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消费现在这么盛行有春蚕哪些方面最可贵的原因

消费经济学复习重点_甜梦文库
消费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一讲 绪论生产消费: (1)生产消费:生产过程发生的各种生产资料及劳动者体力、脑力的消耗,显然, 生产消费属于生产行为或生产过程本身,包含在生产之中,属于中间消费。 生活消费: (2)生活消费:指为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需要而对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及劳务的 使用与消耗,由于产品经过生活消费,其使用价值就消失了,因此,他属于最终消费。 消费的两重属性 自然过程属性――自然属性 自然过程属性――自然属性 ―― 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发挥作用的行为与过程,也就是商品用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行为 和过程, 社会过程属性――社会属性 社会过程属性――社会属性 ―― 是指消费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行为,而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之月下,在人们相互的经 济关系中进行的社会行为与过程。 消费的社会属性,具体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消费主体的社会性:消费观念的社会性:消费行为的社会性: 消费主体的社会性:消费观念的社会性:消费行为的社会性: 三、消费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中的地位 20 世纪 30 年代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波及面最广,影响程度最深的 一次经济大危机,这次危机也孕育了凯恩斯经济学,根据资本主义经济的显示,凯恩斯提 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发的调节是不能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因此,必须加强政府对经 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 在凯恩斯经济学中,有效需求理论是其整个理论的基础,因此,对消费问题的研究, 在凯恩斯经济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在 于一下三个方面: 消费倾向递减――人们的消费支出并不随收入的增长而同比例增长。 消费倾向递减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人们所预期的利润率将随投资的增加而递减。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流动偏好――人们乐意在手头保持现金,达不到一定的利息率水平就不愿把钱存入银 流动偏好 行 因此,他提出政府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人为的刺激需求,以达到消除危机和事 业,保持社会稳定的目的。 虽然凯恩斯承袭了前人的观点,但他看到了消费在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 用。 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生产和消费关系的分析 马克思把经济看成是由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诸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从-1- 再生产过程分析,首先是生产,然后是分配,再经过交换,最后进入消费,结束一个经济 过程之后,又进入下一个经济过程。 消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微观消费问题: 微观消费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消费行为。包括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储蓄行为、 劳动供给行为等。 宏观消费问题: 宏观消费问题:考察全社会的消费活动、总消费支出的变化、社会消费结构和消费方 式的变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第二讲 消费决策预算约束 所谓预算约束,是指消费者只能在自己有限收入的约束下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 所谓预算约束,是指消费者只能在自己有限收入的约束下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 能在自己有限收入的约束下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 价格的变动 首先我们来看看商品价格的变动对预算约束线的影响。 商品 X 和商品 Y 这两个商品中任意一个价格发生变化,都会引起预算约束线的变化, 比如,当 X 商品价格上升时,我们会发现,预算约束线会围绕 E 点向左旋转,因为当 X 商 品的价格下降时,预算约束线会围绕 E 点向右旋转。预算约束线的转动,反映的是消费者 增加一个单位 X 的消费而不得不放弃其他商品数量的变化。 分析图中的 A 和 B 结论,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X 价格越高,消费者购买该商品的数量也就会越少。 收入的变动 下面我们来看下收入的变化对预算约束线的影响。 我们来看这张图,收入的变化会引起预算约束线平行的向外或向内移动。这时预算约 束线没有发生旋转,因为如果仅仅是收入变动,商品的相对价格保持不免,那么这两类产 品的替换关系就会保持不变,即斜率保持不变。 当消费者收入增加时, 预算约束线向右平移, 如当收入由每月 2000 元增加到每月 3000 元时,预算约束线会由 EF 向右平移到 CD, 换句话说,当收入增加时,消费者可以选择的 范围扩大了,当收入减少时,预算约束线会向左平移。如当收入由每月 2000 元下降到每 月 1000 元时,预算约束线会由 EF 向左平移到 AB, 消费者可选择的范围也就缩小了。 收入与消费 我们知道,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没有收入就没有消费,因而,收入是影响消费者消费 决策的最根本因素。当收入变化时,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的数量及其消费支出结构都会发-2- 生变化。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消费者收入的变化如何改变商品的消费数量,以及消费 收入的变化对消费者消费决策的影响有多大。 刚才我们讲了,如果商品价格不变,而收入增加,那么该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会平行 向外移动,我们来看这张图,当消费者收入增加,该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会由 EF 向外平 移到 CD。 一般来说,当消费者收入增加时,消费者对商品的消费量会增加,那种消费量随着人 们的收入增加而增加的商品,我们称之为正常商品。比如在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当 消费者收入增加时,消费者的选择有 A 点移到 B 点,他对商品 X 和其他商品的消费都增加 了,那么我们可以说商品 X 和其他商品都是所谓的正常商品。 但是,我们在生活中也会有这样的体会,当收入增加后,有个别商品的消费量反而下 降了。当然,这是一种特殊情况,这种消费数量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的产品,我们称之 为低档商品。这种现象在右边的这张图中就能直观的显示出来。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当 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时, 消费者的选择由 A 点移动到 B 点, 他只增加了对其他商品的购买量, 对商品 X 的消费量反而减少了,此时的 X 就是我们所说的低档商品。 在现实中这样的例子非常多,自有发挥。 因此,收入变化对商品消费量的影响完全取决于商品的性质,取决于商品到底是正常 商品还是低档商品。但是,正常商品和低档商品的划分不是绝对的。不仅对于不同收入的 消费者来说,他们的内容可能不一样,而且对于同一个消费者而言,正常商品和低档商品 的内容也可能随着他们收入的提高而发生变化。 那么,我们划分正常商品和低档商品的的标准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 题。 需求的收入弹性 假如我们收入增加了,那么我们对各种消费品消费的数量变化是一样的吗?为解决这 个问题,我们因为一个概念,叫做弹性。 在经济学中,弹性用来表明两个经济变量变化的关系。当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 关系时,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的变化,比如引起作为因变量的经济变量的变化。弹性表 示的就是作为因变量的相对变化对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变化的反映程度或者灵敏程度。 因此,需求收入弹性就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一个商品的需求量对收入变化的反映程 度。因此,需求收入弹性就等于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与收入变化的百分比的比值。弹性的 大小我们用弹性系数来表示。 一种商品需求收入弹性的符号取决于需求量变动相对于收入变动的方向,对于正常商 品而言,需求量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即 ?Q/??? 大于零,所以它的需求收入弹性为正。 对于低档商品而言,需求量随收入的增加而减少,?Q/??? 小于零,所以它的需求收入弹 性为负。 因此, 需求收入弹性的正负可以用来帮助我们区分商品是正常商品还是低档商品。 对于正常商品而言,如果需求收入弹性大于 1,表明需求量的增加的百分比超过了收-3- 入增加的百分比,因此,这种商品我们叫做奢侈品,或者说是高档商品,反之,如果需求 收入弹性小于 1,但大于 0,那么这种商品我们叫做生活必需品。当然,如果需求收入弹 性小于 1,就是我们所说的低档商品。 预期收入 下面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概念――预期收入。 预期收入(又叫作未来收入),即消费者对自己未来收入水平的预期,它能够调节消 费者在现期消费与未来消费之间的选择。 如果消费者预期收入提高,那他就会提高现期消费支出的水平;如果预期收入降低, 那他就会增加储蓄,以支持未来的消费水平。 因此,预期收入对消费者的消费决策也有着非常重要而显著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我 们将在第三讲:消费者的信贷决策中详细讲解。 价格与消费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因此,消费者在做出消费决策前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自己的收入, 除了要考虑收入外,消费者还对另外一个东西非常关注,那就是商品的价格。