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谁来温暖我失温症 电影的被窝,

冬季户外需慎重,遇到这种情况要立即施救,已经有人因此丢命!
我的图书馆
冬季户外需慎重,遇到这种情况要立即施救,已经有人因此丢命!
绝境求生手册中国第一安全知识科普微刊 (1)前两天遇见一个小伙伴,兴奋的说要去稻城徒步看雪去,网上约的人,票已订好,马上出发。在我印象里,他并不是一个经常参加户外的人,就问他物资都准备好了吗?他说,还用准备吗,就这身。打量着他,单裤 小棉衣,一身南方过冬的行头。就问他,知道那里的天气有多冷吗?他竟然还没看稻城的天气预报!对于一个从来没有见过雪的南方人而言,皑皑白雪有种莫名的吸引力。但对于一个连目的地的天气情况都不了解的人而言,急急忙忙出发,就显得太仓促了些。如果,你去那里住酒店,逛景区,荷包满满,缺啥就一路买买买的话,穿啥都没关系。但是如果想在冬天徒步看山景,情况就复杂的多了。没有准备好就出发,首先寒冷的天气就会给你一个下马威,而且还可能很致命。所有的户外爱好者,都需要知道,在冬季时节玩户外,要警惕,有一种极易忽视的隐形杀手叫失温!而且几乎每年都有人因此而丢命!先来和大家做个调查:你觉得在什么样的温度下能够冻死人?(2)不了解失温症的人兴许觉得不算什么大事,不就是冷嘛,多穿点衣服就好了。事实并非如此,失温(hypothermia 也叫失温症)是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一些列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身体核心区是指包括大脑、心肺等生命器官。手指头脚趾头长冻疮那叫冻疮并不是失温。大家都知道,人体体温在37.5度以上,就是发烧,40度以上如果体温持续不降低的话,人就会出现昏迷甚至死亡。而失温症就是,体温低于35度以下,人就会丧失意识乃至昏迷死亡。▲人体不同温度和症状(3)说到这里,很多小伙伴立马明白了失温就是冷,是温度过低导致的。但是,温度低只是导致失温的一个重要原因,并非全部。而温度、湿度、风力,这三个因素才是导致失温的直接原因。例如,气温低,人就会觉得冷。气温不变的条件下,遇到刮风,或是被雨淋湿同样也会感到变冷。冷即是失温的表象,像“打寒战”(发抖)就是轻微的失温症状。由此可见,一旦同时有“冷”、“风”、“湿”这三个因素存在,就要认真考虑可能会出现体温过低的状况了。风寒效应:风力对体感温度的影响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经验:走在街上,穿着的衣服感觉冷暖刚好适宜,这时突然起了一阵大风,顿时感觉周身寒冷,这就是风寒效应。所谓风寒效应(wind-chill effect) 是指人在同样气温但是不同风速环境中「感受」的温度不同。我们从日常生活经验都知道,一般来说,风越大感觉越冷。在冬季期间,持续的强风天气会令我们对冷的感觉来得更强烈。▲《风温表》蓝色区域到右边的紫色和红色区域人体会迅速冻伤当气温在0℃以上时,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到3-5C;气温在0℃以下时,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6-8℃。风寒效应意味着相同比热,温差,时间的情况下,风速越快,质量越大,传导的热量越多。有一点值得留意的是,「风寒温度」不适用于死物上。在风力影响下,一件死物的温度并不会下降至低于实际的气温。举例来说,如果气温高于冰点,无论风吹得多大,地上的积水都永不会冷却成冰的。风,用对流的方式将人体热量加速散发,其作用是可怕的。水寒效应:湿度对体感温度的影响湿度跟水有关,水是很好的热传递导体,当人体处于水的包围中,热量散发的速度是在静止空气中散发速度的25倍!这在酷热的夏天是最有效率的降低体温的方式,但是在冬季的低温环境下,却是造成失温情况的最大助力。所以冬季保持身体的干燥永远都是从事户外活动时穿着的最高指导原则。下雨时空气相对湿度至少是在80%以上,按照以上的规律来看,如果外界温度是3°C,那么遇上下雨,若相对湿度是85%,那么这种环境下体感温度大致是在3°C-(85-60)X0.2,也就是在-2°C左右。这还是在光下雨,没有风的环境下的体感温度值,如果加上起风,那体感温度还会降低。之所以为什么不少北方人冬季来到南方反而觉着更冷,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南方的相对湿度远远高于北方的缘故。湿寒效应意味着相同风速,温差,时间的情况下,比热容高,质量相同,传导的热量不同。前面我们还只是分别提到湿度和风力对体感温度的影响,试想一下,如果是湿度和风力同时发生作用,那么可想而知体感温度会下降到什么地步!!冷、风、湿三者的关系:只有寒冷和风时,普通的挡风隔热的衣服就能解决;只有湿衣服和寒冷时,找个没风的地方脱下衣服就会大大减缓失温的速度;当只有风和湿衣服的情况下,但环境温度不冷时不会有危险。一个简短有效的防止失温的法则:冷、风、湿只允许接受其中的两者,不允许第三者出现。1、据调查,泰坦尼克号失事后,有相当部分人处于存活状态,而他们当中大部分人并不是被海水淹死,而是在冰冷的海水中给冻死的,这当中温度、湿度起了关键作用;2、2012年冬,三位户外爱好者在穿越鳌山的时候不幸遇难。冬季的鳌山山顶气候非常恶劣,低于零下20°C是常态,加上它是中国地理南北交界线,所以山上风力也是相当强劲,最后三人是倒在了温度和风力的双重袭击之下。每当出发前,查看目的地的温度时,千万不要再有这种想法:“XX温度并不太冷,不应该有危险”。甚至可以说,只要条件合适,30度以下的温度都可能导致失温。  (4)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失温了?最简单的判断方法:打寒战、嘴唇发紫、意识模糊。首先要随时注意观察,走路磕碰不稳,絮絮叨叨,动作笨拙,发牢骚都表现出了动作协调性和意识清醒程度的改变。如果发现周围人或自己出现这样的症状,就要警惕失温症了。如果发抖能在控制下停止(努力告诫自己:别抖,别抖,并能控制住肌肉的抖动)可以判断为轻度失温。做一道较复杂的计算或推理题(如从100往下数,每次减掉9或7)。如果失温,肯定算不出来(注意:高海拔环境中的高原反应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发抖在控制下不能够停止(努力告诫自己:别抖,别抖,但就是停不下来)可以判断为中度至重度失温!如果不能够摸到规则的脉搏,这说明此人的核心温度已经在32.22~30度之间了。再不救肯定会死。重度失温症患者可能会像胎儿一样蜷缩起来。试着把他的胳膊打开,如果他的胳膊又缩回去了,说明这个人仍然活着。已经死掉的肌肉是无法活动的。(5)如何救助失温者呢?首先来了解一下失温症的急救原则:第一、失温者的救治要从防止患者继续丧失体温开始,并逐步协助患者获得正常体温,将患者脱离暴露在寒冷中,移至温暖的帐篷或屋内。第二、保持干燥:脱掉潮湿冰冷的衣物,以温暖的衣物、睡袋等裹住患者全身。第三、食物和热饮:若患者有意识清醒,则可让他喝一些热而甜的流食。不可以喝酒。如果患者呈半昏迷状态,不必为喂他喝水。失温的治疗应持续,直到患者恢复排尿为止。第四、外部取暖:将温热水袋(热宝帖也行)在伤者腋窝处,以防患者体温再度下降,因为这里的大血管最接近身体表层。某些时候,需要借助他人体温才能缓过来。第五、若已不省人事,则让他以复原姿势躺着。若患者呼吸及心跳停止,应立即展开心肺复苏,并尽快送医救治。第六、不可以直接加热。失温患者突然加温会导致休克。不可以擦拭或按摩患者四肢,也不可鼓励患者做运动。第七、不可以尝试使手臂与腿变暖,那会使冷的血流回心肺和脑部,导致核心体温进一步下降,这是致命的。第八、在极高山区,条件充分的可以考虑吸氧。在行军途中被困于风雪中,应在最短时间内设置营地,或挖雪坑、雪洞躲避风雪。有一个流传下来的传说是两个躶体贴身睡一个睡袋,最好是鼻子对鼻子,这样不容易冻死。再次强调!在开始心肺复苏前,必须确认脉搏已经完全消失!以免因心脏按摩造成患者死亡!如果为失温者采取拥抱的方法增加体温,要脱去衣服直接接触,最少要脱去外衣(湿衣服一定要全脱掉,换上干净的内衣)。在野外没条件时,可以脱去失温者的外衣,施救者解开自己的外衣,把失温者抱在胸前,裹在外衣内,并要轮流换人。不要只去暖失温者的手和脚,这样会使温度很低的血液回流到心脏加速心脏的失温,如同给一个人身上浇冰水,只会死得更快,因为人体失温主要指中心温度,即躯干。体温不低,手脚冻掉的人很多,但是体温低于30度手脚不冻伤人也会因为失温症而死。(6)分享一下,曾看过的两个真实故事:抗战时期,一个东北抗联的通讯员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在零下30度的雪地被冻僵了,已经昏死。后来被5个妇女会的大嫂发现,他们把他抬回家,脱掉衣服放在被窝里,五个大嫂轮流脱光衣服,钻进被窝拥抱这个战士为他取暖(一个正常体温的人长时间拥抱一个失温者自己也会变成失温者),最后这个战士被救活了,后来认这5个大嫂为干妈。前些年部队搞严格训练,东北某部队要求战士在不带帐篷的情况下,在零下30几度的风雪地露营,战士们要在风雪里坚持一周。当时没有鸭绒睡袋,没有防潮垫,任何人在这样的野外睡一晚都会冻死。最后战士们想出来的办法,在雪地挖雪坑,东北的雪有半米多高,人躲在雪坑里可以不被大风吹,一个人睡觉不能取暖,大家把棉被合起来用,两三个人脱去外衣挤在一个被窝里互相取暖。靠着每人一条毛毯一床薄被,一周后这些人没有一个人出事。由此可见,冬季户外最大的危险是失温,野外失温最大的敌人是风。(7)如何预防失温呢?首先、避免淋湿全身其次、避免暴露在寒风中最后、适当的保暖防水措施,要注意保持体温,保证内衣干燥很重要。提醒一下,进行户外活动时不可以穿全棉内衣。目前有专门设计的面料帮助把汗单方向排到内衣的外层。通常也可以穿化纤的内衣。