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十台人物或是讲述栏目播过一个38岁癌症晚期止痛药在志愿者的心理辅导下康复

当前位置:
北京最美慈善义工十大榜样事迹以及特别荣誉奖窦珍
发布时间:
&&&&&&&&&北京晨报网&
“中国梦?义工情――寻找北京最美慈善义工”大型系列文化活动&
“北京最美慈善义工十大榜样人物/团体”&
2013北京最美慈善义工特别荣誉奖&
窦珍&
&&&&&&&&窦珍老人是北京市供电局一名退休司机,1999年入住翠林社区,那时"连心桥"还没建起。翠林社区南临三环,居民去对面乘车需要绕行几公里。为图方便,不少人翻铁轨,抄近路,意外事故时常发生。在居民的呼吁下,2000年,有关部门出资建造了这座"连心桥"。"连心桥"投入使用后,因为没有人负责打扫卫生,桥上果皮垃圾遍布。从2002年开始,窦珍就利用空余时间去扫桥、擦桥。时间一长,打扫天桥就成了他的习惯。那时,窦珍已经76岁,但他坚持每天拿上撮斗、笤帚,带上水盆、铁铲上桥清理。去年秋天,一场大雨冲坏了铁路桥南侧桥下与三环辅路的通道。老人见行人要潘隳贸鲎约航谑∠吕吹3000元生活费找社区协调施工单位,由个人出资修好了这段低洼不平的道路。日上午,老人像往日一样,带着工具来到桥上准备扫桥。不慎坠在桥下的工地里,警察、救护车赶到现场后,确认老人死亡。87岁的扫桥爷爷永远地离开了他坚守多年的岗位。&
2013北京最美慈善义工十大榜样人物&
1,张静&
&&&&&&&&张静,女,汉族,日出生,中共党员,中华女子学院教师,注册社工。9年来,在女儿年幼、公公婆婆先后身患癌症的情况下,该同志在工作之余,利用休息日和寒暑假坚持为社会提供义工服务、传播社工专业理念、践行青年社会使命。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张静同志坚定奉献社会的信念、不断加强专业学习,力求提高服务质量、发挥青年教师的热情、运用社工和心理专业的方法,为妇女、儿童、老人、残疾等弱势群体播撒爱心、传递希望。&
一、奉献个人爱心,帮助弱势群体,急人所急
1、为打工子弟学校提供免费服务
&&&&&&&&自2007年开始至今,张静同志持续为北京郊区的打工子弟学校提供专业支持。2007年9月-2009年7月,每周末在大兴区行知新公民学校和朝阳区同心实验学校为进城务工的家长举办家庭亲子沟通座谈会和免费入户心理辅导,并将自己所获的中央直属机关“五一”劳动奖章的奖金捐助给同心实验学校,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了“同行奖助学金”。&
2、帮助舟曲视障女孩完成进京圆梦之旅
&&&&&&&日,在千龙网记者等爱心人士的协助下,张静同志帮助来自舟曲灾区的贫困视障女孩小芳到北京同仁医院眼科诊疗,并来到中华女子学院体验大学生活,受到女子学院师生的热情欢迎。进课堂上课、参观学校图书馆、品尝大学食堂的饭菜、大学生陪同游览鸟巢,校团委书记赠送电子相框等成为小芳在京的美好体验,让小芳重新认识了人生的意义。&
3、为独生子女意外死亡家庭父母提供哀伤辅导
&&&&&&&自2012年7月至今,张静同志参与中国计划生育关怀行动,先后为北京、河北、吉林、甘肃,重庆等省市的城乡独生子女意外死亡家庭提供入户访谈及网络心理干预。比如,有一个43岁的失独妈妈,儿子去世多年了,再孕多次流产终日以泪洗面,一直没有获得适当的心理抚慰,张静对其进行了哀伤辅导并提供女性健康的相关建议,该失独妈妈重新开始调整认知和生活习惯,在辅导结束后的一个月自然受孕,现育有一子。&
4、寻找资源资助不同地区的困难儿童重返课堂&
&&&&&&&2010年7月至今,张静同志助养助学灾区藏族孤儿3名,异地安置及联系助学灾区藏族学生就读高中1人,多方寻找资源,联系北京的爱心人士助养助学青海、甘肃等不同灾区的孤儿及贫困学生20人。&
二、弘扬雷锋精神,投身灾区一线,仁者爱人
1、2008年援助汶川灾区
&&&&&&&日,张静同志被组织派出参加了“全国妇联12338抗震救灾心理康复专家志愿者服务团”,作为第一批赴四川灾区的心理专家、志愿者,到四川都江堰灾区学校开展了团队志愿者心理援助价值观培训、协助志愿团带队人做好行动干预计划、并为少年儿童进行心理援助。&
2、2010年援助青海玉树地震灾区
&&&&&&&2010年7月-8月,张静同志与国际华人医学家心理学家联合会(IACMSP)第二批志愿服务团队抵达玉树,积极参与并完成灾后国际心理论坛;海南州职业学校孤儿助养助学;玉树结古镇帐篷区、医院、职业学校等重灾区的探访;商讨后续心理支持与远程辅导等工作任务。&
3、2010年援助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区
&&&&&&&&日,张静同志以志愿者身份到舟曲泥石流灾后一线开展紧急心理援助,同时奔赴甘肃两个本地心理援助团队工作,并结合灾区民族风俗和以往援助经验,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团队工作与资源分享,共同承担灾后家园与身心重建的援助任务。在舟曲灾民安置点,张静同志不仅为灾后孤儿和其他不同年龄段的丧亲群体进行了一对一的哀伤辅导,还专门为舟曲县中小学的的12个班级1100人次设计并讲授了灾后心理重建的课程,这项课程内容包括灾后自我认知、情绪的处理、选择与责任、学习方法的讨论,以及自信与创造力的培养等。由于心理援助效果比较明显,该项心理重建课程被引入团体辅导;―张静同志还为舟曲县城关二小教师做了“压力缓解与灾后教师角色”的集体培训,该课程初步调整了师生对于丧失同伴的悲伤情绪,为灾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成长课程的实践提供了参考,获得了不同民族师生的好评。此外,在甘肃舟曲进行为期12天的心理援助期间,张静同志走访了罗家峪、三眼峪、月圆村等地了解当地群众受灾情况,针对有需要的群众开展了家庭心理辅导,赠送了《危机干预手册》,为甘肃省怡欣心理咨询中心培养了1名可以专职讲授灾后心理课程的教师,并联系相关单位和个人为舟曲县第一初级中学捐助600个书包、600套文具和两箱新毛衣。&
4、2013年援助甘肃岷县彰县地震灾区
日-8月9日,张静在7?22”岷县彰县地震灾区服务,应甘肃团省委、定西团市委、岷县团委三级团组织邀请,担任“共青团帐篷学校”大学生志愿者辅导老师,专门编写了《大学生志愿者“7?22”岷县彰县地震灾后服务驻点前的心理培训内容》;培训“共青团帐篷学校”大学生志愿者两批共40人次,同时在培训后到岷县梅川的车路村上了一堂帐篷学校示范课;到马家沟村、卓洛村、禾驼乡隋固村、中寨乡葩地村等帐篷学校了解大学生志愿者的教学情况,并将“儿童梦想征集”、“儿童笑声征集”、原创“帐篷学校我的家”主题歌,开放式教学游戏体验等实务教给了志愿者们;入户梅川镇马家沟村、永光村等重灾区的4个重灾伤亡家庭进行哀伤辅导,并寻求北京的慈善资源开展了灾后孤儿爱心助养助学。&
&&&三、践行专业使命,协助灾后重建,助人自助
&&&1、2009年回访汶川重灾区
2009年1月,张静同志与国际华人医学家心理学家联合会(IACMSP)理事长、IACMSP四川“512”灾后心理援助小组组长邓明昱教授等参加了绵阳市协会的沙龙。1月18日,随团探访四川重灾区北川县的灾区民众。1月19-20日,参与了由绵阳、北川两地学员参加的心理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北川中学遗址、北川县城遗址、北川希望小学、北川擂鼓初中、北川擂鼓镇、任家坪、新建的羌寨等地方,都留下张静的身影,她在信念指引下践行使命、在实际行动中助人救难,在不同灾区播撒希望。&
2、2011年回访舟曲泥石流灾区
日,张静再次自费到舟曲服务:鼓励通过中学生“快乐学习?自助成长”计划释放学业压力,缓解灾后第一个春节前舟曲乡亲的哀伤情绪;回访重灾区家庭;培训舟曲返乡工作的大学生志愿者;设立了舟曲“心星”奖助学金等。&
3、2012年回访玉树地震灾区
日,张静再次回访青海玉树灾区。她分别走访了玉树州八一职业技术学校,玉树州立孤儿学校,玉树第三民族中学等,并回访重灾区赛马场藏族同胞。在4500米海拔高的玉树竹巴寺卡萨孤儿学校,带领藏族学生志愿者为103名藏族孤儿上语文和藏文课。同时,通过微博为孤儿学校募集了大量的过冬物资,让孩子们在下雪的日子收到了新棉衣,有了完整的课本和文具。2012年10月,张静通过协调社会资源,为孩子们募集了近6万元的爱心款,主要用于孤儿学校的餐费,棉被,木床等费用支出,协助孩子们搬离了寒冷的大帐篷进入到屋子内开始学习生活。&
4、2013年后续支持岷县彰县灾区
日,张静结束了在甘肃定西地震灾区的一线服务。回京后,启动了第一批灾区儿童助养助学爱心结对联络,成功为5名灾区孤儿及重灾户儿童联系了一对一的爱心人士助养助学。目前,岷县“9.16”水灾后的受困家庭儿童助学配对即将也已启动。&
四、呼呼北京市民,救急爱心接力,义工无悔
1、救助苗族白血病大学生吴扬扬
2013年7月,来自湖南通道山区在京求学的苗族女大学生吴扬扬确诊白血病,张静得知后及时与扬扬及同学和家属取得联系了解其病情进展;2013年10月,张静在吴扬扬转入北大第一医院血液内科接受第三次化疗期间,作为总召集人邀请近10名北京公益爱心人士成立了临时募集团队发起“助扬行动--好好活下来”活动,并坚持每日晚上公开爱心资助款的到帐情况,为扬扬家属提供心理支持等。截至目前,该行动已为吴扬扬同学筹集了13万余元治疗费;同时,在联合发起人的帮助下为其申请了思源骨髓移植基金,新浪微公益接力支持,被资助人将于2014年春节入仓开始骨髓移植准备。&
2、发起“为失独家庭筹顿爱心年夜饭”
日,张静联合3位爱心人士发起了“为失独家庭筹顿爱心年夜饭”活动,该活动主要为180位失独老人筹集一顿饺子钱1万元。目前,该活动已经获得很多北京市民的支持,收到了爱心人士100多份饺子的认领和祝福,张静将在1月29日将所有爱心年夜饭善款现场交付这些失独老人,并将北京市民的温暖祝福传递到天涯海角。&
3、发起“资助玛曲藏族说唱老艺人尕尔考”
2013年7月,甘肃日报记者赵梅找到了张静,希望她能在京为甘肃玛曲县72岁的民间说唱老艺人尕尔考寻找生活资助。随后,张静一边准备去灾区,一边连夜发起了“资助玛曲民间说唱老艺人尕尔考”倡议,先后有6位北京文艺界等爱心人士签协议接力支持老人三年的生活费共1.08万元,及时保障了这个玛曲藏族老人在维持生活的同时还能为传承民间说唱艺术而尽力。&