那么商品价 格是如何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决策的呢,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知识点――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表示商品价格和需求量之间函数关系。因此,需求曲线描绘的是在不同价格 下某个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消费来那个。我们通过分析商品价格变动对预算约束线的影 响,我们就可以推导出商品的需求曲线。 课件现实,如果 X 的最初价格为 100 时,消费者会在 B 点进行消费,即购买 12 个单 位的商品 X,当商品 X 的价格上升到 200 时,他会在 C 点消费,即只购买 8 个单位的 X, 如果当 X 的价格下降到 50 时,他就会在 A 点进行消费,即购买 20 个单位的 X 产品。 我们把以上这组数据可以用另外一个坐标来表示。 那么这跟线我们就把他叫做需求曲线。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也就是说,商品的需求量会随着 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增加,我们经济学把这种价格和需求量按反响变化 的趋势称之为需求规律。 需求曲线之所以向右下方倾斜,我们可以把他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这两个方面 作用的结果。 替代效应指替代效应指商品价格上升后,消费者改用其他商品来满足需求。比如,猪 肉的价格上涨后,消费者可能会选择其他肉类产品来替代猪肉,比如选择鱼肉或鸡肉来替 代猪肉,以满足消费者对肉类产品的需要。我们通过这张图可以看出,当商品 X 价格增加 时,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会向左旋转。商品价格上升意味着个人为了增加一单位这种价格 上升的商品就必须放弃更多的其他商品。新的替换关系会导致消费者减少对这种商品的消 费量,而用其他商品来替代该商品。即随价格的上升,替代效应减少了消费者对该商品的-4- 需求量。 替代效应反映了个人所面临的替代关系的变化。而收入效应则反映了个人生活水平的 变化。比如,如果价格上升,预算约束线向左旋转,同时会缩小可选择商品组合的范围。 尽管消费者的收入没有改变,但用这些收入能够购买的东西减少了,即消费者收入的实际 购买力下降了。对于消费者而言,他所关系的不是收入表现为多少货币,更重要的是这些 货币能购买多少东西。如果商品价格上涨但收入不变,那么实际收入便下降了。这就是价 格的收入效应。 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消费者在预算约束线上到底选择那个点进行消费,这个取决与消费者自己的偏好。为 了帮助我们分析那个点会被选中,经济学家使用了一个重要概念,叫做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显示的是若干个可以给一个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的商品组合。比如在课件 上,I 和 I1 就是关于商品 X 和 Y 的无差异曲线,在 I 上的 A 点和 B 点虽然商品组合不同, 但他们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是一样的。对于消费者来讲,效用越多越好,根据效用越多越 好的原则,我们可以知道,C 点的效用大于 A 点,也大于 B 点,因为 I1 上所有的点的效用 都=C 点,所以 I1 上所有点的效用都大于 I 上所有点的效用。因此,无差异曲线离远点越 远,他所代表的效用就越高。 此外,无差异曲线是不可能相交的,否则会出现逻辑矛盾。 通过无差异曲线,我们就可以准确的计算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课件上画出了三种商 品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这三种商品分别是正常商品、低档商品和吉芬商品。 这张图描绘的是正常商品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分解过程, 当商品 X 的价格下降时, 预算约束线向右旋转。假定商品 X 和商品 Y 两种商品的替换没有改变,消费者对商品 X 的 需求量会由 x 增加到 x1,这就是收入效应引起的。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消费者的选择有 点 A 移到了点 B,但是,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问题:B 点在消费者的预算约束之外啊, 是消费者的现有收入约束下不可能达到的点。不过没有关系,因为 C 点是可以达到的,对 于消费者来说,B 和 C 的效用是一样的,所以消费者最终的消费点是 C,从而由 x1 移到 x2,这是替代效应作用的结果。因此,消费者消费决策的变化,是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对于正常商品,他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作用方向是一致的。比如 价格下降,替代效应使得对该产品的需求上升,收入效应也使得对产品的需求量上升,所 以,在两个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价格下降,购买量会上升,因此,需求曲线是向右下倾斜 的。 替代品与互补品 有时候我们发现,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不仅会影响该产品自身的需要,同时对其他商 品的需求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果两种商品中的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会引起另一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而一种商品-5- 价格的下降会导致另一种商品消费量的减少,即两者是相互替代的关系,我们就称这两种 商品为替代品。 比如茶和咖啡,他们就有互为替代的关系,当茶叶的价格上升时,消费者的预算约束 线会向左旋转,但咖啡的需求量会增加,有 F 点移到 E 点。 如果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会引起另一种商品消费量的减少,即两者是相互 补充的关系。 比如球和球拍的关系就是一种互补关系。 两种商品之间到底是相互补充的还是相互替代的呢,我们经济学用一个指标来衡量, 这个指标就是――需求交叉弹性。 需求交叉弹性指商品自身价格、消费者收入和偏好都保持不变时,一种商品的需求量 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如果交叉弹性系数为正,就是替代品。如果交叉弹性系数为负,就是互补品。如果接 近等于零,那么这两种商品就是互不相关的。 需求的价格弹性 与需求的收入弹性类似,需求的价格弹性指某一商品需求量对它本身价格变化的反应 程度。它等于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化的百分比相除之比。 如果用 P 表示价格,ηp 表示价格弹性系数,需求价格弹性公式: ηp=?Q/Q/ ?P/P 通常情况下,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即价格上升需求减少,价格下降需求增 加,所以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为负数。为了便于分析和计算,我们经常取价格弹性系数的绝 对值。依据需求价格弹性的绝对值的大小,我们可以将需求价格弹性分成 5 个类型。 ηp&1。弹性充足或有弹性。在这种情况下,价格的下降会引起需求量的较大的增加, 因此,企业通常会通过降价来增加收益。 ηp=l。弹性为 l 或等 1 弹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变动价格不会引起总收益的变化。 ηp &l.弹性不足或缺乏弹性。种情况下,价格的下降会引起需求量的较小增加,因 此降价会减少企业的总收益。 ηp= ∞ ηp=0 完全弹性或无限弹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能接受市场的价格,而不能 完全无弹性。 以高于或低于其的价格来销售。效用与满足程度 消费者在做出消费决策时候,有两个东西他一定会考虑,一个就是消费的成本,另一 个就是消费的收益。我们用效用来描述人们从他们所消费的商品组合中得到的收益。 所谓效用,就是指商品或劳务满足消费者欲望或需要的能力。换言之,效用就是消费 者在消费商品或劳务时所感觉到的满足程度。对于消费者而言,追求效用最大化是消费者-6- 行为的一个基本准则。 但效用是人们主观感受的东西,对不同的人来说,不能确定统一的效用标准。但对于 某一个确定的消费者来说,他可以判定某种商品对他的效用大小。比如品牌选择问题。 为了能够测量效用,经济学家想了好多方法,我们这里介绍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测 量消费者为了获得某种商品组合愿意支付的金额,即支付意愿,用支付意愿来衡量消费效 用。 比如,你在纯净水和矿泉水之间选择,你更喜欢矿泉水,那么及时矿泉水要比纯净水 贵,你也会购买矿泉水而不是纯净水,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矿泉水能给你带来更 大的效用,你愿意为得到矿泉水而支付更多,当然,一个人愿意支付更多,并不意味着他 就必须支付更多,消费者必须支付多少取决于市场的价格。 我们在购买商品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个情况,商家会采取这样的销售方式: 买一个:100 买两个:180 买三个:240 他之所以这样卖,是因为有消费者愿意这样买,你如果你愿意这样买,那么对你来说: 买一个:给了你 100 个单位的效用 买两个:给了你 180 个单位的效用 买三个:就给了你 240 个单位的效用 可见,你的支付意愿会随着商品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原因很简单,更多的商品会给你 带来更大的效用。 我们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叫做边际效用,所谓的边际效用指消费者每增加一个单位商 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的增加。 我们来看这张表。表的最后一列的数值就是消费者增加最后一个单位商品所获得的边 际效用。 当他有一个单位商品时, 增加一个单位的相同商品的边际效用为 80, 当他有两个, 再增加一个的边际效用是 60,刚才这个图就画出了这个消费者对该商品的边际效用曲线。 不管是效用曲线,还是这张效用表都显示出边际效用递减的趋势,这就是我们说的边 际效用递减规律。他指的是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某一商品时,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该 商品的边际效用或效用增量趋于递减。 当消费者面临给定的预算约束,而且要在不同商品之间进行选择时,他的选择将会使 每种商品的边际效用相同。也就是说,消费者会把消费调整到这样一点,在这点上,花费 每一分钱在不同商品上得到的边际效用相等。因为在这点,消费者的效用达到最大,任何 改变都不能增加消费者的总效用。 消费者剩余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当新增加的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边际效用等于商品价格的时 候,消费者就会停止购买,也就是说,消费者消费最后一个单位商品的效用等于商品的价-7- 格。