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直风慕雪邀请码能给我一个斑斑竹的蛋吗?

爱情典故大辞典&第一0三卷&娥皇女英&续一&
(二):有关典故诠释
(1):湘妃斑竹
【简介】今湖南省宁远县九嶷山上有斑竹,这竹子身上总是累累斑痕。相传舜帝南巡的时候,娥皇、女英二妃未能随他同去,后来舜帝死于苍梧之野,二妃闻之,由北至南,奔丧而来,沿途抚竹痛哭,泪水洒在竹上,过后竹上的泪痕不能褪去,便尽成了斑斑泪痕,因称此竹为“斑竹”或“湘妃竹”。今九嶷山上的这些斑竹就是二妃泪染而成的结果,自古及今,斑点永不褪去。
【出典】晋·张华《博物志》卷八《史补》:“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⑴又《初学记》卷八《竹》引张华《博物志》:“舜死,二妃淚下,染竹即斑,妃死为湘水神,故曰湘妃竹”。⑵
◆元·李衎《竹谱详图》卷六:“泪竹,生全湘九嶷山中。⑶……《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⑷亦名‘湘妃竹’”。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湘水去岸三十里许有相思宫、望帝台。昔舜南巡而葬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与恸哭,泪下沾竹,竹上文为之斑斑然”。⑸
注:⑴崩:古代称帝王之死为崩。啼:哭泣。涕:指泪水。挥:指用手挥洒的意思。斑:指竹身上有紫色的斑点、痕迹。⑵淚:“泪”的异体字。⑶湘:湖南省的简称。九嶷山:又作“九疑山”,在今湖南省宁远县。⑷文:同“纹”,斑纹、花纹。悉:全部。⑸苍梧:地名,在今湖南、广西交界地带,相传为舜葬处。
〖释义〗①舜死于南方的苍梧之野,二女由北至南奔丧,哭泣时泪水挥洒在竹子上,竹上便有了斑斑泪痕,泪痕从此不消失,便成了斑竹的由来。后诗文中常见的“斑竹”等用典均本此而来,所言即指二妃哭舜时泪水挥洒在竹子上所形成的这一斑竹,诗文中引用,多用作咏写忧愁悲伤的相思之情的典实,或用作咏写竹及竹制品、泪水以及湘地风情和湘地咏事即事的典实;“斑林”指斑竹之林;“帝女枝”即指斑竹枝。
【斑竹】唐·李商隐《深宫》诗:“斑竹岭边无限泪,景阳宫里及时钟”。唐·陈羽《湘君祠》诗:“商人洒滴庙前草,萧索风生斑竹林”。唐·张说《伯奴边见归田因投赵侍御》诗:“客泪堪斑竹,离亭欲赠荃”。元·张可久《寨儿令·送别》曲:“白玉连环,斑竹栏干,回首泪偷弹”。元·柯丹邱《荆钗记·启媒》:“软红泥踏青时候,试蹑青鞋,慢拖斑竹,去寻良友”。毛泽东《七律·答友人》诗:“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班竹】班,与“斑”音同因互通假。南朝·陈·周弘正有《咏班竹掩团扇》诗,见《万花谷续》卷七、《初学记》卷二五。《新唐书·〈南蛮传〉下〈骠〉》:“匏琴,以班竹为之,不加饰”。明·陶宗仪《辍耕录·发宋陵寝》:“珠凫玉雁又成埃,班竹景江首重回”。明·汤显祖《送客湘东》诗:“思君独夜梦何处?班竹帘西湘水流”。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十六回:“靠着栏干,摆着都是班竹桌椅”。
【文竹】有花纹的竹子,即指斑竹。汉·蔡邕《笔赋》:“削文竹以为管,加漆丝之缠束”。唐·元稹《莺莺传》:“兼乱丝一绚,文竹茶碾子一枚,……淚痕在竹,愁绪萦丝,因物达情,永以为好耳”。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五:“珮玉綵丝文竹器,愿君一见知深意”。
【楚竹】南朝·陈·周弘正《咏斑竹掩团扇》诗:“齐纨将楚竹,从来本相远”。唐·郎士元《湘夫人》诗:“至今楚竹上,犹有泪痕斑”。唐·皎然《弔灵均词》诗:“今猿哀兮何思?风激烈兮楚竹死”。唐·常建《古意》诗:“气尽呼青天,愁泪变楚竹”。宋·吴文英《秋霁·云麓因长桥》词:“问何如临池脍玉,扁舟空舣洞庭宿,也胜饮湘怨楚竹”。清·朱彝尊《罥马索·送崔二再游黔中》诗:“计落花时节黄陵,楚竹湘烟响柔槽”。
【楚山竹】明高启《床屏山水图歌》诗:“楚山修竹潇湘水,似有清猿忽啼起”。
【筠竹】唐·李贺《湘妃》诗:“筠竹千年老不死,长伴秦娥蓋湘水”。清·王琦汇解:“《方言》:‘秦晋之间,美貌谓之娥’。此以‘筠竹’称‘斑竹’,‘秦娥’谓‘二妃’,殊不可解,或字之讹也。一本注‘秦娥’下云:‘一作神娥’。又见《广西通志》载此诗,‘筠竹’作‘斑竹’,‘秦娥’作‘英娥’,下文‘蛮娘’作‘蛮风’,似觉通顺,但不知本于何书,未敢从也”。清·姚文燮集注:“言筠竹不死,蛮娘吟弄,淚花染绿,情相续也”。宋·柳开《调虞嫔诗·序》:“湘水异全州城下,北走州之境,又独能产筠竹之纹。古书今俗,通谓舜二妃溺于湘沅,挥泪为斑竹者,此也”。
