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今发展???

[中医]当代中医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2】
&&&&【提要】《[中医]当代中医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2】》由66test友情收集整理的,谨供需要未来中医的朋友参考。内容如下:
癌块缩小的效果;同时临床研究推广针灸、推拿和按摩、等互相结合的中医传统理论研究。尤其针灸及针刺麻醉、针刺镇痛作用机理的研究效果,推动世界针灸医学的发展。自1987年世界针联成立,我国已经3次当选世界针联主席国,为传播和发展针灸学为传播和发展针灸学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国在天然药物、传统药物研究方面在八十年代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中药青蒿中提取青蒿素是抗疟药物的重大突破。青蒿素的研究和中药治疗泌尿结石的研究获得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中草药的栽培、引种、加工、泡制、剂型改革,及中药复方和药理的研究随着“人类回归大自然”思潮的影响、医学模式的转变,将为人类寻求新的药物开拓新的途径。中医医史文献的研究、民间传统疗法单方、验方的整理,为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丰富了中医药学的内容。中医药科技成果硕果累累,改革开放以来,共获得国家和部(局)级科技成果奖600多项。有30项是近五年获得的近20年来,中医药科学研究获得了各种奖励,在国家自然科学奖中,中医药研究占医药卫生领域获奖项目43%;国家发明奖中,中医药研究占医药卫生领域获奖项目17.6%;国家科技进步奖中,中医药研究占医药卫生领域获奖项目11.5%。&&&&二
中医学的未来发展趋势&&&&1 )加强中医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完善&&&&遵循当今市场经济的规律,充分思考认识到中、西医是两大截然不同的学术体系,所以教育与传承也应各具特色。目前的中医教育过于西化,中医是独有的中医文化。面临挑战,也是一种机遇,中医应以开放的胸襟,积极吸收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的成果,采取“中西医结合”,由于中西医学的思维方式、认识方法迥异,中国生命医学与现代生物医学的结合,因此不是技术上的简单叠加和知识兼并。&&&&只有加强中国文化自身的修养与兴趣的培养、以及对巩固中医等专业实践和理论。教育部门,尤其一些专业的中医院校,在中医学制教学的要求中,英语科目居然反而反客为主,比古文、中医四大经典的课程要求更严格,占用时也更多,一方面使学生学心态偏颇,学得消极疲惫枯燥,另一方面根本上也不利于中医学子对中医传统文化的学习。所以,中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一方面是要让中医教育体制加强完善的实践操作,应再多开设一些中医课程,多开设一些实践课,并且采用理论、实践结合市场模式,正确的学习借鉴西医的客观优势,从思想、文化上、甚至从市场经济学的角度,让一批批中医从教人员和学子得到全面充分的熏陶。中医讲究悟性,讲究天人合一,这是需要在一定的中医文化的熏陶与修养下方可为的。&&&&对中医师的技能评估与考核制度需进客观、全面和完善。中医与西医属于不同的体系,当今对中医师的评估基本是沿用了西医师评估的那一套,死板而牵强,不适合中医本身的特点。根本上也不能很好地反映中医师的真实水平,长远来看,不仅易导致中医教育的畸形观念,影响中医事业自身的发展,影响中医师的主动和积极性,间接影响整个中医行业的传承和发展。&&&&2) 媒体同步的思想理论引导,加大中医的宣传力度&&&&从文化、历史和学术的角度,让国民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中医文化,包括中医的针灸、推拿和按摩、气功等学科在世界自然科学的深远影响。充分认识当今西医市场经济的冲击,传统中医理论研究和中医教育须客观审慎遵循市场运营规律,学习吸取西医便捷、灵活的教育和运营模式,拓宽中医传统呆板的教育模式。&&&&因为中医的发展具有强大而广阔的前景,中医事业本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中医相关的产业也将会形成有机的产业链条,未来的发展也是多面的。当然,中医相关的监管与法律的完善;对中医药研究的进一步现代化;中医知识产权的进一步受重视;中医保健品地进一步开发生产研究与上市及其专利保护;中医汤剂的改良等等都将是中医发展趋势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是经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和探索出来的。西医发展不够成熟,西药物的毒副作用潜在着隐蔽不可忽视,其毒副作用常常对人体是不可避免的,用中医的观点来说就是使患者阴阳严重失调 。因为,西医在市场上暂时是领先中医,不可否认西医有其一定的优势。在短短一二百年的历史,传入我们还不到一百年的历史。对于“病”的概念,中医和西医的认识大不一样,老中医任应秋先生曾经对“病”的概念有意精辟的论述:“西医所称的病,大多数是取决于病原体,或者就某种特殊病变的病灶而命名,或者就生理上的某种特殊变化而命名。总之,西医的病名,必取决于物理诊断和实验诊断,是比较具体的。”“中医的病,或与病因的性质而命名,或与突出的症状而命名,或从病机的所在而命名,虽然比较抽象,但它却往往能从整体观出发,局限性比较少。”(引自《任应秋论医集》第108页)。所以,中医和西医关于病的概念不同,如气虚包含许多机体的功能不足,但西医并不一定作为疾病对待。西医的炎症,在中医有湿热、实热、虚热之分,具体的还有心火、胃火、肾火等等的区别&
特别声明:传统中医研究方法与中医妇科生殖节律理论--《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传统中医研究方法与中医妇科生殖节律理论
【摘要】:从传统中医研究方法入手 ,通过对中医妇科生殖节律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月经节律与调周法、生殖节律与心肾子宫轴及任督循环圈、中医妇科生殖节律理论中的数律学说三大理论体系形成的分析 ,阐明了中医妇科生殖节律理论的形成与哲学思维指导下的传统中医研究方法关系十分密切。指出中医妇科生殖节律理论的形成丰富了中医妇科学诊治的理论内容 ,对当今条件下中医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提出中医妇科生殖节律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仍须以传统中医研究方法为锲入点和原动力 ,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来不断地完善与修正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271【正文快照】:
