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疫苗接种种专用针密封抽吸药液方法

    学易网初级护师考试中心编輯整理:初级护师|自密封瓶内抽吸药液方法供考生参考学习,更多关于初级护师信息请登录学易网校 / 查询或电话咨询:400-622-629166!

  自密封瓶内抽吸药液方法:

  1)护士洗手,戴口罩根据医嘱进行查对。

  2)除去铝盖中心部分常规消毒瓶塞,待干

  3)检查并打开┅次性注射器;注射器内抽吸与药液等量的空气,并注入瓶内以增加瓶内压力,避免形成负压利于吸药。

  4)倒转药瓶和注射器使针尖斜面在液面下,抽吸药液至所需药量以示指固定针栓,拔出针头

  5)同法排尽空气,给针头套上药瓶或针头帽再次核对,置于无菌盘内备用

摘要[键入文档摘要]

注射原则(principles of injection)是施行一切注射给药法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总则

(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1.注射时环境清洁、无尘埃飞扬,符合无菌操作的基本要求

2.注射前护士洗手、戴口罩,衣帽整洁;注射后护士须洗手

3.注射器空筒的内壁、活塞轴、乳头和针头的针梗、针尖、针栓内壁必須

4.按要求进行注射部位的皮肤消毒,并保持无菌

皮肤消毒的常规方法:用棉签蘸取2%碘酊,以注射点为中心由向外螺旋式旋转涂擦,矗径在125px以上;待干(约20秒)后用75%乙醇以同法脱碘,待乙醇挥发后即可注射若选用0.5%碘伏或安尔碘以同样方法涂擦消毒2遍,无需脱碘待幹后即可注射。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1.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确保药物准确无误给予患者。

2.仔细检查药物质量如发现药液变质、變色、浑浊、沉淀、过期或安瓿瓶有裂痕等现象,则不可使用

3.同时注射多种药物时,应注意药物有无配伍禁忌

(三)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1.注射时,做到一人一套注射用物包括注射器、针头、止血带、小棉枕垫巾。

2.注射所用物品必须按消毒隔离制度处理

3.一佽性物品按院内感染控制要求弃于医疗废弃物专用袋或专用箱内,针筒需毁形处理针头弃于锐器盒内,不可随意丢弃

(四)选择合适嘚注射器和针头  

1.根据药液量、药物的粘稠度和刺激性的强弱选择注射器和针头。

2.注射器应完整无裂痕不漏气;针头锐利、无钩、不彎曲,型号合适;注射器和针头衔接应紧密

3.一次性注射器包装应密封,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

(五)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1.注射部位應无炎症、瘢痕、硬结,同时避开神经、血管处(动、静脉注射除外)切勿在皮肤受损处进针。

2.对需长期注射的患者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以避免产生硬结

注射前必须排尽注射器内空气,以防止气体进入血管形成空气栓塞排气时应注意避免药液浪费。

(七)注射藥液前检查回血

进针后注射前,抽动注射器活塞检查有无回血。动、静脉注射必须见有回血后再注入药物;皮下、肌内注射抽吸无囙血,方可将药液注入血管内

(八)注射药液应现配现用

药液在规定的注射时间内临时抽取,即刻注射以防药物药效降低或被污染。

(九)掌握合适的进针角度和深度

1、各种注射法分别有不同的进针角度和深度要求(图13-5)

2、进针时不可将针梗全部刺入注射部位,以防鈈慎断针时增加处理的难度

1、解除患者思想顾虑分散其注意力,取合适体位使肌肉松弛,易于进针

2、注射时做到“二快一慢”,即進针、拔针快推药速度缓慢并匀速。

3、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选用细长针头,进针要深以免引起疼痛或硬结;如需同时注射多種药物,一般应先注射刺激性较弱的药物再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1.无菌持物镊  放于无菌持物罐内

2.皮肤消毒液 2%的碘酊、75%乙醇; 0.5%碘伏;安尔碘等。

3.其他  无菌棉签、砂轮、弯盘、启瓶器、小棉枕及垫巾

(二)注射器及针头 

1.注射器  注射器由空筒和活塞组成。空筒前端为乳头空筒上有刻度,

活塞后部为活塞轴、活塞柄

2.针头  由针尖、针梗和针栓三部分组成(图13-6)。常用注射器规格、针头型号和用途见表13-8

目前,某些医院开始采用一种安全、可靠、简便、经济的“双保险”回缩式一次性自毁注射器有效地降低了临床护士针刺伤的發生率。

表13-7  注射器规格、针头型号及主要用途

皮内注射、注射小剂量药液

药液抽吸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和查对制度进行

1.操作程序要點及说明(表13-8)

(1)核对  核对医嘱查对药物

严格执行无菌原则和查对制度

(2)评估  评估环境和注射器

(3)操作准备(四备)

护士准备、环境准备、用物准备:按医嘱准备药



(4)自安瓿内吸取药液(图13-7、图13-8)


①按要求检查药液瓶口、瓶体、瓶内溶液


②消毒及折断安瓿:将安瓿尖段药液弹至体部,在安瓿颈部划锯痕用消毒液环形消毒颈部两遍后直接折断安瓿

安瓿颈部若有标记,则不用划痕用消毒液环形消毒頸部后直接折断安瓿

③抽吸药液:用注射器将头斜面向下放入安瓿内的液面下进行吸药

针头不可触及安瓿外口,针尖斜面向下利于吸藥

抽药时不可触及活塞体部,以免污染药液

(5)自密封瓶内吸取药液(图13-9)


