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52岁,由于胆囊结石性胆囊炎及严重胆囊粘黏于

别名:结石性胆囊炎
本网页的内容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医生科普办公室提供内容、参与编辑和权威认证。
胆囊结石简介
胆囊结石的病因
  1.慢性胆囊炎症的病理改变  胆囊结石患者的70%左右伴有慢性胆囊炎,故其病理改变亦与之相似。  2.胆囊穿孔之改变  结石黏着于囊壁,胆囊结石的起因是囊壁局部受压、缺血、坏死、破溃而穿孔,导致化学性腹膜炎;胆囊向肝脏面穿孔,可形成胆囊周围包裹性脓肿;穿入肝脏内可形成肝脓肿,若穿向十二指肠或横结肠可形成胆瘘而产生相应的病理改变。  3.胆囊积液、积脓  若结石嵌顿于胆囊颈或胆囊管内产生粘连,导致胆囊颈或胆囊管的梗阻。胆囊结石的原因是胆囊积液,继发感染则可形成胆囊积脓。
胆囊结石的症状
  单纯的胆囊结石也可以没有症状,而是在健康查体或其他情况下被发现。但由于胆结石的形成与代谢、感染、情志等因素有关,又多伴有胃肠或胆囊的慢性炎症,故可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  1.消化不良症状  胆囊结石患者常有胃胀、嗳气、反酸、胃灼热、厌油、便干或便溏、黏滞等症状,轻重不一,多少不定,但常与情志、饮食、劳累等因素有关。  2.胆区一般症状  胆区可有隐痛、钝痛、叩击痛,胆囊结石的表现为可向右肩胛部或背部放射,情志刺激,高脂饮食或剧烈活动及颠簸可使症状加重。  3.胆绞痛  胆绞痛是胆道结石的特征性症状之一。发作时,剧烈疼痛,患者抱腹蜷卧或辗转不安,常屏气或不愿讲话,以期减轻疼痛,可伴恶心、呕吐,且常在呕吐后缓解;可反复发作多次,也可骤然终止不再发作。但结石在胆囊内一般不引起绞痛,只有当结石进入胆囊管导致梗阻,引起胆囊管痉挛性收缩时才产生胆绞痛。胆囊结石的症状是绞痛常由饱餐诱发,尤其是进食大量油腻食品之后又平卧时;因平卧时胆囊底部位置较高,胆囊颈部位置较低,结石易于滑入胆囊管之故。由于胆囊管内径一般3mm左右,故引起胆绞痛者多为较小之结石。若无感染,胆囊内的大结石一般不引起剧烈疼痛。比胆囊管内径稍大之结石,有时可以发生一小部分进入胆囊管,引起胆囊管痉挛性收缩(绞痛)之后又退回胆囊内,这样的绞痛时间很短暂即可终止;若是较大部分进入胆囊管则不易退回,绞痛就会持续较长的时间,待胆囊管之痉挛自行缓解或经治疗而缓解后结石又退回胆囊;或者由于胆囊管之痉挛性收缩,将结石挤碎排入胆总管而绞痛终止。所以绞痛的持续时间可长可短,很不一致,长者可持续数小时,短暂者可三两秒钟即止。  4.胆囊穴压痛阳性,也可有胆俞穴压痛。  5.合并症之症状。  (1)细菌感染:胆囊结石妨碍胆汁的排泄,易合并细菌感染而胆囊结石的症状出现恶寒、发热、胆囊胀大,疼痛加重,若合并胆管炎症时,可出现黄疸。  (2)胆囊穿孔:由于胆汁的刺激而产生化学性腹膜炎.疼痛剧烈且范围扩大,并伴有压痛,腹肌紧张和反跳痛。若形成胆囊周围脓肿,有时可扪及触疼明显的包块。形成肝脓肿时,肝脏增大、压痛。由于感染而出现恶寒、发热、体温增高,血象增高等表现。形成胆瘘者,可产生相应的症状。  (3)胆囊积液、积脓:胆囊积液一般无明显症状,胆囊结石的表现为胆区可有胀感、坠感,可触及增大的胆囊;积脓则出现因感染而致之症状。
胆囊结石的检查
  单纯胆囊结石一般不出现黄疸及肝功能障碍,故有关黄疸及肝功能的实验室检查多无阳性检查结果。  影像学检查是当前赖以确诊胆囊结石病的主要手段,超声常是第一线的检查手段,可以发现胆囊内结石、胆囊壁增厚、胆囊缺乏收缩,结果常是准确可靠的。其他的检查方法则往往根据超声检查结果而确定是否进一步采用。  在X线平片上,约20%的胆囊结石因含钙量高,可呈阳性影像。由于结石阳性率低,肝胆区的X线平片已不作为临床诊断要求。但X线平片可显示肿大的胆囊及炎性肿块的软组织影以及在气性胆囊炎时可见胆囊内及胆囊周围的气体影。此外,一些间接的X线征象,往往有助于急性胆囊炎的诊断:①胆囊下方小肠的扩张、充气等反射性肠淤积症;②胆囊区软组织阴影增大;③腹膜的刺激征象,如右侧的腹膜脂肪线模糊或消失、右侧膈肌抬高;④右侧胸膜反应性积液或右下肺叶盘状肺不张等。  当胆囊管通畅、胆囊的浓缩功能尚好时,口服法胆囊造影可显示胆囊内结石的负影,准确率可达95%。  若胆囊管通畅,静脉法胆囊造影可显示胆囊内的结石负影。  CT图像上可见胆囊壁厚,囊内有结石和胆汁沉积物。口服胆囊造影剂CT扫描检查,可增加对结石的分辨力。
胆囊结石的诊断