【湘竹】唐·刘长卿《送马秀才落第归江南》诗:“湘竹旧斑思帝子,江蓠初绿怨骚人”。唐·白居易《江上送客》诗:“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唐·刘筠《送客不及》诗:“湘竹几时休染泪,楚旌终日自摇风”。唐·柳宗元《巽上人以竹闲自採新茶见赠酬之以诗》诗:“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明·黄滔《题道成上人院》诗:“簟试湘竹滑,茗煮蜀茅香”。清·唐孙华《笔床》诗:“湘竹离离欲作堆,书籖砚匣自追陪”。清·吴有光《泊湘口……二妃庙是潇湘二水会处》诗:“睠彼湘竹吟,踌躇有余悲”。清·陈端生《再生缘》第十回:“玉手轻挥湘竹管,银笺薄染浣溪纱”。
【泪竹】唐·郎士元《送李敖湖南书记》诗:“入楚岂忘看泪竹,泊舟应自爱江枫”。清·潘果《蟂矶孙夫人庙》诗:“江流有尽恨无尽,疑有泪竹斑斑红”。(以上均录自于石等人《常用典故词典》“泪竹”条下书证)
【淚竹】南朝·宋·鲍照《登黄鹤矶》诗:“淚竹感湘别,弄珠怀汉游”。宋·贺铸《望湘人·春思》词:“淚竹痕鲜,佩兰香老,湘天浓暖”。明·王夫之《蝶恋花·君山浮黛》词:“淚竹千竿垂紫晕,宾鸿不寄花梧信”。清·孙枝蔚《寿张康侯母晏太夫人》诗:“淚竹斑多征节操,灵雏年小擅文章”。清·感惺《游侠传·侠踪》:“九嶷山上王气死,淚竹红斑”。
【苍竹】即“苍梧竹”之省文。唐·杜甫《别苏后赴湖南幕》诗:“得实翻苍竹,栖枝把翠梧”。
【苍梧竹】晋·张华《轻薄篇》诗:“朱门赫嵯峨,苍梧江竹裂,竹上之淚花如血”。
【苍梧斑竹】唐·刘长卿《斑竹》诗:“苍梧千载后,斑竹对湘沅”。又《斑竹岩》诗“苍梧在何处?斑竹自成林”。清·倪仁吉《题宫意图》诗:“调入苍梧斑竹枝,潇湘渺渺水云深”。
【黄陵祠竹】黄陵祠,即“娥皇女英祠”,参见后面附录中之本条。明·高启《潇湘夜雨》诗:“黄陵祠下萧萧竹,并作蓬窗一夜声”。
【舜祠竹】清·文廷式《好事近·湘舟有作》词:“日暮九嶷何处?认舜祠丛竹”。舜祠,在九嶷山舜墓前,后人因纪念舜的功绩而立。
【尧女竹】五代·徐夤《钓丝竹》诗:“蚕妇非尧女,渔人是子猷”。
【潇湘竹】宋·徐积《爱爱歌》诗:“有如樗栎丛中木,忽然化作湘潇竹”。《辞海》语词分册增补本“娥皇女英”条下释云:“……又传她们哭舜时的眼泪染竹成斑,称潇湘竹”。
【湘篁竹】唐·杨凝《送客归湖南》诗:“那向萧条路,绿湘篁竹愁”。篁,竹也。
【篁竹】明·莫止《湘妃怨》诗:“不知篁竹苦,惟见泪斑深”。篁,竹也。
【湘水竹】南朝·梁·庾信《咏怀》诗:“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
【湘浦竹】唐·耿湋《发绵津驿》诗:“千丛野竹连湘浦,一派寒江下吉阳”。唐·贺兰暹《文马》诗:“绿耳半蔓湘浦竹,骊文乱点武陵花”。唐·姚合《敬宗持帝挽词》诗:“荆山鼎成日,湘浦竹斑时”。明·高启《寄题答筤轩》诗:“闻道君家江水东,宛如湘浦竹蒙茏”。
【湘江竹】唐·施肩吾《湘竹词》诗:“万古湘江竹,无穷奈怨何?年年长春筍,只有泪痕多”。又《与崔渥冥会杂诗》诗:“何人得知心中事,空有湘江竹万竿”。唐·李商隐《泪》诗“湘江竹上痕无限,砚首碑前洒几多”。明·莫止《得何子过湖南消息》诗:“湘江饶苦竹,几听鹧鸪啼”。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七:“洒时点尽湘江竹,感处曾摧数里城”。
【湘江斑竹】唐·李益《山鹧鸪词》诗:“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唐·刘禹锡《泰娘歌》诗:“如何将此千行泪,更酒湘江斑竹枝。”
【湘君竹】明·何景明《自柳至平乐道中书事》诗:“屋覆湘君竹,山开蜀帝花”。
【湘娥竹】宋·辛弃疾《浪淘沙·赋虞美人草》词:“儿女此情同,往事朦胧,湘娥竹上泪痕浓”。明·高启《钱舜举画美人摘阮图歌》诗:“倾鬓鬟低黛几娉婷,楚约湘娥倚竹听”。清·陈维崧《映山红慢·竹茹用湘瑟词咏石榴韵》词:“湘娥竹下啼猩雨,洒鹃痕映空山暮”。
【湘妃竹】明·刘基《梅花引》诗:“冰蚕丝断琅玕折,湘妃竹死青冥裂”。明·王象晋《群芳谱》:“斑竹,即吴地称湘妃竹者”。明·刘震《长物志》卷一:“用木为格,以湘妃竹横钉之,或三或四”。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七回:“当日娥皇女英洒淚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断之对他道:‘叫鸦头把我那个湘妃竹柄子的团扇拿来’。”郭沫若《棠棣之花》第四幕:“舜皇帝死了,娥皇女英两姊妹去哭他,眼泪洒在竹上成了湘妃竹”。袁珂《中国古代神话》第五章:“舜到晚年,到南方各地去巡视,就中途死在苍梧之野,……他的两个……妻子……奔丧到南方去,路上看见异乡风物,止不住伤心地哭泣,眼泪像泉水般的奔湧,这些伤心的眼泪洒在南方的竹林上,竹林上便通挂着她们的斑斑点泪痕。所以以后南文便有了‘斑竹’、又叫‘湘妃竹’的这一种竹。当她们走到湘水,不幸风波起来,弄翻了船,她们就遗恨地淹死在江中,成了湘水的神灵”。
【二妃竹】唐·魏璀《湘灵鼓瑟》诗:“扁舟三楚客,丛竹二妃灵”。
【楚妃泪竹】清·汤在曾《登云麓峰南岳歌》诗:“汉女幽南冉冉翠,楚妃泪竹斑斑红”。
【帝子泪竹】唐·吴融《春晚书怀》诗:“嫦娥断影霜轮冷,帝子无踪泪竹繁”。
