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家里有三个病号住院,一直在协和医院住院部照

偌大医院只剩一个住院病人 医生3个月没拿到工资-医院|工资-浙江在线-浙江新闻
传播学评论
天天房交会
杭州晴到少云 38~28℃
 |  |  |  |  |  |  |  |  |  |  |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偌大医院只剩一个住院病人 医生3个月没拿到工资
浙江在线04月01日讯
瑞安第二人民医院是市(县)级国家全民事业单位、二级综合性医院,如今医院该有的600多种基本药缺300多种;医院留下的最后一名住院病人,竟然要自己掏钱买氧气;医生已经3个月没有领工资了……
  这家基本处于瘫痪状态的医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昨天,记者进行了多方采访。
  医院大唱空城记,唯一一名住院病人要自己买氧气
  瑞安市有6家市级医院,瑞安第二人民医院是其中一家。它创建于1956年,是一所二级综合性医院。
  但这家医院现在的状况,却有些出乎意料。
  昨天早上9点半左右,瑞安第二人民医院的挂号处空空荡荡,屋内坐着一名男子。
  记者说,想挂号看感冒,男子的回答有点搞笑:自己到楼上去看看有没有门诊医生,有医生就直接看病,“不过不保证有药。”
  记者走到二楼、三楼的门诊,办公室大门紧闭,没有一个医生。再回挂号室,那名男子说,可以去急诊室看看。
  急诊室里,也只有一名医生,一名护士。这位姓白的医生说,医院的急救药比较缺,建议记者换家医院:“接到急救电话,一般都建议病人转院,如果实在来不及转院,就先抢救,然后再转院。”
  “我们都是提心吊胆在上班。”白医生说。
  记者表明身份后,几名医院职工向记者说出了实情。
  药房的药剂师李医生指着药房的空架子说,600多种药缺了300多种,别说急救药,连感冒药、消炎药都缺了,医生看病,只能有什么药,开什么药。
  在这种情况下,全院只剩下一位病人――靠呼吸机呼吸的郭大爷,因为病危不适合转院,无奈留下。
  “整幢楼就剩他一个人了。”郭大爷的保姆告诉记者,医生虽然每天查房,但面对没药的困境,也束手无策。大爷需要的氧气、吸痰器,都是大爷的女儿买的。
  上海私企接管2年,经营不善资金断链
  医院一位韩姓医生告诉记者,医院170多位职工的工资有3个月没发了,外聘的医生基本走光,只留下有事业编制的老职工顶着。
  一家市级医院怎会落到如此境地?韩医生说,这是医院被托管给上海一家私人公司的缘故。
  “这是一家私人公司,他们没有行医经验,管理权、经营权都是他们的,3个月换了4个院长,这医院能管理好吗?”医生们说。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瑞安市卫生局党委副书记戴文风的解释是,当年医院经营不善,卫生局尝试改革,2005年10月份将医院托管给温州利济医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后,经营状况有所好转。
  但到了2008年,医院经营状况再次下滑。2009年,利济将股份转给上海丰菡实业有限公司,医院的管理权和经营权都归公司所有。“卫生局和公司只有监督等关系,没有利益方面的瓜葛。”戴文风说。
  但上海丰菡实业有限公司接手管理后,医院继续亏损。投资方称他们没有钱继续投资。
  “没有钱,哪来的钱买药、发工资。”一位姓沈的麻醉科医生告诉记者,据他所知,医院欠医药公司至少100万元的债务,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医院职工虽然还保留事业编制,但工资是由上海丰菡实业有限公司发的。公司不拿钱,他们就没工资,“今年3月开始,我们就联系不上公司的人了。”
  公司聘用游医当“专家”,没行医资格还开大药方
  “为了赚钱,这家企业前后找来了10多位没有行医资格的游医,来冒充专家,不能做的手术也接。”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他透露,医院聘用的一位所谓妇产科专家,在不能提供行医资质证明的情况下依然看病,不仅挂号费贵,还开“大药方”,100多元就能配齐的药,开了2000多元。
  没有行医资格,竟然能从医,难道瑞安卫生局不管吗?
  戴文风对此表示:“我们一直在进行日常监督,今年3月24日我们查到医院在医疗管理、医疗安全方面存在问题,医疗感染、药品缺乏、投资不足都很严重,就下达了整改通知书,限期是15天。”
  但记者了解到,通知书下达已经一周,公司方面没有任何动静。
  公司希望医院被查封,卫生局则打算求助法律
  医院目前已经处于瘫痪状态,托管公司上海丰菡实业有限公司有何打算呢?
