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给非处方药药品的各味药量是多少呢

中药剂量千年之谜一两原来折算9克_新华每日电讯
中药剂量千年之谜一两原来折算9克
日 08:58:59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2版
【字号 】【】【】【】
  据新华社北京4月16日电(记者李斌)临床面对急危重难疾病,中药药量不能再按目前普遍认为的经方一两折合3克计算,而应按照9克折算,才既有效又安全……
  经过5年努力,在国家973计划“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项目支持下,中国科学家经过大量文献、实物考证尤其是通过开展11项逾千人的临床研究,从临床、基础、煎煮研究等多个维度,解开了中药经方剂量千年之谜,建立了方药量效关系研究的方法学体系,为临床急危重难疾病的剂量选择提供了依据。
  “这些成果不仅引领中医走向量化时代,更使中医个体化医学模式的内容变得丰富。”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宏灏说。
  “药味要紧,分量更要紧。”药物剂量是取得临床良好疗效的关键。长期以来,由于对中医方药剂量理论缺乏深入系统研究,使其始终停留在传统、模糊描述与概括阶段,制约了中医药发展。
  后世称为“方书之祖”的《伤寒杂病论》之方,因药少而精,药专力宏,被誉为“经方”,受到世界中医药界广泛认可和运用。但因年代久远,度量衡屡经变异,使仲景经方之本源剂量成为千古之谜,人们往往把汉代的经方一两折合为3克,成为目前通行的经方剂量使用常识。临床上单味药剂量变小,处方却越来越大,药味越来越多。《伤寒杂病论》经方平均单剂药味数为4.81味,而现代中医汤剂处方平均单剂药味数是经方的3倍左右,达到14.64味。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仝小林等专家组成的科研团队首次全面考证了经方50味常用中药在2000多年时间里临床用量的演变历史,深刻揭示了唐末两宋时期方药用量骤然大幅下降、现今用量变小的原因。
  科学家们以治疗糖尿病的葛根芩连汤、治疗急性不全性肠梗阻的大承气汤和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麻杏甘石汤等示范经方为对象,从药理、毒理、代谢组学、元基因组学、网络药理学等多学科角度进行研究,初步建立了方药量效关系研究方法学体系,提出并证实了“随症施量”等临床用量策略。
  “我们的研究突破了困惑复方量效研究的技术瓶颈,证实了中药存在宽泛的剂量范围,为急危重症临床扩大用量范围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当然,在治慢病和治未病时,用量需酌情递减。”仝小林说。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在后发表评论。
欢迎您发表评论......
Copyright & 2000 - 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请问您所说药方每种药量是多少克_百姓问医生
扫描二维码
请问您所说药方每种药量是多少克
来自:江苏省 南京市 浏览 772 次
提问时间:
最佳回答百姓健康网 54135 位专家为您在线解答
病情分析: 你好,一般使用药物的量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而定,同时可以做好检查确定具体的情况,到时遵医嘱严格进行
TA帮助了2835人
热门关键词
您可能还关注
疾病大全自助查询
按疾病查找
按症状查找
按疾病查找
按症状查找
按疾病查找
按症状查找
按疾病查找
按症状查找
按疾病查找
按症状查找
按疾病查找
按症状查找
按疾病查找
按症状查找
按疾病查找
按症状查找
按疾病查找
按症状查找
按疾病查找
按症状查找能不能说一下重要的配方及药量各是多少,谢谢。
能不能说一下重要的配方及药量各是多少,谢...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能不能说一下重要的配方及药量各是多少,谢谢。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红点变少。怎样治疗少复发,该忌口什么想得到怎样的帮助:想减少复发次数。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职称:医师
专长:内科
&&已帮助用户:83382
指导意见:你好,你描述的 情况,一般具体的药物和 药量等都是需要到医院遵医嘱的。
问您好哦!您说的中药可以根治荨麻疹的配方药量各多少呢...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消化内科、肾内科
&&已帮助用户:36815
病情分析: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在接触过敏原的时候,会在身体不特定的部位,冒出一块块形状,大小不一的红色斑块,这些产生斑块的部位,会发生发痒的情形,意见建议:如果没有停止接触过敏原并加以治疗,出疹发痒的情形就会加剧.有感染时常须应用抗菌素,对某些食物过敏时暂且不吃.慢性感染灶常是慢性荨麻疹的病因,但有些荨麻疹病人的病因很难确定或不能发现病因.治疗除用抗组胺药外,可使用利血平,氨茶碱,安络血,6-氨基已酸,维生素K,维生素E,维生素B12,组胺球蛋白,转移因子,普鲁卡因等.
