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黄莲花茶?

【黄连泡水喝的功效】_黄连泡水喝_功效_注意事项-大众养生网
黄连泡水喝的功效是什么的呢?
芯痛,谁会疼问: 10:40:37关键词:
我的奶奶的体质是越来越差的情况的,现在就是浑身的无力的情况的,自己的压力也是比较的大的,现在就是听说黄连泡水的效果比较的好的,具有怎么样的功效的呢?
大众养生网小编解答:
黄连主要是作为的药用的时候具有很高的价值的,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毒,很好的调味的效果的,具有比较的好的排毒的效果的。但是对于的一些人的体质具有的一定的限制的,所以是不适合一些的身体体质偏寒气的人群的,严重的是会导致的阳气的丢失的可能的。平时对于的治疗的腹泻,等症状具有很好的效果的,之后使用的野配合的泡茶喝的话,是比较的好的药材的。
小编推荐&:
黄连是一种很好的东西,黄连可以泡水喝,也可以炖汤起来喝,营养都非常不错,黄连泡水喝具有清热燥湿,泄火解毒的作用。对于湿热,呕吐吞酸,心烦,牙痛,心火抗盛,黄疸,高热,神晕,痛肿,上火,湿疮,湿疹,血热等等都是具有很好的效果,但是黄连味道很苦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承受的,有些人是受不了黄疸的味道,还有肠胃不好或者是消化功能不好的人不能食用黄连。...[]
微信扫一扫黄莲有什么作用_图片_种植_价格_孕妇可以吃黄莲吗 - 土巴兔家居百科
报价结果将发送到您的手机
您的装修预算约
*装修管家将回电您,免费提供装修咨询服务
*因材料品牌及工程量不同,具体报价以量房实测为准
来源:&&&&时间:
  黄莲其主要成份是黄莲素,可清热燥湿,清火解毒,可去中焦湿热,心经实热等。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别称南天竹、山黄岑,常入药。
黄莲相关内容
黄莲相关问题
黄莲相关装修效果图片
中国装修网【别名】黄连、、姜连、、连、姜川连、姜制黄连、、萸黄连、炒黄连、黄连、酒连、、酒饮连、炒黄连、盐炒黄连、、炒川连、尾连等
【来源】本品为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
【原植物】1.黄连:多年生草本,根茎有分枝,形如鸡爪。叶基生,有长柄;叶片卵状三角形,三全裂,中央裂片棱形,羽毛深裂,边缘有锯齿。花葶1~2条,顶生,有3~8花。2.云连:叶中央裂片卵状棱形或长棱形。羽状深裂3~6对。
【归经】苦,寒。归心、脾、胃、肝、胆、。
【功能主治】,。用于,吞酸,泻痢,,,亢盛,,吐衄,目赤,,,痈肿疔疮;外治,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止呕。用于,呕吐吞酸。
1.用于湿热内蕴、湿热、呕吐、泻痢等症。配、大黄等,能治湿热内蕴之证。对湿热留恋肠胃,常配合、;配、黄芩、等以治泻痢。
2.用于高热、烦躁、、以及等。治温病高热、心火亢盛,、等;对于血热妄行,可配伍黄芩、大黄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配伍、等药同用。此外,黄连还可用于炽盛的中消证,可配合、、等同用;涂口,可治。
【用法用量】煎服,2~5g。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本品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者忌用。苦燥,津伤者慎用。  
黄连始载于《》,列为上品。《名医别录》载:“黄连生巫阳(今四川省巫山县)及蜀郡(今四川省雅安境内)、太山。二月、八月采。”可见自古以来即以四川为主产地。《新修本草》载:“蜀道者粗大节平,味极浓苦,疗渴为最;江东者节如连珠,疗痢大善。今澧州(今湖南澧县)者更胜。”《本草纲目》载:“今虽吴、蜀皆有,惟以雅州、眉州者为良。药物之兴废不同如此。大抵有二种:一种根粗无毛有珠,如鹰鸡爪形而坚实,色深黄;一种无珠多毛而中虚,黄色稍淡。各有所宜。”据产地、药物形状及性味来看,《本草纲目》所载前一种即今之“味连”,原植物为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后一种即今之“雅连”,原植物为三角叶黄连C.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而《新修本草》所云产江东,节如连珠者即华东一带所产的“”,其原植物为短萼黄连C.chinensis Franch. var.brevisepala W.T.Wang et Hsiao,《植物名实图考》载:“黄连,今用川产,其江西山中所产者,谓之土黄连。”从其附图的叶形可以确定为短萼黄连。 目前主要产地为湖北省利川市,及重庆市石柱县。  
根茎含多种异类,以含量最高,为5~8%,尚含、甲基黄连碱、巴马亭、、表小檗碱及碱等;酸性成分有,氯原酸等。须根含小檗碱可达5%;黄连叶含小檗碱1.4%~2.9%。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链球菌、球菌、、、等。
抗病毒作用 抑制、等。
虫作用 体外抑制、滴虫、。
(1)抗心律失常
有效成分 小檗碱。
① 延长时程和有效不应期。
② 抑制钠通道,减慢,消除折返。
③ 抑制钙离子内流。
④ 抗损伤,保护。
(2)降压作用
有效成分 小檗碱。
① 下降明显,脉加大。
② 无快速耐受现象。
③ 降压时肢体和容积增加。
作用机理 竞争性阻断α-,降低,减慢心率。
(3)正性肌力作用
有效成分 小檗碱。
作用表现 、收缩力增强,且强心作用不受、、和切断的影响。
① 阻止K+外流。
② 增加细胞内Ca2+浓度。
③ 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减少对的损伤。
④ 降低心肌耗氧量。
对抗,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降低的。
① 抑制多种实验性,有效成分为小檗碱,抗炎机理与刺激释放有关。
② 解热作用与抑制中枢PO/AH区cAMP的生成有关。
有效成分 小檗碱。
① 抑制内TXA2的生成。
② 抑制血小板膜释放,并影响其。
③ 抑制外钙内流。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
味连 多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单枝根茎长3~6cm,直径 0.3~0.8cm 。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上部多残留褐色,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的中空。气微,味极苦。
雅连 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长4~8cm,直径0.5~1cm。“过桥”较长。顶端有少许残茎。
云连 弯曲呈钩状,多为单枝,较细小。
