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一定要测糖化血红蛋白偏高吗?光测血糖不够吗?

监测糖尿病 三个指标必不可少|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_凤凰健康
监测糖尿病 三个指标必不可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糖尿病专家指出,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观察和诊断中的三个重要指标。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小于7%,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标准为小于6.5%,我国的糖尿病指南也建议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
由于糖尿病人自身调节代谢的能力丧失,内、外环境的微小改变都会导致血糖的波动,(诸如气候变化、饮食不当、紧张劳累、情绪波动等),为使病情控制在满意的水平,就需要经常对糖尿病的一些指标进行监测或自我监测,获取血糖及有关代谢异常的信息,依次作为调整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的可靠依据,判断现行的治疗是否正确,是否达标。这样做,除了能严格控制外,还能防止医源性的发生。
糖尿病专家指出,空腹血糖、餐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观察和诊断中的三个重要指标。
糖尿病以血糖升高为基本表现,控制好血糖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亚洲-太平洋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指出:空腹血糖控制在4.4~6.1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4.4~8.0mmol/L,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为理想;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7.5%,为尚可。
老年糖友尤其要注意检测餐后血糖
老年人空腹血糖不高,没有症状,不等于不是糖尿病。 在临床上,有2/3的老年糖友,空腹血糖不高,没有明显症状,但是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血糖则大于11mmol/L。
不要小看餐后高血糖,它对人体血管的损害,尤其是对微血管的损害比空腹高血糖对其损害更大。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病变,会引起毛细血管间质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
因此,对于老年人体检,不仅要筛查空腹血糖,还要关注餐后2小时血糖。
餐后血糖升高危害大监测更需注意
医学证明:在一些高危人群或2型糖尿病患者中,当其空腹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还正常时,餐后血糖已经升高,因此餐后血糖是一个较早的诊断指标。
餐后血糖升高,对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和预后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相同空腹血糖水平下,餐后2小时血糖越高收缩压越高。无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如何,随着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颈动脉内膜厚度增加,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增加。空腹血糖水平相同的人群,餐后血糖越高死亡率越高。
如果检查发现了餐后高血糖,也不必惊慌,要注重生活方式的干预。生活方式包括以下三点:①控制体重,如果体重超过了标准体重,就应该适当减肥;②合理饮食。就是根据标准体重和一天活动的状态,将每日所需摄入的总热量合理分配到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等食物中去;③适当运动。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不仅可以加强身体的新陈代谢,更有大量研究证明运动可以减轻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
糖化血红蛋白监测糖尿病的重要指标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糖化血红蛋白是很重要的病情衡量指标,然而据2006年开始的IMPROVETM全球项目的最新研究显示,51%的患者从未听说过糖化血红蛋白,10%以上的医师每年对患者进行的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不到一次。在中国,只有1/4的医师认识到糖化血红蛋白是衡量血糖控制的重要标准。
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小于7%,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标准为小于6.5%,我国的糖尿病指南也建议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当糖化血红蛋白小于等于7%时,我们一般认为血糖控制比较理想,如果大于8%(包括8%)则意味着需要加强血糖控制。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已达标准,并且血糖控制状态较为平稳,每年至少应该接受两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于那些需要改变治疗方案或者血糖控制状态不稳定的患者以及正在进行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该每3个月进行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徐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健康官方微信
播放数:1780245
播放数:1081245
