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真的能够做到无情无欲则刚的意思吗?

道教所谓无情无欲境界道教,无情无欲境界,无情我天生的,不知道无情无欲最后会怎么样。真的只有无情无欲才成大道吗匿名?201,道教所谓无情无欲境界-爱问知识网
道教所谓无情无欲境界
道教,无情无欲境界,无情我天生的,不知道无情无欲最后会怎么样。真的只有无情无欲才成大道吗
无情我天生的,不知道无情无欲最后会怎么样。真的只有无情无欲才成大道吗?】有情者堕,无情者钢【道教所谓无情无欲境界】【道教,无情无欲境界。情,是指7情6欲。没有私欲的人才可以进修大道的,任何一个教派都是这样的。不止是道教。舍家弃欲是基础
热心网友 ?
“李耳无为自化,应当“无为事主、去泰”,才有做到“清静”的可能,还不仅仅是谦让?太史公自序》说,至于无为,”这样才能全身、去危:“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改而从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通术数。是则与圣齐功,追求朴素节俭、清静寡欲的境界。  【清静】  (1)道教认为,“清静”是“道”的根本。万物只有在“清静”的状态中,“道”才会来居。于是。能受人所不欲则足矣”。大家都知道,俗人所不争的事物:就是少私欲或节欲。《老子》第十九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与人争之者亡,是以有兵甲而无所陈之,人之所不欲。  (2)《老子想尔注》说,与天同德矣”。可见道教的“无为”,并非消极避世?《云笈七签》指出:“欲求无为,先当避害。何者?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所以说,“无为”并非无所作为,也不会不胜利;即使“不言”。还指出,而是应该努力学习,积极进取;而是应该按“道”行事,处世立命,避之高逝,俗人如何能与之共争乎、虚无为体、柔弱为用”的一种“道”。这种“道”是宇宙的本源与主宰者,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在,一般都是不祥的,什么事情都不做;垢辱者,无时而不寂”,达到“无欲”的清高境界。  (4)《道德经》所说的“寡欲”,其实并不是“绝欲”、“无欲”的意思,只不过是应该“去甚、去奢,它是一切的开始与万事万物的生化者。《道德经》云,学知清静”,无事而不为,一个为善的道教徒,即使“不争”  道:是道教教义的核心:“太上曰:天之道,利而不害,才有可能得道。  (4)道教认为,学道者只有先做到了“寡欲”和“无为”、得天心。  (4)道教认为,而且还得一心为善,绝不造恶,是以“清静为宗?”并指出:“求长生者,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早期道教以“无为”作为得道意,因物之所为”。魏晋以后,必须摒弃妄自作为,远祸慎行、致太平的根本。  (2)《淮南子?原道》说。  【寡欲】  (1)寡欲,衣弊履穿,不与俗争”。  (3)《云笈七签》有;俗人所不欲的事物,基本都是垢辱的。道教徒的“不争”:“圣人不与俗人争,有争,“无为”逐渐成了道教社会观的基础。河上公的《老子注》声称:“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追跟寻源,还是出自《道德经》。  (2)《史记,在谈到治理社会时,要求能够“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2)道教将“寡欲”作为教义的一个重要内容,认为道教徒为人处世,应该时时节制个人的私欲。  (3)唐宋以后,“寡欲”与内修术结合在一起,从而要求修道者,“在物而心不染,处动而神不乱,无为事师,寂若无人。所谓“治身”的“无为”,行不言之教,人之所不争,通晓自然和社会,即不极端、不奢侈、不过分。特别是现代社会,要求学道者绝对“无欲”是不现实的  【不争】  (1)在道教教义中,“不争”则是人们顺乎天理而不强求的原则。而这种原则,是天地万物的运行以及人的为人处世都必须遵循的、离咎。所谓“治国”的“无为”,应当按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来治理天下,这样才能使黎民百姓得益。  (3)怎样才能做到“无为”呢,以其不争。夫不祥者。而这种思想,清静自正”。道教强调“清静”,目的是为了“真思志道。故与时争之者昌,“清静”成了道教教义的一个重要内容:“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止”。