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成长一起成长发展

和孩子一起成长
- 扬州市教育局 - 中国扬州门户网站群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教育资讯&>>&教育专题&>>&给家长的信
字体大小: &&
和孩子一起成长
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每个家长都是满怀喜悦地看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会笑了,认人了,能坐了,呀呀学语了,开始学走路……孩子的点滴变化都牵动了父母的心。是的,从来没有人来给父母颁发过上岗证书,但是自从有了孩子,为人父母者就有了一份全新的职业。
有一位西方的女性,在回答市政厅的一名女职员对她职业的探询时,是这样表述的。“我是儿童发展和人类关系研究协会的一名研究员。”听了她的回答,女职员愣了。
“我是否可以问一下,”女职员问道,“你具体研究什么呢?”
她是这么回答的:“我所做的是一项长久的研究计划(哪位母亲不是如此呢)。在实验室里,在野外(正常情况下,我会说是在室内和户外)。我为老板工作(老板即是我的家人),我已经有了四个研究对象(全是女儿)。当然,这是人文科学中最不可缺少的工作。我经常每天工作14个小时(24小时似乎更确切)。但这份工作比大多数职业都更具挑战性,得到的报酬也比薪水能给你带来的收获更多。”
的确没有人给父母颁发过职业证书,但是要做好这份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父母并非与生俱来就能掌握教育孩子这门艺术,必须通过学习,而且这种学习是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进行的,也就是说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成长。
和孩子一起成长,前提是要了解孩子。孩子是一本“书”,是一本在变化的书,一天一页,一年一章,天天都有新变化,年年都有新发展,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做父母的也许今天读懂了,但明天未必一定读懂。了解孩子,“阅读”孩子,读懂孩子这本“书”,就是要了解和把握孩子在各个年龄段的心理发育特点、道德成长过程和教育规律,因此,称职的父母应该一辈子读孩子这本书,才能与孩子共同成长、一起发展。
和孩子一起成长,关键是要不断学习。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断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就需要家长付出个人的努力,不断地进修自己。”父母应利用一切机会学习教育知识,除了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家长学校外,可以阅读有关育儿的书籍,还可以从电视上听专家讲座。其实,即便是和其他孩子父母朋友之间聊天,如果有心探讨,也会大有收获。
父母的学习还包括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孩子感兴趣的新事物,比如网络、音乐等,这样在和孩子沟通时比较容易交流。不学习的父母是要被时代淘汰的,也是会被孩子看不起的。通过不断地学习,一起分享人生,父母和孩子间一定会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以及沟通,这样有利于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家庭关系。
和孩子一起成长,还要善于反省自身。“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常用来规劝孩子的名言,它是否曾给身为父母的人带来潜在的压力与期盼?——父母应该是完美不可侵犯的;它是否曾造成孩子隐藏的不安与恐惧?——时时感念亲恩,反对即是不孝。作为生命的延续,孩子们也有自己的人生,而不是父母的影子。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是否父母的做法都是对的?父母也会犯错,是否总是相信自己是对的,而忽略去听听孩子的想法?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要有发现孩子优点的敏锐力,善于反省自身。如果每一位父母都持有这种心态,那么孩子一定是幸福的,父母也是幸福的。在关爱的阳光下共同成长进步_新闻中心_新浪网
在关爱的阳光下共同成长进步
  胡锦涛同正在上手工课的小学生一起用蛋壳粘贴中国地图。兰红光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5月31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前往北京市海淀区巨山小学和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亲切看望中外小朋友,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各族少年儿童表示节日的祝贺,向全国广大少年儿童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上午9时20分许,胡锦涛首先来到海淀区巨山小学。这是一所地处城乡接合部的公办小学,700多名学生中90%是来自全国23个省区市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学校根据学生特点,坚持因材施教,致力于培养孩子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多样的技能特长。
  胡锦涛走进一年级1班教室。语文老师正在给学生上成语课,墙上挂满了孩子们根据成语故事创作的画盘。“一鸣惊人”“愚公移山”“孔融让梨”……孩子们指着画盘齐声念出几十个成语。当他们念到成语“不屈不挠”时,胡锦涛接过来说:“好,我祝你们不屈不挠、马到成功!”
