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皮 法半夏、法半夏、白术、佩兰、车前草的药方功

名老中医秘方选9
【请遵医嘱】
治腹胀3秘方
75.1 三宜汤
【来源】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组成】广藿香12克,广木香9克,厚朴、苏梗、苍术、茯苓各12克,清半夏9克,前胡12克,生姜、黄芩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芳香化浊、宣肺祛痰。
【方解】此方由藿香正气散、平胃散化裁而成。方中藿香芳香化浊、行气和中,为君药;苏梗、生姜理气健胃消食;厚朴、广木香行气宽中消胀;前胡、半夏祛痰止咳;苍术、茯苓燥湿健脾,共为臣药;黄芩清热燥湿,为佐使。合而用之,共奏芳香化浊、宣肺祛痰之功。可治积食便溏、积食便秘、积食咳嗽三证,故名“三宜”。
【主治】因饮食所伤,而致脘腹胀痛、不思饮食、恶心欲吐,或兼咳嗽、咯白泡沫痰,或大便溏泻,或大便秘结,舌苔白滑或白黄滑等症。
【疗效】屡用效佳。
【附记】临床用本方治疗以腹胀为主症者,常依本方去苍术、前胡、黄芩,加焦三仙、枳壳等以加强化食消胀之力,验之临床,疗效颇佳。
75.2 解秽汤
【来源】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组成】广木香10克,侧耳草30克,茵陈10克,通花根20克,鱼鳅串、水灯芯各30克,石菖蒲20克,佛手12克,猪苓20克,炒小茴香3克,茯苓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消积健脾,理气止痛。
【方解】本方为消积健脾、理气止痛之剂。方中广木香行肠胃之滞气,侧耳草清热解毒、去食积、补虚弱、消膨胀;茵陈除湿清热退黄;通花根行气利水消食;鱼鳅串除湿利水;消食积饱胀;灯芯清心热、利小便;石菖蒲芳香开窍、和中辟浊;佛手平肝胃气痛、化痰;猪苓、茯苓渗湿利水、健脾安中;小茴香理气止痛、调中和胃。诸药合用,共奏消积健脾、理气止痛之功。
【主治】因积食、积水而致脾失健运、肝胃不和、证见脘腹胀满、恶心、嗳气或矢气、食则胀甚、小便短赤、大便或溏或稀,脉细弦、舌苔白腻或黄腻。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附记】方中侧耳草,即鱼腥草,草药名蕺菜;鱼鳅串,即马兰,草药名路边菊。
75.3 排气排便汤
【来源】李志辉,《新中医》(6)1991年
【组成】党参、金银花各20克,厚朴、枳壳、木香、陈皮、桃仁、赤芍、大黄(后下)各10克,蒲公英30克。
【用法】每剂加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备用。具体方法:即术前做肠胃道准备者,一般术前2天开始口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连服2天。同时免除术前洗胃、灌肠、口服抗生素及胃肠减压之胃肠道手术准备。2术后治疗:术后12小时开始口服本方药液50毫升,2小时1次。儿童酌减。不论排气、排便迟早,连服3~5天,每日1剂。大便次数每日超过3次者,则减去大黄。同时根据不同手术种类,给予少量流汁或半流汁饮食,后逐渐增量,改至半流汁饮食或普食,并给减量输液,或不输液。
【功用】浊气引气通下,扶正破瘀活血,清热解毒。术前服用,可使胃肠道排空,有利于手术操作,且有抑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功能;术后服用,可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机体内环境、促进血液循环、抑菌、抗炎、有利于组织愈合及防治感染。
【方解】剖腹术后患者因手术创伤、原发病炎症的刺激和麻醉、等对腹腔脏器的干扰、以致术后产生胃肠麻痹、功能紊乱等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腹胀痛、恶心呕吐、不能排气、排便。证属中焦气闭、腑气壅滞、气虚血瘀、气滞感染蕴热等。治宜理气行气通下、扶正破瘀活血,佐以清热解毒为法。故方用大黄,既可推陈致新、泻腑通滞,又可活血祛瘀,修复手术所致之气血、经络损伤,取其“快药下之”通因通用之理;厚朴、枳壳、陈皮、木香宽中理气、消胀除满,辅大黄通腑导滞,增强推荡之力、升降气机;桃仁、赤芍入血分以下气、破散通利、行血中之滞,既可助大黄活血逐瘀,亦助厚朴、枳壳等行气导滞,气血同调;蒲公英、金银花清热解毒、攻其蕴结之瘀热,控制炎症的发展;党参益气健脾、扶正祛邪。诸药合用,共奏改善气血运行、调整胃肠功能、促进康复、增强机体抵抗力及控制感染等作用。对促进和恢复胃肠蠕动,加速排气排便和防止感染,减少并发症发生大有好处。本方适用于各种体质、不同年龄和病种的剖腹术后患者。
【主治】各类剖腹术后患者,证见术后腹胀痛、恶心呕吐、不能排气、排便。
【疗效】治疗245例〔在B组(单纯两项治疗)基础上加服本方〕,全部近期痊愈。术后平均排气时间提前27小时,排便时间提前37.2小时,平均住院天数缩短4.5天,切口感染率降低7.5%,明显优于B组(664例)。通过临床观察、效果良好、无明显副作用。
【附记】治疗时应注意:①完全性、机械性、肠梗阻和有严重腹膜炎者应禁用或慎用;②术后按时服用中药,要特别注意饮食,应从少量多次逐渐增加;③有少数患者服药后出现较严重的腹泻,可能系大黄的攻下作用和肠道毒素的刺激作用引致。应及时减去大黄、腹泻便可缓解。
治老年性痴呆症5秘方
76.1 养营醒神汤
【来源】吴圣农,《益智健脑效验方精选》
【组成】炙黄芪、党参、炒枣仁(打)、磁朱丸(另包先煎)各12克,丹参15克,黑附块9~12克(另包先煎)、炒白术、九节菖蒲各9克,朱远志4.5克,五味子3~4.5克,干姜3克。
