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的治疗强化治疗向预混胰岛素的治疗转换后,计量...

您的位置: &
预混胰岛素转为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
摘 要:目的前瞻性观察应用预混胰岛素治疗效果不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转为甘精胰岛素加口服降糖药(OAD)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并探讨其中血糖达标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70例应用预混胰岛素治疗效果不佳(包括血糖不达标,低血糖发生,治疗依从性差)T2DM患者,停用预混胰岛素,改为甘精胰岛素加OAD治疗。观察24周,根据血糖调整甘精胰岛素及OAD剂量和种类。观察转换前后血糖和空腹、餐后2 h C肽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血糖事件、体重及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 (1)患者空腹血糖由转换前(7.64±1.36)mmol/L降至转换后(5.57±1.21)mmol/L,餐后2 h血糖由转换前(12.07±1.17)mmol/L降至转换后(8.94±1.56)mmol/L,HbA1C由基线时(8.28±1.24)%下降至(6.83±1.09)%(P〈0.01)。(2)无严重低血糖发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胰岛素用量由入组前(30.20±9.93)U降至(16.38±5.15)U,用量明显减少(P〈0.01)。(4)治疗满意度调查评分指标改善(P〈0.05)。(5)治疗终点24周时HbA1C〉7%与HbA1C≤6.5%患者相比,病程更长,基线HbA1C水平更高,基线2 h C肽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线HbA1C≤10%的预混胰岛素治疗效果不佳的T2DM患者转为甘精胰岛素联合OAD治疗后血糖达标率上升,未引起低血糖及体重增加,治疗满意度提高。基线HbA1C水平、糖尿病病程和基线餐后2 h C肽水平是影响基础胰岛素联合OAD疗效的主要指标。
优质期刊推荐来源:《四川医学》2011年第07期 作者:王平;李世云;
预混胰岛素剂型和剂量量化选择探讨
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理论依据逐步发展,广大基层医务人员或非糖尿病专科医生和糖尿病患者对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逐步接受,胰岛素的应用越来越广[1]。虽然胰岛素治疗的方案很多,对基层医务人员和非糖尿病专科医生来讲,在胰岛素强化治疗中方案基本都是4次即3餐前短效加睡前中效胰岛素方法强化治疗并摸索大致用量,然后按照经验换成预混胰岛素两次注射。在面对有30%短效胰岛素(R I)加70%中性胰岛素(NPH)和50%R I加50%NPH这两种剂型的预混胰岛素,要从4次注射胰岛素向2次转换时,临床医生会遇到究竟选用何种预混胰岛素,转换成预混后的胰岛素用量是多大等问题。本文采用每天5次皮下胰岛素注射方法对预混胰岛素剂型选择和计量估计进行探讨,为基层医生或非糖尿病专科医生使用胰岛素提供更方便的方法,报告如下。1资科与方法1·1一般资科:我院2006年12月~2008年6月收治住院2型糖尿病(符合1999年WHO标准)患者需用胰岛素治疗但是无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共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5次皮下胰岛素注射组(Fi组)和4次皮下胰岛素注射组(Fo组)各60例。Fi组男41例,女19......(本文共计3页)
相关文章推荐
《上海医药》2012年08期
《药品评价》2013年11期
《吉林医学》2013年28期
《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1年04期
《淮海医药》2007年05期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8年12期
《药品评价》2012年31期
《黑龙江医学》2014年08期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医学临床研究》2007年03期
《中国糖尿病杂志》2010年09期
《临床荟萃》2012年04期
《药品评价》2012年31期
《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年06期
《中国伤残医学》2013年09期
《糖尿病天地(临床)》2013年08期
《现代医药卫生》2013年21期
《实用糖尿病杂志》2010年03期
《新疆医学》2012年12期
《中华全科医学》2013年01期
主办:四川省医学会
出版:四川医学杂志编辑部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胰岛素治疗方案的选用
