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中医知道女劳黑疸这病~ 硝石与铝矾石加工怎么弄? 希望中医前辈回答 指导~ 不懂得别乱说,治好重谢

点击上方蓝色小字 关注我们,就是对我们的支持和鼓励!误治后脉证并治及禁忌篇331-336条主讲时间
朱培府主办方
中华汉传中医促进会各位晚上好!今晚有我和大家一起学习师著《伤寒论类编补遗·师承课堂实录》331-336条。
33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宋<span style="font-size:18font-family:Helvetica,sans-color:#)
一品堂主译:病人服用桂枝汤,出大汗以后,出现了严重的心烦口渴、并且病还没有缓解,脉象洪大有力的,用白虎加人参汤主治。
白虎加人参汤
知母(六两)石膏(碎,绵裹,一斤) 甘草(炙,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斋主曰(凌虚斋主,即恩师刘志杰先生,别号了一居士,下同):这条比较好理解。中风证,服用桂枝汤,发汗不得法,大汗淋漓,伤了津液,病转阳明了,还没有造成阳明里实,只是出现了阳明中风证而已。病人会身热汗出,恶热,烦渴的厉害,他叫“大烦渴不解”,脉象洪大有力而数。治疗,就是用白虎加人参汤。清阳明烦热,止渴生津液,养胃气。
一品堂主曰:
下面,我们来用“汉传中医·刘志杰经方解析法”分析一下白虎加人参汤的方义。
汉传中医·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三才解析法阳性:无中性:炙甘草(平,甘滋养胃),粳米(平,滋养津液)阴性:石膏(凉,除烦),知母(凉,除烦),人参(凉,除烦)四象解析法君(主症):石膏16两臣(兼症):知母6两,人参3两佐(护胃气):粳米6两,炙甘草2两使(夹杂症):无综合起来观察就是:君:石膏16两(凉,除烦)臣:知母6两(凉,除烦),人参3(凉,除烦)佐:粳米6两(平,滋养津液),炙甘草2(平,甘滋养胃)使:无
白虎加人参汤,用药以清凉滋津为主,五证主治上,以烦温为主。六纲上,伤寒论归为“阳明外证”,汉传归为太阳本纲证。同时还明显伴胃津不足。这样一对比,这个方子所针对的六纲和五证的总体病机就明确了。下一步,我们来分析一下药症。君药:石膏,凉酸《神农》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得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鬲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石膏,是矿石类药物,在十二剂中归属重剂,入太阳、阳明病位。能清温除烦,解热邪,散结聚,通彻内外,重镇降逆。清温,使阳气内收,汗也不出了,温热得解,烦躁得除。它主治的症状,都是阳明热邪上逆外发导致的。后人说,发现石膏能够散邪,说它能治疗一些炎症肿块等。这不是后人的发现,《神农本草经》早就记载了。“腹中坚痛、金创”等,就说明了这点。用一斤,就是<span style="font-size:18font-family:Helvetica,sans-color:#两。取木的成数<span style="font-size:18font-family:Helvetica,sans-color:#,倍之,加大收降清肃的力度。臣药:知母,凉甘滋苦《神农》主消渴热中,除邪热,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别录》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风汗内疸。多服令人泄。知母这个药,在十二剂中,属于清剂类药物。主入阳明病位。专门去邪热,热邪一去,津液自然得救,因此叫“补不足,益气。”它利水是什么原因?因为邪热伤津,会多饮水的,导致水饮不化。因此,它清热救津液的同时,还能利不化的水饮。用六两,取水的成数,专门收降清热。人参,凉甘滋《神农》补五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别录》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目前说的人参,指的是东北的辽参,主要的多为白参,也叫生晒参。