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非常重要的,它能如何缓解视疲劳我们的视...

该用户没有自我介绍
中国很早就提出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目标,这种目标既包括经济增长速度、也包括效益,是质和量的统一。其本质要求就是实现经济的稳定。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提出“把促进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这与西方宏观经济学提出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完全一致。这种提法第一次明确地把就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置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视野之内。  西方经济学把政府调节经济的目标界定为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但协调这四大目标是比较困难的,有时会发生矛盾。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重点考虑的宏观经济目标也是不一样的。根据丁伯根法则,要实现这四个主要政策目标,政府就需要四个政策工具: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和汇率政策。除此之外,特殊情况下,也采取了一些特殊政策如限价政策。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各国常用的政策工具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英国年度财政预算都要在各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美国国会讨论预算时,总要修改与1946年就业法案不协调的内容。德国1967年的“稳定规则”提出,政府的财政政策目标是价格稳定、高就业、外部平衡、适度的经济增长,70年代初,西方国家相继爆发两位数的通货膨胀。70年代末又受第二次石油价格冲击,人们对关于失业和通货膨胀替代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产生了严重怀疑。因此,80年代,西方国家政策目标的优先次序发生了重要转变,控制通货膨胀率代替了失业率成为政府的首要目标,实际经济增长率的地位也下降了。在政策工具方面,一个明显的特点是许多国家相继放弃了通过冻结工资和物价来控制通货膨胀的收入政策,其中重要原因是收入政策的实施结果是不成功的。结构性的微观经济政策部分地替代了收入政策。由于财政政策的频繁使用,使债务占gdp的比重不断增长,80年代不少国家相继把减少赤字预算、平衡财政收支当作重要的经济目标。如日本的“巩固财政计划”,英国削减财政赤字和公共借款的中期战略。克林顿执政后,重要的政策目标是削减财政赤字,且成效显著。  西方各工业国宏观经济目标的优先次序和政策工具随着形势的变化的实践给我们重要的启示是:尽管我国把促进经济增长、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目标,但必须根据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确立不同的目标次序。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鉴于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在经济目标次序的选择上,有学者将就业作为首要目标。也有人认为,就业政策目标,只是经济增长的副产品。就业和失业问题,历来是宏观经济分析的核心内容。在比较完善的市场制度条件下,就业(失业)的变动与宏观经济景气循环密切相关。但转轨进程的中国,就业的变动不仅与景气循环相关,而且和就业制度及人口问题相联。我国失业问题随国有企业下岗分流的实施而开始突出。失业问题的突显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深刻的,刚摆脱的通货紧缩也与之有关。就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宏观调控目标,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十六大”报告中,就业作为仅次于经济增长的重要目标,其地位十分突出。宏观经济政策最重要的内容是如何营造一个稳定增长的环境,以利于就业问题的解决。没有稳定增长的宏观经济环境,实现比较满意的就业也是困难的,但要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还需要体制改革和微观就业政策的调整。以经济增长服务于就业目标,不仅不利于总量调控和结构性战略调整,也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就业压力。问题的核心不是二者谁优先,而是二者如何有机协调,即如何在增长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解决就业问题。  20世纪80年代,许多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相继完成了从多目标到单一目标的转变。即以稳定币值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基本取向,实行单一的“通货膨胀目标”。中央银行认识到,在长期内保持一个较低的通货膨胀率最有利于经济增长。1993年以前,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是双重的,即“稳定货币,发展经济”。最终目标不明确,短期目标的随意性就更大。1993年,国务院确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在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通货膨胀和就业是否存在规律性的关系?90年代中期以前,通货膨胀的每次爆发,失业率没有随之增减。90年代后期,通货紧缩和失业率增加相伴生。中国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并不存在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替代关系。理论研究表明,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无法证实的关系。(注:左大培:《通货膨胀与失业》,参见张曙光主编:《市场化与宏观稳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自“软着陆”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低通胀的稳定增长时期。总体地看,物价基本稳定。虽有经济学家不断提醒人们注意通货膨胀的诱因,但从短期看,不存在通货膨胀的危险。鉴于通货膨胀率已降到很低的程度,也需要把降低失业率作为重要的经济政策目标。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实质上是内外稳定的政策调控目标。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提高,外部经济对我们的影响逐步加大。1994年和90年代末世界经济景气情况以及人民币汇率的浮动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表现得非常明显,对宏观调控的影响和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对外平衡必然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宏观调控本质上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短期调控,主要是总量调控,如何处理短期稳定和长期增长、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政策和体制的关系,是中国经济转轨时期宏观调控理论和制定宏观调控政策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1.短期稳定和长期增长。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短期问题,但宏观经济学是否应把长期增长问题纳入其视野之内,中国的宏观经济学界对此存在着重大分歧。有学者认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不过是研究如何解释经济波动和如何通过宏观政策来“熨平波动”这样一个“窄”的问题,而不是长期增长问题。这里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就是短期稳定政策。并不要在短期内改变一个国家的潜在生产能力,而是尽可能使总需求与潜在总供给之间大体平衡(樊纲)。正统的经济学教科书对此也有明确的界定。另一种观点认为,宏观经济分析虽以短期波动为主要对象,决不是不讨论长期问题。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不能墨守成规,应把制度等长期因素引入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之中(卢锋,2000;张曙光,2000)。曼昆的《经济学》,其宏观部分五章中就有三章讨论长期问题。布赖恩·斯诺登和霍华德·r·文(2000)对“不断发展的”关于稳定政策的作用和性质的争论作了历史的回顾,说明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学家对供给面的问题和长期增长问题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尽管短期稳定对长期增长必不可少,但社会福利的增进仍有赖于经济的长期增长。中国作为经济转轨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仍缺少健全的市场经济制度和微观基础。宏观调控经济学既要研究短期问题,关注短期波动,也要兼顾长期因素(包括制度、结构)。经济政策也要在这两者之间进行权衡。宏观调控既要注意短期稳定,同时也要为市场制度的建设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而不是逆市场化而动,只注意眼前,忽视长远的发展,这方面的教训是不少的。  2.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在转轨经济条件下,经济中计划经济的痕迹有时还相当明显,而且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等等),还缺乏一个有效传递宏观经济政策的微观机制。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往往有其特殊的体制基础和结构性的根源。仅立足于总需求调节的经济稳定政策是不够的,以短期、总量为主体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需求不足的局面。产品的相对过剩很大程度上也是结构和供给方面的问题。中国经济出现通货紧缩以来,在扩大需求的同时,政府也应采取一些结构性的政策措施来增加有效供给。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决策人士后来都注意到这一问题。因此,宏观调控要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必须同时有体制改革和结构性战略调整的进展相配合。在保持宏观稳定的同时,宏观调控政策必须和体制改革及结构性调整保持一致。  3.政策和制度(包括体制)。实质上是短期因素和长期因素中的一个方面。宏观调控政策是短期政策,制度建设是长期的因素。西方宏观经济学争论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政府采取相机抉择的政策还是规则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相机抉择有其政策灵活性的特点;规则性的政策有其制度方面的优势,能减少滥用权力,保持政策的连续性,避免较大随意性,减少通货膨胀预期。