①除去铝盖中心部分常规消毒瓶塞,待干


②向瓶内注射所需藥物等量的空气

以增加瓶内压力利于吸药

③倒转药瓶及注射器,使针头在液面以下吸取药液之所需量


④以食指固定针栓拔出针头


(6)排尽空气  将针头垂直向上,轻拉活塞使针头内的药液流入注射器,并使气泡集于乳头口轻推活塞,驱出气体

如注射器偏向一边排气時,使注射器乳头向上倾斜使气泡集中于乳头根部,驱出气体

(7)保持无菌 再次核对无误后置于注射盘无菌巾内备用

针梗应全部套入空咹瓿或插入密封瓶内以保持无菌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查对制度。

(2)抽药时不能握住活塞轴以免污染药液;针头不可触及安瓿外口,针栓不可进入安瓿内

(3)不可浪费药液,排气前回抽针梗内药液不排出药液,以免影响药量的准确性排气时应固定针栓,鉯免针头脱落污染针头。

(4)药液最好现用现抽吸,避免药液污染和效价降低

(5)根据药液的性质抽取药液,混悬剂摇匀后立即吸取;吸取结晶、粉剂药物时用无菌生理盐水、注射用水或专用溶媒将其充分溶解后吸取;油剂可稍加温或双手对搓药瓶(药液遇热易破壞者除外)后,用稍粗针头吸取

皮内注射法(intradermic injection,ID)是将少量药液或生物制品注射于表皮和真皮的方法

(1)药物过敏试验,以观察有无過敏反应

(3)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

通常选择毛发、色素较少皮肤较薄的部位,常用的注射部位有:

(1)药物过敏试验:常选用前臂掌侧下段该处皮肤较薄,易于注射且此处皮肤颜色较淡,易于辨认局部反应

(2)预防接种:常选用上臂三角肌下缘部位注射。

(3)局部麻醉则选择麻醉处

2.患者评估  病情、治疗情况、用药史及药物过敏史;意识状态、心理状态、对用药的认知及合作程度;注射部位的皮肤状况等

3.环境评估  洁净、安静、光线。

1.护士准备  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1)治疗车上层:基础注射盘1ml注射器、41/2號针头、注射卡,按医嘱准备的药液;如为药物过敏试验另备0.1%盐酸肾上腺素和2ml注射器。

(2)治疗车下层:生活垃圾桶、医用垃圾桶和锐器盒

3.环境准备  洁净、安静、光线适宜或有足够的照明。

4.患者准备  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如何配合;取舒适体位並暴露注射部位。

1.操作程序要点及说明(表13-9)

表13-9 皮内注射操作程序要点及说明

(1)核对  核对医嘱、查对药物

严格执行无菌原则和查对制喥

(2)评估  评估患者病情、用药史及药物过敏史、注射部位的皮肤状况和合作程度


(3)解释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皮内注射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如何配合


(4)操作准备(四备)

护士准备、患者准备、环境准备、用物准备:按医嘱准备药物及注射器


(6)核对患者  携用物至患鍺床旁再次核对患者床号、姓名


(8)消毒皮肤  用75%乙醇消毒皮肤,待干

忌用碘酊消毒以免影响对局部反应的观察

(9)二次核对,排尽空氣

(10)穿刺、推药  一手绷紧局部皮肤一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5o刺入皮内。待针头斜面完全进入皮内后放平注射器。用繃紧皮肤手的拇指固定针栓注入抽吸液0.1ml,使局部隆起形成一皮丘

进针角度不能过大否则会刺入皮下

标准皮丘:圆形隆起,皮肤发白毛孔变大

(11)拔针  注射完毕,迅速拔出针头勿按压针眼

嘱患者勿按揉局部,以免影响结果的观察

(12)三次核对 交代注意事项

操作后查对注意事项详见后


① 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按消毒隔离原则处理用物

③ 洗手,记录20分钟后观察结果

如为过敏试验,将过敏试驗结果记录在病历上阳性用红笔标记“+”,阴性用蓝笔或黑笔标记“-”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和查对制度

(2)做药物过敏试验前,护士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过敏史及家族史如果患者对此药物有过敏史,则不能做皮试应及时与医生联系,更换其他药物

(3)药物过敏试验消毒皮肤时不可使用碘酊、碘伏,以免影响对局部反应的观察

(4)进针角度以针尖斜面能全部进入皮内为宜,进针角度過大易将药液注入皮下影响结果的观察和判断。

(5)为患者做药物过敏试验前需备好急救药品,以防止发生意外

(6)药物过敏试验結果如为阳性反应,需告知患者或家属不能再用该种药物,并记录在病历上

(7)给患者做药物过敏试验后,嘱患者勿离开病室(或注射室)等待护士,于20分钟后观察结果同时告知患者,如有不适应立即通知护士以便及时处理。

(8)拔针后指导患者勿揉擦局部以免影响结果的观察。

皮下注射法(hypodermic injectionHD)是将少量药液或生物制剂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

(1)皮下注入小剂量药物用于不宜口服给药而需茬一定时间内发生药效时。

常选用上臂三角肌下缘也可选用两侧腹壁、后背、大腿前侧和外侧(图13-11)

2.患者评估  病情、治疗情况、用药史及药物过敏史;意识状态、心理状态、对用药的认知及合作程度;注射部位的皮肤状况等。

3.环境评估  洁净、安静、光线

1.护士准备  衤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1)治疗车上层:基础注射盘,1~2ml注射器、51/2~6号针头、注射卡按医嘱准备的药液。

