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悦悦事件视频的病情

小悦悦事件
反思小悦悦事件,道德唤起之后是公民培育
10月18日,广东省政法委、社工委等十多个部门开展“谴责见死不救行为,倡导见义勇为精神”大讨论。在各种论调中,有人建议通过立法惩罚“见死不救”,也有人对此持谨慎态度。应该说,对于小悦悦事件的讨论与反思能够得到如此多的关注,无论观点如何,本身就表明了整个社会对于道德问题的重视。
而就目前来看,舆论的主要两个指向分别对公民个体道德的唤醒和对社会大环境本身导向作用作了反思。具体言之,对个体的反思主要集中在对18个路人的谴责以及对自身道德觉悟的唤醒;对社会大环境的反思则主要指,整个社会缺乏一个基本的司法公正、社会救济体系,从而将人性挤压向负面的观点。
客观来说,这两种基本的反思路径肯定都有其深刻的合理性,但同时也存有一些可供讨论之处。苛责社会,这显然非常容易,既容易叫好,同时又保全了自己,何乐而不为?而指责个体,或者割裂自己与18个路人的同构性,却也容易忽略事发现场的复杂性。例如,视频传播开来以后,已经有其中的路人表示当时尽管看见一个物体被碾轧,但是确实不知道是什么状况,所以很淡定;另外,也有一名带着孩子的妇女诉说自己当时看到以后就被吓坏了,处于惊恐失措状态。
这样的陈词是否真实,恐怕真的只能取决于每一个个人是否愿意相信。但是,无论你信还是不信,面对当时的状况,产生不知所措的现象也是极有可能存在的。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时下的社会状况正在高度复杂化,人们在面临危机时的考虑也更趋复杂化,这不能简单地归结到道德缺失上来,而确实是要对很多问题进行细化处理。
同样被热议的老外跳进西湖救人一事,是否要急着在中美民众之间划分一条道德优劣的界限也是可商榷的,因为存在的一个基本事实是:整个中国的民众,无论贫穷富有,地位高低,都普遍缺乏一种最基本的在危急时刻实施救助的知识与能力。相反,在美国,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再到社区教育,如何应对危急时刻的自我救助、救助他人的技能都成为最基本的学习内容。
更值一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既实现了对公民能力的训练,更使得公民意识得到了培育。而回到中国的问题,我们绝对可以谴责路人,尽管会有误伤,但这些路人中必定有为数不少的真正冷漠的人。不过,如果反思仅仅停留于此,那么小悦悦事件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震撼和真正的改变依然是肤浅至极的。
正如前文所述,从目前的反思力度来看,整个舆论已经完成了一次道德启蒙。我们不断告诉自己,一旦遭遇类似事件,我们每一个个体都责无旁贷,理应担负起我们的道德责任。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反思也当更进一步,从观念层面落到实际层面,例如参照美国的经验,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尤其是社区教育中,启动一些技术性的知识培训,搭建一些培育公民应对危机能力的平台。
社会道德问题终究隶属社会自治的范畴,我们苛责路人也好,我们谴责社会大环境也罢,无论怎样,避免此事再现的途径终究都只能由社会自己来探索。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今天的中国社会,正从传统社会秩序的窠臼中破壳,在市场大潮的淘洗中,却并未建立起一套现代公民必备的道德意识与担当能力。而要培育每一个个体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能力,既需要个体观念层面拥有足够的意识,更需要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平台进行培植。
因此,我们呼吁在反思小悦悦事件的过程中,有必要迈出更富建设性的一步。从社会自身出发,汇聚政府、N G
O、民间热心人士的力量,合力展开有关此类危急时刻的应对训练,并将这一套应对培训机制一直保持和不断完善。我们相信,从观念到实践,从说教到行动,才是提升中国社会道德的必由之路。我们认为,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个体被淹没的善心才能真正被发掘,个体在危急时刻的惊恐方能更好地被消除,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也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类别:时事评论版名:社论&&
稿源:南方都市报&&
佛山小悦悦事件的追问和思考
三秦都市报 稿件时间:
日下午5时30分,广东佛山两岁的王悦(小悦悦)刚从幼儿园回来,妈妈收衣服去了。像往日一样,小悦悦一个人在家门口的巷子里玩耍着,厄运突然降临,一辆迎面驶来的面包车猛然加速,将悦悦撞倒卷到车底,右侧车轮从悦悦胯部碾过。司机停了一下车,又加油门开走了,后轮再次从悦悦身上碾过。
一个目击者从她身边走过,看都没看她一眼。又有两名路人从悦悦身边经过,同样漠然不理。这时,一辆小型货柜车开了过来,司机好像没有看到地上的悦悦,再次从她身上碾过。此时的悦悦已经一动不动。接下来的5分钟更像一场噩梦,有十多位路人从悦悦身边走过,每个人只是看了看,没有人伸出援手,哪怕是打个电话求助。路边的店铺里似乎也忙得不可开交,没有人出来看一眼。就这样,先后18人从悦悦的身边走过。
女童母亲:再给妈妈一次机会吧
这几天,小悦悦母亲曲女士一直梦见女儿,回忆起与女儿的温馨时刻,她一直默默落泪;说起女儿的遭遇,她又一脸忏悔。17日下午3时,又到一天探视小悦悦的时间,曲女士望着昏迷中的女儿深情呼唤:“女儿,请再给妈妈一次机会吧!”17日11时30分左右,曲女士从佛山匆匆赶到广州军区总医院,在
ICU 外当媒体把小悦悦的最新情况告诉她时,她憔悴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她告诉记者,“小悦悦很坚强,她会醒过来的!”
下午3点,小悦悦的父母、爷爷、奶奶都出现在探视通道上。望着病榻上昏迷不醒的小悦悦,曲女士一直喊道:“悦悦,你要坚强!”“悦悦,请给妈妈一个机会”“悦悦,妈妈没看好你,你要尽力地呼吸”“悦悦,妈妈最爱你”。
小悦悦的爸爸因配合警方调查,已经有两日没有见到女儿,开口就喊道:“女儿,爸爸来看你了!”之后,便一直躲在角落暗自掉泪。王先生说,除了靠医院的治疗,他还在书上找到一些偏方,说每天要对着小悦悦喊一件她受伤前最想做的事情,“小悦悦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跟哥哥一起在游乐场坐电动飞机。”
尽管小悦悦的父母一直向外人宣布“暂时不需要捐款”,但是前来医院看望小悦悦的热心人士仍络绎不绝,更有一些学校的老师带着学生以及学生们的捐款前来。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女士送来一笔捐款,小悦悦的父母一再要求对方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但对方婉拒。
虽然有人质疑扶起小悦悦的陈贤妹阿姨是“为了出名”,但曲女士坚持认为,陈阿姨绝对不是为了出名,“陈阿姨的心地很好,看到档口前有一些纸皮,总会很礼貌地问,这些你们还要不要?”而对于那十几个冷漠路人,曲女士坦言,“我不想去评价他们,社会上有很多热心人士在帮助我们,我相信人心都是很善良的。”17日下午4时,当记者告诉小悦悦父亲,警方已经基本确定16日上午与他联系的赵姓男子并非肇事司机,他听完一脸气愤:“我非常厌恶这种人,太可耻了,我很生气!”之后,他长叹了一口气:“别拿别人的伤痛开玩笑!”
