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一下阿罗汉剧情有没有,生死?

所谓阿罗汉还有变易生死,其相是否阿罗汉回向大乘,而入初地谓之生,再入二地谓之二地_佛学问答类编(通问第一)_入门介绍_佛法宝藏-佛学在线
当前位置: >
所谓阿罗汉还有变易生死,其相是否阿罗汉回向大乘,而入初地谓之生,再入二地谓之二地
问:所谓阿罗汉还有变易生死,其相是否阿罗汉回向大乘,而入初地谓之生,再入二地谓之二地生初地死,直生死至十地?(罗德彰)
答:大意可云如是,惟菩萨次第,在地前尚有住、行、向,三十位,然亦莫不如是耳。由正伟法师开示
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收看我们正觉教团弘法节目,我们将继续进行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系列的节目。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议题是:佛陀、菩萨、阿罗汉是什么意思?
佛陀、菩萨、阿罗汉是什么意思?这是佛教四圣法道中的三种,如果加上辟支佛的话,就是十法界中的四圣法道,也就是佛、菩萨、辟支佛、声闻;阿罗汉乃是声闻法道的最高果证,就是解脱道四果的阿罗汉。我们从「佛陀」这个名称来说明今天的内容。佛陀的功德无量无边,因此可以有很多很多的名称来说明佛陀的功德;我们透过说明如来佛陀的功德,就可以同时也一起来说明菩萨以及阿罗汉的功德及差别。
一般来说,我们都是用佛陀的十号来说明,这是因爲诸佛的通名就是这十号,一定要十号具足,才能够称爲佛陀、称爲如来;如果少了任何一个名号的话,那就不能称爲佛陀如来了。我们常常看到经典中提到这十号的名称,例如在《阿含经》中的一段开示,我们举出来说明。《阿含经》这样讲:「我今于此世作佛。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杂阿含经》卷十四)所以,佛陀的这个十号是:如来、应供阿罗汉、无上正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陀以及世尊。我们分别来说明一下这十号的内涵,简略的来说明。
我们先说「如来」这个名称,以如来这个名称来显示佛陀名爲如来的这个功德,因此我们引一段《菩萨优婆塞戒经》当中的一段开示来说明。经上说:「如来世尊修空三昧、灭定三昧、四禅、慈悲、观十二因缘,皆悉爲利诸衆生故。如来正觉发言无二,故名如来。如往先佛从庄严地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如来。」(《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三)
从这段开示我们知道,如来世尊修学空三昧等无边无量的三昧成就,因此诸佛如来所得的空三昧以及灭定三昧等种种三昧,乃是不同于二乘圣人所证得的三三昧,乃是超胜于甚多甚多;同样的道理,诸佛如来所证的四禅,也不同于二乘圣人所证得的;慈三昧以及悲三昧,更不是二乘圣人所能了知的;而且诸佛如来现观十二因缘,不是单单只有十二因缘而已,而是从心真如来现观十二因缘的,也就是说基于十因缘观而说十二因缘的,所以也有许多不同的十二因缘观;这些都是爲了利乐诸衆生而必须亲证的。
因爲如来这样的修行而获得了解脱智慧与佛菩提智慧,而且都是究竟圆满而无人能加以质疑的,因此,如来正觉发言开示的时候,不会有前后不同的二法,永远都是前后如一,而只是当中内容深浅有异;但是并没有自相冲突、自相矛盾,永远都不会有自相矛盾的情形发生。因爲这个原因,所以称爲如来,因爲,如来就是从诸法性究竟如如而来世间。诸佛都是发言无二,凡是通达三乘法义的人,绝对不会愚于佛,也不会愚于法,也不会愚于僧;只有凡夫总是愚于佛、愚于法、愚于僧的;甚至有的人更是大胆的诽谤佛陀,说佛陀说法前后有二、自相矛盾,这些都是谤佛的说法。我们应当瞭解三乘菩提中的种种异同,就可以如实了知诸佛如来确实是正等正觉而且是无上的;所以,诸佛如来发言无二,因此应该称名爲如来;而且,这个如来就是从诸法法性究竟如如而来世间。
