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直觉是怎么知道她喜欢我我、当真正接触她的时候却又怀疑自…

妈妈帮 — 妈妈帮,帮你更棒!
需升级浏览器,或者使用QQ等专业浏览器,才能正常使用手机妈妈帮。
内容不存在或者已被删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纯真”好...”习题详情
145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72.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纯真”好子敏智慧高的人,从生活中吸收种种的养分,保持自己的纯真。智慧低的人,从生活中吸收种种的毒素,使自己的内心跟面貌越变越丑。有的人不喜欢“纯真”,觉得那是无知幼稚的意思,希望能“成熟”一些。而“成熟”的含义,是常常被误解的。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待人越来越刻薄”,“对人越来越怀疑”,“心胸越来越狭窄”,“行为越来越自私”,全部当作“成熟”来看待。我认为这种成熟是很“丑”的。“成熟”应该是青草更青、绿叶更绿、苹果更红、蓝天更蓝、白云更白。我们可以找出种种理由来同情一个“从此脸上不再有笑容”的人;但我并不认为这个人是智慧很高的人。我的心中藏着一幅秘密的画像。这是一位老太太的画像。她脸上都是“岁月的车轮印子”,但是她的微笑像纯真的少女,眼中有晶莹的光彩。我在她的笑容中找到了“成熟”的真正含义:智慧培植起来的纯真。她是我学生时代的国文老师。我最后一次跟她见面是为了拿一首我看不懂的诗去请教她。“我看不懂的诗比你还多。”她说,“这个诗人一定是有了某一种非常独特的经验,不过他却在‘语言’方面发生了点儿困难。这种情况有时候也是很美的,对不对?”说完这句话,她就笑了。在她的笑容里,我看不到有“我的师丈因为肺病去世”的那一层阴影,也看不到有“饱受折磨把四个淘气的孩子教养成人”所凝聚起来的一层积劳怨恨的冷霜。现实生活的艰苦,像一捆粗糙的绳子,紧紧地捆住她像捆住天使。天使却从绳索中飞出来,轻轻落在绳索上,唱她应该唱、想唱的歌。在“请教一首诗”以前,我还拜访过她一次。那一次,我看到了现实生活的真面目。她有两个淘气的孩子刚打过架,饭桌也没收拾,屋里是那两个可以说是完完全全不懂事理的孩子的哭声,一起一落,连我听了也心烦。可是她并不发怒。她十分镇静。她一边和我谈话,一边收拾饭桌,把碗拿到厨房去洗,洗过碗又把厨房收拾干净,然后替我沏好一杯茶,请我到客厅去坐。她用无法形容的耐性来治家,来对付现实生活。她所得到的报酬是很大很大的,那就是获得了丰富的人生智慧而且保持了自己的纯真。人生什么事最使我难过呢?穷吗?不是。累吗?不是。我说人生最使我难过的,是看到美丽的母亲当了几年母亲以后,有一张恶狠狠的脸;美丽的主妇当了几年主妇以后,脸上有严冷的表情。我有一个当主管的朋友,天天在发威,说是可以震慑部下,结果眼中布满凶光,毁掉自己美好的容颜,也失去了内心的纯真。其实一个好主管,应该对部下亲切。因为替部下解决困难,鼓励部下发挥创造精神,才是他应负的责任。也许“凶光”真能帮助他击败自己的部下,但是一头怒狮率领着一群绵羊,又能创造出什么事业?生活的艰难有时候也能毁掉自己的纯真。我对天天上菜市场买菜的先生或太太,心中怀着敬意。但是我常常祈祷:菜市场里讲价杀价的活动,不要毁坏他的面容,使他脸上凝聚锱铢必较、淡漠无情的冷霜。我觉得有几种“天真”是可以受责备的。天真得认为自己可以不尊重别人,天真得认为别人应该毫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意见,天真得以为自己永远比别人高明,天真得只想享受权利、不想尽义务,天真得把团体的成就认为是自己一个人的成绩……这些“天真”,是应该受责备的。以真诚待人的那种天真,为了助人不怕吃亏的那种天真,耐心想去感化恶人的那种天真,对待不听话的孩子慈爱的那种天真,喜欢跟小孩子接近的那种天真,热心而被人拒绝却不生气的那种天真,为了尽责任而吃苦的那种天真,都是应该鼓励的。因为这些“天真”保持住一个人内心的纯真,能使个人的容貌永远那么可爱亲切。我怜悯一个有了成就,却失去了纯真的人,因为我觉得他所得到的跟他所失去的相比,实在少的可怜。失去纯真,也就失去了幸福人生的一部分。  &&&&&&&&&&&&&&&&&&&&&&&&&&&&&&&&&&&&&&&&&&&&&&&(选自子敏散文集《和谐人生》,有删改)【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A.本文是一篇人生哲理散文,兼具形象性、抒情性与逻辑性,既能启发智慧,又能让人获得艺术享受。B.作者以诗意的文字娓娓叙说生活哲理,达到文学作品以情感人的审美效果,让人不禁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纯真”真的很好。C.作者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的手法,善于将概念化为可感的艺术意境,避免了说教文章的空洞乏味,不但让人信服,而且产生了愉悦的审美效果。D.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迷失自我,抛弃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作者借写此文批判了人性的自私、虚假,表达了对现实的反讽。E.本文集中体现了作者在苦涩现实生活中发现美、发现诗意、发现乐趣,保持纯真心灵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智慧,含意隽永,耐人寻味。【小题2】结合文中相关内容,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1)“成熟”应该是青草更青、绿叶更绿、苹果更红、蓝天更蓝、白云更白。(2)天使却从绳索中飞出来,轻轻落在绳索上,唱她应该唱、想唱的歌。【小题3】作者在文中用较大篇幅叙述自己与国文老师的交往经历,有何作用?(6分)【小题4】结合原文,谈谈作者是如何逐层揭示“‘纯真’好”这一主旨的。(6分)CD&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4-安徽省阜阳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纯真”好子敏智慧高的人,从生活中吸收种种的养分,保持自己的纯真。智慧低的人,从生活中吸收种种的毒素,使自己的内心跟面貌越变越丑。有的人不喜欢“纯真”,觉得那是无知幼稚的意思,希望...”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这是一道文章的综合分析的题目,涉及到文章的细节、手法和情感,要注意对读原文,加以分析。C项所指夸张手法在文中没有根据;D项说“作者借写此文批判了人性的自私、虚假,表达了对现实的反讽”错误,本文表述中饱含同情、怜悯、理性的情感。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句子赏析的题目,主要从两个方面着眼,含义和手法,这两个题的手法都是比喻,含义分别为:成熟不是刻薄、猜疑、狭隘、自私,而是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用智慧培植本色的纯真;表达了作者对国文老师人生智慧的钦佩和赞美之情。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答出语段的内容,然后答作用,作用只要是要表达的情感、说明的道理以及和上下文的关系。语段内容为:国文老师在艰难的生活下依旧保持耐心、平静的行为,刻画出一位具有丰富的人生智慧、乐观的人生态度的成熟智者形象;作用是印证了前文“成熟是一种智慧培植的纯真”的观点(表达的情感、说明的道理)从行文上看,又与下文当主管的朋友失去内心纯真的表现形成对比,鲜明地揭示出智慧与纯真的关系。(和上下文的关系)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章的结构的分析的题目,注意对文章的段落的大概的划分,首先,作者将“成熟”区别于刻薄、猜疑、自私,将它与智慧联系起来。用国文老师的快乐和当主管的朋友失去人生快乐两个事例正反比较,说明拥有智慧的纯真才不会在生活的艰难面前一击而碎;其次,作者将纯真区别于任性狂妄,赋予纯真以道德内涵。说明保持住一个人内心的纯真,才能使个人的容貌永远可爱亲切,获得快乐;最后,水到渠成地将纯真与人生的幸福联系起来,点明“失去纯真就失去了幸福人生的一部分”。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纯真”好子敏智慧高的人,从生活中吸收种种的养分,保持自己的纯真。智慧低的人,从生活中吸收种种的毒素,使自己的内心跟面貌越变越丑。有的人不喜欢“纯真”,觉得那是无知幼稚的...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纯真”好...”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纯真”好子敏智慧高的人,从生活中吸收种种的养分,保持自己的纯真。智慧低的人,从生活中吸收种种的毒素,使自己的内心跟面貌越变越丑。有的人不喜欢“纯真”,觉得那是无知幼稚的意思,希望能“成熟”一些。而“成熟”的含义,是常常被误解的。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待人越来越刻薄”,“对人越来越怀疑”,“心胸越来越狭窄”,“行为越来越自私”,全部当作“成熟”来看待。我认为这种成熟是很“丑”的。“成熟”应该是青草更青、绿叶更绿、苹果更红、蓝天更蓝、白云更白。我们可以找出种种理由来同情一个“从此脸上不再有笑容”的人;但我并不认为这个人是智慧很高的人。我的心中藏着一幅秘密的画像。这是一位老太太的画像。她脸上都是“岁月的车轮印子”,但是她的微笑像纯真的少女,眼中有晶莹的光彩。我在她的笑容中找到了“成熟”的真正含义:智慧培植起来的纯真。她是我学生时代的国文老师。我最后一次跟她见面是为了拿一首我看不懂的诗去请教她。“我看不懂的诗比你还多。”她说,“这个诗人一定是有了某一种非常独特的经验,不过他却在‘语言’方面发生了点儿困难。这种情况有时候也是很美的,对不对?”说完这句话,她就笑了。在她的笑容里,我看不到有“我的师丈因为肺病去世”的那一层阴影,也看不到有“饱受折磨把四个淘气的孩子教养成人”所凝聚起来的一层积劳怨恨的冷霜。现实生活的艰苦,像一捆粗糙的绳子,紧紧地捆住她像捆住天使。天使却从绳索中飞出来,轻轻落在绳索上,唱她应该唱、想唱的歌。在“请教一首诗”以前,我还拜访过她一次。那一次,我看到了现实生活的真面目。她有两个淘气的孩子刚打过架,饭桌也没收拾,屋里是那两个可以说是完完全全不懂事理的孩子的哭声,一起一落,连我听了也心烦。可是她并不发怒。她十分镇静。她一边和我谈话,一边收拾饭桌,把碗拿到厨房去洗,洗过碗又把厨房收拾干净,然后替我沏好一杯茶,请我到客厅去坐。她用无法形容的耐性来治家,来对付现实生活。她所得到的报酬是很大很大的,那就是获得了丰富的人生智慧而且保持了自己的纯真。人生什么事最使我难过呢?穷吗?不是。累吗?不是。我说人生最使我难过的,是看到美丽的母亲当了几年母亲以后,有一张恶狠狠的脸;美丽的主妇当了几年主妇以后,脸上有严冷的表情。我有一个当主管的朋友,天天在发威,说是可以震慑部下,结果眼中布满凶光,毁掉自己美好的容颜,也失去了内心的纯真。其实一个好主管,应该对部下亲切。因为替部下解决困难,鼓励部下发挥创造精神,才是他应负的责任。也许“凶光”真能帮助他击败自己的部下,但是一头怒狮率领着一群绵羊,又能创造出什么事业?生活的艰难有时候也能毁掉自己的纯真。我对天天上菜市场买菜的先生或太太,心中怀着敬意。但是我常常祈祷:菜市场里讲价杀价的活动,不要毁坏他的面容,使他脸上凝聚锱铢必较、淡漠无情的冷霜。我觉得有几种“天真”是可以受责备的。天真得认为自己可以不尊重别人,天真得认为别人应该毫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意见,天真得以为自己永远比别人高明,天真得只想享受权利、不想尽义务,天真得把团体的成就认为是自己一个人的成绩……这些“天真”,是应该受责备的。以真诚待人的那种天真,为了助人不怕吃亏的那种天真,耐心想去感化恶人的那种天真,对待不听话的孩子慈爱的那种天真,喜欢跟小孩子接近的那种天真,热心而被人拒绝却不生气的那种天真,为了尽责任而吃苦的那种天真,都是应该鼓励的。因为这些“天真”保持住一个人内心的纯真,能使个人的容貌永远那么可爱亲切。