中医生殖节律理论是近半个世纪来形成的中医妇科理论 ,是中医妇科学发展至现阶段的核心内容 ,它涵盖了中医妇科理论中的月经节律与生殖节律等。它的理论和实践充分反映了哲学思维中朴素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思想。中医妇科生殖节律理论的提出是在新形势下运用传统中医研究方法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夏桂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晓勇,赵可宁,夏桂成;[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年01期
钱静;[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年12期
刘海洋;[J];医学文选;1999年06期
赵爱君,郑桂钦;[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2年05期
李秀霞;[J];北京中医;2005年03期
王华秀;[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年03期
周惠芳;[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钟伟兰;[J];福建中医药;2003年04期
张玉新,谭惠民;[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年Z2期
刘海洋;[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全年;[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年
陈天定;[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冯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赵莉;[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张喆;[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美霞;[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年
黄缨;[D];湖北中医学院;2007年
张凤暖;[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7年
汪志霞;[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李睿;[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年
许小凤;[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1年
林月慎;[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梁卓;[D];辽宁中医学院;2005年
范颖方;[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李霞;[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夏桂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徐万祥;;[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1986年04期
S S C Y肖赛;;[J];国外医学情报;1988年19期
吴德华;徐汉坤;缪勤;;[J];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1992年03期
夏桂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任青玲,夏桂成,谈勇;[J];江苏中医药;2004年04期
任青玲,张宗明;[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任青玲;谈勇;;[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夏桂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夏桂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李健美;谈勇;;[J];江西中医药;2007年04期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中医传统师承模式的现代意义
转:中国中医药报 &&传统师承教育模式是古代中医学术得以传承发展的主要模式。从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情况来看,传统师承教育模式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至少已经存在了2000多年。从扁鹊学医于长桑君、张仲景学医于张伯祖,到清代名医叶天士10年之中先后从师17位,难以数计的大量事实无可辩驳地说明着传统师承教育模式在中医人才培养方面的地位和作用。那么,在目前以院校教育为中医主流人才培养模式的今天,传统师承教育模式还有无存在的必要?如果有,其意义与价值何在?本文试对此作一探讨。院校教育模式的有益补充已有研究表明,中医现有的教育模式不太适应中医药自身的专业特点。现行的中医药教育模式主要是沿袭西医模式或参照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教育&蓝本&而形成的。这种模式重视院校教育、轻视非院校教育模式,且过分强调专业和学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该模式为我国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不适应学科发展的问题日益凸现。