  戴文风说,目前有两种方案:限期整改;或是公司主动放弃医院的管理权。前两天,该公司曾派过代表来卫生局进行协商。
  “他们希望医院能被查封,这样就不用补发员工工资、处理医院的亏损状态。但我们是希望医院能继续开下去,可以方便周边市民就医。”戴文风说,工资问题已经让劳动部门处理。缺药的问题比较麻烦,经营权在公司方手上,卫生局不可能拿出钱去补药。
  可是现在上海丰菡实业有限公司又不想整改,又不想放弃管理权,难道让医院继续维持瘫痪状况吗?
  戴文风说,签订托管合同时,没有约定医院出现类似状况卫生局有权收回管理权等相关内容,他们现在在咨询律师,希望能靠法律来解决问题。
  截至发稿时,记者未能联系上这家上海公司,本报将继续关注此事。
驻温州记者 苗丽娜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后发表评论。
&民生帮帮帮【三湘农民健康行】一项新制度与三个老病号
  <FONT face=仿宋_GB日,48岁农妇石梅香正在花垣县麻栗场中心卫生院住院治疗,她十天前刚接受完脱肛治疗手术。下这个决心,她花了十五年。
  红网记者 曾小颖 湘西报道    连日来,记者随“三湘农民健康行”采访团踏访了了湖南湘西自治州花垣县、吉首、泸溪等县市的乡镇卫生院,采访了几位老患者,记录了他们在求医问药的过程中,被基本药物制度这一“药不赚钱”新政策所改变的命运。    这些最质朴的乡民,也许他们并不懂什么是制度设计,甚至连基本药物制度的名字都叫不上来。但就是这一政策降下来的十几元几十元药费,真正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因脱肛熬了十五年的农妇这次走进了手术室      十五年前,石梅香怀孕产下一女,因体虚留下了脱肛的毛病。她嫌治疗太贵,又觉得脱肛丢人不好声张,一直拖着没治。熬了十多年,时时复发,苦不堪言。直到有人告诉她——“看病(新农合)有报销,卫生院里‘药不赚钱’”。    “这次复发,我一想,看病抓药都这么优惠,熬了十五年的病,这次该彻底治治了。”于是她坦然走进卫生院做了治疗脱肛的手术。石梅香说,倒不是她完全出不起这个钱,但是“药不赚钱”的说法让她给了自己一个好理由。    主治医生杨建祥说,目前石梅香术后恢复良好,尚未结账出院,有新农合和基本药物制,估计石梅香需承担六七百元的费用。而原来这样一台手术下来没有三四千元出不了院。    石梅香说她也不清楚脱肛算是多大的病,但足足磨了自己十五年。如果不是这次手术解脱了痛苦,说不定自己哪天就想不开寻“解脱”了    一年住15次院的老人:“医生你是不是算错了”    8月31日,泸溪县洗溪镇中心卫生院住院部。60岁的杨兴发正在病床前服侍80岁的母亲邓儿老人,这是邓儿老人今天第13次住院,而去年她住了15次院。    邓儿老人是吉首市泸溪县邓家坪村人,患有冠心病、支气管哮喘病等慢性病多年。“去年住一次院要四五百,今年只要100多元就能搞定,感觉医疗费是一年比一年少。现在老百姓看病负担轻多了。”邓老的儿子杨兴发说。    80岁的邓儿老人多年来住院都需注射抗生素氨苄西林一舒巴坦,“同在洗溪镇卫生院,这药以前要80元,现在只要15元。开始我老娘以为是医生弄错了,后来才晓得是我们这里这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杨兴发刚从教育部门退休,家中也不宽裕。他连夸“这个政策好,让我养娘(治病)没压力了。”    也许是输液补充了体能的原因,邓老太太精神不错,听着儿子杨兴发和记者聊,她又忍不住对着医生说“医生你是不是算错了”。杨兴发说,母亲这句话已经唠叨大半个月了。    鼻癌晚期患者:“我又多活了三个月”    “我又多活了三个月”,49岁的符丁妹精神尚佳,饮食基本自理,还能下地走上两步。不是脖颈上的放疗红斑,很难看出她是癌症晚期患者。    今年4月,符丁妹被查出患有鼻咽癌。她在县里医院治疗四五天,花了一千多元;在长沙的大医院治了12天,又花了四五万。因被确诊为鼻咽癌晚期,符丁妹转回家乡的泸溪县洗溪镇中心卫生院继续治疗,至今已在卫生院住了三个来月。    癌症晚期的巨大痛苦,使符丁妹每天要打2-3针杜冷丁止痛。为了补充体能和缓解并发症,每天还要大量输液。如她现在输液用的250毫升氨基酸注射液,原来售价15元/瓶,如今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在卫生院里只要3.7元/瓶。加上10元/天的床位费,每天费用不过50元。    回家乡住院,亲人照顾更方便些。想到不用那么拖累丈夫孩子,每天还可看看家乡熟悉的风景,符丁妹的心情轻松了许多,曾被长沙大医院认为活不过三个月的她现在又活了三个月,而且饮食基本自理,还能走上两步。她说自己不是回家等死是“养着”,多活一天就是破一天的记录。    刚聊了几句,记者们就被卫生院长符胜菊用眼神“轰”了出来,她怕影响患者休息。在走廊上,这位黝黑如农妇的院长悄悄的说:“我们看着也难受,她是癌症晚期,只能为她尽量缓解痛苦、延长生命。但有了新政策(基本药物制度),至少我们不会让她家里再背上一座债山。”
