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自由第一还是道义第一?假如你是一医院的死亡外科医生生

您好, []|
男婴在厦第一医院病亡 家属:4小时不见医生
丁丁曾是家族的荣耀(家属提供)丁丁在厦门市第一医院手术后的照片(家属提供) 母亲看着丁丁的照片,心都碎了事发的厦门市第一医院腾讯福建网友“Andy.28/爱你”报料: 不平事、烦心事、疑难事,来“腾讯福建报料台”说说 网友控诉厦门第一医院草菅人命 获海都记者关注   本报讯(本报记者 李贤斌 陈建辉 林良标 谢明飞)最近,发生在厦门市第一医院的一宗医患纠纷的帖子,在天涯社区、腾讯论坛等网站热传,上万人次浏览,并引来热评。帖子的作者,南安市石井镇人陈丽珠,在文中详细记录了她那7个月零22天大的儿子,从今年9月24日下午进入厦门市第一医院,到9月25日上午10时被宣布死亡的过程。家属们列举了医院在治疗过程中的“四大疑点”,直指厦门市第一医院小儿科副主任医师苏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过错。  一个幼小的生命消逝了。连日来,本报记者采访当事双方及厦门市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了解这一事件的全过程。而陈丽珠和丈夫则每隔几天就要往厦门跑一趟,找医院讨要一个说法。但直到昨日,儿子离世了一个月,医院仍没给他们一个正式的说法。  前天,陈丽珠终于等到一纸司法鉴定书。鉴定结论称,她儿子的死因,系肠坏死穿孔引发急性化脓性腹膜炎,并发展为败血病和感染性休克,终致循环呼吸衰竭而死亡。夫妇俩决定,下一步申请进行医疗过错鉴定。  10月1日下午,在南安石井镇三乡后宅村,记者见到丁丁(化名)的父亲叶文芳和母亲陈丽珠。陈丽珠说,她最近几乎天天做噩梦,梦见儿子痛苦地咬自己的小手,梦见儿子喊:“妈妈,我疼。”她至今不明白,儿子丁丁被抱到厦门市第一医院后,医生只说是常见病坠肠,不一定非要通过手术才能治好。这样的病症,怎么就会死人呢?  夫妇俩向记者讲述了儿子从9月24日下午进入厦门市第一医院,到9月25日上午10时被宣布死亡的过程。  医生说只需手法复位   第二天就可回家  9月23日下午5点左右,陈丽珠发现儿子丁丁偶尔吐奶,一开始没怎么在意。当晚,丁丁还是有呕吐状况,次日凌晨5点多,夫妇俩就带到南安海都医院,经测体温为37.3℃,初步诊断为肠炎,但输液2瓶后仍吐,随后拍片检查,怀疑是肠梗塞,医生建议上大医院治疗。  当天下午3点,叶文芳夫妇和家人一起,带着丁丁赶到厦门市第一医院,挂急诊。当天下午4点半,急诊科安排陈丽珠到小儿外科,找一名叫苏毅的医生。  陈丽珠说,她跑到医生办公室一看,没人,心急如焚的她见到一个医生就拉住问,十几分钟后,苏毅医生回到办公室。简单查看后,苏毅医生说丁丁是坠肠(即疝气)了,情况不算太坏,并建议手法复位。得到她的许可后,苏毅医生就从护士室借来镇静剂。  打了镇静剂后,丁丁一下子就昏睡过去,再也不哭闹。由于没有空床位,陈丽珠就抱着丁丁,苏毅医生用双手在丁丁肚子上摸了摸,随后双手往上推了几下。  “好了,复位成功了。”20分钟后,苏毅医生告诉陈丽珠,观察半小时后再叫他,并交代她待会儿带宝宝去急诊打点滴消炎,也不用住院了,在附近找一家旅馆住一晚,第二天早上再来医院挂完点滴就可放心回家。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wypelerry]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功能障碍对男子的影响不仅是生理上的,更是男人心中永远的痛……[
让宝宝多接触阳光对维生素D 的合成有很大的好处,能使宝宝……[
道家的宗旨是把握人生,争取竞其天年,因而道家人物均以自……[
您是否因鼻炎困扰影响生活?您是否因鼻炎反复发作而绞尽脑汁?您是否…[
两名初中男生闽江溺亡,尸体打捞上岸家属痛哭
四川农民工在厦门BRT起火事件中砸开车窗,拽出十多人
关注排行图片评论新闻
Copyright & 1998 - 2015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一医院于1957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分迁来渝创建,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重点大型综合性医院。医院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毗邻奥体中心。医院开设临床科室32个,6个,现有开放床位2000张,有102人,245人,46人,153人。总部地点重庆市渝中区袁家岗1号成立时间1957年公司性质公立医院医院等级三级甲等医院类型综合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1957年由第一医学院(现并入)分迁来渝创建,1994年2月成立。医院位于渝中区袁家岗1号,占地面积190亩,经过近50年的建设和发展 ,已发展壮大为重庆市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技术实力最强的综合性医院,也是全国首批“”。
医院年门诊量120万人次,急诊4万多人次,住院病人近6万人次。医院以疑难疾病、危急重症诊治为重点,融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等多项功能为一体,同时承担重庆市干部保健任务以及涉外医疗任务。医院拥有一批学术造诣高、临床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学者和优秀的中青年医务工作者。其中102人,245人,46名,153名,享受政府津贴专家 44人,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24人,在重庆市医学会任主任、副主任委员44人。医院拥有、高场强(1.5T)磁共振成像仪、系统(海扶刀)、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 (SPECT)、平板探测器DSA系统、高压氧舱、神经外科及各种内窥镜等一大批现代化的诊疗设备。
医疗综合实力居国内先进行列 医院瞄准国内外医学前沿,积极开展高精尖诊疗技术,如、微创内窥镜技术、介入诊疗技术、辅助生育技术等,并充分利用综合医疗优势,实行多学科或跨学科联合会诊制,使综合诊断治疗水平居国内先进行列,在和全国颇具影响。拥有重庆市器官移植中心、重庆市神经外科诊治中心、重庆市中心等重庆市医学中心23个,充分显示了医院的技术实力。医院能施行包括心、脑、肝、肾、胸腹部、脊柱等大型高难度手术和治疗各种疑难重症,每年还开展新技术数十项,各学科均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优势,在许多专业学科领域取得了蜚声中外的成就。医院设有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下含二、三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 (传染病学神经病学),省(市)级重点学科12个,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6个。教学基地医院10个。有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神经病学、防治研究所各1所。卫生学校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卫生学校各1所。医院作为重庆医科大学最大的临床教学基地,每年承担了近千余名不同学制医学生的教学任务,能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7年制、本科、专科等各种层次的医学人才。
医院始终坚持“科教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获得了包括(863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等在内的国家各级科研课题4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各级科技成果奖57项,在科技统计源期刊上发表的科技论文数居全国医疗机构第22名。
医院奉行“以人为本、呵护健康、做百姓信赖的医院”的办院宗旨,树立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以温馨、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赢得了社会和患者的信任。先后获得&全国百佳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爱婴医院&、重庆市委市府&文明单位&、&重庆市明码标价示范单位&、重庆市首家&放心药房&等一系列荣誉称号。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57年7月至1966年6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原名重庆医学院综合医院、重庆医学院附属医院、重庆医学院、重庆医学院第一医院,1957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分迁来渝组建。1955年上半年,国务院批准调整部分高等学校院、系、专业设置和分布方案,决定将一些高等学校的全部或部分迁至内地建立新校或加强内地学校的建设,上海第一医学院内迁便是其中之一。4月上海第一医学院根据卫生部关于迁院的指示后,成立了重庆医学院筹建委员会,5月22日定校址在重庆市潘家坪地区。5月25日,经高教部党组、卫生部党组同意,重庆市人民委员会召开会议,市长任白戈到会宣布重庆医学院建院委员会正式成立。(1966年7月至1976年10月)