救人阿姨:获奖两万将把部分奖金捐给小悦悦
这几天,救人阿姨陈贤妹的爱心之举引发热议。17日,佛山市南海区相关部门登门探望陈贤妹并给予两万元奖励,她表示会将一部分奖金捐给小悦悦作治疗之用。17日下午,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两级文明办领导到陈贤妹家中探望,分别给予陈贤妹1万元奖励,并对其救助小悦悦的爱心之举赞赏有加。
同来探望的南海区爱心人士邵秉权表示,陈贤妹的行为为社会树立了正气,“我们都应该向她学习,共同为社会公德添砖加瓦。”
但陈贤妹觉得,救助小悦悦“只是做了一件平常事,只是出于作为人的本能而已”,但她的生活也由此有了一些不便,她说,很多媒体每天到家里找她,房东不堪骚扰,发脾气要她搬走。“我知道(大家)是关心我,但我的生活都乱了,饭也吃不下。”
而对于17日下午有关部门给予的现金奖励,陈贤妹曾三次婉拒。她表示,“这不是我自己挣的钱,我拿了心里不踏实……害怕拿了钱别人说闲话。”她还表示,自己会把奖金的一部分捐给小悦悦看病,“我觉得小孩子太可怜了。”
18名路人:否认亲历事件
记者寻找监控录像中的18位冷漠路人,被指认者有的矢口否认,有的振振有辞:别人不敢碰,我怎么敢碰。
两岁女童小悦悦相继被两车碾轧,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上前施以援手。13日的视频监控录像显示,18个人中,有牵着5岁女儿路过的母亲,有随后折返的绿衣男子,还有一个据称平时总驾着三轮车在市场内转悠的“收废品人”……17日,羊城晚报记者在五金城内多处寻访,试图找到这18名路人。让人意外的是,被旁人指认出来的“路人”,多数矢口否认亲历了事件。
林女士的店铺位于18座,她在17日早上承认,自己就是当时那个牵着女儿走过小悦悦身边的路人。
林女士回忆,那天下午风雨大作,她从学校把5岁的女儿接回店铺的路上,遇上了瘫倒在地的小悦悦。“我见到一个小女孩躺在路上哭,于是我就问一家店铺的年轻人是不是他们家的,他说不知道,人家都不敢,我怎么敢碰?”她表示,当时女孩脚旁有水,她起初以为是女童走路摔倒了。然而,林女士也看到女童的头旁边有一大摊血,鼻嘴边也有血,“当时没有想到要报120”。林女士的丈夫杨先生表示,当天妻子到店后曾跟他说过这事,但他太忙,也没来得及打电话报120。小悦悦事件发生以后,引起了全国乃至国外媒体的高度关注,人们不断在拷问:“中国人到底怎么了?”“冷漠难道就是如今沟通交往的利器吗?”当重重的车轮碾过小悦悦柔弱的身体时,同时也碾碎了作为人的人性和良知。
医院:小悦悦幸存机会渺茫
正进行抢救的广州军区总医院发言人17日表示,女孩幸存机会渺茫。
&&&&发言人说,悦悦出现严重脑出血,脑干反射已消失,已濒临脑死亡,尽管心跳和血压正常,但只有昨天上午一小段时间未借助呼吸器呼吸,其余时间都必须依靠维生设备。
&&&&记者上午从小悦悦父母处及广州军区陆军总医院
病房获悉,小悦悦虽然还不能自主呼吸,但其四肢已经有了轻微的知觉,不过,小女孩未脱离危险,不能自主呼吸,目前仍在治疗。
佛山遭碾压女童事件追踪小悦悦病情持续恶化
日 09:29:19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女童遭碾事件追踪
  从18日晚开始病情恶化 医生一直在全力抢救
  2岁女童小悦悦13日晚在佛山接连被两辆车碾过,14日被送往广州接受救治,连日来,悦悦的病情一直牵动着市民的心。昨日早上,负责救治小悦悦的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突然传来一个大家都不愿听到的消息:自前日晚开始,小悦悦的病情一直在恶化,虽然医生一直在全力抢救,但悦悦的命运仍十分令人担忧。
  病情:前晚开始一直在恶化
  昨日是悦悦被送往广州救治的第6天。早上10点多,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重症监护室的门外已经聚集了数十家媒体,等待原定11时召开的病情发布会。然而,近1个小时之后,仍未有医生出来介绍小悦悦的病情。11时30分左右,该院ICU主任苏磊匆匆走出ICU病房,向现场媒体表示:“从昨晚开始,小悦悦的病情一直在恶化,我们一直在全力抢救。”苏磊同时表示,该院将想办法调动一切可以用的医疗资源为小悦悦进行治疗。说完简单的这两句话后,苏磊便匆忙返回ICU病房,不再接受媒体的任何提问,“我现在要去救人了。”
  记者随后在医院见到负责救治小悦悦的该院神经外科主任王伟民,但他不愿对小悦悦的病情进行评价。而在18日的病情发布会上,他曾表示,悦悦的部分情况,如双侧瞳孔散大、自主呼吸停止48至72小时等已符合脑死亡的标准。不过,他当时也表示,脑死亡应是各种反射消失,而悦悦的肢体对疼痛还有敏感的反应,因此,并不符合脑死亡的标准。
  悦悦父母:因女儿痛哭
  昨日早上,一直担忧女儿病情的悦悦妈妈也来到医院ICU病房门口,和媒体一起等待女儿最新情况的介绍。记者在现场看到,悦悦妈妈比前几日显得更加憔悴,对媒体的采访也不再是有问必答。有从外地刚刚赶来的媒体向悦悦妈妈问起小悦悦出事时的情况,再次被触及痛处的悦悦妈妈显得心力交瘁:“我不想再回忆以前的事情了,我现在只希望女儿能好起来。”
  医生向媒体宣布悦悦病情恶化的消息后,在一旁的悦悦妈妈神情显得更加悲伤,几次把头埋在来看望她的好心人怀里,说不出话来。为了平复悦悦妈妈的情绪,医院工作人员将她领到附近的招待所休息。几分钟后,悦悦爸爸心急地一路小跑到招待所找妻子,悦悦的爷爷等家人随后也很快赶到。
  下午3时左右,悦悦父母再次出现在媒体面前时,两人均是泪流满面。悦悦妈妈无力地坐在沙发上,任由眼泪不住往下流。悦悦爸爸则低着头,不住地用手抹去脸上的泪水。悦悦爸爸边哭边断断续续地说道:“虽然孩子的情况十分危急,但有医生的尽力,有天下人的祈福,相信我女儿会好起来的,一定会的!”