【九嶷山竹】金·董解元《西厢记》卷七:“紫毫管,未尝有,是九嶷山下苍竹”。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这九嶷山下竹,共香罗衫袖口,湘江两岸秋,当时娥皇因虞舜愁,今日莺莺为君瑞忧”。明·孟称舜《娇红记》第四七出:“泪冷冷血儿,都洒向九嶷山翠竹枝”。
【湘妃淚筠】南朝·陈·江总《宛转歌》诗:“湘妃拭淚洒贞筠,莢药浣衣何处人”。
【淚筠】明·吴奕《霜天晓露·蛾眉亭和徐媛》词:“还听湘灵鼓瑟凄声,夜夜泣江流,淚染秋筠迹”。清·王夫之《潇湘十八景词·序》:“授尤勤惘,张乐之箫钟,哀琴在御,追淚之粉翠”。
【湘筠】唐·刘兼《新回车院筵上作》诗:“黄金蜀柳笼朱户,碧玉湘筠映绮疏”。宋·辛弃疾《江神子》词:“湘筠帘捲淚痕斑,珮声闻,玉垂环,箇里柔温容我老其间”。明·刘基《阮郎归·怨情》词“苍梧苦雾压湘筠,猿啼不见君”。明·李东阳《孝宗皇帝挽歌词》诗:“尧蓂惊新换,湘筠忆旧斑”。明·夏言《大江东去·次苏韵谢史恭甫寄竹椅》词:“玉削湘筠藤缕细,巧手制成名物”。明·卓人月《虞美人》词:“如卿生死无相负,确是湘筠友”。清·项鸿祚《霓裳中序第一·检故箧见亡姬遗扇》词:“湘筠展翠叠,冷落金泥又睡蝶”。明·叶小鸾《水龙吟》词:“汗消珠钏,兰畹香清,湘筠影瘦”。
【楚筠】宋·梅尧臣《西京·锦竹》词:“虽作湘竹纹,还非楚筠质”。康按:湘水在古楚国境,故称。
【灵筠】唐·白居易《江上送客》诗:“杜鹃声似哭,灵筠斑如血”。筠,竹也。
【斑筠】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七出:“这封书不是笺文,擢宫纱夹在斑筠,题诗定情,催妆分韵”。
【楚山筠】南朝·梁·沈满意《咏五彩竹火笼》诗:“剖出楚山筠,织成湘水纹”。
【苍梧篁】明·刘伯温《风入松·有怀》词:“苍梧凤去幽篁死,断弦空系瑶琴”。篁,竹也。
【斑篁】明·何景明《七述》:“橘林邛节,雕梓斑篁”。
【淚篁】唐·鲍溶《悲湘灵》诗:“斑斑淚篁下,恐有学瑟鬼”。《全唐诗》卷八六四《湘妃诗四首》诗一:“渺渺渺三湘万里程,淚篁幽石助芳枝”。明·刘基《隔浦莲》词:“春风到处,白苹香满洲渚,淚篁自老,目尽野田平楚”。
【脩篁】脩,“修”的异体字。宋·易元矩《斑竹》诗:“世间多少相思淚,洒偏修篁染不斑”。明·刘基《水龙吟·次韵和陈均从吹箫曲》词:“梦里軿车,过处,见苍梧九峰青小、脩篁染淚”。(见《明词彙刊》)
【修篁】清·吴光《泊湖口二妃庙是潇湘二水会处》诗:“芳蘅被长薄,修篁映素漪”。
【湘篁】唐·李商隐《离思》诗:“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淚多”。
【湘筍】筍,竹也。明·周拱辰《沁园春·美人指甲》词:“粉檀含情处,似剪来湘筍,淚隐成斑”。
【斑林】唐·韩愈《会合联句》诗:“剥苔弔斑林,角饭饵沈家”。
【帝女枝】唐·赵彦昭《奉和幸安乐公主南庄应制》诗“灵泉巧凿天孙渚,孝笥能抽帝女枝”。
【湘江龙骨】龙骨,喻斑竹之样。金·完颜景《蝶恋花·聚骨扇》词:“几股湘江龙骨唐,巧样翻腾,叠作湘波皱”。
〖释义〗②娥皇、女英哭舜帝的时候,泪水挥洒在竹子上,竹子身上尽有了斑斑泪痕,千古不消。后诗文中常见的“湘妃泣竹”、“二妃哭”、“泣舜”、“啼竹”等用典均本此而来,所言即指娥、女二人痛哭舜帝之死以及她们悲哭时泪水挥洒在竹子上而成斑竹这两件事,诗文中引用,借指女子悲哭及亡夫之恸,以写她们感天动地的情真意挚的情感,也用作描写女子极度哀伤之情的用词,也用作咏写湘竹及湘地风物、湘地咏事即事的典实。
【湘妃泣竹】唐·武元衡《望夫石》诗:“湘妃泣下竹成斑,子规夜啼江树白”。明·杨臣铮《龙文鞭影》卷上:“湘妃泣竹,钥鏖触槐”。
【湘娥啼竹】唐·李贺《黄头郎》诗:“水弄湘娥佩,竹啼山露月”。清·陈森《品花宝鉴》第一四回:“第六七段,恍如湘娥啼竹、列子御风,呜呜咽咽,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江娥啼竹】唐·李贺《李恁箜篌引》诗:“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恁中国弹箜篌”。
【帝女啼竹】宋·梅尧臣《送宁乡令张沆》诗:“竹顾帝女啼,夔学林雍鑋”。
【湘水啼竹】北朝·周·庾信《拟咏怀诗》诗:“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
【湘川啼竹】唐·杜易简《湘川新曲》诗:“自解看花笑,憎闻染竹啼”。
【灵妃涕竹】唐·胡曾《湘川》诗:“虞舜南捐万乘君,灵妃挥涕竹成纹”。
【涕竹】明·黄元芳《减字木兰花》词:“雕虫小技聊存,史笔当歌涕竹”。
【湘妃淚染竹】宋·王谌《渔父词》诗:“湘妃淚染竹痕斑,风雨连朝下钓难”。
【二女啼】1995年第3期《芙蓉·唐皓明〈杨度问道〉》:“北渚伤心二女啼,湖边湘竹泪痕滋。不悲当日苍梧死,为哭将来民主稀”。
【二妃哭】唐·陈羽《湘君祠》诗:“二妃怨处云沉沉,二妃哭处湘水深”。
【尧女哭】宋·项安世《欸乃曲》诗:“若非尧女哭,即非楚臣啼”。
【苍梧哭】唐·李商隐《咏史》诗:“几人曾顶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湘灵哭】唐·僧鸾《赠李粲秀才》诗:“愁如湘灵哭湘浦,咽咽哀音隔去雾”。唐·陈陶《题僧院紫竹》诗“筍非孝子泣,文异湘灵哭”。
