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发热是什么症状不退见于什么病?无其他伴随症状

感染性发热病症汇集(二)
感染性发热病症汇集&&(二)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热特点是什么?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组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和肝脾肿大、周围血中异型淋巴细胞增多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本病多由EB病毒所致,在儿童中发病较多。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在发病初期,多以发热为主要表现,且多表现为高热,体温常在38℃ ~ 39
5℃之间,重者可达40℃以上。发热常持续几天甚至两周以上,个别患儿可延续4~5周之久。发热时可伴有寒战、出汗、厌食等症状,继之出现咽喉肿痛、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较小的儿童还可能会出现皮疹。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热特点是热势高,发热持续时间长。在周围血中没有查到异型淋巴细胞之前,一般较难做出明确诊断。但是,根据本病的发热特点及其它症状和体征,考虑可能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可通过反复查找异型淋巴细胞、特异性EB病毒抗体和嗜异凝集试验等检查做出诊断。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
EB病毒感染所致,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对高热患儿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因本病发热持续时间较长,所以最好多种降温方法交替应用。中药治疗应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可选用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鱼腥草、黄芩、野菊花等。
  小儿结核病一定都有低热吗?
  小儿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一般初起多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发热为结核中毒的早期症状。
  在小儿出现低热时,人们便首先想到的是结核病。那么,小儿结核病的发热一概都是低热吗?其实并不尽然。
  小儿结核病中最常见的是原发性肺结核。原发性肺结核起病多缓慢,初起一般仅有低热、轻咳、食欲不振等轻度结核中毒症状。但也有急性起病者,表现为突然高热,体温达39℃~40℃,大约
2~3周后转为低热,并有明显的结核中毒症状。
  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多数起病较急,一般以突发高热为首先症状,伴有盗汗、食欲不振、咳嗽等。有的患儿持续高热不退或体温起伏不定,伴有明显的中毒症状,肝脾肿大。
  结核性胸膜炎多表现为高热,约1~3周后转为低热,并伴有咳嗽、胸痛等症状。结核性脑膜炎起病多数较缓慢,表现为午后低热,伴有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
  总之,小儿各种结核病一般都有发热症状,但发热类型不同。应根据伴随症状和相应的理化检查结果做出诊断。
  小儿原发性肺结核的发热特点是什么?  
  原发性肺结核为结核菌初次侵入肺部后发生的原发感染,是小儿肺结核的主要类型。
  原发性肺结核起病多比较缓慢,症状也不太明显。初起时可有低热、轻咳、食欲减退等,常常容易被诊为感冒或支气管炎而被忽视。稍重者结核中毒症状较明显,可见有长期不规则低热、食欲不振、消瘦、盗汗、疲乏等。也有少数患儿急性起病,表现为高热,体温可达39℃左右甚至更高,而且高热持续时间也比较长,可持续1~3周左右,易被误诊为伤寒或者肺炎。
  原发性肺结核虽有发热、咳嗽等症状,但肺部听诊多无明显体征。常在胸部透视或摄片检查时被发现。
  原发性肺结核预后大多良好。一般经及时、合理的治疗,病灶在3~6个月开始吸收,持续治疗1~2年多可完全吸收痊愈。
  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的发热特点是什么?  
  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又称急性栗粒性肺结核,主要发生于3
岁以下婴幼儿。本病多在原发感染后3~6个月发生。由于婴幼儿免疫功能低下,感染结核后容易形成结核菌血症。当原发病灶或淋巴结干酪样坏死发生溃破时,则大量细菌由此侵入血液,引起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
  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多数起病较急,一般多以突然高热为首发症状,体温可达39℃~40℃之间,伴有盗汗、食欲不振、咳嗽、气促等症状。有的患儿高热持续不退或者体温起伏不定,并伴有肝脾肿大、浅表淋巴结肿大等,临床上易与伤寒、败血症等疾病混淆。有的婴幼儿主要表现为一般中毒症状,如发热、食欲不振、消瘦、倦怠等,常被误诊为营养不良。还有的患儿在起病时就出现脑膜炎的征象。
  6个月以下婴儿血行播散性肺结核的特点是,发病急,症状重,累及器官多,特别是容易伴发结核性脑膜炎。病程进展快,病死率较高。
  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多以高热起病,在病初常不易被诊断。临床应根据结核接触史、结核中毒症状、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胸部X线摄片等进行诊断。
  本病病情多急重,早期抗结核治疗甚为重要。如果能早期诊断和彻底治疗仍有痊愈的可能,如延误诊断和治疗则可导致患儿死亡。
  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热特点是什么?