问您好!关于牛皮癣治疗中药配方各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皮肤过敏
&&已帮助用户:67617
问题分析:你好,根据你的病情分析 一般初期症状为肌肤上的红色斑丘疹,上覆有一层层银白色的皮屑,不要肆意挠抓,还需针对自身的症状、病情和个人体质状况选服中药内调机体。意见建议:每位患者的病情差异所服用的中药药方或剂量都是不一样的,建议您按照大夫的医嘱合理用药和全面预防。调整好生活习惯,减轻心理负担,规律作息,适当的户外运动,还能促进机体健康,减少疾病复发。
问我最近的药量是马中晚各两颗七中
职称:医师
专长:食物中毒,药物中毒,重金属中毒
&&已帮助用户:180894
指导意见:这种情况一般考虑是需要根据自己情况来选择药物的,具体的用药建议你详细咨询临床医生的意见,最好遵医嘱用药
问癫痫一直没有发作可以减药量吗?
职称:护士
专长: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糖尿病
&&已帮助用户:70
意见建议:你好癫痫主要是由于大脑神经元产生特异性放电引起的临床上主要是根据病情合理选用抗癫痫药物进行控制治疗目前你的病情比较稳定建议坚持服用不能突然停药考虑腿有时有抽搐暂时不能够减药平时要注意饮食不要吃辛辣的食物戒酒咖啡浓茶等保持心情舒畅同时要注意个人安全
问电视上看到这个减肚子的方子可是不知道配方药量比例,...
职称:药师
专长:中西医结合内科,
&&已帮助用户:49402
问题分析:你好朋友,根据你的提问,应该是运动减肥,骑单车,即可以瘦腿还可以瘦肚子。做扬卧起做和呼啦圈,可以有效的减掉你肚子上的坠肉。意见建议:指导意见:
还有跑步,可以调节全身上下,对肚子也是个很好的减肥法哦。还有睡前深呼吸50下。走路的时候,有意识的收腹,抬头挺胸,腹部会结实。
问请问医生中药治股癣配方各详细药量,如何使用。谢谢: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美容
&&已帮助用户:61132
问题分析:你好,股藓一般以外治为主,不需内治,但顽固者、泛发者可以加用内治疗法。意见建议:药物可用复方雷琐辛溶液,克霉唑治疗,另外中草药外洗是治疗股癣有效的方法之一,它见效快,止痒好,治愈后不容易复发。
关注此问题的人还看了
大家都在搜:
医生在线 - 免费健康咨询
随着亚健康人群的增加,各种莫名的病症都找上了门,严重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着社会的进展,这种良性的作息
现代社会发展节奏快,生存压力大,人的心理压力也很大,但很多
免费向百万名医生提问
填写症状 描述信息,如:小孩头不发烧,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
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
百度联盟推广
搜狗联盟推广
评价成功!仝小林:方药用量论
核心提示: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中医有效之秘也在于药量。用量是方药的灵魂。如果说,理法方药画出了治疗的轮廓,那么用量就是画龙点睛之笔。在唐以前,大小剂量并存,以汤剂为主,以大剂量为主。宋以后,大小剂量并存,以小剂量为主。宋代提倡煮散的结果,使临床用量范围——剂量域大大缩小。