比如,忽视了已存在几千年的师承教育力量,对中医的继承存在脱节现象;重理论、轻实践,中医的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脱节,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学术视野狭窄,缺乏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因此,已经完成院校学习阶段的中医人才,有必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项目来加强自身的专业修养、强化中医的辨证思维。而中医传统师承教育恰恰可以弥补院校教育的不足,为院校教育提供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在院校教育的培养模式下,学生对于具体知识的积累可能会毫不逊色,而对于中医学立体的、复杂的、抽象的意象思维的把握很难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而跟师学习,特别是师承名师,可以更加快捷地掌握中医理论知识和临床诊治技巧,使学医者少走弯路,从而加快中医人才的培养进程。自古名医,大都得益于名师的指点和传授。通过跟师学习,使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等理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习者的脑海,使其在不知不觉当中体悟到中医学宏观整体的认知思维。有利于加速中医人才成长基于中医学的自身特点,学医者对于经典的体悟、疾病的辨证、药性的认知、处方的构架,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摸索。因此,中医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大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时期。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一提找中医看病,就都想找&老中医&的原因。有鉴于此,如能缩短高水平中医人才的成长途径,对于人类健康福祉的意义不言而喻,而中医传统的师承教育模式,恰恰是加速中医人才培养进程的捷径。弟子跟师临床、如影随形、亲密无间,老师倾囊相授、耳提面命、传道解惑,无论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还是临床技能,其效果都远比学生个人慢慢摸索要好得多。从既往的事实可以看出,许多蜚声海内外的著名中医学家都有非常丰富的从师经历和勤勉的求学历程,前者得以使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他们日后的成功铺就了捷径;后者使他们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为他们日后的深造提供了必要的保证。有利于传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许多名老中医不仅有着独到的理论见解,同时拥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这些从实践中升华出来的真知灼见,如果不能被很好地继承与发扬,对中医药界无疑将是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有鉴于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人事部于1990年联合组织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从1990年的首批继承工作开始,到日前刚刚结束的第4批继承工作,许多宝贵的学术经验得以传承和发扬。迄今为止,一些指导老师由于年事过高已经辞世,而他们的弟子均已成长为中医药事业的骨干,有的还成为了新的指导老师。通过开展传统师承教育工作,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的临床经验得以有效的抢救和传承。例如,对某一类疾病辨治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对某一味中药临床应用的心得和技巧,对某一张方剂主治病证的见解和拓展,对某一种手法操作实施的要点和禁忌等,这都远非一朝一夕之功可以总结出来的无价之宝。有利于提高学医者综合素养从古至今,举凡名医,大都具有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所谓&德艺双馨&、&德高技精&,就是对上述意境的绝佳概括。通过师承学习,学医者在接受具体业务知识的同时,更能被老师高尚的医德、敬业的精神、谦和的态度、勤勉的作风所感染,从而为日后的行医和做人奠定必要的品德基础。古有&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之语,在中国传统文化重要分支的中医药学领域,其修行内容更具有特殊的含义,即不仅要努力提高医术以增强治病救人的本领,更要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以树立高尚的医德。中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但同时,它更像是一门艺术。当你真正置身于其中,品味着我们的祖先为我们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的时候,你经常会感觉有一种强大的魅力在深深地吸引着你,尽管时空是那么的遥远和深邃。东汉名医张仲景在族人多半死于伤寒病的情况下,&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写出了《伤寒杂病论》这样的名篇巨著;元代名医朱震亨不仅医术高超,而且仗义执言、扶危济困,颇受当地群众爱戴。可以说,学习中医的过程,也是一个修身的过程。中医传统的师承教育模式恰恰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直接熏陶下,完成学术与人格的双重修养。如果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名老中医都具有如下共同特质:勤奋好学,虚怀若谷;淡泊名利,胸襟坦荡;遇富者不谄媚,遇贫者不弃厌;尊敬同道而不互相抵毁,关爱患者视其如同亲人;不因一时应手而沾沾自喜,不因一时失败而垂头丧气。在中国传统文化日益被人们捡拾重温的今天,中医传统师承教育模式必将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关注,为中医药学的长久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性别:男女
咨询内容:
中医资讯热文排行
疾病咨询电话:021-
疾病咨询QQ: 投诉邮箱:
友情链接合作qq:
(ICP)备案编号:鲁ICP备号 && 鲁卫网审(2010)第006号现代中医和传统中医有什么区别?