但在市场上,消费者只需为他购买的商品支付固定的价格,所以就存在这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指的是消费者愿意支付的货币量与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差,即消费者通 过消费在心理上所获得的收益。 我们来看这张图,他们能帮我们更好的理解消费者剩余。我们引用刚才的例子,假定 市场上该商品的价格为 40 元,那么按照边际效用等于价格的规律,那个消费者应该会购 买 4 个单位的产品,当然,他说购买的每一个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是不一样的,也就 是消费者对这四个产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是不一样的: 他愿意为第一个支付:100 他愿意为第二个支付:80 他愿意为第三个支付:60 他愿意为第四个支付:40 但是市场上商品的价格是 40,因此,他为每一件产品都只需要支付 40,也就是说, 他支付 160 就可以得到 4 个产品,而他愿意的支付,或者可接受的支付是 280,那么他必 须支付的和他愿意支付的金额之间就存在这差额,这个差额我们就叫做消费者剩余。这个 例子中,消费者剩余=120,图中的阴影部分就代表着消费者剩余。 除了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之外,消费者的消费据侧还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下 面我们简单的讲一下其他因素对消费决策的影响。略第三讲: 第三讲:储蓄决策这一讲,我们主要来探讨一下消费者的储蓄决策。在这一讲,首先我们将一起来分析 一下消费者之所以有储蓄行为,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消费者有这样的行为,因此,我们首 先要对消费者储蓄行为的动机进行分析。然后,我们讲解利率因素和非利率因素对消费者 储蓄行为所造成的影响。就是我们课件上显示出来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下面,首先我们先来弄清楚什么是储蓄? 对于储蓄,我们的理解大概是会把储蓄等同于收入超出消费的那部分。其实,在我们 现代经济理论中,储蓄是指一个经济体(居民个人、企业、集团或政府)为在未来创造收 入而留出部分产出的过程。在一般情况下,居民个人、企业等都会有储蓄行为,但我们消 费经济学主要是讨论居民个人的储蓄行为。讨论的是居民个人把他的货币收入在当前消费-8- 和未来消费之间如何分配。 但居民储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 狭义:指居民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 广义: 广义:指货币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包括银行存款、保险、有价证券、固定资产、 实物投资以及现金。 我们所即将要讨论的是广义的居民消费问题。 我们所即将要讨论的是广义的居民消费问题。 好的,现在我们已经把我们要研究的问题给界定清楚了:即储蓄中的广义的居民个人 储蓄。那么为什么为产生居民个人储蓄呢,下面我们就来把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储蓄动机介 绍给大家。 首先我们来看生命周期储蓄 退休或丧失劳动能力是储蓄的最重要的动机之一,这个动机被称为生命周期储蓄。人 们在他们工作的时期存钱,以便在退休后能够享用消费,这是麻省理工学院诺贝尔奖获得 者佛兰科?莫迪利安尼强调的储蓄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 生命周期储蓄理论认为: 个人是在比工作年数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储蓄和消 费行为的,人们以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为目标,把储蓄看成是为年老时 的消费所做的准备。 课件上的这张图是对生命周期储蓄模型的一个简单的描述。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一 个人的总的财务为过去的储蓄的总和。这张图表明的就是一个人的储蓄和他积累的财富。 这张图意思是说:这个人在他 25 岁时得到第一份工作,到 60 岁时退休,预计可以活到 95 岁。假设这个人从 25 岁到 59 岁每年赚的钱和储蓄的钱一样多,那么,在他 25 岁之前没 有储蓄,在 60 岁的时候储蓄达到顶峰,此时,由于退休,没有收入,因此,开始花费自 己的储蓄,知道 95 岁时花完。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生命周期比这个简单的图形所表示的要复杂的多。但不管怎 么说,这个简图还是让我们对一般的储蓄行为方式有一个大致的概念。 生命周期储蓄的决策过程 为了说明生命周期储蓄的决策过程,我们考虑最简单的一种情况,我们假定:不存在 不确定性因素;某人从其生命的第一年开始工作且没有积累任何财富:他预计能活 N 年, 其中要工作 M 年,并且工作期间每年赚取收入 Y;储蓄不赚取利息,价格水平保持不变, 从而当前的储蓄将等额的转换为未来可能的消费。 在这种假设条件下,我们比较关心一下两个个问题:个人生命周期的消费 可能是多少? 个人如何在其生命周期内分配储蓄与消费? 给定工作时间 M 年(来自于个人劳动的) 终身收入为 Y×M, 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最大可能消费支出为 Y×M。 个人如何在其生命周期内分配储蓄与消费?-9- 生命周期内消费等于终身收入 C×N 二 YM C=Y× 储蓄函数 S=Y× 举例: 假设某人从 20 岁开始工作且计划工作到 65 岁,该人将在 80 岁时去世。因此工作时 间 M 为 45 年(65―20) ,生活年数 N 为 60 年(80―20) (这里假定该人 20 岁之前的生命 开支由其父母为其支付,不由自己支付) 。每年劳动收入 Y 为 30000 元, 终身收入=Y×M=30000(元) 年均消费 年均储蓄 C==22500 S=(N-M)/N×Y=×3×30000 =M/N×Y=45/60××30000 在这个例子中, 该人工作期间每年劳动收入的 75%用于消费,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 75% 是他一生中(20 岁之后)工作时间所占的比率。每年收入的 25%是他为一生中 25%的退休 时间的消费而进行的储蓄。 因此,我们总结一下:我们在工作期间进行储蓄从而积累财产;退休后我们开始靠这 些资产为生,因此,退休后一直到死,我们进行的都是负储蓄。下面这张图很好的说明了 消费,储蓄和负储蓄的生命周期模式。 消费计划的制定,简单表述就是在高收入时期储蓄而在低收入时期负储蓄,以实现平 滑的或者均匀的消费跨时期配置。更具有普通意义的是,生命周期理论预测人们在他们的 收入相对于终身平均收入较高时储蓄较多,而在其收入相对于终身平均收入较低时进行负 储蓄。 遗产动机及其对储蓄的影响 遗产动机是指人们为了能给孩子留下一份遗产而进行储蓄。 遗产动机越大,人们在有能力的工作年间进行的储蓄就越多; 遗产动机越小,人们工作年间增加的储蓄就越少。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 在总量上, 少数相对富有的人的遗产储蓄要大于多数较穷的人们 的生命周期储蓄。 谨慎动机及其对储蓄的影响 谨慎储蓄来源于生命周期储蓄无法解决的另一个问题。 即一些人们想要得到的重要东 西市场上并不存在。比如,一个人在一生的不同时期会遇到不同的风险。一部分风险可以 通过购买保险等方式得以转移,但是保险的范围毕竟是有限的。为了保证在这些紧急情况 出现时有钱应付,人们就必须储蓄。- 10 -(3.1) M/N (3.2)两边同除以 N 就得到每年的计划消费水平 C: M/N:一生中用于工作的时间比重 (N-M)/N (3.3) 谨慎动机的大小与储蓄的多少是同方向变动的。谨慎动机越大,储蓄得越多;谨慎动 机越小,储蓄得越少。 随着社会进步程度的提高和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的谨慎储蓄动机将不断得弱化。 目标储蓄及其影响 目标储蓄及其影响 目标储蓄是指人们为了一些特定的目标, 诸如支付购买住宅的现金、 或为了支付孩子 的教育费用而进行的。也被称为定向存款。 特点:稳定;存货款融于一体;存款时间相对来说较短。 其他类别的储蓄动机 理财储蓄。储蓄的最直接动机是追求利息,利息率常常对消费产生影响。当利息率升 高,这种储蓄回报的增加改变了未来消费和现在消费之间的相对价格,使得推迟消费更具 吸引力。所以,实际利息率的增加对储蓄率有正效应。 节俭储蓄。这是典型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储蓄动机和倾向。我国人民素有节俭的传统, 节俭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加上现有金融资产选择余地狭小,以安全性、稳定性、灵活性 为特征的储蓄存款理所当然成为老百姓的首选,使储蓄存款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预算约束、 预算约束、利率与储蓄 我们刚才说, 所谓的消费者的储蓄决策就是看消费者把多少收入用于今天的消费, 把 多少收入用于储蓄以备将来使用,这其实是每个人都面两的一个重要的消费决策,下面我 们来分析下利率的高低是对人们的储蓄行为是怎么影响的。 两阶段的预算约束 小王年轻时赚了 10 万元, 他的一生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小王年轻而且工作着; 第二个时期小王年老而且退休了。小王把 10 万元分为现期消费和储蓄。在退休后,小王 将消费他的储蓄及利息。 假设利率为 10%,也就是说小王年轻时每储蓄 1 元,年老时可以消费 1.1 元。小王现 在面临的情况是如何在年轻时消费和年老时消费之间做出选择。 我们这张图表明的是小王的预算约束线。如果小王不储蓄,那么年轻时小王将消费 10 万元二年老时没有消费。如果小王把所有的收入都储蓄起来,那么年轻时小王没有消费 而年老时有 11 万的消费。当然,这是两种极端的情况。 图中的无差异曲线代表小王在两个时期(工作和退休)消费的偏好。由于小王偏好在 两个时期都多消费,所以他对较高无差异曲线上的各点的偏好大于较低无差异曲线的各 点,小王就会在这样的偏好下来选择他的消费储蓄组合。显然他会选择效用最大的点,他 选择了最优点:年轻时消费 5,年老时消费 5.5. 假如现在利率从 10%上升到 20%,那么小王的决策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图中表示 的是两种可能的结果。两种情况下,预算线都像外移动,而且变得更加陡峭了。在更高的 利率条件下,小王在年轻时放弃的每一元的消费在年老时都将得到更多的回报。 两幅图表示小王不同偏好以及对更高利率的反应。两种情况下年老时的消费都增加- 11 - 了,但年轻时的消费对利率变动的反映是不同的,小王的储蓄是他年轻时的收入减去年轻 时的消费量。在 A 图中,小王对高利率的反应是年轻时减少消费,因此储蓄比如增加,而 在 B 中,小王对高利率的反应时年轻时增加消费,因此储蓄比如减少。 图中 B,小王对利率上升的反映是减少储蓄,这种行为看上哪个去有点不合理,但进 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用高利率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来说明这一点。 1.高利率增加储蓄(图 3―2I) (1)更高的利率使预算约束线向外移动; (2)导致年轻时消费减少、储蓄增加; (3)从而年老时的消费增加得多。 2.高利率减少储蓄(图 3―2Ⅱ) (1)更高的利率使预算约束线向外移动; (2)导致年轻时消费增加、储蓄减少; (3)从而年老时的消费增加得少。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是指当一种价格变动使消费者移动到更高或更低无差异曲线时所引起的消 费变动。 