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40岁去年末今年初初家庭情感变故,最近开始经常

家庭情感咨询
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布拉泽斯博士,潜心于婚姻心理的研究,发现夫妻“婚姻的美满期大约在婚后的第6年到第10年告一段落”,指出“离婚夫妻结婚年数的中数是第7年”,谓之“第7年的僵局”。
  日本厚生省有个离婚案件统计材料,其中婚后第6年至第10年的离婚率占离婚总数的24.3%,而居第二离婚高峰。过了这个高峰,离婚的怒涛就成了死水微澜,为数不多了。我国没有这方面的材料,但就地方法院的统计数字而言,与之大致相同。
  为什么恋人情投意合携手进入洞房,而且事过6~10年大多有了活泼可爱的孩子后,婚姻的殿堂还会哀音绕梁,婚姻的长河中还会产生“第7年的僵局”式的不幸漩涡?一句话:“厌倦和不胜负担”。
  “三十而立”。婚结了,孩子问世了,家庭规模初具,这使丈夫意识到成了家尚需立业。于是,生活目标转向了,从对妻子的爱抚与体贴转向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可事业的道路向来都不是笔直的,难免走弯路或经受挫折。作为男子汉,这种心理反映,或沉默内郁或恼怒外泄,而受其殃的首先是妻子。作为妻子的一方,孩子出生了,其感情亦转向了,从对丈夫的奉献转向对孩子;家务增重了,有时不得不超负荷动作。在这种情况下,又面临丈夫的态度改变,内心感到委屈,只好诉诸唠叨来宣泄内心的烦恼。这就是婚姻的“第7年的僵局”的机制。
  这个僵局的表现形式,是夫妻的争吵。开始为口角,进而互为戒备,进而感情出现裂痕。这时,如果夫妻的矛盾得不到调和,其感情裂痕势必日见扩大,产生对婚姻的厌倦和不胜负担感,“当人们再三思量,认为只有结束现有的婚姻生活,与过去一刀两断,重新振作自已才是唯一的出路时,离婚便成了他们无可避免的选择”。(日·国分康孝《婚姻心理分析》
  说起来也的确可笑,婚姻“第7年的僵局”纠纠的导因,往往都不是大的原则问题,大多起源于诸如对子女的教育、对经济的开支、对老人的态度之类的分歧,以及诸如丈夫回家迟了,妻子饭烧糊了之类的鸡毛蒜皮事。因为双方各有心烦之事,又缺少沟通,所以你看我不惯,我看你不顺眼,小题大作,互相发泄,有时甚至是寻衅,而且小事大事,前事后事扯在一起,各执一端,互不相让,以至形成僵局。难怪“清官难断家务事”。
  对现有婚姻的厌倦和不胜负担的同时,为了填补心灵的空虚和寻求同情,开始寻找因自己结婚而被冷落的旧朋以及结交意气相投或处境近似的新友倾诉心曲,其中有同性的,也有异性的,这就为第三者的介入敞开了大门。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大概也是这个道理。据国外的资料统计,“第7年的僵局”导致离婚的,其中55%有婚外恋或准婚外恋。
  婚姻心理学有一句名言:一切不幸女人的通病是不理解丈夫的事业和丈夫性的欲求留意不足;一切不幸男子的通病是不理解妻子的感情和对妻子爱的保存欲给予满足不够。这句话说中了婚姻“第7年的僵局”中的丈夫和妻子,给婚姻“第7年的僵局”的心理机制做了注脚;同时,也为人们打破婚姻“第7年的僵局”提供了启示。
  怎样打破婚姻“第7年的僵局”,永葆婚姻的青春呢
  第一,沟通思想,增强透明度。
  生理上的、心理上的情况及其障碍,对某些事物、特别是与家庭相关的偶发事件的看法与态度等等,夫妻之间都应当随时沟通,使彼此知己知彼,推己及人,切忌毛求疵。
  第二,交换位置,提高理解度。
  夫妻矛盾出现时,千万不要固执已见,公说公理,婆说婆理;不要翻出陈年的芝麻烂谷小事,应当就事论事;应当调换位置,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冷静思考,理出来龙去脉,进而理解对方的本意,取其合理的内核,寻找彼此都能接受的解决矛盾的最佳方案。
  第三,互相宽容,不要走极端。
  婚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惯于把自己的婚姻看成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婚姻,总以为自己的配偶是世界上最别扭的人。其实不然,任何婚姻都有其足与不足之处,任何人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互相宽容,就是面对现实,接受现实,继往开来。要求人们既接受自我形象,也真诚地接受对方的形象,优点接受,缺点也能承受。以既成的婚姻现实为基础,实事求是,扬长避短,开拓幸福永驻的婚姻生活道路。
  只要夫妻双方都怀有良好真诚的愿望,注意调整自己,坚冰是不难打破的。
& 夫妻相处难 引发女性焦虑
“这种日子我实在无法忍受了,快救救我。”电话那头,38岁的李女士痛不欲生。她在电话中哭诉,她希望有个幸福的婚姻,可是付出那么多,为什么没有回报?现在的婚姻让她窒息,丈夫跟她几乎无话可说,对女儿也漠不关心,她感觉特别无助。
李女士说,从结婚到现在17年了,她下了班就忙家务事。丈夫经营一家公司,夫妻俩的经济状况不错。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家里的家务事李女士全包了,孩子也是她一手带大的,丈夫回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连个手帕都没洗过。可是慢慢地,她发现丈夫对她和孩子越来越冷漠,回家的时候越来越少,即便回到家连话都不说,出差一个月也不跟家里联络,甚至女儿生病了他也不闻不问。“我为婚姻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收获的只是他的冷漠?”李女士百思不得其解。“李女士的个案在女性中颇具代表性。在拨打心理热线的女性中,五成困扰源自夫妻相处方面的问题。”河北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幸福在线首席婚姻家庭咨询师刘心悦表示,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对某项事情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越多越难以割舍,而投入得越少越容易舍弃。如果女性把本该由男性付出的时间、精力全部解放出来,实际上是会让这个男人跟家庭越走越远的,夫妻关系也会慢慢疏离。有些女性在家中做保姆,做妈妈,恰恰就是没有做妻子,而在婚姻生活中,家务是可以社会化可以有人替代的。而只有妻子是别人替代不了的,因此,做为女人,首先要做好一个妻子。另外,也应该让男人多参与家庭生活,多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只有当与丈夫共同经营家庭的时候,夫妻关系才会更牢固。
&&& “第三者”问题
让女人最受伤
“我家出问题了,我老公外面有人了,怎么才能赶跑‘第三者’?”37岁的王女士拨打电话向心理专家求助。王女士说,她跟丈夫婚前的感情很好,婚后两人白手起家共同创办了一家公司。三年前,随着公司生意越来越好,丈夫就让她在家“享清福”了。从此,她在家做起了全职太太。她每天最幸福的事就是等着丈夫回家。可是慢慢地,她发现跟丈夫像是处在两个世界,逐渐无话可说,丈夫的“应酬”也越来越多,回家越来越少。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丈夫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在电话咨询的女性当中,有三成问题涉及‘第三者’。”刘心悦分析,从心理学方面讲,王女士的主要问题就是她的社会支持系统单一,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做家务,等着丈夫回家,那么如果丈夫出现一些状况,她的生活一下就变成了灰色的。一个女性要有丰富的社会支持系统,比如同学、同事、家人,社会上的朋友等等,社会支持系统越丰富,女性的心理承受力才会越强,遇到生活中的一些变故才不会一下子垮掉。另外,不少女性一发现婚姻存在“第三者”问题首先选择“闹”,这样会把事情扩大化,最后丈夫没办法收场,只好选择离婚。离婚不是处理这类问题的好办法,离婚不仅会给夫妻双方带来心理伤害,而且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波动,影响孩子的成长。婚姻中出现问题之后,女性应当冷静,想想夫妻之间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积极地去补救。如果夫妻双方感情确实破裂无法挽回,那在离婚时也要尽可能地冷静,争取给家人给孩子最小的心理伤害。
子女教育问题困扰中年夫妇
“我女儿中邪了,我们夫妻俩也快疯了。”电话那头,17岁女孩的妈妈张女士打电话求助。她说,女儿从小在家一直是乖乖女,特别听话。可是最近,17岁的女儿突然变得叛逆起来,几天前居然离家出走到外地找网友去了。夫妻俩好不容易把女儿找了回来,可是,女儿却说,她就是觉得家里管得太死了,只想要自由。“现在不少夫妻为子女教育的问题犯愁,从根本上讲,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忽略了孩子自身的心理需求。”刘心悦对记者说,就这个案例来讲,张女士夫妇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几乎大事小情都不让孩子做主,比如孩子早餐想吃面包。她说不行,一定要配上鸡蛋和牛奶,因为这样有营养。再比如,每天穿衣服,孩子想穿哪件不行,得妈妈选的才合适。孩子几乎没有自己的社交,每天上学送放学接,不跟其他同学玩等等,孩子几乎没有自己的空间。因此,家长在教育的时候一定要给孩子足够的心灵空间,一定要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爱。平时一定要让孩子从小学会做主,比如天凉可能孩子想穿短裤,那就让他做主,他感觉冷那是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这样孩子再做决定时,第一会谨慎,第二会考虑后果,第三会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如果每件事情都是大人做主,结果由大人担当,孩子会变得盲从,或者自己盲目决定,不会考虑后果,因为他从小到大没有学会承担后果。因此,家长在教育时一定要考虑孩子的心理需要,给孩子足够的心灵空间。
一、积极面对生活,学会珍惜自己。张本钰说,积极主动的人对自己和他人总是有一份责任感,会积极地主导事情的发生和发展,会努力珍惜人生,而消极被动的人总是在等待命运安排或他人相助,处于困境时无法主导或推动事情的进展。“我们要用积极、豁达的心态去解决困难,去面对人生。”张本钰说。
二、辩证看待缺乏,感受知足常乐。张本钰说,每个人都拥有很多,同时也缺乏很多,要正确地看待自己的拥有和缺失,感受知足常乐。“当自己缺乏很多时,也要用一个乐观的心态看待,有些缺乏对我们具有保护作用,有些缺乏会激发我们的斗志,这些都是有好处的。”张本钰说。
三、合理调整认知,学会管理情绪。张本钰说,稳定而良好的情绪状态,使人心情开朗、轻松安定、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自信;相反的,如果一个人情绪波动不稳,患得患失,喜怒无常,处在不良的情绪状态中,而自己又不会调节控制,就会导致心理失衡和心理危机,甚至会做出有悖常理的事。“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可以通过适度宣泄、合理放松、积极暗示、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消除不良的情绪。”张本钰说。
四、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健全支持系统。张本钰说,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获得安全感、满足感,提高自尊心,增强力量感,获得友谊和帮助等。“我们在生活中要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充分的社会安全感、信任感和激励感。同时,要处理好婚姻、亲子等家庭关系,保持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提高心理危机的免疫力。”张本钰说。
五、适度社会比较,体验自我幸福。张本钰说,社会比较是积极追求的动力,但不恰当的比较会给自己增加很大的压力,甚至产生无能感。要选择恰当的对象或群体进行适度比较,有些人可以进行人生的纵向比较,更能体会到自己的成长带来的幸福。“幸福是一种主观体验,不同文化、不同阶层、不同个体对幸福的理解、定位都不同。我们在生活中要进行适当的自我定位,多挖掘每一件事物的意义,体验参与每一件事情积极的心情,学会在平凡中体验幸福的习惯。”张本钰说。
——525心理网
 一、人类的隐私
  动物的求爱,大凡雄性鼓噪连声;动物的交配,也在光天化日之下,从容行事。
人类从远古时代至今,男欢女爱,始终在隐蔽场所,秘密进行。原始人在丛林深处、山石洞穴背处完成性交合,现代人在居家斗室行云雨之情。
  但是,事出蹊跷。或由于居住条件太差(父母、子女同居一窒,甚至共卧一床),或由于父母检点不够,儿女无意中目睹做爱过程,并不罕见。尴尬之余,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儿童目睹成人(或父母、或兄嫂……)性交合,对其性心理有何影响?