  结核性脑膜炎是结核病中最严重的肺外结核病型,也是小儿结核病致死的主要原因。本病多数起病缓慢,其发热特点多表现为低热。在临床上除表现为一般结核中毒症状外,神经系统症状往往更为突出。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在病程早期一般多有低热,尤以午后低热明显。同时有食欲不振、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中期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烦躁或嗜睡,此期有些患儿体温可见升高。晚期患儿进入昏迷状态,频繁出现抽搐,体温增高,有的患儿表现为弛张热。
  婴儿结核性脑膜炎的起病和发热特点与年长儿有所不同。婴儿发病一般较急,可表现为急性高热,或以惊厥为首发症状。
  发热是结核性脑膜炎的一个症状,但并不是必备和突出的症状。有的患儿可无发热,或发热轻微而被忽视。
  结核性胸膜炎的发热特点是什么?
  结核性胸膜炎多见于3岁以上儿童。本病多由肺结核原发病灶侵及胸膜所致,临床起病一般较急,有发热、胸痛、咳嗽、盗汗等症状。
  小儿结核性胸膜炎初起多表现为高热,体温开始波动于38℃~40℃之间,大约经过1~2周后逐渐转为低热,发热一般持续约2~3周左右。在发热的同时,患侧出现胸痛。随着胸腔液体的增多,可出现呼吸困难。医生在查体时可发现患侧呼吸运动减弱,叩诊肺部浊音,听诊呼吸音减低。
  本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发热较高,持续时间一般也比较长。在临床上如果见到肺结核的患儿突然发热、胸痛、咳嗽时,应该及时进行胸部X线检查,必要时应行胸腔穿刺检查。
  小儿感冒发热怎么办?
  小儿感冒常常有发热表现,同时可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症状。对小儿感冒发热,一般不必急于退热处理。因为体温升高是人体的自然防御反应,可使抗体合成增加,吞噬细胞的活性增强。如退热不当,可能挫伤机体的自然防御能力。但对体温持续增高,或既往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应该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一般宜先采用物理降温,可用毛巾在患儿头部做冷敷或温湿敷,亦可用30%酒精擦头部、腋下或双侧鼠蹊部。对热势较高的患儿可用头部冰袋枕。物理降温效果不佳者,应选用适当的药物降温。常用药有25%安乃近滴鼻,口服扑热息痛或阿司匹林等。
  小儿感冒发热时一定要注意多饮水,因为发热会消耗体内液体,需要及时补充。同时,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及适当的温度。室内温度不宜过高,一般以21℃~22℃为宜。衣被也不要过厚,使患儿的皮肤能够与外界空气接触,借空气的传导、对流、辐射散热,以达到降温目的。
  中药治疗小儿发热也有很好的效果。可以用桑叶、野菊花、芦根、大青叶、生石膏、薄荷、板蓝根、知母等清热解毒之品。也可以给患儿服用清热解毒口服液、小儿感冒冲剂、小儿金丹片、小儿清热灵等中成药。
  扁桃腺炎发热有什么特点?
  扁桃腺炎是小儿非常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疾病。临床可分急性扁桃腺炎及慢性扁桃腺炎。除咽痛不适、扁桃体肿大、充血、甚至有脓性分泌物外,本病常可出现发热,但根据不同的发病情况,患儿可表现出不同的发热形式。
  如急性扁桃腺炎,尤其有脓性分泌物的情况下,小儿多数表现为高热,并且咽痛较剧,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也较明显。而慢性扁桃体炎,患儿可能无明显自觉症状,即使发热,亦多表现为低热。但此时千万不能因为患儿症状不多而掉以轻心,因为慢性扁桃腺炎可能引发身体很多器官的疾病及不良反应,如风湿热、肾炎、中耳炎、颈淋巴结炎等等,还可因反复的炎症引起扁桃体增生肥大,影响患儿呼吸、语调及睡眠等。
  总之,当扁桃腺炎引起发热时,家长应及时带患儿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积极的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扁桃腺炎发热西医应采取哪些措施?  