  辨治理法方药量,药量精准处方成。大小缓急定方量,丸缓汤荡分剂型。   煮散汤剂减一半,丸散十分之一成。经方十五急危证,慢病九克即管用;  预防调理治未病,一两三克即相应。随证施量基本策,用量调整看反应。  效毒确定最佳量,个体治疗最高明。一病有一治疗窗,异病同治量不同。  仝小林,教授,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973首席专家。临床辨证用药注重用量的选择,现将其观点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中医有效之秘也在于药量。用量是方药的灵魂。如果说,理法方药画出了治疗的轮廓,那么用量就是画龙点睛之笔。在唐以前,大小剂量并存,以汤剂为主,以大剂量为主。宋以后,大小剂量并存,以小剂量为主。宋代提倡煮散的结果,使临床用量范围——剂量域大大缩小。(林亿:久用散剂,遂忘汤法。)以至于中医在急危重症和疑难病面前显得力不从心,阵地逐渐缩小。临证时,即使理法方药辨证精当,但若用量把握不准,就是功亏一篑,临门一脚不给力。  评价一个医生处方用量之大小,不要仅仅看单味药剂量,还要看处方的总剂量。经方剂量在传承中有较大变异。北京中医药大学傅延龄团队详细考证了仲景常用中药两千年来的剂量流域,在历史长河的不同阶段,有宽有窄。这提示,剂量受当时的主流医家和政府引导影响甚大,而且,中药该用多大剂量始终停留在个人经验的层面,随意性甚大。病量效、证量效、方量效、药量效、组分量效、成分量效、时量效、累积量效,以药为本的剂量阈和以人为本的用量策略,都是需要中医药同道乃至多学科协作,花长时间、大气力,来探索、研究、总结的。因此,开展方药量效研究,是引导中医走向量化时代的必由之路,也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中医药人的任务和使命。  【用量策略】  什么是用量策略  用量策略,也称随证施量,是医生对病人、疾病及病情精确判断后,给出的用量对策。它是方药剂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量医生临床水平的重要标准。当辨证、选方、用药确定后,合理用量是疗效的关键所在。没有一定的量,就没有一定的质,也就没有一定的效。对量的运控能力,是衡量一个医生临床水平的重要尺度,能把握症、证、病之进退,准确而精准的用量,是一个医生成熟的标志。治病是一门艺术,是在治病的方式方法上,表现出的创造性和有效性,是突破常规的卓越,而用量策略是治疗艺术的集中体现。  在决定用量前,应明确以下几点:①用精方还是围方?(注:精方:指方剂药少而精,药专力宏,适于急危重难,多用重剂。围方:指方剂药多而广,药缓力散,靶点众多,适于慢性病调理,多用量平和。)②用汤方还是丸散膏丹?③汤方,是煮散还是煎汤?④煎汤,是用高中低(以仲景一两为3、9、15克)的哪个剂量?⑤怎样服法?  辨治理法方药量,药量精准处方成。大小缓急定方量,丸缓汤荡分剂型。煮散汤剂减一半,丸散(膏丹)十分之一成。经方十五急危证,慢病九克即管用;预防调理治未病,一两三克即相应。随证施量基本策,用量调整看反应。效毒确定最佳量,个体治疗最高明。一病有一治疗窗,异病同治量不同。(注:急危重难,经方之一两可按15克折算;慢病,一两按9克折算;调理或预防,一两按3克折算。)  “35”剂量减半原则:仝小林教授用常规剂量汤药处方,有三个“35”用量减半原则:即70岁比35岁减半;150公分比185公分减半;50公斤比85公斤减半。  因人施量  口味关乎性格,也关乎疾病。