  二、各年龄儿童的反应
  据一份研究报告说,不同年龄的儿童,无意中目睹成人性交合,其心态各异,作出的反应亦迥然不同。
  3~4岁的孩子
  不少仍与父母同睡一床,有的还同睡一头。儿女熟睡后,父母才行房事。由于夫妻做爱忘乎所以,动作过大、过猛;或由于得意忘形,做爱时发出的欢愉声,吵醒了孩子。儿女醒时尚不清楚,睡眼蒙胧中,即使看到或听到父母房事动静,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孩子对父母深更半夜不睡觉,感到莫名其妙。瞌睡上来,什么也不顾了,翻个身,又睡着了。
  父母发觉孩子醒后,应立即停止动作,注意检点;如果孩子迷迷糊糊地发一问话,要平静、机敏地解释一句,搪塞一下,这样就能够遮盖过去并且能轻而易举地淡化儿童目睹性交合的印象。但是,如果一而再,再而三,长此以往,孩子就会疑云密布,甚至变无意目睹为有意目睹。至此,事情就复杂了。
  5~6岁或稍大一点的儿童
  无意中目睹成人性交合,虽然不明其理、不懂其中之秘密,但有点好奇、好玩。好奇,就想探个究竟;好玩,就想模仿。他们等待、寻找再次目睹的机会。他们在同龄伙伴中打听、传话。他们在信得过的其他成人面前,提出一连串的问题。遇上机会,玩‘做爱‘游戏。特别是男童,常不顾对方的意愿,强行玩‘做爱‘游戏,粗俗地模仿房事动作。
  10~12岁的孩子
  无意中目睹成人性交合,不再是莫明其妙、好奇而已。他们往往把某些做爱动作,比照影视上某些性罪犯的强暴动作,以及社会习俗见解,作出自己的一孔之见。他们把合法夫妻生活中的做爱,与非法的流氓实施性暴力混为一谈。他们认为,父亲‘欺侮‘母亲;姐夫‘蹂躏‘姐姐……。
& 三、揭开薄纱
  无知与愚昧,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儿童无意中目睹性交合,成人不要认为‘不光彩’、‘丑事’、‘丢人’。企图以训斥、恫吓来加以掩盖,这是不必要的,也无济于事。要坦率、自然、大方地告诉孩子,夫妻做爱是人类的自然本能。每个人长大都要过性生活。揭开薄纱,对孩子性心理的健康不无裨益。
  关于孩子目睹成人房事之后的三点告诫
  第一,幼年的性经验是负性的。
  幼年时代的性经验,包括目睹成人的房事,对其性心理的发展都是负性的。有时乍看时过境迁似乎消除了,其实不是,它潜入意识深层,时时作怪,构成这样那样的性心理障碍。
  一位护士,12岁目睹父母房事,被那赤裸裸的一幕吓呆了,“觉得那简直是一种罪恶”。14岁被体育教师叫至健身房,嘱她扶着栏杆弯腰站着,那体育教师伏在她的身上,紧紧抓住她的臀部,她恐惧极了,拼命挣扎逃脱。从此,她远离男人。后来,她念护校,并当了产科护士,了解了男女之事,也觉得世上的男人还是好的多。谁知,结婚后第一夜,当丈夫接近她的身体时,一种大祸临头的感觉便涌上心头,“呕——”地吐了起来,阴道亦痉挛。第二夜……一直到第五个月,仍无法完成房事,面对焦急的丈夫,她内心无比内疚。后来,在心理医生的催眠疗法和脱敏疗法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她才消除对房事的本能拒绝,与丈夫携手进入甜蜜的伊甸园。
  性心理医学研究表明,性心理障碍患者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幼年性经验;反过来说,幼年性经验成年后都会构成这样那样的性心理障碍,切莫掉以轻心。
  第二,父母房事务必隐曲,避开子女。
  不管孩子多小,目睹成人的房事,对其心理的影响都是不良的。因此,作为父母,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就应当让他们从小独居独睡。如果限于居住条件,不得不让孩子同室或同床睡眠,房事一定要在孩子睡熟之后,且动作要有所控制,不能太奔放 第三,房事落入孩子眼帘,务必坦诚。
  房事不慎,落入孩子眼帘,千万不可恼羞成怒,亦不要以“不光彩”、“丑事”。“丢人”而自惭,企图以训斥、恫吓加以掩盖。须知,欲盖弥彰,想掩盖真相,反会暴露得更加彻底;训斥、恫吓无济于事。你可以势压人,一时堵住孩子的嘴,却无法抹掉进入孩子眼帘的事实。既如此,不如坦率地、自然而大方地告诉孩子,说明夫妻行房是人的天性,并通过它对孩子进行一次性的教育。这样做,乍看是“失之东隅”,其实是“收之桑榆”,即所谓“化坏事为好事”。
1、幸福跑步机
&  许多人有过这种体验,职位升高时,预期也越来越高,过去的努力带给名望和财富不再能带来幸福。马丁·塞利格曼教授介绍说,这就是幸福跑步机在起作用,如果幸福等于财富和名望的话,我们必须拥有更多,否则就感觉不到幸福。
&  假如没有这个“跑步机”,鸿运当头的人应该比普通人幸福得多。马丁·塞利格曼教授论证的结果是,一般老百姓比那些达官贵人更幸福。研究发现,幸运的事和高成就不能带给人们长久的幸福,只有短期效果而已。
&  2、金钱买不来幸福
&  实际上,我们对金钱的看法比金钱本身更影响我们的幸福。塞利格曼教授的研究认为,在所有阶层中,越看重钱的人对他的收入越不满意,也对他的生活越不满意。
&  塞利格曼教授的团队通过对40多个国家进行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发现:购买力强的国家,人民生活满意度也高;一旦国民收入超过人均8000美元之后,这个相关开始消失,财富的增加并不能继续增加生活的满意度。
&  金钱买不来幸福,20世纪后50年,富庶国家购买力的改变也带给我们同样的信息:美国、法国和日本实际购买力已经翻了一番,但是生活满意度却没有变化。
&  3、幸福不是短暂的愉悦
&  有些人会问:“我怎样才会幸福?”对马丁·塞利格曼教授来说,这是一个错误的问题,因为如果我们不能区分愉悦和满意,我们就会完全依赖捷径,去寻求生活中容易得到的愉悦。
&  愉悦是立即的,来自感官,而且是暂时的。一旦外在刺激消失,它们便很快跟着褪去,而且我们会对这些感觉产生“习惯化”效应,以后就需要有更强、更多的刺激才能带来相同程度的愉悦。
&  我们都清楚不是要暂时的幸福感,真正的幸福感必须来自自己的努力。然而人类却发明了许多捷径去取得暂时性的感官愉悦:毒品、巧克力、肉欲、购物以及电视等。
&  4、幸福来自于优势和美德
&  幸福感来自于自己的优势与美德,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幸福才会有真正的幸福感受。
&  做一时感官愉悦的事,如与朋友聊天,看电影,与做好事的感觉相比,黯然失色。当我们很自然地去帮助别人时,一天都会过得很幸福。
&  优势和美德是积极的人格特质,它会带来积极的感受和满足感。
&  乐观的人倾向于把目前的困难解释成暂时性的、自己有主控权的,以及只有在这个情境下才会如此的;相反,悲观的人则认为他的困难一辈子也逃不掉,倒霉事一桩接一桩,而且是自己无法操控的。
&  乐观只是二十几个使你更幸福的特质之一。哈佛大学的乔治·瓦利恩特教授对“成熟防御”进行研究,成熟包括:利他行为、延迟满足的能力、对未来充满期望以及幽默感等。
&  “疾风知劲草,乱世识忠臣”,灾难中更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德。
&  5、幸福具有高遗传性
&  我们愿意相信,只要肯努力,每一种情绪状态、每一种人格特质都可以得到改进,当然也包括支撑幸福感的乐观等积极情绪,只有这样,处于相对弱势的人才有翻身的自信。40多年前,塞利格曼进入心理学界开始研究时,“人是完全可以改变”的思想一直笼罩着心理学界。
&  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双生子女和养子的人格研究开始出现,上述说法一败涂地,再无东山再起的可能。同卵双胞胎的心理特质比异卵双胞胎更像,被人收养的孩子的人格特质更像亲生父母而不像养父母,这类研究报告已超过百篇,并且都显示出同一结论:大约50%的人格特质是基因决定的。
&  但是高遗传性并不代表不可改变,有些遗传特质(如,性取向和体重)是不可改变的,而其他遗传特质,比如悲观、恐惧,则是可以改变的。
&  6、幸福就是获得满意
&  区分愉悦和满意最大的好处在于,虽然有一半人无法达到积极情绪上的幸福感,但他们还是可以获得幸福,因为他们拥有满意感。
&  满意无法从身体的愉悦中获得,也无法来自吸毒或任何捷径。只有在高尚的行为做完后才会自然产生。愉悦是感官和情绪的,而满意来自于施展个人的优势和美德。
&  获得满意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做有挑战性且需要技术的事情;要集中注意力;要有明确的目标;要能得到即时的反馈;你应该深深地投入到所做的事中;有能够掌控的感觉;忘我,感觉时间就此停滞。
&  7、幸福但不愚蠢
&  许多证据显示,抑郁的人虽然比较悲伤,但比较正确。抑郁的人比较实际,他们能够较正确地判断自己有多少才能;而有幸福感的人对自己能力的评估通常超过别人对他的判断。虽然很长时间内有过“幸福但愚蠢”的指责。但后被证明是站不住脚的。
有幸福感的人记住了更多快乐的事情,他们记住的甚至比实际发生的还多,他们常常将不好的经历都忘了。相反,抑郁的人对两种事件的记忆都很好。有幸福感的人认为如果他们成功了,当然是证明自己有能力;如果他们失败了,则会相信失败很快就会过去,而且只是因为运气不好。
&  犹他州立大学教授阿斯平沃尔收集的许多证据显示,有幸福感的人比没有幸福感的人能更好地做出重要决策。
&  8、幸福者更愿意利他
&  幸福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利他行为。很多人或许会认为不幸福的人比较能同情别人的痛苦,因为他自己感受过,应该更会有利他行为出现。
&  实验结果显示,幸福的大人和小孩都更有同情心,也更愿意捐钱给需要的人。也就是说,幸福的人更可能是利他主义者时。
&  当我们幸福时,我们不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我们会更喜欢别人,甚至愿意与陌生人分享我们的好运。当我们心情低落时,我们不相信别人,变得很内向,并且集中注意力来保卫自己的需求。
&  9、婚姻是永恒幸福的保证
&  婚姻比金钱跟幸福的相关性更强许多。实证数据支持,婚姻是永恒幸福的保证。美国的全国民意研究中心在过去30年间调查了35000名美国人,40%的已婚者说他们“非常幸福”,而只有24%的未婚者、离婚者、分居者说她们幸福。
塞利格曼教授其实并不太相信婚姻和幸福的相关性,因为他认为幸福的人更容易结交朋友,更容易相处,所以也更容易走近婚姻生活。但他也坦言,就非常幸福这样的人群调查中,最幸福的前10%的人几乎都有亲密的生活伴侣,只有一个人没有。
另外的发现是,客观意义上的身体健康与幸福的相关刚达到显著性(即相关到很小),相关更大的是我们主观上对自己健康状态的认知。
&  调查资料还显示:有宗教信仰的人比无神论者的生活满意度更高,也更幸福。
幸福的真谛:忘记过去,抓住现在
&  人们为什么会紧抓着过去的仇恨不放?为什么改写不幸的历史不是我们的天性?其实,宽恕可以将痛苦、仇恨转换成中性甚至积极的情绪,从而使生活的满意度提高。记住,“你不原谅加害者也并不能伤害他,但宽恕却可以使你自由。
马丁·塞利格曼教授列出的幸福三法则中,抓住现在的幸福最为重要。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及现代人极度的未来心态会让我们忘记现在。所有的科技进步,从电话到网络,它们的好处都是让你做得更多,做得更快,省下时间好让我们去计划未来,但是,节省时间、筹划未来已经使我们失去了现在。
&  抓住现在的幸福有个小诀窍:制造惊喜。要经常使自己惊喜,更好的是和你周围的人一起相互制造惊喜,这个惊喜不一定要是一打玫瑰,一杯突如其来的咖啡也许可以达到效果。每天花五分钟来计划做使配偶、孩子或同事惊喜的事是值得的。
一、哪些人最爱说谎?
