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关于儿童福利院工作者的职业特点和职业道德准则(准则.…

学习&&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心得体会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的生命和灵魂。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遵守职业道德,恪守职业道德,对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无愧于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对其本人而言,遵守职业道德,恪守职业道德,是工作的准则,立身的法宝。对所在的新闻媒体而言,是生存发展的基石,是做大做强的保证,是创造辉煌的源泉。纵观那些成功的媒体的发展历程,之所以在激烈的新闻媒体竞争中站稳脚根,不断发展壮大,关健在于有一支在新闻工作中遵守职业道德,恪守职业道德,忠实履行职责的新闻工作者队伍。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多元化思想的并存,社会上不正之风和不良倾向的腐蚀和影响,也给我们新闻工作者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遵守职业道德,恪守职业道德带来了严峻考验和挑战,并且在一定的范围和层面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进一步筑牢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防线,在新闻工作中坚定不移地遵守职业道德,仍然是我们新闻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现实和紧迫的任务。
一、准确理解和把握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灵魂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新闻行业同样如此。1991年1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并经1994年4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二次全体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对中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准则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和界定。从新闻工作者的行业特点来说,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发扬团结协作精神更具有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特征和特质。因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宗旨,中国共产党执政党领导的各行各业,都是必须坚持、不能背离的宗旨。新闻工作更是如此。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是新闻工作者遵循职业道德的基本前提。离开了这个基本前提,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遵守法律和纪律、也是全社会各行各业共同遵守的,新闻工作者也毫不例外。因此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发扬团结协作的作风,更准确体现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本质与内涵。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职业道德。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工作者作为客观事物的反映者,必须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视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道德生命,如果新闻工作者不能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新闻不反映真实,那就失去了一个新闻工作者起码的条件和资格,违背了新闻工作者的良知和道德,同时也给新闻带来了不幸和悲哀。
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新闻工作者在维护新闻的真实性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来自金钱的腐蚀,小恩小惠的拉拢,灯红酒绿的干扰以及各个层面的影响,要有效地制止和抵御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侵蚀,就必须坚持清正廉洁的作风、筑牢职业道德的思想防线,保持新闻工作者高味正直的品格。
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同样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新闻工作是社会化的精神劳动,需要多个方面配合和协作才能得以完成。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从整体和大局出发,与群众建立亲密和谐的关系,与同行建立平等友爱的关系,团结互助,形成合力,从而体现出应有的道德品质。如果不是这样,自视清高,夜郎自大,闭关自守,排斥同行,损人利己,就会成为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精神沦落者,成为新闻行业中的害群之马。
二、对新闻工作者恪守职业道德状况的审视
