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养成习惯养成日记

车上的游客被吓得尖叫连连,而又兴奋不已。
女童倒下,手指卡入自动扶梯卡槽内,后被夹断。
  教育有责任培养儿童某些良好的习惯,其前提是,我们必须知道什么叫“好习惯”。
  什么是“好习惯”?
  判断一种习惯的价值,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它是小习惯还是大习惯,是外部习惯还是内部习惯,是别人的习惯还是自己的习惯。
  比如,有两个孩子,一个依家长的要求,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每天按时按点坐到书桌前,开始写作业,心里却总是惦记着看电视或玩一个游戏,不时地走神,心里痛恨作业,但也不敢离开书桌。
  另一个孩子可以自由安排时间,有时先玩游戏,有时先写作业;如果玩的时间太长,挤占了写作业时间,只好熬夜写作业,或某一天因为着急,把作业写得潦草。总的来说,不管怎样,都能正常完成作业,在学习和玩耍中不断调整自己,大体做到学习玩耍两不误,不用家长操心。
  前者的这种“学习习惯”就是外部小习惯,同时也是别人的习惯。一旦外部控制不存在,这个习惯就立即消失;并且由于孩子自己的习惯没有形成,所以会出现失控现象,陷入糟糕的状态。
  后者表面上看,他的生活似乎不太有规律,有些乱,习惯不好,事实上他形成了一个适合他自己的内部习惯,这个习惯使得他独立,对自己负责任,即使外部条件和环境有什么变化,也能基本适应,所以他养成的是大习惯。
  最理想的当然是大习惯和小习惯吻合,事实是大多数人都在用一生的时间努力进行这样的调整,不过大多数人也做不到让这二者完全吻合。
  研究一些杰出人物的成长史,他们并不是从小被要求形成什么“好习惯”,相反,他们都有宽容的父母,甚至成年后他们大多数在生活小事上是不拘小节的,但他们往往有很好的直觉和判断力,对某些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变通力强,懂得取舍,把力量用在最值得用的地方。
  世上很少有做得面面俱到的人,能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不一定能准确地记录家庭财务账,杰出的文学家可能做不了小学数学题。我们可以照着理想去培养孩子,但不能照着理想直接去硬性要求。
  不要让孩子填充家长的习惯
  习惯对于一个人确实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我们正在着力培养的是孩子的什么习惯。曾有一位初中生的父亲给我写信,说他的儿子学习很好,爱阅读,缺点是太懒,不肯干家务。他其实只要求孩子每天把自己的屋子收拾干净,被子叠整齐了,自己的衣服自己洗。
  做父亲的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而孩子在学习之余完全有时间和能力去做这点事。但孩子要么不做,要么胡乱应付,为此父子间总是发生冲突。
  我反问这位父亲,你的目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五星级酒店的客房服务员吗?否则何必为此整天纠结?孩子的时间有限,学习之余本来已没有多少时间,还要阅读,还需要玩耍,他能把自己成长中的主要任务安排得当,就已经很好,何必要求他那样面面俱到呢?屋子凌乱一些,衣服由妈妈交给洗衣机来洗,让孩子有学习有娱乐有闲暇,轻松愉快地成长。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用得着担心他将来不会收拾屋子或不会洗衣服吗?
  杜威指出,人们在对“习惯”的理解中有一种错误,“把习惯等同于机械的和外部的动作模式,而忽视智力的和道德的态度”。事实上“习惯的重要性并不止于习惯的执行和动作的方面,习惯还在于培养理智和情感的倾向,以及增加动作的轻松、经济和效率”。
  儿童不需要早早形成一种可识见、可总结的习惯,不要先制定出一个“习惯”的框子,然后强制孩子用行为去填充。儿童事事都听命于一个成天教导他的权威,疲于应付,他的能量无法聚集,且越来越不会动脑筋了。一个凡事都令家长满意的“听话”孩子,他习惯性的服从到头来也往往成为他人生发展最大的绊脚石。
  一切培养习惯的行为都要首先顺应儿童的天性,让他在愉悦感中去慢慢形成。习惯既是一种表达人与人之间差异的相对的行为,又有其普世适用的绝对的价值标准。真正的好习惯,或者说最大的好习惯,是孩子有能力也有兴趣安排自己的一切事务。
  生命是一个宏大工程,精美的装饰只有在大构造完善的前提下才能最终实现,小习惯的价值必须依附大习惯的价值而存在。
  要养成学习的习惯,而不是在规定时间内做出学习样子的习惯;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而不是在教条中刻板地重复某些行为的习惯;要养成好的品行习惯,而不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世故习惯……面对一个有无穷可能的孩子,成年人应该有敬畏感,不要以为自己吃的盐多,就具有了指点孩子一切的能力。
  在生活中,成年人确实显得比孩子聪明;可在天地间,比成年人更聪明的是自然。儿童是自然交到成人手上的精灵,他是带着灵性而来的,要让他灵性不灭,就要遵循自然大法,不能做反自然、反天性的事。
  顺应自然,适当推动
  培养习惯的原则应该是“顺应自然,适当推动”这八个字。前四个字是培养者应有的心理基础,看不见却非常重要,决定行为的大方向;后四个字是具体做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实现:
  第一,不要把“养成好习惯”这句话挂在口头上,不要在细节上和孩子纠缠。