古代用上党的人参,简称党参,现在基本没了,上党是个地名,在山西境内。现在的党参,属五加皮科,和人参不同,在临床上,用着效果不是太好。恩师刘志杰先生指出,“用我们本地产的白人参代替,取得了满意效果。人参的功效在后人的阐述中,都说能够大补元气、生津止渴。实际上,也确实如此。白虎加人参汤,也是取的这一功效。很多人认为,人参燥热,这是错误的观念。人参在使用过程中,要把人参芦,也就是‘脑袋’去掉,不然容易‘上火’。这个药,可以救津液。用三两,有升达津液的作用。”粳米,平甘滋《别录》益气,止烦,止泄。粳米,就是我们常吃的大米。属于养身之物,粮食嘛!入阳明太阴两纲。补津液胃气。桂枝汤,要配合喝粥,就是补充胃气津液,帮助发汗而不伤卫气。这个地方用粳米,也是一个道理,阳明热伤津液,要用点粮食,来补充胃气津液。用六合,也是取的数理,收降。甘草,平甘滋《神农》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甘草,《神农》指的是生甘草。可以清热解毒,养胃气。用蜜炮制后,叫炙甘草,加大了养胃生津的力度。因此,炙甘草在十二剂中,属于滋剂类药物。它主要是入太阴和阳明两纲。用二两,也是有降的意思,以前说过,偶数有收降的含义,降敛阳气,养津液。汗出多了,自然会津液不足,用它来固护。石膏除烦燥,知母化水饮,粳米养胃津,炙甘草护胃气,人参解大渴。白虎加人参汤能够清热除烦,生津止渴,利水化饮,主治脉洪大,“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类编补遗<span style="font-size:18font-family:Helvetica,sans-color:#)”。
大家要重视这个方证的广用,如何把一个方子给广用活用、扩大治疗范围呢?,那就要细究药症。看这个方子里面的药物,各自都有什么功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全在于你内心的理解和感悟,这是诀窍啊!
桂枝汤是“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啜热粥,覆取微似汗”,煮的时间较短。白虎加人参汤是“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也是煮取三升,就是等到米煮熟了,药就煎好了。煮的时间也不算长,但是比桂枝汤的时间长,火候要也大。书中没说石膏先煎,就没这个必要非得先煎。但是要注意啊!这个生石膏要打得细碎,药物最好包煎。汉传弟子用药都是遵循师门规矩,把药物打粗粉,用无纺药袋或自制棉布袋包着煎煮。这样药物就不必事先浸泡了,而且煎出率更高,药物过滤得也干净,不会有渣滓。必要的话,还可以把砂锅内底垫一个小竹排,再放药包,这样药物就不会沉底糊锅了。这是细节,临床上不可忽略。
<span style="font-size:18font-family:Helvetica,sans-color:#2、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宋<span style="font-size:18font-family:Helvetica,sans-color:#8)
一品堂主译:得了太阳表证已经三天了,发了汗后病不见好,身上反而像熏蒸一样发热的,这是病传阳明里位了,用调胃承气汤主治。调胃承气汤大黄(去皮,清酒洗,四两)甘草(炙,二两)芒硝(半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斋主曰:太阳病,不管是伤寒也好,还是中风也罢,用汗法治疗,表证虽然没有了,却出现了“蒸蒸发热”了。“发汗不解”这句要注意,不要理解为发汗了表证还不解,而要理解成病情没有消除而有了新的变化。“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这句是说,这是传了阳明了,入里了。书中讲过,“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他说,“蒸蒸发热”,没说大便硬,也没说谵语,更没说“潮热”。