确切来说,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并不是抽象空洞的概念,而是有着具体生动的内容,规范着新闻工作者的思想和行动。从新闻工作者从事主要工作和职责来看,不妨用职业道德的眼光对目前新闻工作者恪守职业道德的状况进行审视。
一是对新闻采访中恪守职业道德的审视。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职责,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其采访工作的广度与深度,与恪守职业道德直接关联。在新闻采访过程中恪守没恪守职业道德,就看其采访是坚持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尽最大的努力捕捉真实的信息,掌握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挖掘真实的心灵世界,从而获取最真实丰富的新闻素材;还是在采访中走马观花,道听途说,浅尝辄止,没有下功夫顺藤摸瓜,追根究底,使采访的情况脱离实际,甚至面目全非。一般来说,现在新闻工作者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并没有多大差别,就看谁在采访过程中恪守没恪守职业道德,下没下力气,费没费功夫。新闻工作者和细心的读者、受众谈及现在的媒体普遍存在缺少让人眼球一亮、心灵一颤、引起共鸣和赞同的新闻作品,其根本原因说到底还是在于新闻工作者恪守职业道德出了偏差,采访的力度和深度出了问题。常言说得好:树有多高根有多深。新闻工作者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深入到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采访,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细致观察,然后才能进行真实生动的新闻报导。可以扪心自问一下,现在一些新闻工作者到基层单位采访,匆匆忙忙,蜻蜓点水,采访不是采访,听单位领导作介绍,到宣传部门看材料,找通讯员要资料,带着u盘摘抄,更有甚者,采访时向被采访单位和个人要这要那,把职业道德丢了。
二是对新闻报道中恪守职业道德的审视。新闻报道是新闻工作者的主要职责。在其新闻报道中是不是坚持职业道德,就看其是不是在采访的基础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保持正直的良知,对会议报道抓住中心,突出重点,而不是不加思考地照抄照搬,千篇一律;对工作报道各有侧重,窥斑见豹,而不是不负责任地眉毛胡子一把抓,拾进竹篮就是菜;对先进典型报道是真实可靠,有根有据,而不是不加核实地添油加醋;对揭露问题的报道切中要害,一针见血,而不是不坚持原则地轻描淡写,隔靴搔痒;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甚至是灵魂和泪水,忠实地履行好神圣的职责,让每一篇新闻都闪烁着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光芒,真正当好党组织的喉舌和耳目,当好党和企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当好群众的代言。做到了这些,就是恪守了职业道德。而且恪守了职业道德,用心真情热情地写好每一篇新闻报道,小报照出名新闻,照出名记者。鲁迅先生在谈及辨别写作真伪上有句至理名言是,从喷泉喷出的都是水,从血管流出的都是血。这对衡量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恪守没恪守职业道德同样适用。须知文如其人,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报道,干得都是良心活,恪守职业道德的状况在其中留下了鲜明、清晰的痕迹和印记,来不得半点麻痹和疏忽。
三是对新闻选稿编稿中恪守职业道德的审视。新闻工作者在新闻稿件的选编上,只要站在党和人民利益的立场上,坚持正确的与论导向,维护新闻的真实,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出以公心,坚持质量第一,择优选用,就是恪守了职业道德;相反,在新闻稿件的选编上,从个人利益出发,或者从小团体或小圈子的角度,搞所谓的权力稿、关系稿,人情稿,有偿新闻等,利用工作之便和手中的权力搞交易,不管当时出于什么动机,打着什么旗号,客观来讲,都是偏离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违背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给新闻工作带来十分严重、甚至于说是灾难的后果。所以,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恪守职业道德,靠职业道德的绿叶保持生命的青春和活力,护好新闻工作这棵大树,让她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高高耸立,基业长青。千万不能为了个人一已一得私利,做出违犯职业道德的错事和蠢事,给自己脸上抹黑,给新闻工作带来损失。
四是对新闻工作同行恪守职业道德的审视。对新闻工作者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在对待同事上,是尊重他人,团结合作,密切配合,资源共享,共同提高;还是自命不凡,夜郎自大,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封锁消息;另一方面对基层通讯员,是热情接待,及时帮助,对其来稿精心指导,细心修改;还是高高在上,漠不关心,对其来稿好的署上自己的名子,将他人的成果占为已有,差的扔在一旁泥牛入海,没有回音,等等。以上列举的这些表现,哪些属于新闻工作者恪守了职业道德,哪些属于新闻工作者没恪守职业道德,新闻工作者都会心知肚明,只不过是平时没有认真审视罢了,不愿认真审视罢了。认真审视了,自然会有准确的答案,自然会对自己遵守职业道德的状况有所反思,有所规范。
三、新闻工作者恪守职业道德的有效措施
职业道德对新闻工作者不仅是应该恪守的行为准则,也是必须遵守的严明纪律,这是毫无疑问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加强新闻职业道德修养有效的措施是:
一、深入学习《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提高恪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要利用学习日、业务会等,组织新闻工作者深入学习,入耳入脑入心,在工作中牢牢恪守,将思想和生动都置于职业道德的约束之中。按照“温故而知新”的常理,从深入学习中不断加深对职业道德的理解,与时俱进地赋与新的内容和含义,提高执行自觉性和主动性,提升新的思想境界,做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二、经常检查恪守职业道德的情况,筑牢恪守职业道德的防线。现在新闻工作者在具体工作中经常遇到来自不同方面和不同层面的侵蚀,尤其是当前思想多元化、人生价值观念多样的社会形态,影响和干扰着我们对职业道德的恪守,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有效的防御和抵制措施,就是以《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为镜子,经常对自己恪守职业道德情况进行对照检查,发现不足,及时弥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真正牢牢加固思想道德防线,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守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一方净土,做到不为权所惧,不为是利所诱,不为色所迷,不为名所惑,让职业道德的旗帜在自己心灵的天空高高飘扬。
三、密切联系群众,将恪守职业道德的行为置于的群众监督之下。一般来说,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恪守职业道德做得如何,群众看到最清楚,心中最有数。在促进新闻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上,也要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采取调查表、座谈会、群众评议等多种形式,征求群众的意见,职业道德听取群众的呼声,接受群众的评判。现在社会上评价干部人品好坏的通用流行语不是说吗,金奖银奖不如群众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在接受群众评价同样如此。
四、实施严格考核,建立优上劣汰的用人机制。就是结合每年一次的干部考核和年终评比,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状况分成几个项目,每项设定若干分值,作为重点严格考核,并将考核成绩同入党提干、职称评定、评先奖励等联系一起,采取优上劣汰的方式,维护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纯洁,从而保持新闻工作者队伍的强大生命和旺盛活力,为人民群众鞠躬尽瘁,为党的新闻事业建功立业。那么在新闻事业发展的丰碑上,也会镌刻着每位新闻工作者恪守职业道德的名子。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特别关注】探访兰州市儿童福利院(组图)
  用爱为孤残儿童撑起一片天 探访兰州市儿童福利院教学部部长耿宾与教师李荔为孩子们精心编排歌曲特教部教师李荔与孩子们一起接受记者采访康复训练师金芳在整理康复器械兰州市儿童福利院音体室一角婴幼儿寝室(本版都由兰州市儿童福利院提供)
  冬日的阳光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在阳台的瓷砖上,映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犹如孩子们红红的脸蛋,很美,很温暖。
  走进兰州市儿童福利院,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一张张天真无邪的面容深深地触动着人们的心灵。在福利院里的孤残儿童,他们是不幸的,但又是幸福的,因为“我有一个幸福的大家庭!”
  不幸身世
  “这里的孩子大多是一出生就被父母遗弃的残疾婴幼儿,唇腭裂、脑瘫、痴呆、肢体残疾患儿较多,”福利院幼教部主任韩翠花介绍道,“照料好这些孩子不仅需要超出常人的决心和勇气,更需要一颗倾注精力和真爱的心。”韩翠花一边介绍一边带我走向一位唇腭裂的患儿:“这是最近刚刚送来的婴儿,出生只有五十多天。”她的手像鸡爪那么小,头只有拳头那么大,呼吸非常微弱。“我们要用特制的奶瓶慢慢喂食,她吃得特别少,体质很差。一般像这样的婴儿,成活率也是比较低的。”
  “韩妈妈,韩妈妈,你看我的新发型好看吗?”一个小女孩牵着韩翠花的手摇来摇去。“真漂亮,这是谁给你扎的麻花辫啊?”韩翠花蹲下来亲切地问。“是张姐姐啊,她今天又给我换了一个漂亮的新发型。”小女孩高兴地说着,那俊俏的脸上嵌着一双会说话的水汪汪的大眼睛,两只小手拉着两个小辫,可爱极了。
  这个小女孩名叫娜娜,今年10岁,她刚一出生就被父母遗弃在医院。“她患有成骨不全症,一般称为‘玻璃娃娃’,是一种先天遗传性缺陷。”福利院的一名工作人员向我介绍道。
  “她稍微一碰就会骨折,骨折了也不能打石膏固定,只能等骨头慢慢长好。但是小娜娜是一个聪明乐观的漂亮女孩,她清楚自己的病情,总是小心行动避免摔跤。由于经常骨折导致两条腿一长一短,平日里只能靠学步车代步,或是由我们抱着。”韩翠花心疼地看着她向我说道。
  在教学楼的走廊里,一个男孩在老师的陪同下依靠助步器来回训练走路。他叫明明,今年15岁,刚出生就被父母遗弃。陪同他一起训练的是教学部部长耿宾。明明出生时双腿是“剪刀腿”,幸好被一位好心的老爷爷收养。但就在他5岁时,不幸的命运再次降临,相依为命的老爷爷去世了,孤苦伶仃的小明明被送到福利院。
  “明明刚送来时下肢瘫痪,两腿僵硬、长期交叉,不能站立和行走,再加上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无法平复,性格孤僻不爱说话。”耿宾介绍道,“像明明这样的孤儿还有很多,他们一出生就遭到亲生父母的遗弃,因此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总有一片挥之不去的阴影,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大都性格孤僻、自卑、身体羸弱,虽然福利院能够给他们做治疗做康复,但是,他们幼小的心灵更需要家庭的温暖,亲人的呵护!”
