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穿引流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病人怎么护理

观察T管引流的胆汁,胆总管下端有阻塞,胆汁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啊?_百度知道
观察T管引流的胆汁,胆总管下端有阻塞,胆汁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啊?
哪些胆道手术需要放“T”形管引流?   单纯性胆囊切除术是不需要放“T”形管引流的。凡是施行总胆管切开取石或探查时,一般都要放一根“T”形管引流,把胆管内的残余泥沙样结石及含毒素的胆汁排出体外,使胆道炎症消退,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及肝细胞的修复。另一方面因为胆总管经过切开后,胆总管的下端括约肌会产生暂时性水肿或痉挛,使胆汁流出受阻,胆总管内的压力越来越高,胆汁就很可能从缝合口外漏入腹腔,引起胆汁性腹膜炎,放置“T”形管引流后,可避免这一种并发症。另外也可避免胆总管切口发生疤痕狭窄而管腔变小、粘连梗阻。      带T形管的病人应注意什么?   在胆道手术中放T形管引流的病人,术后T形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病人恢复的好坏,生命的安危,全靠T形管护理的正确与否。稍有不慎,就会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这是医生、护士、病人和家属都要共同注意的,决不可等闲视之,马马虎虎处理。T形管引流术后,在护理方面要注意:   (1)除了在T形管引出腹壁处要与皮肤缝扎固定外,还要用胶布将T形管固定在腹壁皮肤上,以防T形管脱出。   (2)在病人没有完全清醒前,谨防病人把T形管拉出来档论壁嫩撰糜辩只菠煞,也要防止病人翻身时脱出来。对术后躁动不安的病人应有专人陪护或将其双手固定在床边。   (3)在T形管上另接一根稍长的橡皮管,再接在床边的消毒瓶(袋)上。连接引流瓶(袋)的橡皮管要长短粗细适中,不要太硬或太软。太长或太短都可使病人活动或翻身不方便,太细的管引流不畅,容易被血块或胆泥堵住,太软的管容易受压曲折不通。   (4)每天观察并记录引流瓶内的胆汁量和胆汁颜色。在一般恢复顺利的病人,胆汁量由少(由于麻醉和手术的影响,最初每天约为300~400ml)到多(术后3~4天病人开始恢复饮食后,胆汁量增多,每天可达600~700ml),再逐渐减少(由于胆总管下端炎症水肿消退,部分胆汁流入十二指肠);胆汁的颜色由术后1~2天时的淡黄色逐渐变深,由混浊逐渐变澄清透明,呈金黄色。如果在术后不久胆汁突然减少甚至完全没有胆汁流出,则可能有引流管受压、堵塞或部分滑出,此时应立即通知医生,以便及时处理。   (5)若T形管引流有胆汁量突然增加,应疑有胆道下端阻塞的可能。如同时有胆汁混浊或有胆泥时,可由医生用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冲洗T形管。长期带T形管的病人也应定期冲洗(一般每周1~2次)。冲洗时不能用力过猛或过快,以免引起胀痛及发热。   (6)术后3~4天起,病人可坐起或逐渐下床活动,但不可把引流瓶(袋)提得过高,以免胆汁倒流进胆道,增加感染的机会。   (7)从术后第7~8天起,可把引流橡皮管逐日抬高一些,以减少胆汁流出量。几天后,如果没有不舒服,可在饭前夹管2~3小时,并逐日延长夹管时间,直到术后第10~12天全天夹管为止。      什么情况下可以拔T形管?   胆道T形管引流术后,大多数病人在术后20天左右可以将T形管拔除。这时,胆道病变已基本解除,胆道和胃肠道功能也基本恢复,在T形管周围已形成一条较坚实的纤维窦道,此时拔去T形管,胆汁不会流进腹腔。但是,如果胆道有严重感染(仍有发热、胆汁混浊、胆汁细菌培养为阳性),或胆汁中有泥沙样结石,或胆道有其他病变,则可能要延迟至数周甚至数月才能拔管。