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寒怕冷四肢怕冷不温夏冬天穿衣要比正常人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刘承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春夏之交话“养阳”
春夏之交话“养阳”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医科 刘承
题解:大家知道,气象部门说今年北京是入夏最早的一年,所谓入夏的标准,即候平均气温在22度以上,一候为五日。但按常规来说,六、七、八三月应是夏季,九、十、十一月为秋季,十二月、一、二月为冬季,三、四、五月是春季;现在正值五月中旬,是春夏交替之际,此时早晚凉爽如春,中午时分炎热如夏。这几天大家可能已经感受到了夏季的炎热,一般来说夏季应防暑、消暑,看到大太阳唯恐避之不及,一心想着要躲到阴凉处或有空调的地方,为什么你还要谈养阳呢?没错,夏季的确需要养阳,大家夏季中暑的时候,或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时,是不是用过藿香正气水(片、胶囊),藿香正气是夏暑季节必备之品,大家可知道藿香正气的药物组成:藿香、半夏、陈皮、茯苓、苏梗、厚朴、白芷、生姜、大枣、大腹皮、白术,这里用的可都是辛温药,没有凉药。而另外一种解暑药十滴水,成份:樟脑、干姜、大黄、小茴香、肉桂、辣椒、桉油,用于因伤暑引起的头晕,恶心,腹痛,胃肠不适。其中用干姜、小茴香、肉桂、辣椒都是辛热药物,按常规思维,解暑是不是该用点寒凉药才对。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正是中医理论的高明之处,听我给大家仔细道来。
“春夏养阳”这一命题出自《皇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这句话包涵两层意思,一是说人生活在自然界,与天地万物的生长壮老已,息息相关,即天人相应;二是说人应顺应四季阴阳的变化规律来养生。一年四季,寒来暑往,自然界阴阳二气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表现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那么古人为什么要提出“春夏养阳”呢?
我们常常听说阴虚、阳虚,那么到底什么是阴虚,什么是阳虚,下面先做一简要的介绍:所谓阴虚,是指人体精、血、津液等有形的物质不足,五脏皆有阴虚,其中肾阴为诸阴之本。阴液对人体有濡润涵养的作用,阴虚则内热,表现为五心(胸心、两手心、两足心) 烦热、骨蒸潮热,消瘦盗汗 (夜里睡醒出汗),面红上火;阴虚则干涩,表现为咽干口燥,目干涩,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阳虚,是指人体阳气功能减退或衰弱,热量不足,阳气具有温煦的作用,所以阳虚则外寒;阳气对人体还有推动的作用,推动血液的正常运行,如果阳气不足,则血行迟缓而出现血瘀;阳气对人体血、津液具有固摄作用,阳气虚对血失于固摄,则会出现崩漏、便血等,对津液失于固摄则会出现大汗淋漓,或时时出汗;或小便次数较多(不同于尿路感染),甚至失禁,例如人在受到大的惊恐的时候会出现尿失禁,这是因为中医讲“恐则气下”,气下则不能正常固摄所致;或口水鼻涕较多;固摄作用还体现在维持脏器处于正常的位置,如脾的阳气不足,会出现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阳气还有气化的作用,这就更重要了,所有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转,都是建立在气化正常的基础之上。这里讲的气化是指气的运动变化,大家可以理解为脏腑的功能活动,气化障碍,脏腑的功能活动就不正常,举例来说,如果膀胱的气化出现障碍,排尿就会出现异常,老年男性前列腺肥大导致的排尿不畅,中医认为是膀胱气化功能障碍。还有象代谢综合征,表现为、高脂血症、高血糖,这是由于脾、肾的气化功能障碍,对糖、脂肪等营养物质不能正常转化所致,治疗当从调理脾肾入手。人体阳气不足,主要为心、脾、肾阳虚,其中肾阳虚衰又称命火不足,因为肾阳为人体诸阳之本。
阳气虚的表现
1.畏寒怕冷,四肢不温
2.完谷不化,消化力差 
3.精神不振,困乏无力
4.& 动则汗出,容易感冒 
5.舌淡而胖,或有齿痕 
6.脉象沉细,皮肤湿冷
产生阳虚的原因:多为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包括饮食不当、劳倦或疾病损伤阳气所致,或过用苦寒药物。
 阳气对生命的重大意义
  阳气是生命的动力,《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这是说人体的阳气就像天空中的太阳,我们常说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太阳万物就缺乏生命力。