我怜悯一个有了成就,却失去了纯真的人,因为我觉得他所得到的跟他所失去的相比,实在少的可怜。失去纯真,也就失去了幸福人生的一部分。  (选自子敏散文集《和谐人生》,有删改)【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____ ____ (5分)A.本文是一篇人生哲理散文,兼具形象性、抒情性与逻辑性,既能启发智慧,又能让人获得艺术享受。B.作者以诗意的文字娓娓叙说生活哲理,达到文学作品以情感人的审美效果,让人不禁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纯真”真的很好。C.作者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的手法,善于将概念化为可感的艺术意境,避免了说教文章的空洞乏味,不但让人信服,而且产生了愉悦的审美效果。D.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迷失自我,抛弃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作者借写此文批判了人性的自私、虚假,表达了对现实的反讽。E.本文集中体现了作者在苦涩现实生活中发现美、发现诗意、发现乐趣,保持纯真心灵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智慧,含意隽永,耐人寻味。【小题2】结合文中相关内容,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1)“成熟”应该是青草更青、绿叶更绿、苹果更红、蓝天更蓝、白云更白。(2)天使却从绳索中飞出来,轻轻落在绳索上,唱她应该唱、想唱的歌。【小题3】作者在文中用较大篇幅叙述自己与国文老师的交往经历,有何作用?(6分)【小题4】结合原文,谈谈作者是如何逐层揭示“‘纯真’好”这一主旨的。(6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纯真”好子敏智慧高的人,从生活中吸收种种的养分,保持自己的纯真。智慧低的人,从生活中吸收种种的毒素,使自己的内心跟面貌越变越丑。有的人不喜欢“纯真”,觉得那是无知幼稚的意思,希望能“成熟”一些。而“成熟”的含义,是常常被误解的。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待人越来越刻薄”,“对人越来越怀疑”,“心胸越来越狭窄”,“行为越来越自私”,全部当作“成熟”来看待。我认为这种成熟是很“丑”的。“成熟”应该是青草更青、绿叶更绿、苹果更红、蓝天更蓝、白云更白。我们可以找出种种理由来同情一个“从此脸上不再有笑容”的人;但我并不认为这个人是智慧很高的人。我的心中藏着一幅秘密的画像。这是一位老太太的画像。她脸上都是“岁月的车轮印子”,但是她的微笑像纯真的少女,眼中有晶莹的光彩。我在她的笑容中找到了“成熟”的真正含义:智慧培植起来的纯真。她是我学生时代的国文老师。我最后一次跟她见面是为了拿一首我看不懂的诗去请教她。“我看不懂的诗比你还多。”她说,“这个诗人一定是有了某一种非常独特的经验,不过他却在‘语言’方面发生了点儿困难。这种情况有时候也是很美的,对不对?”说完这句话,她就笑了。在她的笑容里,我看不到有“我的师丈因为肺病去世”的那一层阴影,也看不到有“饱受折磨把四个淘气的孩子教养成人”所凝聚起来的一层积劳怨恨的冷霜。现实生活的艰苦,像一捆粗糙的绳子,紧紧地捆住她像捆住天使。天使却从绳索中飞出来,轻轻落在绳索上,唱她应该唱、想唱的歌。在“请教一首诗”以前,我还拜访过她一次。那一次,我看到了现实生活的真面目。她有两个淘气的孩子刚打过架,饭桌也没收拾,屋里是那两个可以说是完完全全不懂事理的孩子的哭声,一起一落,连我听了也心烦。可是她并不发怒。她十分镇静。她一边和我谈话,一边收拾饭桌,把碗拿到厨房去洗,洗过碗又把厨房收拾干净,然后替我沏好一杯茶,请我到客厅去坐。她用无法形容的耐性来治家,来对付现实生活。她所得到的报酬是很大很大的,那就是获得了丰富的人生智慧而且保持了自己的纯真。人生什么事最使我难过呢?穷吗?不是。累吗?不是。我说人生最使我难过的,是看到美丽的母亲当了几年母亲以后,有一张恶狠狠的脸;美丽的主妇当了几年主妇以后,脸上有严冷的表情。我有一个当主管的朋友,天天在发威,说是可以震慑部下,结果眼中布满凶光,毁掉自己美好的容颜,也失去了内心的纯真。其实一个好主管,应该对部下亲切。因为替部下解决困难,鼓励部下发挥创造精神,才是他应负的责任。也许“凶光”真能帮助他击败自己的部下,但是一头怒狮率领着一群绵羊,又能创造出什么事业?生活的艰难有时候也能毁掉自己的纯真。我对天天上菜市场买菜的先生或太太,心中怀着敬意。但是我常常祈祷:菜市场里讲价杀价的活动,不要毁坏他的面容,使他脸上凝聚锱铢必较、淡漠无情的冷霜。我觉得有几种“天真”是可以受责备的。天真得认为自己可以不尊重别人,天真得认为别人应该毫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意见,天真得以为自己永远比别人高明,天真得只想享受权利、不想尽义务,天真得把团体的成就认为是自己一个人的成绩……这些“天真”,是应该受责备的。以真诚待人的那种天真,为了助人不怕吃亏的那种天真,耐心想去感化恶人的那种天真,对待不听话的孩子慈爱的那种天真,喜欢跟小孩子接近的那种天真,热心而被人拒绝却不生气的那种天真,为了尽责任而吃苦的那种天真,都是应该鼓励的。因为这些“天真”保持住一个人内心的纯真,能使个人的容貌永远那么可爱亲切。我怜悯一个有了成就,却失去了纯真的人,因为我觉得他所得到的跟他所失去的相比,实在少的可怜。失去纯真,也就失去了幸福人生的一部分。  (选自子敏散文集《和谐人生》,有删改)【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____ ____ (5分)A.本文是一篇人生哲理散文,兼具形象性、抒情性与逻辑性,既能启发智慧,又能让人获得艺术享受。B.作者以诗意的文字娓娓叙说生活哲理,达到文学作品以情感人的审美效果,让人不禁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纯真”真的很好。C.作者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的手法,善于将概念化为可感的艺术意境,避免了说教文章的空洞乏味,不但让人信服,而且产生了愉悦的审美效果。D.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迷失自我,抛弃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作者借写此文批判了人性的自私、虚假,表达了对现实的反讽。E.本文集中体现了作者在苦涩现实生活中发现美、发现诗意、发现乐趣,保持纯真心灵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智慧,含意隽永,耐人寻味。【小题2】结合文中相关内容,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1)“成熟”应该是青草更青、绿叶更绿、苹果更红、蓝天更蓝、白云更白。(2)天使却从绳索中飞出来,轻轻落在绳索上,唱她应该唱、想唱的歌。【小题3】作者在文中用较大篇幅叙述自己与国文老师的交往经历,有何作用?(6分)【小题4】结合原文,谈谈作者是如何逐层揭示“‘纯真’好”这一主旨的。(6分)”相似的习题。心理学的礼物心理学的礼物愿给每一位读者带来一份心理学的礼物。关注专栏更多最新文章{&debug&:false,&apiRoot&:&&,&paySDK&:&https:\u002F\u002Fpay.zhihu.com\u002Fapi\u002Fjs&,&wechatConfigAPI&:&\u002Fapi\u002Fwechat\u002F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database&:{&Post&:{&&:{&title&:&今天我是谁│恋爱中的自我拓展&,&author&:&minzeng&,&content&:&\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你在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你是别人眼里的好家长,父母眼中的乖孩子,\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还是为自己生活努力打拼的上班族?\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你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自信,开朗,敏感?\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现在给你3分钟时间,回答这个问题:“今天我是谁?”。用纸写下来,你可以写出多少内容呢?(可以是关于你的形容词,几句话或者小段落等等)\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92ff24f33f232daea3ce9fc.jpg\& data-rawwidth=\&2480\& data-rawheight=\&2598\&\u003E\u003Cbr\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strong\u003E恋爱后,为什么你会越来越像另一半?\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有的人会发现,相爱后的两个人相处时间越久,就会变得有“夫妻相”。久而久之,两个人连生活习惯甚至连气质都会慢慢靠近。\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在“今天我是谁”的测验中,你写下的形容词或一段话(比如,善良、敏感等等),是否在你的另一半身上同样具备呢?\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在长久的相处中,相爱的两个人通过不断地交流,培养共同的爱好,慢慢随着记忆的沉淀,你们的观念,甚至态度和价值观会有越来越多重合的地方。渐渐地,你们很多地方会变得越来越像对方。\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Aron(1995)和他的研究团队对325名大学生进行了一项为期10周的心理学研究,\u003Cstrong\u003E想要探讨恋爱关系是否会影响我们对于自己的看法\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测验的内容非常简单,仅仅就是回答一个问题:“今天我是谁?”。限时3分钟,尽可能多得去描述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回答这个简单的问题同时,询问参与者们当时的恋爱状况。\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十分有趣的是,研究结果发现,\u003Cstrong\u003E那些正在陷入恋爱关系中的参与者在3分钟内对于自我的描述会变得更加丰富,他们会从更多方面、更多角度、更多词汇来谈自己。Aron把这样的现象叫做自我拓展。\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随后,Aron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种自我拓展的现象会深刻地影响我们的自尊水平。\u003Cstrong\u003E当我们能够用更多词汇、更多视角看待我们自己的时候,我们会更加自信,拥有更高的自尊。\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此后,不断有研究探讨在和他人关系中产生的自我拓展,会对我们的关系产生什么影响。Graham(2008)发现夫妻之间的自我拓展行为提高了夫妻关系的满意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和家人、恋人、朋友相处的过程中,一些潜移默化的改变随时都在发生。在和他人谈论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可能会说:“我老婆用这个牌子的唇膏,或者我老公戴这个牌子的领带”,到一个聚会场合的时候,你可能会和朋友说:“这是我男朋友去年生日我们来过的地方”。