  扁桃腺炎是小儿常见病,对小儿健康的危害也很大。那么扁桃腺炎发热在临床上应如何处理呢?热退后是否还应继续用药呢?这里就向大家做个介绍。
  扁桃腺炎多由链球菌感染所引发,一旦发病,应彻底消除感染灶。所以对本病引起的发热,除对症退热降温外,治疗重点在于积极控制感染。临床一般首选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者可予红霉素类药物。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抗菌素一定要用足疗程。对急性扁桃腺炎及慢性扁桃腺炎过程中的急性炎症均需用抗菌素7~10天。在此过程中,即使身热已退,仍需按时用药,使本病得到充分的治疗,免生他变。
  若扁桃体反复多次发炎,导致患儿长期低热不退者,在急性炎症控制后,可考虑手术切除扁桃体。通常小儿切除扁桃体的年龄在5岁以后,如果病情确实需要,尚可在5岁前施行手术。
  扁桃腺炎发热中医应如何处理?
  中医认为,扁桃腺炎多由外感风热,热毒壅盛,郁于肺胃所致,属“风热乳蛾”或“烂乳蛾”范畴。
  对急性扁桃腺炎引起的发热,祖国医学认为由热毒上攻咽喉而致,其证属实热,应予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临床可选用银翘散加减,常用药有双花、连翘、薄荷、射干、牛蒡子等,咽痛明显者可加用山豆根、桔梗、大青叶。发热不退者可加用生石膏、山栀等药。
  对慢性扁桃腺炎引起的低热、扁桃腺反复肿大、充血,祖国医学认为多属病情反复迁延,阴亏内热,临床通常可选用甘露饮加减治疗。常用药有元参、生地、麦冬、石斛、天花粉、芦根等。低热明显者可加用知母、地骨皮之类,若扁桃体肥大者,可加用夏枯草、赤芍、昆布、海藻之类。
  此外,尚可选用中成药局部喷用。如双料喉风散、双黄连喷雾剂、咽速康等药,对消炎止痛均有一定疗效。
  小儿支气管炎会发热吗?
  支气管炎是小儿呼吸系统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尤其在冬季发病更多。支气管炎是指支气管粘膜发生炎症,常与支气管同时受累。本病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以及麻疹、百日咳等急性传染病。
  支气管炎起病可急可缓,开始多数患儿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以后逐渐开始咳嗽,并且逐渐加重。发热可有可无,并且体温高低也不一致,没有固定的热型,既使发热一般2~4天就会退热,不会长时间持续发热。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患支气管炎时,咳嗽逐渐加重,体温持续升高,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通过医生的听诊及胸部X线拍片以明确是否患了肺炎。因为小儿患支气管炎时,如果炎症没有及时控制,炎症向下蔓延,可能会导致肺炎。
  小儿患支气管炎时,如果发热不高,一般不需要积极降温,可以让患儿多饮开水,这样既有利于降温,又有助于排痰。
  小儿脓胸的发热特点是什么?
  脓胸是由于化脓感染而引起的一种胸膜炎症。小儿脓胸多继发于肺炎及败血症。脓胸的致病菌以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见。
  怎样才能发现孩子患了脓胸呢?因为脓胸继发于肺炎者最多,所以小儿肺炎在治疗过程中,如果高热持续不退,或体温已下降后,过几天又再次上升,同时咳嗽加重,伴有胸痛,这时就应怀疑是否出现了脓胸,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小儿脓胸早期,发热症状较明显,体温较高。经过抗菌素治疗及胸穿抽脓治疗后,一般体温会很快下降,但许多患儿会持续有低热。因此,对脓胸患儿抗菌素治疗需持续3~4周或更长的时间,直到体温正常、白细胞正常、胸腔脓液全部吸收为止。
  对小儿脓胸发热,可以用物理或药物降温,但最重要的是控制感染,及时进行胸腔穿刺抽取脓液,只有这样体温才会恢复正常。
  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会发热吗?
  感染性心内膜炎可由细菌、霉菌、立克次氏体及病毒致病。临床主要可见三大类症状,即全身感染症状、心脏症状、栓塞及血管症状。那么患本病的小儿是否会表现出发热呢?