  阳化气,阴成形。无阴则阳无根,无阳则阴无以化,所以阴气的化生必须依赖阳气。先天之气,又称为元气,是生命的火种,藏于肾,又称为命火,命火极为宝贵。火种熄灭则生命终结,所以保护阳气、减少阳气损耗,是抗衰老的重要奥秘。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讲:“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兴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性情变异,饮食无味,寝处不安……”。
& 故而养生贵在于保养阳气、强壮阳气。阳气强壮固密,营卫调和,就可以防御外邪之侵袭;脾阳健壮,就可运化精微,营养全身;肾阳充足,能够推动整个机体气血的循环运行,滋养五脏,强壮身体,使人之寿命延长。这正是道学中所讲的“阳精若壮千年寿”“阳精若在必能生”养生境界。
当然,我们也不能片面理解阳气的重要性,阴和阳之间不是孤立和静止不变的,而是相互依存、消长、转化的关系。阴阳平衡是健康之本。
为什么说要“春夏养阳”
春夏养阳体现了中医因时制宜的养生原则。春夏之时,自然界阳气升发,宜顺时而养,有因势利导之义,从而使身体阳气充盛,精力充沛。春夏之时,人们纷纷走出户外,活动量相对增大,特别是夏季,暑热逼人,汗液增多,导致阳气随汗液宣泄太过,以至于体内阳气虚衰;或者因为防暑降温而过度贪凉食冷而使内寒过甚,所以古代医学在天人相应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如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张志聪《素问集注》“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以从其要,而培养之”,阳为阴之动力,无阳则阴无以生。所以春夏养阳,才能促进秋冬的阴的收藏。由此可见春夏养阳是非常重要的。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春季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自然万物阳气升发,因此人体阳气也需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春回大地之时,天气渐暖,空气湿润,使人皮肤腠理逐渐舒展,循环系统功能加强,皮肤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各器官负荷增加,而大脑中枢血供相对不足,会出现身体困乏,昏昏欲睡的感觉,俗称“春困”。起居方面应该晚睡觉,早起床,起床后到宽广的庭院中散步,或者是融入大自然中,去踏青登山赏花,且应该散开束发,宽松衣带,不让身体受到束缚。特别是老年人因为年事已高,多有一些慢性疾病,因此更应坚持这种养生之法。春季阳气初生而未盛,阴气初减而未衰,天气乍寒乍暖变化很大,所以春季应注意保暖防寒,顾护阳气,根据天气的寒暖添减衣物,不可因为冬季过去了就骤减衣物,以至于受到寒凉的突然袭击,正确的做法是逐渐减少穿着厚重衣物。这也是老百姓常说的“春捂秋冻”中春季宜捂的原因。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花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人们应该晚睡早起,因为夏天太阳升得早,早晨空气清新,气温又相对较低,晚睡早起可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对增强体质有益。但是晚睡早起不可避免的会使睡眠时间减少,所以在中午暑热最盛之时适当午睡既可避炎热,又可消除疲劳、补充体力,以保持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学习当中。
概括而言,春季是阳气生发之际,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在自然界阳气旺盛的时候要顺时而为,宜于养阳,也易于养阳;再者,春夏季节,人们活动增加,出汗增多,人体阳气趋于体表而虚于体内,而人们又有食冷贪凉的习性,阳气易于消耗,养阳是必须的。
&运动与养阳
  生命在于运动,春季万物欣欣向荣,空气新鲜,是踏青春游的好时节。现代人工作强度增加,工作压力非常大,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一定的时间参加户外活动,借助适当的郊游踏青活动以更多地接触阳光和新鲜的空气,不仅能锻炼呼吸、循环系统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使血脉通畅,还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提高思维能力,更能够通过这些活动广交朋友,培养发现新的兴趣爱好,动形怡神以保持心旷神怡、精神焕发,以帮助在今后的工作中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活跃的思维。
