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寄生虫病与新乡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关系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影像科
                  
医学影像科
  国家二级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
  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
  享国务院特殊津贴 龙江学者特聘教授
学术地位:
  国家首批医学影像学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
  中华医学会分子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主  委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常  委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分子影像学组&&&&&&&&&&&&&&&&组  长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副会长
  黑龙江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
  黑龙江省介入诊疗委员会&&&&&&&&&&&&&&&&&&&&&主任委员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院长
  医学影像教研室主任
  医学影像中心主任
  黑龙江省医学科学院副院长
  中俄医学研究中心影像研究所所长
  黑龙江省医学科学院医学影像研究所所长
  黑龙江省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主任
  黑龙江省分子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黑龙江省肿瘤分子诊断及靶向治疗中试基地主任
  申宝忠教授是我国著名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家,介入放射学专家,分子影像学专家;国家首批医学影像学临床重点专科带头人,黑龙江省影像医学与核医学重点学科带头人,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黑龙江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哈尔滨医科大学优势学科带头人,哈尔滨市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荣获卫生部颁发的中国医师行业最高奖&&&中国医师奖&和&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申宝忠教授从事肿瘤的综合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工作30余年,是国内最早开展&肿瘤综合介入治疗&的专家之一。1990年在省内率先开展介入放射学诊疗技术,包括射频治疗、放射粒子植入、肿瘤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新技术。针对良恶性肿瘤不同特征,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取得了非常好的临床疗效,尤其对肺癌、肝癌的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筹建了黑龙江省第一个规范化肿瘤介入诊疗中心,为我省介入诊疗技术的普及和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工作重点是基于分子影像的肿瘤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973计划项目、国际重大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面上项目等多项国家及省级科研课题28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66项;申请及获得国际、中国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11项;主编及参编国家级著作18部;在Adv.Mater、J Nucl Med、Clin Cancer Res、Nano Res、Nanoscale等国际知名杂志发表SCI文章73篇,最高影响因子15.409;发表《中华》系列文章160余篇。
  申宝忠教授是黑龙江省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第一位博导,同时兼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博导,至今培养博士后、博士及硕士研究生130余人。自2004年至2013年连续举办六届中国分子影像高峰论坛,致力于推动我国分子影像学的发展及临床转化应用。  
咨询电话:
科室专家简介
职 务:医学影像科副主任
职 称:教授 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学术地位:
  《中华放射学杂志》&&&&&&&&&&&&&&&&&&&&&&&&&审稿专家
  中华医学会《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特邀审稿专家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委  员
  中华放射学会磁共振学组&&&&&&&&&&&&&&&&&&&&&&&委  员
  黑龙江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黑龙江省抗癫痫协会&&&&&&&&&&&&&&&&&&&&&&&&&&副会长
  黑龙江省医院协会影像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黑龙江省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黑龙江省女医师协会&&&&&&&&&&&&&&&&&&&&&&&&&理  事
  第四届省委保健会干部保健&&&&&&&&&&&&&&&&&&&&&&专  家
  黑龙江省医学影像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哈尔滨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
  黑龙江省科技工作者
  哈尔滨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哈尔滨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技术专长:
  省内率先开展磁共振影像学诊断工作者,并赴德国、瑞典学习影像医学MR、CT新技术、新进展。研究方向主要内容是评价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价值,联合应用常规及功能影像学检查手段提高对中枢系统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尤其对脑血管疾病、脑梗塞的早期诊断以及脑功能成像研究颇有造诣,对脑部疑难病变和椎管肿瘤的诊断方面,经随访追踪证实有很高的诊断准确率。胸腹部疑难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方面研究颇深,特别是利用磁共振动态增强肺动脉造影技术及CTA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配合临床开展难治性癫痫临床治疗的的研究课题,并且应用磁共振技术对脑部退行性病变如阿尔茨海默病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解决了海马硬化和海马萎缩疾病的影像诊断难题。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及新技术成果奖6项;获得省、市医疗卫生新技术应用奖13项;哈尔滨医科大学新技术成果奖1项;完成市攻关课题4项;主编及副主编影像医学专著四本,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SCI文章3篇;先后被评为&黑龙江省科技工作者&、&哈尔滨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
杨意心 医学影像科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
   毕业后一直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尤其擅长骨关节、心胸、肝胆及消化道疾病的影像诊断,曾先后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1988年率先在省内开展肺癌及肝癌的介入治疗,1996年又率先在省内开展股骨头坏死的介入治疗,该技术于1997年获得黑龙江省新技术应用奖,1999年在国内率先开展子宫肌瘤介入治疗,治愈病人逾千例,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职 务:哈医科大学分子影像研究中心副主任 哈医大四院肿瘤二科副主任 介入科副主任 
职 称:教授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硕士生导师
学术地位: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分会&&&&&&&&&&&&&&&&&委 员
  中国遗传学会&&&&&&&&&&&&&&&&&&&&&&&&会 员
  黑龙江省医师协会放射分会&&&&&&&&&&&&&&&&&&&常 委
  哈医大四院放射学会&&&&&&&&&&&&&&&&&&&&&&常 委
  1993年毕业后从事胸心外科近七年,2000年起在哈医大肿瘤医院介入科从事肿瘤的介入治疗,曾于韩国首尔大学医学院研修。擅长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及周围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尤其对肝癌的综合介入治疗、动脉化疗药盒埋植、放射性粒子植入、糖尿病足的介入治疗等有较为丰富的经验。