全棉内衣长时间户外活动时是非常糟糕的,无法透气排汗。你不会想一路上湿冷相伴吧。当有人身体发抖的时候绝对不能忽视。由于失温会干扰一个人的判断能力和知觉,通常必须不断叮咛才能让发抖的队员穿上比较保暖的装备,时时观察每个队员的状况,可以防止衰竭的发生。另外,每次出发前,一定要检查所携带的装备、御寒衣物、照明设备以及必要的食品、饮用水、基本医疗用品等,这些救命的物资别拉下。还好,那个小伙伴最后反应过来后,赶紧去添置保暖的物资去了。(8)现在,户外徒步在媒体和网络的鼓噪下变成了一种时尚,甚至是一些人吹牛的谈资,但越来越多的人却没有用心去学习一下相应的安全知识。盲目出行,寻求刺激,猎奇猎险,一不留神就把自己推到了危险的境地,这也是近几年驴友频频出事的主要原因。求生君再次强调:失温症很可怕,遇到大风天,10度气温下就可能会冻死人;大雨天里,即使是20度也可能会要人命。浸满汗水或被雨淋湿的湿衣服是罪魁祸首,保持身体干燥是首要问题。最最重要的是,恶劣天气,切勿出行!恶劣天气,切勿出行!恶劣天气,切勿出行!重要的事说三遍!每天保持原创更新非常不容易,但坚持是一种态度,希望2017年能和大家一起共同进步。另外伙伴们阅读后记得点赞,这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更多阅读&绝境求生手册&life-book专注安全、防灾科普,提升自救和助人能力!读完点&&手留余香!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网上转的:
户外失温原因及急救方式
&&& 什么叫失温?简单说,就是体温低于正常体温。我们都知道,37.5度以上,就是发烧,39度不降低体温人就会昏迷直到死亡。失温的情况也类似,体温低于35度,人也会意识丧失乃至昏迷死亡。
什么情况会导致失温:
  理论上,只要环境温度低于体温就会导致失温,实际情况是在得到充分食物补充,身体健康的人,20度下体温大量流失就会失去平衡。如果是10度,则很快就会温度下降到失温。
  干燥的天气下,裸体的克洛值是0.78,基本上跟穿着简单T恤差不多。
  但是风寒和下雨,会迅速的带走热量。
  也就是说,即使温度在20度,人体暴露在雨淋下(无所谓大雨小雨)就会导致体温降低(人体会用打寒战的方式快速恢复体温)。
  如果在10度,则雨淋下可能会迅速降低体温到失温状态,人体的恢复能力已经无法弥补平衡了。
冲锋衣和雨衣此刻的距离:
  即使穿着雨衣,出汗潮湿的内衣也会导致人体体温降低。这是因为蒸发和对流在服装内形成了循环。
&&& 这一点,具有透气性的冲锋衣可以减少汗水的聚集。纵然10000的透气量也包括DWR丧失而减低的透气量,依然比无法透气的雨衣能延迟失温的到来。
失温的发现:
  1、打寒战
  2、嘴唇发紫
  3、意识模糊。
   如何急救:
  1、必须尽快减少体温的降低,离开风和雨水,更换干燥的衣服。
  2 、迅速补充热量。
&&&& 内部的热量补充:饮用葡萄糖水溶液、补充热水;
&&&& 外部的热源:如拥抱、烤火。
主要病理原因:
&&&& 出现严重失温时,首要症状是血糖降低,糖是热量的根源,肝糖原分解不及时,体温就无法恢复。所以补充葡萄糖可以迅速恢复自身升温的能力。
  补充热水则是通过胃部的温暖来提高内脏的温度让内脏恢复工作,心脏提供供血,肝脏分解肝糖原。
  切忌揉搓肢体,血循环会把冷血带回心脏,导致心脏骤停。 
&&& 大风天,10度可能会冻死;大雨天,20度可能会冻死。浸满汗水的衣服是罪魁祸首,保持身体干燥是首要问题,其次是适当时机补充能量。避免汗水浸透衣服。
敬畏自然!
登顶可放弃,安全开心最重要!
国人安逸太久,多囿规守成而麻木,缺探线精神。
本人出行本人负责,拒绝任何被动救援。。
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发表于:12-12-01 06:22
&&& 失温和热衰竭或热中暑正好相反,如果你发散的体热多于你所累积的热度,和寒冷有关的疾病就会趁机而入。当人体核心器官的温度降至华氏九十五度(摄氏三十五度)下时,就会发生体温过低的现象。和中暑一样,失温也是一种必须立刻处理的紧急状况,否则病人可能会丧命。
  失温,是由于人体为了保持核心器官的温度,而使血液无法流到皮肤的表面和四肢。我们的体温会在环境影响下经由蒸发、幅射、对流、传导而降低。穿著湿衣物、暴露于寒风中,会使得体温过度降低的风险大为提高。失水也可能是这种风险的导因。
  失温通常是由于长期暴露于寒冷的环境下,而不是因为极端的酷寒而起。一般而言,比起明显的危险情境(例如暴露于冰悬崖上,一阵零下三十度的寒风吹过来),华氏五十度的绵绵细雨加上强风更可能引起失温。
  失温的征状,会随体内核心器官温度降低的严重程度而有极大的差异,例如,发抖似乎是轻微的失温(体温在华氏九十到九十五度之间),因为人体希望藉由发抖所牵涉的肌肉运动而使体温回暖。如果失温的现象愈来愈严更,身体就会停止发抖。经微失温的征状有:不停颤抖、双手摸来动去、蹒跚跌倒、心理功能迟钝、不合作或是封闭自己的行为。失温的病人通常不会去注意这些早期的征兆,而如果你怀疑有人体温过低,不妨要那个人假装前面有高空绳索,以脚跟对脚尖的直线步法走上十五尺,如果那人协调失衡,会经由这个测试看出来。
  如果是严重的失温(体温在华氏九十度以下),身体不再发抖,可是肌肉和神经系统功能会愈来愈差,而且愈来愈明显。病人虽然或许还能保持平衡,但可能已无法走路。他的肌肉僵硬,动作无法协调,除非已经恍惚或是其实已经昏迷,否则会做出意识不清或是不理性的行为。随着体温愈来愈低,几乎连呼吸或脉搏都无法观察到了。这时候病人的瞳孔或许会胀大。
  由于严重的失温,病人看来可能有如死去一般,你绝对不能放弃救治他的努力,除非病人在施行显然正确的心肺复苏术之后依然没有生命迹象,而且身体「变热」了。要记住那句老话:「人除非身体温热而死亡,否则就是没死。」恢复体温的工作要谨慎为之,并且视状况需要,同时或按着施行心肺复苏术或协助换气。
  失温的治疗要由避免发散更多的体热开始,让病人不再暴露于寒冷中。将病人移出风吹和湿冷的地方,把湿的衣物脱去。如果是轻微的失温,穿上干衣物并且挡住风寒吹袭或许就已足够。如果病人的呕吐及吞咽能力无损,可以让他喝点流质,然后再吃一点有糖分的食物。虽然高山的老习俗完全相反,认为必须喝温热的饮料,但在轻微失温的情况下,温热饮料没有那么重要,只要供应流质即可。(想想看:把一汤匙的温水倒进一杯冰水里,并不能让杯子马上热起来。)失温应该持续治疗,直到病人恢复排尿为止。某些情况下,光靠这些措施并不能让病人恢复体温,或许需要某个队员以身体(必须是热的)直接接触,才能让他暖和过来。
  至于严重的失温,让病人「慢慢回暖」是很重要的。如果可能,尽速将病人后送到医院去回温。失温的病人必须小心搬移,以免无意间让大量的冷血从表皮的循环回流到心脏,这可能会导致另一个问题:心律失调。突然加温而休克也是另一种危险。
&&& 如果当场进行回温措施在所必行,将热水瓶包在厚手套或是袜子里,然后放在病人的腋窝和腹股沟处,因为这里的大血管最接近身体的表层。找一位身体温热的队员在睡袋(或是其它的干爽绝缘对象)中以体对体的方式直接接触病人。如果病人陷入半昏迷,不要喂他喝水。和中暑一样,严重失温的病人,即使核心器官的温度恢复正常后,还是必须时时观察,因为身体调节温度的机能可能会有一段时间并不稳定。
失温的预防和下面几点常识有关:
1.避免弄湿身体,或是湿了之后要赶紧弄干。
2.避免暴露于寒风之中,或是赶紧闪避。
3.避免或杜绝产生失水现象的可能。(在寒 冷的情况下,身体或许会透过排尿而排出 一些液体,因而导致脱水。)
4.适当的隔绝湿冷措施。
&&& 登山队的成员一定要知道什么时候攻顶之旅必须叫停。身体发抖的时候绝对不能轻忽。由于失温会干扰登山者的判断能力和知觉,通常你必须不断叮咛才能让发抖的队员穿上比较保暖的装备,时时观察每个队员的状况,可以防止衰竭的发生。
&&& 失温这种由于寒冷而引起的疾病会影响到整个身体,其它和寒冷有关的疾病(冻伤和浸足症)则对于人体只有局部的影响。如果某个队友不但失温而且有冻伤,你所决定的处理顺序(换句话说,决定该先治疗哪一种疾病)是:如果失温的情况可能致死,就必须先予以适当治疗,等到病情稳定后再去治疗冻伤所造成的局部伤害。
敬畏自然!
登顶可放弃,安全开心最重要!
国人安逸太久,多囿规守成而麻木,缺探线精神。
本人出行本人负责,拒绝任何被动救援。。
发表于:12-12-01 06:25
&&& 为失温者采取拥抱的方法增加体温,要脱去衣服直接接触,最少要脱去外衣,在野外没条件时,可以脱去失温者的外衣,救助着解开自己的外衣,把失温者抱在胸前,裹在外衣内,并要轮流换人。不要去暖失温者的手和脚,这样只会死得更快,因为人体失温主要指中心温度,即躯干。体温不低,手脚冻掉的人很多,但是体温低于30度手脚不冻人也会死,温暖失温者结冰的四肢,只会使温度很低的血液回流到心脏加速心脏的失温,如同给一个人身上浇冰水。
&&& 我曾看过两个真实的故事。
&&& 1.抗战时期,一个东北抗联的通讯员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在零下30度的雪地被冻僵了,已经昏死。后来被5个妇女会的大嫂发现,他们把他抬回家,脱掉衣服放在被窝里,五个大嫂轮流脱光衣服,钻进被窝拥抱这个战士为他取暖(一个正常体温的人长时间拥抱一个失温者自己也会变成失温者),最后这个战士被救活了,后来认这5个大嫂为干妈。
&&& 2.前些年部队搞严格训练,东北某部队要求战士在不带帐篷的情况下,在零下30几度的风雪地露营,战士们要在风雪里坚持一周。
&&& 当时没有鸭绒睡袋,没有防潮垫,任何人在这样的野外睡一晚都会冻死。
&&& 最后战士们想出来的办法,在雪地挖雪坑,东北的雪有半米多高, 人躲在雪坑里可以不被大风吹,一个人睡觉不能取暖,大家把棉被合起来用,两三个人脱去外衣挤在一个被窝里头脚相对互相取暖
靠着每人一条毛毯一床薄被,一周后这些人没有一个人出事。
&&& 从这两个故事我得到的结论,冬季户外最大的危险是失温,野外失温最大的敌人是风不是温度。
敬畏自然!