1966年“”席卷全国,刚成立近十年的重庆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固有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机构建制被工人宣传队、宣传队、革命委员会取代,实行已久的许多规章制度遭到破坏。但广大医护人员冒着走“白专道路”、当“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风险,坚守岗位,恪尽职守,发扬救死扶伤的精神,在常年抽调部分医护人员参加巡回医疗队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下,继续坚持医疗、教学、科研工作。(1976年11月至1999年12月)
10月,中共中央一举粉碎了“”反革命集团,结束了十年动乱。全国各行各业的工作开始在拨乱反正中逐步恢复正常。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医学科学的又一次来到了。(2000年1月至2007年)
迈入21世纪,随着不断完善,特别是随着国家全面启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城镇职工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以及国家对医疗卫生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对医疗卫生政策的调整,医疗市场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医疗工作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医院领导班子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强化目标管理,更加重视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医护质量、科研水平、教学工作等,并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同时,把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作为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和创造品牌效应的重要工作,加强对全院干部和职工的教育,使之增强质量意识、法律意识、安全意识及危机意识,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转变了观念,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医院各项工作得到跨越式发展。任国胜
任国胜,专业:普外、乳腺外科。职务:院长
职称: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傅仲学,专业:外科。职务:党委书记。
职称:教授、主任医师。
张巨霞,专业:内科(血液净化)。职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
吕富荣,专业:影像诊断学。职务:副院长。
高永良,专业:皮肤性病科。职务:副院长。
肖明朝,专业:泌尿科。职务:副院长。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64排螺旋CT
美国GE超导1.5T磁共振(MRI)
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PECT)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成立于1956年。在西南地区率先成立麻醉学教研室。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1999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成立重庆医科大学麻醉学系。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为一级临床医学学科博士点。 历届主任:董绍贤、蒋夏、、陈敦敏、。
现任主任:闵苏、。
该科立足临床麻醉并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二级临床学科。是重庆及西南地区麻醉技术力量和麻醉学专业教学实力最雄厚的科室及系部之一。拥有全国第一个麻醉学教学实验室,一个重庆市级医学中心(重庆市第一个疼痛治疗中心)。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现代麻醉学科体系,即临床麻醉,急救与复苏,PACU,疼痛诊疗。
全科有教授3位、副教授9位。博士导师1名、硕士导师7名。40岁以下师资均为博士和硕士。多人出国学习,目前有一名赴美国进行麻醉药理学的博士后研究。耳(鼻)咽喉科始建于50年代,由谭惠风、石义生、余廷龄、陆家熹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的耳鼻咽喉科专家从上海内迁重庆后建立,是西南地区最早成立的诊治耳鼻咽喉疾病的特色专科之一。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技术雄厚、设备一流、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耳鼻咽喉科中心。
该科对喉癌、的诊断和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国内率先开展鼻咽癌早期诊断筛选的研究,并不断创新对晚期喉癌、喉咽癌、鼻咽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能开展喉癌、喉咽癌的各种手术治疗及发音重建手术,其中,“改良声门水平切除治疗双声带癌”获得重庆市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开展颅面联合径路治疗颅底肿瘤获得成功,并在国内率先开展记忆合金支架预防和治疗全喉切除术后造口狭窄,减轻了患者术后痛苦,取得了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对变应性疾病及鼻腔鼻窦疾病的研究是giant科特色之一,进行了长期系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并注重与国外的学术交流。设有变态反应室,对及其它上呼吸道变应性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经验,同时,应用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疾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并较早开展了经鼻窦内窥镜视神经管减压术,脑肾液鼻漏修补术等疑难手术。
该科有先进的听力检测室,并配备有专职听力检测人员三名,对、脑晕、神经性耳聋等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经验,能进行各种助听器的验配,并与合作,建立“听力康复及助听器验配中心”。同时,我科积极开展鼓室成形术、面神经减压术、内淋巴囊减压术等耳显微外科手术,并准备开展电子耳蜗置入,使耳聋患者回到神奇的有声世界。
该科技术力量雄厚,人员结构合理,有教授2人,副教授6人,硕士生导师7人,留学归国人员2人,其中,医学博士2人,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及硕士研究生4人,形成了强大的科技队伍和合理的人材梯队。
本院耳鼻咽喉是国务院学位办授权的医学硕士授予单位,并接受各级耳鼻咽喉科医师进修及研究生培训任务,承担重庆医科大学医学一系的“耳鼻咽喉科学”教学工作
该科注重医疗与科研结合,积极开展耳鼻咽喉疾病的基础研究,承担国家及多项,多次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科研工作的开展,促进了我科临床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该科注意,拥有一大批现代化的医术仪器。如今我科有Alis-3型多导睡眠监控仪,眼震电图及前庭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功能检测仪,Hsm-Ⅲ脉冲YAG激光治疗机,OlympusAIE-10纤维喉镜及FF-99型光电子内窥镜显像仪AudiometerA2-26型中耳分析仪,Madsem-922型纯音测听仪,有多功能手术显微镜,STORZ鼻窦镜等大中型医疗设备,能满足我科临床所需。,男,教授,硕士生导师。1954年毕业于医学本科。1958年8月首批参加创建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庆医科大学肺科,曾任肺科主任、呼吸系疾病研究室主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长期从事肺科临床医疗工作,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50年代末在国内较早创建肺功能实验室,对、肺气肿、的诊断及防治有深入研究。曾任呼吸专委会主任委员。等编委。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及参编著作8部。1984年担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在此期间获全国先进院长称号。2000年退休,现返聘为肺科教授,工作至今。
