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什么叫实热病81?

佛山市中医院 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佛山市中医院
佛山市中医院是创建于1956年,是一所集医、教、研及康复为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医院占地面积147亩,业务用房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固定资产7亿多元。医院科室设置齐全,技术力量雄厚,医疗设备先进,拥有一批技术专业,素质过硬的医疗队伍。建院以来,医院始终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优势,中西医结合抢救和诊治各种危急重症和疑难病等,取得了显著疗效。面对新的历史契机,医院将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化中医医院为目标,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专科专病优势,打造中医骨伤科国际品牌,争当中医药强省建设的排头兵。总部地点佛山市成立时间1956服&&&&务骨伤科、内科、急诊、外科等员工数1157人总资产7亿多元
佛山市中医院佛山市中医院是一所创建于1956年,集医、教、研及康复于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以中医骨伤科闻名国内外,为附属医院、“创伤科研中心--中医骨伤基地”、“佛山市创伤急救中心”和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医院先后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中医急症工作先进集体”、“广东省文明医院”、“全国中医骨伤科医疗中心”、“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2007年被评为广东省首批“中医名院”。医院占地面积147亩,业务用房建筑面积26万多平方米,固定资产7亿佛山市中医院多元。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300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04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480人。设有骨伤科、内科、急诊、ICU、外科、妇科、针灸科等一级临床科室18个和其他业务科室15个,设有骨伤科研究所、中医药研究室,拥有国家中医药二级实验室2个,各类专科专病门诊90多个,开放病床1800多张。配置了MRI、CT、DR、彩色B超、、关节镜、椎间盘镜、脊柱三维导航系统、骨密度仪及重症监护系统、先进手术设备等总值2亿多元的医疗设备。2007年度门急诊160多万人次,出院人数3.7万人次,急诊出车数9468车次。医院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优势,中西医结合抢救和诊治各种危急重症和疑难病等,并取得显著疗效。骨伤科是医院的龙头科室,拥有十五个病区一千多张病床,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之一,以“正骨十四法”及自行研制的“伤科黄水”、“伤科黄油”等60多种骨伤科制剂为主要特色,能运用中西医两套治疗手段抢救治疗各种严重创伤及骨伤科疾病,疗效蜚声国内外,被评为国家十五重点专科,并继续成为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该科也被定为广东省“五个一工程”重点学科。2003年,学科带头人、钟广玲教授被授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殊荣。
重点专科的发展带动了全院各科的发展,、ICU、外科、手术室等部门设立以抢救危急重症病人的“绿色通道”,以其反应神速及卓有成效的抢救治疗效果在社会上享有良好的口碑。内科内分泌专科、神经内科被定为广东省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并于20007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针灸科、妇科、儿科等中医特色和优势明显。2006年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被评为医学重点专科,放射科、中西医结合急诊科为市医学特色专科,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专科、中西医结合儿童哮喘专科为市医学特色专病。
医院建立制剂中心及中药加工场,拥有先进的中药制药及检测设备,生产有颗粒剂、、丸剂、软膏剂等26个剂型、208个制剂产品。投入400多万元引进,对颗粒剂进行工艺改进,率先在国内以超低冻干燥技术生产中药颗粒冲剂,提高了产品的质量。目前医院位于丹灶的占地100多亩的新制剂中心正在筹建中,届时将极大地提升院内制剂的生产及研发水平。