诸佛都是从庄严地出生。从布施庄严、持戒庄严、忍辱庄严以及精进、禅定、般若的庄严,加上方便善巧的庄严、智慧的庄严,而要具足十波罗蜜多来庄严,这些都是庄严地的功德。最后还要百劫修相好,专作布施,内财外财,一切时、一切人、一切地,统统皆乐于布施。这样具足了庄严,才能称爲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诸佛如来才叫作如来。
再说,如来也可以称爲「应供」、「阿罗汉」。如经典中说:「具足获得微妙正法,名阿罗呵;能受一切人天供养,名阿罗呵。」(《优婆塞戒经》卷三)
爲什么诸佛又叫作阿罗汉呢?第一,因爲诸佛都具足获得微妙正法。二乘圣人成爲阿罗汉,而被称爲人天应供,这是因爲他们能够出离三界的生死,而凡夫以及诸天外道,都未能离开三界的生死,所以,出三界生死的人都可以称爲阿罗汉。阿罗汉的意思就是应供,一切人、一切天,统统都应该供养他;他们在人间只是人类之身,但是一切人以及天都应该要供养他。因爲一切诸天并不能出离三界生死,但是阿罗汉他却可以出离三界生死,所以,一切的人、一切的天,统统一样应该供养阿罗汉。诸佛而且具足了微妙的正法,远远超过了诸阿罗汉的证德,当然诸佛更能够称爲阿罗汉,所以,诸佛也是可以称爲人天应供,可以称爲阿罗汉。诸佛远远超过诸阿罗汉的解脱境界,这是诸阿罗汉无法想像。而诸阿罗汉尚且是人天应供,更何况是诸佛呢?当然能够受一切人、一切天的供养,所以诸佛也可以称爲应供阿罗汉。所以,诸佛如来爲佛,也是因爲祂实证解脱道的极果阿罗汉的果德,这也是祂的证德之一。而且,这个诸佛的大解脱证境乃是超越了阿罗汉的功德,因爲诸佛不仅断尽了分段的生死,同时祂也断尽了变易生死,成就了究竟的大解脱。
我们再说,佛陀也可以叫作「正等正觉」。经上是这么说:「觉了二谛:世谛、真谛,名三藐三佛陀。」(《优婆塞戒经》卷三)
佛爲什么叫作正等正觉呢?因爲佛陀具足觉了二谛:觉了世俗谛,觉了真谛。佛陀对于世俗法蕴处界,现观它是无常、苦、空、无我,并且实证了五阴、十八界、十二处的缘起性空,而当中是没有常住的真实我性;而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乃是世俗法,如此亲证的人名爲证得世俗谛。这样现观而断除了我见,乃至进而能够断除我执,都可以叫作世俗谛的亲证。诸佛如来如实觉察现观,究竟了知世俗谛,所以能够教导衆阿罗汉们出离三界的生死。
诸佛所证的第二个谛就是真谛,真谛是说有一个法是正真无二的,正真无二的法就是一切诸法的实相——法界实相心如来藏。诸法的实相一定是常住而不可坏的,一切诸法的实相就是讲心真如,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也叫作异熟识、无垢识;因爲祂是一切诸法的根本,没有一法不从祂所出生,所以祂是一切法的真实法相,祂是真实本际;当你证得第八识时,就是亲证了真谛而可以入内门修行。诸佛对于一切法的根本这个第八识乃是究竟了知的,对于第八识中的一切种子已经具足了现观、具足了亲证,所以可以具足真谛。佛具足了这二谛,所以称爲正等正觉;只有真觉觉了这二谛而且透彻源底,才能够称之爲正等正觉。
接下来,佛陀也可以叫作「明行足」。经典上说:「修持净戒,具足三明,名明行足。」(《优婆塞戒经》卷三)
佛陀因爲从因地菩萨道中修行,就世世修持净戒,所以具足了三明——具足了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才能够称爲明行足。因爲诸佛都有天眼明,这种天眼明不是阿罗汉所拥有的;因爲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只能看到未来八万劫,超过了就看不到了,但是诸佛的天眼明没有限制的时劫。而至于宿命明来说呢,大阿罗汉的宿命明,最多也只能了知过去八万大劫的事,超过了也没办法看到,诸佛则是没有限制。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虽然也有漏尽明,可是他们的漏尽明只是世俗谛上的漏尽明,世俗谛中的法他无所不知,但是一碰到真谛就丝毫不了知了。诸佛则不然,祂连习气种子的随眠如何断尽,也包括了智慧障的所有上烦恼如何断尽,都没有不了知的;这样的漏尽并不是声闻、缘觉所能了知。因爲具足修了这三明之法,所以也可以称佛爲明行足,因爲佛陀三明已经圆满具足;而阿罗汉有三明却未具足,所以不能称爲明行足;辟支佛也不能称爲明行足,只有诸佛才能称爲明行足。