夏季人体体力消耗较大,运动调摄应动静结合,可选择游泳、钓鱼、散步、慢跑等,但是运动量要适度,先要从运动量小的动作开始,等身体各部位肌肉活动开之后,逐一加大运动量,运动结束时做些放松调整活动,如慢走几步、揉揉腿,做几下深呼吸等,切记不可过于疲劳,而且不宜在烈日下或高温环境中进行运动锻炼,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进行室外运动,运动时应穿宽松、舒适、吸汗透气性强的棉织物,便于身体散热。夏季日照较强,应适当回避日晒,但不能因为厌恶日长天热而完全回避户外运动,而应适量参加各种有益的户外活动,如爬山登岳、泛舟江湖等,通过这些运动活动筋骨,使百脉通畅,气血调和,以适应夏季的养长之气。
精神情志与养阳
 春季在精神修养方面,要心存生而不杀、给予而不夺取、赏赐而不处罚的宽厚平和的意念,保持情绪开朗,积极乐观向上。因春季肝木当令,保持精神情志的舒畅,则能促进肝气的疏泄条达,也有助于肝气升发与春季阳气升发相统一,从而增强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夏季炎热,必须避免动怒烦躁,应保持神清气爽,舒畅自如。心神得养,神气充足则人体的机能旺盛而协调,神气涣散则损坏人体的机能。夏季要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汗虽然在流,但我内心并不觉得烦热,常言说“心静自然凉”,内心清净,自然不会畏惧炎热,古人讲“无厌于日”。故夏季精神调摄,应适应自然界“生长”的规律,主动调节情志,保持胸怀宽阔,心情愉快。
饮食与养阳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又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为什么违背春季的养生规律就会损伤肝脏之气呢?春季肝木当令,肝旺于春,食酸则酸味入肝,酸性收敛,不利阳气升发和肝气疏泄,过食酸味饮食,则使肝木过旺而克制脾土,抑制脾胃消化功能。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当春之时,食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所以在春季,应该根据这个季节的特点,在饮食中注意不宜食酸性食物过多,宜选用辛甘微温之品,因为辛甘发散为阳,可助春阳之升发,温食有助于维护人体阳气。但不宜食大辛大热之物,以防肝阳升发太过而乘克脾土,不利于机体健康。饭不可过多,食多伤脾胃,老人更需注意。平日可食用桂圆、韭菜、红豆汤,豆浆,茯苓、山药、莲子、苡仁、胡萝卜、波菜、芹菜、小白菜等。总之,春季养生要注意适应自然,饮食方面要与春天生长升发阳气相一致,顾护阳气,使阳气充盛,即可达到养生的目的。
夏季养生饮食调养既要消暑,同时又必须顾护人体阳气。因为夏季人处于炎热的环境中,体温调节,水盐代谢以及人体各系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导致人体代谢增强、营养消耗增加。一方面人体组织蛋白分解加速,营养消耗增加,另一方面,天热大量出汗,又导致了许多营养从汗液流失。同时夏季人体阳气在外,阴气内伏又导致消化功能相对减弱,限制了营养的正常摄取,所有这些均有可能导致机体营养代谢的失衡,甚至引起相应的营养缺乏症或其它疾病。
夏季养生饮食调养:健脾益气护阳
a)&&& 宜食用清淡、易消化、健助脾运的食品,如鱼、蛋、奶、西瓜、黄瓜、冬瓜、玉米、豌豆等,
b)&&& 适当食味苦之物如苦瓜、百合、菊花、苦丁茶等有解热除烦、抗菌消炎、增进食欲之品,但过多则会损伤脾胃。
c)&&& 多食酸味、咸味食物,如杨梅、草莓、西红柿、海带、虾皮等。酸味收敛,可固护体表,防止出汗过多,且有助于增强食欲;咸味食物则可帮助机体补充因出汗过多而丢失的盐分
d)&&& 饮品可选用绿豆汤、酸梅汤、金银花茶、菊花茶之类,饮品以温为佳,不宜过热,更不宜冰镇冷饮,温食宜助阳气。
综上可知夏季烈日炎炎,自然界万物生长茂盛,人体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养护人体阳气,方能得养生之道。 “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经过千百年的实践证明,这种科学的养生原则在保障人们身体健康,指导人们防病治病方面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对于现代人们而言,认识“春夏养阳”养生原则的重要性,合理掌握“春夏养阳”的要诀,科学运用“春夏养阳”的具体方法,将帮助人们更加有效地增强自身体质,提高生活质量。