  “养成”必须是件自然发生的事,许多好习惯往往不容易总结,甚至不会被意识到。家长在这方面不需要太有作为,对孩子体恤些、宽容些、信任些,允许他做得不好,不过分指导和控制,让他有机会慢慢练习和调整自己。
  一个孩子能健康自然地发展,他其实就是在养成好习惯。他越是意识不到自己在形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越是自然地生发在他身上,成为他牢不可分的一部分。像卢梭说的那样:儿童应该自由成长,对他们来说,最好的习惯就是没有习惯。
  第二,家长要从孩子所有的坏习惯中看到自己的坏习惯,然后加以改善。
  教育家杜威在他的书中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四五岁的孩子,他母亲三番五次地喊他回家,但他没有什么反应。别人问他是否听到了母亲的喊声,他郑重其事地回答说:“啊,听到了,可是她并没有拼命地喊我啊!”由此可见,如果家长自己用有问题的习惯对待孩子,儿童也只能发展出有问题的习惯。
  几乎所有行动慢吞吞的孩子背后,都有个心急火燎、动作麻利的家长;所有不爱吃饭的孩子背后,都有个喜欢一勺接一勺往孩子嘴里喂饭的家长;所有不自觉学习的孩子背后,都有个对作业和分数过分计较的家长……如果想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先打量一下自己有没有坏习惯。
  第三,欲强化某个好习惯,要用正面的或暗示的方法,杜绝批评和责罚。
  儿童特别容易受到暗示,也珍惜成人的赞美,他从中体会到好习惯的乐趣,好习惯就开始成为他真正的一部分了。还比如前面提到的马虎问题,当孩子出现马虎时,给予宽容和理解,一笑了之,什么也不说,或最多简单地提醒一句,让他以后细心一些。
  当孩子表现认真细致时,表达出你的喜悦和欣赏;只有孩子内心没有压力,轻松面对学业,不为自己作业或考试中的小过失感到羞愧和恐惧,不为成绩的优劣患得患失,把注意力放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上,他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而凡主动学习的过程,都是一个人克服低级错误、使思维和动作精细化和准确化的过程,失误才能转化为正面经验,精准度才能慢慢提高,马虎才会越来越少。
  总之,不要让孩子在某事上有被否定感,而要让他体会到成就感和荣誉感。好情绪中,事情才会往良性循环的方向走,坏情绪只能让事情陷入恶性循环。用令孩子不快的坏方法来清除坏习惯,几乎都会失败,会制造出更大的坏习惯。
  如果孩子在学习或玩耍方面已形成了一种坏习惯,矫正的方法除了上面几种,最重要的是耐心等待。
  时常听到有家长说,我以前做得不好,让孩子形成一个坏习惯,可现在如果我不管,他会变得更差。确实,如果孩子已养成一个坏习惯,家长如果不再管,事情似乎一下进入了更糟糕的状态。其实这是孩子在开始调整自己的心理秩序,他要去收拾这个烂摊子,只能让情况暂时变得更乱些。
  正像我们的屋子,如果开始为了表面的整齐,胡乱往柜子里塞东西,整齐的表面下其实是个烂摊子。到需要整理时,就得把柜子里的东西都拿出来堆在床上、椅子上和地上,家里显得更乱了。只要不焦躁,一点点去做,经过一段时间的整理归类,屋子终会变得内外井然有序。收拾好一间屋只需要几小时,最多几天,而孩子心理秩序的调整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几个月,甚至几年、十几年。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坏毛病也是病,必须假以时日慢慢修复。家长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认识,用“忍耐”的心态来对待孩子的调整,很可能忍不了几天就又要去唠叨或管控孩子,那么孩子的自我调整会立即中止,心态会陷入更差的地步,甚至会完全失去自我调整的力量。
  只有用不焦虑不蔑视的心态全然接纳,把信任还给孩子,他才会慢慢获得改善的力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谁能把眼光放到10年,20年后,谁才是教育的胜出者。
  第四,家长要有始终统一的言行,尤其要做出榜样,多身教,少言传。
  在培养孩子好习惯上,家长最有作为的办法是做个好示范,一直坚持,并且从不为此和孩子发生冲突。
  以杜绝垃圾食品为例,有的家长自己不会给孩子买市场上售卖的垃圾食品,但遇到别人热情地给孩子递来的油炸、膨化或染色食品时,往往因为碍于面子,不好意思拒绝,就让孩子接受了。
  有的是一家人自己意见不统一,奶奶给买了垃圾食品,妈妈不让吃,奶奶又背后偷偷给孩子吃。还有家长既往家里买垃圾食品,又不让孩子多吃,或自己吃而不让孩子吃。这些分裂行为都会弄得孩子不知所措,更有可能激起他对垃圾食品的兴趣。
  我有一位朋友做得非常好,她认为一个人的口味是从小培养出来的,认真给孩子料理一日三餐,从不把垃圾食品带回家,也从不让孩子吃外面的东西。她平时为人随和,但遇到有人往她孩子手上递这些东西时,却一概拒绝,哪怕得罪人也不肯通融一次。
  为了避免孩子看到这些小食品而眼红,她对孩子说,这些东西既没营养又有害,咱们看都不看它一眼!说这话时,口气里表示出很同情那些乱吃东西的人,让孩子觉得吃那些东西真是不幸。所以她的孩子后来再遇到有人给递上小食品时,不但不要,甚至眼睛都闭上了。
  这位家长还做得非常好的一点是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她从孩子能和她一起运动时,就坚持天天带孩子跑步或打球,遇到刮风下雨天,她会在家里把餐桌搬到相对宽敞的客厅,和孩子打乒乓球。这位家长和她丈夫个子都比较矮,但她的孩子却长得高高大大,结实匀称。这应该和她一直用统一的言行、良好的榜样来培养孩子的饮食及运动习惯有关。