也有因胆道支撑需要,把T形管放半年至1年的,个别病人因病情需要而放置T形管更久。   一般情况下,只要具备下列条件时,可考虑将T形管拔除:①无腹部疼痛及发热,血象正常。②黄疸消退,大便颜色恢复正常。③胆汁引流量日益减少,胆汁澄清,镜检无脓细胞或虫卵。④经T形管胆道造影显示胆总管内无结石、蛔虫及异物,而且胆道通畅。⑤夹管48小时,无腹部不适或发热者。   在拔管时,病人必须与医生配合,平卧,腹部放松,不要憋住气,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拔管上,以免腹肌紧张。一般情况下,拔管并不困难,也无剧烈疼痛,所以病人不必紧张。拔除T形管后,可能会从T形管的窦道内流出一些胆汁,可用腹带加压包扎2~3天,也可用凡士林纱布轻轻填塞引流口。由于胆道远端通畅,胆汁不会再从创口向外流,数天就可以闭合。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T”形管引流的胆汁量多少才算正常?   正常情况下,手术后“T”形管外引流的胆汁一般应当由少到多,再从多到少。   术后1~2天约引流100~250ml。因为手术前由于总胆管被结石或炎症组织所阻塞,总胆管内压力渐渐增高,如果超过了2.94kPa,就会影响肝细胞制造胆汁的功能,胆汁自然也就少了。加上开刀时的创伤又会抑制肝细胞恢复制造胆汁的功能,所以虽然手术已切开了总胆管,管内压力已明显降低,但肝细胞只能慢慢地修复,所以此时胆汁就较少。   手术后2~3天,胆汁逐渐增多约400ml。此时,总胆管内压力降低后,肝细胞功能慢慢恢复,胆汁分泌功能也正常起来。按理,这些胆汁应当通过总胆管流到十二指肠里去,但因手术后才2~3天,总胆管的炎症还未完全消退,下端还在水肿,括约肌处于痉挛状态,所以大部分的胆汁就只能分流到“T”形管直至体外。   手术后5~7天,胆汁又会减少。经过手术排除梗阻,药物治疗,总胆管开始消炎退肿,括约肌也逐渐恢复正常,总胆管下端开始通畅,胆汁也就自然地按照正常途径流到十二指肠去了,这样分流到“T”形管内也就少了。      引流胆汁量太多或太少如何解释?   有人引流胆汁多达ml,有人却少至50ml以下(每24小时内)。分析有以下原因:   多:肝细胞本身功能差(如门脉性肝硬化,可多达ml,色淡而浅);炎症感染后有炎性渗出液者;胆肠吻合术后有十二指肠液倒流;总胆管下端不通,如蛔虫、残余结石、水肿、坏死组织阻塞;“T”形管引流管过长等。   少:肝细胞坏死,没有制造肝胆汁功能;中毒性休克引起血压过低,全身血液流量减少,缺氧、失水,这样肝脏血流量也减少的同时,胆汁的分泌量也相对减少。      什么颜色的胆汁才算正常?   正常的胆汁应该是金黄色或墨绿色,清亮而无杂质。如果颜色变化,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1)草绿色:说明胆汁内的胆红素受到细菌作用或受到胃酸氧化。   (2)白色:表示胆囊颈管或肝胆管内由于长期梗阻,胆汁中的胆色素及胆盐被吸收,由胆囊粘膜、胆管粘膜所分泌的白胆汁所代替,这种白胆汁都在手术后几小时内引流出来。   (3)脓性:泥沙样混浊,说明胆道内炎症感染严重或泥沙样残余结石。   (4)红色:胆道内有出血情况,主要由于胆管内发炎而引起小血管糜烂破裂而出血,一旦发生出血情况,可服消炎药,或少量多次输血,增加凝血因子;“T”形管内冲洗等。如仍出血不止,有可能要再次手术止血。思想上要有准备。      何时拔除“T”形管引流?   一般“T”形管放置10~14天后,患者健康情况基本恢复,体温正常,无腹胀及压痛,黄疸基本消退,“T”形管引流出来的胆汁色深黄,清亮,无脓液、结石,无沉渣,就可以考虑拔除“T”形管。决定拔管前先应当试夹管。开始第一天,每日夹2~3小时,如无腹胀等不适情况,再逐步延长时间,直至全天夹管后病人无腹痛,体温正常,黄疸不加深,证明总胆管下端已畅通,即肝脏分泌的胆汁已可按正常途径排到小肠里去了。为证实这一点,就要在X线下进行一次“T”形管内碘造影剂注入,使胆道充盈。