  福利院的孩子有的不会说话,有的不会走路,有的不会自己吃东西,有的才出生几天就被狠心的父母抛弃了,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段让人心酸的经历。当我向孩子们张开双臂时,他们会高兴地跑到我的怀抱中。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这里的孩子真的很需要爱,哪怕仅仅是一个拥抱。
  爱心奉献
  兰州市儿童福利院按照国家最新的儿童福利设施标准建设,院内设有孤残儿童救治康复区、婴幼儿养育区、少儿特殊教育区和生活保障区四大功能区,每个孤残儿童在这里都能得到悉心的照料。
  这里的孩子们深受所有工作人员的喜爱,所有孩子亲切地称年长的为“爸爸”“妈妈”,年轻的为“哥哥”“姐姐”。小娜娜口中的“张姐姐”就是福利院孤残儿童护理员张晶,是一个“80后”女孩。张晶从小由父亲一手带大,或许是来自于单亲家庭,她比同龄孩子更加懂事。
  2011年,她来到福利院工作,一见到这里的孩子,内心受到巨大震撼。她以前从没有认真接触过小孩,为了熟练掌握孤残儿童护理的每一个环节,她将自己的全部热情都投入到了学习提高技能上。张晶说:“通过每天与孩子们的接触,我也随着变得童真起来。看着他们天真的笑容,清脆的哭声,唤醒了我多年沉睡的童心。我对自己许诺,要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带给这群天使们更多的欢乐与幸福。”
  虽然曾经因为工资待遇等方面的原因,张晶也和其他年轻人一样动摇过,但正是凭着对这份职业的热爱,让她义无反顾的坚持了下来。她熟悉房间内每个儿童的情况,知道他们的名字、病情、年龄,甚至是喜好;她经常给孩子们买爱吃的小零食、小玩具;有的孩子身体弱小,她就经常抱抱,尽可能多地给孩子点温暖;她总是抽出一些时间陪伴自闭症儿童,陪着他们一起散步、玩耍、谈心……长时间亲密无间的接触使她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正是用一颗真心,一份爱心,十分的耐心,让她在平凡中收获幸福,在这个大家庭中感受到了温暖。
  走进康复中心的一间教室,一个身穿绿色外套、白白净净的小女孩映入眼帘:她叫慧慧,两岁三个月,由于脑瘫,八个月时被父母遗弃在福利院门口。扶着慧慧慢慢学步的是康复训练师金芳。金芳家住兰州市东湖宾馆附近,早上六时多就得出门,坐公交车两个多小时才能到单位,中午回不了家,晚上下班到家也已经七时多了,每天都是披星戴月、早出晚归。金芳负责照顾两名脑瘫患儿,她总是用很多的时间帮助孩子们做康复,总想让孩子们体会到家庭的温暖。由于大部分时间都扑在工作上,金芳对自己14岁的女儿一直心存愧疚。女儿总是抱怨妈妈不能多陪陪她,很多时候女儿得自己做饭,炒的菜生一顿熟一顿的。金芳和爱人更是无暇照顾家里的老人。金芳说:“我愧对家庭,但我不后悔,福利院的孩子更需要我……”
  特教部的教师李荔2011年来到福利院,每天围着一群残疾孩子忙前忙后,她从不说苦。10岁的浩浩由于天生脚成马蹄形足内翻,为了让他学会走路,李荔每天都会不厌其烦地帮他矫正脚型,做康复训练。李荔说:“照顾这样的小孩就要更细心、更耐心,还要有一种爱心,让他体会到有妈妈的感觉,家庭的温暖。”李荔班上的孩子有弱视、双耳缺如、低智、聋哑等等,由于他们每个人的病情不同,要想他们和普通孩子一样成长,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
  这些孩子大多性格内向,李荔就从最基本的语言交流做起,利用一切机会和孩子们说话,和他们一起做游戏、拼图、画画、做手工,还教他们唱歌、跳舞,让他们随时随地感受到被关爱的温暖。李荔发现有些小孩不懂得如何面对冲突,会因为一本书而打架,就运用模拟说教的方式教会他们如何与人交流,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李荔经常在上课过程中教会他们认知社会,还教会他们许多生活小常识,增强他们的自理能力,遇到他们不明白的事情,她就耐心细致地告诉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李荔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每件事都是极尽耐心地去完成,她既是一位好老师,又是一位好妈妈。
  王平军是福利院的一名医护人员,他负责患儿的康复训练和疾病治疗。他每天除了刻苦钻研特殊儿童需要的专业护理知识外,还结合临床实践,通过细心观察和诊断,针对每个儿童的病症及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对患儿进行医疗和康复。“脑瘫患儿的吞咽功能很弱,进食过程中很容易食道气道堵塞,发生堵塞情况就要马上倒立患儿,适当力度猛拍患儿胸背部。”王平军介绍道,“我们二十四小时都要轮流值班,患儿发生紧急状况,第一时间必须马上治疗。”20岁的华华就由王平军照顾,华华11岁来到福利院,刚来的时候生活不能自理,全靠王平军的细心照顾和耐心治疗,现如今华华基本生活自理,依靠助行器可自己行走。说起王平军,华华激动地说:“没有王爸爸,就没有我的今天,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要学会感恩,以后想学做生意,开个小卖部可以挣钱养活自己,还可以孝敬王爸爸。”