五、总结实践经验,探索理论发展,思人所思
2012年9月,张静结合多年来在不同群体中的哀伤辅导经验,探索出“哀伤辅导七阶段模式”,深入思考和体察受助者的哀思,为民政部《中国减灾》杂志2012年迎接“10?13”世界减灾日活动专栏特约供稿,她将哀伤辅导模式推广到全国不同地区有丧失经历的家庭和个人进行了实际指导,获得了大家的肯定。&
近几年来,张静同志先后荣获团中央“中国优秀志愿者”、中直机关“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妇联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和甘肃省“抢险救灾、先进个人”、第二届国际莫尼卡青年奖、国际莫尼卡人道主义援助奖、贡献奖、杰出奖等多项奖项。&
“我愿意做一名终身服务社会的义工,将心换心、思人所思,无怨无悔地与有需要的人们共同成长”这是张静内心最真实的表达。&
2,王小军&
王小军,是北京市液化石油气公司马连道供应站的一名普通工人。他出生在革命家庭,祖父是革命烈士,父亲是革命军人,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影响和思想教育。从儿时起,他就遵从父辈传给他的十六字家训:仁德首孝;济困扶危;谨言慎行;善始善终。从儿时起,他就在雷锋精神的熏陶下养成了乐于助人的好习惯。毛主席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得的是坚持一辈子做好事。这句话一直是激励他坚持参加无偿献血公益活动的巨大动力。&
1992年刚满二十岁的他,完全是出于听党的话跟着组织走,单位里安排做什么就做什么。那时候各单位都有献血指标,当时他想,像他身体这么棒的小伙子不去谁去?替厂里分担责任是每个工人应尽的本份,再说对身体也没什么坏处。当时他也并没有多想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
那时候,每次献血后,想到伤病员那即将停跳的心脏因为新的血液而得到复苏,想到那些手术台上苍白的脸颊有了红润之色,想到病人家属那欣慰释然的笑脸,他就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感。这种感觉与亲情、爱情、友情截然不同,而是为别人付出后的成就感、得到社会认可后的荣誉感。他逐渐意识到,虽然他只是个普通工人,没有可以用来创造更多社会价值的专业技术,但他可以通过别的途径来为社会多做一些事情。只要心中有爱,遍地是行善之路,无偿献血便是其中之一。他有了一个新的愿望:用自己健康的血液来挽救更多人的生命,给那些多灾多难的家庭带来笑声和希望,用他的一腔热血为社会带来更多的详和与安宁。&
渐渐地,他开始有意识地、有规律地主动到血站去无偿献血。平时有意识地注意保养身体,献血前几天不饮酒,不熬夜,保证到时候血液能够合格。时间久了,定期无偿献血逐渐成为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
这些年来,他经过不懈的努力,正在逐步实现自己当初的愿望。他从1992年开始参与无偿献血,至今献血98次,共计19600毫升,荣获北京市2007年度无偿献血先进个人,2009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2011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他的无偿献血事迹分别被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天津电视台、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天津日报、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青年报、山西都市生活报、郑州日报、燕赵都市报、今晚报、渤海早报、每日新报、保定晚报等媒体报道,在这些报道中,他被誉为“首都献血哥”、“北京献血达人”。&
2011年12月底的一天,他关注到一位做了八年志愿服务的白血病患者王争得了白血病,在首都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指导支持下,王小军开始到医院陪伴王争,并联系协会志愿者为王争捐献血小板、过年期间到献血车为王争募捐,献血的志愿者为了能按需要献血,甚至更改车次推迟回家。号王争因骨髓移植并发感染去世,王小军和王争的家人朋友一起为王争操持了葬礼,王小军也一直安慰照料王争的家人。这件事虽然让王小军很伤心,但最后反而坚定了他继续关注生命继续投身公益的决心。&
在用无偿献血去实现他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目标的过程中,他发现,即使国家推行无偿献血多年,社会上对无偿献血的认可度依然比较低,人们对无偿献血的认识仍只停留在“有好感无勇气”的层面。于是他想,医院每天用血量那么大,他纵然浑身是血,又能救几个人?如果能发动全社会都参与到无偿献血中来,那力量岂不是能移山填海?于是,在首都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他开始走上边献血边宣传的道路,现身说法,动员更多的人参与无偿献血。&
在王小军看来,正是那些前辈们,年轻时用青春书写了祖国的繁荣,用汗水建起了祖国的大厦,用年华为社会铺就了前行的道路。后辈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站在前辈因劳累而弯曲的脊梁上的;后辈的福祉,是前辈用白发和血汗换来的。前辈们积累的大量知识、阅历和经验,是整个社会的宝贵财富,值得后人借鉴和继承。&
基于这种认识,王小军利用业余时间,尽可能多地从事志愿服务。他在日正式担任天津市滨海新区养生园老年养护院的公益宣传形象大使,用自己的切实行动去带动更多的志愿者投身到老龄事业,让老龄事业更加蓬勃兴旺。如今,王小军已过不惑,看着身后那些正茁壮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他知道,虽然他们这一代人终将老去,但热心公益的精神必将在一代一代年轻人身上发扬光大。&
为了让整个社会更加广泛地接受无偿献血,他还把宣传的阵地延伸到互联网,通过个人新浪微博和博客进行无偿献血的宣传,让网民深入地了解无偿献血,并结识了越来越多的热心于无偿献血事业和公益宣传的爱心人士。&
无偿献血是一件很容易做到但很不容易坚持做下去的事,他深信: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得的是一辈子坚持做同一件好事。他相信无偿献血是一项伟大而神圣的公益事业,每个献血者要以一颗平常之心和感恩之心,去做这样一件造福他人和社会的好事。&
&&北京是一个世界性的大都市,是全国人民向往和崇敬的地方。王小军和他的伙伴们将以一种义无反顾的责任感,让这个城市更加和谐,让这个城市里的每一位兄弟姐妹共享社会和谐的美好成果。&
3,王晓庆&
王晓庆&现任北京市石景山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住房保障科科长,1961年生,1979年11月从陕西洋县入伍,2006年1月转入地方工作,转业前为总装工程兵某部机关政治协理员,中校军衔。&
33年来,他无论是当战士还是当干部,无论是单身汉还是成家以后,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到地方,王晓庆同志时刻牢记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雷锋精神始终如一贯穿于工作与生活之中。工作上他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工作之余,他坚持奉献爱心,做孤寡老人的贴心人,先后照顾了六位残疾孤寡老人的生活;他倾注热情,做少年儿童的知心人,先后担任了11所大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他艰苦奋斗,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先后资助了17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一、立足本职&做人民满意的&
王晓庆同志勇于吃苦,乐于奉献,因工作成绩突出,在部队时1次荣立二等功,4次荣立三等功,多次受到嘉奖,先后被总参谋部、总装备部评为“学雷锋标兵”、“优秀共产党员”,群众工作标兵”。&
转业地方以后,王晓庆同志努力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在他所从事的保障性住房工作中,心系民生,潜心钻研,大胆创新,审核方法上在全市首创了社区听证会制度。在审核程序上,将初审工作延伸到了社区居(家)委会,此作法已作为经验在全市进行推广。工作态度上,他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尽心尽力为群众服务,既坚持原则,又耐心周到。他带领所属人员经常加班加点审核材料,七年多的时间内,先后为31000户保障性住房申请家庭办理了审核备案手续,为18000户家庭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对于特殊困难群众,特别是在解决“五无”家庭的实际困难中,他深入家中调查研究,急群众之所急,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区里有一户居民,因爱人突患白血病去世,两个女儿正在上大学,全家靠低保度日,一家三口住在自行车棚内,生活非常艰难,他了解情况后,一方面及时向领导汇报,另一方面积极与市住保办进行协调沟通,在最短的时间内为该家庭配租了廉租实物住房。在王晓庆的努力下,先后为20多户特殊困难家庭解决了住房问题。受到了群众和领导的好评。&