  人拥有同常人不一样的大脑,这使他们说起谎来若无其事,十分自然。从事相关研究的心理学家、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艾德里安·莱恩说,“有些人的大脑结构使他们比常人更善于说谎,这些人更长于进行与说谎有关的推敲和算计。
  莱恩发现,惯于说谎者的大脑前额皮层拥有更丰富的白质。白质是一种白色的神经组织,说谎的时候,这些组织非常活跃,而惯于说谎者大脑中的另一种物质——灰质却相对较少。莱恩说,就是这两种大脑物质的非同一般的配置:过多的白质和较少的灰质,使一些人成为出色的说谎者。这是科学家第一次发现惯于说谎者和普通人之间存在着生物学上的不同。
  莱恩在洛杉矶与108名自愿者接触后,通过测试确定了12名惯于说谎者。使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莱恩研究了他们大脑物质的分布情况。莱恩发现,和其他两种实验类型的人群相比,惯于说谎者大脑中的白质要分别高出26%和22%,而灰质则比普通人少14%。
爱说谎的人多属于“自卑和自尊的混合体”。
  对于很多人,谎言几乎是脱口而出,张口就来,他们一遍遍地演绎着“狼来了”的故事,没有丝毫悔意。他们到底是出于何种心理?谎言能给说谎者带来什么?生活中,我们该怎样面对“说谎不打草稿”的人?或许,专家能够告诉我们答案。爱说谎的人是自卑和自尊的混合体。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社会心理学家费尔德曼说,人是爱讲大话的动物,而且比自己所意识到的讲得更多。若你问一般人说不说谎,他们通常会答:“不,我从不讲谎话”,或者说“只出于善意”。但如果你找一天细心观察自己的行为,你会发现真相是另一回事。
  三、爱说谎其实是心理病
  我们小的时候都被父母教育不要说谎话,而且大家都知道说谎话是一种不良行为,但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说过谎。有些谎言是善意的,也有的谎言是因为迫不得已,这些都无可厚非,可是有些人却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的说谎行为,甚至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这些人只要不说谎心里就很难受,这时候,说谎就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掩饰或者夸张的行为,而是一种心理疾病,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谎语癖。在此心理学专家、高级心理咨询师为读者诠释谎语癖的成因以及表现。
  (1)强烈的虚荣心驱使他们屡屡说谎
  每个人都有向往更好生活,使别人羡慕自己的本能,而当这种本能过于强烈的时候,我们就称之为虚荣。虚荣心强的人不能接受自己有哪些方面比别人差,而是必须要样样比别人优越才能接受自己。当自己某些方面没有优越性的时候,就会想方设法地编造出谎言来抬高自己。需要强调的是,谎语癖的人在不停地说谎过程中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达到一种很强的快感,这与单纯的说谎是不一样的。而且他们会拼命地暗示自己,相信自己的谎言,久而久之,他们自己都分不清楚事实和谎言,而深信自己说的就是现实。
  (2)有些人说谎是为了逃避现实
  在现实生活中,浪漫和惊喜并不多见,而烦恼和痛苦却如影随形。为了摆脱这些烦恼,人们就常常用幻想来安慰自己。当压力和痛苦超过人所能承受的极限时,就会选择逃避。在现实中很难逃避的时候,就会在幻想中逃避。有一位23岁的学生,她在生活中一有不如意的时候,就让自己沉浸在幻想中,想象自己已经考上了名牌大学,找到了很体面的工作和很优秀的男朋友。她说,开始这样想,只是为了让自己放松下来,得到暂时的心理满足,而后来,却渐渐分不清楚哪些是现实,哪些是幻想,经常对别人说自己编造的事情,而且对自己所说的话深信不疑。——这就是谎语癖。她因为对自己的现状很不满意,又没有能力去改变它,心理上非常失落,为了安抚自己,达到心理平衡和快慰,就采取了用谎言,并且在说谎时,不断地暗示自己一定要笃信自己所说的话,最终导致了谎语癖。
  (3)谎语癖和夸大妄想不同
  有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会产生夸大妄想,夸大妄想和谎语癖在表现上有相似之处,就是喜欢吹嘘自己,而且意识不到自己在说谎。但两者又有着本质的不同。夸大妄想的人通常伴有其他的精神症状,比如精神错乱、患听、患视等。可以这样说,夸大妄想是一种精神疾病,而谎语癖是一种心理障碍。
  偶尔甚至经常说谎并不意味着患上了谎语癖。谎语癖患者并不真的是在“说谎”
!或者说,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在说谎。这是撒谎者和谎语癖患者的根本区别,即说谎者非常清楚自己说的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能够明确区分想象和现实的区别,而谎语癖患者正是混淆了两者的区别,他们对自己说的每句话都深信不疑。说谎的人是心虚的,而谎语癖的人说谎却是镇定自若,非常坦然。
  (4)谎言并不能让你轻松
  每个说谎者都是抱着一种“善良”的态度,希望自己的愿望能够实现。可谎言毕竟不是事实,总会被戳穿,而那个时候,说谎者会更加无地自容,对环境更加惧怕和焦虑。要想将梦想变为现实,必须先要学会面对现实,树立信心,坚信通过不懈的努力,一定会离梦想越来越近。
  谎言的制造者同样被自己的谎言所蒙蔽,而一个谎言,又往往需要更多的谎言去维持,它让你付出的代价将远远超过你所获得的暂时的安宁。所以,千万小心,别让自己掉入这个无望的陷阱中。应当坚信,只有真实、勇敢地面对生活,你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四、心理学家认为爱说谎让人早衰老
  心理学家认为,说谎不但会使一个人的内心感到不安,而且还会使人的整个循环系统受到影响,造成血压不稳、呼吸与心率减慢、情绪低落、办事效率低等现象。长期下去,能诱发某些精神疾病或导致神经性呕吐、胃溃疡等疾病。
  说谎者为何能致病呢?现代医学认为,在人体下丘脑及其临近部位存在着“快乐”与“痛苦”两个情绪中枢,人一旦说谎就会刺激“痛苦”中枢,分泌出一种荷尔蒙,引起人体免疫机制紊乱,大脑功能失调,抵御疾病能力减弱,还会加速心脏跳动,加快呼吸,使血压上升,同时使肾上腺皮质酮类激素分泌增加,血清素类化学物质降低,导致整个身体的抵抗能力降低
& 感情冷淡与惰性有关
牵手是可贵的,茫茫人海,目光穿透所有的路人,锁定在了等你的那个人身上,牵手之后呢?还需要说什么?还需要做什么?……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还是……?
感情冷淡与惰性的因果关系
发觉到了吗?爱的感觉,总是在一开始觉得很甜蜜,总觉得多一个人陪、多一个人帮你分担。
你终於不再孤单了,至少有一个人想著你、恋著你,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能一起,就是好的。
但是慢慢的,随著彼此的认识愈深,你开始发现了对方的缺点,於是问题一个接著一个
发生,你开始烦、累,甚至想要逃避,有人说爱情就像在捡石头,总想捡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但是你又如何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捡到呢?她适合你,那你又适合她吗?
其实,爱情就像磨石子一样,或许刚捡到的时候,你不是那么的满意,但是记住人是有弹性的,
很多事情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你有心、有勇气,与其到处去捡未知的石头,还不如好好的将自己已经拥有的石头磨亮磨,你开始磨了吗?
很多人以为是因为感情淡了,所以人才会变得懒惰。
活力的爱情,需要殷勤灌溉,绝不可以偷懒!
在某个聚餐的场合,
有人提议多吃点虾子对身体好,这时候有个中年男人忽然说“十年前,当我老婆还是我的女朋友的时候,她说要吃十只虾,我就剥二十只给她!现在,如果她要我帮她剥虾壳,开玩笑!我连帮她脱衣服都没兴趣了,还剥虾壳咧!”
听到了吗?明白了吗? 难怪越来越多人只想要谈一辈子的恋爱,却迟迟不肯走入婚姻。因为,婚姻容易让人变得懒惰。
如果每个人都懒得讲话、懒得倾听、懒得制造惊喜、懒得温柔体贴,那么夫妻或是情人之间,又怎么会不渐行渐远渐无声呢?