  孩子们今天新学了成语“饮水思源”,大家争先恐后地举手解释成语的含义。听了几位小朋友的回答后,胡锦涛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讲得都很好。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喝水的时候要想到水的来源,获得幸福的时候也要想到幸福的来源。他希望同学们珍惜现有的良好学习环境,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六年级1班的教室里,一堂别开生面的手工课正在进行,学生们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蛋壳画、瓶艺画、剪纸和布老虎等手工作品。胡爷爷的到来,让孩子们喜出望外,大家纷纷向胡爷爷展示自己的作品。看到几名学生正用一片片碎蛋壳粘贴中国地图,胡锦涛高兴地说:“来,我们一起把它做好!”他坐到孩子们中间,同他们一起动手制作起来。不一会儿,一幅完整的中国地图粘贴好了。
  接着,孩子们又给胡爷爷表演起自编的儿歌《神奇的环保》,“讲环保,巧节能,从小做起了不起”“勤俭节约好风气,一代一代往下传”……胡锦涛鼓着掌为孩子们打起节拍,教室里的气氛十分热烈。胡锦涛说,同学们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工艺品,这个主意好。这不但增强了你们的动手能力,还让你们从小就树立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相信你们长大以后,一定会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胡锦涛十分关心住校学生的生活情况,特意来到学生宿舍察看。他坐在床边,同几名住校学生交谈起来,今年多大了?家乡在哪里?来北京几年了?……来自福建的五年级学生郑鹏飞告诉胡爷爷,自己的生活已经能够自理,边说边让胡爷爷看他叠被子。看到孩子们把宿舍收拾得整整齐齐、盥洗间里各种用具摆放得井井有条,胡锦涛对孩子们说,你们从小就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对你们的一生会产生积极影响。希望你们自强自立,长大后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学校操场上,两个班的学生正在上体育课。打洪拳、踢毽子、骑独轮车……孩子们练得十分认真。胡锦涛走进操场,不时为孩子们加油,还兴致勃勃地走到孩子们中间,同他们一道踢起毽子。他踢毽子的熟练动作,赢得孩子们一阵喝彩。
  胡锦涛对围拢过来的孩子们说,你们这所学校是一所特殊的学校,许多同学都是随着爸爸妈妈来到北京的。为了让同学们受到良好教育,国家制定了专门政策,学校老师倾注了大量心血,你们的父母也付出了许多艰辛。希望同学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发奋努力,勤奋学习,真正做到你们校训中提出的“我负责、我能行、我快乐”,以优异成绩回报国家、回报老师、回报父母。胡锦涛还向孩子们提议,用掌声向为他们成长进步付出大量心血和汗水的老师表示感谢。顿时,孩子们中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离开巨山小学时,胡锦涛特别叮嘱陪同的有关负责同志,进城务工农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提供受教育机会,使这些孩子能够像城市里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随后,胡锦涛又来到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的日坛校区考察。这是一所兼收中外学生的完全小学,建校50多年来,共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名外籍学生在这里学习过。日坛校区现有1770多名学生,其中有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名外籍学生。
  一年级3班教室里,十几名外籍小学生正在上汉语课,老师别出心裁地通过图片、实物和游戏帮助他们认识表示水果的汉字。看到胡锦涛走进教室,外籍小学生们纷纷起立,用汉语向胡爷爷问好,并介绍自己的姓名、国籍和年龄。胡锦涛饶有兴致地同外籍小学生一道做起击鼓传花的教学游戏。每一次鼓声停下来,接到花的小朋友都尝一口水果,并答出这种水果的名称和味道。在做游戏的过程中,胡锦涛还拿起图片和实物“考”起孩子们。看到孩子们都学会了,胡锦涛夸奖他们进步真快。