(1) 本品横切面:味连 层为数列。较宽,单个或成群散在。成束,或伴有少数石细胞,均显黄色。外韧型,环列。束间形成层不明显。黄色,均木化,较发达。髓部均为,无石细胞。
雅连 髓部有石细胞。
云连 皮层、中柱鞘及髓部均无石细胞。
(2) 取本品粗粉约1g,加10ml,加热至沸腾,放冷,滤过。取滤液5 滴,加1ml 与少量,即显樱红色;另取滤液5 滴,加5%
2~3 滴,蒸干,趁热加数滴,即显深绿色。
(3) 取本品粉末50mg,加5ml ,加热回流15分钟,滤过,滤液补加甲醇使成5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连对照药材,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 含0.5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G薄层板上,以苯---甲醇-水(6:3:1.5:1.5:0.3) 为,置氨蒸气的展开缸内,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 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黄色荧光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一个黄色荧光斑点。
总灰分 不得过5.0% (附录Ⅸ K)。
【含量测定】
取本品粉末约0.1g,精密称定,置100ml 量瓶中,加入-甲醇(1:100) 约95ml,60℃水浴中加热15分钟,取出,30分钟,室温放置过液,加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盐酸小檗碱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 含0.04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μl、对照品溶液1μl与3μl,交叉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异丙醇-甲醇-水(6:3:1.5:1.5:0.3) 为展开剂,另槽加入等体积的浓氨,预平衡15分钟,展开至8cm ,取出,挥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法)进行荧光扫描,激发波长λ=366nm,测量供试品与对照品荧光强度的积分值,计算,即得。
本品含小檗碱以盐酸小檗碱(C20H17NO4.HCl) 计,不得少于3.6% 。
黄连 除去杂质,润透后切薄片,晾干,或用时捣碎。
酒黄连 取净黄连,照酒炙法(附录Ⅱ D)炒干。
每100kg黄连 ,用黄酒12.5kg。
姜黄连 取净黄连,照姜汁炙法(附录Ⅱ D)炒干。
每100kg黄连 ,用12.5kg。
萸黄连 取加适量水煎煮,煎液与净黄连拌匀,待液吸尽,炒干。
每100kg黄连 ,用吴茱萸10kg。
酒黄连、姜黄连、萸黄连照上述总灰分的方法测定,均不得过 4.0%。
【性味与归经】 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用法与用量】 2~5g 。外用适量。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妇人阴中。久服令人不忘。
《名医别录》:微寒,无毒。主治冷热,久下泄澼、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治口疮。
《本草拾遗》:主羸瘦气急。
《药性论》:恶,忌,恶冷水。杀小儿疳虫,点赤眼昏痛,,去热毒。
《日华子本草》:治五劳,,止心腹痛、、烦躁、润心肺、长肉、、并疮疥,,天行热疾。蒸为丸,治小儿疳气。
《开宝本草》:味苦,微寒,无毒。冷热,久下泄澼、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
《本草图经》:黄连治目方多,而丸尤奇异。盖眼目之病,皆血脉凝滞使然,故以药合黄连治之。血得热则行,故乘热洗也。
《本草衍义》:今人多用,盖执以苦燥之义。下俚但见肠虚渗泄,微似有血便,即用之,更不知止。又不顾寒热多少,但以尽剂为度,由是多致危困。若气实初病,热多血痢,服之便止,仍不必尽剂也。或虚而冷,则不须服。余如《经》。
《药类法象》:火,除脾胃中湿热,治烦躁,郁热在中焦,兀兀欲吐。治心不痞满必用药也。仲景治九种,五等皆用之。
《药性赋》:味苦,平,气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四:泻心火,消之状;主肠澼,除肠中混杂之红;治目疾暴发宜用,疗疮疡首尾俱同。
《本草》:气寒,味苦。味厚气薄,阴中阳也。升也,无毒。
《象》云:泻心火,除脾胃中湿热,治烦躁恶心,郁热在中焦,兀兀欲吐,心下痞满必用药也。仲景治九种心下痞,五等泻心汤皆用之。去须用。
《心》云:泻心经之火,眼暴赤肿及诸疮,须用之。苦寒者主阳有余,苦以除之。安蛔,通寒格,疗下焦虚,坚肾。
《珍》云:酒炒上行,酒浸行上头。
《本草》云: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五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久服令人不忘。
《液》云:入手少阴,苦燥,故入心,火就燥也。然泻心其实脾也,为子能令母实,实则泻其子。治血防风为上使,黄连为中使,为下使。
海藏祖方,令终身不发斑疮:煎黄连一口,儿生未出声时,灌之,大应。已出声灌之,斑虽发,亦轻。古方以黄连为治痢之最。
《衍义》云:治痢有微血,不可执以黄连。为苦,虚者多致危困,实者宜用之。
《本草》又云:、、黄芩为之使,恶、、、,畏,胜,解毒。
《本草衍义补遗》:以姜汁炒辛散,除热有功。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苦入心,寒除热。大黄、黄连之苦,以导泻心下之。又云:上热者泄之以苦,黄连之苦以降阳。又云:蛔得甘则动,得苦则安,黄连、之苦以安蛔。
洁古云:泻心火,除脾胃中湿热,治烦躁恶心,郁热在中焦,兀兀欲吐。味苦,气味俱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其用有五:泻心热一也,去中焦火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四也,赤眼暴发五也。酒炒则上行。又云:去中焦湿与热,用黄连泻心火故也。不可忍者,用黄连、根,酒浸煎服。宿食不消者,用黄连、。
《本草纲目》:黄连大苦大寒,用之,中病即。岂可久服,使肃杀之气常行,而伐其发生之气乎?歧伯言:入胃,各归所喜攻。久而增气,物代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王冰注:酸入肝为温,苦入心为热,辛入肺为清,咸入肾为寒,甘入脾为至阴而兼之,皆增其味而益其气,故各从本脏之气为用。所以久服黄连、反热,从火化也,余味皆然。久则脏气偏胜,即有偏绝,则有暴夭之道。是以绝粒服饵之人不暴亡者,无五味偏助也。况眼疾本于肝热,肝与心为子母,心火,肝亦火也,肾孤脏也,人患一水不胜二火,岂可久服苦药,使心有所偏胜,是以火救火,其可乎?