  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就是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精心照顾这些孤残的小生命。他们根据每个孩子的年龄、病情、智商积极进行康复训练,为了教会孩子一个动作、一种生活技能,不辞辛苦、不畏困难、成百上千次地重复示范和训练。由于需要长时间俯身照顾孩子,几年来,他们已经数不清磨破了多少条裤子,很多人都累出了腰椎疾病,但他们仍无怨无悔地坚持工作。
  院长满家位介绍道,目前,兰州市儿童福利院共收养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人的“三无”孤残儿童300余名。按照国家规定,儿童福利院的工作人员与患儿的比例应该是11.5,但福利院全部的工作人员只有194名。因为人手少,要照顾这么多的残疾孩子很不容易。“虽然我们的工作人员待遇不高,但是他们工作非常认真,也非常有责任心,他们常常让我感动。”满家位说。
  关心扶持
  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儿童福利院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扶持。
  省委、省政府领导十分关心孩子们的生活及康复情况,时常询问他们的近况并看望慰问。2012年“六一”儿童节,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在省委秘书长刘立军、兰州市委书记陆武成、副省长郝远和省慈善总会会长杜颖等陪同下,来到兰州市儿童福利院看望慰问孤残儿童,并为孩子们送去节日祝福,与孩子们一起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儿童节。
  每年都有许多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和慈善组织捐款并给孩子们赠送物品;很多学校的师生自发来到福利院为孩子们表演节目、献爱心;还有很多不愿留姓名的好心人时常为孩子送来尿不湿、玩具、图书之类的物品。
  2012年,甘肃省民政厅共为全省2.1万名孤儿发放生活保障费1.2亿元。
  为了全面提升孤残儿童护理员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日,省民政厅在平凉举办了第一期孤残儿童护理员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班。培训人员主要是全省孤残儿童养育一线的工作人员,兰州市儿童福利院选派参加培训的护理员均取得了资格证书;省民政厅实施的儿童福利机构“蓝天计划”项目已进入尾声,14个市州除1个因选址变更正在建设外,其他市州儿童福利院已全部建成,床位达到3000多张;2012年重度残疾儿童救助抚养机构建设有效推进,安排新建和改扩建项目38个(含“蓝天计划”项目),省部级公益金共4659万元(含“蓝天计划”项目),预计增加床位2360张。这些工作的有效开展,使全省儿童福利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走进特殊教学楼的一间教室,这里宽敞明亮,孩子们正在上美术课。14个孩子年龄在8至10岁之间,全都聚精会神地埋头作画。美术老师在白板上贴了两幅画,一幅是荷花,一幅是蜻蜓。孩子们手里画的是老师事先勾勒好的轮廓,由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填充自己喜爱的颜色。坐在第一排的小文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今年10岁,身患白化病。小文是一个腼腆的男孩,一边认真地涂描蜻蜓,一边轻轻地对我说道:“我喜欢画画,可是我眼睛看不清,我要努力的画好,给这只大蜻蜓涂上最漂亮的颜色,这样它就可以自由地飞翔了……”
  美好明天
  在婴幼儿养育楼的“小象班”里,有一名十个月大的女婴,名叫平平。韩翠花介绍说:“小平平是在三个月大的时候由医院送来的弃婴。等到她身体的各项指标达到标准后,就会送到医院进行手术治疗。”
  为帮助福利机构的孤残儿童解除疾患的折磨,帮助他们增强生活自理自立能力,民政部于2004年5月启动了“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用募集的公益金为福利机构内具有手术适应症的残疾孤儿实施手术矫治和康复。
  “目前我们福利院已有130多名残疾孤儿得到了手术医疗,康复有效率达90%以上。唇腭裂患儿在兰州市陆军总院接受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韩翠花介绍道,“今年20岁的华华11岁来福利院的时候生活不能自理,吃饭都要靠医护人员王平军喂,2007年在北京东直门医院做了脑瘫治疗手术,之后一直在院里做康复训练,目前生活基本能自理,能坐能走。患有‘剪刀腿’的明明也在北京做了手术,通过护理员的悉心照料,以及不间断地做治疗、做康复训练,目前能够依靠助步器行动自如。”