主要是诊断手段和给药方式的区别。 传统中医诊断方式上是“望闻问切”,把脉是很关键的一个手法;现代中医则结合了西方科技,比如骨伤可以去拍个片子;验个血查一下生化指标等。 理念上还是一脉相承的,但是也做了很多符合现代人习惯的调整,主要是对于病症的判断上有了一些新的解读,以前没有那么多病。有时候要从现有的病症找古籍,看看古人有没有遇到过这种病症。 给药方式上,除了煎中药,可以用中成药,制成颗粒,胶囊等形式,更方便给药。
谢谢邀请。 传统中医,是和中国古代的文化分不开的,儒释道三家对中医都有很大的影响,中医用药讲究配伍平衡,治病要达到体内阴阳平衡,各安其位,很显然是受到儒家的中庸思想影响。中医理论里的精气学说,阴阳消长,五行等等是受到道家文化的影响。而清心寡欲,心气平和,这些修心养性,延年益寿的主张,则是中医同时吸收了三家的精华。总之,要学习好中医,就必须同时去钻研并总结我们的传统文化,并与中医联系起来。 貌似跑题了。现在说传统中医与现代中医的不同。传统中医三大特色辨证论治,整体观念, 恒动观念。这是中医治病的特有方式。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病人,不同的体质,症状,做出不同的诊断,从而对症下药,很多人看起来病是一样的,可是通过诊断得到的诊治方式却有很大的不同,甚至一种病在不同的时期用的药方,治法也不一样。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整体。治病从整体出发,现有的病表现出的症状可能是体内其他的脏腑出现问题,从而影响了整体平衡,通过某一个点表现出来的。这就是中医治病不治标而治本。恒动,即人体的各个脏腑器官“动而不息”,是在不停的运转中,这样才能维持人的正常活动,而如果这个动态的平衡受到了破环,就会生病。另外,恒动也是说人的病在不同的时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这也是动态的,所以医生看病要灵活辩证施治。 而现在有的中医治病,只是通过表面的症候判断这是什么病,然后就像上面的答案说的这种病就用这个方子或这种药,不管是什么原因的,一个萝卜对一个坑,不去辨证论治。也可以说有的中医医生根本没有掌握辨证论治,完全按西医的方式去看病。很多人说中西医结合,我觉得患者看病可以觉得中医好就去看中医,认为西医好就去看西医,可是医生看病你怎么结合,中医就该按中医的的方法去诊断,比如你看一位患者化验单上说血红蛋白少,贫血。就说患的是血虚证,能这么看吗?望闻问切不用,就凭西医的化验单? 所以现在的中医应该在继承传统这方面更加努力,否则把自己变的中医不像中医,西医不像西医,只会给自己还有中医的发展带来不好的结果
楼上的朋友都说得很详细。我需要补充的是:传统中医诊病靠的是望闻问切四诊,这跟现代西医学的诊断手段看上去不相融合。这是因为从理论上讲,中西医理论确实几乎没什么可通约之处,这也就决定了一个正宗的中医师诊断疾病时要从中医四诊的思维方式出发,尽量不要受西医思维的干扰或束缚。例如骨伤患者术后调理,不能一味只从活血化瘀角度诊治,还要充分结合患者的舌象甚至脉象及其他症状体征,开出的方才更有临床价值。话说回来,中医在利用四诊时,如若思维开阔,现代科技的诊断手段是可以借鉴并作为诊断思路的一部分的,甚至某些检查可以看作是中医诊断手段的延伸,但还是要以中医思维为前提。例如,胃病患者做了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呈红色,这时中医可以近似认为该患者可能是“热证”(中医名词),再结合患者的舌象等综合诊断就有利用诊断思维的拓展;支气管哮喘患者CT检查显示肺部有干性、湿性或干湿性混合的改变,这时中医可以将干性的影像学表现看作是“燥证”,从而以治“燥”的角度去立法从方;将湿性的影像学表现看作与“湿”有关,以治“湿”的角度论治。当然这两种情况都需要结合患者其他方面的症状及体征,往往“思过半矣”。