,男,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当前任附一院肺科副主任,兼专业外语教研室副主任,中华医学会肺癌专委会重庆分会委员,重庆中西医结合呼吸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民盟重庆医科大学主委,渝中区政协委员,1989年赴英国圣玛丽医学院研修两年,2001年赴英国伦敦大学心肺学院研修三个月。主要从事各种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熟练掌握检、机械通气、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经皮针刺肺活检等诊疗技术,尤其擅长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癌的防治,以及各种疑难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在全国性医学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编医学专著两部和参加编写医学专著三部。
,男,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获得者。1990年重庆医科大学医学系本科毕业,1993年重庆医科大学呼吸系病学硕士研究生毕业,2006年重庆医科大学呼吸系病学博士。当前任附一院肺科副主任;重庆市预防医学会结核病控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医学会结核专委会委员兼秘书;呼吸专委会委员;重庆分会呼吸专委会委员。任《中华临床实用杂志》等杂志的编委。擅长机械通气、呼吸重症监护、耐药结核治疗及呼吸系感染性疾病分子防治研究。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在肺结核病的细菌和免疫及化疗研究中荣获2001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在肺结核病的细菌和免疫及化疗研究中荣获重庆市卫生局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科教成效显著。设有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下含二、三级学科博士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学位授权点2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传染病学、神经病学),省(市)级重点学科(二级学科)17个,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8个,有重庆市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1个、重庆市医学重点实验室3个,研究室13个,教研室22个,教学基地医院13个。每年承担了3000余名不同学制医学生的教学任务,能培养博士后、、、7年制、本科、专科等各种层次的医学人才。 医院始终坚持“科教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各级科技成果奖近60项,在科技统计源期刊上发表的科技论文数居全国医疗机构第22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院先后荣获“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医院管理年活动先进单位”、“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中华总工会“工人先锋号”、“爱婴医院”、重庆市委市府“文明单位”、“重庆市明码标价示范单位”、重庆市首家“放心药房”等一系列荣誉称号。重庆青杠老年护养中心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简称青杠老年护养中心)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投资兴建,是国家批准的第一家医院下属的养老机构,系2009年国家基本建设试点项目。中心集养生文化、康复理疗、医疗护理、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建成后将成为重庆市首家大型五星级标准的养老机构。 青杠老年护养中心位于重庆市青杠街道,距主城区22公里,占地面积773.19亩,由普通护养区、临湖高级护养区、临湖高档疗养楼、学术交流中心、青杠医院等组成,分三期建设。中心依托精湛的医疗护理技术、先进的仪器设备、优秀的管理团队,秉持“养生、文化、护养”的服务理念,以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服务,成为老人安享晚年的乐园。护养一区拟于2010年12月投入使用。【美丽舒适的环境】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VIP医院(简称)是西南地区唯一一家国际医院远,位于重庆经开区鸳鸯湖畔,拥有公园般的青山绿水和在市中心无法享受到的清新空气。
【良好的住院条件】
金山医院VIP部为您提供不同级别家庭式星级病房以满足您的需求,包括单人套间、家庭式两套间、高级3套间和5套间病房。
【先进的医疗设备和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
金山医院是重庆市唯一的综合性国际医院,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和国外的教授、医生和将为您提供专业的双语医疗服务和个体化护理。VIP部配备有标准医院应该具备的几乎所有部门和设备,包括门诊部、住院部、ICU、产房、检验科、超声波室,配有16排CT和数码X光机的放射科、手术室和血库等。依托重医大附一院的强大技术支持,从而确保了我们能够为您提供所有专业科室的高质量医疗服务。
【全新的服务理念】
预约就诊制度。如果您有任何疾病或问题需要我们的帮助,请提前通过电话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约定的时间为您安排您所需要任何科室的专家或教授,进行多对一的特需就诊服务,我们的护士将全程陪同您完成所有的检查和治疗,您的宝贵时间再也不会浪费在令人烦恼的候诊和交费之中。并且我们还会根据需要主动在今后定期随访您的健康状况。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论社会自由问题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论社会自由问题
1.资产阶级自由的问题
  在本章中,将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自由的批判,他们对在向共产主义过度的社会中社会自由的展望,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在同封建政权的斗争中发展了出版自由思想,他们对无产阶级政党内部表现自由[注:所谓表现自由是指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意愿、主张以及发表研究成果等自由。黑格尔认为人的本性之一是要求“自我表现”。马克思也说过人是自我表现的动物——译者]的态度,来探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最初是怎样评价人的自由——社会自由的。
  众所周知,马克思原来是以言论自由战士的姿态初次登上欧洲论坛,用它犀利的笔锋开始同封建政权作斗争的。马克思关于自由的论述,我们将在下一节里详细研究。马克思(还有恩格斯)所从事的这一斗争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汲取了近代民主的思想,而且还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这就是说,马克思、恩格斯在开始其社会活动的时候——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处——就不是作为资产阶级自由思想家,而是作为已经客服了资产阶级局限性的自由思想家,向封建政权提出了人类社会自由的主张的。
  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看穿了资产阶级自由的局限性。例如从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1844年)以及恩格斯的《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1843年)中,就可以了解到这一点。在上文中,恩格斯是这样论述法国革命所产生的民主制的。
  “法国革命为欧洲民主制奠定了基础。依我看来,民主制和其他任何一种政体一样,归根结底是自相矛盾的、骗人的,也无非是一种伪善……。政治自由是假自由,是一种最坏的奴隶制,政治平等也是这样。所以民主制和其他任何一种政体一样,最终要破产,……要么是真正的奴隶制,即赤裸裸的专制制度,要么是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即共产主义。”[注:恩格斯《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马恩全集中文版,第一版,第576页]
  第一,在这里,恩格斯提出,资产阶级民主制的自由是“假”的,仅仅是“徒具空名”的东西。但是第二,恩格斯也谈到了应该有“真正自由”地表现的自由。我们应当注意的,自然是后一个问题。当谈到“真正的自由”以及“真正的平等”时,恩格斯设想的是什么样的自由、平等呢?这种自由、平等与资产阶级民主制的自由、平等又有那些不同呢?
