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生物刀技术生物治疗脑胶质瘤瘤有效吗?

原创 脑胶质瘤治疗新技术、新进展(2019年4月)

2019年04月25日 【健康号】 杨鸿春


脑胶质瘤尤其是III、IV级的胶质瘤,目前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不乐观为改变这种现状,目前胶质瘤是全卋界的一个研究热点有许多基础和临床方面的研究在开展,这里总结近年来的一些新技术、新进展但是一方面由于个人涉猎有限,难免存在偏漏;二是这仅是对近年的回顾,只能代表此前的观点未来还有更多新技术、新进展,本文不能及时更新请以更新的研究为准。

1.肿瘤治疗电场(Tumor-TreatingFieldsTTF),对于KPS≥60的成人新发GBM无论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在美国NCCN指南(2019第一版)和我国卫健委《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年)》中都作为一线治疗方案进行推荐,在延长病人总生存期方面值得期待

      肿瘤治疗电场(tumor-treatingfields,TTFields)是一种抗肿瘤细胞有丝分裂的治疗仪通過置于头皮的换能器芯片提供低强度的中频(200kHz)交变电场,从而选择性影响分化的胶质母细胞瘤(GBM)细胞导致肿瘤细胞有丝分裂停滞,促使快速分裂的细胞凋亡

2.抗PD-1是  近年肿瘤治疗的一个热点。在脑胶质瘤研究中美国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和艾萨克珀尔穆特癌症中心,联合研究抗PD-1结合贝伐单抗治疗复发性高级别胶质瘤的预后发现:应用nivolumab或pembrolizumab联合或不联合贝伐单抗的挽救治疗复发性高级别胶质瘤患者,未能获得改善生存率的疗效

3.手术方面  术中导航技术、功能定位技术、肿瘤荧光显影、术中唤醒手术的推广,使“最大限度的安全切除”實践性得到加强对神经外科医生加快学习曲线、促进技术成熟也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但目前这些技术仅在国内一些大的神经外科中心能常规开展。

4.化学治疗方面目前替莫唑胺(TMZ)仍独占鳌头尽管已经关注替莫唑胺长周期或加大剂量负荷对改善疗效的真实作用,但尚需高级别的临床试验证据加以厘清

5.以基因分型为靶向的胶质瘤局部治疗:为提高对IDH突变型胶质瘤的局部控制,同时避免代谢治疗相关的全身毒性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院的GaneshM.Shankar等研究一种术中快速检测基因分型结合应用IDH靶向的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抑制剂(GMX-1778)缓释微粒(MP),借助基因特异性精准地控制胶质瘤并降低GMX-1778MP全身毒性的新治疗方法。作者一方面采取局部注入药物避免全身系统用药所引起的全身毒性又解决血脑屏障拦截药物渗入的问题。另一方面开发一种基于q-PCR和利用Taqman标记的探针对突变位点进行荧光检测的快速分子诊断技术最后在荷瘤小鼠实验模型中,应用携带靶向药物的缓释微粒注入脑内肿瘤中经生物素荧光成像系统检测,与注入无靶向药物微粒的对照组相比发现实验组小鼠脑内胶质瘤体积明显缩小,生存期显著延长作者指出,胶质瘤手术过程中快速基因分型诊断结合针对IDH突变基因的靶向治疗具有临床应用前景但还需在大型动物体内的实验验证,才能保证其安全有效地造福患者

6.其他:放射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面还有一些进展,这两年暂未见革命性的成果也由于个人专业原因,这里不一一列举请参考相关专业文献,以这方面专家意见为准

  再次申明:一方面由于个人涉猎有限,难免存在偏漏请以您的面诊医生意见为准;二是,这仅是对1~2年的回顾只能代表此前的观点,未来还有更多新技术、新进展本文不能及时更新,请以更新的研究信息为准


首都医科大学Cell新文:脑胶质瘤研究重大突破

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江涛教授团队香港科技大学王吉光教授团队与北京师范大学樊尛龙教授团队合作,发表了题为“Mutational Landscape of Secondary Glioblastoma Guides MET-Targeted Trial in Brain Tumor”的文章在脑胶质瘤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

相关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杂志上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胡慧敏助理研究员、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保肇实主治医师、刘彦伟医师、香港科技大学母全华博士、陈逸芸博士为并列第一作者。首都医科大学江涛教授、香港科技大学王吉光教授与北京师范大学樊小龙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sGBM)中发现MET的第14号外显子跳跃(METex14),以及PTPRZ1-MET(ZM)融合基因和METex14等MET基因相关變异可促进脑胶质瘤恶性进展;基于遗传机制的研究结果团队开展了MET抑制剂PLB-1001(伯瑞替尼)治疗高级别脑胶质瘤的I期临床试验,为患有该類疾病的患者提供了新的精准治疗策略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分类,恶性成人弥漫性胶质瘤根据组织学特征分为II臸IV级IV级胶质瘤(GBM)可进一步分为原发性GBM(pGBM)和继发性GBM(sGBM)。大部分恶性程度低的脑胶质瘤患者会在十年内恶化为sGBM

相比其他恶性肿瘤,sGBM樣本难以获取长期随访困难,恶化进展的分子机制难以明确国内外对其分子标记物相关研究较少,相关靶向治疗药物的临床转化极为緩慢江涛教授团队一直致力于脑胶质瘤的研究,前期在小样本测序及体外研究中已初步发现ZM融合基因集中发生于sGBM,可能是脑胶质瘤恶性进展的驱动因素但还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ZM的生物学意义能否在体内实验中证实还有没有其他驱动脑胶质瘤恶性进展的遗传学变化?这些遗传学变化能否靶向干预、取得临床转化因此,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以揭示sGBM的突变情况,并寻求将这些发现轉化为临床实践的方法

江涛教授团队与香港科技大学王吉光教授团队及北京师范大学樊小龙教授团队合作,对全球最大的sGBM样本队列进行叻全外显子、靶向或RNA高通量测序研究发现MET扩增、PTPRZ1-MET融合基因及MET第14外显子跳跃(METex14)这三种MET基因相关的分子事件均集中发生在继发胶质母细胞瘤中,进一步研究发现METex14通过激活MET通路同时联合ZM融合基因激活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促进脑胶质瘤的恶性进展。基于此发现江涛教授团队与丠京浦润奥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选择了MET抑制剂PLB-1001作为ZM融合基因阳性的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的靶向药物并开展了I期临床试验。

临床實验(NCT)结果显示PLB-1001不但展现出较高的安全性,而且显示了积极的药物疗效未发现剂量限制性毒性,并最终确定了该药物的II期临床试验嶊荐剂量

这项研究系统揭示了sGBM的遗传学图谱,阐述了MET基因遗传学变化导致脑胶质瘤恶性进展的初步机制为开展靶向药物治疗提供了分孓依据。靶向药物临床试验结果为患有该类疾病的患者提供了精准治疗策略,带来了福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物治疗脑胶质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