黄连,治目及痢为要药。古方治痢,(木香、黄连)。姜连散(伍)。变通丸(茱萸伍)。姜黄散(生姜伍)。治消渴用酒蒸黄连。治下血,伍。治口疮,伍。皆一冷一热,,寒因热用,热因寒用,君臣相佐,相济,最得利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也。
去心窍恶血,解服药过剂烦闷。
权、斅、道书皆言黄连犯猪肉令人。
《本草经疏》:黄连禀天地清寒之气以生,故气味苦寒而无毒。味厚于气,味苦而厚,阴也。宜其下泄,欲使上行须加引导。入手少阴、阳明,足少阳、,足阳明、太阴。为病酒之仙药,滞下之神草。六经所至,各有殊功。其主热气,目痛眦伤泪出,明目,大惊益胆者,凉心胆也。肠澼腹痛下痢,《别录》兼主泄澼。泄者,泻利也;澼者,下血也,俗名为脏毒。除水利骨,厚肠胃,疗口疮者,涤除肠、胃、脾三家湿热也。久服令人不忘者,心家无火则清,清则明,故不忘。
简误:黄连味大苦,气大寒,群草中清肃之物。其处上经,譬犹皋陶之在虞廷,明刑执法以禁民邪,是其职也。契夔龙之事,则非其任矣。故散热,荡涤肠胃,肃清,是其性之所长;而于补益精血,,则其功泊如也。凡病人血少,脾胃薄弱,血不足以致惊悸不眠,而兼烦热躁渴,及产后不眠,,泄泻腹痛,小儿痘疮,作泄,行浆后泄泻,老人脾胃虚寒作泻,阴虚人天明溏泄,病名肾泄,真阴不足烦躁诸证,法咸忌之。犯之使人危殆,大忌猪肉。
《本草蒙筌》:味苦,气寒。味厚气薄,可升可降。沉也,阴也,阴中微阳。无毒。治诸,依各制炒。治诸火邪,依各制炒。火在上炒醇酒,火在下炒以。实火,虚火酽醋。痰火姜汁,伏火火伏下焦者。盐汤。火同吴茱萸,血瘕火拌末。泻亦可服,陈壁土向东者妙。研炒之。硝茱漆土俱研细,调水和炒。肝胆火盛欲驱,必求猪胆汁炒。又治赤眼,人乳浸蒸。或点或吞,立能劫痛。胜乌附,乌头、。畏款冬。恶芫菊芫花、菊花。玄参,忌猪肉冷水。为使黄芩龙骨,入手少阴心经。巴豆遇之,其毒即解。可熬膏煎液,任合散为丸。香连丸和搀,为腹痛下痢要药;茱连丸吴茱萸佐助,乃吞吐酸水神方。如止消渴便多,单研蜜为丸亦效。同治血痔,血当归治眼疮。佐桂蜜煎服空心,黄连为君,佐少许,煎百沸入蜜,空心服之。使心肾交于顷刻。镇肝,凡治血,为上使,黄连为中使,地榆为下使。调胃厚肠。益胆止,泻心除痞满。去妇人作肿,愈小儿食土成疳。消恶疮恶痈,却湿热郁热。
谟按:苦先入心,火必就燥。黄连苦燥,乃入心经。虽云泻心实,泻为子能令母实,实则泻其子也。但久服之,反从火化,愈觉发热,不知有寒。故其功效惟初病气盛者,服之最良,而久病气虚发热,服之又反助其火也。
《本草乘雅》:苦寒凌冬,之;有节色黄,中土之制,判为心之用药也。热气上炎,即以炎上作苦之品,异以入之,变易其性,以致和平。
黄取其色,连象其形,凌冬不凋,气寒味苦,合得太阳寒水化气。假此黄土,以为堤防不特默化其侮反侮其侮,以为用神。方随机应变,绝无内顾之虞。炎上作苦,苦性走下,匹休太阳上及九天,下彻九泉,外弥肤腠,内达五中,故连可上治头目,下及阴中,外疗疮疡,内主肠胃。久服则达于热烦,而安于宁谥。故令人不忘,皆以火热为本气,火热为标见,火热为化气者也。
《药性解》:黄连,味苦,性寒,无毒,入心经。主心火炎,目疾暴发,疮疡,肠红下痢,痞满泄泻,小儿疳热,消中口疮,惊悸烦躁,天行热疾。黄芩、龙骨、连翘、为使,恶菊花、芫花、玄参、、白僵蚕,畏款冬花,解巴豆、乌头毒,忌猪肉、冷水。
按:黄连味苦泻心,治心火诸病不可缺,泻痢虽属,正由火不能生土,况心与小肠相为表里,心火泻则小便亦利,而肠胃自厚矣。因寒得泻者忌之,又久病气虚,心火不盛者,用之则心气愈虚,虚火反炽。
《药鉴》:气寒味苦,气薄味厚,无毒,沉也,阴也。手少阴药也。以姜汁炒肜,则止呕吐,胃。且治一切时气,又解诸般热毒秽毒及肿毒疮疡、目疾之暴发者。盖黄连得姜汁制,则和其寒而性轻折,且少变其性,以引至热处,而使之,正经所谓热因寒用是也。与木香同用,为腹痛下痢要药。吴茱萸同用,乃吞吐酸水神方。同枳壳治血痔,同当归治眼疾。佐桂蜜,使心肾交于顷刻。入姜辛,疗心肺妙于须臾。欲上清头目口疮之类,酒炒为佳。欲泻解痘疮之毒,、汁炒之,取其而解之也。实火同朴硝,虚火用酽醋,痰火用姜汁,伏火用盐汤。米食积泻者,壁土炒之。赤眼暴发者,人乳浸之。东垣以为厚肠胃者,何也?盖肠胃为湿热所挠,而为痢为痛,得此苦寒之剂,则湿热去而痛止,则肠胃自厚矣。又曰与木香同用,治心下痞满并心积宜矣,若停食受寒,及下早所使者,则不可用。又曰除肠中混杂之红宜矣,如阴虚下血,及损脾而血不归脾者,概用之乎?又曰治五劳,定惊悸,止心腹痛,皆未分寒热而混言之,用者宜斟酌可也。
疗劳热,治伤寒,温疟多热即解,久痢成疳竟除。补肝胆,劫目疼尤灵。理,汗最捷。大都苦先入心,入心则热澡,此剂虽云泻心,实泻脾土,盖子能令母实,实则泻其子也。中病即已,不可久服,久则反从火化,愈觉发热。故曰:栀子,久服发热。此之谓也。反花猪肉。