这样就可清楚地看到整个总胆管,左、右肝管及各级分支是否畅通,证实胆道内有无残留结石、蛔虫等,如果畅通了,这时就可以拔除“T”形管了。“T”形管拔除以后,腹壁上可以看到一个洞口,总胆管内有少量胆汁会从这洞口流出来,这种情况是正常现象;医护人员会用凡士林纱条把这个引流管窦道的洞口堵上,这样2~3天后,肉芽组织就会生长,封住洞口,慢慢地窦道也自然地关闭了。  茂毁胯劫骞佳旷瞎啦碌 在“T”形管逆行造影中,患者会感到右上腹有些闷胀,没有多大的痛苦。造影完毕回病房后,应当继续开放“T”形管引流2~3天后才可拔管。因在造影时注射造影剂的压力可使胆汁内或管道口一些细菌通过肝窦,进入血液循环,加上碘化钠对胆道的刺激,造影后常常可出现发冷发热。所以一定要把这种含造影剂和造影时可能带入细菌的胆汁引流出体外,才可免除发热和逆行感染。   
胆总管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胆汁引流
大家都在背:
0){var rand = parseInt(Math.random() * (000)+100000);top.location.href='/'+encodeURIComponent(document.getElementById('s').value.trim().replace( / /g, '_'))+'?renovate='+}else{top.location.href='/'+encodeURIComponent(document.getElementById('s').value.trim().replace( / /g, '_'));};}" action="/">
查过的词自动加入生词本
Tip:此功能设置只能在登录状态下生效
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胆汁引流
需要改进的内容:
单词大小写
其他(请在下面补充描述)
错误描述:
您还可在这里补充说明下 O(∩_∩)O~
方便的话,请您留下一种联系方式,便于问题的解决: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刘衍民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管周瘘道形成的实验研究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管周瘘道形成的实验研究经皮经肝胆道镜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cholangioscopy,PTCS)对部分肝内胆管结石特别是术后残留及复发的肝内胆管结石及其所伴随的胆管狭窄、梗阻性的诊疗是一种创伤小、有效、且易重复的手术方法,它符合当今外科微创化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PTCS在各种肝内胆道疾病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drainage,PTCD)是PTCS的基础,长时间引流易导致和营养不良,增加住院时间,达不到微创目的;如穿刺后立即行创道扩张或PTCD时间过短,过早施行瘘道扩张、PTCS操作,则可能出现胆漏和大出血的危险。因此,选择适当的引流时间对发挥PTCS优越性至关重要。能否对PTCD后瘘道扩张,胆道镜诊治时间提前,提前到什么时间合适,是目前关注的问题。以上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缺乏对管周完整瘘道形成、引流管周围组织间组织粘连情况及扩张对其影响的了解,以及与有否规范的术中操作等因素有关。基于上述原因,本文通过建立PTCD动物模型,观察引流管周围瘘道形成、瘘道壁肉芽组织结构以及扩张对瘘道的影响