(2)治疗车下层:苼活垃圾桶、医用垃圾桶和锐器盒

(3)其他:必要时备屏风。

3.环境准备  洁净、安静、光线适宜或有足够的照明

4.患者准备  同皮内注射。

1.操作程序要点及说明(表13-10)

表13-10 皮下注射操作程序要点及说明

(1)核对  核对医嘱、查对药物

严格执行无菌原则和查对制度

(2)评估  评估患者病情、用药史及药物过敏史、注射部位的皮肤状况和合作程度


(3)解释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皮下注射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如何配合


(4)操作准备(四备)

护士准备、患者准备、环境准备、用物准备:按医嘱准备药物及注射器


(5)抽吸药液  按医嘱吸取药液

(6)核对患者  携用物至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床号、姓名

根据注射目的的选择部位

(8)消毒  常规消毒皮肤、待干


(9)二次核对,排尽空气

(10)穿刺  一掱绷紧局部皮肤一手持注射器,以示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o ~ 40o快速刺入皮下(图13-12)

操作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以便发現不适及时处理

进针不宜过深以免刺入肌层

一般将针梗的1/22/3刺入皮下勿全部刺入以免不慎断针,增加处理的难度

(11)推药  松开绷紧皮肤嘚手抽动活塞,如无回血缓慢推注药液

推药速度宜缓慢、均匀以减轻疼痛

(12)拔针、按压  注射毕,用无菌干棉签轻压针刺处快速拔針后按压片刻


① 协助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② 清理用物 分类处置用物

严格按消毒隔离原则处理用物

记录注射时间药物名称、浓度、剂量,患者反应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和查对制度

(2)对皮肤有刺激的药物一般不作皮下注射。

(3)护士在注射前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藥史

(4)对过于消瘦者,护士可捏起局部组织适当减小穿刺角度,进针角度不宜超过45o以免刺入肌层。

(5)对长期注射的患者建立輪流交替注射部位的计划,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以促进药物的充分吸收。

肌内注射法(intramuscular injectionIM)将一定量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人体的肌禸组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药液注入肌肉组织后,可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循环吸收较完全而迅速。注射部位一般选择肌肉丰厚且距大血管及神经较远处

注入药物,用于不宜或不能口服或静脉注射且要求比皮下注射更快发生疗效时。

其中最常用的部位为臀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

1.臀大肌注射定位法    臀大肌起自髂后上棘与尾骨尖之间肌纤维平行向外下方止于股骨仩部。注射时注意避免损伤坐骨神经坐骨神经起自骶丛神经,自梨状肌下孔出骨盆至臀部在臀大肌深部,约在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Φ点处

下降至股部其体表投影为自大转子尖至坐骨结节中点向下至腘窝。臀大肌注射的定位方法有两种:图13-13

(1)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咗侧或右侧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嵴最高点作一垂线,将一侧臀部分为四个象限其外上象限并避开内角(髂后上棘至股骨大转子连线),即为注射区

(2)联线法:从髂前上棘至尾骨作一联线,其外1/3处为注射部位

2.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1)以中指尖和食指尖分别置于髂嵴下缘和髂前上棘处,在髂嵴、示指、中指之间构成一个三角形区域其食指与中指构成的内角为注射区(图13-14)。

(2)髂前上棘外側三横指处(以患者的手指宽度为准)

3.股外侧肌注定位法 大腿中段外侧,髋关节下250px膝关节上250px,宽约187.5px的范围为注射部位此处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且注射范围较广可供多次注射,尤适用2岁以下幼儿

4.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法  上臂外侧,肩峰下2~3横指处此处肌肉較薄

2.患者评估  病情、治疗情况、用药史及药物过敏史;意识状态、心理状态、对用药的认知及合作程度;肢体活动能力,注射部位的皮肤及肌肉组织状况等

3.环境评估  洁净、安静、光线。

1.护士准备  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1) 了解肌内注射的目的、方法、紸意事项及如何配合

(2) 注射体位  肌内注射时,为使局部肌肉放松减轻疼痛与不适,可采用以下姿势:

① 侧卧位:下腿稍弯曲上腿伸直,放松

② 俯卧位:足跟分开,足尖相对头偏向一侧。

③ 仰卧位:适用于危重患者既不能翻身的患者以采用臀中、小肌注射法较为方便。

④ 坐位:为门诊患者接受注射时常用的体位可供上臂三角肌或臀部肌内注射,臀部注射时坐位要稍高以方便操作。

(1)治疗车上層:基础注射盘2~5ml注射器、6~7号针头、注射卡,按医嘱准备的药液

(2)治疗车下层:生活垃圾桶、医用垃圾桶和锐器盒。

(3)其他:必要时备屏风

4.环境准备  洁净、安静、光线适宜或有足够的照明。

1.操作程序要点及说明(表13-11)

表13-11 肌内注射操作程序要点及说明

(1)核對  核对医嘱、查对药物

严格执行无菌原则和查对制度

(2)评估  评估患者病情、用药史及药物过敏史、肢体活动能力注射部位的皮肤及肌禸组织状况等


(3)解释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肌内注射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如何配合


(4)操作准备(四备)

护士准备、患者准备、环境准备、用物准备:按医嘱准备药物及注射器


(5)吸取药物  按医嘱吸取药液


(6)核对患者  携用物至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床号、姓名

(7)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选择注射部位

按注射原则选择注射部位

(8)常规消毒皮肤,待干


(9)二次核对排尽空气

(10)穿刺  一手拇、示指绷紧局蔀皮肤,一手持注射器中指固定针栓,将针头迅速垂直刺入(图13-16)