  这里首先要告诉大家的是,感染性心内膜炎不仅可以见到发热,而且还以发热为最多见、最重要的全身症状。年幼儿,尤其是2岁以下的小儿往往以发热等感染中毒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甚至于掩盖了心内膜炎的症状。除发热外,患儿常伴有肺炎、肠炎、脓胸、皮肤感染、骨髓炎等。其心脏表现主要为心脏听诊杂音性质改变和产生新的杂音。其他症状则因栓塞累及脏器不同而见胸痛、咯血、头痛、偏瘫等。
  本病的另一显著特点是,患本病的小儿绝大多数均有原发心脏病,其中以先天性心脏病最为多见,本病极少发生在正常心脏。所以临床上若遇有患儿原来存在心脏病,又见1周以上不明原因的发热,应高度警惕本病。此时应尽早、反复采取血培养标本,以明确诊断。
  本病的发热是由感染所引发,所以若要有效的控制体温,必须首先控制感染。这也是本病的治疗关键所在。通常治疗本病主张及早大量给予抗生素,且应选择杀菌力强者联合用药,此外应加强护理,注意休息,注意饮食营养,必要时予输血等治疗。
  小儿急性肾炎会发热吗?
  急性肾小球肾炎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一种肾脏疾病。多数患儿在患病时首先表现为血尿、水肿等症状,同时可伴头晕、乏力、呕吐等。
  小儿急性肾炎发病前会出现发热症状吗?概括地讲,发热不是急性肾炎的必有症状。但是,小儿急性肾炎在发病前1~3周多数有发热等上呼吸道或皮肤感染史,热退后经过一段无症状的间歇期,然后突然出现血尿、全身浮肿,尤以眼睑和下肢浮肿明显。在急性肾炎的病程中,患儿常常会伴有发热症状,但一般多表现为低热。还有的患儿自觉发热,尤其是手足心热明显,但测量体温却无明显增高。
  小儿急性肾炎为什么会有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的先驱病史呢?因为小儿时期发生的急性肾炎以急性链球菌感染后所致者占大多数。在链球菌感染期,患儿会有发热症状,而且发热一般较高,大约经过4~5天体温才会下降。但由于链球菌所引发的免疫反应,所以导致肾脏的病理改变。
  急性肾炎病程中的低热也不是所有患儿都必有的。有的患儿在病程中时有低热症状,也有的患儿表现为持续低热。对这种情况,应及时做一些相关检查,如结核菌素试验等,以除外结核等其他疾病。
  小儿肾病综合征出现发热应怎么办?  
  肾病综合征是小儿泌尿系的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以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目前其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考虑与免疫机制有关。因为目前本病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为特效治疗药物,且疗程较长,有时尚需加用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药物,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很易因并发感染引起发热,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临床应如何处理呢?
  首先,从护理上说,当并发急性感染,出现发热等症时,应卧床休息,待身热缓解,感染症状消失后再增加活动量。其次长期服用激素会造成患儿机体防御功能下降,所以当出现感染发热时,应及时给予抗感染治疗,必要时给予支持疗法。另外,当感染发热时,激素应暂缓减量,必要时环磷酰胺等药物应暂缓使用。
  另外,当本病并发感染发热时,可适当选用中药治疗。患儿身热较高时,可在辨证治疗基础上选加连翘、山栀、竹叶、生石膏、芦根、白茅根、紫草、丹皮等药。
  小儿泌尿系感染会发热吗?
  很多家长有一种误解,认为泌尿系感染这个病只有成人才会患病,所以当小儿出现发热时,往往不会考虑到这种疾病,有时甚至因此贻误了治疗时机。其实,泌尿系感染不仅可以发生在儿童身上,而且是儿科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只是小儿泌尿系感染往往因感染部位及年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及体征,临床不可忽视。
  发热是泌尿系感染十分常见的一个症状,尤其是新生儿及小婴儿罹患本病时,往往表现为发热明显,而其他局部症状不明显,所以临床若有小儿不明原因的发热,应及早做尿常规、尿培养等检查,以除外本病。
  那么怎样判断发热是否是由泌尿系感染引起的呢?下面就向大家做个介绍。
  正如前面已经提到的,泌尿系感染发生在新生儿期及婴儿期时,常以发热为主要症状,可伴见尿频、尿布疹、排尿时哭闹等症,新生儿尚可见黄疸,若本病发生在儿童期,上尿路感染时,表现为发热、寒战,可伴见腰痛等;下尿路感染则可能发热不明显,而表现为明显的尿频、尿急、尿痛。
  虽说小儿不明原因的发热当警惕此病,但亦不能贸然下结论,本病的诊断尚需依靠尿常规检查及中段尿培养检查。通常尿沉渣白细胞>10个/高倍视野,中段尿培养细菌数>10.5/mL即可确诊。
  总之,临床上若小儿出现发热,且无明显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症状时,当留意其有无泌尿系症状,同时应及时检查尿常规,以及早确定诊断。
  另外,本病在新生儿期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1岁后则女孩发病率远大于男孩,所以对女孩不明原因的发热尤其应细心检查,以便及时做出正确诊断。
  泌尿系感染发热怎样处理?