  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年)一文中,恩格斯一开头就谈到了导致产生“现代社会主义”的主要原因,指出现代社会主义的出现一方面是认识到现实中存在的资本家同雇佣工人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力的无政府状态的结果,但是另一方面,在思想史上,现代社会主义是对“十八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家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注: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恩全集中文版,第十九卷,第205页]恩格斯给这些思想家们下了这样的定义,认为他们是“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伟大人物”。
  那末,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是什么呢?恩格斯随后说明了这个问题。这些原则就是“理性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基于自然的平等”、“不可剥夺的人权”。这些取代了以往所有非理性的社会形态和传统概念[注: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马恩全集中文版,第十九卷,第205页]。由此我们可以确认这一事实,即: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对主张人类自由平等的近代民主主义思想怀有深深的敬意,并认为自己的思想是近代各种民主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但是,恩格斯接着指出,所谓“理性的王国”是“资产阶级理想化的王国”;所谓“永恒的正义”是“在资产阶级司法中得到实现”的;“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显而易见,恩格斯的这些指责,与法国那些“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思想家们提出的“各种原则”即他们的社会思想无关,而是与革命在现实中产生的结果相联系的。
  那末,革命所产生的“理性王国”的内容是什么呢?从法国制宪会议1789年8月通过的《人权宣言》中可以了解到这一点。《宣言》宣称,“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第一条),“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第二条),“主权归属国民”(第三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关于社会自由的规定。根据《宣言》,所谓自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第四条),法律“仅仅有权禁止有害于他人的行为”(第五条)。
  关于表现自由是这样明确记载的:“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第十一条)。但是,《宣言》对此也做了限制:“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然而,1793年的《山岳党宣言》废除了这种限制条款,米。明确表现了思想言论自由的绝对性:“不得禁止……用出版或各种其他方法发表自己的思想和意见的权利。……由于专制主义的存在或记忆犹新,故有表明这些权利的必要。”(第七条)
  但是,不言而喻,问题在于无论在法国革命哪个阶段的《宣言》中都可以见到关于私有权的主张。1789年的《宣言》宣称,“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当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所显然必要时,且在公平而预先赔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得受到剥夺”(第十七条)。而《山岳当宣言》对这个所有权的内容进一步做了具体规定,它明确宣称,“所有权就是各个公民有随意享受和处理其财产、收入、劳动成果和实业成果的权利”(第十六条)[注:《人权宣言集》岩波文库第128页。请参看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十八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关于人权、自由、平等、博爱言论选录》中有关部分。]
  无庸赘言,在为资产阶级民主制社会的出现所拟定的各项原则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最为重视、批判最多的,莫过于这个资产阶级的所有权,即私有财产制度了。在上述一些文章中,恩格斯指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新阶级的统治下,革命提出的人人自由平等的口号到头来成了徒有其名的东西。反过来说,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批判的,既不是“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本身,也不是《宣言》中所规定的其他基本人权,而是资产阶级社会里实现自由、平等的欺骗的、徒具形式的实体,以及作为其根源的私有制本身。应该认识到,恩格斯在谈到“继承”为法国革命进行思想准备的“伟大人物”们提出的“各项原则”时,他的意思是要继承人类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而恩格斯谈到是这些思想“进一步”、“更加彻底”的时候,他是在说,人们在学术方面已论证、调查了为完全实现人类的自由平等,废除私有制是必不可少的。
  从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创立之际,马克思起草该协会中央委员会一致通过的《协会临时章程》(1864年)的“前言”部分也可以看出这一点。马克思首先明确指出,创建国际工人协会是根据一下理由——即“工人阶级的解放”必须通过工人阶级自己去争取;为工人阶级解放而进行的斗争不是争取“阶级特权和垄断”,而是意味着争取“平等的权利与义务”以及消灭“任何阶级统治”的斗争;“劳动者在经济上受劳动资料即生活源泉垄断者的支配”正是“一切形式的奴役即一切社会贫困、精神屈辱和政治依附”的根源。因此,“伟大目标”是工人阶级的“经济解放”[注:马克思《协会临时章程》马恩全集中文版,第十六卷,第15页]
  在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人权的关系上尤其重要的,是下面一段:“他们宣布,这个国际协会以及加入协会的一切团体和个人,承认真理、正义和道德是他们彼此间和对一切人的关系的基础,而不分肤色,信仰和民族。
  他们认为,一个人有责任不仅为自己本身,而且为每一个履行自己义务的人要求人权和公民权。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由此不是也可以看出,马克思和第一国际的创始人认为,他们所从事的运动的任务就是通过人类的经济解放,使法国革命中关于“人权”的宣言变成对所有人都具有实际意义的东西吗?
  这一点应当特别引起重视。因为仅仅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使人类从剥削和财富不平等中获得解放的思想,从而把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仅仅理解为从剥削和财富不平等中获得解放,即仅仅理解为实现经济自由的倾向,是根深蒂固的。
  在论述社会主义制度下政治自由的本质的时候,苏联有关自由的理论总是引证资产阶级自由的徒有其表和欺骗性。苏联科学院国家法学研究所编纂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法的一般学说》(1970年)就是一例。这本书在论证民主的概念时(第八章,国家与民主)写道,“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我们是给予高度评价的。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这些思想成为现实,并赋予它们以真正的生命”。这段话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与此同时,在这本书的作者们在谈到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的“对立”,在谈到这两者“在原则上互不相容的性质”、“两者的质的差异”以及“前者对后者的优越性”,并声称社会主义民主是作为“对资产阶级民主的否定”而产生,资产阶级民主的“各种最后的特性与制度”只有经过“从本质上进行改造”才会成为工农政权所必需的东西的时候[注:蓝田勇监译《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一般学说》日本评论社1973年版,上卷311、313、314页],他们不应该没有觉察到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在为有限制的苏维埃自由进行辩护时,这种论点被再三引用。但是,只要不具体地说明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的“对立”与“质的差异”以及构成前者的“优越性”涉及哪些方面,这种论点就是没有意义的。这本书在下面还谈到了对“资产阶级民主的否定”的社会主义民主以及这个民主对资产阶级民主的“各种最后的特性与制度”的“本质上的改造”。并在同一章中论述说“新的工人国家吸收了劳动人民在争取自己权利的斗争中所获得的资产阶级民主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注:蓝田勇监译《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一般学说》日本评论社1973年版,上卷311、313、314]。看到这里,该作者们的见解越发难以理解了。结果,这本书一方面并没有明确回答社会主义自由为何物,另一方面,由于主张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利益一致,实际上得出来在社会主义,自由问题似乎并不存在的结论(第十二章,“国家、法与个人”)[注: 蓝田勇监译《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一般学说》日本评论社1973年版,下卷149-150页]。
  该研究所编纂的《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1970年)一书在论述自由的“阶级内容”时,是这样区别资产阶级自由与社会主义自由的:
  “对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来说,它(指自由——引用者)意味着资产阶级的各种关系摆脱一切封建压迫的自由以及商品流通、剥削雇佣劳动的自由。而社会主义来说,它意味着从资产阶级压迫下解放劳动……因此,自由如果同资本压迫下解放劳动相矛盾,它就是欺骗”[注:《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莫斯科1970年版,第62页]。
  这种论点必将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因为这种主张不是把剥削下获得解放列为人类自由中最根本的自由,而是在人类的各种自由中,仅仅把有关经济关系方面的自由拿来对比,却不去对比政治上的各种自由。实际情况是,资产阶级革命尽管有它的局限性,带来了剥削的自由,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政治自由。沙夫纳札罗夫在《社会主义民主》(1972年)一书中也认为,使人受到饥饿、剥削、危机和失业威胁的资本主义社会不能说是自由的,宣称社会主义带来了“真正的自由”,即“摆脱剥削和压迫的自由”[注:沙夫纳札罗夫在《社会主义民主》莫斯科1972年版,第170-171]。《科学共产主义》(费多谢也夫等集体编写,1972年)一书进一步发展了这种观点。在本书的第四部分“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向共产主义的过度”中依然是通过与资产阶级自由作对比来说明社会主义自由的。书中指出,资本主义仅仅是实现了私有制和剥削的自由,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人自由显然受到财产的限制[注:《科学共产主义》莫斯科1972年版,第446页]。关于资产阶级自由的这种论点实际上是企图在物质财富生产的发展中找出社会主义自由的本质的一个伏笔。
  事实上,以上关于资产阶级自由的一系列看法有它一定的道理,但问题在于,这种对资产阶级自由的认识是简单、片面的。
  前面提到的这些苏联理论家们忽略了这些事实,即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实现人类的真正的自由平等而否定私有制的,在这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是谋求以最完备的形式实现近代民主主义的自由、平等观念的思想。必需指出,这些理论家打着使自由具有实际内容的旗号,但他们却抛弃了对至关重要的自由本身的郑重态度。
  那么,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政治自由以及无产阶级专政与政治自由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如何设想的呢?