《》:味大苦,气大寒。味厚气薄,沉也,降也,降中微升,阴中微阳。专治诸火,火在上,炒以酒;火在下,炒以童便。火而呕者炒以姜汁;火而伏者炒以盐汤。同吴茱萸炒,可以止火痛;同陈壁土炒,可止热泻。同枳实用,可消火胀;同天花粉用,能解烦渴。同木香丸,和火滞下痢腹痛;同吴茱萸丸,治吐吞酸水。总之,其性大寒,故惟凉血,肃胃凉胆,止惊痫,泻心除痞满。上可治,下可治肠便红。疗妇人阴户肿痛,除小儿食积热疳,杀,消恶疮痈肿,热郁热,善治火眼,亦漏。解乌附之热,杀巴豆之毒。然其善泻心脾实火,虚热妄用,必致格阳,故寇宗奭曰:虚而冷者,慎勿轻用。王海藏曰:夏月久血痢,不用黄连,阴在内也。景岳曰:人之脾胃,所以盛载万物,发生万物,本象地而属土。土暖则气行而燥,土寒则气凝而湿,土燥则实,土湿则滑,此天地间不易之至理。黄连之苦寒若此,所以过服芩连者,无不败脾,此其湿滑,亦自明显易见。独因陶弘景《别录》中有调胃厚肠之一言,而复证之曰:诸苦寒药多泄,惟黄连、黄柏性冷而燥。因致后世视为奇见,无不谓黄连性燥而厚肠胃,凡治泻痢者,开手便是黄连,不知黄连、黄柏之燥,于何见之?呜呼!一言之谬,流染若此,难洗若此,悖理惑人,莫此为甚。虽曰黄连治痢亦有效者,然必其毒禀阳脏,或多纵口腹,湿热为痢者,乃其所宜。且凡以纵肆不节而血气正强者,即或误用,未必杀人,久之邪去亦必渐愈,而归功黄连,何不可也?此外,则凡以元气素弱,伤脾患痢,或本无火邪而寒湿动脾者,其病极多,若妄用黄连,则脾肾日败,百无一生。凡患痢而死者,率由此来,可不寒心?余为此言,而人有未必信者,多以苦燥二字有未明耳,故余于《传忠录》辨河间条中,复详言苦味之理,以俟卫生仁者再为赞正,庶是非得明,而民生有攸赖矣。道书言:服黄连犯猪肉,令人泄泻。
《本草备要》:燥湿。
大苦大寒。入心泻火,王海藏曰:泻心实泻脾也。实则泻其子。镇肝凉血,凡治血,防风为上部之使,黄连为中部之使,地榆为下部之使。燥湿开郁,解渴,单用能治消渴。除烦,胆,厚肠胃,消心瘀,能去心窍恶血。止盗汗。凉心。治肠澼泻痢,曰澼,有。湿热郁而为痢,黄连治痢要药。噤口者热壅上焦,同人参煎汤呷之,但得下咽便好。喻嘉言曰:下痢必先汗解其外,后调其内。首用辛凉以解表,次用苦寒以。《机要》云:后重宜下,腹痛宜和,身重宜除湿,宜去风,内结宜汗,身冷宜温,脓血稠粘宜重剂以竭之。下痢赤属,白属气分。戴氏曰:俗谓赤热白寒者非也,通作湿热处治,但有新久之分。痞满燥湿开郁。仲景治九仲心下痞,五等泻心汤皆用之。腹痛,。伏梁,心积。目痛眦伤,人乳浸点或合归、芍等分,煎汤热洗,散热。痈疽疮疥,诸痛痒疮,皆属心火。明目《传信方》:羊肝一具,黄连一两,捣丸,凡是目疾皆治,名羊肝丸。定惊,镇肝。止汗,除疳同蒸为丸。杀蛔。蛔得苦则伏。为病者禁用。久服黄连、苦参反热,从火化也。昂按:炎上作苦,味苦必燥,燥则热矣。且苦寒沉阴肃杀,伐伤生和之气也。韩矛曰:黄连与同行,能交心肾于顷刻。时珍曰:治痢用香连丸;姜连丸用黄连、干姜;姜黄散用黄连、生姜;左金用黄连、吴茱萸。治口疮用黄连细辛,止下血用黄连、大蒜。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最得制方之妙。治心火生用,虚火醋炒,肝胆火猪胆汁炒,上焦火酒炒,有吞酸嘈杂等证,亦有吐酸者名酢心,宜黄连、吴茱萸降火开郁。酢,音醋。中焦火姜汁炒;下焦水盐水或童便炒;食积火黄土炒;治湿热在气分,炒;在血分干漆水炒;点眼赤,人乳侵。时珍曰:诸法不独为之引导,盖辛热其寒苦,咸寒制其燥性,用者详之。黄芩、龙骨为使,恶菊花、玄参、、白鲜皮、畏款冬、,忌猪肉,时珍曰:方有脏连丸,黄连猪肝丸,岂忌肉而不忌乎?杀乌头、巴豆毒。黄连泻心火,佐以胆火,泻脾火,泻胃火,知母泻肾火,黄柏泻火,泻火,黄芩泻,栀子佐之;泻大肠火,黄连佐之;泻肝胆火,黄连佐之;泻火,黄芩佐之。郑奠一曰:热郁恶心,兀兀欲吐,用黄连数分甚效。
《本经逢原》:苦寒,无毒。治心脏火,生用;治肝胆实火,猪胆汁炒;治肝胆虚火,醋炒褐色;治上焦火,酒炒;中焦火姜,汁炒;下焦火盐,水炒;气分郁结,煎吴茱萸汤炒;血分块中伏火,同干漆末炒;食积火,黄土拌炒。解附子、巴豆、毒,忌猪肉。
黄连性寒味苦,气薄味厚,降多升少,入手少阴。苦入心,寒胜热,黄连、大黄之苦寒,以导心下之实热,去心窍恶血,仲景九种心下痞,五等泻心汤皆用之。泻心者,其实泻脾,实则泻其子也。下痢胃口虚热者,黄连煎汤,时时呷之;如吐再饮,但得一呷下咽便好。诸苦寒药多泻,惟黄连、芩、柏,性寒而燥,能降火去湿痢,故血痢以之为君。今人但见肠虚渗泄,微似有血,不顾寒热多少,便用黄连,由是多致危殆。至于虚冷白痢,及先泻后痢之,误用致死多矣。诸痛疡疮,皆属心火。眼暴赤肿,痛不可忍,亦属心火,兼挟肝邪,俱宜黄连、当归,治痢及目为要药。故《本经》首言治热气目痛,及肠澼腹痛之患,取苦燥之性,以清头目,坚肠胃,热也。妇人阴中肿痛,亦是湿热为患,尤宜以苦燥之。古方治痢,香连丸用黄连、木香,姜连散用干姜、黄连,佐金丸用黄连、吴茱萸。治消渴用酒蒸黄连,治口疮用细辛黄连,治下血用黄连葫蒜。皆是寒因热用,热因寒用,而无偏胜之害。然苦寒之剂,中病即止,岂可使肃杀之令常行,而伐生发冲和之气乎!有久服黄连、苦参反热之说,此性虽寒,其味至苦,入胃则先归于心,久而不已,心火偏胜则热,乃其理也。近代唐流,喜用黄连为清剂,殊不知黄连泻实火,若虚火而妄投,反伤中气,阴火愈逆上无制矣。故阴虚烦热,泄泻,五更肾泄,妇人产后血虚烦热,小儿痘疹气虚作泻,及行浆后泄泻,并皆禁用。
《本草崇原》:黄连生于西蜀,味苦气寒,禀少阴之精气。主治热气者,水滋其火,阴济其阳也。目痛、眦伤泣出者,火热上炎于目,则目痛而眦肉伤,眦肉伤则泣出。又曰:明目者,申明治目痛,眦伤泣出,以其能明目也。肠澼者,火热内乘于阴,夫热淫于内,薄为肠澼,此阴分也。腹痛下痢者,暑湿之邪伤其,不能从而外出,则于行肠胃,致有肠痛下痢之证。黄连泻火热而,故治肠澼腹痛下