  四年级的外籍小学生正在科学教室里做“神奇的纸盒”小实验,了解重心的不同如何影响物体的平衡。在孩子们的桌子前,胡锦涛同他们一起做起实验:先将一个空纸盒推到桌边,纸盒悬空一半就掉到地上;在纸盒一端放上重物,纸盒悬空超过一大半还留在桌子上。实验活动结束后,胡锦涛对身边的孩子们说,只有依靠科学,我们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他勉励大家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努力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长大以后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教学楼前的空地上搭建着一座座特色小屋,中外小学生正在这里学习体验中国传统文化。胡锦涛走进这些特色小屋,观看孩子们练书法、学剪纸、编织中国结,询问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情况。他还同孩子们一起画京剧脸谱,为做好的风筝着色,并亲手教孩子们包饺子,小屋里不时传出阵阵欢声笑语。
  临行前,胡锦涛充满深情地对中外小学生们说,无论是中国小朋友,还是外国小朋友,你们都是世界未来的希望。中外小朋友要心连心、手拉手,互相帮助,共同进步,长大以后把世界建设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他衷心祝愿小朋友们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
  灿烂的阳光照耀着一张张笑脸,热烈的欢呼声此起彼伏,整个校园沉浸在无比的欢乐之中……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令计划,以及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全国妇联党组书记黄晴宜,教育部部长周济等一同看望。
  新华社记者孙承斌邹声文(新华社北京5月31日电)
电话:010-和我们的城市一起成长
和我们的城市一起成长
日期:&作者:舒明&来源:文汇报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于当时小儿常见、多发的感冒、腹泻等病,在家长之间就流传着这样的话:“只要到新华医院配一两瓶红、绿药水,一两天就好了。”以现代医学的眼光看,这话真是“老百姓的语言”,不专业、不科学;但它所反映的,其实是人民群众的认同与信任。专业与科学所追求的,不正是这个么?今日的新华医院依然如此,虽然它已是一个各科室“全面发展”的巨人。医院与患者、医院与社区、医院与城市的和谐互动,浓缩在这所新上海首家自建的大医院半个世纪的经历中……&&&&&&&&无须讳言,上海的医疗水平,在全国数一数二。而其中最耀眼的光芒,无疑是由位于“塔尖”的三级甲等医院放射出来的。&&&&&&&&上海的“三甲”,多有教会医院或红十字医院的传统,有上百年的院史,亦不乏以两院院士为“镇院之宝”。若以这样的“家世”来考察,新华医院在上海滩的资历真的不算深。&&&&&&&&但在它的故事里,仍然有别人难以复制的意义――&&&&&&&&它是解放后上海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医院。从诞生到成长,新华医院经历的种种变迁,都与新上海的发展紧密相连。医院与城市在这半个世纪中一起迈出的每一步,都值得珍视与铭记。&&&&“诞生在火红的年代”&&&&&&&&“你诞生在火红的年代,你沐浴着阳光站起来……”《新华之歌》这样唱道。&&&&&&&&1957年,上海高等教育和卫生主管部门按照当时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的要求,由上海第二医学院(即后来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交通大学医学院)在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内建立了儿科医学系的教学基地。