从经济政策本身看,在宏观经济政策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在保持政策灵活性的同时,避免政策决策和实施过程中的随意性,加强决策和实施的程序化和规范化是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时应该加以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公债规模的&度&应当如何把握摘要:公债作为当前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重要纽成部分.在带来巨太经弁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的壹面效应目此,如何准确把握心债规模的度&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理论界常用评判公债规模指标弊端的揭示,井从成本效益,资源配置,宏观调控等角度分析得出:从套债使用效益把握公债适度规模更为妥当,也更符合我国国情.文章最后提出了从使用效益角度评判公债适度规模的外部每件.公债作为国家运用信用手段筹集资金的一种形式,已成为各国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我国自从1981年恢复发行公债以来.公债规模便节节攀升.尤其是1994年后.公债规模以年均3的速度扩张,截止1999年.累计发行公债1692亿元,公债余额达9800亿元公债规模增长速度之快,幅度之大,为各国所罕见,公债也因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如何把握公债规模的&度&则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难题.公债的规模要有一个适当的限度.这是因为公债在对经济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特别是在公债规模超过一定界限时.负面效应会远远大于积极效应.由于已发表的文章中对公债正负效应讨论得比较多了.故本文集中讨论公债的适度规模及其评判指标一,公债规模常用评判指标的弊端公债的正负效应,决定了公债必须有一个适度的规模.目前国内理论界在评判公债规模大小时常用下列指标:(1)公债负担率:公愤余额/;(2)公愤依存度:当年公债发行额/当年财政支出额;(3)公债偿还率:当年公债到期付息额/;(4)财政分配率:当年公债发行额/;(5)国民应债率:人均公债量/人均存款以上指标再与国际上常用的警戒线或与其他国家的对比数来得出我国公债规模是偏大还是有一定的回旋空间.而笔者认为.这几个指标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在评判我国公债规模时却有诸多弊端:(--)忽视了政府预算及财政体制的差异我国预算编制方法与西方各国不同.在编制预算时.尚未将公愤的利息支出列入预算支出.尤其是在当前偿债高峰期,利息支出已占了还本付息颓中很大一部分比重的情况下(1997年利息支出占还本付息额为3.1998年则达到收稿日期:20010嘶作者简介:朱杆1铭(1954一).男,浙江虞人.浙江大学财政研究所教授棘利君(1978).鼻.浙江台州人.浙江大学妊济学院研究生?7?3《),若一味地将本国指标与其他各国指标进行对比.只会带来判断的失误.再者,我国的财政体制尚未理顺.目前尚有很大一笔资金持离于预算收入之外.而在计算债务依存度等指标时,仅仅考虑预算内收支.这就使得指标所包含的内容产生差异,也就失去了可比的基础.(=)忽视了国家财力集中度的差异西方各国因为市场经济发展较早,创造出的是我国的好几倍如998年我国的为79395.7亿元不及美国的1/.更要紧的是西方国家的财力集中度明显高于我国.财政收占的比重一般为30一40.甚至超过50而我国1998年预算内财政收占)的比重仅为12.4,加上各种预算外收也仅20左右.由此造成了巨额的财政收人差额如美国1993年财政收入高达1535亿美元,而同期我国财政收人只有4398亿元.不及美国的1/22.因此.在评价公债负担率时.我国就不能简单地拿45警戒线来作为我国的标准,也许以20%来评判更为妥当.(三)忽视了公债增量的差异.西方各国公债发行数百年才累计到今天这个规模.而我国自1981年恢复公债发行以来,不过短短20年.而公债规模却已达到相当的水平,如表所示.尤其是1994年以来,年度发行规模平均增长28.,年底累计公债余额的平均增幅达到34.3.若按此速度发展下去,不出2002年,公债规模将超出8..0亿元,直接造成的还本付息额占公债收将由1996年的66.2.1998年的70.上升至2002年的90以上.不可避免地陷人严重的信用危机和债务危机.然而在应用债务依存度等指标考察时,由于忽视了各国公债增量变化的差异,反映不出公债的增长速度,因此也就失去了各国公债对比的意义表1若干年度公债发行简表单位:亿元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四)忽视了公债结构的差异.在期限结构上.我国目前大多是3,5年的中期公债.缺乏1年以下的短期公债和5年以上的长期公债.期限结构比较单一而西方各国则主要发行中长期(]0年20年)公债.短期公债由于投资期短,对改变投资者的支出倾向及调节货币流通速度的作用甚微中长期公债的资金转让期长.可以满足政府长期性的经济建设投资需要.并在较长时期内不会形成政府的偿债负担;在持有者结构上.若个人持有比重较大.则筹资成本较高.但对激活即期消费需求.扩大投资规模有较突出的意义若企事业单位持有占较大比例,则发行成本较低.但引起的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表现为积累基金内部结构的调整,不利于扩大积累规模但有可能产生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在品种结构上.多样化的债种结构,既可以弥补经常性的预算赤字和建设资金的不足.也可以调整偿债高峰和筹措偿债基金;在利率结构上.利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债务负担及可能承受的债务规模大小
平衡计分卡基本理论  实际上,平衡计分卡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只注重财务指标的业绩管理方法。平衡计分卡认为,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只能衡量过去发生的事情(落后的结果因素),但无法评估组织前瞻性的投资(领先的驱动因素)。在工业时代,注重财务指标的管理方法还是有效的。但在信息社会里,传统的业绩管理方法并不全面的,组织必须通过在客户、供应商、员工、组织流程、技术和革新等方面的投资,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平衡计分卡方法认为,组织应从四个角度审视自身业绩:学习与成长、业务流程、顾客、财务。   平衡计分卡“平衡什么” :平衡计分卡反映了财务、非财务衡量方法之间的平衡,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的平衡,外部和内部的平衡,结果和过程平衡,管理业绩和经营业绩的平衡等多个方面。所以能反映组织综合经营状况,使业绩评价趋于平衡和完善,利于组织长期发展。[编辑本段]平衡计分卡框架  如图:[编辑本段]平衡计分卡的基本内容  平衡计分卡中的目标和评估指标来源于组织战略,它把组织的使命和战略转化为有形的目标和衡量指标。BSC中客户方面,管理者们确认了组织将要参与竞争的客户和市场部分,并将目标转换成一组指标。如市场份额、客户留住率、客户获得率、顾客满意度、顾客获利水平等。BSC中的内部经营过程方面,为吸引和留住目标市场上的客户,满足股东对财务回报的要求,管理者需关注对客户满意度和实现组织财务目标影响最大的那些内部过程,并为此设立衡量指标。在这一方面,BSC重视的不是单纯的现有经营过程的改善,而是以确认客户和股东的要求为起点、满足客户和股东要求为终点的全新的内部经营过程。BSC中的学习和成长方面确认了组织为了实现长期的业绩而必须进行的对未来的投资,包括对雇员的能力、组织的信息系统等方面的衡量。组织在上述各方面的成功必须转化为财务上的最终成功。产品质量、完成订单时间、生产率、新产品开发和客户满意度方面的改进只有转化为销售额的增加、经营费用的减少和资产周转率的提高,才能为组织带来利益。因此,BSC的财务方面列示了组织的财务目标,并衡量战略的实施和执行是否在为最终的经营成果的改善作出贡献。BSC中的目标和衡量指标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不仅包括因果关系,而且包括结果的衡量和引起结果的过程的衡量相结合,最终反映组织战略。[编辑本段]平衡计分卡详解  BSC是一套从四个方面对公司战略管理的绩效进行财务与非财务综合评价的评分卡片,不仅能有效克服传统的财务评估方法的滞后性、偏重短期利益和内部利益以及忽视无形资产收益等诸多缺陷,而且是一个科学的集公司战略管理控制与战略管理的绩效评估于一体的管理系统,其基本原理和流程简述如下:   1、以组织的共同愿景与战略为内核,运用综合与平衡的哲学思想,依据组织结构,将公司的愿景与战略转化为下属各责任部门(如各事业部)在财务(Financial)、顾客(Customer)、内部流程(Internal Processes)、创新与学习(Innovation & Learning)等四个方面的系列具体目标(即成功的因素),并设置相应的四张计分卡,其基本框架见下图:  2、依据各责任部门分别在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创新与学习等四种计量可具体操作的目标,设置——对应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不仅与公司战略目标高度相关,而且是以先行(Leading)与滞后(Lagging)两种形式,同时兼顾和平衡公司长期和短期目标、内部与外部利益,综合反映战略管理绩效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   3、由各主管部门与责任部门共同商定各项指标的具体评分规则。一般是将各项指标的预算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对应不同范围的差异率,设定不同的评分值。以综合评分的形式,定期(通常是一个季度)考核各责任部门在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创新与学习等四个方面的目标执行情况,及时反馈,适时调整战略偏差,或修正原定目标和评价指标,确保公司战略得以顺利与正确地实行。BSC管理循环过程的框架见下图: [编辑本段]平衡计分卡的优点  平衡计分卡不仅是一种管理手段,也体现了一种管理思想,就是:   (1)只有量化的指标才是可以考核的;必须将要考核的指标进行量化。   (2)组织愿景的达成要考核多方面的指标,不仅是财务要素,还应包括客户、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自平衡计分卡方法提出之后,其对企业全方位的考核及关注企业长远发展的观念受到学术界与企业界的充分重视,许多企业尝试引入平衡计分卡作为企业管理的工具。   实施平衡计分卡的管理方法主要有以下优点:  (1)克服财务评估方法的短期行为;   (2)使整个组织行动一致,服务于战略目标;   (3)能有效地将组织的战略转化为组织各层的绩效指标和行动;  (4)有助于各级员工对组织目标和战略的沟通和理解;   (5)利于组织和员工的学习成长和核心能力的培养;   (6)实现组织长远发展;   (7)通过实施BSC,提高组织整体管理水平。[编辑本段]平衡计分卡与战略管理  BSC贯穿于战略管理的三个阶段。由于制定BSC时,要把组织经营战略转化为一系列的目标和衡量指标,此时管理层往往需要对战略进行重新的审视和修改,这样BSC为管理层提供了就经营战略的具体含义和执行方法进行交流的机会。同时,因为战略制订和战略实施是一个交互式的过程、在运用BSC评价组织经营业绩之后,管理者们了解了战略执行情况,可对战略进行检验和调整。在战略实施阶段,BSC主要是一个战略实施机制,它把组织的战略和一整套的衡量指标相联系,弥补了制订战略和实施战略间的差距。传统的组织管理体制在实施战略时有很多弊端:或是虽有战略却无法操作;或是长期的战略和短期的年度预算相脱节;或是战略未同各部门及个人的目标相联系,这样,使战略处于一种空中楼阁的状态。   (1)在制定BSC时与战略挂钩,用BSC解释战略。如前所述,一份好的BSC通过一系列因果关系来展示组织战略。例如某一组织的战略之一是提高收入,则有下列因果关系:增加对雇员销售技能培训。了解产品性能,促进销售工作。收入提高。BSC中的每一衡量指标都是因果关系中的一环。一份好的BSC中的评估手段包括业绩评估手段和推动业绩的评估手段,前者反映某项战略的最终目标及近期的工作是否产生了成果,后者反映实现业绩所做的工作,两者缺一不可。   (2)利用BSC宣传战略。实施战略的重点是所有的雇员、组织高级经理、董事会成员都了解这项战略。通过宣传BSC可以使雇员加深对战略的了解,提高其实现战略目标的自觉性。同时通过定期、不间断地将BSC中的评估结果告诉雇员,可以使其了解BSC结组织带来的变化。为了使董事会能够监督组织的高级经理人员及整个组织的业绩表现,董事会成员也应了解BSC。这样,他们监督的重点将不再是短期的财务指标,而是组织战略的实施。   (3)将BSC与团队、个人的目标挂钩。这一工作可以通过分解BSC的目标和衡量指标来完成。平衡计分卡是由一整套具有因果关系的目标、衡量指标组成的体系,因此,它对于分解非财务指标有着独特的优势(传统上,非财务指标很难分解)。   分解可以采取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由总组织管理人员制订BSC中财务方面、客户方面的战略,然后由中层管理人员参与制订内部经营过程和学习成长方面的目标和衡量指标。   第二种是下一级部门将总组织的BSC作为参考,部门经理从组织的计分卡中找到自己可以施加影响的目标和衡量指标,然后制订该部门的计分卡。   (4)把BSC用于执行战略和计划的过程,将战略转化为行动。   第一步,要为战略性的衡量指标制定3-5年的目标。   第二步,便是制订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性计划。以资本预算为例,传统的资本预算未能把投资和战略相连,而选用了回报率等单纯的财务指标进行投资决策。现在我们可以用BSC来做,通过利用BSC来为投资项目打分,名列前茅的并在资本预算范围内的投资项目将被采用。这种投资决策方法使资本预算和组织战略紧密相连。   第三步便是为战略计划确定短期计划。管理人员根据顾客情况、战略计划、经营过程、雇员情况按月或季制订短期目标,即把第一步“3~5年的目标”中的第1年目标转化为BSC中4个方面的目标和衡量指标。这种战略性衡量指标,长远目标,战略计划。短期计划的过程,为组织目标转化为切实的行动提供了途径。在战略评价和反馈阶段,我们已经知道,BSC中的衡量指标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因此,当我们发现某项指标未达到预期目标时,便可以根据因果关系层层分析引起这项指标变动的其他指标是否合格。如果不合格,则表明是执行不力。如果均已合格,那么管理人员就应对组织内外部环境重新分析,检查据以确定战略的环境因素是否已发生变化,是否需要调整战略。这一反馈分析的过程,对于战略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充分体现了战略管理动态的特征。[编辑本段]平衡计分卡优缺点    Yintl(鹰腾咨询)在“管理上市”系列丛书之《绩效·剑》中对平衡计分卡的实施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总结了平衡计分卡的优缺点:  ① 优点  ? 克服财务评估方法的短期行为。  ? 使整个组织行动一致,服务于战略目标。  ? 能有效地将组织的战略转化为组织各层的绩效指标和行动。  ? 有助于各级员工对组织目标和战略的沟通和理解。  ? 利于组织和员工的学习成长及核心能力的培养。  ? 实现组织长远发展。  ? 通过实施BSC,提高组织整体管理水平。  ② 缺点  平衡计分卡并不能在以下两个重要方面发挥推动企业进步的作用:  ? 它不适用于战略制定。卡普兰和诺顿特别指出,运用这一方法的前提是,企业应当已经确立了一致认同的战略。  ? 它并非是流程改进的方法。类似于体育运动计分卡,平衡计分卡并不告诉你如何去做,它只是以定量的方式告诉你做得怎样。[编辑本段]什么样的组织应考虑采用BSC管理系统?  高层管理者有短期行为,或换了几任总经理仍然业绩不良  缺乏有效的员工绩效管理系统  对分公司业绩管理存在诸多问题:虚假利润、短期行为等  希望实现突破性业绩  需要转型或变革的国营企业  希望实现长期发展,打造百年品牌  规范化管理,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提高组织战略管理能力  二次创业的民营企业  希望对市场有更快的反应速度
股利政策就是企业的分配政策,是公司在法律的规定范围内,对其获得的收益在股东之间进行分配。主要的问题是企业应该分配多少,用什么方式分配。公司经营目标是股东财富的最大化,作为公司三大财务决策之一的股利分配政策也应服从于公司的经营目标。适度的股利政策有利于公司股权结构的稳定,并在公司面临外部接管威胁时提供有效的防御屏障,因而有利于公司经营的稳定持续发展,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一、公司制定股利政策时考虑的因素      (一)法律因素   为了保护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有关法规规定公司不能用股本和资本公积发放股利;必须按净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净利润为正且弥补了以前年度亏损后才可发放股利。   (二)股东因素   股东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对公司的收益分配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控制权稀释,支付较多的股利就会导致留存收益减少,这意味着公司将来发行新股的可能性加大,发行新股必然会稀释公司的控制权,这是公司原有股东所不愿意的;有的股东为了避税、有的股东为了有稳定的股利收入及其他一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   (三)财务因素   公司出于长期发展和短期经营考虑,需要考虑公司盈余稳定状况、资产的流动性、举债能力、未来投资机会、资本成本和债务需求等因素,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分配政策。   (四)其他因素   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中,股利支付是公司向市场传递有关公司经济状况良好程度信息的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公司对于股票市场种种反应的考虑,以及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和有债务合同约束时,公司都会慎重考虑选择对自身有利的股利政策。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现状及不足      (一)股利支付形式呈现期间性、多样化特点   2000年以前,我国上市公司一般以送股为主要的股利分配方式,派发现金红利的很少。2000年以后,派发现金红利的上市公司逐渐增多, 这是由于2000年后中国证监会在审批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和配股时,开始关注公司以往的派现记录。而在2004年底,证监会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公众股股东权益保护的若干规定》,鼓励上市公司积极分红,更是把强制分红以政策方式出台,这对于股东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   (二)很多公司存在不分配、不愿分红现象   股利的获取本应是投资者高投入、高风险的必然回报,但通过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分析,可发现“暂不分配”的情况经常出现。据上海证券信息有限公司提供的统计资料,自1992年以来,沪市中从未进行过现金分配的上市公司达到220家,并且没有任何不分配股利的充分理由。不分红成为上市公司普遍施行的股利政策。以“五粮液”公司的股利政策为例,该公司2000年每股收益高达1.6元,各项财务指标在深、沪两市位居前列,但仍采取不分配的政策。虽然中小股东对现金股利存在偏好,但受制于“一股独大”的特殊股权结构,而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主要受控股股东的偏好影响,这说明了一些公司对投资人利益的漠视,也反映了中小投资者的弱势地位。   (三)再筹资成为上市公司制定股利政策的标准   近年来,证监会注意到上市公司利用股利分配政策进行“圈钱”活动,规定上市公司要获得配股资格,净资产收益率必须连续三年超过10%。然而,这一规定竟成了某些净资产数额较高的公司制定股利分配政策的标准。为了达到增发、配股的目的,这些公司采取了发放现金股利以降低净资产额,从而使净资产收益率能连续三年达到10%的对策。此时,发放现金股利并非是给投资者回报,实际上是公司为实现增发、配股而制定的股利政策标准。有关统计资料的分析表明,在深、沪两市公布年报的744、835家公司中,分别有211、191家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在10%~11%之间,刚好达到证监会的要求,其用心不言而喻。由于上市公司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手段,即使加大监管的力度,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上市公司不注重投资人利益的做法。强制性的直接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反而会对合理运用股利政策产生负面影响。   (四)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   由于不注重投资者的利益,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股利政策的制订和实施缺乏远见,目的不明确且具有随意性。据统计,年间,连续四年分配红利的公司仅为上市公司总数的4.5%;年间,连续三年分配红利的公司也仅为上市公司总数的7.44%。即使是一些连续派现的公司,派现数额在各年度间的分配也很不均衡。有的年度畸高,有的年度甚至不分配。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随意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其与成熟市场的上市公司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   (五)股利政策信号不能有效预示企业业绩   一般地,实施稳定股利政策并能连续派现的企业,通常是绩优且稳定增长的企业,应该受到投资者的青睐,但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实施高比例股票股利的上市公司比实施派现方案的上市公司股利在股利宣告日前后超额收益率(CArt)高出4倍。这与有效市场国家的情况恰恰相反,一些连续派现且支付率较高的公司表现平平,这种现象违背了市场规律,扭曲了股利政策和股价的关系,导致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错位。      三、规范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应考虑的因素      (一)股利政策应注重现金股利的作用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企业在未来不能盈利或不能提高现金股利支付水平,那么公司股价会大幅下跌。所以,如果管理当局对未来预期把握性不大,应更加重视现金股利的作用。以我国目前证券市场上股票平均市盈率40倍、2001年平均现金股利支付率35.3%来计算,股票投资者的股利收益率只有0.95%,还不到同期国债利率水平的一半。显然,投资者更看重股价波动所带来的收益,这无疑助长了投机行为。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与投资者对高比例送股和转增股股票的盲目追捧是缺乏未来稳定增长的盈利预期支持的。