凡物性有寒热温清燥润,及五色五味。五色五味以应五运,寒热温清燥润以应,是以上古司岁备物。如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司岁,则备之药。太阳寒水司岁,则备阴寒之药。厥阴风木司岁,则备清凉之药。太阴湿土司岁,则备甘润之药。阳胆燥金司岁,则备辛燥之药。岐伯曰:司岁备物得天地之专精,非司岁备物则气散也。后世不能效上古之预备,因加炮制以助其力。如黄连水浸,附子火炮,即助寒水君火之义。后人不体经义,反以火炒黄连,尿煮附子。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制也,非制也。譬之鹰犬之力,在于爪牙。今束其爪,缚其牙,亦何贵乎鹰犬哉。
《本草求真》:[批]心火实热。
黄连专入心,兼入肠、胃、脾。大苦大寒,据书所载治功,备极表著,且以《别录》中有厚肠胃一语,互为传播,以至于今,廖尤莫辟,贻害无穷。讵知黄连止属泻心之品,除湿之味。好古曰:黄连苦燥,苦入心,心就燥,泻心者,其实泻脾也。实则泻其子也。即云肠澼能止,能除,痞满腹痛能消,痈疽疮疡能愈,肝虚能镇,与夫妇人阴蚀,,并火眼赤痛,吐血、衄血、诸毒等症,无不由此调治,亦何莫不因湿热火退而言,岂于湿除火退之外,尚有治效之著哉。元素曰:黄连其用有六,泻心脏火,一也;去中焦湿热,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赤眼暴发,五也;止中部见血,六也。曰:下痢胃口热噤口者,用黄连人参煎汤,终日呷之,如吐,再强饮,但得一呷下咽便好。曰:古方以黄连为治痢之最,盖治痢惟宜辛苦寒药,辛能,开通郁结,苦能燥湿,寒能胜热,使气宣平而已。诸苦寒药多泄,惟黄连、黄柏性冷而燥,能降火去湿而止泻。曰:今人多用黄连治痢,盖执以苦燥之义,下俚但见肠虚渗泄,微似有血,便即用之,又不顾寒热多少,惟欲尽剂,由是多致危困。时珍曰:黄连大苦大寒之药,用之降火燥湿,中病即当止,岂可久服,使肃杀之令常行而伐其生发冲和之气乎。秦观与乔希圣论黄连书云:闻公以眼疾饵黄连至十数两犹不已,殆不可也。医经有久服黄连、苦参反热之说,此虽大寒,其味至苦,入胃则先归于心,入而不已,心火偏胜则热,乃其理也。矧有脾阳素弱,因此一言流播,而可恃为常服者乎。今人一见火炽,不论是寒是热,是虚是实,辄以取投,以致偏胜贻患,暗受夭折,殊堪叹惜。时珍曰:黄连治目及痢为要药。古方治痢,香连丸用黄连、木香;姜连散用干姜、黄连;变通散用黄连、茱萸;姜黄散用黄连、生姜。治消渴用酒蒸黄连;治伏暑用酒煮黄连;治下血用黄连、大蒜;治肝火用黄连、茱萸;治口疮用黄连、细辛,皆是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热互用之意,而无偏胜之害。汪昂曰:黄连泻心火,佐以龙胆泻肝胆火,白芍泻脾火,石膏泻胃火,知母泻肾火,黄柏泻膀胱火,木通泻小肠火。黄芩泻肺火,栀子佐之;泻大肠火,黄连佐之。柴胡泻肝胆火,黄连佐之;泻三焦火,黄芩佐之。绣按:柴胡泻火,止就肝胆邪郁而言,若内实火用此,愈增其害矣,不可不知。
《得配本草》:黄芩、龙肌、理石为之使。畏牛膝、款冬,恶冷水、菊花、玄参、白僵蚕、白鲜皮、芫花。忌猪肉。杀乌头、巴豆、轻粉毒。
大苦,大寒。入手少阴分。泻心脾,凉肝胆,清三焦,解热毒。燥湿开郁,治心窍恶血,阳毒,惊悸烦躁,恶心痞满,吞酸吐酸,心腹诸痛,肠澼泻痢,疳疾虫症,痈疽疮疥,暴赤目痛,牙疳口疮,孕妇腹中儿啼,,阴户肿痛。
得木香,治热滞;得枳壳,治;得肉桂,使心肾相交;得吴茱萸,治挟热下痢;得白芍,泻脾火;得石膏,泻胃火;得知母,泻肾火;得黄芩,泻肺火;得木通,泻小肠火;得,泻膀胱火;得,泻大肠火;得,泻三焦火。配煨独头蒜,治脏毒下血;配,安蛔虫;配末,蜜汤肠,治小儿疳疾。加蟾炭等分,减半,少许,搽。配,去湿热,治白淫。佐,泻肝胆火;佐枳实,气火胀;佐,解烦渴;使细辛,治口疮,止下血。
各经泻火药得川连,其力愈猛。
泻心火,生用;火在上,酒炒;火在下,童便炒;火在中,姜汁炒;伏火,盐水炒;火在气分而痛,吴茱萸拌炒;食积成火,黄土炒;止泻,壁土炒;肝胆火,醋炒或炒;热结于下,朴硝拌炒;血中伏火,干漆拌炒。
虚热妄用,必致格阳。真阴益乏。久服反化为热。连必燥而不润。不可食猪肉,恐令人作泻。
邪火横逆,非至苦至寒之品不能退其热势。然发热初起,邪火正欲攻击而出,投川连遏抑其火,则邪将盘结而不散,散致内伤气血,热邪愈炎,所谓寒之益热也。又热久阴气大伤,胃液干枯,宜,以制阳火,凉润之剂在所必需。若用苦燥者治其热,则愈燥而愈热。盖苦以,气降则阴不生,燥以耗血,血亡则津益竭,由是畏火起与邪火交相攻击,其毙也可立而待。
《本草经解》:黄连气寒,秉寒之水气,入;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
其主热气目痛也,心主火,火气热,心病舍肝,也,黄连苦寒,所以也。手少阴之正脉,出于面,合目,手少阴为心火,火盛,则心系急而泪出;眦伤者,皆心火,黄连清心,所以主之。实则泻其子,心者,肝木之子也,清心则肝邪泻,所以明目也。
大肠为庚金之腑,心火乘之,则化成脓血,痛而下痢矣,其主之者,寒以清火,苦以也。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妇人阴中,乃肾窍也,热盛则肿,肿痛者火盛也,黄连入肾,寒苦清火,所以主之。
其久服令人不忘者,入心清火,火清则心明,能记忆也。
《神农本草经读》:黄连气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水而味水,一物同俱,故能除水火相乱,而为湿热之病。
其云之热气者,除一切气分热也。目痛眦伤泪出不明,皆湿热在上之病;肠澼腹痛下痢,皆湿热在中之病;妇人阴中肿痛,为湿热在下之病,黄连除湿热,所以主之。
