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通报探究

常见的生物学研究方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9页免费101页免费1页免费3页¥3.009页免费 15页1下载券1页免费2页免费41页1下载券15页1下载券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15页1下载券3页免费6页1下载券3页免费19页7下载券
常见的生物学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生物科学探究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六个环节,分别是________、______..
生物科学探究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六个环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填空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生物科学探究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六个环节,分别是________、______..”主要考查你对&&科学研究方法&&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科学研究方法
科学探究的定义:科学探究是指为了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通俗地说,就是让我们自己去发现问题.主动去寻找答案,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科学探究重在探索的过程,而不是只注重答案本身。科学探究的过程:
探究实验遵循的一般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①单一变量原则: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要研究的因素),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既便于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又能增强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②列照原则:通常一个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也称控制组,对实验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照组。从理论上说,由于无关变量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影响是相等的,故实验组与对照组两者的差异。则可认定为是来自实验变量的效果,这样的实验结果是可信的。按对照实验的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通常可分为:空白对照、自身对照、相互对照和条件对照。 探究实验设计的思路:操纵实验变量,控制实验变量,捕获反应变量①实验变量(自变量):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的因素或条件。例如:温度(60℃、沸水、冰块)等。 ②反应变量(因变量):由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结果。例如:淀粉遇碘后的变蓝现象。 ③无关变量:实验中除实验变量外的影响实验结果与现象的因素或条件。例如:试管的洁净程度、实验的时间长短等。 ③额外变量:由无关变量引起的变化结果。 特别提醒:①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通过一次探究就能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②在科学探究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既要以一定的科学知识为基础,又不能被原有的知识所束缚。当科学探完的结论与原有的知识发生矛盾时,应大胆地修正原有的知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①观察法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生物科学的很多重大发现或发明都源于细致的观察。观察法就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观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地感知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 a. 观察的类型b.科学观察的特点:第一.要有明确的目的。第二.要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即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第三.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第四.& 及时做好观察记录。 ②调查法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了解生物种类、生存环境和外部形态等常用的研究方法。调查者以正确的理论与思想作指导,通过访谈、问卷、测验等手段.有计划地,广泛了解.掌握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科学调查的步骤:明确调在的目的和调查对象一制订合理有序的调查方案→实施实验调查方案。并如实做好记录→对调查情况和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写出调查报告。生物调查活动的注意事项:调查是一项科学工作。对于所看到的生物,你不管是否喜欢它,都要认真观察,如实记录;不要损伤植物和伤害动物,不要破坏其生活环境;注意安全,集体行动。 ③实验法生物学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自然科学。利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方法。实验法就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 ④测量法(略)规律总结:①科学探究是认知的主要途径、方法和过程,适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②认知生物的形态、行为的方法主要是观察法。 ④认知生物的结构、生理的方法主要是实验法。④认知未知且周围不存在的生物的方法主要是文献法。