  从2011年起,孤残儿童的生活标准得到大幅度提高:由原来每人每月300元提高到940元。现在孩子们每天早晨为一包鲜奶、一个鸡蛋、一个面包、一个小菜,午餐四菜一汤,晚餐荤素搭配,以清淡为主。三餐中间还要加水果、等。在这里儿童饮食分年龄、分残疾情况、分个体差异全面进行每周食谱化操作,专人进行营养调配,做到了每日不重样,并搭配了各种辅助营养品。患病儿童饮食坚持单独供给,专人陪护,帮助患儿尽早康复。
  儿童房间配设齐全,有配餐室、盥洗室、卫生间、浴室、储藏室、寝室、活动室,室内配有电视机、空调、冰箱、消毒柜、微波炉等多种设施,并有通风装置。福利院还设有康复物理治疗室、作业治疗室、疗法、引导式训练等8个功能康复室,为患有脑瘫、自闭症等疾病的残疾儿童开展康复训练。还开设有新生儿科、脑瘫病房。运用针灸、按摩等传统康复训练方法,全方位对残疾儿童进行整体康复。
  为了解决大龄孤儿就业问题,2009年兰州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兰州市儿童福利院孤残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安置工作的通知》,截至目前派遣分配了福利院30多名孤残毕业生到县区和市属有关事业单位就业,建立了良好的大龄孤儿就业安置工作长效机制。2012年福利院共有6位毕业生,工作全部分配解决。24岁的方方去年6月大专毕业,12月就在安宁某事业单位就业。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福利院已就业的孤残儿童申请到了就近的廉租房或经济适用房,在西固某事业单位工作的小兰去年就申请到了廉租房,并于去年年底拿到了钥匙,真正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福利院的工作人员,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和爱心,他们无怨无悔当好孤残儿童的“爸爸”“妈妈”“姐姐”,让每位孤残儿童都享受到家庭的温馨、浓浓的亲情;他们尽职尽责当好“老师”,为每位孤残儿童上好人生的第一课,用真情真爱为孤残儿童撑起了一片蓝天。
  期待更多的爱心人士,来关心这些孩子;期待更多的爱心企业,为孩子的健康作出自己的贡献;更期待所有的父母能够优生优育,善待自己的孩子。
  (文中孤儿姓名均为化名)
  作者:田丽媛
本文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评论435785条
评论296462条
评论192701条
评论182742条
评论127190条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您所在的位置:&>&&>&&>&&>&
“创新思维”提升职业道德新层次――市儿童福利院开展“道德讲堂”活动
  近日,襄阳市儿童福利院举办了10月份道德讲堂活动。
  听一首歌曲,诵一段经典,看一段短片,听一段讲授,发一篇感悟。文明创建推动了“道德讲堂”,这种新的教育、学习模式赢得了全体干部职工的青睐,犹如阵阵春风,吹动文明之花精彩绽放。
  在“道德讲堂”活动主管领导任院长的精心企划下,市儿童福利院不拘泥于定式,把职业道德拓展、提升至新的高度。本期道德讲堂特邀襄阳市委党校的哲学硕士郑修云老师,以“创新,让思维冲破牢笼”为题,利用“创新思维”为切入点,呼吁大家打破思维深处的障碍,消除经验定势、权威定势、从众定势等,并详细讲解了如何培养创新思维,结合儿童福利工作实际,把职业活动中的“创新意识”演绎到了极致。
  通过学习,全院干部职工深刻地认识到:“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将创新意识的感性愿望提升到理性的探索上,实现创新活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飞跃。
  周院长等院领导也悉数到堂,认真地听讲、做笔记。在郑老师的精彩讲授下,整个课堂气氛积极、活跃。课后周院长感慨地说:郑老师的讲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全体干部职工深有启发;郑老师的课程为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职业道德层次,巩固我们在全省乃至全国儿童福利机构工作中的竞争地位奠定了强大的理论基础。
主办单位:湖北省民政厅 备案序号:鄂ICP备号-1 地址:武汉市洪山区雄楚大街399号 邮政编码:430079 电话:027-
最佳浏览状态: Resolution with Microsoft 5.5 Abov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德准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