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 辛夷坞精油有什么用

我几乎是逼迫着自己去一个地方就写一次游记,可能因为年纪大了,终于知道自己的记忆是有限的。有些感情和经历,转瞬即逝,但如果记下来,就可以永远活在文字里。
我去过两次,中间相隔不到一年。第一次是去年9月份,和一个朋友一起去,一路都很自由。就算定了客栈忘了预约也没关系,直接换到对面的客栈去住。没有紧张的行程,晚上我会避开喧闹的四方街和酒吧,在各种弯弯曲曲的小径上散步。
我还记得那是秋天,夜晚的时候天气微凉。我一个人走在花岗岩铺成的岔路小径上,有的客栈门口点着红灯笼,在夜晚幽暗的灯光下,有一种别样的美感。晚上的时候,路旁河流的水位会上升,漫过路面。早起的人们会发现,路面已经被清洗的干干净净,不留一点污痕。
许多人说已经太过商业化,早已经没有了1996年地震后刚被发现时的淳朴民风和民俗。这一点我无法反驳,毕竟旅游业是当地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大研古城里几乎已经没有了当地的纳西族居民,全都换成了从全国各省来的商人,经营着客栈,银器,鲜花饼和玛咖店。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但是我去年9月碰到的客栈店主是一个很友善的姐姐。她来自,和她妈妈一起经营着这个小客栈。客栈是真的小,分为两层,只有四五间客房。二楼的客房在下大雨的时候还会漏雨,我住在一楼唯一的一间的客房里,避开了漏雨的烦恼。
隔壁是他们一家两口一只小狗的房间和厨房。房间外的天井里撑了一把大的遮阳伞当作开放式的客厅,院子里种满了花草,一角还有放着许多书和一个摇椅。晚上听着他们做饭和说话聊天的声音,我并不觉得吵闹,反而是想起了巴山夜雨的时候,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的温馨。常常是在这些声音的陪伴下,我自己安然入睡。
有阳光的时候,我会随手拿一本书坐在摇椅上看半天。后来我在书架上发现了几本佛经和有关因果的书籍,才发现发现店主的妈妈笃信佛教,于是我在帮她收晒床单的时候也经常和她聊聊佛教。
更多的时候是雨天,那时我就呆在房间里,因为是淡季,店里的旅客很少。店主姐姐会沏一壶茶,然后邀请我也去喝一杯,她的妈妈在旁边看一本佛经,小狗趴在椅子上睡懒觉。所有的花在细雨里都显得更加的清丽,这样一个上午就过去了。
当时我住在客栈那个房间的费用是80块,后来今年5月的时候我再去,住的是和府洲际和英迪格,价格贵了许多,档次高了许多。但并不是我故意矫情,我再也没有享受过当地那种悠闲的生活,每天回到五星级的酒店,只是在有五个枕头的大床上睡一觉,甚至住完几天我都只碰了床的一个角落。房间太大,晚上关了灯太黑,周围太安静,反而让我生出一种莫名的不安。
去年在古城里,我最喜欢去的不是热闹的和四方街。反而是几个当地的寺庙,古城里面保存完好的普贤寺和古城菜市场外不远的白马龙潭。
去普贤寺的时候,确实没有想到这个寺庙这么小,只有两进。寺庙里播放着经文唱诵,我在门口碰到了一个外国友人。我把手里的椰汁放在花坛边上,请他帮我照看一眼,他笑着答应了。我进去之后,分别拜了进门的佛和主殿的普贤。当时,普贤寺正在翻修,也正在筹集善款。主殿里只有一位法师,面容庄严,坐姿端正。他看到我拿了钱正准备放进功德箱,突然问我是否皈依,我答已经皈依。他又严肃的问是皈依在哪里,也许是他问的非常严肃端正,我心里不由得也肃穆起来,恭恭敬敬的回答是皈依在上宗下性大和尚名下。法师突然展颜一笑,说了几声好好好,然后又嘱咐我多做功德。我内心非常感激又觉自豪,向法师合掌鞠躬后就默默退出了主殿。
出了门后,那位外国友人还在尽心尽力我帮我照看那杯椰汁。感激之余我与他闲聊了几句,他以为听到的经文是寺院里的法师们的唱诵声音,我忍俊不禁,告知他其实是在循环播放录好的佛经,他恍然,自己也忍不住笑起来。后来晚上在又偶遇这位外国友人,双方都笑着打招呼,然后各自去往不同的方向。
白马龙潭比普贤寺大一些,很多喇嘛正在修缮禅房和佛像,我一一拜过各个殿后,就坐在石梯上发呆。阳光正好,池子里的鱼儿游来游去,安闲自在,寺院里非常静谧和谐。
我在那里坐了很久,后来突然来了一个带着帽子的年轻人,他的帽檐压得很低,看不清楚长相。估计他也注意到了我坐了很久,于是就跟我说明天寺院里有施粥的活动。尽管我没有开口问,他还是主动跟我讲了很多关于白马龙潭的历史。他自己是当地人,家就在白马龙潭旁边。他也拍了很多关于当地和白马龙潭的纪录片,都一一推荐给我。一直是他在说,我在认真的听,后来他要走的时候让我加了他的微信。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不会联系他,但还是加了他的微信,经常还能看到他发的关于白马龙潭的照片和四季的景色。
包括在的商业步行街,我和朋友在一家店铺的门口随手拍了一张多肉植物的照片。刚刚睡醒的店主大哥看到了我们,就邀请我们去楼上,以好茶好水招待,说起他在生意圈沉浮闯荡的经历。他可能是我人生中碰到的真正意义上的土豪,他的一系列经历听的我和小伙伴唏嘘感慨不已。加了微信之后,后来得知大哥离开了风花雪月的,又重新着手在生意场上翻云覆雨,起起伏伏。
客栈的店主姐姐,寺院里的法师,偶遇的外国友人,白马龙潭的年轻人,土豪大哥,他们一起构成了旅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虽然不知道在以后的人生中是否还会再相见,但是偶遇,分别,回忆,正是旅行赋予我们最郑重的意义。
今年5月重回的时候,在繁忙的行程里面,我又去了一趟普贤寺。寺庙已经翻修好,但是那位法师却已经不见踪影,只留下慈悲的眼神落在我身上。因为行程太紧凑,居然没有时间去一趟白马龙潭,倒是有些遗憾。
今年去是因为公司组织培训,我也承担了一部分协调的工作,所以肯定没有去年9月的自由行轻松。因为公司的员工平均年龄是37岁,所以99%都是已婚人士,带着家属一起。我就成了那唯一的1%,一个人走在据说很虐单身狗的街头。
但这一次我去的关注点已经完全不同,这个季节植物生长的正好。我突然爱上了这些植物缓慢而又潜滋暗长的枝条,就像是街头茂盛的榕树,木府里的夜合欢和观音柳,路边随意倔强冒出来的小蓝花,火红的三角梅,格桑花,,月季,石榴,为这座古城带来了来自春天的温柔问候。