  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书中,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所应该经历的发展道路。根据恩格斯的论述,在第一阶段,首先建立民主的国家制度,由此奠定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假如无产阶级不能立即利用民主来实行直接侵犯私有制和保证无产阶级生存的各种措施,那么,这种民主对于无产阶级就会是毫无用处。”恩格斯为此提出了十二条最主要策略,其中丝毫没有包含对政治自由的限制[注:《共产主义原理》马恩全集中文版,第4卷,第367页]。
  这样,对私有制的侵犯本身就成为无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总目的。但这种对私有制的侵犯是否一定要伴随着对政治自由对侵犯呢?——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都没有提出明确的设想。然而,从前面引述的恩格斯的话中可以看出,所谓利用民主作为侵犯私有制的手段的命题,意味着政治自由和政治权利得的保障的居多数的无产者通过行使这种政治自由和政治权利来侵犯私有制。
  大家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承认革命的和平发展的可能性的。在《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稿批判》(1891年)中,恩格斯写道:“可以设想,人民代议机关把一切权力集中在自己手里,只有取得大多数人民的支持就能够按照宪法随意办事的国家里,旧社会可能和平地进入新社会”[注:恩格斯 《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稿批判》马恩全集中文版,第22卷,第273页]。在这里,虽然还不清楚恩格斯出于何种考虑而使用了“和平的”这个字眼,但可以认为,“只有取得大多数人民的支持”就能够随意办事这句话,指的是政治上的各种自由和权利得到完全保障的情况下进行的过渡。
  总之,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末能看到无产阶级专政的实现,所以从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是不可能得到有关无产阶级专政和政治自由关系的明确回答的。在新政权下,政治自由应该摆在什么地位呢?——这必需根据列宁的革命设想以及俄国革命的实际过程来具体搞清楚。
2.出版自由
  如前所述,马克思是作为言论自由的战士而登上论坛的。马克思在开始其社会活动时的第一篇论文《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就是批判政府欺骗性的出版限制政策的(这篇论文写于1842年,在德国末发表,翌年发表于瑞士)。1842年4月后,马克思成为《莱茵报》的撰稿人,同年十月任主编。马克思作为这家报纸的撰稿人提出第一个问题就是出版自由。《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谈到就是这个问题。如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这个副标题中所看到的那样,这篇文章对莱茵省议会关于出版自由问题进行的审议作了详尽的研究,对审议中的观点逐一进行了分析和批判(这篇论文发表于1842年,从发表的顺序看,这篇文章是第一篇论文)。随后,马克思在《莱茵报》上撰写的文章《第179号社论》(1842年),也提出了学说活动自由的问题。如从标题所知,《的查封》一文涉及的也是出版自由的问题。
  这样,在抗议书报检查而离开《莱茵报》,着手研究黑格尔的法哲学和犹太人问题之前,马克思一直最重视表现自由以及学术自由是的问题,并同政府对这些自由的限制进行了斗争。
  但是,对我们说来,重要的不仅是确认卡尔·马克思以言论自由战士的姿态登上论坛的事实。更重要的,是要了解马克思是怎样评价言论出版自由对于人类的价值的。从这种思想出发,在这里要仔细研究,马克思在上述一系列论文中是基于什么理由或根据,对官方限制出版自由的规定加以诘难的?马克思从几个观点展开了批判,在这里准备举出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论点。
  首先,马克思提出的第一个论据是:出版限制、书报检查妨碍了对真理的探索。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他引述了书报检查令中所谓“书报检查不得阻碍人们严肃和谦逊地探讨真理”这段话,指出这个规定是使研究离开真理,使研究对末知的第三者顾虑重重的命令。他反问到道,一面耽心着第三者,即书报检查,一面从事研究难道还不失去真理吗?而真理探索者的义务难道不正是毫不犹豫地向着真理前进吗?马克思指出:“真理像光一样,它很难谦逊;而且要它对谁谦逊呢?对它本身吗?Veoum index sui et falsi(真理是它自己和虚伪的试金石)那么,对虚伪谦逊吗?
  如果谦逊是探讨的特征,那么,这与其说是害怕虚伪的标志,不如说是害怕真理的标志。谦逊是使我寸步难行的绊脚石。它是上司加于探讨的一种对结论的恐惧,是一种对真理的预防剂。”[注: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马恩全集中文版,第1卷,第6-7页]在这里马克思展示了这样一种论点,即在探索真理上,研究过程的绝对自由以及发展研究成果的绝对自由都是不可缺少的。反过来说,表现自由成了探索真理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在《第179号社论》的论文中,马克思也从同样的观点出发,对《科伦日报》的社论进行批判。这家报社的社论一方面鼓吹学术研究自由,但同时又竭力主张应该把学术研究自由的需要同学术研究范围之外的东西区分开来——对这种为某些书报检查制造根据的主张,马克思是这样予以反击的:“科学研究的界限不由科学研究本身来决定又有谁来决定呢?根据该社论的意见,科学的界限由它来决定。由此可见,社论承认“官方理性”的存在,这种理性不向科学学习,反而去教训科学,并俨然成为一种科学的预见,规定科学家应该有多粗的胡须才能成为世界智慧的化身。社论相信不包检查的科学灵感。”[注:马克思《第179号社论》 马恩全集中文版,第一卷去,第112页]
  真实的裁判者不是“官方理性”而是科学探索本身——用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对照今天苏联意思形态政策的实质,是极其重要的。
  马克思提出的第二个论据是,在法律责任方面,应该把思想的表现同行为区分开来,思想的表现本身应置于追究法律责任的范围之外。在批判书报检查令的论文中,马克思提出了如下主张:“凡是不以行为本身而以当事人的思想方式作为主要标准的法律,无非是对非法行为的公开认可……
  我是由于表现自己,只是由于踏入现实的领域,我才进入受立法者支配的范围。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我的行为就是我同法律打交道的唯一领域……可是追究倾向的法律不仅要惩罚我所做的,而且要惩罚我所想的,不管我的行为如何。”[注: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马恩全集中文版,第一卷,第16、17页]