等方面来探讨缩短PTCS术前引流时间的可行性,为临床行PTCS术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分组及模型制作毛色纯白健康杂种家猪24头,雄性,体重17.22 rag/ks,由广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动物同法制备动物模型,按PTCD术后第3,5,7,14天随机均分为4大组。PTCD动物模型制作方法:静脉用氯胺酮(15—20ms/ks)全麻,右肋缘下切口入腹,近肝门分离并切开肝胆管,用PTCD穿刺针逆行向左右肝以最短的距离穿过胆管、肝组织、皮肤,后分别置8F大FrED引流管建立双PTCD模型,妥善固定引流管。缝合肝胆管和腹壁切口,体外端旷置引流。术后按常规护理、治疗、饲养。
1.2在全身麻醉下开腹进行实验观察按实验设计时间每个动物模型任选一个拔除引流管,并注入美蓝;另一瘘道规范逐次扩张到18 F后,注入美蓝,观察变色情况后,完整取下瘘道及周围组织,纵形切开,观察瘘道的完整;并对其进行光学显微镜下病理检查,计数并比较不同时间段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纤维细胞生长情况。
1.3统计学处理
直接计算概率法。
2.1 一般情况术后各动物模型状况良好,引流管及其周围肉眼未见脓性分泌物,均按要求完成实验。
2.2瘘管肉眼观见术后3 d组扩张与未扩张6个标本中各有3、2个腹腔游离段未形成结实肉芽瘘管,稍分离开疏松的腹膜间粘连,即见肝与腹壁分离,至管周组织染色。而其余各标本均见皮、肝形成结实完整的肉芽瘘管。经采用直接计算概率法统计学分析示3 d组未扩张与扩张组差异无显著性(P&O.05),3 d组与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附表。在扩张过程中术后14d前各组扩张顺利,而14d组扩张到12F后扩张较困难。
2.3光学显微镜下表现
表层均见一薄层无结构组织,各瘘道壁未见明显脓细胞。3 d组可见肝细胞密积,部分变性坏死,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少许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芽增生。5 d组可见成纤维细胞排列密积和一定数量的血管形成和胶原纤维。7 d组可见纤维细胞、胶原纤维增多,近基底部出现壁厚的微小动静脉,仍可见少许炎性细胞。14 d组还出现以纤
维细胞和胶原纤维为主的表现。扩张各组见管壁部分裂开,但未超过全层,血管受压但未见管壁破裂。其他组织表现无明显变化。毛细血管的再生、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及纤维细胞数量变化:术后第3天毛细血管出现再生,第5天达到高锋,随后有所下降,但仍持续在较高水平。术后第3天成纤维,第5天达到高锋,第7天随着其分化的成熟而计数
下降,至第14天更低,而纤维细胞则相反,且三者均表现出明显的时段性。
附表经皮肝胆穿刺针置管瘘管形成时间、扩张变化
&&&&&&&&&&&&&&& 未扩张&&&&&&&&&&&&&&& 扩张
分组 &瘘管数 &完整 &&完整瘘管型 &瘘管数 &&完整 &完整瘘管型
&&&&&&&&&&& &&瘘管数 &&成率(%)&&& &&&&&&瘘管数& 成率(%)
术后3d组6 &&&&4 &&&&&66.66&&& &6&&&&& &3 &&&&&50
术后5d组6&&& &6&&& &100.00&& &6 &&&&&&6 &&&&100
术后7 d组6&& &6 &&&&100.00 &&&6&&&&& &6 &&&&100
术后14d组6 &&&6 &&&&100.00&& &6 &&&&&&6&&& &100
注:采用直接计算概率法进行各组与3 d未扩张组两两比较:
P&0.01,P&0.05。
瘘道壁肉芽组织镜下毛细血管(×100)、成纤维细胞(×200)、纤维细胞(×200)计算值\每视野与时间的关系