【用法】每日1剂,先煎磁朱丸、黑附块30分钟左右,后纳入诸药,煎取250毫升,二煎再煎取200毫升。然后,将所得药液混合,分2次温服。
【功用】益气养营,祛痰醒神。
【方解】本方适用于癫、狂、痫、呆病,证属于本虚标实者。方中以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健脾、扶正固本;远志、菖蒲逐痰开窍;附子、干姜温肾健脾;酸枣仁、五味子宁心安神;磁石入肾,益阴潜阳;朱砂清心安神。以补正为主,兼以祛痰,标本兼顾,收效较著。
【主治】老年性痴呆症及精神分裂症、癫痫等。
【加减】情志不舒、食欲不振者,以越鞠丸易磁朱丸;夜尿频多加益智仁,或加服缩泉丸;便秘加生大黄;阳升火动、狂躁不安、脉数、舌红者,去姜、附,加生地、生铁落,或以当归龙荟丸易磁朱丸。
【疗效】屡用效佳,若能坚持服用,每获良效。
【附记】凡阴精亏耗、阴虚火旺者忌服。
76.2 大黄二丹汤
【来源】雍履平,《脑病辨治》
【组成】大黄10克,丹参、丹皮各15克,郁金、当归、红花、川牛膝,生地各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连服3个月为1疗程。
【功用】凉血活血,通便泻火。
【主治】因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老年性痴呆。
【疗效】坚持服用,效果甚佳。
76.3 健脑益智丸
【来源】林肃良,《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制首乌、赤芍、川芎各10克,槐米、北五味、石菖蒲,远志各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或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每次服6~10克,温开水送下,日服3次。
【功用】补肝肾,益精血、通血络、健脑益智、聪耳明目。
【主治】脑功能衰弱,智力减退,脑供血不足,老年抑郁症,早老性痴呆,兼治老年耳目不利诸疾。
【疗效】屡用多效,若能坚持治疗,常收良效。
76.4 桃仁复苏汤
【来源】刘寿康,《中医杂志》(9)1987年
【组成】桃仁、生大黄各10克,甘草6克,玄明粉10克(分冲)、桂枝10克,龙骨(先煎)、牡蛎(先煎)各30克,朱茯神15克,菖蒲、远志各10克,蜈蚣2条。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祛瘀宁神、开窍醒脑。
【方解】方用桃仁承气攻逐瘀血;龙骨、牡蛎、朱茯神重镇安神;菖蒲、远志开窍醒脑;蜈蚣既可佐桃仁承气搜风逐瘀,又可助龙骨、牡蛎、茯神祛风镇惊。诸药相伍,共奏祛瘀宁神、开窍醒脑之功。
【主治】老年性痴呆。不必拘泥于阳狂阴癫之说,均可辨证使用本方。
【加减】如神情默默,加胆南星。
【疗效】治疗老年性痴呆,效果颇著。本文曾列举两例,前者属狂、后者属癫,使用本方疗之,均告痊愈(略)。
76.5 温肾健脾汤
【来源】吴圣农,《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党参、炙黄芪、熟附块各12克,淡干姜3克,生白术、石菖蒲各9克,陈皮、姜半夏各6克,益智仁、怀山药各12克,越鞠丸(包)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温补肾阳,益气健脾。
【主治】轻度脑萎缩,脑动脉硬化,老年性痴呆。
【加减】夜寐不安,加酸枣仁9克,夜交藤30克;气滞胸闷,加柴胡6克,郁金9克,佛手6克。
【疗效】临床应用多例,疗效颇佳。早期患者连用,可使诸症明显好转。随后可用附桂八味丸、人参养脾丸等巩固治疗。
【附记】本病治疗一般进展较慢。经云:“重阴者癫。”忧愁思虑损伤心脾,心脾不足则气血生化无源,心失调养、神明之机不健,治病求本当予解郁行气,运旋升提气机而生气血;又本病证多因肾阳不足、脾失温煦、湿从内生,故法当温肾以健脾,所谓“离照当空而阴霾自散也”。
治胸膜炎(胸腔积液)5秘方
77.1 三子逐饮汤
【来源】张子维,《辽宁中医杂志》(7)1984年
【组成】葶苈子、郁李仁各12克,杏仁9克,茯苓30克,半夏、厚朴各10克,槟榔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下气引水,涤除积液。
【方解】方用葶苈子苦辛,入肺肝二经,功能下气行水;郁李仁味甘酸、甘入脾、酸以入肝、主下气利水,此二味俱主下气行水,故为胸水之主药;杏仁苦温、入肺、利气降逆为辅;茯苓、半夏逐饮降逆,导水下行为佐;厚朴、槟榔气味苦温、疏利气道,助三子行水。诸药合用,共奏下气行水、涤除积液之功。药简力专、奏效颇捷。
【主治】胸腔积液。
【疗效】临床屡用,皆有卓效。
【附记】沈仲圭按:本方药性猛烈、宜于证实脉实、年轻体壮者。但损伤元气之剂,中病即止,不可过剂。
77.2 三仁分利汤
【来源】张梦侬,《临症会要》
【组成】冬瓜仁、生苡仁、白茅根各30克,杏仁泥10克,丝瓜络、旋覆花(布包)、赤茯苓、飞滑石各15克,桔梗、枳壳、柴胡、通草各10克,苇根60克。
【用法】上药加水浓煎2次,取汁,每日1剂,分2次服。
【功用】清宣分利。
【方解】饮邪蕴结胸腔周围肋膜间,“不通则痛”,故方用冬瓜仁、薏苡仁、鲜苇根、白茅根、通草、滑石、杏仁、桔梗、枳壳、丝瓜络、赤茯苓、柴胡、旋覆花等,化气行水通络,轻清甘淡之品,以宣通分利之,颇具效验。
【主治】悬饮痛(胸腔积液),证见前胸连胁肋胀痛,或左或右,呼吸急迫,畏寒发热,咳嗽不利。虽经多次抽液,但过数日胀痛又发、屡抽屡发,经月不愈。
【疗效】临床屡用,颇有疗效。一般连服5剂左右即获痊愈。
【附记】本方名为编者拟加。验之临床,果若斯言,信然!