  胆囊结石之临床表现与很多消化道疾病有相似之处。胆绞痛有时须与心绞痛相鉴别。  1.胆道疾病  胆区隐痛及消化不良症状须与慢性胆囊炎、慢性胆管炎、胆囊息肉等相鉴别;胆绞痛须与胆管结石、胆道蛔虫鉴别。  2.胃肠疾病  (1)胆囊结石的消化不良症状,胆囊结石应与慢性胃炎、胃黏膜脱垂、食管裂孔疝、十二指肠炎、憩室炎、溃疡病等相鉴别。除临床症状之外,制酸药物的疗效可供参考。最重要的方法是X线钡餐、胃镜和B超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2)胆囊结石的胆绞痛症状,应与以下疾病鉴别:①食管旁裂孔疝,发作时亦可有剧烈疼痛及恶心,也多发生在饱餐之后,特别在饱餐后卧位时更易发生。②胃黏膜脱垂,也可引起剧痛及恶心、呕吐。③急性胃扭转,上腹剧痛,疼痛可向背部放射,常伴频繁干呕。④不典型的溃疡穿孔,疼痛也可局限于上腹部。除胆囊结石的诊断指征外,影像学检查可以协助鉴别。  3.肝病  慢性肝炎、早期肝癌,往往也只有右胁不适或隐痛及一般消化不良之症状。主要靠B超检查及转氨酶、胎甲球等化验鉴别之。  4.胰腺炎  剧烈腹痛、恶心、呕吐及发热等应与胆囊穿孔相鉴别,血、尿淀粉酶明显升高,胆囊结石的B超检查可见胰腺肿大、变形及回声减低的改变。  5.心绞痛及心肌梗死  疼痛多在心前区,挤压憋闷感明显,结合病史、心电图、B超等检查以鉴别之。
胆囊结石的治疗
  胆囊结石的详细治疗:  【治疗】  一般以辨证治疗为主,采用综合疗法,伴较重感染者配合抗生素药物,伴严重并发症者配合胆囊结石的手术疗法。  一、肝郁气滞型  1.临床表现  右胁胀痛或窜痛,脘闷嗳气,症状常随情志之变动而增减,可伴咽干、口苦、纳少、大便干结或黏滞不爽;偶有绞痛发作;多在短时间内缓解。舌淡红或舌边略赤,苔薄白或淡黄,脉弦。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部分患者可有血清胆固醇增高。由寄生虫所致者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大便镜检可有虫卵。  (2)B超检查:可有较轻的胆囊炎症表现,胆囊内有结石征象。  (3)X线检查:平片阳性率很低,胆道造影可发现X线阴性结石。  3.病机分析  情志失和,肝气郁结,木失条达,胁络不畅,故见胁肋胀痛或窜痛;肝气犯脾,可见脘闷嗳气、纳少;情志与气之郁结关系密切,故症状常随情志之变动而增减。胆气上逆则咽干、口苦;腑气不畅,可有便于或黏滞不爽;无内热故舌淡红,苔薄白,若肝郁化热则可见舌边赤,苔淡黄,脉弦为肝郁之征。此型为胆囊结石之静止期,多兼有较轻的慢性胆囊炎症。  4.治法宜疏肝理气,利胆排石。  (1)中药汤剂:胆囊结石的治疗常用四四承气汤加减。  方解:此方由四逆散、四金合调胃承气汤组成。用柴胡、白芍、枳实、疏肝郁、开气滞;金钱草、郁金、鸡内金、海金沙利胆排石、溶石;六腑以通为用,腑泻则胆泻,借大黄、芒硝通腑泻下之力,以加强“四金”利胆排石之效。甘草调和诸药,配白芍缓急止痛,柔肝以和脾。  加减:痛重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以活血行气止痛;情志不畅者,加合欢皮以助郁金解郁活血止痛;反酸、胃痛者加牡蛎以平肝制酸;纳呆者加山楂以消食开胃。大黄、芒硝之用量,以服药后大便偏稀,每日1~2次为宜。胆囊结石的治疗亦可选胆道排石汤1号、胆道排石汤5号、清胆行气汤加减。  (2)其他药物:①利胆排石片,每次5~6片,每日3次。②消炎利胆片,每次6片,每日3次。③肝胆结石片,每次6片,每日3次。④溶石药物。  (3)针灸:取足临泣、期门、行间、阳陵泉。以疏肝郁,理气血,清热利胆。每日或隔日1次,15次为1疗程。  (4)耳穴贴压:取胰胆、肝、耳迷根、十二指肠、交感、胃、脾。胰胆、肝与十二指肠能行气解郁,增加胆汁分泌,加强胆囊收缩,配合耳迷根与交感,更增强了利胆排石之功效。脾、胃穴健脾和胃,以消除消化不良之症状。每天揉按3~4次,3天换另i耳,10次为I疗程。  (5)推按运经仪:先服中药汤剂,1小时后进高脂餐(煎鸡蛋或猪蹄、羊蹄),再15分钟左右进行治疗。一般先用平板电极进行程序治疗,3~5次以后改用手柄电极循经推按。程序治疗可选:肩井(右)、期门(右)、胆囊穴(右),公共电极置于胆囊底部之位置。每日或隔日1次,15次为I疗程。胆囊结石的预防定期作B超检查了解结石之动态。  (6)外用药物:可用胆病2号膏外敷。  (7)总攻排石。  5.转归预后本型胆囊结石症状较轻预后良好。若结石较大,胆囊结石的治疗则应先进行碎石,然后再行排石、溶石治疗以提高疗效。  二、痰浊瘀积型  1.临床表现脘腹满闷,肢体沉重,口淡不渴或渴不多饮,大便溏薄或黏滞不爽,胆区略胀或无明显症状。多为形体肥胖、嗜酒或喜食肥甘厚味及体力活动较少者。舌体胖大,苔厚腻,脉沉弦或濡滑。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约半数患者血脂增高。  (2)X线检查:多数患者为X线阴性结石。  (3)B超检查:胆囊基本正常或伴轻微炎症改变,结石多为较大而边缘光滑;部分患者肝实质光点较密或有脂肪肝之征象。  3.