一般来讲,口味清淡之人,药物用量宜偏轻,有如腻食则胃肠不受。口味厚重之人,药物用量宜偏重,如吃清淡则寡味。故口味之轻与重,可作为用量轻重之参考。  鲜,是口味偏淡的客观条件。食物来源,越是新鲜,口味越偏淡。反之,口味越浓。凡好吃腌肉、腌菜的地方,其获取新鲜食物和保存新鲜事物的条件越差。地域,决定了人的习惯,习惯决定了人的体质,体质决定了选药和药量。因此,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病剧人弱宜“单省”,病轻人强“重复”胜。老弱久病食即弱,胃不胜药补难行。一分胃气一分补,小量递进缓收功。(注:“单省”,即小方轻剂;“重复”,即大方重剂)  闲来读“小品”,原汁原味方。消渴热中求,知母解肌良。服药节度篇,方量法度彰。老弱宜“单省”,“重复”少壮强。(注:《小品方》,为南北朝时期陈延之所著的一部著名的方书。)  处方用量策略  处方用量,分君臣佐使。君药主打,用量宜重;臣药辅助,相对量轻;佐使之药,反佐、调和、引经,用量宜据君臣而定。以葛根芩连汤为例,葛根八两为君,芩连各三两为臣,甘草二两调和为佐使。  方剂中君药之量,有举纲带目者(如补阳还五汤,四两黄芪举纲,其余活血化瘀之药均钱余),有接力取效者(如麻杏甘石汤,麻黄快速发汗,石膏后续发汗),有借力臣药者(如当归补血汤,君药当归借臣药黄芪之力),有单刀直入者(如独参汤),有合力围歼者(如大黄蛰虫丸)。全在临门一脚,进球为是。  【效与毒】  是药三分毒,毒药治大病,这个道理谁都懂。但对待毒剧中药,医生的态度会有很大的不同。有的畏之如虎,有的努力实践。对剧毒药使用的经验和胆识,往往决定了一个医生的临床水平。医生,由于专长擅长不同,体会很不一样。一般说来,勇于探索迎接挑战的医生,他的患者群疑难危重就多,当然他的风险就大。  效与毒的取舍原则:救急以效为先,活命第一,所谓“治病留人”;调理以毒为先,安全第一,所谓“留人治病”。看似平,合病机,无毒可治大病;看似毒,用得巧,有毒亦保安全。  启用毒挽救生命则毒效两刃,大医精诚如履薄冰诚可敬;求且过贻误战机则宽严皆误,医学誓言生命所系要反思。横批:医魂。  在慢病治疗中,既有累积获效,也应注意累积获毒。  【合理用量】  合理用量是解决中医疗效难题的突破口。它的指导思想是实事求是,把握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最佳尺度;它的技术要点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个体化操作。疑难病,是一种挑战,而合理用量是重要突破口。如果说,理、法、方、药是辨证论治的四个步骤,那后面必须加一个字:量。即:理法方药量。仝小林教授之所以强调在理法方药之后,必须加一个量字,就是因为在很多急危重症的治疗,如果在量上没有突破,可能就会是杯水车薪。而在预防或慢病调理上,量过大则可能是小题大做,乱伤无辜。因此说中医辨证论治的完整过程是:理法方药量。  药之用量,由大转小不易,由小转大更难,何也?小,仅需细腻;大,必有胆识。但疾有轻重,病有短长,用量不可胶柱。该大则大,不大则药难胜病;该小则小,不小则病难受药。故量大量小,全在于一心,全在于中病。中病即是合理。  本经,将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以现代来看,上品应为药食同源的养生之药,用量范围较宽;中品应为无毒或小毒的治病之药,用量范围可适度放宽;而下品应为毒剧之药,用量宜慎之又慎。若处方不论上中下品,一律10克、15克,则是未得本经要领。  