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说的中药贴敷疗法疗法该怎么服用

  炎炎夏季已经来临,每位养生人士是否都闲下来了?平时是不是只是在喝茶上养生了。这里贴别提醒大家哦,千万不要错过夏天的治病时机哦!相信大部分人都听过“冬病夏治”这个词,那么什么是冬病夏治了?哪些疾病可以了?冬病夏治三伏贴又是什么了?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冬病夏治吧!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冬病夏治”是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利用夏季人体阳气最旺盛之际,治疗某些属于虚性、寒性的疾病,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达到标本兼治、预防保健的作用。

  冬病夏治近年越来越火爆,每逢三伏天来临,全国各地的中医院都不遗余力地推广冬病夏治主打药物“三伏贴”。为规范市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要求加强“三伏贴”技术应用管理,规范临床应用,保障医疗安全,提高临床疗效。特别指出,严禁为追求经济效益不合理扩大应用范围及应用人群,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三伏贴”服务。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通知,加强“三伏贴”技术应用管理,规范临床应用,保障医疗安全,提高临床疗效。特别指出,严禁为追求经济效益不合理扩大应用范围及应用人群,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三伏贴”服务。

  医院服务结构通知规定了“三伏贴”应用范围,以及开展“三伏贴”服务机构、操作场所、操作人员等的基本要求。明确“三伏贴”主要适用于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及以反复发作、冬季加重为临床特点,中医辨证为寒证的其他疾病。“三伏贴”处方用药及穴位选择应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拟定,明确其禁忌症及相关注意事项,并经本医疗机构伦理委员会审议后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或中医药管理部门备案。

  通知要求医疗机构要加强对不良反应的监测,制定处理措施,确保其应用安全。医疗机构应开展“三伏贴”效果评价工作,效果评估作为医疗机构下一年度能否开展“三伏贴”服务的重要参考依据。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组织开展相关科学研究,推进“三伏贴”科学化、规范化开展。

  通知还要求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加强对“三伏贴”应用的监督管理,对存在操作人员不符合要求、应用不规范及夸大宣传效果等不规范行为的医疗机构予以处理。

  “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辩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冬病夏治的历史渊源

  中医传统贴敷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临床应用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远古时期,先民就已学会了用泥土、草根、树皮外敷伤口止血;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 ,民间常在夏季喝雄黄酒治疗疾病的方法与本方法相同;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载有许多外敷方剂,用以治疗创伤等疾患。

  晋代的《肘后备急方》载用鸡子、白醋、猪脂、水、蜜、酒等作为外敷药与调和剂外敷;南北朝《刘涓子鬼遗方》用猪胆汁外敷治疗痈肿;唐《食疗本草》用胡桃研泥外敷治疗白发;宋《太平惠民方》以地龙粪研饼敷在小儿囟门,治疗小儿头热、鼻塞不通;明《普济方》用生附子和葱涎为泥敷涌泉穴治疗鼻渊等等,说明贴敷疗法相沿习用甚久;清代的《理瀹骈文》一书集贴敷疗法之大成,标志着本疗法的临床应用达到了相当完善的水准。

  其致病因素往往产生于夏季,因天气炎热,没有立即发作而潜伏于体内,到了冬季则发作或加重。因此,冬病夏防十分重要。临床实践表明,有些冬病,冬天治疗效果很差,而在夏天治疗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些虚寒性疾病多半是体内阴盛阳衰,抵抗力明显下降,外邪容易侵入而发病。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这时,利用夏季阳旺阳升,人体阳气在夏季有随之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运用补虚助阳药或温里散寒药物,天人合击,最易把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这也是中医强调“春夏养阳”的原因。夏季人体阳气充盛,气血流通旺盛,药物最容易吸收,而夏季三伏期间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在三伏天进行贴敷治疗,最易恢复扶助人体得阳气,加强卫外功能,提高机体免疫的效果。