二、奉献爱心&做孤寡老人的贴心人&
王晓庆同志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将自己的生活空间向社会延伸,三十三年如一日,先后照顾了六位残疾孤寡老人的生活(其中有四位已先后去世,王晓庆同志几乎每周都要抽时间帮助这些老人买粮买菜、洗衣做饭。老人病了,请医抓药,守在床前照料。2006年他转到地方工作以后,有人就说,他在部队学雷锋,到地方以后未必能坚持,对此,朱文彦大娘和梁连科大伯也有些担心,怕小王不再来帮她(他)们了,有时还暗自流泪,当王晓庆同志了解两位老人的心思后,就说“大伯大娘,无论到那里,我都是你们的儿子,尽孝道是我的责任,我是不会离开你们的,请你们放心”,几年来,王晓庆同志还和从前一样每逢星期天节假日,就到老人家中打扫卫生,拆洗被褥,为老人们改善伙食。去年夏天李大伯腰痛病犯了,他背着大伯到医院诊治,大伯无法下床,他就端屎倒尿,守在床前照料。冬天下雪多,老人行走不便,他就及时地买好菜,摘洗干净给老人送去。按风俗大年三十是全家团圆的日子,只要在北京他都要和老人一起过,今年已经是第十七年了,而且每年都要领着全家和大伯大娘一起游公园看庙会。大伯大娘逢人便说:“我们从小患白内障,靠卖唱算命为生,走南闯北,受尽了苦…还是新中国好啊!又碰上了这样热心肠的晓庆、管健夫妇,苍天有眼,我真想睁开双眼看看她们。不然,我这瞎老婆子喝口凉水,也找不着水管子,小王这俩口子,心眼好,亲生儿女也不过如此呀。”&
三、倾注热情&做少年儿童的知心人&
王晓庆同志喜欢孩子,对学校情有独钟,对学生更是一片真情。入伍后的前10多年,他除了买一些生活必须品外,没有穿过一件自购的衣服和鞋袜。进城办事,能赶回绝不在外吃饭,实在饿了就买一碗面条充饥。这些年来,在生活上他省吃俭用,但很舍得用节省下来的钱资助经济有困难的学生。&
&在王晓庆同志担任海淀区大古城小学校外辅导员时,四年级学生石志鸿因家庭贫困,交不起学费而中途辍学,他得知后,及时买来学习用品送到石志鸿的手中,并为她缴足了学杂费,使她重返学校。结婚后,他和爱人商定,每月挤出50元的生活费,实现每年资助1名失学儿童的目标,到目前已有17名失学儿童在他的资助下,重返校园,圆了读书梦。&
王晓庆同志从1980年起,每到一处都要和学校取得联系,并先后担任了11所大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他把培养少年儿童的美好心灵作为校外辅导员工作的着眼点。33年来,共组织了250多次有24000多人次参加的“树理想、长知识、强身体、爱祖国、为人民”的活动。为了使同学们从小树立心中有他人的良好品德,先后组织四王府、香山、培星三所学校的同学们开展了“扶残助残,心中有他人”的竞赛活动。为了使活动更具声色,从2003年开始,王晓庆同志先后拿出数千元作为此项活动的奖励基金。为了引导同学们开展读好书活动,他在大古城、小南辛堡等4所学校建起了图书室,先后购买图书1万余册赠送给学校。给大中小学生作报告40多场,先后帮助20多名失足青少年,浪子回头,重新做人。在王晓庆同志担任过校外辅导员的11所学校中,有9所学校被评为县、市级以上的先进单位,有一个中队被评为“存瑞中队”、有三个中队被命名为“全国赖宁式中队”。&
33年来,王晓庆同志几乎把所有的星期天、节假日都用在了工作和为人民群众做好事上。为了解决六位残疾孤寡老人生活中的暂时困难,先后贴进去了近万元,为希望工程捐款4000多元,还为学校买书花费数千元。对此,有人不理解,说他“傻”,但他却说:“多一份责任感,就多一份收获,社会需要热心人,为人民服务是我最大的幸福,为群众做好事是我最大的快乐!”&
因工作成绩突出,他先后获得了全国优秀校外辅导员,国家一级星星火炬荣誉奖章、被评为全国助残先进个人、荣立公务员三等功1次,2011年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全国身边好人评选中荣登“中国好人榜”,被评为“助人为乐身边好人”,被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和“首都劳动奖章”,今年又被北京市授予“身边雷锋-最美北京人”标兵称号。曾受到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4,柳虎&
2007年参与助学;同年创办《苦孩子电脑培训部》,把北京周边省份的贫穷苦孩子接到家里,安排在北京上学,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电脑的使用和维修等技能,所有费用属个人承担;2010年组建《爱心互动家园》,为河北省涞源县贫困孩子募集助学款,孤寡老人募集米面油等物资,按照季度分发;2010年资助孩子48名,发放助学款38400元,每个孩子每年800元;孤寡老人15名,12000元;2011年资助孩子38名,发放助学款30400元,每个孩子每年800元;孤寡老人16名,12800元;2012年资助孩子130名,发放助学款104000元,每个孩子每年800元;孤寡老人64名,51200元;2013年资助孩子208名,发放助学款166400元,每个孩子每年800元;9名大学生,每名学生5000元,合计45000元;孤寡老人122名,97600元。&
进入新的一年,38岁的北京农民柳虎,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因为所在的村子拆迁,他摘下了"苦孩子电脑培训部"的招牌,和妻子带着6个孩子,在北京市区北郊租下了一套三居室。由于刚刚搬家,各种物品的摆放还稍显凌乱,但墙上密密麻麻的奖状,显然是在告诉每一位到访者,孩子们,是这个8口之家里最值得骄傲的部分。&
柳虎说:我家的孩子不是单指我儿子,是现在这5个孩子,他们从来的时候,说句夸张点的,可能只从电视上看到过电脑,没摸过电脑可能夸张,实际上真是这样。到现在能把电脑从修理到使用、解决问题,都能非常应手。我这种就是家庭式的助学,孩子们跟我们在一起,虽然称呼上还是叔叔、阿姨之类的,但是从感情上来说已经达到了一家,包括玩笑、吃饭、做家务,越做,觉得这事越应该做,当去看到那些贫困的孩子,家庭那种状态的时候,就更坚定了内心的思想。&
  2007年,通过网络接触到助学行动,又在实地走访中看到了山区孩子们面临的困境,自学电脑维修并开有维修部的柳虎,在参与了传统意义的捐资助学基础上,萌生了让孩子们掌握电脑技术从而改变命运的念头。&
&& 再穷再苦,父母也不愿让年幼的孩子远离,这是一个容易理解却很难解决的问题。最终,柳虎只带走了三个孩子,几年过去,当其中有孩子被正规的电脑公司录用,并且拿到超过千元的月薪时,柳虎尝试的这种"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助学方式,终于显露出其价值所在。&
  因为患有强直性脊柱炎,柳虎的身体一直是父母和妻子最为担心的问题,但看到孩子们的变化,柳虎的父母也能理解儿子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家中每月几千元的租房收入,大部分贴补了柳虎的助学计划。让孩子们从对电脑一无所知到熟练处理各种电脑故障,柳虎体会到的是辛劳;助学团队临时退出,承诺为山区近40个学生发放的助学资金没有着落时,柳虎也感受过委屈和焦急。但给柳虎留下深刻记忆的,却是来自于康宝县的孩子闫少年。&
  换了一个新环境,柳虎最大的遗憾就是电脑维修部没能第一时间恢复,他有点担心可能不如原来在村子里生意好,但这个病痛缠身、步履蹒跚,却又总能在神情中流露出一种坚定的普通农民,正在和孩子们尝试融入这个新的社区。&
柳虎还在河北涞源创办了爱心家园互助园,租一个小院,将14位孤寡老人接下山来,的每月都从北京开车给老人们送去米面油的衣物。
5,崔娅姬&
&&&&&&
 和你在一起志愿者之家成立于2011年年底,它是由农工民主党党员、资深志愿者崔娅姬女士发起成立的,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孤残儿童和罕见病患者。我们这个团队帮助了60余个罕见病和慢性病组织建立了网站,联系了相关医院的相关专家,为他们解决了很多医疗上的问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医患平台,受益人数达到千人。其中已经有一部分组织注册了民非组织,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另外,我们这个团队还组织了很多场线上及线下的活动。例如,通过网络平台请国内的专家做讲座,开展义诊活动,让那些不方便出门的患者能理解到最新的信息,得到医生的指导和诊治。还组织了多种罕见病的病友会,让这些患者同医生有一个近距离的接触,从而得到了很大的帮助。&
在我们这个团队的志愿者他们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尽心尽力的为我们弱势群体的朋友付出了很多,他们的故事不敢说感天动地,但真的感人至深。&
我们就讲几个我们志愿者的故事。&
崔娅姬――乐天派的好大姐&
她是这个团队的发起人,在她身上你永远看不到烦恼和忧愁。1998年的夏天,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结识了一家从甘肃农村来北京给孩子看病的家庭,这个家庭为了给孩子看病,卖掉了家里唯一的房子,东拼西凑来到北京,当时月收入只有几百元的崔大姐毫不犹豫的拿出了2000元钱给了他们,并经常给孩子送饭。也就是从那时起,只要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她都会慷慨解囊,尽力帮助他们。再后来,她成了天使之家的志愿者,每周都要去那里照顾孩子们,带孩子们去医院看病检查身体,306医院很多科室的医生护士都认识她,医院的走廊里经常会出现她的身影。每年的大年初一,她都会来到天使之家,陪伴在这些被父母遗弃的孩子们身边,给他们端上一盘热腾腾的饺子。同时,她收养了一个重度唇腭裂的孩子,给了孩子一个温暖的家,用她的话就是:我现在给不了他山珍海味,将来给不了他高官厚禄,但我能给她一个家,一个温暖的家。&
下面这篇文章是崔大姐救助的一个罕见病患者写的文章中的一部分。&