\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你们有一些共同的经历,这些共同的经历组成了你们的共享记忆,随着这些记忆的沉淀,你们的知识、思想、观念,甚至态度和价值观会有越来越多重合的地方。渐渐地,你们很多地方会变得越来越像对方,甚至性格或记忆会产生混淆,分不清彼此。\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strong\u003E恋爱,是两个人从独立走向“融合”\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在我最初恋爱的时候,正值我的青春末期,晚来的青春痘占领了我的脸。那时我从来不会打理自己的面容。恋爱几年之后,我知道了一些杏仁酸的牌子,开始学会用面膜、涂防晒。\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青春痘也随着我的青春不复返了。这一切都归功于我的女朋友,她梳妆台上的护肤品,我顺手就拿来用着,\u003Cstrong\u003E久而久之,在某种程度上我会觉得她的东西就是我的东西。\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同样,我从前几年开始去健身房健身,想要通过运动保持良好的身材。久而久之,我女朋友也办了好几张健身卡了。\u003Cstrong\u003E我们的资源、知识、观念、认同在这段关系中获得了改变。\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我开始认同让自己打扮得好看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她开始认同运动使人健康,我们分享我们各自护肤和运动的知识和观念,带动彼此去行动。\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只有在我恋爱后,我对于“今天我是谁”的回答中才会有了这样一个选项:今天我是一个爱美的人。这可能不是我的特例,每一位投入到恋爱中的人,或多或少经历着这些。这是我们在关系中经历的自我拓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当两个人开始一段亲密关系,就自然而然有了一种把对方纳入自我的倾向,包括对方的知识、资源、观念、认同等,通过资源的积累进而增加自己的能力、扩展自身的社会关系与角色。\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strong\u003E爱会让你成长,也会让你受伤\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b\u003E\u003Col\u003E\u003Cli\u003E\u003Cb\u003E自我拓展带来幸福和力量\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ol\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自我拓展常常会带来积极的感受,让我们对于自己的关系感到满意。\u003C\u002Fstrong\u003E我们会很骄傲地向别人说,这是我的某某某,ta如何如何。就好像ta是我的一部分,ta的优秀就是我的优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和亲密的另一半有很多共享时光,那些时光都会是宝贵的财富。在我的心理咨询课上,有一个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作业——\u003Cstrong\u003E制作自己的百宝箱\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在一个百宝箱中放上一些自己觉得重要的物品,可以是照片,纪念品,甚至是一句话(用纸写下),任何物品都可以,只要是当你翻开来看的时候,能够给你力量,让你在困难时振奋起来的东西。\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c3dfdcd6b582aa8f7fd439f.jpg\& data-rawwidth=\&2480\& data-rawheight=\&2356\&\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当我收集好这些物品,制作出我的百宝箱时,我发现,里面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回忆」。\u003Cstrong\u003E每一个物品都可以讲出一个故事。共享时光是我们的心灵财富和前行的力量。\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周国平在散文中描绘着:“在人生的航行中,我们需要冒险,也需要休憩,家就是供我们休憩的温暖的港湾。在我们的灵魂被大海神秘的涛声陶冶得过分严肃以后,家中琐屑的噪音也许正是上天安排来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我们对家的归属,对伴侣的依恋,都让我们在这趟人生的冒险中有了安全感。在这趟孤独的人生之路上,因为有了我们身边亲爱的他人,我们自己也丰富起来。\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2. \u003C\u002Fb\u003E\u003Cstrong\u003E极度的自我拓展是自我迷失\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曾经有来访者在失恋之后和我说:“我特别想知道ta到底是怎么想的”。别人的想法和态度,决定了他们的选择和行为。他们将自我全部寄托在了别人身上。\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很多人在失恋之后常常会自我怀疑,感觉是不是自己出了什么问题,是不是自己不够好。他们都陷入了过度的自我拓展之中,迷失了自我。\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现在回到题头的那个问题,看看你纸上的内容。关于“今天我是谁”的答案中,有多少是和你另一半有关的?有多少是仅关乎你自己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你发觉更多的答案来源于另一半的时候,想象一下,如果时光倒流,我们乘坐哆啦A梦的时光机来到遇到另一半的前一天,“今天我是谁”这个答案会是怎样?(这是我常问在恋爱中迷失自我的来访者的问题。如果你有此困扰,可以问问自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如果此时你的答案消极的部分很多,而积极的部分较少(这常常出现),问自己:“\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我希望明天我是谁\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这或许就是你想要的答案了。\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strong\u003E学会在爱情中真正的独立\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p\u003E很多人会告诉你要做一个独立的女子。其实这句话很对,问题在于我们常喊这句口号,而不知道如何去做。\u003Cstrong\u003E有时,我们又把独立看作是爱的反面,以为把心关闭起来,不受伤害、百毒不侵是独立。\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其实不然,因为这根本上违背了恋爱中我们可能由自我拓展带来的幸福和满足。我们付出爱,就意味着一定冒着被伤害的风险。只是当我们被伤害的时候,“今天我是谁”这张纸上依然有许多积极的描述。\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所以不妨一起行动,让我们开始做一个百宝箱。让其中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包含我们的爱和亲密之外,包含着我们对自己的肯定和认可,是我们自己成长过程中靠着自己的努力获得的成就的部分。\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在我的百宝箱中就有这样一件物品,那是我初中时的一篇作文,那篇作文得到了全班最高分,被挂在教室后面为全班欣赏。现在当我开始从事一些文字工作的时候,我会翻出它来鼓励自己,也提示自己不忘初心。你呢?你的百宝箱里会有什么?\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原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张德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者 | 曾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参考文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Aron, A., Paris, M., & Aron, E. N. (1995). Falling in love: Prospective studies of self-concept chang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9(6),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Aron, A., & Fraley, B. (1999). Relationship closeness as including other in the self: Cognitive underpinnings and measures. Social Cognition, 17(2), 140-160.\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Graham, J. M. (2008). Self-expansion and flow in couples' momentary experiences: an experience sampling stud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5(3), 679-694.\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1:54:38.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3,&likeCount&:98,&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09:54:38+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59e4a8b6e69139fbf0c7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3,&likesCount&:98},&&:{&title&:&为什么我不能谈论自己&,&author&:&minzeng&,&content&:&\u003Cp\u003E我在一家做线上线下心理咨询的机构工作。每周也会接两三个小时的线上咨询,这也是这个机构的特色和主推的业务。原本我不太信线上可以做好心理咨询,这家机构的理念也并非是要让线上咨询解决很困难的心理障碍,只是通过价格优势,和线上这种非接触的心理优势来吸引更多原本可能根本不会做咨询的人,来了解到心理咨询,对此产生一个新的经验,从而转变观点,能够深入去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我现在理解到,这一理念是挺成功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部分觉得它「成功」是因为,真的有可能促进上述目的。