播放数:761320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2型糖尿病患者要定期测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患者为何要做糖化血红蛋白检查
糖尿病患者为何要做糖化血红蛋白检查
2型糖尿病栏目综合 糖化血红蛋白是指血红蛋白中两条β链N端的一个氨基酸与葡萄糖非酶化结合而成,其量与血糖浓度成正比。人体血液内红细胞的更新周期为120天,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可反映取血前8-12周血糖
2型糖尿病患者要定期测糖化血红蛋白
2型糖尿病栏目综合 是指血红蛋白中两条β链N端的一个氨基酸与葡萄糖非酶化结合而成,其量与血糖浓度成正比。人体血液内红细胞的更新周期为120天,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可反映取血前8-12周血糖的总水平,以补充空腹血糖只反映瞬时血糖值之不足,成为糖尿病控制情况的监测指标之一。自我监测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五套马车”之一,血糖的测定方法很多,包括扎手指,尿糖的测定以及静脉抽血,因此不少糖友对血糖的检测十分重视。作为诊断标准,目前国际上比较推荐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静脉血浆葡萄糖。但是血糖检测只能反映某段时间内的血糖指标,例如糖友在空腹和饭后分别检测血糖,之间的指标存在较大差异。而糖化血红蛋白的指标则是反映糖友3个月内,血糖控制的总体概况,测出的是一个较为平均的血糖指标,对此医生可以依据糖化血红蛋白的数据,对糖友实施具体的治疗方案。与血糖检测不同的是,糖化血红蛋白数值反映的血红蛋白与糖结合的百分率,例如糖友被检测出血红蛋白中,有10%跟糖结合,那10%就是糖友的糖化血红蛋白数值,这也反映糖友血糖非常高,糖份过多的与血红蛋白结合,血液中的氧分吸收率和氧解离能力会降低,使得组织器官严重缺氧,无法充分吸收营养物质,从而使组织器官功能发生衰退。就目前糖尿病诊断中,血糖指标还是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主要指标,不过,现在我们还需提倡,将糖化血红蛋白指标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相对血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费用比较高,因此,我们提倡糖友对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频率为3个月至半年左右进行,从而以宏观角度观测血糖的总体平均水平,因此,在诊断糖尿病的时候,不能只测血糖。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糖化血红蛋白必须控制在7%以内,但具体的数值还需要根据糖友的年龄进行划分,如和1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指标要求比较严格,需要控制在6.5%左右,但像75岁以上的糖友,并伴有其他并发症的情况下,可将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上调至8%。
糖尿病检测的“金指标”——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检查指标,但是并不被人所熟知。糖化血红蛋白就是人体内血红蛋白的糖化比例,也就是人体内血红蛋白与血液中的葡萄糖发生非酶糖基化的比例,一般正常值为4%~6%,而糖尿病患者因为血糖异常升高,因此其血红蛋白的糖化比例也会明显升高,常常要超过6%。由于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过去2~3个月内血糖的平均水平,所以它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因此可以比较全面了解过去一段时间的血糖控制情况如何。同时现在的研究已证实: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从这个角度出发,患者定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远比定期检测一次血糖、尿糖的意义要大。因为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2、3个月的血糖水平,因此,有条件的患者应该每3个月检查一次,以了解一段较长时间内血糖控制的总体情况如何。即使血糖比较稳定的2型糖尿病患者,至少也应该每半年去医院检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应注意将检查结果详细记录,并与医生一起分析原因,确定下一步治疗措施。糖化血红蛋白是评价血糖控制好坏的重要标准:4~6%:正常值。&6%:控制偏低,但患者容易出现低血糖。6~7%:控制满意。7.8%:可以接受。8~9%:控制不好。&9%:控制很差,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
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监测的“金标准”
  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则由1980年的1.0%上升到1994年的2.5%和1996年的3.2%(人口年龄在20~75岁之间)。Inter Asia 2003年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成人的糖尿病患病率为5.5%,35~74岁的成年人中,男性的患病率为5.2%(约有1270万);女性的患病率为5.8%(约1330万)。如按总人口计算,年中国共有约3000万糖尿病患者,但是被诊断的只占23.6%(710万)。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约4500多万,其中绝大部分为2型糖尿病。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城乡患病率差别很大,城市人口2型糖尿病患病率平均为4.8%,但并发症控制率不足20%,已确诊的因糖尿病导致的高血压患者有1200万、脑卒中患者500万、冠心病患者600万、尿毒症患者50万。专家指出,血糖控制不达标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而糖化血红蛋白是衡量血糖控制水平的重要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监测的“金标准”  随着人们对糖尿病知识的逐步了解,多数人已意识到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的重要性,并常常把二者的测定值作为控制血糖的标准。