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受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如葡萄糖、乳糖、核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素等的刺激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
先分泌的是由84个氨基酸组成的长链多肽—胰岛素原(Proinsulin),经专一性蛋白酶——胰岛素原转化酶(PC1和PC2)和羧肽酶E的作用,将胰岛素原中间部分(C链)切下,而胰岛素原的羧基端部分(A链)和氨基端部分(B链)通过二硫键结合在一起形成胰岛素。
成熟的胰岛素储存在胰岛β细胞内的分泌囊泡中,以与离子配位的六聚体方式存在。在外界刺激下胰岛素随分泌囊泡释放至血液中,并发挥其生理作用。
胰岛素的分泌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帮助维持空腹血糖正常而分泌的胰岛素,称为基础胰岛素,别一部分则是为了降低餐后血糖升高、维持餐后血糖正常而分泌的胰岛素,称为餐时胰岛素。
餐时胰岛素的早时相分泌控制了餐后血糖升高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其主要的作用是抑制肝脏内源性葡萄糖的生成。
通过该作用机制,血糖在任何时间均被控制在接近空腹状态的水平;餐后血糖的峰值在7.0&mmol/L以下,并且血糖水平高于5.5&mmol/L的时间不超过30分钟。1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糖尿病之前,大部分患者胰岛β细胞发生自身免疫性破坏,导致餐时和基础胰岛素分泌均减少。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异常进展缓慢,常常表现为外周胰岛素抵抗,但是也同时存在胰岛素一相分泌减少,因而可以出现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升高的情况。
最终,餐后血糖水平可达到非糖尿病的生理状态时的4倍,并且在进餐后血糖升高持续数小时,以至于在下一餐前仍然显著升高。
胰岛素由胰岛素降解酶(Insulin
Degrading Enzyme, IDE)降解。胰淀素和β淀粉样多肽也是IDE的底物。
1869年Paul
Langerhans(保罗·兰格尔汉斯,日-日)首次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胰岛,随后Edouard
Laguesse(爱杜亚·拉基氏)提出胰岛可以分泌某种物质,可能与消化相关。
1889年Oscar
Minkowski(奥斯卡·闵考斯基,)和Joseph von
Mering(约瑟夫·冯·梅林)在狗的胰脏移除实验中发现,其尿液中存在糖分,从而首次将胰脏与糖尿病联系在一起。
1901年Eugene
Opie(尤金·奥培)提出糖尿病是由于胰岛部分或全部损坏所导致的。
1921年Sir Frederick
Grant Banting(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日 - 日)与John
Macleod(约翰·麦克劳德)合作首次成功提取到了胰岛素,并成功地应用于临床治疗,两人也因为发现胰岛素而获得了192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1921年5月,班廷(右,Frederick
Banting)与贝斯特(左,Charles
Best)进入正式工作状态。(图为与408号糖尿病牧羊犬合影)本照片收藏于:多伦多大学,多伦多档案馆,弗雷德里克·班廷和查尔斯,A1(53)
1926年首次从动物胰脏中提取到胰岛素结晶。
1955年Frederick
Sanger(弗雷德里克·桑格,日-)首次阐明了胰岛素分子的氨基酸序列(即一级结构),其本人也因此获得了195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65年,在王应睐的领导下,中国科学家邹承鲁、杜雨苍、汪猷、邢其毅、钮经义、龚岳亭等人最早成功合成胰岛素。
1969年Dorothy Mary
Hodgkin(多萝西·玛丽·克劳福特·霍奇金,日-日英国女生物化学家,1964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博士用X射线晶体学方法首次成功解析了胰岛素的晶体结构。
1971年和1972年多名中国科学家在北京共同解析了胰岛素的2.5埃和1.8埃分辨率的晶体结构,其中后者被霍奇金博士称为是当时最为精确的胰岛素结构。
胰岛素按照化学结构和来源可分为: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
按作用时间的特点可分为: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包括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和预混胰岛素(预混胰岛素类似物),临床试验证明,胰岛素类似物在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和减少低血糖发生的危险性方面优于人胰岛素。