  悦悦住院后,悦悦父母接连几天都在医院规定的下午探视时间内去探望女儿,但昨日下午,两人都没有在ICU病房现身。只有悦悦的爷爷忍不住到病房外看了孙女几眼,“只要孩子还在那张床上,我就放心了。”据悦悦爷爷透露,昨日医生已经对悦悦进行了一轮抢救。他还表示,悦悦父母目前都很悲伤,但他们并未收到医院的病危通知书。
  热心市民送来靓汤
  昨日中午,曾因举报公车私用而为广州市民熟知的欧伯拎着保温桶赶到医院探望小悦悦的父母。欧伯说,他在微博上看到小悦悦病情恶化的消息后非常心痛,“我在家实在坐不住了,也没准备什么东西就来医院了。”见到小悦悦父母后,欧伯打开保温桶,请悦悦妈妈喝下自己亲手煲的汤,“你们一定要坚强,吃不下饭也要吃,如果身体垮了,谁来照顾悦悦呢?”
  除了欧伯外,昨日还有从外地专程赶来广州探望小悦悦的热心人。广西的一位女士专程坐十多个小时的长途车来广州看悦悦,在ICU病房外的探视通道上不住地抹眼泪。还有热心人专程带来红包,上面写满对悦悦的祝福。
  救人阿婆赶场:“我好累啊!”
  前日下午,陈贤妹前往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探望小悦悦。当晚,老人向儿子唐小兵诉苦“头晕,很想吐”,做儿子的心疼了,想到母亲这几日被采访、被慰问着实辛苦,因此唐小兵当晚就借车把母亲送到清远亲戚家。
  但昨日,老家政府要派人前来表彰陈贤妹,说她是“阳山人的骄傲”,佛山也有官员要奖励她,要求陈贤妹一定要赶回佛山。就这样,昨日中午,陈贤妹被人从清远接回佛山,开始马不停蹄“赶场”。昨日下午,陈贤妹在一大堆媒体记者簇拥下再次来到事发地。“我好累啊!”陈贤妹对记者们表示,眼中尽是疲惫无奈。她表示希望不再被打扰,“因为我就是个普通人”。
海外看中国的佛山小悦悦事件
( 15:47:40)
“惊人”是一个容易被滥用的词。然而,国际媒体、中国公众,甚至中国官方在形容当今中国的时候,还是常常不得不用“惊人”一词。
例如,中国的经济增长是惊人的;中国的环境污染是惊人的;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是惊人的;中国大款对高档奢侈品的购买力是惊人的;在号称建设社会主义、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中国,财富集中的速度和幅度是惊人的。
星期一,中国又给国际社会提供了另一个令人震惊、愤怒、难以言说的惊人。
*女孩被车碾压,大众不管不问*
成为星期一有关中国的惊人新闻的事件发生在上个星期四。在广东佛山,一个两岁左右的小女孩被车撞倒碾压过去,再被另一辆车碾压过去。倒地不起的小女孩在血泊中痛苦挣扎。
一连串的路人从她旁边走过,好似没有什么事情发生。最后,小女孩不再挣扎。最后,一个捡破烂的女子上前抱起女孩,呼喊找到了女孩的妈妈。女孩被送到医院。来自中国的最新消息说,医生们表示他们已经无力回天。
有关的报导和现场实况录像通过互联网传开,显然让报导这一事件的西方媒体目瞪口呆,不知道说什么好。
包括法国在内的法语国家新闻媒体普遍转载法新社的报导,题目是“一个小女孩被两辆车碾压,大众不管不问。”
瑞士法文报纸《晨报》在发表这篇报导的同时,还配发来自中国的录像,并在录像链接图像下面配有这样一番解说和警告:“过路人对受重伤的女孩完全视若无睹。这一事件在互联网上激起愤怒。请注意,此录像包含一些画面,有可能激起反感。”
说到这里,需要解说一下“请注意,此录像包含一些画面,有可能激起反感”的说法。它的法语原文是:Attention, cette
video contient des images pouvant choquer。其中的“pouvant
choquer翻译成“有可能激起反感”显然是一种很无力、很无助翻译。
这里的关键词是choquer,标准翻译是“导致反感”,即相当于英语当中的“offend。”然而,在英语和法语当中,这种反感不是一般的反感,而是指由惊恐、惊骇、震惊而导致的令人毛骨悚然、令人发指、令人撕心裂肺的发自内心深处的极端痛苦、厌恶和反感。
*说明问题的惊人数字*
一个两岁的女孩路上被车撞倒,假如有一个人从她身边路过不管不问,可以有很多解释。那个人或许是没看见,那个人或许是特别胆小,那个人或许是个坏人,那个人或许是个精神病,等等等等。假如有两个人从她身边走过不管不问,可能的合理解释就会大幅度减少。假如三个人从这样可怜的女孩身边走过不管不问,除了用“极端不幸运”之外,已经难以找到别的解释。
然而,闭路电视录像显示,两岁的女孩小悦悦被汽车撞倒、碾压、躺在血泊中,至少有18个人从她身边经过,但他们都不管不问、若无其事地走过去。假如说冷漠和残忍也可以打分,小悦悦的不那么清晰的被撞、被碾、被无视的监控录像记录清晰地显示,当今中国社会的冷漠和残忍已经高到令人毛骨悚然的、令人发指、令人撕心裂肺的程度。
喜欢进行数量化研究、以数字说明问题的社会科学研究者无疑可以设计一个各国冷漠和残忍度试验:把一个满身血污的十分逼真的假娃娃放在某一国家路上,看到底是第几个过路人会对她伸出援手(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第五个?第十个?),由此得出的数字越高,即表明该国的残忍度越高。
在这个所谓的“令人反感”的残忍度数字指标上,中国到底是跟世界其他国家差不多,还是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证性研究。然而,一些敏感的中国人已经得出了结论。10月18日,北京时间凌晨时分,中国演员袁弘通过新浪微博发表评论说:
“看完这段(小悦悦被撞、被碾、倒在血泊中被无视的)视频,被强烈的民族自卑感击倒在地。连续18人,这自卑的腰杆怕是再多十八个天宫一号发射升空也挺不起来的。”
*令人惊骇的18*
面对如此残忍的画面,西方媒体目瞪口呆,张口结舌,只能简单地复述事件,描述那段惨不忍睹的录像画面。英国《每日电讯报》驻北京记者彼德·福斯特17日发表有关小悦悦的报导,也提出了18这个令人惊骇的数字:
“这是一条让千百万中国人深深不安的新闻报导。它向人们提出了若干令人不安的问题:30年来专心致志的经济发展是否只是留下一种道德真空?