其实不然,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标准,而衡量糖尿病控制水平的标准是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是反映某一具体时间的血糖水平,容易受到进食和糖代谢等相关因素的影响。糖化血红蛋白可以稳定可靠地反映出检测前12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且受抽血时间,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干扰不大。因此,国际糖尿病联盟推出了新版的亚太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规定糖化血红蛋白是国际公认的糖尿病监控“金标准”。如果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控制不好,糖化血红蛋白就不可能达标。  认识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糖化血红蛋白越高表示血糖与血红蛋白结合越多,糖尿病病情也越重。糖化血红蛋白的英文代号为HbA1c。  糖化血红蛋白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糖尿病监测中有很大的意义:(1)与血糖值相平行。血糖越高,糖化血红蛋白就越高,所以能反映血糖控制水平。(2)生成缓慢。由于血糖是不断波动的,每次抽血只能反映当时的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则是逐渐生成的,短暂的血糖升高不会引起糖化血红蛋白的升高;反过来,短暂的血糖降低也不会造成糖化血红蛋白的下降。由于吃饭不影响其测定,故可以在餐后进()行测定。(3)一旦生成就不易分解。糖化血红蛋白相当稳定,不易分解,所以它虽然不能反映短期内的血糖波动,却能很好地反映较长时间的血糖控制程度,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采血前2个月之内的平均血糖水平。(4)较少受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糖化血红蛋白是指其在总血红蛋白中的比例,所以不受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  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  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反映过去2~3个月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它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因此对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测定,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过去一段时间的血糖控制水平。世界权威机构对于糖化血红蛋白有着明确的控制指标,ADA(美国糖尿病学会)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小于7%,IDF(国际糖尿病联盟)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标准为小于6.5%,目前我国将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定为6.5%以下。  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的控制情况  4%~6%:血糖控制正常。  6%~7%:血糖控制比较理想。  7%~8%:血糖控制一般。  8%~9%:控制不理想,需加强血糖控制,多注意饮食结构及运动,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9%: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可能引发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等急性合并症。  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水平与糖尿病并发症  临床上,只有30%左右的糖尿病患者能做到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而血糖监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本人的认知和行动。由于大部分患者选择可靠性不高的日常监测手段,目前超过60%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不理想。糖化血红蛋白长期控制不稳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会改变红细胞对氧的亲和力,加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形成;如果眼睛内的晶体被糖化,则会引发白内障。此外,它可引起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诱发,并引起血脂和血粘度增高。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是心肌梗死、脑卒中死亡的一个高危因素。在男性患者中,糖化血红蛋白每增加1%,死亡率的相对危险性增加24%,女性患者增加28%。一旦糖化血红蛋白超过7%,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就增加50%以上。  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水平没有阈值,随着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降低,越接近正常值,糖尿病的并发症降低越明显,DCCT、UKPDS等国际大规模临床试验得出结论,证实糖尿病患者经强化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以显著降低,各种并发症风险也明显减少。