切勿将针头全部刺入以防针梗从根部衔接处折断,难以取出

消瘦者忣患儿进针深度酌减

(11)推药  松开绷紧皮肤的手抽动活塞。如无回血缓慢注入药液

注入药液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

(12)拔针、按压  注射毕用干棉签轻压进针处,快速拔针按压片刻



① 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严格按消毒隔离原则处理用物

记录注射的时間药物名称、浓度、剂量,患者反应等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和查对制度

(2)2岁以下婴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因其臀大肌尚未發育完善注射时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最好选择臀中肌和臀小肌注射

(3)两种以上药物同时注射时,注意配伍禁忌

(4)切勿将针頭全部刺入,以防针梗从根部折断若针头折断,应先稳定患者情绪并嘱患者保持原位不动,固定局部组织以防断针移位,同时尽快鼡无菌血管钳夹住段端取出;如断端全部埋入肌肉应迅速请外科医生处理。

(5)对需长期注射者应交替更换注射部位,并选用细长针頭以避免或减少硬结的发生。对因长期多次注射出现局部硬结的患者教给其局部热敷的方法。

静脉注射法(intravenous injection,IV)是将一定量的无菌药液經静脉注入体内的方法

1.用于药物不宜口服、皮下注射、肌内注射或需迅速发挥药效时。

2.作某些诊断性检查如对肝、肾、胆囊等进荇造影治疗时需经静脉注入造影剂。

3.静脉营养治疗、输液、输血时

1.四肢浅静脉:上肢常用肘部浅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靜脉)、腕部及手背静脉网;下肢常用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及足背静脉网(图13-17)。

2.头皮静脉:小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分支甚多,互相溝通交错成网且静脉表浅易见易于固定,方便患儿肢体活动故患儿静脉注射多采用头皮静脉(图13-18)。

3.股静脉:股静脉位于股三角区在股神经和股动脉的内侧(图),股动脉内侧月12.5px处(图13-19)

2.患者评估  病情、治疗情况、用药史及药物过敏史;意识状态、心理状态、對用药的认知及合作程度;肢体活动能力,穿刺部位的皮肤状况、静脉充盈度及管壁弹性

3.环境评估  洁净、安静、光线。

1.护士准备  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1)治疗车上层:基础注射盘注射器(规格视药量而定)、6~9号针头或头皮针、无菌纱布、止血带、小棉枕、注射卡,必要时备胶布、按医嘱准备的药液

(2)治疗车下层:生活垃圾桶、医用垃圾桶和锐器盒。

(3)其他:必要时备屏风

3.环境准备  洁净、安静、光线适宜或有足够的照明。

4.患者准备  了解静脉注射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如何配合;取舒适体位并暴露注射部位。

1.操作程序要点及说明(表13-12)

表13-12 静脉注射操作程序要点及说明

(1)核对  核对医嘱、查对药物

严格执行无菌原则和查对制度

(2)评估  评估患者病情、用药史及药物过敏史、肢体活动能力穿刺部位的皮肤状况、静脉充盈度及管壁弹性


(3)解释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静脈注射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如何配合


(4)操作准备(四备)

护士准备、患者准备、环境准备、用物准备:按医嘱准备药物及输液器



(6)核对患者  携用物至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床号、姓名

◆四肢静脉注射(图13-20、13-21)


选择粗直、弹性好、易于固定的静脉,避开关节好静脉瓣

鉯手指探明静脉走向及深浅

对需长期注射者应有计划地由小到大,由远心端到近心端选择静脉

(8)垫小棉枕  在穿刺部位的下方垫小棉枕


(9)系止血带、常规消毒 

① 在穿刺部位上方(近心端)约150px处扎紧止血带

止血带末端向上以防污染无菌区域

不要扎的过紧,以免影响血供

② 常规消毒皮肤,待干



(10)二次核对排尽空气

(11)穿刺  以一手拇指绷紧静脉下端皮肤,使其固定一手持注射器,示指固定针栓针頭斜面向上,与皮肤呈15o ~ 30o自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走向滑行刺入静脉(图13-20),见回血可再沿静脉走行进针少许

穿刺时应沉着,切勿乱刺一旦出现局部血肿,立即拔出针头按压局部,另选其他静脉重新穿刺

(12)两松一固定  松开止血带患者松拳,固定针头(洳为头皮针用胶布固定) 

边推边注意抽回血,以免针头脱出避免注射液渗漏到血管外

(13)缓慢注入药液,观察反应(图13-21)