77.3 清润消肿汤
【来源】张梦侬,《临症会要》
【组成】金银花、忍冬藤、白茅根、生苡仁各30克,冬瓜仁、丝瓜络、旋覆花(布包)各15克,杏仁泥、延胡索、竹茹、瓜蒌皮、桔梗、枳壳各10克,鲜苇根6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连服3~5剂。若症状减轻,则多服数剂,可望根治。
【功用】辛凉甘寒,清燥润肺,攻毒消肿。
【方解】方中重用甘寒之鲜苇根以清上焦之热而滋阴液;更用白茅根清热泻火;金银花、忍冬藤以散热解毒通络;旋覆花软坚下气、冬瓜子清利热毒、苡仁清热利湿、丝瓜络通络散结、瓜蒌皮除胸中郁热;杏仁下气平喘;枳壳消胀,桔梗利膈、竹茹润燥、延胡索止上下内外诸痛。诸药合用,共奏清燥润肺、败毒消肿之功。
【主治】胸肋瘅痛(干性胸膜炎)。初起干咳、胁痛、潮热,继则经常胀闷、动则气促似喘。且日久胸膜增厚,与膈肌粘连,故深呼吸时牵引作痛。脉浮弦数,舌红。
【疗效】屡用效佳。
【附记】本方名为编者拟加。验之临床,确有良效,若坚持服用,多获痊愈。
77.4 逐饮方
【来源】罗晓春,《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川椒9克,桂枝4~6克,全瓜蒌20~30克,桑白皮12克,葶苈子9克,泽泻10~13克,炒枳壳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通阳化气、宜肺利水。
【方解】方用川椒行水平喘,对水肿胀满、痰饮喘息有治疗作用;桂枝能通阳化气;又配合泽泻、茯苓、猪苓、车前子以导行水湿从膀胱而出;瓜蒌、葶苈子、桑白皮、枳壳、杏仁则取其宣肺降逆,理气行水之功。诸药合用,共奏通阳化气、宣肺利水之功。气行则水行,邪去则气顺,故用之临床多效。
【主治】胸腔积液。
【加减】若饮邪蕴郁化热,加穿心莲、黄芩、大黄。川椒改为4.5克。痰多而黄、胸胁苦满,呼吸困难,脉弦数者,加贝母、桔梗。川椒改为4.5~6克;葶苈子改为10~12克;血性胸水,加田三七、旱莲草;恢复期用太子参、黄芪、怀山药、当归、茯苓、瓜蒌等以善后调治。
【疗效】治疗63例,胸水消失时间,最短为6天,最长为16天,平均10.5天。治愈后无1例复发。而西药对照组63例中,最短8天,最长43天,平均19.8天,治愈后则有4例复发。
77.5 宽中健脾汤
【来源】张保安,《四川中医》(7)1987年
【组成】全瓜蒌20克,苏子、白术、茯苓、苡仁、葶苈子各10克,大枣3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宽中理气健脾,祛湿止咳平喘。
【方解】方中全瓜蒌甘寒、能宽中理气、涤痰导滞、又能润肠通便;配苏子可增强宽中理气、祛痰平喘之功;白术为补气健脾温胃之要药;茯苓利水渗湿补脾;苡仁健脾补肺,与白术、茯苓相伍,共奏补气健脾、渗湿利水之功;葶苈子苦寒性降,有祛痰定喘、泻肺行水之力,配大枣防其苦寒而保护胃气。诸药合用,既不伤阳,又不损阴,有扶正祛邪之功。
【主治】渗出性胸膜炎(悬饮)。
【加减】胸胁痛甚者,加川楝子、枳壳各10克;咳嗽痰多而咯之不利,加桔梗、麦冬各10克;纳呆腹胀,加川厚朴、麦芽、神曲、山楂各10克;低热,加女贞子12克,丹皮10克;大便干燥,加当归12克,火麻仁30克。
【疗效】治疗20例,痊愈16例,好转3例,无数1例,总有效率为95%。
治肾功能衰竭8秘方
85.1 加味神芎导水汤
【来源】何炎燊,《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川芎12克,黑丑20克,大黄(后下)、黄芩各15克,黄连10克,薄荷9克,滑石、苏叶各30克,鲜崩大碗500克(绞汁)。
【用法】每日1剂,上药加水1200毫升、煎煮药得300毫升,入大黄,微火煮沸3分钟,去渣。另将鲜崩大碗温开水洗数遍,捣烂后绞取汁约200毫升左右,和药液混匀,1日分3次服,神昏痉厥者鼻饲给药。
【功用】荡涤浊邪,泻热行水,降低血中非蛋白氮。
【方解】刘河间制神芎丸,本治男女老幼一切热证及痰饮酒食停积。王肯堂更名为神芎导水丸,用治水邪久渍、内外俱实、二便闭涩之症。余则加入苏叶、鲜崩大碗,改为汤剂。此方大旨乃攻实邪,为急则治标之法。因为急慢性肾衰发病过程中的病理产物——血中过高的氮质,就是中医所说的“邪”。邪一日不去则正一日不安。故用大黄、黑丑荡涤实邪、推陈致新;黄芩、黄连清热解毒;滑石通调水道;又用川芎,薄荷宣行气血,以通其壅塞。诸药合而为剂,攻邪之力甚猛。然毕竟不若舟车,浚川诸方之险峻。故刘河间说,服用此方,“得二便通调,结滞自去,不动脏腑,有益无损”。现又在原方基础上,加苏叶、鲜崩大碗,降血氮之力更大。《金匮》用苏叶解鱼蟹毒,历代医家多有验证。崩大碗即《本经》所教之“积雪草”,主治“大热恶疮,痈疽”,广东农村用之解救钩吻中毒。解放前,氯霉素尚未问世之时有民间铃医用鲜崩大碗捣汁内服,救治肠伤寒毒血症严重者多效。故纳此两药于神芎导水汤中,相得益彰。
【主治】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加减】神昏加安宫牛黄丸1粒;咯血、衄血,加白茅根60克,黑栀子15克;呕逆不止,加竹茹18克,半夏9克;水邪射肺、喘急不得息,加葶苈子30克,桑白皮15克;闭尿不通,加川牛膝15克,地龙12克;热盛动风、头痛眩晕抽搐,加羚羊角9克,钩藤15克。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近年经治尿毒症78例,血氮下降率96.1%,改善症状。所治存活5年以上者已有6例。
85.2 宁元散
【来源】盛国荣,《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西洋参、川三七、鸡内金、琥珀、珍珠粉各10克,麝香0.3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调匀、贮瓶备用,勿泄气。每次服2克,日服2~3次。可用温开水送服。
【功用】解毒强心,利尿安神,活血祛瘀。