诸佛的另一个名号叫作「善逝」。经典中说:「更不復生诸有之中,故名善逝。」(《优婆塞戒经》卷三)
诸佛可以永远不再受生于二十五有之中。因爲诸佛究竟断尽阿罗汉所断的分段生死,同时祂也断尽了变易生死,这是阿罗汉、辟支佛无法作到的;所以,诸佛就可以称爲善逝,阿罗汉、辟支佛不能称爲善逝。
诸佛还有一个名称,祂可以叫作「世间解」。经典上怎么说呢?经典上说:「知二世界:衆生世界、国土世界,名世间解。」(《优婆塞戒经》卷三)
这是因爲佛陀已经具足了知二种世界,也就是衆生世界、国土世界。衆生世界就是指我们每一个衆生的五阴世间,诸佛都具足了知衆生、一切衆生的五阴世间的法,三界五趣衆生的五阴世间;所以这包括了畜生世间、饿鬼世间、地狱世间,没有一个诸佛不了知的;这只是世间解的第一个部分。另外一个部分就是,诸佛了知一切国土世界,也就是对于器世间也得以了知究竟;诸佛对于器世间也能够具足了知,所以称诸佛名爲世间解。所以,要具足了知衆生世间及国土世间,才能够称爲世间解;也就是说,诸佛了知一切的五阴世间和器世间。
再者,诸佛另外一个名称叫作「无上士」或者叫作「无上尊」。经典上说:「如来从观不净,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庄严地至解脱地,胜于声闻辟支佛等,是故如来名无上尊。」(《优婆塞戒经》卷三)
由于如来从因地时修不净观,这是最初期最基本的观行;再从这最基础最基本的不净观,往上一步一步的进修种种的法门,乃至最后的位阶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这样次第的修行。从庄严地开始,也就是说从庄严地佛菩提的资粮位、加行位,从庄严佛菩提的见道位、通达位、十地的修道位,进而一直到究竟解脱的如来地,在在处处所修的种种法,都超胜于声闻阿罗汉,也超胜于缘觉辟支佛;所以如来可以另外称爲无上尊或者无上士。
而诸佛如来的另外一个名称叫作「调御丈夫」。也就是说,因爲诸佛如来能够调御一切的衆生,所以称爲调御丈夫。经典中说:「善知方便,调伏衆生,名调御丈夫。」(《优婆塞戒经》卷三)
诸佛又可以称爲调御丈夫的原因,这是因爲善知衆生的心以及衆生的一切境界,并且能够善于了知一切的器世间境界,因此具足了无量无边的方便善巧;以这个方便善巧的智慧来调伏一切衆生的心,教导衆生如实如法的利益自己、利益衆生,而成就佛道。因爲诸佛善知衆生世间,了知一切衆生心的关系;又因爲诸佛福德智慧统统具足圆满,威德极爲广大而成爲大丈夫;而且诸佛的智慧无量无边,祂有种种的方便善巧,所以能够调御衆生,而成爲调御丈夫的名号。
诸佛还有另外一个尊称,是叫作「天人师」。经典中说:「能令衆生不生怖畏,方便教化离苦受乐,是名天人师。」(《优婆塞戒经》卷三)
因爲诸佛能方便教化衆生离苦得乐,所以佛用无量无边的方便来教化衆生,让大家离苦得乐。诸天天人有苦来求,诸佛也是可以让他一念之间而免离了天人的生死;佛也能这样教导一切的衆生离苦得乐,当然祂可以叫作天人师。
诸佛如来还可以有一个尊称叫作「佛」。经典中说:「知一切法及一切行,故名爲佛。」(《优婆塞戒经》卷三)
佛陀因爲如实了知一切种种的法,以及一切的种种行,所以佛陀可以称爲佛。佛具足了了知一切法,没有一法祂不知;一切法所指的就是衆生心所起的一切法,所以佛的智慧就称爲一切种智。而且,佛具足能够行一切的行,修证成佛所应当修的一切行,都已经修过了,具足圆满了,所以佛可以称爲佛。
佛陀还有另外一个尊称,就叫作「婆伽婆」,或者称爲「世尊」。经中说:「能破四魔,名婆伽婆。」(《优婆塞戒经》卷三)或者说:「婆伽婆者,婆伽名破,婆名烦恼,能破烦恼故,名婆伽婆。」(《大般涅槃经》卷十八)
这是因爲诸佛如来能破四魔,能破一切的烦恼,所以称爲婆伽婆。所以,诸佛如来能够破尽一切的四魔,也就是说,能够破尽烦恼魔、生死魔、天魔、五阴魔;如果这些四魔统统都能够破尽,这样才有资格称爲婆伽婆。所以,佛陀另外一个尊号婆伽婆,或者另外一个称号叫作怖魔,就是祂能够破尽四魔,同时也断尽一切烦恼、一切的无明,断尽了两种生死,而成就了佛道——究竟的佛道。
所以,我们从佛陀的这十号名称的内容,就可以稍微的了知一点点诸佛的功德,而且只是了知少许。因此佛陀是究竟圆满的觉者,乃是一切智者;祂是福德智慧两足尊,而且是圆满具足。