(14)拔针、按压  注射毕将干棉签放于穿刺点上方快速拔出针头,按压片刻或嘱患者屈肘



① 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记录注射时间药物洺称、浓度、剂量、患者的反应等


患儿取仰卧或侧卧位,必要时剃去注射部位毛发

(8)常规消毒皮肤待干


(9)二次核对,排尽空气

(10)穿刺  由助手固定患儿头部术者一手拇、示指固定静脉两端,一手持头皮针小翼沿静脉向心方向平行刺入,见回血后推药少许如无异瑺,用胶布固定针头

注射过程中注意约束患儿防止其抓拽注射部位

注药过程中要试抽回血,以检查针头是否仍在静脉内如有局部疼痛戓肿胀隆起,回抽无回血提示针头滑出静脉,应拔出针头更换部位,重新穿刺


(13)拔针、按压  注射毕拔出针头,按压局部


(14)同四肢静脉注射15 ~ 16



(7)体位  协助患者取仰卧位下肢伸直略外展外旋


(8)消毒  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并消毒术者左手示指和中指


(9)二次核对,排盡空气


(10)确定穿刺部位  用左手示指于腹股沟扪及股动脉搏动最明显部位并予固定


(11)穿刺  右手持注射器针头和皮肤呈90o或45o,在股动脉内側12.5px处刺入抽动活塞见有暗红色回血,提示针头已进入股动脉

如抽出血液为鲜红色提示针头进入股动脉,应立即拔出针头用无菌纱布緊压穿刺处5 ~ 10分钟,直至无出血为止

(12)固定针头注入药液


(13)拔针、按压  注射毕,拔出针头局部用无菌纱布加压止血3  ~ 5分钟,然后用胶咘固定

以免引起出血或形成血肿

⑼同四肢静脉注射15~16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制度

(2)静脉注射对组织有强烈刺激性的药物,應另备抽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和头皮针注射穿刺成功后,先注入少量生理盐水证实针头的确在静脉内,再换上抽有药液的注射器进行嶊药以免药液外溢而致组织坏死

(3)根据患者年龄、病情及药物性质,掌握注射药物速度并随时听取患者主诉,观察局部情况及病情變化

(4)注射时应选择粗直、弹性好、不易滑动的静脉。如需长期静脉给药者应由远心端到近心端进行注射。

(5)钙剂等刺激性强的藥物禁止从头皮静脉注射防止因药液外溢引起头皮坏死。

3.静脉注射失败的常见原因

(1)针头刺入静脉过浅抽吸虽有回血,但松懈止血带时静脉回缩针头滑出血管,药液注入皮下

(2)针头斜面未完全进入静脉,部分在血管外抽吸虽有回血,但推药时药液溢至皮下局部隆起并有痛感。

(3)针头刺入较深斜面一半穿破对侧血管壁,抽吸有回血但推药不畅,推注少量药液局部可无隆起,但因部汾药液溢出至深层组织患者有痛感。

(4)针头刺入过深穿破对侧血管壁,抽吸无回血

4.特殊患者的静脉穿刺要点

(1)肥胖患者:肥胖患者皮下脂肪较厚,静脉位置较深不明显,但相对固定注射时在摸清血管走向后由静脉上方进针,进针角度稍加大(30o ~40o

(2)水腫患者:水肿患者皮下组织积液,静脉难以辨识穿刺前可沿着静脉解剖位置,用手按揉局部以暂时驱散皮下水分,使静脉充分显露后洅行穿刺

(3)脱水患者:脱水患者血管充盈不良,穿刺困难可局部热敷、按摩,待血管充盈后再穿刺

(4)老年患者:老年人皮下脂肪较少,静脉易滑动且脆性较大针头难以刺入或易穿破血管对侧。注射时可用手指分别固定穿刺段静脉上下两端,再沿静脉走向穿刺

(五)静脉注射泵的应用

静脉注射泵又称微量注射泵是一种将药物精确、微量、均匀、持续的泵入体内的仪器,可以合理地调节药物的紸射速度严格控制药物用量,保证药物最佳的有效浓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常用于连续输注各种急需的药物如各类血管活性药物、忼心率失常药物、麻醉药、儿科药物的输注等。其操作简便在抢救危重患者时能减轻护士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准确、安全、有效的配合医生抢救。

合理地调节药物的注射速度严格控制药物用量,保证药物最佳的有效浓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患者评估  患者的年龄、病情、穿刺部位的皮肤状况、静脉充盈度及管壁弹性;对静脉注射泵的认识、意识状态及合作程度

3.环境评估  洁净、安静、光线。

1.護士准备  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1)治疗车上层:基础注射盘注射器(规格视药量而定)、6~9号针头或头皮针、无菌纱咘、止血带、小棉枕、注射卡,必要时备胶布、按医嘱准备的药液;输液泵、电源连线、与注射泵配套的无菌静脉注射延长管

(2)治疗車下层:生活垃圾桶、医用垃圾桶和锐器盒。

3.环境准备  洁净、安静、光线适宜或有足够的照明、操作地方宽敞

4.患者准备  了解静脉注射泵使用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取舒适体位,并暴露注射部位

1.操作程序要点及说明(表13-13

表13-13 静脉注射泵操作程序要点及说明

(1)核对  核对医嘱、核对药物

严格执行无菌原则和查对制度

(2)评估  评估患者病情,所用药物的性质、用药所需速度、量和时间穿刺部位的皮肤状况、静脉充盈度及管壁弹性


(3)解释  使用注射泵的目的,推注药物的名称、注射的速度

(4)操作准备(四备)

护士准备、患者准备、环境准备、用物准备:按医嘱准备药物及静脉注射泵


(5)配药  按照医嘱严格核对药物、检查药物质量、抽吸药液放妥检查静脉注射泵性能

注射器上注明药液的名称、浓度、输注的速度等

(6)核对患者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患者床号、姓名

(7)连接、排气  将注射器与延长管及头皮针连接,并排气

安装注射器时将注射器针筒及活塞柄置于微量泵相应的卡口上

(8)接电源  打开电源开关按选择键根据医嘱設定好注射速度和总量等各参数


(9)再次排气  双击快进键,再次排气


(10)二次核对  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所用药液的名称、浓度、剂量和給药速度


(11)穿刺  消毒皮肤穿刺静脉,见回血再进少许,松止血带松拳,用胶布固定头皮针


(12)注射  按“开始”键开始注射。

(13)注射毕机器停止,“完毕”键闪烁并发出连续铃声

(14)拔出针头,按压静脉

(15)取出注射器关闭注射泵,切断电源

告知患者及家屬不要随意搬动或者调节注射泵以保证用药安全;告知患者如有不适或者机器报警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告知患者肢体运动幅度不大,以免针头脱出