  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关爱的方式,首先应该是尊重,而不是改造。再亲密的关系都必须建立在两者各自独立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在习惯的养成上取得进步,在生命与生命之间达成和谐。
  如果我们站在江边只是为了等一只船的到来,体会的往往是“过尽千帆皆不是”的失落,如果沏一壶茶摇一柄蒲扇,坐在江边欣赏那波光粼粼,看到的就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的美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中国传统的教育大法,也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最高宗旨。
  有个人被害了,他手底下盖着一个血字,【易】,嫌疑人有四个,张丽,李易,李东,陈易,谁是凶手?
  答案就在”幼儿教育育儿知识大全”微信平台,回复”凶手是谁”查看,新朋友先关注后查看!
  当您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有两种选择:
  1.你可将它传扬出去,传播一些积极的信息,让世间多一点爱;
  2.你也可以根本不去理会它,就像你从未看见一样。
  这就叫做: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请关注”幼儿教育育儿知识大全”我们同您与宝宝与一起成长.
  微信号: ertong99(公众账号搜索ertong99长按复制)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盛世妈咪,主要面对儿童成长期家长遇到的困惑.包括母婴健康,...
2345文章数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怎样养成好习惯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怎样养成好习惯
上传于||文档简介
&&怎​样​养​成​好​习​惯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广州-1月24日武汉 - 1月24日北京-1月12日已结束
阅读(26048)
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起点学院】,BAT实战派产品总监手把手系统带你学产品、学运营。
上一期讨论了产品经理的概念(),接下来将针对产品新人如何入门展开讨论,分为三个部分:思维习惯的培养、工作技能的培养和逻辑思维的实战训练。思维习惯的培养,是新人入门的基础,也是厚积薄发的根本。本次讨论侧重于应该从哪些方面培养习惯,以及如何从这些习惯中培养产品思维。
参与新人指导论,欢迎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5群:
产品新人分析
想要了解产品新人如何入门,首先要了解产品新人,产品新人有哪些?他们有什么特征?他们为什么选择产品……对产品新人有了深入的分析,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如何培养思维习惯。
产品新人的分类与特征
产品新人,顾名思义,就是指在产品领域未入门或刚入门的人。按照入行程度可以细分为三种类型:
求职大学生
你,或许从学长那里了解过产品经理这个职位,或许有幸在某家公司实习过一段时间,或许没有任何基础只是喜欢上网看东西,经验参差不齐;
很少人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以后做产品经理,大多数是随波逐流或者误打误撞,也许产品经理助理只是你求职时的一个选择,不过相信你多少也为之做了一些准备。
因此,应聘产品相关职位的毕业生:
对产品经理有些许了解,听过很多吹嘘的言论,有些浮躁,又不缺热情;
为应聘做过一些的准备,装过很多软件,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不过缺少沉淀;
凭一腔热血,想做PM,想法是否坚定需要考验。
新入职的产品助理
新入职的童鞋,没有求职之忧,无论你对这家公司的薪水是否满意,这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新入职,你面对的是一张白纸,你要在这张纸上如何作画,用什么力道、速度和手法,你想画一幅自由洒脱的水彩画,还是一幅色彩丰富的油画?这一切由你来决定。
整体来看,新入职的产品助理与求职大学生并没有什么经验和状态上的差别,只是一个已进门,另一个还在门外徘徊。
转岗做产品的童鞋
互联网最早一批产品经理,都是从其他岗位转岗或兼职的,转岗来源不一而足,开发、测试、UE、设计、运营、客服、市场……几乎互联网公司所有职位,都可以转岗做产品。
了解部分产品相关业务: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了若干年,大多都与产品经理打过交道,因此,对部分业务有一些了解;
在某些方面有专长:他们大多在自己岗位上积攒一些经验,比如开发、设计
缺少产品管理经验:他们之前只参与产品管理的一部分,对整体没有把握
可能有思维定式:其他岗位的要求让他们形成思维定式,需要突破
综合三种类型的产品新人,可以总结出他们的共性特征:
对行业有一些了解,对产品感兴趣,有意愿从事产品工作;
思维意识、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等各方面欠缺;
部分人在技术、设计等方面有专长;
热情高涨,潜力巨大,成长快。
你为什么选择做产品?