替代效应是指当一种价格变动使消费者沿着一条既定的无差异曲线移动到新一点时 所引起的消费变动。 3、利率变化对储蓄的影响 1.利率变化产生的替代效应 当利率上升时,相对于年轻时的消费而言,年老时消费的成本低了。因此替代效应使 消费者年老时消费得更多,而年轻时消费更少。也就是替代效应使储蓄更多。 2.利率变化产生的收入效应 当利率上升时,消费者移动到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他现在的状况比以前变好了。只要 两个时期的消费品都是正常物品,消费者就会倾向于利用这种福利的增加在两个时期享受 更多的消费。也就是收入效应使消费者储蓄减少。 3.利率对储蓄的最终影响既取决于收入效应又取决于替代效应 如果高利率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 消费者储蓄增加; 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 消费者储蓄减少。 消费者选择理论说明利率提高既可能鼓励储蓄,也可能抑制储蓄。 从经济政策的角度看,这种结果令人失望。 前面我们从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角度考察了利率对储蓄的影响, 还介绍了作为储蓄 基本动力――生命周期储蓄、遗产动机、谨慎动机和目标储蓄等对储蓄的影响。现实生活 中,影响储蓄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他会影响到消费者储蓄决策的 影响因素。- 12 - 社会保障制度对储蓄决策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社会保障制度对储蓄决策的影响。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在公民患病、年老、遇到意外事故等情况下,对公民受到的损 失或生活处境的困难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条件的一种制度。我们常见的社会 保障形式大概有一下三种。 社会救济:对丧失劳动能力或特殊情况下(如洪灾、地震等)无生活来源的社会成员 无偿、直接的发放救济钱物。 社会福利:国家或社会组织为特定的对象,如老人、孤儿、伤残人以及本单位职工, 提供生活机构及服务设施,如养老院,孤儿院,文化馆等。 社会保险:由国家立法加以保证,由企业、个人、政府三方或其中一方或两方出资形 成基金,根据保险的原则,在被保人因疾病、年老等减少或中断收入时,对其进行经济补 偿,以分担其损失,比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及失业保险等。 那么,社会保障制度是如何影响消费者的储蓄行为的呢?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美国的储蓄率下降速度加快,许多经济学家试图从不同的角度 去寻找导致储蓄率下降的原因,他有对照其他社会保障制度不是很完善的国家或地区,比 如日本和台湾。发现这些国家和地区社会保障制度不是很完善,因而普遍有较高的个人储 蓄率,因此,许多经济学家用实践来证明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程度对消费者的储蓄行为的影 响:并且认为,越完善,人们倾向于减少储蓄,越不完善,人们倾向于增加储蓄,而且现 实好像也证明了这个论断。 经济学家认为: 社会保障会对个人储蓄产生两种方向相反的影响。 其一: 资产替代效应――即人们从社会保障中获得收益会降低人们为退休消费而进行 资产积累的需要,从而使得人们减少储蓄,增加消费。 其二:退休效应――因为与生活相关的社会保障能够增加储蓄,因而可能诱使人们提 前退休。 提前退休意味着工作期的缩短和退休期的延长。 从生命周期储蓄理论中我们可以知道, 人们的储蓄率跟工作时间是成反比的。因此,工作期的缩短又会导致人们储蓄行为的 增加。换句话说资产效应降低了人们的储蓄率,但退休效应又反过来要求人们在工作 期有个较高的储蓄率。 对于个人来讲,个人储蓄的净效应取决于这两种效应的对比。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资本市场如何影响储蓄的 资本市场是相对于货币市场而言的。一般来说。 由期限在一年以下的各种融资活动形成的市场――短期资金市场:货币市场。 由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种融资活动形成的市场――中长期资金市场:资本市场。 那么资本市场到底干什么活呢?- 13 - 他就是讲资金从储蓄者手中转移到投资者(企业或政府)手中的机制。在资本市场进 行融资的方式一般是发行债券或出售股票。 第三个概念就是流动性约束 当消费者在高收入预期下无法借款来维持当前的消费时就存在流动性约束。 在座的各 位应该对流动性约束可能有特殊的感受。 绝大多数大学生都预期他们未来的收入要比现在当学生时高得多, 而前面我们讲到在 生命周期理论指出你们的消费应该建立在你们终身收入的基础上,这就意味着你们当前的 支出必定大大高于你们的收入。要做到这一点,你们就必须借钱。虽然你们能够在一定限 度内借到钱,但完全有可能无法借到足够的钱来支持当前的消费。那么你们这时候就受到 了流动性约束。 当你们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你们的收入将上升,消费也将上升,根据之前讲的生命 周期理论,只要你们收入是可以预期的,你们的消费在收入上升时的增加速度就不应该太 大。但是,事实上,由于流动性约束的原因,你们的消费在收入上升时有大幅度的上升。 因此,流动性约束使得我们储蓄降低。 如果要考察资本市场对储蓄的影响,我们分三种情况来讨论。 (1) 存贷款利率相同 如果存贷款利率相同,资本市场不会对储蓄产生太大的影响。 比如,如果小王今年 30 岁,他现在有 50000 元钱,并且知道自己在 40 岁时会得到一 笔 500000 元的遗产。假定借款和储蓄的利率是相同的。如果小王今天放弃 1 元的消费, 明天将得到 1+R 的更多的消费,如果小王今天消费 1,那么明天他将失去 1+R 的更多的消 费。由于小王知道 10 年后自己有能力偿还债务,因此,小王就会选择借钱而不是等到 10 年后再花销遗产。 如果他当前消费大于 50000,小王就必须贷款 如果他当前消费小于 50000,小王就会储蓄 如果他当前消费恰好是 50000,那么小王不需要借款,也没有储蓄。 因此,存贷款利率相同时,小王是否有储蓄行为,并不是由资本市场的利率影响的, 而是取决于小王自己当前的消费。换句话说,如果存贷款利率相同,资本市场对储蓄行为 没有影响。 当存贷款利率相处很大时,人们很少储蓄。 (2) 当存贷款利率相处很大时,人们很少储蓄。 一个人借款利率与贷款利率不同,会导致预算约束线上有一个折点。 我们来看这张图,这张图显示了当小王面临的存贷款利率不同时所做出的选择。在这 种情况下,预算约束线不是直线,而是有一个折点 H。在 H 点,小王当前消费为 50000 元, 没有存款也没有借款。如果小王放弃更多的现在消费(从 H 点向左移动) ,小王在本期放 弃 1,在心爱一起得到 1+Rs,这里的 Rs 表示存款利率。如果在本期多消费,即移动到 H 的 右方,那么每增加 1 的消费,他必须放弃 1+Rb 的下期消费,这里的 Rb 是贷款利率,由于 贷款利率高于存款利率,因此,H 点下方预算约束线的斜率要大于 H 点上方的斜率。也正- 14 - 因为斜率不同而产生了折点。 由于存贷款利率相处太大,对于消费者来讲,他们会即不借钱也不储蓄,他们能得到 的储蓄利息率太低,不足以说服他们储蓄,而必须支付的贷款利息又太高,使得他们不想 借钱。对于这些人来说,存贷款如果发生销量变动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他们仍然既不存款 也不贷款。 当存贷款利率相处减小时,人们倾向于减少储蓄,增加消费。 (3) 当存贷款利率相处减小时,人们倾向于减少储蓄,增加消费。 如果贷款利率下降,也就是存贷款利率更为接近,折点就不会那么突出,对于贷款者 来说,贷款利息率降低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都导致现在的消费增加。 我们来看下面这张图。假设最初贷款利率很高,H 点右方的预算约束看上去很陡,因 此许多人会选择在 H 点消费。而现在降低了贷款利率,从而使得 H 点一下的预算约束变得 平坦,折点的角度也不再像之前那么大,存贷款利率更为接近。 这种降低贷款利率的变动对贷款者既有收入效应也有替代效应。 消费观念对储蓄的影响 消费观念对储蓄的影响 消费观念,也叫做消费意识,是指支配和调节人们消费行为的思想意识,许多因素都 会影响和制约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包括文化,经济,宗教,道德等等。在这些因素中,社 会经济的发展对消费观念的影响最为显著。 线面我们来看消费观念的变化趋势对储蓄的影响。 随着社会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 提升,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使得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 了重大的变化,就我们国家而言,消费观念的变化主要提现在一下几点: (1)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演变 人们的消费有量大方面,一个是硬性消费,即用于吃穿住用行方面的消费;另一个是 软性消费,即用于文化教育、休闲度假、旅游光观等方面的消费。目前,我们国家的消费 水平逐渐由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演变。其主要标志是硬性消费比重下降,软性消费 比重上升。在软性消费中,教育消费逐步攀升,调查显示:城市居民 10%以上收入用于教 育消费,90%的城市居民希望自己的子女上大学,81%的居民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 能穷教育。此外,继续教育消费前景看好,旅游消费势头火爆。 (2)由传统型消费向超前型消费变化 影响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因素很多:社会,文化,个人,心里,其中文化因素对消费行 为的影响更加广泛,更加深远。以前我们国家居民消费相对传统,标志是量入为出。现在, 这种传统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消费者的超前消费越来越强烈, 标志是积极参与信贷消费。 我们国家信贷消费对象和增长点:购房及装修、购买汽车、教育 (3)由简单保守型消费向科学理性型消费变化 目前,我国传统的量入为出的保守型消费逐渐又被科学理性型消费所代替的趋势。这 种科学理智型消费是指符合人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要求的消费。包 括:- 15 - 知识消费 循环经济消费 精神消费 绿色消费第四讲:消费者的信贷决策 第四讲:消费者的信贷决策前面两章分别对两种情况下的预算约束做了详细的分析,一是将所有的收入用于消 费,而是将所有的收入部分用于消费,部分用于储蓄,除了这两种情况外,现实中还有另 一种可能:提前消费。即消费者的当期支出高于当期收入。我们前面讲过生命周期理论, 按照生命周期理论,对于一个消费者而言,他追求的是一生的效用最大化。因此,消费者 会在年轻时提前消费,而在中年后推迟消费。中年后推迟消费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储蓄决 策,而年轻时体现消费就是我们即将要讲的消费者的信贷决策。 说的通俗一点,所谓的信贷决策就是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 在信贷决策这一讲,大概会涉及到 4 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我们要考察一下消费、储 蓄和信贷的关系,主要讨论的是消费者的信贷决策对消费者消费决策和储蓄决策的影响。- 16 - 第二,消费信贷的种类,主要是分析不同种类信贷的特点已经不同信贷所使用的消费者。 