登顶可放弃,安全开心最重要!
国人安逸太久,多囿规守成而麻木,缺探线精神。
本人出行本人负责,拒绝任何被动救援。。
发表于:12-12-01 06:40
户外失温症
&&& 百度词典对户外失温症的解释是:
&&& 户外遭遇的低体温症(hypothermia,也译成低温症,失温症),通俗的讲可以说是逐渐地或突发地(落水)冻死的过程。与冻伤的区别是:在寒冷的野外如果仍有移动能力,在移到安全处的过程中可能遭遇冻伤。在寒冷的野外失去移动能力时,会遭遇低体温症,最坏的最后结果是冻死。
&&& 虽然冻伤造成的截肢事件非常惨痛,但失温症(人体核心区温度低于正常体温)却会对人的生命造成更大的威胁。而且轻度失温很容易被忽视,但如不及时处
置却会导致丧失行动能力,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冬季户外活动中应对失温症保持足够的警惕。日北灵山的夏子事件,就是一起典型的户外 失温症造成的死亡事件。根据当事人和救援人员的描述,夏子从出现症状到死亡的过程就是户外失温症从出现到恶化的典型写照。在痛心夏子逝去的同时,需要有更
多人了解失温的危险和常识,以避免类似悲剧的重演。
&&& 轻度失温(Mild Hypothermia)。核心温度在37~35.55度。
&&& 体征:不能控制的发抖,不能做复杂的动作,例如攀冰或滑雪,但能够走路及说话。外围血管收缩。其中:在37~36度时,体征正常,可能开始发抖,在36~35度时,会感到冷,抖动可轻可重,手开始发僵。不能用手做复杂的工作。
&&& 中度失温(Moderate Hypothermia)。核心温度在35~33.88度。体征:意识茫然,动作协调性开始丧失,尤其是手部,例如不能够拉拉链。原因是外围的血流量不足。说话含糊,剧烈的抖动,行为失常,例如,开始脱衣服,但自己不觉得冷。会出现激烈的抖动,肌肉不协调开始明显,动作慢且看上去费劲,脚下开始磕磕绊
绊,开始迷糊,也可表现为警觉。
&&& 重度失温(Severe Hypothermia)。核心温度在33.88~30度。这个温度将是致命的!在33.88~32.22度时,会出现持续性的剧烈抖动,说话困难,思维迟钝并开始健忘,明显的活动能力衰退,不能够使用双手,走路经常绊倒,情绪沮丧,低落。间歇性的发抖。在32.22~30度之间时,外露的皮肤呈蓝紫色,并且肿胀,肌肉协调非常差,不能行走,思维混乱,但是也可能保持一个姿势并看起来有清醒的迹象。抖动停止,先是剧烈抖动,然后暂停,之后继续循环。暂停的时间会逐渐加长直到抖动完全停止。因为燃烧肌肉中糖原产生的热量不能抵抗核心温度的持续降低,人体停止了抖动来储存糖原。倒地,不能够继续行走,蜷缩成一
团以保存体温,肌肉逐渐僵硬。由于外围血流量被限制,及乳酸和二氧化碳的累积,皮肤发白,瞳孔扩张,脉搏速度变慢。在体温31度左右人体开始进入冬眠状 态,关闭几乎所有外围血液循环,并且降低呼吸和脉搏频率。
&&& 最后,死亡!在30度时人体进入一种看起来像是已经死亡,但其实活着的状态!在30度~27.77度时,肌肉僵硬,半昏迷,昏迷,脉搏与呼吸频率变慢,可能有心脏纤颤。在27.77~25.55度之间时,失去意识,心跳和呼吸反复无常且非常浅,脉搏可能触摸不到,任何突然的冲击都可能引起心室颤动并导致死亡。到了25.55~24度时,将出现肺水肿,心脏及呼吸衰竭。但很可能在达到这个温度之前就已经死亡了。
& &(二)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失温
&&& 首先要随时注意观察,走路磕碰不稳,絮絮叨叨,动作笨拙,发牢骚都表现出了动作协调性和意识清醒程度的改变。如果发现周围人或自己出现这样的症状,就要警惕失温症了。
&&& 判断时可使用冷静测试法:如果此人不能走30步直线(和看人是否喝多了类似,真喝多了就另说了),那么可以判断为失温。
&&& 如果发抖能在控制下停止(努力告诫自己:别抖,别抖,并能控制住肌肉的抖动)可以判断为轻度失温。做一道较复杂的计算或推理题(如从100往下数,每次减掉9或7)。如果失温,肯定算不出来(注意:高海拔环境中的高原反应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 &&&如果发抖在控制下不能够停止(努力告诫自己:别抖,别抖,但就是停不下来)可以判断为中度至重度失温!
& &&&如果不能够摸到规则的脉搏,这说明此人的核心温度已经在32.22~30度之间了。再不救肯定会死。
& &&&重度失温症患者可能会像胎儿一样蜷缩起来。试着把他的胳膊打开,如果他的胳膊又缩回去了,说明这个人仍然活着。已经死掉的肌肉是无法活动的
& &&&(三)如何救助失温症患者
&&& 恢复体温。救助一个失温症病人的基本的原则是帮助他保持体温,同时帮助他们自己产生热量已恢复体温。如果一个人在发抖,那么他是有能力以约每小时2摄氏度的速度自己复温的。
& &&&1.轻度至中度失温症的救助方式
(1)首先要减少热量散失,可以采取加衣服,换干衣服,增加活动量,寻找有遮蔽的场所,以减少风和雨水造成的热量散失。
2)要进食及补充水分。足够的体液水平和食物能量对保持失温症病人的体温和复温非常重要。
& &&&食物的种类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
&&& 碳水化合物每克可以产生5卡路里热量,并且非常便于吸收,可以很快进入血液循环,短时间内即可产生热量。在轻度失温的情况下是最好的选择,主要包括各类糖分和粮食。
& &&&蛋白质每克可以产生5卡路里热量,其释放缓慢,可以作为较长时间段内稳定的热量来源。主要包括各种瘦肉、禽蛋。
& &&&脂肪可以产生每克9卡路里热量,其释放更加缓慢,而且消化脂肪本身也需要一定的能量和水分。但优点为可在一个较长时间段内缓慢释放能量。主要包括油脂、黄油及肥肉等。
&&& 救助失温人员的进食原则应当象引燃篝火一样,首先要有一个小小的火种,然后加上易燃的树枝,等火焰燃烧稳定起来之后,再加上大块的木头。即:立即的供应能量,短期供应能量和长期供应能量。按照此原则,首先最好是热的含糖分的液体,然后是容易消化的糖类或淀粉类食物,等患者明显好转之后再添加肉类和脂肪类食物,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避免因消化食物而造成的体液流失。
&&& 要避免的给失温症患者饮酒,以免促进血管扩张,增加热量的散失。避免咖啡因,因其有利尿作用,会导致脱水。避免尼古丁,因其能引起血管收缩,导致冻伤。
& &&&(3)用物理方式增加热量
& &&&点火或者其他外部的热源,用体温帮助患者复温身体接触,给病人换上干燥的衣服,和一个体温正常,穿着薄而干燥衣服的人一同钻进睡袋。
& &&&2.重度失温症患者的救助方式
&& (1)首先是减少热量散失,保温措施要做到使患者和外界低温完全隔绝。无论有多冷,患者从内部自行复温比任何形式的外部复温都有效的多。保持患者身体的干燥,穿排汗内衣,并远离一切潮湿的东西。多用几条睡袋,羊毛毯,毛衣,防潮垫等造一个至少4层的绝缘层,把患者包在里面,尤其是患者和地面之间。用一条铝箔的救生毯很有必要,它可以反射回散失的热量,并可以防风防水。
& &&&注意:千万不要把重度失温症患者和另一个人光着一起放进一个睡袋!
& & (2)增加体液和燃料
& &&&给患者补充热糖水。重度失温的人,胃肠不会再消化食物,但是会吸收水分和糖。每隔15分钟喂一次稀糖水,太浓了不好吸收。能量棒、士力架之类食品同时含有糖和蛋白质,会被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供应必须的卡路里使病人自己复温。
&&&&&排尿。在寒冷条件下人更容易排尿。因为血管收缩引起血压升高,肾脏会将血液中多余的水滤除,以控制血压。一个满的膀胱会浪费热量,所以排尿是应该的。护理者很可能需要帮助患者排尿。把包裹层打开,然后再合上,速度要快并避免弄湿。注意用热糖水来保持患者的体液水平
& &&&(3)用物理方式加热
&&& 外部的热量可以被传导到主要动脉里,然后流至核心。例如:加热颈部,腋窝,鼠蹊部(大腿的根部)都可以加热其附近的动脉。可以使用自热包,热水瓶,热石
头,手炉等,但要注意过热的物品需要用干毛巾包国,以免烫伤。对重度失温症患者,人工呼吸可以增加进氧量,促进热量生成。
& &&&(4)在复温过程中须防止冰冷血液过快回流到心脏造成的死亡!