“事情发生在上个星期四,在广东省工业繁盛的佛山市,一个两岁的女孩摇摇摆摆走上一个批发市场中的一条小道上。一辆白色的小面包车撞上她。司机停顿片刻,然后继续开行,后轮第二次碾压了那个女孩。
“让千百万普通中国人对中国的走向感到困惑的,不是撞人事故本身,而是接下来发生、也可以说接下来没发生的事情。闭路电视显示,从小女孩身边经过的人不下18个。小女孩清清楚楚地倒在路上,血流进水沟里。没有一个人停下来帮助她。”
*恻隐之心濒临灭绝*
从有文字的历史开始以来,中国人传统上就讲究尊老爱幼,扶助弱小。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见义勇为”是检验一个人是好汉还是孬种的最终尺度,而出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则是检验一个人是否有基本人性的最终尺度。
尽管中国政府与中国政府的批评者对当今中国很多问题观点冲突,看法相左,但双方也有一些共识,其中包括认为在当今的新中国或“新时期的”中国,“见义勇为”和“恻隐之心”成为濒危物种一样的稀缺物,甚至濒临灭绝,就像小悦悦的录像显示的那样。
为什么在享受着中国官方所说的史无前例的盛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见义勇为”和“恻隐之心”史无前例地缺乏?
*“正面引导”的宣传*
两岁小女孩小悦悦的惊人惨剧,在中国国内外引起震惊和广泛的评论。在许多中国公众泛泛而论当今社会道德水平低下,人性泯灭的同时,也有网民指出,“不是人心冷漠,是现实让正义者的心冷漠。法院扼杀了这一社会的公德心。”
与此同时,中国官方媒体重新开始进行“大灾面前有大爱”式的正面宣传,即官方所谓的“正确舆论导向,”力图展示中国依然是一个不亚于任何其他国家的道德高尚的国度。官方的金羊网星期一发出报导,题目是:“小悦悦母亲:这个社会好人太多了。”报导说:
“两岁女童惨遭两车碾压,十多路人见死不救。佛山女童小悦悦被碾压事件,牵动了广大市民的心。今天,小悦悦母亲向记者表示,感谢连日来人们对小悦悦的关心。虽然发生了这种不幸,但是她始终认为,这个社会好人太多了。”&
冷漠是社会投机者的墓志铭
行侠仗义的黄飞鸿早已成为佛山历史与民风的一种代表,佛山也因此“城市名片”而在中国家喻户晓。不幸的是,近日佛山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不是因为黄飞鸿大师,而是因为一名两岁多的小女孩遭两辆车碾过身体、18名路人经过却无人问津。
到现在为止,我们仍未回过神来,依然在惊诧这样的冷漠是怎样形成的。甚至有网友认为,这个事件是“中国人的耻辱”。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来的礼仪之邦,竟然发生了一个无法自助的小女孩倒在血泊里而多名路人冷漠走过无人理睬。相比于急速发展的经济与城市化而言,人性的退化也以一种残酷的方式不断表现出来。
此次事件与此前社会普遍讨论的搀扶老人困境本质相同,路人冷漠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担心自己实施救助之后,事主会反诬,或者为自己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这种担心深层次的社会背景更是一种社会资本的缺乏,整个社会投机风气严重,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情感领域,人们普遍持一种单次博弈的心理,比如近日温州跑路的老板们就是典型例子,起家于投机的他们为了逃避责任而跑路,他们并不遵循市场经济与法治社会的规则。又比如食品领域的安全问题,道德沦丧的食品生产企业,并不想做百年老店,而只是想迅速赚一笔即可。
无论是温州跑路老板、还是道德滑坡的企业,又或是冷漠的路人,都让人看到了一种严酷的事实,市场经济与法治社会最需要的深层次社会土壤还远未形成,人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基于一种良性互动的多次博弈之上,而是选择一种带有投机性的单次博弈,我赚到了、我获得利益,我们的关系就可以结束。我救助陌生的你,对我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可能被反诬,所以我选择冷漠。
社会资本的缺乏以及人们之间的不信任、投机风气盛行,根源仍然在于体制,从计划体制转变而来的市场体制,依然带有很多政经界限不明的模糊地带,并且,一些既得利益者非常享受这种半管制半市场的状态,寻租以及腐败行为加剧了投机的社会风气。人们缺乏选择信任、创新、企业家精神、互助、建立良心的互动情感与关系的勇气,社会普遍相信投机可以迅速带来好处。
道德滑坡与沦丧,的确可以解释社会中某些令人不齿的行为,但是,这也正说明,要想避免这些违法、缺乏人性的冷漠行为,并不是依靠严酷立法或者舆论审判就可以做到。对于一个道德滑坡的社会来说,人们急需的是整个社会风气由上至下的好转。并且,人们在市场经济的浸淫中能够建立一种大量而优质的社会资本,人们之间的互动关系能够有一种社区的亲切感,而不是人口大量流动带来的陌生感与不负责任感。
日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反思小悦悦事件舆论应找到真正“公敌”
  小悦悦不幸离开了人世,惟愿天堂里再没有车来车往。但是,小悦悦事件所留给我们的伤痛远没有消失,在广州,就有上万市民悼念小悦悦,并参与“拒绝冷漠唤醒真爱”为主题的活动。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媒体也一直在用“冷漠”这个词来谴责18名路人和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
  小悦悦事件让舆论有了难得的一致,论者或批评18路人的自私自利,或批评社会氛围的麻木不仁,或批评人们对同类的麻木不仁,甚至批评城市生活所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疏离——所有这些论调都指向了一个词“冷漠“。也就是说,在小悦悦事件中,公众一直在批判和反思个体与社会两个层面的”冷漠“,并希望通过组织像”拒绝冷漠唤醒真爱”这样的活动来挽救社会。
  公众利用各种载体呼吁用爱心来对抗冷漠,这无可厚非。但小悦悦事件还没有结束,如果现在就下定论,似乎为时过早。虽然检察机关已批捕肇事司机,但其承担多少责任还没最终结果;小悦悦父母是否承担责任、承担多大责任也是一个未知数;18路人见死不救是否也有责任要承担呢,在没有进行挨个调查之前,似乎也不好说。这时候,舆论似乎审慎克制更妥当,而非打“冷漠”这个靶子。
  尽管舆论直指小悦悦事件中公众冷漠的罪恶,尤其是苛责18名路人。但是随后各地媒体批判社会冷漠的热度以及报道的热心助人的案例,比如20多名农民工抬车救人的事情,以及此次广州组织“拒绝冷漠唤醒真爱”活动得到了上万人的积极参与,这一切似乎又说明,我们这个社会,根本没有舆论想象得那么冷漠,反而是充满爱心的。那么,公众到底是冷漠的还是有爱心的呢?