第三,分析影响消费者信贷决策的主要因素,第四,分析一下消费者信贷行为所产生的风 险,这些风险有哪些类型,消费者如果对信贷行为进行管理等。 通过前面的学习, 我们知道, 消费者的消费、 储蓄都受一个东西的影响――预算约束。 实际上,消费者所有的决策都会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因此,消费者的信贷决策比如会影 响到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和储蓄决策。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消费者的信贷决策是如何影 响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和储蓄决策的。 我们根据消费者获得收入时间的不同, 消费者可将收入划分为当期收入和预期收入两 大类。 我们将当期收入定义为消费者已获得的工薪收入, 预期收入是消费者还未获得但预计 将要获得的工薪收入。对于一般消费者来讲,虽然当期收入不等于预期收入,但可以根据 当期收入的大小来预测或估算预期收入的大小。 预期收入与当期收入的关系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消费者一生的收入曲线大致如这张图 所示:在参加工作的初期,收入水平处于较低水平,随着技能的提高,经验的增长和资历 的增加,收入会逐渐上升,在中年达到顶峰后又会随知识的老化,体能的下降而降低,直 到退休后工薪收入接近于 0. 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在年轻时,当期收入小于预期收入,而 中年后,消费者的当期收入又大于预期收入。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消费者的跨期消费行为。把本来应该发生在未来的消费提前, 或者把本来应该发生在现在消费滞后,像这样的现象,我们都叫做跨期消费。 为了很好的分析跨期消费,我们做如下假设: 假定消费者是理性的,他们会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使用一生的收入,安排一生的消费 和储蓄,即消费不是取决于当期收入,而是取决于一生的收入。可用公式表示为:见课件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消费者的当期消费不仅取决于当期收入水平,而且取决于预期 收入和消费者拥有的财产。我们在生活中也发现,消费者的消费也主要取决于财产和预期 收入,并且当期收入对消费者的影响要比预期收入的影响要小的多。 因此,如果能实现借贷,消费者的当期消费可以超出当期收入,也就是说如果消费者 的预期收入大于当期收入,则可以通过借款把未来的收入提前用于当期消费。 如图所示 实线代表消费曲线,虚线代表收入曲线。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过信贷及储蓄等手 段,消费者可以实现跨期消费:年轻收入较少时,通过借款增加当前消费,成年后,通过 储蓄较少当期消费。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消费信贷对预算约束的影响 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水平一定时, 消费者的借贷行为可以增加消费者当期的可支 配收入,从而使预算约束向右平移。借贷资金越大,预算约束线向右平移的越多。从而使 预算约束线与更高位置的无差异需求曲线相切,提高了消费者自身的效用水平。 我们来分析这张图,在图中,AB 表示消费者在借贷前的预算约束线,A/B/表示借款- 17 - 后的预算约束线,I1,I2 表示无差异曲线。通过消费信贷,当期支付能力增大,预算约束 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于 E/点,消费者所获得的效用水平大于原来的最大效用组合点 E。这 说明,通过消费信贷,消费者当期的效用水平得到了提高。 在该图中,消费者产生信贷行为之后,我们看到商品 X 和商品 Y 的购买数量都有所增 加,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额消费信贷决策往往是用于实现当期收入难以支付、价格较高 的耐用消费品,而对其他一般性消费品的消费水平基本不变。在这种情况下,预算约束线 在向右移动时,其斜率也会发生变化,如第二张图所示: 该图表明,消费者在获得消费信贷后,将该笔收入全部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 Y,预算 约束线从 AB 移到 A/B/,新的效用最大化购买组合 E/中非耐用消费品 X 的数量没有发生变 化。 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消费信贷使人们改变了消费对当期收入的依赖,消除了 上一节课所讲的流动性约束,从而实现了未来消费需求与当期消费需求的转换。从而把消 费与一生的财富联系起来,理性的安排消费时间和消费数量,从而使消费者的消费能够在 收入不断变动中保持相对稳定。 关于消费信贷对储蓄的影响,一般来讲,消费信贷具有降低储蓄的作用,上一节课讲 了,人们的储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但大体可以分为四类:生命周期动机,遗产动机,谨 慎动机和目标动机。其中目标动机是指为了将来的某种固定的消费目标而进行的储蓄,比 如,结婚,住房,子女上学等,尽管很难确定目标储蓄在总体储蓄中所占的比率,但目标 储蓄是很重要的储蓄动机,消费信贷的发展会减弱人们的因目标动机而进行的储蓄。 比如,某消费者想购买价值 60 万的公寓,如果不进行消费信贷,他可能会省吃俭用, 每年存款 12 万,存款 5 年,可以买房,这是我们所说的目标储蓄,如果可以向银行申请 获得 7 成 10 年的按揭贷款,那他每年新增的存款可能会降低至 9 万,这样,两年后就可 以购房。 因此,目标储蓄和消费信贷这两种方式相比,消费信贷会使消费者增加当期消费,因 而减少了当期储蓄。 此外,在获得消费信贷之后,消费者每个月的收入不仅要满足日常消费开支的需要, 而且要扣除贷款的还本付息,相当于降低了当期的可支配收入,因而,从这个角度讲,消 费信贷会降低消费者的储蓄额。 消费信贷的种类 消费信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按照贷款的发放方式:直接贷款: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直接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 贷款和间接贷款:间接贷款:销售商(生产商)以分期付款的方式销售商品,银行向销售 商提供资金,由消费者分期付款归还银行贷款。 担保方式不同:抵押贷款(主要是不动产,以及股票,债券以及存单) 、质押贷款(质- 18 - 押:就是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当债务人 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就该动产卖得价金优先受偿。、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 ) 偿还方式不同:一次性还款和分期还款(等额本息、等额本金) 贷款用途不同:住房贷款、汽车贷款、教育贷款、装修贷款等 在越来越多的消费信贷品种中,住宅抵押贷款、汽车贷款和信用卡贷款是消费信贷的 主要品种,下面我给同学们介绍几种比较重要的信贷品种。 住房抵押贷款:在任何一个国家,居民住房抵押贷款是消费信贷的主要品种之一,一 般而言,住房贷款期限较长,通常在 10-30 年之间,他是以住宅本身作为抵押,采取分期 付款方式。 国外早期的住房抵押贷款采用的是固定利率、等额偿付的方式。这种方式存在两个方 面的问题:第一,使借贷双方都面临较高的利率风险。由于住房抵押贷款期限比较长,在 这个较长的期限中,利率水平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化的,而且变化趋势是难以把握和预计 的,如果利率上升,银行的融资成本提高,会给银行带来损失,如果利率下降,则借款人 会遭受损失。第二,在这个还款期间内,借款人实际负担不平衡,前重后轻。这是由于人 们的收入水平会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而提高,在贷款期间的前期,同样的还款额会占借款 人收入中很大的比重,而在贷款期间的后期,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同样的还款额只在借 款人收入中占很小的比重。贷款设计上的这样一个特点,或者使人们推迟贷款的时间,或 者减少借款的额度。 目前, 住房抵押贷款有很多品种, 包括可调整利率的抵押贷款和累进付款的抵押贷款。 可调整利率的抵押贷款是指在整个贷款期间根据基准利率的变化定期调整贷款利率。 在我们国家,住房抵押贷款利率一般是一年一调,住房抵押贷款的基准利率由中国人民银 行确定。可调整利率的抵押贷款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由贷借双方共同承当利率风险。 累进付款抵押贷款是指最初几年付款额较低,有的甚至不足于偿付当月利息,以后每 月付款额随着年薪额的增长而逐步加大。累进付款抵押贷款是为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 年职工设计的,因为他们的收入可能随着职务的提升而逐步提高。 此外,随着二手市场的发展,消费者对转按和加按业务的需求也逐渐显现,转按指消 费者将未到期的抵押物,即住房,在征得银行统一的情况下,出售给第三方,由第三方继 续偿还贷款。 加按指消费者通过增加抵押物等途径,提高按揭额度的业务。 汽车贷款 由于汽车属于高折旧率的耐用品,因此,汽车贷款的期限必须符合汽车加速 折旧的要求,所以汽车贷款属于中短期贷款,一般是三年至五年期的贷款,比较常见的是 3 年贷款和 5 年贷款。 国外汽车贷款三类授信机构: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专做汽车贷款的财务公司以- 19 - 及汽车制造商。 在我们国家,汽车贷款主要有两种形式:履约险保证方式和非履约险方式。前者指消 费者在申请汽车贷款时购买履约保险作为贷款的第二货款来源,即如果消费者违约,则由 保险公司来偿付剩余贷款,后者指采用抵押,质押或第三方担保等担保方式的汽车贷款。 与住房不同,由于汽车不属于不动产,无法进行抵押登记,因此,汽车本身无法作为 第二货款来源,此外,近几年,汽车价格不断下降,且幅度较大,部分车型出现消费者需 要支付的贷款超过购买同一新车的花费, 因此, 目前部分保险公司已经停止汽车履约业务, 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汽车贷款市场的发展。 信用卡 信用卡是当今世界最流行的消费信贷方式之一。目前,全世界消费类信用卡的数量已 经超过 10 亿张。 信用卡是由银行或非银行信用卡公司发行。持卡人因各自资信状况不同而获得不同资 信级别的授信额度。在此授信额度内,持卡人可以在任何接受此卡的零售商处购买商品或 劳务及进行转账支付等。接受信用卡的零售商定期与发卡机构进行结算。 如果持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一次性付清账单,就可以免费获得这种服务,如果不能在 规定的期限内一次性付清账单,消费者就要为所借的款项支付高额利息(12%―18%) ,因 此,信用卡的延期偿还的客户能为发卡银行或者公司带来高额利润。 但是信用卡贷款属于无担保贷款,贷款额度的确定主要根据持卡人以往的信用记录, 因此,对于发卡银行和公司来说,面临着较大的信用风险。 影响消费者信贷决策的因素 影响消费者信贷的因素主要是指决定消费者是否借款消费的因素,以及消费者在决定 借款金额,借款期限,借款时间以及还款方式时考虑的因素。下面,首先我们来看一下, 预算约束对信贷决策的影响。 预算约束对信贷决策的影响 一般来讲,消费者的信贷决策主要取决于预算约束(平均收入水平)与消费者的偏好。 从长期来看,消费者的收入最终全部用于消费,即各期消费之和等于各期收入之和 : ∑Ci=∑Mi 消费者选择储蓄或借贷,即进行跨期消费 。 