春夏养阳与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 就是指在冬天易发的病,在夏天来治疗。如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风湿性,常常在冬天容易发作或加重,在夏天症状较轻甚至完全没有症状时就给与治疗,这样在冬季疾病就不会发作,即使发作,症状也较轻,容易治疗。这种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正是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来制定的。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较为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在冬天易发的病的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通常的症状: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中医叫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这样的人即使在盛夏,睡觉也要盖着被子,穿着袜子。为什么冬病要夏治呢?是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环境也是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难的。然而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人体的阳气也容易发动,这时体内的积寒最易被赶出来。但若是阳气衰弱,里面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再加上有很多人,体质本来就有些阳气不足,夏天再痛饮去暑的饮料,如冰镇啤酒、凉茶、冰水果,然后整日在空调房间里工作,那真是陈寒未去,又添新寒。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必会气血瘀阻,这叫做“寒凝血滞”。若寒气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停留在脏腑,脏腑功能就会失调,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也就流行不畅,不但会四肢不温,也常会有手脚发麻的症状出现。所以倘若不在夏日去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困了。
  那如何在夏日去除积寒呢?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内用温热”“外散风寒”。内用温热就是服用偏温热的饮食。我们可以热药凉服。比如说红糖姜汤水,本来是温热暧胃的,但我们在暑天服用,可以倒在塑料瓶中,然后放到冷水里泡一下,此时,我们虽然喝的是冷饮,到胃里的时候却是热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正好体现了人体应天时而动的这种自然调节功能:夏天身体多汗是上天赐予我们清除寒气的自然疗法,不但可以清除寒气,发汗本身还可排出体内大量的瘀毒。但由于夏日我们贪食冷饮,胃肠中有大量寒气,本来用于发汗的心火,转而被用于温暖肠胃了。此时,体表便缺少气血来抵御外邪侵袭了。而所谓的外邪也是我们一手制造的,那就是空调的冷气。冷气从皮毛而入,冷饮从肠胃而入,心火虽盛,难敌二寒。既不能很好的消化,也不能很好的发汗,结果就出现了所谓的“肠胃型感冒”:发热无汗,吐泻交加。此时,我们可以吃“霍香正气丸”,此药偏温热,外散风寒,内消寒湿。
 一些虚寒性疾病多半是体内阴盛阳衰,抵抗力下降,外邪容易侵入而发病。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这时,利用夏季阳旺阳升,人体阳气在夏季有随之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运用补虚助阳药或温里散寒药物,天人合击,最易把冬病之邪消灭。夏季三伏期间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在三伏天进行贴敷治疗,最易恢复扶助人体阳气,加强卫外功能,提高机体免疫的效果。
与医生电话交流
网上免费问医生
看更多新文章>>
1.扫码下载好大夫App
2.在知识中添加您关注的疾病
3.添加成功后,最新的医生文章,每天推送给您。
发表于: 20:11
刘承大夫的信息
刘承大夫电话咨询
刘承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网上咨询刘承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刘承大夫提问
刘承的咨询范围:
咳嗽、痤疮、肥胖症、妇科病、代谢综合征、颈腰椎病
刘承主治疾病知识介绍
综合内科好评科室
综合内科分类问答→ 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夏冬天穿衣要比正常人
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夏冬天穿衣要比正常人
男 | 21个月
健康咨询描述:
畏寒怕冷 四肢不温 夏冬天穿衣要比正常人多否则会感冒 舌淡而胖我又吃了金匮肾气丸也没反应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请您帮我确定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什么病?有哪些病也是怕冷汗多易感冒?