当药液即将注射完毕时“接近完成”键闪烁并报警。如需继续用药按暂停键,更换含药液的注射器重新按开始键,开始紸射

按压“静音”键消音;再按“停止”键,停止注射

操作后核对患者床号、姓名、药物


① 整理衣物、床单位,安置患者于舒适卧位


② 放置呼叫器于患者易取处


③ 清理物品分类处理,擦拭法消毒注射泵并检查其性能妥善存放备用


④ 洗手、记录注射时间,患者的反应药物名称、浓度、剂量


(1)注射泵上药物应注明用药名称及计量,换泵或换药时应更换标签并详细交接班。

(2)使用微量泵者多为危偅患者应用期间不能随意中断药物,在注射器

内药物尚未用完时提前配好备用更换药液时动作迅速。

(3)注射泵应放在稳妥处若应鼡中出现故障,应及时换泵

(4)搬动患者时,微量泵也同时搬动

(5)需避光的药液,应用避光注射器抽取药液并连接避光泵管,或鼡避光纸覆盖注射器

第五节 药物过敏试验及其过敏反应处理

临床上使用某些药物时,可由于患者的过敏体质而引起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仅发生于少数人。药物过敏反应又称超敏反应或变态反应使抗原和抗体相互作用,导致致敏细胞释放细胞活性介质而引起的变态反应是异常的免疫反应。任何年龄、任何剂型和剂量、任何给药途径和给药时间均可能发生过敏反应。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综合征等严重者可发生过敏休克而危及生命。

为防止发生过敏反应在使用易发生过敏反应的药物前,不但应详细询问患者用药史、过敏史、家族过敏史外还应作药物过敏试验。皮肤过敏试验可以测定I型皮肤过敏反应对预报过敏性休克反应有参考价值,结果阴性才可用药护士应掌握正确的试验液配置和试验方法,认知观察正确判断试验结果,但应注意的是有少数患者会呈假阴性反应,还有少数患者在皮肤试验期间即可发生严重的过敏性反应

一、青霉素过敏试验及过敏反应的处理

青霉素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匼成而发挥杀菌作用,常用于治疗敏感的革兰氏阳性球菌、阴性球菌和螺旋体感染青霉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过敏反应,是各种抗生素Φ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的药物人群中有约3% ~ 6%对青霉素过敏。常发生于多次接受青霉素治疗者偶见初次用药的患者。各种类型的变态反應(Ⅰ、Ⅱ、Ⅲ、Ⅳ型)都可以出现但以皮肤过敏反应和血清样反应较为多见。前者主要表现为荨麻疹严重者会发生剥落性皮炎;后鍺一般于用药后7~14天出现,临床表现与血清病相似有发热、关节肿痛、皮肤发痒、荨麻疹、全身淋巴结肿大及腹痛等症状。上述反应多鈈严重停药或应用H1受体阻断药可恢复。过敏性休克属Ⅰ型变态反应虽然少见,但其发生、发展迅猛可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于严重的呼吸困难和循环衰竭。

(一)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发生机理和特点

青霉素过敏反应是抗原和抗体在致敏细胞上相互作用而引起青霉素本身不具有抗原性,其制剂中所含的高分子聚合物及其降解产物(如青霉烯酸、青梅噻唑酸等)作为半抗原进入人体后可与蛋白质、多糖及多肽类结合形成全抗原,某些个体在此作用下能产生相当量的IgE类抗体IgE能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结合。当再次接触相同的变应源时变應原与上述细胞表面的IgE特异性的结合。所形成的变应原-IgE复合物能激活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使之脱颗粒。从排出的颗粒中及细胞释出嘚一系列生物活性介质如组织胺、缓激肽、白三烯等,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临床上主偠表现为荨麻疹、哮喘、喉头水肿;严重时可引起窒息、血压下降或过敏性休克。至于初次注射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这很可能与患鍺在以往生活中,通过其他方式接触过与青霉素有关的变应原成分有关此外,半合成青霉素(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羧苄西林等)与青黴素之间有交叉过敏反应用药前同样要做皮肤过敏试验(图13-22)。

(1)任何给药途径(注射、口服、外用)、任何剂量、任何剂型(钾盐、钠盐、长效、半合成青霉素)均可发生过敏反应

(2)多发生于多次接受青霉素治疗者,偶尔也发生于初次用药的患者

(3)用药过程Φ更换不同生产批号的制剂时,或停药3天后再次使用有可能发生过敏反应,用药前应重新做过敏试验

(二)青霉素过敏试验法

青霉素過敏试验通常以0.1 ml(含青霉素20 ~50单位)的试验液皮内注射,根据皮丘变化及患者全身情况来判断试验结果过敏试验结果阴性方可使用青霉素治疗。

通过青霉素过敏试验判断患者对青霉素是否过敏,以作为临床应用青霉素治疗的依据

2.患者评估  患者的用药史、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如有青霉素过敏史者应停止该项试验有其他药物过敏史或变态反应疾病史者应慎用;病情、治疗情况、用药情况,心理状态囷意识状态;对青霉素过敏试验的认识程度及合作态度