假设:一个消费者 当期消费额为 C0 ,未来消费额为 Ct, 当期收入为 M0,预期收入为 Mt, r 代表利率水平 如果消费者选择储蓄,也就是说 M0&C0,即消费者的当期收入超过了当期消费,那么 当期的储蓄的金额,即 M0-C0。可以获得未来更多的消费,即: Ct = M t + (1 + r )( M 20? C0 ) -0 - 同样的,消费者的信贷决策也只是消费者将将来消费的时期进行了调整。换句话说。 如果消费者选择信贷,也就是说(C0>M0 ) ,即消费者的当期收入小于当期消费,那么, 当期的信贷的金额,即 C0―M0,导致在未来失去更多的消费。 Ct =Mt-(1+r) (C0-M0)变形之后可以得到: (C0-M0)=(Mt-Ct)/(1+r) 刚才说了,C0-M0 为当期消费者借贷的金额,他小于未来消费的减少,也就是说消费 者未来的收入不仅要偿还借款的本金,还要支付利息,剩余的才能用于自身的消费。因此, 消费者的信贷决策受制于消费者的预算约束(平均收入水平) 。当然,银行也会考虑到消 费者的平均收入水平(预算约束) ,会控制消费者的信贷金额,会将每月的偿还金额控制 在消费者当期收入的 30%以下。 在消费者进行信贷决策时,除预算约束外,还会受未来收入预期增减的影响,消费者 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不同,则信贷决策也不一样。 当 M0 较高,且 Mt>M0,如果 Ct 稳定,则消费者会尽量满足当期消费,即便是要借贷 消费。 当 M0 较低,且 Mt>M0,如果 Ct 稳定,则消费者仍会增加当期消费,并使用消费信贷, 由 Mt 保证偿还。 当 Mt<M0,且无法预测 Ct 的变化趋势时,则无论 M0 水平高低,消费者会适当进行当 期消费,借贷消费的可能性较小。 时间偏好及消费偏好对信贷决策的影响 所谓时间偏好是指由于经济生活中不确定性的存在,消费者在选择当期消费或是未来 消费时通常会看重当期消费。一般来说,消费者如果具有时间偏好,显然,该消费者进行 消费信贷的可能性就大。 经济学家认为,消费者在跨期选择时会受到促进积累和抑制积累两方面的影响。 促进积累的愿望是遗产动机和自我抑制消费的倾向。 抑制积累的因素包括对未来认识的不确定性,以及人们对今天消费的愿望。 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消费者的时间偏好。 总体来讲,影响消费者时间偏好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生活的不确定性、消费效用、储 蓄水平、预期通货膨胀率、遗产动机等。 消费效用:当期消费的效用越高,消费者对将来的耐心程度就越低,这样,人们的时 间偏好就越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在我国男性比女性,高学历者比低学历者,青年人比老年 人更原因进行信贷消费。 利率水平及资产价格对信贷决策的影响- 21 - 除了预算约束和消费偏好外,消费者的信贷决策还将受到利率水平和资产价格走势的 影响。 当利率水平较高时,相当于提高了当期消费的价格,此时消费者将延期消费、放弃消 费信贷则更有利;当利率水平较低时,相当于提高了未来消费的贴现价格,则通过消费信 贷增加当期消费更有利。 当借贷消费的资产价格趋于上升时,消费者会倾向于借贷消费。反之,消费者借贷消 费动力不足。 信贷决策的内容 前面我们分析了消费者在决定是否进行消费信贷时所考虑的因素。实质上,消费者除 了决定是否借款消费外,消费者还需要对借贷金额、借贷期限、还款方式及担保方式等问 题进行决策。借贷金额越大,期限越长,则消费者需要支付的利息就越多,因此,借贷金 额和期限的决策都需要以预算约束为基础。 付款方式的选择 消费信贷的还款方式主要有一次性还本付息、 等额本息还款、 等额本金还款和递减 (增) 还款四大类。目前用的比较多的是等额本息还款、等额本金还款,下面我们把这两种方法 介绍给同学们。 等额本息偿还指每期偿还相同金额的还款方式; 等额本金偿还指每期偿还相同本金的还款方式。 如果采用等额本息偿还方式, 虽然每期的供款金额相等, 但实际偿还的本金是不等的; 如果采用等额本金偿还方式,每期偿还金额为固定本金及相应利息之和,因此,每期实际 偿还的金额是不等的,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帮同学们理解这两种付款方式。 假如某位消费者向银行贷款购买了一套价值 60 万的住房,20 年 8 成按揭,按月分期 还款。贷款年利率为 6%(月利率为千分之五) 。按照上述条件,这位消费者买房时首期需 要支付 12 万,如果选择等额本息偿还,则每月的月供款为 3439 元,如下表所示意:见课 件 担保方式 消费信贷的担保方式主要有三类:抵押(质押) 、第三方担保和保险。 担保作为第二还款来源,主要是用来尽量减少当借款人因主客观原因不能按时足量还 本付息时贷款人所承担的损失。 可以充当贷款抵押货质押的资产包括:银行存款、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房地 产等,高质量的抵押物具有流动性强,价值稳定,所有权真实的特点。在我们国家,通常 充当贷款抵押的资产为银行存单,政府债券和房地产。 第三方担保主要用于短期或中期个人贷款,当抵押物不足时,中长期贷款也可以采用 第三方担保方式。对于担保人的资格,贷款人会进行严格的审查,以保证第二还款来源的 真实性和可靠性。- 22 - 贷款人在认为借款人所提供的抵押品和第三方担保不足以保证其贷款人的偿还时,还 可以要求借款人进行保险,比如住房抵押贷款中,通常要求借款人投保规定金额和险种的 保险。对于投保的借款,根据具体险种,当借款人由于死亡,疾病,伤残,失业等原因而 丧失还款能力时,可以由保险公司承担相应的还款责任。 消费信贷决策的风险 消费信贷给消费者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但同时消费者在进行信贷决策时也承担 了一定的风险,所谓的风险就是不确定性。消费者信贷风险主要来源于收入支出的变化, 利率的变化已经资产价格的变化这三个方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三个方面造成的风险 对消费者产生损失的可能。 收入减少及支持增加 收入与支出的变化是消费者在进行信贷决策时面临的最主要风险。通过前面的分析, 我们已知道消费者的信贷决策建立在预期收入增加及未来消费需求稳定的基础上的。尤其 对于大额的借款。如果预期收入没有按照消费者的估计那样变化,没有增加反而减少,比 如因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影响等。或者未来的消费需求因疾病等突发事件的影响而大幅度增 加,在这两种情况下,消费者的还款能力就大大的减弱,甚至无法还本付息。 当借款人无力还款时,贷款人会对借款人的经济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如果确定借款 人已经没有还款的可能,就会采取相应的资产保全措施,如查封抵押物等。并追索担保人 或保险公司。如果认为借款人经济困难是暂时的,还具备一定的还款能力,贷款人会对借 款人的借款进行重组,一人延长贷款期限、暂时免支付本金等措施,以帮助借款人恢复还 款能力,保证借款本息的安全收回。 市场利率的变化 利息是消费者提前消费所支付的资金成本。 消费者在签订借款合同时, 未了降低成本, 总是希望能够得到更低的利息,然而,借款利率一旦确定,无论利率是上升还是下降,消 费者都面临着风险。 如果市场利率下降,就意味着消费者多支付了贷款利息,这是一种隐性的损失。目前, 中长期消费信贷的利率一般都是浮动的,因而市场利率下降给消费者带来的损失可以控制 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但是,由于贷款利率的调整滞后于市场利率的变化,所以,消费者仍 将承受一定的损失。 那么,在市场利率上升时,消费者是否就没有损失呢?这取决于借款合同中有关利率 的条款。如果合同约定利率为固定的,则消费额着可以避免成本的上升,如果合同约定利 率是浮动的,即一定时间能可根据市场利率做相应的调整,利率上升使消费者所需支付的 资金成本也要上升。 与利率下降时消费者所承担的隐性损失不同,利率上升增加了消费者的实际支出,甚 至可能会对还款能力造成影响。- 23 - 资产价格的下跌 资产价格下跌主要是大额消费信贷所面临的风险,如住房、汽车等。 当资产价格下跌时,消费者将承担下跌部分的损失,如果资产价格持续下跌,还可能 出现资产价格低于贷款本金的极端情况,也就是说消费者在市场上重新购买该资产的价格 低于需要偿还的贷款总额。 消费者的信贷管理 消费信贷具有风险,那么就要求消费者对自身的信贷进行管理,如果对自身的信贷管 理不善,消费者可能遭受较大的损失,甚至导致破产。因此,消费者应该对自身的资产和 负债进行积极的管理。关于信贷管理这部分内容,我只介绍我们信贷管理的原则,一般而 言,进行信贷管理要遵循一下三大原则: 总量控制 总量控制是指消费者要把一定时期内的消费信贷总额控制在该时期的预算约束之内。 统计资料显示,负债占收入的比例越高,消费者破产的可能性就越大。据统计, 年,美国全部家庭负债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从 65%增长到 81%,这导致美国家庭破产率大幅 度上升,个人破产申请增长了 4 倍。 因此,消费者在进行信贷决策时,要避免过度信贷消费,要加强信贷消费的总量管理。 保持一定的流动性 所谓流动性指消费者拥有的可即刻变现其不受损失的资产与当期需偿还负债的比例。 流动性越高,则消费者的偿付能力越强,消费者资产的流动性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储蓄 水平的高低,高则强,低则若,二是负债占消费者可支配收入比例的高低。高则弱,低则 强。 期限匹配 期限匹配原则是指消费者应尽可能的提高收入与支出的时间上的吻合程度。消费信贷 本身是一种跨期消费,即将未来期间的消费提前到当期消费,因此,收入与支出的期限本 身是不匹配的。消费信贷的期限匹配指的是在整个期限内的收入与支出的匹配。比如,如 果消费者还款来源于每月的工资收入,按期限匹配原则应选择分期付款,而如果还款来源 来源于投资收入,比如年底股票分红,则选择一次性还款,如果贷款前期收入低,后期收 入高,则可以选择累进还款方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期限匹配原则。- 24 - 第五讲:消费者的投资决策对于消费者而言,投资是指为了在未来获得可能但不确定的收益而放弃现在的消费, 并将其转换成资产的过程。 与储蓄决策相同, 消费者投资决策的最终目的仍然是用于消费, 但不同的是,投资有风险。因此,对于消费者来说,当他们进行投资决策时,必然要分析 收益和风险的关系。 在这一讲中,我们大概要讲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消费者投资的主要类型和方式, 以及各自的特点。第二,投资收益的计算,包括货币时间价值、赋税等因素,第三,影响 消费者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特别是投资风险,第四,投资管理的方法。 下面我们首先来看消费者投资的主要类型和方式- 25 - 一般而言,消费者的当期收入可划分为三部分:消费、储蓄和投资,用公式表示如下:Y =C+S+I其中,Y 代表收入,C 代表消费,S 代表储蓄,I 代表投资。 消费者的投资具有两个特性: 时间性:即投入的货币或者说牺牲的消费是现在的,而可能的收益是将来的,从支出 到获得之间有一段时间差。 不确定性:即虽然现在支付的金额是确定的,但未来的收益却不是确定的。 当消费者决定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他会面临多种选择,我们按照投资对象的不同, 消费者投资主要可分为三大类:金融投资、实物投资和教育投资。 金融投资 金融投资是以金融资产为对象的投资,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投 资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分离 在进行金融投资时, 消费者让渡的是货币资金的使用权。 无论是银行存款, 还是股票、 债券的买卖,转移的只是这些资金的使用权,资金的所有权仍然归消费者所有。而实物投 资则不同,他是商品所有权和使用权同时转移。因此,大多金融投资都是有偿还期限的, 消费者的收益实际上是通过让渡使用权而获得的。 (2)流动性强 流动性是指资产变为货币而不遭受损失的能力。 