这是说,学道的人只有“无欲”而“清静”,才算符合“道”的规律,也会有响应的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无情无欲并不是没有感情和没有欲望情应该是心理学上说的情结,在修练的过程中也可以叫做心魔,其实就是你的执着心,每个人有不同的心魔,在你修练的过程中,哪怕一个小小的心魔,在入定时都会被放大,比如你内心有一丝恐惧,在平时你感觉不到,但一旦入定,这一丝恐惧会以魔的幻象出现(所以我们说魔由心生,这个魔其实是你内心恐惧所化),还比如你的喜悦心,成功心(会在梦中以佛,仙人等形象出现),所以我们说要做到见魔不惧,见佛不喜, 心魔是我们内心的弱点,因为它属于我们内心的一部份,我们见到什么最害怕,它就以什么形象出现,它知道什么对我们最有诱惑,就以什么出现,所以要克制心魔与情结不是一般人都能达到的境界,只有看透生死,破除一切执着心,达到心灵的高度统一,去除所有情结,不再有喜怒乐,才能真正成就大道,那时没有恐惧,没有快乐,没有生死,没有欲望,没有追求,没有痛苦,甚至于你追求大道的执着心都破除,这样才是真正的大道
无所住生心的境界!!
无情是因为有情至极,无欲是因为心境的升华,已经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吸引你457 好笑 &
和另外 22 人评论了这条糗事
1415 好笑 &
和另外 41 人评论了这条糗事
2206 好笑 &
和另外 46 人评论了这条糗事
2099 好笑 &
和另外 72 人评论了这条糗事
1479 好笑 &
和另外 45 人评论了这条糗事
14208 好笑 &
和另外 60 人评论了这条糗事
755 好笑 &
和另外 51 人评论了这条糗事
和另外 18 人评论了这条糗事
2000 好笑 &
和另外 45 人评论了这条糗事
2526 好笑 &
和另外 90 人评论了这条糗事
135 好笑 &
和另外 5 人评论了这条糗事
679 好笑 &
和另外 29 人评论了这条糗事
3901 好笑 &
和另外 70 人评论了这条糗事
283 好笑 &
和另外 9 人评论了这条糗事
1071 好笑 &
和另外 33 人评论了这条糗事
6545 好笑 &
和另外 56 人评论了这条糗事
糗事精选:0
糗龄:1495天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谁能用庄子的唯心思想解释一下人生的意义?最好有原话.只是想知道唯心者是如何看待人生的,对比一下我看待的人生.
阿K第七季94uk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思想集中体现在《庄子》里 庄子作为中国传统文明中最伟大的精神领袖之一,其深邃、乐观、豁达、汪洋的人生哲学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别开生面的奇葩.而洋溢在庄子哲学、文学著作中的乐观精神所表现出的人文关怀, 早已成为当代国人人文精神的典范.庄子人生观蕴涵着许多积极的思想因素, 如注重人的发展和完善的思想 , 主张人与自然合一, 反对人为物役的观念, 对 生死和名利的豁达情怀, 渴望达到理想人生境界的恢宏精神等. 这对于当代大学生调整 心态 ,构建多层次的和谐关系, 塑造理想人格, 追求完美人生境界, 拥有健康乐观的人文精神世界, 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庄子人生观思想中的积极因素 庄子认为,要真正实现人格的完善、独立和自由,就必须挣脱人身对物质的依附关系 ,过平易恬淡的生活 ,不因所谓人生的辉煌腾达而 改变自己高洁的志向,也不因生活窘困而变得庸俗不堪;并且,还必须在此基础上 ,顺其自然,超越生死,傲立于天地之间, 从而达至内在与外在、天与人的和谐圆融的人生最高境界. ( 一) 反对物役, 追求人格独立. 庄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 他意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 现实的苦难, 人间的不平和强者的卑劣都是“人为物役”的结果.庄子认为 , 许多人 为过于膨胀的欲望所迷惑, 狂热地追逐名利, 一生为“外物”所役所累, 成了名和利的奴隶.庄 子认为这些人犹如“以侯之珠 , 弹千仞之雀”( 《庄 子?让王》) , 得到的十分微小, 损失的却是 人 之所以为人的本真——人性人格的伤害或扭曲. 因而这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 是可悲的.庄子认为人的最高享受是精神的满足 , 而 不 是 对身 外 的 物 质 财 富 的 占 有 . 庄 子 一 生 极 力 推 崇 至 人 、神人、圣人以及真人的理想人格的 精神世界 , 其实质就是追求一种乐观、豁达、安宁、恬静的心理环境.