英国前瞻性研究证实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糖尿病相关的死亡率降低21%;心肌梗死发生率下降14%;脑卒中发生率下降12%;微血管病变发生率下降37%;白内障摘除术下降19%;周围血管疾病导致的截肢或死亡率下降43%;心力衰竭发生率下降16%。因此,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监测指标,它的高低直接决定将来各种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帮助患者改善血糖控制水平,促进患者的血糖达标,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病率,从根本上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的注意事项  发现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如果糖尿病患者经常监测血糖都显示控制较好,而糖化,则需考虑是否平时监测血糖不够全面(如只测空腹血糖而忽略了餐后血糖),或者可能血糖仪测出的数值不够准确(如机器老化,试纸受潮、过期等)。  如果某位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较大,经常发生低血糖,继而又发生高血糖,由于糖化血红蛋白是反应血糖的平均值,所以其糖化血红蛋白完全有可能维持在正常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它的数值就不能反映真正的血糖变化了。同时,糖化血红蛋白还受红细胞的影响,在合并影响红细胞质和量的疾病(如肾脏疾病、等)时,所测得的糖化血红蛋白也不能反映真正的血糖水平。  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在临床治疗中,如能同时测定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更好地全面判断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当空腹血糖超过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对应的预测值时,则显示近期血糖控制不好,可能与采血时紧张、劳累、晚餐进食过多、治疗不当、急性并发症等有关,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比如某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均在6%~7%,而最近一次为8.2%,这表明以往的治疗方案已不能较好地控制血糖,需要重新调整方案。相反,如果空腹血糖低于糖化血红蛋白对应的预测值,甚至达到正常标准,则显示近期血糖控制良好,治疗对症。  因此,普及糖尿病知识,更新治疗理念,监测并保持糖化血红蛋白达标,更早、更合理地使用胰岛素等药物治疗,对于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尤为重要。目前临床提倡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积极治疗方法:尽早药物治疗、尽早联合治疗。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未达到目标或治疗方案调整后,应每3个月检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控制达到目标后也应每年至少检查2次糖化血红蛋白。  知识链接  血糖达标的三个标准  血糖达标的三个标准是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达标。很多糖尿病患者只重视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而忽视了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事实上,如果仅空腹和餐后血糖达标,而没有控制好糖化血红蛋白,就证明血糖控制仍未达标。  只有空腹血糖控制在4.4~6.1毫摩尔/升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4.4~8.0毫摩尔/升之间,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才能达到理想的控制目标,即不仅要控制基础状态下的空腹高血糖,还要控制负荷状态的餐后高血糖,这两个血糖都控制好了,糖化血红蛋白才能降到理想水平,进而延缓和防止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有何差别?  血糖是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解而来的血液中的单糖,通常仅指葡萄糖。血糖测试结果反映的是即刻的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测试通常可以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
糖尿病患者为何要做糖化血红蛋白检查
  患者:我平时只查空腹、餐后血糖,但医生告诉我还要查糖化血红蛋白。这是为什么?  专家: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容易与血糖结合,这种结合的产物就是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在血液中含量过高会影响红细胞对氧的亲和力,使组织与细胞缺氧,并导致血脂和血黏度增高,进而诱发心脑血管病变。英国剑桥大学医学院研究显示,糖化血红蛋白每增加1个百分点,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几率增加15%—18%,死亡率增加20%—30%。  患者:查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患者的意义大不大?  专家:糖化血红蛋白是国际公认的监测糖尿病的“金标准”。它的检测意义主要有:①评价血糖总体控制情况。因为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反映过去2—3个月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我国糖尿病指南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7%。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当糖化血红蛋白小于或等于7%时,血糖控制比较理想,如果大于8%,则意味着要采取强化措施控制血糖。