而菩萨则是称爲「菩提萨埵」,也叫作「觉有情」。这是因爲菩萨的种性尊贵,菩萨志愿效法过去诸佛,努力的精进成就佛道;这样三大无量数劫的自利利他,行普贤行利益衆生,因此最后能够成就最究竟的佛道,未来成就佛道的时候,也同样具足了这十号。但是还在因地当中的菩萨,就是这样少分少分的修证佛陀的功德,而这是二乘独觉及阿罗汉所不能了知的。而且,菩萨三大无量数劫的修行,在七住位明心的时候,能够证得法界实相心;七住位之前是外门广行六度万行,七住证悟明心以后,而证得法界实相心,因此发起了般若的总相智;而这个智慧是不共外道凡夫以及二乘人。然后菩萨于见道后,转依第八识如来藏的清净体性,而于内门中广修六度万行,这样在三贤位中努力的伏除性障,努力的熏修智慧,以及广集福德;这样满足初地菩萨该有的智慧及福德,最后能够满足般若别相智,因此而成就见道通达位的功德,成就了一分无生法忍道种智而进入初地,来修地上菩萨的无生法忍道种智,继续下去。这样于圣种性中的修道位里来行菩萨行,广修十地所应该修的十度波罗蜜;这样经过将近两大阿僧祇劫的时程,最后满足了十地心,蒙佛加持灌顶而进入到等觉位菩萨。而这个等觉菩萨继续在等觉位中利益衆生无边无际,这样百劫修相好,累积成佛该有的广大福德。这位等觉菩萨广行布施,他是「无一处非捨身处,无一时非捨命时」;这样百劫修布施内财外财,成就三十二大人相及八十种随形好,最后成就佛道,并且这时候祂也是十号具足圆满。
所以,菩萨就是佛陀在因地的身分所修行的,没有一尊佛不修菩萨道的,一切诸佛都是从因地修菩萨行而成就这项的果德。所以说,菩萨就是佛在因地时所行的一切行。
今天我们概略的说明一下,佛陀、菩萨以及阿罗汉大概的意思内容。因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也只能概说,如果大家有因缘的话,可以到正觉讲堂去瞭解更多。
今天时间到这里,我们谢谢大家的观看!
阿弥陀佛!
点击数:1538在家阿罗汉 佛缘网站 佛教网 -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在家阿罗汉
请问有无在家阿罗汉?
或者说,在家能否证得阿罗汉?
又或,证阿罗汉后是否会(或可以)在家?
起个啥名好
什么叫“在家阿罗汉”?
什么又叫着“证阿罗汉”?
这问题问的太远了吧?
阿罗汉即非阿罗汉,是名阿罗汉
理解一下“家”是个什么呢?
南无阿弥陀佛
本帖最后由 有因有缘 于
21:53 编辑
《增一阿含经》
尔时。众多人民问象舍利弗曰。颇有阿罗汉还舍法服。习白衣行
象舍利弗报曰。无有阿罗汉还舍法服。习白衣行
是时。诸人民白象舍利弗言。阿罗汉颇由本缘而犯戒乎
象舍利弗报言。以得阿罗汉。终不犯戒
诸人民复白言。在学地之人。由本缘故而犯戒乎
象舍利弗报言。有。若住学地之人。由本缘故而犯禁戒
时。诸人民复言。尊者先以是阿罗汉。复舍法服。习白衣行。于五欲自相娱乐。今复出家学道。本先有神足。今何故乃尔
尔时。象舍利弗便说此偈
 游于世俗禅  至竟不解脱
 不得灭尽迹  复习于五欲
 无薪火不燃  无根枝不生
 石女无有胎  罗汉不受漏 
尔时。诸人民复问象舍利弗曰。尊先非罗汉乎
象舍利弗报曰。我先非罗汉也。诸居士当知。五通与六通。各各差别。今当说十一通。夫五通仙人欲爱已尽。若生上界。复来堕欲界。六通阿罗汉如来弟子者。得漏尽通。即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
时。诸人民复白言。我等观察舍利弗所说。世间无有阿罗汉舍法服。习白衣行
时。象舍利弗报曰。如是。如汝所言。无有阿罗汉还舍法服。习白衣行者。有十一法阿罗汉所不习者。云何为十一。
漏尽阿罗汉终不舍法服。习白衣行。
漏尽阿罗汉终不习不净行。
漏尽阿罗汉终不杀生。
漏尽阿罗汉终不盗。
漏尽阿罗汉食终不留遗余。
漏尽阿罗汉终不妄语。
漏尽阿罗汉终不群类相佐。
漏尽阿罗汉终不吐恶言。
漏尽阿罗汉终不有狐疑。
漏尽阿罗汉终不恐惧。
漏尽阿罗汉终不受余师。又不更受胞胎。
是谓。诸贤士。漏尽阿罗汉终不处十一之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弥兰陀王问经》:在家得阿罗汉果,不出二途:即日出家,或般涅槃”(南传59下.43)。
———————————————————————————————
印顺法师论述:
在家与出家,归依三宝的理想是一致的,在修证上有什么差别吗?