但是,因为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基地所属的病区、教室、学生宿舍和场地等都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扩建新院的工作很快就成为当务之急。&&&&&&&&新医院最后落户于上海市产业工人最集中的杨浦区,这和它已故的首任院长曹裕丰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当时,医院筹建组曾在市中心多处觅址,先后考虑过锦江饭店、衡山饭店及上海纺织工学院周边的一些地点,都最终未果。但与此同时,时任二医儿科副主任、新医院筹建组组长的曹裕丰却有了新的想法:&&&&&&&&“既然要为工人服务,就要站得高,看得远,到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到人口众多的地区去。”&&&&&&&&他提出,杨浦区人口多,产业工人更多,是我们发展和服务的方向。上海第二医学院领导和儿科系领导集体支持曹裕丰的意见。选址的眼光因此投向了上海的东北角,并与榆林区中心医院的建设重合到了一起――当时的上海共有18个区,今日的杨浦区主要是由当年的杨浦、榆林两区合并而成,五角场、邯郸路一带则是从北郊区划过来的。&&&&&&&&新华医院的创业充满了五六十年代特有的气氛。医护人员既治病救人,又参与基本建设;白天门急诊,晚上还有义务劳动。因为上级拨给的预算有限,院内的中医科门诊、中药库房、实验室、动物房、技工间、木工间、浴室、废品间、堆煤场等等都由员工自觅材料、自行搭建,虽然造得简陋,却实实在在地管用了好多年。院内近七千平方米的水泥路面,也是员工们亲手铺设的――上班是穿白大褂的,下班后换一身衣服就来学着挖路基、铺石子、运黄沙、拌水泥。中心大道和通向儿科大楼的水泥路拓宽工程,靠的还是挑灯夜战。老医生们回忆说,那时候的晚上,铁锹拍打路面的声音和欢畅劳动的号子交汇成一片,繁忙而热烈。晚上11点钟,食堂为每人备上一碗菜泡饭,吃完后各自回家,第二天照常准时上班。&&&&&&&&在建院之初,新华医院的医务人员及各种专业技术人员都是从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的第九人民医院、广慈医院、仁济医院和上海市宏仁医院等陆续调入的,是来自全市四面八方的“空降兵”。&&&&&&&&为了请来名医,曹裕丰也一度伤透了脑筋,跑断了腿。&&&&&&&&由于筹建的新医院位于杨浦区的“下只角”,偏远在市区一隅,交通不便,不少调入的人员有顾虑,不肯来报到。曹裕丰就逐一登门拜访,做思想工作,发出真诚的邀请。他为邀请一位知名专家,曾先后九次亲自登门做工作,对方最终被曹裕丰的真情所感动,不仅自己来了,还动员了其他四名骨干医师一起前来。&&&&&&&&第一批报到的专家有妇产科田雪萍、外科何尚志、胸外科梁其琛、内科李丕光、肺科朱尔梅、儿内科齐家仪、耳鼻咽喉科毛承樾、眼科曹福康、中医科丁济南、放射科朱大成、病理科陈忠华、小儿外科杨永康等,他们保证了这所崭新的医院按时顺利开业。&&&&与工业区的“鱼水情”&&&&&&&&也有人说新华医院“小”,但也许,只是它的病人平均年龄小。&&&&&&&&这虽然是一所综合性医院,大人小孩的病都看,但最出名的,还是儿科。每天,总有三千个小孩在这里进出。&&&&&&&&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于当时小儿常见、多发的感冒、腹泻等病,在家长之间就广泛流传着:“只要到新华医院配一两瓶红、绿药水,一两天就好了。”以现代医学的眼光看,这话真是“老百姓的语言”,不专业、不科学;但是,它所反映出的,是老百姓的认同与信任。专业与科学所追求的,不正是这个么?&&&&&&&&新华医院落户在上海最大的工业区,直接面对的是数以万计的产业工人及其家属,一开业就和八十多个工厂建立起了劳保制度,而工厂给医院送来的可不光是病人――&&&&&&&&小儿心胸外科的手术基础,离不开上海医疗机械厂生产的第一台国产的1000毫安摄片造型机。营口路医疗仪器厂生产的第一台直线加速器、医疗机械厂的第一台电子加速器、第一台脑CT都送进了新华医院,并且没有收医院一分钱。上海电表厂有位工人因脑外伤被送进新华医院,老院长曹裕丰亲自坐镇,指挥各科尽全力抢救。患者最后虽因伤势过重不幸身亡,但这件事感动了上海电表厂的全体职工,结果他们专门为新华医院研制生产了第一台国产的体外循环小儿人工心肺机。