我见到每一户人家门口有不同的花,都要停下来拍照。门口的狗狗们似乎已经见惯了我这样貌不惊人的游客,连个眼神都懒得给,自顾自的在阳光下睡懒觉。大研古城本来也不大,20分钟已经足够把古城走完,一圈下来又见到了很多不认识的花木。

公司培训的前两天都在酒店的会议室里,直到第三天我们才被允许出去放风。第三天的行程是拉市海和。拉市海的主要活动就是骑马和划船,都是我喜欢的活动。去年9月去拉市海的时候,路边的果园里结满了雪桃,苹果和草莓,的水果产量很少,都集中在拉市海附近,而且因为光照充足,水果都非常甘甜。这次去就只能看到树木正在抽枝发叶,密密的一片林子。
我从小就爱骑马,可能是因为我刚满月的时候爸爸就带着我骑马照相,所以我儿有很特殊的感情。当然,勃朗宁夫人骑马摔断脊椎这个故事我从小就在《连环画报》上看过,所以我上马之前都会仔细检查皮带是否系紧,也从来不会自己纵马狂奔。其他同事都纷纷上马走了,我等在最后,却等来了最好的一匹马。它的毛发梳理的非常整齐,浑身色泽非常光亮,像是西域的汗血宝马一样。没有人牵着它,它也并不需要养马人牵,就带着我慢悠悠的走在往昔的茶马古道上。后来在山路上我无意中听到养马人说了一句slowly,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后来跟他聊过才发现他们都使用英语来驯马。于是我又像发现了一个秘密一样,自己就能说英语和马儿交流了。
密林里常能看到一串一串的白花,应该是杜鹃,开在无人经过的山道上,独自茂盛。就这样慢慢的走到山顶去俯瞰整个拉市海的全貌,大片的绿色和大片的湖泊,风景秀丽异常。
中午就在拉市海的农家院里吃了午饭,有当地居民自己腌制的甜点,农家火腿,蒸汽火锅,南瓜,鸡枞菌,牦牛奶糖,味道比古城里五星级酒店的餐厅好了许多。当地的农家院多半都是用石头建成,门口有的还修了牌匾,非常精致。墙上画着白族的神灵大鹏金翅鸟,院子里种着石榴和。吃饭的时候还在茂密的竹林后听到了古筝的声音,非常有隐居的气息。
下午去的时候,在车上睡醒了就在听导游介绍旁边。原来的名字叫做,后来当地人在江里发现了,所以就改名叫做。它处于和之间,隔了雪山,便有和。由北东去,汇集雅砻江、、嘉陵江,于是便有了长江。
“湍急的流经石鼓镇长江第一湾之后,忽然掉头北上,从和之间的夹缝中硬挤了过去,形成了世界上最壮观的大峡谷,峡谷中最窄的地方就是著名的景观,相传老虎可以蹬踩江中的一块巨石,跳过。”