腊月的日子正处寒冷的气候中,这几天虽然温度有所上升,但在我们北方的小城市还是有些瑟瑟的感觉,尤其昨天的一场大雪更增加冬日的气氛,这样的天气当我知道群里的崔娅姬大姐和君君要来的消息心里又感动又很不安,深怕在我们破旧狭小不暖和的小家会委屈他们,见面才发现崔姐是很随和的,初次见面就像我们家庭一员似的下厨房做饭,自己买来排骨给倩倩做她喜欢吃的炖排骨,并且一直不断的和我们全家聊天谈心,做起思想工作来就像合格的辅导员即耐心细致又幽默诙谐,他的一些话打动了我,即使不能改变生活现状,也要有个良好乐观的心态去承受面对一切,至少好的情绪能够感染家人让孩子心情不压抑开心一些。快乐的心情说不定能让她的身体好一些。一天多的时间崔姐一直都在开导叮嘱我们全家,拿出八百元钱给我们贴补家用还不准我推辞,这钱对有的家庭可能不算什么,对我们来说却帮助很大意义巨大,她的爱心温暖感动着我们全家,我问她为什么对非亲非故的我们这样,崔姐笑着说“我真是这样想的,只要你过的比我好”崔姐真的像冬天的暖阳温暖我的心,真希望这样的人更多些,受她感染我想以后有机会也要对别人传递爱心,对别人做些有益的事情。崔姐给我印象很阳光很健谈的性情中人,开朗的个性,这种性格具有感染影响力,倩倩整个一天多都开心着,虽然还是不怎么爱说话但能看出心里的高兴劲特浓。&&&&&&不知不觉时间飞速流逝,转眼已是下午快三点,在君君提示下还在不断谆谆叮嘱我们的崔姐才猛觉火车快到发车点,大家急忙下楼一路狂奔,留下恋恋不舍的倩倩在家独自回味幸福时光。幸好赶到车站时间刚好快开车,挥手告别依依不舍淡淡惆怅油然而生,一天多的小聚充满爱心的崔姐大方活泼给我全家留下很好的印象。&&&&&注:这个孩子在2013年的时候病情恶化,也是崔大姐在第一时间联系了北大医院的医生,在24小时之内为这个孩子募集到了一万六千多元的善款,把孩子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
注:崔娅姬也是“蝴蝶宝贝关爱协会”的秘书长,是国内第一位走进这个罕见病群体的健康人,去年一年她为这些患者找到了两个企业的救助项目。并且一直在资助一个蝴蝶宝贝(被父母遗弃的孩子)。&
类似这样的故事在她的身上发生了很多,我们就不一一介绍了。&
小乖妈――一位罕见病孩子的妈妈&
我们大家都叫她小乖妈,就让这封信来讲述她的故事吧。&
小乖,妈妈有话对你说 (写给我在天堂的EB宝宝)。&
小乖,快醒醒不能睡,妈妈还有话对你说。虽然万般不舍,妈妈还是高兴你的离开,因为妈妈知道你在人间不快乐,放你去当天使。去天堂的路那么长,宝贝刚会趴,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小乖是个勇敢的孩子,独自一人千万不要害怕,妈妈会一直看着你。小乖,到了天堂要有礼貌,看到人要微笑。虽然你从来没有对妈妈笑过,但妈妈知道宝贝每天受那么大的罪,在你的世界里就没有值得高兴的事情,就连妈妈的拥抱对你也是一种伤害。到了天堂就不再有痛苦,宝贝的遍体鳞伤一定能长好,妈妈希望你在阳光下笑靥如花。&
小乖,你知道吗,妈妈的新年愿望就是想给你好好地洗个澡。你马上就五个月了,妈妈不想每天只是给你擦拭伤口换药包扎,妈妈多希望能把那个闲置的浴盆用上,把宝贝放到里面玩水啊。妈妈还想把你扒成个小光腚,搂在怀里睡一觉,可你浑身缠得像个小伤兵,妈妈从来就不知道跟宝贝肌肤相亲是怎样的一种感觉。而如今,妈妈只能在这冰冷的太平间里给宝贝擦最后一次澡,医生叔叔不让妈妈把你带回家,妈妈连最后给你洗澡的机会都没有了,妈妈真得很遗憾啊。&
&&&&小乖,妈妈现在正在看你的照片,虽然每张都出自妈妈之手,但总归照得不好。妈妈一直想等宝贝好点了,我们就去影楼照一套,但宝贝的状态越来越差,满月未成又错过了百天。直到现在,也没有一张满意的照片,也没能把宝贝那双乌溜溜的大眼睛记录下来。爸爸说,把宝贝的角膜捐献了吧,也不枉他来到这世上一遭。妈妈哭着摇头,去天堂的路那么长,如果没有了眼睛,那么黑,宝贝如何才能走得到?爸爸说,这是一种生命的延续,难道你不想再看到小乖那双清澈明亮的大眼睛了吗?宝贝,你会同意的,对吗?&
小乖,你知道吗,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你在我怀中慢慢消逝。你是妈妈的心头肉,妈妈永远爱你。再好好看看妈妈,记住妈妈的脸庞。妈妈现在还不能陪宝贝一起走,因为妈妈还有自己的妈妈要照顾。此去经年,小乖长成一个大小伙儿,妈妈怕认不出你了。但妈妈不会变样,小乖一定要找到妈妈呀!就这样吧,宝贝,你走吧。别忘记你曾来过的这个世界,也别忘记妈妈对你的爱,一路走好。&
就是这样一位妈妈,一位志愿者,她在孩子离开后,本想永远把痛苦和回忆深埋起来,远离这个群体,但她没有做到,而是勇敢的把孩子所有的病情资料和护理的体会拿出来供大家参考。就在日,同崔大姐一起在北京北大医院组织召开了“蝴蝶宝贝关爱协会”第一届全国病友会。&
孙迪――一位白血病患者,也是一名志愿者&
他是此次全国帕金森之旅北京站给我们做向导、拍摄视频照片的志愿者。他仅仅陪伴我们不到六天,我却含着泪写下了这篇博客:他,让我心灵净化。&
以下《他,让我心灵净化》原文:&&&我在湘乡火车站候车去北京时,收到一条短信:你好,张伟!我是你们此次北京之行的志愿者,是北京崔大姐和金老师推荐我过来的,特希望很快见到你们。这是我们的第一次交流。我们交流行程安排。&
当我即将到达北京西站时,收到了短信:张伟,我就在所剩车厢停靠站的地方接你。带眼睛背书包的男孩。我自以为然地想,这大学生还真热情!下车后,看到他的模样,确实跟我脑海中的学生形象差不多,但交流才知道,他从北京理工大学毕业好几年了,现在闲置在家,准备考会记证。我又自以为然地认为他是没事做,才来当志愿者。&
我们的第一站是去北京东边的一个基督徒教会,他听我说了后,说了句:没问题。就带着去做地铁。我自以为然地认为去那很方便。没想到他带着我倒了三次地铁,坐了一个半小时的地铁,北京的地铁非常拥挤,我一站着摇动我就头晕、想呕吐,所以他车一停就给我抢座位,然后站在我旁边,提示我下车。我开始从心里对他产生了敬意。&
在去天坛医院附近我们预定的宾馆,我们见到了从北京儿子那来的咪咪,因为咪咪姐正要给在北京工作的儿子买房,所以他们交流起了房子。这我才知道他是东北农村的,现在在北京二环内有房有车了。我不能自以为然了,只能暗暗说:他真不简单。&
他总是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从画面和视频中甚至在现场中我们几乎忘记了他的存在,但的的确确是他为我们保障了一切,也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视频和照片。我记得他迟到过一次,就是去海军总医院,后来他跟我解释说:“我媳妇今天有重要的事要办,我不得不送我闺女去幼儿园,路上又堵车。”我这时才知道他小孩4岁了。&
星期三晚上,我、花雨姐、咪咪姐、叶姐和金老师第一次见面,我们聊到了他,金老师笑着说:“孙迪,绝对是个合格的志愿者,一直非常执着。读大学时,就从家里拿钱做志愿活动。”&
他也时时刻刻在提醒我,“张伟,一定要处理好钱的问题。”“张伟,组织活动一定要有个完善的方案”“张伟,尽快在湖南注册一个病友组织,这样你们才有一个合法的身份组织活动。”&
直到那天,一件万万没想到的事发生了。那天,我、河南帕金森夫妇、火山石、花雨姐、叶姐和他正在吃饭,大家在说帕金森病带来的痛苦,一直默默无语地他说话了:“其实每一个活着的人都不容易,都有痛苦,你们也许想都不敢想我虽然不是帕金森的患者,但也是一名患者(为了个人隐私,我们就不说明他患的那类疾病)!”我感觉大家都突然停止了一切动作,齐刷刷地注视着他。他微笑着看着我们。他淡淡地说:“我是在今年5月在单位体检中检测出来的,医生说情况不是很乐观,要我该吃就吃,该喝就喝,我当时真的无法接受,我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整整两天,也想到过自杀。后来在一位台湾朋友有帮助下,联系了台湾的医生,用得是从台湾买回来的药。治疗过程中,我想的最多的是,来一次世间很不容易,在医院里接受病痛折磨,还不如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所以我开始了徒步走新藏线。在队友的帮助下,经过五十天的行程,我到了西藏。现在,我把一切放开了,觉得人生没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我要珍惜我活着的每一天,直到微笑着离开。张伟,你知道做公益有多好吗?他会给人积福,六个月的限期就差几天了,你们看得出我是一个病人吗?我觉得人不要只去想着自己怎样怎样痛苦,而是要想着怎样去活,怎样活得更好!我现在唯一的遗憾是我不会有儿子,因为怕遗传。我父母也非常乐观,跟我说:儿子,你一定要活到我们死’对,我会活得很久,活到我父母死。我很清楚的认识到,活着就是幸运,”他始终保持笑容,而我再也忍不住了,眼泪流湿了双眼,半天说了句:我们都好好活着!&
从北京回来有四五天了,我的心也慢慢会平静下来,我觉得我改变了一些东西。我做事一定要跟着自己的心走,真心真意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别人误会我,我也不跟别人去争了,我只想做让自己能够独立生活下去,又能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事,只要我的的确确在做,我就无悔,他一直在微笑着看着我。我也不在犹豫了,我在网络上喜欢一位山东姑娘,她也喜欢我,我现在不想在网络上,我非常想和她走入现实,他告诉我:你要把自己当正常人,你也有爱的权利!一定要自信!&
注:这名志愿者患白血病也是我们事后才知道的,他的故事现在已经在我们这个群体传为佳话,也让我们很多罕见病患者深受感动。&
这就是我们志愿者的故事。&
 &
6,于晓丹&
在于晓丹家里,有一个美丽的盒,每当打开它,里面就传来《鼓浪屿之波》的动听旋律,正是这个音乐盒影响了她对公益的认识。&