因此呢,这只是阳明里实的轻证而已,胃气不和了。除了蒸蒸发热,还要有轻微烦躁的,也会手足汗出,也会有口干渴,脉象要滑实有力,舌红苔黄,尿呢,也会发黄的。这种情况,可以用调胃承气汤解决,清一清里热,就好了。一品堂主曰:我们来用“汉传中医·刘志杰经方解析法”来剖析调胃承气汤方义。三才解析法阳性:无中性:炙甘草(平,甘滋养胃)清酒(平,滋养胃津)阴性:大黄(寒,除燥)芒硝(寒,除燥)四象解析法君(主症):大黄4两臣(兼症):芒硝4两佐(护胃气):炙甘草2两 清酒3合(清酒用量,一品堂主拟定,仅供参考)使(夹杂症):无综合起来观察就是:君(主症):大黄4两(寒,除燥)臣(兼症):芒硝4两(寒,除燥)佐(护胃气):炙甘草2两(平,甘滋养胃)清酒3合(平,滋养胃津)使(夹杂症):无
调胃承气汤,用药以大寒之药用量最大。五证主治上,以燥热为主,六纲上归为“阳明病”。同时还伴随胃津不足。我们来看一下药症。君药:大黄大寒咸苦《神农》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藏。《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大黄,在本方中是君药,通闭结,攻下阳明里实邪热。在大黄附子汤中,它是使药,沟通阴阳,能治“偏痛”。小儿黑散中,它也是使药,调中化食,儿科的外感咳嗽夹杂食积,少量使用,很是微妙。臣药:芒硝大寒咸苦《神农》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六府积聚,结固留癖,能化七十二种石。炼饵服之轻身神仙。《别录》胃中食饮热结,破留血闭绝,停痰痞满,推陈致新。芒硝,和它同类的还有个火硝,成分略有不同。《本經別錄》 “朴硝、硝石雖分二種,而氣味主治略同”。大家空了可以百度一下,这里就不铺开多讲了。《金匮》有治疗黑疸和女劳疸的硝石矾石散,对于湿热瘀热引起诸如乙肝、肝硬化、肾结石、闭经、肿瘤等等,都有应用的机会。佐药:甘草平甘滋《神农》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前面已经讲过,生甘草,清热解毒,养胃气。蜜炙后,叫炙甘草,固护中焦,养胃生津。用四两,是二的倍数,偶数收降,降敛阳气。清酒平酸甘一品堂主:主胸痹,诸痛,壮胆魄,宣达一身之表,治血脉不利,厚肠胃,除风下气,祛腥膻油腻,久服驻颜。我国酿酒历史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span style="font-size:18font-family:Helvetica,sans-color:#00多年以前。清酒即米酒,是黄酒的一种。古时酒酿众多,《唐本草》“惟米酒入药用”。黄酒多是以大米或小米、米曲、酵母为原料,经低温糖化发酵而成,酒精含量较低,大约几度到十几度。到宋元时期,才有蒸馏的烧酒,故经方所用之酒为米酒。米酒初熟没有过滤的,比较浑浊,也叫浊酒,又名醪糟,内经叫“醴”,多是士兵百姓饮用。精心过滤的,其色透明,基本属于贵族专利。大米酿的其色白,古时也称白酒,也即是清酒。小米酿制多呈琥珀色,通称黄酒。日本的国酒,也叫清酒,是源自中国的,史书记载,古时候日本只有“浊酒”,没有清酒,后来有人在浊酒中加入石炭,使其沉淀,取其清沏的部分而得名。米酒通利血脉,祛风止痛,滋养胃津。能宣达药力通行周身。酒洗大黄,既能缓和大黄的苦寒趋下之势,又能养胃生津。仲景方中,用生地时多加黄酒,以行药之粘滞。《神农》说当归“煮饮之”,对于风寒湿痛等病人,酒煮更佳,金匮也有红蓝花酒治“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产妇和妇女经期吃了,尤有益处。平时饮用米酒,可加生姜和枸杞煮沸,放温时兑入蜂蜜,美容养颜。<span style="font-size:18font-family:Helvetica,sans-color:#3、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宋<span style="font-size:18font-family:Helvetica,sans-color:#)