( 23:06:23) ( 0:12:29) ( 0:12:29) ( 11:26:18) ( 9:07:41) ( 20:28:03) ( 9:43:41) ( 10:14:04)您好:我的家属是高血压患者,男性,52岁,三周前因高血压住院,当时收缩压达到250,引起左脑出血,入院及时,出血量并不多,有2ML,住院治疗三周后,现在病人的情况是右脑出现了大面积的血栓,身体状况不见好转,请问该怎么办,是不是医院治疗方法不当?谢谢
来自于:湖北|
提问时间: 07:40:00|
病情描述:
我的家属是高血压患者,男性,52岁,三周前因高血压住院,当时收缩压达到250,引起左脑出血,入院及时,出血量并不多,有2ML,住院治疗三周后,现在病人的情况是右脑出现了大面积的血栓,低烧,身体状况不见好转,请问该怎么办,是不是医院治疗方法不当?谢谢
看了该问题的网友还看了:
出现多种疾病是长期不控制血压,血脂等高危因素造成的.
网友回答专区
不了解具体情况,脑血管病可以在治疗过程中又有发展。诊断既已明确,应该继续治疗。
TA帮助了12人
目前共收到封感谢信
TA帮助了20人
目前共收到封感谢信
TA帮助了12人
目前共收到封感谢信第A14版:天津新闻
第A1版 要闻
第A2版 重要新闻
第A3版 每日新说
身为三级医院大夫 不是家庭医生 却难卸心头责任
七年义务家访 照顾百余老病号(图)
李佳萌 王倩
  傍晚夕阳洒落最后一缕余晖,渐渐西沉。刚刚从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下班的沈继春,吃了两口面包就匆匆登上一辆出租车,等待她的是社区里一位腿脚不便的老患者,如此情景几乎每周都要上演四五次。由于空巢、腿脚不便等原因,一些社区里的糖尿病老人成为看病困难人群,沈继春主动请缨到患者家中指导用药,这一干就是七年。如今在河东区万新村一带,沈大夫早已成为“名人”,去银行、超市、洗车、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常常会碰见老病号们询问病情。在百余位固定家访患者心里,她虽不是家庭责任医生却胜似家庭责任医生。  首次家访救治绝望老人  沈继春是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血液科的副主任医师,昨天记者在医院见到沈继春时,她正在住院区查房。“大娘,最近血糖控制得很好,过两天就能出院了。”“大爷,昨天我听说您吃了一个苹果还吃了一碗米饭,孙子来看您高兴也不能不顾血糖啊。今天的苹果我没收,中午只能吃黄瓜”……沈继春对每位患者的病情都了如指掌,不用看病历对每个人都能叮嘱几句。查完房已经快上午10点了,听说记者来采访她常年家访的事情,她说:“病人住得都不远,下班、周末有空打个车就去了,微不足道。我家里人都善良,老公、公婆都支持我,不用我管家。”今年40多岁的沈继春个子不高,浓眉大眼,秉性厚道。她有自己一套朴素的逻辑:人活着总得做点事,家里不用操心,她就把心用在病人身上,别人能幸福,自己也快乐。  说起何时动了下社区看病的念头,时光还要回溯到七年前。家住万新村的党大爷,1998年瘫痪并患有糖尿病多年,一只眼睛已经失明。他的老伴来到沈继春门诊为难地说:“病人来不了,您看怎么治?”虽然沈继春详细询问了党大爷的病史,但见不到患者让她难以开药。“患者来不了,那我就过去好了。”沈继春心里这样想着,转天傍晚6点便赶到党大爷家,她说:“大爷,我拿轮椅推着您去医院吧,您得住院治疗。”这个有过自杀史的老人绝望地说了一句:“家里没什么钱了。”沈医生看着老两口什么也没说,她盘算了一下大爷现有的药,教给大娘怎样使用胰岛素及怎样打针。此后,每周沈继春都要到党大爷家家访一次,三个月后,党大爷血压血糖都正常了,老两口心情好了。  七年固定家访患者超百位  有了第一次家访经历,沈继春“看不过眼”不得不去照顾的老患者多了起来。家住四楼的王大娘视网膜脱落,儿女都在国外,一次王大娘病情进一步加重,再也来不了医院,沈继春“主动请缨”定期到王大娘家里报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赵大爷节假日可能看不到远在外地的女儿,但最近三年,他肯定能看到沈继春,每个节假日,沈继春都提着大兜小兜去看望赵大爷,临走时还要留下二三百块钱。就这样日积月累,七年间,沈继春固定家访的患者已多达百余人。  