&&& 在复温的过程中处置不当,反而会造成核心温度实际降低的情况并带来致命的危险。主要原因是外围血管(腿,胳膊)复温后扩张,将冰冷的,停滞的血液回
流至心脏,引起核心温度的降低,导致死亡。另外,这种血液含有大量醋酸,二氧化碳等,可能会引起心律失常导致死亡。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的最好方法是不要复温 外围肢体和大面积的体表,只通过和热糖水、进食、加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方法复温核心部位!所以,绝对不可以给失温症患者暖手,暖脚等。并且不要把重度失温症患者放入极热的环境里。比如前文强调禁止的把重度失温症患者和另一个人光着一起放进一个睡袋里。
& &&&(5)失温症与心肺复苏
&&& 如果一个人重度失温,他可能显现出所有死亡征兆:身体冰冷,皮肤呈蓝紫色,固定放大的瞳孔,察觉不到脉搏和呼吸,昏迷,对刺激无反应,肌肉僵硬……但他有可能仍然活着,只是进入了类似冬眠的状态(如前文提到过的韦瑟斯的情况),此时通过适当的方法还是有可能把他们救活的。救护者的工作就是为患者复温,并且在必要的情况下实施心肺复苏。
& &&&在重度失温的状态下,心脏非常敏感脆弱,外来的机械刺激(如心肺复苏,搬动及四肢的冰凉血液回流)都有可能引起心律失常并导致死亡。所以,心肺复苏术(主要是心脏按摩)在相当一部分情况下是被严格禁止的。
&&& 在做心肺复苏之前,要确保全面的检查了患者的心率。必需记住的是,重度失温患者的心率可能低至2~3下/分钟,呼吸也可能是30秒一次。在还有心跳的状态
下进行心脏按摩会引起致命的心律失常。因此要仔细摸患者的颈动脉持续至少一分钟,来检查是否有极缓慢的心跳。同样要记住的是,此时的心脏跳动虽然极其缓 慢,但是其工作效率(指泵血)并不低,外来的心脏按摩只有其效率的20%~30%。而且在身体机能被抑制的状态里(冬眠状态下),即使每分钟只有两三次的
脉搏,就有可能维持身体对血液的需要了。
& & 再次强调!在开始心肺复苏前,必须确认脉搏已经完全消失!以免因心脏按摩造成患者死亡!
复温的过程中,当患者确实没有脉搏之后,救护者要做好持续进行心肺复苏的准备。
& &&&人工呼吸。当患者呼吸停止,但身体里气体交换仍然在继续。身体需氧量随身体机能的抑制变得非常低,仅仅使用身体内部存氧就有可能维持生命。但如果呼吸停止,那么就可以开始人工呼吸来增加患者氧气供应。另外,将热气吹进患者的肺部也是一种补充热量的方式。
敬畏自然!
登顶可放弃,安全开心最重要!
国人安逸太久,多囿规守成而麻木,缺探线精神。
本人出行本人负责,拒绝任何被动救援。。
发表于:12-12-16 20:43
学习下,锅可以讲课了
发表于:12-12-20 11:12
&& 导致失温的具体因素一般有下面几个:外界的恶劣天气、缺乏适当的保暖措施以及体能的严重衰竭。如果碰上三要素中的1条,那么你要谨慎行事,碰上2条,你得准备应急措施,如果3条都碰上了,就考虑后事吧。
&&& 天气,秋冬季登山遇风雪的几率很大,夺走你体温的不光是外界的低温,大风也会加速体温的流失,因此通常有环境温度和体感温度两个概念,后者表示在风力、日照、湿度等多重作用下的的体表感受温度,简单表示为体感温度=气温-4*(每秒风速(m/sec))^1/2)。
&&& 许多人曾经有在雪地中热的穿衬衣的经历,也有过在同样地点夏季穿上所有衣服仍然寒冷的感觉,这些都可以用体感温度来解释。因此,户外服装通常需要强调良好的防风性。如果由于风雪的缘故被困,寻找适当的地形地物阻挡风雪或者搭建帐篷是首要考虑的,如果没有合适的地形可以避风或搭建帐篷,比如是在倾斜的山坡上,那么可以就地使用包括帐篷外帐、雨披、防潮垫、睡袋、背包、塑料布等等手头一切可供利用的东西构建临时的掩蔽空间,哪怕是一古脑的包在身上,也可以最大可能减缓热量的散失。&
&& 保暖,对山野来说保暖绝不是多穿几件衣服这么简单,即使在炎热的夏季,在高山上由于失温而冻伤甚至死亡的事例也屡见不鲜。首先必须避免“湿身”,穿着透湿的衣服,在一定风力的作用下,体感温度甚至可以低到0度以下,1997年4月一对情侣遇雨后躲于太白北坡的文公庙,夜间男友被冻死,就是因为当时条件所限无法生火取暖,也没有干衣服可换酿成悲剧。
&&& 如果买不起昂贵的正品冲锋衣,那么各种雨衣、雨披甚至塑料布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代替,但代价是行走时的不舒适和憋闷,内部会凝水甚至结冰。内衣最好是排汗的功能性材料,否则里面汗湿的感觉和外面淋湿一样不好受。但如果是在过河或溯溪等原因中还是湿了身,那么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不停的行走或运动,大量进食以补充热量,进入营地后迅速换上干衣服或钻进睡袋
&&& 如果遇到最不幸的情况,连干衣服或睡袋也没有,那么脱掉湿衣服,抱紧你的同伴相互用体温取暖也没什么可害羞的。
&&& 说到保暖就不能不说说“火”,野外的夜晚没有什么比围着火堆喝杯热茶更让人振奋的了,对于几乎没有什么装备的山民来说,生火几乎是野外最重要的技能之一,非常强调经验和技巧性。如果有带气炉或喷枪,那么还比较好办,如果没有的话,林间的松果和桦树皮等都是富含油脂的易燃品,也可以带一点固体酒精,报纸,蜡烛,或浸透煤油的木屑等方便引火,好带也好用。引火的工具最好的还是火柴和一次性打火机,当然要千万注意多带一两个备用并做好防潮措施,至于ZIPPO这样的玩意,还是免了吧。点着以后,注意柴火的架放方式,如果需要长时间无人看守的“过夜火”,办法是将大木头整齐排列码放在火堆正上方只留很小的空隙,这样通常第二天早上还能看见一点微弱的炭火。采药的山民没有帐篷和睡袋,基本上都是这样蜷缩在“过夜火”边睡觉的。不提倡出于娱乐目的的篝火,另外注意千万让篝火远离易燃的帐篷和秋冬季的森林。
============================================================================
&&& 除了在特别低温的环境下,风大的地方即使温度不低,仍极可能造成失温。当与皮肤接触的冷空气温度越低,皮肤传导散热也越快,越容易失温;当冷空气的对流越快,即风速越快,皮肤外围空气被新的冷空气取代速率也越快,因此即使环境温度没有非常低,风大的环境也会使运动的人容易失温。
&&& 风寒指数 (Windchill Index,如下表)是根据不同温度下调整风速变项後的实际温度,可以作为低温风速大环境下运动的参考:
敬畏自然!
登顶可放弃,安全开心最重要!
国人安逸太久,多囿规守成而麻木,缺探线精神。
本人出行本人负责,拒绝任何被动救援。。
发表于:12-12-20 12:01
有关户外失温(低体温症)原理,预防和救护的文章
&&& 免责声明: 本文不是户外失温和冻伤急救教程,是从网络上关于低体温症的一些文章,帖子整理而成。本人不对任何人因按照此文中所描述的方式判断和处置失温和冻伤所产生的后果承担责任。
&&&& 此文的目的在于希望引起各位户外爱好者,特别是刚开始冬季户外活动的驴友对冬季户外活动中冻伤和失温危险的重视,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处置措施,确保冬季户外活动的安全。由于本人并非医疗专业人士,难免有偏颇甚至错误,请各位不吝批评、指正,以共同推动户外安全知识的普及。
&&& 失温和冻伤是冬季户外活动最常见的危险之一。这两个概念在医学上是既相关又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失温是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一些列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这里所谓的人体核心区主要是指大脑和躯干内的心、肺等维持生命的主要器官,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人体四肢和表层皮肤而言的。而冻伤是指人体表面因接触寒冷空气、液体、物体而造成的肢体和表皮组织麻木、水疱和坏死的病症。
&&& 为了对失温和冻伤的致病机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人体的热量代谢和调节机能。人体的理想温度是37度(摄氏,下同),在40.5度以上时,身体中的生物酶会失效,导致人体的化学反应难以进行,会导致死亡。而在37度以下时,化学反应会减慢,进而抑制人体机能,当体温(指身体核心区温度)低于30度时,死亡几乎无可避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提出的体温概念是指人体的核心区温度,而不是体表温度,往往存在体表温度低于30度甚至冻结而人却仍然存活的情况。
&&&& 人体在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了一套有效的体温调节机能,包括:
1.血管扩张。使流向表层的血流量加大,增加体表热量散失。最大的血管扩张可以使皮肤的血流量增加至3000ml/分钟(平均流量为300~500ml/分钟)。可以有效的降低体温。
2.血管收缩。通过减少表皮和四肢的血流量,减少热量散失。最大的血管收缩可以将皮肤的血流量减少到30ml/分钟,仅为最大血流量的1/100!可以有效保存体温。
3. 出汗。通过汗液的蒸发使身体迅速冷却。
4.发抖。发抖使肌肉运动,促进肌肉内的化学反应,从而生成热量,提高体温。发抖可以使表层多产生500%的热量!但是,这个过程只能持续几个小时,因为肌肉内储存的糖原一旦耗尽,加上肌肉的疲劳,颤抖就将终止。
5.增加或减少运动量,可以相应的增加或减少热量产生。但靠增加运动量来产生热量要受两方面因素制约,一是身体的劳累程度,二是体内储存的能量。可以这样理解,增加运动是使火烧得更旺,而体内储存的能量――食物、糖原则是保持火焰燃烧的燃料。
&&& 在了解了上述情况后,我们就能够更好的理解失温和冻伤的关系。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人体会通过血管收缩减少流向表皮和四肢的血流量,将更多血液保留在人体的核心区,一方面减少因血液流经寒冷的表皮而造成得热量散失,同时也可以更好的为重要器官提供热量和营养,并最终达到保存生命的目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在户外出现冻伤甚至截肢,却能保全生命的原因。
