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故事工作的人的故事

不辞长作新疆人系列报道之四:内地工作的新疆人的故事
更改文字大小:
编者按:<font face="楷体_GB年4月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新疆时,愉快地回忆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投身兵团建设的美好故事,并满怀深情地说:“我当时插队在陕北,很向往这里。苏东坡诗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新疆有烤馕、抓饭、羊肉串、哈密瓜、葡萄等等,咱们有充足的理由说‘不辞长作新疆人’。”
在日召开的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张春贤书记吐露心声:“我真诚希望做新疆各族人民的‘儿子娃娃’。”无论是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道出的“不辞长作新疆人”,还是张春贤书记生发出的甘当新疆“儿子娃娃”的豪迈气概,都流露着对新疆这片土地的挚爱和赤诚。当前,新疆各族儿女正在用不同形式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祖国的新疆建设得越来越美好”的殷切寄语,不管暴恐分子如何叫嚣,天山儿女都以忘我的精神,扎根新疆,融入新疆,像石榴籽那样紧紧地抱在一起,携手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
8月15日,本报推出“不辞长作新疆人”系列报道之一。今天,本报推出系列报道之四,为读者介绍四位在内地工作的新疆人“不辞长作新疆人”的故事。
亚心网讯(记者燕红君 刘翔 佟向东摄影报道)
为新疆做事,我义无反顾
8月15日,刘媛媛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
8月15日,全国青联委员、中央民族歌舞团著名青年歌唱家刘媛媛随团中央、全国青联志愿者艺术团来到新疆昌吉州进行为期3天的“走基层”慰问活动,这也是刘媛媛个人品牌公益“刘媛媛公益音乐课”的再次赴疆之行。
当日,可爱、阳光、美丽的刘媛媛接受了记者采访,倾诉了她的新疆情结,她说:“新疆是滋养我艺术的地方,是我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地方,为新疆做事,我义无反顾。”
“新疆是滋养我艺术的地方”
新疆是刘媛媛的艺术启蒙地,也是她进行创作的灵感之源。
刘媛媛的父母都是艺术家,她从小就有艺术天赋。虽然出生在遥远的云南,但她少年时期在新疆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音乐之路也是从新疆开始的。
8月15日,刘媛媛与记者提到了自己的恩师——著名音乐家王洛宾。刘媛媛说,小时候,她参加一次部队在南山举办的夏令营活动,和一些小朋友一起表演舞蹈,演出结束后,她独自在河边玩耍,遇到了王洛宾,她叫这位慈祥的老人“爷爷”,她当时不知道,面前的“爷爷”就是大名鼎鼎的“西部歌王”。
刘媛媛说:“那次相识后,王洛宾老师开始指导我唱歌和跳舞,还带我去新疆军区文工团观看演员们排练,我深深地被演员们的热情和汗水感染,以后只要一有空,我就跑去看演员们排练,我真的为新疆歌舞着迷。”
刘媛媛还很怀念小时候上学路上遇到的接亲车队,她说:“那时候,遇到接亲的车队,那种打鼓唱歌的热烈场面让我终生难忘,这一切一切的经历,都对我走上音乐的道路产生了深刻影响。新疆,是滋养我艺术的地方。”
“爱是一切生活状态的基础”
从扎着满头小辫的苗族小姑娘蜕变为著名歌手的10多年里,刘媛媛除了用各种奖项证明自己的音乐实力,更多的是将自己从小感受到的爱送给了更多的人。第五届全国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爱心大使”、联合国授予的“世界和谐大使”称号、“百国首脑组委会”授予的“世界友好和平使者”称号……刘媛媛担任这么多的大使,是大家对她的责任心、公益心和爱心的一种肯定。
刘媛媛对记者说:“爱是一切生活状态的基础。”她认为,没有了爱,一个人就很容易陷于精神的空洞,感觉不到生活的意义。
刘媛媛用行动践行着她的话。就拿她对新疆的爱来说吧,早在两年以前,她的“刘媛媛公益音乐课”就走进了乌鲁木齐市第六十六中学,与那里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以及蒙古族的孩子们同歌共舞,一起绽放民族团结之花。这次来新疆,她还打算教孩子们和一些智障人士用手语演唱《爱无界》,她觉得爱是没有界限的,希望爱可以温暖更多的人。
刘媛媛希望近期能在新疆举办一场以“我们是兄弟姐妹”为主题的公益演唱会,让更多的人能够免费听到她的歌。目前,她和自己的团队已经在筹备一个以“我们是兄弟姐妹”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计划在完成本次慰问演出之后开展。她说:“这项活动将通过媒体的力量在全疆征集能够体现民族团结的艺术作品和故事,例如歌曲、舞蹈、诗歌、绘画作品和摄影作品等,并将邀请从新疆走出去的名人以及各个行业的名家共同担任评委,体现出‘我们是兄弟姐妹’这一主题。”
“我是风筝,新疆是放风筝的‘人’”
虽然现在工作生活在北京,但刘媛媛永远牵挂着新疆。她还记得,自己小时候住在乌鲁木齐市幸福路街道的时候,常去帮妈妈打酱油和醋,她特别喜欢喝新疆的醋,觉得新疆的醋能保护好她的嗓子。这次回新疆,她再次回到幸福路街道探访,发现那里种了很多树,楼房也漂亮多了。