2006年年底,楼高23层、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的医疗综合大楼落成并投入使用,标志着医院规模上了一个新台阶,各科的医疗业务节节上升。曾荣获“全国中医急诊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999年一2004连续获得广东省卫生系统“青年文明号”称号。围绕“佛山市创伤急救中心”建设有急必到、有危必救、有伤必医、有求必应,一分钟发车率达到90%,佛山市中医院对危急重病人实行全程“绿色通道”。年急诊近8万人次,年出诊超6千人次,配有6辆救护车24小时处于应急状态,拥有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400多万元先进设备,具有短程救护和远途护送病人能力。救护车内配备有呼吸机、除颤监护仪、小手术包等抢救设备和,有先进的通讯设备,能随时与急救中心以及110、120紧急救援中心联系。中医急证(如中医热病等)、、(如心肌梗塞等)、创伤急救等为重点发展方向。 为省中医急诊专业委员会、中西医结合急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广东省急诊专业委员会常委单位。承担省市级科研课题10项,其中省级课题4项;一项获广东省政府科技三等奖,两项获佛山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现有10名医师,高级职称4人。开设有痛症、颈椎病、坐骨神经痛13个专科,天灸专科每年三伏天经治数达三千多人次。近年努力将针灸特色的疗法朝多样化发展,如体针、、、穴位注射、穴位红外线照射、穴位埋线、拔罐、梅花针、挑治、三棱针、温针、直接灸、隔盐灸疗法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并引入全电脑颈腰牵引机、全电脑中药薰蒸机等,传统和现代医学方法相结合,取得显著的疗效。 1994年-2006年承担省市级科研课题6项,1999年牵头组织成立了佛山市针灸学会,现有会员100多人。本院儿科已有50多年历史,全科医生继承发扬前辈的经验,不断探讨,更新技术,力求以最廉的价格,最少的毒副作用达到最好的疗效。儿科现有主任中医师1人,副主任中医师4人,主治中医师4人。 儿科设有哮喘、疳积等特色专科5个,运用中医中药结合现代医学的诊疗手段治疗小儿哮喘、疳积、、生长发育疾病、生长迟缓、性早熟、胃肠道疾病、、咳嗽、发热、咽喉炎、、遗尿、多动症、抽动症以及儿科的一些疑难杂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有自制的本院中药制剂:健脾消积颗粒、儿祛疳补肾颗粒、儿血宝口服液。有特色的中医治疗方法:捏脊针四缝治疗疳积证,耳穴贴压法治疗性早熟、抽动症,雾化吸入治疗、哮喘等。哮喘专科被市卫生局评为佛山市医学特色专病。学科带头人邓丽莎现任儿科分会委员、佛山市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承担省市级科研课题4项,多次荣获医院新技术新项目奖。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常见疾病和疑难杂症为主,、不孕症、宫颈病、更年期疾病等专病诊治富有特色,并有较高临床疗效。有专科特制有效验方和成药30多种,专科设备先进,子宫颈癌前病变筛查设备及宫颈癌致癌病毒HPV检测技术等全市领先。 承担了十余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及一项国家级科研项目,2006年参加了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课题《绝经综合症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研究》的多中心研究,以不孕症、内异症、宫颈病、、、子宫肌瘤的研究为主攻方向,已形成支撑研究方向的系列课题。2003年举办了省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宫颈疾病的诊疗新进展”学习班,2006年开始招收临床硕士研究生。骨科中心 大内科
眼科 重症医学科(ICU)
急诊科 口腔医疗中心
麻醉科 检验科
超声科耳鼻喉科
针灸科 放射科
普外科 泌尿外科
脑外科(神经外科) 输血科
佛山中医院皮肤科共有医技人员12人,有现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2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并定期聘请获得国务院津贴、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许德清教授、广州中医药博士张曼华教授开诊。开设有甲癣、色素病、皮肤性病、疤痕、脱发、荨麻疹、痤疮、银屑病、紫外线光疗、皮肤激光美容、美容整形等专科。实行无假日门诊和夜诊。