  发热是小儿泌尿系感染十分常见的一个症状,其临床治疗关键在于积极控制感染,随感染控制,发热即会随之缓解。
  因为泌尿系感染主要是由细菌感染所引发,故临床若想控制发热,首先应尽早、正确的选用抗生素。药物的选择原则应从感染部位、尿培养结果、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药物对肾脏毒性的大小等几方面考虑。儿科临床常用药有呋喃坦啶、磺胺类药、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较大儿童亦可选用氟哌酸等。一般情况下,经及时抗炎治疗,发热会随其他症状好转而缓解。若身热较高,则可对症选用药物降温,或用物理方法降温。
  此外,还应加强护理,嘱患儿多饮水,以促进排尿,减少细菌在尿路的停留时间。注意保持尿道口局部清洁。急性期还应嘱咐患儿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得当的护理均有利于体温的下降及病情的好转。
  本病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在发热已经得到控制的情况下,不能随意中断药物治疗,必须用足疗程,以防止本病反复再发。通常疗程在7~14天。
  中医怎样治疗泌尿系感染发热?
  祖国医学将泌尿系感染归属于“淋证”范畴。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感受湿热之邪,邪蕴下焦,膀胱气化失常所致。急性期多见实热证,慢性期则常见正虚邪恋之证。其发热有膀胱湿热、肝胆湿热、阴虚火旺之别,临证应仔细分辨。
  一般泌尿系感染急性期发热属膀胱湿热及肝胆湿热者居多。若发热属膀胱湿热,通常可见发热恶寒,多伴见小便频、急、痛,尿下淋沥混浊等。此时治疗可选用八正散加减。若发热属肝胆湿热,通常可见寒热往来,并伴见口苦胁痛,呕恶不食等症,此时治疗可予龙胆泻肝汤化裁。若本病反复发作,则临床常可见低热反复,头晕乏力、腰酸腿软,尿频急涩痛等症,此属肾阴不足,虚火湿热,胶结下焦所致。治当滋养肾阴,常用知柏地黄丸加减。
  由此可知,虽然小儿泌尿感染常见发热一症,但临证之时有诸种分类,辨证治疗各有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总之,小儿泌尿系感染引起的发热,若经及时、合理的用药,大多能治愈。少数反复发作,间断身热者,应注意是否为耐药菌株感染病例,临床可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或中西医交替用药的方法,以减少细菌耐药性,提高治疗效果。
  小儿风湿热会发热吗?
  风湿热是由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好发于6~15
岁的学龄儿童,虽然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下降趋势,但仍是儿科较常见的、且对小儿健康有较大危害的疾病之一。
  那么风湿热一定伴发热吗?发热是不是风湿热的主要临床表现呢?这里就向大家做个介绍。
  其实虽然大多数风湿热的患儿都会出现发热症状,但发热并不是风湿热的主要表现,诊断一个小儿是否患有风湿热应主要依据其是否患有心脏炎、关节炎、舞蹈病,有无皮下小结节或环形红斑,其次再观察其有无发热、关节痛,检查有无血沉增速、C
反应蛋白阳性或白细胞增多,心电图有无PR间期延长等。
  患有风湿热的小儿,大多数伴见持续性的低热,可持续3~4周左右,少数亦可见短期高热,除发热外,常伴发精神不振、乏力、面色苍白、鼻衄、腹痛等症。
  由此可知,发热并不是风湿热主要的、特异性的症状表现,所以临床不能仅根据这一症状贸然做出诊断。而应依靠综合临床表现做出判断,其中前述主要观察指标更具临床诊断意义。
  小儿风湿热出现发热时,临床应注意其他症状表现,注意与其他慢性感染性疾病及结核病等相鉴别。此外,临床亦不能误将链球菌感染后综合征诊断为风湿热,本综合征虽亦可见低热、关节痛等,但心脏听诊无明显杂音,经合理用药治疗后,不会复发,预后良好。
  热属中医“痹证”中“热痹”范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外感寒湿,郁而化热,或外感风热,与湿相合有关。
  其临床表现以湿热证为主,其发热有热盛、湿盛、及阴虚之别,临床应细心区分,分而治之。
  小儿风湿热发热属热盛者,一般热势较重,除发热外,常伴见恶风、口渴喜饮、便秘尿赤、关节红肿疼痛明显等症状,治疗可予白虎加桂枝汤加减。发热属湿盛者,通常热势不重,但身热不扬,常伴见头目酸重,肌肉关节困重疼痛,纳呆便溏等症,治疗可予二妙丸加滑石、防己、海桐皮、丝瓜络之类。若发热属阴虚,则多见低热、五心烦热,此外常伴见形体消瘦、心悸虚烦、口干咽燥等症状,临床治疗可予生脉饮化裁。