金融资产比实物资产等其他资产的流 动性强。在所有资产中,银行活期存款流动性最强,它在变现时几乎没有任何损失。 (3)波动大 这是说投资者对未来的预期会对金融市场的收益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股票市场,当 人们对宏观经济形势预期良好的时候,资金大量涌入,股票市场就出现为牛市,相反,当 人们预期未来宏观经济会停滞不前时,资金会大量撤出,出现熊市。这种波动性也导致了 我们所说的投资风险。 实物投资 实物投资指以有行资产为对象的投资,包括不动产投资,贵金属投资,珠宝古董投资 等,对于消费者而言,耐用消费品的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实物投资。因为有些耐用 品即可作为家庭消费品,又可用于生产资料或物质成本,靠他们取得收入;有的耐用品被 买入后,可以专卖或抵押,这些特点都使得耐用消费品的支出具有投资的性质,与金融资 产相比,实物投资具有以下性质。 (1)流动性弱 实物投资变现的时间都比较长,从而降低了流动性 (2)有保值功能- 26 - 一般情况下,有形资产基本上都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因而实物投资具有保值功能。 通货膨胀指由于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商品交易的需要量而导致货币贬值、 商品价格上 升。金融资产是以货币形态存在的资产,因而受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大。而有形资产是以实 物形态存在的资产,当通货膨胀时,他的价格也会随之上涨,所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 免通货膨胀的影响。因此,实物投资具有保值功能。 注意:这里的保值不包括因技术,消费者偏好等因素导致的无形损失。 教育投资 与金融投资和实物投资不同,教育投资的对象是人本身,所以他具有不同于金融投资 和实物投资的特点。 首先,教育投资具有投资和消费的双重特性。 消费者进行教育投资时不光是未了增加收入,还有满足自身发展的目的,比如通过教 育投资来提高社会地位等。举个典型的例子。许多老年人在退休后,接受教育,与其说这 是一种投资,还不如说是消费,因为他目的不是为增加自己未来的生产力而进行的投资。 然而,这种消费跟一般的消费又不一样,他可以通过自身教育水平的提高来进一步加强对 子女及后代的素质的影响,从而使下一代的生产力提高,这又与投资有一定的联系,因此, 通常情况下,教育投资的消费性和投资性是相互伴随的。 其次,教育投资的收益具有时间上的间接性。 一般来说,一笔教育投资在投入和取得收益之间,往往需要一个过程。比如需要接收 培训的时间(中等文化程度,12 年,合格的本科生,16 年) 消费者投资的主要形式 随着资本市场的建立健全,消费者可选择的投资方式有很多种,常见的包括下面这么 6 种。 银行存款 我们知道,自 1996 年 5 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多次降息,并于 1999 年 11 月 1 日起 开征利息税,从而导致居民的储蓄倾向下降,储蓄增势明显减弱。近年来,随着股票和债 券市场的发展,大量储蓄存款流入股票、债券等有价证皇谐 5还茉趺此担肫渌 融资产相比,银行存款的有点很明显。 (1)品种多、档次全:比如,银行存款种类非常多,存款的期限也有很多种,存额 大小自由,可满足社会上不同收入阶层的需要。 (2)变现能力强:与其它有价证券相比,银行存款的流动性最强,其中,活期储蓄 在所有金融资产中流动性最强, (3)偿还性高、风险小:储蓄利率由国家统一制定,计算方法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 规定,银行储蓄只存在国家降息和银行倒闭的风险。前者幅度有限,后者发生的概率几乎 等于 0。 (4)对专业技能要求低:银行存款不像其它金融资产,比如股票,债券的投资,需- 27 - 要比较专业的知识。但银行存款的缺点是收益率偏低。 债券 所谓债券,指政府、企业、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对其借款承担还本付息义乌所开具的 凭证,用以表明彼此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购买债券的是债权人,发行债券的为债务人。 因此,债券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负债凭证。发行者承诺在未来的特定日期,向债券持 有人偿付规定金额的本金,同时在债券有效期内,定期向债券持有人支付规定的利息,因 为,一般来说,债券的利息都是事先规定的,所以债券又称固定利息证唬艿睦此担 券具有一下四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1)债券的发行人和持有人之间是债券、债务关系:债券持有人只能凭债券按期向 发行人取得利息,到期收回本金,但没有权力参加企业的经营管理。 (2)债券有明确的面值和利息率:这是债券最基本的特征。 债券的面值指债券到期偿还的本金,包括计价货币和金额。利息率是债券发行者必须 向债券人支付的实用资金的报酬。 (3)债券有一定的期限:债券除了规定面值和利息率外,还要规定一定的期限,即 债券的借款期。 (4)债券可以买卖流通:当债券持有人需要资金时,可以向第三人出售债券,提前 收回本金。 股票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所有权凭证,是股东取得利息和参与分红的一种有价证 弧:蜕唐芬谎善庇凶约旱募鄹瘢梢宰魑蚵舻亩韵螅善本哂幸韵氯龇矫娴奶 点。 (1)风险较大:股票投资能否获得预期收益,完全取决于企业的盈利情况。此外, 股票价格的变动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变动趋势难以准确预测。 (2)流动性强:虽然股票持有人不能够退股,但可以去证皇谐∩贤ü蚵舳蚁郑 还可以作为抵押品向银行货其它金融机构申请抵押贷款。在一定情况下,消费者持有股票 和持有现金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3)需要投资者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公司未来的收入难以估计,他不仅受企业自 身条件的影响,还会收到产业发展和宏观经济的影响,因而股息和股价经常波动,所以股 票投资往往需要比较多的专业知识。 基金 是指专门的投资机构通过发行受益凭证或入股凭证,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几种起来, 交由各种专家进行经营和管理。具体来说,基金具有一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资金来源广泛:基金公司从大量投资者手中募集资金,设立基金- 28 - (2)投资的分散性:为了确定投资的最佳收益目标,最大限度的降低投资风险,基 金的管理者往往把集中的资金分散于各种投资对象。从而降低风险 (3)按比例分配:投资收益按投资者的出资比例多少进行分配。 优点: (1)规模经济:由于基金是把零星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进行批量交易,从而可 以帮助小额投资者节省大量的交易费用和分析时间。 (2)投资分散、降低风险:多数个人投资,收到资本总额的限制,很难实现投资分 散化。 (3)具有专业管理效果:聘请专业人士管理投资,实现专业化管理,可以增加投资 收益。 房地产投资 房地产投资无疑是消费者实物投资中最大的部分, 消费者购买房产的动机一般有三个 方面。 消费需求:即购买房产是为了自己居住。 保值需求:即把添置房产作为保值或资产持有的手段。纯粹的保值购房不多见,更多 的购房兼有保值和消费两个方面的目的。 投机需要:即购房不是为了自己用,而是为了出租、抵押、转卖,从中获得利益。 投资收益 消费者在对众多投资方式进行选择时,会同时考虑自己的个人需要和投资对象的特 性。最理想的投资对象是流动性强、收益率大、风险性小且不必纳税的资产。但是寻找这 样的投资机会是十分困难的。通常情况下,消费者的投资仅能具有一个较为满意的特征。 下面我们跟同学一起来分析一下,消费者的投资收益问题。 收益方式 投资收益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利息(股息或租金等)与资本增值。资本增值指消费者 购买资产的价格与出售价格之差。利息和资本增值构成了消费者的总收益。 举例说明: 例:假定某个消费者在年初花 10000 元购买了 A 公司的股票,年中,他得到了 200 元的股息。如果年末他以 10600 元的价格出售了这些股票,那么他这一年的投资所获得的 收益为: 200+()=800(元) 根据收益内容的不同,收益的计算方式可以分为当期收益、持有期收益和到期收益三 种。衡量他们大小的相应的就是当期收益率、持有期收益率和到期收益率。 当期收益率:某资产在一定时间内的利息(股息或租金等)收入占资产购买价格的比- 29 - 率。 当期收益率 = 利息(股息或租金等) 购买价格持有期收益率: 指购买某特定资产一段时间后通过出售所获得的资本增值占该资产购 买价格的比率。 持有期收益率 = 出售价格 ? 购买价格 购买价格到期收益率:当期收益和持有期收益之和占资产购买价格的比率 到期收益率 = 当期收益 + 持有期收益 购买价格 利息 + 出售价格 ? 购买价格 = 购买价格货币的时间价值 货币的时间价值指当前持有的一定量货币比未来获得的等量货币具有更高的价值。换 言之,今天拥有的一块钱比一年后拥有的一块钱更具有价值。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货币为什么会有时间价值。 第一, 货币可用于投资,获得收益,从而在将来拥有更多的货币量 第二, 货币的购买力会因通货膨胀的影响而随时间改变。 在计算货币的时间价值时,需要明白下面这四个基本概念。 现值(PV) :指在某个时间段资金的起始价值。 终值(FV) :指未来某一时间所获得的货币总额。 期数(n) :指计算利息的次数 利率(i) :利息与资金的起始价格之比 他们之间的函数关系为: FV = PV × (1 + i ) n 货币的时间价值为终值与现值的差额,即 PV-FV。上述四项是影响货币时间价值的基 本因素,其中任意一项的变化,都将改变货币时间价值的大小。 因为货币具有时间价值,所以终值是按复利计算的方法计算出来的。 所谓复利即利息的利息, 复利计算指本期末形成的利息计入下期的本金, 也计算利息。 举例说明: 存入 10000 元,年利率 3% 第一年年末终值:=10300 利息:300 第二年年末终值:=10609 利息:309,其中单利 300() 复利: 9(300*0.03)- 30 - 第三年年末终值:=10927.27 利息:318.27,其中单利 300,复利 18.27 单利保持不变,而复利却逐年上升。 收益率的计算 当我们需要比较不同投资的收益率时,可以把他们的收益率转换成同样计息时间,然 后比较他们的大小。 假定你面临两个投资选择:一是售价为 9000 元、两年期、面值为 10000 元的零息债 券,另一个是两年后到期、面值和售价均为 9000 元,年息为 5%的其他债券。你应该选择 哪一个呢? 我们先看零息债券,我们知道,零息债券是不支付利息的,他的收益就是购买价格与 面值之差,所以零息债券的到期收益率为: 10000 ? 9000 = 11.11% 到期收益率 = 9000 投资零息债券等于 PV 为 9000,FV 为 10000,n 为 2 的投资,因此,根据公式:2 10000 = 9000 × 1 + i) ( i = 5 .4 %流动性与税赋 流动性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是以市场上不存在交易费用为前提的,即假设所有资产具有完 全流动性:资产在变现时没有销售费用或者发现合适的购买者所需要的时间很短。在现实 生活中,消费者购买某些资产交易费用非常明显,比如购买房产,交易费用一般会达到房 产价值的 7%-10%,而且寻找到合适的购买者通常需要花很长的时间。 资产的流动性差,无论是表现为交易费用高,还是表现为等候的时间长,都意味着收 益的损失。费用是会抵消收益的,交易费用越大,被抵消的收益就越多;同时,货币具有 时间价值,等待的时间越长,损失的货币时间价值也就越大,收益相对而言也就减少了。 