来线上咨询的人,的确有很大比例是如果没有更加糟糕的命运降临(或者哪怕有更糟糕的事情发生),他们一辈子都不可能来看心理咨询,来面对自己的内心痛苦和困扰。从而有可能让自己一次次陷入糟糕的选择中,无能无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在我接触的线上咨询(只可以使用语音和文字,和微信聊天类似)中,至少有一半以上都会陷入到同样的模式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时候,一开始我简单介绍我自己,邀请来访者来进入到我们的关系里去聊聊自己。过了5分钟,对方没有一句回应,再过了3分钟,突然一条巨长的消息发送过来,大概有高考作文那么长。我花个三五分钟去阅读这篇以“我的心理问题”为题的“高考作文”,在这个过程中,来访者会说:「这是我现在的困扰,老师你给我一些建议吧,你觉得我应该怎么办\u002F老师你觉得我这么做,对吗?」,来访者真的就以考生\u002F学生的姿态,来让我给这篇作文打分,提出修改建议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或是另一种情况,来访者会一句句描述自己现在遇到的事情,或体验到的负面感受,以及自己对这种感受的来源的思考和判断。这个过程中,我一步步深入了解和理解对方的感受,尽量去向他传递共情,当我一步步以问题去引导他们到达一个看似比较“关键”的核心议题时,他们会说,「今天太累了,不想说了」。然后向我表达感谢,道别。但是这类人往往在最后依然能我给一个好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可怕的是第三种人,这类人并不多,但我依然遇到过那么三四次。上来不是以学生\u002F考生的姿态,也不会慢慢聊天去建立关系,而是一开始就以考官的姿态给我抛出一个“命题作文”,让我用我的专业来回答他。「老师,拖延症怎么办」,「老师,失恋了怎么办」,更让我可笑的是有一次还遇到一个让我完全懵逼的「老师,我没有钱出国怎么办」。之所以说他们是考官的姿态,不是开头的这个提问,因为很多人都会对自己的困扰有一个「概念化」,这个概念化或许是自己从哪里听到的一个“专业词汇”,也或许是一个通俗的界定。但他们很确信,自己就是这样的。所以,当我一步步想去问他们「你是如何拖延的呀,你怎么失恋了啊,你为什么想出国啊」的时候,他们的反应让我彻底懵逼:「你别问我了,行不行,我不知道。你就回答我怎么办就行了」。\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上这三种模式,是同一种模式。在ACT流派中称为「经验性回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上面的三类来访者中,第一类回避的是感受和情绪,他们往往能把自己的经历侃侃而谈,告诉你「你看,我过的多么惨\u002F我经历了多么糟糕的事情\u002F我是困在这个僵局里了,没有办法」,所以「你告诉我怎么办吧」。而当你去问他们,这些事情给你带来了什么,你是如何感受和体验这一切的时候,他们往往很难回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二类的回避较为隐性,因为他们也可以和你谈很多自己的感觉、情绪和体验,但是在他们的生命中,有一些「核心议题」是不能触碰的。至少在普通的关系里,他们没有准备好去触碰,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去带他触碰了一下,让他感觉到那种莫名的害怕与回避,这是很有意义的,或许就在他们内心种下了种子,待日后多次重复遭遇这核心议题时,他可能会有动力去看到一直所回避的是什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三类人的状况更加糟糕,他们往往在现实中很难有亲密的关系。因为对于谈起自己,他们是完全回避的。在他们自我的概念中,自己是绝对糟糕的,如果把这样的自己展示出来是极度羞耻的。他们有一个「概念化自我」,可能是「我是一个失败的人\u002F我是一个受人厌恶的人\u002F等等」,这个概念化的自我会吸收生活中符合概念的经验,而忽视例外的情况,对于例外的情况他们也会用解释和建构的方式吸收为符合概念的形式。所以,他们只是极力想从概念和问题中找到方法——改变自己。对于这样的来访者,在这个时刻,咨询师所能做的只能是去看到他想要「改变自己」的这份向上的力量,去鼓励和支持他这份力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电影《心灵捕手》中,有一段非常非常经典和震撼人心的对话,发生在桑恩和威尔第二次见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们第一次治疗,重复着威尔以往的模式,他通过寻找治疗师桑恩的弱点,来攻击他。威尔找到了咨询室里一副画——那是桑恩在妻子故去后的孤独体验——对这幅画评头论足,惹火了桑恩,桑恩没有像之前的咨询师一样,回避自己的「愤怒」,转身而走,而是把这份愤怒表达了出来,直接掐住了来访者威尔的脖子,警告他。同时桑恩内心里还有更多的体验,他都没有回避,而是在他们第二次见面时表达了出来(见电影46分37秒):\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我在想你批评我画的事情,失眠大半夜的思索后,我突然想到一件事,接着就沉沉入睡,不再想你的事情。你知道我当时想到什么吗?\u003Cbr\u003E你只是个孩子,你根本不晓得你在说什么。\u003Cbr\u003E因为你没离开过波士顿。所以你问艺术,你可能会提出艺术书籍中的粗浅论调。有关米开朗琪罗?你知道很多。包括他的政治抱负,他和教皇,他的性倾向,及所有作品,对吗?但是\u003Cb\u003E你不知道西斯汀教堂的气味,你从没站在那儿观赏美丽的天花板\u003C\u002Fb\u003E。我看过。\u003Cbr\u003E如果我问关于女人的事情,你八成会说出个人偏好的谬论,你可能上过几次床,但\u003Cb\u003E你说不出在女人身旁醒来那种很幸福的滋味\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你是个倔强的孩子。我问战争,你会引用莎士比亚的话:“共赴战场,亲爱的朋友。”但你从未接近过战争,\u003Cb\u003E从没把好友的头抱在膝盖上,看着他向你吐出最后一口气,向你求救\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我若问你爱情,你会引述十四行诗,但你从没看过女人的脆弱,她能用双眼击倒你,感觉就像是上帝让天使为你下凡,她能把你从地狱拯救。你无法了解成为她的天使的滋味,拥有对她的爱,直到永远,经历任何事,\u003Cb\u003E经历癌症\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你无法体会在医院躺两个月,握住她纤纤小手的感觉。因为医生从你的眼神中就能看到,病房“会客时间”的规定对你来说是无效的。\u003C\u002Fb\u003E你不了解真正的失去,因为爱别人胜于爱自己才能有所体会。我怀疑你不敢如此爱他人。看着你,我没看到聪明自信,我看到一个被吓傻的狂妄孩子。但是你是天才,威尔,没人可以否认这点。\u003Cb\u003E没人能了解你的深度。但你看了我的画就认定了解我\u003C\u002Fb\u003E。你把我的人生撕裂了。\u003Cbr\u003E你是孤儿,对吧?\u003Cb\u003E你想,我会知道你的日子有多苦,你的感受,你是谁,是因为我看过《雾都孤儿》吗?\u003C\u002Fb\u003E太简化你了吗?我不在乎,因为你知道吗,\u003Cb\u003E我对你无从下手,我不能靠任何书籍认识你,除非你想谈你自己,谈你是谁。那样我会对此着迷,我愿意投入进去。但你不想这么做,对吗?你怕你会被说出来的话吓到。\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轮到你了。\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都和威尔一样,或多或少带着「经验性回避」,在和身边人相处的时候,有很多自己的「经验」是不能谈论的。因为「\u003Cb\u003E你怕你会被说出来的话吓到\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不去接触那些经验,也不让别人看到那部分经验。可是脑子里的压抑,身体却会记住。所以威尔带着虐待的童年史,成年后他会打架斗殴,会以报复和攻击作为快感的满足。却不知道自己内心真正追求的是什么,不敢去爱人,去和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这些行为的选择不是脑子里能够理解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任何心理咨询都会强调,「对经验保持开放」是更健康的心态。不论是对过去经验还是未来经验,都保持开放,过去的可以谈起,因为那是形成我的原因,是我之所是我的原因,未来的可以迎接,无论是好是坏,都是我的选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我会看到,线上的咨询,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理念。「经验性回避」是或多或少存在的,线上的匿名性和非接触感,让对面的咨询师看不到我,我说出来的话也就不那么可怕了。但是,这种说出来的体验,是我对经验保持开放的第一小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对你无从下手,我不能靠任何书籍认识你,除非你想谈你自己,谈你是谁。那样我会对此着迷,我愿意投入进去。」当我第三次看心灵捕手时,我才意识到,这句话正是我想对我的来访者所说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r\u003E\u003Cp\u003E焦虑的时代,给你一杯平静,关注公众号:zengminpsy\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6:25:51.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55,&likeCount&:717,&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4:25:51+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v2-8de1de54d85a51ff53ed237dad244e74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55,&likesCount&:717},&&:{&title&:&问题解决中的困境&,&author&:&minzeng&,&content&:&\u003Cp\u003E来到咨询室的每一位来访者都是带着一个自己的“问题”而来的。他们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来求助咨询师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是咨询师常常会说,“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你如何去定义、思考、理解和感受“问题”才成为问题。那何谓问题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心理学家敦克(Duncker)早在1945年就给问题下了如下定义:\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当一个人有一个目标,但又不知道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个目标时,每当他不能通过简单的行动从一种情境达到另一种需要的情境时,就要求助于思考。这种思考的任务是设计某种行动,这种行动能使其从当前的情境达到需要的情境。