其他类似问题
医生回复区
龚医生爱心医生
帮助网友:4226称赞:156
&&&&&&您好,中医讲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如果肾阳虚的话,容易导致机体怕冷等症状。机体怕冷的治疗,主要是温补肾阳,建议您服用温补肾阳的药物,如金匮肾气丸。平时宜多食用温热性质的食物,如牛羊肉,生姜,桂圆等,不宜食用生冷食物,注意休息。
疾病百科| 感冒(别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上感,发烧,发热,伤风)
挂号科室:呼吸内科
温馨提示:重在预防,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生活饮食规律、改善营养。避免受凉和过度劳累,有助于降低易感性,是预防感冒最好的办法。
&& 感冒又称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又称普通感冒。是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广义的上感不是一个疾病诊断,而是一组疾病,包括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喉炎、疱疹性咽峡炎、咽结膜...
好发人群:所有人群
是否医保:--
常见症状:流清涕、打喷嚏、发烧、咳嗽、畏寒、易疲乏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参考价格:65
参考价格:12.6
参考价格:24
您可能关注的问题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调和阴阳,温阳补肾,扶正固本。用于腰腿酸痛,精神...
参考价格:¥89
调和阴阳,温阳补肾,扶正固本。用于腰腿酸痛,精神...
参考价格:¥28.9
下载APP,免费快速问医生春夏交替之际:必须要养阳_网易健康
春夏交替之际:必须要养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春季是阳气生发之际,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在自然界阳气旺盛的时候要顺时而为,宜于养阳,也易于养阳。
立夏了!所谓入夏的标准,即候平均气温在22度以上,一候为五日。现在正值五月初,是春夏交替之际,此时早晚凉爽如春,中午时分炎热如夏。但近日气温上升明显,甚至达到了30°C,大家已经感受到了夏季的炎热。看来北京的春季在缩短,夏季明显会延长。近日我临床中主诉有乏力、体倦的患者明显增多,占30%以上,很多人以为自己是感冒了,大都兼有脾胃不和,纳呆胸闷,其实这与时令节气有关,在春夏交替之际,天气骤然转热,人体阳气外越,体内顿觉空虚,实是气阴不足的表现,治宜益气养阴。《素问·刺志论》:“气虚身热,得之伤暑。”典型表现可见四肢困倦,精神疲乏,心烦气促,口渴,自汗,小便黄,舌尖红,脉虚等证。宜东垣清暑益气汤。若暑热之邪耗气伤津,证见身热脉虚,汗多,烦渴较甚,治以清暑热,益气生津,用王氏清暑益气汤等方。话说夏季养阳当然,现在只是初夏之际,谈暑似乎尚早,真正的中暑一般还会兼湿,自然是有不同的特点,现在只能称为热。仔细体会,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般来说夏季应防暑、消暑,看到大太阳唯恐避之不及,一心想着要躲到阴凉处或有空调的地方,但中医认为,夏季必须要养阳。大家夏季中暑的时候,或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时,是不是用过藿香正气水(片、胶囊),藿香正气是夏暑季节必备之品,大家可知道藿香正气的药物组成:藿香、半夏、陈皮、茯苓、苏梗、厚朴、白芷、生姜、大枣、大腹皮、白术,这里用的可都是辛温药,没有凉药。而另外一种解暑药十滴水,成份:樟脑、干姜、大黄、小茴香、肉桂、辣椒、桉油,用于因伤暑引起的头晕,恶心,腹痛,胃肠不适。其中用干姜、小茴香、肉桂、辣椒都是辛热药物,按常规思维,解暑是不是该用点寒凉药才对。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正是中医理论的高明之处,听我给大家仔细道来。