&&& 在《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一书中曾经记录过这样的事例:作者(乔恩.克拉考尔)所在的商业登山队中的多数人在下午很晚才从南坡登顶珠峰,在之后下撤的过程中遇到暴风雪,其中11个人在距离营地大约300米的地方迷失了方向,只能在一块小小的岩石后躲避。在经过了一夜的狂风和零下70多度的低温后,第二天早上,救援人员在岩石后发现了其中2人,这两人都已经被冰雪覆盖,脸上结着一层冰壳,毫无生命迹象。救援队于是放弃了他们。但到当天下午2点前后,在高原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其中一人(希伯恩.贝克.韦瑟斯)竟然苏醒过来,并摸索着走回了营地,虽然他满脸冻伤,手臂已经冻结僵硬,但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最终以右臂截肢、丧失全部手指、脚趾的代价存活了下来。
&&& 正是由于人体在寒冷环境中放弃四肢、力保核心的这一特性,使我们在寒冷环境下体能消耗过大时往往会感到手脚僵冷,并容易在手、脚、鼻子、耳朵、脸颊等部位发生冻伤。因此,当感到手脚寒冷、麻木时,应马上意识到面临着冻伤和失温的危险,需要通过及时增添衣物、增强运动和补充食物来使身体产生热能,避免出现冻伤的危险。此外,暴露在严寒的空气中和接触潮湿的手套、鞋袜、护脸也容易造成冻伤,因此冬季户外活动需要对手、脚、脸部加以格外的保护。应穿着足够保暖的手套、鞋袜,当有风的时候应当用帽子、护脸、围巾等将所有裸露的皮肤都包裹起来。应携带备用的手套、袜子、护脸和帽子,在必要时更换。
&&& 户外遭遇的低体温症(hypothermia,也译成低温症,失温症),通俗的讲可以说是逐渐地或突发地(落水)冻死的过程。与冻伤的区别是:在寒冷的野外如果仍有移动能力,在移到安全处的过程中可能遭遇冻伤。在寒冷的野外失去移动能力时,会遭遇低体温症,最坏的最后结果是冻死。
&&& 虽然冻伤造成的截肢事件非常惨痛,但失温症(人体核心区温度低于正常体温)却会对人的生命造成更大的威胁。而且轻度失温很容易被忽视,但如不及时处置却会导致丧失行动能力,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冬季户外活动中应对失温症保持足够的警惕。
下面主要说的是低体温症
&&& 低体温症(hypothermia;也称低温症,失温症)是指人体体温降到正常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所需温度以下的症状。
&&& 人体的体温是恒定的,其内在温度约维持在37℃左右,也就是所谓核心温度(core body
temperature),位于人体的内部中心,其外围就是体壁与皮肤。
&&&& 核心体温通常通过体内平衡被维持在一个恒定的水平上。由于器质性病变(下丘脑体温生理调节thermoregulation发生障碍;患有营养不良、慢性消耗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肺炎、心力衰竭等病的老人;因患疾病口服冬眠宁、安定、甲基多巴、阿米替林等药物抑制大脑体温调节中枢,抑制血管收缩,干扰能量代谢过程)或者外部原因引起的功能性失温都会引发低体温症。
&&& 本文中所称“户外低体温症”特指当身体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时,身体内部机制无法再补充散失在环境中的热量,导致核心体温小于35度所引发的一系列症状。
&&& 易发性 人体散热大于产热时,可引起体温过低。体温过低最常见于寒冷季节或浸泡在水中,但若代谢性或活动性产热(发抖)不能维持核心体温时,也可发生于夏天或温暖季节,严重外伤后也可发生体温过低,固定不动、穿湿衣服、寒风和躺在寒冷的表面物上,可增加发生体温过低的危险性。
死亡率高 预防措施不足、早期症状没有及时发现,救护失当。
1、高度变化:根据气象测定,一般海拔高度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5度。因此,高原地区的气温比同一纬度的其它地区更寒冷。
2、恶劣天气:温度骤降、风速、阴雨的变化无常(小气候无法准确预报)
3、保温措施不当:未做好头面部保护,服装抗风防雨性能不良,内衣不当。
4、体力透支及身体素质不良:小孩、老人、瘦人、男人、糖尿病、甲状腺(过低)病人等
户外低体温症的分型
1、暴露型(逐渐地)――在寒冷环境下通过呼吸、蒸发(汗湿或潮湿的衣物)或者没有适当保温造成的热量逐步散失。
2、浸泡型(突发地)――因为冷水传导造成热量快速丧失,表现为快速发作(海水中仅为10-30分钟)。
&&& 前一种类型的低温症易发于任何一种户外活动,特别是在气候易变的野外,或在旅行者迷路、受伤或食品供给不足的情形下发生。
&&& 包括水上运动在内的户外活动,也会有落水或者后一类型的低温症的危险。差不多在所有的天气状况下,在水中身体冷却的速度,要比在空气中快25倍。在10摄氏度的水中,如果没有热保护装备,人们在30分钟后就会失去自救的能力。即使获得救援,浸在水中1小时后,能够生存的机会也微乎其微。
户外低体温症的症状
低体温症根据其严重程度可分为三期。
&&& 第一期 体温降至比正常体温低1-2°C。在这一阶段,人体会产生颤抖,双手麻木,无法完成复杂动作。远端肢体血管收缩,以减少热量散失。呼吸快而浅。皮肤上出现“鸡皮疙瘩”,尝试使毛发竖立起来形成隔热层。病人可能感觉疲劳和腹部疼痛。病人会有温暖的感觉,但事实上这是低体温症发展到第二期的信号。一种测试病程向第二期发展程度的方法是病人能否使拇指和小指接触,这是肌肉停止工作的第一阶段。病人可能会有视力困难。
&&& 第二期 体温降至比正常体温低2-4°C。颤抖更猛烈,颤抖最多能增加达500%的体表热量生成,但只能在几个小时内有效。肌肉不协调更明显。行动更迟缓、困难,伴有步伐跌跌撞撞、方向混论,尽管病人可能保持警觉。浅层血管继续收缩,以保持重要器官的温度。病人面色苍白,唇、耳、手指和脚趾可能变蓝。
&&& 第三期 体温降至大约32°C以下。颤抖通常已停止(中暑)。语言有困难,思维迟钝,记忆开始出现问题。通常手已经不能使用,行走经常跌倒。细胞新陈代谢停止。体温降至30°C以下时,暴露的皮肤变蓝、涨大,肌肉协调能力几乎完全丧失,行走几乎不可能,语无伦次、行动毫无理性(包括可能尝试钻进洞里),甚至昏迷。脉搏和呼吸显著减慢,但是可能发生心率过快(心室性心搏过速和心房纤维性颤动)。主要器官停止工作,宣告临床死亡。由于细胞活动降低,一段时间之后脑死亡才会发生。
第三期的极端症状
&&& 在32C度时身体进入“冬眠”状态(hibernation),心跳巨减、关闭手臂和腿部的血流,急剧降低心跳和呼吸频率。
&&& 在30C度时身体进入新陈代谢几乎停止的“冰人”状态(metabolicicebox),看似死亡了,但仍然是活的。生命的特征已经难以发现,瞳孔放大,无反应。脉搏没有感觉。呼吸断断续续,每分钟呼吸频率低于4到5次,甚至只有1-2次,也是仅能证明病人还存活的唯一线索。
户外低体温症的救护
&&& 出现“低体温症”,应立即接受治疗,在得到正式治疗前,请遵循进行保护和救治。
1、脱险:将患者搬离寒冷的地方。防止其他可能的热量损失,避免继续受冷和风吹。
2、干燥: "stay dry = stay alive!" -“保持干燥才能保命”。脱下湿的衣物换上干燥的,遮挡患者的头部,戴帽,尽量不要过多移动患者。
3、隔离:将患者与寒冷的地面隔离开,令患者仰卧于毯子或其他温暖的表面上。
4、检测呼吸:当发生严重“低体温症”时,患者会不省人事,无明显得脉搏和呼吸,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停止或危险的很浅的呼吸,CPR+EMS。(有争议,如离医院远,会室性纤维颤动,心律不齐致死)准备做长时间的人工呼吸。但是,对于严重的低温症病人来说,胸部按压或者任何其它的粗暴处理,都应转化为缓慢的、低速的心脏按摩。在开始进行心脏复苏术后,观察病人的身体的动静或者呼吸,感受颈部的脉搏(在脖子气管的边上)满一分钟。
5、复温: 分享体温:脱去你的衣服,躺卧,与患者紧密接触 以温暖患者的身体,同时两人皆盖上被子。一旦颤抖停止,病人就丧失了自己产生热量的能力,所以简单地把病人放入一个冷睡袋里并没有帮助。病人需要一个温和的热量来源,比如烤火(病情严重时请先提升身体核心温度),或另一个人的身体,或通过嘴对嘴的人工呼吸暖和病人的肺。
提供暖饮:如果患者尚有知觉并可吞咽,含糖。(有争议,因为它们会使温暖的血液带离身体重要器官。使身体核心温度升上一度,几乎需要近3加仑热饮料。
&&& 把热敷袋放到病人的脖子、腋窝、两侧、胸部和腹股沟。当用加温装置使严重低温症病人复温时,需要警惕几种情况。一种是体温后降,因为身体被加温后,肢体的冷血会回到身体核心部位,造成核心部位体温降低1
-2摄氏度。另一种是酸毒症,因为低温下肢体细胞新陈代谢放慢而产生的酸性废物,会回到心脏,可能会导致复温休克。体温后降和酸毒症都可能引起心脏骤停。
&&& 不能直接加热:不能用热水,热的垫子或热的灯照直接加热患者,取而代之,用暖的敷布敷在脖子、胸部和腹股沟处。
&&& 不要尝试使手脚温暖,加热四肢迫使冷的血液和酸性物质回流入心脏、肺部和大脑,导致核心体温降低,这会致命,导致心脏骤停。
&&& 不要摩擦或按摩患者,慢慢地恢复患者体温,因为他们正处于危险和心脏较衰弱之中。如有冻伤也会损伤肢体。
&&& 不能提供含酒精的饮品,酒精会降低机体保持热量的能力。
&&& “A hypothermia victim is never
cold and dead,only warm and dead.” - “低体温症病人在冰冷时一定还没有死,只有在温暖时才可以判断。”这句话来自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
关于 hypothermia 的官方指南。
&&& 长时间的复温和CPR:
&&& 严重hypothermia的病人会瞳孔放大,没有心跳,没有呼吸,但并没有死亡。那时一分钟仅2至3次心跳即可维持。在没有预先知识的情况下,谁会摸出每分钟仅2至3次的微弱心跳呢。那种情况下的正确方法是在保暖后,持续长时间的做人工呼吸。
&&& 有过这样的病例,病人在没有心跳后, 经过三个半小时的人工呼吸被救活过来且没有留下任何的脑神经伤害。
户外低体温症的预防
&&& 户外运动时不可以穿全棉内衣。有专门设计的面料帮助把汗单方向排到内衣的外层。通常穿化纤的内衣即可。全棉内衣长时间户外活动时是最糟糕的。寒冷的天气下一定要带帽子.