大剂小剂,柔道霸道,两相所宜,要合理用量;重剂沉疴,四两拨千,各领风骚,体味个中三昧。病之于药,两相契合,则病易瘳。病小药大,气不运药;病大药小,杯水车薪。  英雄肝胆,拿捏七寸,药量给足,中医未必慢郎中;三唯医学,原创思维,知行合一,古树犹可发新枝。拿捏不准,小量递增;拿捏得准,一步到位。所谓放浪鲁莽足成偾事,胆大心细安效两求。  我们所提倡的经方大剂量,是针对急危重症与急性发作期,所采取的快速起效、遏制病势的措施。病情一旦得到有效控制,则中病即止或中病即减,改用丸散膏丹善后调理。所谓:合理用量在病情,大小巧用总相宜。在急危重症治疗上,可能有较大的剂量探索空间。要拿下来(有效性),要有把握(安全性),找到合理的最佳剂量,是我们探索的目的和目标。唯用量精准,汤丸合理,在较宽之剂量范围内,游刃有余,不断实践,切磋尝试,此非古人已立之规矩可照搬套用也。  【煎药】  仝小林教授家庭中药煎煮方法(慢病):①加温水漫过药材3指以上,泡一个小时左右。②武火烧开,转为小火,煎一小时。③将药汁过滤,药渣倒掉。洗净药罐,将药汁重新倒入药罐,大火浓缩至300~400毫升,冰箱保存。④分两次服。服前加温并摇晃至沉淀溶解均匀。  煎药不在次数多少,而在于加水量。仲景煎药,多只煎一次,不似后世之两煎三煎,其用意何在?仝小林教授主持的方药量效973项目,在专家们讨论时,药学家王跃生教授打了个很有趣但又很值得思考的比喻:熬中药如同炖鸡汤。只炖一次,浓浓的鸡汤原汁原味很香;若炖两次,再倒在一块浓缩,肯定就不是味了。当然,一煎好还是两煎、三煎好,要科学证实。  经方均是一煎,现代采用两煎时,应如何折算经方用量?研究表明:一煎,能煎出有效成分大约60%~70%;两煎,可达90%左右。由此粗略估算,用经方,若采取两煎时,剂量宜相应减小。以范吉平、傅延龄教授考证结果,仲景经方一两等于13.8克计算(据范吉平、傅延龄教授精细考证:西汉官制度量衡一斤为250克,被十六两除,一两等于15.625克。东汉一斤为220克,被十六两除,为13.8克),则在两煎条件下,似以9克/两左右用量为妥。  【服药】  怎样确定一日内服药次数?凡急危重症,药宜分4~8次服,每3~6小时服一次。既可保持高效血药浓度,还可减少毒副作用,如麻黄汤、大承气汤,药量虽大,可保安全,随证施量,易于掌控。慢病一日分2~3次服(上班族2次)。预防或调理之丸散膏丹,可一日一服。呕吐或脾胃极度虚弱病人,可频频饮服。  为了保证用药安全,仝小林教授在超药典剂量治疗急危重症时,通常嘱病人一剂药多次频服,或首剂先半量试服。慢性疑难疾病,采取递进式给药,视病情变化渐增,有效后,维持一段时间,再递减。使用可能有副作用的剧毒药时,一定要定时检查安全指标。如附子,注意查心电图;雷公藤,注意查肝肾功能、血尿常规等。  【剂型选择】  急病药浓,只取头煎;慢病两煮,混匀分三;恢复煮散,节省药源;未病调理,丸散膏丹。  如何选择汤丸  汤者荡也,丸者缓也。此选汤用丸之基本。仝小林教授治病,急危重难用汤,急病缓解后或慢病,则用丸散膏丹。盖由急病急治,大剂短程,首剂倍量,速战速决;慢病所成,冰冻三尺,需蚕食缓进,方可步步为营。蜜丸、服散、膏方、水丸,皆适宜慢调。消化道疾病,服散、蜜丸,可直达病所,疗效尤佳。  丸散膏丹剂型之选择:凡矿物、动物、植物类,无刺激或腥臭、异味者,可入服散或水丸;反之,宜做水丸,不宜服散。蜜丸或膏方,原则上只适合植物动物类,且无强烈异味者。蜜丸适宜慢调,有养胃护胃之功,膏方更适宜补养。丸者缓也,仅可言其大概,许多丸散丹,由剧毒药组成,其力甚宏,不可轻言其缓。  