产品新人为什么会选择做产品呢?他们的动机是什么?来听听入行一段时间的产品新人的说法吧:
“我只是觉得这个职位名称挺好玩就进来了,什么都不懂”
“我是找工作过程中发现了有一类职位在互联网中叫产品,然后百度了,爱上了”
“我自身来说吧,不是喜欢产品,是被选择走上产品的这条路的”
“我是参与了一个项目,然后发现做这个比写代码更适合我,更能实现自身的价值,然后就开始看相关方面的书,然后就深深的爱上了,从此节操是路人”
“我想的是,把我的想法,做成实物,分享给大家”
“我认为能推出一个产品并让人们使用是很不错的感觉~为大家服务!用自己的想法为大家解决遇到的问题”
“我是先要成为一个牛叉的PM,了解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学会各种技能之后,然后转型做咨询去”
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懵懂型、兴趣型、理想型。
懵懂型:顾名思义,是对产品的工作了解甚少,误打误撞做了产品;
兴趣型:凭借对个人兴趣的理解判断,选择了做产品;
理想型:在对产品有初步认识后,有宏伟的理想和抱负,对产品有种盲目崇拜。
很明显,以上三种类型都是从自身的角度,并结合对产品的理解做出的判断。
三者都没有从用户的角度,从需求的角度考虑,作为加入产品的动机,比如“我觉得现有的音乐播放软件做的还不够好,人们在使用的时候还存在很多问题,我想做出更好的播放软件,让人们用起来更舒服”。
产品新人应有的思想准备
产品经理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产品新人在决定做产品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下成为产品经理应有的思想准备,不如来个“丑话先说在前头“吧
产品经理是团队的灵魂吗?
在某种情况下,是的。
为什么说是在某种情况下呢?因为产品经理是否成为团队的灵魂,完全取决于他是否靠谱,取决于他的逻辑思维是否缜密,他的沟通协作是否通畅……
没有谁可以随随便便成为灵魂和核心的,项目组是一个小团队,公司是一个大团队,能成为灵魂和核心的寥寥无几,大多数的产品经理只是做一些沟通协作的工作,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重要。什么?你想成为团队的灵魂,不如去研究一下毛主席是如何带领人民走向抗日战争胜利。
产品经理的工作就是指挥别人做事情吗?
绝对不是。
指挥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是很多产品经理的梦想,但不是谁都可以做到,可以说,几乎没有产品经理是纯粹的指挥别人做事情,自诩产品经理的公司领导除外。
产品经理的工作是这样的:
在做事情之前,你需要把所有逻辑想清楚,稍有考虑不周都可能造成巨大损失
讲需求的时候,你需要表达清楚,这取决于你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
你会收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开发、测试、设计师都会提出问题,你需要迅速评估做出决策,这决定了别人对你的信任
大多数时候,你是一个人在冥思苦想,一个人摆弄着原型稿,一个人写文档……
最重要的,你需要不断的学习,学习各个方面,心理学、行为学、数据分析、设计学,就连技术也需要懂一些
怎么样,这些你是不是做好准备了呢?
产品经理就这么苦逼吗?
没那么绝对。
产品经理的工作是琐碎复杂的,但并不总是如上所述的那么苦逼,比如:
苦心积虑的做产品,终于到了产品要上线的时候了
设计、开发等都认可自己的想法,照着自己所说的去做
产品上线后,收到很多用户的反馈,他们真心希望产品做得更好
产品受到领导的重视,有问题时,领导不断协调资源支持,解决问题
产品新人的思维习惯的培养
前面讲述了产品新人的类别和特征,产品新人缺少思维意识、理论知识等,但有丰富的热情和上进心,产品新人既然选择走上产品经理这条道路上,想要走的更远,就必须努力学习,加强在思维和习惯上的培养。
习惯塑造思维,思维影响习惯,在习惯中结合思维,才能强化习惯,深化思维。
那么,应该在哪些方面培养思维习惯呢?可以从人的五官的角度来说。
看(眼Eye)——学习
诸葛亮曾说过“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产品经理的视野决定了他的发展,而学习决定了产品经理的视野。学习,在我们的印象中,就是坐在明亮的课堂里听讲,其实不然,大多数时间需要你自己完成,而且不占用工作的时间。那么如何学习呢?从眼睛的角度去看去寻找去吸收。
俗话说的好,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早在之前,就有人总结出了《产品经理必读的X本书》(供参考:),相信作为产品新人是不愁没有书读的,那么作为产品新人是否要照本宣科通读一遍呢?