细胞结构不等于严整结构:&&&& 严整结构是指生物结构的完整性和严格有序性。有的同学认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也就没有严整的结构,这是不对的.因为:①病毒也是生物,生物都具有严整的结构;(②病毒几乎都是由蛋白质和一种核酸(DNA和RNA)构成的。在病毒中蛋白质总是构成外壳,核酸位于外壳包围围的核心,因而核酸受到蛋白质的保护。研究表明,将病毒的两大成分分离开,用单纯的核酸去感染寄主,感染的能力下降,这说明病毒的结构也是完整有序的。总之,严整的结构是所有生物的结构特征。
辨析生物各种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进行生命活动的结构基础,是生物进行新陈代谢前基本场所。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应激性、生长和繁殖都是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生物通过应激性来适应周围环境,生长发育和繁殖使生物物种得以延续。应激性,反射和适应性的区别:&&&& 应激性是指一切生物在生长发育的过稃中,对外界各种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它是牛物的基本特征之一,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是需要定的结构来完成的,单细胞动物通过原生质来完成。而多细胞动物则主要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对后者而言,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发生的反应称为反射。可见,反射是应激性的一种表现,但它所包含的范围较窄,只有高等动物和人类才具有。植物虽然没有反射活动,但仍具有应激性,如茎的向光件、根的向地性等。&&& 适应性也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指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现象。例如,肉食动物有锐利的牙齿、尖锐的爪、盲肠退化等适应性特征。适应性的形成是生物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有利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并通过遗传逐代定向积累而来的。牛物体所表现出的适应特征,如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等,都是通过遗传传递给子代,并非是生物体接受某种刺激后才产生的,这点与应激性是不同的。对生物进行归类是生物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归类有以下几种不同依据:(1)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归类,生物可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大类。(2)根据生物的生活环境,可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3)根据生物的用途,可分为家禽、家畜、宠物、作物等。
发现相似题
与“生物科学探究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六个环节,分别是________、______..”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2295211300811919813735415733429316合肥市中学生生物科学探究大赛优秀作品展示
教育局动态
合肥市中学生生物科学探究大赛优秀作品展示
发布时间:
来源: 市教学研究室
&&& 2010年10月中旬,阴云密布,秋风肃杀,但阻挡不了来自合肥市(含三县)的近百名中学生物、化学老师的热情,他们云集合肥工大附中,参加合肥市教育局教研室举办的生物新课改成果展示:包河区中学生初中生物科学探究大赛成果报告会。这次会议是优秀作品展示会,更是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提高的会议。&&& 活动由合肥市教研室生物教研员黄威老师主持。以科学探究比赛活动总结汇报、学生PPT演示和实验操作演示、科学探究项目展板、学生科学探究报告集等形式向与会的专家、领导和参会的老师展示了生物工作室连续举办的三届中学生物科学探究比赛所取得的成果。工大附中的陈乐东书记汇报了初中生物科学探究实验大赛的情况,报告从活动的意义、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活动以“培养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为主题,以推动义务教育阶段生物新课程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为活动宗旨。积极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探究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生物新课程的实施。本次活动以学生PPT,结合实验操作回报、展板、生物科学探究活动报告集三种形式向大家展示。各校学生精彩的汇报,作品展板和一份份探究活动报告吸引了专家和老师们。