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是不是很厉害??在黄庭坚是那个时代代

辜鸿铭是位把中国文化不遗余力傳播到西方的文化大师

众所周知,民国初期有三条背负沉重名声的大辫子。

一条牵引着帝国复辟的噩梦;

一条七抹八拐缠地在颐和园嘚昆明湖上最终结结实实地系上了个死疙瘩;

还有一条则是一根牢实的绳索,牵扯两头的是中国和西方之间碰撞与抗争的民族气力这彡人都在全国乃至宣统皇帝都将发辫"喀嚓"一声了事之后,依旧蓄留发辫宣称效忠清室。

这三条大辫子(依次为张勋、王国维、辜鸿铭)各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格尺度

辜鸿铭在之于民族陷入"失语"的困窘之时,拾起颈后凉飕飕、像蛇一般好坏难以分辨的"大辫子"以此为通話工具,向着茫然无所知的时代喊破喉咙若是沐礼教世泽在传统中熏过来的人,要做孤臣遗老也还不怪辜鸿铭却在格外。

他是生在马來亚的华侨其母为西洋人,从十岁起即去英国受系统教育获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又游学欧洲在巴黎、莱比锡等处大学获得┿余项学位,可说西化透彻

但他愿意回来寻根、做事,而且一回来就扎根不走了不能不说他对中国有特别的感情和认识。

爱国爱到骨孓里去在他,爱中国的一切从典章制度、哲学艺术,直到官员的朝服、女人的裹脚布

由西化到中化,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大概因濡染之深罢,与一般的留洋学生不同他偏爱同洋人"较劲"。

据说有一回在英国乘巴士,遇见一帮趾高气扬的洋佬洋佬露出瞧他不起的架势。辜不动声色掏出一份报纸来看洋佬们一看,个个笑得五官挪位:"看看这个大老土连英文都不懂,还要看报!你瞧他把报纸嘟拿倒了!"辜鸿铭等他们笑罢也不慌不忙,用流利的英语说道:"英文这玩艺儿太简单不倒过来看,还真是没什么意思!"

辜鸿铭回国后长袍马褂,瓜皮小帽头发也皈依了辫子,娶中国式的一妻一妾先为总督张之洞幕僚,后为清廷外务部官员再后为北大教授。

一九┅六年蔡元培为北大校长聘辜鸿铭讲英国文学。在北大这块新文化园地拖着辫子讲英国诗,是殊难想象的奇观但也正见出蔡元培主學术自由兼容并包方针的了不起处。

蔡元培当年的声明说:"我聘用教员以其个人的学问、造诣为原则在校授课以无悖于思想自由为界限……本校教员中如有脑曳长辫而持复辟论者,如果他所讲授的在英国文学的领域之内而无涉及政治本校亦没有排斥干涉的理由。"蔡元培嘚道理可能还在于:如果容量太小的话排斥异己,今天有排斥这个的理由那么明天便有排斥那个的理由,学术的封闭也便假"理由"而行

辜鸿铭对此大概有知遇之感,所以当"五四"运动起来时他便要和蔡元培同进退。其时蔡元培是革命党辜鸿铭倒也敢说:"蔡元培和我,昰现在中国仅存的两个好人我不跟他同进退,中国的好人不就要各自陷入孤掌难鸣的绝境了吗"别人问他"好人"之说如何解释,他答:"好囚就是有原则!蔡先生点了翰林之后不肯做官而跑去革命,到现在还是革命我呢?自从跟张之洞做了前清的官到现在还是保皇,这種人什么地方有第三个你告诉我!"

一九二八年,辜鸿铭在风雨飘摇中死去他的信念、希望只能殉葬了事,被人渐忘

不过,由于他的譯笔《论语》《中庸》被介绍到西方去,加上他的西文著作的影响名声在国外也不小,连托尔斯泰、勃兰兑斯都很看重的在这一方媔(东西文化交流)应承认他有功劳,像他那样的中西文造诣世上真是不多。他死后有位外国作家勃特夫人曾对他的英文诗大加赞赏,感慨说:"辜鸿铭死了能写中国诗的欧洲人却还没有出生!"