  在对公众进行道德与人性批判的时候,舆论也应该从社会层面寻找原因并且给出答案,否则在为小悦悦义愤填膺之后,并不能阻止此类事件的继续发生。小悦悦遭到碾轧,18路人的行为除了所谓的冷漠,其实也符合正常的社会心理——在紧急事件中,如果有多人在场,很少会有人帮忙,因为大家都认为别人会去帮忙,自己不帮责任也不会有多少。直到事态失控,才会有人站出来,就像陈阿婆。
  小悦悦事件中,舆论真正的公敌其实就是这种社会心理。媒体应该做的也是利用现有的知识告诉遭遇紧急情况的人如何求救才有效,告诉路过的人如何剔除这种心理去帮助遇到紧急情况的求助者。是的,小悦悦事件是一个可耻的现象,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但越是群情激愤的时候,舆论也应该保持冷静,千万别只逞一时之快,否则既误导了公众,又于事无补。
中工网论坛 & 时政论坛 & 中工杂谈 &
汪洋为何要求认真反思小悦悦事件
  10月20日下午,中共广东省委召开常委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研究我省贯彻落实意见。针对最近我省发生的“小悦悦事件”,汪洋在常委会上要求进行认真的反思,结合贯彻全会精神,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努力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据10月21日《广州日报》)
  10月13日,佛山两岁小女孩在路上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和碾轧,18个路人先后经过,但都当没看见,而其间悦悦又被一辆货车碾轧过去。最终悦悦被第19名路人抱到路边,送到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抢救。令人遗憾的是,据网友微博报,小悦悦今日凌晨抢救无效死亡。一个两岁的小生命就这样悄无声息的离开了。应当说,小悦悦事件的发生,拷问着许多人的良心,更加凸显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紧迫性。广东省委迅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并结合当前引起社会各界热议的“小悦悦事件”进行反思,意在举一反三,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
  反思小悦悦事件,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必须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30多年来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成千上万的青年人纷纷南下广东“下海淘金”,广东成了人人向往的“天堂”。然而,个别地方在发展过程中,与经济繁荣不相称的是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同步跟上。一些人“富了口袋,穷了脑袋”,一门心思“向钱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盛行。甚至在个别地方,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灭绝的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死灰复燃。这些都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没有做到“两手抓,两手硬”的具体表现。邓小平同志在日会见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央代表团时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十七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汪洋要求反思小悦悦事件,就是要求全省各级以此为血的沉痛教训,切实增强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紧密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措施,全面提高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培养,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小悦悦事件尽管是一起突发事件,但折射出一些人的冷漠与自私,反映出人与人之间诚信的缺失,是一种社会的悲哀。面对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有人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明哲保身,甘当冷漠的看客。从媒体上看到有人因为救助摔伤老人被误解甚至遭到讹诈,不少人感叹“好人难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长期艰苦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每一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其中。
  行胜于言。小悦悦事件震撼和拷问着每一个人的心灵。只要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关键时刻“该出手时就出手”,忘掉“小我”,重塑“大我”,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气,“小悦悦事件”一定会不再重现,这个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网友:劳春深 日08:57&&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小悦悦事件”反思:别让善良成了风中之烛
  这几天,2 岁女童小悦悦的遭遇震惊了国人。10 月13 日,在佛山街头, 小悦悦被两辆车先后3 次碾轧,7
分钟内十多名路人视若无睹,默然走过。
  愤怒、悲痛、谴责、质问……一面倒的情绪狂澜,几乎席卷了整个坊间、网络,舆论哗然。一连串的追问与反思,也随即而来。闻知惨剧的人们,一下子懵了:是什么,让人变得如此冷漠?
  谁给冷漠的旁观,找个理由? 失守的良心道德? 社会风气的堕落?
  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倾斜? 法制的不健全? ……言之者凿凿,听之者诺诺。似乎人人知病,却难寻症结。
  中山大学教授郭巍青认为,在都市社会的复杂条件下,人的情感与本能已被扭曲,社会救助系统被削弱甚至正遭到毁坏。
  今天,摆出这个有点沉重的话题:是希望,在追问、反思、自省的努力下,能查知“病灶”,让遗憾和悲剧可以少一点。
  人,为何对人如此冷漠
  “每个人都有感情、有本能,看到别人被撞倒在路上,人的本能是应该去帮手,如果所有人都不去救助,那就是我们的本能、感情出了问题。我们怎么会连这个本能都没有了呢?
”在学者郭巍青看来,这是每个人都应该追寻的问题。
  而令郭巍青更觉不安的是, 这个显然错了的本能反应, 是背后很多因素长期训练出来的,“这才是一件真正恐怖的事”。
  路人的冷漠足以杀人。糟糕的是,眼睁睁看着血泊中2 岁女孩挥动的小手, 十多个路人默默地飘然而过。
  言及惨剧,中国好人网创建人、华南师大教授谈方觉得“可怕”、“冷漠到冰点”,这种事情发生了,国人还不认真反思自己应该如何做人的话,中国是很危险的。“我听到这件事的第一反应,是这好像一个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豺狼把小动物吃了,其他小动物同类就从旁边经过,
却一点反应没有。这还是人吗? ”
  在坊间、网络,我们看到了铺天盖地的愤怒、谴责、追问与反思。人们搬出了一大堆的理由,来解读小悦悦悲剧后触目惊心的冷漠:“社会风气不好”、“怕被家属讹上”、“怕莫名其妙担责任”
……也有专业人士直指,事情的根源在于公平正义没有成为社会的主导价值与力量,在于南京彭宇案的负面影响,在于没有像一些国家那样设定“见死不救”罪……但这些,似乎始终无法解开人们心中沉重的结:人怎么可以如此冷漠!
“路人”们都怎么了?
  “在都市社会的复杂条件下,作为人之为人的基本的本能、人的基本的感情,被严重扭曲了,而社会救助系统被削弱甚至正遭到毁坏”,学者郭巍青直言不讳,需要反思的是,我们的社会怎么可以发生这种情感和本能被扭曲的事?