  另一个方面,中医认为虚寒疾病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夏季治疗则以补肾、健脾、养肺为主要法则,以改善神经内分泌功能,改善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性使功能恢复平衡以增强机体免疫力,真正彻底改善体质。根据最新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夏季穴位贴敷能明显地提高机体免疫的各项指标,调节免疫蛋白的功能,减轻β受体的反应,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针刺、艾灸、理疗、按摩、穴位贴敷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经历代中医学家的反复实践、反复研究,证明于炎热夏季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冬天发作或容易发作的疾病疗效显著。

  贴敷疗法一般在夏季三伏天贴敷为最好,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为末伏。于三伏天各敷一次,连贴三年。病史较长或病情较为顽固者可适当增加贴敷次数,贴敷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 冬病夏治适合贴敷的贴剂有:远红外理疗贴,皇圣堂药业磁疗贴,巴布贴剂等

  很多市民都知道,夏季贴三伏贴是个好方法,但董爱萍教授特别指出:三伏贴只是一种预防为主的治疗方法,针对性并不强。对于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哮喘、气管炎来说,意义并不大。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还得要靠对症治疗。正所谓选对治疗时机还要选对治疗方法。董爱萍特别推荐给哮喘、气管炎患者一个独有的治疗方法——4S清肺平喘疗法。4步到位,7天就能消除反复发作隐患。董爱萍教授强调,4S清肺平喘疗法有个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替代传统的激素治疗,消除吃药带来的副作用。

  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复感冒等。

  2.风湿免疫性疾病

  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

  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

  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易感冒、脾胃虚弱等

  荨麻疹、冻疮、硬皮病等。

  慢性盆腔炎、痛经、经行泄泻、不孕症等。

  阳虚型体质的人群。

  冬病夏治期间,应注意夏季特点,从饮食、药物及起居方面综合调养。

  一、慎用辛燥之品,以防伤阴。夏季气候炎热,易伤阴液,而辛温香燥之品容易导致燥热内盛,暗耗津精,所以应慎食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狗肉、羊肉和新鲜桂圆或荔枝等等。

  二、忌大量服用寒凉之品。夏季炎热,往往易贪凉饮冷,若大量进食寒凉之品,则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及一身之阳气,轻则泄泻腹痛、恶心呕吐,重则造成阳虚宿疾。

  三、慎食大量肥甘滋腻之品,因为夏季易生暑湿,湿热之邪易侵袭人体,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则易导致内外湿热之邪合击人体。

  四、、忌过量运动,以免汗出过多,导致气阴两虚。

  冬病夏治5种常用的中医方法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结合天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冬病夏治的方法有很多,从临床效果看,穴位贴敷最好。下面为大家共总结了5个常用的冬病夏治中医方。

  这一疗法是在夏季三伏天,根据中医辨证理论,采用中药制剂贴敷于经络上的特定穴位,药物经皮肤由表入里,到达经络和脏腑,来达到治疗目的。中医用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生姜等通络、散寒、祛湿、补气血的中药研成细末,调成泥状,根据病情选取不同穴位贴敷。

  贴的时候,先用酒精消毒,取直径为1cm左右的膏药,用5cm×5cm的胶布贴在穴位上。贴敷的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盲、大椎、中府、膻中等。

  灸法一般用的是艾灸,以艾叶为原料,做成艾绒、艾柱和艾条,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相比穴位贴敷、刮痧和拔火罐,艾条是用实火祛除身体里的湿寒之气,属于劲道比较足的疗法,所以容易上火的人不建议用艾条,否则内火加外火就会虚耗人体的津液。

  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按一个方向刮动,刮痧能刺激经络穴位,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出现青紫色出血点,也就是俗话说的“痧”,以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疏通经络、舒筋理气、祛风散寒的作用,使人体的神经、循环、免疫、排泄等系统兴奋起来,加快新陈代谢。

  割治方法是把手指的末节正中割开一个小口,摘除少量皮下脂肪组织,并在局部施行刺激。该方法对于哮喘和消化道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拔火罐也是冬病夏治的常用中医方。用拔火罐冬病夏治的原理和刮痧差不多,都是刺激经络穴位,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来疏通经络祛除寒气。