如果不亲眼去证实,也许无法明白这短短的几行字中蕴含的力量如何。大巴行驶在去的路上,靠近峡谷一侧的落差很大,给人无形的压迫,对岸的山上有两条人工开凿的小径。一条是正在修的从到的公路和铁路,而另一条就是古代马帮经行的古道。古道之狭窄,只能容下一匹马通过,如果在古代遇到了一来一去两个方向相冲的马帮,只能互相比较谁的货物值钱,如果货物没有对方的值钱,那么这一队的马锅头就要将货物和马匹全部拱手让给对方。

这虽然残酷,但也是无可奈何之举。自古以来便是边陲之地,地形复杂。内陆想去的商人,必须在中转,将所有货物交给的纳西族马锅头带去,然后在等个一两年等着马帮把自己要的货物从运回来。
不管是在古代或现代,光是活着这一件事,就已经让很多人拼尽全力。
谷底的巨石都已经被河水冲击摩擦的非常光滑,就像是上好的玉石包浆。水流的力量之大,让我不禁驻足停留良久。我没有拍照,也许是因为拍出来的照片都不及眼睛看到的十分之一,只愿把这几分钟拿来好好听听河流的奔腾咆哮之声。

其实到了,离就不远了。去最好的季节是5月和9月,一个是满山的杜鹃花开始绽放的季节,一个是狼毒花变得火红的季节。的意思是心中的日月,也是因为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让它名声大震,让许多人对这个名字抱着幻想,但其实,也许走到哪里都可以算。
最后一天走的景点很多,去了,看了印象,又到了蓝月谷,玉水寨,古城。但是我最喜欢的是在坐大巴时,在3000多米处看到的树林中的一树一树白杜鹃,的杜鹃种类非常多,甚至有一种黄色杜鹃还被移栽到了皇家园林。但是惜的是,一路大巴都不停留,从2800米的甘海子牦牛牧场直接把我们送到坐缆车的地点。所有的杜鹃都生长在3000米到4000米的海拔,在缆车上除了能看到笔直的雪松,冷杉和云杉,只能看到偶尔有几树白杜鹃和兰花点缀在黝黑的森林里,显得非常的清俏。坐缆车到了4500米的雪线时,路旁就只能看小朵如铃铛一样的兰花和蒲公英。雪山上的石灰岩与玄武岩映衬着积雪,黑白分明,黑白雪山,突然想起了两句歌词。
吞风吻雨葬落日未曾彷徨
欺山赶海践雪径也未绝望

在回程的路上,我一直致力于寻找白杜鹃,眼睛像是贴在车窗的玻璃上一样,舍不得移开。树林里的白杜鹃,悠闲吃草打盹的牦牛,我真正想看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