【方解】《景岳全书》认为本病为肺脾肾相干之病,张氏谓:“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为气,其标在肺;水惟畏土,其制在脾。”《医学入门·水肿》认为:“脾病水流为湿,久则湿热壅滞,经络尽皆浊腐之气,津液与血并化为水。”故方用西洋参益气补阴。《医学衷中参西录》云:西洋参“补阴退热,益气扶正气”,配以川三七散瘀消肿。《本草新编》云:“本品加入补血补气药则更神,盖此药得补而无沸腾之患,补药得此而有安静之休也。”西洋参、川三七二味配合,补气活血,因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亦行。佐以鸡内金消积滞、健脾胃,《医学衷中参西录》云:“鸡内金,脾胃药也。居中焦以升降气化,若有瘀积、气化不能升降……无论脏腑何处有积,鸡内金皆能消之。又凡虚劳之症,其经络多瘀滞,加鸡内金于滋补药中,以化其经瘀滞,而病始可愈。”加鸡内金为增强气化,而小便自利。麝香开窍散瘀,能引药透达。《医学入门》云:“麝香,通关透窍,外达肌肤,内入骨髓。”《本草纲目》云:“盖麝香走窜,能通诸窍之不利,开经络之壅遏……孔窍不利者,安得不用为引导以开之通之耶。”琥珀,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谓:“安五脏、定魂魄、消瘀血、通五淋。”《本草衍义补遗》云:“琥珀属阴,今古方用为利小便,以燥脾土有功,脾能运化,肺气下降,故小便可通。”加入麝香、琥珀以益气活血、利尿,对慢性肾炎,小便不利,全身浮肿,气虚倦怠,有尿毒症状出现者,用之多效。
【主治】元气虚衰、倦怠纳呆,头痛恶心,小便短少,心悸气短,出现尿毒症状或心绞痛、心肌梗塞均可服用。
【加减】若肾阳虚、四肢不温,加肉桂2克(研末调匀);若神清惊悸,再加珍珠粉2克;若神志错迷,热痰壅盛,加牛黄1克;若惊悸抽搐,加羚羊角粉2克;若惊悸发热,加熊胆1克;若神错谵语,配服安宫牛黄丸1粒;若烦躁不眠、风痰壅盛,配服至宝丹5丸(如梧桐子大);若痰壅气闭,不省人事,配服苏合香丸1粒。
【疗效】临床屡用,多可收到较好疗效。
【附记】本方是盛教授多年来治疗慢性肾炎出现病情恶化或伴发其他症状之应急方。在慢性肾炎多方治疗无效时,可试用本方。
85.3 滋阴益肾汤
【来源】杜雨茂,《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生地15克,山萸肉10克,旱莲草12克,粉丹皮9克,泽泻10克,茯苓12克,猪苓15克,怀牛膝12克,桑寄生15克,白茅根、生益母草、黄芪各30克,小叶石韦12克。
【用法】每日1剂,先将诸药加入清水,以能浸没上药为度,浸泡半小时左右。用文火煎煮半小时至40分钟,滤汁。共煎两次,药液混匀,均分2次,早晚各服1次。病重者日服一剂半,分3次服。
【功用】滋阴益肾,利湿清热,益气化瘀。
【方解】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衰等病,病程较长,久病伤正,故以正虚为主要矛盾。据临床观察,慢性肾炎随着病程迁延和病情加重,多有一个由阳虚向阴虚的转变过程。概因久用温燥渗利之品,或西药之激素,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大量应用;或湿遏日久,化热伤阴;或肾水不化阴津而溢于肌表等等,皆可导致阴精亏虚。此类患者相当常见,由此可知,由于热邪久羁耗阴,故临床肾阴虚而水停者居多。因此,治疗宜滋补肾阴,清利湿热。本方是在经方猪苓汤合六味地黄汤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化裁而来。猪苓汤以生地易阿胶,则滋阴作用强,活血散瘀而无阿胶滋腻之弊。《本草疏注》谓生地“乃补肾之要药,养阴血之上品”。合旱莲草、山萸肉、桑寄生、怀牛膝以滋补肝肾之阴,滋阴而不助湿,且旱莲草又可凉血止血,山萸肉涩精利尿,桑寄生、怀牛膝具利小便、利腰膝等作用,养血滋阴,平补肾精,以治其本。又可助茯苓、泽泻、猪苓渗利水湿,开通水道,使水邪外排。丹皮、益母草,活血凉血,既可散瘀,又可清热。益母草还具有利尿除湿之功,配合生地、旱莲草散瘀而无伤血之虞。伍猪苓、茯苓、泽泻等利湿而具散结之功,合小叶石韦、白茅根、清热解毒、利湿通淋、凉而不寒、自无凝滞结聚之忧。妙在黄芪一味,既可补脾益气,健中促运,又可伍生地等生血补虚,暗合补血汤之意;配泽泻、茯苓等开通水路,利尿排浊;合益母草、丹皮等补气活血,推血循行、周流不息;佐桑寄生、怀牛膝外调肝气,以降眩晕,诚可谓一举而多得。诸药配伍为用,共奏滋补肾阴、利湿清热、益气化瘀之功。实验证明:白茅根等具有明显的利尿、抗感染的作用;黄芪煎剂给大鼠皮下注射或麻醉大静脉注射均有利尿作用,对肾炎蛋白尿定量有显著降低作用,对心血管系统有扩张作用,可降低血压,对小鼠有强壮作用等,证明了本方组成药物的科学性。
【主治】肾阴亏虚、水热互结、瘀血内阻之水肿、虚劳(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以及由这些疾病引起的慢性肾功能衰退——尿毒症之较轻者)等。临床表现具有:①眩晕耳鸣;②腰膝酸软;③五心烦热;④颜面或四肢浮肿;⑤舌淡红少苔或无苔;⑥脉细数。六项中具有三项以上者,即可确诊应用。
【加减】兼见小便涩痛、灼热、腰痛、少腹胀满者,可加滑石15克(包)、金钱草30克以上,量小则作用不大;兼见头胀痛、面烘热、心烦少寐、血压偏高者,可酌加钩藤、天麻、石决明等,并重用桑寄生20克以上;血尿顽固者,仍用阿胶、并加用炒蒲黄、仙鹤草、大小蓟等。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慢性肾炎阴虚型患者91例。结果表明,总有效率为91.85%,各项指标如内生肌酐清除率、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均有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
85.4 治尿毒症方
【来源】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
【组成】①熟附子10克,肉桂心2克(焗服)(或桂枝10克),白芍、云茯苓、白术各15克,生姜10克,猪苓、云苓皮、益母草各30克。②大黄、槐花、崩大碗各30克,苏叶10克,益母草30克。
【用法】方①为内服方,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方②为灌肠方,加水煎至200毫升,紫金锭3片,熔化,保留灌肠,上两方宜同用。
【功用】①温阳利水。②清热解毒。
【主治】尿毒症,方②兼治昏迷,脓毒血症。
【疗效】多年应用,治验甚多,均收到较好的疗效。
85.5 治血升降汤
【来源】洪钦国,《新中医》(3)1987年