②发现存在的问题。如果患者经常监测血糖都显示控制较好,而糖化血红蛋白偏高,则需考虑是否平时监测血糖不够全面。③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比如某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均在6%—7%,而最近一次为8.2%,这表明以往的治疗方案已不能较好控制血糖,需要重新调整。  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需要多久查一次,到哪里查?  专家: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已达标,且比较平稳,那么每年至少应接受两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于那些需要改变治疗方案或者血糖控制状态不稳定者以及正在进行胰岛素治疗者,应该每3个月进行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糖尿病专科医院及大型三甲医院可做此项检查。
糖化血红蛋白是诊断糖尿病的有效指标
除了血糖之外,其实糖化血红蛋白也是糖尿病的重要监测指标之一。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糖尿病筛选、诊断、血糖控制、疗效考核的有效检测指标,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糖尿病的重要监测指标: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测定只代表即刻的血糖水平,提示患者当时的身体状况,易受运动、胰岛素注射、进餐时间、抽血时间的影响,并不能作为评价疾病控制程度的指标。近年来,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检测正日益受到临床的高度重视。糖化血红蛋白是指血液中和葡萄糖结合了的那一部分血红蛋白。其主要形式为HbA1c,此外尚有HbA1a1、HbA1a2及HbA1b三种。由于蛋白质浓度保持相对稳定,糖化水平主要决定于葡萄糖浓度,也与蛋白质与葡萄糖接触的时间长短有关。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时,人体所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相对较高。并且检测结果与抽血时间,病人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无关。血糖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过程很缓慢,而且是不可逆的,在红细胞死亡之前一直存在,故体内衰老红细胞比新生红细胞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约高出1.5倍。每一个红细胞内都有血红蛋白,而红细胞的寿命为120天,平均60天,所以糖化血红蛋白比例,能反应测定前1~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结果以百分率表示,指的是和葡萄糖结合的血红蛋白占全部血红蛋白的比例,是判定糖尿病长期控制的良好指标。需要注意的是,在2013版中国糖尿病指南中,并没有将HbA1c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这是由于我国HbA1c检测尚不普遍,且检测方法缺乏统一性,因此暂时不作为国内通用诊断标准。同样在2013年中国糖尿病指南中,HbA1c被看作了监测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的金指标,以及知道临床血糖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指南建议,在糖尿病治疗初始,每3个月检测1次HbA1c,达到治疗目标后,每6个月检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的其他应用随着HbA1c的升高,视网膜、肾脏、神经等的病变及微量蛋白尿的发生风险呈现递增的趋势,因此,HbA1c可以用来预测微小血管病变。有研究显示,当HbA1c水平达到5.7%-6.0%时,即可导致大血管病变,故也可将HbA1c作为大血管病变的预测指标。由于HbA1c检测的便捷性,它也被视为诊断妊娠糖尿病的最佳指标,可使妊娠患者避免多次采血的麻烦,且诊断准确率和可靠性也较好。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HbA1c水平或与患者心脏病、骨代谢、感染风险、等其他疾病的风险和预后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在临床上,如果有能力进行HbA1c检测,即便检测水平与标准水平仍有差距,也应该完善该项检查,可对各种不同检测方式制定各自的诊断标准。
相关疾病百科推荐
阳光的凯撒司法分享经验72
法学精灵分享经验69
德国防蓝眼镜04分享经验40
寮犲畤馃崚分享经验70
师爷若水分享经验39
智Only分享经验34
誓言是谎言岁月分享经验5
sophiewang69分享经验4
囧狐狸i分享经验6
倾国倾城恋fly分享经验5→ 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和血糖仪检测差距大
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和血糖仪检测差距大
健康咨询描述:
我糖尿病已经10年了,现在有一个问题是,一直没有服用降糖药也没有注射胰岛素,我用血糖仪检测,早餐前大约是7.5,餐后大概在10左右,每次检测基本都是这个水平.但最近3年在医院的糖化血红蛋白的结果是始终维持在6.3左右.这和我血糖仪测试的结果相差很大.血糖仪我已经更换过了,还是这个样子.请问这可能是什么问题造成的?谢谢了:
想得到的帮助: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为什么和血糖仪检查相差那么大?
其他类似问题
医生回复区
帮助网友:6660称赞:36
&&&&&&病情分析:&&&&&&你好,这两个一起测试的完全是两个不同的项目,所以说结果也会肯定不一样&&&&&&指导意见:&&&&&&血糖仪测的是你的静脉血糖值,这个你应该知道;而糖化血红蛋白测试的结果并不是血糖值,它的结果的代表你过去8-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正常4-6%
帮助网友:20341称赞:169
&&&&&&病情分析:&&&&&&你好,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近3个月血糖控制的情况。&&&&&&指导意见:&&&&&&你的情况,糖化正常的话,说明血糖控制尚可。