  发表论文19篇,其中《Evaluation of 99mTcN-MPO as a New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 Agent in Normal Dogs and in a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anine Model: Comparison with 99mTc-Sestamibi》发表于国际著名杂志《Molecular Imaging and Biology》(SCI收录,影响因子3.372)。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黑龙江省第九届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一等奖及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各一项。获黑龙江省及哈医大医疗新技术应用奖三项。参与三项国家自然基金科研项目研究,主持省级科研项目一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和肿瘤的分子影像学研究。
张同 副教授 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硕士生导师
学术地位:
  黑龙江省医院医师协会&&&&&&&&&&&&&&&&&&&&&&&委员兼秘书
  黑龙江省医院协会放射学分会&&&&&&&&&&&&&&&&&&&&&&常 委
  技术专长:擅长冠心病和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影像学诊断。在东北地区率先开展冠心病的无创诊断,无创、无痛苦情况下进行 CT血管成像(CTA),对冠心病、尤其是各种疑难复杂的先心病诊断水平较高。在长期的工作基础上,积累了大量的诊断经验。同时还开展了全身血管、头血管、各种腔道仿真内窥镜检查以及内耳三维重建,增加了对疑难病诊断的准确性。
秦海燕 副教授 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硕士生导师
学术地位:
  黑龙江省医院管理协会影像分会&&&&&&&&&&&&&&&&&&&&&常 委
  哈尔滨市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委员兼秘书
  技术专长:天津医科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博士。在读期间,深入系统学习了 CT、核磁共振等医学影像学诊断理论知识,研究方向为腹部影像诊断,尤其是内分泌肿瘤影像诊断,熟悉掌握了肾上腺肿瘤的综合影像诊断及其鉴别诊断。在多年从事影像专业诊断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能够就各种疾病进行综合影像分析诊断,目前主要进行胸腹部疾病的影像诊断工作。主持省卫生厅、教育厅课题各一项:主要研究内容为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鉴别诊断及其血管成像MR研究。发表国家核心期刊10余篇。
职 务:院长助理 院长办公室主任
职 称:副教授 副主任医师 医学硕士
  黑龙江省医师管理学会放射学分会&&&&&&&&&&&&&&&&&&&&常 委
  1993年毕业于佳木斯医学院医疗系,后从事外科专业10年。2004年在我省著名医学影像学专家申宝忠教授指导下学习放射介入学和分子影像学。在省肿瘤医院介入科较早开展腹壁下化疗药盒埋植术,为持续动脉化疗提供可能。在此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苹果提取物抑制Lewis肺癌生长的活体成像研究。2004年起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介入科工作。同年影像学硕士毕业。2006年到日本北海道大学医学院放射介入科研修,专门学习腹部介入治疗。重点对肝癌的介入治疗进行了深入的学习。综合国内外对肝癌的病因、病理、适应症的选择和治疗方法的不同,从而对肝癌的治疗有一全新的认识。在我院率先开展肝动脉置管CT扫描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对肝癌的血流动力学研究,使肝脏肿瘤的诊断有了更有效的方法,对肝脏肿瘤的治疗更有精确性。2007年起,开展外周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包括糖尿病或动脉硬化所引起的动脉闭塞症。2008年,完成我院第一例经皮穿刺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现对肿瘤的综合介入治疗和外周血管疾病的治疗有较丰富的经验。尤其对肝癌的介入治疗有一定的造诣。共发表文章9篇,参编著作2部,参与省部级课题2项。
杨坡 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学术地位:
  中国抗癌协会微创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专业特长:1996年开始从事介入工作,至今已有13年介入工作经验,参与治疗介入病例4000余例。能熟练进行神经、心脏、肿瘤及外周血管的介入治疗。特别是在肿瘤及外周血管介入治疗上经验较多。擅长外周血管介入成形术,对糖尿病足的综合治疗有较深造诣。发表论文共计10余篇,其中《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 combination therapy of Lentinan,multi-electrode RFA and TACE in HCC》已发表于SCI收录杂志《Advances in therapy》。目前承担卫生厅课题1项,参与省部级课题3项。