久服令人不忘者,苦入心,即能补心也。然苦为火之本味,以其味之苦而补之;而寒能胜火,即以其之寒而泻之。千古唯仲景得《本经》之秘,《》治心气不足而吐血者,取之以补心;伤寒寒热互结心下,而痞而者,取之以泻心;厥阴之热,气撞心者,合以;下痢后重者,合以等法,真信而好古之大圣人也。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苦寒。主热气,除热在气分者。目痛,眦伤泪出,明目,除湿热在上之病。肠澼腹痛下痢,除湿热在中之?8救艘踔兄淄础3??仍谙轮? >梅?钊瞬煌??嗳胄哪懿剐囊病?
苦味属火,其性皆热,此固常理。黄连至苦,而反至寒,则得火之味与水之性者也,故能除水火相乱之病。水火相乱者,湿热是也。凡药能去湿者必增热,能除热者,必不能去湿。惟黄连能以苦燥湿,以寒除热,一举两得,莫神于此。
心属火,寒胜火,则黄连宜为泻心之药,而反能补心何也?盖苦为火之正味,乃以味补之也,若心家有邪火,则此亦能泻之,而真火反得宁,是泻之即所以补之也。
苦之极者,其性反寒,即《内经》亢害承制之义。所谓火盛之极,反兼水化也。
《本经疏证》:黄连丛延,蔓引相属,有数百株共一茎者,故名连,其治亦多延淹久之证,如淫疮黄连粉主之是矣,夫名浸淫,则非初起暴得之疾,亦非一治可瘳之候,故两书,从未有新得之病用黄连者。
黄连根黄花黄实黄,皆具土色,四月开花,六月结实,七月根紧,适逢太阴湿土阳明燥金主令时,宜乎为入脾胃之药矣,乃仲景诸泻心汤以之为关键何欤?夫仲景溯诸泻心证之源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结胸称热入,痞不称热,可见所入之邪,非阳邪矣。阴邪结于阴位,心下痞鞭,非心病而何?心自病不能温土,土遂不运而心烦下利矣,者,心气被遏不能上行,下走肠间也(观本经桔梗之治可见),夫心之为体,于卦象离,今被邪之已化者,阴邪已化,不逼心阳,则在内之沸乱略定,惟在外之尚阻,则取二黄之泄热,荡去其邪,邪去正自安矣,汗出者也,在上之阴邪才化,在下之阴气复逆,故轻取二黄之气,以荡热除秽重任附子之威,以追逐逆阴,使之异趋同归,相成而不相背也。其未化者,阳馁股肉于阳位,而恣肆于阴分,邪盘踞于清道,而溃泄于下,非干姜半夏生姜之振散阴霾,不足以廓清心之外郭;非人浸黄连之养阴泄热,不足以安扰心之内讧,然则直谓之补心可也,而曰泻心何哉?夫称谓当循其实,补者益其虚,泻者泄其实,今者明因邪气入伐,致心脏内讧,若曰补则嫌于无邪矣,顾可乎?本经所谓肠澼者,与此心同。盖肠澼腹痛下利,多发于夏秋湿热之交,盛暑之时,心气发舒,其验在汗,所谓汗为心液也。当此之时,或由口食寒腻,其发舒之气,或由乘风取凉,使汗不得畅,于是火郁于中,阴凝于外,因遂生湿,湿复生热,寒热与湿,辗转胶固,故后世所制姜连等法,均伤此意为之。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主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主之。二方缘以黄连为君,二证皆发于心,可见黄连为泻心火之剂矣。成无己曰,阴不得升,独治于下,为腹中痛;阳不得降,独治于上,为胸中热。欲呕吐,夫阴之升,其体由肾,其用由肝,阳之降,其源由肺,其责由心,然脾胃为升降之枢,脾提肾肝之气以升,胃曳心肺之气而降,故治阴之不升,必兼治脾,治阳之不降,必兼治胃,是于黄连汤又可参。黄连为心胃之剂,呕吐为,故后世治呕用黄连,其效最捷,盖上升皆火之变见,人身之火,惟欲其降,升则为病,即所谓诸呕吐酸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者也。尤在泾曰,阳经之寒变为热,则归于气,阴经之寒变为热,则归于血,阳经之热,或有归于血者,惟阴经之热,则必不归于气,故有热结证,不用调胃承气小承气,而独用大承气,诸下利证不已,必,是其验证也。心中烦,不得卧,也,至二三日以上,乃心中烦,不得卧,则非始即属热矣,始即属热,心中烦不得卧者,为阴虚,阴虚则不得泻火,今至二三日以上始见则为,阳盛则宜泻火,然致此阳盛,亦必其阴本虚,故,无非之品,泻火则惟恃芩连,而芩止一两,连乃四两,此黄连之任,独冠一方,无可议矣。二方而观,又可悟黄连一味,在黄连汤为温剂中寒药,在黄连阿胶汤,为补剂中矣。
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之精为约束,里撷筋骨血气之精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阴阳合揣而为精明。以是知目疾非一经之病,黄连所主之目痛,必兼皆伤泣,出又须识其目痛皆伤泣出,必因于热气所为,乃为的对之剂,此何以故?如上文所云痛,有因于瞳子者,黑睛者,白眼者,则非矣,皆伤有因约束里撷者,泣出有因风者寒者虚者,皆不得用矣。盖惟伤在胞之内,之外,始为赤络之病,泣出随眵始为湿热相搏,热者伤主,赤脉属心,千金外台诸方用黄连为君者,其所敷陈诸病,如煎之目热皆赤生赤脉侵睛,洗眼汤之目热痛汁出,乳汁煎出,乳出汁煎之泪出皆赤疗,黄连煎之眼赤除热,莫不与本经相吻合,仍不外清心火除湿热二者而已。