&&&&&&&&新华医院的吴守义教授是我国小儿骨科的创始人,他为治疗儿童先天性髋脱位而潜心研制的专用器械“鹅颈钉”,至今仍在临床使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小儿骨科初创时期,都是用成人的手术器械来为患儿开刀,既给医生带来不便,也容易对患儿造成损伤。为了改革手术器械,吴守义求助于身边的工人兄弟,并得到了热情的支持。他先后和上海第六手术机械厂、上海工具厂、上钢二厂、上海沪东造船厂等单位合作,联合设计制造出各种适合小儿开刀的手术器械,其中有的还作为产品在全国推广。&&&&&&&&1984年,《美国小儿骨科杂志》主编史秀理来中国开会,慕名要求参观吴守义主持下的新华医院小儿骨科。当他看到由于条件艰苦,小儿骨科的手术室里居然放着两张开刀床时,不由得十分惊讶――这容易造成患者的交叉感染,是外科手术的大忌。不过,当他从吴教授处了解到,这里开刀手术三千多例,只有一例感染时,才真的震惊了。这是全世界最低的术后感染率啊!它得归功于吴守义教授严格的消毒隔离管理制度。&&&&&&&&如今,“开刀间里两张床”早已成了在学生中间传诵的故事,年逾八旬的吴守义离开手术台也好久了,甚至连他引以为骄傲的学生都有不少人退休了。但是,那时的制度还在,事业则更其兴旺。&&&&&&&&让新华医院在全国名噪一时的第一个“大事件”,也与抢救工人有关。它发生在建院十周年后不久,上了点年纪的人都还记得那场“难忘的战斗”:&&&&&&&&日,26岁的建筑工人小周在施工时不慎触及6600伏的高压电,从20米的高处摔到地面,他被急送到新华医院急诊室时,心跳停止时间至少已18分钟。当时,国内外医学界一致认为,心跳停止超过六分钟,脑细胞就将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心跳停止的时间越长,复苏的难度越大,抢救成功的希望越小。新华医院的医护人员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考验,大胆地应用了肾上腺素心内注射,伤员的心跳、呼吸相继得以恢复――要知道,当时国内外的教科书上都强调,对电击伤病员忌用肾上腺素。&&&&&&&&但病员仍处于深度昏迷中,在施行急救措施后被送入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的高压氧舱――当年唯一的高压氧舱――作继续治疗。由新华医院党总支书记王立本带领的抢救组日夜陪同进舱作加压治疗。神经内科俞丽华、麻醉科金熊元、吴嗣洪、神经外科沈玉成、外科吴生一及内科肾脏组的医务人员不顾多次加压减压对自己身体的影响,始终坚守岗位,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抢救措施。通过多次高压氧治疗并结合低温、脱水、止痉等综合治疗,小周于事故发生后第三天出现呼唤反应,第五天意识完全清醒,并能开口说话了。&&&&&&&&1969年新春,这名被6600伏电击中后自高空坠地、心跳停止时间长达18分钟、心脏自主心律停止时间长达23分钟的病人,终于获得了第二次生命。他不仅心肺脑复苏取得圆满成功,还在一年后恢复了工作。新华医院因此获奖连连,由金熊元、俞丽华在上世纪70年代主编的《心跳呼吸停止的抢救》,多年来一直成为不少医院复苏抢救的主要参考资料之一。受这一病例的启示,医院还立即着手建立自己的高压氧舱,并于1970年投入使用。它的总面积达到350平方米,所采用的舱门设计、蒸气加温、水冷降温等多项技术特点后来都成为国内建造高压氧舱的一种固定模式。由院方主编、俞丽华执笔的《高压氧的临床应用》一书也成为国内第一本临床高压氧治疗的参考书,很受同行们的重视。&&&&在浦东的“分娩”&&&&&&&&在新华医院和浦东的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都有一个雕塑,它们纪念的是同一个人――中国儿科医学的泰斗高镜朗先生。&&&&&&&&高镜朗()早期的求学经历相当坎坷。他是浙江上虞人,出生于教师家庭,四岁入私塾,六岁丧母,他在舅父家放了五年牛,后经族人资助,入嘉兴美国基督教会办的桐乡文艺学堂,上午读书,下午做木匠。再后来,经过了嘉兴秀州书院、杭州之江大学、南京金陵大学、山东齐鲁大学等多处辗转,于1921年在湖南湘雅医校毕业。此后,高镜朗来到上海,与颜福庆一起创办了上海医学院并主持儿科教育,后又赴欧美学习考察多年。&&&&&&&&1949年后,高镜朗放弃了私人开业,出任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儿科主任,并参加筹建了二医儿科系。1953年,丁文祥、陈瑞冠、应大明三位年轻的学生有幸拜他为师。