有一次她去厦门做一组采访,其中之一就是采访一个高中女孩写书为父亲筹集治病巨额医疗费的故事。离开女孩家时她偷偷放了几百块钱,希望能够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后来女孩的母亲打来电话,希望退还这些钱,见推辞不掉,女孩的母亲提出一起共进晚餐。吃饭时女孩带来了这个音乐盒,女孩母亲提前为这一餐买单,算起来,于晓丹给这家人的几百元钱全都用来付音乐盒和这顿饭钱。这件事让于晓丹感慨,资助别人固然是有爱心的体现,但是怎么样才能真正帮助对方、让对方舒服却不是给钱那么简单,稍不留神,也许爱心就会化成无形的伤害。&
其实关于资助的问题,于晓丹早已经开始思考:2006年,她在北京电台主持一档名为《红十字的声音》的广播节目,节目与北京市红会合作,经常采访扶危济困的爱心人士和家庭贫寒的残病人士。至今她还记得去一个中学生尿毒症患者家里采访的情形:尽管男孩位于城中村的住处家徒四壁,但是家里却到处都是课本,男孩没有一天不想回到学校。含泪听完男孩的故事,红会的工作人员从自己口袋里拿出钱默默放在桌上,于晓丹也紧随其后。后来她才知道,红会的工作人员收入只有一两千元,而给贫困者一些援助早已变成家常便饭,他们感染了于晓丹,于是她也像他们一样。那时做一期节目的收入是150元,因为采访时常常捐助别人,她经常入不敷出。不过这些都不是困扰她的问题,最让她感到无助的是自己的力量太小,不知道怎样才能帮助更多的人。&
这两段经历让她开始认真思考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公益方式,直到她遇到了杨萍和她的“寸草春晖老年心理服务中心”。&
杨萍是于晓丹采访的嘉宾,放弃生意搭上全部积蓄只身一人来北京做助老工作。一次杨萍得知一位老人因为自己和老伴生活无法自理向晚报热线求助,于是主动找到老人,去医院照看生病的老伴,老伴去世又帮助老人料理后事,最后把老人送到养老院。目睹了整个过程的于晓丹对杨萍非常钦佩,正是一次又一次跟随杨萍入户助老,于晓丹感受到了杨萍优秀的专业素养和对老人的真诚热情。她表示自己也想做助老,但是做心理助老有一定的门槛,比如接听助老热线就需要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资格,正在于晓丹为条件不够而郁闷的时候,正好重阳节到了,杨萍找到她,说要在社区里搞助老文体活动,外请主持人需要花钱,询问她是否可以帮助主持,于晓丹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她觉得自己总算能为公益做点事情了。&
从这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所有“寸草春晖”的助老活动只要需要主持人,于晓丹一定随叫随到。在和助老社工以及老年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她感受到存在的快乐和价值的体现。她记得一次在炎炎烈日下主持活动,当她口干舌燥完成任务后,一位热心的老人递来一瓶水,让她心里感受到阵阵清凉。还有一次当她长途跋涉,到达连出租司机都找不到的偏僻目的地后,迎面而来的是一群早已提前在风中等候的老年观众,这个时候刮起了一阵大风,活动的巨幅喷绘画被刮掉了,社工们硬是用手扯住绳子固定宣传画,一直到活动结束。这样的感动有很多。&
 在这些主持活动中,有一件事对她影响挺大,那是一次为社区活动做主持,其中有社区居民发言的环节,她看到一位老人的名字比较生僻,就进行核对,那位老人刚好在旁边,一问名字竟然是错的,原来是打印的时候出现了错误。这件事让于晓丹深深地感到:不管是自己在工作时还是在义务主持时,认真二字绝对不能缺失。念错了名字也许当场改过来就行,但是对于认理、喜欢较真的老人来说却是一种伤害,既是主持人对嘉宾的不尊重也会影响大家对活动主办方的看法。所以每次活动她都会认真做准备工作,从来没有对付和将就。&
从“寸草春晖老年心理服务中心”到“颐天悦社工事务所”再到社区和街道的活动,于晓丹的义务主持一直和助老紧紧联系在一起。也是因为这些义工活动,让她对公益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关注。于是她经常在电台的节目中采访公益机构和公益人士,她希望通过媒体的力量让更多人投身公益当中。她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公益方式:那就是为公益机构义务主持活动。对主办方来说,有个专业人士主持可以省却很多麻烦同时节省一笔开销,而对于她自己来说做得是自己轻车熟路的工作,没有耗费自己过多的精力却可以帮助别人,何乐而不为?于是她想到:能不能把主持的范围再扩大一些?她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来电台做节目的公益机构的嘉宾,紧接着365晨光宝贝之家、血友之家等都向她发出了邀请。&
最先发出邀请的是“血友之家罕见病关爱中心”,这家非盈利性血友病人互助组织对推动中国血友病关爱事业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他们计划在血友病日组织全国的病友举办一个名为“唱出彩色人生”的演唱会。一接到这个邀请于晓丹就来到活动现场前门建国饭店的大剧场,与演员和搭档一遍遍的彩排磨合。在现场,她看到很多箱药品,原来这是血友病人的救命药,这个群体极其容易出血不止,而这些药品就是为防止大家出现意外而准备的。&
即便是有各种困难和危险,病友们还是从全国各地赶来参加这场演出。机构负责人关涛告诉她,血友病是医学界公认的“最疼痛”的疾病之一,剧烈的疼痛常常让人感觉痛不欲生。但是最让人痛苦的不仅仅是生病带来的疼痛,还有因病导致的残疾和不便让很多病友不敢、也不愿意走入社会与外界交往,所以对很多病友来说,心理问题要更大。而血友病之间举办这个演唱会就是希望病友们能够互相鼓励、扶持增加面对病痛的勇气和融入社会的信心。&
最终于晓丹和搭档定下了整个演出的主持基调既不要过分煽情又要流露真情,既要反映病友们的心声又要给大家更多的鼓励和希望。在演出中,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五岁的血友病宝宝演唱《和你一样》,“谁在最需要的时候轻轻拍着我肩膀,谁在最快乐的时候愿意和我分享,日子那么长,我在你身旁,见证你成长让我感到充满力量”,妈妈在舞台上泪花滚动,一旁的孩子天真无邪的嬉戏,于晓丹的眼睛湿润了,病痛夺去了一家人应有的快乐,但是他们的幸福却没有减少半分。作为一个主持去人不是把他们的伤痛剖开给人看,而是让大家看到他们的坚强懂得他们的勇敢。“希望是个好东西。”&
当全体成员一起上台合唱拍照,活动进入最高潮的时候,于晓丹来不及和大家告别,匆匆赶往电台,为晚上的直播节目做准备。身后的舞台和欢乐的人群此刻与她无关,她只是一个普通的义工;身后的舞台和欢乐的人群又与她相关,因为她是这其中的一份子。&
于晓丹介绍:播音名小丹,2003年进入北京电台,现为北京电台故事广播《故事恳谈会》节目主持人、记者。作品曾多次获得北京广播影视奖一等奖,《故事恳谈会》为北京电台名牌栏目。&
7,蒋蕴香&
&&&蒋蕴香是空军指挥学院社区的义工,也是海淀区的活雷锋,她不仅与学院的家属们熟,还与基层连队的战士们是贴心好朋友,战士们有什么困难或者有什么难言之事,都喜欢与她说说,只要她知道的事都会竭尽全力帮助解决。&
蒋蕴香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关心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帮助别人,奉献爱心已然成为了她的一种生活习惯和人生态度,她竭尽全力播撒着爱心,传递着中华文明和华夏美德......&
蒋蕴香同志曾费尽周折,竭尽全力帮助学院住户患精神病的蔺晓华治疗疾病,帮助其家人解决许多实际困难,还坚持一直照顾蔺晓华和她的家庭,蒋大姐的善举让蔺晓华一家感激万分,蔺晓华的兄弟们向空军指挥学院领导写来了热情洋溢的感谢信,感谢和赞扬蒋蕴香同志的助人为乐精神。&
&&&她曾克服自身家庭的诸多困难,照顾患脑出血瘫痪在床的支边回京教授朱先生;帮助家有病人的高阿姨买菜、买米、买药,到病房精心照料病人,直到病人痊愈出院。一位退休的老职工,夫妻两人长年因病行走不便,三个儿女中有两个不在身边,唯一在身边的一个儿子,因病不仅不能照顾其父母,还需父母照顾他,还患有恐血症,到医院就发晕。蒋蕴香每月都要找车带他们去医院看病,取药、更换导尿管,为他们家买菜,交电话费、水电费等。&
&&&去年八月的一天,一位80多岁的老人拄着拐棍正在马路上颤巍巍地走着,一辆汽车开来向老人鸣笛,可是老人耳朵上带着助听器听不见,眼看车子就要碰到老人,蒋大姐不顾个人安危把老人推到马路牙子上扶稳站牢,而她却被绊倒左手腕摔成骨折。她曾经帮助过许许多多的人,还曾经发起少打点麻将,少吃点零食,少抽一支烟,少喝一口酒,少娱乐一会儿,每天节约一元钱,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组建了一支由军人军嫂爱心人士365工程服务团队。做了大量的好事,实事,有意义的事。在她人生的几十年里,她始终如一的无私和热心,还有家里的大力支持,支持她做公益事业,支持她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只要一听说那家有困难,有急事,突发事,家人会让她毫不犹豫先放下手里的一切先去解决处理好!&
&&&她的手机24小时开机,成了社区需要帮助服务对象的热线电话,做到随叫随到。她手上有一本社区服务对象的名单和工作日程安排表,何时、何人需要什么帮助服务,她都铭记在心,每天的时间总是安排的满满的。稍有空闲,她又出现在学院的卖豆腐摊前,帮助收钱等,忙前忙后,不知内情的人们认为她在帮亲戚卖豆腐,后来才知道,原来她是做义工。&
蒋蕴香坚持为社区居民义务服务,每天平均服务8小时以上,只要大家需要,随叫随到。她说:"我是一个社区义工,为居民服务,大家都会去做,看着老同志的生活困难行动不便,我的心里就有一种激动,人家有难我就得帮,这是工作。"&
蒋蕴香同志长期帮助空军指挥学院大院里需要帮助的人们,帮助那些熟识的和不曾相识的老幼病弱、鳏寡孤独以及路遇的困难群众,对突然遭受灾害的总是无私地奉献爱心,努力帮助邻里排忧解难。模范践行家庭美德,孝敬父母,长期悉心照料体弱病残的老人,使他们享受人生幸福,关爱子女,夫妻和睦,兄弟姐妹团结友爱,家庭生活温馨和谐,在家人和亲属有伤病,残疾等困难的情况下,做到不离不弃,守护相助,患难与共,赢得群众赞颂。&
.