一般说,在家者不能得究竟的阿罗汉(arhat)。这是说,在修证上,出家者也是胜过在家者的,出家者有著优越性。
然北道派(UttarApathaka)以为:在家者也可以成阿罗汉,与出家者平等平等。北道派的见解,是引证经律的。如族姓子耶舍(YaZa),居士郁低迦(Uttika),婆罗门青年斯特(Setu),都是以在家身而得阿罗汉,可见阿罗汉不限于出家,应有在家阿罗汉(《论事》,南传57.342--344)。
《论事》(铜鍱部论)引述北道派的见解,而加以责难。《论事》以为:在家身是可以得阿罗汉的,但阿罗汉没有在家生活的恋著,所以不可能再过在家的生活。
《弥兰王问》依此而有所解说,如“在家得阿罗汉果,不出二途:即日出家,或般涅槃”(南传59下.43)。这是说,得了阿罗汉果,不可能再过在家的生活,所以不是出家,就是涅槃(死)。这一解说,也是依据事实的。族姓子耶舍,在家身得到阿罗汉,不愿再过在家的生活,当天就从佛出家。这是“即日出家”说,出于律部(大正22.105中;789下--790上;大正24.129中)。外道须跋陀罗(Subhadra)是佛的最后弟子,听法就得了阿罗汉,知道释尊快要入涅槃,他就先涅槃了,这是“般涅槃”说,如《游行经》等说(大正1.25中;大正24.397上)。依原始的经、律来说,《弥兰王问》所说,是正确的。
您好。在家不能证得阿罗汉果。只有舍家出家以后才可以证得。在家最多得阿那含果。
祝身体安隐。
本帖最后由 有因有缘 于
22:09 编辑
一日朝晨,佛着衣持钵,安详而入波罗奈城乞食。耶舍外出游玩,见佛威仪端正,身体庄严具足种种好相,心生欢喜,从车而下,顶礼佛足,围绕三匝,上车而行。
佛对比丘阿奢踰时言:“你今谛听,此耶舍今夜舍家出家,到于我边乞作沙门。作沙门后,不久即得阿罗汉道。”
耶舍回家游于园苑,此时天帝释以神通力化一死烂女尸,其身膨胀烂坏,处处蝇飞蛆动。耶舍见此死尸,对女色心生污秽不净想,心中念言:此臭烂身躯有何可乐,我为何于此妄生贪恋?于脓烂中妄生乐想?即口唱言:“我今再不乐臭秽身!”
耶舍从园苑回到殿堂,中夜时分,天帝释以神通力令诸婇女皆悉睡眠。耶舍忽然而醒,见堂内诸婇女犹如死尸,以种种不喜相睡眠。耶舍见诸婇女,心生厌离,脚着众宝鞋履从堂而出。耶舍来到父亲殿堂,见此处婇女眠卧遍地,犹如死尸,乃生极大恐怖。
耶舍走出父亲殿堂,至于门外,狂奔来到波罗奈河边。到于河边即便停住,口中唱道:“可怕,恐怖!恐怖,可怕!”
世尊预知耶舍今日出家,便来到河对岸,身放光明于露地经行。耶舍一路喊来,佛以金色臂展手向耶舍说:“耶舍你来!此处无患,此处无畏,此处安乐,此处自在。”耶舍听见佛语,睹佛身光,忧苦脱落,即得心安。如人行路热恼,忽遇清凉澡浴,除灭热恼。耶舍心生欢喜,踊跃无量,脱弃宝屣,涉水过于波罗奈河。
耶舍渡过波罗奈河,来到佛边,顶礼佛足,恭敬站立一边。佛命耶舍于一边坐,便为耶舍次第说法,广说苦、集、灭、道四圣谛。耶舍即于座上烦恼脱落、永离生死,证阿罗汉果。
耶舍白佛言:“世尊!我今于佛法中愿为沙门,愿世尊大慈准许。”
佛言:“善来,比丘!”耶舍须发不剃自落,袈裟着身,威仪具足,成沙门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在:大犍度 诵品二 耶舍出家因缘... ... 时,为其父说法时,族姓子耶舍,随观、随知,以观察地,其心无取,由诸漏得解脱。
... ... 时,长者居士离去未久,族姓子耶舍白世尊曰:“我唯愿于世尊前出家得具足戒”世尊曰:“来!比丘!所善说者法,为正灭苦尽,故行梵行”,此,彼具寿具足戒也。其时,世间有七阿罗汉。
本帖最后由 lkc368 于
22:57 编辑
有因有缘 发表于
21:5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日朝晨,佛着衣持钵,安详而入波罗奈城乞食。耶舍外出游玩,见佛威仪端正,身体庄严具足种种好相,心生欢 ...