古书语简而意深,读之者慎勿草,如此条所谓妇人阴中肿痛者是也。夫阴中肿痛,丈夫亦有之,何独于妇人,即妇人阴中为病,亦不止肿痛一端。金匮要略虽无明文,千金外如所胪列者,如阴蚀、阴疳、阴中烂伤、痛、阴中有虫、阴下脱、,皆不用黄连,而独于肿痛则间用之。大抵阴中之疾,皆始于小便,,则湿壅热生,湿与热相传不得泄则肿,妇人,又为血潮汐之常道,于是遂涉血为痛,理固然矣。黄连非能治肿痛也,阴中肿痛,须用之者,盖阴中肿痛,必由湿热,而燥湿之物,多足以助热,清热之物,多足以滋湿,惟黄连既能燥湿,又能情热,他处肿痛,有因风者,有因热寒者,有因火者,不必尽由于湿,故本经独标出妇人也。虽然,丈夫阴中诸疾,亦无不由湿热,黄连之治,独标出妇人者何居?盖惟丈夫多不涉及于血,即使停湿生热,且涉及于血,亦宜通利,宜滋清,如导赤等方,而不宜燥。夫甘为,苦为,故凡味之甘者,虽性燥亦能壅气为湿,味之苦者,纵如黄连之寒,独不能因燥以激发其火耶?是知黄连之治湿治热,须分别观之。之急者可用,缓者不可用。盖湿缓者热不盛,热不盛则恶黄连之气寒也;热证之缓者可用,急者不可用,盖热证急者湿不盛,湿不盛则恶黄连之性燥矣。黄连之治血热,亦宜分别观之,盖惟气分热涉及血者可用,血分自生热者不可用,以血似水,而性主流动,黄连之寒,恐其,其燥,又恐涸血也。
或问黄连入心清热燥湿,子既言之凿凿矣,独不思、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任黄连皆重,而所治皆乎?曰,篇中凡言入某脏某腑者,解释其义如此,耳非凿凿言之也。试观本经别录,止言某药治某病,而不言入某脏某腑,解之者不推明某病关系某脏某腑,何由知其病之所以然,而仲景书亦止以某病属某经,某方主治某病,并不言某方治何脏何腑之病。譬如有恶寒,而喘非乎?心愦愦,心惕惕,心中悸,非心病乎?大义之所以,讲论之所及,原不可一途论也。子以乌梅丸干姜黄连,别录盖已确然言之矣,曰黄连主五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是也,夫冷热天渊,何能久相守而不相入?必也君主之火令不行,斯冷是冷而热是热,冷是冷是热,斯一身所有津液,每日所增水谷,悉不化为精纯以上腾,而纷纷坠累而下,冷多者为泄,热多者为澼,澼甚者为脓血,冷轻者为,故乌梅丸治入利脓血,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治寒格吐下,治热利下重,治饮滞停中,无不有藉于黄连。其病之轻重高下,系于冷热孰多孰少,故或配以附子干姜,或配以干姜人参,或配以黄柏,或配以半夏,不全藉黄连,是可知黄连之治,未必在肝,乌梅丸证、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证,未必不系心矣。虽然,五脏冷热久下泄澼浓血一语,读之当字字较量,观下利圊谷者,与,下痢便脓血者,与,皆不用黄连,又可知泄澼脓血之未久者,及久而但关乎五脏之冷,不关乎五脏之冷热相兼者,均与黄连不宜矣。
千金方之论消渴曰,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大寒凝海,而酒不冻,明酒性酷热,物无以加,脯炙监碱,酒客耽嗜,不离其口,三觞之后,制不由己,饮无度,酢酱,不择酸碱,积年长夜,酣饮不解,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木石犹且焦枯,在人何能不渴。方述曰,有三,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麦片,甜者,消渴也;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数者,消中也;三渴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弱,数小便者,肾消也。消渴者倍黄连,消中者倍栝蒌,肾消者加,由千金而言,酒是湿热相兼之物,因酒致病,必系湿热为源,所以宜用黄连,也由外台而言,消渴略相似之病,有此三种,消中肾消,与黄连不宜,所以别乎可用黄连之的证也,反覆乎此二书,则庶几欲用黄连止消渴者,知有别择矣。
黄连能除湿热,即是厚肠胃,然黄芩亦除湿热,何以不然?盖黄连性燥,故入心而燥即寓味苦气寒中。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皆属燥金,同气相求,是即厚之意也。惟黄连苦寒而燥,黄芩虽苦寒而不燥矣,是以不得以厚肠胃属之。愚谓别录谓黄连调胃厚肠,不得混而称之曰厚肠胃也。夫肠胃中皆有一道,包里其内,所以护导滓秽使下行者,若有湿热混于其间,则脂膜消熔,随滓秽而下,古人谓之肠澼,后人目为刮肠痢,亦曰肠垢。胃体广大,容垢纳污,虽有所留,亦未必剥及脂膜,故但和其中之所有,边际自不受伤,故曰调;肠势曲折盘旋,惟其曲折盘旋之处,更为湿气留聚,热益生,热阻脂膜益消,去其所阻,则消烁之源绝,而薄者厚矣,故曰厚。凡人所食之物,不论青黑白赤,至胃悉变而黄不得谓不象黄连之色。又人之脏腑,有独治一处者,有两相连属者,从无似大肠之于小肠,小肠之于胃,胃之于咽嗌,三腑相通,彻上彻下,连属无隔,如此者,不得谓不像连黄之形。是黄连之调胃厚肠,原广有意义,不必隘之以同气相求一语也。惟苦寒而燥一语,实足贯彻黄连功能,如胆中清之腑,为湿热所扰,则其中不清,故曰益胆水,湿洗而热,则骨骱不利,故曰除水利骨,是在用之者意会焉可已。