要想充分发挥证券市场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作用,在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的同时也应该重视股利政策,尤其是现金股利所扮演的对已披露信息的验证性作用。   (二)股利政策应保持长期稳定性   在较为成熟的西方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大都采取较稳定的股利政策,股利支付一般不受公司盈余波动的影响。使其前后的股利政策保持一致,以便企业有一个良好的市场形象。因为投资者对股利削减的反应要远大于对同等股利增加的反应。但是,比较近几年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可以发现,上市公司基本上没有一个稳定的股利政策,股利分配随意性很大,这使投资者对公司股利政策、股价变动趋势的预期变得十分困难。另外,与国外相比,我国上市公司的连续分配能力差。例如,我国上市公司中近四年连续分红的仅占上市公司总数的5%左右。年沪市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在不断地改变股利分配政策。   (三)处于不同发展周期的企业应选用不同的股利政策   快速增长型公司往往有较高收益的投资项目,所以对资金需求较大,股利支付率一般偏低;而那些市场份额比较稳定,又不需额外追加大量投资的公司,则往往通过较高的股利支付率水平向投资者传递管理当局对未来稳定高收益的预期。由于投资者对增长型公司的良好未来预期,使增长型公司较价值型公司拥有更高的市盈率,而分红派息传出的市场信号往往被理解成公司增长速度开始减缓,正在逐步走入价值型公司的行列,所以对于IT前沿的微软公司即使拥有360亿美元的超额现金储备,仍然选择了不支付股息红利的股利政策。反观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中市值较大的公司往往是发展成熟、业绩稳定的公司,所以更有可能选择现金股利;而一些小公司出于吸引新资金和增强竞争力的目的,有较强的扩张欲望,而且市值小的公司更有炒作的想象空间,所以管理当局往往顺应这种市场的要求,选择分配股票股利而不是现金股利(四)国有股减持及股票全流通势在必行   在我国,股份公司大多建立在国有企业基础之上,国有股占主导地位的股权结构,使上市公司并不担心企业控制权问题,这是上市公司非理性股利政策形成的制度基础。一方面,国有股一股独大、同股不同权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一大弊病;另一方面,国有股不能流通造成资本流动的限制,有碍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在股利分配方面,上市公司面临的难题是:国有股按面值1元持有的股票与投资人按市场价格购入的股票不可能做到股利分配上公平——事实上这是不可能做到的,而这正是造成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不规范的主要原因之一。体制问题是中国证券市场改革的难点,也是我们必须逾越的一个关口。可喜的是,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工作已接近尾声,证监会于2008年4月发布了《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企业控股股东与其他股东的目标趋向协调,相信上市公司今后会提出令人欣喜的股利政策。   (五)加强对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引导与监督   监管部门可采取与筹集资金管理相似的办法,加强对上市公司留存收益的管理。一方面,鼓励上市公司利用留存收益,把现金分红与公司的再融资结合起来,利用自身积累解决发展的融资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必要的监督,将留存收益的使用状况纳入监管部门和投资者的监督之下,对有大量再融资需求的公司,监管部门应采取必要措施,限制其过多的现金分红。对行业已经成熟、但缺乏好投资项目的上市公司,要对其再融资计划加以限制,鼓励其现金分红,给投资者以稳定的回报。   股利分配政策是一种企业行为,公司必须按照公司特点、盈利状况和公司未来发展来决定分配方案。保持一种连续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股利政策,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也有利于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对于股东来说,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侧重于公司的长远发展,零星股东则倾向于近期利益。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流通股只占25%左右,个人投资者数量极多,股权高度分散,不能对上市公司形成约束力,这就形成了目前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比较混乱,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未得到合理保护的现象。政府在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中起核心作用,要从法律和体制上为市场的发展打下基础,通过对市场的有效监督,保证市场在高效、公正和稳定的状态下运作,创造适宜的宏观经济环境促进市场的发展。
由于经济生活的复杂性,经济活动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交叉重复,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作为经济社会整体的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不再适用简单的数学公式,也就是说,整体不能简单地看成是各部分加总的结果。同样,纳税人在进行纳税筹划活动时,从部分看来可行的方案,放到经济活动的整体来看,或许就不可行了。因此,纳税筹划应该从整体来考虑。
   (1)纳税人进行筹划应该用全面的眼光,正确衡量税负水平。①纳税人进行纳税筹划,不能仅盯住个别税种的税负高低,要着眼于整体税负的轻重。有的方案可能会使某些税种的税负减轻,但从总体上来说,可能会因为影响其他税种的税负变化而实际上使整体税负增加,因而不具有实际的可行性。②纳税人进行纳税筹划时,应注意税收和非税收因素,综合衡量纳税筹划方案。有的筹划方案可以节省不少税款,但是却增加了很多非税支出,如企业注册费用、机构设置费、运费、政府规费等,这种方案的实际成本就应该将税收与非税支出结合起来考虑。③纳税筹划方案应该着眼于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税收负担的最小化。如果某个方案的资本收益率最高,但并非应纳税金最少,那么这个方案不应该被否定。也就是说,只要某方案能够在相对成本较低的情况下,促进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我们就没有理由不采纳它。例如,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然要缴纳企业所得税。我们知道,企业所得税有两档优惠税率,对于年应纳税所得额小于等于3万元的适用18%的税率,年应纳税所得额小于等于10万元的适用27%的税率。如果公司总裁为了适用这两档低税率而把生产经营活动限制在较小的规模,那么即使所缴纳的税款再少,也不符合利润最大化原则,因而也不应该被采用。
   (2)筹划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不具有可操作性的筹划方案是没有实际意义的。纳税人进行筹划时,应该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弄清楚筹划方案是否具有实施的条件,尽量使筹划方案具有可操作性。例如,对于出口企业来说,如果有自营出口权,一般都会选择自己办理出口的方式进行经营,而不会委托进出口公司进行。因为这种方式有如下好处:①企业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获得产品。众所周知,商品每经过一道环节价格都会提高一次,企业自营出口省去了中间环节,必然进货的价格会相对降低;②企业税法对于自营出口有优惠待遇。税法规定,有出口经营权的企业自营出口可以享受退税的优惠待遇。但是,懂得管理的人都知道,如果企业自营出口,必然会因为购货与销货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而占用一大笔流动资金。只要企业自营出口一直进行下去,这笔流动资金就会一直被占用,因为旧货尚未销售完,新货又会购进。而且,如果选择自营出口,必然也要求企业专门设立这样一个部门进行管理。专门部门的设立,不仅要求增加相应的费用,而且要求有足够的专门人才。因此,如果企业要选择自营出口,则要看自己企业有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而且,企业还应该看自己有没有足够多的这方面专门人才。如果企业不具备足够的条件,则选择由其他企业代理更具有可行性。
   (3)纳税人应该将筹划方案放到整体经营决策中加以考虑。纳税筹划是为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服务的,是一种方法与手段,而不是企业的最终目标。认识不到这一点,企业就很可能做出错误的决定。例如,它可能为了减少所得税而铺张浪费,增加不必要的费用开支;也可能为了推迟获利年度以便调整减免税期的到来而忽视经营,造成持续亏损等。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对企业有百害而无一利。对于企业来说,正确的筹划态度应该是以企业的整体利益为重,采取适当的筹划方案。这种方案不一定税负最轻,但却使得企业税后利润最大。而公司其他人员所做的筹划方案,则可能因为其所考虑的仅是本部门的利益最大化,虽然他所实施的纳税筹划方案能够达到其部门的目的,但对于整个企业来说,却有可能造成整体利益的损失。
   (4)纳税人进行筹划应该具有长远的眼光。有的纳税筹划方案可能会使纳税人某一时期的税负减轻,但却不利于其长远发展。因此,在选择纳税筹划方案时,不能仅把眼光盯在某一时期纳税最少的方案上,而应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选择能增加企业整体收益的纳税筹划方案。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符合国家法律及税收法规的前提下,按照税收政策法规的导向,事前选择税收利益最大化的纳税方案处理自己的生产、经营和投资、理财活动的一种企业筹划行为。  这个概念说明了税收筹划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复合国家法律及税收法规;税收筹划的方向应当符合税收政策法规的导向;税收筹划的发生必须是在生产经营和投资理财活动之前;税收筹划的目标是使纳税人的税收利益最大化。所谓“税收利益最大化”,包括税负最轻、税后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内涵,而不仅仅是指的税负最轻。纳税筹划的主要内容  (一)避税筹划:是指纳税人采用非违法手段(即表面上符合税法条文但实质上违背立法精神的手段),利用税法中的漏洞、空白获取税收利益的筹划。纳税筹划既不违法也不合法,与纳税人不尊重法律的偷逃税有着本质区别。国家只能采取反避税措施加以控制(即不断地完善税法,填补空白,堵塞漏洞)。   (二)节税筹划:是指纳税人在不违背立法精神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税法中固有的起征点、减免税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通过对筹资、投资和经营等活动的巧妙安排,达到少缴税甚至不缴税目的的行为。   (三)转嫁筹划:是指纳税人为了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通过价格调整将税负转嫁给他人承担的经济行为。   (四)实现涉税零风险:是指纳税人账目清楚,纳税申报正确,税款缴纳及时、足额,不会出现任何关于税收方面的处罚,即在税收方面没有任何风险,或风险极小可以忽略不计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的实现,虽然不能使纳税人直接获取税收上的好处,但却能间接地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而且这种状态的实现,更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与规模扩大。