  正像马克思自己向阿·卢格所说的那样[注:马克思致阿·卢格(日)》马恩全集中文版,第二十七卷,第426页],与以往的论文不同,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中,他是从“另一观点”研究了出版自由的问题(日)。在这里,马克思提出了第三个论据——出版工作的崇高社会使命。
  马克思认为出版是人民自我认识的形式。
  “自由的出版物是人民精神的智慧,是人民自我信任的体现,是吧个人同国家和整个世界联系起来的有省的纽带;自由的出版物是变物质斗争为精神斗争,而且是把粗糙的物质形式理想化而获得体现的文化。自由的出版物是人民在自己面前公开忏悔,而真诚的坦白去,大家知道,是可以得救的。自由的出版物是人民用来观察自己的一面精神上的镜子,而自我认识又是聪明的首要条件。它是国家精神,这种精神家家户户都像付出比用煤气灯还少的花费就可以取得,它无所不及,无所不在,无所不知,它是从真正的现实中不断涌出而又以累增的精神财富汹涌澎湃地流回现实去的思想世界。”[注:马克思《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马恩全集中文版,第一卷,第75页]
  马克思赋予出版,从而也赋予著作工作以意义如此广泛的国民自我认识活动的性质,他不认为著作工作是其他什么东西——例如谋生手段——而把著作看做是目的本身。马克思并不否认作家“当然必需挣钱才能生活、写作”“作家绝不把自己的作品看做手段。作品就是目的本身;无论对作家和其他人来说,作品本身不是手段,所以在必要时作家可以为了作品的生存而牺牲自己个人的生存”[注:马克思《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马恩全集中文版,第一卷,第87页]
  赋予出版、著作以如此意义的马克思不能容忍把出版自由同其他自由——如商业自由——相提并论。马克思认为出版领域极崇高的领域。为了维护某一领域的自由,必需掌握这个领域的自由的本质。马克思指出,把出版自由作为一个一种行业自由,是“在未保护之前先行扼杀的一种对出版自由的保护”,不能说降低为行业的出版是忠实于它的性质的,不能说这样的出版是与其崇高性相称的,也不能说这种出版是自由的。这样,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出版的最主要的自由就在于不要成为一种行业。”[注:马克思《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马恩全集中文版,第一卷,第86页] 马克思在这里所论述的,并不是印刷业者及出版业者的经营自由,而是作者本身的出版,即著作工作的自由。
  为防止出版物给社会造成有害影响,出版检查是必要的——马克思提出的第四个论据就是对这一主张的反驳。正因为这一主张已成为今日苏联的既定国策,所以应该仔细精读马克思下面这段反论。
  “从出版自由的本质自身所产生的真正检查是批评。它是出版自由自身产生的一种审判。检查制度是政府垄断了批评。但是,当批评不是公开而秘密的,不是理论上的而是实践上的时候……当它不是理性的利刃而是作为专横的钝剪的时候,当它只想批评而不想受到批评的时候……错误地把个别人当作普遍智慧的化身,把强力的命令当成理性的命令……而把粗暴蛮横当作论据有力的时候——这种情况下难道批评不是失掉它的合乎理性的性质了吗?”[注:马克思《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马恩全集中文版,第一卷,第68页]
  在批评书报检查令,维护出版自由时马克思提出的论据还有很多,不止以上列举的那些。但在这里仅再举出一个,这就是把出版自由摆在实现人类普遍自由的位置上的观点。马克思认为否认出版自由就是否认人类自由[注:马克思《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马恩全集中文版,第一卷,第46页]。按照马克思的看法,要是应该拒绝作为作为实现普遍自由的自由出版以及出版自由,那么就更因该拒绝作为实现特殊自由——即实现政府垄断的特权——的书报检查以及检查下的出版[注:马克思《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马恩全集中文版,第一卷,第58页]。
  最后应该指出马克思所论述的、与维护出版自由相联系的各种自由的相互关系问题。这同时也是马克思维护出版自由的最后的主要论据。马克思这个论点就是,在出版自由这个特定自由遇到危险时,自由本身一般也就面临危险了。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没有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是泡影”。接下来,他就这样写道:
  “自由的一种形式制约着另一种形式,就像身体的这一部分制约着另一部分一样。只要某一种自由成问题,那么,整个自由都成问题。只要自由的某一种形式受到排斥,也就是整个自由受到排斥,……自由的存在注定要成为泡影,而不自由究竟在什么领域内占绝对统治地位,将取决于纯粹的偶然性。”[注:马克思《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马恩全集中文版,第一卷,第95页]
  因此,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当自由的某个特殊存在成为问题时,不懂得这是在特殊领域内表现出的普遍性问题,而认为这不过是个特殊问题——没有比这种思想更荒谬的了。马克思的这一提示,是向容易对人类各种自由采取不一致态度——例如对某种自由极其敏感,对某种自由又非常迟钝——的人们的严重警告。
  大概还没有人否认马克思在年主张出版自由时提出的上述论据的正确性、真实性。这些论据被看做是具有超制度性质的真理。应该说,嘴巴里在讲马克思的自由理论的人却没注意到马克思关于“出版自由”的论述,这不仅是根本无法理解的,也是极其荒谬的。而奇怪的还在于,人们在论述社会自由和言论出版自由时虽然引用弥尔顿的《言论自由》(1644)和J·S·密尔的《论自由》(1859),却对马克思的论文只字不提。因为,马克思关于“出版自由”的论述在内容上不仅不次于弥尔顿和密尔,而且在有关自由的论据上甚至还要胜过密尔,在逻辑推理的严谨和尖锐性上,这些论述都是无可比拟的。阿·卢格在1842年7月的《德意志年鉴》上撰写了关于关于马克思《莱茵报》论文的评论。他写到:“关于出版自由,以及捍卫这种出版自由方面,从来没有、甚至也不可能有比这说得更深刻透彻的了。”[注:格列维奇《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新闻理论的创始人》莫斯科1973年版,124页,请参看林海著《马克思传》一书,中文版,第53页] 卢格的话在七十年代的今天仍然适用。
  尽管如此,在今天的苏联——还不仅限于苏联——并没有正确对待马克思早期的出版自由思想。在论述马克思关于自由的思想时,大多是无视马克思的这些早期著作,不然也是把这些思想同马克思论述的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混同起来。总而言之,这是丢掉了社会自由的观点,丢掉了马克思有关自由理论的精髓。其原因之一就是对列宁、更正确些说是对列宁的指示作了教条主义式理解。众所周知,列宁曾经指出,在《莱茵报》工作时期,“可以看出马克思已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然而马克思还没完成这个转变,[注:列宁《卡尔·马克思》列宁全集中文版,第二一卷,第59页]但是,不具体分析《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的唯心主义是以怎样的形式存在于那些问题上,而只凭列宁的话就轻视这个时期的马克思的思想,抛弃了他那些隐蔽在唯心主义言词中的对事物的深刻洞察,这难道不是非科学、非建设性的吗?