病机分析胖人多湿多痰,痰浊瘀阻,胃失和降,故脘腹满闷;痰属阴邪,故口淡不渴;湿瘀不化,则津不上承,故口干但不欲多饮;痰湿阻中,脾失健运,则大便稀溏,痰阻则肠腑气滞,大便不爽。此型为胆囊结石的静止期,部分患者可以完全没有胆区之症状。  4.治法宜豁痰化浊,利胆排石。  (1)中药汤剂:常选用豁痰排石汤加减。  方解:本方由导痰汤合小承气汤加味而成。胆囊结石的治疗用半夏、南星、燥湿化痰,开顽痰之胶结;枳实、陈皮行气开郁,使气顺而痰消;苍术、茯苓健脾祛湿,使湿无所聚,则痰无由生;大黄、厚朴、山楂、金钱草通腑除湿,利胆排石;甘草调和诸药。共奏豁痰化浊,利胆排石之功。  加减:纳呆食少者,加鸡内金、白芥子以开胃豁痰,兼有溶石之效。伴有血瘀者,加郁金、丹参以活血化瘀并能松弛括约肌。泄泻而腹凉者去大黄,加姜黄、明矾以溶石止泻。亦可用化痰软坚方,温胆汤合硝石矾石散,加减治疗。  (2)其他药物:①华沙利胆丸,每次1-2粒,每日3次。②消胆胺。每次4g,每日3次,饭时服。③卵磷脂,每次0.6g,每日3次。④胆乐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⑤鹅去氧胆酸或熊去氧胆酸。  (3)针灸:取肩井、章门、足三里、阴陵泉。以疏肝健脾,消积化滞,祛湿除痰。每日或隔日1次,留针20分钟,1月为1疗程。  (4)耳穴贴压:取胰胆、三焦、小肠、艇角、肝、脾、内分泌:以健脾利湿,行气化瘀,降低血脂。先贴一耳,每天按压3-4次,3天后换另一耳,10次为1疗程。  (5)推按运经仪:以程序治疗为主,可选肩井(右)、章门(右)、足三里(右),公共电极置于胆囊底部。操作方法同肝郁气滞型。  (6)外用药:胆囊结石的治疗可用胆病2号膏外敷。  (7)总攻排石。  5.转归预后此型症状轻预后好。结石大者应先碎石以提高疗效。  三、瘀血阻络型  1.临床表现胁肋刺痛,痛处不移,入夜尤甚或常有绞痛,胆区压痛;腹胀纳呆,口干不欲多饮,皮肤粗糙,手足心热,大便秘结,面色晦黯。唇舌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苔薄,脉弦细或细涩。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多有血液流变学障碍。  (2)X线检查:X线造影部分患者胆囊不显影,显影者多较淡,可发现结石,部分胆囊结石患者胆囊形状欠规整。  (3)B超检查:常有胆囊体积缩小,壁明显毛糙、增厚或厚薄不均匀,部分患者胆囊形态不规整,囊内有结石征象。可有结石与囊壁粘连现象;脂餐试验胆囊收缩功能多有明显降低。  3.病机分析病久不愈或反复发作,“久痛入络”导致瘀血阻络而胁肋刺痛;瘀血为有形之邪,故痛有定处而拒按,若结石阻于胆囊管则发生绞痛。血瘀气必滞,脾胃气滞则腹胀纳呆,血不上奉则口干,肠无血润则便秘,血不上荣而面色晦黯,皮肤失养而粗糙,入夜血行迟缓则瘀更甚,故疼痛加重。血瘀化热可致手足心热。唇舌色黯,瘀斑、瘀点,脉涩皆血瘀之征。此型一部分属于静止期,一部分属于发作期,临床症状差异很大。  4.治法宜活血化瘀,利胆溶石。此型患者,胆囊之收缩功能多有明显降低或者结石与胆囊壁粘连,结石很难排出,因而以溶石治疗为主。若经过胆囊结石的治疗,胆囊收缩功能恢复且结石与囊壁无粘连者则可采用排石疗法。  (1)中药汤剂:常选用复元活血汤加减。  方解:柴胡疏肝胆之气,山甲破瘀阻之血;桃仁、红花祛瘀生新,当归、花粉活血、润燥;重用大黄荡涤瘀阻,除败血而通便;用甘草调和诸药,缓挛急而止痛。使瘀血去,新血生,气血调畅,则疼痛缓解。  加减:胆囊结石的治疗加金钱草、郁金、鸡内金以利胆溶石;加延胡索、川楝子以行气、活血而止痛;加山楂以化瘀、开胃而消胀。若大便不干可去花粉、桃仁,改大黄为酒大黄以缓泻下之力;加黄芪补气,助活血药获益气化瘀之功。亦可选膈下逐瘀汤、化瘀舒胆汤等加减治疗。  (2)其他药物:①金佛止痛丸,每次5~10g,每日2次。②胆宁片,每次3片,每日3~4次。③熊去氧胆酸等溶石药。  (3)针灸: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以疏肝利胆,健脾和胃,理气活血,通经活络。每日或隔日1次,留针20分钟,1月为1疗程。若同时应用穴位注射者,将足三里和阳陵泉改为章门和脾俞穴。  (4)耳穴贴压:取胰胆、肝、交感、十二指肠、耳背肝、耳迷根、脾。诸穴合用有疏肝利胆,健脾益气,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之功效。先贴一耳,每日按压3~4次,3天后,换贴另一耳,10次为1疗程。  (5)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4rrIl注射于阳陵泉(双)各2rIll与足三里(双)交替,每日各1次,1月为1疗程。  (6)推按运经仪:本型以平板电极进行胆囊结石的程序治疗为主,待胆囊收缩功能恢复,胆道炎症基本痊愈之后,再以手柄电极进行推按治疗。