在空气里, 多数热通过头部丢失。
&& &在寒冷且大风的山上,体力透支的运动后,天黑降温,穿着湿的内衣,如果是全棉内衣且服装不够保暖,又没有帽子和手套,躺下后不再运动,此时制热和保温的因素长时间小于散热的因素,就可能导致低体温症。
&&& 干空气的导热性能低,但如果你身上是湿的,水蒸发是会带走大量热量,所以冷的时候要避免穿湿衣服。现在大家常说的排汗内衣原理就是把身体表面的水份快速除去。当年没有这种材料时,如果没有干衣服,防止失温的一个办法是脱下内衣赤身等着衣服凉干。
&&& 一个简短有效的防止失温的说法是:冷、风、湿只允许接受两者。
&&& 意思是说,只有寒冷和风时,普通的挡风隔热的衣服就能解决;只有风和湿衣服但温度不冷(指气温接近体温)时不会有问题;只有湿衣服和寒冷时,找没风的地方脱下衣服就会大大减缓失温速度。注意,在摄氏二十度就可以考虑成上面说的“冷”了。但失温过程一般能让你等到天亮或找到救援。到了十度,不控制的失热(比如你没雨衣也没地方躲,被冷雨浇了一夜)会让人失去大部分活动和判断能力,进入早期失温状态,这时你要开始有意识地怀疑自己的判断力,技术性的活动要避免(技术性的事故)。到了零上几度,不控制的失热就很快有很大生命危险了,人会很快失去自救能力。决定因素是失温人失热多快和失热过程多长。
1、知道导致低温症的环境。
2、在寒冷湿润的环境下,穿适当的衣服。所有时间内戴帽子。穿排汗快干内衣,迅速带走皮肤上的水份,上面穿绒料或毛料,最外面是防风防水衣服。
3、保持身体健康,经常锻炼,高热量食物和热茶或热巧克力将帮助预防轻低温症。
4、知道自己的极限,避免透支。如果迷路,避免惊慌和其它消耗能量的活动。
5、在野外,带火种和一些宿营设备等。
6、携带特高频对讲机,而且知道如何使用紧急频道来寻求求援。
7、在急救包里带化学加热袋和温度计和保温毯。
8、了解你的同伴。
9、学习判断低温症的早期症状。
持续升温+CPR+EMS
不要轻易放弃
敬畏自然!
登顶可放弃,安全开心最重要!
国人安逸太久,多囿规守成而麻木,缺探线精神。
本人出行本人负责,拒绝任何被动救援。。
发表于:12-12-20 13:32
闲逛笔记之 鳌山太保事故(二磨坊)
问题1:保温毯如何正确使用?大风天气、寒冻天气下如何操作?
百度上有视频
~~~~~~~~~~~~~~~~~~~~~~~
”不仅限于登山,凡是策划某种行动时,明确的目的和目标非常重要。
’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什么’。而‘目标’是争取达到的目的地。目标,也是‘努力’到达的点。
经常遇到的例子,是以‘到某某山’为目的。‘到哪座山’,不是目的而是目标。
与其他运动不同,登山可以自由设定目的、目标、难易度。既不需要组建团队,也没有交战对手,没有竞争。
不过,登山也有规范,那就是自己的‘自觉’和‘责任’。为此,指定计划时就要区别并明确设定‘目的’和‘目标’。遇到意想不到困难,也有无法达到的目的,这是不必勉强,来日方长。”
这段话是摘自《登山的智慧》,作者是田村宣纪(Nobuyoshi Tamura)历任:长野县山岳协会会长、日本山岳协会常务理事、长野县环境审议委员等。现任:长野县山岳协会顾问、山学山游会会长、Group
Des Moraine OB会员、日本山岳会会员。
很庆幸自己在开始户外时候能看到这本书,让自己在思想上,对登山有个充分的准备,虽然讲解的技术很粗浅,但是理念的传递让我一直受益匪浅。作为一个户外行者,一定要做个户外智者,否则早晚会客死山野。
~~~~~~~~~~~~~~~~~~``
绿野行踪 wrote:
查了历史天气预报,11月24日西安天气最高温度7度,最低温度负3度。西安市平均海拔约400米左右,晚上负3度,海拔上升3000米还要再降18度,就是负21度。极限温标-20,也就是舒适温标-10左右的睡袋怎么够?!何况山上一定有大风。
-20度用-10度睡袋,贴身加上一层急救毯,中间夹上所有的保暖衣物就可以了
~~~~~~~~~~~~~~~~~~~~~~~~
必须重视鳌山的局部、短时极低温
局部:指某些区域,特别是风道附近。
短时:数小时至十多个小时。
极低温:-30度以下
通常,西安市的最低温在-6至-10,历史上出现过-20。故鳌山的温度可以为-20至-30度。若风速较大,就可能出现-30度至-40度的风寒效应。
我队在2010年春节徒步塘口―23公里路线过程中,第一晚在海拔2800米的矮灌丛区域宿营时,就实测到-19度的低温,而徒步过程中平均-10度左右。第二天傍晚在海拔3200米的山脊上遭遇极低温,测温仪失灵,但体感超过-30度(曾有-30度至-40度的经历)。
当时的情况是:
天光还可支持继续徒步,但突然风速加大(4-7级,时大时小),冷感急剧,马上决定就地宿营。那年鳌山山坡上的泥地冻得像滑滑梯,很多地段是借助冰爪和冰镐爬上来的,故不敢尝试降低海拔高度;2-3分钟就搭建好帐篷;入帐篷加穿了备用的保暖衣裤,加穿了一双高山袜。当时的穿着是:脚部一双徒步袜,两双高山袜,中帮徒步鞋;下身两条保暖裤(PowerStrech+
Hot Chilly)、重型冲锋裤;上身排汗内衣,两件保暖衣,一件羽绒衣(Windstopper面料,200+g 850鹅绒);头面部Polartec厚头套(头、面、脖一体);手部戴薄绒线手套+BD攀冰手套(可抗-23度,两双并在一起,至少可抗-25度);出帐篷固定风绳:搬石头,打绳结,大约10分钟。
就在这10分钟期间,全身有冷透的感觉,手指半僵。进帐篷半个多小时,喝了热高乐高后才缓和过来。
用餐后马上入睡。睡左右两边的我和向导(本地人)一夜有冷感。我的睡袋在近-40度的环境中非常暖和地睡过。向导的睡袋是用一个-12度与一个0度人工棉睡袋套叠在一起,按同绒量国际品牌的温标,可抗-25度(均指舒适温标),另外还盖了一件充250g
600鹅绒的羽绒衣。同伴用鹅绒袋睡中间的,上盖羽绒衣,没有感到冷。
第2天太阳出来后,非常暖和,估计-10度以上。
~~~~~~~~~~~~~~~~~~
有过零度以下徒步经验的人都知道那种身体失去运动生热而产生的透心刺骨的湿冷。那时的感觉就是周围除了同伴整个世界都没有液态的水分子,每呼吸一口气就像被牢牢裹住自己的冰冷怪兽吸走身体仅剩的那么点热量,脑子里凭本能想的就是走,走,走出这个地狱。
根据各种资料可以推断当时的静态温度在-20以下,那么受伤的驴友当时不光是腿拉伤,而且是迅速的肌肉冻僵,如果没有专业手套防护,那么整个手可以从冻僵向坏死漫延,就像冰封72小时里面描述的那样手脚末端开始发黑肿胀,无法拿登山杖无法走路,基本失去行动能力。
这样的情况不要奢望能卸包,找到隔热箔,拿出来,再裹上身,而且这四个步骤可以夸张到每完成一个去完成后面一个都是挑战,搭帐篷同理。
还有人在极端低温下因为血液为了维持身体基本需要会过多的往四肢流动,造成的脑部缺血缺氧不光容易高反还会神志模糊失去思考能力,那种很低级的在雪地就地露营的错误就难免了。这里要确认的是有丰富冬季熬太经验的的领队在下山求救前有没做到交代指导留在冰雪中的队员的自我防护,或者情况紧急到东伤已漫延到大多数队员,局面几近失控。。。
~~~~~~~~~~~~~~~~~~~~
为了徒步鳌山,把6K的家当全用上了,没想到真救了3条小命!出门前还被几位老驴嘲笑了一番。可见很多人均轻视高海拔中的低海拔--鳌山!
为防止短板效应,用雪山羽绒衣、冲锋衣、冲锋裤、0度人工棉睡袋、头套、防水手套加强了向导的装备。登山鞋没有合适的,只好把La sportiva高山鞋和卡式冰爪借给他,自己再去买双绑式冰爪。尽管从头到脚均作了换代式的加强,但向导还是说这次最冷最累!
首日从塘口上坡过程中,还来了几次短距离滑坠(未穿冰爪前)!
到23公里处,遇到接秦岭活地图-酱铺队伍(他的队伍走另一条线,但终点也是23公里)的依维柯。掉头倒车时滑到路沟里出不来。所带冰镐帮助其驾驶员刨了条槽道,否则只能在汽车里过夜。
来接我们的小车驾驶员下车小便,为省那点油钱,息了火。上车后再也发动不起来。咱们几个只好忍着累与饿,在雪夜里推车数百米帮其打着火。
GB Pro的队伍比较幸运,近零点到到23公里处,搭帐篷睡了一晚。据说第2天徒步到县城再乘车回西安。
冬季鳌山是满可怕的!特别地,1月中至2月中是鳌山全年最低温时期,这三个队伍恰好在这个时期上山。其他两个队伍没有遭遇极低温,咱们遭遇上了!
若本帖事故不是发生在11月底,而是发生在1月中至2月中这段全年最低温时期,即Tair再低4或5度,风速再大一些,干雪变湿雪,那就可能全队覆没!
~~~~~~~~~~~~~~~~~~~~~~~........
whig wrote:
是的,今天看了一些资料,指出如果人已经有中度失温,酒精造成的血管扩张会导致外周冰冷的血液回流心脏,造成身体核心温度降低,心脏骤停猝死。
我们曾实测过,饮酒后平均心率会下降10-20次。
此时若处于高海拔地区,因氧含量不足,机体必然通过加快心率来加大吸氧量。
心率的下降与加快的矛盾,极大可能致死,而且是马上。
~~~~~~~~~~~~~~~~~~~~~~~~~..