  在《莱茵报》工作时期的马克思关于出版自由的主张中常常受到批判的,就是关于著作工作的自我目的性的问题。例如在弗里德冷代写的《马克思恩格斯与文学问题》(1962年)中,就把马克思的这个命题以及否定作为行业的出版的命题理解为具有夸大精神活动、贬低物质活动意义的唯心主义观点[注:弗里德冷代《马克思恩格斯与文学问题》莫斯科1972年版,第70页]。格列维护奇的《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新闻学理论的创始人》(1973年)一书也把马克思关于著作活动的自我目的性的命题看做是唯心主义[注:格列维护奇《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新闻学理论的创始人》(1973年),第128页]。正如弗来维尔曾经指出的那样,马克思是利用这个命题来证明马克思从未承认过的、“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的某些正确性”的说法是绝对错误的[注:弗来维尔《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研究》国民文库版,1955年版,第64页] 。但是,弗来维尔随后所指出的,马克思在谈到著作活动的自我目的性时,他不仅是为了保护作家的自由,使作家不屈于商业主义、腐败和资本。应当认识到,马克思主张,著作活动应是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的人类精神的自我表现。按照中野彻三的看法,马克思所说的这种自我表现正是,在不是作为强制或作为其他目的的手段的活动中,为“积极发展、实现和创造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这一人类根本需要的自由[注:中野彻三《马克思主义与人类自由》,《现代与思想》第19号,1975年3月,第63页]。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所说,它是属于“在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以本身作为目的的人类能力的发展”得以繁荣的真正的自由领域[注:马克思《资本论》中文版(郭大力、王亚南 译)第三卷,第962、963页]。
  与此适成对照,柯尼琴著的《列宁关于出版物的党性与自由的理论》一书,重视马克思上述论文中有关自由的论述,在对马克思关于自由的论述的理解上没有出现混乱,也并不认为关于著作活动的自我目的性的命题就是唯心主义等等。在这些地方,在苏联同类书中是独一无二的。但就是这个柯尼琴也仍然是以列宁的那段评语为依据,没有放弃认为《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是“民主主义的,还不完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立场[注:柯尼琴《列宁关于出版物的党性和自由的理论》莫斯科1971年版,第11页]。不仅如此,柯尼琴还严重歪曲了马克思的话。马克思指出“出版最主要的自由就在于不要成为一种行业”之后,补充道:“把出版物贬为单纯物质手段的作家应该遭受外部不自由——检讨——对他这种内在不自由的惩罚”[注:马克思《第六届莱茵省议会辩论(第一篇论文)》马克思全集中文版,第一卷,第81页]。 而柯尼琴却把这段话说成是“在开始一般地反对所有书报检查令的马克思,在这里又把它作为与资产阶级出版物唯利是图性质作斗争的一种手段而加以认可了”[注:柯尼琴《列宁关于出版物的党性和自由的理论》莫斯科1971年版,第189页]。柯尼琴一方面对马克思这段辛辣讽刺如此歪曲,另一方面却对马克思关于“从出版自由的本质自身所产生的真正检查是批评”的论述一声不吭。人们不能不怀疑,这种歪曲和沉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立场上的矛盾及混乱的责任,是否应该完全归于作者自身——特别是正因为像后面要谈到的那样,这是一个对苏联“三六年宪法”作了独特的、而且是动人的解释的人物——总而言之,这种立场是为了给社会主义社会下,对言论出版自由的限制正名而做的准备。
  不能认为,马克思“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之后就放弃了他在《莱茵报》期间,在批判书报检查、维护出版自由时所提出的观点。几年之后,作为当事人,马克思同政府压制言论的行为进行了斗争。1848年,担任《新莱茵报》主编的马克思、编辑部成员恩格斯,以及发型负责人海尔曼·科尔夫被控违法。第一次审判于1849年2月举行,在法庭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用事实同法律条款相对照,详细说明了这一控诉是站不住脚的。但更为重要的,马克思、恩格斯在法庭上联系报纸的维护自由的社会使命,提出了出版自由的主张。
  马克思是这样说的:“报纸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所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注:《新莱茵报审判案》马克思的发言,马恩全集中文版,第六卷,第275页]与过去不同的是,在这里,马克思强调指出了站在维护自由立场上的报纸具有官方批判者的性质。
  恩格斯从报纸负有说真话的使命的观点出发,对陪审员这样谈到了出版自由:“如果禁止报道它所目睹的事情;如果报刊在每一个有分量的问题上都要等待法庭的判决;如果报刊不管事实是否真实,首先得问每个官员——从大臣到宪兵——的荣誉和尊严是否会由于所引用的事实而受到损伤;如果把报纸置于两者之一的地位:或者歪曲事实,或者是完全避而不谈;——那么,各位先生,出版自由就完结了。如果你们想这样做,那么你们就宣判我们有罪吧!”[注:《新莱茵报审判案》恩格斯的发言,马恩全集中文版,第六卷,第275页]
  陪审员向被告宣布了无罪的判决[注:《“新莱茵报”被宣判无罪》马恩全集中文版,第六卷,第689页]。
  无可否认,马克思、恩格斯在科伦法庭上阐明的主张发展了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提出的观点。1851年,当海尔曼·贝克尔计划出版马克思的全集时,马克思为这个全集的第一卷寄去了他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注: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马恩全集中文版,第一卷,第3页],这说明在许多年之后,马克思也并没有为把年轻时的论文再次献给读者而感到有什么羞耻。不仅如此,马克思在同普鲁士书报检查令做斗争时提出的观点,在他和恩格斯晚年的思想中仍大致可以依然如旧的地看到。
3.党的纪律与表现自由
  马克思、恩格斯尊重表现自由的立场不仅贯穿在不屈从于政治权力上。他们认为,就是在由每个人自由意志组成的无产阶级政党中,也应坚持这一立场。马克思恩格斯自己就是一贯这样做的。可以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人类社会自由问题上的这种立场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类自由的地位的展望。
  从恩格斯晚年的一系列书信中,可以找到他关于党的纪律与党内表现自由间关系的极为重要的意见。举一些例子。
  第一,对丹麦社会民主工党处分党员问题的意见。丹麦社会民主工党创建于1876年。后来党内出现了改良主义派和革命派。1889年,丹麦党的中央委员会决定将党内少数派开除出党。有个被开除的革命派领导人格·特利尔就这一事件征求住在伦敦的恩格斯的意见。为此,恩格斯在给特利尔的信(日)中就俩个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恩格斯首先批判了特利尔宗派主义的政治路线——即主张无产阶级政党应在原则上完全拒绝同其他政党的合作,即使这是暂时的。但是,恩格斯也不赞成批判特利尔政治路线上的错误直接与组织上的开除联系在一起。恩格斯说,目前任何社会主义工党也绝不要按照丹麦方式对付“自己队伍中产生的反动派”。恩格斯这样回答的根据到底是什么呢?