所以请记住:有活力的爱情,是需要适度殷勤灌溉的,谈恋爱,更是不可以偷懒的喔!
错!其实是人先被惰性征服,所以感情才会变淡的。
爱需要宽容和良好的心态
有一对情侣,相约下班後去用餐、逛街,可是女孩因为公司会议而延误
了,当她冒著雨赶到的时候已经迟到了30多分钟,他的男朋友很不高兴的说:“你每次都这样,现在我甚么心情也没了, 我以后再也不会等你了!”
刹那间,女孩终于决堤崩溃了,她心里在想:或许,他们再也没有未来了。
同样的在同一个地点,另一对情侣也面临同样的处境;女孩赶到的时候也迟到了半个钟头,他的男朋友说:“我想你一定忙坏了吧!”
接着他为女孩拭去脸上的雨水,并且脱去外套盖在女孩身上,此刻,女孩流泪了。但是流过她脸颊的泪却是温馨的。
你体会到了吗? 其实爱、恨往往只是在我们的一念之间!
爱不仅要懂得宽容更要及时,很多事可能只是在於你心境的转变罢了!懂了吗?当有个人爱上你,而你也觉得他不错。那并不代表你会选择他。
我们总说:“我要找一个你很爱很爱的人,你才会谈恋爱。” 但是当对方问你,怎样才算是很爱很爱的时候,
你却无法回答他,因为你自己也不知道。
没错,我们总是以为,我们会找到一个自己很爱很爱的人。可是後来,当我们猛然回首,我们才会发觉自己曾经多么天真。
假如从来没有开始,你怎么知道自己会不会很爱很爱那个人呢?其实,很爱很爱的感觉,是要在一起经历了许多事情之后才会发现的。或许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找到自己心目中百分之百的伴侣,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在你身边会不会早已经有人默默对你付出很久了,只是你没发觉而已呢?”
所以,还是仔细看看身边的人吧!他或许已经等你很久喽!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爱到八分绝对刚刚好。所有的期待和希望都只有七八分;剩下两三分用来爱自己。如果你还继续爱得更多,很可能会给对方沉重的压力,让彼此喘不过气来,完全丧失了爱情的乐趣。
所以请记住,喝酒不要超过六分醉,吃饭不要超过七分饱,爱一个人不要超过八分如果你也正在为爱迷惘,或许下面这段话可以给你一些启示:
爱一个人,要了解,也要开解;
要道歉,也要道谢要认错,也要改错要体贴;也要体谅是接受,而不是忍受是宽容,而不是纵容是支持,而不是支配
是慰问,而不是质问是倾诉,而不是控诉是难忘,而不是遗忘 是彼此交流,而不是凡事交代是为对方默默祈求,而不是向对方诸多要求;
可以浪漫,但不要浪费得随便牵手,更不要随便放手。
ACT疗法认为,我们应当承认否定性思维在人的一生中总是会重复出现;不要试图挑战这些负面的想法,而应当把精力集中在确立我们的价值观并竭力去实现它。黑兹认为,一旦人们愿意接受消极的情绪,就会更容易找到生命的真正价值所在,并坚持向这个方向发展。
  虽然说来容易做来难,但是黑兹的主要观点是:当人们竭力想控制自己的思维的时候,很难去考虑生命中真正的大事。
现在,来到心理咨询室的是一位少妇,但见她面色红润,风姿绰约,身体健康,可是坐定后她却这样开始了她的故事:我有病,奇怪的病。我自己一个人不敢单独去做什么事,总是想:我行吗?我不行,我可什么也不行,我自己出去会晕倒的……自己知道这样想不好,也不愿意这样想,就和这种想法斗争,心想,一定要战胜它。可是越想控制越控制不了。就这样,我一直呆在家里不能出去做事。
可是呆在家里更难受,早就想做心理咨询。前两天在电视上看到了请您做嘉宾的一个关于心理咨询的节目,就赶快来了。我今年31岁,孩子已经5岁了。我的病最重的时候是在结婚前,那时大约23岁吧。我那会儿病的很重,浑身没劲,心虚出汗,睡眠不好,有时候整夜整夜地睡不好觉,时常头疼得厉害,上班也坚持不住了,就在家里养病。医生说是神经衰弱。后来我自己都不能出门了。那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妹妹陪我出去散步,大约走出家门几十米的光景,我又犯病了,浑身瘫软,一点力气没有,一阵阵地虚汗,脸色煞白。我们想往回走,可是我怎么也走不动了。没办法,几十米的路,妹妹叫了出租车我们才回到家。从那以后,我就更不敢出门了,病情越来越重,吃了不少药,可是总不见好,人也越来越不成样子,眼看就不行了。唉呀,现在想来是个笑话,当时都把耳坠买好了——我早就喜欢耳坠,眼看人就不行了,家里说满足孩子这样一个愿望吧。
您说也有点奇怪,后来也没有怎么治,就慢慢地好了,在我结婚前已经全好了。看病重那时候,还能结婚?还能怀孕?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反正慢慢地就好了。现在,只是当自己一个人出去的时候还是会想:我行吗?我不行。于是就怕出门。您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职业的敏感让我鲜明地意识到,少妇的病一定源于生活的难题给她造成的心理压力。她目前的强迫意念是个“历史遗留”的心理问题,关键是弄清当年的症结所在。于是,我请她回忆一下当年闹病的前后是否遇到了什么生活的难题或困扰。
少妇陷入回忆:好像也没有什么难题和困扰。只记得那时我正谈第一个男友。那是在我20出头的时候别人介绍的。他高高的个子,人长得也不错。父母说挺好,说小伙子人挺老实,家里挺本分,我父母就同意了。我那时什么也不懂,也就听父母的,父母说好就好呗。可是我没有找到那种喜欢的激动的感觉。我们那个地方比较保守,我们的接触很少,来往几次我总也没有找到现在女孩们说的那种心动的感觉。他的确不坏,但是,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对我的心思。我一点没有想见他的欲望。那时候我不知道什么叫谈恋爱,以为人挺老实,听父母的就是了。再加上我是个心特别软的人。我也就没和父母说不同意。可是,我心里的感觉告诉我,他不对我的心思,和他在一起一点没有那种感觉,不愿意见到他。不过,好像这事儿也没有多大的压力。就是在那段日子前后,我出现了神经衰弱,慢慢就病倒了。我就想:自己病成这样了,再拖着人家多不好,不能连累了人家。家里看我也不行了。于是就退婚了。
退婚后家里真没敢往好处想,做了最坏的打算。可是,您说事情真怪,不久,我的病竟慢慢地见轻起来,慢慢地好了。看病重那时候就没有现在了。病好了,别人就介绍了第二个男友,这个人我一见面就对心思。他就是现在的丈夫。
听到这里我笑了:“你的病根找到了。”
少妇的微笑中藏着深深地不解:“您说病根找到了,是什么意思?”
我分析说:“我们来看看你闹病前后的一段心路历程:面对别人介绍的第一个男友,尽管你根本没有找到心动的感觉,没有激发出爱的火花,但你没有表达出自己的不满意,和许多这样的懵懂的女孩一样,你默默地接受了,或者你根本没有想过说还可以说不同意。可是,人对爱情的感受几乎是天然的能力,你没有感受到爱的激动人心,你的内心深处没有接受他。或者说,你思想上没有拒绝,但感情上没有接受。心灵深处对爱的追求尽管可能被压抑下去,但是它在深层意识中时时涌动。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它悄然地却是顽强地撞击着你的心:我不喜欢他,我不喜欢他。可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由于你对恋爱没有成熟的理解和认识,由于你性格的软弱或叫做善良,在意识中你没有想到或者不能把这句话说出口。20出头的女孩子,第一次谈恋爱,还有比这更大的生活事件吗?可是,偏偏就是这样的大事遇到了难题:面对男友你不能接受又不能拒绝。这是多么激烈的内心冲突?这是多么强大的内心压力?人的心灵世界总要给冲突和压力找一条出路。出路在哪里呢?好,这下找到出路了,我病了,而且病的很重,怎么能再连累人家?于是,退婚顺理成章了,而且是为了人家好,自己也心安理得了。一旦内心的困扰和冲突没有了,还扮演病人干什么?于是,此后病症就逐渐消退了。”
少妇似有所悟地点头:“您说我是装病?”
“不,不是装病。”我继续分析:
因为这一切都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人的心灵世界分两个层面,一是显意识层,一是潜意识层。人的潜意识,更是深奥难测。人常常难于认识自己,就是因为这个潜意识。你的病症就是潜意识扮演病人。扮演病人,在心理学上叫做“躯体化”,就是在遇到生活困境难以面对的时候,潜意识里会让心理压力转换成某种躯体症状,从而应付现实。人们生活中的许多病症,都是这样的心理压力的躯体化。这是人在进行心理防卫,以免内心的痛苦和焦虑。人的心理防卫机制都是建立在潜意识中的,是不知不觉中使用的。扮演病人是无意的,是潜意识的活动,装病是有意的,是思想意识里的活动。所以不是装病,是扮演病人,是躯体化现象。
你的躯体化的心理防卫涉及到几种心理防卫机制。一是“退行作用”。退行行为其实是一种幼稚化的行为。你的重病缠身不正是这样一种退行作用的表现吗?二是“合理化作用”。你的“不能连累了人家”不正是一个退婚最“合理”的理由吗?三是“否定作用”。你说“好像这事儿也没有多大的压力”,似乎没有感到是困扰你的难题,似乎忘记了它,这不正是你想否定痛苦的记忆的表现吗?
少妇深有所悟,又问:“我现在为什么还怕一个人出门,还总想我不行?”
“一是扮演病人在心理上的后遗症或者叫心理惯性:曾经那么重的‘病’,出门就要晕倒,怎么能一下就好彻底了,怎么能一下子自己就可以出门做事了?于是就想,我行吗,我不行。”我说,“二是消极的心理暗示。由于你经常想:我行吗,我不行。这就形成了一个很糟糕的消极暗示,暗示的恶性循环,使你就总是感到自己不行。这在心理学上有人叫做‘标签效应’。三是你的胆小软弱心眼儿小的性格,使你缺乏自信。
“是,您说的对。”少妇表示了理解,“我怎样才能不再那么想不再担心晕倒?”
“过去的故事自己看清了,心结解开了,问题就基本解决了。这是‘治本’。”我说,“就现在你担心自己不行担心晕倒的意念说,第一,你不要再和它对抗,顺其自然,不去管它。因为心理活动有一个逆定律,你越是压抑它,它越是表现强烈。你不去理它,它反而容易自行消失。第二,让自己面对现实生活,为所当为,就是该干什么干什么,不再逃避,不再闲在家里,走出家门,做点能做的事情。第三,换一个好标签。从今天开始就把‘我不行’这样的标签扔得远远的,给自己贴上一个好标签,比如经常在心里对自己说:我行,我能行……常常给自己帖一个什么标签,人就会真的像那个标签一样。如上几个方法配合运用,积极进行心理调适,你就会逐渐感到:啊,我哪里会晕倒?我原来什么都能行!”