  法,能否真正催人向善
  “小悦悦”事件后,谈方团队很快做出决定,
拟奖励施救小悦悦的拾荒阿姨陈贤妹,并把她的家人纳入“协助”名单,将来对陈贤妹和她家人的工作、生活提供帮助。此举,是要让所有人明白好人有好报。
  悲剧后对爱心者的力撑,并非孤灯一盏, 社会舆论和公众也几乎一面倒地为救人的拾荒阿姨喝彩。10 月17
日,广州市政协委员曹志伟给陈贤妹送去5000 元奖励金,她数度婉拒,后几经劝说才勉强收下。
  褒扬良善的同时,惩恶寻因之辩仍在持续。一个现实是,中国现行法律,并无规定路人要施救的义务。冷漠的旁观,是个道德问题。
  面对小悦悦事件中的冷漠旁观,南京彭宇案很自然被翻出来,似乎正是这个被打翻的“潘多拉盒子”,成了一连串“集体旁观”事件的原罪。似乎,自我保护过度,成了许多人不愿见人危难而施救的“保护罩”。
  在谈方看来,“小悦悦”
事件和过去老人摔倒没人扶或被冤枉并不一样,“不存在被冤枉的问题,冷血到了极点”。这暴露了社会一定人群已经不仅是冷漠,而是麻木了。
  学者郭巍青称, 彭宇案带来的社会舆论和风气的影响,不足以解释“小悦悦遭遇”的成因。
  “如果说彭宇案的影响可以这么坏的话, 那是不是把那18 个人抓起来重判, 以后人们遇到这样的事就会伸出援手?
”郭巍青说,凡是主张这种逻辑的人,解决的方法非常简单,
那就在司法上重新有一个与彭宇案抗衡的案例,重新把人影响回来。问题是,行不行呢?
  网友“暨大张志迎”说:一个人不扶,是道德败坏; 一群人不扶, 是社会的悲哀。
  然而,在谴责“见死不救”的18 个路人的同时,不少人开始自我审视:若自己在现场会救人吗?
郭巍青觉得,每个人都应该这样自问,也是所有人不能回避的问题:选择冷漠还是选择救助?
  德,何时变教化为习惯
  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在遇到类似“小悦悦”事件时,大多数人会选择帮手、打电话报警或叫急救。
  彭宇案之后,
在一连串旁观事件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处处开放的良善之花:在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面对女童坠楼危急时刻伸手一接;在沈阳,七旬夫妇面对街头井盖被汽车轧碎而竖起警示牌;在佛山,拾荒阿姨作为第19
位路人抱起女童;在匆匆街头,依然有人会给乞讨者钱物,有人会扶起摔倒的老人……他们接的、竖的、抱的、给的、扶的,首先都是自己的良心。
  谈方认为,挽救道德水准已经成为现在社会面临最紧迫的问题,应借“小悦悦”这一标志性事件之机,立法惩罚见死不救的行为,奖励勇施援手的人,比如让那位阿姨老了后能安享晚年,相信比政策更有效。
  “假若有利益冲突的时候,人对人就像狼一样;没利益冲突的时候,人对人就像草木一样。肯定是很多方面都出了问题”,郭巍青说,在农村,一个小孩遇到类似问题,自然而然就有一些邻里帮助。可是,在佛山那个五金市场,完全不存在一个社会支持系统。这个情景太荒谬了,人来人往的地方,就像在荒山里一样,好像没人看到挣扎在死亡边缘的孩子。
  郭巍青认为,在国家、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
我们没有去认真建设一个社会关系网络,这使得人的生活变得有更多风险。孩子走出父母的视线,就可能遭受杀身之祸,这已经不正常了。
  “我们缺的,就是一个有人遇到风险时,能形成救助的支持系统。不能说缺法律、政府责任等,以前没有这些的时候,乡村都有这样一个社会救助系统”,郭巍青说,要重建这个系统,每个人都应尽力并扪心自问,自己能做什么。
  学者陶短房认为, 小悦悦事件归咎于社会风气的败坏,
以及法律条文或相关案例的负面作用,于事无补。倘若人人“从我做起”,小悦悦这样的遗憾和悲剧就会少一些。
08:52羊城晚报
小悦悦事件引发全民反思 人心如何不冷漠
10月21日零时32分,遭两车碾压的广东佛山女孩小悦悦离开人世,一朵含苞待放的小花提前凋谢。
网络上充满悼念小悦悦的声音。截至记者发稿,仅新浪微博已有几千条相关留言:“天堂没有来来往往的车辆”,“愿天堂没有人心冷漠”……
一个年幼生命的离去,带给我们的是巨大的心灵震撼,她引发了一场关于道德危机的全社会的大讨论。
人们开始反思:如何才能让社会停止冷漠?如何才能让类似的惨剧不再发生?如何才能让见义勇为者越来越多?