显然不是。
总是有很多人吹嘘着“必读”“必看”的概念,自己看了一遍就觉得普适所有人,有的人甚至连看都没看,不能说这些概念书单没有任何用处,起码告诉我们产品相关的书籍有哪些,但如果产品新人不加选择的阅读,简直是种毒害。
每一本书在创作的时候都虚拟了一类读者,看这本书你需要了解什么什么和什么,但每个人的基础是不一样的,一本书是否适合现在的你读,一本书适合在什么时候读,都需要详细的考察和思考。书中的章节亦然,大而全的书比比皆是,不一定每一个章节都适合你来读,有选择的读适合的章节,把时间放在看更多适合的书或章节,往往事半功倍。
声明:读书是人的基本权利,你读什么书,如何去读,我才不管,这里说的是“适合”。
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本产品领域名声斐然的书为例,这本书是苏杰大哥从自己的工作出发,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感想,总结出的一套产品实战理念,适合在校学生、刚入门的产品经理、产品规划师、需求分析师等。
这本书从产品经理的概念说起,历经需求、项目、团队、战略和修养,几乎涵盖了产品经理的全部核心工作,那么产品新人应该如何读这本书呢?
辩证的、有选择、分阶段去读。
辩证的读。
每本书仅代表着一家之言,无法涵盖事物的方方面面,辩证的读而不是全盘接受。比如,产品新人首先需要理解产品经理的概念,那么你就需要通读第1章,不过遗憾的是,第1章意在传达“-1到3岁的产品经理”的说法,对产品经理的讲述略少。为了更深刻的理解,你可以去找类似的书籍和章节,比如读《结网》Prototype章节,你会对产品经理的工作和角色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通过职业测试了解自己是否真的适合,找到自己的不足,更好的去弥补这些不足。
有选择的读。
根据你工作中的不足,有选择的读书以弥补不足,而不是贪图多。比如,你在工作中发现,你对用户需求的把握比较欠缺,那么你就去通读这本书的第2章,了解如何收集整理分析用户的需求,面对用户需求如何做(听但不照做),慢慢的你就会发现你跟用户站在了一起,你了解他们所想所需。从自身需求出发来选择读书,才是明智之举。
分阶段的读。
根据你的职业发展和规划,分阶段去读,而不是激进贪快。你是刚入职的新人,那么你就多了解产品经理的概念、职责,先不要去看那些“项目管理”“”产品文档的撰写“之类的,把基础打好是最重要的。入职几个月后,领导开始让你做一些竞品分析,那么就研究竞品分析如何做(很遗憾,这本书没有涉及这部分)。等到你慢慢熟练了,开始参与一些项目,撰写文档、项目管理就提上议程了……一个产品新人,上来就看项目管理、团队管理(第3、4章)之类的,浪费了时间不说,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推荐书目。
推荐一些产品相关书目,适合新人阅读的:
一本思维导书:《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
一本行业纵览:《浪潮之巅》
一本产品实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一本设计新观:《设计心理学》
除了产品相关的图书,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其他类型的书籍,拓展视野,也是必不可少的,说到底,只要看书,总会有收获的。
其实,看书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如何选书,如何读书以及如何从书中学到知识。在看书的过程中思考,将书中的理论应用到现实实践中,继而深化思维并能灵活运用。
看行业动态
本篇专指互联网软件行业的产品经理。
大家都知道,互联网软件行业瞬息万变,想要不被淘汰,必须时刻关注行业的发展动态,稍有因故错失部分信息,说不定已风云突变。那么如何关注行业动态呢?
适度获取动态信息。
阅读新闻了解行业动态,是产品新人必不可少的工作,但这远不是产品经理的工作本身。看行业动态只能帮助你了解行业和产品发展的来龙去脉,并不会告诉我们如何做产品,这是两码事。因此,不要对行业动态充耳不闻,也不要过度获取信息而沦为只会侃侃而谈。
互联网以其瞬息万变的特性,各类信息层出不穷,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值得商榷,尤其是各种预言性的文章。你要知道行业内养了一群专业的写手,他们自诩“互联网分析师”,喜欢对各家公司产品评测,指点江山很有豪气,内容质量不敢保证。因此,不要轻信文章中的观点,学会独立思考,分析新闻背后的事实,多去看看评论中的不同意见。
分析前因后果。
每天的行业新闻都分门别类,相互间无甚联系,但学会融会贯通势必有不同的理解,综合多日来的动态新闻,就会有一个全局的认识。
比如,近来传言,腾讯将向滴滴打车注入千万美元级别投资。
这是一起投资案的传言,首先,分析其真实性,你从之前的新闻中了解到,国内打车应用疯狂圈地,市场上已超过30款,短短1年时间已接近饱和,风投也是跃跃欲试,想要培养一个新的明星,因此你觉得腾讯投资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其次,你结合腾讯之前的投资案例了解到,投资开心网意在抑制人人网(SNS)、投资艺龙意在进军在线旅游、投资金山意在牵制360、投资好乐买意在布局B2C……你发现腾讯之前的投资几乎都是战略性的布局与定位,意在抢滩。打车应用定位为帮助用户解决打车难的问题,深度整合社会资源,可能会对人们的习惯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改变,于是你觉得腾讯投资滴滴打车的可能性更大了。
然后,你结合对打车应用的了解,用户无需人工电话,与司机1对1的语音沟通,即可高效准确的完成打车,你联想到微信的迅猛发展以及苦于没找到商业模式的现状,而且微信也是基于1对1的语音沟通,于是,你觉得腾讯通过投资滴滴打车进军打车应用领域,并与微信整合,可能性巨大。
通过以上的分析前因后果,你会发现,思路清晰了很多,而且你有了自己的认识。(注:以上内容纯属笔者瞎猜的,具体是否投资还需验证,如有不妥,还请指正)。
推荐信息源。
推荐一些报道行业动态的专业网站和信息源,适合新人读的:
新浪微博:关注行业部分公司的官方微博,是了解动态的最及时的来源。
知乎:知乎聚集了大量的行业知名人士,你能看到深入解读(也需要辩证的看)
科技媒体:如36氪、SocialBeta、虎嗅、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等
微信:关注部分微信公众账号,可以定向获取信息,且避免疏漏
听(耳Ear)——倾听
听和看,都是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俗话说的好“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这时候,你还需要给对方一个倾诉的机会,倾听的作用就在于此,它可以帮你了解到更真实更全面的信息,以支持你做出更正确的决策。
听什么,如何听,是倾听艺术的关键。产品新人应该听什么呢?