医苑会员追问
我对糖化血红蛋白的理解是3个月血糖平均值,也就是当我血糖控制不好的时候,也就是血糖仪检测有高有底的时候,糖化血红蛋白会是一个接近于平均值的数字。但我疑惑的是,我从来没有任何一次血糖监测低于7的,例如早餐前,偶尔半夜起来检测,或者任何运动之后的检测。但我的糖化血红蛋白却从来没有高过6.3的,这种情况正常吗?非常感谢。
23:15医生回答:
你好,这个还是需要到医院看一下,一般以医院检测的结果为准啊。
帮助网友:11470称赞:140
&&&&&&病情分析:&&&&&&你好,根据描述的情况,血糖高的情况们目前的血糖控制是尚可的,是需要积极的进一步的住院检查的。&&&&&&指导意见:&&&&&&首先,是需要监测静脉血糖的,监测血糖谱,对症的治疗,希望对你有帮助。
&&&&&&以上是对“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和血糖仪检测差距大”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擅长: 脑梗塞、脑血管意外、面神经麻痹、腰椎间盘突出症、颈
帮助网友:7780称赞:68
&&&&&&病情分析:&&&&&&您好,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和血糖仪检测,是两码事,所以其数据肯定是不相同的。&&&&&&指导意见:&&&&&&血糖仪检测,主要是检测血糖的高低,现在血糖已经高于正常范围,如果不想服降糖药治疗,可以通过饮食来调理,适当运动。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主要是反映这2-3周内血糖总的水平的,主要是观察近期病情(血糖)的变化的。
医苑会员追问
谢谢。我现在的状况是,糖化血红蛋白不错,医生说不需要吃药不需要胰岛素治疗,但我目前觉得人常常乏力,小腿有时候会酸胀,但肌肉确实松弛的,眼皮有时候会不自觉的落下来。所以我目前不知道应该如何继续,应该吃药吗?谢谢了
09:43医生回答: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已经高于正常范围,最好服药治疗。出现小腿酸胀、乏力,有可能是糖尿病本身已经影响到血管、神经引起的。
疾病百科| 糖尿病
挂号科室:内科-内分泌科
温馨提示:要根据自身体重定制合理的饮食计划,选择低血糖生成的食物。运动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使身体逐步适应,并在运动过程中逐步提高运动能力。
&&&&& 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
好发人群:中老年尤其是50岁以上人群
是否医保:医保疾病
常见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消瘦、乏力、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饮食疗法、运动治疗、心理治疗
参考价格:3.6
参考价格:10
参考价格:16
您可能关注的问题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本品用于2型糖尿病。...
参考价格:¥25.8
适用于单用饮食控制疗效不满意的轻、中度Ⅱ型糖尿病...
参考价格:¥25
下载APP,免费快速问医生空腹血糖9,今测糖化血红蛋白7.9需强
空腹血糖9,今测糖化血红蛋白7.9需强
基本信息:女&&56岁
病情描述及疑问:空腹血糖9,今测糖化血红蛋白7.9需强化治疗吗,谢谢
您输入的回答少于20个中文字,请补充输入。
擅长:高血压、冠心病、血脂异常、糖尿病等
网友满意:
回答速度:
外交部机关门诊部&&&
分析:该情况可以考虑是糖尿病
建议:你好,不需要强化治疗,但需要调整用药。一般糖化血红蛋白超过9,空腹血糖超过11.1建议胰岛素治疗。不知你现在用什么药,你总结一下,血糖高无非三种情况,1用药量不够,2饮食控制不好,3运动太少。谢谢
我从未用药,刚发现的,但我血脂高。转氨酶73,重度脂肪肝。现在血糖也高,会发生并发症吗。怎么办。谢谢
你好,新发糖尿病用上药完全可以控制,只要治疗不会有并发症的。转氨酶高是脂肪肝造成的,可以每天早中晚饭后各加一片二甲双胍,餐时第一口饭服一片拜糖苹,要嚼碎后同饭服,同时晚上临睡时各加一片辛伐他汀和阿期匹林。平时要饮食控制和加强运动。总之应该设法将血糖降好,每天五两主食分三顿吃,多吃蔬菜,水果一天一个分两次两餐之间吃,适量蛋白质,祝健康
有关的更多问题,
有关的健康经验
有关的更多经验,
疾病百科(别名:消渴)(别名:消渴)  糖尿病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常见病,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常见症状有多饮、多尿、多食以及消瘦等。糖尿病可引起身体多系统的损害。...  糖尿病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常见病,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常见症状有多饮、多尿、多食以及消瘦等。糖尿病可引起身体多系统的损害。引起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其中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I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II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即胰岛素抵抗。不同人群的糖尿病:新生儿糖尿病、小儿糖尿病、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老年糖尿病。就诊科室:内分泌科 老年科典型症状: 多发人群: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 检查方法: 发病部位:胰腺 全身常用药品: 疾病自测: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内科_内分泌科
副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科_内分泌科
孙逸仙纪念医院&&&内科_内分泌科
为保障患者权益,我们仅接受有资质的医学专业人士的回答,请您先认证为医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糖化血红蛋白偏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