一品堂主译:发了汗以后,怕冷的,是因为卫阳虚的缘故。不怕冷,只是发热的,是阳明里实的原因,可以给服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黄(去皮,清酒洗,四两)甘草(炙,二两)芒硝(半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斋主曰:表证,发汗后,出现了恶寒,这是表虚寒了。要用什么方子治疗?“313.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宋<span style="font-size:18font-family:Helvetica,sans-color:#)”那么,发汗后,不恶寒,只是发热,这个热,就像上条说的那样,蒸蒸发热,他说,这是“实也”。什么实?胃家实是也!他说,“当和胃气”,也就是我们上面那条说的那个机理,要用调胃承气汤解决。
一品堂主曰:发汗后亡津液,易致胃家实。“问曰:缘何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方子可以用调胃承气汤,少少与饮之,胃中不燥,病会自愈。所谓调胃,就是调和一下胃气,泻热,使津液入胃中。药性上,苦能涌泻,咸能软坚,寒能清热,甘能滋补。这个方子,都具备了。
调胃承气汤中,炙甘草护胃养津,大黄和芒硝,都入阳明病位,通闭解结。两味攻下药,加一味养胃补津液的药。配伍法上,叫做泻中有补。经方的配伍,都是阴阳的配伍,升中有降,补中有泻等。药物有反佐是王道配伍,无反佐则是霸道之方。<span style="font-size:18font-family:Helvetica,sans-color:#4、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调胃承气汤。(宋<span style="font-size:18font-family:Helvetica,sans-color:#3)斋主曰:
这条啊,语序要调整一下,就好理解了。“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先此时自极吐下者,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调胃承气汤;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一品堂主译:得了太阳病表证,已经过了十多天,在此之前经过大吐大泻的,心下部位温温想吐,却吐不出来,并且胸中疼痛,大便反见稀溏,腹部微微胀满,略有郁闷心烦,可以用调胃承气汤治疗;之前没有经过大吐泻而有上述症状的,就不可以使用调胃承气汤。要是只想呕吐,胸中作痛,大便稍微稀溏的,这不是柴胡汤的证候,从呕而无物的症状上看,就可以知道患者曾经大吐泻过。(此时适合用生姜泻心汤治疗,虚寒津亏者,宜理中汤。)调胃承气汤大黄(去皮,清酒洗,四两)甘草(炙,二两)芒硝(半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斋主曰:太阳病,是表证,病情发生了传变,入里了,并且已经十多天了。医生看到了病入里了,就用了吐法和攻下法,并且药量很大,为什么?他说了,“极吐下者”。极,极度的意思。“过经”,是传变的意思。这个“经”,不要理解成经络。这里的“经”,是界限的意思。六纲病位的界限。经过了极度的吐下治疗,病人呢,出现了“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这一系列症状。剧烈的吐下,大伤胃气,病邪也没有彻底清除。“心下温温欲吐,大便反溏,”这是剧烈吐下后造成的症状。“胸中痛,腹微满,郁郁微烦,”这是阳明里实,病邪未净。心下温温欲吐,大便反溏,这两个症状,经过休息是可以自然恢复的。而胸中痛,腹微满,郁郁微烦,这是阳明余邪,需要治疗。他用了调胃承气汤。调和一下胃气,不要补,要把这个剩余的实邪轻微的清除去就自动恢复了。服用的时候,要注意,要少服。少量服用,矢气就行,不要腹泻,要掌握好这个尺度。为什么呢?要是按照方后的服法,顿服,怕是更要腹泻下利的。我们看看这句,“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这是阳明篇条文中的一段,注意这句:“少与小承气汤”。我们要借鉴过来,叫做“少与调胃承气汤”。少服,看情况服用,病去即止。