佛山市中医院皮肤科拥有中药喷雾机16台,综合指导治疗医疗仪3台,冷冻治疗仪2台、皮肤分离仪1台、半导体激光治疗仪2台、局部、全身、紫外线光疗仪各1台,CO激光治疗仪1台、YAG激光治疗专业仪1台、双波长Q开关Nd:YAG激光治疗仪1台、光子治疗仪1台、激光特别治疗仪1台、微晶磨削仪1台等系列治疗仪器。 佛山市中医院注重科研建设,引进先进,配置了许多国内领先水平的各种仪器和监护设备。目前已投入的总价值累积已达3000多万元。包括设置独立的调温调湿空调装置及千级至万级层流净化的洁净、消毒系统。早在1996年已经建成拥有“九机一中心”的床边生命体征监测网络。 除拥有中央监护仪、床边X光机、床边B超、电子输液泵、鼻饲泵、电冰毯、血糖测定仪、、气管插管装置、静脉营养配置超净台、手术无影灯等ICU必备仪器外,1997年率先在广东省开展胃粘膜酸度监测,2003年引进一部产的气相胃粘膜酸度监测仪,连续实时测定危重病人的PiCO2。2003年引进了医院首套产PRISMA床边持续肾脏替代治疗机,大大提高危重病人的救治成功率。2004年安装了首套不间断动态血气分析系统,实时、动态记录患者呼吸及代谢状态。2005年引进了美国数字化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指导危重病人的抢救。2007年引进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及微流、主流CO2监测系统,可以实时、连续地监测患者心功能、肺水含量、胸腔内血容量及CO2等重要数据的变化。
另外,(IABP)技术的开展也使一些心泵功能衰竭的病人增加了生存的机会。目前,我院ICU还拥有15张最新配置的多功能医用专用床,14台高档,2台无创呼吸机,1台除颤起博器,1台体外自动除颤仪,1部血液净化(CRRT)系统,2条光纤支气管镜。通过进行连续实时监护和加强治疗,实施连续动态血气监测、CRRT、动态心功能监测以及各种呼吸循环支持,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大大提高我院对危重病人的救治能力。现全新配装的ICU无论规模、管理模式、技术力量均达到了珠三角地区乃至国内中医系统中的领先水平,将极大地提高我院“绿色通道”对危重病人的救治能力,受到国内同行的一致好评。科研成绩硕果累累,近五年来医院获各级立项科研项目305项,获资助经费144.2万元。其中获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项,省1项,省科技厅3项,省卫生厅8项,省中医药局24项;19个项目获国家、学会、省市科研成果奖,其中“陈渭良骨伤科学术思想研究及临床应用”获科学技术二等奖,“牛磺酸对2型糖尿病血瘀证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取得国家专利13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在省级以上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114篇,出版专著20本。作为主要编写单位,承担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关于“中医骨伤科诊疗常规”的标准制定。在人才带教方面,院长教授等38名中医药专家成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2006年医院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自主招收硕士研究生。骨科主任中医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现任佛山市中医院党委书记、院长,中华中医学会骨伤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创伤专业委员会委员、省中医急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理事、省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常委、佛山市医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编委、广东省委员会专家。荣获广东省卫生系统“白求恩式医务工作者”、佛山市“卫生科技先进工作者”、佛山市直机关“”和佛山市卫生系统“市十佳医生”等称号。 致力于骨伤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三十余年,为骨伤科李氏流派传人中的杰出代表之一,对治疗骨关节损伤、骨科危重病、疑难病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于中西医结合治疗、骨关节病、软组织损伤、先天性或外伤性畸形等疾病,尤其对治疗关节内骨折,邻近关节骨折、骨折合并脱位及陈旧性的闭合有独特疗效。
主持和参与了“正骨十四法的临床应用”、“外用伤科黄水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等多项国家及省级科研课题的研究,获多项省、市,在各级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25篇。主编了《陈渭良骨伤科临证精要》、《老年康复医学研究》专著,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编写并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医临床诊治》骨伤科部分的主要撰写人。骨伤科主任中医师、广东省名中医,全国首批“中医骨伤名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外固定学会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分会理事长、(中国)骨伤治脊学会荣誉会长、硕士研究生导师等职。