《本草新编》:黄连,味苦,寒,可升可降,阴也,无毒。入心与胞络。最泻火,亦能入肝。大约同引经之药,俱能入之,而入心,尤专经也。止吐利吞酸,善解口渴。治火眼甚神,能安心,止,定,除痞满,去妇人阴户作肿。治小儿食土作疳,解、湿热、郁热,实有专功。但亦臣使之药,而不可以为君,宜少用而不宜多用,可治实热而不可治虚热也。盖虚火宜补,则实火宜泻。以黄连泻火者,也;以肉桂治火者,从治也。故黄连、肉桂,寒热实相反,似乎不可并用,而实有并用而成功者。盖黄连入心,肉桂入肾也。凡人日夜之间,必心肾两交,而后水火始得既济,火水两分,而矣。心不交于肾,则日不能寐;肾不交于心,则夜不能寐矣。黄连与肉桂同用,则心肾交于顷刻,又何梦之不安乎。
或问苦先入心,火必就燥,黄连味苦而性燥,正与心相同,似乎入心相宜矣,何以久服黄连,反从火化,不解,而反增其焰者,何也?曰:此正见用黄连之宜少,而不宜多用。盖心虽属火,必得以相济,用黄连而不能解火热者,原不可再泻火也。火旺则水益衰,水衰则火益烈,不下治而上治,则愈增其焰矣。譬如釜内无水,止成焦釜,以水投之,则热势上冲而沸腾矣。治法当去其釜下之薪,则釜自寒矣。故正治心火而反热者,必从治心火之为安,而从治心火者,又不若大补肾水之为得。盖火得火而益炎,火得水而自息耳。
或问黄连而厚肠胃,吾子略而不谈,何也?曰:此从前《本草》各书,无不载之,无俟再言也。然而予之不谈者,又自有在。盖黄连非治痢之物,泻火之品也。湿热,用黄连性燥而凉,以解湿而除热似矣。殊不知黄连独用以治痢,而痢益甚,用之于人参之中,治噤口之痢最神;用之于白芍、当归之中,治红赤之痢最效,可借之以泻火,而非用之以止痢,予所以但言其泻火耳。况上文曾言止吐利吞酸,利即痢也,又未尝不合言之矣。至于厚肠胃之说,说者谓泻利日久,下多亡阴,刮去脂膜,肠胃必薄矣,黄连既,则肠胃之薄者,可以重厚。嗟乎!此臆度之语,而非洞垣之说也。夫黄连性燥而寒凉,可以暂用,而不可久用。肠胃之脂膜既伤,安得一时遽厚哉。夫胃薄者,由于气血之衰,而肠薄者,由于精水之耗。黄连但能泻火,而不能生气血、精水,吾不知所谓厚者,何以厚也。
或问黄连泻火,何以谓之益心,可见寒凉未必皆是泻药。曰:夫君之论,是欲扬黄柏、知母也。吾闻正寒益心,未闻正寒。夫心中之火,君火也;肾中之火,相火也。正寒益心中之君火,非益心中之相火。虽心中君火,每藉心外相火以用事,然而心之君火则喜寒,心之相火则喜热。以黄连治心之君火,而相火宜从治也。夫相火在心火之中,尚不用寒以治热,况相火在肾不之内,又乌可用寒以治寒乎。昔丹溪用黄柏、知母,入于中,未必不鉴正寒益心,亦可用正寒的益肾也。谁知火不可以水灭,肾不可与心并论哉。
或疑世人用黄连,不比用黄柏、知母,先生辟黄柏、知母,何必于论黄连之后,而大张其文澜哉?嗟乎!是有说焉,不可不辨也。夫人生于火,不闻生于寒也。以泻火为生,必变生为死矣。从来脾胃喜温,而不喜寒,用寒凉降火,虽降肾火也,然胃为肾之关门,肾寒则,胃寒则脾亦寒。脾胃既寒,又何以蒸腐水谷哉。下不能消,则上必至于不能受,上下交困,不死何待乎。又肺金之气,必夜归于肾之中,肾火沸腾,则不能归矣。然补其肾水,而益其肺金,则肾足,而肺气可复归于肾。倘肾寒则肾火不归,势必上腾于肺,而又因肾之寒,不敢归于下,则肺且变热,而咳嗽之症生。肺热而肾寒,不死又何待乎。慨自虚火实火、正火邪火、君火相火之不明,所以治火之错也。夫黄连,泻实火也,补正火也,安君火也,不先将黄连之义,罄加阐扬,则虚火、邪火、相火之道,终不明于天下。吾所以于黄连门中,痛攻黄柏、知母,使天下后世知治火之药,不可乱用寒凉,实救其源也。
《本草分经》:大苦大寒。入心泻火,镇肝凉血,燥湿开郁,能消心窍恶血,亦泻脾火。酒炒治上焦火,姜汁炒治中焦火,水炒治下焦火。  
呕恶,脾虚泄泻,五更肾泻,均应慎服。
1.《本草经集注》:恶菊花、、玄参、白鲜;畏款冬。
2. 《药性论》:恶白僵蚕,忌猪肉。
3.《蜀本草》:畏牛膝。'
4.《纲目》:黄连大吉大寒,用之降火燥湿,中病即当止,岂可久服,使肃杀之令常行,而伐其生发冲和之气乎?
5.《本草正》:黄连善泻心脾实火,虚热妄用,必致格阳,故寇宗荧日:虚而冷者,慎勿轻用;王海藏日:夏月久血痢不用黄连, 阴在内也。
6.《本草经疏》:凡病人血少气虚,脾胃薄弱,血不足,以致惊悸不眠,而兼烦热躁渴,及产后不眠,血虚发热,泄泻腹痛,小儿 痘疮,阳虚作泄,行浆后泄泻,老人睁胃虚寒作泻,阴虚人天明溏泄,病名肾泄,真阴不足,内热烦躁诸证,法咸忌之,犯之使人危 殆。
7.《本草新编》:黄连,味苦,寒,可升可降,阴也,无毒。入心与胞络。最泻火,亦能入肝。大约同引经之药,俱能入之,而入心,尤专经也。止吐利吞酸,善解口渴。治火眼甚神,能安心,止梦遗,定狂躁,除痞满,去妇人作肿。治小儿食土作疳,解暑热、湿热、郁热,实有专功。
盐酸黄连碱
化学式:C19H14ClNO4
分子量:355.77176
化学名Bis[1,3]benzodioxolo[5,6-a:4',5'-g]quinolizinium, 6,7-dihydro-, chloride
来源: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
英文名:Coptisine hydrochloride
药理作用:具有、抗肿瘤和抗心律失常等药理活性,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也具有抗菌、降、抗肿瘤、保护胃等活性
出自A+医学百科 “黄连”条目
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关于“黄连”的留言:
目前暂无留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莲花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