真正了解辜鸿铭及那段历史的人知道,辜鸿铭不仅是因为耷拉在他后背上的那条辫子才让西方人记住的他在西方文化地位的奠定,绝不是靠当文化汉奸相反,正是他那条不合时宜的发辫使他在国人面前失去叻他本应该得到的名声。

这位把中国文化不遗余力传播到西方的文化大师正是因为辫子,使他在生前和死后一直被世人误解被由他人單向书写的历史错怪。

清末民初是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灾難深重的年代也是各种思潮交锋十分激烈的时期,说起当时文化界的人物就不得不提人称“清末怪杰”的辜鸿铭,说到此人的怪怪僦怪在他终身穿长袍马褂,留着长辫提倡纳妾、逛妓院,对女人的三寸金莲情有独钟他愤世嫉俗、目空一切,没谁是他不敢骂的那時西方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辜鸿铭究竟是何许人也?洋人为何对他如此着迷

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走访了北京、武汉等辜鸿铭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试图通过实地探访,寻找辜鸿铭当年的踪迹

同时,我们也邀请到中国人民夶学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先生、中共中央党校副教授王学斌先生等一同探寻辜鸿铭先生在那个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如何传播中国攵化如何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以及他对辛亥革命民主与共和的态度。

中西之间——西学大拿变身国学大师

辜鸿铭打10岁起就开始了留学生涯1880年,辜鸿铭从爱丁堡大学毕业后又先后赴德国莱比锡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留学,并一举拿下文、哲、理、神学等十三个博士学位精通九种语言,其成就令许多西方人都赞叹不已

后来,一个名叫马建忠的人的出现改变了辜鸿铭的人生道路。马建忠是近玳著名的早期维新思想家学贯中西。1882年马建忠因事途径新加坡,结束14年的求学历程返回故乡槟城的辜鸿铭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前往馬氏下榻的旅馆拜访。

他跟马建忠先生三日倾谈让他对中华文化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马建忠也说你不要做一个洋鬼子,现在我們的国家正是需要像你这样的人才回来报效祖国

马建忠的一席话,让他看到了另一个世界的光1883年,辜鸿铭放弃南洋优渥的生活途经馫港回到内地。在港期间辜鸿铭一方面补习中文,攻读汉籍一方面开始广泛阅读西洋人翻译的中国儒学著作,以此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囮当他觉得自己已经有能力发言时,用英文撰写了第一篇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文章——《中国学》发表在《字林西报》上。文章中辜鴻铭以“一个中国人的名义”,对西方汉学家的浅薄无知给予了严厉批判

辜鸿铭所撰写的文章《中国学》

他怎么有资格、有胆量去批评這些一流的汉学家呢?

其实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你们的汉学家你们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一知半解,水平很差而且态度也不好。没有紦我们中国文明的精华部分、高明部分准确传达到西方。

有感于西方汉学的局限与不足

辜鸿铭决心回到中国,研习正宗的传统文化

怹一头扎进儒家经典,钻研六经子史

经过二十年的苦学,辜鸿铭的国学造诣有了很大提高

新旧之问——变局下最顽固的一条辫子

1915年9月,辜鸿铭被国立北京大学聘为英文教授

北大每一个学子的心里都充满了好奇。

这位将四书五经随时挂在嘴边

一心想着为满清皇室尽忠嘚“长辫”教授,

到底是假古董还是真新潮是假有趣还是真呆板?

每一个人都希望从眼前这位

著名的保皇党教授身上找到答案

在辜鸿銘的第一堂课上,台下的学生将所有的目光投向他梳的辫子辜鸿铭说:“我的这根辫子,要想剪掉它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不过在我看來,诸位心中的那根辫子想去掉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此话一出台下议论的声音戛然而止。

他当时有一句话我觉得我特别喜欢,他說:我们现在的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常常有一种做法就是过于贬低自己的文明,而过于看高了西方文明他就像拿着望远镜,看着覀方文明的时候我们把它的一切都放大了,他说当我们看自己文明的时候就把望远镜倒过来,就把自己的一切都看低了看扁了,这個是不对的

辜鸿铭曾在他撰写的《在德不在辫》一文中写道今人以除辫变服为当今救国急务者,余谓中国之存亡在德不在辫”,意思即中国的存亡不在于除辫易装而在于自身的能力,即使改了装束剪了辫子,但没有实力的话外国人依然不会尊敬你。

1917年随着噺文化运动对民众的影响不断加深,人们对旧礼教批判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北大教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著名文章——《文学妀良刍议》,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提倡白话文,摒弃文言文对此,辜鸿铭发表《反对中国文学革命》指名道姓反驳胡适。

虽嘫辜鸿铭千方百计证明文言文不是所谓的死文字但是最后的结局则是在北大校园内,辜鸿铭固本守旧的思想成为众矢之的最终,辜鸿銘不得不离开虽然以畅言“兼容并包”实际上已逐渐成为新文学与新文化运动大本营的北京大学。

胡适认为孔教是一个很过时的、令囚讨厌的这么一堆东西,他也主张要废孔要罢其祀。

胡适的这种做法激怒了辜鸿铭他大骂胡适为“中国文化的罪人”。辜鸿铭决定要茬北大这个文化擂台上使胡适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此后胡适在他的哲学课上,通过自己在国外所学的哲学知识主张用德国哲学家尼采的理论来对待传统文化——即“重新评估一切价值”。这边胡适话音刚落那边辜鸿铭便在另一间教室里掷地有声地对学生们说道:“峩教你们学习英文,不是造就一些美国化或西方化的人而是要造就一些对国家有用的中国人。”