\u003Cbr\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可是这个定义是有局限的,它把问题的解决诉诸于“思考”,认为“思考”才是问题解决的途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下面这个玩意儿叫汉诺塔(河内塔):\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c4fa0f4ae9a083fef533f2ea8a0a940b.jpg\& data-rawwidth=\&499\& data-rawheight=\&261\&\u003E\u003Cp\u003E这个玩意儿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在一次只能移动一个环的规则下,把这一串环按照从小到大的原始顺序从当下的柱子移动到另一个柱子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是可以做到的,并且数学家们还能够计算出环有多少个时,最少需要用多少次移动。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运用的就是“思考”,这符合敦克的定义,也符合我们每一个人对于问题解决的常规理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我们常常会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所有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0db54de61c92dc1ffad9.png\& data-rawwidth=\&672\& data-rawheight=\&174\&\u003E\u003Cp\u003E这个过程需要的就是我们思考——当我们去确认当下的初始状态,问题解决后的目标状态,我们就可以通过比较二者的差异,通过我们的“思考”来发现解决程序的中间过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可是,我们常常无法很好地提出一个问题。或者说,无法准确表征一个问题。Simon(1986)曾说,如果一个问题得到了正确的表征,那么它已经解决了一半。\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一个来访者来到咨询室后,他最有可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叙述当下的烦恼(问题的初始状态),因为这是他来到这里的动力,是他最直接体验到和感受到的状态。但是——\u003C\u002Fp\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b\u003E我们遇到的第一个困境就是陷入到当下的状态中而不知道目标在哪里。\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些人会说,我们知道目标在哪里啊,我们的目标是获得幸福。如果你信了他的话,你就被催眠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汉诺塔的目标是把从小到大的序列环按原始顺序移动到另一个柱子上,这个目标明确,操作性定义清楚明白,不会有歧义。可是“幸福”这个东西就不那么明确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教育心理学中对于问题的类型有一个分类:\u003C\u002Fp\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结构良好的问题:指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都作了明确规定,并最终会有一个明确答案的问题\u003C\u002Fli\u003E\u003Cli\u003E结构不良的问题:指问题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及可能的认知操作都不清楚,或者没有明确说明。\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p\u003E那很显然,从现在的痛苦中走出来获得“幸福”就是一个结构不良的问题,痛苦的现状或许可以清楚说明,但是“幸福”或者说“走出来”却不是一个清楚的目标状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我思考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这个概念时,我想把这个概念具象化——在我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一个人,他\u002F她是自我实现的呢?我一开始的瞬间反应是没有。可是在我越来越多的思考和体验之后,我发现我身边最亲的一个人,就是自我实现的。就是我的母亲。她经历过很多坎坷和挫折,但是我几乎从来没有从她身上看到过怨天尤人、怀才不遇、悲伤惆怅……她每天都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与学生打交道,教授的内容也是她热爱的艺术。她常常给我发她教课时的照片,脸上洋溢的笑容丝毫没有修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也曾经接触过其他的艺术生,他们或许从小被父母强迫着去学钢琴、学声乐,或许带着能够在今后的诸多表格中特长一栏能够不空着而学古筝、小提琴。可是我在他们弹琴时从来没有看到过那种自然流露,难以掩饰的笑容,常常是一种舞台上的表演状态。同样一件事情,一门艺术不同的人感觉截然不一样。幸福难道有公式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句话说,幸福的人往往都是一样的,而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我总觉得,恰恰相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清楚表征自己的“幸福”目标,是通往各自不同的幸福的第一步。\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自己的个人体验就是这样开始的,当时我在朋友圈看到一个CAPA在训咨询师的长程来访者招募,因为是招募所以可以议价,对于我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并且行内人士都说,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你自己需要先接受长程的个人体验。因为便宜和考虑入行通行的“法则”,我找到了我的个人体验咨询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比较清楚自己的现状,我是在读研究生,有稳定的亲密关系,家庭是怎样,同伴关系如何,我会因什么焦虑,会在什么场合紧张,会害怕什么,会因什么愤怒。我可以描述出许多自己当下的状况。可是我想通过个人体验获得什么呢?我想走到哪里去?在最初的过程中,我完全没有答案,甚至没有思考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这也是很多来访者都会遇到的情况,我们都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且人们往往相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在终点等着我,只是我们现在还未找到。\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现在我会发现,把目标放在心里去思考它,它就已经开始在形成了,而且它会随着你不断经历和思考而发生变化。\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b\u003E我们遇到的第二个困境是,现状和目标之间的路径不是那么“可操作”。\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p\u003E河内塔之所以成为问题解决的典型例子,正是它的中间过程在问题定义中就“操作化”了。它的中间过程就是:“移动环,且一次只能移动一个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也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是“移动一个个环”,就达到我们想要去的地方。可是生活中的问题往往并不这么简单。它的复杂之处在于我们每天都在体验和知觉无数无数的信息,但我们能够在意识中记得的信息非常之少,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运用语言和文字来记叙自己的经历,记叙的过程就把原本鲜活的体验抹去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罗杰斯提出一个术语叫「分化」,当我们对现象域进行感知的时候,常常会对现象知觉进行概念化(罗杰斯称为符号化),这种概念化的倾向是因为我们要用语言去表征这样的知觉,比如:「今天很开心\u002F今天很难过」。而「分化」的意义在于把语言概念化的内容还原成知觉的原形,提高我们对每一个微小部分的知觉。罗杰斯举了一个例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一位母亲说:「我容易被他激怒,对他感到愤怒,因为他很坏」。这就是一种概念化(符号化)之后的语言。当你要去理解愤怒的过程时,就需要「分化」这个概念,把路径中的细节体验描绘出来。「他让我生气是因为他在XX的时候自己做了决定,都没有去听一听我的意见,这让我感觉到他表现出了成人的能力,而这是我想要尽力避免的事情」。这个结论就变得更加明确,它建立在了现实的基础上,而不是一个「因为他很坏」的概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分化」的能力,是我们表征问题的一个重要能力。\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b\u003E我们遇到的第三个困境是,当现在的痛苦非常醒目时,环境中的“工具”就隐身了。\u003C\u002Fb\u003E \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f829fa5be5cb.png\& data-rawwidth=\&653\& data-rawheight=\&489\&\u003E\u003Cp\u003E这是一个问题解决的经典实验,有很多实验参与者没有在限定时间内思考出如何同时抓住两根绳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两个原因可以解释这个现象。首先,问题本身掩盖了环境中存在的东西。当问题提出,要解决的是同时抓住两根绳子,大量的关注就放在了绳子上,我们会开始计算绳子的长度,人的身高臂长等等。很多人可能就不会去看桌子及其桌子上的东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在很多来访者的身上都可以看到,如果我的问题是失恋了,那么「如何让自己情绪好起来\u002F重新挽回ta\u002F……」,带着这样的问题,或许就看不到我们在和异性相处中存在的模式,看不到当下情绪体验中有多少来自失恋本身,而有多少来自失恋对于我的意义(这个意义可能来自环境中其他的内容)。因为我们只想尽快「解决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二个原因是「功能固着」,有些人可能看到了桌子,也看到了桌子上的扳手。但是那又如何,扳手是用来拧螺丝的,和我要做的事情没有什么关系。他们没有想到,扳手其实也是一件「重物」,当我们把扳手重新解读成「重物」时,答案就出现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常常把愤怒解读成一种消极情绪,是我们极力避免和压抑的东西。可是当运用「分化」的能力去看到愤怒的情境和原因时,很多人会发现,愤怒背后有渴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往往很难,它不像书本中的问题那么结构良好,我们常常不知道目标在哪,不知道可行的步骤在哪。最后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仅仅在用解决书本问题的方法——思考\u002F认知。