8,刘学军&
在1965年,我上小学一年级,正好赶上全国向雷锋同志学习,老师用非常生动的语言介绍了雷锋同志的事迹,我深受感动,决心要做向雷锋那样的人。下课后,我到新华书店,花了1毛5分钱,买了一张雷锋画像,挂在了自己的家中。这一挂就是40多年,虽然搬了几次家,可是我走到哪,我就会把雷锋画像带到哪,因为每天如果见不着雷锋像,就感觉少了点什么似的。&
在读小学时,每天我都会第一个来到学校打扫卫生,生炉火,让老师和同学上课时有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我还把家里给的零用钱积攒起来,帮助那些家中有困难的同学去交学杂费。记得上小学二年级时,有一位老大爷带着一对双胞胎小朋友,在学校门口的垃圾堆捡食东西,好多同学围过去,七嘴八舌说什么的都有,我好奇的也走了过去,看着这位老大爷冬天里穿着单薄的衣服,一副无助的样子,一对小朋友浑身在发抖,老大爷对着围观的人群说,请你们好心人帮帮忙,这对孩子已经发了好几天烧了,有病没钱治,你们谁家有废铜烂铁,我好卖钱给我们看病。我听后,很受触动,马上想起我家中摆放着一尊黄色的佛像,心想那黄的肯定是铜的,能卖一些钱,给那对小朋友治病。我跟老大爷说,您等着,我回家一趟,拿件东西,您卖了,好给小孩治病。我急忙的跑回家中,将家中摆放的黄色佛像,用一个布包装下,跑回学校门口,送给了这位老大爷,当时在路上,我觉得这尊佛像还很沉,我对老大爷说,您赶紧把它卖掉,给孩子去治病吧。&
&&1972年,14岁的我就奋不顾身在海淀区清河中,勇救两名落水儿童。而我,却被河底木板上的钉子割伤了脚。而几小时后,先前千恩万谢的小孩父母找到我拳脚相加,原来小孩害怕挨打便说是被我推下水的,我百口莫辩。直到池塘边有个老大爷前来作证,这才了事。被误解并没有影响到我“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决心,反而更加激励着我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我坚信,做了好事就是好人。&
1975年夏天,我17岁。在昌平小汤山讲礼村上山下乡时突发阑尾炎,去医院的路上,看到一名老大爷昏倒在路旁,我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硬是背起老大爷艰难地走了7里路,一同前往医院治疗,并将自己看病的钱帮老大爷垫付医药费,在医生的抢救下,老大爷终于保住了命。我感叹,这是我一生之中,最难走的一段路。&
1978年冬天在内蒙古陶卜旗,一位老大爷在井边打水时,差点落井,我不顾一切的将老大爷从危险地段救出。&
1979年2月,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看到几位农民在冰面上,破冰捞鱼时,一位不慎滑入水中,我不顾一切地跳入水中,将他捞起,自己却差点失去生命。&
在1981年的一场意外大火中,我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抢救国家财产,却因救火时间太长不幸从房屋顶上摔落,掉入火场中,当时头部严重受伤,八颗牙齿脱落,昏倒在火场中,后经医生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却落得一身残疾。经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劳动鉴定委员会认定为工伤三级残疾,刚满31岁的我丧失了劳动能力,只能选择退休。在常人眼中,正值壮年,却遭变故,是多么大的坎坷,然而我没有放弃。几十年来多次舍己救人的经历,尽管每次都伤痕累累,可看到获救家庭能够团聚,幼小的生命得以保全,我就会感到欣慰。&
1982年8月,我在去医院治疗的路上避雨时,发现一名一岁女婴误喝农药,口吐白沫。我不顾自己的伤残身体,冒着大雨,艰难爬行,将女孩送往医院。至今我的左膝盖上还留着硬币大小的疤痕。我回忆说:“我忘不了爬到医院的那一幕,浑身连泥带血,膝盖都磨出骨头了。”身患残疾的我拼命将婴儿送到医院,并奇迹般地挽救回这条小生命。2008年,当年的女婴王芳通过好人好事的报道,终于找到了恩人我。&
&1984年12月,在海淀区八家村我路过此处时发现一户平房冒出浓烟和火苗。我听到里面有呼救声音,我奋不顾身地闯入烟火中奋力将屋门打开,在浓浓的烟雾中搜索到一位年已古稀有病卧床的老人躺在床上,我奋力将老人从着火的屋中背出,使这位老人生命得以保全,受到前来救火的人员一致赞扬,我衣服被火烧破,左脚被火场中的铁器扎伤,自己一瘸一拐的离开了救火现场……&
1985年,当时还是招待所所长的我,在某医院看见一个病人因为没钱治病,躺在板车上等死,“寿衣都准备好了”。我问清原委后,马上掏出200多元钱交给病人家属,让他们抓紧看病。病人家属不敢接钱,“我们是河北农村的,还不起”。我说:“不用还,救人要紧。”&
回到单位,我才想起来这200多元是自己刚取出来的员工工资。为了应急,我把家中祖传的一幅古画卖掉,换回200元现金。&
后来,我听说这幅画在香港被拍卖到1000多万港币,但我并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一幅画救了一条命,值了!”&
&1986年在海淀区三建宿舍春节期间的深夜,我发现一处外出走亲访友的人家冒起了浓烟,原来是别人放炮竹不慎引燃了这家堆放的杂物,自己拿来脸盆救火并通知邻居们赶紧起床,实施救火,避免了一场春节期间发生火灾,使熟睡的人们免遭生命危险。&
1993年,我骑摩托车经过北安河附近时,突然发现前方有一辆尾部起火的大巴。车上四五十个孩子正在唱歌,我几次大喊“起火了”,司机都没听见。我把摩托车油门加到最大,趁大巴拐弯减速时超过去,并快速拐到大巴前。我连人带车被撞出10多米,拦住了大巴,避免了一场车毁人亡的惨剧。在床上躺了两个月后,我换了一辆新摩托车,“再次上岗”。&
四处找事做,让我屡遭危险,身上不断有新伤疤。人们不解,这个人对身体、对生命怎么会如此不珍惜?&
&“我是血肉之躯,也怕死怕伤。我不想当英雄。在危难面前,别人可能只是迟疑一下,就把当英雄的机会给我了。见死不救,良心上过不去!”&
2001年8月下旬的一个雨天,我推着摩托车经过满是积水的学院桥,看见一名老人被车刮蹭后昏倒在地,赶紧把老人送到医院。不承想,老人的儿子赶到医院后,却一口咬定是我撞的。“你给我爸交了1万元押金,人还不走,你说你没撞,谁相信?”又一次百口莫辩。无奈之下,我总共为老人付了6万元的医药费。事后,很多朋友“批评”我:“这就是你管闲事的后果,以后少管!”“这不公平啊!”困惑过后,我又开始自我安慰,“6万元,就当给自己父亲看病了。真相总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面对委屈,我的态度是:“如果每个人都变得冷漠,社会哪还有爱?”&
果不其然。2007年的一天,我几乎忘掉了6万元的事,那名被救老人的儿子突然登门,捶胸顿足地表达歉意,并归还了我6万元。原来,一次机缘巧合中,搞清了当年的真相,知道自己冤枉了好人。&
2002年7月底,我在昆玉河中发现涂会琼母子俩掉入河中,岸边还有很多人围观,我毫不犹豫跳入河中,将母子俩救上岸来。然而我却在水中救孩子时头磕破了,脚则被水里一根凸出的钢筋戳了一个洞。&
&2005年,北京市内一个过街天桥上,一名叫金地沐兰的女孩背包被人抢,我毫不犹豫与众多小偷搏斗,将这位女孩的背包夺回,自己险些被小偷们用刀扎伤。&
&&&2007年5月,我在西土城公交车站捡到了一个塑料袋,打开一看,里面竟是20万元现金和一个记账本。我赶紧通过记账本找到失主,并交还了现金。&
日,在海淀区罗庄西里10号楼,三名女大学生因雪灾无法回家过年,用火不当致燃气泄漏爆炸,引起火灾,三个学生被困在房间里,大声呼喊救命。我住在隔壁,听到声音后,急忙将楼道中的总电源关掉并及时报警。因为着火气体膨胀,学生们无法自己打开房门,我一次次使劲儿撞击房门,头部、手部及身上都受了伤,费尽全力,终于将房门撞开,又冒着生命危险冲进去,救出三人。浓烟呛得我剧烈咳嗽,导致我肺部感染,一直咳血,一个多月后才见好转。当时消防员对我说:“如果不是你机智勇敢,不仅周围的居民财产要受到剧烈损失,三位女大学生也会有生命危险。”&
&日,我赴四川地震灾区救灾时,发现一辆汽车失控,向路边人群中冲过去。一名叫唐容华的女孩在路边睡着,我奔向车头用力将女孩抱住,滚入路旁的沟中,女孩获救。&
日,一名叫许巧玲的来京大学生,在海淀区知春路城铁13号线想跳地铁自杀时,被我发现,成功将其挽救,并打消了其轻生的念头。&
2009年1月下午5点多钟,这时冬天黑的早,我正准备到蓟门小区一位空巢老人家探视,路上,突然发现身边的马路出现了一道裂缝,裂缝越来越大,在离马路裂口不远的地方,一辆公交车正向此处驶来,眼见裂口越来越大,我急忙冲驶来的公交车招手示意,并冲车头跑去,司机发现我后,一脚紧急刹车,车停了下来,我的身体已经扑向了车头,司机下车后,对我讲,你疯了,找死啊。车中的人还讲,杀人啦,很多人从车上走了下来,严加指责谩骂。我对我们讲,马路裂了口子,说着说着只听一声巨响,离停下的车头三四米的地方,坍塌下一个方圆十几平米,两米多深的大坑,当时,很多人惊呆了,司机和很多乘客吓出了一身冷汗,马上气氛发生了360度的大转弯,大家纷纷夸奖我救了一车人,100多条生命保住了。&