如今,他们已分别成为在小儿心胸外科、小儿内分泌和遗传代谢病、小儿血液、肿瘤与免疫等领域享有卓著声誉的权威。在强调“红”可以否定“专”的年代里,高镜朗依然布置学生分头在新生儿围产期、小儿肾脏病等多个领域展开学术攻关,让薪火代代相传,并越烧越旺。&&&&&&&&高镜朗秉性倔强,敢于直言。在解放初期的多次“运动”中,都是被批评的对象。多亏了毛泽东还记得当年在湖南“倒张(敬尧)”运动时,有一位积极参战的湘雅医校的“高同学”,并请颜福庆代为问候,高镜朗才免掉了一顶“右派”帽子。&&&&&&&&但也正是由于高镜朗在当时向上级领导据理力争,才让一度濒临解体的二医儿科系获得了另起炉灶、易地发展的机会。他还高瞻远瞩地创建了儿科研究所并成立了生化、血液、免疫、病毒(细菌)实验室,为保障新华医院小儿临床的领先地位打下了扎实的学术基础。&&&&&&&&饮水思源,这是中国人的规矩。两个雕塑,都是对同一处源头的纪念。&&&&&&&&但是,新华医院和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亲密之处,绝不仅仅体现于这两座雕塑。事实上,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是新华医院参与完成的最大的国际互动项目,是这座由新上海自己建造的医院在四十年后分娩出的硕果。如此丰盛的回馈,也与浦东开发、与整个国家改革开放的气氛紧密相连。&&&&&&&&缘起的时间得追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一直在援助发展中国家开展小儿先天性心脏疾病治疗的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Project&Hope)到上海市卫生局访问、交流。此时的新华医院小儿心胸外科已是成果迭出,成为中国小儿心脏外科的摇篮,创造了连续一千多例体外循环手术无一例死亡的国际领先纪录。外国同行们在亲眼目睹了他们极其简陋的手术条件后,更加感到不可思议。而且,配套的手术器械和专用设备,全是由新华医院的医学专家们自行探索和研制的。从那时起,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多次赴新华医院参观并了解情况。&&&&&&&&1984年7月,新华医院小儿心血管学科(小儿心血管内科和小儿心胸外科)与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建立了正式双边合作关系。1988年,基金会希望继续扩大合作,同时提出了在上海建一所儿童医学中心的建议。&&&&&&&&中美双方在上海合作建造儿童医学中心,得到了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上海市市长朱F基,以及卫生部部长陈敏章等领导同志的热情支持。日,已担任党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在北京中南海会见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主席华尔许博士和副主席约翰?华尔许父子时,仍然表示出对这一项目的关切,并建议选址于上海浦东。&&&&&&&&在浦东开发开放之初,由于各种困难,儿童医学中心的项目建设进展缓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与各相关单位协调下来的结果,决定全权委托新华医院独家负责全面建设,并承诺在建成后由新华医院实施一体化管理。&&&&&&&&新华医院迅速成立了项目筹建工作领导小组,由陈树宝任组长,张一楚、黄荣魁任副组长。时任医院党委书记的著名小儿心血管内科专家陈树宝同时兼任儿童医学中心的院长,沈晓明等年轻干部任副院长,组成了精干的领导班子。&&&&&&&&1993年10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举行奠基典礼,卫生部长陈敏章、副市长谢丽娟等出席了典礼。&&&&&&&&1996年7月,上海市教卫办宣布成立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建设指挥部。1997年,中心的筹建进入冲刺阶段。与此同时,医院管理模式上的新的运作方式也在积极探索中,其中就包括启用志愿者服务,这在当时的医疗机构里也是首例。&&&&&&&&1998年,总投资超过六亿元的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在浦东“呱呱坠地”。