取章门(右)、肩井(右)、胆俞(右),公共电极置于胆囊底部。操作方法同前两型。  (7)外用药:可用胆病2号膏外敷。  (8)手术治疗:反复发作且症状较重,以上治疗无效者,可切除胆囊。  四、湿热蕴结型  1.临床表现胁肋胀痛、灼痛,甚或绞痛,胆区压痛明显;脘腹胀满,恶心或呕吐,口干口苦,渴不多饮,纳少厌油,肢体困重,倦怠乏力,大便干结或黏滞不爽,小便黄赤;可有发热,偶有黄疸。舌红,苔黄滑或黄腻,脉弦滑或濡数。部分胆囊结石患者可伴恶寒、发热、身痛等表证,脉浮数或弦数。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可有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可有胆红素、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和谷丙转氨酶的轻度增高。  (2)X线检查:腹部平片偶见肿大的胆囊阴影或胆囊内的结石影。静脉造影胆囊显影较淡或不显影。逆行胆道造影可显示肿大的胆囊和囊内的阴性结石影(症状严重,发热较高者,一般不宜作逆行造影)。  (3)B超检查:胆囊增大,张力增高,胆囊横径与纵径之比多在1:2.2以下,囊壁增厚、毛糙,胆汁透声欠佳,囊内有结石征象,超声莫非征阳性。  3.病机分析外感湿热或饮食内伤,导致湿热蕴结,阻滞胁络,故胁肋胀痛或灼痛;湿热熏蒸而口干口苦;湿遏气机故脘腹胀满,因有湿邪故渴不多饮,湿性重浊故肢体困重,倦怠乏力。感外邪者,可见恶寒、发热之表证。若结石阻于胆囊管则可引起绞痛。偶有胆汁受阻外溢而出现黄疸。此型多为胆囊结石的发作期,常伴有细菌感染。  4.治疗宜清热祛湿,利胆排石。  (1)中药汤剂:胆囊结石的治疗常用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  方解:柴胡与黄芩相配,疏肝、清热、燥湿;大黄同枳实为伍,开结、通腑、泻热;半夏降逆以和胃,白芍平肝以安脾;栀子清热除烦,茵陈利胆退黄。诸药合用使郁解、热清、湿除、胆利,则湿热蕴结之症状可以缓解。  加减:加芒硝助大黄、枳实通腑泻热之力,并增强利胆排石之功。恶寒、发热者,重用柴胡以解表,再加蒲公英,金银花以清热解毒。胁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以活血、行气、止痛,加郁金、金钱草以解郁、利胆、溶石。亦可选用排石汤6号、清热利湿汤、龙胆泻肝汤等加减治疗。  (2)其他药物:①利胆排石片,每次6片,每日3次:②新癀片合硝石矾石散,新癀片每次4片,每日3次,饭时服。硝石矾石散每服1g,每日3次:③舒胆片,每次6片,每日3次。  (3)抗生素:对伴有明显感染、发热或症状较重者,可选用适当的抗生素类药物与中药同时应用以提高疗效。最好依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药。在菌种不明之前,应两种药物联合应用。  (4)针灸:取阳陵泉、支沟、肝俞以清利湿热,疏肝利胆,通腑气,利胸胁。胆囊结石的治疗用泻法,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5)耳穴贴压:取胰胆、十二指肠、艇中、肝、耳背肝、耳迷根、口。以清热利湿,泻火解毒,疏肝利胆,解郁止痛。先压一耳,每日按压3~4次,采用较强刺激,3天改换另一耳,10次为1疗程。  (6)穴位注射:用双黄连40mg,溶于4ml注射用水中,注射于双侧胆囊穴各2ml,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7)推按运经仪:用平板电极作程序治疗。可选胆俞(右)、期门(右)、阳陵泉(右),公共电极置于胆囊底之位置,操作方法同前。  (8)外用药:用金黄膏或大青膏外敷。待炎症缓解后改用胆病2号膏。  (9)总攻排石:一般在胆囊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炎症不太明显时,再采用总攻排石之疗法。  (10)手术治疗:症状重且反复发作,上述治疗不理想者,胆囊结石的治疗可切除胆囊。  5.转归预后此型虽有少数需手术治疗,但一般预后仍是较好的,若感染严重又未得到及时、恰当治疗,有部分可转为实热脓毒型,则病情严重。  五、实热脓毒型  1.临床表现右胁灼热疼痛或绞痛,胆区拒按,发热或高热,口渴引饮或烦躁不安,口苦纳呆,厌油,恶心呕吐,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甚有目黄、身黄。严重者可有上腹或全腹剧痛,甚或见神昏、厥逆等危象。舌红,苔黄欠润或黄厚干腻,脉弦数。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多有白细胞数增多,一般为15×10^9/L左右,中性粒细胞亦有增高。