&&&日下午5点30分左右,有几个大学生和行人在学知园十字路口从东向西正常过马路,大家走在安全的人行道上,簇拥着向前走,相互交谈着欢笑着,正在这时突然听到有人一声急喊:“快闪开,快闪开,闸失灵了、闸失灵了!”大家随着声音驶来的方向一看,只见有一女子骑着一辆电动车向人群中飞快的冲了过来,当时大家惊呆了不知所措,眼看一场车祸就要来临,电动车马上就要撞向正常行走的人们身上,说时迟那时快,突然一个身影从人群中脱颖而出,向那即将冲向人群的电动车迎了过去,我用自己的身体和双手使劲挡住了即将冲向人群的电动车,电动车的惯性把我向后撞出了好几步,当时我死死地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冲向大家的电动自行车,在我的努力下终于将这辆即将造成人员伤害或者可能发生车祸的电动车拦停住了。&
&&&日,“小悦悦事件”发生当天,在北京市海淀区蓟门桥小区,两岁小女孩张慧语走路摔倒。此时,一辆汽车正在倒车,眼看就要轧到孩子。危急关头,一个跛脚男子冲过去一把抱走了孩子,避免了一场事故。&
一到冬季,我就经常自制风斗,免费发给租住在城乡结合部平房中的打工者,尽量避免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一到下雨天,我的公文包中总会装上十几把雨伞,到大街上发给老人、小孩或孕妇。&
我自愿给社区里的空巢老人和五保户“当儿子”,过冬时我给他们买好蔬菜,很多人将他们家中的钥匙交给我保管,这是对我的最大信任;每逢社区里有红白喜事,我都会到场为新人们祝福,为失去的人哀思,送他们一程。社区有些瘫痪在床的病人,我经常上门嘘寒问暖,物质上接济,精神上鼓励,家里有事几乎随叫随到。&
18岁以来,我几乎年年义务献血。50岁以前,我一年献两次,每次200ml;50岁后,医生只准我每年献200ml。&
&&&我被许多大学生们视为“再生父母”,几十年来,我直接帮助过数百名大学生,许多大学生在我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学业。北大、清华等高校的大学生们自发为我建设博客,称我为“我们的好老师”,许多高校聘请我为校外辅导员。残疾人家庭中,我会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社区里的空巢老人家中,我会和大爷大妈聊天谈心;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生病,我会亲自送往医院,进行陪护;我长年累月地照顾许多孤寡老人,一些老人在深夜遇到急难时首先想到的就是给我打电话,而我总是在第一时间赶到老人的身边,给予老人无微不至的照料。每年春节,都有一两千人到我家来看望和表达感恩,以至我应接不暇,这些人当中有机关干部,有大学生,有成功企业家,有普通群众,也有一些我曾经救助过却早已淡忘的“陌生人”。&
从14岁救助两名落水儿童,38年间用我的血肉之躯救活了很多人的性命,而我自己落得满身伤痕,从一名当兵时的甲级身体变成一名三级残疾人。我觉得我的双手救活了这么多兄弟姐妹的性命,自己的身体再痛苦也是值得的,每到阴天下雨,我都会疼痛难忍,不由自主的痛的留下眼泪,这时我就会撩起自己的衣服,数着身上一个个的伤疤,想起了每个伤疤是为救谁而留下的,有时夜里做梦我会经常是乐醒的。&
我已立下遗嘱:“我愿在死后,将遗体献给祖国的卫生事业做医学研究;将眼角膜捐给双目失明的人,将身上的有用器官无偿捐给需要救助的人,让我们可以重见光明;可以继续健康地生存,请将我的骨灰埋在树下当做肥料,让我最后再为祖国和人民做一次贡献。”&&&
&9,廖理纯&&&&&&&&&&&&&
&&&黝黑发亮的皮肤,肩膀、后背满是黄沙,松松垮垮的裤子已经走形,黯淡的皮鞋至少一个月没擦……站在张北馒头营乡的盐碱荒漠上,廖理纯的形象就是典型的一当地老农。&
可是一张嘴,地道北京话,谈吐不凡。原来,这"老农"大有来头,名牌高校毕业,曾是柳传志门下三杰之一,24岁就掌管联想广州分公司,28岁创办自己的企业,39岁企业已年销售数亿。但他选择了离开,走遍中国,一路扶贫助学。如今,47岁的他在浑善达克沙地,做起全职绿化志愿者。&
&&&这个前半辈子从未正经刨过地的企业家,在沙地中,一锹一锹挖了两年,成了当地的"锹王"。&
&&"我计划用3年时间,花1000万在浑善达克沙地种植数万亩林地,阻止沙漠向人类居住地推进。""锹王"野心不小。&
&&&是什么让他告别都市的繁华,告别对财富的追逐,来到盐碱荒漠种树?&
&&&"因为沙漠在那里!"种树让廖理纯感到生命的充实。&
&&&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廖理纯深受外公的影响。&
&&&在他20岁上大学时,外公对他说:"一定要在年轻的时候做年轻人能做的事。"这句话,让廖理纯有了人生的第一次疯狂――骑车从北京到上海,整整骑了一个月。&
外公80多岁时,和廖理纯聊起生死:"平凡的死没有意义,莫若战场马革裹尸还。"外公说。1999年,这位历经清末立宪、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改革开放的老人,在91岁时离世。这让廖理纯意识到:人生是有尽头的。&
&&人究竟为了什么而活?我们那样早出晚归,殚精竭虑的动力是什么?人应该怎样活着才有价值?这些问题,在廖理纯的脑海里盘旋,他要去寻找答案。&
&&于是,廖理纯和助手耿涛从公司管理中脱身,开始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边走边思考,最东端的乌苏、最北端的漠河、最西端的斯姆哈纳……一路扶贫助学。&
&&&2004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恩格贝,中国社科院和日本伦理研究所共同组织了一次绿化活动。廖理纯惊讶地了解到,这片荒漠中的绿树,竟是近万名日本志愿者种的!这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日本人可以做到的事情,我们中国人应该做得比他们更好才是。"自此,他找到了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事业――把荒漠变成绿洲。&
&&&廖理纯选择了距离北京最近的沙漠、正北方的浑善达克沙地。这是我国十大沙漠沙地之一,位于内蒙古中部锡林郭勒草原南端,平均海拔1300米,距北京直线距离近200公里。研究资料显示,浑善达克沙地是近年来困扰北京的沙尘的主要源头之一。廖理纯要在这儿建设中国人自己的环保基地,为北京的蓝天种下绿色防护带。&
&&&2011年4月,廖理纯与耿涛带领第一批志愿绿化队来到距离北京450多公里的内蒙古宝绍岱苏木奎苏河嘎查第一绿化基地,正式开始植树。&
&&&风卷黄沙,嘴巴刚一张,吃进满嘴沙子。廖理纯给40多名志愿者分配完任务后,自己带头挥起铁锹。建隔离围栏、松土、挖沟、打垄、撒树种、浇水……原本就有老茧的双手,生生又磨出水泡。平锹、尖锹,挖坑时运用自如,快速铲土时运锹如飞,廖理纯成了"锹王"。年轻的志愿者们刚挖了二十几锹就直不起腰,年长他们20余岁的廖理纯能一口气干上半个小时。&
&&&&育种、幼苗杯栽、大苗移杯入坑,搞科研出身的廖理纯种树也像治学一样严谨。因为土地盐碱含量高,不能采用滴灌技术,廖理纯精心安排灌水车每周浇水,每次的浇水量还会根据气温、天气进行调节。&
&&&两年来,每周五下午或周六上午,志愿者就从北京向沙漠戈壁进发,大干一场,周日返京。目前已经有近80批、3000多名志愿者随同廖理纯前往浑善达克沙地植树,种植了赤峰杨、新疆杨、樟子松、文冠果等50多万株苗木。"再过10年,这些小树长高了,将为两万亩沙地披上绿色。"第一基地近万亩绿化完成后,今年"锹王"又转战位于张北馒头营乡的第二植树基地。他梦想着有一天,浑善达克沙地能变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绿洲。&
两年中的4月到11月,廖理纯没有一个周末在北京休息。常常听到有人这样问他,放着好好的老总不干,舒服日子不过,为什么要跑去沙漠?种树也行,为什么不雇当地人,却要包车包吃包住、繁琐地拉着大城市的志愿者去沙漠种树?他甚至被人误解做这项工作是为了钱,为了名……&
&&&面对这些,廖理纯会淡淡一笑,吟出《诗经》中的句子,"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我忧虑的是人们心中的沙漠在扩大,以及信仰的缺失。"廖理纯的声音有些沉重。&
选择带领志愿者前往植树,在绿化沙漠的同时,廖理纯更希望能唤起越来越多的人内心的一种精神、一种信仰。因此每批志愿者都会吸引在校大学生参加。&
&&"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无私的民族,我们需要捍卫祖先的荣耀、优秀传统。"每次前往沙地,廖理纯一路上都像个布道者,他给大学生们讲沿途的历史,讲逐鹿中原,讲抗日战争,讲"无私无畏的民族精神",他颇具煽动性的演讲,让大学生热血沸腾,"我们去植树,就好像是听从远古的召唤,我们做的是恩泽后世的好事。"一位来自香港的大学生志愿者说。&
&&&为了寻找中华民族的精神,廖理纯除了植树,还攻读了北京师范大学的西方哲学史,除了研究经济外,广泛涉猎了哲学、历史学、教育学、农学及国力理论,甚至是医学、兵法。2005年,廖理纯出版了第一本书《何以无所畏惧》,讲他眼中的中华精神。自此,廖理纯每天清晨4时就起来写书,一年一本,如今已有了8本作品。&