【组成】黄芪15克,法半夏、竹茹、佩兰各12克,陈皮、枳壳各9克,茯苓20克,崩大碗、虎杖、益母草、丹参各30克,蚕砂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同时配用灌肠方:大黄、槐花、崩大碗各30克,煎成200毫升,作高位结肠保留灌肠,每天1次。
【功用】升清降浊,和胃降逆,益气活血,清热解毒。
【方解】方用黄芪益气升清;蚕砂、佩兰化湿降浊;法半夏、陈皮、竹茹、枳壳和胃降逆;丹参、益母草活血化瘀;茯苓健脾利湿;崩大碗、虎杖清热解毒。配以灌肠方通腑降浊、清热解毒。配伍为用,共奏升清降浊、和胃降逆、益气活血、清热解毒之功。
【主治】慢性肾功能衰竭。
【加减】阳虚,加熟附子、生姜;湿热内蕴、加黄连;大便秘结,加大黄;神志不清加服安宫牛黄丸。
【疗效】治疗156例,其中氮质血症期50例中,缓解25例,好转18例,无效4例;尿毒症期65例中,缓解6例,好转49例,无效10例;终末期41例中,好转8例,无效33例。通过临床观察本方以氮质血症期疗效最好。
85.6 徐长卿汤
【来源】潘澄濂,《中医杂志》(4)1989年
【组成】徐长卿15克,白茅根9克,木通6克,冬葵子30克,滑石60克,槟榔6克,瞿麦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服15克,加清水煎煮后,冲芒硝3克为1剂。每日温服2剂,早晚各服1次。
【功用】利湿清热、缓泻解毒。
【方解】本方出自《圣惠方》,是治疗气壅关格不通、小便淋结、脐下痞满的良方。其效卓著,然鲜为人知。本方清热稍逊,但利湿缓泻解毒之效较为满意。故一般先用承气汤类先通腑泻热(阴液亏耗者用增液之类通腑)再用本方。是方用徐长卿,有活血、利尿、解毒、止痛功效。现代药物研究其所含的牡丹酚、黄酮甙等对动物有明显的镇静止痛和增加心肌营养血量等作用,其煎剂的抑菌面广且作用明显。配以白茅根凉血止血;木通、滑石、槟榔、瞿麦利尿利水;冬葵子解毒,且槟榔又有缓泻通腑之功。故用之其效卓著。
【主治】由急慢性肾炎等多种原因所致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症。
【加减】如出现血尿者,加小蓟炭、生地、丹皮、琥珀;蛋白尿者,加黄芪、知母、黄柏、地茄;癃闭甚者,加地龙、地骷髅、车前草;恶心呕吐者,加法半夏、竹茹;阳虚者,合用真武汤。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卓著。
85.7 温肾排毒汤
【来源】毛如宝,《新中医》(7)1987年
【组成】熟附块(先煎)、姜半夏各9~15克,生大黄(后下)6~15克,紫苏30克,绿豆、落得打各15~30克,六月雪30~60克,党参12~30克,川黄连3克,生甘草6克,炒白术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温肾健脾,扶正降浊。
【方解】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及尿毒症,与中医“关格”一证相类似。《伤寒论》云:“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本证多因脾肾阳衰,运化失职,浊邪壅塞所致。故方用附块温肾壮阳;党参、白术健脾益气;生大黄通腑排毒;紫苏、绿豆、六月雪、川黄连清热解毒;姜半夏和胃止呕;落得灯活血化瘀;生甘草调和诸药。纵观全方具有温肾健脾、降浊排毒之功。
【主治】慢性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及尿毒症。
【加减】呕吐甚者,以生半夏代姜半夏,常用9~12克;气虚甚者,加炙黄芪15~30克。如有条件可服人参6~12克,浓煎代茶。尿毒氮较高者,可加用大黄、煅龙骨、煅牡蛎、六月雪各30克,熟附块13克,水煎至150毫升,保留罐肠、亦可用丹参注射液16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入。
【疗效】治疗20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5%。
85.8 温阳降浊汤
【来源】杜雨茂,《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茯苓15克,白术12克,附片9克,白芍12克,西洋参6克,黄连4.5克,苏叶9克,猪苓、泽泻各15各,生姜12克。
【用法】附片加清水煎半小时,再入余药同煎两次,每次文火煎半小时,滤汁混匀分两次服。重者可日服1剂半,分3次服。
【功用】温肾健脾,降浊和中,宣通水道。
【方解】本方系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在经方真武汤的基础上结合时方香苏饮巧加化裁而来。方中附片以温肾扶阳,白术、茯苓、西洋参健脾制水;猪苓、泽泻渗利水,苏叶、生姜、黄连辛苦合用,一以降浊和中止呕,一以宣肺以通水道;由于阳虚日久必损及阴,浊邪郁而生热亦可伤阴,故用白芍配西洋参酸甘化阴,生津而护阴。诸药合用,俾正复邪祛,关格之证自释。经临床反复应用,可使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和消除。在一定程度可改善肾功能。
【主治】肾脾阳虚,水气泛滥,浊邪内盛上逆所致之关格证(包括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疾病所致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加减】眩晕、头晕、血压过高者,均加桑寄生、钩藤、草决明、怀牛膝;腹胀、大便不畅,酌加虎杖、枳实;恶心呕吐较剧,尿素氮较高,可同时给予中药(大黄、附片各10克,大青叶12克,肉桂3克,水煎),结肠透析;足胫拘挛疼痛者,酌加木瓜、川牛膝、白芍加至15克。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颇著。
治泌尿系结石(石淋)8秘方
86.1 逐石汤
【来源】邓铁涛,《千家妙方·上册》
【组成】金钱草30克,海金砂藤18克,白芍10克,生地12克,鸡内金6克,琥珀末3克(冲服),广木香(后下)、小甘草各4.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
【功用】清热利湿、通淋逐石。