&&& 本次活动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国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编制组核心成员之一的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汪忠教授闻讯赶来,并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安徽省科学研究院生物教研室主任董平老师很高兴地评价了这次活动,并对今后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她希望一线的老师们一定要钻研课程标准,把握科学素养的核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安徽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张部昌教授在百忙之中抽空赶来,细细地观看了展厅内的学生科学探究作品,对学生的创意和能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生们的奇思妙想和创意是我们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包河区教育局张德俊副局长对合肥市教育局教研室把本次活动放在包河区表示感谢,同时对合肥工大附中的鼎力相助,承担了活动会场、展厅和细致周到的服务表示感谢。合肥工大附中刘以成副校长也在大会代表附中领导班子和全校师生向专家、领导和参会的老师们表示热烈的欢迎,这项活动对附中的教科研工作也是一种促进。与会专家南京师大的汪忠教授,安大的张部昌院长,省教科院的董平和钟能政老师即听了来自各个学校学生的汇报,又观看了展板,感觉很有收获,是一次相互学习、交流的有意义的活动。
左起:省教科院钟能政、安大张院长、省教科院董平、南京师大汪忠、
&&&&&&&&&&&&&&&&&&&&&&& 包河区张局长、市教育局黄威
学生展示探究实验成果
省教科院董平主任和钟能政老师在观看各校展板
合肥市教育局 主办 合肥教育信息网 版权所有 (C) 
技术支持:合肥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生物学研究的困惑和思考
已有 11426 次阅读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关键词:生物 研究 问题
&&&&&&&&&&& 今天看到柳东阳转载的博文《学生物的不傻!傻的是执迷不悟》 。其实觉得做生物没有前途,不是什么新鲜的观点。MIT BBS上有生物劝退版。我也在我的博文里谈过我的大部分大学同学都离开了生物学研究 (《学科不同,评价标准完全不同---从我身边的两位同学说起》 )。我们在2000年大学毕业的时候,第一波离开生物界的是选择工作而没有读研的同学。十几个同学中,只有一个做的工作和生物相关。这也说明了,在那时,国内的生物产业几乎不能提供有吸引力的工作。现在有一些国产的或跨国的生物公司在中国开展业务,情况也许会好一点。但看了柳东阳转载的这篇博文,知道情况也好不到那里去。
&&&&&&&&&& 如果说,在中国,很多学生物的人都觉得没前途,那美国学生物的学生又怎么样呢?因为我没有在美国读过本科或研究生,所以只能谈一下自己的粗浅了解。在美国读生物的本科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对医学感兴趣的,他们打算读完生物本科后,继续读医学博士,然后当一名医生。这条路不是坦途,只有对医学感兴趣、聪明、刻苦、心理素质好的人才能实现当医生的理想。所以,想在美国当医生,得先学生物本科。这一点和中国的医学-生物-农业从本科开始就分家,有很大区别。
&&&&&&&&&&& 当然,也有一部分美国的生物本科生学了一段时间以后,觉得无趣,转了专业。除了学医的和转学的,剩下的人本科毕业以后,有一部分直接申请读研究生,但比例比较低(估计&15 %)。大部分人会在公司、政府部门、或科研实验室谋一个类似技术员的工作。选择技术员这份差事主要有两个原因:1)读了几年本科,欠了一屁股债,得有份薪水来养活自己,同时还掉一部分贷款;2)给自己一些时间来确定一下自己是否适合做生物研究,寻找一下适合自己的方向。做一到几年技术员以后,有的觉得这样也挺好,就继续做下去;有的觉得做生物没前途,转行;有的读研究生。当然,在美国的生物学研究生中,肯定也是有优等生和劣等生之分的。据我观察,两极分化还挺严重。好的那一部分人是真正对生物研究感兴趣,而且也确实有能力;差的那一部分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啥东西,还很自以为是。
&&&& &&&&&&即使美国的生物学教育体制对学生不断分流,尽量让适当的人选进入生物学研究,但官方统计还是表明,在众多行业中,从事生物学的科研人员有比较大的压力。这种压力的产生,显然是和生物学研究本身的特点有关。
&&&&&&&&&&& 我还清楚地记得,在大学毕业时,一位率先对生物学发难的同学说:都说生命科学是21世纪的科学,读完了以后,才发现这是22世纪的科学。他的这句笑话隐含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生物的复杂性导致了生物学研究的可推理性和可预见性很低,大部分情况下,是投入很多,产出很少。正是因为这种复杂,生物学研究需要投入比其他学科研究更多的人力物力,进行反复的试验和探求。即使全力以赴,最后还是可能回答不了提出的问题、机理不明、或发现原来的思路就是错的。另外,也正是因为这种复杂性,导致了生物学研究领域假的结果特别多。有人造了假,同行也难以判断。所以要成为一名成功的生物学家,除了要日夜努力,还需要很出色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编故事和写故事的能力,最好还要有团队领导能力。
&&&&&&&&& 做生物学研究就是这样:当学生或博士后的时候觉得难,不知道自己何时才能挤过独木桥,熬成老板;当老板时,也觉得很难,除了要指导手下做好课题,还要为他们的前程考虑:毕竟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当上老板;而他们一旦当上了老板,就很可能成了自己的竞争对手。
&&&&&&&&& 做生物难,是肯定的。所以我们在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要慎重考虑。如果觉得自己不合适,就要赶紧想出路。只要你努力想出和别人不同的东西,你就肯定有出息,不一定要做科研。此外,在教学科研体制上,我国的生物学还有很多需要改革的地方,例如医学-生物-农业是否应该合一、本科选课和转专业是否要更灵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数量是否应该严格控制。据我所知,美国有些著名的生物学家,一辈子也就只带了十几个博士生,但国内很多生物实验室在读的博士生就有十几个。这样下去,后果 会很严重。
&&&&&&&& 一句话:中国的科技教育改革,要围绕着年轻人的前途展开,如果事实证明,改革有利于年轻人的发展,能得到年轻人的拥护,就是成功的改革;否则,就是失败的。
&&&&&&&& 我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博导,尤其是生物学博导,会有这样的意识:不要说你能为国家做什么,先问你能为手下做什么。