钥 匙 wrote:
谢谢桃园茶馆的指点。
这里是重点。
假如能支起帐篷,就可以开炉煮食,这次活动的伤亡就会轻很多。
一、严寒+10级大风下是否能支起帐篷,请有经验的童鞋指教;
二、如果确实不能支起帐篷,为什么没有用外账裹在睡袋外面挡风。
从新闻报道中领队所说,当时领队已无法控制队伍,不是不想搭帐篷,只靠领队一个人肯定是不行的,其他6个体力稍好些的一心只想下撤,越快越好,所以才会出现领队用极端话语叫回前边的队员返回帮助后面受伤的队员,但是对那个受伤队员的帮助效果甚微。
在那个极端状态下,团队精神无从谈起,每人只想自保。但是作为领队在下撤求救之前还是应该让队员配合搭帐,虽然会很困难,也许有人会冻伤(有些操作需要摘手套),但是也要比死人损失小一些。
一个合格的领队应是随时预测活动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并将风险降到最低。
~~~~~~~~~~~~~~~~~~~
根据前面工兵的说法,应该把外帐贴身裹着,然后钻睡袋
~~~~~~~~~~~~~~~~~~~~~~.
帐篷的重要功效,不是防冷,是挡风,
搭了帐篷,羽绒睡袋可以完全撑开,人活动的时候,不会收到风寒效益的影响.(以下推测)而且,在帐篷内,热气积在上部,帐内温度要稍微高于帐外
用外帐裹在身上,很难完全裹住,暴露在外面的仍然要受风的影响,与外帐直接接触的部分会有热传导(有过冬天贴着外帐睡的同学应该有此体会),所以效果应该还是差很多.
我觉得,低温条件下(高海拔或者北方反季节登山),有几样可以参考的:
1)手套防水特别重要,手套湿掉遇风时,很容易冻伤,并因为手失去行动力导致进一步的后果,如,无法搭帐篷,无法使用登山帐或冰糕,吃东西不方便,不能使用GPS或对讲机,吃东西/喝水不方便...
2)帐篷要防风,要求能拉风绳
3)外套要防风,一般透气性好的材质抗风性较差,如gore-te paclite, event一般不适用
4)鞋子要厚,一般应使用gore-tex 1.8mm以上的全牛皮高帮登山鞋,或其他抗寒更好的产品,否则,万一脚部冻伤影响行走,容易造成被动
5)带保温杯,并保证保温杯里永远有热水,带一点巧克力粉类的东西,最困难的时候,喝杯热巧克力或者奶茶除了带给你热量,精神上的力量也是很大的
~~~~~~~~~~~~~~~~~~~~~~~~~~
补充:爬山最好准备一包“救生毯”,不要看它很薄不起眼。但对包温防潮还是能起到一定效果(曾经在青海4000米高原户外,就是我包包里的“它”,在急剧降温20度情况下,救了虚弱失温同伴的命),强力推荐。
~~~~~~~~~~~~~~~~~~~~~~~~~~.
最好是2包,揉皱了以后裹2层
~~~~~~~~~~~~~~~~~~~~.
大风环境下帐篷搭建变化的因素太多了,风力,地面状况,帐篷类型,使用者的经验都会影响成败,我觉得如果没把握支起帐篷,不要强求和正常一样一板一眼,不妨先展开外帐,躲在里面用登山杖略为顶出空间,再由体力好的队员慢慢拉起风绳,固定边角,里面的人把睡袋防槽垫取出抱团取暖,鳌山大梁的环境冬季用帐钉可能不易,可以用登山杖斜插在石缝中或者背包来作为锚点,空间展开后在生火制造热水,及时的热水可以挽救中等失温的人
帐篷里正常一个人会散发100W热量,所以人多不漏风就相当于点了个暖炉
~~~~~~~~~~~~~~~~~~~~~~
其实即使帐篷不搭起来,双人帐三四个人能挤一挤钻进去,用背包或者身体什么的撑起来就能生火了。至少也可以维持零度以上的温度,关键是估计那几个失温的已经没有钻进去的能力。
目前山顶的过程没有任何透露,其他六个人能挺过来的,应该还是想了些办法的。
~~~~~~~~~~~~~~~~~~
太溪 wrote:
可以是这个意思吧,对我来说还没打算去高寒地区,最多穿上扎绒加冲锋衣登山,另带一套羽绒衣裤备用替代睡袋功能,这样万一白天遇冷也可派上有场。
没试过,不知可否?
这种模式在高寒地区的风险极大,部分原因见工兵Pro的解答,还有如下原因。
白天遇冷穿上羽绒衣后,若:
1、羽绒衣受湿或内部湿度大
2、枝条或岩石勾破或划破,被火烧破后,羽毛随风飞舞
晚上的场景应该可以想象吧?
这种模式在5度以上的环境还可试试。
算过羽绒衣裤重量?
~~~~~~~~~~~~~~~~~
主要是羽绒衣服无法设计成睡眠,行进中,营地三者兼容的,保暖需求差别是6倍左右
即使不考虑兼容,衣服形式的保暖能力/重量也只有劣势
通常应该是营地羽绒服和睡袋结合保暖,睡袋可以因此降低5-10度的温标要求,取决于羽绒衣裤的厚度,大概可以按每200g绒10度来估算
~~~~~~~~~~~~~~~~~~
那层铝是镀上去的,非常非常薄,只是一层半透明的膜,几乎不会因为传导损失热量,铝对红外线的反射率很高,这是他的主要作用,没有太阳镜的雪地,可以割下急救毯来防止雪盲
隔绝水蒸气/防风主要靠那层透明的PET/聚酯层,PET本身强度也是相当不错的
~~~~~~~~~~~~~~~~~~~~
工兵pro wrote:
一个装备好不好用完全取决于你怎么用它,没有装备是任何环境适用的,无前提条件就说急救毯不好用,就像我也可以说:GoreTex透气非常差――我就是不告诉你我是夏天穿着它跑步
这句话对的,最怕的就是手握良好装备产生的虚假安全感
~~~~~~~~~~~~~~~~~~~~~~~~~
穿着外衣是可以使用的,裹在内衣和外衣之间的难度应该也不小,弄不巧使外衣没了作用。
使急救毯包裹后的缝隙背风、下摆不透风、上沿口尽量小…………,一言蔽之,就是尽量把人裹起来、并尽力维持急救毯与人体之间的空隙中的空气不流动(如果冷空气高速流通,任何衣物或装备都没什么作用)就会与不错的效果。
如工兵所说,铝膜的作用是将人体以红外线辐射散失的热量反射回来(铝箔防潮垫、婴儿爬行垫都有利用这种原理),降低失温着的热量散失,理论上可以几块组合使用,阻挡住单块急救毯包裹不到的地方,只是不知道使用效果如何。
没有急救毯时,铝箔防潮垫可以当急救毯应急(铝箔一面向失温者),铝箔防潮垫的缺点是较难塑造成贴身的状态、体积大。
~~~~~~~~~~~~~~~~
VBL(Vapor Barrier Liners)与急救毯是两个概念
在极寒区域,多见VBL。贴皮肤穿,减少排汗带来的热量损失,以及汗液打湿睡袋、衣服后带来的保暖性下降风险。
急救毯可减少一些热量损失,并阻风。问题是能降低的热量损失量有多少?国外越野滑雪时遇到麻烦,用急救毯(超轻易带)可赢得一些时间,因为直升机救援过程短。
在国内,用一般的羽绒衣、抓绒裤、急救毯能在零下15度或更低山野扛一个晚上?
户外装备至少分常规、半专业、专业。用前两者来应对准极限或极限环境是存在风险的。就如打飞机,导弹、高炮是首选,机枪碰巧也能打一架。用手枪来打就笑话了。
寒冷程度等级表
一级为“极寒”,-40℃以下;
二级为“酷寒”,-30℃至-39.9℃;
三级为“严寒”,-20℃至-29.9℃;
四级为“大寒”,-10℃至-19.9℃;
五级为“小寒”,-5℃至9.9℃;
六级为“轻寒”,0℃至-4.9℃;
七级为“微寒”,0℃至4.9℃;
八级为“凉”,5℃至9.9℃。
涉及5-8级的户外可猫有猫路,狗有狗路(但冻雨环境除外)。1-4级的户外还是专业化好,因为咱们是玩户外,小概率事件也承受不起!
~~~~~~~~~~~~~~~~~~~~~~~~.
过去户外时常伴Kestrel 4000。设定为每分钟采集3组数据。
哈巴、三峰都不冷。小5台视人品,可冷过-30度。太白没去过,但从其地形地貌,不会冷过鳌山。
东北去过几次,但只遇到白天-10左右,晚上-20左右的天气。即使在漠河,晚上的黑龙江边最冷-39度(凌晨2点左右,持续30分钟),白天都不到-20度。
通常,在-15度内(风寒,非Tair)的行进中,只穿Powerdry+Powerstrecth+神衣,风大时加超轻冲锋衣。
前面跟帖想表达的意思是:睡袋不仅是睡觉用的,而且是保命的,不要把羽绒衣裤与睡袋“(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
如果你后面没有一个运输马队,户外装备的余量往往只有靠身体来补充,如果你在高山上突遇事故,背包丢失,以运动保暖方式克服似乎是唯一的办法,鸡蛋尽量不放在一个篮子,但有时候你没有那么多篮子可以选
用防水袋包装睡袋的劣势也很明显,如果睡袋有潮气,这样就无法干燥了,羽绒会越来越瘪,如果低温液态水环境不可避免,也许用Primaloft一类的棉睡袋更合适,也许老Y会买个event的睡袋压缩袋?这也是个办法
~~~~~~~~~~~~~~.