“春夏养阳”这一命题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这句话包涵两层意思,一是说人生活在自然界,与天地万物的生长壮老已,息息相关,即天人相应;二是说人应顺应四季阴阳的变化规律来养生。一年四季,寒来暑往,自然界阴阳二气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表现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那么古人为什么要提出“春夏养阳”呢?何为阳虚?我们常常听说阴虚、阳虚,那么到底什么是阴虚,什么是阳虚?所谓阴虚,是指人体精、血、津液等有形的物质不足,五脏皆有阴虚,其中肾阴为诸阴之本。阴液对人体有濡润涵养的作用,阴虚则内热,表现为五心(胸心、两手心、两足心)烦热、骨蒸潮热,消瘦盗汗 (夜里睡醒出汗),面红上火;阴虚则干涩,表现为咽干口燥,目干涩,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阳虚,是指人体阳气功能减退或衰弱,热量不足,阳气具有温煦的作用,所以阳虚则外寒;阳气对人体还有推动的作用,推动血液的正常运行,如果阳气不足,则血行迟缓而出现血瘀;阳气对人体血、津液具有固摄作用,阳气虚对血失于固摄,则会出现崩漏、便血等,对津液失于固摄则会出现大汗淋漓,或时时出汗;或小便次数较多(不同于尿路感染),甚至失禁,例如人在受到大的惊恐的时候会出现尿失禁,这是因为中医讲“恐则气下”,气下则不能正常固摄所致;或口水鼻涕较多;固摄作用还体现在维持脏器处于正常的位置,如脾的阳气不足,会出现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阳气还有气化的作用,这就更重要了,所有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转,都是建立在气化正常的基础之上。这里讲的气化是指气的运动变化,大家可以理解为脏腑的功能活动,气化障碍,脏腑的功能活动就不正常,举例来说,如果膀胱的气化出现障碍,排尿就会出现异常,老年男性前列腺肥大导致的排尿不畅,中医认为是膀胱气化功能障碍。还有象代谢综合征,表现为肥胖、高脂血症、高血糖,这是由于脾、肾的气化功能障碍,对糖、脂肪等营养物质不能正常转化所致,治疗当从调理脾肾入手。人体阳气不足,主要为心、脾、肾阳虚,其中肾阳虚衰又称命火不足,因为肾阳为人体诸阳之本。阳气虚的表现1.畏寒怕冷,四肢不温2.完谷不化,消化力差3.精神不振,困乏无力4. 动则汗出,容易感冒5.舌淡而胖,或有齿痕6.脉象沉细,皮肤湿冷产生阳虚的原因:多为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包括饮食不当、劳倦或疾病损伤阳气所致,或过用苦寒药物。阳气之重要阳气是生命的动力,《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这是说人体的阳气就像天空中的太阳,我们常说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太阳万物就缺乏生命力。阳化气,阴成形。无阴则阳无根,无阳则阴无以化,所以阴气的化生必须依赖阳气。先天之气,又称为元气,是生命的火种,藏于肾,又称为命火,命火极为宝贵。火种熄灭则生命终结,所以保护阳气、减少阳气损耗,是抗衰老的重要奥秘。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讲:“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兴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性情变异,饮食无味,寝处不安……”。当然,我们也不能片面理解阳气的重要性,阴和阳之间不是孤立和静止不变的,而是相互依存、消长、转化的关系。阴阳平衡是健康之本。春夏养阳体现了中医因时制宜的养生原则。春夏之时,自然界阳气升发,宜顺时而养,有因势利导之义,从而使身体阳气充盛,精力充沛。