中国2型糖尿病的特点:与胰岛素抵抗相比,β细胞功能减退更为严重;单纯空腹血糖升高的比率相对较小;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开始胰岛素治疗时,血糖控制已经很差,HbA1c(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高。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指南指出,使用最大剂量口服药物治疗,HbA1c仍>7.5%时,应考虑开始胰岛素治疗。
IDF和我国的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建议HbA1c要控制在6.5%以下。
美国糖尿病学会(ADA)与欧洲糖尿病学会(EASD)指南均建议,在生活方式干预和口服糖尿病治疗后,如果血糖控制仍不满意,应尽早开始胰岛素治疗,且首选基础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合用。
若此疗法仍不能控制血糖,根据该指南的治疗线路图,建议在此基础上在就餐时再加用速效胰岛素。
不同胰岛素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
1、基础胰岛素治疗,晚睡前注射NPH或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一天一次注射。
2、同时兼顾基础和餐后血糖治疗。
3、预混人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
(1)预混人胰岛素bid(每日二次)或预混胰岛素类似物tid(每日三次)。
(2)基础-餐时强化治疗,三餐前使用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短效人胰岛素+睡前基础胰岛素。
4、胰岛素泵治疗。
应用一天一次基础胰岛素注射的原理:针对空腹血糖,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全天血糖一天一次或两次注射,病人顺应性强。
应用一天多次基础餐时胰岛素注射的原理:短效/速效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中长效胰岛素控制基础血糖。
应用一天两次预混胰岛素的原理:可以同时兼顾空腹及餐后血糖。
研究数据显示,这种治疗方案疗效优于强化口服药治疗,疗效优于一天一次基础胰岛素治疗,可以作为简单的胰岛素起始治疗方案。
在多中心、随机、开放性、平行组研究表明,对口服药治疗不达标的患者使用胰岛素类似物双相门冬胰岛素30(诺和锐30)治疗,可使76%的患者达到HbA1c<7%的目标。该研究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天津和广州等地大医院进行。
研究结论:诺和锐30每日两次治疗,是口服药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初始治疗有效和安全的选择。
新笔芯更方便血糖控制。
与每日两次注射相比,每日三次注射可以作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方案,同时此方案并不增加低血糖风险、胰岛素剂量和体重。
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及时开始胰岛素治疗。胰岛素类似物更接近生理性胰岛素分泌。
多样化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可以给患者带来更多益处。
对于不同的患者选择更合适的胰岛素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当血糖控制不满意时,应及时调整胰岛素治疗剂量和治疗方案。&
不容忽视的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
随着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制剂的兴起与发展,药物注射已经成为糖尿病治疗不可或缺的手段。
然而,研究数据表明,成人中肌肉注射发生率为12%-34%,2/3以上的患者在每次就诊时未接受皮肤检查,几乎1/3的患者从未进行过注射部位的检查。
这些数字的背后体现了临床医疗护理人员(HCP)对糖尿病注射技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现状,使得患者在获益于糖尿病药物注射的同时,面临降糖效果不佳或严重低血糖的风险。
事实上,纠正注射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或许能为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提供一条血糖控制捷径。