我国企业实施平衡计分卡遇到的问题中国从2001年开始引进平衡计分卡,一些著名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应用平衡计分卡,比如联想、中国移动、平安保险和顺驰集团等就是其中较为成功的案例,02年顺驰集团开始实施平衡计分卡,02年收入12亿元,03年收入40亿,04年收入100亿,短短几年成为全国年收入排第一的房地产企业。虽然一些应用平衡计分卡或得了成功,但据调查,大多数中国企业实施平衡计分卡的效果并不理想。为什么会这样呢?实施中到底存在什么问题?究其原因与病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 缺乏高层的充分支持平衡计分卡是一套战略管理工具,它的构建模式是由上至下,即由高层主管主导战略的制定,然后将制定好的战略转换成一套环环相扣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以确保全体员工努力达成企业的战略目标。平衡计分卡在实施中必须要由高层主管直接参与才能确保平衡计分卡的构建不会流于形式。而我国企业在实施平衡计分卡时只由一两个部门(如财务部或人力资源部)去做,或只是以中层主管为主导,而缺乏高层主管的参与,导致平衡计分卡实施的号召力不强,员工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2.将战略目标简单地层层分解建立平衡计分卡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企业的战略目标能够在企业内部层层分解,转换为企业的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并设定各种业绩评价指标来帮助我们判断行动是否满足战略目标的要求。许多企业管理人员误以为公司级计分卡可简单分解成部门计分卡,部门计分卡又可简单分解为个人计分卡。实际上,公司级、部门级与岗位级之间不是简单的叠加关系,而是战略协同关系,是战略目标从上到下的层层落实与从下到上的层层推动,三者之间是一种协同关系。部门级的战略目标支持并推动公司层的战略目标,部门级的战略目标应根据部门的职能战略来确定,不是简单的分解。3.与奖励机制脱节战略与奖励脱节是组织战略实施的障碍之一。许多企业由于其平衡计分卡的关键评价指标值要么无法确定,要么只设一个值,难以确定浮动薪酬方案。导致平衡计分卡与奖励机制脱节,难以达到预期结果。4.员工对企业战略难以达成共识平衡计分卡是基于企业战略的一种业绩评价系统,因此,全体员工是否清楚企业战略对平衡计分卡的成功实施有着重要作用。据调查,多数企业不能成功地执行战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只有5%的员工明白企业的战略。尽管高层管理者认识到达成战略共识的重要性,但却少有企业将战略有效地转化成被基本员工能够理解且必须理解的内涵,且职务层级越低越不清楚、各层级对战略的看法也颇为分歧。5.信息系统方面的障碍平衡计分卡的编制和实施涉及大量的业绩指标的取得和分析,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一般要通过管理软件来辅助实现。信息系统在帮助管理者分解总体性测评指标方面,可以发挥难以估量的作用。当平衡计分卡出现了未预期到的信号时,管理者就可以查询信息系统,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若企业对信息的管理及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完善而致使信息系统不够灵敏,它就会成为业绩评价的致命弱点。与欧美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的信息化进程较慢,信息的精细度和质量偏低,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平衡计分卡的应用.与管理流程脱节 管理流程包括年度计划制定流程与全面预算管理流程。许多企业的平衡计分卡由人力资源组织制定,年度计划由办公室组织制定,预算由财务部组织制定,三者各自为政、互不相干。实际上,平衡计分卡的关键指标值需要通过预算流程确定,而实现指标值的行动方案需要在制定年度计划时确定,而年度计划与预算又是对应互动关系,是战略计划的具体体现。因此平衡计分卡作为一套战略管理工具,它必须与预算管理流程、年度计划制定流程无缝相连,保持内在的一致性。否则,相互不支持,企业根本不可能实现战略目标。中国大多数企业的预算流程与年度计划流程不完善,基本是为做预算而做预算,根本未考虑战略。平衡计分卡要想实施成功,必须想方设法完善管理流程,以达到内在战略的一致性。四、我国企业实施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体系的政策建议虽然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系统在我国的实施存在着上述诸多障碍,但这些障碍并不能够成为许多企业不采用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系统的理由。我们只要认清障碍并想办法去清除这些障碍,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摸索它、探索它,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就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平衡计分卡的成功实施。1.获得高层主管支持高层主管主导实施平衡计分卡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在中国,企业战略的制定通常依靠高层主管的洞察力和直觉,因此,大多数中国企业要想成功实施平衡计分卡,需要高层主管全力支持,并带动管理团队将企业战略和目标具体落实到基层,使企业上下协同配合,让所有员工都充分理解并参与战略的执行工作。 2.注意沟通和反馈在使用平衡计分卡时,要利用各种沟通渠道如刊物、信件、公告栏、标语、会议等,让各层管理人员知道企业的远景、战略、目标与业绩衡量指标,通过沟通了解员工对平衡计分卡衡量指标的意见,以便修正指标和企业战略。3.与企业的激励机制挂钩企业中每个员工的职责虽然不同,但使用平衡计分卡会使大家清楚企业的战略方向,有助于群策群力,也可以使每个人的工作更具有方向性,从而增强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为充分发挥平衡计分卡的实施效果,就必须和奖励制度挂钩,使企业的每个层次、不同部门员工的注意力集中在各自的工作业绩上,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只有这样,平衡计分卡才具有现实意义。4.与企业的预算结合起来预算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有效手段。优秀的企业,一般都具有积极、先进的财务计划、业务计划和预算编制体系。从表面上看,预算的编制费时费力,但随着企业信息系统的完善,这些问题将得到解决。预算包括运营预算和战略预算。通过运营预算,企业确定为维持现有的生产和客户所需花费的成本。我国现行的预算基本上都是这种预算。在预算管理实践中,除了编制详细的运营预算,进行决策管理和决策控制外,更需要关注企业长远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目标。而战略预算则是从一个长远的角度来编制预算,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具体的企业各期的预算任务,再通过企业当期预算的制定和分解来落实到每个部门和个人,利用预算控制,形成切实可行的战略部署。战略预算实际上是“预算中的预算”。通过这两种预算,企业一方面实现了同时对战略和战术的管理,另一方面,这些预算数字将成为企业成本控制、业绩评价和信息反馈的依据。5.重视信息系统的选择与完善信息系统在帮助组织成功的实施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系统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如果组织选择信息系统不当,信息系统不够灵敏,则无法满足组织使用平衡计分卡法来客观、公正的评价各项业绩指标的信息需要,那它会成为这个新的系统的致命之处。因此,组织在实施平衡计分卡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合理的信息系统。选择好了合适的信息系统,我们还必须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完善它,从而使它紧密的与组织的战略结合在一起。 平衡计分卡贯穿于战略管理的三个阶段。由于制定BSC时,要把组织经营战略转化为一系列的目标和衡量指标,此时管理层往往需要对战略进行重新的审视和修改,这样BSC为管理层提供了就经营战略的具体含义和执行方法进行交流的机会。同时,因为战略制订和战略实施是一个交互式的过程、在运用BSC评价组织经营业绩之后,管理者们了解了战略执行情况,可对战略进行检验和调整。在战略实施阶段,BSC主要是一个战略实施机制,它把组织的战略和一整套的衡量指标相联系,弥补了制订战略和实施战略间的差距。传统的组织管理体制在实施战略时有很多弊端:或是虽有战略却无法操作;或是长期的战略和短期的年度预算相脱节;或是战略未同各部门及个人的目标相联系,这样,使战略处于一种空中楼阁的状态。   (1)在制定BSC时与战略挂钩,用BSC解释战略。如前所述,一份好的BSC通过一系列因果关系来展示组织战略。例如某一组织的战略之一是提高收入,则有下列因果关系:增加对雇员销售技能培训。了解产品性能,促进销售工作。收入提高。BSC中的每一衡量指标都是因果关系中的一环。一份好的BSC中的评估手段包括业绩评估手段和推动业绩的评估手段,前者反映某项战略的最终目标及近期的工作是否产生了成果,后者反映实现业绩所做的工作,两者缺一不可。   (2)利用BSC宣传战略。实施战略的重点是所有的雇员、组织高级经理、董事会成员都了解这项战略。通过宣传BSC可以使雇员加深对战略的了解,提高其实现战略目标的自觉性。同时通过定期、不间断地将BSC中的评估结果告诉雇员,可以使其了解BSC结组织带来的变化。为了使董事会能够监督组织的高级经理人员及整个组织的业绩表现,董事会成员也应了解BSC。这样,他们监督的重点将不再是短期的财务指标,而是组织战略的实施。   (3)将BSC与团队、个人的目标挂钩。这一工作可以通过分解BSC的目标和衡量指标来完成。平衡计分卡是由一整套具有因果关系的目标、衡量指标组成的体系,因此,它对于分解非财务指标有着独特的优势(传统上,非财务指标很难分解)。   分解可以采取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由总组织管理人员制订BSC中财务方面、客户方面的战略,然后由中层管理人员参与制订内部经营过程和学习成长方面的目标和衡量指标。   第二种是下一级部门将总组织的BSC作为参考,部门经理从组织的计分卡中找到自己可以施加影响的目标和衡量指标,然后制订该部门的计分卡。   (4)把BSC用于执行战略和计划的过程,将战略转化为行动。   第一步,要为战略性的衡量指标制定3-5年的目标。   第二步,便是制订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性计划。以资本预算为例,传统的资本预算未能把投资和战略相连,而选用了回报率等单纯的财务指标进行投资决策。现在我们可以用BSC来做,通过利用BSC来为投资项目打分,名列前茅的并在资本预算范围内的投资项目将被采用。这种投资决策方法使资本预算和组织战略紧密相连。   第三步便是为战略计划确定短期计划。管理人员根据顾客情况、战略计划、经营过程、雇员情况按月或季制订短期目标,即把第一步“3~5年的目标”中的第1年目标转化为BSC中4个方面的目标和衡量指标。这种战略性衡量指标,长远目标,战略计划。短期计划的过程,为组织目标转化为切实的行动提供了途径。在战略评价和反馈阶段,我们已经知道,BSC中的衡量指标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因此,当我们发现某项指标未达到预期目标时,便可以根据因果关系层层分析引起这项指标变动的其他指标是否合格。如果不合格,则表明是执行不力。如果均已合格,那么管理人员就应对组织内外部环境重新分析,检查据以确定战略的环境因素是否已发生变化,是否需要调整战略。这一反馈分析的过程,对于战略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充分体现了战略管理动态的特征。