这篇经文前后有矛盾。
前面说:“佛对比丘阿奢踰时言:“你今谛听,此耶舍今夜舍家出家,到于我边乞作沙门。作沙门后,不久即得阿罗汉道。””
后面却说是作沙门前得阿罗汉道。
能够说出出处,并且查一下原文?
sukhihontu
本帖最后由 sukhihontu 于
11:11 编辑
lkc368 发表于
22:57 这篇经文前后有矛盾。
前面说:“佛对比丘阿奢踰时言:“你今谛听,此耶舍今夜舍家出家,到于我边...
你好,根据南传经典-自说经(Udana 1.10-婆醯迦经)/法句经101.千品注
唱誦毫無義理的千句偈語,不如唱誦一句有法益的偈語,聽聞之後,使人趣入寂靜。
  一群商人共同搭船出海,不幸發生海難,除了一人以外,所有人都喪生了。這唯一活命的人抓住一片木板,最後漂流到輸帕羅卡港。上岸後,他用一片樹皮遮住身子,坐在人們可以看得見的地方。有些過往的行人給他食物,有些人則以為他是聖者,而向他致敬。另外有人給他衣服穿,但他卻不接受,因為他害怕穿上衣服以後,人們會降低對他的敬意。同時,有些人認為他是阿羅漢,他也就自以為是阿羅漢。因此,人們稱呼他「婆醯迦達如斯亞」。
  大約在這時候,他某一世的朋友摩訶布拉瑪看見婆醯迦誤入歧途,覺得引導他回正道是自己的責任,所以在晚上時候,摩訶布拉瑪就去找婆醯迦,並告訴他:「婆醯迦!你還不是阿羅漢,更重要的是,你還沒有成為阿羅漢的德行。」婆醯迦聽完朋友的話,抬起頭來:「是啊!我必須承認,正如你所說的,我不是阿羅漢。我現在明白自己犯了大錯。但是,究竟在這世間上,誰是阿羅漢?」摩訶布拉瑪就勸告他去舍衛城,請佛陀助他一臂之力。
  婆醯迦明白自己犯了大錯,非常沮喪,就直接到舍衛城去見佛陀。後來,他看見佛陀和比丘們正在化緣,就很恭敬地跟上去,請求佛陀教他佛法,佛陀告訴他,現在正在化緣,不是說法的時間。
  「尊者!沒有人瞭解你我生命中的危險,所以請教我佛法吧!」婆醯迦繼續懇求。
  佛陀知道婆醯迦的程度無法了解佛法,而且,婆醯迦剛才長途跋涉,驟然得遇佛陀,內心正雀躍不已,所以無法立刻接受佛法。佛陀不願在這種情況下立即向他說法,而希望等他內心平靜下來時,再向他說法,他也才能心領神會。但婆醯迦仍固執的懇請,佛陀只好站在路上對他說:
  「婆醯迦!當你看東西的時候,就只看見那件東西;聽聲音的時候,就只聽見那聲音;聞、嚐、觸任何東西時,就只是聞、嚐和觸那東西;想事情時,就全神想那件事情。」
  婆醯迦如法奉行,同時因為全神貫注,他的過去善業現前,而證得阿羅漢果。他於是懇請佛陀允許他加入僧伽,佛陀要他先準備三衣、缽和比丘必備的東西。但當他出去籌備的時候,卻被一隻動物攻擊致死。後來,佛陀和比丘進食完畢後,在路上發現婆醯迦的屍體。佛陀要比丘們把他的屍體火化,把遺物供養在浮圖中。
  回到祇樹給孤獨園時,佛陀說婆醯迦已經證入涅槃。佛陀並且說婆醯迦是最快證得神通的人。比丘對佛陀的說法感到困惑,就問佛陀,婆醯迦在何時、如何證得阿羅漢果。佛陀說:「婆醯迦在路上聽我說法時,就證得阿羅漢果。」比丘卻懷疑怎麼可能只聽幾句法語就能證得阿羅漢果。佛陀說:「法句或說法時間的長短與證果快慢無關。」
在家人Bahiya在得知佛陀的存在后,急忙赶到那儿要求佛陀开示佛法,在彼听闻佛陀的法语:“当你看到,只是看到”后,就证悟了阿罗汉果,后来Bahiya要求加入僧团,在寻求钵与三衣的途上被牛撞死,而被佛陀授记为最快证悟阿罗汉果的在家人。
lkc368 发表于
22: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篇经文前后有矛盾。
前面说:“佛对比丘阿奢踰时言:“你今谛听,此耶舍今夜舍家出家,到于我边 ...