【湘娥哭】清·郑板桥《为黄陵庙女道士画竹题词》诗:“湘娥夜抱湘云哭,杜宇鹧鸪泪相逐”。
【湘妃哭】唐·施肩吾《湘川情感上》诗:“湘水终日流,湘妃昔时哭”。
【湘妃泣】唐·杜牧《斑竹筒簟》诗:“分明知是湘妃泣,何忍将身卧淚痕”。明·范允临《蝶恋花》词:“蜡纸苞含瓠,犀孴黄紫谰斑,似染湘妃泣”。清·陈至言《白杜鹃花》诗:“细雨春波愁素女,轻风明月泣湘妃”。
【湘灵泣】清·陈裴之《题悔存斋诗集后》诗:“一卷遗文皎冰雪,山鬼湘灵发幽泣”。
【湘娥泣】唐·皮日休《石榴歌》诗:“玉刻冰壶含露湿,谰斑似带湘娥泣”。唐·无名氏《斑竹簟》诗:“龙鳞满床波浪湿,血光点点湘娥泣”。明·吴敏道《偷声木兰花·雨中赋荷花》词:“宓妃不语湘娥泣,罗袜罗衣,俱带湿金粉”。清·李必恒《谒浮山禹庙次昌黎石鼓韵作歌》诗:“呱呱门内弗暇子,涂山洒泣同湘娥”。
【娥英泣】元·汪克宽《题道士张湛然弹琴诗卷》诗:“娥英泣洒湘筠斑,迁客相逢话羁旅”。
【孀娥泣】舜死后,二女孀居,故称。唐·杨炯《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琴前镜里,孤鸾别鹤之哀;竹死城崩,杞妇孀娥之泣”。
【尧女泣】唐·宋之问《洞庭湖》诗:“楚臣悲落叶,尧女泣苍梧”。
【二女泣】五代·韦庄《湘妃怨》诗:“九山沈白日,二女泣苍洲”。
【二妃泣】宋·刘攽《和章郡官洞庭》诗:“九疑不到二妃泣,圣贤失势令人悲”。
【泣苍梧】南唐·张昭《汉宗庙乐舞辞》诗:“正抚薰弦如赤子,忽登仙贺泣苍梧”。
【悲重华】清·蒋志疑《奏挽紫湘主人即慰朗王史见悼怀》诗:“药鑪经卷不驻影,展如之媛悲重华”。
【哭重华】唐·李群玉《湘中古怨》诗:“南云哭重华,水死悲二女”。
【二妃泣重华】唐·崔道融《马嵬》诗:“重华不是风流主,湘水犹传泣二妃”。
【娥皇女英哭舜】元·王氏《中吕·粉蝶儿·〈寄情人〉》曲:“我比娥皇女英哭舜添斑竹,比曹娥泣江少一套孝服”。
【英皇泣舜】明·汤显祖《来任卿去官归萧山爱元人〈九歌图〉为作》诗:“伤心渔父临湘浦,一似英皇泣舜”。
【泣舜】唐·刘言史《潇湘游》诗:“当时泣舜肠断声,翠华寂寞婵娟没”。
【啼湘】唐·杜牧《李甘》诗:“幽兰思楚泽,恨水啼湘渚”。宋·晏几道《河满子》词:“夜夜魂消梦峡,年年泪尽螃湘”。宋·谭宣子《春声醉·南浦送别自度腔》词:“当此际,泽似梦峡啼湘,一寸相思千里”。
【二妃恸帝】张璋、黄畬《全唐五代词》卷一元结《欸乃曲》词笺评引毛先舒云:“……又案:唐·刘言史《潇湘》诗:‘暖逎知从何处生,当时泣舜肠断声。’则以为二妃恸帝之馀声”。
【娥皇挥涕】唐·唐·朱庆余《题娥皇庙》诗:“娥皇挥涕处,东望九嶷天”。
〖释义〗③娥皇、女英哭舜,泪如泉湧,泪水挥洒在竹子上,竹子上尽成了斑斑泪痕。后诗文中常见的“湘妃泪”、“斑竹泪痕”、“湘竹斑”等用典均本此而来,所言即指娥、女二人哭舜时所流的眼泪以及她们的眼泪挥洒在竹子上竹子上所留下的这此斑斑泪痕,诗文中引用,常用作借指竹上的水珠及纹痕,也用作形容女子的亡夫之恸哭时泪流满面的样子的用词,但多用作妇女、女子们哭泣时面颊上所流之泪水的借指,也用作咏写斑竹、竹及其制品以及湘江地咏古诗作中以为咏事即事和咏写二女之事的典实。
【湘皇泪】柳亚子《碧云寺谒孙先生衣冠墓》诗:“苍梧龙去九嶷远,斑竹娥皇泪汐潮”( 见《磨剑室诗词集》)。
【娥皇泪】清·夏弘《秋夜续〈九歌〉》诗:“湘皇泪雨滋丛竹,山鬼悲凤带女罗”(见1984年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别裁集》卷二五)。
【湘君泪】秋水《五绝·悼屈原》诗:“涩涩湘君泪,离骚浪漫君。幽幽还泣者,屈子不屈魂。”
【湘娥泪】清·徐惺《南乡子·竹》词:“似是湘娥多少泪,珍藏月落空庭弄影长”。清·彭孙遹《念奴娇》词:“朝暮镇是无聊,湘娥泪湿,空向花枝倚”(以上见《清词选》)。钱仲联《清八大名家词集·文廷式〈虞美人〉词》:“竹稍清露滴阑干,中有湘娥幽泪不曾弹”。
【楚妃泪】清·汤右曾《登云麓峰望南岳歌》诗:“汉女幽兰冉冉翠,楚妃泪竹斑斑红”(见1984年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别裁集》卷一六)。
【湘妃泪】1985年3月浙江古籍出版社第1版《永嘉四灵诗集·徐照〈觅斑竹作床〉诗》:“翠节老苔湿,湘妃泪遗踪”。唐圭璋等人《唐宋词选注·王谌〈渔父词〉词》:“泪妃泪染竹痕斑,风雨连朝下钓难”。萧容标校本《十二楼·〈拂云楼〉第一回》:“腮边颊上有奇痕,仿佛湘妃泪印”。钱仲联《清八大名家词集·朱彝尊〈疎影·水仙花〉词》:“湘妃滴破冰绡泪,空几度,凌波无语”。钟敬文《花的故事》:“我们古代传说中,像相妃的泪能染成斑,鲛人的泪能滴作珠子”。
【湘妃淚】唐·岑参《秋夕听罗山人弹三峡流泉》诗:“楚客肠欲断,湘妃淚斑斑”。唐·谭用之《忆南中》诗:“林间竹有湘妃淚,窗外禽多杜宇魂”。唐·李嘉佑《裴侍御见赠斑竹枝》诗:“万点湘妃淚,三年贾谊心”。唐·温庭筠《瑟瑟钗》诗:“只应七夕回天浪,添作湘妃淚两行”。唐·卢仝《感秋别怨》诗:“莫似湘妃淚,斑斑点翠裙”。唐·贾岛《赠梁浦秀才斑竹柱杖》诗:“莫嫌滴沥红斑少,恰似湘妃淚尽时”。宋·宋元《题郑所南推蓬竹卷》诗:“叶间尚有湘妃淚,滴作江南夜雨声”。