盈余公积是指公司按照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各种积累资金。盈余公积是根据其用途不同分为公益金和一般盈余公积两类。公益金专门用于公司职工福利设施的支出。按现行规定,上市公司按照税后利润的5%至10%的比例提取法定公益金。 一般盈余公积分为两种:一是法定盈余公积。上市公司的法定盈余公积按照税后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累计额已达注册资本的50%时可以不再提取。二是任意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主要是上市公司按照股东大会的决议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的区别就在于其各自计提的依据不同。前者以国家的法律或行政规章为依据提取;后者则由公司自行决定提取。 公司提取盈余公积主要可以用于以下两个方面: (1)用于弥补亏损。公司发生亏损时,应由公司自行弥补。弥补亏损的渠道主要有三条:一是用以后年度税前利润弥补。按照现行制度规定,公司发生亏损时,可以用以后五年内实现的税前利润弥补,即税前利润弥补亏损的期间为五年。二是用以后年度税后利润弥补。公司发生的亏损经过五年未弥补足额的,未弥补亏损应用所得税后的利润弥补。三是以盈余公积弥补亏损。公司以提取的盈余公积弥补亏损时,应当由公司董事会提议,并经股东大会批准。 (2)转增资本,即所谓的“送红股”。公司将盈余公积转增资本时,必须经股东大会决议批准。在实际将盈余公积转增资本时,要按股东原有持股比例结转。盈余公积转增资本时,转增后留存的盈余公积的数额不得少于注册资本的25%。
 盈余公积的提取实际上是企业当期实现的净利润向投资者分配利润的一种限制。提取盈余公积本身就属于利润分配的一部分,提取盈余公积相对应的资金,一经提取形成盈余公积后,在一般情况下不得用于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股利。盈余公积的用途,并不是指其实际占用形态,提取盈余公积也并不是单独将这部分资金从企业资金周转过程中抽出。企业提取的盈余公积,无论是用于弥补亏损,还是用于转增资本,只不过是在企业所有者权益内部结构的转换,如企业以盈余公积弥补亏损时,实际是减少盈余公积留存的数额,以此抵补未弥补亏损的数额,并不引起企业所有者权益总额的变动;企业以盈余公积转增资本时,也只是减少盈余公积结存的数额,但同时增加企业实收资本或股本的数额,也并不引起所有者权益总额的变动。至于企业盈余公积的结存数,实际只表现企业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表明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的一个来源而已,其形成的资金可能表现为一定的货币资金,也可能表现为一定的实物资产,如存货和固定资产等,随同企业的其他来源所形成的资金进行循环周转盈余公积的核算
 企业按规定提取盈余公积时,按提取盈余公积的数额。
 借: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
 贷:盈余公积—一般盈余公积
 企业按规定提取公益金时,按提取公益金的数额
 借: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
 贷:盈余公积—公益金
 企业将提取的公益金用于集体福利设施支出时
 借:盈余公积—公益金
 贷:盈余公积—一般盈余公积
 企业用盈余公积弥补亏损时,按时当期弥补亏损的数额
 借:盈余公积—一般盈余公积
 货:利润分配—盈余公积转入
 企业用提取的盈余公积转增资本时,按照批准的转增资本数额
 借:盈余公积—一般盈余公积
 贷:实收资本或股本
 企业将盈余公积转增资本时,应按照转增资本前的实收资本结构比例,将盈余公积转增资本的数额计入“实收资本”科目下各所有者的投资明细账,相应地增加各所有者对企业的投资。
 外商投资企业按净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的储备基金、企业发展基金,以及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按照规定在合作期间以利润归还投资者的投资,也作为盈余公积,在“盈余公积”科目下设置明细科目核算。
找到一个给你做参考自己根据协会的性质,做修改吧《漳州市自行车运动协会》会员费缴纳通知2008年的会员费已经开始缴纳了,请各位会员及时互相转告。会费的使用情况:今年会费将主要用于购买会员常用的自行车维护用品及组织比赛时的队员临时贴补用。交纳方法:1、可联系狂飙:,暴走猪:,一米:。新会员第一次缴费需填写表格并带两张一寸照片,并领取会员证,可到新华西蓝威龙专卖店拿表填写。2、老会员只需交纳会费,并领取发票。3、会费为60元/年,一次性交纳。3、可交由以上三人,并索取发票。可通过银行汇款并凭缴款凭证索取发票:帐 户:漳州市自行车运动协会开户行:兴业银行漳州芗城支行营业部帐 号:247344、交纳时间:2008年1月起,随时都可以
商品分类依据是分类的基础。商品的用途、原材料、生产方法、化学成分、使用状态等是这些商品最本质的属性和特征,是商品分类中最常用的分类依据。   (一)按商品用途分类   一切商品都是为了满足社会上的一定用途而生产的,因此商品的用途是体现商品使用价值的标志,也是探讨商品质量的重要依据,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商品的研究、开发和流通。它不仅适合对商品大类的划分,也适用于商品种类、品种的进一步详细划分。   优点:按商品用途分类,便于比较相同用途的各种商品的质量水平和产销情况、性能特点、效用,能促使生产者提高质量、增加品种,并且能方便消费者对比选购,有利于生产、销售和消费的有机衔接。但对贮运部门和有多用途的商品不适用。   (二)按商品原材料分类   商品的原材料是决定商品质量和性能的重要因素,原材料的种类和质量不同,因而成分、性质、结构不同,使商品具有截然不同的特征。选择以原材料为标志的分类方法是商品的重要分类方法之一。此种分类方法适用那些原材料来源较多、且对商品性能起决定作用的商品。   以原料为标志分类的优点很多,它分类清楚,还能从本质上反映出各类商品的性能、特点,为确定销售、运输、储存条件提供了依据,有利于保证商品流通中的质量。但对那些用多种原材料组成的商品如汽车、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不宜用原材料作为分类标志。   (三)按商品生产方法分类   很多商品即便采用相同的原材料,由于生产方法不同,也会使商品具有不同的质量特征,从而形成不同的品种。   按生产方法分类,特别适用于原料相同,但可选用多种工艺生产的商品,优点是因为生产方法、工艺不同,突出了商品的个性,有利于销售和工艺的革新。但对于那些虽生产方法有差别但商品性能、特征没实质性区别的商品不宜采用。如平板玻璃可用浮法或垂直引上法。   (四)商品的化学成分分类   由于商品中所含化学成分和种类和数量对商品质量、性能、用途等有着决定性的或密切的影响,故按化学成分的分类方法便于研究和了解商品的质量、特性、用途、效用和储存条件,是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重要分类方法。   有些商品,它们的主要成分虽然相同,但由于含有某种特殊成分,而使商品的质量、性能和用途完全不同。因此商品的特殊成分也可用作分类的标志。如合金钢,主要的成分为Fe,但由于合金元素种类不同,使之用途、性质不同。   优点:能反映商品的本质特性,对于深入研究商品的特性、保管和使用方法以及开发新品种、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等具有重要*意义,但对化学成分复杂的商品(如水果、蔬菜、粮食等)或化学成份区分不明显的商品(收音机)则不适用。[编辑本段]商品分类的意义  1、商品科学分类有助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各项管理的实施。   2、商品分类有助于商业经营管理。   3、商品分类是实行现代化管理的前提。   4、商品分类有利于了解商品特性。   5、商品分类有助于提高商品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编辑本段]商品分类的基本原则  1、必须明确要分类的商品所包括的范围。   2、商品分类要从有利于商品生产、销售、经营习惯出发,最大限度地方便消费者的需要,并保持商品的分类上的科学性。   3、选择的分类依据要适当。   4、应具有科学的系统性。   商品分类的层次   1、大类:体现商品生产和流通领域的行业分工,如五金类、化工类、食品类、水产类等。  2、中类(商品品类):体现具有若干共同性质或特征商品的总称,如食品类商品又可分为蔬菜和水果、肉和肉制品、乳和乳制品、蛋和蛋制品等。  3、小类(商品品种):对中类商品的进一步划分,体现具体的商品名称。如酒类商品分为白酒、啤酒、葡萄酒、果酒等。  4、商品细目:对商品品种的详尽区分,包括商品的规格、花色、等级等,更具体地体现商品的特征,如60°高杯牌五粮液。[编辑本段]商品分类体系  在任一次商品分类中,可将任一商品集合总体逐次划分为包括大类、中类、小类、品类在内的完整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类目系统。这个类目系统即为商品分类体系。
根据《公司法》第167条第1款的规定,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当提取利润的百分之十列入公司法定公积金。公司法定公积金累计额为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可以不再提取。
传真管理A  传真机应随时处于开机接收状态。B  定期检查传真接收纸张的使用情况,以免耽误传真文件接收时间。C  收到传真l                  若传真资料上注明为急件,应及时电话通知收件人领取。l                  若为普通件则需在收到后的2小时内通知收件人领取。l                  若传真资料上未详细注明收件的部门或人,则由负责传真的文员判断并转交于相关的部门/人。l                  不能确认且无人认领的文件,由负责传真的文员将传真资料名称、传真号码、数量、主要内容邮件至各部门文员,由各部文员转发于部门人员,以作招领。l                  确无人认领的传真资料由负责传真的文员保存一周后作作废处理。5.3.3  如未按上述的相关条款执行,造成文件流失、设备损坏或资源浪费,由当事人承担相关责任,并按公司《奖惩管理流程》处理。    5.4  复印传真的费用结算      5.4.1  传真所产生的费用与电话清单每月底一同结算。5.4.2  每月底文控文员监督复印机出租厂商抄取各部门复印底数,再以事业部为单位统计总数并填写《付款结算审批单》,部门负责人签字后送交财务中心支付费用。
建议安装远程控制软件。 这里给出几款比较好的: 1、Remote PC Access。可以帮助你通过互联网、LAN或电话线从一台PC远程访问另一台PC,你还可以在那台电脑上工作,就像身临起境般。另外,它还允许系统管理员控制网络内的所有电脑,访问文件、观看屏幕、控制键盘和鼠标的动作。 2、AdminMagic。可以监视和控制远程计算机桌面的工具,提供完整的鼠标和键盘模拟,使控制端可以在远程执行程序、登陆、改变设备驱动以及远程启动,可以截取远程屏幕,可以后台运行。 3、pcAnywhere等。 另外,一些木马工具也能达到远程控制目的。如我们所熟知的冰河等。