谈寒冷不能抛开风速湿度光谈温度,就像爬山不能只看海拔一样。
在一些干旱地区,湿度不大,如果能背风,-20甚至更低都不会感到很苦寒,反之,如果湿度大风速高,-10就会很够呛,我还有过在夏天失温的经历。
羽绒服和救生毯其实不矛盾,羽绒服是正常情况对付低温的,救生毯是当一切手段都TMD不灵了最后保命用的,一个是对应正常情况,一个对应异常情况。一个牺牲重量求舒适,一个牺牲舒适求轻量。而且真到了苦逼的时刻,比如掉在冰裂缝人还没死,没有羽绒服也确实是很闹心的(依稀记得以前某位教练说过,掉进冰裂缝如果人还能动弹,第一件事就是穿羽绒服)
以前一个队友,带着350的睡袋去-15的地方,晚上熬不住用救生毯裹着,效果还不错。说明这玩意正常使用也可以当个省装备省钱的好东西。
只是,国内的救生毯山寨居多。按照美帝的标准,都不是救生毯,只能作为非极限非严酷环境使用。上次在美国逛户外店,就发现他们救生毯似乎是分级的,真正的能适应恶劣环境的救生毯貌似要15美元,而一般的5美元。消防员用的救生毯更贵,而且据说反射特性也不一样,和户外的还不同。
~~~~~~~~~~~~~~~~~~~~
急救毯基本没什么弹性,而且紧急情况是要把失温者全部包裹进去。
热辐射丧失的热量通常只占人体散发热量很小的比例,多数时候他只是很次要的一个因素,更多的是对流和热传导。
急救毯的热传导高于绝大多数同厚度的纺织品,由于弹性差,其与衣物之间的空隙容易形成空气对流。
失温情况下,非标的救生毯也会有明显的效果。
消防员救生毯的隔热层一般不是聚酯塑料,而是聚四氟乙烯。
~~~~~~~~~~~~~~~`
没这么夸张,美帝卖得贵的是改进版,比如SOL的,比一般五块钱的多了抗撕裂,削噪声处理,本身基本绝热的作用并无区别,而5美元的就是国内5块钱的货色,就是多个包装。
消防员的要抗高温,自然不能用PET的基质
急救毯主要适用于紧急避险的用途,除了作为睡袋内层VB外,并不建议作为常规使用,它不是万能的,但以它的体积重量价格而言,每个人带上一个上山有益无害
~~~~~~~~~~~~~~~``
5块钱的性能价格比无敌
我入了个SOL 15美元的,只能说小有改进
最好的是英国 Blizzard Survival的Reflexcell,夹心结构急救毯,就是太贵了点,高级的要30英镑,大致实测可以顶一个0度睡袋
~~~~~~~~~~~~~~~~~~~~
又重看了一遍 苏格兰高地的荒野生存,冰川遗留的环境感觉和鳖山非常相似(海拔低一点,温度高点,风大点,每年都有人失去生命),教了一些暴风雪情况下怎么在能见度几米情况下辨别方向,怎么临时迅速做一顶帽子,怎么利用“废物”做个暖壶,利用自然环境,如何消除消极的想法。尽量模拟真实的情况,也许能有点启发和帮助~
~~~~~~~~~~~~~~~
套句大家听腻了的话,救援应以确保救援者自身的安全为前提,
1996年珠峰山难,二名一流高山领队为了等自己队员,最后冻死在珠峰,
前几年,浙江泸西峡,二名队员为了救落水队友,被洪水吞没,
前几年,浙东,一名队员跌落水潭,另一名队员跳下深潭,一起溺水
今年,温州,一名队员为了救援落水领队,溺亡
这次,为了救助一名受伤者,又二位山友离开了我们,
悲伤之余,再次呼吁理性救援
不要用自己或别人的道德绳子,束缚住自己的逃生之路
当情况超出自己的控制的时候,能撤的赶快撤,围观的时候也先找块安全的地
~~~~~~~~~~~~~~~~~~
领队已经把风力定为接近7级了,还能够正常行走估计是他判断的依据,也就是
6级风(强风)-&状态:树的木枝遥动,电线发出乎乎啸声,张伞困难-风速:10.8~13.8m/s
7级风(疾风)-&状态:全树摇动,逆风行走感到困难-风速:13.9~17.1m/s
8级风(大风)-&状态:小树枝吹折,步行不能前进--风速:17.2~20.7m/s
9级风(烈风)-&状态:建筑物有损害,烟囱被吹倒-风速:20.8~24.4m/s
10级风可以把大树,人直接吹倒
七级风应该是鳌太山脊上不那么罕见的风力,我在跑马梁遇到过一次,行走有明显阻力,登山杖打飘不过是9月份,温度没有这么低,没有体验过冬季的情况,在鳌山上同等温度的时候遇到的风应该只有大概6级,其实还是不大能理解在7级风条件下如此惨重的伤亡
当时的情况,如果领队说的都是真的,该怎么救是个问题,能作鸟兽散自己跑路也是要能力支持的,不确定当时队伍中多少人有这个能力
~~~~~~~~~~~~~~~~~~`
雪巴 wrote:
就此事件本身,对领队的问题是纯技术,不涉及道德层面)
(1)领队在登顶后4个小时内,是努力保证整个队伍的安全还是因为一个队员的危险而失去了对整个队伍的控制
(2)遇到暴风雪这样意外天气的时候,是第一时间就选择原地建营躲避,还是让队员无防护地勉强下撤4个小时?
以鳌山顶的环境,东风的话,沿着23公里下山的路,2公里就能到支山脊,这个估计就是领队所说的20分钟的路,支山脊开始段的西侧虽然没有什么遮挡,躲避东风应该还是比较有利的
或者不要改变计划,继续向东往白起庙方向走,背对着风对脸部手部的保温和视野会比较有利,走几百米下了鳌山顶,大石头堆里找个避风的地方也可以
~~~~~~~~~~~~~~~~~~~~
“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主要针对前面跟帖中用羽绒衣作睡眠装备的提法。
Event压缩袋装睡袋不能解决透湿气问题。估计是压实的原因。此外,我一直采用70L的防水袋作背包内衬,可能也影响透湿。
防止睡袋湿气的最有效办法还是VBL。冻雨环境必须用Primaloft睡袋
~~~~~~~~~~~~~~~``
敬畏自然!
登顶可放弃,安全开心最重要!
国人安逸太久,多囿规守成而麻木,缺探线精神。
本人出行本人负责,拒绝任何被动救援。。
发表于:12-12-20 13:35
百度百科:风寒效应 
 && 这是一种因风所引起使体感温度较实际气温低的现象。
  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你静止或徒步行走时,穿着衣服感觉冷暖刚好适宜,这时候如果你坐上敞篷汽车奔驰前进,马上就会感到风声大作,周身寒冷。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人的体温一般为36℃―37℃,在多数情况下会高于周围环境气温,在无风或微风情况下,人体周围的空气分子交换很弱,这就在人体和大自然空气之间,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过渡层。由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这个过渡层就在贴近人体的表面起到了保暖的作用。可是,当空气流动很快的时候,人体周围的空气保温层便不断地被新来的冷空气所代替,并把热量带走。风速越大,人体散失的热量越快、越多,人也就越来越感到寒冷。这就是在气温相同的条件下,刮风天比无风或微风时使人感到寒冷的原因。
  从大量的科学实验中,人们找出了风速大小和人体冷暖感觉的关系:
&&& 当气温在0℃以上时,比如无风时为10℃,
&&& 在3级风时,使人感觉气温为5℃,
&&& 5级风时,人会感到气温象0℃时一样;
&&& 而当7级风时,人就会感觉到和-3℃时相同。
&&& 因此,从以上实验中大致可以计算出这样的数据:
&&& 当气温在0℃以上时,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到3-5C;气温在0℃以下时,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6-8℃。
&&& 这样算的话,-30° 10级大风 的寒冷程度等于 -58° ― -51° 的3级风。 给跪了。。
~~~~~~~~~~~~~~~~~~~~~~~~~~
yjyad wrote:
1.可以挖雪坑呀,周边放一圈登山包,保暖效果特好。
2.温度零下30℃左右,两小时不动保证冻透了。必须想一切办法运动。
3.没看动物世界里帝企鹅怎么在南极生活吗,可以挤在一起取暖。
&& 以我们的经历,若不是预案-30度的装备,而是采用上述3种方式,最多多活2-4小时。
~~~~~~~~~~~~~~~~~~~~~~~~
&& 在痛心三位驴友逝去的同时,需要有更多人了解失温的危险和常识,以避免类似悲剧的重演。
失温和冻伤是冬季户外活动最常见的危险之一。这两个概念在医学上是既相关又有所不同。
&& 一般来说,失温是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一些列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这里所谓的人体核心区主要是指大脑和躯干内的心、肺等维持生命的主要器官,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人体四肢和表层皮肤而言的。
&& 而冻伤是指人体表面因接触寒冷空气、液体、物体而造成的肢体和表皮组织麻木、水疱和坏死的病症。
在寒冷的野外如果仍有移动能力,在移到安全处的过程中可能遭遇冻伤。在寒冷的野外失去移动能力时,会遭遇低体温症,最坏的最后结果是冻死。
&& 在寒冷且大风的山上,体力透支的运动后,天黑降温,穿着湿的内衣,如果是全棉内衣且服装不够保暖,又没有帽子和手套,躺下后不再运动,此时制热和保温的因素长时间小于散热的因素,就可能导致低体温症。
&& 人的正常体温是37C度。在40.5 度以上时,身体中的生物酶会失效,导致人体的化学反应难以进行,会导致死亡。而在37度以下时,化学反应会减慢,进而抑制人体机能。低体温症是受害者的核心温度下落到35C度以下.如果体温下跌在32C以下,情况会变得严重并最终致命。
&& 关于人的体温,有两个相反的因素相互作用。低温,大风,和湿的内衣使人寒冷。只有运动和颤抖可以使身体产生热量。衣服,避风所,和脂肪层可以防止热量散发。
&& 寒冷时的颤抖通过增加肌肉活动所需的化学反应而生成热量。颤抖最多能增达500%的体表热量生成,但只能在几个小时内有效,因为最终会导致肌肉的葡萄糖过度减少和疲劳。
&& 靠增加运动量来产生热量要受两方面因素制约,一是身体的劳累程度,二是体内储存的能量。可以这样理解,增加运动是使火烧得更旺,而体内储存的能量――食物、糖原则是保持火焰燃烧的燃料。
  这有一篇从理论上讲解户外失温症的文章不错。
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
敬畏自然!
登顶可放弃,安全开心最重要!
国人安逸太久,多囿规守成而麻木,缺探线精神。
本人出行本人负责,拒绝任何被动救援。。
发表于:15-10-15 12:34
被系统删除于: 13:45:46
你尚未登录或可能已退出账号:(请先或者
【敬请阅读】
亲爱的网友们,、有更新哦!
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特别是免除或者限制责任的条款、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条款。免除或者限制责任将以粗体标识,您应重点阅读。
【特别提示】
如您继续使用我们的服务,表示您已充分阅读、理解并接受《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全部内容。阅读《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过程中,如果您有任何疑问,可向平台客服咨询。如您不同意《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任何条款,可立即停止使用服务。
南京西祠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的全部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失温症 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