左焕琛副市长和当时的美国第一夫人希拉里出席了剪彩仪式。&&&&&&&&建设儿童医学中心,也给新华医院调整学科建设布局带来了契机。医院以“东西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十六字方针为原则,开始对浦西院本部和浦东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实施“一体化”管理。其中,浦西的院本部特别强调发挥重点学科的辐射作用,以点带面,对儿科学其他专业实施“镶嵌式”发展模式。事实上,由于近几年来在引进人才、提供平台上花的大功夫,新华医院的成人科室在上海滩也已声名鹊起,通过人才培养与引进所储备的强大的可持续发展力,越来越让同行们瞩目。&&&&&&&&今日的新华医院已经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巨人。它的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普外科、心胸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骨科、儿科学、儿外科学、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皮肤科、临床营养科等学科综合实力一流,分别为国家级、省部级、局级和医院重点建设学科;在胃癌、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诊治,干细胞移植,腹腔镜、胸腔镜、前列腺增生症电汽手术和腔内碎石等微创治疗等方面居国内先进水平;心肌病防治、心律失常消融治疗、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和微创搭桥手术等领域是国内一流水平;儿科学整体实力保持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复杂先心病手术、外科畸形矫治、难治性白血病、新生儿疾病筛查、新生儿听力障碍诊治等为国内顶级水平;眼科、皮肤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口腔科等专业各具特色。院内还设有WHO新生儿保健合作中心、卫生部遗传医学新生儿筛查及遗传代谢病中心、上海市新生儿听力障碍诊治中心等。最新的年统计数字显示,新华医院的门急诊总数达220万人次,出院病人总数逾五万人次,住院手术人数近三万人次。&&&&医院也在改变城市&&&&&&&&由于种种原因,杨浦区一直属于上海市区相对缺少医疗设施的地区,偏偏它又是上海九个中心城区中人口最多的,即使在新华医院建成多年后,该区床位数与所在地区居民数比值仍属上海市区的最低水平。而这也是造成新华医院“双高”的直接因素――医院的年门急诊量与医疗业务量多年来一直在上海的各大医院中排名首位。如果上海的医院版图的东北角上没有这颗星,且不说外区或外地患者,单是对区内逾一百万的常住人口的生活质量所造成的影响,都是难以想象和估计的。&&&&&&&&更值得注意的是,新华医院的单张处方平均费用一直是全上海各大医院中最低的。尽管它近年来也陆续添置了不少高端设备,但都始终强调其综合效益。今年,新华医院又花巨资购置了世界先进水平的双源CT,这在上海还是第一台。这种CT对冠状动脉造影有独特的功能,无需用任何降低心率的药物即能达到满意的冠状动脉影像,使很多患者不再为了查冠状动脉而进行微创的冠脉介入检查,这也为患者节约了大量的费用。&&&&&&&&一所三级甲等医院要怎样才能更好地为患者、为群众服务,新华医院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医生和患者、医院和社区、和城市的亲密关系,在它的故事里有着最生动的体现。当年与附近工厂结下的情分,如今已“升级”为“社区版”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在居民家门口,服务项目收费比大医院低廉,但仍有许多患者舍近求远地去大医院看病。为什么?技术力量不足是一个重要因素。”这是新华医院院长徐卫国思考了很久的问题。他得出的结论是:要合理、高效地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就必须通过开展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性作用。