雅典第3届注射技术研讨会推出的第3版全球糖尿病患者药物注射技术新推荐,规范了注射技术的种种细节问题,并将推荐建议进行分级[A为强烈推荐、B为推荐、C为尚未决定的问题;1为至少具备1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2为至少具备1项非随机(或非对照或流行病学)临床研究,3为以大量患者经验为基础的专家意见共识],从而使推荐建议更具循证医学价值。
多姿多彩的预混胰岛素
所谓的预混胰岛素就是:一种短效胰岛素与另外一种中效胰岛素,按照固定比例混装后的制剂。
它提供一种双时相的胰岛素剂型(基础+餐前)。
用以简化注射的程序,减少注射次数,增加治疗顺应性。
一、原理:
强化治疗的简化需求。
传统的强化治疗3R1N。一天注射四次。
三次短效提供三餐的血糖控制。
睡前的中效提供夜间血糖控制。
很是麻烦和痛苦。
胰岛素应用中大家发现,短效和中效胰岛素混合以后,胰岛素的吸收呈现为双峰状。
就是一针顶2针,这样中午和睡前就不用单独注射了。
患者中午不用注射,到点按时吃饭就行了。
极大地改善了治疗的顺应性。
而中短效胰岛素按固定比例提前混装的剂型,就是预混胰岛素。
由于预混胰岛素的方便,极大降低了胰岛素应用的门槛。
成为很多初级胰岛素应用者的首选。
但是,由于剂型的限制和注射次数的减少,部分较重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会不满意,这样就推动市场发展,产生了更多的胰岛素预混剂型以提供给不同的病人。
二、预混胰岛素的种类
30R:30%重组人胰岛素(常规人胰岛素)和70%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中效人胰岛素)的混合物,常见的有:
诺和灵30R:精蛋白锌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30R。
优泌林70/30:30%重组人胰岛素(常规人胰岛素)和70%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中效人胰岛素)的混合物。
甘舒霖30R:30%重组人胰岛素(常规人胰岛素)和70%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中效人胰岛素)的混合物。
万邦林30R:本品是猪胰岛素制剂,短效和中效猪胰岛素混合物的混悬液,含有30%中性猪胰岛素和70%低精蛋白锌猪胰岛素。
诺和锐30(30%可溶性门冬胰岛素和70%精蛋白门冬胰岛素)
优泌乐25(赖脯胰岛素25%,
精蛋白锌赖脯胰岛素75%)
优泌乐50(赖脯胰岛素50%,
精蛋白锌赖脯胰岛素50%)
以上剂型均有瓶装(每毫升40u),笔芯装(每毫升100u较常用),还有部分一次性的特充笔芯(操作简单,利于新手,或短期应用的病人)
三、锐30与30R的差别
诺和锐30有以下特点:
吸收,起效更快:可以进餐前后注射,等待时间减少。部分不稳定进餐的人安全了。
峰值水平更高:可以较少的剂量取得较好的早晚餐后血糖控制。
对餐后的效果相当于50-60R的效果。
降低血糖的作用更显著。
基础部分的作用时间两者相似:但是临床上感觉,锐30确实可以达到14小时的作用,一般的空腹血糖控制较好。
较少的低血糖:尤其半夜低血糖少。
四、锐30的TID与BID
锐30,一天两次的效果比30R一般来说效果明显好。
但是对于一些血糖较高,胰岛功能很差的人。
中午餐后往往控制较难。
此时一般的治疗是加口服药。
但是如果不愿加药或不能加药,根据我们的经验,一天三餐前注射是一种简单和效果极佳的选择。
其低血糖发生率并不高。
有不少的患者有疑问?
中午加用锐30,其中效部分与其他点位的注射重叠太多,不好控制,剂量不好办,危险大。
其实这是用药的一个误会。
所有的预混胰岛素多次注射,均是一种动态平衡。
例如:早餐前的中效部分,可以影响早,中,晚,三餐后,并对夜间血糖也有一定影响。
晚餐前的中效可以影响夜间血糖和早餐后血糖。
至于影响的力度,取决于注射的剂量和吸收的快慢。
Tid注射只不过让这个状态更复杂了。
但是只要掌握住一个原则:
1、血糖的良好控制
2、没有低血糖。一切就够了。
Bid注射,中餐前注射单纯的诺和锐最好了。
但是患者容易搞错。
同时,不是每个医院均有齐全的制剂。
Tid注射:中餐的剂量:主要作用是减少早餐中效,晚餐短效。
自然减少了早晚餐前的剂量,利于减少午餐前,午夜时的低血糖。
Tid改用bid时,也要将剂量分给早晚。
五、诺和锐30与优泌乐25的差别
这两种药效果,原理均相近,但是还是有一些细微差别。
现在用一种表格表示一下他们的差别。
表一:早晨注射40u胰岛素
早餐超短效胰岛素
中餐中效量
表二:早餐前超短效胰岛素为10u
午后增加量
午后增加比例
表二是较常见的胰岛素剂量调整方式,可以看出,相同的早餐短效用量可以增加20%以上的中餐胰岛素。
这样其对于午餐后的控制肯定要好。
表一提示:总量相同的胰岛素用量,锐30,比乐25多了20%的短效,早餐后的控制肯定要强。
乐25,BID注射,是一种精巧的舞蹈,需要使用者的细心调控,精心处方。
所以一般需有专科医生调控。
锐30,犹如自动相机,TID注射简单实用,更适合初学者,或会诊时使用。
他们均是一种良好的制剂,起到类似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效果。
六、乐25与乐50
看到上面的图表,大家一般容易理解了。
乐25主要一天2次的注射
乐50主要一天3次的强化治疗。
很多非专业医生经常质疑内分泌科,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胰岛素品种?
混乱不堪!