从事骨伤科医疗、科研教学工作40多年,精通中医辨证,谙熟正骨疗伤技法,擅长治疗各种骨关节疾病、软组织损伤、内伤及各种疑难杂症等,尤其专于外伤性的急危重症的抢救和骨伤科疑难疾病。运用独具特色的陈氏正骨手法整复四肢骨干骨折、关节内或邻近关节骨折,骨折合并脱位、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等,具安全性高、功能恢复好等优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先后研制了90多种骨伤科及内科杂症的内外用药,经多年的临床使用,收到良好疗效。
出版了《骨折与脱位的治疗》、《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骨伤科部分)》等多部,有十多项科研课题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原佛山市中医院院长、骨伤科主任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结合骨伤科委员会常委、省中医急症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分会骨科学会委员,佛山市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
从事骨伤科医疗、、工作30多年,中西医基础理论扎实,各种正骨手法熟练,擅长治疗骨关节损伤,骨伤科危、急、重及疑难病症。著有《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骨伤科分册》等专著3部,发表论文11篇。有7项课题分别获得省局级奖,正开展“陈渭良骨伤科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与研究”等省厅局立项课题4项。丸剂
1.筋络舒丸
3.复方三七丸
4.祛湿通痹丸
5.强直性脊椎炎丸
6.黄芪鳖甲丸
3.解毒祛瘀片
1.九节茶冲剂
2.新伤去瘀冲剂
3.黄芪防己颗粒
4.加味二仙颗粒
5.柔阴通痹颗粒
6.行湿颗粒
7.复方白茅根颗粒
8.祛痰通痹颗粒
9.加味补阳还五汤
10.腰腿和伤颗粒
11.胸伤颗粒
13.利腰颗粒
14.活络祛风饮
15.祛瘀熄风饮
16.凉血逐瘀饮
1.骨宝口服液
3.复方三七口服液
4.痛风宁口服液(一)散剂
2.渭良伤科散
3.二号活血散
(二)颗粒剂
1.舒筋洗药
2.通络洗药
3.温经冼药
(三)膏剂
7.伤科黄油膏
8.李广海跌打祛风膏
9.李广海祛风跌打膏药
10.清香止痛霜
(四)搽剂
1.伤科黄水
2.舒痛液(抗骨增生液)
3.陈渭良伤科油
(五)酒剂、酊剂
1.驳骨丹酒
2.李广海跌打酒
(六)其它
2.伤科黄油纱
3.玉红纱2006年年底,楼高24层、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的医疗综合大楼落成并投入使用,标志着医院规模上了一个新台阶,各科的医疗业务节节上升。目前医院除继续狠抓医疗服务、质量建设,深化医院管理年的各项要求,还不断加快分院的建设。医院将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化中医医院为目标,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专科专病优势,打造中医骨伤科国际品牌,争当广东省中医药强省建设的排头兵。医院地址: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亲仁路6号。 佛山市中医院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赵东奇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松原市中医院院内培训资料及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热病诊疗常规
发热分为外感、内伤两类。外感发热多实,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疠疫之气所致;内伤发热多虚,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
【诊断标准】1、体温在37.3℃以上,可高达39.5℃~40℃,并持续数小时以上不退者,或体温下降后,又逐渐升高,或伴有恶寒、寒战、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数等症。
2、临床表现有与原发疾病相关病症或外感发热常伴有的其他症状,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疾病的诊断。
3、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尿、大便常规,血沉、血、尿和骨髓培养,X线检查以及其他针对病因的特殊检查,常可有异常发现。
【诊断分析步骤】
1、辨外感和内伤: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均以发热为主症,故须加以鉴别。可从病因、病程、热势及伴发症等方面进行鉴别。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所致,体温较高,多为中度发热或高热,发病急,病程短,热势重,常见其他外感热病之兼症。内伤发热,由脏腑之阴阳气血失调所致,热势高低不一,常见低热而有间歇,其发病缓,病程长,数周、数月以至数年,多伴有内伤久病虚性证候。