陈赤丹 副教授 副主任医师
   1983年毕业于牡丹江医学院医学影像学专业,毕业后至今从事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工作。曾先后进修于北医大一院介入科、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介入科。26年来对各种常见及疑难疾病做出正确诊断,开展各种介入治疗手术1800余例。对各种肝癌、子宫肌瘤、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有一定的造诣。对实体肿瘤的125碘粒子植入术、血管成形术业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发表论文15篇,参编著作2部,获黑龙江省新技术应用奖1项,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
邹常咏 副主任医师 医学硕士
   1990年毕业于牡丹江医学院医学影像系,先后在哈铁中心医院及哈医大四院影像科从事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工作近二十年,并于2008年获得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1996年至1997年分别在北京友谊医院及301医院进修学习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技术,并在省内率先参与开展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子宫肌瘤介入治疗技术,其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综合介入治疗技术在国内处领先地位;从1998至今已成功治疗千余例子宫肌瘤患者,并在2000年10月获得黑龙江省科技厅资助的自然科学基金,更加深入的开展了子宫动脉栓塞对子宫肌瘤、子宫、内分泌的影响及其基础研究;2004年在我院率先开展了前入路钳取突出间盘治疗颈椎病及腰间盘突出症,取得了良好效果,并填补了我院空白。现在主要从事介入治疗工作,开展的介入手术大致范围包括:良恶性肿瘤及股骨头坏死的介入治疗、脑血管及周围血管狭窄溶栓及支架置放、前列腺增生支架置放、胆道梗阻及消化道梗阻引流支架置放,输卵管狭窄阻塞再通、颈椎病及腰间盘突出症胶原酶溶解钳取术,急性消化道出血及产后出血栓塞治疗,椎体成形术,以及内照射粒子的植入等,先后发表省内及国家级论文十余篇。
科室设备简介
亚洲第一台先进PETCT+MRI
一、PETCT+MR在肿瘤疾病中的应用:
  1、肿瘤的早期诊断和良恶性鉴别:肿瘤组织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生长迅速、代谢旺盛,特别是葡萄糖酵解速率增高。因此,代谢显像是早期诊断恶性肿瘤的最灵敏的方法之一。如发现肺部单发结节,PET显示代谢明显活跃,则提示为恶性病变。若无代谢增高表现,提示良性病变可能性大,手术的选择就要慎重。
  2、确定各类恶性肿瘤的分期和分级:PET能一次进行全身断层显像,这也是其它显像设备所无法实现的。除了发现原发部位病变,还可以发现全身各部位软组织器官及骨骼有无转移病变,对肿瘤的分期非常有帮助,并提供准确的穿刺或组织活检的部位,协助临床医生制订最佳的治疗方案。
  3、治疗效果评估和预后判断:对肿瘤各种治疗的疗效进行评估并进行预后判断,指导进一步的治疗。
  4、早期鉴别肿瘤复发,对肿瘤进行再分期:PET可以对治疗后肿瘤残留或复发进行早期诊断,并与治疗后纤维化、坏死进行鉴别,同时根据治疗后病灶分布情况进行再分期,CT及MRI等结构信息为主的影像手段很难做到这一点。
  5、肿瘤原发病灶的寻找:通过快速的全身PET/CT扫描,为不明原因的转移性肿瘤寻找原发病灶。
  6、放疗生物靶区定位:帮助放疗科医生勾画生物靶区。例如在肺癌合并肺不张等情况下,放疗师很难判断肿瘤的实际边界,PET将有助于确定代谢活跃的病灶范围,为放射治疗(尤其是精准放疗)提供更合理、准确的定位,降低治疗的副作用。
二、PETCT+MRI在心脏中应用:心肌存活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话题,普遍认为,PET心肌代谢显像的方法,是目前判断心肌细胞活性最准确的方法,称为&金标准&。PET显像可以帮助确定和鉴别坏死心肌与可逆性缺血心肌,对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明显提高搭桥手术的成功率,同时可对术后心功能恢复情况进行预测。
三、PETCT+MRI在神经系统应用:脑代谢显像能准确了解正常情况下和疾病状态下的神经细胞活动及代谢变化,以及不同生理条件刺激和思维活动状态大脑皮质的代谢情况。通过PET直观地了解到人大脑代谢活动情况及各种生理性或病理性代谢变化,并以图像的方式反映出来。
四、PETCT+MRI是一种灵敏度高、准确性好、无创伤的检查手段,对许多疾病(尤其是常见的恶性肿瘤等疾病)具有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的价值。
五、PETCT+MRI检查可一次性全身成像,便于发现全身体内是否存在危险的微小病变。早期诊断可使受检者能真正得到早期治疗而争取达到治愈。同时PETCT+MRI检查也特别适合于判断大脑或心脏是否存在早期缺血、缺氧等代谢功能方面的异常变化,有助于指导受检者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或采取恰当地预防措施。&
640层螺旋CT