【湘娥淚】南朝·梁·刘孝先《咏竹》诗:“耻染湘娥淚,羞入上宫瑟”。唐·王睿《竹》诗:“翠筠不乐湘娥淚,斑箨堪裁汉主冠”。唐·无名氏《斑竹》诗:“殷痕苦雨洗不落,犹带湘娥淚血腥”。清·钱谦益《祭于惠生文》:“汉妃叹盈,湘娥淚潸”。
【湘灵淚】明·高启《水友吟·画红竹》词:“想是湘灵淚,弹多处,血痕都积”。
【娥英淚】宋·惠津《双竹》诗:“饥残夷叔丰姿瘦,泣尽娥英粉淚干”。
【皇英淚】唐·唐扶《使海南道长沙题道林岳麓寺》诗:“稍捐皇英頮浓淚,试与屈贾招清魂”。明·李东阳《浪淘沙慢·秋江独坐图》词:“物换星移,皇英点点,湘筠染血”。
【英皇淚】明·陈霆《蝶恋花·斑竹》词:“春雨冥迷云委地,节节琅玕,滴满英皇淚”。
【帝子淚】唐·张谓《邵陵作》诗:“惟余帝子千行淚,添作潇湘万里流”。唐·吴融《春晚书怀》诗:“嫦娥断影霜轮冷,帝子无踪淚竹繁”。清·钱穀《千秋岁·春和湘贞韵》词:“无限恨,行业秋共,幽篁帝子淚,青草明妃冢”。
【苍梧淚】明·王夫之《金人捧露盘》词:“怨苍梧斑管淚沉,更背飞报影飘蓬”。清·钱谦益《迎神曲》诗:“却想苍梧量淚雨,湘江何处五湖深”。清·吴伟业《清凉山赞佛》诗:“纵洒苍梧淚,莫卖西陵履”。
【北渚淚】娥、女二人死后为湘水之神,居住在湘水中北边的一个小渚岛上,故称,见前面[帝子]条下引《九歌·湘夫人》。唐·杨亿《无题三首》诗三:“北渚自应流怨淚,东邻谁见效颦眉”。
【二女淚】唐·李涉《鹧鸪词》诗:“二女虚垂淚,三闾枉自沉”。唐·韩愈《晚泊江口》诗:“二女竹上淚,孤臣水底魂”。
【二女竹淚】宋·方夔《续感兴》诗:“二女洒竹淚,尽是心中血”。
【湘妃竹淚】清·刘鹗《老残游记·叙》:“城崩杞妇之哭,竹染湘妃之淚,此有力类之哭泣也”。
【竹斑淚】宋·胡次炎《嫠答媒》诗:“城崩哭呦呦,竹斑淚溅溅”。
【斑竹淚】清·黄景仁《难忘曲》诗:“芙蓉作阵落江水,斑竹淚枯愁帝子”。
【竹淚】唐·李涉《寄荆娘写真》诗:“苍梧九疑在何处?斑斑竹淚连潇湘”。明·李东阳《太皇太后挽歌词》诗:“幽泉沾竹淚,哀壑奏松簧”。明·徐渭《清风岭》诗:“半岩竹淚犹啼月,一水菱花解照人”。清·黄景仁《丑奴儿慢·春日》词:“是何人?挑将竹淚,粘上空枝”。清·顾嗣立《黄陵庙》诗:“寂寞荒祠从竹淚,西风吹作洞庭波”。
【竹泪】钱仲联《清八大名家词集·朱祖谋〈望江南〉词》:“苍梧恨,竹泪已平沉”。淚淚淚淚淚淚
【篁泪】柳亚子《读史十首和庚白》诗一:“九嶷山下雨冥冥,泣尽孤篁泪尚青”。
【湘泪】见下[湘淚]条下引文。
【斑淚】明·孟称舜《娇红记》第二四出:“比如今点翠斑淚滴初,怎捱彻地长天冷朝暮”。清·王宾《摸鱼儿·庆中夹竹桃深秋犹放》词:“想斑淚犹残,脂容易碎,零落更谁诉”。
【湘淚】唐·李商隐《潭州》诗:“湘淚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宋·辛弃疾《蝶恋花·客有燕语莺啼人乍远之名用为首句》词:“柄玉莫摇湘淚点,怕君唤作秋风扇”。康按:以上诗词句,于石等人《常用典故词典》“湘泪”条下引“淚”均作“泪”。
【湘竹淚】五代·韦庄《春愁》诗:“露沾湘竹淚,华堕越梅妆”。
【湘女淚】五代·韦庄《庭前花》诗:“带露似垂湘女淚,无言如伴息妫愁”。
【湘川淚】南朝·陈·阴铿《侍宴赋得竹》诗:“湘川染别淚,衡岭拂云坛”。唐·杜甫《千秋节有感》诗:“龙池堑劫灰,湘川新涕淚”。
【湘水淚】五代·徐夤《淚》诗:“世间何处偏留得,万点分明湘水头”。
【湘波淚】唐·李商隐《哀筝》诗:“湘波无限制淚,蜀魄有余哀”。
【湘筠涕淚】唐·白居易《酬郑侍御多雨春空过诗三十韵》诗:“楚柳腰肢亸,湘筠涕淚滂”。
【湘江淚痕】明·刘基《声声慢·咏愁》词:“凤老桐枯,惨淡九峰青耸,湘江淚痕未尽,有岭猿,相伴幽独”。
【湘妃淚痕】唐·李嘉祐《江上曲》诗:“君看峰上斑斑竹,尽是湘妃泣淚痕”。
【帝子淚痕】唐·周昙《舜妃》诗:“苍梧一望隔重云,帝子悲寻不记春,何事淚痕偏在竹,贞姿应念节高人”。
【斑竹淚痕】唐·刘禹锡《潇湘神词》诗:“斑竹枝,斑竹枝,淚痕点点寄相思”。唐·许浑《过湘妃庙》诗:“九疑望断几千载,斑竹淚痕今更多”。明·屈大均《潇湘神·零陵作》词:“无限淚痕斑竹上,幽兰更作二妃香”。
【斑竹泪痕】清·元璟《题屈翁山诗集》诗:“杜鹃心事苦,斑竹泪痕新”(见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清诗别裁集》卷三二)。
【湘竹斑痕】明·陈霆《清平乐·玳柄素扇》词:“不道啼妆难掩,淚沿湘竹斑痕”。
【湘江竹痕】唐·李商隐《淚诗》诗:“湘江竹上痕无限,砚首碑前洒几多”。
【湘妃竹痕】唐·刘禹锡《酬瑞州吴大夜泊湖川见寄一绝》诗:“湘妃旧竹痕犹残,从此因君染更深”。
【帝子啼痕】清·沈岸基《真珠帘·帘》词:“绿筠剪取烟江畔,依然是帝子啼痕红染”。
【竹上啼痕】唐·骆宾王《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诗:“离前吉梦成兰兆,别后啼痕上竹生”。
【斑竹啼痕】唐·元稹《斑竹》诗:“知是娥皇庙前物,还随风雨送啼痕”。
【湘水痕】鲁迅《湘灵歌》诗:“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
【淚竹痕】宋·贺铸《望湘人·春思》词:“淚竹痕鲜,佩兰香老,湘天浓暖”。