大家经常的误会就是将糖尿病看作一种病。
其实糖尿病是一类血糖增高疾病的混合体。
就是糖尿病包括了很多种血糖增高的病变。
由于病变有极强的异质性,治疗自然不一样。
这类病变的终极降糖一般均要用胰岛素。
但是用量,种类有着天壤之别。
这样就诞生了丰富多彩的胰岛素品种。
就像不同的战争需要不同的武器一样。
同时,糖尿病不同于很多疾病,它是一种慢性的,需要患者密切参与的病变。
对于疾病的控制,患者从费用,时间,注射疼痛容忍度,注射技能,监控能力上均有明显差别,这样就要求我们建立起个性化的胰岛素治疗方案。自然需要不同的胰岛素品种。
所谓的萝卜白菜,各有一好。
只要你要的血糖控制目标能达到,一切就好。
糖尿病规范注射
针头长度:儿童和青少年&
儿童和青少年应使用5或6
mm针头,每次注射都应捏起皮肤皱褶。(A1)
mm针头时可采取呈角度进针(45°)以替代捏皮。(A1)
从医学角度没有理由在儿童和青少年患者中推荐使用长度超过6
mm的针头。(A2)
mm针头(选用注射器的患者),则应捏起皮肤皱褶或以45°注射,也可选择针头缩短器(在有针头缩短器的地方),或在臀部注射。(A1)
注射时应避免按压皮肤出现凹陷,防止针头刺入过深而进入肌肉组织。(B3)
只有当皮肤皱褶捏起的时候才能进行上臂注射,这必须由第三方来完成。(A3)
针头长度:成人
mm 针头适用于所有成人患者,包括肥胖患者,注射时通常无需捏起皮肤皱褶。(A1)
成人患者采用短针(5或6
mm)注射时,应使针头与注射部位的皮肤表面呈90°进针。(A1)
在四肢或脂肪较少的腹部进行注射时,应采用45°注射或捏皮注射。(A2)
从医学角度没有任何理由在成人中推荐使用长度超过8
mm的针头。初始治疗应采用较短的针头。(A2)
使用长度≥8
mm 针头的患者,为避免肌肉注射,应捏皮注射或以45°注射。(A2)
关于注射过程
减轻注射疼痛的方法包括:室温储存正在使用的胰岛素;若使用酒精消毒皮肤,应于酒精彻底挥发后进行注射;避免在体毛根部进行注射;选用直径小、长度较短的注射针头;每次注射都更换新的注射针头。(A2)
进针时应快速刺入皮肤,随后缓慢推入药物直至活塞(注射器)或拇指按钮(注射笔)完全被按压到底。(A3)
注射前后按摩注射部位可加快药物吸收,但通常不推荐使用这种方法。(C3)
人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的注射
应避免中性鱼精蛋白胰岛素(NPH)肌肉注射,因为这样可以导致快速吸收,引发严重低血糖。(A1)
当NPH作为基础胰岛素时,其首选注射部位是大腿和臀部,因为NPH在这些部位吸收最慢。
若有可能,NPH应在睡前给药,而不是在晚餐前,这样可降低夜间低血糖风险。(A1)
腹部是可溶性人胰岛素(正规胰岛素)的首选注射部位,因为腹部吸收最快。(A1)
可溶性人胰岛素在老年人中吸收速率减慢,因此当需要快速起效时不宜使用此类胰岛素。(B2)
早晨,常规胰岛素/
NPH的预混制剂应注射于腹部,以加快短效胰岛素吸收,便于控制早餐后血糖波动。(A1)
晚间,任何含NPH的混合胰岛素应注射于大腿或臀部,从而延缓吸收,减少夜间低血糖发生。(A1)
皮下脂肪增生
患者每次就诊时,护理人员都应检查其注射部位,尤其对于已出现皮下脂肪增生的患者。
每个注射部位至少每年检查1次(儿童患者最好每次就诊时都检查)。应教会患者对注射部位进行自我检查,并培训他们如何识别皮下脂肪增生。(A2)
用墨水笔在皮下脂肪增生部位相对的两个边缘(在正常和“橡胶样”病变的交汇处)进行标记,测量并记录病变的大小以便长期随访。
对于肉眼可见的脂肪增生,应拍照以便长期随访。(A3)
在脂肪增生组织恢复正常(需要数月至数年)之前,不得在该区域进行注射。(A2)
由脂肪增生部位转换至正常组织进行注射时,通常需要减少胰岛素剂量。实际减少的剂量因人而异,减量应在频繁测定血糖水平的指导下进行。(A2)
目前预防及治疗脂肪增生的最佳策略包括:选择纯化的人胰岛素、每次注射时进行部位轮换、采用较大的注射区域以及不重复使用针头。(A2)
胰岛素类似物和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的注射
肠促胰素是人体内一种肠源性激素,在进食后,该类激素可促进胰岛素分泌,发挥葡萄糖浓度依赖性降糖作用。
肠促胰素主要由GLP-1和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GIP)组成,其中GLP-1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利拉鲁肽Victoza(liraglutideInjection)注射液(人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一般描述:Victoza含利拉鲁肽(liraglutide),人GLP-1的一种类似物和作用如同一种GLP-1受体激动剂。
利拉鲁肽的多肽前体,通过一种工艺过程生产其中包括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重组DNA的表达,已被工程化,与在34位赖氨酸被精氨酸取代的天然人GLP-1是97%同源。
通过附着一个C-16脂肪酸(棕榈酸palmitic
acid)与一个谷氨酸连接物(spacer)连接在多肽前体26位处遗留的赖氨酸残基上制成利拉鲁肽。
利拉鲁肽的分子式为C172H265N43O51而相对分子质量是3751.2。结构式(图1)为:
艾塞那肽Byetta(Exenatide
Injection)注射液(人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exendin-4()(Gila
monster)39Exendin-3,cAMP。Exendin-4-1(glucagon-likepeptide1GLP-1)
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可在任何注射部位给药,因为其吸收率不具有部位特异性。(A1)