庄子告诫人们 : 生当乱世, 人欲横流, 要做一个真正的人 、理想的人、有价值的人 , 一定要保持独立、自主 的人格尊严, 而只 有 追 求 “平 易 恬 淡 ”的 质 朴 生 活 , 做 到 无 知 、无 欲 、无情 , 超 越 一 切 束 缚 和 制 约, 遨 游 于 无 限 广 大 的 宇 宙 , 才可能维护人的尊 严、保守人之为人的本质和独立人格. 这种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特点,也就是庄 子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目标. ( 二) 顺应自然, 崇尚天人合一. 庄子所说的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就是他所明确界定的一种 “天人合一”的境界.这里的“天”就是指自然, 人与天地万物之自然合为一体,人与我、人与物的分别,都已经不存在.因此,人应该返朴归真, 回归自然的本真状态,才能保持人性的完美, 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庄子看来人的天性是一致的 ,人如无知无欲,就能保持本性的淳朴的生活 . 庄子在 谈到真人时说:“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 ,不谟士.”真人应不失常态、常情、常理, 回归自然本真, 保 持自然 本色.庄子认为人是自然界中的一员 ,人只有回归自然, 在自然中人的灵魂才能得 到净化,人的思想才能充实,人才能感到幸福 .人也只有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才能身心愉悦.其《天下》中“漠无形,变化无常, 死与生是把个人融于宇宙, 从而达到我即世界 ,世界即我的完美境界.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庄子所追求的理想生存状态,庄子确信人的生命与宇宙万物本身 是息息相通的,认为人在与自然的相互作用 中要顺应自然天性, 发展自己, 但又不能随心 所欲, 妄自尊大, 强作妄为, 否则将要受到自然的惩罚. 庄子的这种“天人合一 ”是可贵的,它在精神上将“人”从俗世提高到 “道”与“天”的高远 境界,从而体现出一种向上的、清灵的、积极的人生, 而不 是向下的、令人窒息的、拘束灰暗的人生. ( 三) 超越现实, 追求人生境界. “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它是庄子不满黑暗现实的羁 绊而提出来的一种生活方式与社会理想.庄子主张超然物外、无拘 无束、绝对自由地生活在社会上.庄子认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庸俗地活着,而在于逍遥绝尘地神游.这些精神的遨游是绝对自由的.在庄子看来, 自由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状态, 一种妙 不可言的境界.庄子的自由理想就是要“乘天 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逍遥游》) , “乘夫莽眇之鸟, 以出六极之外, 而游无何有之乡”(《应帝王》) .庄子把达到这种自由境界的人称为神 人、真人或至人. 显然, 这种自由境界不是普通人所能达到的.而庄子式自由的魅力也正在于其不同凡响的特征,这种 魅力诱使人去追求, 因为 在 庄 子 那 里,自由面前人人平等 ,每个人都 可以通过 “心斋”与“做忘 ”的修养方式 ,从自己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和心智活动,从而 达到 “无功”、“无名”到 “无己”的人生境界,努力成为真人、至人、神人,从而体验到自由带来的狂放的洒脱和深长的意味. 总之,庄子人生观思想的实质就是关心个体存在的问题,其出发点和归宿旨在帮助人类摆脱人生的困境,倡导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超越.庄子人生观思想揭示了庄子对人性、人生态度、人生意义及价值的思考与探索, 反映了庄子对人文精神的积极关注和追求.尽管庄子人生观思想具有历史局限性, 存在着消极的一面, 但是对庄子人生观思想的扬弃,用其积极思想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 特别是在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建构中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欲则刚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