【啼痕】唐·周昙《再吟(舜妃)》诗:“若道地中休下淚,不应新竹有啼痕”。唐·杜甫《过南岳入洞庭》诗:“莫怪啼痕数,危墙逐夜乌”。唐·元稹《斑竹》诗:“知是娥皇庙前物,还随风雨送啼痕”。明·四桥居士《合锦回文传》第九卷:“唯染啼痕积翠稍”。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回:“春凤眉黛,花管新折,夜雨啼痕,竹斑忽染”。楚子《题踏雪寻梅〈潇湘雨画〉后》诗:“潇湘妃子泪涟涟,九嶷山上锁帝辇。万里长江淘不去,千古啼痕竹尽斑。”
【篁痕】清·徐球《念奴娇》词:“新篁千个,碧痕凉到吟席”。
【篁斑】宋·易元矩《斑竹》诗:“世间多少相思淚,洒偏脩篁染不斑”。
【湘斑】宋·赵令鐩《送颜东还湘》诗:“兰风香楚佩,竹泪冷湘斑”。宋·陆游《山行》诗:“三尺古琴余爨迹,一枝弹杖带湘斑”。
【泪斑】方祖雄等人《岳阳楼诗词选·施闰章〈见斑竹〉诗》:“游人自酒离愁泪,不是当年旧泪斑”。
【竹斑】唐·姚合《敬宗皇帝挽词》诗:“荆山鼎成日,湘浦竹斑时”。唐·宋之问《晚泊湘江》诗:“惟余望乡淚,更染竹成斑”。唐·许浑《送友人归荆楚》诗:“竹斑悲帝女,草绿怨王孙”。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则这花枝里外,竹景中间,气吁的片片飞花纷似雨,泪洒的珊珊翠竹染成斑”。
【竹班】班,同“斑”。唐·马戴《湘川弔舜》诗:“九疑云动影,旷野竹成班”。
【筠斑】筠,竹也。清·王闿运《张安化事钱氏墓志铭》:“刻文苍玖,记思筠斑”。
【湘筠斑】元·汪克宽《题道士张湛然弹琴诗卷》诗:“娥英泣洒湘筠斑,迁客相逢话羁旅”。明·李东阳《孝宗皇帝挽歌词》诗:“尧蓂惊新换,湘筠忆旧斑”。
【淚竹斑】明·万惟檀《意难忘》词:“萧萧淚竹成斑,怪灵鹊舌尖,绝音难弹”。清·孙枝蔚《寿张康侯母晏太夫人》诗:“淚竹斑多征节操,灵雏年小擅文章”。清·感惺《游侠传·侠踪》:“九嶷山,王气死,淚竹红斑”。
【竹上斑】明·徐熥《阮郎归·闺情》词:“湘江千古淚潺潺,惟留竹上斑”。
【湘竹斑】唐·韩翃《寄赠衡州杨使君》诗:“湘竹斑斑湘水东,衡阳太守虎符新”。唐·白居易《江上送客》诗:“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唐·刘长卿《送秀才落第归江南》诗:“湘竹旧斑思帝子,江蓠初绿怨骚人”。清·陈球《燕山外史》卷四:“乃即胸探素帕,点成湘竹之斑”。
【湘竹纹】宋·梅尧臣《西京·锦竹》词:“虽作湘竹纹,还非楚筠质”。
【湘文】文,通“纹”。清·吴伟业《子夜歌》诗:“玉枕湘文簟,金鑪凤脑烟”。
【淚留斑竹】唐·唐彦谦《湘妃庙》诗:“已将淚将留斑竹,又感悲风入白苹”。
【竹上淚迹】唐·鲍溶《湘妃烈女操》诗:“竹上淚迹生不尽,寄哀云和五十丝”。
【脩篁染淚】明·刘基《水龙吟·次韵和陈均从吹箫曲》词:“梦里輧车,过处,见苍梧九峰青小,脩篁染淚”(录自赵尊岳《明词彙刊》)。
【淚染竹】宋·柳开《调虞嫔》诗:“遏密无闻血盈目,南巡胡为淚染竹”。
〖释义〗④娥、女二人哭舜,泪水染竹成斑,因有斑竹之名,后遂引“斑竹人”借指娥、女二人;又娥、女二人追舜不及,溺死湘江,终成千古怨恨,后诗文中常见的“湘女怨”、“帝子恨”、“舜妃悲”等用典均本此而来,所言即指娥、女二人追舜不及、溺死湘江的这一千古怨恨,诗文中引用,借指人的怨恨,多用作咏写人的极度怨恨及悲伤之情的典实,多含有哀惋同情之意,相传古乐府《湘妃怨》歌曲名的由来也是根据她俩的这一事迹而来的,因而诗文中引用也用来借指《湘妃怨》这一古乐府歌曲名。
【斑竹人】宋·乐史《杨太真外传》下:“才就枕,而屏风诸女皆下床前,各通所号,曰:‘……步莲人也,桃源人也,斑竹人也,奉五官人也,……’。”
【湘妃怨】五代·韦庄有《湘妃怨》诗一首。宋·史居月《琴曲谱录》:“上古琴弄名,有《湘妃怨》,女英制”。
【英娥怨】明·陈洪绶《菩萨蛮》词:“明珠声一串,变作英娥怨”。
【二妃怨】唐·卢仝《秋梦行》诗:“湘水冷冷彻底清,二妃怨处无限情”。
【湘中怨】清·黄景仁《湖上阻风杂诗》:“萧萧落木动微波,自古湖中有怨歌”。
【湘女怨】唐·刘沧《江行夜泊》诗:“绿绮韵高湘女怨,青葭色映水禽寒”。
【湘女悲】南朝·陈·周弘正《咏斑竹掩团扇》诗:“将申湘女悲,宜并班姬怨”。
【舜妇悲】唐·薛涛《酬人雨后玩竹》诗:“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妇悲”。
【苍梧悲】北朝·周·庾信《拟咏怀诗二十七首》诗二:“鼎湖去不返,苍梧悲不从”。
【苍梧恨】唐·杜甫《湘夫人祠》诗:“苍梧恨不尽,染泪在丛筠”。明·王夫之《蝶恋花·舜岭云峰》词:“香雨飞来添碧凝,认是当年望断苍梧恨”。清·侯怀风《感昔》诗:“成败百年流电疾,苍梧遗恨不堪攀”。
【湘女恨】明·苏干《湖南怀古》诗:“万古空留湘女恨,《九歌》谁识屈原心”。清·周钦莱《题秦余女史所画楚辞图》诗:“北渚已传湘女恨,南征更识楚臣心”。
【帝子恨】唐·杜甫《过南岳入洞庭湖》诗:“帝子留遗恨,曹公屈壮图”。
【斑竹恨】宋·仇远《金缕曲》词:“锦瑟谩弹斑竹恨,难写湘妃怨语”。