2、辨寒热真假:当热极或寒极之际,可出现与其本病寒热不符的假象,即真热假寒和真寒假热。故对疾病过程中的寒与热应鉴别其真假,因其有假寒象而不识其外感发热的本质,因其有假热象而不识其非外感发热病,由此将产生严重的后果。
【分级分期】
(一)热型1、发热恶寒:发热与恶寒同时存在,为外感表证的表现。
2、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为邪在少阳,枢机不利的表现。
3、身热夜甚:发热以夜间为甚,一般无汗,舌红绛,为邪热传营,劫烁营阴的表现。
4、长期低热:指发热2周以上的状态,一般体温在37.2℃~38℃之间。多为气血阴亏,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内伤发热。
(二)分级1.轻度:(1)体温38.9℃以下;(2)发病初起,全身证候轻微;(3)热势虽高,但病在表;(4)实验室检查一般无异常。2.中度:(1)体温39℃-39.9℃;(2)全身证候显著;(3)实验室检查多见异常。3.重度:(1)体温40℃以上;(2)出现痉厥闭脱危证;(3)实验室检查显著异常。年老体弱者,体温虽不高,但病情重,不能绝然以体温分级。&&&&&& 【中医治疗】
内伤发热视具体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1、急救处理(1)退热
1)物理降温:冰敷、酒精擦浴或中药擦浴。2)针剂:柴胡注射液4ml。醒脑静注射液20ml、炎琥宁注射液240mg、清开灵30-40ml注射液静脉滴注,每天1-2次。3)针刺:一般选穴,上肢取曲池、合谷,配内关、手三里;下肢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手法均采用泻法。亦可用柴胡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常取曲池(双)、足三里(双),每穴注射1毫升,每4-6小时一次,至大热已退为止。4) 灌肠:中药荆芥15、银花15、柴胡15煎剂200ml灌肠退热。
5)擦身:荆芥20、薄荷水10煎汤200ml擦身。(2)增液:高热伤阴可用生脉注射液20-40ml加入0.9%NS250ml中静滴。(3)止痉:水牛角粉30g灌服。
1)针刺:主穴为百会、人中、大椎;备穴为少商、委中。2)至宝丹:每次1粒,每日3次,或紫雪散:每次1支,每日3次,或醒脑静注射液20ml加入0.9%NS250ml中静滴。(4)开闭高热闭证,即热入心包,多为热邪内陷所致,每见神昏谵语,口禁目闭,两手握固,痰壅气粗。治当醒神开窍,可选用下列方法(同时应配合退热、增液等法治之):1)针刺:用三棱针于十宣放血;或刺人中、曲泽、委中出血;亦可针刺人中、涌泉、素寥。2)安宫牛黄丸:每次1丸,每日3次,用于热闭。
3) 醒脑静注射液20ml加入0.9%NS250ml中静滴。
(5)固脱脱证多为高热炽盛,邪毒内陷,阴精耗竭,阳气欲脱所致,即所谓阴竭阳脱,每见大汗淋漓,四肢厥逆,脉微欲绝。救治方法是:1)针灸:凡阴脱者可用灸法,阳脱宜用针刺。取神阙、关元、气海,采用灸法,每穴灸15-20分钟;或针刺素寥、内关,配少冲、少泽、中冲、涌泉,一般中强刺激,留针,间断捻转。2)参麦针:用4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100毫升中静滴,适用于阴脱。3)参附针:用4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100毫升中静滴,适用于阳脱。2、外感发热辨证论治1)卫表证: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喉痒痛咳嗽,脉浮。
方剂:本院经验方羌银解热汤;也可风寒证选荆防败毒散,风热证选银翘散。
2)肺热证:(咳喘气粗)
方剂:麻杏石甘汤。常用药:麻黄 杏仁 石膏 甘草,每天2次。
3)胃热证:(喜渴多饮)
方剂:白虎汤。常用药:石膏 知母 粳米 甘草,每天2次。
4)腑实证:(大便不通)
方剂:大承气汤。常用药:大黄 芒硝 枳实 甘草,以通便为止。热结阴亏,燥屎不行者加生地、麦冬、玄参;邪热炽盛,胸膈烦热、口舌生疮者加栀子、黄柏、连翘、薄荷、竹叶,每天2次。
5)胆热证:(口苦泛恶)方剂:大柴胡汤。常用药:柴胡 黄芩 白芍 半夏 枳实 大黄 大枣 生姜,每天2次。热重者加板蓝根、银花、连翘、败酱草;者重用大黄、芒硝、厚朴;疼痛重者加元胡、川楝;呕吐者加竹茹;食欲不振者加藿香、佩兰、山楂;瘀血加桃仁、当归、赤芍、红花;发黄者重用茵陈、金钱草、栀子、青蒿。6)寒湿困脾证:(痞呕纳呆,得温则减)
方剂:藿香正气散或汤。常用药:藿香、紫苏、白芷、大腹皮、厚朴、半夏、陈皮、白术、茯苓、生姜。
7)脾胃湿热证:(痞呕纳呆)方剂:王氏连朴饮。常用药:黄连 厚朴 石菖蒲 半夏 淡豆豉 山栀 芦根,每天2次。热甚者加黄柏;湿重者加藿香、佩兰。8)大肠湿热证:(里急后重)方剂:葛根芩连汤葛根。常用药:黄芩 黄连 甘草,每天2次。热甚者加山栀、黄柏;气滞腹痛者加广木香、槟榔、枳壳;痢下赤白者加白头翁、马齿苋。9)膀胱湿热证:(尿频尿痛)方剂:八正散木通。常用药:瞿麦 车前子 扁蓄 滑石 甘草 大黄 山栀,每天2次。热甚者加柴胡、黄芩、银花、连翘、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排尿困难者加石苇、冬葵子;小腹坠胀者加枳壳、乌药。
10)外感余证伤阴、咳嗽:
方剂:桑杏汤。常用药:桑叶、杏仁、川贝、栀子、沙参、梨皮。
3、内伤发热辨证论治