下到3100米的时候,到了剧场去观赏《印象》,天气并不是非常好,剧场是露天的,以雪山为背景。虽然雪山被云遮了一大半,到也别有一番风情。我上一次来看过《千古情》,总体感觉良好,但是并不觉得惊艳。《印象》的演员都是当地的少数民族,400名男子,100名女子,100匹矮脚马。一开始演员们出来的时候,说的普通话并不标准,感觉更像是在唱山歌,各个少数民族的代表一一站起来向观众行礼。虽然天空不合时宜的下起了雨,但是当几十名汉子骑着马绕着剧场跑起来的时候,还是颇为振奋。对当地的少数民族,特别是纳西族来说就是神山。演员并不会因为自己曾经是农民而自卑,他们都有自己是大明星的自信,也相信他们供养的神灵和神山会庇佑他们。


中午在雪山上吃了牦牛火锅,窗外就是一片高尔夫球场。因为在雪山上空气含氧量少,所以打高尔夫时空气阻力小,所以用同样的力道挥杆,在雪山高尔夫球场上打出的距离比一般海拔上的距离远很多,爱找自信的人都喜欢来雪山打高尔夫。并且据说最近在开发的老君山景点游人还不多,喜欢清静的人倒是可以去试试。
下午去蓝月谷的时候,大家都去谷底的玉液湖、镜潭湖、蓝月湖和听涛湖拍照。因为河水中含有氯化物和铜离子,所以在阳光照射下,显得尤其的蓝和绿。

因为我是一个人活动,这时候就显出很多便利来,我离开蓝月谷,迅速的跑到了对面的山上。我看到了树丛里有一树白花,满心以为是杜鹃,就忍不住想去仔细看看。我就像是被屈原笔下的山鬼所吸引的孩子,一步步的走向了深山。蓝月谷里虽然有很多游人,但是没有一个人到这个林中来。林中草木茂盛,怪石嶙峋。我一个走着其实也有些心惊胆战,因为知道潮湿,在这种山林中更是蛇虫鼠蚁盛行,每走一步都非常小心,怕不小心惊扰到林中的动物。
并且导游也说过,的蛊毒并不是杜撰,而是真实存在的。她是纳西族,从小生活在,姓和。自从纳西土司被朱元璋赐汉姓“木”之后,纳西族的本地人又衍生出了几个汉族姓氏。姓“和”多半是农耕的下层阶级,姓“李”多半就是贵族的教书先生和账房先生。她说她母亲曾经中过蛇蛊,短短几天之内一下子瘦了十几斤,去医院也查不出病症,最后找到会解蛊的人才治好。这也是为什么本地人喜欢用银器,不仅是当地盛产雪花银,也是因为为了防止自家人被下蛊。
我心中对蛊毒也是颇为畏惧,但是生性喜欢花草植物,所以当时也没有顾忌,径直往山林中走去。走了白花树下,周围一片寂静,刚刚的游人鼎沸似乎都已经远去,只剩下风叶撞击的声音。黑黝黝的岩石,洁白脆弱的花瓣,行成强烈的对比。只是觉得天地之大,竟然只剩了我一个人,熙熙攘攘走过的牵手的情侣,也并非不羡慕他们,只是各有因缘,强求不来。
纳西族是一个少有的自身独特的文化被保存的非常完好的民族,包括象形文字,当地的语言,宗教仪式都还保存的很完整。我一直觉得文字也是有灵魂的,如果一个民族没有失去文字,就永远不会失去民族文化的本真。
玉水寨不仅是纳西土司避暑的地方,也是纳西族的祭祀圣地。里面供奉着许多写着愿望的风铃和纳西族的自然之神。我跟旁边的纳西导游讨论到他们的宗教与苯教非常相似,都是崇尚自然的力量。自然之神的造像也很像女娲,人身蛇尾,但是作为纳西族人,导游自然是否认了我的观点。我也不多言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信仰并不分高低。纳西族是由北方的羌族南下到一带而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也许他们的宗教信仰正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于自然养育他们的感恩。