还有一句,也是佐证,“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因此,这条说的这个症状,用调胃承气汤,一定要少服。本来就便溏,你给正常量服用,一定会下利的,反而添病了!这是此条的关键问题。“若不尔者,不可与”,这是什么意思呢?他是说,如果没有给吐下过,而出现了上述症状,千万不可用调胃承气汤。这样理解一下:“太阳病,过经十余日,未经极吐下,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不可与调胃承气汤。”那么,太阳病,传里十多天,没经过吐下等治疗,出现了这个症状,这是病传厥阴了。为什么说是传厥阴了?因为有太阴的吐、利,有阳明的郁郁微烦。胸中痛,腹微满,太阴和阳明都可以有这两个症状。从这个角度分析,这是太阴阳明合病,属厥阴。从厥阴病提纲的角度看呢?也很符合:“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甚者则欲吐,下之不肯止。(《脉经》)”治疗呢?该用什么方?要用生姜泻心汤比较合适。为什么用这个方子呢?大家课后去探讨。要是虚寒比较重的话,还可以用理中汤。后面他又不厌其烦地交代一句:“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告诉你,不要以为这个是柴胡证,因为很多医生见到呕就以为是柴胡少阳证,不加思索地乱来,所以先师谆谆告诫呀。柴胡证,起码要头晕目眩,心烦喜呕,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寒热往来的。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以呕故知极吐下也。这个症状啊,是极度吐下造成的,伤了胃气津液,上下均虚了,体质强的,进一步可能要结胸的,弱的,怕是要入太阴的。一品堂主曰:吐下伤津而温温欲吐,心下,指的是胃上口、剑突下那个部位;胸中痛,是治胸骨后面那一区域疼痛;这些描叙在临床上是能够确切认知的。病人用过吐法和下法后,欲吐,胸痛,微烦,腹微胀,便溏,有轻微的热象,确实适合调胃承气汤,符合临床实际。调胃承气汤和药症,在前面也给分析了,这里就不再多说了。<span style="font-size:18font-family:Helvetica,sans-color:#5、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宋<span style="font-size:18font-family:Helvetica,sans-color:#5)(脉经:伤寒十三日,过经而谵语,内有热也,当以汤下之。小便利者,大便当坚,而反利,其脉调和者,知医以如药下之,非其治也。自利者,其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属承气汤证。)一品堂主译:得了伤寒十三天了,病邪入里,过了病位而出现神昏说胡话,这是因为病人里有实热,应当用汤药来攻下。小便通利的,大便就应当坚硬,现在反而下利腹泻,脉象调和的,可以知道是前医用了丸药攻下的缘故,这是治疗不当啊。虚寒腹泻的,病人脉象应当微弱而手足厥冷,如今反而见到脉象调和,这是里有实热,属于承气汤类方的范畴。承气汤类方:
调胃承气汤大黄(去皮,清酒洗,四两)甘草(炙,二两)芒硝(半升)<p style="line-height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今天咱们继续学习柴胡类方剂。上节课,用一节课的时间重点讲了小柴胡汤。是因为柴胡类方由小柴胡汤加减衍生的方子很大家好,今晚由给大家讲解《类方讲伤寒》之柴胡类方。柴胡类方有很多,今晚就从少阳病代表方剂小柴胡汤开始柴胡类方大家好:我们接着上课哈,今晚学习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三个方证。注意一下,这三个方子都是伤寒论里面方各位同学,请准备上课了哈。今天 我们接着学习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这3个方证。刘志杰老师:日-29日下午12:30-16:30
高珊珊医师:本月周二至周日全天,10:00-17:00,每周一休息我的图文刘志杰老师:日-29日下午12:30-16:30