听领导安排。
为什么把这个放在第一位呢,是因为领导决定了你的职业发展路程,你在什么阶段接触什么事情,以及你在公司的发展,都是他说了算。
负责任的领导是深入考虑如何带你走进产品的大门以及指引你后期的发展,因此,他的教导和他安排你做的事情,你需要认真听取,并以端正的态度完成。
而对于不负责任的领导,自己都忙不过来,哪还管你,这时候你仍然要认真听取和完成,不过在此之外,你需要加强个人的摸索与学习。
领导的靠谱程度,请自行判断。
听用户意见
这里的用户包括真实用户的反馈和团队的意见。
真实用户的反馈是产品优化改进的来源,只有充分分析用户的反馈,才能对用户有整体的把握,才能对领导的产品决策有更深的认识。
团队的意见包括团队内部对产品的反馈和先辈对自己的指导。通过对来自团队内部和用户的反馈的比较,可以明白团队对用户需求和商业等需求的权衡,以及如何更好的满足各方面的需求以实现共赢。先辈对自己的指导,有助于自己更好的熟悉业务,更快的融入到工作中。
那么产品新人应该如何听呢?
兼听则明。
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说,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多了解一些用户的反馈意见,多听听别人怎么说,才能对事情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有选择的听。
越是全面的听,就会造成听到的信息中噪声越多,对于听到的声音,不能全盘接收,需要你经过自己的分析,评估所听是否正确,找到对方最根本的需求。
比如,你听到用户说,我想要KFC或麦当劳。你就要分析了为什么是KFC或麦当劳呢?也许是用户想吃KFC或麦当劳了,也许用户只是饿了。然后你就要分析到底是哪一种情况呢?从用户的表述来说,用户并没有指定说要KFC还是麦当劳,可以猜测用户对吃什么并没有特别要求,因此,可以猜测用户只是饿了。接下来就去验证,可以给用户包子,看用户是否满意,根据用户满意情况调整策略。
听是次要的,关键是听后的行动
听不是主要目的,关键在于听后的行动,因为一切听都是为了行动考虑的。从听到行动,中间必须要经过想的阶段,想清楚了,行动也就明朗了。
比如,你收集到上百上千条用户反馈,你首先需要归类,这些用户反馈都集中在哪些地方,然后查看每一类具体细分成哪些方面,然后评估每一个方面的反馈是否正确,得出每个反馈的处理决策(无效反馈、待验证反馈、有效反馈),然后针对有效的反馈进行评估实现方案和优先级(高低),最后结合部门产品规划和资源安排,决定如何满足及何时满足此反馈。
动(手hand)——挖掘
所谓动,就是说要用手去操作去使用去挖掘,动手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期间的收获是单纯的看和听无法企及的;相反,我们对看到或听到的不确定时,往往需要亲自动手去验证。那么作为产品新人,该在哪些方面动手以及如何动手挖掘呢?
动手使用新产品
动手使用新产品,意在保持某种行业的敏感度,某公司上线新产品或者某产品有重大更新时,第一时间动手安装并使用,一方面是对产品功能的了解,另一方面也用于验证各种假设和预测之后的发展。
比如,微信4.5版本发布时,你第一时间更新了版本,然后亲手玩一遭,对比之前,有哪些更新,哦,你发现新增了实时对讲功能,这不跟YY有点类似嘛,这个可以用来开会啥的不错,简单的了解,再结合官方的版本更新说明,于是此次更新已了然于胸。
动手验证假设
先有问题,而后假设,而后动手去验证假设,最后得出结论,这是科学探究的经典程序,也是产品学习的经典方法。
比如,3月中旬Path 3.0 iOS版上线,新增贴纸(Stickers)商店。你第一时间更新了版本,试用了下觉得这个东西很好,估计也会很受用户欢迎,会有更多的用户为之付费。好了,假设出来了,你试想哪些类似产品也有这样的贴纸商店呢,经过搜索和咨询,你发现微信、line、kakao都有类似的付费贴纸,经过轮番的把玩,你觉得各家产品并无特别大的差别,关键就在贴纸质量是否满足用户喜欢,你搜索微博查看用户反馈,看到用户对Line等的贴纸反馈良好,于是,你可以大胆认为:Path势必有更迅猛的发展。时至今日,4月30日,path宣布注册用户突破1000万,基本可以表示假设成立。
以上的验证假设过程,类似竞品分析,不过需要你的审慎思考和动手挖掘。
那么应该如何动手挖掘呢?