  此外,因风湿热为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故在疾病的急性期可选用中药清热解毒之品,如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等,配合西药抗菌素,以更好的控制感染,更快的使体温恢复正常。
  小儿风湿热发热时,尚可适当选用中成药治疗。如四妙丸、当归拈痛丸、湿热痹冲剂等。这些药均具有清热利湿,通络利痹之功,不仅有助于退热,尚能缓解关节疼痛等症。
  总之,发热虽不属风湿热的主要临床表现,但却是本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临床可根据患儿病情,选用西药、中药、或中西药联合应用,以使患儿尽早康复。
  风湿热伴发热临床上应采取哪些措施?  
  由于风湿热对小儿的健康危害较大,所以临床应以及时的诊断,正确的治疗来控制患儿病情,减轻患儿的痛苦。而发热虽然对风湿热并不是一个主要的症状,亦不是一个特异性的表现,但对判断风湿热的治疗效果,确定某些药物的治疗疗程却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那么这些作用是如何体现的,风湿热的发热又应当如何处理呢?下面就具体谈谈这些内容。
  首先要告诉大家,发热只是风湿热的伴发症状之一,所以在临床一般通过合理的抗风湿治疗,在其心脏炎、多发性关节炎等症状好转的同时,体温即会随之下降。通常若以关节症状为主,或发热明显时,应选用阿司匹林,用量为80~100mg/kg/d,疗程在8~12周左右。若以心脏炎为主要表现,尤其伴心力衰竭者,应首选强的松。用量为2
mg/kg/d,服用2~4周后,逐渐减量,总疗程12周左右。此外,为清除链球菌感染,应同时予青霉素治疗,疗程在10~14天。青霉素过敏者改用红霉素口服。在风湿热急性期还应强调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担,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一般经上述处理,发热会逐渐得到控制乃至完全缓解。有少数身热较高者,可适当采用药物或物理降温方法退热。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在用药物降温时,要注意患者有无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用量如何,以调整好用药时间及药量,以免造成体温不升等弊端。
  另因发热与否能提示风湿有无活动性,故临床尚可据此调整用药,调整药量。譬如服用阿司匹林,一般用至体温下降,关节症状消失,血沉、C
反应蛋白等降至正常,方可考虑减量。又如在抗风湿治疗过程中若体温下降不明显或体温退而复升,则应考虑有无药量不足或减量过快问题,是否需要联合用药等等,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使患儿尽快康复。
  幼年型类风湿病的发热特点是什么?  
  幼年型类风湿病是小儿时期比较常见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病。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感染、免疫和遗传等因素有关。
  幼年型类风湿病在临床表现有不同类型。婴幼儿时期起病者全身症状比较明显。典型的症状为突发高热,呈弛张热,体温每日波动于37℃~40℃之间,骤升骤降,体温大幅度波动,一天内体温可出现1~2次高峰。高热多出现于傍晚,体温上升前有寒战,很象疟疾发作。患儿体温高时精神萎靡,但热退后活动如常。同时,患儿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出现皮疹。皮疹多于高热时出现,随体温的升降而或出现或隐退。高热往往可持续数周或数月,常能自然缓解,但缓解后又有可能会复发。除高热和皮疹的突出表现外,多数患儿有肝、脾和全身淋巴结肿大。关节症状一般出现较晚。
  本病在较大儿童中发病多表现为关节型。一般起病缓慢,可有低热,突出表现为多发性小关节炎。
  对幼年型类风湿病的治疗一般首选阿司匹林。如果阿司匹林疗效不满意,高热等全身症状控制不理想,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常用的为泼尼松,但不宜长期服用。
  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热特点是什么?