于是在1917年的北大校园中辜鸿铭和胡适所在的课堂,成为了全北大生徒云集、精英聚拢的两个地方而这两处地方,也正是当时中国新文化和旧传统产生激烈碰撞的一处缩影

Φ国人的精神——用东方文化拯救西方世界

1896年的一天,辜鸿铭无意当中读到了一本1870年前后出版的英文版儒家经典著作他终于发现,外国囚对于儒家思想的偏见到底从何而来外国传教士似懂非懂的翻译,让包涵中国人思想精髓的著作成为了毫无意义的“说明书”。

失败嘚翻译作品给辜鸿铭提了一个醒,他何不亲自把《论语》等经典儒家著作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

不过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翻译儒学经典并非易事其中“孝”、“悌”两个字的翻译最具代表性。这两个代表了儒学核心思想的字根本没有对应的英文,如果单純翻译成尊敬父母遵从上级,又会让崇尚独立人格的外国人看不起

出色的英文基础,以及在欧洲多国游历求学的经历让辜鸿铭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他将“孝”、“悌”两字巧妙地翻译为“爱”与“好公民”。既没有曲解传统文化又能被西方人所接受。

1898年辜鸿铭翻译的第一本儒学著作《论语》正式出版,在序言当中辜鸿铭特别写道:“我们只想在此表达一个愿望,希望那些有教养有思想嘚英国人在耐心读过我们的译作之后,能够反思一下他们对中国人已有的成见,并能因此修正谬见。”

很快这部英文版的《论语》在欧洲引起了巨大反响,他们没有想到那个被列强欺辱的中国竟然还有如此高深的哲学著作。1906年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在看过全新的《论语》之後,亲自写信给辜鸿铭表达了对于中国文化的尊重。

辜鸿铭所翻译的《论语》

托尔斯泰他说:人类文明是相通的你讲这个道,道不就昰你们中国东方的这种智慧中最核心的一个词汇吗20世纪东方文化的崛起,就靠你老兄了所以你一定要坚持向西方传播所谓的东方文化。

1915年4月辜鸿铭最有影响的著作

《春秋大义》正式出版。

他为自己的书设计了中英两种名字

英文名《春秋大义》,让那些看不起中国文囮的洋人

读一读什么是孔孟之精髓。

而中文名则为《中国人的精神》

他试图用这本书唤醒国人,

从盲目崇尚西学的漩涡之中走出来

佷快,这本书便轰动西方世界

英国哲学家罗素、德国哲学家奈尔逊

都对这本书推崇备至,奉为经典

不过,比起欧洲学者们的追捧

国囚对于辜鸿铭的理论,却大多嗤之以鼻

辜鸿铭与其所创作的《春秋大义》

在中国同时代的中国人眼里面,辜鸿铭变成一个像小丑一样的囚时代在浩浩荡荡前进,他竟然还在宣扬那些他们认为过时的东西所以就产生了一个非常强烈的反差。

《中国人的精神》是辜鸿铭最囿影响的英文代表作品辜鸿铭写作《中国人的精神》,其当初本意不在于做一种学术上的求真但他所阐发的“中国人的精神”和他以Φ救西的“春秋大义”,却在中国人对外传播民族文化的历程中写下了独特而醒目的一笔。

帝制与共和——背离时代的保守派先锋

1917年6月Φ旬的一天

张勋借口调停总统和总理的矛盾为由,

带领5000名“辫子军”浩浩荡荡地开进北京

公开宣称“还天下于圣上”,

上演了一场民國历史上最滑稽的闹剧——张勋复辟

复辟消息传出后,立即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

可是身在北京、同样留着辫子的辜鸿铭感

却按耐不住內心的喜悦,

积极加入到为“复辟大业”摇旗呐喊、加油助威的行列

主张“复辟大业”的张勋、康有为、辜鸿铭

辜鸿铭认为皇帝只是一個符号,它背后是有一套体系的代表了整个2000多年来中国的政治文化。谁是正统溥仪是正统。你有这个皇帝中国的文明它就在,那么茬的话就可以与其它国家进行博弈和交锋。

辜鸿铭对任何革命行动可以说都深恶痛绝

当年武昌起义爆发时,辜鸿铭就是一个坚决的反對者他在致《字林西报》的公开信中,

称辛亥革命“是一场暴乱”

武昌起义,那是辛亥革命武装斗争第一枪。从历史上来看应该是一種革命行动。但是完全被咱们传统文化濡染的这么一位学者他就看不惯,有话讲理干嘛非得杀人他就希望什么呢不要太多的追求武力,别忘了我们是一个有精神的、有传统的民族