起立告辞的时候,少妇爽朗的笑声中显然多了几分对生活的信心。
来访者情况:柳某,女,二十一岁,某科技大学三年级学生。
来信诉说了近年来的苦恼,并希望如有可能一定前来咨询。她在信中说:“长期以来,我一直经受着心理障碍的困扰和折磨,时至今日,我仍旧无法摆脱这个阴影。它已经给我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我真心希望心理医生能帮助我)她还在信中提出了会见时间,又特意嘱咐道:“我不愿这件事让别人知道,也不希望众多过往的同学看见我,我没有勇气前来敲门,请你们将咨询室外的门开一小缝,我即可进来。”
按照约定时间,心理医生把门敞开着。她来了,神色慌张而羞怯,大步跨入咨询室后赶紧把门关上。心理医生一面热情地为她让坐,一面告诉了心理医生有关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并表明乐意为她排忧解难。
她认为自已是个怪人,有个害羞的怪毛博两年多来,从不多与人讲话,与人讲话时不敢直视,眼睛躲闪,像做了亏心事。一说话脸就发烧,低头盯住脚尖。心怦怦跳,肌肉起鸡皮疙瘩,好像全身都在发抖。她不愿与班上同学接触,觉得别人讨厌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个:怪人”。最怕接触男生.即使在寝室里,只要有男生出现,也会不知所措。对老师也害怕,上课时,只有老师背对学生板书时才不紧张。只要老师面对学生,就不敢朝黑板方向看。常常因为紧张,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不知所云。更糟糕的是,现在在亲友、邻居面前说话也“不自然”了。由于这些毛病,极少去社交场所,很少与人接触。自己曾力图克服这个怪毛病,也看了不少科普图书,按照社交技巧去指导自己;用理智说服自己,用意志控制自己,但作用就是不大。后来她哭诉说,这个怪毛病严重影响了她各方面的发展:学习成绩下降;交往失败,同学们说她清高。她正在争取入党,同学关系不好肯定不行。眼看就快毕业了,这样下去怎样适应社会呢?她急切地就:“医生,请你快点告诉我,我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该怎样才能克服怪毛病呢?”
分折诊断:从柳某的来信叙述和她与心理医生的面谈经过,心理医生分析她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社交中的对人恐怖症。这是由心理原因导致的。只要通过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可以逐渐消除。
施治方案:认知领悟疗法,放松训练法。
咨询与治疗:首先,让她回顾一下所经历过的不愉快事件,分析一下自己性格形成的过程,以找出造成她现在这种情况的真正原因,在心理医生的耐心开导下,柳某细细地回忆道:“我从小性格内向、胆些孤僻。父母对我要求极严甚至苛求。父亲动起怒来特可怕。记得一次我的考试成绩不理想,父亲让我重做生题,我不乐意。父亲怒气冲天地将钢笔甩到我脸上,笔尖刺伤了我的脸,鲜血直流.至今想起那件事还很害伯。父母很正统、很古板,对我的禁忌很多,不准我和男孩子交往。父亲认为女孩子在外蹦蹦跳跳、打打闹闹是不正经的,还容易上坏人的当。所以除了学校和家,我很少在外玩耍,从不和男生交往.中学时,见到男女生之间的往来很反感。”
谈到不愉快的经历,柳某还讲道:‘初中时,一向成绩很好的我,一次提问没答好,老师当众批评我、挖苦我,我难过得直流眼泪。再就是大一时,同室一位同学来自农村,家境不好,我经常主动帮助她;资助她,可这样反而伤了她自尊似的。她不但不把我当朋友,反而时常挑剔我、指责我、刁难我,故意当我的面和其他同学亲亲热热,冷落我、孤立我。这使我委曲极了,难过极了。我恨自己,自责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人。后来,我们发生了冲突。我讨厌她、恨她、和她不讲话。我也觉得她讨厌我。不知不觉地我就怕和人接触了,愈来愈害羞了。”
心理医生以关切的耐心的态度听完了她的述说,时间已过了两个多小时,只得约定改日再谈……
第二次会见时,心理医生先为她作了原因分析:①你的内向、孤僻、胆小的性格特征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内在因素。②父母对你交往中的禁忌以及灌输的与男性交往的“羞耻感道德意识”,使你的性格中形成了较强的羞耻心,这对人际交往起着阻碍作用。③少儿时,你父亲发怒导致的恐惧反应和老师当众的批评、挖苦所产生的羞辱反应在你的心灵深处留下了负性心理印痕。这种印痕会由于日后的负性生活事件而被激活,对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发展起作用。④在与同学相处中感到“好心未得好报”,反被误解,恶意相待,于是委屈、怨恨、愤激;又由于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这些挫折反应在潜意识中被转换为对那位同学的压抑的敌意和回避反应导致你产生了泛化心理现象(即由对某一人的敌意、回避发展为对周围的人都产生了戒备心和回避反应);另一方面,自责、自怨加重了你性格中的羞耻心和胆怯。所以,人际矛盾这桩负性生活事件是导致你对人恐怖的直接的、现实的诱因。⑤正值青春期的你,一方面有着正常的与异性接触的愿望;另一方面你已经内化了的有关两性交往的“羞耻感道德意识”有意无意地使你批判自己的想法,抑制自己的欲望。因而,你常常处在一种是否与异性交往的心理冲突之中。而害伯、羞于见男生这种病态反而减轻了你的这种冲突。从上讲,体的“症状”是内心冲突的“改头换面”。⑥当你出现对人恐怖反应后,便批评、督促自已该怎样怎样,控制自己不要怎样怎样,这就产生了一种暗示、强化“症状”的作用。再加之你愈感到“不自然”、“狼狈”、“难堪”,头脑中就愈多地出现“想象观念”。这进一步导致了你的自我感觉恶化。如此恶性循环,“症状”便日益严重了。你在这种想改变又未能改变,想摆脱又无力摆脱的困境中,早年的负性心理印痕被激活了,与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了综合作用。这就是为什么除了回避同性,害怕男生外,还那么怕上课的老师的缘故。
在心理医生分析的过程中,她频频点头,表示赞同心理医生的看法。
接着,心理医生给她提出了一些建议:①设身处地地站在那位被你帮助而又对你不友好的同学的角度想一想,理解并宽容她。同时检查自己是否存在过敏、多疑等不利于交往的心理。以此,逐渐解除压抑的敌意。②正确认识两性间的正常交往,认识青春期渴望接近异性很正常,摒弃旧的道德意识,尊重自己的正当意愿。③找两位关系较好的女生了解一下她们对你在与人交往中的反应,如脸红、发抖、目光恍忽等“不自然”状态是否确实。目的是让她通过调查,克服“想象观众”的作用。对此条建议,起初她感到很为难。但经心理医生讲解了人际交往中的真诚原则,她勉强答应试一试。
一周后,柳某再次前来,这次是敲门听见“请进”的声音才进来的,显然没有了前次的那种慌张神色。她有些兴奋地告诉心理医生,那天咨询后,有了克服自己心理障碍的信心;对障碍的原因又进行了思考,心理明朗了许多,好像“拨开了迷雾”;这几天对自己过去的想法进行了反思,和同寝室同学接近了些。关键是,她鼓足勇气找了两闰女同学述说了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感觉和痛苦后,一位同学说她“是有些腼腆”,但认为这是她的性格表现,并不以为然;另一位同学说根本没觉察到也有什么“脸红”、“发抖”之类的“不自然”表现,非常奇怪她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感觉”。两位同学的评价开始动摇了柳某的“想象观众”观念,认为“可能我在她们面前是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不自然,那么狼狈”。但她仍然坚信男生、老师看出了自己的毛博讨厌自己。
对于她的思考、领悟以及行为上的进步,心理医生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在对障碍原因进一步讨论和对人际交往方面的一些方式方法作出必要的指导后,心理医生为柳某制定了下一步的治疗计划:①每天坚持写观察日记,着重观察周围人的举止言行和对你的态度。②分别调查两位老师和两位男生对你的评价,证实自己的感觉是否正确。③每天做二至三次想象——放松训练。即在想象中将最想见又最怕见的人(如某位男生),想回避又回避不了的人(如任课老师)突然呈现在自己面前,体察自己的情绪反应和心理反应,然后放松,使情绪和肌体产生由紧张到松驰的反应,最后产生意向上的适应并扩展到现实行为中。④为其布置了“大目标小步走”的与人接触、交谈的作业。⑤加深对障碍产生原因的认识,淡化负性心理印痕,提高挫折承受力,树立正确的交往观。
为了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和进行反馈调节,心理医生又约见了柳某几次。从反馈中了解到,通过注意观察别人和写观察日记,发现“别人各做各的事,各忙各的,并不特别关注我,也不在意我的行为。”在对男生和老师的调查中,她意外地获知:由于自己成绩不错,听课时埋头笔记,老师说她“很有发展潜力”,辅导员对她争取入党给予了热情鼓励。男生对她的评价是“文静、端庄、矜持,只是觉得像一位“骄傲的公主”,但并没发现她有什么异常,更不讨厌她。这些评价证实了她自己过去“想象观念”的错误性,使她信心大增。再加之改变了过去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坚持了想象放松训练,执行了逐步与人交往的任务。
总结:对社交恐惧症的治疗应以心理咨询为主,并辅以心理治疗,如转移疗法,满灌疗法,尤其是系统脱敏疗法。
社交恐惧症之所以是后天形成的,也就在于社交能力不是与生惧来的。一方面固然需要通过人际交往掌握社交技巧,以扩大社交面,一方面要具备健全的人格发展,才可能进行人际交往。因此,社交恐怖实际上是人格发展过程中,尤其是青少年难以避免的。不过,还是个人人格发展的不健全才导致了习惯性的社交恐怖,从而形成社交恐怖症,影响着正常的学习与生活。所以增强自信、参加集体活动是战胜社交恐怖的关键。
小强是由上大学的表姐带来咨询的,他表姐的同学曾在我的咨询中心咨询过,听了同学的介绍,表姐把她也带来咨询了。
小强14岁了,上初中二年级,初一时学习还可以,只是感觉到有些吃力,初一下学期开始,经常在课堂上出怪声,接老师的话,做小动作,东张西望。父母认为他是“多动症”,到医院检查后,服药4个月,没有效果后停药。学习成绩却直线下降,现在是全年级的最后一名。小强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商人,有好几处生意,平时很少回家,但只要一回家,就给小强带来大量吃的、穿的、玩的,小强物质上的要求,父亲从来是毫不含糊地予以满足,而对于小强的学习和其他问题,父亲基本不过问。小学毕业时,父亲回家听说小强成绩不好,一怒之下,把小强痛打一顿----“差点把腿打断”,打过后,父亲又生悔意,给小强很多零花钱作为补偿。小强的母亲是家庭妇女,每天开车接送小强上下学,由于小强是二胎(有一个姐姐),家里一直希望把唯一的儿子培养出来,将来经营家族的大产业。母亲几乎把全部精力和爱心都倾注到小强身上,上初中更是托关系进入当地最好的一所中学,但没想到,小强这么不争气,学习实在吃力,而且屡屡违反课堂纪律,老师多次请家长。母亲觉得很没面子,回来就训斥小强,母子二人竟由争吵到动手厮打起来,从二楼打到一楼,小强妈妈的腰也摔伤了,母子二人从此形同路人,互不理睬。小强表姐说,他们母子已经有三个多月互不说话了。通过图画分析和与小强交流了解到:小强自己也想把学习搞上去,无奈自己的基础太差,怎么学也赶不上别的同学,这个学校又是全市重点,学生间的竞争很激烈,对学习差、纪律松散的学生,同学包括老师都排斥,老师找小强谈话时就曾建议小强转学。有的同学背后说小强是“弱智”,还有的同学到老师处告状,认为小强上课影响了他们学习。小强自己也认为,管住自己并且把学习搞好“比登天还难”。比如上课时,小强总想认真听讲,但不知怎的,就开始说话做小动作,控制不住自己。每天回家都下决心,刻苦学习提高成绩,但就是上课听不懂,作业总出错,现在是同学不愿和小强玩,母亲和小强不说话,小强自己懊恼生气,也不写作业,混一天算一天。