【方解】方中金钱草清热利湿逐石为主药;海金砂藤以利水通淋;鸡内金消石为辅药;佐以琥珀末祛瘀通络止痛;广木香行气解郁止痛;生地、白芍利水而不致伤阴;小甘草和诸药而为使。合而用之有清热利湿,通淋逐石之功。
【主治】输尿管结石。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86.2 消坚排石汤
【来源】张琪,《临床经验集》
【组成】金钱草50~70克,三棱、莪术、鸡内金(研冲)各15克,丹参20克,赤芍、红花、丹皮各15克,瞿麦、扁蓄、滑石各20克,车前子、桃仁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功用】清热利湿、破积软坚、活血化瘀。
【方解】方用金钱草清热解毒,利尿排石活血化瘀,是治砂淋之主药;三棱、莪术、鸡内金破积、软坚、行气排石;赤芍、丹皮、丹参、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散痛消肿;扁蓄、瞿麦、滑石、车前子清热利湿、利尿通淋。诸药相互协同,共奏溶石排石之效。
【主治】砂淋、石淋,可用于尿路结石。
【加减】病程久、肾气虚者,加熟地、枸杞、山萸肉、菟丝子;肾阳不足者,加肉桂、附子、茴香;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结石大难以排出,加山甲、皂角刺。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较好,不少年久固结不下的结石患者,服此方而愈。有的还发现溶解现象,化成小块随小便排出。
86.3 金珀消石散
【来源】马骥,《中医杂志》(11)1989年
【组成】海金砂100克,苏琥珀40克,净芒硝100克,南硼砂20克。
【用法】以上诸药共研成极细末,密箩筛过后,装瓶备用。一日服3次,每次以白水送服5~10克。
【功用】利尿通淋,消石排石。
【方解】大凡石淋多为实证,故本方由一派攻伐渗利之品组成,药专力猛、奏效颇捷。海金砂甘寒,利水通淋,为治疗淋症之要药;琥珀甘平,活血散瘀、利尿通淋,既可排石又可止痛;芒硝咸苦寒,《神农本草经》谓能“除寒热邪气,逐六腑积聚,结固留癖,能化七十二种石”,故用其逐实化石;硼砂甘咸凉,因其为碱性,可使黏膜去垢,口服用于尿道杀菌,特别是尿为酸性时,可使之成为碱性,这对于排石和防止继发尿路感染都是有益的。诸药协同,共奏利尿通淋、排石消石之效。
【主治】砂石淋。其症轻微者,尿中常见砂砾,细小而易出,或偶感微痛或排尿不畅,其严重者,则屡发或突发腰部剧烈绞痛,下掣少腹,痛不可耐,小便癃闭或尿中混血。
【疗效】屡用效佳。一般服用2日痛止,应继续服用,以资巩固,至摄片察之,结石消失为止。
86.4 结石消化散
【来源】程爵棠,《临床验方集》
【组成】蝼蛄(土狗)10只、广郁金9克,鸡内金15克,焙火硝(隔纸焙黄)9克,琥珀6克,飞滑石9克,炮山甲、硼砂各6克,川牛膝15克。
【用法】上药共研成极细末,瓶封备用。每日早、中、晚空腹各服1次,每次服3~10克,用金钱草、海金砂各9~30克煎汤送服。病情严重者可加服对症汤剂。奏效尤捷。
【功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通淋排石。
【方解】无论何种结石之成,多始由肝肾之虚,或脾虚生湿,湿郁化热,或肝郁气滞,渐至湿热蕴结、煎熬,日久凝结,阻遏气机,结固而成,终形成气滞血瘀、湿热凝结这一共同病理特点。“不通则痛”,故绞痛又为结石病的共同必见之证。仅因邪结部位不同,故有诸种结石之名。治宜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通淋排石为法,所以方用蝼蛄配鸡内金、火硝,其通淋排石,清热利湿之功颇著。故以三味为君。且蝼蛄善搜逐水消肿,而通淋排石最速;鸡内金健脾消积化石、解毒通淋;火硝清热通淋,善消五金八石,且有防腐之功。臣广郁金、琥珀、山甲解气郁、散瘀血,以增强消炎、化积、排石之功,且广郁金为血中气药,善能活血祛瘀、理气排石;琥珀利尿通淋、化瘀消石,又有宁心安神之功;山甲性善走窜,无处不到,善能通络攻坚、化积排石;佐以滑石清热利湿,利尿通淋;硼砂善柔五金、溶结石,又能消炎防腐;以牛膝为使,引诸药之性直达病所,导热下行,且有活血破瘀、通淋消石之功。诸药协同为用,一方三能,其排石、溶石(化石)、导石(下石)作用颇著。共奏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通淋排石之功。
【主治】肾、膀胱、输尿管、尿道结石及胆囊、胆管结石。症见下腹或腰部,或尿道等处绞痛,或胁下胀痛,或右上腹部疼痛,呈阵发性绞痛,反复发作,或突然剧烈绞痛,难以转侧,或伴尿频、尿急、尿痛,或尿血、尿黄,或尿中有砂石,或尿时时有中断,或口干口苦、发热、黄疸、纳呆、恶心呕吐、厌食油腻、腹胀。舌红或暗红或有瘀点,苔白腻、或黄腻、或黄厚腻。脉弦紧或弦数。尿常规检查有红细胞、X线可见结石阴影。
【疗效】总结年用本方为主治疗各种结石260例资料,其中:膀胱结石46例中,痊愈39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1例;尿道结石45例中,痊愈38例,显效3例,有效3例,无效1例;输尿管结石51例中,痊愈40例,显效8例,有效1例,无效2例;肾结石35例中,痊愈24例,显效5例,有效1例,无效5例;胆囊胆管结石83例中,痊愈55例,显效19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其中痊愈率为75.38%。
【附记】治疗期间,忌食油腻,辛辣食物。
86.5 三金胡桃汤
【来源】周凤梧,《实用方剂学》
【组成】金钱草30~60克,海金砂12克,炮鸡内金粉6克(分2次冲服),生地15克,玄参12克,天冬9克,石韦12克,扁蓄、瞿麦各9克,怀牛膝、车前草、滑石各12克,木通、生甘草各4.5克,烤胡桃仁4枚(分2次嚼食)。
【用法】水煎2次,药汁合兑,分2次饭前1小时服。
【功用】清热利湿,通淋化结。
【方解】本方由八正散加减化裁而成。方中金钱草甘咸微寒,有清利湿热的作用,近世被视为治疗结石之专药;海金砂清热利尿,其性善降,专利水道而为治淋之要药;鸡内金、胡桃仁善化结石,前者兼能消积开胃,后者兼益肾气,以推动结石之排出;石韦上清肺气,下利膀胱,肺为水之上源,源清则水自清,故具有利水通淋泻热之功、又有入血止血之效;滑石功专清热渗湿利尿,尤为治石淋之要品。结石的病机在于肾虚有热,非火有余,乃水不足,故方中辅以生地、天冬、玄参,甘苦咸寒,以滋肾阴而清虚热;佐以扁蓄、瞿麦、车前、木通等苦寒清热利尿通淋;加入怀牛膝,既通且补;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并能清热止痛。诸药配合,有补有通,标本兼顾,故功效较著。