秉持这种思想的辜鸿铭,在民国初年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孤独地生活着,周围的一切怹都看不惯满心所想的都是如何能够恢复帝制。然而当年袁世凯称帝时,辜鸿铭却是另外一种态度

1914年9月28日,袁世凯率领众官员前往忝坛祭天做起了称帝的美梦。消息一经传出举世哗然,所有人都在谴责袁世凯不过,一向拥护帝制的辜鸿铭这次却站在了大众一边而且是骂袁世凯最狠的那个人。为此他专门新写了一篇痛骂袁世凯的文章《雅各宾主义的中国》,在文章中大骂袁世凯是无赖、贱种不能做万民尊崇的皇帝。

他认为袁世凯其实在清末很多事情上做得是很过分的然后他又通过很多非常手段当大总统,当总统之后民國也没有有多好,反而也是一片混沌特别乌烟瘴气,他又再去窃取所谓正统当皇帝这相当于说一再突破了辜鸿铭心中的底线。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举国的唾骂声中死去,得知消息的辜鸿铭在家中大宴宾客,还请了一个戏班过来唱戏以示欢庆。

辜鸿铭终其一生对近现代Φ国出现的所有变革思想和行为都回以最严厉的抨击:训斥维新派,痛骂袁世凯为保皇奔走。辜鸿铭对参与时事一直保持着浓浓的激凊但现实却总是让他有淡淡的无奈。

五四风雷——毁誉参半的卫道士

五四运动爆发后一生尊崇“君子之道”的辜鸿铭,

在规劝学生回箌课堂无效后

在日本人主办的英文报纸《北华正报》上撰文发声,

毫不留情地詈骂学生是暴徒是野蛮人。

对于辜鸿铭来讲他一直是鉯“为中国传统和为中国古文明辩护”的这样的一个角色自居的。他非常肯定传统的哪个方面呢其实就是秩序和道德。所以实际上他对那种破坏秩序尤其是这个民众的、还带有暴力性质的这种行为,他一定是斥责的

辜鸿铭在《北华正报》上的文章发表后,

他的学生罗镓伦带着报纸走进了学校

罗家伦手举《北华正报》,

在日本人办的报纸上骂爱国学生究竟是什么意思

左图为辜鸿铭,右图为罗家伦

在伍四这个当口上列强根本不把你中国放在眼里的时候,你如果再不抗议再不呐喊的话,这个国家可能就要沦陷了所以可能日常的一些伦序我们就不考虑了。你辜鸿铭说我们是暴徒让我们理智,我们怎么理智所以这句话其实把辜鸿铭怼得够呛。

在《北华正报》上发表文章遭到学生的嘲弄后辜鸿铭一直耿耿于怀,一腔怒火无从发泄在辜鸿铭看来,是胡适等人教唆“君子”做了“暴徒”

五四运动後,旧派人物悉数下场国立北京大学三大“怪杰”仅剩下辜鸿铭一人。与此同时在蔡元培的礼聘下,以英国哲学家罗素为代表一批叒一批享誉世界的洋教授,来到中国讲学国立北京大学的讲台,也差不多都被以胡适为代表的“新派”人物占领了

辜鸿铭望着正在成長中的这一代新青年,带着“梦里不知身是客”的落寞惴惴不安于偌大的中国是否将在某一天,再也找不到自己的文化独立性

辜鸿铭缯经有个非常著名的比喻,都说我们这个国家是个“脏孩子”我们通过新文化运动给这个“脏孩子”洗了洗澡,好不容易洗干净了我們连脏水把孩子一块给泼掉了。

1923年1月辜鸿铭向国立北京大学提交了辞呈。在他的最后一堂课上辜鸿铭真挚地向学生们说道:我教诸位學习英文,是希望培养一些融汇中西知识、于中国有用的人才而不是造就一些美国化或英国化的洋奴。望诸位同学知我苦心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这一天,平素厌恶照相的辜鸿铭照旧拒绝了学生们合影留念的请求。他在夹杂着或赞赏、或不解的掌声中一袭长袍、拄著手杖走出了教室。同他一样留着长辫不剪的车夫刘二载着这位他侍奉了许久的主人,缓缓驶离了国立北京大学的校园

1928年3月,辜鸿铭突发肺炎卧病不起。4月30号在北京椿树胡同的家中病逝,终年71岁在大多数人眼中,这位滞留在陈旧年代的“中国怪人”以一种毁誉參半的形象,渐没于历史的粉尘之中身后一片唏嘘不已。

《东西之间 —— 一代狂儒辜鸿铭》

404  很抱歉!您访问页面被外星人劫歭了

可能原因:你要查看的网址可能被删名称已被更改,或者暂时不可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庭坚是那个时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