通过掌握的资料,我感到小强的心理问题是由两个方面造成的。
一、小强成长中基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造成巨大的心理缺失感,导致小强“人格破产”,出现报复性行为。
从亲情需要来看,父亲虽然满足了小强物质上的所有需求,但由于长年在外,偶尔回来也没有与小强有过感情深层次的交流,导致父爱的缺失。小强母亲虽然对儿子百般呵护,但方法简单,常走极端,一旦孩子无法实现家长的学习期望时,由爱生厌,由厌生恨,因此,略显畸形的母爱最终也对小强构成了伤害。
从归属需要看,小强所在的环境,学生素质高,全市的尖子生都集结在这里,对学习差,行为不良的小强产生排斥,加上老师的多次批评和下“逐客令”,也加剧了同学对小强的疏远。小强似乎游离于集体之外了,归属的需要自然无法满足。
从获得承认、获取尊重的需要看,小强虽然学习基础差,成绩不好,但人格发展健全,内心里有表现自我获得他人认同的愿望,但在学校,小强几乎被全盘否定,在人格上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为此,他以上课的异常表现引起他人的注意,其意义是:你们要尊重我,我需要你们的重视。
从成就需要看,父母对小强的期望和要求偏高,缺乏学习兴趣和方法的小强力不能及,因此,从小学到初中,长期没有成就体验,这导致小强自我评价低下,自信心丧失。
以上四个方面的需要满足是人格结构的基本框架,处在心理发展可塑期的小强,在还没有来得及构建自己的人格框架时,就遭到来自学校、家庭力量的冲击,于是自暴自弃。心里想法是---你们不让我有社会的“自我”,我就破罐子破摔,打碎“人格”上的自我——这是典型的“人格破产”行为。
二、 小强自我支持系统中的自信心丧失,造成心理失衡,导致行为反应的偏差。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自我支持系统,这一系统和自我意识中的自我评价、自我接纳有关系。即一个人自我评价客观且较高的话,自我接纳的程度就高,自我支持系统就相对稳定,就能为人的行为系统提供有效和持续的能量,反之,像小强这样,长期处于超低的自我评价中,长期自我否定,心理严重失衡,自我支持系统因为自信心的丧失而紊乱,无法给行为系统提供动能,于是就出现了厌学、违纪等偏差的行为反应,一开始,小强也曾努力过,但每一次均以失败而告终,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小强无法自控。
针对小强的情况,我制定的咨询目标是,帮助小强建立客观的自我认知系统,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学习动能,逐步恢复学习信心。
有一位正值青春期少女,患有焦虑。来访者王某,十九岁,某综合大学哲学系二年级学生,于学校开学一周后前来门诊咨询。
  从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她就出现了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每到期末复习考试临近期间,就紧张焦虑,还伴有较严重的睡眠障碍。下面是她的自述。
  “我学的虽然是哲学专业,但却还要学高等数学和物理等理科程。我在中学学习时,数理化就是弱项,所以才报考了文科,不料到了这个系也要学习数学物理,我感到负担沉重。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开学初,我就因数学等三科不及格进行了补考。于是情绪十分低落。我曾写了一封很长的信给辅导员老师,诉说我的苦恼和焦虑。是辅导员老师告诉我,应当到心理咨询机构求助于专家,所以我就来了。”
  心理医生热情地接待了她,向她介绍了心理咨询的原理、原则和性质。几次交谈,与她建立相互信任的咨访关系后,她进一步谈了自己的情况。
  她原在某市的中学读书,父亲在市里工作,母亲是县里的小学教师,有一个妹妹和母亲住在一起。平时她在市里读书和父亲生活在一起,假期回县城与母亲妹妹团聚。上高中时父亲因病去世,为了让她有更好的学习条件,母亲让她坚持在市里的重点中学习,她自幼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记忆力也很强,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因而深受老师的器重。但她对数理化无兴趣,通过自己努力才勉强使数理化考试保持在八十分上下。
  老师器重她,只要市里区里或学校里有竞赛活动,老师都要选派她去参加。为此,她的学习负担十分沉重,。参加竞赛前老师要给她“开小灶”进行个别辅导,布置很多模拟试题叫她做,虽然这对她的学习有所促进,但她感到精神压力很大,简直不堪重负。老师当然是一片好心,她也认为应当对得起老师,因而深恐竞赛失利,对各科的学习都抓得很紧很紧。但在心底深处她对这种竞赛性的考试很反感,对数理化的竞赛更是头疼至极。而老师却总是对她说,这是莫大的荣誉,是学校和老师对她的重视。要她一个不漏地参加所有的竞赛,她也只好硬着头皮强记强学强练。每逢竞考,“战前”的几天她都要死背硬背、苦练苦算到深夜。
  有天晚上,她正在宿舍背书,强记第二天竞赛科目的内容,恰逢邻居在请客喝酒,猜拳行令的声音很大,吵得她无法看书。她又急又气,心中烦躁至极。就是从那个时刻,她心头产生了强烈的怨恨:一恨老师总让她参加各种竞考,使她疲惫不堪:二恨隔壁的人整夜吵闹,扰乱了自己的复习;三恨家长不该让她留在市里读这个使人疲于应付的重点中学。在这种焦虑怨恨的情绪状态下,她一夜也没睡着,第二天在考场上打了败仗。而且从此就经常失眠、多梦,梦中总是在做数理的竞赛题,要不就是梦见在竞赛时交了白卷。
那一学期的期末考试,她全科失利,平均分数仅七十分。以后,只要临近考试期间,就总是焦虑、心慌和彻夜失眠,为此,她参加高考也告失利。只是由于她基础很好,所以经过复读后,参加第二次高考被录取到了现在这个大学。本以为进了大学的文科专业可以从此摆脱烦人的数理化了,不料仍要学习数学和物理,而且很有难度和深度,教学进度又很快,教师搞的是满堂灌,每一堂课讲的内容很多,学起来极为吃力。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有三科不及格,心情十分沉重,因为这对她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事。于是,她经常感到心慌、焦虑、难以入眠。加上宿舍里的室友每晚熄灯后都要海阔天空地聊天,而她却只有在关灯后尽快安静入睡才能睡得着,所以经常是大半夜都睁着眼望着墙壁,无法入睡。期末考试来临之际,她的神经就绷得更紧了,越紧张就越难入睡。到了白天就神疲乏力,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课,也难以静来心来复习,所以考试成绩连续三学期都排名在倒一二名上。
  但是,她也并不是时时刻刻都感到紧张、焦虑,她在每学期的前半期情况都比较好,因为距离考试还有很长时间,压力不大,所以身心都比较放松。
  分析诊断:学习与考试焦虑是大学生心里咨询中常见的问题。特别是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和性格内向敏感、学习方法不灵活的同学,更易产生此类问题。如果伴有失眠和神经衰弱的症状,矫治起就更费力,需进行多方面、较长期的咨询和治疗。根据王某的口述和表现,基本可以确诊,王某的心理障碍较为严重。要害症结是考试焦虑,同时,还伴有睡眠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矫治有较大难度,但也不是不可以克服。
  施治方案:拟从以下几方面对她进行帮助和指导。
  (1)采用从认和领悟疗法和疏导方法,引导她消除对考试的重重顾虑。通过交谈、回忆,找准其“致博?根源,然后“对症下药”进行帮助指导。
  (2)以多种方式改善其睡眠状况。如加强体育锻炼、运用松驰技术放松紧张情绪等等。
  (3)帮助她分析其个性中的优缺点。使之正确认识自己,充分发挥长处,弥补不足之处,从而培养出健康乐观的心理。
咨询与治疗:作了两次咨询,基本找准了她的“病根”后,心理医生与她进行了指导性的讨论。在讨论中,心理医生给她分析:你在中学那次竞考失眠以前,并不惧怕考试,因为你从小学习不错,记性好,深得老师赏识,过去的考试成绩一般都较好,考前也没有畏惧心理。中学的那一次竞赛失利与赛前受干扰而激起的种种怨恨情绪因索综合在一起,使你的心理上对考试产生了畏惧。进入大学后第一学期又有三门功课补考,又强化了对考试的畏惧。在这样的分析讨论后,心理医生又特别向她指出:你的其它各门功课成绩尚属中等或中上等,比较差的是数学和物理,‘这是你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对数学和物理可注意平时的复习和练习,同时对它们的成绩的期望值不要过高。退一步说,就是有几门补考也不必惧伯,经过努力,补考总是能够及格的,并不影响升级、毕业。
  心理医生还采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的测验表帮助她作了自测,找出自己的强项与弱项,然后告诉她应扬长而不避短,对自己的弱项不作过高要求,也不逃避,应培养自己豁达大度的个性。并建议她加强体育锻炼,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调剂神经系统的活动,以助于睡眠状况的改善。同时要有意识地放松情绪,在考前不要人为地加剧紧张,考前复习也要有劳有逸,适时进行休息、散步。失眠严重时,应找神经科医生进行治疗,将心理治疗与躯体治疗相结合。还要求她经常与心理医生和学校的辅导员保持联系,当心情特别紧张时应到心理门认来进行生物反馈治疗,学会放松情绪。
  这一个阶段的咨询治疗为期三周,小王认为得到了很大帮助,说:“我感到轻松多了。”愉快地结束了这一阶段的咨询。
  本学期复习考试开始前,王某主动来找心理医生谈她的不安和焦虑。她现在特别担心数学再次不及格,而且对其它过去认为没问题的学科也担心起来。最令她着急的是晚上不能按时入睡。考试前同学们都在抓紧时间复习功课,同宿舍的好几个同学熄灯后还要打手电简看书,对她的睡眠是很大的干扰。她很敏感,宿舍里只要有一个同学没睡,她就睡不着。
陈述了自己的焦虑心情以后,她向医生提出了一个要求:医生,您能不能给我出个证明,说明我的心理状况不能参加太多的考试,使我能缓考两门课,我把其它几门考了,下学期开学时我再来考试这两门;心理医生否定了她的要求,告诉她:“缓考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因为你躯体上并没有可证实的疾病,这证明也不能开。你的主要问题是心理负担太重。这种沉重的心理压力,使你情绪一直不能平静,严重影响了复习效果。”