(每次自己的博文被推荐到首页,我都有点紧张,怕自己的观点误导了别人。再看了一下这篇博文,我想补充几点。第一,生物学研究困难,并不意味着它没有意义。相反,我认为生物学研究很是有意思而且最有发展空间的学科。因为这个领域取得的进展都是新的,对我们的生活能产生直接或潜在的影响。第二,如果你对生物学研究感兴趣,就别轻言放弃。科研就是要做一些和别人不同的东西。不只是生物学研究有这样的困难,别的学科的研究也一样。第三,现在学科交叉越来越频繁,做生物的人除了要关注生物本身的东西,也要关注生物学研究的周围,因为生物学研究很依赖于新技术的发展;第四,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应该是同舟共济、共同发展的关系。相互理解和良好的沟通很重要。)
本文引用地址: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28
评论 ( 个评论)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 [02.28]
· [01.20]
· [01.07]
· [12.11]
· [12.04]
研究生信息
您现在的位置:&&&&&&
计算生物学研究中心
 & 生命科学的发展已进入组学的时代,随之而来产生了海量的数据。计算生物学中心将整合数学、计算机科学的技术方法,面对生命科学、医学的重大科学前沿问题,深度挖掘海量数据、建立新的数学模型,从全基因组水平、系统水平研究探索生物学规律。中心不仅要满足基因组所的需要,也会面向全院展开合作,完成科学攻关,揭示生物学奥妙。
实验室主任:
所属团队:
在研项目:
生物微进化的多基因遗传机制;
表观遗传在肿瘤及胚胎早期发育中的作用机制;
体细胞突变在肿瘤产生中的谱系分析
近期发表文章:
  1. Z. Yang. 2014. Molecular Evolution: A Statistical Approa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 press  2. dos Reis, M., T. Zhu, and Z. Yang. 2014. The impact of the rate prior on Bayesian estimation of divergence times with multiple loci. Systematic Biology submitted  3. Yoder, A. D., L. M. Chan, M. dos Reis, P. A. Larsen, C. R. Campbell, R. Rasolarison, M. Barrett, C. Roos, P. Kappeler, J. P. Bielawski, and Z. Yang. 2014. Molecular evolutionary characterization of a V1R subfamily unique to Strepsirrhine primates. Genome Biology and Evolution, in press  4. dos Reis, M.*, M. J. Donoghue, and Z. Yang. 2014. Neither phylogenomic nor palaeontological data support a Paleogene origin of placental mammals. Biology Letters, in press  5. Leaché AD, Harris RB, Rannala B, Yang Z. 2014. The influence of gene flow on species tree estimation: a simulation study. Systematic Biology 63:17-30.  6. Yang Z., and C.E. Rodríguez. 2013. Searching for efficient Markov chain Monte Carlo proposal kernel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U.S.A. 110: .  7. Rannala B, Yang Z. 2013. Molecular clock dating. pages 68-74 in Princeton Handbook of Evolution (ed. D.A. Baum).  8. dos Reis, M., and Z. Yang. 2013. Why do more divergent sequences produce smaller nonsynonymous/synonymous rate ratios in pairwise sequence comparisons? Genetics 195:195-204.  9. Stadler T, Yang Z 2013. Dating phylogenies with sequentially sampled tips. Systematic Biology 62: 674-688.  10. Zou X-H, Yang Z, Doyle JJ & Ge S. 2013. Multilocus estimation of divergence times and ancestral effective population sizes of Oryza specie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rapid diversification of the genus. New Phytologist 198: .  11. Rannala, B, and Yang, Z. 2013. Improved reversible jump algorithms for Bayesian species delimitation. Genetics 194: 245-253.  12. dos Reis, M., and Z. Yang. 2013. The unbearable uncertainty of Bayesian divergence time estimation.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51:30-43.  13. dos Reis M., Inoue J., Hasegawa M., Asher R., Donoghue P.C., Yang Z. 2012. Phylogenomic data sets provide both precision and accuracy in estimating the timescale of placental mammal evolution. Proc. R. Soc. Lond. B. Biol. Sci. 279: .  14. Zhai W, Nielsen R, Goldman N, Yang Z. 2012. Looking for Darwin in genomic sequences - validity and success of statistical methods.