1)气郁发热: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或烦躁易怒,胸胁胀闷,喜叹息,口苦而干,食纳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剂:丹栀逍遥散。常用药:丹皮、栀子、柴胡、薄荷、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等。
2)血瘀发热: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热,口干咽燥而不欲饮,躯干或四肢有固定痛处或肿块,甚或肌肤甲错,面色萎黄或暗黑,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
方剂:血府逐瘀汤。常用药:当归、川芎、赤芍、地黄、桃仁、红花、牛膝、柴胡、枳实、桔梗等。
3)湿郁发热:低热,午后热甚,心内烦热,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呕恶,大便稀溏或黏滞不爽。白腻域贾腻,脉濡数。
方剂:三仁汤。常用药:半夏、厚朴、枳实、陈皮、茯苓、通草、竹叶、黄连等。
4)气虚发热:发热常在劳累后发生或加剧,热势或高或低,头晕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方剂:补中益气汤。常用药:党参、白术、陈皮、当归、甘草、升麻、柴胡、黄芪等。
5)血虚发热:发热多为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
方剂:归脾汤。常用药:人参、白术、茯苓、当归、龙眼肉、酸枣仁、牡蛎、木香、黄芪等。
6)阴虚发热: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发热,或骨蒸潮热,心烦,少寐,多梦,颧红,盗汗,口干,咽燥,大便于结,尿少色黄,舌质干红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
方剂:清骨散。常用药:银柴胡、知母、胡黄连、地骨皮、青蒿、秦艽、鳖甲等。
7)阳虚发热: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溏,面色咣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方剂:金匮肾气丸。常用药:附子、桂枝、山茱萸、地黄、山药、茯苓、丹皮。
【西医治疗】
1、退热措施:(1)物理降温:冰敷或酒精擦浴。(2)口服解热镇痛药物:对乙酰氨基酚等。(3)成人肌肉注射安痛定:2ml;或静脉注射赖氨匹林1.8g静注或加入250ml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2、对症支持疗法:保障充足的液体、热量、电解质及营养物质的供给。3、病因治疗:行相关检查明确发热的原因。
发表于: 07:20
暂无评论,我来发表第一篇评论!
赵东奇大夫的信息
网上咨询赵东奇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赵东奇大夫提问
赵东奇的咨询范围:
中医筋伤、中医妇科、中医男科、中医内科、中医皮肤科、中医儿科相关疾病。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何好臣大夫本人发表
中医男科(血热病)
状态:就诊前
咨询标题:中医男科(血热病)
没有感觉哪里不舒服
病情描述:
就是便血是鲜红的,一天便2-3次,爱吃凉的东西。这几天吃槐角丸也不好使
希望提供的帮助:
血热这个病不及时治疗会转成什么病
槐***发表于
便血鲜红应该考虑是肛周附近的出血,没有感觉肛周疼痛应该是痔疮可能性较大,饮食应该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建议到医院看一下肛肠科大夫。若无痔疮可到找中医调治,一般要结合舌脉象才可拟方。
(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
指导下进行!)
何好臣大夫本人
投诉类型:
投诉说明:(200个汉字以内)
何好臣大夫的信息
各种恶性肿瘤,内科杂病中西医治疗及亚健康状态中医药调理
何好臣,男,1973年生,中西医结合肿瘤学硕士,中医肿瘤学博士(在读,师从广安门医院花宝金教授),高年资...
何好臣大夫的电话咨询
90%当天通话,沟通充分!
近期通话:
中医科可通话专家
武汉协和医院
上海岳阳医院
湖北妇幼保健院
北京同仁医院
上海曙光医院东院
重庆新桥医院
副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副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中医外感热病新进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贡献于
评价文档:
2页¥2.003页¥2.004页¥2.003页¥2.004页¥2.00 6页¥2.004页¥2.002页¥1.00139页1下载券2页1下载券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1页免费51页免费
中医外感热病新进展|中​医​外​感​热​病​进​展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1.42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热病81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