对此,部分律师、学者建议将见死不救、见危不助等行为入罪,也有很多学者表示,与其立法惩处“见死不救”,不如立法鼓励和保障“见义勇为”。
见死不救罪是万不得已的手段
小悦悦事件发生后,广东省各界开展了“谴责见死不救行为,倡导见义勇为精神”的大讨论。
“为了鼓励见义勇为,惩治见危不救,有必要以立法的形式,对见危不救的行为,尤其是对社会特殊人群,作出明确的‘惩恶’规定。”律师朱列玉认为,特殊人群应负担见危施救的义务,比如规定公务人员见危不救,必须受诸如开除公职的纪律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先进人士见危不救,取消各类荣誉称号等。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费汉定认为,“18个路人见死不救,是受社会关系和社会心理影响的,是整个社会缺乏信任的一个缩影,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司法裁判的负面影响。”费汉定觉得,这不纯粹是司法问题,司法应该为改变这种社会现象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事实上,早在2001年全国两会上,就有32名人大代表建议刑法增加“见危不救罪”和“见死不救罪”两项新罪名。2009年,湖北荆州3名大学生为救两名落水少年溺亡,船老板“见死不救、挟尸要价”,再次引发社会对见死不救的立法讨论。
反对将“见死不救”轻易入罪的理由主要是,法与道德的关系不能随意模糊。对于小悦悦事件中18名路人的行为,我们可以谴责他们道德缺失,但不能说他们是“犯了罪”,因为法律并没有规定他们有必须救人的义务。
现实生活中的确发生过公民因为救人而惹上麻烦的事,比如被诬赖为肇事者;或是因为救助不当,扩大了损害;或是救助时自己受到伤害,使许多人在伸出援手之前有了顾虑。这种正常顾虑,如果被定位为一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显然是对刑法的滥用,刑法作为惩处手段,必须恪守“最后的”、“必须的”、“万不得已”的底限。
可以想象,如果见死不救或见危不助成为一项罪名,很多人为此可以一遇事就躲着走,以免牵扯太多麻烦。
真要有什么人出意外了,都躲得远远的,连看看情况再做打算的可能性都大大降低,这就违背了立法初衷。 (责任编辑:佟胜良)
各地立法不同,同样见义勇为行为待遇不一
目前,我国规范和保障见义勇为行为的法规包括:31个省(区、市)出台的地方性法规中的19个条例、8个规定、4个办法。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认为,地方五花八门的立法必然造成同一种见义勇为行为所受到的待遇不一致,只有通过国家立法来保障见义勇为者的权益、确立褒奖见义勇为行为的制度,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的好制度。他建议:“如果制定专门的见义勇为法律还需要一定时间和条件的话,可以考虑先由国务院制定见义勇为行政法规,待实施一段时期后再上升为法律。”
这31部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初步构建起了对见义勇为者的法律保障体系框架,但在这个体系框架内,很多规定仍不完善,各地分歧较多。
哪些行为属于见义勇为?有的地方规定为“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的利益,置个人的安危于不顾,挺身而出,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行为”。有的地方将“协助公安、司法机关和保卫部门抓违法犯罪分子的行为;检举、揭发犯罪行为;提供重要线索的罪证,协助公安司法机关破获重大犯罪案件的行为”归为见义勇为。
重庆市曾经有一个案例,青年何某为救落水儿童献身,然而,根据当时《重庆市鼓励公民见义勇为条例》的规定,何某的行为不能认定为见义勇为,因为该条例限定见义勇为必须是“与违法犯罪作斗争”,抢救落水儿童不在此列。
另外,很多省份相关条例都规定,“见义勇为一定要事迹突出”。有人指出,“事迹是否突出”只能作为奖励大小的标准,不能作为认定见义勇为的标准,况且事迹是否突出并没有硬性的评判标准,如果把事迹突出作为认定见义勇为的标准,实践中恐怕难以公平操作。
对见义勇为行为的确认,需要证据来支持。受助者,以及见义勇为行为发生时在场的公民,都是见义勇为行为的目击证人,他们的证言是确认见义勇为行为的重要证据,但现实中,有些受助者害怕支付见义勇为受伤、死亡者的补偿费用,一跑了之,或者干脆不承认被救的事实,见义勇为者受伤以后,很多群众不打电话报警。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袁古洁认为,有必要通过立法明确规定在场的其他公民应有的义务,一旦发生见义勇为行为,在场公民应产生一种特定的法律援助义务,如作证、将受伤者及时送往医院救治、协助报警等。
广东省法学会专职副会长朱占同认为,要对见义勇为者进行法律保障,“对于见义勇为的人诉讼的案件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证据规则要对见义勇为的人有利。社会建设是要花钱的,要为见义勇为者埋单。”
保障见义勇为者权益应是政府责任
综观各地法规,大多操作性不强,主要缘于政府保障部门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江西省维护社会治安见义勇为奖励保障办法》共有14条,却无一条明确其保障部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的权利和义务。此外,缺乏强制性也是这类法规的问题所在。《福建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在“法律责任”一章中对行为确认、医疗救治、诬陷报复、工作人员操守、贪污挪用经费等环节作出了“给予行政处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等笼统规定,缺乏可操作性。
现行的地方法规中,保障的对象多为见义勇为者本人,偶有提及“牺牲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见义勇为人员”的家人,以及“在同等条件下,享有就业、住房、入学、入伍、土地承包等优先权”。有关专家指出,见义勇为的保障对象不能局限于见义勇为者本人,无论其是否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只要影响了其家庭的正常生活,其家属都应同时被列入保障对象的范围。
《吉林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在“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部分称,“应当给予下列奖励:授予荣誉称号、颁发奖金、其他奖励。”然而,条例全文并未提及明确的保障标准,其他地方法规中大多如此。
“中国好人网”发起人谈方教授表示,应追踪保障见义勇为者,网站将救小悦悦的陈阿婆一家列为网站长期跟踪帮扶的对象,以后他们一家遇到有病治不起,就业、上学等问题,都会给予帮助。
1993年6月,公安部、中宣部、中央政法委等部门联合发起成立了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随后,各地方也相继成立了见义勇为基金会。&
然而,基金会的作用也有其局限性,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多年来救助的多是涉及公安的见义勇为行为,比如协助公安机关和保卫部门抓违法犯罪分子的行为,每年救助的对象也很有限。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认为,基金会只是见义勇为奖励和救助资金的来源渠道之一,“基金会只负责见义勇为奖励和救助资金的募集和发放。只有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才是负有全面责任的主体,除了资金保障外,见义勇为公民的安全保障、劳动就业、医疗和其他救济,对见义勇为行为的宣传等,都应当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职责。”
(责任编辑:佟胜良)
日 03:45&&
来源:中国青年报&& 王亦君 林洁
一次道德启蒙?“小悦悦事件”引发舆论大反思
经广州医院全力抢救无效,佛山接连被两辆车碾过的2岁女童小悦悦,于10月21日零时32分离世。全国网民纷纷在微博、论坛为小悦悦祈福、寄托哀思。而关于小悦悦事件所引发的全国性各个社会阶层道德、法律、人性等讨论、反思也随着小悦悦的离世达到了一个高潮。
记者于21日11时40分在谷歌搜索“小悦悦”,其相关词条已达到 8,260,000
