3粒,10~14岁每次4粒,每日2次,口服。(2)4,JD至宝锭:具有清热散风、化痰导滞等功效,适用于外感停食、吐泻不宁者。3岁以内每次11z~1丸,3~7岁每次1~1.5丸,8~14岁每次1.5~2丸,每日2次,白开水调化后服用。(3)小儿百寿丹:具有清热化痰、消食导滞等功效,适用于小儿外感停食、吐泻不宁者。3岁以内每次1/2~1丸,3~7岁每次1~1.5丸,8~14岁每次1.5~2丸,每日2次,掰碎后白开水送服。(4)小儿暑感宁糖浆:具有较强的清暑祛湿等功效,适用于小儿夏季感受暑湿,高热不退、头痛少汗、咽喉肿痛、食欲缺乏、二便不畅等。3岁以内每次2~4毫升,3~7岁每次4~6毫升,8~14岁每次6~10毫升,每日2次,口服。?  参考文献?  [1]刘建青编著. 外敷中药治百病[M]. 华夏出版社,2006.8?  [2]黄江红; 邓永福. 中药治疗儿童感冒处方分析[J]. 新中医,-72?  [3]安立然. 针灸和中药并用治疗小儿感冒体会[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32
范文十:【摘要】 对我院两年来的1500张门诊中药处方的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使医师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经济、合理、安全地对药品进行使用。用药重复以及用法简单是最为常见的不合理用药现象。  【关键词】 中药处方;1500张;不合理用药  doi:10.3969/j.issn.(x). 文章编号:(2012)-08-2607-01  1 资料来源  随机抽取2010年3月-2011年11月间的1500张中药处方。  2 方法  依照《中国药典》、《处方管理办法》以及经典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将其中不合理的用药处方挑出来,随之进行归类分析,对包括药材种类、用药次数、频率等信息进行统计。用卡方检验来对率进行比较,当P  3 结果  在抽取的1500张中药处方中,有96张为不合格处方,达到6.40%。有56张存在中成药处方不合理用药问题,达到3.73%。45张存在饮片处方不合理问题,达到3.00%。二者在不合理用药方面所占的比率上不存在明显的比较差异,即P>0.05;在不合理用药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有38张出现重复用药问题,比率为2.53%。与其他不合理用药相比,存在着明显的比较差异,即P  ?3.1 用药重复情况 治疗糖尿病的处方上同时出现了消渴丸和格列吡嗪两种药,消渴丸的组方中的格列本脲与格列吡嗪同属磺酰胺类口服降糖药。治疗感冒的同一张处方上出现了VC银翘片和散列通,VC银翘片的组方中含有对乙酰氨基酚,而散列通的主成分就是对乙酰氨基酚。治疗高血压的同一张处方上有珍菊降压片和氢氯噻嗪,而珍菊降压片中就含有氢氯噻嗪。这些重复用药现象导致患者用药超量,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  ?3.2 药物用量不合理 在《方剂学》中记载的内服汤剂中,总剂量过100g的仅仅达到8.3%,最大量才为194g。平均重量不小于10g的差不多占34.5%,大部分处于4-9g之间,差不多占60.8%。而在此次抽查的1500张用药处方中,总剂量过200g的就已经占45.6%,250-300g之间的占8.2%。平均重量不小于10g的占97.8%,处于12-15g之间的占73.5%。超过15g的占25.5%,每味剂量差不多有70%都超过了2010版《中国药典》中规定的标准。包括一些常用中草药,如车前子、甘草、丹参等,其剂量都在20-35g之间,甚至已经超出《中国药典》规定限量的好几倍。  ?3.3 饮片需特殊煎煮的未标注 有些药物因性味质地不同,需要特殊煎法(处方必须注明)。介壳类,矿石类药物需先煎,如鳖甲、待赭石;气味芳香借挥发油取效的药物需后下,如砂仁;对花粉、细小种子及研末的矿石类药物宜包煎,如车前子,滑石;某些贵重药物需另炖或另煎,如西洋参;凡属胶质、粘性大且易溶化的药物需烊化,如阿胶等。在抽取的1500张中药处方中有56张没有脚注或脚注不全,占3.73%。  4 结论  ?4.1 造成中药处方不合理的原因  ?4.1.1 医疗环境对中医空间的压制 虽然,我国政府历来都非常重视中医中药的发展,但是在制度与现实实际之间往往会存在着脱节的现象,或是顾此失彼的问题。中医在现实中所遭遇的生存困境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一方面在海外掀起了一股中医热,而另一方面国内中医大部分只是徒有虚表,中医医道甚至完全沦丧,中医被西化。许多中医院目前都存在着严重的西化问题,致使一些中医师对中医本身失去了原有的信任感。  ?4.1.2 医院对中药处方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中药作为传统用药在我国已经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了,中药所产生的毒副作用要小于现代药物所带来的毒副作用,或者说其潜在的毒副作用一般不易被发觉。由此导致了人们对中医潜在的危害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医院中药房一般疏于管理,客观上造成了对中药处方的管理意识薄弱。在中成药方面,许多西医师缺少相关的中医药理论基础,中医师对部分中成药含有的西药成分不太了解,因此很容易产生不合理用药。  ?4.1.3 中药材的质量控制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目前,中医院的大部分中药材以及中药饮片的质量控制依然还停留在传统的经验鉴别层面。缺乏科学的手段和方法,不同等级和不同产地的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不尽相同,如道地与非道地药材,但是《中国药典》的有关规定没有办法对不同等级的药材剂量的开具方面进行有效区分。一些药材剂量的开具如果严格按照《药典》规定执行的话,已经不能达到预期的疗效,当下一些中医单位中的药材已经存放很长时间,但依旧在使用,这是一个非常不合理的现象。某些中药材,尤其是那些含挥发油的中药材,一旦存放时间过长,其疗效就会大打折扣,在对这些药材开具的剂量如果还按照《药典》上规定的执行的话,就不会达到应有的疗效,由此就致使一些医生根据自己的用药经验来加大用药量,这也是现实中非常普遍的一个现象和问题。  ?4.2 解决措施 第一,国家要建立行之有效的中药处方管理制度和体系,中药处方的临床诊断必须要使用中医术语,具体分为脉诊和寒热虚实基本类型,对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使用时限做出相关规定,尤其是那些毒副作用较大的中药材,更要进行严格的规定和控制。  第二,不断加强医生的深造学习。医生除了要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有着全面的掌握外,还要对中药学、西药学知识进行强化学习,能够对一些常用中药材的炮制程序、处方规则等进行熟悉,对一些常用中成药中所含中、西药成分以及某些中药材可能引起的副作用也要有所了解。  第三,医疗单位要加大对中药处方的管理力度。为了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医院应该成立专门的中药处方评定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对中药处方和中药质量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到正常的考核体系中。  第四,国家应该对中药的使用剂量做出重新的梳理和厘定。对不同道地中药材的使用剂量和价格做出客观、权威的规定,不断加强对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优化中药材的质量检测方法和手段,使其更加科学合理。建立中药材有效期管理制度和失效报废制度,让医师在具体开具中药处方时能够有所依据。  参考文献?  [1] 董丽君.我院7200张中药处方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08(10).  ?[2] 梁建文.中药使用不合理的临床分析[J].首都医药,2007(02).  ?[3] 曹茂堂,谢腾芳,侯均.我院中药处方质量情况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排卵 中药方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