&&&&&&&&日,新华医院与杨浦区联合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方案正式签约。医院通过向社区提供“双向转诊”医疗技术输入和信息共享等支持,加强区域内三级医疗机构和一级医疗机构的技术联合,通过合理利用配置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的内涵质量,打造方便、快捷的就医环境,真正做到“小病放心在社区,大病顺利进医院”。&&&&&&&&两年后,这个项目又被强化为“社区首席医师”――日,新华医院与杨浦区江浦、平凉、四平等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奉贤区南桥镇、四团镇、青村镇、新寺镇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全方位启动了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支持。新华医院对上述1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予以“全覆盖”,除派遣相对固定的“社区首席医师”外,还包括向社区医生全面开放本院每月一次的业务讲座、免费接收专业进修等。为更好地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双方开通了“绿色通道”,力争做到在社区确诊需要住院的病人,由“社区首席医师”落实即可直接办理入院手续;出院后需要进一步康复的,也可直接“回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半年后,新华医院又与绿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12所崇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进一步拓展了服务范围,支援上海的边远郊区。&&&&&&&&很快,全上海第一家病人接待中心又将在新华医院亮相。“宾馆有总台为旅客一站式接待服务,我们的病人为什么不能有一个宾馆式的总服务台,实现就医信息化、服务人性化、流程科学化的目标呢?”这是徐卫国院长的又一个新设想。&&&&&&&&如今,刚刚落成的一幢玻璃钢结构单体建筑已将门诊大楼、急诊儿科大楼和医技楼三幢建筑连接在一起。这个便民服务中心也是全新模式的就医服务总台,它将预约服务和自助服务整合在一起,病家可通过该中心的网络,完成一次就诊咨询所需的全部流程,充分享受到医院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便捷。&&&&&&&&不要以为工业区的医院也是灰蒙蒙的。事实上,杨浦区一直是上海“绿色的一块”,绿化面积达30%的新华医院也是上海市的“花园单位”。大量树木都是开院初期新华人自己种植的――最早的儿科系阶梯教室周边郁郁葱葱的龙柏林,中央大道两旁浓荫如盖的梧桐,中医科门诊和中药库房前占地三亩的水杉林……都是这座医院成长的美丽的见证。而门诊大楼前的那棵大雪松,已被市园林局注册登记为名贵树木。那是1961年下半年,沪闵线莘庄段马路拓宽,一棵三十多厘米的雪松需要紧急搬迁。曹裕丰院长闻讯后当即拍板要下了它,并向附近工厂借来一部六吨卡车,将雪松移至医院的门诊大楼门口。&&&&&&&&新华医院门前的控江路是一条“区级”马路,但它宽敞、有序,绿荫夹道,人们来到这里,就有眼前一亮的感觉。知道根底的老杨浦人说,控江路能这么“像样”,也是托了新华医院的福――&&&&&&&&1958年新华医院开业时,控江路还是一条泥泞的小道,遇到下雨天,脚可以陷进去一尺深,车辆在泥泞中颠簸行驶,左右晃动。1962年,市人大代表黄翠梅主任、杨浦区政协委员朱尔梅教授和时任杨浦区科协主席的曹裕丰院长联名向上级部门建言,使得控江路被额外纳入市政建设规划。1963年底,控江路全线拓宽竣工。&&&&&&&&眼下,新华医院门口又被挖成了工地。这不仅仅因为门口的地铁八号线一期刚刚通车,也因为医院又将新建小儿外科临床医学中心楼、医疗保健综合楼、科教楼三幢现代化的医疗大楼。可以预见的是,又一轮轰轰烈烈的建设将在此展开,但无论规模、技术或档次,都将与五十年前截然不同。&&&&&&&&只有那棵被新楼包围的老雪松依然华盖青翠、挺拔丰盈,像是一种精神的延续与传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起成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