  “冬病夏治”也有禁忌人群:3岁以下的小孩、孕妇、恶性肿瘤患者、肺结核活动期患者、支气管扩张患者、强过敏体质者、感冒发烧者、患有感染性疾病以及阴虚火旺者,不宜进行“冬病夏治”。

  药王孙思邈说过:“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所谓“将病之病”就是这种现在虽然未发,但却会在将来某个时候必发的疾病。那就要在未发之时,赶快祛除其必发的条件——或主因,或诱因。消除主因就是要改变体质,祛除诱因就是要改变环境。有的人虽然体质没有增强,但是换了个居住环境,身体的问题却不药而愈了。

  要记住,寒气是会沉积的,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必会气血瘀阻,这叫做“寒凝血滞”。若寒气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肿物;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也就流行不畅,不但会四肢不温,也常会有手脚发麻的症状出现。所以倘若不在夏日祛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困了。

  “冬病”就是在冬天易发的病,此种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通常的症状是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中医称之为“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这样的人即使在盛夏,睡觉也要盖着被子,穿着袜子。

  那如何在夏日祛除积寒呢?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内用温热”、“外散风寒”。

  “内用温热”就是服用偏温热的饮食。有人觉得,大热天的,再吃热的东西,那还不得心烦气躁。不错,关键是服温热也有个正确的服法——我们可以热药凉服。比如说红糖姜汤水,本来是温热暖胃的,但我们如果在暑天服用,可以倒在塑料瓶中,然后放到冷水里泡一下,此时,我们虽然喝的是冷饮,到胃里的时候却是热药。还有那些不出汗或出汗后怕风的人,此时可用“玉屏风散颗粒”数袋冲成一瓶,放凉,每日当饮料频饮,汗多可止,无汗可发,又可防风,真是一石三鸟,您不妨一试。

  夏天毛孔大开,最易出汗,汗为心之液,可泻过旺之心火,也可将侵入皮肤的寒邪及时排出,所以发汗法是排除体内寒邪的最好方法。借用金庸先生小说里提到过的《九阴真经》里的第一句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正好体现了人体应天时而动的这种自然调节功能:泻心经之气血(火)来补充膀胱经的虚弱(寒)。心,五行属火,夏天最盛;膀胱经,人体之藩篱,是抵御外寒之屏障,也是清除内寒之通道,所以夏天身体多汗是上天赐予我们的自然疗法,不但可以清除寒气,发汗本身还可排出体内大量的瘀毒。但由于夏日我们贪食冷饮,胃肠中有大量寒气,本来用于发汗的心火,转而被用于温暖肠胃了。此时,体表便缺少气血来抵御外邪侵袭了。而所谓的外邪也是我们一手制造的,那就是空调的冷气。冷气从皮肤而入,冷饮从肠胃而入,心火虽盛,难敌二寒,既不能很好地消化,也不能很好地发汗,结果就出现了所谓的“肠胃型感冒”:发热无汗,吐泻交加。此时,我们可以吃“藿香正气丸”,此药偏温热,外散风寒,内消寒湿,一药两解。但如果是真正的中暑之症,内外俱热,此药却大不适宜。

  以上说的,似乎与冬病夏治无关,其实不然,告诉您寒邪出入之机理,您才会有长久应对之策略。下面说得再具体些:

  如果感觉肚子凉,夏天也爱吃热的,又怕风怕冷的人,那就要吃些附子理中丸先暖暖胃。夏天药店很少有人买此药,怕上火,可有人本身虚寒一片,这点火投进去,恐怕马上都会熄灭呢!用艾条来灸中脘、关元、足三里,也很有效。只是艾灸的味道有人不喜欢,也有人怕烟,那就可以不用。其他的方法还有很多,找自己最乐于接受的效果才好。

  如果感觉后背发凉,怕风,那就先在后背刮刮痧,若能同时用热水泡脚,再喝一碗发汗的生姜红枣汤,或者是胡椒白萝卜汤,寒气是很容易排出的。

  还有取嚏法,对于身体有寒的人,是最好的宝贝,尤其是一取就容易打喷嚏的人,那就更要多取。每次取到打不出喷嚏,并微微发汗为止。排出身体的寒气是一件长期的事情,有时甚至需要几年的时间。因为虚寒是一种体质,是胎里带来的,如果我们按照先天的生长惯性而不去改变它,那它就会像一株本来倾斜的树苗,继续往偏曲的方向生长。所谓“治未病之病”,就是要从先天体质入手,纠正阴阳之偏。“损有余而补不足”,才是治病之本。