我们忘了其实,人还有其他的问题解决能力,我们的体验、情绪、直觉和感受,这都是可以用来去做运算和解题的工具。「功能固着」的倾向让我们忘记了它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前些天看一个宣传片,一名北大数学系的女生说了一句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直觉、潜意识是最高级的运算」\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深深被这句话震撼到了,它带我进入了一个新的问题领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r\u003E\u003Cp\u003E焦虑的时代,给你一杯平静,关注公众号:zengminpsy\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12:42:40.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30,&likeCount&:310,&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0:42:40+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v2-cabb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30,&likesCount&:310},&&:{&title&:&不好意思,你们可能不是那四成认为人生没有意义的北大新生之一——但并不说明“空心病”不值得讨论&,&author&:&minzeng&,&content&:&早在好几个月前,我就在朋友圈看到了一篇徐凯文老师的文章,当时的标题似乎是《为什么教师家庭孩子心理健康问题高发?》在那篇文章中就谈到了“空心病”的概念,但没有具体的定义和症状学上的描述。前些天朋友圈又传遍了内容相似的文章,标题变为了《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甚至已经放弃自己!》。但其实这篇文章最初是发布在\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285ae9f186e740f3cd1c7\& data-hash=\&285ae9f186e740f3cd1c7\&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徐凯文\& data-hovercard=\&p$b$285ae9f186e740f3cd1c7\&\u003E@徐凯文\u003C\u002Fa\u003E 的知乎专栏上的,标题为《时代空心病——功利化应试教育之祸》。\u003Cp\u003E今天刷知乎又看到\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fc6423cd56f0b\& data-hash=\&fc6423cd56f0b\&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芈十四\& data-hovercard=\&p$b$fc6423cd56f0b\&\u003E@芈十四\u003C\u002Fa\u003E 发布了《不好意思,我就是那四成认为人生没有意义的北大新生之一》,非常火热,她强调人生本就无意义,人生的意义是建构出来的,无意义是一种选择,不是病。其实曾经我是相信这一点,但后来发现因为那时我没有真正接触过无意义,真正接触到的人才会体验到“无意义”是“有问题”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我很想说一些自己对于“价值观缺陷障碍”——“空心病”的看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首先从自己比较了解的创伤说起。创伤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是历经曲折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很多从战场退役的伤员和老兵都会出现一系列情绪崩溃的问题。当时没有所谓PTSD的概念,也没有心理创伤的认识,一开始人们的态度是认为他们只是不够勇敢或者道德低下(现在我们回头看,会觉得这种看法很可笑,但在当时对于人类心理认识不足的情况下,那就是真实的群众认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可是越来越多的人持续受到惊吓和噩梦的折磨,让人们开始怀疑,真的只是勇气和道德问题吗?我们的社会怎么了,会有这么多缺乏道德和正义感的人吗?有人开始提出疑问,认为不仅仅如此,可能有其他原因。首先提出的概念叫“炮弹休克”,临床工作者认为是士兵在被炮弹袭击之后,生理上的损失造成了情绪崩溃和各种身心反应。可是这种概念很快就无法解释现实了,因为越来越多没有被炮弹袭击的士兵也会出现同样的症状。精神病学家们就开始考虑是否有心理因素。但这样的讨论声随着二战结束,又渐渐淡化。\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心理创伤大规模被承认是在19世纪70年代。历史在美国的越战退伍军人中再次上演,他们从战场中回来后表现出同样的身心症状,临床工作者和精神病学家们集中开始研究和总结。在1980年发布的《精神障碍统计手册第三版》中,新增加了一种精神障碍,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它的前提是有威胁生命的创伤事件,个体在其中感知到极度的恐惧,事后的反应常常有抑郁和焦虑的症状,但有一些特殊症状是以往抑郁症和焦虑症无法界定的,包括闪回、高度警觉、惊跳、回避退缩、持续的噩梦等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此开始,对于PTSD的症状研究越来越多,对于什么事件可能引起PTSD,其表现有何不同也越来越多探讨,到21世纪PTSD的生理机制也得到了很多证据支持。到现在,没有人会怀疑,PTSD是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概念和疾病。\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我并不是说“价值观缺陷障碍”一定会像PTSD一样,将来肯定能写入手册,但它的来源和目前的状况与一战时期我们对于心理创伤的认识惊人的相似。徐老师在全国TOP2的学府里,可谓是中国最优秀的年轻人中看到了一种诊断手册中,包括他自己的个人知识体系中无法解释的现象,它像抑郁症,但又不完全是(就好像一战中的军人的情绪崩溃,它像道德低下,但又不能完全解释),传统的治疗完全无效。所以徐老师在个人的临床经验和对中国最优秀年轻人的观察中提出了一个「假设」,或许不是抑郁症,它是一个新的东西,暂且给它命名为「价值观缺陷障碍」,为了大众好理解起个通俗的名字叫「空心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科学的探索都是从「假设」开始的,所以徐老师从假设开始,总结了它的特点(详情见《\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zhuanlan.zhihu.com\u002Fp\u002F\&\u003Ehttps:\u002F\u002Fzhuanlan.zhihu.com\u002Fp\u002F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 从症状上来讲它可能是符合抑郁症诊断的。\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 他们会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 通常人际关系是良好的。\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4. 对生物治疗不敏感,甚至无效。\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5. 有强烈的自杀意念。\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6. 通常这些来访者出现这样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两天。\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 最后,传统心理治疗疗效不佳。\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最初是在一个学术交流的论坛中提到了这个话题,希望引起学者重视,让大家都来关注这个我们过去心理病理模型所无法解释的现象。让更多研究者可以去探究这个问题。当「假说」提出来之后,如果没有人进一步验证,它就永远停留在假设阶段了。我们中学的理科知识就告诉我们,一个研究的过程就是通过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验证假设的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的不断重复,我们对于「价值观缺陷障碍」是不是一个站得住的概念就会有更多认识,如果站不住,那这些传统心理病理模型无法解释的现象如何解决也会有人去从另外的视角去解读。\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那为什么有很多人会像芈十四一样觉得,这是一个伪概念,人生没有意义其实没病,也是一种选择呢。其实这个观念往更极端一点引申,在知乎上曾经有过这种讨论就是:\u003Cb\u003E「自杀是不是也是一种选择,是没问题的?」\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我觉得不是。\u003C\u002Fb\u003E(不绝对,比如说对于安乐死的讨论,但暂且我不把安乐死和自杀放在一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至少我们不能倡导和支持说:自杀是一种不需要去反对的行为\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两点原因让我这样认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大多数自杀者他们都是带着内心深处非常强烈的心理痛苦和绝望感而做出这样的选择。但是应对心理痛苦和绝望感,原本有其他的办法,只是在这种状态里,人们会把自杀当做唯一的解决办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从更原始一点的角度出发,我会感觉到不反对自杀,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在不反对人类进行自我毁灭。这是反人类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我的态度是,我尊重每一位选择自杀的人,因为我知道你们经历了痛苦、绝望和无奈你们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我尊重这样的选择。但并不代表我支持你们这样做。\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那把这个引申收回来一点,追求意义感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实,在每个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中,是不需要去有意识地去思考意义感的,因为我们每天都在上班、上学,和朋友出去,和亲人共处时光,我们就生活在有意义的世界里,尽管我们没有去有意识的去看:「噢,这就是意义。」但确实,人生中那些「普通」就是一种意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就像芈十四说的:\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然而个体的生命是卑微的,\u003Cb\u003E维系我们生命的,或许是爱,是因果,是命运,或许是莫名其妙的责任,是基因里被写入的生存欲望,唯独不是意义。