  接着又给她讲了情绪和智力活动的影响作用,向她指出:平和的心境、高度的自信有利于增强复习效果,而紧张焦虑的心态则会使学习者不能专心致志,反而影响复习效果。鼓励她放下思想包袱,专心学习,勇敢地迎接考试;即使考不好,补考也没关系,不必在考试前就这么紧张.心理医生还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了她,要她感到紧张焦虑时与心理医生通电话交谈。经过几次交谈,她终于进入认真复习状态,本期各门课程考试都合格了。
  三年级第一学期小王又到心理门诊咨询过几次,并常通过电话向医生谈自己的种种烦恼,每谈一次都能使其心情好一些。但到了这学期考试临近之际,她的情绪又紧张起来了。睡眠情况半学期本来是较好的,现在又变得很差了,经常很晚都不能入睡,有时还伴有腹泻尿频等情况。心理医生告诉她:这一切都是心理紧张的表现,应到门诊来接受松驰疗法的治疗。
  在治疗时,医生与她交谈发现她个性较为敏感多疑,在许多问题上都是顾虑重重,给自己增添很多烦恼。例如,考试前,她要准备好几支笔,怕考场上万一笔坏了或是没墨水了影响考试。多准备了笔却又怕在考场上有同学向自己借笔而打断自己的思路,把复习好的内容忘掉。外语考试要求考生自己准备耳机,对此她也顾虑重重,一会儿怕耳机发生故障,影响收听,一会儿又想万一有的同学耳机坏了向我借该怎么办?……这些焦虑说明她还有强迫型人格倾向。
因此,心理医生还适当采用了思维阻断疗法治疗其强迫观念,并要求她在复习考试期间坚持来诊所接受治疗,以便其疲惫的大脑得到松驰与休整。由于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互相配合,小王在这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又实现了全部合格。
  两学期的考试全部都合格的事实是对她最有力的正强化,这以后,她的睡眠状况有所改善,对考试的紧张焦虑也大大减轻。她在大学的四年里始终与心理医生保持长期的咨询与电话咨询联系,其心理问题都得到了及时的帮助。
  总结:焦虑在正常人身上也会发生,这是人们对于可能造成心理冲突或挫拆的某种特殊事物或情境进行反应时的一种状态,同时带有某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这些事物或情境包括一些即将来临的可能造成危险或灾难、或需付出特殊努力加以应付的东西。如果对此无法预计其结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止或予以解决,这时心理的紧张和期待就会发生焦虑反应。过度而经常的焦虑就成了神经性焦虑症。一般以心理治疗为主,配合药物治疗。对于青春期焦虑症则更应该根据青少年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征,在医生的直接指导下采取治疗措施。
一、求助者资料
1、求助者资料
(1)人口学资料:常XX,男,22岁,某大学三年级学生,汉族。
(2)家庭状况:父亲常XX,46岁,高中文化,农民。母亲李XX,48岁,初中文化,农民。父母双双进城作小本生意,在城市没有住房,家庭经济状况很一般。兄妹二人,求助者排行老二。
(3)学习记录: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一直在班内拔尖。高中进入县重点高中,学习成绩不再名列前矛,在班内排名中等偏上。
(4)社会交际:仅限于亲戚同学。亲戚节假日偶有走动,与同学和睦相处,对学校活动能主动参加。
(5)兴趣爱好:看书,打篮球。
(6)自我描述:相貌帅气,性格内向腼腆,是个乖学生,从不惹是生非。小时候性格活泼,爱动爱玩。认为是这些心理问题使自己变得内向了。
(7)其他特点:想象力、表达力良好。
2 、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是足月顺产生育,自小因长相漂亮,学习成绩好,行为乖巧,常常受人夸奖,有一定优越感。在学校遵纪守规,认真响应教师指导,是名好学生。自小学到县重点高中都是是凭自己努力考上去的,没有让父母操过心,很为此自豪。家庭虽不很富裕,也是衣食无忧。家庭从无任何重大变故,虽说父母常外出打工,和姐姐一起接受叔叔的照顾,叔叔婶婶对自己很好,自觉内心没有什么缺失阴影。
3、精神状态
感知觉正常,注意力正常,记忆力良好,思维完整,语言表达清晰流畅。情绪表现与内心体验一致,(脸色赤红,低头不敢看咨询师,明显紧张)意志力完整,人格完整,具有相对稳定性。
4、身体状况
从1998年下半年至今,先是头痛,后来头昏,胃痛。一见人就脸红。
5、社会功能
不敢与人交往,人际交往受到很大影响,学习没有效率,社会功能受到影响,内心十分痛苦。
6、求助者问题自述:
&& 情绪焦虑抑郁,苦闷烦躁,感觉很痛苦。头痛胃痛,
从初三起,不敢面对女性,一见女性就脸红,控制不住去想女性的隐私部位,感觉对方不注意自己时才敢偷看,觉得自己已经和她发生过性关系了,可又明明知道自己什么都没作,就是控制不住就那样想,最难堪的是对母亲和姐姐也是这样想。觉得自己是个极其肮脏、道德败坏的人,简直禽兽不如,心里恨得把自己杀了无数次。可一见女性还是那样,到后来一提到女性就那样想,平常看书吃饭写作业都控制不住去想,每天上床睡觉时也想,有很强的性冲动,常常忍不住偷偷************,过后更觉得自己肮脏无耻,无脸见人,觉得别人一定能看出自己的行为与想法。一开始只怕女性,后来连男性也怕见。可自己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啥也没作,强迫自己好好学习,初中升高中还算顺利考上了,觉得很侥幸。进入高中,学习压力很大,第一学期成绩就不理想。后来无论多么用功学,成绩就是上不去。这时候就想是自己这种心理问题影响了学习效率,痛苦得不得了,又不能和人说。内心感到又孤独又苦闷,很多次想到死,又怕死了别人说闲话,怕对不起父母。到高二时又开始头痛了,我知道是我脑子想事想的。过一段,胃也痛起来,就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胃癌,一想到胃癌,有时高兴,有时悲哀。高兴的是,如果是胃癌死了,别人不说我是个肮脏的坏家伙,不丢人了。悲哀的是我还小着呢,我还什么事都没作。这时不知怎的脾气也变坏了,常常在家发火。也不多说话,一发火就想毁东西。家里人带我到医院去看,作了一堆检查,医生说我没病。后来去了精神病院,大夫说我是精神病,要住院。我又怕又气。死活不住院,药也不吃,我说我没病。为了不去精神病院,我老实起来了,强忍着不再乱发火。但头痛得历害,胃也胀痛得历害,就又想是不是要死了。想到死,觉得很可怕。父母就我一个儿子,把希望全都寄托在我身上,我还什么都没作,还没有真正报答他们、孝敬他们,就死了。感觉很对不住父母。就想,我怎么会生病要死了呢,上天太不公平,这时就恨命运,恨上天。我觉得我不是个一般的人,上天不应该这样对我。
6、心理障碍产生时间:一九九七年求助者初中三年级下学期。
7、心理障碍持续时间:七年。
8、第一印象
衣着整齐,低头不敢面对咨询师。一直眨眼,满面通红,举止局促不安,神态委靡,但言语表达清晰流畅。思维判断正常,自知力完整。
二、咨询记录
1、第一次咨询(用时一个半小时)
咨询目标:
收集资料,了解求助者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初步制定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方案和目标。建立良好咨询关系。
咨询记录:
(以下简称师):
求助者(以下简称求):
初步设定咨询治疗方案:
心理作业:
思考自己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和演进泛化过程。并把此次咨询的感受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尽可能多的去写,可以参看有关的书籍。下次咨询时带来给我看。
2、第二次咨询(用时一个半小时)
上次咨询效果:
求助者换了一套衣服,衣着整齐,眼睛能正视看咨询师,停留时间很短,并且不停眨眼,脸上赤红,举止拘束。作业完成得相当认真,写了大约有五千多字的心理感受。对自己的问题结合着对他的分析判断反省领悟得很到位。
求助者描述:十分认同咨询师帮他所作的心理问题根源分析,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很有信心。焦虑抑郁的情绪感觉好多了。头痛的情况有明显减轻。胃胀痛的感觉也轻了不少。到第三天就急切地想过来进行下一次咨询治疗。
与上次时间间隔:一周
本次咨询目标:
从自然界、生物、社会、文化、心理几个方面对求助者进行系统性教育,完善性心理认知,缓解面对女性的紧张心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咨询治疗方案:
咨询记录:
分析判断:
心理作业:
回学校至少要和十名女性、二十名男性打招呼,说话。如果实在不知道或张不开口,就看着对方微笑点点头。如果能突破二十名女性的话,你好得更快更彻底。记住数目和对方对的反应,下次来时向我要详细检查。哪怕对方对你的致意不反应,或是反应很让人不舒服,你都要作。事先,你先预设最坏的结果。如果你和对方很友好的打招呼,对方会把你怎么样。
3、第三次咨询(用时一个半小时)
上次咨询效果:
&求助者此次穿的是第一次咨询时的衣服,但感觉比那时整洁得体。头发喷了啫喱水,整个人看上去精神透亮起来。进门就叫老师,不等问就把上次咨询的效果说出来。
求助者描述:效果非常好。可以用立竿见影这个词语。回校后见到女性紧张消释大半,见到女性还有些紧张,心理还会想和她们发生了性关系,但一会就不想了。敢用正眼去打量身边的女性了。本周和班内、班外熟悉的女性打招呼说话的人数为二十三人。总共说了六十一次。她们的反应大都自然亲切,跟我一起互动,也有三四个带理不理的,比较少,因为心里有准备,所以也没感觉什么不正常,过后想想,我觉得她们心里上好象有什么事似的,没有情绪理我。男生更多,肯定超过了三十名,没有计数。
与上次咨询时间间隔:一周
咨询目标:认识自信和自卑,端正自我客观判断与完整接纳。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咨询治疗方案:
咨询记录:
分析判断:
心理作业:
组织一个周日同学自行车旅行社。大家一起开心地玩两天。把旅游的地点,旅游和形式内容设计得简洁明快,符合大学生的生性特点。只管多方发出信息,看看结果就知道交友组织人员是维是易。就知道自己是不是一无能力。
4、第四次咨询(用时一个半小时)
上次咨询效果:
求助者喜气盈盈地走进咨询室。眨眼的次数趋于正常。脸上微红。求助者说:“老师,你看我眨眼的毛病好多了吧。我们寝室的同学都觉得我非常奇怪,这一段我象换了个人似的。他们都在问我怎么眼错不见地就变了,由一个沉默寡言地人变成了一个阳光开朗的魅力无比的人了。我知道他们在耍笑我,但我还是很高兴。谢谢你,韩老师。非常感谢你!我想拥抱你一下。”我站起来,接受他的拥抱。咨询室里另外两名助理都一一接受了他的拥抱。最后,他又抱住我,把我高高地抱起来两秒钟,笑着说:“韩老师,你好沉啊,估计你比我妈轻些。”说到这,脸上大红起来。他自己扭身去倒了杯水,坐在沙发上。
求助者向我汇报他组织的小小旅行团。一共邀请了七个人,其中有三个女生,他们一起逛了新郑黄帝陵,后来走了两个人,他们五个人一起打扑克玩了好长时间,还一块作饭吃。他说他从来没有这样开心过。大家都夸他很有组织能力。他高兴得很。我说,来,大家拥抱一下,祝贺你!