  有人说,我虽然虚寒怕冷,但是一吃热药或热的食物,就会上火,脸上起疱,牙龈肿痛,必须马上再吃祛火的药才行。这是什么原因呢?那是因为您表寒过重,虽吃热药,也是“冰包火”,外寒不解,内热直上头面所造成的。外寒就是膀胱经之寒,只要在后背刮痧或拔罐“破冰融化”,再吃热药或热的食物,就会火有去处,发向后背去御寒,不再往头面上跑了。

  当然,这里只告诉大家个思路,用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感受,随心取舍,任意添加,千万别去生搬硬套,其实,没有更好最好,只要恰好就好。

  三伏贴,“三伏贴敷”与“数九贴敷”可以治疗多种反复发作及过敏性病症,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体虚感冒咳嗽;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胃肠炎,溃疡病,慢性腹泄;小儿厌食、遗尿;虚寒头痛、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痛经等。连续贴敷三年以上,上述疾病大多能够明显减轻症状,减少发病率。

  三伏贴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宽胸降气,健脾和胃,鼓舞阳气,调节人体的肺脾功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不断增强,从而达到振奋阳气、促进血液循环、祛除寒邪、提高卫外功能的效果。

  所谓的三伏贴疗法,其源自于清朝,又名天灸,可治疗过敏性气喘、过敏性鼻炎、异位性皮肤炎、经常反覆性感冒等疾病,并预防感冒。只要在一年当中最炙热的3 天,在背部的特定穴位贴上膏药,到了秋冬您就可以轻松告别过敏气喘老毛病;古代和现代中医师皆指出确实有其疗效。

  三伏贴疗法自古代流传至今,已有悠久的历史,清代张潞的张氏医通就有记载『诸气门下?喘。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未有不应。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冒疼痛,切勿便去,候三柱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就是三伏贴疗法的应用。

  三伏贴所用中药,白芥子、细辛、甘遂可温肺散寒、止咳平喘、化痰散结、开窍通络,细辛还具免疫抑制作用,可使有过敏体质的患者,减少抗原抗体反应,降低过敏发作机率,也减轻过敏症状,姜汁则具散寒止咳的效用,所以综合使用有助改善气喘。

  细辛挥发油中含有毒性较大的黄樟醚,具有致癌和致突变作用。甘遂中含有多氧二萜的有毒成分,有协同致癌作用,是52种致癌植物之一。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传统的三伏日是由二十四节气中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而三伏日是指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和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遵照古籍,这是一年之中最炙热的三天,亦即所谓的初伏、中伏、末伏,来施行贴药治疗。

马氏特色位于汶河之巅的邱家店镇桂林村,占地500多平方米,现有医师3名,工作人员4名,设有中药透皮贴敷室,中医针灸疼痛室,妇科检查室等具有中医特色的科室。一直从事于儿科、中医、针灸、妇科等方面的诊疗与研究,近年来形成了独有的内病外治的绿色贴敷疗法,和独特的、立竿见影的中医针刀疼痛;
马金刚,男,现年42岁,医师;从事工作20年,996毕业于泰山医学院;1999年进入桂林卫生所;2001年在县医院进修学习;2003年在湖北荆楚理工大学学习深造;一直从事于儿科、中医、针灸、妇科等方面的诊疗与研究,近年来形成了独有的内病外治的绿色贴敷疗法,和独特的、立竿见影的中医针刀疼痛;曾师从于中药贴敷大师赵广前,研究中医绿色透皮贴敷疗法,后又师从于中国圆氏通针创始人袁学华教授,学习通针、针刀技术,现能熟练运用中药透皮绿色疗法,无需打针、不用抗素、不用激素,儿科、妇科、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烧、烫伤和带状疱疹皮肤疾患的治本,愈后良好、不留疤痕;还能熟练的运用通针、针刀技术各种:颈、肩、腰、腿、痛等各种疼痛疾病;