我这一生终将只有一个信仰,它陪伴我走过了许多曲折和困惑的时光,从未曾令我失望,我自己也觉得幸运非常。
最后一站是古城,许多人都说古城比大研古城好。其实主要是因为还有一些当地少数名族居住,古城边上就有当地居民的菜园和房屋,菜园旁边随手种着鲜艳的玫瑰和月季,非常具有生活气息。去年9月来的时候,游人很少,就连一向火爆的四方街都只有少见的几个游人,可以随意悠闲的在路上闲逛,也不怕嘈杂拥挤。今年去的时候正好是端午节,游人很多,但是一共就五条街道,我自己就是沿着栽满了花的两条街道走。
公司的好多同事都买了丝伯纳的按摩精油,红谷的皮具,润德祥的,花之缘的鲜花饼,印象庄园的小粒咖啡。我自己倒是什么都没有买,只是在百岁坊的银器店里给妈妈买了一只素圈银镯子,没有任何花纹装饰。大家都说百岁坊的银器太贵,千足金几乎都要23块一克,我买的镯子只有32g左右,甚至还不到一盎司,一盎司的银也才一百多块。但是这些我都不介意,古城里的商铺我都没法信任,百岁坊是当地的老铺子,价钱虽然贵,但质量却也是过关的。我现在终于自立了,也想像当年小时候父母对我一样,把最好的都给他们。旁边是公司的一对夫妇,丈夫挑了一只和我的一样镯子,含笑带在妻子手上。
古城里在下着雨,雨越下越密,我的伞扔在了大巴上,也没有穿防水外套。走在雨中倒也不着急,反正不管前面,后面都在下雨,没有地方可以躲。街上有五颜六色的伞,但是却不会有一把属于我,内心像是被扔了一块石子的湖泊,终于泛起了涟漪。不过涟漪很快四散开去,没有了痕迹。就像屋檐下滴下的雨,在阳光下了无痕迹。
写了这么多行散也神散的游记,更像是记录流水账。说一点有意思的事情,这次在吃的东西倒是都很有名族特色。第一天晚上我带着同事去了去年发现的心园小吃,价格实惠,性价比很高。是纳西族家庭式的餐馆,因为位置隐蔽,所以食客并不多,但是酒香不怕巷子深,还是有很多像我这样的回头客上门。他家厨房门口就挂着火腿,我最爱的无非就是金雀花炒鸡蛋,秋天的时候就再加一点秋葵。他家的特色菜有水性杨花,一种河里的水草,非常的润滑爽口。还有纳西烤肉,纳西火腿,腊排骨,厚实的烤肉下垫着薄荷叶,很有特色。当然还有青梅酒和玛咖酒,我自己不爱喝酒,但是爱喝酒的同事们当晚都是喝醉了出门的,所以看来酒也不错。
期间还吃过黑龙潭公园旁边的金生餐厅,主要是滇菜和火锅,味道倒是不记得特别出众了。金生旁边的大成轩花园餐厅以吃三文鱼著名,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是从国外引进的鳟鱼。不知道为什么一想到鳟鱼,总会想到小学音乐课本上的舒伯特。鳟鱼对水质和水温要求非常高,所以味道估计也比较鲜美。一般的做法是一鱼三吃,鱼肉刺身,鱼皮油炸,鱼骨做汤。我自己对生鱼片和吃鱼都不是非常感兴趣,但是同事们的反馈很好,餐厅其他的菜,包括鸡豆凉粉等味道都不错。
当然我自己最爱的一顿晚宴是在太和园,那里远离市区,周围就是麦田和玉米地,在去机场的高速公路旁边。我们去的是时候是傍晚,的黑夜降临的很晚,夕阳还剩一点红,太和园门口的灯笼已经被点亮,在夕阳中有一种旅客归家的感觉。
这座院子的主人是导游的一个朋友,院子很大,里面的树木茂盛,夜合欢含苞待放,装修也是古典和现代交融,非常精致。我们就坐在池塘旁边的院子里吃饭,厨师们都穿着雪白的厨师服在一旁为我们烤香猪肉。我一向是喜欢环境多过食物,并且非常喜欢露天的宴席。大家都在吃喝敬酒的时候,我自己跑到了旁边院子的阁楼上,那里的视野很远,可以看到夕阳在一片绿色的玉米地里慢慢落下去。院子里还有秋千,就像小时候一样,我自己坐了很久的秋千,非常喜欢那种安静而又温和的傍晚。
写了这么长,却不知道要如何结尾。就像是人生中许多事开始时心有豪情壮志,一番努力到头却发现原来真正的高兴和幸福只有那么一瞬间,更多的时候是在途中跋涉的艰辛和等待。
其实我在旅途中想的最多的是王维的《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芙蓉虽美,但是转瞬就从秀发变为零落。时光不留痕迹,徒留人感慨。明日又乘风,任意东西。

月成交 175笔 评价

月成交 221笔 评价

月成交 150笔 评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原来 辛夷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