  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各种化脓菌所引起的脑膜炎症。由于小儿机体抵抗力比较弱,血脑屏障发育尚未完善,所以细菌容易侵入,引起脑膜的化脓性炎症。
  各种化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大致相仿。在儿童期一般起病较急,先出现发热,体温多数很高,同时有头痛、呕吐、精神萎靡等症状。重者可能迅速出现昏迷、惊厥,甚至发生休克。婴幼儿起病一般缺乏典型症状,但多数患儿都有发热,前囱饱满。新生儿及幼小婴儿由于机体的反应性比较低,体温常常不升高,但表现有嗜睡、拒食、不哭、呼吸不规则等症状。
  由于小儿各年龄期对疾病的反应不同,临床特点也有所不同,临床上应该注意。对发热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的患儿,应注意化脓性脑膜炎的可能。
  急性腹膜炎发热有何特点?  
  小儿急性腹膜炎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一般小儿常见原发性腹膜炎,是细菌通过血液循环、肠道、淋巴系统等进腹腔而致感染。而继发性腹膜炎则缘于腹腔内器官炎症穿孔、损伤破裂、手术污染等因素。
  原发性腹膜炎一般可见高热不退,同时感染中毒症状较重,可见烦躁、反应呆钝、面色苍白等,并见呕吐、腹部剧痛、腹胀等。而继发性腹膜炎发病可急可缓,除上述症状外,尚可见原发病的种种表现。
  因本病的发热一般程度较重,体温可达40℃,同时可见严重的感染中毒症状,所以临床处理应首先积极抗炎,选用有效抗菌素足量治疗,常用药有青霉素、红霉素、头孢菌素等,同时给予输血、血浆、维生素C等支持疗法,其他还应采取胃肠减压并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等,在此基础上,选择手术时机,使患儿尽快得到康复。
  小儿肠梗阻伴发热应注意什么?
  肠梗阻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可由很多原因引起,临床以阵发性腹部绞痛、呕吐、肛门不排气亦无排便为主要表现。发热并不是肠梗阻的特异性表现,但却可见于很多肠梗阻的病例中。那么什么情况下本病可出现发热呢?出现发热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肠梗阻伴发热一般见于因重症肺炎、肠道感染、腹膜炎及败血症等引起肠麻痹以致病者,由此而引起的肠梗阻多见于小婴儿。换句话说,当小儿尤其是小婴儿在重度疾患时,除发热、原发病症状外,若出现肠梗阻典型表现时,应高度警惕,以免贻误病情。
  对这类由重度感染继发肠梗阻伴发热者,临床以治疗原发病为主,亦即采用非手术疗法,予抗炎、退热降温等,同时应予禁食、胃肠减压、针刺足三里、合谷穴等,确认无机械性肠梗阻者,可予新斯的明促进肠蠕动。
  总之,肠梗阻伴发热时,即要重视肠梗阻的演变情况,亦不能疏忽原发病的治疗。如此方能保证小儿尽快恢复健康。
  小儿急性胰腺炎会出现发热吗?