若白细胞总数超过20×10^9/L,并有明显核左移现象或出现中毒颗粒者,则可能有胆囊坏疽或穿孔,可有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及谷丙转氨酶轻度增高。部分患者还可有血、尿淀粉酶增高,但比急性胰腺炎为低。也可有血沉增快。  (2)X线检查:腹平片胆囊阴影增大,可发现含钙多的结石影,此型病人一般不宜作胆道造影(若有胆囊穿孔则右膈肌活动幅度减小)。  (3)B超检查:胆囊体积增大,张力增高,囊壁增厚,或呈双边征,囊内有结石征象,胆汁透声差或有较多光点及絮状物,常有结石阻于胆囊管口。  3.病机分析外邪入里化热,或湿邪化热,热势鸱张,故发热或高热。热扰神明,则烦躁不安;火郁肝胆,故胁肋灼热、疼痛或剧痛;火热熏蒸,故口干口苦而烦渴;木火犯土,胃气上逆,故恶心呕吐而厌油;津液被灼则便秘、溲赤;胆汁受邪迫而外溢则出现目黄、身黄;若热毒甚,胆囊腐而溃烂,脓毒弥漫,则疼痛可以延及上腹或全腹,甚可出现神昏、厥逆等危象。此型为胆囊结石的发作期,伴有明显感染,甚可导致胆囊坏疽、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4.胆囊结石的治疗宜清热解毒,通腑利胆。因热毒甚故常配合抗生素治疗,伴严重并发病者,需配合手术治疗。  (1)中药汤剂:常用胆道排石汤2号加减。  方解:大黄合枳实、芒硝通腑泻下,使热毒随大便而去,配茵陈、金钱草清热退黄,共奏利胆排石之功;木香、郁金行气、活血,缓解胆管之痉挛而止痛,配连翘、金银花清热解毒,共获清热退热、解痉止痛之效。  加减:加栀子、黄芩、蒲公英以加强清热解毒、利胆之力;加川楝子、延胡索以增强行气活血、止痛之功。亦可选用遵义胆道排石汤、复方大承气汤(大连医学院方)、清胆汤(湖北中医学院附院方)等加减治疗。  (2)其他药物:①舒胆片,每次6片,每日4次。②复方胆通,每服2片,每日3次。③胆石通胶囊,每服5粒,每日3次。  (3)解痉镇痛药:①维生素K3肌注。②亚硝酸异戊酯脂吸入。  (4)抗生素。  (5)针灸:取行间、胆俞、肝俞、阳陵泉。胆囊结石的治疗合用有清热解毒,利胆退黄,平肝熄风之功用。用泻法,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6)耳穴贴压:取胰胆、肝、耳迷根、十二指肠、口、耳尖、轮2。合用具有清热解毒,疏肝利胆,泻火退热,镇静止痛之作用。双耳同压,用强刺激,每日按压4次,两天后改为一耳,再两天换另一耳,5次为1疗程。(7)穴位注射:用双黄连40mg,溶于4ml注射用水中,注射于双侧胆囊穴各2ml,每日1次,7天为1疗程。  (8)推按运经仪:此型宜用平板电极行程序治疗,以清热解毒,利胆消炎为主要目的。可选用期门(右)、胆俞(右)、肝俞(右),公共电极置阳陵泉(右)。此四穴合用具有清热解毒,行气活血,泻肝胆,利湿热之功效。对疼痛剧烈或绞痛者,可用点穴电极(点穴笔)点足三里(左)、胆囊穴(右),或肝俞(右)、胆俞(左),一般数分钟即可生效。本型初起尚可作推按排石之治疗,稍迟则恐有胆囊坏疽,不宜作推按排石之治疗,以免引起胆囊穿孔。  (9)外用药:用大青膏、金黄膏等外敷。  (10)手术治疗:若症状较重且反复发作,可在控制症状后择期进行胆囊结石的手术,若伴较重之并发症则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5.转归预后此型感染明显,病情较重,但若能得到及时有效之治疗,预后尚好。年老体弱之人,或伴有较重之并发症,则预后较差。  六、正虚邪恋型  《素问?通评虚实论》日:“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说明:实主要指邪气之盛,虚主要指正气不足,在邪正斗争的过程中,或病邪伤正,或正气本虚无力驱邪,常可导致虚实错杂的病症。结石的存在是“邪恋”,正气不足为正虚。胆囊结石之虚证,常见者有气虚、阴虚及气阴两虚。  (一)气虚型  1.临床表现胁痛隐隐或仅有坠胀感觉或无胆区之症状。倦怠乏力,纳少腹胀,口淡不渴,不喜生冷食物,便溏或遇冷腹泻,劳累加重。舌淡或淡红有齿痕,苔薄白或略滑腻,脉沉细或细弦。  2.辅助检查除有结石之外,尚有以下特点。  (1)血化验:部分患者可有贫血或粒细胞减少。  (2)X线胆道造影:胆囊显影淡或不显影,若显形则可见结石征象,胆囊多呈细长形。钡餐可见部分患者伴胃张力低,蠕动弱及胃的位置偏低。  (3)B超检查:胆囊多呈细长形,张力低,胆囊内有结石存在,脂餐试验胆囊收缩功能多明显降低。  3.病机分析久病不愈,木病克土,或素本脾虚,土虚木郁,故胁痛隐隐而张;脾失健运,故腹胀、纳少、便溏或遇冷则泻,口淡不渴;中气虚则坠,气血不足故倦怠乏力,劳累加重。舌有齿痕苔滑腻脉沉细,为脾虚有湿之征。  4.治疗本型由于气虚,无力驱邪外出,因而排石多难成功,故胆囊结石的展开宜健脾益气,利胆溶石。