完整的瘘道及其组织结构在进行PTCD瘘道扩张、PTCS操作进程中防止腹腔渗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结果示:PTCD术后3 d组完整瘘管总形成率达58.33%,5 d后形成率均达100%,经采用直接计算概率法统计学分析示扩张与未扩张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 d组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光学显微镜镜下表现基本符合
肉芽组织的形成过程,成纤维细胞、纤维细胞与毛细血管计数变化表现明显的时段性。通过成熟的肉芽组织包裹引流管形成完整结实的窦道在防止渗漏、防止细菌中起重要,一定厚度肉芽组织保证在瘘道扩张时不至于在新鲜肝组织创面上进行;另外成熟肉芽组织大血管在近基底部,不至于瘘道扩张时破裂,导致大出血的危险。PTCD术后第5天瘘道
肉芽组织较厚且较成熟,且扩张前后对瘘道完整性亦无明显影响,但在扩张过程中,术后14 d前各组扩张到18 F较顺利。而14d组扩张到12F后再进一步扩张较困难。从8 F扩张到12 F容易,与_JrI'Ferrucei等研究发现置管引流7—14 d后肉芽瘘道通常要比引流管本身外径大2 F相符合,而进一步扩张较困难与本实验光学显微镜镜下所见肉芽组织减少,大量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出现即疤痕形成相符合。另外文献时艮道伤后7~14 d肉芽组织内感觉神经纤维生成,扩张时产生疼痛,故本实验提示在术后第5天后进行规范的PI'CD瘘道扩张、PTCS操作是安全的、合理的。瘘道形成其本质就是肉芽组织的形成过程,其受全身及局部等多因素的影响。本实验结果与雷鸣等研究T管瘘道形成与时间关系存在差异,其原因有:T管引流比PTBD腹腔游离段较长,肉芽组织平均按0.2 mm/d生长速度计算,其需要的时间相对长。另外不同营养状况对瘘管形成有明显的影响,本实验是以生长旺盛的雄性小猪为研究对象,而其以病人为研究对象有关。另一方面,PTCD操作中有组织受压、少量出血和胆汁漏出有利于粘连、肉芽组织形成。故临床工作中还应考虑到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本研究提示,在综合病人营养等情况下,在引流5 d左右进行瘘管规范扩张到目标大小后,行PTCS规范操作是较为安全、合理的,因引流时间延长,不仅延长病人住院时间,胆汁流失增加病人营养不良、胆道和全身的机会嗍;而且形成瘢痕造成扩张困难。当然,临床工作中在行PTCD瘘道扩张、PTCS操作时,在防止如出血、腹腔内渗漏等较严重的并发症方面除了选择合适的术前引流时间外,还应规范操作,如在扩张、PTCS操作时用力适当、忌粗暴、使用特制扩张鞘管、术后放置大小合适的引流管支撑压迫等方面。
发表于: 10:12
暂无评论,我来发表第一篇评论!
刘衍民大夫的信息
网上咨询刘衍民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刘衍民大夫提问
刘衍民的咨询范围:
擅长微创腹腔镜手术、胆囊、胆管疾病、肝脏疾病、肿瘤、疝和胃肠疾病的外科治疗。尤其胆道外科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包括经皮肝胆道造瘘治疗复杂肝内外胆管结石、硬性胆道镜的临床应用、胆囊结石(息肉)的保胆手术等具有丰富经验。。T管引流护理_中华文本库
第1页/共2页
文本预览:
了解:何为T管 熟悉:T管引流的目的 掌握:T管的护理 带T管出院病人家中自我护理
胆道手术病人,无论是行胆总管切开探 查,还是胆道成形或重建手术,在手术 结束时,绝大多数要在胆总管内放一根 T型橡皮管,引流胆汁。
引流管的目的
?引流胆汁,降低胆道压力,防止胆汁渗漏、 感染。
?支撑胆道。 ?术后可经T管进行胆道造影,了解胆道是否 有残余结石等情况。 ?术后可通过局部窦道处理残余结石。
? T管的固定 ? 严格无菌操作 ? 保持T管引流通畅 ? 保持伤口敷料干燥 ? 严密观察引流液 ? T管一般放置时间及拔管指征 ? 拔管后观察