遍历产品功能
拿到一个产品,动手并不是安装或者点开就完事了,你需要遍历它的每一个功能,有时候甚至需要变换多种用户身份去使用(比如付费成为会员等),在遍历的过程中,你会对产品实现的功能有整体的把握,继而能联想到产品背后的逻辑。
动手配合动脑
动手不是最重要的,动手引发的思考才是最重要的,动手以了解功能或验证假设,都需要大脑的配合,你不只需要了解产品功能点,还需要了解产品功能背后的逻辑流程,是否存在流程问题,并针对每个功能点分析:哪些是核心功能,哪些是辅助功能,为什么。
特别是竞品分析,了解竞品如何设计的,与自家产品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存在这种不同,自己产品是要更改跟进还是保持现状。这些都不是纯粹的动手就可以完成的,相反,单纯的动手并不会带来太大的收获。
拿到一个产品,该如何去分析,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放在后面“想”的部分讲述。
说(嘴Mouth)——沟通
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产品经理所必需的核心能力,而所谓沟通能力,其实就是倾听的能力和诉说的能力,耐心的听、认真的想、清楚的说,是一连串的过程,也是产品经理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那么产品新人应该在如何在“说“上加强培养呢?首先,可以说什么呢?
说产品想法
通过前面讲述的看、听、动等,相信你已经对产品有了大概的了解,并且通过对比多个产品和分析行业形势,你对产品有了自己的想法,那么,说出来!
纵然有千思万虑,没有表达出来,都只是流于想法而已,有想法说出来,这个想法才有意义的,这个想法也才真的属于你。
表达想法的形式可以多样,可以直接Say it out,也可以Write it down,有时候可能需要与人辩论。
说用户反馈
可能会有些疑惑,我是要做产品的,怎么会说用户反馈呢?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身份就是用户,你在使用别人产品的时候,总会有一些反馈意见,那么说出来!
每个产品都会有专门的渠道收集用户的反馈,你可以通过这些渠道或者官方微博去表达你的反馈意见,你的反馈必然会传达到产品负责人那里。接下来,你就可以跟进该产品对这些反馈的意见和改进进度,关注它的下一版本,是否对功能做了完善,没有完善是为什么,出于什么考虑。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反馈得到采纳并在新版本中改进,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事儿,在这个产品走向强大的道路上,你也出了一份力。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你以用户身份去考虑问题,并对产品如何迭代更新了解,用户的思维加上产品的思维,一目了然。
那么如何去说呢?
想清楚再说
说不出来,说不清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你没有想清楚,说也许只是那昙花一现时间短暂,而想就是那开花前的漫长的等待和思考。
想清楚的标准可以是,针对某个问题,你可以列出一二三这样的分条论述,按照MECE(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原则,任意两条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关联,而且你已经列出了所有可能的情况。
当然,这只是想清楚再说的终极目标,只是说,在说之前一定经过你的思考。
听清楚再说
在与人沟通时,听清楚别人所说,理解别人的真正用意,然后再表达自己想法,是很简单也很重要的。在跟人对话时,我们往往急于表达自己想法,不假思索的打断别人,对对方是一种不尊重,也降低了对话效率。
其实,与人沟通,对方也是自己的“用户”,认真倾听“用户”的想法,从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不是行业内盛行也是被吹嘘最猛的一句话吗?
此条,适用于某些自以为是不听别人怎么说的领导。
想(脑Brain)——逻辑
终于说到“想”了,本次讨论的主题是思维习惯的培养,其实思维才是最重要的,之前提到的“看”、“听”、“动”和“说”,都必须归结到“想”,从看听说等习惯中塑造思维,才是习惯培养的真谛。
所谓“想”就是培养一种逻辑思维能力,重在培养观察思考事情背后的逻辑流程,从产品功能可以看到用户需求,从需求可以看到盈利模式等。
那么如何想呢?