若经治疗中气恢复(证型也就改变),亦可采用排石疗法。  (1)中药汤剂;常选用柴芍六君加三金汤。  方解:以柴胡、白芍、疏肝解郁,六君子益气健脾和胃,三金利胆溶石。加减:加黄芪以增强益气之力,纳少者加山楂、鸡内金开胃溶石。亦可选归芍六君子汤、健脾利胆汤、升阳益胃汤、逍遥散等加减治疗。  (2)其他药物:①补中益气丸合华砂利胆丸。②香砂六君子丸合胆乐片。③熊去氧胆酸等。  (3)针灸:取三阴交、章门、足三里、脾俞。以上穴位有健脾和胃,消积化滞,通经络,助运化,调和气血,扶正培元之功效。用补法,留针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5次为1疗程。  (4)耳穴贴压:取脾、胃、腹、十二指肠、小肠、胰胆。诸穴合用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疏肝利胆之作用。胆囊结石的治疗先压一侧耳穴,轻轻揉按,每日3次,3天后换另一侧,10次为1疗程。  (5)推按运经仪:用平板电极进行程序治疗。选脾俞(右)、足三里(右)、三阴交(右),公共电极置胆囊底之位置。每日或隔日1次,15次为1疗程。  5.转归预后本型患者症状较轻,一般无凶险证候,预后尚好。但由于正气虚弱,排石较难,需较长时间的治疗,才能使正气恢复。  (二)阴虚型  1.临床表现胁肋隐痛,绵绵不休,面色潮红,口干咽燥,反酸吐苦,五心烦热,自觉发热或时有低热;头晕目涩,耳鸣多梦,遇怒加重,便干溲黄。舌红,少苔,脉细弦:  2.辅助检查  白细胞可轻微升高或中性粒细胞偏高;也可有血液流变学改变。影像学检查,胆囊内有结石存在,其余无明显特征。  3.病机分析郁热伤阴或久病体虚,阴血亏损不能濡养胁络,不荣则痛,故胁肋隐痛,绵绵不休;肝阳犯胃而反酸吐苦;阴虚生内热,故五心烦热或时有低热;虚热上熏,则面色潮红、口干咽燥;阴血不能上荣,故头晕目涩;阴虚阳浮则耳鸣,肝热则多梦;怒则肝气盛而伤阴,故病情加重。肠不得润而便干,阴津不足则尿黄。舌红少苔、脉细弦,均为肝肾阴虚之征。  4.治疗宜滋养肝肾,利胆排石。  (1)中药汤剂:常选加味一贯煎治疗。  方解:胆囊结石的治疗重用生地滋阴养血以补肝肾,辅以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益阴而柔肝,佐以川楝子疏肝理气而止痛;蒲公英清热利胆,牡蛎平肝制酸,鸡内金、郁金、金钱草利胆、溶石、排石。  加减:口苦心烦加知母以清热除烦;低热加金银花、茵陈以清热利胆。亦可选用柔肝煎、毒胆汤、滋水清肝饮等加减治疗。  (2)其他药物:①杞菊地黄丸合华砂利胆丸;②麦味地黄丸合益胆片;③知柏地黄丸合舒胆片(适于阴虚而内热较明显者)。  (3)针灸:取三阴交、肾俞、期门、腕骨。用补法,以疏肝胆,益脾肾,生津液,调气血。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5次为1疗程。  (4)耳穴贴压:取肾、渴点、胰胆、交感、耳迷根。诸穴合用有疏肝利胆,补益肝肾,滋阴潜阳,清热生津之功效。先贴一耳,用较轻手法揉按,每日3次,3天换另一耳,10次为1疗程。  (5)推按运经仪:以程序治疗为主,选三阴交(右)、肾俞(右)、肝俞(右),公共电极置胆囊底部之位置。操作方法同前。  5.转归预后本型患者多有内热,与气虚型者相比,炎症明显些,排石亦较困难,但炎症不严重,预后也较好。  (三)气阴两虚型  1.临床表现胁肋隐痛,倦怠乏力,气短懒言,纳少腹胀,头晕耳鸣,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少寐多梦,生气或劳累加重。舌瘦淡红,苔薄,脉沉细。  2.辅助检查与气虚型相似。  3.病机分析久病或反复发作,导致气阴两虚,胁络失养故隐隐作痛;气虚,故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运化无力,故腹胀纳少;阴虚则阳亢,故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少寐多梦;阴津不足,故口干咽燥;虚不耐劳,故劳累加重;怒则肝气盛更显阴虚,故亦加重。舌瘦淡红,脉沉细均为气阴不足之征。  4.治疗宜益气养阴,利胆溶石。  (1)中药汤剂:胆囊结石的治疗可选益气养阴汤加减。  方解:用黄芪、党参补中益气以培土,配枳实、厚朴开结行气以调中;熟地、枸杞养阴益精以滋肝肾,配当归、白芍、沙参、石斛养血滋阴以柔肝。加减:加蒲公英、金钱草以清热利胆,加鸡内金、郁金以消食、溶石。亦可选用一贯煎加党参、黄芪或养阴利胆汤等加减治疗。  (2)其他药物:参麦饮合益胆片、生脉散合胆乐胶囊等。  (3)针灸:取足三里、肾俞、三阴交、期门等穴=用补法,以益气健脾和血通络,补益肝肾,消积化滞。  (4)耳穴贴压:选胰胆、交感、耳迷根、脾、肾、十二指肠,以益气健脾,补益肝肾,疏肝利胆,活络止痛。方法同前。  (5)推按运经仪:以程序治疗为主,取足三里(右)、三阴交(右)、胆俞(右)、公共电极置胆囊底部。方法同前。  5.转归预后因身体虚弱,排石较难,但症状较轻,无凶险征兆,预后一般。治疗之初以消除症状调补身体为主要目的,胆囊结石的治疗可兼用溶石药物。待身体逐步健壮,胆道功能改善之后,亦可采用排石疗法。若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而身体尚能适应手术者亦可手术治疗。