很早就被邀请了,但一直没时间,现在考完试了。有时间来交下作业。我是做中医的,但其实也不敢自认为对中医理解的到位。说下浅见。我认为:现代中医相对比老中医来说,还是有非常大的进步。古代人没有现代科学的支持,为了解释原因,所以创造性的发明了阴阳五行虚实寒热。并且能用于各种症状的解释,有极高的实用价值。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地方。也因为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持,所以多依赖经验,数据模糊。这对于中医的进一步提高,是个非常大的障碍。因此,老中医的发展,多是各种理论的交融。比如热者寒之发展补充热者补之。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给中医注入了极为强大的推动力。比如肠镜观察肠道粘膜的情况来选择用药,有了极高的针对性,对胃粘膜萎缩的病人使用半边莲、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来防癌变,来改善粘膜情况。这在老中医来说,也许,只是依靠舌脉辩证,根本无法判断,现代技术让中医可以更好的预防癌变(西医对胃粘膜的修复,个人认为,是没有什么好办法的)。这就是现代中医的进步!
对于中医的操作来说,个人认为辩证论治的套路还是要按照老中医的步聚来操作,用西医的诊断思想,来制定中医的治疗方案,是很不合理的。西医的方法可以做为补充诊断的依据,不能做为主要治疗方法的选择依据。
个人认为,现代中医有了很大的进步,中医无用论是非常荒谬的。而且,随着中西医的交融,对于前景,我非常看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谢邀!
我能这么说吗, 根本就没有现代中医。移花接木的四不像而已。
我倒觉得现代的中医已经远超古代中医,理由有二:1.中国古代没有形成科学体系,所以对病症的治疗一般都依赖于前人所积累的经验,积累的时间越长,传到后代的知识就越丰富。我一直认为,像华佗这样的神医只是在他那个时代数一数二 而已。正如两千年前,可能受点轻微刀伤就会因为伤口感染而死,但到了后期,这些外伤已经不成大问题了。2.受到西方医学的冲击,现代中医无可避免的融入了很多西方医学知识,很多病症的治疗,从以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水平有了巨大的进步,还有医药方面,以前只知道把几味药混到一块儿就能治疗某种疾病,却不知道为什么能,但通过现代医学,我们知道了这几味药的化学成分,知道了到底是这些草药中的那些成分其了作用,然后把它们提炼出来,人们不需要再吃那些不起作用的东西,如以前用中医的方法治疗疟疾。我一直坚信,中医结合现代科学,是中医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医缺乏解剖学基础!制约中医发展的,也就在于此。西方自然科学,讲究实验基础,血管、神经打开人就看得到。而中医所谓的经络,打开人看不见。这样就导致没有很多人相信它。我相信中医,但我不能说服其他人相信,而且我从不到中医就诊。