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9:   15. Zhu T, Yang Z. 2012. Maximum likelihood implementation of an isolation-with-migration model with three species for testing speciation with gene flow.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9:   16. Zhang C, Rannala B, Yang Z. 2012. Robustness of compound Dirichlet priors for Bayesian inference of branch lengths. Systematic Biology 61:779-784  17. Yang Z., Rannala B. 2012.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Nature Review Genetics 13: 303-314.  18. Parham, J, Donoghue, P, Bell, C, Calway, T, Head, J, Holroyd, P, Inoue, J, Irmis, R, Joyce, W, Ksepka, D, Patane, J, Smith, N, Tarver, J, van Tuinen, M, Yang, Z, Angielczyk, K, Greenwood, J, Hipsley, C, Louis, J, Makovicky, P, Mueller, J, Smith, K, Theodor, J, Warnock, R and Benton, M, 2012. Systematic Biology  61: 346-359.  19. Warnock, R.C.M., Z. Yang, and P.C.J. Donoghue. 2012. Exploring uncertainty in the calibration of the molecular clock. 8: 156-159.  20. Rannala B., Zhu T., Yang Z. 2012. Tail paradox, partial identifiability and influential priors in Bayesian branch length inference.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9: 325-335  21. Zhang C., Zhang D.-X., Yang Z. 2011. Evaluation of a Bayesian coalescent method of species delimitation. Systematic Biology 60, 747-761  22. Brown RP, Yang Z. 2011. Rate variation and estimation of divergence times using strict and relaxed clocks.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11:271  23. Zang, L.-L., X.-H. Zou, F.-M. Zhang, Z. Yang, S. Ge, 2011 Phylogeny and species delimitation of the C-genome diploid species in Oryza.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49: 386-395.  24. Groussin M., Pawlowski J., Yang Z. 2011. Bayesian relaxed clock estimation of divergence times in Foraminifera.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61: 157-166.  25. Yoshida I, Sugiura W, Shibata J, Ren F, Yang Z, Tanaka H. 2011. Change of positive selection pressure on HIV-1 envelope gene inferred by early and recent samples. PLOS One 6:e18630.  26. dos Reis M, Yang Z. 2011. Approximate likelihood calculation for Bayesian estimation of divergence times.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8:.  27. Zhu, T., Y. Hu, Z. Ma, D.-X. Zhang, T. Li, and Z. Yang. 2011. Efficient simulation under a population genetics model of carcinogenesis. Bioinformatics 27:837-843.  28. Yang Z., dos Reis M. 2011. Statistical properties of the branch-site test of positive selection.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8: .  29. Wilkinson RD, Steiper ME, Soligo C, Martin RD, Yang Z, Tavare S. 2011. Dating primate divergences through an integrated analysis of palaeontological and molecular data. Systematic Biology 60:16-31.&    
(C)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版权所有
文保网安备案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104号楼
邮编:10010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物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