胆囊结石的保健
  一、保健护理  1.用药遵医嘱服药,积极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2.饮食宜温软、清淡、易消化;忌烟、酒、肥甘之品,保持大便通畅。  3.情志排解不良情绪,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抑郁、郁怒等不良刺激。  4.运动适当进行体育运动,以不感劳累为宜,活动中不要用力过猛,避免碰撞伤及胁肋。  5.生活起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起居有常,避免过劳。  6.定期复诊遵医嘱定时复诊,若胁痛加剧、伴恶心、呕吐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二、饮食护理要点:  饮食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少食高胆固醇食物,忌食生冷、辛辣、厚腻之品。  1,肝都气滞宜食疏肝解郁之品,如萝卜、金橘、山楂、刀豆、大白菜、芹菜、冬瓜、茴香、橙子等。食疗方:胡椒、砂仁肚(胡椒、砂仁、生姜、大枣、猪肚)。  2,肝胆湿热宜食清胆利湿之品,如李子肉、茯苓、莲子、紫菜、海带等。食疗方:金钱竹叶粥。  3,肝胆脓毒宜食清热利湿解毒之品,如绿豆、荠菜、高粱、芹菜、苋菜等。食疗方:清煮或炒蚬肉。
胆囊结石的预防
  1.胆石病的初级预防  (1)普遍预防:胆石初级预防的目的是防止胆石形成。胆石的发生既有遗传因素又有环境因素,前者较难改变,而后者则能够调整。胆固醇结石病危险因素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热量和脂肪摄入高,胆石病发病率增加;摄入少则胆石发病减少。根据流行病学和成石机制研究,推荐下列预防措施。  ①预防胆固醇过饱和胆汁:肥胖者体内胆固醇过多,胆汁排出多。另一方面,肥胖患者应用种种方法减重,消耗体内脂肪组织,其中的胆固醇便排入胆汁,也增加胆汁胆固醇量。因此避免肥胖有积极意义。  ②增加摄入钙和纤维素:DCA增加胆汁胆固醇分泌,抑制胆汁酸合成限速酶的活性,诱导成核加快。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分析400多例胆石患者,发现血清DCA含量明显大于正常人。钙和纤维素高的食物可以降低DCA,预防胆石形成。  ③减少摄入饱和脂肪酸:动物实验证明,食物中饱和脂肪酸的减少不但可降低胆汁胆固醇含量,还使胆汁成核活性降低。  ④定期进餐和增加运动:最近在动物模型中每天用脂类和蛋白质混合物或外源性缩胆囊肽(CCK)刺激胆囊排空,预防胆汁淤滞,明显减少了胆石发生。推荐按时进餐,避免两餐间歇过长,减少胆汁酸肠肝循环的阻断时间。当肝脏分泌胆汁酸时,胆汁泡中胆固醇/磷脂的比值降低。建议三餐之后在临睡前增加一次小餐,缩短一夜的空腹时间。经常排空胆囊,不但促使胆汁酸的循环,还减少胆汁在胆囊中的停留时间。这种饮食方式可能增加了热卡的摄入,有导致肥胖的危险,因此要增加体力活动,促使能量消耗。  (2)高危人群的预防:除了对一般人群进行初级预防以外,还要选择性地对部分即将形成胆石的高危人群进行重点预防。胆石高危人群是指具有形成胆石危险因素的人。流行病学指出,年龄增加、女性、多产妇、有印第安遗传基因的人种、高脂血症等都是危险因素。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经过以动物、胆石病住院病人以及自然人群为对象的胆石病高危因素预测研究,表明除了年龄、肥胖、高脂血症的特征以外,高危因素还包括血清DCA增加、胆囊收缩减弱、胆囊壁增厚。在所有这些因素中,胆囊形态和功能改变的预测意义最明显。对高危人群的胆石预防,不但需要上述的饮食调节和增加体力活动,还要有计划地给予药物,纠正早期病理变化。熊去氧胆酸(熊脱氧胆酸)是目前最为有效的降低胆汁胆固醇饱和度的药物,长期服用的费用昂贵,还有可能增加空腹胆囊体积和降低胆囊张力的不利面,临床应用时要注意。对胆囊收缩功能差的可给予CCK等促进胆囊收缩的药物。  2.胆石病的二级预防胆石病二级预防就是防止无症状的胆石病转化为有症状胆石病。近20年建立和完善了多种胆石非手术疗法,如口服溶石、碎石,口服溶石、灌注溶石和碎石灌注溶石联合疗法等,可以去除胆石达到预防目的。