\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生命是卑微的,我们都很普通,但是普通中会有「爱,因果、命运、莫名其妙的责任(使命?),生存的欲望」,这些东西很普通,我们就不把它们当做意义了?它们就是我们大多数普通人生存的意义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芈十四你们并不是“那四成认为人生没有意义的北大新生之一”,你们是健康生活的人。\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那什么时候,意义感会缺失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面临极度的困境时\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就像我前面说的,自杀的人往往面对着极度的心理痛苦和绝望感。这种极度的心理痛苦和绝望它不会凭空而来的,它一定是在你的经历中体验到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种常见的情况就是创伤。在人类面临巨大的生命威胁和挑战时,遭受了心理创伤之后,寻求意义就格外的重要。弗兰克尔把他在纳粹集中营里的体验写成了《追寻生命的意义》,在绝境中,人的生存就需要意义感来支持。近年来积极心理学兴起后,创伤领域强调的“创伤后成长”也格外强调意义的追寻。\u003Cb\u003E因为人在面对困境,心理极度痛苦和绝望时,如果没有意义感的支撑,选择逃避这个世界会成为很多人的选择。\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为什么在北大这样的学府,人们普遍失去意义感。或许就是徐老师所说,\u003Cb\u003E教育带给了我们“创伤”。\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种“创伤”不同于威胁生命的创伤,它更像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挫败和困境,我们不断地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经历「失败」。塞利格曼电击狗的实验让我们知道了一个概念叫「习得性无助」,学习生涯中我们一次次地「失败」,慢慢就形成习得性无助了,好像人生没有出路,没有「成功」的可能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这种困境下,缺乏意义感的支持,学生就会“抑郁”,会逃离这个世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应该放任这样的现象吗?我们可以在这种情况下说「无意义」是一种选择,我们不反对所有「无意义」的选择吗?\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我个人觉得,决不能这样。\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实,如果这是个例,可能或许有其缘由。但徐凯文老师在TOP2学府一次次见到这样的孩子,他能够不去反思这其中蹊跷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反思的结论就是——这是一种「时代病」,这个时代的教育、压力、社会竞争等等,让人们渐渐缺乏了自我建构意义的能力,缺乏了生活的价值感。\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下面高能预警,我要讲一个浓鸡汤,这个鸡汤是我在咨询师的个人成长课堂上老师灌给我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个故事的出发点是一个概念,以人为中心心理治疗认为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老师当时提问我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正见到过「自我实现」的人吗?我们陷入了沉思——似乎没有。每天都有新的目标,考上了研究生想着未来3年毕业后找好工作,人生的目标就是一个接一个,「自我实现」似乎只能是一个过程,没有终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随后她给我们讲自己生活中遇到的「自我实现」的人——她的家政小时工阿姨。她说每次遇到这位阿姨的时候,她总是带着真实情感的流露,热情而温暖。她的这种真实让每一个她的雇主都非常信任她。有一次老师出差,到了机场发现自己护照没拿,但回去一趟已经来不及,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位阿姨,她当时应该恰好在老师家附近,而家里的钥匙留给过她。不一会儿阿姨就带着护照赶到了机场,老师还特不好意思地觉得耽误了她的其他工作,但她一点也不觉得,非常开心自己真正帮助他人解决了麻烦,这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无法掩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为一个“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她收入不高,每天六点起床去往第一家干活,常常忙到晚上七八点。她有时也为孩子的事情而烦恼。但这一切不可能会击垮她。她手里有一大串各种雇主家里的钥匙,她真正为做这件事情而感到「自我实现」。\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个体的差异性远远高于我们的想象。正是如此,所以每个人眼中「意义」的差异也远高于我们的想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常常感受到,作为一个孩子,我永远都无法想象我在父母眼中是多么重要的「意义」;作为一个学生,我永远无法想象我在老师眼中的「意义」;作为咨询师我常常试图理解我在来访者心里的「意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些最为普通的关系,其实都是有意义感在其中推动。为什么很多人在各种器官衰竭后,亲属依然坚持要靠机器还维持他的生命?因为「他们的存在」本身,对亲属就是有意义的。这就是十四在阐述维持生命的一部分缘由——爱。爱难道不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意义吗。或许它太理所当然,它流淌着我们血液里,是不需要通过努力就获得的,所以我们每一个在教育中被灌输要努力向上的人才不把它当做意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同样这个时代赋予了我们每个人各种「价值条件」——成功才有意义。\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意义被等同于一种行为结果之后,还会有人能够「自我实现」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生归根结底只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动作和选择,都可以建构出意义。可是当这个时代最优秀的年轻人都看不到人生的意义时,这难道不是一种「时代病」吗?\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17:00:26.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98,&likeCount&:851,&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01:00:26+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98,&likesCount&:851},&&:{&title&:&从科幻到科学前沿——记忆消除&,&author&:&minzeng&,&content&:&最近热播的韩剧《蓝色大海的传说》马上要接近大结局,大家是期待剧情反转,男主夺回家业,女主发挥来自大海的神奇魔力转危为安,大结局撒得一波好狗粮呢?还是希望延续前世轮回,悲剧重演,虐心虐死不偿命呢?\u003Cp\u003E嘿,我一个不爱韩剧的人你以为我会关心这个。Naive!这部扣人心弦的韩剧吸引我的是另一个科幻细节。还记得吗,去年还恋上来自星星的你的千颂伊,没几个月,就右拳打开了海 化身为龙~噢,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v2-224f7fda36fda30a80cf957def6ed1c2.jpg\& data-rawwidth=\&950\& data-rawheight=\&533\&\u003E科幻总在这个美丽的女子身上上演。这次她有了一身的超能力。对了,聪明的你应该猜到了,今天我想谈一谈的就是这只美丽人鱼的科幻能力——记忆消除术(啊,标题早就露陷了)。\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还记得四年前,同样的一幕也不断在科幻世界中上演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v2-0e791dde93b462d181bdf52384dfc3d0.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385\&\u003E这一幕似乎没那么科幻,它似乎更像一个技术,一个物体的刺激让你记忆消除。但《黑衣人》的整个世界观依然是科幻的世界。\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但其实早在十二年前,一部相比上述剧没那么有名,也没有在大陆上映过的电影《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在一个非科幻的世界观中描述了记忆消除的实际运用。\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45ec9aa3ca4bb83a9404caf.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692\&\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这部电影给广大知友非常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提供了一个答案:\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question\u002F\&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如何忘掉你的前任?\& class=\&\&\u003E如何忘掉你的前任?\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忘掉?——消除关于前任的记忆呗。在电影里的世界已经有了那样的科学技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v2-dbd525e29b59bedda48d.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71\&\u003E看~!就是这么科学,这么任性,想消除什么消除什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电影从各种技术角度解释了消除记忆的原理,从原理上是这样:\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f83fc749cbef.pn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850\&\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神奇吧!?