"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精神,每个人都应守好自己的本分,这样国家才有希望。"廖理纯说,他要做的,是和众多志愿者们一起呼唤志愿精神,唤醒国人心中的无私和善良。"我希望能绿化每个人心中的那片荒漠,我希望我和志愿者们的努力,能让我们的后代过得更好。"&
10,王新锋&
&&王新锋自从2005年11月到北京首汽(集团)第四运营分公司二队从事出租车员工作以来,热爱本职工作,以热心、诚心、耐心为乘客服务,从未发生交通事故,无交通违法、无服务投诉、无遗失物、无违纪,是名副其实的“五无”标兵,多次受到乘客的表扬。2008年当选“北京的士之星”,2011年当选“首都的士英雄”,2012年荣获“首都劳动奖章”。由于他在行业的出色表现,他的事迹被北京故事广播征集写入《家有党员》故事集。&
  王新锋作为一名党员班长对班组工作认真负责,关心集体,为车队的民主管理工作献计献策,耐心帮助新来的同志,经常组织班组活动,二队十班在他的带领下团结和谐、积极向上,连续两年被评为首汽集团“先进班组”称号,2013年获得首旅集团“十大先进班组”,同年5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王新锋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奉献爱心,8年前便为老年和残疾乘客提供免费服务。2011年1月王新锋优质服务和热心助人的事迹刊登在《北京漫步》杂志上,充分展示了首汽的哥“真心为宾客”的服务精神,也影响和感染了身边的同事,纷纷要求加入这一行列。日以王新锋为班长,以敬老、爱老、助老为活动宗旨的“新锋班”成立。两年来,“新锋班”利用业余时间,多次开展扶老助残爱心公益活动,多家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展现了首都的士司机的风采。2012年3月“新锋班”被评为北京市出租行业“志愿公益服务组织工作先进集体”;9月王新锋代表“新锋班”参加首都无偿献血志愿者联合会表彰大会,“新锋班”被授予“志愿服务优秀组织奖”和“志愿服务先锋奖”;2013年“新锋班”被评为市文明办评为“身边雷锋团队”,《北京日报》还在3月5日推出的特刊“一个士兵留下的身影”中对王新锋多年来坚持免费接送老人做了重点报道。&
  王新锋积极践行“北京精神”。他说:我理解的“爱国”,就是忠于本职工作,热爱自己的企业。&
  他组织“新锋班”和公司的“女子班”与国旗护卫队开展了一次“我与国旗零距离,军民共建鱼水情”活动,不仅出色的完成了爱心服务任务,还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当天,他们来到国旗护卫队驻地,参观了他们的训练和生活后,载着50多位官兵到长城、十三陵参观。在返城路上车队走到清河的时候已经下午3点了,进城方向车行缓慢,此时离降旗时间已经很近了,车里的几名战士有些担心了,如果不能按时返回驻地,影响了降旗,后果不堪设想。他们说如果再这样堵车的话,就下车跑回天安门。这一幕深深地感动了新锋班的全体成员。这是什么?是爱国精神!他们的爱国正是体现在这种忠于职业、忠于使命的工作中。“新锋班”在为他们提供服务的同时,同样接受着一种洗礼。王新锋后来说,从他们的身上,我们体会到了如何构建和谐班组,把一丝不苟、忠于国家、忠于岗位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体现到日常运营中去,为“新锋班”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王新锋说:我理解的“创新”,就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迹来。“新锋班”的成立就是创新,在搞好班组建设的同时在社会上奉献自己的爱心,提高全班的服务质量。&
  为了提高全班的整体服务质量和道德水平,他组织全班人员观看了话剧《团队里有只猪》。该剧描写了《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众志成城,披荆斩棘,劫难重重度过艰难旅途后,取得真经来到天竺,在等待受封赏赐中,由于各自心灵深处的想法不同,展现出不同的心理矛盾,但最终事实真相暴露后,一个团队又如一根绳上的蚂蚁团结起来,共同面对。通过观看话剧这种形式,把深层次的一些做人的道理通过鲜活的人物来体现,在寓教于乐的画面当中去感悟真谛,从而提升了全班人员的软实力和团队的凝聚力,为团队营造了一种快乐工作和积极进取的氛围。此次活动促进了班组成员间的情感交流,更让大家明白:一个团队需要克服私心,团结起来,为了共同目标,不懈努力。&
  王新锋说:我理解的“包容,厚德”,就是结合我们的实际工作,以“真心为宾客”的服务理念,用自身的行动去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真情服务中来。&
  2011年4月,他带领“新锋班”组织革命老战士朱光斗老人和来自昌平区的20多名孤残老人到怀柔响水湖开展了一次踏青活动。为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大家细心准备好速效救心丸、降压药、晕车药、防吐袋等出行必备的急需药品,提前来到老人们家中,将他们悉心搀扶上车,由王新锋带队,大家兴致勃勃来到怀柔响水湖爬长城,呼吸新鲜空气,老人们筋骨得以舒展,心情格外放松。到中午,“新锋班”还为老人提供了营养丰富的养生餐。随后,大家赏山桃花,还开展了“为环保,我出一份力”捡拾山上废弃物的活动。此次踏春活动得到《京华时报》、北京新闻广播电台以及昌平电视台等媒体的宣传报道。&
  中秋前夕,他带着全班队员一早就赶到密云县不老屯镇兵马营村,为村里六名百岁老人送去中秋月饼、米、油等生活用品及节日礼品,探望慰问这些老人,和他们聊家常、帮助他们打扫卫生、整理家务,中午还为老人们包饺子。从老人们脸上绽放出的幸福笑容中,队员们也体会到了奉献的快乐。兵马营村委会特意送来了感谢信和锦旗,旗上绣着“构建和谐社会、弘扬敬老美德”。&
  日学雷锋日当天,“新锋班”全体队员来到北京市红十字会血液中心,在那里开展了“学雷锋献热血,首汽的哥在行动”活动,为无偿献血的志愿者提供免费用车服务。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主任刘江向“新锋班”颁发了志愿者团队荣誉证书。“新锋班”班长王新锋宣读了志愿者团队入会宣言,承诺长期免费为无偿献血志愿者提供用车服务,为社会献爱心。&
  6月,他带领班组成员开展了“免费接自闭患儿逛博物馆”的活动。一大早,他和家住顺义、密云、通州的14位同事就赶到了石景山,载着18名自闭症患儿和他们的家长、老师到自然博物馆参观。短暂的相处,已让不少孩子敞开了心扉,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去年,他和“新锋班”又与六部口社区结下了缘分,以实打实的“雷锋行动”温暖着社区老人们的心。一次偶然的机会,街道干部高滋勋乘坐他的出租车时,得知了“新锋班”的事,高滋勋立即想到自己定点指导的六部口社区高龄、空巢老人多,于是他便“牵线搭桥”。就这样,王新锋与六部口社区党委书记幺伟瑾、服务站站长邢清华见了面,了解社区特点,并参观了街道长安幸福家园、老年配餐中心等助老服务园地。在随后的参观过程中,王新锋深深被街道和社区工作者的热情所感染。双方达成共识,共同开展了“社区老年居民搭乘出租车环游北京城”“春节同包连心饺”“二月二为老人免费理发”等志愿服务。&
  去年10月的一天,王新锋长期照顾的一位80岁老人到公司送来了锦旗和感谢信,感谢首汽培养出优秀的司机,感谢王新锋师傅长期以来为老人提供服务,每天披星戴月,始终坚持数月如一日,不计报酬往返于家与医院之间,她感激地说:“你们首汽司机真是好样的”。&
   日,王新峰参加了由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首都精神文明办和北京市民政局等联合主办的“让志愿活动走进生活”活动,《北京日报》还在3月5日推出的特刊“一个士兵留下的身影”中对王新锋多年来坚持免费接送老人了重点报道。&
   应北京交通广播百姓TAXI主持人李洋的邀请,王新锋曾几次带领“新锋班”队员到交通广播接受专访,讲述了“新锋班”的事迹和各自运营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以及服务过程中的体会,朴实话语中体现了首汽普通员工对待工作和生活的积极态度,也体现了首汽人追求高素质和真心为宾客的服务理念,为宣传首汽品牌和行业正能量做出了积极贡献。&
   王新锋说,做为一名首都的职业司机,我们要用真情、热情、周到的服务去感动每一名乘客,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切实感受到我们的真诚,坐我们的车不仅感到温馨更能了解北京的生活以及北京的历史,能和北京的哥交朋友,值!下次来北京还坐我们的车!坐我们首汽的车!&
共5条记录&&&&&&第1页&/&共5页&&&&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查看全部&&&&&&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癌症晚期临终前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