  其实,急性胰腺炎并不是小儿很常见的疾病,相反,本病的发病率在儿科是非常低的,但是因为本病一旦起病,往往来势较急,并可出现严重并发症,所以这里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本病的特征,以免因误诊、漏诊而贻误治疗时机。
  不少人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即急性炎症病变一定会伴发热,其实有时也不尽然。比如急性胰腺炎,可伴明显发热,亦可能发热不重,甚至无明显热象,所以临床不能依据这点做出诊断。
  本病的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且多呈持续性,恶心呕吐,腹部压痛等,若要确诊,须测定血清淀粉酶及尿淀粉酶,其中尤以血清淀粉酶的改变更为准确。通常小儿血清淀粉酶在50单位以下,罹患本病时,其值可高达500单位以上,且发病初始即出现变化,故临床可做为本病的主要诊断依据。
  所以,遇有小儿上腹持续疼痛及恶心呕吐等症时,若疑诊胰腺炎,应做血清淀粉酶检查,不要拘泥于患儿是否发热,以免耽误病情。
  小儿发热伴耳痛是什么病?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婴幼儿,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如咽炎、鼻炎、支气管炎的过程,常常会出现高热、耳痛等症状,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是小儿常见的一种耳病,即急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多见于婴幼儿,因小儿的咽鼓管较短,且位置低平,在平卧喂乳时,易反胃呛咳,致带菌的分泌物侵入咽鼓管。此外,小儿防御能力较低,故在罹患上呼吸道感染及一些疹热病时,或小儿本身有贫血、营养不良时,亦易致一些化脓性病菌如肺炎球菌、链球菌等侵入耳道,引发本病。
  本病发生时,除见发热外,患儿耳痛较为明显,小婴儿可能不会表述疼痛,但会出现哭闹不安,用手抓耳等症状,待鼓膜穿孔流脓之后,体温就会下降,耳痛也会有所缓解。
  因本病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并发急性乳突炎,甚至并发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所以临床若见小儿出现发热、耳痛,应予及时诊断,及时治疗,以免贻误病情,引起严重并发症,或迁延为慢性。
  另外,还要提醒大家一点,婴儿患本病,除发热、耳痛等症,还常伴腹泻、呕吐、甚至严重脱水等,此时常因明显的消化系统症状而忽略了耳部症状。所以临床如遇重症婴儿腹泻者不要忘记检查鼓膜,注意鼓膜有无充血、耳道有无脓性分泌物。
  小儿急性中耳炎发热如何处理?
  小儿一旦出现发热、耳痛等症,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此时查体若见鼓膜充血、膨隆,甚至耳道出现脓性分泌物,可考虑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本病一经确诊,应及时治疗,以免迁延转为慢性,或引起化脓性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因本病属化脓菌感染,故临床治疗首先应及时给予有效的抗生素,其次应注意保持耳部消洁,及时清洗外耳道脓液,用各种消炎药水滴耳。洗耳药一般予3%的过氧化氢液。滴耳消炎药一般可酌选庆大霉素、氯霉素、卡那霉素等。
  在治疗本病的同时,应注意清除耳周围的感染病灶,如鼻炎、扁桃腺炎、鼻窦炎等。若患儿在病程中突然出现高热、寒战、抽风,应警惕急性化脓性脑膜炎。若本病历经
3~4周仍不愈,身热不退,流脓量多,耳后乳突红肿疼痛,甚至出现耳后脓肿,则为并发急性乳突炎,必要时可行乳突凿开术。
  此外,若耳痛明显,尚可予止痛药缓解疼痛,并嘱家长加强护理,注意保证患儿休息,多饮水,予软食等。
  小儿丹毒发热怎样处理?
  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急性炎症。病菌主要由皮肤或者粘膜的破损处侵入,也可以由血行感染。本病多发生于营养不良和低蛋白血症的患儿。
  小儿丹毒一般发病较急,在发病初起多数患儿有一些前驱症状,表现为突然寒战、高热,体温可达39
℃~40℃,伴有全身不适、恶心、呕吐,婴儿有时会出现高热惊厥。继之在患部出现红肿,周围境界比较清楚,自觉灼热、疼痛,局部淋巴结肿大。化验检查白细胞增高,同时中性粒细胞也会增高。小儿丹毒一般多发生于面部、腹部和小腿部位。
  小儿发生丹毒在发热时应该怎样处理呢?一般来说,应该既要重视全身治疗也要重视局部治疗,既要注意对症治疗也要注意病因治疗。在体温升高时,应积极进行降温处理。可在头部放置冰袋,也可以用30%
酒精擦浴降温。对发热较高的患儿可以用阿司匹林、阿苯、百服宁、泰诺退热糖浆等药物退热。
  对小儿丹毒的治疗一定要尽早给予抗生素。一般以青霉素治疗效果最好,应该作为首选药物,可以用大剂量青霉素静脉滴注,也可采用肌肉注射。一般用药2~3天后体温常常可以恢复正常,但切不可在体温下降后即停止应用抗生素,否则细菌得不到控制,会使丹毒迁延难愈,甚至会反复发生,形成复发性丹毒。如果青霉素过敏可以选用红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
  局部处理是丹毒治疗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将患儿患处抬高,用雷佛奴尔或新霉素溶液湿敷,每次20~30分钟,每日3~5次,以减轻局部炎症。
  中药治疗小儿丹毒亦有很好的效果。在高热等全身症状较重时,应用清热解毒类中药,如金银花、连翘、公英、大青叶、紫花地丁、夏枯草、生石膏等,常常对控制炎症、降低体温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身发热是什么症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