更令人神奇的是,这个技术已经逐渐从科幻转变为影视作品中对于科学的预设和想象,到现实中逐步发展和实现的科学技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可以说在20世纪末,消除记忆这个话题可以说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之外,属于纯粹的科幻世界,而20多年过去了,哆啦A梦的口袋中很多东西已经在这个神奇的地球上实现了,到21世纪初消除记忆已经摆上了科研议题中,出现了许多研究成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下面我介绍一些科研世界中「记忆消除」的前世今生:\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b434462caffed1f1b3c12d.jpg\& data-rawwidth=\&320\& data-rawheight=\&240\&\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啊不,应该是:\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dad433ca9f4d20f97c6ff32b642945ad.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95\&\u003E\u003Cp\u003E这图是来自20世纪70年代初,诺贝尔奖获得者坎德尔的重大成果,他发现了神经系统中突触传递的分子机制。他通过对蜗牛神经元进行研究,发现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机制,短时记忆涉及到细胞之间突触传递的临时改变,而长时记忆是突触联结发生解剖结构上的实质改变。这一重大发现奠定了记忆的神经机制基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这四十年之后,大约七八年前,一位年轻的博士后卡里姆·纳德开辟了记忆研究的一个新视角——记忆提取的神经机制。在此之前,我们常常认为记忆就像是电脑中的硬盘内存,过去输入的东西,我们再次提取出来时依然会是那个东西。但是自从纳德开始,这个传统的观念就完全颠覆了,他的研究证实了一个震惊学界的观念——记忆提取的过程会改变记忆内容本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个实验过程大概如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一步:完全复制经典条件反射,同时对小白鼠施加中性刺激和痛苦刺激(引起恐惧反应),多次重复后小白鼠会对中性刺激产生恐惧反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二步:给小白鼠注射某种抑制蛋白质合成的化学物质(主要注射于小白鼠大脑中的“情绪中性”——杏仁核),然后对小白鼠呈现中性刺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此时,小白鼠对中性刺激没有了恐惧反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也就是说,当最初小白鼠“学习”了中性刺激之后,形成了对中性刺激的“记忆”印象——它是令人(鼠)恐惧的。所以当第二步提取记忆时,研究者改变记忆提取时的情绪状态,会引起记忆的改变——或者说,记忆的消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更加令人振奋的是,在纳德的研究中,小白鼠只是忘记了某个特定的中性刺激,对其他同样产生了恐惧反应的相似刺激依然有联系。这完全实现了电影《美丽心理的永恒阳光》中,有选择性的精准消除记忆的方法。从另一个角度,这个结果也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提取记忆(我们称为“回忆”)这个动作发生时,如果没有合成新的蛋白质,那么最初的记忆也就不存在了。这就是说从生理解剖结构上看,提取记忆这个动作本身也是对记忆的再建构。\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这波记忆消除研究之风这两年也吹到了国内,华东师范大学有一个研究团队在做这个领域的研究。我在cnki上搜到了一篇硕士论文《Ⅰ联合型恐惧记忆旳早期提取对记忆后续存储的消除作用 Ⅱ海马场电视觉反应对视皮层的依赖性》,有兴趣的可以去阅读。但是我感觉这篇文章在某种程度上仅仅重复了纳德的研究,可能存在一些差异是在于纳德最初给予的中性刺激是听觉刺激,而本文用了视觉刺激,相应的探索了视觉皮层在记忆提取中的参与过程。此外,本文更进一步的是,反向探讨了海马(编码感觉信息和存储短时记忆)对感觉皮层的依赖。\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记忆消除的研究仍在继续。它之所以能够吸引许多研究者,因为如果我们能够掌握精确消除记忆的技术,那将颠覆人类心理治疗的历史,就像《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中所演出的一样,失恋后的情感咨询不再需要,记忆消除可以替代这一切。而人类一切心理困扰和创伤都是由过往经历所组成,对记忆的消除可以解决这一切。\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不过,一些冷静心理学者们对此持消极态度,彼得·莱文就认为人类记忆系统是更加复杂的,并不是简单地由过往的经历组成。过往经历我们称为情境记忆,而情境记忆只是记忆系统中的一部分,而记忆系统中我们了解最少也最神秘的程序性记忆,我们依然知之甚少。这种程序性记忆可能反映着我们心理创伤形成的根本原因。所以电影《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的结局也展现了同样的态度,消除记忆的分手恋人,在这种神秘而未知的程序性记忆的指引下,那种互相吸引和走到一起的莫名倾向,又让他们再次相恋了。\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所以,尽管看起来,科幻中的记忆消除术已经走进我们的现实世界。但是,待人类完全认识记忆系统之前,急功近利地产品化和滥用可能是危险的。\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那么,对于记忆消除,你们期望的结局是什么呢?\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8f2baf8b8da.png\& data-rawwidth=\&472\& data-rawheight=\&214\&\u003E&,&updated&:new Date(&T15:55:06.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8,&likeCount&:135,&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3:55:06+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v2-cb67fdacdc96cea427d76a4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28,&likesCount&:135},&&:{&title&:&愿你拥有充满疗愈的新年&,&author&:&minzeng&,&content&:&在心理咨询中有一项非常根本的要素:咨询设置。\u003Cp\u003E这个设置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时空的限定。通常咨询师和来访者会在每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见面,而每次见面的时长也是固定的。我们常说,设置本身就具有疗愈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它的疗愈性就很像我们的春节。每年我们会在同一天、同一个晚上,在同样的家里和同样的亲人们共享那几个小时的春晚时光。咨询师同样会在每周同样的那一个小时里和来访者共享50分钟的时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尽管这几年,不断有新鲜的事物出现,冲击着人们对春晚的兴趣,不断出现吐槽春晚、不看春晚的活动和群体,但是依然不变的是在同样时间同样地点的团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每次咨询开始,咨询师可能会有同样的开场:“你来啦?\u002F今天是我们第X次见。\u002F怎么样?”或者沉默地微笑。这种稳定的开场和存在,就如稳定存在35年的春晚一样给人一种熟悉和安全。我们不断吐槽春晚,却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团聚的仪式,我们归家的心如何安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小王子》中狐狸被驯服的那一段这样说:\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狐狸久久地望着小王子\u003Cbr\u003E\u003Cbr\u003E“请你驯服我吧!”他说。\u003Cbr\u003E\u003Cbr\u003E“我是很愿意的。”小王子回答道,“可我的时间不多了。我还要去寻找朋 友,还有许多事物要了解。”\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只有被驯服了的事物,才会被了解。”狐狸说,“人不会再有时间去了解 任何东西的。他们总是到商人那里去购买现成的东西。因为世界上还没有购买朋 友的商店,所以人也就没有朋友。如果你想要一个朋友,那就驯服我吧!”\u003Cbr\u003E\u003Cbr\u003E“那么应当做些什么呢?”小王子说。\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应当非常耐心。”狐狸回答道,“开始你就这样坐在草丛中,坐得离我稍微远些。我用眼角瞅着你,你什么也不要说。话语是误会的根源。但是,每天, 你坐得靠我更近些……”\u003Cbr\u003E\u003Cbr\u003E第二天,小王子又来了。\u003Cbr\u003E\u003Cbr\u003E“最好还是在原来的那个时间来。”狐狸说道,“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 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 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u003Cbr\u003E\u003Cbr\u003E“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道。\u003Cbr\u003E\u003Cbr\u003E“这也是一种早已被人忘却了的事。”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比如说,我的那些猎人就有一种仪式。他们每星期四都和村子里的姑娘们跳舞。于是,星期四就是一个美好的日子!我可 以一直散步到葡萄园去。如果猎人们什么时候都跳舞,天天又全都一样,那么我 也就没有假日了。”\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这就是仪式感对我们的疗愈。春节就是一个美好的日子。没有什么原因,我们就在这一天晚上团聚在一起,共享一段时光。这就使得这天与其他日子不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尽管迎接我们的家人可能不像咨询师一样沉默地微笑,或是一句热情的:“你来啦。”,或许迎接我们的是「谈对象了吗?\u002F结婚了吗?\u002F工资涨了吗?etc.」,我们可能内心烦恼,但对这烦恼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知道是否怀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