& && &尔时,波罗奈国有名耶舍者,为族姓子、长者子,富贵受宠溺。彼有三时殿,为:一冬、一夏、一雨季。彼于雨季堂殿,为不掺杂男子妓人围绕侍奉。入雨季历四月间,不下殿堂。时族姓子耶舍,被侍女围绕备足沉迷五妙欲乐,彼先睡眠,而后侍女等亦睡,终夜燃灯。
& && &时,族姓子耶舍先醒,见已睡眠中诸侍女,或置琵琶腋下、或置小鼓项畔、或置鼓于胸、或乱发、或流涎,或寐语,如现丘冢。见已,彼生过患,其心决定住于厌离。时,族姓子耶舍,叹而言:厄哉!祸哉!
& && &时,族姓子耶舍,著黄金履趣向家门。诸非人开门言:任何人皆勿妨害族姓之子耶舍离家出家。时,族姓子耶舍,乃向仙人堕处鹿野苑而去。
& && &尔时,世尊早晨起而于露处经行。世尊见族姓子耶舍从远处来。见即自经行处降,敷座而坐。时族姓子耶舍趋近世尊叹曰:厄难哉!祸哉!时,世尊告族姓子耶舍曰:耶舍!此处无厄,此处无祸。耶舍!来!坐!我为汝说法。
& && &时,族姓子耶舍闻:此处无厄,此处无祸。欢喜踊跃,脱黄金履,诣世尊处。诣已,敬礼世尊,于一面坐。族姓子耶舍于一面坐已,世尊为之次第说示,谓:施论、戒论、生天论、诸欲过患、邪害、杂染、出离功德。知族姓子耶舍生堪任心、柔软心、离障心、欢喜心、明净心,世尊乃为开阐诸佛本真说法,谓:苦、集、灭、道。譬如清净无有缁斑原布领受正色,如此族姓子耶舍,亦于其座,生远尘离垢法眼,谓:凡有集法者,皆有此灭法。
& && &时,族姓子耶舍之母,上彼堂殿,不见族姓子耶舍,即至长者居士处。至已白长者居士曰:居士!不见汝子耶舍。时长者居士即令使者乘马遣往四方。自己趣向仙人堕处鹿野苑。长者居士见黄金履迹,见而追其踪迹。
& && &世尊见长者居士由远处来。见已世尊生如是思念:我应现神通变化,使长者居士虽于此坐,但不见坐于此处之族姓子耶舍。时,世尊即如是现神通变化。时,长者居士诣世尊住处。诣已,白世尊曰:世尊见族姓子耶舍否?& && &
& && &“啊!居士!请坐此处。若坐此处,汝或见族姓子耶舍坐此处。” 时,长者居士念:或坐此处,我即见族姓子耶舍坐于此处。而欢喜踊跃,敬礼世尊,坐于一面。
& && & 长者居士,坐于一面时,世尊为之次第说示,谓:施论、戒论、生天论、诸欲过患、邪害、杂染、出离功德。知长者居士生堪任心、柔软心、离障心、欢喜心、明净心,世尊乃为开阐诸佛本真说法,谓:苦、集、灭、道。譬如清净无有缁斑原布领受正色,如此长者居士已见法、得法、知法、悟入于法、超越疑惑、弃除犹豫、得无畏,以行师教不依他缘,白世尊曰:妙哉!妙哉!譬如扶起倒者,如揭露覆者,如教迷者道,如暗中提举灯火,令有眼者见色。如是,世尊亦以种种方便,显示教法。我于此处归依世尊、法及比丘众,请世尊容我从今日起至命终止归依为优婆塞。彼乃世间始唱三归依之优婆塞。
& && & 时,为其父说法时,族姓子耶舍,随观、随知,以观察地,其心无取,由诸漏得解脱。时,世尊心生思念:为其父说法时,族姓子耶舍随观、随知,以观察地,其心无取,由诸漏得心解脱。族姓子耶舍不能还俗,如前在家时享受诸欲乐。我应止神通变化。时,世尊即止神通变化。
& && & 长者居士见族姓子耶舍已坐所座,见已,告族姓子耶舍曰:汝耶舍!汝母充满悲忧,勿使母死。
& && &&&时,族姓子耶舍瞻视世尊。时,世尊告长者居士曰:“居士!汝意云何?耶舍以有学智、以有学见,观法犹如汝也。彼随观、随知以观察地,其心无取,由诸漏得心解脱。居士!耶舍应得还俗,享受如前在家时诸欲乐否?” “否” “居士!族姓子耶舍以有学智、以有学见,观法犹如汝也。彼随观、随知以观察地,其心无取,由诸漏得心解脱。居士!族姓子耶舍不能还俗享受如前在家时之诸欲乐。”
& && && &“族姓子耶舍其心无取,由诸漏得心解脱,族姓子耶舍之利也,族姓子耶舍之妙利也。世尊!愿受我请,今日与我进食,令族姓子耶舍随从沙门。” 世尊默然受请。时,长者居士知世尊受请,即从坐起,礼敬世尊,右绕而去。
& && && & 时,长者居士离去未久,族姓子耶舍白世尊曰:我唯愿于世尊前出家,得具足戒。” 世尊曰:“来!比丘!所善说者法,为正灭苦尽,故行梵行!” 此,彼具寿具足戒也。其时,世间有七阿罗汉。
——————————————————————————————————————————————
一直没有时间上网回复,见谅,引文见:《南传律藏 大犍度 诵品二 耶舍出家因缘》