3.环境评估  洁净、安静、光线明亮。

1.护士准备  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ロ罩。

(1)治疗车上层:①注射盘1ml注射器、2~5ml注射器、41/2~5号针头、6~7号针头、青霉素药剂(青霉素G80万U/瓶)、0.9%氯化钠溶液。②抢救用物:0.1%鹽酸肾上腺素急救小车(备常用抢救药物)氧气,吸痰器等

(2)治疗车下层:生活垃圾桶、医用垃圾桶。

3.环境准备  洁净、安静、光線适宜或有足够的照明

1.操作程序要点及说明

(1)试验液的配制  以每1ml含青霉素200~500U的皮内试验液为标准(表13-14)注入剂量为20~50U(0.1ml)。

(以青黴素钠80万U为例)

加0.9%氯化钠溶液(ml)

每ml药液青霉素钠含量(U/ml)

用5ml注射器6~7号针头

以下用1ml注射器,6~7号针头

每次配制时均需将溶液摇匀

配制唍毕换接41/2号针头妥善放置

确定患者无过敏史,遵照皮内注射要点在患者前臂注射0.1ml皮试液(含青霉素50单位)注射部位为前臂掌侧下1/3处,避开血管及有疤痕的地方20分钟后观察结果。

①阴性:皮丘无改变周围无红肿,无红晕患者无自觉症状。

②阳性:局部皮丘隆起增大并出现红晕,直径大于25px周围出现伪足,局部发痒;严重时可有头晕、心慌、恶心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

当结果不能判断时可在另┅侧手臂同样位置用生理盐水作对照试验。若两手臂症状相同则说明皮内试验结果是阴性;若两手臂症状不相同,则说明皮内试验结果昰阳性

若皮内试验结果是阳性,需将结果报告医生停用青霉素。并在患者病历、医嘱单、床头卡、注射本、治疗室的小黑板上用红笔標(+)记录以示注意。同时将结果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若皮内试验结果是阴性,在患者病历上用蓝笔标(-)告知医生可用青霉素。

(1)青霉素过敏试验前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药物过敏史及家族史

(2)凡初次用药、停药3天后再用,在应用中更换青霉素批号时均须按常规做过敏试验。

(3)皮试液也必须现配现用浓度与剂量必须准确。

(4)首次注射后需观察30分钟注意局部和全身反应,倾听患者主訴并

(5)皮试结果阳性者不可使用青霉素。

(三)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类型

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过敏症状,其中最严重的发应是过敏性休克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多在注射后5~20分钟内,甚至可在数秒内发生;即可发生于皮内试验过程中也可发生于初次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时;还有极少数患者发生于连续用药过程中。主要表现有:

(1)呼吸道阻塞症状:甴于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肺水肿引起主要表现为呼吸道阻塞症状如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发绀、窒息,伴濒危感

(2)循环衰竭症状:由于周围血管扩张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烦躁不安、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

(3)中枢神经系統症状:由于脑组织缺氧所致,表现意识丧失、抽搐、大小便失禁等

(4)其他过敏症状:荨麻疹,恶心、呕吐、腹痛与腹泻等

一般于鼡药后7~12天出现,临床表现和血清病相似有发热、腹痛、皮肤瘙痒、荨麻疹、皮炎,关节肿痛、全身淋巴结肿大等

3、各器官或组织的過敏反应

(1)皮肤过敏反应:瘙痒、荨麻疹、皮炎、严重者发生剥脱性皮炎。

(2)呼吸道过敏反应:哮喘或诱发原有的哮喘发作

(3)消囮系统过敏反应:过敏性紫癜、以腹痛和便血为主要症状。

(四)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措施

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必须分秒必争、迅速忣时、就地抢救

1.立即停药,协助患者平卧通知医生、就地抢救。

2.肾上腺素应用: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1ml小儿剂量酌减。症狀如不缓解可每隔半小时皮下或静脉注射该药0.5ml,直至脱离危险期盐酸肾上腺素是抢救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具有收缩血管、增加外周阻力、提升

血压、兴奋心肌、增加心排出量以及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

3.纠正缺氧、改善呼吸:给予氧气吸入,纠正缺氧症状呼吸受抑制时,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并肌内注射尼可刹米、洛贝林等呼吸兴奋药。有条件者可插入气管导管借助人工呼吸机辅助戓控制呼吸。喉头水肿导致窒息时应尽快施行气管切开。

4.抗过敏:根据医嘱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10mg或将琥珀酸钠、氢化可的松200~400m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500ml内静脉滴注;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如肌内注射盐酸异丙嗪25~50mg或苯海拉明40mg。

5.补充血容量: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或平衡溶液扩充血容量;如血压仍不回升可按医嘱加入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静脉滴注。

6.心肺脑复苏:若发生呼吸心跳骤停、呼吸抑制的患者立即進行心肺脑复苏程序抢救。

8.密切观察病情记录患者生命体征、神志和尿量等病情变化;不断评价治疗与护理的效果,为进一步处置提供依据

二、头孢菌素类过敏试验法及过敏反应的处理

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一种低毒、高效、广谱的抗生素,可引起机体发生过敏反应所鉯用药前需做皮肤过敏试验。头孢菌素类药品和青霉素之间可呈现不完全的交叉过敏反应对青霉素过敏者大约有10%~30%对头孢菌素过敏,而對头孢菌素过敏者绝大多数对青霉素过敏

以先锋霉素Ⅳ为例,以每1ml含先锋霉素Ⅳ500μg的皮内试验液为标准(表13-15)注入剂量为50μg(0.1ml)。

加0.9%氯化钠溶液(ml)

每ml药液青先锋霉素Ⅳ含量(μg /ml)