1、引流的整个装置需衔接紧密,避免渗漏。 2、T管出腹壁处用缝线固定在皮肤上,另外, 在腹带和床单上再加固定。 3、对病人进行各项操作时勿拉紧引流管,固定 时给病人活动、翻身留有余地,以免将引流 管拉脱。
严格无菌操作
? 引流袋必须无菌,一般24h更换一次,或根 据引流量随时更换。 ? 定时做胆汁常规和细菌培养。 ? 平时注意引流袋的位置,勿高于引流口,以 防止胆汁倒流增加感染机会。
保持T管引流通畅
? 随时调整引流管道的位置,以免发生折叠、 扭曲等现象。 ? 一般取半坐卧位,以利于分泌物的引流。 ? 若管道内部堵塞,应及时与医生联系,进行 相应的处理。
保持伤口敷料干燥
? 保持伤口敷料干燥,每日更换。 ? 若有胆汁渗漏,应及时更换敷料,局部 皮肤涂抹氧化锌软膏,减少胆盐对皮肤 的刺激。
严密观察引流液
? 正常胆汁每日量约800-1200ml,色泽为黄绿色, 稠厚、色清、无渣。 ? 术后24h内引流量为100-250ml。 ? 恢复进食后每日引流量为600-700ml,以后逐渐 减少至每日200ml左右。 ? 术后1~2天胆汁颜色可呈黄色浑浊状,以后逐渐 加深、清亮。
T管放置时间
T管一般放置时间 为10~14天,此时 胆总管下端水肿消 退,胆汁引流逐渐 恢复通畅。
拔管指征: 1、T管留置2周(1个月)左右,可使T管周围形成 一坚实窦道,拔管后胆汁不会渗入腹腔引起胆汁性 腹膜炎。 2、引流量出现减少,色清,体温正常,黄疸消退, 全身情况改善,食欲增进,大便颜色正常。 3、胆汁培养隐性。 4、试行夹闭1~2天,夹管时间观察病人如无腹痛、 发热、黄疸即可拔管。 5、有条件者,经T管造影证实胆道通畅,再开放引 流1-2天,使造影剂完全排出后可拔管。
拔管后观察
拔管后,残留的窦道可以用凡士林纱布填塞, 1-2天内可自行闭合。 ? 了解病人食欲,大便
第1页/共2页
寻找更多 ""沈华 吉绍旋 郭金鸿 赵岗 方剑锋(云南省大理州人民医院放射科& 云南大理& 671000)
【中图分类号】R5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2
【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内外引流术(PTCD)及支架置入术对恶性阻黄的诊断及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在菲利普Allura Xper FD大型C臂DSA引导下对18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实行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并置放内外引流管或同时放置支架。结果& 共施行该型引流术18例,17例同时置入内外引流管,5例置入内外引流的同时置入支架,1例因胆总管完全阻塞导丝不能通过,置入外引流管。随访病人最长生存期3年。结论& 经皮肝穿刺胆道内外引流术及胆道支架置入术对不能外科手术的恶性阻塞性黄疸是较好的选择,同时也可为其他胆道手术前的治疗或放疗创造机会。
【关键词】阻塞性黄疸& 恶性& 介入治疗& 内外引流& 支架置入
&&&&&&& 恶性阻塞性黄疸病人手术切除率低,预后差。我院从2004年3月至2011年10月收治恶性胆道梗阻患者18例,对其实施了PTCD和内支架置入治疗,均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 一、材料和方法
&&&&&&& 1.一般资料
&&&&&&& 18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10例,年龄48~78岁,平均61岁。临床表现:皮肤、巩膜黄染,部分患者全身瘙痒、白陶土样便。全部患者术前均经影像学检查或病理证实,其中恶性阻塞性黄疸17例,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1例。
&&&&&&& 2.方法