赋税与收益 对于几乎所有的投资,政府都要以税收的形式拿走一部分利润,由于税法对不同资产 的态度是不同的,所以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必须要考虑赋税的影响。因为,人们关心的是 税后的收益而不是税前的收益。 税赋同交易费用一样,会减少消费者的收益,通过这个公司我们可以看出税率对投资 收益的影响。 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倾向于投资那些税率相对较低或是可以得到一定税收优惠的资 产,这种资产我们叫做惠税资产。 当然,是否选择惠税资产,还要取决于投资收益率的 比较。- 31 - 如果税收方面的好处大于价格上升带来的损失,人们就会选择惠税资产,如果价格上 升的损失大于税收方面的好处,人们就会选择其它资产。最终,市场会达到均衡,即惠税 资产和其它资产的实际收益率大致相同。 在这个例子中,免税债券的收益率低于纳税债券,理智的投资者应该会选择纳税债券 而不是免税债券 投资风险 在前面,我们提到投资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对于任何投资者来说,投资的风险性是 必然会考虑的一个问题。所谓风险是指某一行动后果的不确定性,或由于不确定性因素造 成未来损失的可能性。风险是与损失相关联的一个概念,但风险并不等于损失,也不是一 定带来损失,风险只是表示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可能发生的,但不是现实发生的。 对于风险,类型有很多 按照风险是否可以避免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 按照风险是否可以避免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不可分散风险,指某一投资领域内所有投资者都将共同面临的风险, 是 无法避免或分散的风险,比如战争、政府政策,利率等对整个经济的影响。系统风险是由 一些共同因素所导致的,影响系统内所有的投资,人们不可能通过多样化的投资组合来避 免这种风险。 非系统风险: 指由影响某一投资对象的某些独特事件的 非系统风险:又称特定风险或可分散风险, 发生而引起的风险,比如,一个公司新产品开发的失败、市场营销策略的落空、项目投资 的失误等都属于非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分散或者消除。 按照投资风险产生原因的不同分为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 按照投资风险产生原因的不同分为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 市场风险指的是因为投资市场各种因素,比如利率升降、购买力的强弱等因素,而导 市场风险 致投资者亏损的可能性。这是由投资者市场环境的变化所引起的。当市场的各种因素变化 较大或者频繁时,投资者遭受损失的数额或可能性就会变大。 经营风险主要指投资过程中对未来的预期出现偏差,导致决策不当,操作失误,从而 经营风险 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经营风险强调投资者在管理投资过程中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其原因主 要是主观判断、操作及管理失误。 按照风险的大小分为高风险和低风险 按照风险的大小分为高风险和低风险 衡量风险的大小一般有两个指标,一是出现坏结果的可能性,也就是出现坏结果的概 率;二是出现坏结果所造成损失的大小。 高风险指坏结果出现的概率大,或者一旦坏结果出现会造成较大损失的风险。 高风险 低风险指坏结果出现的概率小,或者一旦坏结果出现所造成损失较小的风险。 低风险 投资者对待风险的态度 前面讲了,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但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喜欢这种不确定性。因 此,在大部分情况下,人们都在避免风险,并尽量降低风险的严重程度。对于厌恶风险的- 32 - 人而言,如果可以得到预期收益率相同但风险更小的资产,他们肯定会选择风险小的。多 数人都厌恶风险这样一个事实意味着投资者在承担风险时,会要求更高的预期收益率。一 般情况下,股票的风险高于公司债券的风险,而公司债券的风险高于政府债券的风险。因 此,我们也发现,股票的平均收益要比公司债券的平均收益高,而公司债券的平均收益要 比政府债券平均收益高的原因。 但不管怎么说,有些人是喜欢风险的,属于偏好风险的人。对于他们而言,在预期收 益相同的情况下,风险高的项目更有吸引力。有的时候,他们甚至可能不计较收益率,而 追求那些高风险的投资。要的就是心跳,玩的就是刺激。 还有一种人,他们介于厌恶风险与偏好风险之间。他们是风险中性的。风险中性的人 只关心预期收益率。 他们在预期收益相同而风险不同的两种资产之间没有偏好。当投资 只占人们财富非常小的一部分时,人们的选择可能是风险中性的。 风险与收益的替换关系(证券市场线) 风险与收益的替换关系(证券市场线) 在生活实践中,我们可能有这样的感受,那就是收益与风险一般是成正比的,因此, 我们流行一句话:高风险高收益。其实,也只有提高投资的收益,投资者才会选择高风险 的投资项目。换句话说,投资者对于他所承担的风险,要求有一定的额外收益作为补偿。 这种额外的补偿是指超过货币时间价值的那部分额外报酬,我们称之为风险溢价或者风险 价值。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条件下,投资者所要求的报酬率就是无风险收益率(货币的时间 价值)和风险溢价之和。 期望投资报酬率=无风险收益率+风险溢价 通常无风险收益率是用银行存款利率或政府短期债券的利率来表示的。 只有提高收益率才能吸引投资者投资高风险项目,反过来说也是如此,投资者如果要 高收益就必须承担高风险。风险与收益的替换关系,可以用证皇谐∠呃幢硎荆 见课件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无风险收益率一定的情况下,投资的风险越大(即风险系数 贝塔愈大) ,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就越高,反之,风险越小,要求的收益率就越低。因此, 风险与收益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投资管理决策 有效市场理论 在前面,我们知道,当免税债券的价格高于面值时,加入其实际收益(税后收益)大 于其它纳税债券。所以投资者会购买这种免税债券。一旦免税债券的需求增加,而供给不 变时,免税债券的价格就会上涨。如果免税债券的价格上涨超过一定限度,导致收益率低 于纳税债券,这时投资者不会再继续选择免税债券,而会投资于其它债券或资产。其结果 是免税债券的供给不变,需求减少,导致免税债券的价格下跌,最终,免税债券的价格会 处在一个均衡水平,即免税债券与纳税债券的实际收益率大致相等。- 33 - 但是在显示生活中,市场价格并非总能反映资产的所有特性,这时因为信息在传播的 时候受到阻碍,投资者无法了解到完全的信息。我们以价格是否能够反映资产的所有特性 来判断市场是否有效,这里的资产特性包括资产的预期收益、风险、税收待遇及流动性等。 因此,所谓的市场有效性,是指价格能够反映资产特性的程度。在高度有效的市场上,市 场价格反映一切,投资者付出多少就会相应的得到多少。按照市场有效性的高低,我们可 以将市场分为强有效市场和弱有效市场。 强有效市场的特点表现为市场价格能反映所有资产的信息,市场上每一个人都知道影 响资产价格的全部信息。在这种市场上,没有人能够左右市场的价格。市场价格完全由资 产的收益、风险、流动性、赋税等特点来决定。 弱有效市场的特点表现为价格只反映该资产过去的市场价格信息。在弱有效市场上, 资产的市场价格可能没有正确地反映其全部的特性。所以,谁对这种资产掌握的信息越准 确、越完全,谁就能更准确地预测它的价格走势,从而获取更高的收益。 投资管理决策 前面介绍了消费者可以利用的多种投资方式,人们在进行投资决策钱,首先是要考虑 不同投资的特性,然后根据自己所希望的收益和所能承受的风险来制定自己的投资策略, 不管怎么说,在制定投资策略时,必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收益目标,投资组 合和投资风险。这三个方面也构成了我们投资管理的主要内容。 下面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我们该如何去确定收益目标。 确定收益目标 设计投资组合 明智的投资决策者绝不会将所有的资金都投资到单个资产上,而是进行多种资产的投 资组合,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样做可以在维持投资收益率不变的情况下减 少风险。 控制投资风险第六讲: 第六讲:消费者的劳动供给决策劳动供给决策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包括个人劳动与闲暇时间的分配,有酬劳动和家务 劳动的分配,退休年龄的选择以及妇女劳动参与等问题,我们这一章只和同学们分析消费 者如何在劳动和闲暇之间选择,也就是消费者个人如何去分配劳动和闲暇时间。因此,这 一章我们主要讲四个方面的内容:见课件。 消费者在收入与闲暇之间的选择 关于消费者如何在收入与闲暇之间选择,我们还是借助选择模型来建立劳动供给模 型。我们可以将劳动供给决策看成是一种消费者时间利用方式的选择,消费者时间的利用 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用于闲暇,一是用于工作,因此,消费者到底提供多少劳动的决策- 34 - 可以视为消费者在劳动和闲暇之间的选择,这和消费者在若干个产品之间进行选择的原理 是一样的。 但与普通商品有一点不同,一般的商品的效用是由商品本身提供的,但劳动的效用不 是由劳动本身提供的, 而是又用劳动收入进行消费提供的。 如果消费者想购买更多的商品, 就必须有更多的收入,要想有更多的收入就必须延长工作时间,这样闲暇时间就缩短了, 反之,如果消费者想得到更多的闲暇,那么工作时间就必然减少,收入随之降低,因而可 供消费的商品就会减少。 在前面,我们分析过,消费者收入增加后,并不一定立刻用于消费,人们会选择是现 在消费还是在将来消费,但现在,我们不做这种区分,假如个人将把自己的全部收入在现 期用完,因此,收入的增加会直接转化为商品的增加。这样,消费者的劳动供给决策就可 以直接被当做他在收入与闲暇之间进行选择。我们假定用于吃饭睡觉以及其他维持生命的 时间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那么剩下的可自由支配时间(每天大概 18 小时)可分配与工 作与闲暇。 如图所示。 上图的横坐标代表闲暇的时间,纵坐标代表通过工作获得的收入。横坐标的最大值为 18,这是闲暇与工作两项时间的总和。纵坐标的最大值为 180,这表示将 18 个小时全部用 于工作能够获得的收入。图中的斜线即消费者面临的闲暇与收入之间的预算约束线。该线 的斜率表示收入与闲暇之间的替换关系。即工资率,也就是每小时的收入。图中可以看出, 工资率为每小时 10 元。 和消费者在两种商品之间进行选择一样, 劳动者将根据自己的偏好在预算约束线上选 择一点,消费者具体会选择哪一点呢?他会按照效用最大化原则来进行选择。为了达到效 用最大化的目的,消费者在预算约束线上选择的点必然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点,在 这个模型中,表示为消费者新增加闲暇的效用等于新增加工资的收入。当然,不同的消费 者对收入与闲暇的偏好是不同的,因为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均衡点也是不同的。 比如,小王,小陈和小李,是三个偏好不同的人。 小王是那种把生活中物质性的东西看得比闲暇更重要的人, 他愿意放弃多个单位的闲 暇来换取一个单位的商品,我们通常称之为物品偏好者,当然,要得到这样的物品,必须 要放弃闲暇,增加劳动,因此这样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蚕哪些方面最可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