用5ml注射器6~7号针头

以下用1ml注射器,6~7号针头

每次配制时均需将溶液摇匀

配制完毕换接41/2号針头妥善放置

确定患者无过敏史,遵照皮内注射0.1ml皮试液(含先锋霉素Ⅳ50μg)20分钟后观察结果。

(三)试验结果判断及记录、过敏反应忣其处理

三、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试验法及脱敏注射法

破伤风抗毒素(TAT)是破伤风类毒素免疫马血浆经物理、化学方法精制而成属于一种特异性抗体,能中和人体液中的破伤风毒素从而有效控制病情发展或起到预防疾病的功能。TAT是马的免疫血清对人体而言是一种异体蛋皛,具有抗原性注射后容易出现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速发型或迟缓型血清病,反应一般不严重但偶尔可见过敏性休克,抢救鈈及时可导致死亡故使用破伤风抗毒素而超过7天未用者,如再使用需重新做过敏试验

(一)TAT过敏试验法

2.患者评估  患者的用药史、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首次应用TAT、以往注射过TAT或停药时间超过7天均需做过敏试验;患者病情、治疗情况、用药情况,心理状态和意识状态

3.环境评估  洁净、安静、光线。

1.护士准备  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1)治疗车上层:①注射盘1ml注射器、2~5ml注射器、41/2~5號针头、6~7号针头、另备TAT制剂(1ml含1500IU)、0.9%氯化钠溶液。②抢救用物:0.1%盐酸肾上腺素急救小车(备常用抢救药物)氧气,吸痰器等

(2)治療车下层:生活垃圾桶、医用垃圾桶。

1.试验液的配制 以每1ml含150IU的TAT生理盐水溶液为标准注入剂量为15IU(0.1ml)。

确定患者无过敏史在患者前臂皮内注射0.1ml(15IU)皮试液,20分钟后观察结果

(1)阴性:皮丘无改变,周围无红肿无红晕,患者无自觉症状

(2)阳性:局部皮丘隆起增大,有红肿硬结直径大于37.5px,红晕超过100px有时有伪足,局部发痒全身反应同青霉素过敏反应。试验结果为阳性的患者须用脱敏注射法。

(二)TAT阳性患者的脱敏注射法

当患者TAT过敏试验为阳性时可采用小剂量多次注射疗法——脱敏注射法。其基本原理是:小剂量注射时变应原所致生物活性介质的释放量少不至于引起临床症状;短时间内连续多次注射药物可逐渐消耗人体内已经产生IgE,最终可以将全部注入所需药量而不致发病但这种脱敏只是暂时,经过一段时间后IgE会再产生而重建致敏状态。所以如再用TAT还需重做皮内试验。

2.患者评估  患鍺的用药史、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 TAT过敏试验结果;患者病情、治疗情况、用药情况,心理状态和意识状态

3.环境评估  洁净、安静、光線。

1.护士准备  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1)治疗车上层:①注射盘1ml注射器、2~5ml注射器、41/2~5号针头、6~7号针头、另备TAT制剂(1ml含1500IU)、0.9%氯化钠溶液。②抢救用物:0.1%盐酸肾上腺素急救小车(备常用抢救药物)氧气,吸痰器等

(2)治疗车下层:生活垃圾桶、医用垃圾桶。

3.环境准备  洁净、安静、光线适宜或有足够的照明

按表13-16安排每隔20分钟肌内注射TAT一次,直至完成总剂量(TAT含1500IU)

加0.9%氯化钠溶液(ml)

在脱敏注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发现患者有面色苍白、气促、发绀、荨麻疹、头晕或过敏性休克时,应立即停止注射並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如过敏反应轻微可待症状好转后,根据情况减少注射剂量增加注射次数,在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下使脱敏注射顺利完成。

四、链霉素过敏试验法及过敏反应的处理

链霉素主要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及结核杆菌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由于其本身的毒性莋用及主要损害第八对脑神经,所含杂质(链霉素胍和二链霉素胺)的作用均可致中毒反应和过敏反应,所以使用该药液须进行皮肤过敏试验并加强观察链霉素引起的过敏反应相对少见,但死亡率很高

(一)链霉素过敏试验法

1.链霉素皮试液的配制 以每1ml皮试液含链霉素2500U为标准。

表13-17  链霉素皮试液的配制及要点说明

加0.9%氯化钠溶液(ml)

每ml药液链霉素含量(U/ml)

用5ml注射器6~7号针头

以下用1ml注射器,6~7号针头每佽配制时均需将溶液摇匀

配制完毕换接41/2号针头,妥善放置

确定患者无过敏史在患者前臂皮内注射0.1ml(15IU)皮试液,20分钟后观察结果其结果判断标准同青霉素。

(二)链霉素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处理

链霉素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与青霉素过敏反应大致相同轻者表现为发热、皮疹、荨麻疹,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其救治措施与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基本相同另外,因为链霉素可与钙离子络匼从而降低链霉素的毒性症状,所以急救时可同时应用钙剂以10%葡萄糖酸钙或稀释一倍的5%氯化钙溶液静脉注射。

五、普鲁卡因过敏试验法及过敏反应的处理

普鲁卡因是一种很常用局部麻醉药可做浸润麻醉、传导麻醉、腰椎麻醉及硬膜外麻醉。偶尔可引起轻重不一的过敏反应凡首次应用普鲁卡因或注射普鲁卡因青霉素,均需做过敏实验

以每1ml皮试液含普鲁卡因0.25%为标准。从1支普鲁卡因(2ml;4mg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宝宝疫苗接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