高珊珊医师:本月周二至周日全天,10:00-17:00,每周一休息我的图文刘志杰老师2015年11月份出诊日期为:
11月26日~29日
下午12:30至16:30“药不瞑眩,厥疾弗瘳”。《汉传经方辨治学》二期学习班定于日开课,以QQ群文字教学为主,由刘师之子刘云舟,嫡传弟子朴玲玲、高珊珊主讲,刘志杰老师监督及不定期答疑,阐明一部完整的汉传经方辨治学,内容包括经方本义、阴阳大论、病机大论、六纲五证辨证框架、经方解析法、汉传六神方、辨内伤病并治、辨外感病并治等八十余万字内容。变蒸,就是生长发育,到时会见发热汗出等,每变一次,性格和智识就更进一步,能看出明显变化。老人常说,孩子得一次病,就懂事一点。治疗反应是药力与病灶相冲的正常反应,是良好疗效的保证。
服药期间,根据每位患者的病情不同,可能出现各种不同情况的反应,如有疑惑或反应持续不解,请及时与您的主治医生联系,我们会为您进行详细的辨证与解答。中风治疗基本步骤
第一时间是1小时之内,要百会、十宣放血治疗。立竿见影。
第二时间是24小时内服药。
第三时间是7天内服药。
大续命汤为主,缓解后,稍重者,西州续命汤,轻者,小续命汤。
第四时间是28天内服药。超过1个月的,都有后遗症。
症状轻微,用续命煮散或小续命汤。
三、后续康复
大续命散或续命煮散常服。
(请在经方医生指导下用药)客忤,就是外人突然造访,小儿感触其人身上带来的异常气息,感觉不适而所发的疾病。又叫中人。外感有中风,小儿有中人,都是感触的意思。哺乳期,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双眼胀痛,口苦,心下不适,欲吐,食欲不佳。汉传中医基础理论第71讲——雁潇湘汉传中医基础理论第70讲——徐朋吉汉传中医基础理论第65讲——李来汉传中医基础理论第64讲——廖冬阳腰痛,平素怕冷,不喜出汗,易疲劳,经常性头痛,以两侧与后颈部为主,且月经来时头痛加重。刘志杰先生:10月26日~29日
下午12点半至16点半
高珊珊医生:出诊时间为每周一至周六。言前两天吃了点冰西瓜,吃了点剩菜后,出现胃部不适,时时欲呕吐,头晕眼花,下利,日3-5次,非水泻。全身多处泛发性疱疹两天,伴有发热(T38.6),汗出,咽痛,咳嗽,流涕患者多年的腰痛病史,曾多次反复发作,平素以针刺,中成药治疗,效果尚可。头痛,身痛,全身乏力,畏寒,无汗,咳嗽无痰,咽痛,口淡无味,无明显恶心呕吐对于汉传医经学,我们首先要明确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医经学的理论基础,与“经方医学”的整体、抽象的阴阳学汉传中医基础理论第66讲——唐克勤更不容易的是超级月亮与月全食的相遇。自1900年以来,此现象共发生过5次。这是近30年来首次同天出现月全食和超级月亮的天文现象。鼻炎多年,反复治疗不愈。刻诊:鼻塞,清涕。喷嚏。体形肥胖约40公斤,尿床,基本每夜一次,易汗出,鼻塞流涕腹部胀痛满闷不舒,以中下腹为重,恶心欲呕而未吐出,无口苦咽干,大便稀(一)刘志杰方证解析法三才解析法一阴性药寒性药(除燥)凉性药(除烦)平性药甘淡(助阳)甘滋(助阴)阳性药热性汉传中医基础理论第65讲——李锋汉传中医基础理论第62讲——关霖杨汉传中医基础理论第58讲——贾铁军省疾控中心明确诊断为:AIDS 艾滋病婴儿出生后出现黄疸,皮肤测定12点多。因剖腹产儿,出生后于医院蓝光及药物(茵栀黄口服液加思密达)治疗,效果不理想出院回家。HCSH2014汉代传统医学传承推广热门文章最新文章HCSH2014汉代传统医学传承推广硝石矾石散治疗女劳疸伴血尿验案一则--《湖北中医杂志》2006年10期
硝石矾石散治疗女劳疸伴血尿验案一则
【摘要】: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256.41【正文快照】:
硝石矾石散出自《金匮要略》,为仲景治疗女劳疸转变为黑疸兼有瘀血湿热证而设。笔者运用该方治疗女劳疸伴血尿一例,收效显著,现将验病案整理如下。梅某,男,46岁,工人,于日初诊。患者近月因房劳过度而双目眶黑,白睛黄,身黄如烟熏,小便黄而自利;2周后黄疸日益加深,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范永升,徐荣斋;[J];广西中医药;1981年01期