〖释义〗⑤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之野,娥、女二妃未随之而去,得知死讯后由北至南来寻访他,后诗文中常见的“二妃访舜”、“苍梧之不从”即指二妃未随舜帝南巡和她们得知舜帝死讯后由北至南寻访舜帝而来这两件事,诗文中引用,借指男女寻情、两情之生死离别。
【望苍梧】明·孟称舜《娇红记》第四八出:“暮云断处望苍梧,雁声凄咽楚天孤,若小姐果然为我而死,我少不得也相从了”。
【二妃访舜】唐·常建《古意三首》诗一:“二妃方访舜,万里南方悬”。
【帝女下苍梧】明·孟称舜《娇红记》第五出:“我待要採花期重到玄都,谁知你早做了泪斑斑帝女下苍梧”。
【苍梧之不从】《文选·谢脁〈齐敬皇后哀策文〉》:“陋苍梧之不从兮,遵鲋隅以同壤”。唐·刘良注:“舜葬苍梧,二妃不从,故陋之。”
【苍梧死别离】清·蔡&&
《& 矶孙夫人》诗:“悲衔白帝生睽隔,恨切苍梧死别离”。
〖释义〗⑥娥、女二人溺死于湘江为湘水之神,并居住在君山及湘江的北岸的一个渚岛上,据此,后人于是直接引“北渚”、“帝子渚”、“二妃渚”、“湘妃江”为湘江之代称。
【北渚】北渚,始见屈原《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后诗文中常见引用,即据此而来。元·李治《迈坡塘·大名有男妇以私情不遂赴水者……》词:“怅寂寞芳魂,轻烟北渚,凉月又南浦”。清·周钦莱《题秦余妇史所画楚辞图》诗:“北渚已传湘女恨,南征更识楚臣心”。1995年第3期《芙蓉·唐皓明〈杨度问道〉》:“北渚伤心二女啼,湖边湘竹泪痕滋”。
【帝子渚】唐·杜浦《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峡……》诗:“应经帝子渚,同泣舜苍梧”。
【二妃渚】唐·逊逖《扬子江楼》诗:“江逢二妃渚,云近八公山”。
【湘妃江】金·元好问《迈坡塘》词:“夕阳无语,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2):湘灵解珮
【简介】本典出自战国·屈原《九歌·湘君》。湘灵,即湘君,是湘水之神,与湘夫人为夫妻关系。据后学者考证,湘君即指舜,湘夫人指娥、女二人。唐·司马贞《史记·秦始皇本纪》索隐:“夫人是尧女,则湘君当是舜”。又《礼记·檀弓》:“舜崩于苍梧之野,盖二妃之未从也”。汉·郑玄注:“《离骚》(康按:《离骚》系屈原作,为《楚辞》中之名篇,又是整个楚辞中之代表作,故此用之为《楚辞》一书的代称)所歌‘湘夫人,舜妃也’。”如上,可证“湘君”是舜帝,“娥”、“女”为其配偶神。湘君是湘水之神灵,故又称为“湘灵”。“湘灵解珮”这一典故,原本是屈原在《湘君》、《湘夫人》二篇中以写二神相约会恋爱的情景,湘君解下自己的玉珮交给湘夫人为求爱的信物向对方表达自己对她的深深爱意。
【出典】屈原《九歌·湘君》:“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注:捐:弃,投掷。余:我。此为湘君的自称。玦:音决,圆形的玉器,似环而有缺口。兮:本为语乞助词,无实义,但此处带有“于”的意思。遗:赠送。佩:字亦作“珮”,玉珮,或指珠珮之类。澧浦:即澧水,湖南省中的一大水系名,流入洞庭湖的水名。因湘夫人住在洞庭湖,故湘君解下自己和玉佩丢在澧水中流入洞庭湖赠送给湘夫人表示自己对她求爱。芳洲:生长芳草的水洲。杜若:草本植物,叶广披作针形,味辛而香。下女:指湘夫人身边的侍女。
〖释义〗①湘君解下自己的珠珮送给湘夫人表示求爱的信物。后诗文中常见的“楚佩”、“湘女佩”、“黄陵佩”、“灵均珮”、“湘珠”这些用典均本此而来,所言即指湘君所佩戴的并解下来赠送给湘夫人作为求爱之信物的这一玉珮和珮珠,诗文中引用,借指男妇两情相赠的信物,也用作咏写珮珠、玉佩以及水中之花的典实;又由于《九歌·湘君》为屈原所作,故诗文中引用这些典故亦多入哀悼屈原的作品中以为寄托哀思的意思。
【湘佩】明·曹元方《薄幸》词:“秋风湘佩误信了,谁家佳配”。
【湘珮】宋·赵彦端《南乡子·同韩子东饮汪德召新楼》词“风露晚珊珊,洛下湘中接珮环”。清·郑板桥《题双美人图》诗:“珮环摇动湘裙冷,俏风偷入罗袖领”。
【楚珮】宋·张炎《甘州》词:“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珮,弄影中洲”。清·张劭《汩罗怨》诗:“未能捐楚珮,只自托湘流”。
【楚佩】唐·李商隐《碧城三首》诗二:“紫凤放娇衔楚珮,赤鳞狂舞拨湘弦”。清·钮琇《觚賸·睐娘》:“巫水有云通楚佩,贾墙无语问韩香”。
【楚客佩】唐·柳宗元《酬曹州裴曹长使君》诗:“长捐楚客佩,未赐大夫环”。参见下[灵均佩]条下释。
【湘女佩】宋·吴文英《选冠子·芙蓉》词“湘女归魂佩环,玉冷无声,凝情谁愬”。
【尧女珮】明·王夫之《蝶恋花·君山浮黛》词:“忆自嬴皇相借问,尧女含颦,兰珮悲荒燐”。
【灵均佩】灵均,屈原字。康按:湘君赠佩事,出自屈原之笔下。又屈原楚国人,故上“楚客佩”、“
楚佩”等条亦即本此而来。清·厉鄂《水龙吟·漳兰》词:“逢迎只许,灵均水佩,湘娥烟鬓”。
【灵均珮】清·钮琇《觚賸·虎林军营唱和》:“敢望左骖归越石,还期长珮灵均”。
【潇湘佩】明·刘基《满庭芳·咏荷花》词:“含情空怅望,衾寒鄂渚,佩冷潇湘”。
【湘浦佩】宋·陆游《狂吟》诗:“秋风湘浦纫兰佩,夜月缑山听玉笙”。