中医中药穴位贴|中医穴位贴敷疗法报销价格比例

秋、冬、春季节是小儿感冒、呼吸道感染的多发季节,由外感时邪病毒所致。由于小儿冷暖不知调节,肌肤嫩弱,腠理疏薄,卫外机能未固,故易于罹患。由于感冒病毒、细菌侵入机体后,机体的防御系统作出各种保护机体的反应来抵御病原菌,出现发热反应、干咳、流涕鼻塞、喷嚏、咽痛或高热、全身不适,有时伴呕吐、腹泻等症状。受病以后,因脏腑嫩弱,故传变较速,易发生鼻炎、喉炎、扁桃体炎、小儿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并发症。请家长密切注意患儿病情变化,以防发生突变,如遇高热、惊厥、脱水、急症病重等,应及时去医院诊疗。

    孩子感冒很多家长非常着急,发生感冒立即到医院要求输液、使用各种高档抗生素。感冒分为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两种。大多数初期都是病毒感染,血象不高。对于病毒性感冒,抗生素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发烧是机体对病毒的一种抵抗,除了那些明确有合并性肺炎、气管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细菌感染或血象高的患者,可以酌情给予退热处理,使用抗生素治疗外,体温不超过38℃肛,无细菌感染、血象不高的,尽量不要输液。可以对症处理,吃一些抗病毒的中成药,如小儿感冒冲剂、小儿感冒颗粒等。

    小儿感冒用中药比较恰当。风热感冒用银翘散或桑菊饮。风寒感冒用葱豉汤、杏苏散或荆防败毒散。小儿感冒热多于寒,纵有寒象亦以寒包热郁居多。    

    上感贴剂:治疗感冒流涕、鼻塞、咽炎、扁桃体炎、口腔炎等。薄荷、生栀子、桑叶、菊花、桔梗、松壳、茯苓、防风、五倍子炮制后研细未,加黄酒调敷双涌泉穴12-24小时,1日1次。

    消炎包:用于呼吸道和肠道病毒或细菌感染和止咳作用。板兰根、薄荷、金银花、菊花、黄芪、山豆根等加减。分别炮制,研细末,配制装入布包中,挂颈前天突穴 24小时换药。 

    护肺贴(咳喘膏):护肺臟止咳祛痰,预防、治疗气管炎、支肺炎及湿罗音或喉中痰鸣等,配方:冬虫夏草、陈皮、杏仁、麻黄、竹沥、紫菀、川贝、百部,加减。炮配制、研细末装包、药包中加入鲜生姜汁,贴于背部肺俞穴12小时,1天1次。 

    退热贴:用于感冒发热、久热不退,呼吸道和肠道感染发热的辅治贴剂,配方:水牛角、羚羊角、栀子、银花、大青叶、黄芩、蝉蜕等加减,炮制后,研细未开水调敷双涌泉、神阙穴(脐中)或曲池、大椎、膻中穴,12-24小时换药。

    小儿感冒早期用上感贴加挂消炎包,发热加贴退热贴。咳嗽或有痰加护肺贴,并发气管炎或支肺炎加平喘膏,有哮鸣音加祛哮贴。呕吐加止呕贴,腹泻加止泻肚兜。

    小儿贴敷系列治疗小儿常见病近30000例,其中感冒8000多例,有效率>80%。该法疗效显著、方便易用、经济安全、无副作用、小儿容易接受等特点。

    小儿感冒家庭护理:合理的家庭护理,不仅能帮助患儿尽快病愈,也助于缩短疾病的自然过程。

    注意休息保持房间空气流通,避免直接对着孩子吹风,为孩子安排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尽可能增加宝宝的睡眠时间,以减少能量的消耗。

    感冒发热的孩子很容易出现食欲减低、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表现,饮食护理非常重要,总体原则是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多吃蔬菜、水果等一些清淡的饮食,不吃生冷食物,多喝温开水。保持大便通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药贴敷疗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