邵生宽;;[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1年03期
李兴培;;[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年06期
王占瑛;;[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年09期
;[J];江西中医药;1984年06期
沈继泽;;[J];中国临床医生;1984年05期
许振亚;李福康;;[J];中医杂志;1984年01期
全国梁;[J];北京中医;1985年03期
张迎花;;[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年09期
薛兆德;;[J];山东中医杂志;1986年06期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The requested URL '/content/15/98.shtml' was not found on this server.当前位置: >
  语出《金匮要略》。黄疸类型之一。证见身黄、额上微黑、膀胱急、少腹满、小便通利、大便色黑、傍晚手足心发热而反觉恶寒。《金匮要略》认为本证是得之房劳醉饱。根据临床所见本证多出现在黄疸病的后期,是气血两虚、浊邪瘀阻的证候。常伴有胁下积块胀痛、肤色暗黄、额上色素沉着、舌质暗红、脉弦细等,严重的发生臌胀。
  语出《金匮要略》。黄疸类型之一。
  证见身黄、额上微黑、膀胱急、少腹满、小便通利、大便色黑、傍晚手足心发热而反觉恶寒。《金匮要略》认为本证是得之房劳醉饱。根据临床所见本证多出现在黄疸病的后期,是气血两虚、浊邪瘀阻的证黄疸类候。常伴有胁下积块胀痛、肤色暗黄、额上色素沉着、舌质暗红、脉弦细等,严重的发生臌胀。
  女劳疸之成,主要由于纵欲房事,肾阴亏损,阴虚内热,或感受寒湿之邪,郁于肌表;或肾病及肝,肝血瘀滞;或热与血结,血蓄下焦,致使血运受阻,胆泄失常而发生黄疸。其病因病机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阴虚湿郁
  素体阴虚,纵欲房劳,肾阴亏耗,阴虚内热;若感受寒湿之邪,郁于肌表,阳气被遏,寒湿不化,郁而发黄,即可形成阴虚内热,寒湿郁表之黄疸。
  2、肾亏夹瘀
  素体肝血瘀滞,若纵欲房事,肾精亏损,精不化阴,则肝肾阴虚;阴虚则生内热,热耗阴血,则肝血愈瘀;或寒湿表邪治不如法;郁久不化,侵及血分,即可形成阴虚而夹血瘀之证。血瘀则胆汁疏泄失常,溢于肌肤而为黄疸。
  3、血蓄下焦
  若女劳疸治不如法,虚热不除,血瘀不化;若热伤阴络,血不循经,留着停蓄,则胆汁受阻,而发为黄疸。为女劳疸之变证,故仲景谓&因作黑疸&。
  总之,女劳疸的形成以肾亏为基础,&小便自利&一症,说明非湿热内阻之黄疸,乃虚劳发黄为患。
  证见身黄、额上微黑、膀胱急、少腹满、小便通利、大便色黑、傍晚手足心发热而反觉恶寒。
  并发症
  小便自利,胁下积块胀痛、肤色暗黄、额上色素沉着、舌质暗红。
  与今时身黄、目黄、小便黄者名为黄疸概念不同,张仲景所指黄疸其含义要宽泛得多,从文中内容来看,无论是肌肤发黄,或是颜面发黑,甚至面色萎黄,都被归入了《金匮要略》黄疸门下。因黑疸&目青面黑&等颜面发黑的症状与女劳疸面部色素沉着极为类似,临床往往不易分辨,从而使主症并不具有特异性;且黑疸是因黄疸迁延发展而来,病程日久,正气亏虚势不可免,又与女劳疸第二主症&&&虚症相仿。
  治疗原则
  本病总的治疗原则应不离补肾一法,阴虚湿郁者,滋补肾阴、化湿解表;肾亏夹瘀者,滋补肝肾、活血化瘀;血蓄下焦者,逐瘀活血,攻补兼施。