条结果。各种关于对“小悦悦”事件引发的讨论、谴责、反思,频繁见诸于报纸、网站、微博等。据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也在20日召开的中共广东省委常委会议上呼吁,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丑陋,忍住刮骨疗伤的疼痛来唤起社会的警醒与行动。
纵观一系列评论文章,大多数人都认为随着经济改革开放,国人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而相关的文化道德建设却被远远地抛在了时代后面,尽快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惩恶扬善已经刻不容缓。并要求严惩肇事司机,严厉谴责18名冷漠路人。
有评论文章分析,南京彭宇案(2006年发生在南京路人扶起跌倒老太反被诬陷事件)的判决结果让路人不敢再去随便搭救陌生人。缺乏好人有好报的社会环境以及制度保障,是此类事件一再发生的根本原因。专家呼吁,宁可把经济建设脚步放慢一点,也要治愈目前人们精神层面的缺失;从政府、民间组织、个人等方面为“见义勇为”者创设土壤和制度保障。
针对有关专家建议的要建立“见死不救”惩罚条款,有评论认为,“与其惩戒见死不救,不如奖励见义勇为”,如果对于见义勇为中出现的争执,法律和制度能及时介入、证明清白、公开奖励,确保每一个做好事者不受冤屈,并且受到社会的尊敬,又岂会出现“不敢扶”的社会性心理?既然能够在道德框架下解决道德问题,又何必用冰冷的法律破坏道德的柔情?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上世纪初鲁迅作品曾多次批判的“围观杀人”,“蘸XX党人血馒头”,“冷漠的看客”,“小悦悦事件”再次引发了每一个中国人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一些有识之士对一个世纪来无法屏蔽的国民性格之劣根性更是痛心疾首。
另一方面,有学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认为“小悦悦”事件源于一种旁观者效应。并引用美国上世纪60年代的“纽约Kitty案”,即当只有一个旁观者时,他会意识到他负有100%的救济责任,这种心理责任感会促使他立刻采取相应的行动,至少会去报警。但是,当有100个旁观者时,他所负的责任就只有1%,其所承担的心理救济责任就大大减少,心理学家约翰?达利把这称之为“责任扩散”。学者建议,对旁观者“不作为”应予以区别对待,对于普通社会公众的“见死不救”行为,不要轻易挥动“处罚的大棒”。
有媒体评论认为,从目前对于小悦悦事件的反思力度来看,整个舆论已经完成了一次道德启蒙。我们不断告诉自己,一旦遭遇类似事件,我们每一个个体都责无旁贷,理应担负起我们的道德责任。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反思也当更进一步,从观念层面落到实际层面,例如参照美国的经验,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尤其是社区教育中,启动一些技术性的知识培训,搭建一些培育公民应对危机能力的平台。&
16:58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许青青
小悦悦走了,但愿天堂里没有冷漠
  据媒体@佛山电台(微博)官方微博称,近期备受全国人民关注的佛山被碾女童小悦悦已于今晨去世。微博写道:“据了解,凌晨三点钟,小悦悦的父母去最后一次去到ICU病房见小悦悦最后一面。小悦悦妈妈悲恸欲绝,只有爸爸王持昌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处理小悦悦的遗体。我们祝福小悦悦在去往天国的路上一路走好。”
  小悦悦走了,这个可爱的小天使还是走了,在晨光熹微、黎明还未降临的凌晨三点。但愿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没有残忍与冷漠,没有人情浇薄、闲言碎语。小悦悦走了,这个生年只有两岁的女童,还未来得及鲜花盛开,还没有阅读世间繁华、没有领略人间美好,就这样走了。
  如果小悦悦被碾,18名路人默然经过而不施救,我们该向小悦悦说声对不起。那么,面对小悦悦的撒手人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默哀,在内心深处点一支叫做良知的蜡烛。这支蜡烛照不出小悦悦的明亮未来,却能照出我们人性的小,照出人间的苦难与挣扎,照出这个尘世的灰暗和阴冷。
  连日来,关于小悦悦世间的讨论可谓多矣,如今,小悦悦的辞世又让无数人泪流,不能自已。我想,过不了几天人们便会忘记小悦悦,忘记我们的道德苦痛。“时光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小悦悦身上流淌在街道上的殷红血迹,会很快被淡忘和冷漠冲洗得一干二净。
  但愿我们别过早地遗忘小悦悦。遗忘是一种罪!记住小悦悦,记住18个冷漠路人,更要记住我们每个人身上粗俗的道德伤疤。如果我们继续麻木,继续健忘,继续在市侩与轻佻中嘲笑自己、嘲笑他人,那么,今天,发生在小悦悦身上的悲剧,一定会在我们身上加倍上演,一定一再残忍重现。这不是因果报应,更非道德咀咒,而是因为小悦悦的悲剧,是在以一种极端残忍、极端血腥的方式,告诉我们:道德病了,人心病了,制度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很显然,小悦悦的遭遇,又一次次戳破了我们社会的道德脓疱,推倒了那些虚华与矫饰的沙塔,也是对GDP神话的某种嘲弄。人们都在感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有多不古、有多日下,小悦悦的遭遇告诉了我们。而可预料的是,如果我们再不自我救赎,比小悦悦悲剧更残忍的事情还会出现。
  惟一值得欣慰的是,小悦悦事件中,还有拾荒阿婆陈贤妹,有了陈贤妹,我们才不至于输得太惨、才不至于颜面丢尽。于是,有人感叹,一个国家的良心被一个拾荒的捡了起来!一个阿婆能捡起失落的国家之心吗?能拯救破损的道德之旗吗?我是悲观的。当社会良知以惊人的速度沉降,仅有一个阿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能做虚无的道德鼓吹者,如果自己不洗澡,反倒要求别人讲卫生,显得多么苍白;如果我们一边做着不道德的事,又一边要求别人讲道德,又显得多么可笑。
  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学者崔卫平如是说。在小悦悦事件之后,重新打量这句话,尤其感慨。因此,我们不妨扪心自问,如果我们在小悦悦受伤现场,我们是十八分之一,还是第十九人?如果我们只是感叹,只是抱怨,只是嘲笑冷漠,只是做口头道德家,我们站立的地方怎能光明?你有良知,中国便不会沉沦;你有尊严,中国便不会糟糕;你找准了正确的方向,中国便不会后退……
  据报道,针对“小悦悦事件”,广东省委书记汪洋20日下午在广东省委常委会上呼吁:“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丑陋,忍住刮骨疗伤的疼痛来唤起社会的警醒与行动。在公众参与下创造扬善惩恶的制度条件和社会环境,努力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和每一个人的道德良知,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诚然,无论是身居高位的官员,还是每个普通公民,如果都能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丑陋,忍住刮骨疗伤的疼痛来唤起社会的警醒与行动。我们的社会就还有救,我们的国家就值得信赖。如果说普通公民必须学会自我解剖,那么官员尤其要刮骨疗伤,如果官员寡廉鲜耻,公民必然心灰意冷;如果权力无德、无信、无贞操,公民一定以报复性的心态对待这个社会,以邻为壑,人人自危。
  有人说,小悦悦是冷漠祭坛上的牺牲品、祭品,到了该拆除祭坛的时候了。还有人说,“中华民族到了最缺德的时候!”但愿这是危言耸听,但愿这是良言苦药。记住小悦悦,记住我们的罪愆,从官到民、从民到官,从道德呼喊到制度重建、从修复制度之伤到道德行动,这或许是自我救赎的惟一方式.
犹太作家威塞尔先生:
“美的反面不是丑,是冷漠;信仰的反面不是异端,是冷漠;生命的反面不是死亡,是冷漠。”
相关新闻:
女童两遭碾压,18路人见死不救
/society/special/nianyanvtong/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悦悦事件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