丸散膏丹,许多医生已经陌生。绝大多数慢性病,均可用丸(蜜丸)、散(服散或煮散)、膏(膏方)、丹(水丸)来慢调,累积起效。汤药,主要用于急危重症,汤者荡也。然而,常常看到医生,几乎全开汤药,而且一个疾病,从头至尾,汤药一贯到底。既违背汤、丸使用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又浪费了大量中药材。所以,有经营头脑的商人,应大力开拓专门制作配送丸、散、膏、丹的个体化制药市场,为医生选择剂型提供方便。  恢复传统煮散  如何节省药材?中药价格一直攀升。有人预言,早晚有一天,中医会从简便易廉的大众医药,变成贵族医药。这多么可怕!仝小林教授治病,能丸散膏丹,不用汤药。需用汤药长期服,则嘱咐病人,把饮片打成粗粉。一般来说,根茎类中药,打成粗粉煎煮,大约可节省一半的饮片,相当于一剂中药煮出的药汁,吃2天。此即传统煮散。  煮散,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剂型。宋代煮散,由国家政府来提倡和推广,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等都大量记载了煮散,已盛行了四百多年。当时的突出问题,就是药源紧缺。这正是我们今天的大难题。煮散,可节省药源,降低药价,势在必行,因此要大力提倡。煮散,是所有剂型中,与汤剂最为接近的剂型。  煮散方法:据笔者的团队张家成、刘峰、彭智平等研究,颗粒在20-60目的粗粉,加相当于药材重量的15倍左右的水,煎煮15分左右(注意搅拌,防止糊锅)即成。饮片汤药一剂的量,煮散可吃两天,而药力相当。大约可节约3/4能源(按煎煮一小时计算)和1/2饮片药材。因此,恢复宋代传统煮散,是颇为值得提倡的。  调理胃肠病,仝小林教授常让病人服散。即将药打成细粉,混均,每次3~9克,用温水调服。一般在饭中或饭后服。既节省药材,又可直接作用于胃肠,简便效廉。如枳术汤、小半夏汤、六君子汤、平胃散等。
  免煎颗粒  免煎颗粒,主要是因为其药物都是单味提取,没有共煎过程,而常被诟病。但免煎颗粒,绝不失为金领、白领之简便剂型。仝小林教授用之,嘱病人冲泡后,有条件者,像煮咖啡一样,煎煮五分钟,即可解决共煎问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扫一扫”分享
在线咨询(向医生免费提问)
请在此提交您的问题,即有万名医生10分钟内为您解答
答你所问,名医在线近距离。
阿里、京东和1号店均已取得网上药品销售第三方平台资质…… []
科学用药指南
中外医药新闻
医药政策解读
安全用药知识
知名药企动态
连锁药店资讯
在2016糖尿病年会(CDS)上,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 []
10月8日是全国高血压日,来自重庆市疾控中心的数据显…… []
恋足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人骚客中也自古有着恋足…… []
老年人只要掌握好的睡眠方法,定能健康又长寿…… []
我国癌症发病率接近世界水平,但死亡率高于世界水平…… []
只需要用手一量,就能知道每天吃多少可以减肥了。…… []
近期同仁堂药物重金属超标的事件再一次引起了人们对中医药安全问题的热议,甚至有人提出了“朱砂有毒,要一并诛杀”的说法。中药方中的各味中药剂量如何取的技巧?
中药方中的各味中药剂量如何取的技巧?
中药方中的各味中药的剂量如何取?