  为了提高疾病诊断率,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我院投入巨资为影像科引进了目前世界最先进的640层螺旋CT--东芝全器官覆盖DVCT。该仪器采用新一代探测器(Quantum V ,0.5mm探测器单元)和MegaCool球管设计(MegaCool V)。16厘米宽的探测器设计,可以实现:一圈扫描全脏器覆盖;一次心跳全心采集;一次增强全器官功能检查(包括全器官动脉期、静脉期、动态成像、全器官灌注和分析等)。克服以往CT的扫描过程中平扫-寻找病灶-动床定位-注射对比剂-再扫描等繁琐的工作流程;以及扫描时动床、病人呼吸运动和扫描范围的限制造成的病灶错位、漏扫和移动伪影等。实现心脏、胃肠等运动器官在内的的大范围、全器官的动态容积数据采集和分析,给临床带来前所未有的应用前景。
   东芝Aquilion ONE&CT是应临床的需求发展而来的,具有临床最需要的薄、大、快的特点。薄主要指薄层,即Aquilion ONE采用的是新一代Quantum V探测器,行业最薄的0.5mm量子探测器;大主要指行业最宽的160mm的覆盖范围;快主要指时间短,完成全器官扫描和单圈扫描时间一样,为0.35秒。Aquilion ONE&CT的特点可以用3个一、2个低和0等待来形容。3个一是指一圈扫描全脏器覆盖、一次心跳全心采集、一次增强全器官功能检查;2个低是指低剂量和造影剂,相对于64层,患者检查受照剂量降低了80%;0即零等待。
国内首台具备19F、16O、13C、1H等多核成像能力的飞利浦Achieva3.0T磁共振
  影像科现拥有3.0T磁共振,是全球第一个可应用于全身扫描的超高场磁共振成像仪,3.0T磁共振较普通高场磁共振设备(&2.0T)拥有更高的磁场强度,而且,梯度场强、梯度切换率明显升高,梯度爬升时间显著缩短。3.0T磁共振的最大特点在于可使扫描时间明显缩短,减少了运动伪影,提高了成像质量;在血管成像、动态增强及功能磁共振成像方面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同时,由于相应检查时间缩短,病人的耐受情况也大为改善;此外,3.0T磁共振所获得的图像质量也更高,这将有利于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分析。该设备除进行常规磁共振检查外,还能微小病变早期发现、脑形态与功能代谢研究、腹部器官多期动态扫描、心肌缺血灌注研究、全脊柱扫描、全身多部位血管成像及全身肿瘤筛查等多项临床项目。
   3.0T磁共振在神经系统的解剖、功能等高级临床应用中具有更大价值,能使神经中枢反射区的准确定位成为可能,为脑外科手术的术前定位和术后功能恢复评估开创了一片最新的领域。3.0T磁共振无需注射造影对比剂,即可获得细致的脑血管及头颈部血管图像,配合MR对比剂的使用,可进一步增加其敏感性及特异性,为脑缺血病例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了依据。此外,3.0T磁共振对炎症、水肿、肿瘤良恶性等的鉴别,对关节软骨与韧带损伤、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半月板损伤、软组织肿瘤、血液病及恶性肿瘤骨髓侵犯等的显示更是其它影像学检查所无法比拟的。
64排螺旋CT
  TOSHIBA AQUILION 64是东北地区首台64排螺旋CT,具有最小扫描层厚薄(可达0.5mm),采集信息量大,扫描时间缩短,运动性伪影小及对比剂用量低,三维重建图像质量高等特点。更具有曲面重建、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表面遮盖技术、容积再现、仿真内窥镜等强大技术,能为临床提供丰富的信息,使得临床医生能够通过直观的影像对病变进行任意角度立体定位,迅速准确地对疾病作出诊断。
主要临床应用:
   心脏CTA 能早期发现冠脉软斑块、冠脉狭窄、钙化等病变;可以对支架、搭桥术后搭桥血管情况以及心功能作出评价。尤其心脏CTA属于非创伤性,通过迅速快捷地检查阻塞动脉,筛选出心脏病发作的高危患者,从而免除不必要的心脏导管治疗。
  头CTA 脑血管MIP图像真实性好,清晰度高,三维重建图像可以多方位、多角度观察,对病变精确定位,头CTA在颅内血肿、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狭窄等疾病的诊断中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颈部血管成像 颅外段颈动脉疾病,尤其是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是缺血性脑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能够及时早发现颈动脉狭窄,适时地实行内膜切除术可以显著地降低缺血性脑病的发病率。
  肺血管成像 肺血管疾病,尤其是肺栓塞以及中央型肺癌严重影响着病人的处理和预后,MSCTA在这些疾病的诊断中有积极的作用。
下肢血管成像 扫描速度更快,解剖覆盖面广,对比效应大,可以准确显示下肢动脉主干狭窄和闭塞、动脉瘤、动脉损伤性疾病
  骨关节成像 由于其良好的对比及三维重建效果可以很好地显示骨关节及其软组织的关系。
  仿真内窥镜 可以很好地显示胃肠道粘膜、肿瘤形态、溃疡形成和狭窄、息肉、炎症及克隆病,对诊断均有一定价值。
  此外,64层螺旋CT在脑灌注、仿真支气管镜、心功能分析、肝灌注,腹腔、盆腔占位性病变、四肢血管静脉的成像等方面的应用也很广泛,在疾病的诊断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3 台 1.5T 环保磁共振仪