腿脚不便的老年患者是沈继春的主要照顾对象,每次到这些患者家里,沈继春都会详细地询问近期病情和自我感受,然后进行调整用药。“由于在医院外,我不能对患者进行治疗,只会为其测量血压和调整药品。不过,及时的用药指导可以让患者心里踏实些。考虑到大多糖尿病患者家境并不富裕,我会开些便宜又好用的治疗药,再让他们到医院或药店去买。”沈继春说。  虽然是善举,但医疗无小事,治病救人潜藏着各种无法预知的风险。一些同事善意地提醒她,毕竟不是社区医生,没有义务到患者家里去,自己搭上金钱、时间不说,一旦出现了问题,医疗责任还难以界定。但沈继春却说:“糖尿病晚期的病人很可怜,并发症很多,患了糖尿病足的老人甚至连楼都下不来。我天天看着这些病人心里难受,不去管,我过不了自己这一关。”  洗车间隙也抽空去看患者  沈继春义务照顾的患者多数居住在河东区万新村,由于平时工作很忙,为这些老患者出诊的时间几乎占用了她所有私人时间,明明是加班加点的义务工作,反而被她变成了一种别样的生活。通常,午间和傍晚下班后是沈继春最忙的时候,她要利用这个时间去看看这一天给她打来电话述说病情的患者;周末陪女儿出去玩,刚到桥园就把女儿交给了丈夫,她说这段时间正好去看看家住公园附近的几位老患者;可算有个空闲时间去洗车,还是要将汽车托管给洗车工人,因为恰巧洗车店毗邻一位老患者的家。似乎在沈继春心里,那些被她惦记的老患者早已与自己的生活难以分割,而在患者眼中,这位医生是富有人情味的、可敬可爱的人。  “我老公说我是‘名人’,‘名人’就不能给自己的脸抹黑。”沈继春笑道。的确,在河东区万新村一带,沈大夫的名字为糖尿病患者熟知。平时,沈继春去邮局、超市、银行,甚至是送孩子上学的路上都会碰到她的老病号,大家跟她打过招呼后,还要再拉住她念叨一下自己近期的病情,而沈继春则是不厌其烦地一一解答。  一定当好医生是母亲遗训  “病人也有心,你对他好,他也对你好。”说到这儿,沈继春一脸幸福,她说患者也带给她很多温暖。一次,沈继春出门诊,突然觉得天旋地转,马上要晕倒一样。10多个病人看到这个情况都抢着去扶她,还有人跑出去喊医生。一会儿工夫,她就被赶来的医生和患者一起送到耳鼻喉科住院,她的美尼尔综合征犯了。沈继春住院期间,她的老病号都跑去病房看她,有人送水果,有人送饭。周大娘做了6个玉米面枣糕、黑米窝窝头,热乎乎地送到沈继春床旁,盯着她吃。林大爷专门打听了治疗这个病的偏方送给她,顺带送上两贴偏方必备的膏药。沈继春推辞,林大爷就不高兴:“我有次在市场上买水果忘带钱包还是你给垫上的,我给你两贴膏药你还推辞。”  沈继春说,当个好医生是她毕生的追求,也是母亲的遗训。沈继春的母亲从小就有肺心病,病人的痛苦她从小就看在眼里,所以她的梦想一直是成为一名医生。在北京医科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母亲病重住院,她请假过去看母亲。没想到这一去竟救了母亲一命。病情一向稳定的母亲突然憋气需要立刻急救,可是正赶上值班医生出去打饭。沈继春此时正好到病房,她拉开乱了分寸的妹妹,上去急救救了母亲一命。母亲转醒后第一句话就说“你一定当一个好医生”。母亲去世时,最后的遗训也是这一句,沈继春牢牢记在了心里。  新报记者&李佳萌  摄影&新报记者&王倩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天津网为唯一数字化出口,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津报网络传媒有限公司(天津网)商谈。与本网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请注明“来源—天津网—X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本网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病人在住院期间,医院为什么总是要求患者反复的办进出院手续._百度知道
病人在住院期间,医院为什么总是要求患者反复的办进出院手续.
患者本人并没有出院,早上办个出院手续,下午就进院.这到底是为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医保到了呗,办个出入院就OK了,你去问医生他们也会跟你讲的
才花了几千元,没有到上限呀,这样反复的进出不就产生了多余的门槛费了吗?
他们里面肯定有规定的,不然弄来弄去他们自己也烦的,反正我原来呆过的两个单位都是因为医保的问题基本是3个月那边出入院一次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协和医院住院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