选定中药方剂中的用量需要根据以下四种情况:
  1.根据病人的体质情况选定用药量
  儿童、老年或体质瘦弱的病人,用药量应轻些,特别是在给这些人使用清热、降火、泻下药时,用药量一定要轻,否则用药量偏重易损伤元气,对治疗不利。对一些体质健壮,且患有热症、实症的病人,用量宜重些,这样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2.根据病情的需要选定用量
  一般情况下在治疗病情严重急性病或热性病时,用量常偏重,在治疗慢性病,热象不明显或病情较轻时,用药量常较轻。用药量的多少还应根据病情的变化随时调整。
  3.根据药物的质地选定用量
  质地重的矿物质类、植物的根茎、动物的贝壳、骨骼等药,用量常重些,如灵磁石、黛赭石、生石膏、何首乌、茯苓、龙骨、牡蛎等;质地较轻的花芯类,如红花、菊花、旋复花、灯心草、以及昆虫动物的蜕壳如蝉衣,蛇退等用量宜轻些,介于二者之间的植物的果实、根皮、茎叶全草等类药用量常居中。
  4.根据药物的性质选定用量
  某些贵重药如人参、鹿茸、西洋参、藏红花、海马、冬虫夏草等前程药不宜过重,应根据病情需要酌情选量,这样即可达到疗效,又不至于造成浪费。对一些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药物如细辛、牛黄、麝香等药用量不宜过重常常在1克以内。而作用平常、价钱便宜的中药如益母草、熟地、桑叶等可用到20~30克。
尖锐湿疣可以用中药来调理增强免疫力,尖锐湿疣是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所致的性传播疾病,尖锐湿疣有复发的特性,可以多次复发.目前没有根治的药物和特效药,主要以增强免疫力预防复发为主.
由于中医治疗取材方便,治疗彻底,目前仍有很多尖锐湿疣患者接受中医治疗。中医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疣体的大小,结合全身症状,常划分为3型论治。它们是湿热下注证、外染毒邪证和气血瘀滞证。湿热下注证常发生于素体肥胖,阴部潮湿的患者;外染毒邪证常发生于不洁性交的患者;而气血瘀滞证主要见于湿疣日久,疣体灰暗的患者。
  1、湿热下注证
  湿热下注证或有肛周皮损潮湿红润,或有包皮过长,或有白带过多或其他皮肤病。常伴口苦、口粘、口渴不喜饮水,大便粘滞不畅,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这是由于肝胆湿热下注,循经流注阴部所致。治疗宜清利湿热,解毒消疣,方药如下:
  苍术10g 黄柏10g 生苡仁30g 土茯苓30g 丹皮10g 通草10g 泽泻10g 马齿苋30g
  方中苍术、黄柏清下焦湿热;生苡仁健脾除湿,具有抗病毒的功能;配土茯苓、丹皮、通草、泽泻、马齿苋解毒除湿,活血化瘀。如湿热重者,可加入龙胆草10g;大便不通者,可加入芦荟10g。
  2、外染毒邪证
  常见疣体增大迅速,或合并梅毒、淋病,有明确的不洁性交史。自觉症状常较轻或无,舌脉亦可正常。这是由于外染毒邪,毒气蕴滞,故疣体增大迅速。治疗宜清热解毒,常用方药为去疣三号方加减:
  马齿苋60g 败酱草15g 紫草15g 大青叶15g 木贼草15g
  方中马齿苋为主药,清热解毒;配合败酱草、紫草、大青叶、木贼草加强清热解毒、活血散结之效。如皮损灰暗,或病程较长,酌加蜂房、丹参、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
  3、血瘀滞证
  见于皮损暗红或暗褐色,增长缓慢,经久不消,或有疼痛的患者。舌暗淡,苔薄白,脉细涩。这是由于毒邪结聚日久,阻滞气机,致气血瘀阻所致。治疗宜理气活血、化瘀散结,常用方为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10g 红花10g 川芎10g 当归10g 丹参10g 蜂房10g 柴胡10g 夏枯草30g
  方中取桃仁、红花、川芎、当归、丹参、蜂房活血化瘀;柴胡疏肝理气,引药直达病所;夏枯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如患者为气虚者,可加入生黄芪30g,补气解毒,提高机体免疫力;疣体坚硬者,可加入生龙牡各30g以软坚散结。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处方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