遇到问题,先自己想,而不是急于去问别人的看法,不盲从别人的看法,自己想一想,再去咨询别人的看法,自我怀疑和否定,而后纠正或优化自己的想法,并由此扩展,为何自己没有考虑那么清楚,分析原因,下次改进,久而久之,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其实,独立思考是老师从小就教我们的,只是很多人把它忘记了。
所谓换位思考,就是说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就像行业内普遍吹嘘的“站在用户角度考虑问题”,是的,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是换位思考的关键。只有了解了用户的需求并给予满足,才能赢得用户的信任和使用。与用户换位思考,就是说,以用户的名义去使用产品,“一秒钟变小白”也是行业内普遍盛行的换位思考大法,作为新人,不必奢望这些不靠谱的,只要真真正正的考虑“用户使用此功能会不会遇到困难”、“此处的功能是否满足用户的预期”之类的问题就可以。
换位思考的另一方面就是对内,在团队内部,每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比如产品和开发,了解对方的思维习惯,对于沟通的效率有重要作用。在此方面,要体现在你撰写的文档,你的需求表述等。
发散思维,就是摆脱思维定式,不局限在某个狭小的范围内,学会举一反三,基于此而想到彼,根据已知推理未知的思维方式。
有时,需要逆向思维。比如,用户在电商网站购物时,总是在提交订单后没有支付,订单转化率很低,这是为什么呢?问题出来了,你需要带着此问题逆向地去思考为什么会交易失败,是支付流程有问题,还是用户支付出错?支付流程会有什么问题?用户支付时会遇到什么错误?带着问题去思考去调研,最后发现,是因为用户大多习惯使用支付宝支付,而网站目前不支持支付宝支付,于是接下来的改进方案,就是尽快接入支付宝支付。
有时,需要横向思维。比如,某网站的注册用户中女性用户的比例远高于男性用户的比例,此时逆向思维可能不太合适,不如采用横向思维,找与本网站内容形态类似的网站,比如美丽说,经过对比分析,你发现本网站与类似网站同样,都是主要针对女性用户服务的社区,这就是女性用户比例偏高的原因。
那么,拿到一个产品,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分析它呢?
首先,了解产品功能。产品功能是外在的,是通过点击、输入等操作就可以了解的,遍历产品功能,了解每个功能的细节是拿到一个产品首先要做的。
第二,分析功能背后的需求。根据了解到的功能,分析这些功能可以满足哪些需求,哪些需求是强需求,哪些需求是弱需求。
第三,分析需求面向的用户。根据功能所满足的需求,分析哪些用户会有这样的需求,这些用户有什么特征,用户会如何使用这些功能来满足需求。
第四,分析产品的商业模式。根据对细分用户和需求的梳理,分析基于这样的用户和需求,产品有哪些盈利模式,没有盈利的产品是不能长久的。
第五,分析产品的战略定位。根据产品的商业模式和当前产品现状,分析产品的战略定位以及发展布局,预测产品会如何一步步更新迭代。
第六,分析产品的功能交互。回过头来,分析产品各功能点的交互流程是否顺畅,是否存在体验的问题。
第七,了解产品的视觉设计。产品的视觉层面的展示是否表述清楚,是否会存在歧义。
最后,了解产品的运营推广。跳出产品,了解产品的运营推广策略,推广是否突出核心功能,是否容易让用户理解和接受。
思维的训练是产品新人最应该重视的部分,而这也脱离不开习惯的养成。
态(心Heart)——基础
最后说一说心态。心态往往是最不被重视,却又能在潜移默化间产生巨大影响的因素,心态,表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它影响着做事的效率和个人的发展。
那么产品新人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迎接未来的工作和挑战呢?
所谓空杯心态,是说要像一只杯子那样,随时放空自己,随时接纳任何事物。与空杯心态对立的是骄傲自满,固步自封。
空杯心态是一种不断自我挑战的永不满足,一种自我否定和归零的心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有着自认为不凡的经验和能力。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怀着否定或者放空的心态去耐心的向别人学习,积极与别人交流,分享你的困惑,才会成长的更快。
人难免犯错,尤其是新人,其实犯错并不可怕,关键是犯错之后是否会畏惧不前,是否还会大胆尝试。新人,以其对业务的不熟悉,是有犯错的权利的,要在犯错中,不断调整自己,争取犯更少的错,做更对的事。
比如谦虚谨慎,比如压力调节,增强抗压能力,比如功利心不要太强,比如切忌浮躁,比如韬光养晦,练好基本功,比如乐观向上,积极主动……最原始的心态,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各思维习惯间的关系
综合以上所讲述,从看、听、动、说、想和心态等六个方面进行思维习惯的培养,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下图表现出来:
心态是基础,良好的心态是保障其他习惯和思维培养的基础。“想”是核心,其他习惯如“看”、“听”、“动”、“说”等都必须归结到“想”上来:看的同时去思考才能看的更深刻,听的同时去思考才能理解的更快更准确,动的过程中去思考才能对产品有更全面的把握,而说之前去思考才能表达更清晰沟通更顺畅。
以上内容总结如下图:
感谢以下童鞋的积极参与,名单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来一屉热腾腾的包子!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是中国最大、最活跃的以产品经理为核心的学习、交流、分享社群,集媒体、教育、招聘、社群活动为一体,全方位服务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woshipm。成立5年以来举办线上活动500余场,线下活动数百场,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杭州、南京、重庆、厦门、福州等城市,在互联网业内得到了广泛关注和高度好评。社区目前拥有300万忠实粉丝,其中产品经理占比50万, 中国75%的产品经理都在这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习惯养成日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