哎,出家本印地传统,男人到60岁要放弃家庭和财富,觅地潜修,阿罗汉和这个没关系,就是释迦给的正式弟子执照
感恩诸位回帖指教首先,从阿罗汉这个词的含义上说,是不可能有在家阿罗汉的。依巴利上座部的见解,在家人不能为阿罗汉(或不能保有阿罗汉果位),应该是明显的教理。《杂阿含》中说“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盘”,一位彻底离“我”和“我所”的圣者,当然不需要有家的拥有、过在家形式的生活。但是,lkc368师兄在9楼的回帖,似乎值得深探。如果在家最多得阿那含果。,那么佛教界共许耶舍以在家身得阿罗汉的事例不得成立。《弥兰陀王问经》中也说:“其缺点不在阿罗汉,而是在于在家的形相”,既然次第证果与身相无关,那又怎能否定在家得阿罗汉呢?其次,在家得阿罗汉果,不出二途:即日出家,或般涅槃
,这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在家能得阿罗汉,从而否定在家阿罗汉说。如有因有缘师兄在8楼经文中所说,“世间无有阿罗汉舍法服。习白衣行”,但好像没有经文说“世间无有(原)习白衣行之人得阿罗汉”。某等人能得解脱,某等人不得解脱,这似乎不符合世尊本怀。
时当末法,人欲横流,已少善根,复多恶见,举止思维,在在违教,不堕地狱,已算幸事,妄谈证果,甚属可笑。但这个问题,特别是第二问,在家人能否得解脱(以在家身份证阿罗汉果),在我个人看来,是有一定意义的。当然,对我们个人来说,问题的关键不是证到没有,而是修了没有。但能正精进,此生即无憾。
在家应该有阿罗汉.还有在家菩萨呢,身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
sukhihontu
应该是有在家居士能以在家人的身份证得阿罗汉果,而非阿罗汉还有在家的念头。即证得阿罗汉后-出家或般涅槃。
doctor_who
证阿罗汉后有两个选择,要么出家,要么涅槃。没有在家阿罗汉。在家只能证到三果。
本帖最后由 星的音声 于
19:23 编辑
我们看杂阿含经第三九、四十经提到的阿罗汉的解脱:
“识”与“四识住(色受想行)”发生关联纠缠,就不能解脱。
以色受想行为食的“识”,就好像种子,
“四识住(色受想行)”就好像大地,
“欲望、爱求”就好像水分浇灌,
这样“识”就能增长。
离了对“四识住(色受想行)”的“贪”,
“识”就不再来去、生、增长、增广。
所以对“色”等舍断了贪,
也就是说,对于色如理作意,
以无常、苦、无我的观察,
而对所缘的“色”等法的“攀援”,得以清醒、冷静、消退、灭尽下来,
那被攀援的“色”等法也就被丢弃,切断了。
一旦切断,这样“识”就没有了居住安立之处,
就不能生、长、增,
这样有为的行法(造作)就止息了,
这样心就从漏中自由了,
自由就稳固、没有任何的挂碍、战栗,
这样就可以自己证知涅槃,而宣布不生后有....
(以上是摘自读经笔记,有兴趣可以查经典的原文)
由此可见,解脱者的识,切断乐于一切色法、受法、想法、行法。
这样没有兴趣者,对于居家,实在是不合适了。
另外,解脱者因为没有欲望而不适合与居家,这不仅仅只在佛教里提到,
在印度教也有这样的说法:
拉玛纳马哈希,在年少的时候,进入有余依三摩地之后,从而没有欲望,不乐于从事任何家庭的工作,
从而被视为废物和没有用的人,于是就离开家,到圣山去出家了。
当然这不是说印度教的无欲望,等同于佛教的阿罗汉。只是一个类似的例子。
阿罗汉是耆那教、佛教等古代印度沙门学说中常见的术语,是指解脱的应值得供奉的无上圣者,在大多数的人的印象中,阿罗汉是不适合继续过在家生活的。
在恒河边,见到一个年老的印度出家人,你给他钱,他随手就当垃圾扔了。
的确,出家人是不需要钱的,很多印度出家人,只有一身长布,一个拐杖,一个碗。睡在地上。
但是有没有其他的欲望呢?没有解脱的话,就会有。
然而,一个对任何事情没有欲望的人,从本质上来说,已经是一个出家人了。
一个对任何事情没有欲望的人,从本质上来说,已经是一个出家人了。这一点,我想也许才是提出这个帖子的意义所在
查看完整版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罗汉剧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