  医学影像科拥有2台世界先进的1.5T环保磁共振仪。具有成像速度快、组织对比度及空间分辨率清晰、动态扫描准确等特点。适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的各种疾病、颈、胸、腰椎病、腹部及盆腔各脏器疾病的精确诊断,同时还对股骨头坏死的早期发现及全身各关节软组织损伤极为敏感。在临床应用方面可以在无创伤、无痛苦、无需注射造影剂的情况下进行磁共振血管成像、胰胆管水成像、尿路造影、脊髓造影、弥散功能成像。特别脑血管成像及弥散功能成像可以超早期诊断脑梗塞的发生,对脑梗塞等疾病的早期发现及愈后提供极高的指导价值。
咨询电话 320排CT室:; 64排CT室:; 16排CT室;
3.0T核磁共振室:; 1.5T核磁共振室:; X光室:
介入血管科简介
  科室简介: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介入科是成立于2004年。科室的治疗范围主要包括对各种良、恶性肿瘤的综合介入治疗和外周血管疾病的微创治疗等。我科是国内最早开展介入诊疗的科室之一。科室以黑龙江省医学影像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研究生导师申宝忠教授为首,开展针对各种良、恶性肿瘤和外周血管疾病的各项诊疗、教学及科研工作。科室自成立以来,已实施各种疾病的介入诊治八千余例次,居全省领先地位,开展新技术项目二十余项,其中有两项为国内外首创。我科自建科以来为省内外多家医院培养了介入治疗医生二十余人,培养博士研究生及硕士研究生三十余名。主编了全国医学院校音像教材《肿瘤的介入治疗》(由卫生部教材办监制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及国家统编教材《介入放射学》,参编全国首部八年制《肿瘤学》教材(由卫生部教材办监制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标志着哈医大四院介入科在肿瘤介入诊疗方面已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科室构成:哈医大四院介入科由介入病房、介入门诊、导管室构成,现有床位45张,工作人员20余人,有专业的医生、护理及技师队伍。介入病房由本专业权威医生严格管理,保证住院患者的诊疗质量。介入门诊位于新门诊四楼,每天有专业医师出诊,每周定期有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出诊,保证每位就医患者得到满意的服务。导管室即介入手术室,位于外科大楼一楼,现有两名主管护师及两名技师,保证导管室的日常工作及设备使用。
  医生队伍:哈医大四院介入科现有医生八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二人,其中博士生导师一人、硕士生导师一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五人;主治医师一人;特聘主任医师一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三人,具有硕士学历两人。
  科学研究:
  科研项目:
  申宝忠教授获09年度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立项,资助金额:430万&
  申宝忠教授获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金额: 30万
  李任飞副教授获09年度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金额:5万&&
  杨坡副教授获08年黑龙江省卫生厅立项一项&&
  杨坡副教授获2010年黑龙江省教育厅立项一项
  申宝忠教授获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准经费260万元
   获奖情况(部分):
 1、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模型活体分子成像研究
   2005年黑龙江省第九届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 一等奖
  2、抗血管生成剂和热化疗与肿瘤组织VEGF及bcl-2表达
   2005年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 二等奖
  3、食管内支架与腔内近距放射治疗联合应用
   2004年黑龙江省医疗卫生新技术应用&&&&&&&&&&&&&&&&& 一等奖
  4、抗血管生成剂和热化疗与肿瘤组织VEGF及bcl-2表达
   2005年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 二等奖
  5、胃癌局部动脉内灌注化疗的基础实验及临床应用
   2004年黑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 二等奖
  6、磁共振引导下的肿瘤消融术
   2004年黑龙江省医疗卫生新技术应用&&&&&&&&&&&&&&&&& 二等奖
  7、经动脉化疗栓塞结合经皮微波凝固治疗肝癌
   2001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新技术成果奖&&&&&&&&&&&&& 三等奖
  专利:光学活体成像系统(zl-.1)
  教学情况:
   研究生教育
    博士生教育
    硕士生教育
   本科生教育