中医药继承下去,唯一的出路是进行系统化的全面研究,不要停留在前人的经验上止步不前。我对现在所谓中西结合的进展和方向非常悲观。本来是个很好的思路,现在却沦为了各种江湖郎中、民间偏方的保护伞、土壤。不只是中医,包括藏医和很多国家的传统医学都是这个情况。搞研究的不是把中医的理论系统、西医的理论系统以及其他可以借鉴的医学分别展开探索,然后再去结合起来,不断的实验、调整,而是直接按照自己的个人理解,把中医的理论系统大刀阔斧改造成自己想象的样子,然后把西医里的各种自己喜欢的名词照搬过来硬生生的插到各个地方去,糅合成自己的一套左右逢源的理论,然后就开始开诊所卖自己的神奇药方,包治百病(实则是一些很普通的药材,加了一些有镇定、止痛、发热等作用的“神秘”成分进去),甚至于跟一些小作坊合作,大规模生产以后上各地方电视台打一枪换一炮的坑蒙拐骗。而医院、中医药学院甚至研究院里的中医医生、中医学者呢?大部分比上面说的也好不了多少,甚至说不好听点简直是倚老卖老。要么是永远只会背诵各种医典,要么就是书还没读过两本就开始像民科一样创建自己独特的宇宙理论了。 他们没有责任感、性格乖张、固步自封、骄傲自大、眼里揉不得沙子。(当然,各行各业,包括西医里也不乏这种人,但这在中医里是一个极普遍的现象。)你捧一捧他,他就高兴,夸你觉悟高;你要跟他讲他不喜欢的,他就说很多东西你们年轻人不懂的。总之他们不会跟你正面探讨什么,只会陪你绕圈子,从他们眼里我实在是找不到什么真诚、负责的治学态度。你跟他说疗效,他会跟你谈哲学;你指出他的哲学漏洞,他会跟你谈历史(他眼里的历史);你跟他讨论历史,他会跟你谈西医有副作用、治标不治本;你跟他讨论药理、毒理,他又说不管怎么样我们就是有疗效。 靠这样两群人,这样下去真的没法报以振兴中医的希望,甚至有时感觉还不如早点灭亡了为国家节约资源拿去作点正经研究。
没啥区别,中医本来就是古代中国医学,现代医学属于科学,没啥中西之说,只是中国人翻译成西医,但实际是现代医学,中国的西医师从来没根据古代西方医学治过病。现在中医的一大特色就是抱西医大腿,搞中西医结合,类似于电脑算命。
我的看法,现代中医主要研究的只是药理学,研究中草药对病症的作用,而不是完整的医学。然后是针灸拔罐,这个不好说中医如何如何,反正我认识的一个按摩院,里面小妹也能给你扎几针。古代医学治病救人靠的是经验积累——中医如此,神农尝百草,这都是经验之谈。古代西医也是,当年有各种奇怪的疗法,外科手术也经常死人,慢慢摸索出正确的路。医学和宗教从来都分不开,早期人类社会的巫医,既是部落里的宗教领袖,也是医学专家。古代西方的医院和修道院也常常就是一个地方,护士就是修女。耶稣把一个饼分给众人吃,人们就不饿了,死人就复活了,说不定他就是个草药医生传教士。现代医学,西医从解剖学出发,了解人体的整体构成,建立了外科,又从化学里找到了合成药剂的方法,完成了内科,这是走科学研究的路。西医比较擅长对症下药,了解病理成因以后找办法解决。现代中医从西医那边学到了人体构成的知识,把古代不可言说的五脏六腑、穴位、脉络、真气之类的玄学的东西和西医一一印证,能搭得上边的就搭,搭不上的就作神秘状。前面有人说中医讲究整体,讲究望闻问切,讲究脉象。其实说白了,中医没有外科,所以只能从体外进行治疗,当年华佗说要打开曹操的脑袋看看,就被干掉了。而医患谁都希望只吃药就能痊愈,不要动刀,最好连打针都不要,所以对中医存在侥幸心理。另外,医学无止境,所以现在西医也有很多无法解决的绝症难题,所以人们把目光投向神秘的中医,乃至于更神秘的藏医、印度古医术、非洲部落草药。至今西方民间也流传很多偏方,属于巫毒和心理安慰剂疗法,传教士会认为生病的人是被恶魔附体。中国也一样,跳大神驱邪,喝炉灰水,喝人血。能不能真的治病,谁都不知道,但存在希望总是好的。只要有一天,中药盒子上不再写“副作用不明”,那么中医才有未来可言。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传统文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