【主治】肾、输尿管、膀胱结石。证见肾区绞痛剧烈,辗转不宁,大汗肢冷,并伴呕吐,或见血尿。
【加减】若大量尿血,可先加小蓟炭、藕节炭、血余炭、白茅根、仙鹤草一二味;腰痛甚者,去木通,加续断;大便秘结者,加硝黄;热盛伤阴口渴者,去木通、瞿麦,加麦冬、黄花粉;尿中脓细胞多者,加金银花;气虚者,去木通,加党参、黄芪。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颇著。
86.6 三金排石汤
【来源】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
【组成】海金砂、川金钱草各60克,鸡内金、石韦各12克,冬葵子9克,滑石15克(包煎),车前子15克(包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利尿排石。
【方解】方用石韦、冬葵子、滑石、车前子、利水通淋;海金砂、金钱草除能利尿外,更有排石作用;鸡内金有化石之用,合而用之,有利尿排石之效。
【主治】石淋,证见尿中挟有砂砾,小便刺痛窘迫,时或突然尿中断、少腹连腰而痛,或见尿中带血,舌红脉数。
【加减】尿石不尽,加煅鱼脑石30克,以加强排石作用。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显著。
【附记】印氏已列“抓主症”之方。凡尿中发现砂石状物,即可用之,一般砂石颗粒较小者,效果较显,而肾与膀胱之间结石较大者,则效果较差。鱼脑石即黄花鱼头脑颅腔之两块硬石。又用一味海金砂60克,煎汤服,用治砂淋,亦为有效。
86.7 三金化石汤
【来源】韩志坚,《四川中医》(12)1987年
【组成】金钱草60克,海金砂35克,鸡内金末15克(吞服),扁蓄、瞿麦、生地、甘草梢各15克,车前子12克,石韦、大黄、栀子各10克,牛膝9克,琥珀末8克(吞服)。
【用法】每日1剂,每剂水煎2次,每次药量不少于250毫升。分2次空腹兑服内金、琥珀末。药后于结石部位行热敷25分钟左右,半小时后再做40分钟左右跳跃运动。以利结石下行。
【功用】清热利湿,化石通淋,利尿止痛。
【方解】尿路结石,多因湿热内蕴下焦,尿液受煎熬,杂质聚积而成。方中金钱草、海金砂利尿通淋、软坚化石;鸡内金化石,故此三药重用为君;滑石质润性滑,合石韦以滑利窍道;车前子、扁蓄、瞿麦利水通淋;栀子清热,生地凉血,牛膝导热下行,大黄攻积导滞;琥珀利水通淋、活血通经;生甘草治阴茎中痛。全方共奏清热利湿、化石通淋、利尿止痛之功。为加速结石移动,服药后在结石部位行热敷,并做跳跃运动,以利结石下行。故用之多效。
【主治】尿路结石。
【加减】腰腹疼痛剧烈者,加元胡15克;病久腰膝酸软,加枸杞、枣皮;体倦纳少,加党参、怀山药、山楂肉;尿血或尿常规红细胞多者,加白茅根。
【疗效】治疗54例,其中右肾结石7例,左肾结石5例,左或右输尿管结石35例,尿道结石7例。结果:痊愈(排出结石,结石影消失)43例,好转(结石影缩小或下移)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4%。
86.8 补肾通石汤
【来源】刘宜铭,《江苏中医》(6)1990年
【组成】石韦、木通、冬葵子、海金砂、车前子各15克,金钱草、墨旱莲各45克,首乌、枸杞、知母、黄芪各20克,威灵仙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滋补肾阴,泻火行水,通淋排石。
【方解】隋·《诸病源候论》云:“淋之为病,由肾虚而膀胱热也。”本病以肾虚阴亏为本,邪热为标。因肾虚阴液匮乏,蕴热煎熬浊物聚而成结石。某些泌尿系结石患者术后再生结石,其根本原因在于阴亏火旺的状况没有得到调整(即机体内环境没有根本改变),所以治疗用清热药同时,着重选加滋肾益阴药物。如枸杞、首乌、知母、墨旱莲等,使肾精足则水自行,有利于结石排出。水盛则火自灭,浊物就无以煎熬成石。配以黄芪,旨在益气,气化则水行畅通,石能出矣;石韦利水通淋,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本品具有扩张输尿管与尿道的作用,利于结石在自然狭窄处通过、排出。威灵仙与金钱草相伍,具有溶石与排石的特殊功效。更加木通、冬葵子、车前子等以增强泻火行水、通淋排石之功。同时嘱患者多饮水,药后适当跳跃,利于结石下行、排出。
【主治】泌尿系结石。
【加减】合并泌尿系感染者,加黄柏、苍术、怀牛膝各10克,连翘15克,紫地丁30克,大黄6克;肾绞痛,急性发作者,加赤芍、降香、苏木、山甲片、皂刺各10克,乌药12克;血尿甚者,加白茅根30克,大蓟、小蓟、炒蒲黄、五灵脂各10克;腹痛剧者,加乳香、没药、香附各12克,元胡10克,琥珀末3克;伴有腰痛者,加川断、杜仲、桑寄生各12克。以上加味不必全加,根据证情变化选加2~3味即可。
【疗效】治疗30例,服药7~50剂,结果:痊愈(结石排出,体征消失)18例,好转(结石下移,体征消失或改善)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临床观察:排出最大的结石为1.5&0.5厘米,最小的结石为0.15~0.3厘米。
治腰痛3秘方
91.1 补肾强腰方
【来源】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
【组成】金狗脊12克,川断9克,桑寄生15克,杜仲、牛膝、木瓜各9克,薏苡仁30克,鲜猪腰子1个(切开去肾盂白色部分洗净先煎,取汤煎药)(回民可以羊肾代)。
【用法】用猪腰汤煎药,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补肾强腰。
【方解】凡肾虚腰痛,治以补肾为主,故方用川断,桑寄生、杜仲、补肾强腰;狗脊、木瓜、薏苡仁,舒筋利湿壮腰脊;牛膝活血,引药下行;猪肾以脏补脏,补肾治腰痛。合而用之,共奏补肾强腰之功。
【主治】肾虚腰痛。腰痛不举,但无压痛及敲击痛,气短、尿无力、脉虚细、苔少。
【加减】寒象明显,加补骨脂、胡桃肉(连衣)各9克。
【疗效】屡验屡效,疗效甚佳。
91.2 腰痛方