  “每一个党的生存和发展通常伴随着党内温和派和极端派的发展和相互斗争,谁如果不加思索地开除反动派,那只会促进这个派别的增长。工人运动的基础是最尖锐地批评现存社会。批评是工人运动生命的要素,工人运动本身怎么能避免批评,想要禁止争论呢?难道我们要求别人给自己以言论自由,仅仅是为了在我们的队伍中又消灭言论自由吗?”[注:恩格斯《致格·特利尔》(日)马恩全集中文版,第三十七卷,第323页]
  在这里,恩格斯指出,为了党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必需在党和工人运动内部保障批评的自由,开展自由的思想斗争。作为这一切的结果而在内部出现相互斗争的派别对于党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毋宁说也是必要的。恩格斯的最后一段话特别值得注意。这显示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为从国家政权手中赢得自由的斗争与保障无产阶级政党内部的表现自由是相互联系的。他们过去在要求出版自由时的各种论点并非是单纯作为从国家政权手中赢得自由的论据而提出来的,这些论点不仅适用于国家这种组织,而且也适用于自愿结合的组织。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德国社会民主党本身出现的——正确地说,是将要出现的——处分问题。使该党处于非法地位的《反社会党人法(1878年制定)》到1880年虽然失效了,但在1890年社会民主党内却出现了没有考虑到这个政治条件的变化、追求冒险主义的“青年派”,他们对党的领导机关展开了批评。恩格斯看透了社会民主党的领导们——特别是威·李卜克内西和奥·倍倍尔急于处理这个问题的打算,表示出极大的耽心。
  在给弗·阿·佐尔格的信中(日),他一面陈述“青年派”谴责党的领导机关,结成反动派的情况,一面这样写到:“在反社会党人法案废除之后,要禁止这样做简直是不可能的。党已经很大,在党内绝对自由地交换意见是必要的。”在这段话之前,恩格斯说:“帝国最大的党的存在不可能不在党内出现许多各种各样的派别,所以即使是施韦泽式专制(即在党内独断专行——引用者)的假象也应当避免。”[注:恩格斯《致弗·阿·佐尔格(日)》马恩全集中文版,第三十七卷,第435、436页]恩格斯自然不是否定组织开除这种处分方式本身,他认为,开除只应该在“有说服力地证明这种行为对党的危害”时采取,仅仅是着眼于对“成立反动派的谴责”是不明智的作法[注:恩格斯《致弗·阿·佐尔格(日)》马恩全集中文版,第三十七卷,第436页]。
  在给弗·阿·佐尔格写了这封信的第二天,又写信给李卜克内西,直接提出了一下意见:“……但是要注意,不要为未来的苦难撒下种子。不要造成不必要的牺牲者,要表明你们那里充满着批评的自由,如果非开除不可,那只有举出昭然若揭、证据确凿的卑鄙行为和叛变行为的事实(明显的行为),才能开除。”[注:恩格斯《致 李卜克内西(日)》马恩全集中文版,第三十七卷,第441页]
  应该注意的是,在给佐尔格和李卜克内西的信中,开除出党的依据不是由于表达意见,而是由于进行了明显有害的活动,恩格斯的这一观点同他的党内批评,讨论自由的主张是同等重要的。这不由使人想起马克思在1842年的论文中对发表意见(尽管这本身也是一种行为)与实际行为的严格区分,以及主张只有行为才是法律对象的论述。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大约经历了五十年,又重新出现在恩格斯关于党内表现自由的主张中。
  但是,在发表马克思论文的问题上,恩格斯自己也必须同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机关对言论的限制作斗争。
  德国社会民主党准备在1891年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上决定新的党纲。恩格斯认为,利用这个机会在党的机关杂志上发表马克思十六年前(1875年)写下的“哥达纲领批判”,对制定新党纲是会有帮助的。但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领导机关不愿意发表这篇文章。如恩格斯所揭露的那样,社会民主党的领袖们企图阻挠这篇文章的发表。结果,马克思的文章虽然在党的机关杂志《新时代》以及党中央机关报《前进报》上发表了,但党的领导机关却警告《新时代》杂志,如果以后再发生类似事情就把这家杂志置于党的出版检查之下[注:恩格斯《致倍倍尔》(-2日)马恩全集中文版,第三十八卷,第82页]。恩格斯在给倍倍尔的信中提到了这件事,同时,在信中,恩格斯严厉批评了倍倍尔为首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领导们压制党内表现自由的做法。
  恩格斯甚至断言,社会民主党的领导机关对党的报刊所采取的态度是把反社会党人法带进了自己的队伍中,这与普鲁士反动、残酷的内务大臣普特卡默的所作所为是没有什么区别的。然而,这对恩格斯个人算不得什么。在谈到自己时,恩格斯这样明确宣称:“如果我要讲话,任何国家的任何党都不能迫使我沉默”。恩格斯更重视的是理性自由对社会主义和运动的意义。
  “你们——党——需要社会主义科学,而这种科学没有发展的自由是不能存在的……在德国党和德国社会主义科学之间哪怕是有一点不协调,都是莫大的不幸和耻辱,更不用说分离了。执行委员会和你本人对《新时代》以及所有出版物保持着并且应该保持着相当大的道义上的影响,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你们也应该而且可以以此为满足。”[注:恩格斯《致倍倍尔》(-2日)马恩全集中文版,第三十八卷,第88页]
  恩格斯进一步论述了党的纪律问题。他忠告说,不应忘记,在任何情况下,党的纪律都不能像小宗派那样的苛刻。
  最后,再来看一看,恩格斯关于党的报纸的论述。他在日给倍倍尔的信中这样写道:
  “即使是依赖一个工人政党,也是一种痛苦的抉择。而且,即使抛开金钱问题不谈,做隶属于一个党的报纸的编辑,对任何一个首创精神的人来说,都是一桩费力不讨好的差事。”[注:恩格斯《致倍倍尔》(日)马恩全集中文版,第三十八卷,第517页]
  尽可能办一份绝不站在依赖的立场上,甚至不依赖党和金钱的报刊——马克思、恩格斯在很早以前就提出了同样的意见。在这封信中再现了马克思在早年维护出版自由时提出的著作活动就是目的本身的观点。恩格斯进而警告了报刊的在“国有化”——在这里是指党内中央集权式的报刊发行、编辑方针——上走得太远会造成的弊病后,就党的报刊应有的面貌提出了如下建议:
  “你们在党内当然必须拥有一个不直接从属于执行委员会甚至党代表大会的刊物,也就是说这种刊物在纲领和既定策略的范围内可以自由地反对党所采取的某些步骤,并在不违反党的道德的范围内自由批判纲领和策略。你们作为党的执行委员会,应该提倡甚至创办这样的刊物,这样你们在道义上对这种报刊所起的影响,就会比对一半是违反你们意志创办的刊物要大。”[注:恩格斯《致倍倍尔》(日)马恩全集中文版,第三十八卷,第517-518页]
  读了上面引用的部分,也许有的读者会不由得怀疑起自己的眼睛,然而这确实是恩格斯的话。苏联出版的资料集《马克思和恩格斯论出版》(1972年,编辑就是前面所提到过的格列维奇)虽然,也收入了这封信,但却全删去了上面引用的部分。
  党的报刊不仅可以独立于党的机关、在党的纲领和策略的范围内批评党所采取的某些步骤,而且可以在党的道德所容许的范围内批评纲领和策略本身——恩格斯关于党的刊物这一思想是从在科学的基础上彻底发展社会主义理论与运动的立场上产生的。无论它给过路斯大林迷恋——日丹诺夫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者们造成了多大的震动,它仍无可置疑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之一的恩格斯(按照恩格斯的说法,也是马克思)的思想。像后面要讲到的那样,列宁也是继承并实践了这一思想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死亡外科医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