&&&&&&& 18例患者中17例患者采用CT或MRI片定位,在无菌技术下右侧腹壁局部麻醉,穿刺右肝内胆管, 1例采用剑突下穿刺左肝管。首先常规消毒铺巾,在DSA机引导下嘱患者闭住呼吸,于肋骨上缘用穿刺针向胸11椎体快速刺入,距椎体3.0cm处退出针芯,边退边注入造影剂,胆管显影后确切了解阻塞部位、程度后选择与胆道成角较大的扩张肝内胆管进行穿刺,引入微导丝并退出穿刺针,跟进三件套,再引入超滑导丝和4F VER导管通过阻塞部位到达十二指肠内,交换加硬导丝并沿导丝送入内外引流管,如导丝不能通过阻塞部位则沿导丝送入外引流管,将引流管盘曲在扩张的胆管内。剑突下入路穿刺点选择在剑突下2.0cm,针体向下向右倾斜15-20&,置管成功后将引流管外接引流袋。COOK引流管直接用敷贴固定于皮肤,EV引流管用缝线在皮肤上固定。
内外引流管引流成功后根据引流情况及病情1周后置入胆道支架,置入支架先沿交换导丝至病变部位,精确定位后缓慢释放支架,支架上下两端各超出病变段1.0cm左右,后再置入引流管。
&&&&&&& 二、结果
&&&&&&& 18例患者均使用COOK公司生产的8.5F穿刺套装,17例同时置入内外引流管,1例因胆总管完全阻塞导丝不能通过,置入外引流管。5例患者在放置内外引流管的同时置入胆道支架,5例患者于支架置入2周后拔出内外引流管,全部病例内外引流管及支架均一次成功,成功率达100%。1例患者术后7天出现胆汁引流不畅,再次造影发现内外引流管回缩退至胆总管,将内外引流管向深处送入后胆汁引流通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患者黄疸逐渐消退,皮肤瘙痒缓解,饮食恢复,体重增加,一般情况好转。
&&&&&&& 三、讨论
&&&&&&& 恶性阻塞性黄疸是由各种恶性肿瘤引起不同部位胆管狭窄或闭塞所致的一组疾病,一旦出现黄疸多属于肿瘤晚期,手术切除率较低,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可以迅速降低胆道压力,将胆汁引流出体外或十二指肠内,相比较外科手术而言,它具有微创、简单、痛苦少、恢复快、效果好等特点。
&&&&&&& 行PTCD及支架置入术需注意以下几点:(1)一定要结合CT或MRI影像资料下定位,并在透视下选择穿刺点,穿刺时嘱患者闭气,减少穿刺损伤;(2)术中要严格无菌操作;(3)选择器械时应注意引流管直径与器械相匹配;(4)胆道造影时造影剂要注意稀释且压力不宜过大;(5)造影中发现胆管完全闭塞时用超滑导丝开通时需采用&捻转法&细心操作,切忌暴力操作,以免形成假道;(6)置管后造影发现造影剂向肝外或肝实质外溢时尽量将引流管向胆道内深处送入,使其侧孔完全位于胆管内;(7)胆道支架置入应精确定位,1-2周后复查造影,支架完全通畅后再拔出引流管,穿刺隧道用明胶海绵条填塞;(8)术后要积极预防感染及出血,加强局部护理,定期用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冲洗引流管,以防堵塞;(9)PTCD及胆道支架置入后,随着黄疸的消退要尽快选择经皮血管内药物灌注化疗或放疗,积极控制原发病灶,抑制肿瘤过快生长。
&&&&&&& 总之,随着介入设备的更新换代,介入器材的改进,介入技术的日益成熟,并发症会越来越少,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
参 考 文 献
[1]李麟荪主编.介入放射学临床与并发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杨洪武,杨仁杰主编.肿瘤微创治疗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655.
[3]吴恩惠,刘玉清,货树能主编.介入介入性治疗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314.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站长推荐
&&期刊推荐
&&原创来稿文章
&&网络读者服务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