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除考虑疗效外,还要考虑选用安全、并发症少的方法。其次要进一步研究无症状胆石自然史,了解转化为症状性胆石的比例和临床特征,以及对胆石出现症状的危险性和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出现并发症的风险比,以建立更完善的治疗无症状胆石,实现二级预防的方案。  3.胆石病的三级预防非手术治疗胆结石在保留有功能胆囊的情况下,存在着胆石复发的问题,因此三级预防的内容是采用初级预防方案,纠正患者体内导致胆石形成的病理基础,避免胆石复发。医生和病人都要认识到非手术治疗后有可能胆石复发,注意定期复查,同时调节饮食类型,避免肥胖,加强身体锻炼。一旦发现胆石前期改变,即胆囊内胆泥形成,就早期予以治疗,可望收到很好的效果。  4.胆石病的四级预防胆石病的四级预防是治疗症状性胆囊结石,预防胆石并发症。胆石发展到症状性胆石阶段时,逆转到无症状性胆石的可能性极小,而且有发生急性胆囊炎、继发胆管结石、急性胰腺炎和胆囊癌等并发症的危险,预防方法是胆囊切除术。  胆囊结石四级预防的对象,从高危人群到症状性胆石;采用的方法是调整饮食,改变生活方式,非手术和手术治疗。胆石病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将胆囊结石患者从治疗对象转变为预防对象。随着胆石病流行病学的发展,胆石预防的内容将会日益丰富和完善。
胆囊结石的并发症
  一、并发病症:一旦结石造成胆道的梗阻,就会引起急性或慢性的并发症,促使病人就诊。急性梗阻性并发症很常见,慢性梗阻性并发症罕见。  二、急性并发症  (1)胆绞痛:突然出现心窝部或右肋缘下阵发性剧痛,重者大汗淋漓、辗转不安。疼痛多在夜间或进油腻食物后发生,持续十几分钟至数小时后自然缓解或用解痉药后缓解。不伴发烧,可有恶心、呕吐。胆囊区可有压痛但无肌紧张。绞痛由胆囊结石嵌塞于胆囊颈部引起时,B超可见到位于胆囊颈部的结石和胀大的胆囊;绞痛由直径0.5cm左右的胆囊结石降入胆总管引起时,B超除见到胆囊结石外,可见到胆总管轻度扩张。胆总管内如能见到结石回声可肯定诊断,但未见结石回声不能排除躲在胆总管十二指肠后段的结石。单纯的胆绞痛不伴发烧、黄疸或血、尿淀粉酶增高。5~6h以上不缓解的胆绞痛可继发感染而转化为以下3种并发症之一。  (2)急性胆囊炎:由胆囊结石阻塞胆囊管口引起白细胞增高等全身炎症表现,以及右上腹压痛、肌紧张等胆囊区的腹膜刺激征。不伴黄疸或血、尿淀粉酶增高。  (3)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由降入胆总管的胆囊结石(继发性胆管结石)阻塞胆总管出口,再加感染引起,整个胆道树,包括胆囊在内都有急性化脓性炎症。起病与急性胆囊炎相似但全身炎症表现更重,并有黄疸。表现为夏科(Charcol)三联征:上腹痛、寒战、黄疸;容易发生休克。血清ALT、AST增高。如同时有血、尿淀粉酶增高,表明合并急性胰腺炎。B型超声检查可见胆囊内有小结石,胆总管增宽。如果见到胆总管内结石回声可肯定诊断,但未见结石回声不能排除胆总管十二指肠后段藏有结石的可能。  (4)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有时,降入胆总管的胆囊结石在通过或停留于胆总管出口处时可诱发胰腺炎而不合并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称胆源性胰腺炎。起病与胆绞痛相似,但脐上、剑突下的压痛范围较广,同时血或尿淀粉酶升高。黄疸可有可无。B型超声检查除见胆囊结石、胆总管扩张之外,还可见到胰腺肿胀、胰周有渗出液等征象;但胆总管内不一定能见到结石。  2、慢性梗阻性并发症  (1)梗阻性黄疸:胆总管被继发性胆管结石阻塞但未继发感染,也未引起胆绞痛。因出现黄疸而就诊。  (2)胆囊积水:因触到右上腹肿物或B型超声检查发现胀大的胆囊而就诊。是胆囊结石阻塞胆囊管口但未引起继发感染或胆绞痛的结果。胆囊管口长期阻塞后,胆囊胆汁中的胆汁色素被吸收,剩下无色透明的液体,称为“白胆汁”。  结石造成胆道梗阻后,引起梗阻上游的胆囊或胆管扩张,结石可因此而松动、向上漂浮使梗阻解除。或者造成梗阻的结石不大,也可能被驱过胆囊管或Oddi括约肌而使梗阻解除。随后炎症消退,症状消失。经过一段平静的间隙期后,一般都会再次发作。处于间隙期的病人,又像出现梗阻前一样,或无任何临床症状,或仅有所谓的“慢性胃病症状”。
最热门123456789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结石性胆囊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