【来源】周炳文,《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黄芪15~30克,当归12克,川芎8克,赤芍10克,熟地15克,升麻5~8克,台乌药8~12克,地龙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益气壮腰,活血通络,调气止痛。
【方解】腰痛多以肾虚为本,风寒湿热为标辨治,但关键在于气滞血瘀,尤其年久不愈,非调理气血不愈。因而方中重用黄芪益气补虚合四物汤补血活血,调理气血;台乌药温肾散寒,善行诸气而止痛,妙在选升麻助黄芪之升直达病所;地龙咸寒通络利腰,导湿热下行,制升麻之升浮,使共入于腰际。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壮腰,活血通络,理气定痛之效。故用之临床,颇效验。
【主治】多种腰痛。不论外感,内伤,凡非新感时邪而又偏于气滞血瘀,筋骨劳损者均可用之。
【加减】兼有寒湿为患,腰冷苔腻,口淡泛味者加威灵仙,细辛;瘀阻腰痛如刺者加桃仁;肾阳虚损,腰膝冷痛者,加山萸肉,补骨脂、杜仲、续断、菟丝子等。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佳。
91.3 峻补肝肾丸
【来源】张梦侬,《临证会要》
【组成】制首乌120克,菟丝子、炒杜仲、关蒺藜、桑椹子、补骨脂、益智仁、巴戟天、全当归、白茯苓各60克,川牛膝90克,续断、白术、狗脊、鹿角霜各60克。
【用法】上药共炒研极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每服40粒,一日2次,早晚饭前用盐开水送服。
【功用】峻补肝肾。
【方解】腰痛原因很多。若因肝肾两虚所致者,则重在峻补肝肾。方用添精益髓、滋补肝肾之何首乌为主药;肝气充则筋健,肾气充则骨强,故佐以杜仲、补骨脂,巴戟天,益智仁、狗脊、牛膝、当归、续断、桑椹、蒺藜、鹿角霜、菟丝子等都有补肝肾、壮筋骨、强腰膝、利机关之功能;更加茯苓、白术利湿健脾。蜜丸缓图,因肝肾位远,且病为慢性,故应坚持常服,始获良效。
【主治】腰痛(肝肾两虚型)。证见腰骶经常作痛,俯仰转侧不利,劳则更甚,肢体疲乏。膝膑酸软,自觉腰部空虚,坐立无力支持,脉多沉缓无力。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显著。坚持服药,每获痊
治肥胖病4秘方
92.1 消肥汤
【来源】张侃如,《陕西中医》(2)1991年
【组成】桃仁、红花、川芎、当归、泽兰、炒白术、苍术、泽泻、半夏、皂角各10克,益母草15克,茯苓30克,白矾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利湿化浊,活血化瘀。
【方解】本病与先天禀赋有关,更兼过食肥甘厚味,加之久卧久坐而少动,或外感湿邪,由表入里,或七情所伤,而致脏腑失调,转输失职,使水谷精微不能充养周身,反而变生膏脂痰湿,蕴于肌肤,甚则弥漫三焦,遏阻遂道,壅塞气机,使气血运行不畅,日久则虚,尤以气虚为重。其治若纯以补气,有碍痰瘀,故首当清除病理产物,以开痰瘀之阻遇。故方用苍术、白术、泽泻、茯苓健脾利水;半夏、皂角、白矾燥湿祛痰,与活血药配伍,能除血中之痰浊;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泽兰、益母草活血祛瘀,且泽兰与益母草相合,入肝经可活血行瘀,走脾经能行水涤痰,痰瘀散则脉络通,枢机畅而体自康。
【主治】单纯性肥胖症。
【加减】若面赤气粗、头目眩晕,伴肝阳上亢者,加怀牛膝、磁石;腹账便秘者,加槟榔、大腹皮;气短乏力者,加生黄芪,畏寒肢冷者,加附子、桂枝;口渴欲饮、五心烦热者,加麦冬、天花粉。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甚佳。
92.2 张氏减肥方
【来源】张纯孔,《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法半夏、陈皮、白茯苓、炒米仁各10克,炒苍术、炒白术各15克,大腹皮、车前草(鲜者20克)、炒泽泻、冬瓜皮(鲜者20克)、炙香附、柏子仁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另用蕨菜作每餐食用。
【功用】健脾,燥湿,化痰。
【方解】方中半夏燥湿化痰,消痞散结;陈皮理气化痰;茯苓、米仁健脾淡渗利湿;苍术、白术益气健脾燥湿;大腹皮、车前草、泽泻、冬瓜皮均有利尿消肿作用;炙香附理气调经、活血止痛;柏子仁养心安神。合而用之。共奏健脾燥湿化痰之功。
【主治】痰湿型肥胖病。
【疗效】治疗2例,1例服药25剂,体重从87公斤降至61公斤;1例服6剂,体重从38公斤降至29公斤(儿童)。
92.3 减肥散
【来源】程爵棠,《刺血疗法治百病》
【组成】半夏、荷叶各10克,茯苓、泽泻各15克,焦三仙9克,二丑、槟榔各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用时每取药末15~30克,用鲜荷叶捣烂取汁或用大黄15克水煎取汁调成软膏状,敷于脐部,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1个月为1疗程。
【功用】健脾利湿,利水减肥。
【主治】肥胖病。
【疗效】一般用药10日以上,必日见其效。
【附记】本散亦可内服,每次服3~5克,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内外并治,效果更好。
92.4 外用减肥方
【来源】程爵棠,《穴位贴敷治百病》
【组成】番泻叶15克,泽泻、山楂各30克,油麻稿(又名油草)5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用时每取药末15~20克,以红茶水(浓汁)调和成软膏状,敷于肚脐上,外以纱布盖上,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功用】清胃热,健脾运,利水湿,散痰饮。
【主治】肥胖病。
【疗效】治疗50例,连用月余,有效率达100%。
【附记】本方为程氏祖传秘方。本方去油麻稿,加干荷叶50克,重用泽泻为60克。验之临床,效果尤佳。&&&&&&&
【仅供参考】&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皮 法半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