刘媛媛告诉记者:“我走过很多不同的地方,别人问我是哪里人,我都说自己是新疆人,别人问我你是维吾尔族吗?我说自己是苗族,别人就更奇怪了,我就解释说自己跟随父母是支边来到新疆的。别人问我新疆最好的是什么,我就和他们说,我心中的新疆可以从三方面理解:第一,新疆是歌舞之乡。新疆的民族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歌舞,新疆的舞蹈是和国际接轨的;第二,新疆的人好。新疆人性格豪爽,特别好客;第三,新疆的饮食文化让我引以为荣。胡萝卜、西红柿、洋葱在新疆非常受欢迎,世界各地的人们也非常喜爱这些食物,可以说新疆的饮食是国际化的。”
谈到自己和新疆的关系时,刘媛媛将自己比作一只在天空中飞翔的风筝,而将新疆比作是放风筝的“人”。“无论风筝飞得多么远,新疆都会牵扯着我的情感,永远不会断掉。不辞长作新疆人,来了新疆我就不想离开。”她说。
天山网新闻客户端
天山网新闻客户端
天山网官方微信(微信扫描关注)在时代背景下讲好新疆故事--新疆频道--人民网
在时代背景下讲好新疆故事
&&&&来源:&&&&&
讲好新疆故事唱响新疆声音
“如何提高新闻作品质量研讨会”召开
12月26日上午,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闻工作者协会和德汇文化俱乐部联合主办的“如何提高新闻作品质量研讨会”召开,自治区新闻界多家媒体骨干齐聚一堂,共同分享提高新闻作品质量的经验,探讨方式方法。
牢固树立创新意识、精品意识
新疆电视台副台长吾买尔江?穆罕么德分享了新疆电视台的经验。他说,新疆电视台多年来牢固树立创新意识、精品意识,主要以改版创新和作品创优作为提高新闻作品质量的重要手段。狠抓精品节目创作,层层分解、任务到人,打造了一批品牌栏目,涌现了一批优秀人才,培育出了一批优秀的电视文化产品。在品牌节目建设上扎实推进,使节目整体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不断加大品牌意识的培育研发力度,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节目评估体系,监督节目质量运行。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力量创优,新疆电视台各语种频道立足自身定位和受众需求,通过抓重点、抓特点,强化竞争点,构筑各自的传播特色和优势,积极打造极具特色的品牌。坚持创新、创优建设高素质新闻队伍,注重对各民族采编人员的新闻素质培养。
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周川从“加强精品创优,提升文化品位”的主题探讨了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如何支持从业人员创优的经验。他说,在创优理念上要实现从随意即兴到自觉策划的转变,创优主体上也要由单兵作战向联合作战转变。优秀的新闻作品都是需要联合作战的,比如大型的现场直播、大型主题报道、系列专题等往往都需要举全台之力来完成,有的新闻作品甚至需要跨媒体、跨行业来完成。在创优效益上要实现从单一创优向品牌节目建设的促进上转变。广播要创优、节目要创新、频率要提升品位和吸引力、电台要打造精品形象,这些都必须由只重视单个节目的创优向全面的品牌建设转变。同时,在奖励上也实现了从“小打小闹”到敢于重奖精品佳作的转变,从而鼓励从业人员创优。
在时代背景下讲好新疆故事
“新闻作品创优要在大的时代背景下讲好新疆的故事。”新疆都市报总编辑靳泉说。好的新闻作品必须是有根基的作品,要把握好时代背景。而新疆当前的重要主题就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包括民族团结、去极端化、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新疆各民族的向心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新疆人的形象的树立等方面。在新格局下创优也必须要有不同的思路。
新疆经济报产业经济部主任张雷说,今天的时代已经进入自媒体时代,这对职业新闻人在提升新闻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如何利用现在新媒体、新手段和新平台更好地去提升新闻的质量。新媒体传播手段的出现会更加凸显职业新闻人的价值和职能。他认为提升新闻质量要“回到人上来”。新疆经济报长期以来从不停滞创新,在新闻形式创新上讲究自由、活泼、不拘一格,内容上更多关注人的命运。
克拉玛依日报企业新闻部副主任刘亚峰分享了克拉玛依日报创作精品新闻的做法和经验。克拉玛依日报历来重视精品新闻的写作,在制度上鼓励编辑记者创作好新闻,坚持业务学习,坚持派外学习,抓好精品新闻的跟踪落实,营造了浓厚的精品新闻写作氛围。
自治区记协主席祝谦作总结发言。他说,各媒体要相互学习,媒体内部要加强业务讨论学习,营造创优的浓厚氛围,不断提高新闻作品质量。2015年,自治区各媒体的新闻报道一定要紧扣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主题,在新闻作品中讲好新疆故事,唱响新疆声音,展示新疆形象,书写新疆主流,传递新疆智慧。(刘娟)
(责编:罗继娜、沈剑)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疆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