虽有研究表明,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在脂肪组织和静息肌肉的吸收率相似,但仍不能肌肉注射此类药物。
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在运动状态的肌肉中的吸收率尚未研究。(A2)
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可在所有常用注射部位进行注射,但有待更深入的研究。(B2)
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绝对不能肌肉注射,以免发生严重低血糖。
必须向那些在注射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后进行体育运动的患者进行低血糖警告。(A1)
GLP-1制剂的注射应遵循现行胰岛素注射推荐意见中关于针头长度和部位轮换的要求,但有待更深入研究。(A2)
新近完成的第2次全球注射技术现状调研显示,在488例中国胰岛素使用者中,90%以上对注射技术掌握不到位,影响胰岛素吸收。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将设立“糖尿病规范注射日”(每年11月7日),从而推广正确的注射技术,提高药物注射治疗效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老年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安全性比较(1)
&来源:读书人&【读书人网():综合教育门户网站】
【关键词】胰岛素强化治疗;老年糖尿病;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强化胰岛素治疗是临床常用的控制血糖的方法,但老年糖尿病血糖波动大,低血糖发生率高。而强化降糖会导致低血糖。国内外研究表明〔1,2〕,胰岛素类似物与普通人胰岛素比较,可减少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但对
【关键词】& 胰岛素强化治疗;老年糖尿病;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强化胰岛素治疗是临床常用的控制血糖的方法,但老年糖尿病血糖波动大,低血糖发生率高。而强化降糖会导致低血糖。国内外研究表明〔1,2〕,胰岛素类似物与普通人胰岛素比较,可减少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但对于老年糖尿病的应用报道较少。本实验比较四种胰岛素强化降糖的方法,并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技术,观察老年糖尿病患者强化胰岛素治疗后24 h血糖谱变化和低血糖情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58例2008年1月至2009年7月住院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空腹血糖>8.0 mmol/L,早餐后2 h血糖>13 mmol/L),排除严重感染、严重肝肾疾患及心功能不全、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甲状腺功能异常者。经饮食、运动及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后,血糖仍不达标的患者。病程为8个月~15年,年龄65~85岁。  1.2 方法  对入选患者进行糖尿病饮食及运动教育,停用所有降糖药物。测定空腹血糖(F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根据血糖情况分组。将FPG>9.5 mmol/L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15例,给予胰岛素泵治疗。B组13例,给予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加长效胰岛素类似物。C组15例,给予普通人胰岛素加中效胰岛素。而8.0 mmol/L≤FPG<9.5 mmol/L的患者分到D组,共15例,给予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根据体重指数(BMI)给予胰岛素初始用量,BMI>25 kg/m2者胰岛素总量设为0.6 U/kg;BMI≤25 kg/m2者胰岛素总量设为0.4 U/kg,胰岛素泵剂量按基础与追加量1∶1,短效与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比例为1∶1;普通与中效胰岛素为3∶2∶2∶3;预混胰岛素组2∶1。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FPG 6.0~7.0 mmol/L,餐后血糖8.0~10.0 mmol/L视为达标,应用CGMS技术监测72 h血糖情况,并记录低血糖即血糖≤3.9 mmol/L的例数。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3.0分析。
(作者:读书人网友 编辑:kind887)
本文网址:
关于的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胰岛素的治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