出生于情人节的马景涛,自称原来是个放荡不羁的浪子,是温柔美丽的吴佳尼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们并非一见钟情,是“莫名其妙”的电话、“匪夷所思”的探班慢慢把他们拉在了一起,对此,马景涛用“缘定今生”四个字来解释他们的爱情,而马景涛的体贴和浪漫更是让吴佳尼感动不已。  吴佳尼,美丽可爱的上海姑娘,在多部影视剧中出演主要角色,有着80后女孩特有的青春靓丽外形和俏皮风格。回首和马景涛相识相恋的经历,却是因为一部电视剧的拍摄。2006年电视剧《封神榜》的拍摄,让马景涛认识了比自己小整整20岁的吴佳尼,一年以后,《封神榜》的热播让人们记住了戏里美艳的琵琶精与霸气的纣王。而戏外的马景涛和吴佳尼则已经开始了一段甜蜜的恋情,如今,他们爱情的结晶--马世天、马世心的相继出生,更是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幸福和欢笑。  银幕上人称小马哥的马景涛塑造了无数的好男人形象,生活中他也同样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丈夫、好父亲。谈起美丽的太太和两个可爱的儿子,他脸上的那种幸福和满足是无法用笔墨来形容的。  ★相隔两三米远的电话成就今生情缘  马景涛遇上吴佳妮前抱独身主义,以为自己不会再婚,更没想到会有儿子,他说:“这是上天给我的恩赐。认识佳尼是缘分,她对我们的未来想得很多,是佳尼影响了我。“  事实上马景涛和吴佳尼在拍《封神榜》时并没有擦出爱情的火花,到戏杀青时两个人说过的话总共没超过五句。直到戏要杀青的那天晚上,横店的拍摄现场有点冷,马景涛看到佳尼一个人无所事事地坐在那里,觉得这个女孩子挺特别的,就想跟她聊聊,于是莫名其妙就拨通了佳尼的电话,事实上他们两个当时只隔着两三米远,就这样聊了很长时间,都是一些家常里短的事情。那个戏杀青后,大家就各奔东西了,后来马景涛到上海拍一个广告,竟莫名其他妙地主动邀请佳尼去探班,两个人才慢慢熟悉起来。  私家对话马景涛——  《妈妈宝宝》:佳尼在你眼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她身上最吸引你的一点是什么?  马景涛:我没想到和佳尼认识后自己会有这么大的改变,她是很乐观的人,天塌了都无所谓,什么困难都不怕,始终很开心。跟她在一起很轻松,没有压力,她给我的都是很正面的东西,她说她不想谈一场没有结果的恋爱,她想要一个稳定的家庭,生一个可爱的孩子。这些话从一个二十几岁的女孩嘴里说出来,让我特别感动,我从来没想到我今生还会有这样的幸福。她的眼神传达给我的意愿就是不要回避。我这么大的男人了才知道生活原来可以这么甜蜜。现在,我们过着很平凡的生活,但是从来没有过的淡定与安然。  私家对话吴佳尼——  《妈妈宝宝》:你当初怎么就认定马景涛就是你今生要托付终身的人呢?你和他第一次在片场通电话的时候,你想到以后你们俩会走到一起吗?  吴佳尼:当时他在片场打电话给我,让我很吃惊,因为那时整个拍戏的过程中他都不怎么说话,总是很严肃的样子,我们唯一看到他笑的时候就是他跟他的狗六六在一起时。后来发现他其实是一个特别特别好的人,绝对的新好男人,很体贴,很浪漫,就像他演出过的多尔衮,很有责任感,和他在一起很踏实,很有安全感。  《妈妈宝宝》:马景涛做过的最让你感动的事是什么?  吴佳尼:他做的每一件事都让我感动。我怀孕的时候,虽然家里有阿姨,但他有时间就亲自给我做饭,我洗澡时为我铺好防滑垫,放好水,每天早上起来帮我把牙膏挤好。怀马世天的时候,因为31周时羊水破了,不得不住院安胎,那一个星期里我不能动,吃喝拉撒全在床上,他整个星期一直陪着我,虽然医院里是有护士护理的,但他不放心,所有的事情都亲历亲为,以至于消毒水把他的手都烧坏了,我看了特别心疼。我想这不是所有的男人都能做到的。  采访马景涛的时候说起这段经历,他用永生难忘四个字来形容。  “因为当时会不会有危险连医生都没有把握,而我又不能让佳尼感受到这种压力,在她面前还要表现出什么事没有的样子,就每天装作嘻皮笑脸地跟她讲话。到出院的前两天,我就趴在佳尼肚子上跟马世天说:‘儿子,你要勇敢,爸爸不能到妈妈肚子里去保护你,这个时候你要帮爸爸一个忙,你要保护自己。’结果第二天医生检查时发现小家伙自己入盆了,他用自己的头把胎膜破了地方给堵住了。直到38周顺利生产,马世天一直健健康康的。医生说,你们真是创造了一个奇迹,这种情况能到足月生产的只有1%的可能。或许马世天听了爸爸对他说的话,真正感受到了父母对他的那种期待,所以生命真的是太神奇了!
江泽民同志提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的任务就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人是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德、智、体、美也是不可分割的,正如人们所说的“木桶原理”一桶水的容量,取决于木桶全部木板的长度,一块短板对于木桶的容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一个学生某方面素质的缺乏,有时会极大地影响他的成长和成才。在教学中,我认为教师的个性品质是教师在学生中赢得威信的基础,是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的精神力量。一、人民教师应具备爱生如爱子的高尚品德。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儿童成长有两个影响源,第一是父母,第二是教师。当儿童进入学校后,很自然地将他们与父母交往的各种思想感情与“爱的要求”转移到自己的教师身上,要求教师也像母亲那样关心、照料他们。此时,他们不仅希望得到父母的爱,还期望得到教师的爱。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给予热情的关注,使他们时时感到教师的关怀和温暖,用自己的情感去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学生内心产生积极的情绪,愉快的感情,从而转化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动力。教师对学生的爱,即是敬业精神的核心,又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既是育人的目的,又是教师教书这个职业的具体表现。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将教师热爱学生视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当教师主动接近学生,一次次待以真情实意时,感情的河流就不仅朝着一个方向流动了,而当学生受到感动、感染,就自然而然缩小了师生间感情的距离,产生了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仰慕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把教师当作可信赖的人,愿意向他们吐露真情,自觉地接受教育和劝告,学生对教师愈加信赖,教师的要求就愈加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教师只有诚心诚意地爱护自己的学生,才能诲人不倦,教好学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奉行“爱满天下”的宗旨,与学生打成一片,与他们同甘苦、共患难。他认为:“我们深信师生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他一再强调学生的可爱和关心学生的重要性。他曾提醒教师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教育者要象爱迪生的母亲那样宽容爱迪生,在爱迪生被开除回家的时候把地下室让给他做实验。陶行知自己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生活上,都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许多陶门弟子至今念念不忘他的音容笑貌,从这一点就充分体现他的伟大的师德情操。二、教师应具有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教师的坚强意志是完成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在教育工作中,如果没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教师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教育任务。同时,教师的意志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首先,作为教师应该具有顽强的毅力,在困难面前能够百折不回,知难而进,把培养学生作为一种神圣的事业,并为此奋斗终身,其次要有耐心,教师应认识到学生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不因学生暂时的退步而失去信心,也不因为学生的反复而感到苦恼,而是千方百计去想办法,倾注心血,不把学生培养成材决不罢休的精神。教师还应懂得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和感染学生。如果教师缺乏自制力,遇到学不好好学习,不遵守纪律或敢于“顶撞”时就暴跳如雷,以粗暴的方式随意辱骂和斥责学生,这不仅伤害学生感情,而且会使矛盾激化,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在学生中失去威信。教师的劳动是十分艰苦,复杂的,教师只有保持平静愉快的心境,才能给自己带来乐趣和幸福感,才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愉快的感情体验,提高学习积极性,并因此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用自己的言行品格去影响学生,才是为人师表的内涵。三、谦虚好学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谦虚好学是教师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知识层出不穷,作为教师应该不自满自足,积极探求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司马光为了编撰《资治通鉴》,十余年如一日勤奋学习,含辛茹苦,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他为了夜以继日地读书,专门做了一个圆木枕头,号称“警枕”,以使在睡着时随时惊醒他。当然,教师即使学识渊博,也不在学生面前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这样的教师自然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敬爱和信服,对培养学生谦虚好、积极上进的性格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还应具备活泼开朗的性格,时时、处处表现出乐观向上和热情奔放的精神风貌。日本大学教授关中先生认为:“教师的性格特征应当具有明朗快活、朝气蓬勃的精神”。即使遇到挫折和不顺心的事,也能正确对待,而不是随意表现出受伤害和悲哀的神情。具有乐观、开朗性格的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与人为善,给人温暖,笑容可掬地对待他人。如果教师的性格孤僻,情绪反复无常,心胸狭窄那是与教师职业极不相称的。因此,教师活泼开朗的性格是学生效法的模式,也是身教的重要方面,有利于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种健康、向上、愉快、舒适的气氛和环境之中。总之,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要无愧于这一光荣的称号,心须努力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在以对学生,对国家高度负责的态度的同时,要坚决履行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处处为人师表,培养鲜明的个性心理品质,以自己模范的品行来教育和影响学生,才能为培养造就“四有”人才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师德论文]人民教师应具备的个性品质》一文由中国搜课网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北京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至今仍保存比较完整的古老都市。北京作为全中国的统一政治中心虽然只有800余年的历史,但是作为一个古老城市,以及区域性的方国都邑来说,则至少有3000余年的历史了。北京市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宾客前来观光旅游。    据北京市旅游局2006年年鉴统计显示:全年我市累计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390.3万人次,比2006年同期增长7.5%。其中:接待外国人338.3万人次,比2006年同期增长8.6%;香港同胞30.3万人次,比2006年同期减少3.5%;澳门同胞0.7万人次,比2006年同期减少45.4%;台湾同胞21万人次,比2006年同期增长13%。    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1.32亿人次,增幅5.6%。其中:外地来京游客8770万人次,增幅4.4%;本市游客4430万人次,增幅8%。国内旅游收入1482.7亿元,增幅14%。其中:接待外地来京旅游者的旅游收入为1391亿,增幅13.4%;接待本市市民的旅游收入91.7亿元,增幅21.6%。