与上次咨询时间间隔:一周
咨询目标:重构自我概念,消解自我无用认识,建立新的有效行为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咨询记录:
分析判断:
心理作业:
走出校园去接触社会,不管什么工作,利用节假日找份工作干,为明年毕业走向社会作准备。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看看自己能干什么事。
5、第五次咨询(用时一个小时)
上次咨询效果:
求助者穿了一件红色带白条的新上衣,整个人活力四射,洋溢着浓烈的青春朝气。他告诉我这是他周六周日打工挣来的钱买的。他心中有一种获得解放新生的感觉。
求助者周六周日为一影楼作宣传员。影楼经营者给出这样的酬金,拉一位单身人士进店观看给报酬五角,拉一对情侣进店观看给报酬二元。第一周他第一天共得酬金四十八元钱第二天得酬金四十五元;第二周的第一天得酬金三十九元,第二天得酬金五十三元。他是所有宣传员中得酬金最多的人。他想不到他是如此地能干,说:“我觉得我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我很历害。”
与上次时间间隔:两周
咨询目标:消解以自我为中心的完美理念,给求助者洗脑,全面建立自然享受主义人生理念。咨询记录:
分析判断:
心理作业:
作自己的人生规划。你将来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你还有那些潜力没挖出来,没有发现。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哪些理想能直接实现,哪些理想能间接实现。二十年以后达到什么目标,十年后过到什么目标,五年后达到什么目标,两年后达到什么目标,现在当怎么样行动。
&三、咨询效果评估与总结
第六次咨询(用时一个小时)
咨询效果:
求助者走进咨询室和我说了一件事,前一段,他在追外语系的一个漂亮女孩。那个女孩起先对他也有意。两个人一起玩了两次。在和女孩交住的时候,他心里还是紧张,不过能自我控制。有时会想和她发生了性关系,作别的事情时就忘了。不会象原来那样不停地想,想得头痛。而且想和她发生了性关系时不再伴随着罪恶感。自己告诉自己那没什么,只是想想,这是一个男性正常的生理性刺激联想。三天前,女孩和他说,另外一个男孩更适合她,告诉他,我们只能是朋友,不是恋人。这是他的初恋。他很伤感。但想起我和他说的,他是一个普通的人,任何失败与挫折都有可能来到他身上,别人即可以接受他也可以拒绝他。但是快乐与幸福是方方面面的,只要去用心体验,去寻求把握,只要还活着,只要,他就可以另觅一份快乐与收获,享受生活。所以尽管伤感,他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他找了一份兼职工作,学习也很用心。他如今过得很充实。
我从求助者脸上看到一层失落伤感。但他的眼中的确是坚定自若的神色。
与上次咨询时间间隔:一个月
咨询目标:
讨论求助者的人生规划,搜检未解决心理问题,把影响正常学习生活的心理困惑一一摆出来给予探讨解决。统整人生价值观,从各个层面(宇宙体系、自然界体系、生物体系、动物层面、人类社会层面、个体生存层面等)纵横分析解释,塑造对生命体系的整体认知观。建立自然享受主义理念。并以此来指导现在及将来的生活、学习、工作、恋爱、婚姻、性及子女教育。在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以享受的心态、享受的目标、原则及范围,去创造并享有真实存在的尊严、幸福、快乐的人生。
后记:随访三年。求助者说其间有些时间因为某些不顺心的事情或环境还有抑郁情绪,但都持续时间不长,都被自己调整好了。没有再产生过自杀倾向。
她是一个看上去很文静的女孩子,通过预约登记本,我了解到她的名字叫晓文,是一名高二的学生。她低着头坐在我的对面,开始的时候很拘谨,我微笑着对她说:“是不是对老师有些顾忌呢?”她抬起头,眼里有一些泪花,哽咽着说:“不是,是我有一些见不得人的事。”然后她掀起她的衣袖让我看,我顿时惊呆了,她的胳膊上满是伤痕,伤痕分明是割上去的,有旧伤,也有新伤,密密麻麻的。“这……”我示意她说下去。她便开始讲起了她这么多年来压抑在心里的苦楚:我对她说,我一定能帮她,并告诉她,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没有问题就不叫成长,因为有了问题就会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解决了,自己才会长大。所以,她并不是不正常,只是因为一些原因,导致了现在这个问题。我告诉她回去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她产生了现在这个行为,我提示她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考虑。
  其实听完她的经历,我已经基本上弄清楚她之所以有自伤行为,是因为父母小时候对她的溺爱,使她产生了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而当她进入初中之后,她的这种心理没有得到满足,父母从关心她的生活转向了关心她的学习。而且,
她已逐渐进入了心理断乳期,急需父母对她的心理需要给予极大的关注,
可是事实上,父母的行为恰恰背离了她的愿望,使得她越来越感到不受重视。加上学习成绩不理想,自己也无法肯定和悦纳自己,这种心理上的失衡无处发泄,但又急于发泄,这样,她唯一能找到的对象就是她自己,每次自伤都使她得到暂时的缓解,但是过后又重新回到失衡状态,甚至比先前更严重。这样恶性循环,应该说不及时解决,对其将来的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第二天,她如约而至,我和她共同分析了产生现在这种行为的原因,使她明白了客观上产生这种行为的必然性,以及现在存在这种倾向的同学的普遍性,使她接受了自己,并减轻了对自己的消极认识。当然同时我也告诉她这样做的后果会影响自己的顺利成长,增强了她解决问题的动机和信心。我告诉她,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能真正帮助自己的也只有自己,不要指望其他人会从根本上帮你解决,而且每次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其实会有更好的方法去选择,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不至于伤害自己还无济于事。另外平时多参加一些课余活动,多看一些课外书,拓宽自己的视野,让自己的心胸变得开阔,这样,就不会感到压抑,所谓的烦恼也就不称其为烦恼了。然后我给她设计了一个方案,即每天让她记录下自己的心态变化,对消极的认知加以反驳。比如“今天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关注自己”,而这个愿望没能实现,则反驳“一个人不可能得到每个人的关注,因为我也没关注每一个人啊”。
  后来,我通过她的老师联系到了她的父母,开始的时候他们感到有些不可思议,认为她已经得到了所有应该得到的照顾。我从晓文的心理需要入手,谈了一些该如何尊重和满足她的需要,他们认可并接受了我的建议。同时我也和她的班主任进行了一下沟通,希望他能侧面鼓励班级同学多关心一下晓文。
  晓文真的按照我说的去做了,当然后来也出现了几次自伤行为,不过次数越来越少了,每次她来咨询的时候都拿出她曾记过的反驳自己的不良认知的内容。因为父母和同学对她的态度也逐渐改变了,她的情绪越来越好了。
  大约经过半年的时间,她完全摆脱了自伤行为。
  我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本来童年在我的记忆里是非常快乐的,他们都那么喜欢我,基本上什么愿望都能帮我去实现。当时我们的家境并不是很好,记得有一次,我看到有一个小朋友买了一个很好看的玩具,我叫嚷着要我父母去给我买,
可是那个玩具太贵了, 我父亲当时对我说:“ 过两天再买好吗?”
我没有同意,整天又哭又闹,最后父母终于妥协了。总之,似乎整个家庭都在围着我转,当时有一种很幸福很满足的感觉,虽然有的时候也会看到父母无奈的眼神。
  但是似乎好景不长, 等我上了初中, 父母便对我有了很多限制,
比如什么时间该睡觉,什么时间该起床,什么时间该学习……整天对我唠唠叨叨,烦得我不得了,于是我就和他们顶嘴,父母因为我和他们吵也感到十分气愤。
  有一次,父亲竟然动手打了我,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我当时似乎一下子绝望了,感到自己没有再在这个家里呆下去的必要了。我把正拿在手中的一本书朝父亲的脸上撇去,然后撒腿就跑出了家门。我边哭边在大街上走着,街上的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可是没有一个人上前来问一问,我当时就想:为什么现在的父母对我这么不好?为什么现在的人都这么冷淡?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真正理解我,关心我?我越想越伤心,越想越失望,不知什么时候,我发现自己的左胳膊已经被自己的右手指抠出了一道血印。但是当时却没有感觉到一丝的疼痛,却产生了一种快感,似乎这样很舒服。
  后来父母找到了我,但是从那以后,我的性格变了很多,我不再喜欢和别人交往,每天都很忧郁,心里像是压了一块大石头,但是究竟是怎么回事,这块大石头究竟是什么,我自己也不清楚,也许是希望能有人理解吧?这样,我变得越来越孤独,同学们也发现了我的变化,竟然还有人给我起了个外号,叫我“独行女侠”,我当时那个气,但有什么办法,每个人都那么想。
  回到家,父母只问我学习,我越想越气,在学习的时候,拿起桌上的小刀就在自己的腕上划了下去,看着一道血迹出来了,我竟然笑了,而且笑出了眼泪。我知道自己的心在流泪,在呐喊:“这个世界怎么能这样对我?”
从那次起, 我便一有心不顺的时候,就用刀割自己的手腕,仿佛只有这么做,才能发泄我的怨恨,我的不满。
  前天我又和父母吵架了,因为他们发现我的成绩直线下降,说我不争气,说什么离高考一年多,时间也不长了,怎么还不知道努力呢?我当时气极败坏地说:“你们就只知道我的成绩,难道除了成绩以外,就不能谈点别的吗?你们不配做我的父母!”父母当时愣在了那里,不知所措,我哭着跑进了自己的房间。又开始用刀划自己的手腕,当时父母在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去年末今年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