【湘浦珮】明·沈宜修《凤凰台上忆吹箫·代人恨别》词:“恼乱枝头,湘浦珮沈波,冷光影里,枉自凝眸”。
【湘娥佩】清·顾嗣立《黄陵庙》诗:“翠帷玉佩问湘娥,夕张佳期忆九歌”。
【湘娥珮】唐·李贺《黄头郎》诗:“水弄湘娥珮,竹啼山露月”。珮,一本作“佩”。
【黄陵珮】清·钮琇《觚賸·序赋创格》:“细草黄陵之庙,珮声俱没”。黄陵,娥皇女英祠,见后面附录本条释。
【江南佩】清·朱彝尊《金缕曲·寿王湛求方伯》词:“明珰近结江南佩,纵放舟,一篙烟月,五湖虾菜”。
【湘君玉佩】明·刘基《隔浦莲·春怀》词:“云水迷翠羽,人何许?玉佩沈湘浦”。
【湘浦玉佩】明·汤显祖《寄林巴陵》诗:“汉西门上月华流,澧浦湘君玉佩游”。
【潇湘环珮】明·汤传楹《懒画眉·秋夜》词:“湘浦环珮晓云轻,幔卷珊瑚玉簟清”。
【澧浦明珠】清·马位《湘中絃》诗:“采芳洲之蘅杜,弄明珠于澧浦”。
【湘珠】珠,珠佩。清·魏源《秦淮灯船引》:“泉客鲛宫万游戏,汉佩湘珠千出没”。
〖释义〗②湘君解下自已的玉佩赠送给湘夫人表示求爱的信物。后诗文中常见的“湘浦解佩”等用典均本此而来,所言即指湘君解下自己的玉佩赠送给湘夫人表示向她求爱的信物这件事,诗文中引用,多用来表示两情之间相互之间赠送爱的信物,多写男女相恋之情,也指两情之间的别离和分手,古小说中,也以“解珮湘妃”指女子解下自己的衣服而依顺心爱的人就其性爱而言;又由于屈赋中有“采芳洲兮杜若”句,故于咏写水中之丽花的诗文中,也为常用之典故。
【湘浦解佩】宋·陈彭年《送申国长公主为尼》诗:“从此艳归空门后,湘浦应无解佩人”。
【湘浦解珮】唐·杨郇伯《送妓人出家》诗:“从今艳色空归后,湘浦应无解珮人”。珮,一本作“佩”。
【湘腰解珮】明·陈与郊《灵宝刀》第三四出:“一个湘腰解珮图消受,一个全不向楚鬓凝眸”。
【解佩湘川】明·沈宜修《望江南》词:“可是行云归楚峡,疑来解佩出湘川”。
【解珮湘灵】明·西湖浪子《三刻拍案惊奇》第六回:“当垆来卓女,解珮有湘灵”。
【解佩湘妃】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一三:“当下韩夫人解佩出湘妃之玉,开唇露汉署之香”。
【解珮湘妃】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九七回:“两個在玩花亭上,解珮露湘妃之玉,朱唇点汉署之香”。
【解珮湘皋】清·张宗橚《琐窗寒》词:“幽恨恁凭谁问?似鲛人易泣,泪珠都损,解珮携来,梦绕湘皋”。
【湘皋解佩】清·文廷式《卜算子·水仙花》词:“时见湘解佩时,我自伴花恼”。
【湘水解佩】南朝·梁·王籍《櫂歌行》诗:“若见湘水仙,恒闻解佩响。”
【湘中投佩】明·汤显祖《怀中袁中郎曹能始二美二首》诗一“湘中岁月初摧毁佩,江外云山一染衣”。
【投佩】明·许自昌《水浒记》第三出:“(小旦):母亲的说话,奴家岂不知道,只是有意偷香,无因投佩”。
【遗珮】南朝·齐·王融《游仙诗》诗四:“遗佩出长浦,举袂望增城”。元·丁鹤年《题〈风雨归舟图〉》诗:“挂席正是遗珮浦,推篷已过濯缨亭”。
【遗佩】清·尤秉元《芙蓉映水曲》诗:“遗佩飘香散,一枝艳质临江映”。
【楚歌遗佩】宋·王初《书秋》诗:“潘赋登山魂易断,楚歌遗佩怨何穷”。
【江上遗佩】唐·徐夤《闲》诗:“江上翠娥遗佩去,岸边红袖采莲归”。明·杨涟《题柏子园青芸阁》诗:“江上美人遗杂佩,城南少妇试青砧”。
【澧浦遗佩】唐·李群玉《将之京国赠薛员外》诗:“澧浦一遗佩,郢雨再悲秋”。
【遗珮澧浦】宋·彭元逊《解珮环·寻梅不见》词:“汀洲窈窕余酲,遗珮浮澧浦”。
【捐珰澧浦】明·倪岳《望海潮·题水仙扁舟》词:“鼓瑟湘潭,捐珰澧浦,凌波微度飞琼”。珰,耳环,此义同“玦”。
【捐玦澧浦】南朝·梁·沈约《湘夫人》诗“捐玦置澧浦,解珮寄中洲”。
【解珮遗下女】明·何景明《咏怀》诗:“解珮遗下女,将以明我哀”。
【赠珮江滨】南朝·陈·江总《三善殿夜望山灯》诗:“採珠非合浦,赠珮异江滨”。
〖释义〗③《九歌·湘君》中有“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妇”句,后诗文中常见的“芳洲”这一用词即本此而来,意即指生有芳洲的水中小洲;又“杜若香”、“杜若芳”这两条用典亦本此而来,所方即指此句中的杜若,诗文中引用,又引作“芳杜”;又“遗佩人”这一用典即指湘君,诗文中引用,代指有情之人,多借指女子所欢者。
【芳洲】晋·张协《七发》诗:“乘凫舟兮为水嬉,临芳洲兮拔灵芝”。金·元好问《湘夫人咏》诗:“木兰芙蓉满芳洲,白云飞来北渚游”。清·马位《湘中絃》诗:“采芳洲兮蘅杜,弄明珠兮澧浦”。
【杜若】南朝·齐·谢脁《赠故人》诗:“芳洲有杜若,可以慰佳期”。
【杜若芳】唐·陈季《湘灵鼓瑟》诗:“转觉云山回,空怀杜若芳”。
【杜若香】唐·钱起《池上亭》诗:“水上褰帘好,连开杜若香”。
【芳杜】清·周淮《题赠余女史所画楚辞图》诗:“绕堂烟浪洞庭深,芳杜幽兰遍水浔”。
【遗佩人】南朝·梁·徐勉《採菱曲》诗:“偿逢遗佩人,预以心相许”。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笛慕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