   庞大的客源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但是在庞大收入后面所隐藏的一系列隐患也慢慢显露出来,比如在传统产品结构下的旅游业,增长速度在明显放缓,或达到基本平衡状态。如果从外国旅游者在北京逗留的时间方面来分析,外国旅游者在北京停留的时间明显是越来越短,而时间短就会造成旅游业收入的直线下降,所以,这是一个值得业界引起重视的问题。
   开发新的旅游产品与提升整个城市的旅游服务水平成为业界对于北京旅游的普遍关注点,譬如提升北京旅游服务质量,开发新的旅游项目等等,但是对于给北京带来最大旅游收入的传统景点以及传统文化,业界一直没有一个良好的规划体系,下面来简单谈一谈如何发挥北京民俗文化的优势,以促进北京的旅游业发展。    一、探寻收集北京民俗文化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我们可以把北京民俗宽泛的理解为北京人在日常生活中具有的全部生活习惯,包括好习惯与坏习惯。北京是一个极具历史的城市,居住在这个城市的人的观念是随着时间和时代的改变在不断改变的,民俗也在发生着变化,当我们去试图发挥民俗文化的作用去推动整个旅游业发展的时候,我们必须发掘并且总结北京的生活民俗并且使之在理论上成为体系。这样才能发掘到北京民俗的闪光点,以及剔除属于旧民俗的糟粕内容,使北京的旅游业健康,蓬勃发展。    根据民俗学的定义,北京地方民俗基本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北京的居住民俗    北京四合院,是中国北方最典型和最有代表性的居民建筑。其有大、中、小型四合院之分,一般均按“坐北朝南”与“前堂后寝”的宗法礼教制度要求设计兴建的。正规的四合院都是坐北朝南,由北房、东西厢房及南房四面围合而成,各房之间用卡子墙连接,形成封闭式院落。大门开设在宅院东南角的“巽”位上。这种建筑除了体现了宗教礼法以外还考虑了风水以及北方地区天气的多种原因,是古代北京居民智慧的结晶,极大程度的代表了北方的民居。    北京的饮食民俗    北京的本地的菜系主要为鲁菜系,清末民初北京曾有八大楼之说,八大楼都是鲁菜馆。现仅存翠华楼一家。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现在北京可以吃到各国各地的美食,中国的八大菜系,甚至云南菜,江西菜等小菜系在北京都有不错的饭馆。对于国内非北京游客来说,北京有着其在饮食上的代表菜——北京烤鸭,以及多种多样的北京小吃。而对于入境游客来说,北京的饮食是中国饮食的一个代表,入境游客可以在北京吃到中国任何一个地方风格的菜肴。在饮食民俗方面,北京继承并且完整的发展了下来历史。    北京的节庆习俗    北京人在传统节庆方面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譬如不同的节日去不同的庙会:譬如新年的厂甸庙会,重阳节的妙峰山庙会;节日饮食如正月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条,初三的盒子等等;节日祈祷,如祭灶,祭祖等等。因门类太多,在此不做赘述。    北京的文化民俗    如北京的戏曲,曲艺,杂耍,北京居民的传统娱乐方式等等。    北京民俗的种类繁多,总结起来十分复杂,譬如只是北京小吃就有二三百种之多。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环境的变迁,一些不符合现代人生活的民俗已经失去了其传播的原动力。致使对于北京人或者游客来说,所能了解到的北京民俗越来越少。这样,发掘并且整理北京民俗就成为了开发民俗旅游的第一步,为以后进行的全部关于北京民俗旅游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避免了开发者身在北京却全然不知的尴尬。    尤其是对于北京传统民俗艺术的发掘,对于促进北京旅游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北京传统民俗中有很多极具观赏价值,譬如相声,琴书,京剧,评书,杂耍。这些都是可以直接推动北京旅游收入的潜力点。    二、保护民俗文化    而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身边的传统民俗文化随着整个时代的变迁正在慢慢的流逝。正如上文提到,由于时间的推进,人们观念的改变,一些不符合人们生活的民俗已经失去了其传播的原动力。但是这些失去了传播动力的民俗文化并不等于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为他们自身有着另外一重重要意义即文化象征意义。    保护民俗文化,即保存这种文化象征意义,犹如守护这座城市的灵魂一般。    拿北京旧城来说,北京旧城的规划建设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保护北京古都风貌的基础在于维护北京城的整体格局。    截止到1998年4月,旧城范围内的危改项目约100 项,总占地面积13. 2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约2 300(万平方米)。就占地面积而言,已建成的、在建的、拆迁中的、已办规划用地许可证的和研究准备中的分别约占214%、3615%、1316%、2618%和2614%。规模之巨、影响之大都是空前的。就总体而言,危改采用对原平房“推光头”的做法,造成危改区与古都风貌之间的不协调使人担忧。    市政道路改造以平安大道和王府井大街为例,人们对前者宽阔街道与低矮仿古建筑之间的不协调,对后者改建后找不到多少王府井传统文化的感觉提出了不少意见。公共建筑方面,个体与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周围环境风貌之间缺乏协调,程度不同地影响了古都风貌的保护和继承。以上三个类型问题的总的结果是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的杂乱交织,既违背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古都风貌保护的准则,也不利于现代化城市功能的完善。    在目前,房地产开发几乎成了北京旧城改造的唯一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的主要动机是利润。开发商本能地想方设法提高项目的建筑高度和容积率,必然对古都风貌造成破坏。在不否认传统民俗文化的闪光点的情况下,面对时代变迁所带来的文化流逝,保护旧民俗就成为我们需要重视的内容。    而对于北京城历史、现状和未来的认识上北京的城市规划者存在着明显的误区。例如,对北京具有3 000 多年不间断的历史,绵延连续的物质、精神文明,文物古迹和文化遗存的数量之大、等级之高,在世界古都中极为罕见、独一无二这种性质认识上的差距,造成人们一定程度上的“熟视无睹”。又如,对明清两代北京城在规划和建设上的成就达到了古代城市建设史上登峰造极的地步,堪称人类文化奇观这一性质的认识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这种“知之不足”往往造成建设中的破坏。在对城市现代化概念的认识上,不自觉地将传统与现代化对立起来,认为旧的就是落后的,平房就是不好的。    城市作为旅游的物质基础,北京作为北京民俗产生的客观场所,保护北京民俗,就是在促进北京旅游品牌的发展。    三、包装传统民俗文化    当很多具有丰富文化价值的民俗失去了其传承动力的时候,保护似乎成了我们唯一的办法。但是由于北京民俗门类广泛,仅仅单纯从保护的角度上来讲,即使保护力度再强,我们也无法停止一些民俗文化的流逝以及失传,那么,重新唤醒旧民俗的新生,使其获得传承的本源推动力,就成为了北京传统民俗面临的最大挑战。    拿北京传统艺术来说,北京传统艺术有戏曲,曲艺,杂技等门类。其中杂技属于非语言艺术,由于不需要了解过多语言知识,在入境游客中有着广泛的认同。每晚在朝阳剧场都有接待入境旅游团的杂技专场表演,看杂技成为大多数入境旅游者尤其是入京旅游者的必要体验项目。    但是相对于杂技来说,旧曲艺和戏曲的发展就令人堪忧。京韵大鼓,北京琴书,面临着衰落或者失传的危险,剧场相声随着近些年郭德纲等人的传统相声的走红有了复苏的迹象,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情况。同样为对传统文化的诠释,郭德纲及其相声创作团体的经验为北京传统民俗旅游的包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在谈到北京旅游发展问题时,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的教授吴必虎指出:由于存在着“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心理,北京的旅游宣传意识异常淡薄,也制约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还没有专业性的人员来考虑和编制专业性的营销规划。其活动基本上是由市领导或旅游局长带队,带几个人摆几个摊子、几个展台等,产生不了重要效果。另外,对旅游营销旅游促销方面,政府应该加强对外宣传的投入。目前,北京增加了旅游宣传费用,但与香港等一些地区和国家比差距还是很大。    从此可以看出,对民俗文化的发掘与包装是不符合传统市场营销观念的。北京的传统民俗旅游文化没有其有针对性的细分市场,也就缺乏必然的宣传与包装。喜欢尝鲜的年轻人并不认为传统的民俗文化是值得让他们追求的潮流,对于其他旅游者也缺乏对于具象文化民俗旅游的宣传。三千年古城,八百年古都,文化艺术多样,就连很多北京人都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可以听到传统曲艺,戏曲,看到杂技,如何让广大其他客源地旅游者了解这些。     北京在恢复与保存传统文化方面并不是毫无努力,比如对于蟠桃宫庙会的重新包装,对厂甸庙会的恢复,从经济角度来说,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发扬传统文化,并不是仅仅找回原有的传统就足够的。唤醒北京传统文化的前进的新动力推动整个城市的旅游事业,是需要从各个方面做起的。而在我们强调北京旅游业应该“诚信”的时候,应该同时看到影响到诚信以及造成北京旅游业问题的全部人的因素,包括很多北京人缺乏对于传统文化责任感,传统文化的教育缺失等等。    对于传统文化的包装的最大效益并不是使传统文化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而是通过这种包装使传统文化恢复传承的动力。在北京历史中,历经过无数兴废变化。我们今天所强调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及其古都风貌并不仅仅是指某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例如金代城墙的片段、元大都土城遗址,或是明、清北京城的什么,而更主要是指反映北京有史以来整个过程中所积累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今天我们所能看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视疲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