春夏之时,人们纷纷走出户外,活动量相对增大,特别是夏季,暑热逼人,汗液增多,导致阳气随汗液宣泄太过,以至于体内阳气虚衰;或者因为防暑降温而过度贪凉,食冷而使体内寒湿过甚,所以古代医学家在天人相应的基础上提出“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如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张志聪《素问集注》“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以从其要,而培养之”,阳为阴之动力,无阳则阴无以生。所以春夏养阳,才能促进秋冬的阴的收藏。由此可见春夏养阳是非常重要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花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人们应该晚睡早起,因为夏天太阳升得早,早晨空气清新,气温又相对较低,晚睡早起可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对增强体质有益。但是晚睡早起不可避免的会使睡眠时间减少,所以在中午暑热最盛之时适当午睡既可避炎热,又可消除疲劳、补充体力,以保持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学习当中。概括而言,春季是阳气生发之际,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在自然界阳气旺盛的时候要顺时而为,宜于养阳,也易于养阳;再者,春夏季节,人们活动增加,出汗增多,人体阳气趋于体表而虚于体内,而人们又有食冷贪凉的习性,阳气易于消耗,养阳是必须的。如何养阳?夏季养阳的重要方法是艾灸,艾是自然界阳气最足的植物,可以用温和灸,灸关元、中脘、脾俞、肾俞、命门、大椎、至阳、足三里、三阴交。夏季养生饮食调养既要消暑,同时又必须顾护人体阳气。因为夏季人处于炎热的环境中,体温调节,水盐代谢以及人体各系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导致人体代谢增强、营养消耗增加。一方面人体组织蛋白分解加速,营养消耗增加,另一方面,天热大量出汗,又导致了许多营养从汗液流失。同时夏季人体阳气在外,阴气内伏又导致消化功能相对减弱,限制了营养的正常摄取,所有这些均有可能导致机体营养代谢的失衡,甚至引起相应的营养缺乏症或其它疾病。夏季养生饮食a) 宜食用清淡、易消化、健助脾运的食品,如牛奶、西瓜、黄瓜、冬瓜、玉米、绿豆、小麦、豌豆等;b) 适当食味苦之物如苦瓜、百合、菊花、苦丁茶等有解热除烦、抗菌消炎、增进食欲之品,但过多则会损伤脾胃。苦菜杏仁是一道不错的菜。c) 多食酸味、咸味食物,如杨梅、草莓、西红柿、海带等。酸味收敛,可固护体表,防止出汗过多,且有助于增强食欲;咸味食物则可帮助机体补充因出汗过多而丢失的盐分
d) 饮品可选用绿豆汤、酸梅汤、金银花茶、菊花茶之类,饮品以温为佳,不宜过热,更不宜冰镇冷饮,温食以助阳气。夏季食稀粥,这样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在煮粥时加些荷叶,称荷叶粥,味道清香,粥中略有苦味,可醒脾开胃,有消解暑热、养胃清肠、生津止渴的作用。综上可知夏季烈日炎炎,自然界万物生长茂盛,人体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养护人体阳气,方能得养生之道。 “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经过千百年的实践证明,这种科学的养生原则在保障人们身体健康,指导人们防病治病方面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对于现代人们而言,认识“春夏养阳”养生原则的重要性,合理掌握“春夏养阳”的要诀,科学运用“春夏养阳”的具体方法,将帮助人们更加有效地增强自身体质,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来源:网易健康
责任编辑:耿媛媛_NJ557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慈铭做了15年健康体检,拥有庞大的健康数据。通过大数据监测疾病,维护健康。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肢怕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