  临床医疗: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介入科是一个独立的、有鲜明特色的临床科室。目前介入病房有45张床位,导管室(介入手术室)配备了世界最先进的PHILLIPS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FD20),拥有国际、国内著名介入放射学专家,具有雄厚的介入治疗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良恶性肿瘤、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等的微创治疗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某些项目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具体来说,本科开展的介入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肿瘤的动脉化疗/栓塞
上图A为肝癌介入术前,箭头所示即为肿瘤,可见供血动脉异常丰富;
图B为介入化疗栓塞术后,箭头所示肿瘤供血动脉被完全栓塞
图A:肝血管瘤肝动脉造影示肝血管瘤呈&树上挂果征&(白圈)&
B:肝动脉栓塞后血管瘤的供血动脉被阻断
图A:子宫肌瘤介入栓塞术前& 图B:子宫肌瘤介入栓塞术后
  此法为一种局部化疗,其优点是将3~5F(直径1~1.6mm)的导管送至最靠近肿瘤部位的肿瘤供血动脉注射化疗药物,化疗药物剂量大大低于全身化疗,而肿瘤部位的化疗药浓度大大高于静脉化疗,全身其它部位的肿瘤化疗药的浓度明显低于静脉化疗,故而在提高疗效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全身化疗毒性,减少并发症。同时,可对肿瘤供血动脉进行栓塞,使肿瘤缺血坏死,从而降低甚至消除肿瘤对机体的威胁。
   目前我们已开展了肝癌、肝血管瘤、子宫肌瘤、胃癌、肺癌、胰腺癌、结肠癌、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卵巢癌、胸膜间皮瘤、局限期的恶性淋巴瘤、骨肉瘤、各种对化疗敏感的转移瘤等肿瘤的动脉化疗和/或栓塞。肿瘤的动脉化疗栓塞也可作为外科手术前的辅助化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转移率。
  2、肿瘤消融治疗
(1)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
   RFA是指在医学影像导引下,经皮将消融电极深入肿瘤组织中,利用高频电流的物理原理,在治疗区域内转化为热能,得到破坏肿瘤以至根治为目的的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其特点是微创、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
  原理:射频消融作为一种物理消融方法,其治疗的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 &10kHz)使活体中组织离子随电流变化的方向产生振动,从而使电极周围有电流作用的组织离子相互摩擦产生热量。在局部温度达到45~50℃时,组织脱水,活体细胞蛋白质变性,细胞膜崩解;达到70℃时,组织产生凝固性坏死;100℃时,局部组织开始炭化。RFA电极在局部组织中位点的温度可升高到90℃以上,保证相应消融的肿瘤组织完全坏死。
上图A为肝癌射频消融术中;
图B为射频消融术后三个月,病人复查,见肿瘤坏死明显
(2)经皮酒精注射治疗(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PEI)
   经皮酒精注射治疗,又称酒精消融术,属于化学消融,它是在影像技术的指导下,通过安全有效的介入途径进入肿瘤病变内,然后实施注射酒精治疗。
  酒精作用机制:①使癌细胞变性、脱水和凝固,直接破坏癌细胞使肿瘤坏死,继而纤维化;②破坏恶性肿瘤细胞所产生的大分子生物活性物质(如肿瘤血管生成因子等);③促进肿瘤血管内血栓形成产生继发性杀伤效果。
 3、放射性粒子植入术
A: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肺癌病灶内(箭头所示为粒子)
B:125I放射线粒子植入术后一个月复查示肿块明显缩小
  放射性粒子植入术近距离治疗肿瘤,即在医学影像设备(如CT、超声、MR等)的引导下,通过经皮穿刺的方法,将放射性粒子125I植入至肿瘤内部,使其持续释放&射线照射肿瘤组织并将其杀灭。与常规放疗相比,由于粒子放射半径仅4mm,所以对周围正常组织几乎没有任何损伤,较少引起并发症,故而显示了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适宜粒子植入治疗的病种十分广泛,包括脑胶质瘤、脑转移瘤、鼻咽、口咽癌、舌癌、肺癌、胸膜间皮瘤、乳腺癌、胆管癌、肝癌、前列腺癌,妇科肿瘤、软组织和骨肿瘤等。其中,我科在肺癌、肝癌、前列腺癌、妇科肿瘤、骨软组织肿瘤、胆管癌等疾病的治疗甚为突出。
所属类别:
诊断相关科室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门诊导诊:9;576617
门诊部:576607
地 址:哈尔滨市南岗区颐园街37号
邮 编:150001
页面版权: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学影像诊断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