哪里有中医知道女劳黑疸这病~ 硝石与矾石怎么弄? 希望中医前辈回答 指导~ 不懂得别乱说,治好重谢  语出《金匮要略》。黄疸类型之一。  证见身黄、额上微黑、膀胱急、少腹满、小便通利、大便色黑、傍晚手足心发热而反觉恶寒。《金匮要略》认为本证是得之房劳醉饱。根据临床所见本证多出现在黄疸病的后期,是气血两虚、浊邪瘀阻的证黄疸类候。常伴有胁下积块胀痛、肤色暗黄、额上色素沉着、舌质暗红、脉弦细等,严重的发生臌胀。  编辑本段病因  女劳疸之成,主要由于纵欲房事,肾阴亏损,阴虚内热,或感受寒湿之邪,郁于肌表;或肾病及肝,肝血瘀滞;或热与血结,血蓄下焦,致使血运受阻,胆泄失常而发生黄疸。其病因病机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阴虚湿郁  素体阴虚,纵欲房劳,肾阴亏耗,阴虚内热;若感受寒湿之邪,郁于肌表,阳气被遏,寒湿不化,郁而发黄,即可形成阴虚内热,寒湿郁表之黄疸。  2、肾亏夹瘀  素体肝血瘀滞,若纵欲房事,肾精亏损,精不化阴,则肝肾阴虚;阴虚则生内热,热耗阴血,则肝血愈瘀;或寒湿表邪治不如法;郁久不化,侵及血分,即可形成阴虚而夹血瘀之证。血瘀则胆汁疏泄失常,溢于肌肤而为黄疸。  3、血蓄下焦  若女劳疸治不如法,虚热不除,血瘀不化;若热伤阴络,血不循经,留着停蓄,则胆汁受阻,而发为黄疸。为女劳疸之变证,故仲景谓“因作黑疸”。   总之,女劳疸的形成以肾亏为基础,“小便自利”一症,说明非湿热内阻之黄疸,乃虚劳发黄为患。  编辑本段症状  证见身黄、额上微黑、膀胱急、少腹满、小便通利、大便色黑、傍晚手足心发热而反觉恶寒。  编辑本段并发症  小便自利,胁下积块胀痛、肤色暗黄、额上色素沉着、舌质暗红。  编辑本段鉴别  与今时身黄、目黄、小便黄者名为黄疸概念不同,张仲景所指黄疸其含义要宽泛得多,从文中内容来看,无论是肌肤发黄,或是颜面发黑,甚至面色萎黄,都被归入了《金匮要略》黄疸门下。因黑疸“目青面黑”等颜面发黑的症状与女劳疸面部色素沉着极为类似,临床往往不易分辨,从而使主症并不具有特异性;且黑疸是因黄疸迁延发展而来,病程日久,正气亏虚势不可免,又与女劳疸第二主症———虚症相仿。  本病总的治疗原则应不离补肾一法,阴虚湿郁者,滋补肾阴、化湿解表;肾亏夹瘀者,滋补肝肾、活血化瘀;血蓄下焦者,逐瘀活血,攻补兼施追问
应该吃什么药? 中药? 中药一般多久见效 回答
在本地方找个有资历的中医看下,很快就会好的 提问者评价硝石矾石散 硝石指绿矾还是白矾?女劳疸是什么?原因有哪些?
病证名。亦称色疸、女疸、女 劳色疸。五疸之一。出汉·张仲景《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指因房劳伤肾,肾精亏 损所 致以身黄,额上黑,微汗出,手足心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为特征的疾病。可发 于男女。《诸病源候论·女劳疸候》:“女劳疸之状,身目皆黄,发热恶寒,小便难。由大 劳大热而交接,交接竞,入水所致也。”《医门法律》:“女劳疸,额上黑,为身黄加以黑 色也。黑为北方阴晦之色,乃加于南方离明之位,此必先有胃热脾寒之浊气,下流之入肾, 益以女劳无度而后成之,其由来自非一日。《肘后》谓因交接入水所致,或有所验。然火炎 薪烬,额色转黑,虽不入水,其能免乎?故脾中之浊气,下趋入肾,水土互显之色,但于黄 中见黑滞耳。若相火从水中上炎,而合于心之君火,其势燎原,烟焰之色,先透于额,乃至 微汗,亦随火而出于额,心之液且外亡矣。手足心热,内伤皆然,日暮阳明用事,阳明主阖 ,收敛一身之湿热,疾趋而下,膀胱因而告急。其小便自利,大便黑,时溏,又是膀胱蓄血 之验。腹如水状,实非水也。正之蓄血而言也,故不治。”历代文献对本病论述颇多,其病 因病机总由房劳太甚,精气亏乏所致。因于阴虚湿郁所致者,症见身目色黄,额发黑而有微 汗,日晡潮热而恶寒,五心烦热,少腹拘急,小便利,舌红苔少,脉细弱或浮紧,治宜滋阴 补肾,化湿解表,方选六味地黄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因于肾亏夹瘀所致者,症见色 黄晦暗,额发黑色,日晡潮热,手足心热,胁下刺痛或有■块, 皮肤 现赤纹丝缕,小便利,舌紫或有瘀点,脉细弦或细涩,治宜滋补肝肾,活血化瘀,方选六味 地黄汤合一贯煎加硝石矾石散;因于血蓄下焦所致者,症见身目色黄、晦暗、少腹胀满,额 发 黑色,小便利,大便溏而色黑,舌质紫晦或淡紫,脉沉细,甚者腹胀如水状,治宜逐瘀活血 ,扶正固本,佐以化湿,方选抵当汤送服硝石矾石散,病甚者可加人参。?
声明:小鱼健康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相关频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阁5硝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